数学课堂讨论探索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我們的数学课堂中必须认识到利用学生、结合学生、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合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升。我们要发挥数学课堂中讨论的真正作用,发挥它的必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课堂讨论探索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课堂讨论探索论文 篇1:

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新探索

【摘 要】本文从小学课堂讨论常见的模式着手,围绕在数学课堂中的时机把握,来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有价值的讨论,并就小学数学课堂讨论进行了新思考,通过探讨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或疑点,从而获取新知识,促进思维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对问题的思考也会更加全面,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讨论常见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需要有教师、学生及课本课件等要素。但从常见的教学效果来看,在小学数学课堂讨论中仍然存在流于形式,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导致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分析不够,对知识点的掌握力度不够,从而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一)教师边讲边示范

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知识方法传授给学生,这种方法易于发现错误可立即进行修正,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保证少走弯路。但教师在示范的时候,学生没有机会表达当下的想法,容易忽略了学生的思考和感受。如在针对一题有多种解题方法时,学生自己的一种更简便的方法也许就得不到运用。这种边讲边示范的方法容易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得一些学生没有真正知其所以然。

(二)随机提问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检查授课情况,对学生信息的反馈往往是直接点名让学生来回答问题,对问题回答的人选,往往是无意识的请举手比较积极的同学来回答或有意识的指定同学回答。这有助于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及对所讲内容的掌握程度,有固然有助于及时发现纠正问题,但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检验学生对解题方法及步骤等的理解,容易让部分学生仅仅是修正了答案,也就是说,任意的提问或让学生直接回答均不能暴露学生对所授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教师采用媒体演示,放映学习思考的过程,分解操作步骤,让学生进行观察,直接采用媒体演示,往往能形象生动,节省时间,动静结合,但媒体使用不当,就只会成为课堂上的一种点缀。

二、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时机把握

课堂讨论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形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授内容,还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表达能力,同时,这也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增进交流,利于对信息的交流及反馈。

在小学课堂讨论前,教师要对讨论的目标进行定位,要选择合适的讨论点,避免过于抽象又要难易适度,明确重点、难点,教师做到胸有成竹。

在小学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教材的主题,抓住教材的关键点来组织讨论,目的是突出重点、解决难题。只有突出了重点,才能保证课堂讨论时学生思路清晰,才能做到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收到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优化讨论的过程,让学生的讨论有序地进行。可以根据讨论的内容、形式采取集体讨论、分组讨论或是单个讨论等,例如小组讨论时,注意明确职责、合理分工,一般2~3人为一个小组,要考虑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性格特征、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进行优化组合。小组讨论是新课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形式,它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打破了数学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同时,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也能收到教学效果的反馈,及时对教学课堂进行调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该对所讨论的问题再次进行梳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同时对学生们的讨论进行点评,让学生体验到通过合作获得的成功喜悦,促进学生发展个性和合作意识,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三、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新思考

众所周知,课堂讨论式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内容基础上的以课堂素质化教学目标为导向,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一)积极引导,鼓励表达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学生在提出疑问时、在意见有分歧时、在思考有困难时、在学习难点内容等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的疑惑,深化学生的认识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思考,表达想法,培养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与知识的概括能力,从而建立完整的概念。

(二) 有效调控,激励思考

在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时,教师要对学生行为进行调控。数学教师对课堂学生行为的有效调控,能够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规范学生的上课行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提高数学课堂讨论的效率。同时,在课堂讨论时,对于学生讲不清楚,讲不完整甚至出现错误观点的时候,教师应适时根据学生的表达,进行有效的补充说明,激励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思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三)把握细节,有针对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课堂讨论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活动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知识形成的细节,通过对细节的把握来放大对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不断的针对性练习,促进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的提升。对数学知识点的细节把握,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理清教学线索,同时尊重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教学的搞笑顺畅,提高数学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蔡红,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讨论的契机[J].大观周刊,2012(34)

[2]刘树仁,小学数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2

[3]朱延东,对小学数学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11

作者:冉从祥

数学课堂讨论探索论文 篇2:

数学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探索

摘要:在我們的数学课堂中必须认识到利用学生、结合学生、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合的重要性,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升。我们要发挥数学课堂中讨论的真正作用,发挥它的必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讨论;有效性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关键是要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品德、思维、知识以及能力等多方面具备现代人的特征:热爱生活,崇尚自我;有正义感,有公正心,有责任感;善于通过各种形式与他人交往合作,能理解和帮助他人;有敬业精神,勤奋好学,积极向上;有个性,有创新能力……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手段的采用与方法的使用中,也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学生融入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加强学生主动性、探究性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使学生通过自身的能力培养把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实践中学习、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我们作为数学教师,不应该进行纯粹的知识教育,要注重学生的自觉学习和主动参与。我认为:数学课中的“讨论”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手段和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如何让这道“风景”富有意义和激情,应该成为我们教师数学教改探究的方向之一。下面就如何把讨论作为数学教学的手段以及怎样做最有效,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一、数学课堂讨论的必要性

虽然数学就是公式、公理、定律等一板一眼的死东西,但新教材的编撰,却让这些死东西成为与生活更贴近的活东西。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体味数学的价值所在。如:粮食的生产、零件的加工、飞机的速度、运动员的成绩评价等,利用这些方面的内容列出不等式、方程、函数、统计等多方面的数学习题。学生对这类习题进行讨论,互相阐述自己的观点,既能增强数学课的趣味性,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数学课堂的讨论显得必要和意义非凡。讨论是学生面对面、近距离的一种知识交流,它的重点是突出了学生的参与和共同的探讨。在获取知识上比老师刻板、灌输讲解更能够让学生接受。每位学生对同样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其实是他把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都加以注入,并在阐述过程中对其他认识有一定的影响力。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构建在自身独特的知识结构和解题方法上。在讨论中,把别人的见解与自己的观点的比较,有利于对学生实际解题能力的提升,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数学课堂讨论的针对性

讨论要结合数学知识的特点:知识的连贯性、应用的广泛性、逻辑的严密性等。讨论的开展,有“温故知新”的讨论,

比如:画出几个一次函数的图像(如图)。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出图像的共同点、

以及一次函数的性质。学生通过对图像的直观观察与自己的思考结合,初步得出一次函数上升或下降的规律,以及一次函数经过哪些象限的规律,然后在同学之间通过交流讨论来对自己的判断与他人的思考结果进行对比和归纳,进一步准确地找到规律。这样,用大家的智慧就能够把我们教学中针对的问题有的放矢加以解决。再譬如,就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步骤,也同样可以让学生对每一步进行概括与讨论,对每一步的具体做法加以明确。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才得到发展,学生个体积极性的调动与同学之间的协调配合得到体现。

讨论,要求学生明确解题思路、按照这样的解题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习题,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这样的讨论,目的明确,讨论的结果也趋于同一,能够使学生在讨论中成长与进步。关于讨论的针对性,可以从下面三方面入手:一是确定要讨论问题的目的。数学课要解决的是什么讨论题目,为什么讨论,通过讨论要得到什么结果。讨论的目的就是加深数学定律、定理、方法的内在规律的认识与理解。要把学生的观点、解题思路、方法达到统一而趋于一致。讨论要让学生在互相的协作上得到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二是要确定讨论的内容。数学课探讨的数学问题首先是我们教学的内容,包括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总结、方法的使用、解题过程的顺序等。我们一旦确定了讨论的知识内容,那么具体的讨论内容就可以是一些例题的观察、习题的归类。比如对初中数学习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的总结。我们可以举出几个例题的解题过程,习题的安排要具有代表性、规律性、直观性。然后通过学生讨论和思考,从多个习题的求解过程中找寻规律,让学生去认真归纳与总结,通过互相的讨论而清晰思路,最后得到解题的步骤是:(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这样的教学过程会让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还让他们对这类习题的解决思路简洁、明了;方法过程一目了然。三是讨论采取什么形式。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两个同桌同学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小组与小组的争论,还可以是学生与老师的对决。可以是对某个观点的相反看法、意见的对立;也可以是对某个知识问题的认识的不同角度的意见的阐述;还可以是对个别问题的补充和完整。也就是说:作为讨论,要有许多观点的总结、归纳;还要有不同观点的对立与矛盾的解决。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完成,他们可以更多是获取知识来源,更有把握地用自己的数学思维观点去说服其他同学;同时也培养的是学生学习思考的习惯。讨论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作为角色,在课堂中应该是讨论的发起者、引导者,还是讨论的终极者。要组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从中找到数学的规律与解题方法;同时要通过这种形式促进学生的互相协作,共同进步,积极完成学习任务。对于讨论的问题,老师要注意引导,要在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层次、个性特点等有所了解,在设计时要难度适当,能引起学生兴趣。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恰当唤起学生的激情。老师要设计我们身边的数学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去发现隐含、未知的条件,对相关元素加以整理,通过推理、论证、归纳总结,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在互相讨论辩论的过程中,既有效解决了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又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等多方面得到提升的过程。加强探究,尤其要加强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引导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有重要作用。数学课堂的讨论如果精彩丰富、激情演绎,讨论就会成为知识获取的一个聚焦点。通过讨论辨明知识的来龙去脉,让讨论成为智慧碰撞的闪光,照亮我们教学的方向,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思考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贡永生.精心建构问题,培养创新意识[J].中小学数学,2001,(1):2.

[3]王磊.在数学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J].新校园(理论版),2013,(1).

作者:徐武

数学课堂讨论探索论文 篇3: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讨论”学习方式的探索

为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以体现“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教育理念,“合作学习”方式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在实施教学情况的调查中,我发现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1.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未真正转变,教学中,仍然存在只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学生创造才能的个体差异现象,“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流于形式;2.组织讨论时,由于问题情境设计不合理,使讨论无法得到开展;3.由于组织调控不当,目的不明确,使讨论漫无边际,耗时多,效率低;4.由于小组成员责任不明确,讨论成了部分学生的“一言堂”。下面就自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学习方式的探索叙述如下:

一、小组讨论的建立及动作

数学小组讨论学习是集体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它是根据团体动力学的原理设计的,旨在改变过去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

小组讨论中,怎样让每个学生各尽其能,让每个学习者都积极参与其中并发挥其作用呢?这就要求教师对小组的构建、小组成员的分工、讨论时间的调控等情况作恰当的指导。

1.小组的构成

必须要有一个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一般4~6人组成,既要注意小组成员能力的搭配,又要注意使组员愉悦地接受这一小集体。

2.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

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组员分工明确,如:组长、记录员、维持活动者及报告结论者。每个组员分工合作,才能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得到充分发挥,中等水平的学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切实的帮助和提高。

3.讨论时间的调控

小组讨论必须要有充裕的时间作保证,否则,讨论就会流于形式,教师要根据讨论的需要,作好安排,不浪费每一分钟。

4.教师在小组讨论时的位置

教师要参与小组讨论,首先是巡视、倾听,然后有目的、有重点地参与到需要帮扶的小组中去,以便在随后的小组汇报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

5.对“学困生“的帮扶

有时,小组的讨论和学习可以帮助学困生,比如:一个新的知识学习后,学困生往往还是不能正确地理解或运用,这时,小组中的一部分成员可以再次将自己的理解讲给学困生听,或促使学困生将自己的理解说出来,以便得到及时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集体的力量得到充分的体现。

6.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小组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小组学习汇报衡量,既要注意对学习讨论过程的评价,又要注意对结果的评价。同时,应培养起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

二、开展讨论的最佳时域

什么时候组织讨论,能使讨论自然流畅、热烈实在,使学生在讨论中积极思维,在交流中对事实作清晰、准确的表达,倾听并评价他人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形式,最终获得准确的表达形式。试举以下几种情况说明:

1.在学生疑惑时讨论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怎么办?我认为,此时教师千万不能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相互启发,共同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正确理解问题,而且能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比如:我在讲比例的知识时,有一个学生问:“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吗?”这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条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大家明确了认识。

2.在概念模糊时讨论

比如:“质数、互质数的概念”,学生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这时我出示几组数(8和9,5和7,7和9)让学生讨论、分辨几组数各自的特征以及几组数是不是互质关系,由此建立起质数、互质数的概念,使学生的观察、抽象、归纳能力都得到了训练。特别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力促进学好数学自信心的建立。

3.在揭示特征或规律时讨论

比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出示了一道题目:把8、5、15、30……分成两组,使两组数分别能被2、5整除。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在讨论中研究、概括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完成填空题:()能被2整除;( )能被5整除。这样的分组讨论教学,不但使学生通过观察、议论、看书、抽象、归纳出了特征,也就是自主探究找出了规律,而且这样的教学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全面的多角度的。

4.在解答开放性题目时组织讨论

开放性题目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具体表现,采用讨论形式,对不同的解题方法交流并及时反馈,可拓展思路,比如:根据下面的条件补充问题:“六(一)班有男生25人,女生18人,”根据这两个条件学生通过讨论,补充出了近十个目前大多学生都能立即解决或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组织“小组讨论”,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学会与人合作,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的目标。

作者:赵晓敏

上一篇:同学聚会演讲稿范文下一篇:演讲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