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数学课堂落实有效教学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索数学课堂落实有效教学(通用9篇)

探索数学课堂落实有效教学 篇1

摘要:

落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认真研究,认真总结,积极探索,要因材施教,因班因学生而异,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小学数学课堂一定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自主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突出小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要注意寓教于乐,真正把小学数学教好,真正发挥好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   有效教学   交流

课堂教学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因此,教师必须在制定有效教学目标、组织有效交流和参与、激发有效的数学知识应用、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与作业的节点上做文章,因材施教,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卓有成效。怎样才能使学生参与教学, 使教学成为有效教学呢?这就要我们老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即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制定学生学习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增添学习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分层法正是基于以上考虑,给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学习“分数化小数”时,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分数可化成有限小数;能努力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二层:能在探究“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

二、组织有效的交流,有效的参与

有效交流、有效参与,注重在“有效”上。这种“有效”表现在:1、在体验中激发交流的欲望;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3、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新课标特别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倡“操作、模拟、画图、讨论”等形式,提倡“交流、讨论、合作”等形式,提倡“自己探索”,因此,数学课堂不再是简单地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成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学生应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逐步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空,使这些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有怎样的规律。

3、5、7    、    、    。

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越多越好。还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比比哪组的答案多,最后在全班交流。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只要学生给出一个答案,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就应该给予肯定。下面是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

⑴在横线上依次填入9、11、13,形成奇数列。

⑵在横线上依次填入11、17、27,使这些数列从第三个开始,每个数都是前面两个数的和减1。

⑶在横线上依次填入27、181、4879,使这些数列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减8。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寻求数的规律的能力,比单纯的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有挑战性,也更有趣。

又如:教室装修问题:“我们的教室在假期需要装修,请同学们帮学校策划一下,应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综合性,有一定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空间。比如:装修时遇到哪些具体问题?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应考虑哪些因素?采用怎样的策略去解决等等。

为了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交流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三、激发有效的数学知识应用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正是《小学数学课堂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我在教学“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四、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与作业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练习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更甚认为“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就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以至我们很少反思那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那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现在我们多数教师存在的那种靠大量的、机械的反复练习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练习不是有效练习,那种只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练习也不是有效练习设计。这不由让人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如何确立效率意识,提高有效练习。因此,数学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应做到有扎实有效、训练学生思维。

1.扎实有效的课堂练习,要有针对性

①要针对教学目标设计练习,要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出发,普遍分析学生应掌握哪些数学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达到何等水平,然后组织选题,进行编题。

②要围绕教学重点进行设计。例如“三角形面积”的第一教时,主要是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白其面积的大小决定于底和对应高,练习要围绕这个重点来设计。

③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引导讲解,一方面也取决于知识本身的难易深浅,为此练习设计要考虑这些因素:哪些概念的建立较困难,哪些知识容易混淆,在哪些地方易犯错误等,这样在设计练习时就可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

2、训练思维的作业设计,要有探索性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要靠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完成,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从多渠道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避免数学作业都是书面作业的单一形式,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知识,掌握知识。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多变的练习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精心设计练习题,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上。

(1)一题多问题式,是就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三年级有女生50人,比男生少 。问:①男生有多少人?②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③男生占全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一题多变题式,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8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100台机器,是原来的百分之几?变化题:①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80台机器,现在每天生产10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百分之几?②某工厂现在每天生产100台机器,比原来增产了25%,原来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③某工厂原来每天生产80台机器,现在比原来增产了25%,现在每天生产多少台机器?

(3)一题多解题式,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沟通解与解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出最佳解题方案,从而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某班有学生45人,男生是女生的 ,女生有多少人?本题可以用的方法有:用分数方法解、用方程方法解、用归一方法解、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等。

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题目。

总之, 要实现有效教学, 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老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 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 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 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 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 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能力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牬拊蕽t:《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人民教育》第6、7期。

2、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苯逃科学出版社 ,,6

3、钟启泉《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

探索数学课堂落实有效教学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了解学生,教学反思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对于教师来说是有效的引导方式、教学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则是有效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因此, 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要始终围绕这两个因素展开。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以较低的教学投入获得一个较高的教学产出, 也就是说用较低的成本、较短的时间、较少的学习负担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较大的信息量。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学生, 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教学,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有兴趣时, 学得最好。要充分备好课, 这是上好课的关键。如何引入新的知识, 怎样创设情境, 怎么让学生主动深入思考, 如何做课堂小结, 也就说如何做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关键。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 在课堂上遇到挑战, 被鼓舞、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他们学得最好。我结合教学实践经验, 就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应对措施,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谈谈对实施有效教学的认识。

一、深入了解学生, 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 对症下药

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是副科, 因此对信息技术课不太重视。但升学压力客观存在, 计算机不是升学课程, 因此, 信息技术课并没有得到和其他学科同样的重视。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 喜欢新鲜事物, 对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好感。上课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 善于引导, 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教学“幻灯片的制作”这一节时, 为了使学生对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有直观的认识, 我用该软件制作了《苏州园林》等课件。上课伊始, 我展示《苏州园林》课件, 其秀丽的风光, 图、文、声、像等深深地吸引了学生。通过图片的展示, 学生了解:利用PowerPoint能创作出各种多媒体作品, 我们可以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趣事和个人简介等制作成演示文稿, 通过网络发布, 展示自我。学生在这种情境中, 身心愉悦, 兴趣浓厚, 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创作之中。

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兴趣, 教师应该明确课堂学习任务, 使学生明确任务, 有的放矢, 使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学有所获, 避免学生稀里糊涂、“眉毛胡子一把抓”, 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 让小组之间协作完成作业,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事干。

二、充分备课, 做好教学设计

1.创设学习情境

刚进入课堂时利用事先做好的作品, 或者现有的教学资料, “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图画、歌曲、舞蹈等都能成为教师课堂导入的资源。比如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 所以教学FLASH动画制作时, 我应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喜洋洋》。师:同学们都爱看喜洋洋动画, 其实你们学会了制作就能做出这么动人的动画效果。学生很惊喜, 注意力集中。我进行GIF动画原理的教学, 学生只要有兴趣, 就会潜心研究这些软件的操作, 达到教学目的。

2.适当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问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问应以实际现象和日常生活或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 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提问的时机要适当。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 直入重点。教师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力求提问设计少而精, 力戒平庸、繁琐的“满堂问”。如:教学Word中表格时, 导入时, 提问:“大家平时经常见到的表格都有哪些? 课程表, 成绩表, 作息时间表, 班级座次表等等, 那么如何制作这些表格呢? ”这样提问, 结合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学生感兴趣, 学习积极性高。

3.选择适当的练习题

因为信息技术的特殊性, 操作熟练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精选一些练习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练习可以是多方面的, 并不局限于课本。如:讲画图软件, 讲完理论后, 并没有让学生都做教材上所规定的上机题, 而是让他们各自创作一幅彩色图画, 并约定将完成的作品打印出来展览, 结果一节课下来, 几十台电脑屏幕上都展现出各具风格的美丽画面, 学生创作完得意之作后脸上纷纷露出满意的微笑。这种不局限上机内容的操作, 让学生在电脑面前有更多的自主权, 充分发挥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创新, 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达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

三、做好教学反思

教师要做好教学反思。每上完一节课后, 我都要反思这节课的成败之处。师生互动如何? 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组合作是否有效开展了? 自己是否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扮演好了引导的角色? 这节课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成功或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问题?经过不断反思, 养成了习惯,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这个新兴学科, 在落实有效教学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探索。其实不管哪种方法, 只要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做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好学, 乐学, 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涛, 张伟伟.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10) .

[2]薛文元.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科技风, 2009 (02) .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探索 篇3

【关键词】有效教学 数学素质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07-01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义务教育的实施,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小学生顺利升入初中,却出现了数学成绩参差不齐的情况,以致于不少学生厌学情绪明显;又由于优秀教育资源的增多,很多学生到重点中学读书,优秀的小学毕业流失日益严重,尖子生很难留下来,而学困生越来越多少,一部分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成绩一直处于低水平徘徊。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一位数学老师,制约着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难只又难。面对这种情况,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立足学情,准确定位

学情是制定教学方案的依据,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凭借。作为数学教师,所教的学生不论是起始年级,还是毕业班学生,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这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基本点。对于一节课来说,确立教学目标,要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教学设计时,必须尽可能地切合学生的学情,这样才能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实施时不会出现盲目性,缺乏针对性。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课时,我根据所教学生的学情,尤其是学生的数学基础以及学习能力,综合考虑教材的基本要求,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通过拼图活动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拼图探索勾股定理,而没有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把证明勾股定理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确定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够接受,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索,便于学生发挥。

二、选择教法,促进合作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最适合学生开展学习,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效果最为明显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最适宜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它通常以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每个小组6—8人,组内有学习组长,有学习分工;班组内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合理安排。学习过程中,既分又工协作,能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这种学习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特长与个性都能够得到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去探索图象性质,然后分小组让学生展开讨论,组内成员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一次函数的性质,然后分六个小组各推荐一名同学到黑板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本组的同学发现问题后可随时纠正。之后,由本组同学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的情况,最后,由教师或其它小组成员进行点评,肯定做法,指出不足。学生展示与点评的过程本身又是促进提高的过程。如果学生的展示与讲评能够得到师生的肯定,甚至好评,那么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就会高涨,他们就会争先恐后的上台展示,积极的讲课,教师的教学目标就会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提高一大步。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人的潜能是超乎我们的想象的,如何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学习成绩与他的学习能力密不可分,与他的学习兴趣息息相关。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因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可以沟通学生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教材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从生活与社会中发现数学的奥秘,探究数学的真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授《勾股定理》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赵爽弦图”,给学生一个思考;老师出示大会会徽的意图是什么呢。紧接着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图案吗? 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为什么会选用这样的图案作为会徽呢?你们听说过勾股定理吗?"通过老师的一连串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急切的想知道这个图案的意义,寻找答案。于教师趁机向学生介绍勾股定理在我国的悠久历史和在生产中的运用。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一下子精力集中,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之中。

探索数学课堂落实有效教学 篇4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确实,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核心,是数学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随着初中数学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思路能否顺利地实施,课堂提问是一个关键。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去探索与实践的。

一、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例如:一位教师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位老师利用“善问”十字诀;有效的提问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二、有效性课堂提问的实践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分三个阶段来进行探索。

(一)课前准备

1.备教材要“懂、透、化”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3.备问题要“准”

在备透教材、备实学的基础上,再来设计问题。在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切入口要准。心理学认为,人的谁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有经验的教师提问,问题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而且要避免低效率的提问。

(二)课中实施 1.突出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2.适时适量:

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根据课时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同时分析学生的特点,在适当时候设疑质问。而当问题提出以后,“不愤不起,不悱不发”,教育要掌握时机,不到学生内心烦闷,想学学不会,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教育他。所以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开始,巧妙设问,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和求知欲,主动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教师可以在学生们都陷入困境以“问”代启,指点迷径,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的愉悦;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时设问,可以借“问”提醒,于不经意间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重新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把握设问时机的同时,教师要关注问题的数量。太多的设问,甚至“一问到底”,必然会降低问题的质量,使课堂问答流于形式。有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设计了大量问题,教师声声问,学生急急答,其表面热闹,其实学生缺少探究的时间,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太少的设问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既然问题不多,或者老师自问自答,那么学生就只好沦为配角或者成为观众,失去思辨的机会,成为“填鸭式”教学的又一范例。3.掌控节拍:

节拍是指“设问”的表现方法,有时是一次性呈现所有的问题群,同时保证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有时是一问一答接一问一答,分层次慢慢深入,留给学生的时间较短;有时是严谨周密,有时是轻松幽默,掌控好不同问题的表现方法,可以使教学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能有效调节学生的思维动力,减轻学生因为连续思考产生的疲劳感。节拍也指在“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间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按照心理学研究理论,提问一般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不马上重复问题或请学生回答,而是要有一定的等待时间;“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要有足够的等待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问题。总之,掌控节拍的实质就是要保证学生思维的活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只有使学生经过自己的酝酿和思考,回答、讨论时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才会不断涌现。

4.及时反馈

所有的“问”是为了学生的“答”,而教师及时的点评、反馈又可以使设问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使继续设问成为可能。

从学生方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这样既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火花,通过分享,引导全体同学发现思辨之匙,能够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纠正探究的偏差,从反面提醒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纠正偏差,提高效率,使课程的学习更加立体、丰富。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评价反馈,能发现教学设计中的缺陷,调整设问的方向和方法,使问题的展开更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究。同时学生各具特色的“答”能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达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如果对他们的答案没有合适、及时的重视,恐怕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学过程中丢失很多这样的“宝贵财富”。

(三)课后反思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课后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课堂提问,总结得失与成败,对整个课堂提问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不断提升自我能力,逐步完善课堂提问的教学艺术,使自己设计与实施课堂提问的能力越来越强。

探索数学课堂落实有效教学 篇5

内容摘要:课堂上如果能让识字教学 落到实处,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又减少课外巩固的时间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小班化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识字效率,我分别在以下这几方面做了尝试: 识字教学的环境创设、运用多种方法有重点的指导识字、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帮 助识字以及识字与阅读结合巩固识字。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所得与大家做简单 交流。

关键词: 小班化

识字

教学

兴趣

自主

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段学生应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由此可见,识字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如何在低段课堂中有效地落实识字教学,使小班化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需要我们一线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与总结。这里将自己在这方面实践中的点滴收获简单总结做浅显交流。

一、轻松环境,让识字快乐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以及创新能力。“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乐其学”,所以我们首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于进入学习环境,才能更好地享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1、自主分层识字

在小班化课堂上,识字教学活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完成,教师只穿针引线。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学习生字,小组合作识字,课堂上提供展示、交流的让学生体验识字的乐趣。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差异的,所以在设计中教师不设定统一感知目标,而是放手让学生划出生字词后,自由交流,你认识那个生字词,就读哪个生字词。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认读生字。

适度地采用分层次教学策略,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成不同层次,设置分层识字目标: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给生字找朋友;用上生字宝宝说句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识字方法,完成识字任务,注重识字学习的快乐,注重从快乐中获得自我肯定的喜悦。同时对于相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还可以有提升的空间,这样也有利于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营造轻松氛围

当然作为老师此时我们还应该深入各个学习小组,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个畅所欲言、勇于思考和创新的开放性学习空间。小组合作识记字形,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为主。在各学习小组内,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言讨论的权利,教师要适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可以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谁认为我是胆子最大的,站起来读。”“谁敢挑战他?”等,鼓励孩子展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成果。同时教师还应引导每个学生都学会倾听,会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或完善自己的想法。

3、科学、及时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科学评价,体现个性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各自不同的学习目的后,教师在某种程度上都给学生以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所有学生都能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第一阶段读准字音时老师可以肯定地评价“你读得真好,不但很大声而且还把字音读准了”;第二阶段给生字组词老师可以评价“你真能干,给生字宝宝找了朋友,他一定很开心”;第三阶段用生字说话老师还可以这样评价“你真会学习,不但会读生字还会用生字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作出答案正确与否的评价,而且还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其中包括“认知”、“情感”、“兴趣”等方面。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下更快乐地主动识字。

识字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能从中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使“苦学”转化为“乐学”。以学生独立识字取代教师的分析,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不但明确了小班化教学环境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体验,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地“新发现”中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有的放矢,识字方法多样化

汉字是音、形、义的完美结合。识字教学可以从生字本身抓住突破口,利用字音字形字义的特点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有重点的指导生字。

1、同一课文中识字变花样在同一篇课文中我们识字的方法并不需要一致,可以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抓住切口,有效识字。如在一下年级《两只小狮子》的课文中有“狮”、“懒”、“洋”、“整”、“滚”、“咬”、“撕”、“扑”、“苦”等很多生字,对生字集中整理以词语出示之后,可以让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选择容易接受的识字形式学习生字,最后总结汇报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在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后,教师还要对生字进行有重点的指导。这些指导是有必要的,是在学生初学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再次学习和巩固识字。如在指导“狮”和“洋”的时候注意读音的指导;而“整”则可以通过理解词语“整天”来学习;“咬”是形声字可以用声旁和形旁来帮助识记;“撕”和“扑”同是提手旁,可以进行迁移;“滚”则可以用动作来展示;“懒”是可以通过结构和偏旁来认识;“苦”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学习。其中“整”字还可以通过对“整天”一词的说话训练进行巩固;而“苦”字还是要求书写的生字,可以用写的方法加强识记。各个小组里,每个孩子都可以用自己最拿手的方法识记生字,老师主要进行适当点拨和引导。

2、总结识字方法贯通使用

当然平时教学中识字方法是多种多样,比如编儿歌“两个小人坐在土堆上”——“坐”;“用手拔掉一根头发”——“拔”;“耳朵听,眼睛看,嘴巴说,用心记,你是聪明的小学生”——“聪”,朗朗上口的儿歌既能让学生容易记住和背诵,又能让学生准确地记住字形。还比如动作体验,主要是一些动词,“握”:可以让学生之间握握手;“跳”:和学生一起跳一跳;“飞”:撇和点就像一对翅膀,大家挥舞双手一起飞。再比如归类识字,“腰”、“腿”、“脸”、“脚”等都与人的身体有关,都是“月”字旁;“清”、“河”、“江”、“海”等都是三点水和“水”有关;“蜘”、“蛛”、“蝴”、“蚯”、“蜻”等都是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另外,对于形近字我们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法帮助记忆生字,对于多音字我们则可以比较组词予以区分。

3、识字巩固乐在其中

具体识字时,还要不断变化识字点,有层度地提高学习目标。如先是在句子中或词语中借助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然后可以单独去掉拼音读,最后还可以拓展组词等。让学生一步一步将识字基础巩固起来。还可以变化形式读,如师带读、学生带读、小组读、指名读或者开小火车读,让学生能沉浸其中,乐于参与。总之,识字要有重点,方法可以多样,抓住特点进行识字教学事半功倍。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为识字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来进行识字教学,如:摘果子、走迷宫、夺小旗等游戏,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总之要通过各种活动识字,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成功与喜悦,增强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三、创设契机,提高识字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音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所以在小班化语文课堂中,识字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多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生字。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不同的生字词教学,为学生创设更适合的学习契机。根据不同的课文我们采取的识字形式也各有不同。

1、集中识字

一般生字较多、课文较长时,可采用集中识字的形式。比如一年级下册《识字4》一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有14个之多,就可以集中起来识记,在字词集中学习时还可以根据生字所具有的共同点加以分类。如这课生字中虫字旁的字“蝌”、“蚪”、“蜻”等就可以和其他生字分开列,有助于学生根据这部分字的特点识记这些生字。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易于接受并主动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同时可以节省识字时间,培养自学能力,并使讲读课文较为连贯流畅,不致因教生字过多而使课文支离破碎。操作时,还可以多一些识字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将字词按一定规律或找特点分一分,以小组为单位赛读,或者开小火车等多种形式展开识字巩固。

2、随文识字

而一些篇幅短小而生字不多的诗歌之类的课文则可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二年级上册第9课《欢庆》是一首小诗,课文内容少,生字也少,在第一部分的前四句诗句中涉及生字5个。可以在对句子的朗读指导中进行识字教学。如其中一句“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通过朗读体会“洁白”这个形容词,引出生字“洁”再进行换偏旁帮助记忆,还可以通过形容词拓展训练说一说“洁白的什么”来巩固识字,最后在句子的朗读中加深对“洁”的记忆。

3、段落学习中落实识字

除此以外,还可以有意识地对文本进行处理,创设识字契机,如选择重点段落,在课文段落中识字。这样的方法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有充分地预设,让学生抓住重点段落,教师伺机从阅读中把识字教学落实进去。比如,一下年级《两只小狮子》一课,课文第二段主要讲到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表现,让学生抓住不同表现去读这个自然段,发现其中有很多的生字。如何能把这个段落读好,了解到两只狮子的不同点,首先要识字,轻松地把学生引如识字的氛围中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内在的要求。小班化的语文课堂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愿意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

四、贯穿始终,识字与阅读水乳交融

低段的语文课文大都浅显易懂,不管是文辞优美的儿歌、小散文,还是语言生动活泼童话、小故事,阅读的前提当然是识字。但又不能将识字孤立,而应渗透进阅读教学,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还是需要阅读来帮助提高和巩固。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将这个环节与课文的教学孤立起来。单独地读读拼音记记字不能让学生对字义有很好地体会。字词来源于课文,就要为课文所用,识字教学要有意识地为阅读服务,比如选用所学习的生字词说一句话,既巩固识字有语言的训练;还可以选一个词说一句跟课文有关的话,这样的训练就可以结合到课文的阅读,使得识字有所提升。在上二年级下册的《丑小鸭》这篇课文时,在识字环节接近尾声,我让学生用上所学的生字词说说与课文用关的话。有学生选了“讨厌”一词,说“丑小鸭很丑,大家都讨厌它”,这样的训练既达到了巩固识字的要求,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有一定的理解,也便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在古诗的教学当中,这点更能凸显。如二年级下册《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有“含”这个生字,在读准字音,记忆字形后如何理解巩固这个字就要放在对诗句的朗读指导上。窗户和西岭以及山上的雪景如何配置,从画窗简单会意“含”字的意思,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与“有”、“见”、“里”等词的意境,体现“含”字的妙用。再回到朗读诗句,进一步感受“含”字的韵味,加深理解。

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课标》提出的认写分流、多认少写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把要求写的字写好写对的基础上能更好更快地进入阅读阶段。识字是为了更好地阅读,拓宽阅读范围,培养阅读能力;阅读是为了巩固识字,提高识字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识字的方法,要为学生创设轻松的识字情境,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利用已有经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教师应做好舵手,有重点地指导,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发现,逐步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渐渐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适合的方法识字。我们要抓住过程而不仅仅是看结果。识字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课堂上要有效落实识字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让识字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成为他们阅读、学习、成长的需要。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在课堂实践中完善,识字教学终将散发迷香,小班化语文课堂也将因此而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

北京出版社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3、《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4、《小班化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5、《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探索数学课堂落实有效教学 篇6

“学科核心素养”是时下谈论较多的一个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一个具有一定造诣的教师,已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其课堂教学具有自然的“艺术性”,能让听过其课的师生无一不深受其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所震撼与熏染。细加剖析,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考虑,是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得到位。具体而言,其含义有二:一是帮助学生把陈述性知识变成程序性知识,即让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可以迁移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开拓进取、知难而进的意志品质。

其实,关键是“如何教”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也是讨论太多的问题,似乎没有定型的答案,没有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供遵循。还是魏书生先生说的好,若你善于讲,就发挥讲的优势,若你善于启发学生自学,就引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总之,寻求你所擅长的高效做法。这篇文章里,我从常规的生态课堂教学入手,主要从分层设计、课堂操作、过程评价三个方面作一点说明,供大家参考。

一、分层设计

《礼记·学记》提出“学不躐等”,其含义有二:一是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层次和水平有差异,二是处于同一层次(水平)的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需要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和同一学生在不同阶段所处的层次,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设计。

我校的做法是:第一,以入校前测的结果指导分层,印发《选课指导手册》,提出选课建议,实施“小班化”教学;第二,在起始年级配备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发现那棵树,即关注个体、张扬其个性。导师的三个基本功能是:学业指导、心理疏导、人生引导。

二、课堂操作

每一节课都要给学生自学方法的示范;各学科都要设计能让师生有共同收获、共同成长的活动。例如,在数学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研究数学对象的基本套路,即通过设计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事实——概念——性质(关系)——结构(联系)——应用”的完整过程(以此为教学内容的明线),使学生完成“事实——方法——方法论——数学学科本质观”的超越(以此为暗线)。从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角度看,若要从事实到概念皆融“数学抽象”于其中,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从理解概念到明了性质,这一过程应使学生得到“数学推理”的基本训练,包括通过归纳推理发现性质,通过(逻辑)演绎推理证明性质;从明了性质到形成结构主要也是“数学推理”,因为这是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形成结构功能良好、迁移能力强大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从理解概念、明了性质、形成结构到实践应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注重指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之外的问题,使学生得到“数学建模”的有效训练。

在上述几个步骤的关键处,应注意适时引导,加强“一般观念”的指导作用,如“如何思考”“如何发现”“从什么角度观察”;观察结构特征可从“数”“形”两个角度(静态)入手,若从动态角度入手,可改变目前问题的形式,进行等价转化后再让学生观察,进行必要的模式识别,学生往往会有新的发现,这时学生又可得到“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的训练。

我以课题《空间角的计算》的同课异构课型为例来具体说明。【教师甲】

直接给出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角、二面角的定义,稍加解释后引入空间向量方法,然后教师用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例题讲解、题组练习,重点训练学生对于用向量方法求解三种空间角的能力。学生不感到难,接受情况好,听课老师也普遍反应课堂效果好。

【教师乙】

1.创设情境(事实)

首先投影,给出四个画面让学生观察: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电线短路放电的瞬间(异面直线的距离)、比萨斜塔倾斜度的测量(线面角)、蝴蝶展翅(飞翔)来回扇动翅膀的过程(二面角的大小)。

2.引入概念(数学抽象)

演示从平面到空间的变化过程,从而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异面直线可看成两条相交直线(就地取材,权且用两根粉笔取代),其中一条不动,另一条在空间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而成;还可看成两条平行直线,其中一条不动,另一条绕其上一点在空间转动而成。这种演示,可以有效启发学生发现表征异面直线的两个要素: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与距离,同时也为学生能进一步抽象出异面直线的定义提供直观的形象载体。

3.求法研究(即性质、结构的探究)

图形均为空间图形,难以直接测量,其求法应当考虑转化与化归到平面上,用平面角来表示,即寻找一个典型的截面。如上述演示,回归即可引出作表征异面直线所成角用平面角的想法。这既分析了空间线面关系,又给出了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基本方法,即在具体图形中过某定点(最好选在这两条线上某个固定的点)作其中一条的平行线,将题设相关条件有效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解此三角形即可。

同理,线面角转化为斜线与其在平面上射影的夹角,二面角则用垂直于棱的平面所截的两条射线夹角来表示,但在具体解题中不实用,可引导:仿照线面角的寻找来找二面角,即:先过其中一个半平面上一点P(不在棱上)向另一个半平面引垂线,过垂足H向棱引垂线,垂足为A,连结PA(易得AP垂直于棱),则角PAH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或过点P分别向棱和另一半平面引垂线,垂足分别为A、H,连结AH(易得AH垂直于棱),则角PAH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解三角形PAH即可。

探索数学课堂落实有效教学 篇7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 教学过程中若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要以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为出发点, 围绕教学内容,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 在讲到概率列举法时, 可以引入这样的生活例子:小明有三张一元的钱, 晚上做作业时不小心把墨水撒到其中一张上, 早上去买早点的时候正好花了一元钱, 问小明正好用有墨水那张钱的概率是多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同时必会引起学生求知欲望, 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从而达到有效课堂的目的。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本身就是学生自己的事,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 多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积极地利用好课堂、课外的时间,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应从预习开始, 比如, 在进行《全等三角形》一课的教学前, 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兼活动:让学生对这一节知识进行预习, 并让学生根据预习知识制作一个全等三角形的手工, 可以是模型, 也可以是剪纸等, 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工艺品。通过这样的方式,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和拓展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 对于例题, 先让学生读题, 引导学生审题, 然后再确定最佳解题方法。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培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要以有效引导为核心, 根据知识点的内容特点, 进行精心的计划, 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被自主学习所吸引。

3.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学习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也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数学具有逻辑性强、抽象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 而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却处于发展阶段,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 而有些问题则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更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时,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三角形的剪拼, 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剪拼的成果, 说明其剪法、拼法及其道理。这时学生们积极陈述自己的观点, 并不时地评价别人。这样的小组交流, 在全体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任务, 学生主动地经历了知识的构建过程,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提高了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机会,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知识, 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4.让多媒体参与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 很多的高科技渐渐地走进初中教学课堂。对教师来说, 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让多媒体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来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 还可以减轻教师书写的工作量, 提高讲解效率。另外, 多媒体容易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调动,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有效课堂的完善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总结教学经验, 大胆探索, 不断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是过渡阶段, 也是关键阶段, 对于数学教师来说, 应该把提高初中课堂教学质量当成重中之重。数学知识的传授以课堂最为明显、最为直接, 因此,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利用现代教学资源,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好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本文是笔者本着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 对初中数学教学做出的几点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孙铁刚.为初中数学总复习支招指津[J].学周刊 (实践讲堂) , 2013 (4) .

[2]马英强.重视自学数学新突破[J].学周刊 (教学研究) , 2013 (5)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探索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更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率。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是系统性强,知识的链条前后衔接,环环紧扣,每一单元、每一课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可是有很多老师的教学却存在着“课课为营,各自为政”的倾向,在教学方法上,不顾及材料的特点,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材中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造成教学上费时费力和课堂教学效果的低效。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评价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例如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一课,教师在介绍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以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问道:“请同学们比一比,哪个三角形的周长大”一生回答对了”教师表扬到:“你真聪明,大家为他鼓掌!”众生边鼓掌边说:“嗨、嗨、嗨,你真棒!”接着,教师又问怎么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学生说用尺子量出三边的长,然后加起来 “说得不错,表扬他!”“嗨、嗨、嗨,你真棒!”……

新课程提倡鼓励性评价。但是评价应多从内在激发兴趣。上述案例中,对于大家能轻而易举回答出来的问题,教师给予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而且千篇一律的“你真棒!”“真聪明!”也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赞赏变得毫无感觉。跳一跳摘桃子,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回答上来的问题,教师大大赞赏毫无意义,甚至有损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倡导赞赏,但必须注意赞赏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一方面要善于赞赏。赞赏应该针对每一位孩子,每堂课争取让一两个学生能获得教师激励性的具体的刻骨铭心的评价,而一生难忘。赞赏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曾有人这样说过:“赞赏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带来干劲,干劲带来成就。”因此,教师要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点滴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课本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另一方面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赞赏应是一种真诚的客观评价。教师应真诚的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若教师的赞赏失去了针对性、客观性、真诚性,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二、把孩子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直线和线段”时,教师先任意出示一些线,提问:“你能按一定的标准把这些线分类吗?”学生思考后,提出自己的见解,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有:为什么这么分类?还可以怎么分类?是否可以第二次分类?分类后各类线叫什么名称?各类线有什么特征?教师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请学生挑选问题探索、讨论,最后得到答案。

这位教师循循善诱,一问引问。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一问引问,激活了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成句号,又产生新的问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把孩子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来自两个方面,有来自数学外部的(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有来自数学内部的。无论来自外部或内部,只要能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都能引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会出现发展,都是有价值的。

三、没有现代的教育技术装备的课也同样精彩

在新课改中,特别是出课时有一种共同的现象,凡课必有课件,好像课件就是新课改课堂的标签,离了多媒体就没法上课。以前我也总觉有课件的课必无课件的课要生动精彩。还经常抱怨学校没有现代教学设备,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特别是去年听了某老师三年级数学《周长的认识》一课后,感觉特别强烈。那节课至今印象很深,那节课老师没有使用任何课件,上课时就用了几张平面图,课上得很精彩,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理解周长的含义,还知道了平面图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渗透了圆周长的测量方法,内容比规定的内容多,但学生学的很轻松,老师及时引导发现、探索,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我想这是课件达不到的效果。由此我认为,课件是否使用要根据课的需要而定,要因人而异,不要为使用课件而使用课件。总之,落实新课标要在课堂实质上下苦功,而不是在课堂形式上下工夫。

四、愿合作学习真正起到作用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每人得到两种思想。可见相互交流的重要性。但是有些课堂上合作讨论是流于形式的。

例如五年级《长方体的体积》课上,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同学们四人围成一组,展开讨论。几分钟后,教师请组内派代表回答。几个组都答得非常正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宽×高,接着老师让同学们做综合练习,很多同学公式也不会用,更谈不上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汇报时答得非常流利,为什么解决问题时,一部分同学连公式也不会用课后我反复思考,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小组合作学习知识流于形式,讨论时间太少,讨论时只是优等生在交流,差的学生在听,优等生反应快,答案脱口而出,其他学生思维还没产生任何碰撞,更没有思考的过程,二是学生大都缺少质疑权威的意识和习惯,显得顺从没有主张和个性,在好学生说出体积的计算公式后,其他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真正理解的有多少?但正因为是好学生的回答,在其他学生眼中,这是学习的权威啊,他说的肯定是对的,结果大家只是稀里糊涂的点头附合,是的,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就等于长、宽、高的积,至于怎么得來不去考虑了,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吃了夹生饭,根本没有透彻的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看似学生回答比较流利的课堂,如果得不到教师适度的调控和把握,不能起到好的效果。

探索课堂模式促进教学有效 篇9

帝景分校 李威

前一段时间,学校发了一本书,名字叫《有效教学十讲》,里面有一个隐喻,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那么,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

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看看谁第一个到达目的地,这是速度。

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掰玉米,即使你第一个到达但两手空空,没有收获也不行,要看最后谁掰的玉米多,这是效益。

第三个是比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这是安全。

如果你跑得最快,可是却伤痕累累,没什么收获;如果你收获很多,但速度非常慢,皮肤被划得伤口非常多,也不行;如果你速度非常慢,一个玉米也没掰到,你当然安全了,悠闲了,但没有收获,也不行。通过刚才的隐喻,我们可以思考,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落在哪里呢?同样可以看做是由速度、收益、安全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

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的长短——效率;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学生也就会轻松。

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的产出——质量;学习结果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有效性,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生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和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学习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习的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

回顾帝景分校两年多走过的路,我们数学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进行的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中,也始终坚持将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作为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逐步形成了“课前预习-课上交流-当堂反馈-节周日清”的有效课堂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践行素质教育,实现陈经纶中学内涵式发展之路的办学目标。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将我们组的一些做法向各位领导老师汇报,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课前预习,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

常常会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不够自觉,上课不爱听讲,而我们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也不能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常常显得束手无测。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很明显的独立性倾向和独立性要求,学生觉得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听别人多讲;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在反复罗嗦,相信自己能想出的答案,就不愿意别人提示,认为自己会做的事,就不愿意让别人帮助或多嘴。所以当学生能够阅读教材和思考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时,要让他们先独立阅读和思考,教师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才是教学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所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有效教学的一条铁律。为了更好的做到“教为学服务”,我们引进了预习稿,让预习稿带领着学生去探索新知,去发现问题,去

决定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服务。

在不断使用和不断改进后,我们组现在的预习稿已经进入了第二轮的使用和修改期,三个年级的预习稿结构基本相同,大致包含知识回顾,明确目标,自主学习,牛刀小试,挑战自我,好题共享,有问必答等环节,下面我就以一份预习稿为例进行简单说明。

出示:26.1二次函数(2)预习稿

这份预习稿的第一个环节是开启记忆环节:

我们知道,学习新知必须要以旧知为基础。预习时有针对性的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的旧知识,并自觉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掌握,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新教材特别强调知识的螺旋上升,同样的问题在不同学段就有不同的要求,在预习的过程中,对涉及到以前学过的一次函数及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进行及时的复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明确目标环节:

明确告知学生本节课应达到的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要求(即教学任务),知道学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要注意叙述知识目标时语言一定要短浅,让学生能看得懂,看得明白,他才愿意去看。

第三个环节是自主学习环节:

首先是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感知,明确提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首先提示学生阅读教材后,再完成相应的问题。数学预习时,主要是由“粗”到“细”,先将内容粗看一遍,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细看文中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细看这些内容时,理解数学关键词语的意义和作用;分析限制性条件,指出条件必要性;弄懂公式推导、定理、推论的证明过程。对新教材中很多涉及到实际生活中问题还可做进一步的调查,真正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图像,根据图像发现函数的性质并应用。描点法画图像在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时,学生都经历过,所以我将描点法画图像及观察图像,寻找二次函数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放在了预习稿中,让学生在家独立完成。他们也有能力独自完成,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连线时没注意到要用光滑的曲线等,课上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至少能节省15分钟的时间。课上老师再利用几何画板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的验证,达到共识,学生学起来轻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前预习的目的可不仅仅只是在时间上追求节约,我们要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我们有限的时间用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

我们知道传统学习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但利用预习稿,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潜质不一样,让他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牛刀小试部分是对二次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才能挑战部分是对性质的灵活应用,放在不同的环节里,可以供不同层度的学生去完成,各取所需,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好题共享是改进后新加入的环节,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解决他们最感兴趣,最想弄清楚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弥补我校班级少,在教学方面缺少同头老师的商量的不足,努力来挖掘学生资源。现在想想这个环节还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在学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时,有一个孩子就提供了一道题,就是证明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我也觉得挺适合这个阶段学生,就让学生们把题目抄在当天预习稿的背面回家思考。第二天上课我们交流时,学生提供了好多解题办法,有构造平行的,有利用面积的,然后我们又一起去分析每种方法,为什么可行,是如何利用的已知条件的,如何与结论联系上,然后再进行方法的比较,评选最值得推荐的好方法,大家的参与的热情非常高。然后又有学生进一步思考,将三角形内角的平分线的条件换为外角的角平分线会不会也有相似的结论成立呢?学生马上比较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画图,猜想结论,然后是证明及交流。由于题目是学生提供的,新问题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所以整个过程学生都主动参与,极大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学生提供的一道题,占用了我有限的课堂时间,但对学生和我来说,收获是无限的,也许这就是:教学相长吧。

有问必答环节是想增加一些师生的互动,希望不太敢上课提问的孩子能与老师提前有个交流便于老师课上对他进行重点关注。

最后一个环节是反思提升环节:

对学生而言,每次的预习不应仅仅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反思学习正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作为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品质,让学生养成反思学习的习惯,使之成为人生发展的一种基本技能,为他们的后继学习积淀经验和方法。

“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通过我们的预习提纲,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常规性的预习方法。如:通过预习了解学的是什么?与以前哪些内容相关?用教材中引导的方法探究一下,看是不是能理解?除了教材中的方法,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试着做一做练习,看是否能做出来。问一问:关于这个方面的知识,自己还有什么疑惑?还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良好的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只有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将能形成自觉行为,也就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自主课堂,有效教学的最佳时机

上课前我们都会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个初步了解,以确切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他们对教材的掌握程度,这既是一个展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可肯定他们预习成果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集中学生存在问题,适当的调节课堂内容,努力实现“以学论教,以学定教”的过程。

这一阶段,是一节课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注意力相对比较集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2.明确教的方式。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相互质疑,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再补充。3.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寻求规律,真正让学生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从理论上升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三、当堂反馈,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到底掌握的如何,每个学生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是完全不一样的,如何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学有余力的生能更好发挥,在当堂训练的阶段中就要有所体现。所以每节课的当堂训练是检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题目数量不多,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的运算能力,说理能力必须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当堂掌握;对程度较好的同学可适当增加一些拓展题,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

四、节、日、周清,有效教学的必要保障

我们组的老师对当堂检测的习题要做到当天批改,当天反馈,由于学生经历了课前的预习,对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又经过课上的答疑解问对知识又进行了巩固,再经过当堂检测后,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完全掌握所学内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节清。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时,我们就可以以预习新知为主,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对于出错的学生,教师会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哪些是知识性方面的,哪些是判断理解方面,哪些是粗心大意方面,哪些是记忆方面的等,而对于问题多,基础又差的学生,在分析时要适当给予帮助和鼓励,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努力使他们在自己并不擅长的学科中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达到日清。其实日清的方式很多,学生之间的合作小组的互帮互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们学校每周会进行周周清测试,进一步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出现问题,再进行巩固。

以上是我们数学组对有效教学的一些尝试,可以说,无论是从我们预习稿的设计还是到课堂教学、检测、辅导,我们正是在努力实现时间、结果和体验的最好的结合,我们的学生在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后,带着问题去学习,课堂上

大家相互讨论解答问题,教师适当点拨提升方法,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当堂检测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并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

在我们帝景分校,无论是基础较弱的初三年级,正在分化的初二年级,还是一位老师教三个班的初一年级,几乎没有学生对数学学科厌学,虽然有的学生基础很弱,但在我们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在我们老师的耐心关怀下,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提高了,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没有出现学生之间较大的分化,几乎在所有的区统考时,我们的及格率都能达到100%,平均分均列全区公立校前三名。

在建校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数学组也有了很大的收获,初中三年每课时的预习稿和检测稿已经基本成型,并正在循环使用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三年的周周清试卷也已全部收集成库,以后只要进行简单修改就可以使用。可以说这近三年的摸索与实践的过程是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和很大的毅力的,但我们组的老师始终记住一句话就是:“教师一届学生未教好,还会有下一届;而家长只有一个孩子,他们把孩子交给你,就希望你百分之百地成功,所以我们必须教好每一个学生”。

上一篇:搅拌站租赁合同下一篇:入境旅游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