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中(精选8篇)
达玉才
数学生活化是新课堂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数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学习的探索材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那么,在学生的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更具有活力,更加有效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精选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意义。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现实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数学中,教学要善于依据数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实”,精选“生活素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
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买过吃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10粒),分别按每串是2粒、3粒、4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同样是10粒,由于串法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有的还余几粒等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的除法”的数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步的发展。
二激活生活经验,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隐性活动。对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三、设计生活情景,培养应用意识。
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
一。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教师要根据数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设计生活情景,开展实际活动。
一、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 扎根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将教学内容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结合, 创设情境, 设疑引思,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 理解数学, 从中体验到探索的愉悦.
1. 导入生活化, 诱发学习动机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 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能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诱发学习动机.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天, 猴妈妈拿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 她把3个饼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6份、8份, 让3个孩子分别取其中的2份、3份、4份.话音刚落, 三只小猴瞪大了眼睛望着妈妈, 好像在说:妈妈今天怎么了, 分得各不相同, 以前妈妈可从不偏心呀.猴妈妈看透了孩子们的心思, 笑着说:“孩子们, 妈妈的分配公平吗?为什么?想想你们就知道了.”这时, 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圆纸片, 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6份、8份, 然后取其中的2份、3份、4份进行比较.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
2. 例题生活化, 体验、感受数学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总结出的规律, 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 但40分钟毕竟有限, 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我们可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 “想”数学, 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 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都买过吃过, 我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 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在学习小组里, 每人领一袋山楂 (10粒) , 分别按每串2粒、3粒、4粒、5粒、或6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同样的10粒, 由于串法不同, 结果也就不同, 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 (如每串2粒可串成5串或每串5粒可串成2串) , 有的串成几串还余几粒 (如每串3粒, 串3串余1粒) 等不同现象, 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 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意义, 学生感到现实、亲切, 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 练习生活化, 体验、感悟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 是一种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 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在学习数学时, 只有紧密联系生活, 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活动着的环境中操作练习, 才能促使孩子运用已有经验探索数学知识, 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如在教学“可能性”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 太阳 () 从西边落下.
(2) 鸟 () 生活在水里.
(3) 一个星期 () 有7天.
(4) 明天 () 下雨.
生活化的练习, 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二、让生活数学化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实际生活情景, 开展实践活动, 让生活数学化.
1. 一日活动“数学化”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发现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 数学教学对学生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在学生一日活动中, 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学生来学校后, 引导他们说说每个班有多少人, 每班来了多少人, 并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当学生在玩耍时, 可以引导他们数数参加每个项目的人数, 通过统计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还可以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学生在玩彩纸时, 他们会按形状、颜色分类等, 学生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 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 家庭生活“数学化”
学生来自各个家庭, 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 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 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运用谈话、午间、放学时间请学生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 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 甚至父母的手机号码, 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 谈谈家中的用电、用水量, 这些内容拓展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
3. 社会生活“数学化”
社会生活“数学化”, 就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 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 了解社会.外出参观, 我们请孩子观察来往的车辆数并对每辆车车轮的不同数目进行统计;进入菜场就让学生尝试着帮菜农算钱;参观超市就让孩子去了解物品的单价, 观察营业员的收银情况.这类活动, 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为其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
一、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离不开日常生活,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必须应用到数学知识。只要学生抱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对身边的事物多一些好奇,多一些思考,就可以感受到数学存在的魅力,从而才能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八年级数学“位置的变化”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边看、边讲、边问、边谈话,结合具体事物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和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促使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又如:教“从三个方向看”一课时,笔者从“魔方”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玩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接着,让每个学生拿出课前他们自己准备的一些正方体学具,要求他们用这些学具去搭建一些他们自己喜欢的形状与构造。然后指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自己搭建的物体,看看是什么形状,并和周围的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们兴致勃勃,各抒己见。这个时候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在纸上画出来。然后再结合学生所画的图形给出主视图,俯视图以及左视图的概念。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三视图有了全面的了解。
二、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让他们感觉到似曾相识,而学好了这些知识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的时候,学生就有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就比较好。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收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当然,教师还需要结合每一课所学内容,恰当地进行加工,让二者的结合自然有序。只有学生愿意学数学了,他们才会有学好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七年级有理数内容的学习中,为了引入“负数”的概念,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昨天夜里气温是5摄氏度,到凌晨又下降了7摄氏度,那么现在的气温是多少,又该怎么表示呢?”学生们会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这样,就在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中顺利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同样,在“角的平分线”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同学们,两条笔直的公路交叉。现在要建设一个新的货场,要求到交叉路口的距离是100米,并且到两条公路的距离是一样远。同学们请你们认真思考一下,应建在什么地方呢?又可以有多少个合适的位置呢?”同学们拿着纸笔积极行动起来。笔者因势利导地说:“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只要学好角的平分线,就可以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三、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卖芒果……,十元钱三斤。”街头这一句简单的叫卖,就蕴含有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现象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矩形的判定前,可以提出问题:“李师傅在家里做了一个四边形门框,可是不知道是不是矩形。他手头上只有一根足够长的棉线,可以用这根棉线来验证这个门框是不是矩形吗?如果可以,你能帮他设计一个方案吗?”学生们带着问题积极思考,认真讨论。教师就可以提示学生:“棉线可以用来干什么呢?当然是度量长度。这样,我们就可以先度量两组对边是不是分别相等,从而可以先判定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接下来又该怎么做呢?”用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引入新知识,显得自然而流畅。
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用
学习数学是有价值的,当然学习数学更是有用的。学习数学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利于提高我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努力提供一些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以及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生出黑板报、布置宣传栏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或者中心对称图案。还有,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让学生到操场上去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旗杆高。
又如:在学完“普查与抽样调查”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在学校调查自己同学所穿鞋子的尺码,通过交流、合作等得出结果,并由此帮助鞋店制订生产、销售方案。这样,不仅充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①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料上沾有的油污等洗去。
②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
③交流有关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属材料的信息,或利用互联网或其他途径收集有关新型合金的成分、特性和用途的资料。
④收集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设计实验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
⑤调查家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
……
实践证明,回归生活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只有让学生充分在生活中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把学校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联系起来,可以把社会生活搬到课堂里来,还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联系社会实际写出调查报告,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比如,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社会调查及其报告: 观测金钉子的水质,测定本地自来水和地下水的酸碱度,分析本地工厂(排氨)对本地水质影响,如何利用水净化处理的方法改善本地水质情况。
在这样的内外交流过程,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变大,知识面变宽了。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而且促使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发展性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体验化学的应用价值。这样开放性的,低起点教学,则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第三中学余琴
随着生活普遍“数字化”,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空间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并创造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能动活动。” 教育即生活,初中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数学中,既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样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那样豪气长存的意境。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在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我们发现可以扣紧以下三个环节实施:
1、课的导入“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点亮学生智慧的火光,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热爱数学。
例如在学习用多边形拼设地板这一课时,就可以问:“同学们吃过蜂蜜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们也用磁砖铺设建造了很多雄伟美观的广场,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砖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看到过的铺设地板的磁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磁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了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引导学生想象上课内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种很好的课的导入方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数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2、学习过程“生活化”。
很多学生爱上数学课,是因为他们觉得上数学课好玩有趣,贴进生活且富有挑战性。而讨厌数学的同学一般是因为觉得数学枯燥繁难。为了使每个学生学好
数学,学习过程要尽量生活化。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而课堂教学是学习过程的关键,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降低了难度,擦亮智慧之火,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学生记忆深刻,学得扎实。使学生不再害怕数学,不会觉得数学难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直线”这个概念时,学生很难理解直线是无限延伸的。我就问:“大家对西游记中孙悟空拿的什么东西最感兴趣,最有印象呢?”同学们大都问答是神奇的“金箍棒”,我就让学生把直线想象成能缩能伸的无限的“金箍棒”,学生一下就豁然开朗了。
3、知识运用“生活化”。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曲”。精心设计题目,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通过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应用意识。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有创意的图形或作品,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出了精美的图案,漂亮的剪纸,立意新颖的版画。更有利用牙签做的手工画,有用水果皮做的人偶。这些作品在学校的开展的学生成长展示会上受到普遍的好评,有的同学到初中毕业的时候还一直珍藏着,因为初中的数学课堂学习让他们懂得珍爱生活。
又如在统计初步的“成功与失败”“机会的均等与不均等”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投硬币”“猜红白球”和“抢30”游戏,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探究实践学习;通过计算彩票的中奖率,学会用概率解决生活中抽奖问题,学会正确对待各种促销活动。
通过确定学习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根据每人的成绩从不同角度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并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又如教学生如何采用正确的调查方式收集数据来确定家底的年平均收入,鞋厂该生产哪种鞋盈利较多,学会市场调查。还通过把每学期的的课题学习围绕生活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探究和研讨。
通过这样的一次次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实践活动,学生直接把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很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给我们带来快乐。
浅谈数学课堂中的情感教学
思南县第三中学余 琴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人类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愉快教学能够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要把实施愉快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作为基本要求,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乐而忘返。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乐学呢?
一、利用积极有效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乐中求知
例如:在上数学统计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一个同学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其他同学都羡慕地看着他,看来,我们必须学好数学,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故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体会到老师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你课堂的魅力,吸引孩子主动参与。记得有一次,我在上课时,后面坐的一个孩子一直都没听,而且经过几次暗示都没效果,下课后,我就找这个孩子谈话,从中了解到自己讲话声音有点小,他一直听不清我说的是什么,后来就不想学只想玩了。于是,我就对这个孩子说:“对不起,这是我的疏忽,我以后上课一定要声音大点,让每一个孩子都听见。”后来,我们又订了个“秘密协定”,什么时候我的“毛病”犯了,他则举起左手做“OK”状,我就知道了。从此以后,这个孩子每次上课都是那么专注投入。
就是这样,每一节课后,我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且到孩子们中间去了解,哪些是有益于学生的,我就继续发扬,争取更好,哪些是对学生不利的,我就极力避免,努力使我们的课堂在这种反思中更趋圆满,使我们的孩子获
得更好地发展。
二、以良好的教学面貌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一切适宜的手段,通过多种策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获取一种数学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这个过程重要。怎么样让我们的孩子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就在于他研究知识的过程是否有思考,是否经过自己本身积极地探究发现了数学结论,如果是这样,他对数学的体验是幸福而自信的。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学数学,这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
三、展开适宜的教学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
真正的快乐莫过于希望的实现和努力的成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体验学习过程中艰辛劳苦的同时,通过积极的教学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品尝到甘甜的学习成果,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满足,从而激发更持久的学习动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比如:新教材中的派车问题:即30人去机场,面包车坐8人,小轿车坐3人,你怎么派车让这30人都能去机场?这道题,放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要求设计出本组的派车方案。思维活跃的孩子设计出好几种方案:①可以派4辆面包车,②可以派10辆小轿车,③3辆面包车,2 辆小轿车;④可以派2辆面包车和5辆小轿车等,而那些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也在小组内积极设计方案,至少他是在思考同伴设计的方案是否合理,这就留给了他思考的空间,最后,经过小组成员的积极参与,推出本组成员认为最佳的方案参加全班的交流。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
(2)在质疑中放手让学生学数学
放手让学生学数学,有很多种方法,如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等,这都是放手让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一环,我觉得,让学生在课堂中互相质疑,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质疑,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的,而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是多向的,如怎样去倾听别人的意见,怎样组织自己的语言去质疑等。
四、重视学生的数学体验
及时了解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以增进师生情感,丰富数学内容以往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时,作业干净、认真、题都做对了,就是好学生,一节课后的评价,关注更多的是这种类型的题是否会做了,往往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而在我们课堂中,关注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从而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
五、培养中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1、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语言是交流的基础,交流的工具。数学语言是在一般语言的现成结构和逻辑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特定的符号、词汇、句法和成语去交流,去认识世界。”数学语言是数学交流的基础和工具。而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象语言这三种数学语言在表达数学时,常常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因此,加强数学语言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他们对三种语言的互译能力,使他们学会数学地交流,这是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应该注意的问题。
2、组织适当的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通常是由教师给出一个中心议题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或班级的形式围绕议题发表见解、互相讨论。课堂讨论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在讨论中,学生可以提问、反驳、论证、收集资料、统计数据等多种活动,同时也学会用数学语言,将自己的思想与见解清晰地表达出来,并学会倾听别人的思想,进行比较,以达到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课堂讨论不仅适合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知识的理解。为使课堂讨论发挥积极作用,应注意:(1)教师要设计高质量的议题。既符合学生的水平,又能激发讨论的欲望。
(2)创设一个利于讨论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体现出民主、自由、开放、愉悦、激励等特点,为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3)同学之间的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对讨论的有效开展也很重要。
3、进行“说数学”的练习
为了专门训练学生的听说数学的能力与数学交流能力,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所谓说数学,就是让学生把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等通过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借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他人表达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练习既可以在师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而且还包括了“听”与“说”两种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函数应用的教学中,有大量问题可以用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如如何交纳个人所得税问题、人口增长问题、产品的市场调查等问题的。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函数表达式的特点和图象的特点设计几个问题进行说的练习,从而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设“写数学”的机会
所谓写数学,就是让学生把他们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借此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与探索研究能力。具体可以有下面几种形式:(1)写知识小结。
(2)写解题反思。(3)阅读课本,写读书笔记。(4)写调查报告或数学小论文等。这些形式都可以培养学生准确、简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能力,从而提高其数学交流的能力。总之,我们只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并在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就可以发挥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例如:我在教学第六册中的“估算”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你们学习了“估算”后,在日常生活中有用吗?谁能举例说明?”。
生1:假如我是学校的办公室主任,为了给学校节省开支,保证下学期的开学工作顺利进行,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估算一下下学期全校同学大约要用多少本数学作业本。我先调查每个班每学期要用多少本,如果每个班要用220本,那么我校有26个班,就是说下学期全校同学大约要用6000本数学作业本。
生2:我如果是一个工程队的`队长,要给别人建房子,我就可以用估算的办法,估算出一栋楼房大约要用多少砖,多少水泥……就可以节省一些材料。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举的例子外,还有别的方面的例子或独特的想法吗?
生3:我觉得有时侯不能用“估算”,比如在医院里,大夫给病人抓药时就不能用“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数据。
生4:我认为工人师傅在做机器零件时也不能用“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数据,否则,生产出来的零件就是次品。
……
听了这两位同学的精彩发言,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的为他们鼓掌祝贺。
一、数学为什么要回归生活
因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尤其是科学技术迅速发着的今天,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覆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我们身边数学问题无处不在,一切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技术,本质是一种数学技术。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生活化的目的。
二、数学怎样回归生活
1. 诱导学生体验生活
体验生活,寻找数学的乐趣。学习与实际结合,数学的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例如,教数学中的“分类”时,可以这样设计:上本堂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利用闲暇时间逛一次超市,看看超市的物品摆放情况。上课时老师问学生:“你们都逛过超市了吗?物品摆放整齐吗?”随之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物品乱七八糟地堆放在每一组的桌子上,接着教师说:“同学们请把桌子上的东西整理好。”学生很快整理好桌子。从而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分类。这样的方法,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得更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拓展了思维,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产生了学习数学的欲望。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必须关注生活。例如,在教学生认知“元、角、分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了这样的游戏。教师当售货员,学生是购物者,小明想帮妈妈买瓶醋,一瓶醋1.50元。他拿了2元钱,你们帮他算一下,应找回多少钱。学生很快算出了答案。教师创设购物的场景,学生不仅能算出自己所购物品需要多少钱,还能算出应该找回多少钱。这样教学,对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抽象的思维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关注生活,还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长方形的桌子砍去一角,还剩几个角?按常理,不认真考虑的学生肯定回答:还剩3个角。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只要善于动脑筋,敢于动手模拟实践,就会得出真确的结论。这就是关注生活的好处,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
3. 帮助学生接近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接近生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讲“平移和旋转”时,提问:“在我们教室里那些物体是平移的哪些物体是旋转的?”同学们回答非常好。再如,讲估算时教师出示了这样问题:“妈妈有100元钱想买下列物品你帮她算一下看够吗?毛衣45元,裙子51元。”同学们是这样算的,把45看做50,把51看做50, 50+50=100(元)妈妈的一百元够卖这两样东西。像这样的估算问题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并且有意无意的应用着。
再如,学习了解决问题后有这样一道题,“礼拜天同学们去春游,要渡过一条河,河边有两种船,大船乘坐3人,每条船租5元。小船乘坐2人,每条船租6元。我们班有26人,请问怎样租船合理?”
这些例子都是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都离不开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有意识的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让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接近生活。
关键词:体验数学;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31-01
数学是一门抽象、严谨、系统性的科学,而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如何处理这一矛盾,使学生能有效地学习呢?《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一、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后出示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起先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x页。”“有a页。”“有b页。”……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四、让学生操作中体验“做数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操作是认知的来源,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一找、量一量、拼一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中】推荐阅读: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10-25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09-13
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具有魅力11-13
追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中06-1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11-13
数学课堂中的美育教育09-15
数学课堂教学中艺术性06-27
数学课堂中的素质教育11-15
创设情境,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11-25
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