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现状为切入点,阐述了根据赣南苏区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实际,探索了为赣南苏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培养法律素质临床医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医学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
摘 要:医学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是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生。医学生是未来国家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强化对医学生的思政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长期的发展上看,对国内医疗行业的整体发展是比较有利的。因为高素质的医疗人员不仅仅要有极强的专业素质,思想层次以及行业责任感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需要加强医学高校思政建设以及人文精神培养,促进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为国内的医疗行业输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医疗人才。
关键词:医学高校课程 思政建设 人文精神 培养
医学生的培养决定着未来医疗行业的长远发展,对医学教育进行强化,不断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生,不仅仅是将精湛的医术传递给学生,医者仁心也是需要传递给学生的。因此在医学高校對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要从知识以及技能上入手,思政教育以及人文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需要不断拓展思想教育的内容以及范围,强化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1 思政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关系
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对医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可以让医学生具备更强的责任意识,并强化自身的道德观念,让医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人文教育也是非常关键的,对医学生的培养主张的是明确,医学终究是为人提供服务,那么人文教育与医学技术的教育都是不可忽视的。对医学生展开人文教育,就是让学生明白从事医疗工作,就是要以患者为本,强调的是尊重人性,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时候,要付出对患者的关爱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医学职业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着人文教育在医学高校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让医学生日后可以充满爱心以及仁心。在医疗行业不断做出贡献,为患者服务[1]。
要让医学生具备更强的人文精神,仅仅是人文教师的任务,思政教育的开展中也是要加强对相关内容的拓展。思政教育并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等政治思想进行宣扬,最关键的还是对医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如今在医学高校,医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是非常大的,如今的医疗环境并不乐观,医学生容易出现对未来就业的担忧和迷茫,这种情况下思政教师需要加强对医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向医学生灌输人文理念以及人文精神。
2 深化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
2.1 思政教育
医学高校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生,就是培养医学生全心全意为医疗行业服务,为患者服务的精神。在班会、思政课等思政教育的活动中,不仅仅要对医学生传播书本上的思政知识。最关键的还是要融入一些有时代性的案例,融入医学人文教育[2]。
2.2 公民素质教育
主要是强化医学生的法制意识以及民主意识,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生未来是要投入到医疗行业中的,承担的责任就是守护健康以及拯救生命,要面对着千千万万的病人,这个时候医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人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在思政课上引入一些医患矛盾的案例,如今在社会上市场出现医患纠纷,这些医患纠纷是未来医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带领学生探索,医患纠纷涉及到哪些法律机制,还有就是如何有效规避医疗纠纷。需要让医学生明白从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要给予患者更多的温暖以及爱心[3]。
2.3 职业精神的培育
职业精神也是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教育内容,最关键的是需要在医学教育中不断贯穿。如今是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医疗行业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但是也是有很多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医疗行业各样需要的是大量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医学知识以及技术是一方面,职业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职业精神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讲解或者是融入一些案例,让医学生逐渐形成职业精神。在课堂外也是可以用诸多的方式实现对医学生的引导,如鼓励医学生不断阅读一些人文类的书籍,教师可以推荐一些有助于职业精神形成的书籍,如《白袍》,让医学生体会到身为医疗工作者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这样可以让医学生爆发出为医疗事业做出贡献的热情以及信仰。实际上职业精神是每个医疗工作者要具备的,或者说是各个岗位上的人员都要具备的,只有具备非常好的职业精神,才可以说是高素质的人才。
3 思政教育与临床实习的结合
要想实现人文教育的有效开展,要明确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出有着精湛医术并且人文精神非常强的医学工作者,对医学生进行培养,就要时刻保持这样的目标,尤其是临床医学以及护理学专业的医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的人文精神,对患者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样可以让医学生具备更强的人文理念,实现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4]。
3.1 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
在美国的医学院,基本上都会设置“病人与医生”这门课程,通常是在医院进行开展的,就是为了让医学生可以在临床的环境中,学会如何开展医患沟通,让医学生可以为未来的医疗工作打下基础。这是非常实用的一门课程,对医学生未来的工作是有着直接影响的,在具体的语境下,对伦理、医疗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在国内并不流行这样的形式,但是也是可以融入进来的,类似的课程则是要结合高校的需求进行开展。医学生进入到实习阶段的时候,思政教育可以安排一些人文理论的梳理,补充学校的人文课程。关于如何开展医患沟通、医学心理学等,这些都是可以对医学生展开培养的重要内容。
如在临川决策中,往往医疗工作者对患者需要付出足够的尊重,注重患者的选择,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实习中的学生在带教医生的带领下,可以对医患之间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对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分析。思政教育以及带教医生可以对医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以及评价,帮助医学生掌握更多的医患交流技能以及换位思考的意识,帮助医学生实现思辨能力的提升。
3.2 提升叙事能力
医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叙事能力,这决定着医学生能否对患者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叙事医学是一种从国外传入的理念,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强化。现阶段在医学教育中,叙事医学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决定着医学生是否具备足够的职业胜任力。带教医生可以让医学生记录一些自己参与到的病患实例,然后用个性化的语言对疾病的情况进行叙述,教师则是对这些医学生的记录进行阅读,与医学生展开密切的探讨,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主要是让医学生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在日后的医疗工作中,对各类问题都能及时进行处理,对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病情有深入的了解并进行明确的表达。
4 结语
总之,医学生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未来医疗事业的整体发展,不仅仅是对医学理论以及技能的培养,人文精神以及道德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医学生开展思政教育以及人文教育,需要加强教育的力度,提升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文军,王建东.大思政背景下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医学执业能力培养的关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22):17-18.
[2] 张燕.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数字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以杭州高职大学生为例[J].林区教学,2018(11):1-3.
[3] 孙希跃.微文化背景下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以易班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8(20):49-50.
[4] 吕春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以“概论”课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6):117-118.
作者:王昕晔
赣南苏区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本文以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现状为切入点,阐述了根据赣南苏区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实际,探索了为赣南苏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赣南农村 技能型 实用技术人才 培养模式
课 题: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赣南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0ZD065。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状况可概括为“下不去、留不住、提不高”,且多数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医疗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得不到满足。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取消了卫生保健专业,增设农村医学专业,旨在为农村基层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
笔者学校从2010年起,开设四年制中等农村医学专业。本文以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实际现状为切入点,探索了赣南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医学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现状
赣南即赣州,地处江西南部,人口842万,其中80%为农民。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54个,其中医院5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卫生院31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465个,卫生机构床位1.42万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0.46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9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74万人,注册护士0.59万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只有0.53万人;具有本科学历者占1.5%,大专学历者占17.5%,中专学历者占57.7%,无学历者占28.9%,有的县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为0;乡镇卫生院中高级职称者占1.23%,中级职称者占12.95%,初级职称者占60.14%,无职称者占25.68%。
目前赣南注册的乡村医生有8538人,但村卫生室只有执业(助理)医师105名,仅占乡村医生总数的1.86%,远低于全国14.2%的比例。其中6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1359人,占15.9%,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53.1%,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卫生人才总数21.6%。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数只有1.21人。且这些乡村医生多是从“赤脚医生”转化来的,“半医半农”的尴尬身份让乡村医生不同程度地缺乏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显然,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低、职称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较差和年龄老化等问题,使农村社区提供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为赣南农村基层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赣南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根据赣南苏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实际,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1)科学制定定向培养中等农村医学人才的规划和目标。为解决赣南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资源不足的问题,笔者学校将赣南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资源的调研分析及对策递交赣州市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经江西省教育厅和卫生厅批准,从2010年起笔者学校——赣州卫生学校开始招收第一批120名学生,定向培养为赣南中等农村医学人才。根据赣南的实际,2011年起,学校每年定向培养200名中等农村医学生,为赣南农村基层定向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笔者学校还根据赣南中草药资源丰富的特点,制定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中等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2)在调研的基础上,改革招生制度,确保中等农村医学生毕业后服务于赣南农村基层。农村医学专业是真正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服务于农村的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依据本课题组对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现状的调研结果,笔者学校对农村医学专业的生源条件进行了调整:①立志于扎根赣南农村基层的乡村医生不受年龄限制;②立志于扎根赣南农村基层医学的高考生优先录取;③确定一定的中考分数线并严格按分数线录取,以确保基本文化素养。该专业学生入学时凭录取通知书和签订的立志于农村医学就业协议书办理注册报到手续。
(3)按灵活性、适应性原则,科学设置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笔者学校在设置农村医学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时,按照培养农村基层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各课程教学内容和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如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而专业课程则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技能性”。教学内容不仅按农村医学专业大纲设置,同时,在够用实用的原则上及在赣南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新增如农村预防保健适宜技术、农村临床适宜技术(包含内、外妇产、儿、中医适宜技术等内容)和赣南常见病的防治等;并且针对农村医学专业教育目标是以培养助理医师为主,根据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内容主要为内、外、妇、儿及相关基础,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内、外、妇、儿等课程的课时量。
(4)注重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培养,提升农村医学生的职业素质。笔者学校不仅增加了人文课程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课等课程,而且注重开发农村医学专业第二课堂教育(如义工活动、急救培训等),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不仅要有过硬的医疗技术,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培养农村医学生扎根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精神。
2.以能力为本位,创新实用性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思结合,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以及深入社区、医院或乡村“边看边讲”的多元化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还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3.以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为目标,探索学历教育与技能型实用技术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笔者学校注重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学历的提高。组织学生参加成人高考,在毕业前98%的学生进入医学本科或大专的学习。同时根据赣南农村实际,鼓励并支持部分农村医学生进行中医师承学习,创“双证”(助理医师和中医师)中等农村医学特色教育。
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农业部等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具备条件的中等卫生学校在合理布局并有利于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原则下,可申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提高办学层次,为农村培养高等医学专科人才,以适应本地区农村对卫生人才的需求。故笔者学校以农村卫生实用知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制定的四年制中专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通过探索四年制中等农村医学培养模式,为学校升格后培养三年制全科医生(农村医学)奠定基础。
4.以“实用性和适宜性技术”指导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培养适合赣南苏区农村基层卫生岗位需要的人才
(1)教材建设探索。成立由临床医学专家和校内专家组成的农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编写校本教材,制作精品课程。如赣南中草药资源丰富,可开发赣南中草药教材,培养学生掌握实用性和适宜性技术。又如根据赣南常见病例开发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校本教材,为赣南农村培养卫生技术人才。
(2)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一是通过培训,增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二是聘任临床专家讲授专业课,或与科研院校、三甲医院联合培养师资。
(3)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探索。一是完善学校实验、实训建设;二是建设各层次农村医学专业临床见习和实践基地。通过“以临床环境为依托”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不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掌握工作岗位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我们探索了为赣南农村培养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的模式,并提出了适合培养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的措施,通过定位“技能型、适宜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及教材、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乡村医疗机构从业,具备常见病的处理能力、地方病和流行病的防治能力、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能力、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能力,为赣南农村卫生保健、防疫、康复及健康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林.乡镇卫生院如何引人才[N].江西日报,2009-09-28.
[2]颜莉芝,朱双华.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3]廖鸿鹏,杨伟辉等.乡村医生,归属何在?[N].赣南日报,2010-08-01.
[4]郝如敏,邓书林,孙胜林等.北京市农村卫生人员现状和中等卫生职教发展对策研究——对昌平区农村卫生人员状况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4).
[5]彭力,马爱民,刘洪波等.以职业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医药卫生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长春医学,2008(6).
[6]邢志华,都丽萍.探讨农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J].基层医学论坛,2004(8).
[7]吉飞,曹叔亮.“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与实施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30).
[8]赵昌林,赵玉华.中等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1(19).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
作者:郭忠 廖禹东
高等医学教育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点误区
【摘 要】在当今医疗、医学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文章通过对高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从人文取向、课程设置和评价模式等方面厘清误区,为高等医学院校实施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医学教育 人文素质 课程设置
高等医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级医学专门人才的重任。高等医学教育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强烈呼唤,而且是提高未来医生医德水平的现实要求,不仅成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卫生事业的需求,而且必将成为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21世纪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医学科学发展提供了基础和空间,同时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当前较为滞后的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部、卫生部等研究制订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以下简称《标准》),就医学毕业生应具备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技能三大目标和医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提出了最基本要求。《标准》反映了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作出了规定,在“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中给予了表达。
贯彻《标准》要求、大力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首先应当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当前高等医学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误区,这些误区既会影响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效果,又势必在人文教育的发展道路上设置无形的障碍。
一 在认识取向上,对人文素质培养的认识不完整,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人文性,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谓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具体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从精神层面上说,人文素质具有对感性生命深切的关怀,这一点对医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人文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
纵观当今作用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复杂社会医学环境,无论是医生从业、医院运营还是医疗服务,追求技术至上、否定医学服务中人文价值现象普遍存在,消费主义、技术主义、人文主义杂糅相交,社会医疗资源短缺与配置浪费矛盾共存,医院无法实现优化运作的无序市场化与过度市场化交错,种种矛盾共同构成医学环境的复杂局面。这一切的改变需要很多因素助推,其中医院用人重学历、重技术、轻人文素质的误区需要彻底厘清。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才能使其在医疗实践中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人的生活环境,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病人。
对人文素质培养的认识不到位,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不合理,很多时候是管理者、教育者和学习者三方共同发挥了消极作用。人文素质教育是渗透性教育,对人的影响非常缓慢但却深刻。管理者要立足于人文素质培养的长远效益,让人文素质教育落地生根,裨益于医学的发展和医务人员个体素质的提升;教育者要从人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把人当做工具的教育理论是最致命、最危险、
* 本文为山东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2009年)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最错误的概念之一。应充分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作为“道德人”建立自身的职业伦理生活。培养医学生作为“技术人”,既有救死扶伤的执业技能,又保持满腔热情的人性关怀。培养医学生作为“社会人”坚守职业的道德底线;医学生不应极力崇尚自然科学,而忽视对人文知识的追求与学习,不应对于职业角色的理解仍停留在掌握执业技能上,对待人文素质教育仍持敷衍塞责与不以为然的态度。应具备接受人文素质培养的强烈动机,明确只有把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两者并重,才称得上高素质的医学工作者。
二 没有构建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片面追求显性课程,忽视了隐性课程
由于认识取向的误区,人文素质的培养倚仗显性课程即理论授课,认为对医学生进行社会学、政治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艺术等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就是人文素质培养的全部。往往采用“贴标签”的方式,生硬地将人文教育贴上医学教育,人文教育就变成了附着在医学教育上的点缀。显性课程以概念化、直观化的形式体现于教学内容之中,表面看来理论性人文课程的比例有所加强,实际上只取得了扩充学生知识面的简单效果,学生为考试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体悟其隐蕴的精神内涵。而且,医学人文课程大多数在临床教学前期开设,并在后期实践教学前结束,人文素质培养缺乏全程性,因此难以收到实效。
我国现有的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基本上沿用了应试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较单一,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没得到广泛应用,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依然较多。国内医学院校与国外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相比,后者一般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块组成,人文社会科学在其中所占据的比重在英国和日本显示为10%~15%,美国和德国为20%~25%,而我国研究结果显示仅为8%,这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标准》的出台是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和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是进一步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提高医学教学质量的迫切需求,也是推行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前提和依据。《标准》对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规定为,“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其中“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蕴含着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要求。贯彻《标准》要求,需要高等医学院校从办学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包括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等方面采取措施,构建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既要保证显性课程即正式课程的培育作用,这包括两课在内的人文知识课程,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又要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即潜在课程的作用。
三 在评价模式上:理念陈旧,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方法绝对化,流于形式
目前,高等医学教育中对人文教学的评价局限于单纯的课程考核方法,拘泥于通过书面考试形式来检验效果。这种评价模式造成了教师教授的功利倾向和学生自觉提升自身人文素质的“缩水”。
在高等医学院校中从事人文教育的教师一般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是从事人文社科专业的老师,自身缺少对医学的实际体验和研究。第二梯队是医学专业毕业的老师,自身缺乏系统的人文社科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内涵。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受限,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将人文知识与医疗实践相联系,势必导致理论讲授与临床实践的脱节,达不到预期的人文素质培养效果。
首先,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基础,强化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医学伦理、医学哲学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其次,丰富教学方法和内容,让理论讲授与医疗实践相结合。在医学人文课程的设计上,应在讲授的基础上广泛采用包括学术研讨、课外阅读、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基于案例的学习(CBS)”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医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通过实地参观、生命叙事、影视赏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素质训练与拓展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让学生自觉树立和谐的生命观。再次,转换考核方式。如果人文教育的评价流于形式,就丧失了其应有的教育评价功能,导致医学生学习人文课程动机不强,选修人文教育课程只是为了凑学分。这种形势下,在完善教学内容、完善人文教学课程内容的同时,要改变相应的考核方式。对于系统性、理论性和知识性很强的人文社科课程,可以通过考试的方法检验医学生掌握的程度;对于艺术欣赏等主观性较强的人文科目,可以通过写读书报告等形式,考查学生对艺术、文学、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法律等实用性很强的人文科目,可以通过设计、分析案例,模拟事件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出具备人文认知、人文情感、人文意志、人文行为等主体品质的人才。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不能只使用开设大量课程进行修补的方式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在思想上引导、匡正学生。
多种的评价方法和完整实用的评价体系容易被评价人所认可和接受,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人文教育变成自我教育,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从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走出三大误区,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组织保障和评估,有效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之适应现代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显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努力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A].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C].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30
[2]马存根.试论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及其辐射功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6):30~31
[3]朱腱、康玉唐.发达国家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概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8(3):90~93
[4]丰坤武.关于人文素质结构的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2):163~167
〔责任编辑:肖薇〕
作者:张立 王敬春 陈冬梅
推荐阅读:
大学生如何树立与培养法律信仰09-28
浅谈幼儿教师素质及培养论文10-25
男幼儿教师音乐素质培养的探讨论文10-28
信息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系论文07-02
浅谈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连续性论文10-30
医学法律法规题库09-10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