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本课堂论文(精选10篇)
小学数学“自主互助”教学模式是在“生本课堂”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创建的。该模式以自主互助、探究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注重给学生提供探究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关注情感、凸现创新,在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特点是:自主、互助、高效。
自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知识、解决问题、获取经验、发展能力。
互助:互助学习是一种有效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资源,通过组内、组与组的互助学习,保证所有学生学得更好,促进中间学生和后进生向上转化,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高效:在实现课堂学习自主互助的基础上,追求教学时间的最大利用,学生能量的最大释放,教师作用的最大发挥,从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其环节是:启智引思→自主探究→展示交流→巩固提高→总结测试。
一、启智引思(3分钟)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探究学习。课堂引入要注重实效,力求做到短、平、快。情境创设要为教学服务,切实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可根据教学实际采用不同的引入方式,可情境引入,也可开门见山。
二、自主探究(12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自学,并尝试解决问题,获得学习体验。在自学的基础上参与组内的讨论交流,梳理所学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等。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设计切实可行的自学提示,提高学生自学的方向性和有效性。要适时参与学生的互助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并给予指导。
三、展示交流(15分钟)
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后,在班内展示学习成果,讲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提出疑惑。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解惑或质疑。教师对一些重点问题及时进行引导、点拨,适当进行拓展和变化,提升学生认识,促进知识建构。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中的新发现、新感悟,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活动的每个细节,并适时介入和点拨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反思,进一步完善知识、思想方法等的梳理和建构。
四、巩固提高(10分钟)
一方面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把新学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系统,形成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组内互助,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共同进步。
教师设计练习题要体现目的性、现实性、开放性和多样性。要有利于巩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方法技巧的形成,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不同学生的发展。对于学生练习时出现的问题,要让优生对学困生进行帮扶,在小组内互助解决。要让错题学生展示讲解错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和展示机会。
五、总结测试(5分钟)
一、提供适合学生的数学教育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甚至新课改推行之后, 人们习惯性地以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认为数学是一门理性很强的学科;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 这样的数学课并不适应学生, 也谈不上践行生本理念。
1、架构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纵观人类历史长河, 数学源于人类对丰富多彩生活的体悟。但是, 现在小学数学教师们的“理性”选择让人震惊:数学课变成了单纯的数理演算。其实,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他们很难主动接受这种剥离生活内容的演算, 数学课也难以成为他们的自觉选择。为此, 小学数学课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例如在讲对时间的认识时, 可选用两段视频:春晚临近零点时的钟表和神舟飞船发射时的倒计时牌。让学生直观感悟生活中的重大时间观念, 并观察和研究时、分、秒的关系。
2、架构数学与学生人格发展的桥梁。
数学课不是纯理性的, 真正有理性的教师应认识到数学课同样具有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功效。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 帮助学生健全人格。例如在“10的游戏”这一节课上, 教师引导学生任意寻找关于两位数相加是10的现实事例。其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举例的:“我们小组具有上海户口的有8名同学, 还有两名是非上海户口, 我们小组共计10人。”学生一片哗然, 那两位“泊来户”羞愧地低下了头。诚然, 这位同学举的事例合乎“10的游戏”规则, 但不合乎道德, 存在明显的地域歧视色彩, 不利于学生人格发展。于是, 教师及时因势利导, 让全体同学明晰人人平等的观念。最终这位学生改变了游戏:“我们小组有8名土著居民, 还有2位来自历史文化名城扬州, 我们现在是一家人, 一共有10名小伙伴。”那两位同学抬起了头, 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二、运用适合学生的数学教学方式
1、教的方式。
在小学生眼里, 教师无疑是值得信赖的学习引路人。教的方式会在很大层面上影响学生学的方式, 乃至学习效果。教师必须改变单一的知识传授程式, 将数学课朝民主、开放、充满生命活力的方向引领。有序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只有在开放的状态, 有涨落, 远离平衡态, 才可能走向进化、发展。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必须变化, 讲、思、练、评等相结合;要远离老师讲、学生练的“平衡态”, 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采取学生讲老师听、学生讲学生练等方式。当然, 不能简单否定传统的知识讲授方式, 毕竟有大量的数学知识要介绍。只是在处理方式上要适当调整, 善于融合生活场景, 常态化地融合学生课前充分自主的预习成果。
2、学的方式。
教育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 当学生情绪唤醒处于最佳水平时, 学习效率是最高的;当唤醒水平较低时, 学习主体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去开展系列学习活动, 学习效率是最低的。在小学阶段, 学生对成人的模仿很自觉, 例如不少学生从小就希望做一名教师。介于此, 教师可引导学生转变单纯的被动学习方式, 鼓励他们进行超前、自主地学习, 然后再在课堂上传授、交流学习所得。例如, 在三位数加减法学习时, 解答123+277=?。按照常规, 教师会要求学生列式计算, 这一方法虽直接但也易错。有一学生介绍自己的心得:将123拆成100和23, 将277拆成200和77, 这样, 就有了整百数100和200, 23加77又是整百数, 结果就变成100加200加100, 得数为400。学生将自己所学的整百数知识灵活运用起来, 开展了别样的自主、探究学习, 效果不错, 也易于激发其他同学仿效, 改变学习方式。
三、实施适合学生的数学教学评价
1、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教师的自评和学生的评价, 从生本理念考虑, 教师必须加强对自身的评价, 并善于倾听学生的评价。在自评方面, 教师必须以课程标准为蓝本, 从促进学生数学思想的完善、开展生活化数学教育等方面出发, 就每节课的亮点进行归整, 就突出的遗憾进行深入反思。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方面, 由于年纪及身心特点的限制, 小学生对教师还是心存敬畏的;教师有必要想方设法消减权威感,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倾听学生对自己及课堂教学的建议。具体来讲, 可以设置课堂教学意见箱, 让学生不记名、不定时地提建议;对于一些表现积极的学生, 教师还可及时、直接地听取他们的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
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答题、板演的评价主体。除了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外, 教师更应发挥学生主体的评价作用。一是要倾听学生自己的评价, 具体操作方面, 可在导学提纲上设置“我的心声”专栏, 学生书写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或收获。这样操作, 可以使教师及时掌握学情, 准确选择或调整教学内容。二是开展学生的互评, 在此过程中, 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和借鉴经验, 也能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本理念
数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把课堂还给学生,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确立、储备和更新,是当下实施教学改革的核心体现。
一、小学数学课堂的“生本理念”是什么
“生本理念”首先是由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郭思乐教授在他《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提出的教育观念,即:“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课程观等等。“生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充分利用学生本能的、潜在的学习意识和能力来开展、维持教学行为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由于数学知识所显现出来的高度抽象性和缜密逻辑性,往往给人的感觉是无奈与畏惧,生本理念的回归就是要彻底消除学生抵触或恐惧数学学习心理,让其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进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最终实现数学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二、小学数学课堂为什么要呼唤“生本理念”
有了“生本理念”这把保护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会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学习能力、个性塑造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储备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必须从小抓起,从课堂教学抓起。有了“生本理念”的指导,我们会发现:往往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那些“不可思议”的想法,认真分析过后,自有一番道理。为此,要充分尊重学生。当他们发言时,认真倾听他们的.“奇思妙想”,有助于储备学生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有助于挖掘学生主体意识,锻造其学习能力。学习本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有了“生本理念”的指导,我们可以编排出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经历自己动脑、动限、动口、动手等一系列活动,让其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感受体验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被充分挖掘。
3.有助于张扬学生个性品质,提升其审美价值。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和鼓励学生塑造品质,张扬独特个性。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强点和闪光点,发挥自己的长处,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才能看到自己的潜能,发挥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有助于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和审美价值观。
三、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根植“生本理念”
既然“生本理念”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那么,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将这种理念根植于我们的数学课堂,让其生根发芽,乃至开花结果。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以往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中,教师只想让学生“统一认识”,这样就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热情。但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需要给足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空,让他们畅所欲言,尽情表达。最终,在提炼、比较各自观点的思维碰撞过程中,水到渠成地优化出算法,达成共识。
2.研究学生兴趣偏向,实现课堂教学的情境化。研究学生的经验、情感、兴趣以及喜欢的种种活动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位老师在教学二年级“乘法”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平平要过生日了,如果给你12元钱,请他与你一起去游乐场,你们准备玩哪些项目?请你计划一下。游乐场有以下几个游乐项目:碰碰车4元/2人,游乐船8元/2人,木马1元/人,过山车2元/人。”这样的设计能够将“生本理念”与“情境意识”有机融合,数学问题的提出来正源于学生对熟悉生活的认真思考,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开展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3.善待学生错误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人性化。在我们日常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社会阅历等诸多因素而产生的始料未及的错误实属正常现象。倘若我们做个有心人,能进一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些文章,就可变“废”为“宝”,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
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课改给课堂带来了春天,注入了活力,焕发了生机。然而,农村小学的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仍不乐观,无效、低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制约着农村小学数学课改,影响学生数学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因此,建构有效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推动农村数学教学的变革,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一、分析“制约因素”
(一)主导与主体,作用偏失
在农村尤其是小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总具有着绝对的权威。数学课堂教学沿袭着“复习——导入新课——例题分析讲解——练习——巩固习”这个似乎亘古不变的教学模式,从老教师到年轻教师,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有的教师充当的只是一个知识传授者,从复习到操作实验,到公式的总结,教师几乎包办代替了,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想被限制和封杀,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有的教师从“重导”演变成了“轻导”,课堂上教师只是提出几个供学生自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有的问题过于简单,有些问题又大广泛,任学生自由发挥,学生成 了“放任自流”,这种“放羊式”教学教师不敢引导、主导作用缺失。
(二)缺少情境创设,过程枯燥无趣
在教学过程中适切地创设教学情境,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农村实际课堂教学中,还常常看到很多情况下教师在讲台上“津津有味”地讲述,告诉学生这个概念是什么,“那个公式”怎么理解„„显然教师讲得十分卖力、全面、透彻、细腻,可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的“接受”与教师的“输入”并非成正比。
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情境创设,课堂教学中,缺少情境,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更难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面对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及一串串枯燥无趣的数字及符号,学生的思维自然难以与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共鸣,这样课堂教学收效甚微。
(三)照搬教材,脱离学生认识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知识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和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依据。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师、内化教材,全面掌握教材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但在大多的情形下,教师由于缺乏对教材的细致研究,因而对教材使用与处理不当,致使教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不满意。
二、浅尝“生本课堂”
针对农村小学产生“低效”与“无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产生的原因,探究一种适合农村小学实际需要,我们初步尝试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构建“生本课堂”,让教师变成一个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角色回归到他真正的身份——学习者和学习的主体。
(一)营造人文课堂环境。
生本课堂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认为“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生本教育要求教师要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二)对教材“二次开发”。
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能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大做文章、巧作文章。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呢?要善于开发、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智慧上的挑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凸显“以生为本” 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四)尊重“个体差异”
多元智能告诉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每个人都可能获得成功,因此面对富有个性的学生,要学生会善待、宽容、欣赏学生,用“放大镜”去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身心发展。
三、初探“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永远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
(一)自主预习,准备材料
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针。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以便学有方向。有了目标,学生在自学中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产生要求解决问题的心理 动势。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准备、收集有关上课所需的学习资料,如测量工具、查阅文本、统计数据等等。
(二)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关心的是什么?感兴趣的是什么?小学生的学习认识是:“具体实践活动的体验”的过程而不是脱脑实际生活的纯理论的推理过程。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脑海里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创设适宜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持、为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把数学融合于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世界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和理解知识。同时还要诱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诱导学生主动探索。
(三)自主尝试,合作探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创设民主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的疑问开始,以学生的“学”贯穿始终,观察、引导学生和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提升、升华学生的学习经验,保证自主探究的时间,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究的指导。
探究学习能够体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来龙去脉,展示、暴露数学思维活动及思维方式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方法的获得恰恰是学生问题自主探索的基础。提出问题并不等于分析解决问题,还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信息、分析问题,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四)班组交流,补充深化
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源泉,有了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知识展开问题化,就是将知识发生过程变成问题形式,利用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与探究,这就需要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信息,尤其是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在分析和交流过程中去分析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发言、虚心好学习惯,但合作交流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始终参与其中,成为合作交流中的参与者、指导者、调控者。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我学习的结果与根据他人学习的结果展开讨论,使学生的疑点和难点充分暴露出来,然后师生共同解决。
(五)实践应用、课尾延伸
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巩固对所学新知的理解与掌握,还把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使问题进一步升华,在完善认知结构中,达到求异创新。另外,我们还 应重视引导学生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延续到课尾,让学生再提问题,以便课后进一步地去探究、去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教科室:杨思玉整理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目前我校正在大力推行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今天生本教育专家来我校指导生本教育课,聆听了王静老师的讲座,生本课堂的课前三分钟是前置研究的一部分,课前学生三分钟活动,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课前三分钟不是是语文课的专利,数学课的课前三分钟也同样精彩。激趣、铺垫、夯能、能动是课前三分钟的目的。
一、数学课前三分钟活动参考
内容:数学谜语、数学要闻、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符号的由来,安排学生背诵口诀表、计算公式或数量关系,加强学生口算、听算的训练,也可以是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等。
二、课前三分钟的要求
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在学生的主持下完成。
提前布置,确定内容。内容可以是由老师决定,也可以师生共同商议,也可由学生小组商议老师审定。
学生在讲的时候要求做到:语言流利,不能结结巴巴,最关键的一点是站在台上时,仪态要大方,声音要洪亮。
同学简评,指出优劣。时间关系评价人数不能太多,三四人为宜,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以免影响正课。
形成模式,规范主持。从一开始,老师就要培养一位同学担任活动的主持,并把整个活动的程序确定下来。就算老师不在场,活动依然能如期开展。
花一段时间训练,使其扎扎实实地开展,不流于形式
三、课前三分钟的模式
主持人:同学们,课前三分钟现在开始,有请第x小组xxx同学主持,大家欢迎。
演讲人:演讲人上讲台,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或者今天的内容是…)
我的……(故事、朗读、表演、介绍)讲完了,请大家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或是大家有什么补充)?
学生或者教师补充点评:(学生不超过三人补充,点评)。
主持人:今天的课前三分钟到此结束,请x老师上课。
教师讲课。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假如在教学前,学生对所学内容一无所知,就做不到以上几点。教师把第二天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第二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因此如何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一、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的目的和作用:之所以要学生进行前置学习,是因为要让每个孩子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进行学习,为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外的充分研究就有了一定的必要性,它可以让课内的学习更具深入,课内的交流更具宽泛。而且教师的教是以学(学生已有的思考基础和知识基础)来确定教的内容和教的形式,来更好的为学生的学服务。优质的前置性作业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给我们的课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让学生们更自信,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也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广阔的知识和学习乐趣。
二、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布置的原则:不是每门学科都需要前置性学习,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就不同学科层面应该是“体现学科特点”,但都指向“学的研究”。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研究容量应该是“少而精”,数学一般新授课和复习整理课比较适宜布置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内容一定要适中,就学生心理层面应该是“接受并喜欢”,千万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同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及年龄特点,选择课前和课中相结合的前置性作业形式,可课前先学,也可课中先学,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为学生的学服务。前置性作业设计绝对不是简单问题、相应习题的堆砌,我认为数学老师应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把握住清晰、准确、合适的目标定位,它的内容不要过多或者是过于具体,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布置前置性作业和备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只有有了问题的开放,才有可能带来探索的开放,继而形成思维的开放。科学的前置性作业的完成,使得课内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使得例如数学学习的思维性、开放性、逻辑化等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让学生有备而来的学,这也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
三、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设计举例:前置学习目标的确定应该具体,针对不同的年级又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侧重于自学习惯的培养,对他们在新授课的前置性作业用不着面面具到,也不能多,只需要弄清一两个或两三个主要的知识点,再加上少量的练习题就可以了。其他的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在小组和班级交流中体会,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会更乐于自学。在低年级数学的前置学习主要是根据下节课的内容找身边的、生活中相关的数学例子,带例子,是一种既有一定范围、又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带来的例子,可以用书面或口头交流。或者是让学生自学内容,谈谈“我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我有什么问题?”“我的看法是什么”只要学生接触过思考过就可以。根据以上原则,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或一位数时,我给学生布置了前置作业(自学例1和例2并完成“做一做”,不会的可请教家长)。第二天,在课堂上我请学生来教学例题,早有准备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发言,之后怎样口算,注意什么,基本都是学生介绍的,我只做了归纳和总结。在巩固练习时,我让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做“小评委”,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要求比老师还严,从课后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如《认识人民币》,可以让学生在剪学具的过程中,弄明白剪的人民币的面值是多少,怎样认识的。如《面积的含义》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本后,结合实物说说什么是面积。知道了关键的知识点,课堂上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这也许就是低入高出吧!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他们的前置性作业可以把这课时的教学要求比较全面具体地提出来,可设计一些动手操作实践研究的内容,让他们能通过自学掌握知识要点,课堂上再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反馈,交流,把课堂全部还给学生,学生会更有成就感,更加乐学。比如学习圆的周长的计算推导,就可以设计一个研究表格让学生测量几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进行计算来发现规律,推导圆的计算公式、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前置学习内容:
1、自学课本思考你知道了什么?给大家演示方法来说明
2、你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的吗?再如《反比例的意义》一课,可以让学生课前研究,1、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举例说明
2、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3、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成反比例吗?自学中明白了这几个要点,学生的探究、逻辑能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是有用的。
四、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的操作策略:
1、设计前:老师在布置前置性作业前,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地备好课,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每次的前置性作业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把握明确、准确。如果教师设计前置性作业时脱离了目标定位的背景,课堂学生的交流就只停留了泛泛而谈的浅层次上,教师也就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提升。
2、形式:数学学科的前置性作业的设置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本班的学生情况而定,前置性作业形式比较灵活多样,可以布置在书本上完成,也可以写在练习本上,还可以由教师准备前置性知识小研究让学生完成。我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①直接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用在书上作批注、作记号、提问题的方式,布置前置性作业在书本上完成。②同时我还给我班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小研究本,有时我让学生在小研究本上完成前置性作业,格式如下:
一、自学内容
二、我学会了
三、我要举例
四、我想提问
③还可采用让学生完成前置性知识小研究表的方式,格式如下:×××知识小研究研究内容我的发现我的例子提醒或注意我来挑战
知识点1 知识点2 我还知道
同时还可增补一些尝试练习让学生利用自学的知识加以应用和解决。④高年级还可采取知识树的形式:它可以把零乱的知识系统化、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把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象化。如画整除知识树复习的主要内容就是树的主干(整除就是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树枝(整除与倍数、约数之间就用树枝来连接);倍数和约数就是树的果实,倍数和约数是成对出现的就是树枝上的叶子,(主干、树枝、树叶、果实构成了知识树。)
3、评价 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后,在进行课堂交流之前,教师应对学生的前置性作一个检查,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和在开展生本实验的第一学期,为了让学生的交流更有深度和实效性,学生的前置性作业完成的质量还有待于教师的帮助和督促,对于错误的知识点和自学答案,教师要给予一定帮助和订正,同时对完成质量较高的前置性作业教师可在全班提出表扬并在班级内交流展示,让它起到示范作用。到了高年级和生本实验的后期,教师就可采用抽查、小组长检查或小组交换检查的方式来检查评价学生前置性作业完成的质量。老师在布置完作业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作业成果,让他们的劳动有所做也要有所用,这样的话,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兴致才能得以保持,学生才乐于去做,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学习自信心。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笔者发现, 近年来, 很多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形式愈发关注, 互动交流、小组合作模式等在课堂中早已不再鲜见, 已成为许多老师教学的必备的环节, 课堂活动中,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参与度高, 但是当老师们静下心来却又会发现, 学生在这种课堂情境下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学习。归根结底, 还是因为教师过于注重形式, 只体现了生本理念, 没有深刻领会其内涵。
因此, 必须在领会生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 将其充分渗透到生本数学课堂构建中, 生本教育认为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其目的就是未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所有课堂活动均为学生而设计, 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内在潜能。
二、建构生本的数学课堂应该营造人文的学习环境, 尊重学生
良好的教学人文环境, 可以搭建学生与教师心灵沟通的桥梁, 可以帮助学生放松心情, 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安全感, 帮助学生主动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首要任务就是创建一个宽松的人文教学环境。
人文学习环境的营造, 其最终目的是保证公平公正的对待所有学生, 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尊严。这其中不仅包含了情感问题, 还涉及到文化、法律等诸多社会问题。不难发现, 只有让学习者感到安全, 才会让他们主动、积极的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人格上, 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 教师不能随意践踏或侵犯学生的人格, 既然以生为本, 就不能“一棍子打死”, 不要随意或轻易的去否定一个学生, 要维护好学生的童真, 帮助其探索未知世界。只有在尊重学生人格、权利的同时, 尊重其出错权利, 才能从根本上解放自己的思想,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建构生本的数学课堂应该激发内在的学习需要, 唤醒学生
德国学者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 而是在于鼓舞学生、唤醒学生与激励学生。”教学的真正含义是唤醒人格心灵。所以唤醒实质上就是教育的核心。所谓唤醒, 就是唤醒学生对求知欲与生命中的灵性。对于教师而言, 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内在需求, 利用每次教育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生活动中。
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生理及身心特点, 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 教师可以借助创设动手操作、问题情境创设等方式来实现, 进而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求知欲望。当然上述所有方式都是外因, 是对学生的一种外在唤醒, 内因的唤醒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但外因仅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内因是外因发展的前提条件。根据上述的观点, 在学与教的矛盾关系中, 学是主体, 是内因,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学生, 学生的自我构建可以通过学习活动来展开实践, 通过这种模式, 有效教学就可以通过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实现, 因此, 基于生本理念下的数学课堂, 是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学习、合作学生的课堂。
四、建构生本的数学课堂应该实施多元的学习评价, 包容学生
多元评价理论指出, 不同的学习者都具有不同的优势, 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多面的, 在学习过程中, 不同学生所表现出的能力是综合能力、多维度的体现, 而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 所以我们应该全方位、多层次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发现:之所以进行学习评价, 其目的是为了从多个层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予以了解, 从而根据评价结果改进教师教学, 激励学生学习。
生本数学的有效课堂, 不仅仅要关注学生评价的过程, 同样还要关注评价的结果。评价学生学习过程, 就可以掌握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态度, 如是否可以与同伴开展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是否能融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等等。
学生的评价权利要在生本的数学有效课堂中得到充分尊重。首先, 学生不仅有权利对自己进行评价, 也有权利对别人评价。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 绝大多数学生在评价这一方面是欠缺的, 不要说评价他人, 就是评价自己也没有。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放心大胆的去评价自己, 鼓励他们去评价别人。只有得到良好的审视与客观的评价, 才能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 审视自己, 展示自己。其次, 学生还应当有评价老师的权利。尽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着与组织者, 但他与学生同样还是朋友关系。客观正确的评价学生, 可以说明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平等的, 这样不仅可以为师生关系的拉近搭界桥梁, 还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在生本的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活动中, 要充分利用好评价权利。所谓善用评价, 就是以激励为主, 注重不同学生的个体个性, 用包容、耐心教学的态度, 找出不同学生的闪光点与优点, 及时对其予以表扬与肯定, 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是关注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不吝啬的去赞美与鼓励学生,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 同伴的优点, 找出自己的不足,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提升自己的人格。
摘要:所谓构建生本课堂, 其主要是指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中心, 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本的课堂。通常情况下, 我们认为在构建生本的数学课堂过程中, 除了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外, 还要打造良好的人文数学学习氛围, 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兴趣。
关键词:生本理念,小学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侯法政.如何构建有效课堂[J].学周刊2011年21期
[2]郑玉川.浅谈构建数学有效课堂的方法[J].才智2014年06期
[3]陈爱民.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之我见[J].新课程 (小学) 2012年12期
[4]许晓燕.重视动手操作追求有效课堂[J].新课程 (小学) 2013年03期
[5]赵曼.约定在有效课堂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 (小学) 2013年02期
关键词: 生本课堂 尊重差异 把握教材 以学定教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各地都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活动,旨在引导教师进一步落实“以生为本”教育思想,实施“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教学方式,形成自主先学,同伴互助,交流展示,师生共评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已经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落实“以生为本”的思想,在有限的课堂上实现“人的发展”?改变观念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
一、尊重差异,谋求个性成长之本
常听老师说“xx学生不能问事”、“xx学生每次考试都是一位数”……有的甚至当着学生面说,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的,广大教师应该爱护每一个孩子,不要拿一把尺子(分数)衡量所有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适当的方式因材施教,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如教学“小数加、减法”,经过了解和预测发现,大部分学生已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不妨这样设计:(一)出示情境图:快开学了,同学们去商店买学习用品。问:你能提出哪些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重点选择几个写在黑板上。接着提出:让我们先算一算“小明和小丽一共要用多少元”。(1)先估计一下大约要多少元,再想法算算看。(2)同桌交流。(3)分组展示,全班交流:a.化成元角分来做;b.联想到整数加法,数位对齐来算;c.从小数意上来考虑。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切入点,通过对比讨论,发现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再计算”就可以了,从而实现算法优化,顺利掌握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的方法。从表面上看,教师只是营造了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独立尝试,展开不同方向的探索。实质上,这是“尊重差异”,使不同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算法无优劣,只要学生通过努力找到自己能理解的方法并解决了问题,就应当得到肯定。
二、把握教材,寻求知识生长之本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现行的教材体现了这样的指导思想。以生为本,教师就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要反复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设计学案。这样才能寻求到知识生长的“本”。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处理生活事物,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要提供探索新知的活动机会,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技能,体验数学的实际价值。
在教学“厘米和米”时,有的教师这样导学:1.观察尺子你有什么发现?2.说说“1厘米”有多少长?3.你能用手中尺子量一量课桌有多长吗?4.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大约是1厘米?组织交流。这样的教学,形式上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实际上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教材的意图,没有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脱离生活的学习是被动的。研读教材可知,编者先安排“测量课桌的长”活动,由于测量的工具不同,因此影响到测量结果不同,从而引入对“厘米”的认识。另外,针对“厘米、米二者之间的进率”这一重点,有教师的方法是:出示“米尺”,告诉学生“1米=100厘米”,这使学生失去了实践探索的机会,没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无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妨这样设计:1.创设一个测量黑板长度的情境,学生感知到“1厘米”太短,产生认识较长单位“米”的心理需求,出示一根“木条(无刻度)”并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记作1m。体会用它来测量黑板的长容易多了,为什么呢?因为“1米”比较长。2.布置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工具(1米的木条、1米长的绳子)开展活动:比比1米有多长?动手操作“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展示汇报:有的用10厘米长的尺子量1米长的绳子,正好量了10次,说明书1米=100厘米;有的用20厘米的直尺去量,量了5次,也发现了1米=100厘米。3.引导学生创造“米尺”:给“木条”画上刻度。这样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对“厘米”、“米”有了深刻的实践认识。
三、以学定教,追求主动发展之本
陶行知先生强调唤起兴趣,他说“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很要紧的,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趣从哪里来?从教师的思想中来,从教师的设计中来。有趣没趣依赖于教师是否有“以学定教”的教学观,设计出利于学的导学案,能否创造出“妙趣横生”、“跌宕起伏”的学习场……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抓住教学关键,设疑激趣,唤起学生探索的愿望,使之乐而忘返,主动发展。
如《圆柱的体积》一课,引导学生自主实现由“圆柱体”向“长方体”的转化是教学的关键。转化的问题解决了,学生就容易感悟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教材编排时是通过“猜想—验证”的思路实现转化的。实际教学中总有一种不太自然的感觉。教学中,我尝试“先实现自主转化,再进行猜测验证”的导学方案。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进行比赛。一部分算长方体水槽内水的体积;一部分算圆柱体水槽内水的体积。小组内分工合作,测量、计算、交流,有的兴奋,有的一筹莫展……渐渐对老师的“分工”产生了质疑,由“疑”促“思”,提出把“圆柱体”水槽中的水倒入“长方体”水槽再计算就可以了。那“圆柱体木块能否转化成长方体呢”?学生转入新问题的猜测和验证之中,顺利地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体积计算方法。通过“不公平的比赛”活动,学生自主运用“转化策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在有限的时空内实现了人的主动发展。
今天的教育是以生为本的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转变观念,尊重学习中的差异,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创新教学方式,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引领学生主动地学,快乐地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生活中的新问题,不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使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方明,编著.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摘 要:数学是中职教学的重难点,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固有知识和认知能力都存在客观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生为本,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整合教学内容。鉴于此,本文就结合教学实践说一说如何构建中职数学生本课堂。
关键词:职中数学;生本课堂;分层;实践
以生为本是新课改以来提出的教育新理念,用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说教和题海战术。就目前的中职数学教学情况来说,中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偏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这个现实,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争取让同学们通过实践体验完善?χ?识的理解和应用,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鉴于此,下面我们就结合教学实践对怎样构建中职数学生本课堂进行几个角度分析:
一、结合具体实情,进行分层教学
中职学生多数数学基础薄弱,一个班级几十位同学,还存在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等多方面的差异。所以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法,显然不能满足大多数同学的认知需求。所以我们在开课初期就要针对性学生进行学情模拟考试,以便于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层次。然后结合基本认知能力,划分不同的层次,进行分层指导:第一层同学对数学态度倦怠,达不到基本知识能力,对数学有一种畏惧和放弃思想。我们不能放弃这样的同学,要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分别进行态度矫正,然后再通过课堂逐步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二类是曾经数学成绩值得骄傲,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成绩下滑者。他们有一定的学好数学的信心,但是往往行动能力不足。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兴趣吸引和心理辅导外,外加任务驱动和积极监督,从多重角度驱使他们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只要我们态度端正,教育得法,肯定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二、结合生活问题,建立数学建模
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当前的中高考对学生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就中职学生来说,很多毕业后要走向一线工作市场,我们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通过数学来优化资源配置。所以,教学过程中当同学们有了一定数学基础以后,我们要注意结合生活问题来指导他们完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体验生成运用能力。
因此,笔者就常常在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转化成形象、具体的生活问题,一方面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和体验,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习函数时,我就结合最近去邮局的情况给大家设置了一个问题:我到邮局发件,资费规定重量小于等于20 g的话要0.8元邮资,介于20 g到40 g之间的则需要1.60元,如果我寄发的信件在40 g以内,会有哪几种资费情况?大家生活中可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我们不用提函数这个抽象概念,就让大家结合生活经验分类讨论一下。同学们通过自由讨论,还画出了一个示意图,让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到,每个重量对应的具体费用。
这个案例虽然不难,但是特别适合启发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通过这样的问题一步步给大家建立解题模型,树立解题信心,最终一步步提升数学能力。
三、结合专业特色,进行针对整合
职业中学是培养一线工作技术人才的,所以专业课是我们的必修课程。如果能结合专业课整合数学知识,肯定能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具体根据专业设置案例来阐述数学原理,体验数学运用。
例如,服装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平面几何知识,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同时还要结合多媒体及信息技术完成几何图形绘制及构造设计;针对信息工程专业的同学,则要注重讲解逻辑代数模块,培养他们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经济类和财会类专业的学数学更要强调概率学及统计学的知识……
结合专业知识,不但让同学们体会到了数学的能力和魅力,更让同学们体验了如何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增长了见识,提升了技能。
四、深入生活实践,驱动课题探索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很多问题都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为了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我们可以在课下带领同学们深入到生活中通过调查和研究,通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来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比如,在教学“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针对当前流行的购物分期付款潮流,笔者设计如下生活实验: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商场、银行了解相关产品的售价及分期付款方式,记录不同付款方案的期限和计息利率.上课时指导学生利用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优分期付款方式。通过这样的生活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总结
上面是我结合教学实践对以生为本构建中职数学课堂的几点分析与探索。总的来说,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薄,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这样才能抓住实际学情,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置,从而引导大家一步一个脚印,为学生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 燕海军.职中数学课堂生本教育构建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3).[2] 李祥.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实施[J].考试:教研版,2009(11).作者简介:
寺坪小学 孙友炜
6月2日之6月4日,在我校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全县的数学生本课堂研讨会。在研讨会上,聆听了几位走在生本课堂前沿的领导的关于生本教育理念的讲座和六位教师关于生本模式的课堂教学。还有多位优秀教师的经验交流。通过这次学习,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这次学习,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而这次几位讲课教师在教学中侧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经过这次研讨会后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这次的几位教师的课堂中,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学习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调研论文06-24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论文07-24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因素的培养论文10-21
小学数学课堂幸福07-04
小学数学阳光课堂教案06-22
小学数学课堂三维目标07-03
追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中06-13
小学数学课堂多样化07-05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心得09-25
小学数学课堂作业优化设计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