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本科培养方案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学本科培养方案(精选8篇)

中医学本科培养方案 篇1

湖北中医药大学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并且具备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备医药学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处理与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及团队协作能力、毕业后面向医药卫生及其相关领域,可从事软件开发和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管理及开发应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学、现代医学、医院信息、数理分析、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开发的基本训练,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文化修养,具有创新思想,遵纪守法;

2.掌握医药学和医药卫生信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理论知识;

4.具有信息组织、分析、设计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

7.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9.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交流和阅读能力;

10.掌握一定的体育、传统保健和军事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身心健康,能胜任本职工作。

四、主干学科

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主要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基础医学概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可视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工程

六、专业方向设置

医药软件

七、修业年限

四年

八、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共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必修课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三部分(见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选修课含医药类、人文与艺术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管理科学类及信息科学类课程(见选修课目录及《湖北中医药大学选修课指南》)。

本专业根据懂医药通信息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厚理工基础、重医药特色、强实践能力”的课程设置思路,设置了34门专业类课程。专业类课程涉及医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主干学科,分为两大部分:医药类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课程。

(一)医药类课程

医药类课程包括中医学基础(中基、中诊)、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等。这些课程是创办专业特色的必备课程,可使学生对医药学有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为毕业生对医药业务的理解奠定基础,提升毕业生的专业优势。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课程

1、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可视化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这些课程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奠定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网络数据库、算法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原理、J2EE架构设计与开发、医院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工程、XML与电子病历、医学信息学等。这些课程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软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软件开发、医药卫生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及有关科研和教学等工作。

九、实践教学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基本原则,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习、实训和实验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构成如下:

(一)课程实践

本专业所设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可视化程序设计、现代临床医学概论、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网络数据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站设计与开发、J2EE架构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与理论课同步开设有实践学时,并在第六学期设置《综合课程设计》课程。

(二)军事训练

学生在第一学期开展军事训练2周,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和纪律素质。

(三)社会实践

学生在第三、五学期分别开展医院见习,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医院信息化流程,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四)毕业实习与设计(论文)

毕业实习及设计(论文)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开展。在第七学期中进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至第八学期末完成论文的撰写、答辩。其基本目的是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及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十、成绩考核

为检查教学效果,衡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所修读课程均要进行考核,并结合平时学习情况评定学习成绩,考试成绩载入学生档案。考核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进行实际操作考试,根据实践课所占比例与笔试成绩相结合计算总成绩。

成绩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均按照《湖北中医药大学学分制管理规定》中的各项条款执行。

毕业实习期间,在各科实习结束时均要考核学生实习是否合格;毕业实习全部结束后,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十一、毕业及学位授予

学生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考核合格,修满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取得毕业资格;符合授予学士学位的有关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十二、教学时数比例

必修课教学总时数:2350

必修课总学分:131

公共基础课教学总时数:998

专业基础课教学总时数:758

专业课教学总时数:594

专业选修课教学总时数:324

专业选修课总学分:18

平均周学时:24.3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医药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管理学基本理论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及医药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应用及维护能力、熟悉医药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管理及维护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主干学科: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医药学。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卫生经济学、会计学原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导论、管理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医院信息系统、病案信息管理学、医学文献检索、决策支持系统、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网络数据库、网站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医学数据统计分析、XML与电子病历、医学数据挖掘、数字医学图像、中医学基础(中基、中诊)、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现代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

学制学位:四年本科,管理学学士学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医疗卫生部门、医药企业及医药软件开发企业从事信息管理、卫生统计、病案管理、图书与文献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应用与维护工作;也可在医药研究机构、医药高等院校和医药卫生管理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医药软件)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医药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医药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能从事医药领域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测评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计算机科学、医药学。

主要课程:大学英语、计算机专业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普通物理学、数字逻辑、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网络数据库、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J2EE架构设计与开发、医院信息系统、网站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XML与电子病历、医院信息化项目管理、临床信息标准与处理技术、远程医疗系统、医学信息学、医学数据挖掘、中医学基础(中基、中诊)、中医学基础(中药、方剂)、现代基础医学概论。

学制学位:四年本科,工学学士学位。

中医学本科培养方案 篇2

在我国,清华大学于1995年提出了SRT(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并将其列入“九五”规划,1996年开始实施,开创了我国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先河。之后,浙江大学借鉴MIT和清华大学的成功经验,于1998年试行了SRTP(Student Research Train Program,大学生科研训练),也取得显著的效果[1]。教育部也于2001年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不少医学院校开始认识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开始尝试在教学各个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科研活动,旨在给大学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但各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定位、认识不同,开展的力度和覆盖面也不同,科研实践的水平参差不齐[2];多数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已迫在眉睫。

1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开展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形式多样,但目前还没有十分完善的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体系,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学生、教师及学校管理等三方面的影响因素。

1.1 学生方面

课程多、任务重。多数医学院校本科生课程门数控制在35-45门左右,总学时数在3,300-3,600学时左右,毕业学分要求在230学分左右,因此导致医学生学习任务非常繁重,自由支配的时间少;而且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提高自身“含金量”,还花费大量时间应付英语、计算机等过级考试;同时大学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要参加各类社团或文化沙龙等活动,以上各种因素造成许多医学生无暇顾及科研活动。

科研意识不足。在医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对参加科研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认为科研活动只是“纸上谈兵”对今后的就业和工作并没有多大帮助,还有不少学生把参加科研活动视为一种额外的负担,认为热衷于参加科研活动会影响自己的学习,甚至会荒废自己的学业,导致学生科研意识不强,参与科研活动热情不高,进行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不大。

知识不够全面。大学本科阶段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主要阶段,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知识应用能力较弱,很难将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学科的单一认识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呈直线式特点,思考问题缺乏全面性和创新性,制约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

1.2 教师方面

对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存在认识误区[3]。目前的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几个认识误区,其一是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相关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及人文知识的传授,将学生的科研能力等同于动手能力,即指会不会完成某种实验操作;其二是传统医学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为掌握了理论知识就等于掌握全部知识;其三是认为日常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所需知识,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途径主要靠学生在业余时间参与校内组织的科研活动或课题工作。很显然,把操作技能看成学生的科研能力未免过于简单,只掌握理论知识过于片面,而把学生参与课余的科研活动当作培养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有失偏颇,其关键问题在于忽视了占有学生大部分在校时间的教学活动对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功能,使教育效果和质量大打折扣,失去了高等医学教育真正存在的价值。

教师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指导不足。虽然在医学生科研活动中实施导师制,学生跟随导师进入实验室(或现场)开展科研活动或跟导师进行一些科研思维或创新技能的交流,但有的指导老师因日常教学、科研或医疗工作繁忙,只注重专业理论或临床基本诊断技能和实践操作技能的传授,而对学生科研训练指导不够[4];目前医学生科研缺乏相关激励机制,教师参与学生科研未能与工作量、绩效等挂钩,更不能列入晋升条件,导致个别教师参与学生科研积极性不高,以上原因导致教师指导学生科研不足。

1.3 学校方面

科研创新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不够深入。虽然目前各医学院校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但多数院校的科研创新活动形式较单一,仅仅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或课外实验活动等,而且存在把学生当作科研中的“廉价劳动力”,只顾使用,忽视培养。还有一些指导教师急于把题目思路和方案直接交给学生,这固然能加快课题的进程,但学生获得的科研训练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科研训练条件不足。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实践教学的投入大,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而且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的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进一步导致医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条件不足,学生动手实验、科研的机会大大减少。

科研管理尚不成熟。虽然近年来不少医学院校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了探索性的尝试, 但目前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投入的精力、财力甚少,管理处于零星、自发状态,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

2 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2.1 学生方面

培养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科研兴趣。通过广泛宣传,向本科生介绍进行科研活动的意义,激发学生参加科研的热情;同时通过广大教师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科技竞赛或参与课外科技立项等活动。

加强创新和人才观的教育。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实质,也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因此必须教育学生要善于独立思考,凡事都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同时也要教育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科学的实践精神,先学会做人,再去做事,遇到失败和挫折必须积极正确面对,养成良好的成才心理。

2.2 教师方面

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科研中的指导作用。学生的科研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和指导,有赖于教师帮助学生从思想上冲破以往对于“科研”的偏见,鼓励学生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多参与研究工作,加强学生科研意识,而且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训练,尤其是对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正确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设计方法、论文的理论深度和广度等方面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撰写科研论文、帮助他们选取课题,并就课外科研的步骤、要求、所能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讲解,及时发现学生科研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传授有效的科研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盲人摸象般地探索,避免学生走弯路[5]。

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倡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提出、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与创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更新补充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本领域的前沿学术问题和最新动态,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新动向,并把尚待钻研探讨的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尝试去探索,带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和工作方法,使学生获得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学校方面

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一个良好的学习、信息环境,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的发挥,因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很重要。建设浓厚的学术氛围,离不开学校的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把开展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提到学校领导的议事日程,并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校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到人人重科研,甚至人人搞科研,使学术科研深入人心;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实践活动,通过举办学术讲座、科技活动竞赛、科技活动月、科技文化周等活动,既能加强学术氛围的营造,又能加强学生对科研活动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进一步完善学生科研管理。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学生科研活动由团委负责管理,但管理尚处于初步阶段,需逐步完善各项管理机制。首先,设立类似“科研办公室”的学生科研主管部门,负责大学生科研的指导、组织与管理、服务等工作,学生科研工作职能部门的职责为:制定学生科研管理制度、筹措和管理专项学生科研基金、组织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与评审、做好学生科研的服务性工作等。其次,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目标管理体系、领导管理体制、工作运行机制、服务保障机制、成果评审机制和引导激励机制等在内的较为成熟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制订奖励措施,建立本科生科研激励机制,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科研活动评奖评优制度,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活动。

增加学生科研经费,保障科研活动顺利开展。为了调动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热情,保障医学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一方面必须在校内设立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组织开展和科研课题的研究;另一方面在校基金会的基础上设立专项募款计划,向社会各界募集经费,支持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

努力实现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互动[6]。与研究生进行合作与交流,使研究生充当本科生副班主任,介入本科生学习和生活管理工作,定期讨论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展,传授他们如何进行探索和发现问题的基本技能,增强与本科生的沟通与合作,可以使本科生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接受科研熏陶,利用研究生教育的优势,反哺本科教育,实现二者的有机互动,从而使得本科生对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摘要:主要从学生、教师及学校管理三个方面分析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强学生教育、教师指导及学校管理等有效途径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慧,俞安平,恢光平,等.国内外本科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20-22.

[2]李芳,马谊平,刘芳,等.医学生科研实践活动的探索和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41-42,75.

[3]王卫,胡震寰,丁金萍.医学本科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1-2.

[4]习博,高琴,靳辉,等.医学本科生综合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3):230-232.

[5]刘海华.浅议大学生科研活动指导与科研能力培养[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22(4):98-101.

中医学本科培养方案 篇3

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教学改革(重点资助)项目

摘要:按照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改革现行课外基础医学实验活动实施,将实验室开放、年度实验竞赛、实验室基金、学生学术基金和教师课题等项目进行整合,以培养综合操作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认识、规范管理、创新模式,使其系统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并作为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好地补充课内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不足。

关键词:课外实验;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基础医学

中图分类号:R3

在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业余时间所进行的与基础医学相关的各类实验活动。多年来课外此类活动项目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提高综合技能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分散独立、模式陈旧等问题也较为突出,难以适应医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重新认识和改革现行课外实验活动,将其纳入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对强化学生综合操作技能,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行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分析

(一)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的重要性

1.强化操作动手能力

操作动手能力,是评价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1],基础医学实验操作技术更是临床操作技能的基础。由于医学课程任务较重,课堂时间安排较紧,加上目前的招生规模较大,大班上课为主,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不多,要熟练掌握实验技术,单纯依靠实验课上的时间远远不够。而课外的实验活动恰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补充课堂实验不足的机会,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外业余时间,多次反复强化训练,提高实验操作水平,熟练应用操作技术。

2.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2],是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基础。基础医学实验活动是科研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环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通常科研实验是不包含在教学计划当中的,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课外业余时间,通过回顾文献,开展动物、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种类实验,证明、发现并解决相关科学问题。通过课外科研性实验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好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使优秀的大学生在学术创新领域能够脱颖而出。

3.促进学风建设

医学专业大学生入学后首先面临基础医学的学习,部分学生由于所学专业未能如愿、自制力不强等原因,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定、丧失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甚至沉迷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精神萎靡不振,课余时间无所事事。此时一个良好的课外实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帮助。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和利用课余时间,查资料、做实验、练技术,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端正专业思想,增加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促进学风、班风和校风的好转[3]。

4.提升综合素质

实际上,现代实验活动已不再是单一的个人实验技术操作和科研实验项目,而是一种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实验操作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而一种技术和能力的综合,实验项目更是一种团队成员的一种融合[4]。完成一个基础医学实验项目不仅涉及各项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环节,还涉及实验前后的资料查询、实验理论、材料准备、卫生安全、废物处理甚至动物保护,既需要较好的观察能力、文字处理与写作能力,还要求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团队合作与组织协调能力,开展好课外实验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课外实验活动是由大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许多学生将课外时间多用于各类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基础医学实验活动的时间并不多,课外实验活动实际上处在课外活动的边缘地位。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对实验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基础医学实验总认为与临床专业应用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不大,认为与专业学习无关,没有必要。从教师和管理部门的角度讲,对课外实验活动的引导和组织不够,多看成是学生和教师的个人行为,没有从学生培养的总体设计上去认识。

2.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的课外实验活动实际上涉及教务、学工、团委、科技、实验等多个部门,鉴于上述的不当认识,各部门在管理上也常常是顺其自然,独立运行,体制上条块分割、管理分散,专业化特征不够明显,没有从更高层面上进行横向协作和组织,造成办事效率较低[5]。另外,在课外实验活动的制度建设方面,缺乏完整系统的运行、评估与监测等管理规定,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课外活动管理制度体系。加上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实验活动的效果。

3.經费等投入不足

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的特点是耗时长、材料多、设备要求高,一是课外实验活动主要利用业余时间,教师要常常放弃休息时间,不计报酬,二是实验项目本身需要大量的动物、细胞、试剂及药物等物品,并涉及水、电及设备等成本。所以,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是一项资金投入大、师资要求高的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常常制约了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开展和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师生的积极性。

二、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改革的探索

(一)有机整合课外实验活动项目

我校现有五类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项目,包括实验室开放、实验操作竞赛、实验室开放基金、学生学术基金和教师课题。按照培养目标将上述课外实验活动项目整合为二大类,一类以培养综合实验技能为主,包括实验室开放和年度实验竞赛项目;另一类以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为主,包括实验室基金、学术基金和教师课题项目,并将其固化在实验教学体系当中。这样,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便包含了独立的基础医学实验课程和课外实验项目二个部分(见下图),二者各有分工,相互协作,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也使课外实验活动的运行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endprint

(二)理顺管理体制机制

为了保障课外实验活动改革的进行,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是非常必要的[7]。为此,我们将课外实验活动的管理纳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统筹进行,中心下设下设形态学、机能学、分子医学、病原生物学四个实验室,对应四种类型的课外实验活动,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实行专人对口管理,实现人、财、物等各种资源的共享,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从项目立项、实施、结题、评审和奖励等环节规范管理各类课外实验项目,为课外实验活动的良好运行提供了较好保障。

(三)加大经费投入

经费是保障课外实验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8]。我们采取多渠道、多层面筹措资金。一是从学校层面,积极争取实验室主管部门和学生主管部门投入,尽管这类投入经费有限,但比较稳定,较为保障,是经费的主要来源;二是社会公益资助,资金来自于热心医学教育和研究的企业家和社会团体,扶持力度较大,但并不持续,时有时无;三是由教师提供经费,往往是一种定向的经费资助,实验活动内容跟随着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以上三类经费较好地保障了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的正常进行。

(四)创新运行模式

课外实验活动项目类型多,资金来源广,要求评价又不一致,难以规范高效运行。为此,我们设置了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化运行模式,以基础医学实验中心为平台,设置实验教学网站,将课外实验活动项目作为网上重要内容,集中放置与此相关的各类实验信息,以利查询和交流,同时,以学生专业系为单位,设置课外实验兴趣微信群,指定学生(群主)负责,并将有关教师和管理者加入其中,及时发布有关消息,提高效率,增加交流,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高效快捷的运行模式。

三、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改革的效果

(一)学生参与情况

学生对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开始时许多学生有为难情绪或没有认为意义,参与并不积极。但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学生参与效果逐渐显现,不仅提高了科研的实践能力,有了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部分学生还获得了相应的省市级奖励,对寻找工作和考研深造都有了一定帮助,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影响带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学生的报名参与比例已由原来的10~15%增加到了25~30%,甚至出现了一个项目多人竞争的良好局面,参与度明显提高。

(二)师生调查评价情况

我们对近二年来实验活动项目改革的实施效果做了调查和分析,详见下表。从整体情况看,师生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获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

四、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实施过程中需注重的问题

(一)强化师生共识

搞好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的关键还是认识问题。在部分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当中,总是认为课外实验是正常学习和教学之外的事情,可做可不做,可多做可少做,在具体工作中往往是被动服从,这必然会影响到课外实验项目的实施及效果。所以,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的高度认识课外实验活动的重要意义,教师与管理实施部门要达成共识,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强化项目管理以及表彰奖励,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课外实验活动氛围。

(二)注重项目导向

作为地方院校,课外实验活动项目应坚持实验性原则,紧紧围绕地方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而目前的做法主要是由学生随意选择项目,项目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延续性都有待提高。我们正在编制学生课外实验活动项目指导手册,注重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临床岗位的技能需求和实际应用领域设置项目,从而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并长期坚持进行,促进形成学校的课外实验活动特色。

(三)规范申报材料

我们在书写的实验活动项目申报材料中发现,部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较尽弱,许多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去表达项目意图,方向模糊、层次不清、用语不规范、重点不突出及材料不全等问题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申报立项的比例。因此,加强学生的公文写作能力,规范书面用语,开展申报材料的书写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四)合理安排时间

医学教育不管是四年制还是五年制都常常是二段式,第一阶段以基础教学为主,主要在校内课堂进行,其中实验所占有较大比例。第二阶段以专业(临床)教学为主,主要是见习或实习,需依托医院、药企等校外基地进行,课外时间难以保障。所以,基础医学课外的实验活动应安排在第一阶段,即学生开始接触医学基础课程之后的二、三年级进行。

综上所述,开展基础医学课外实验活动对培养应用型本科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改革现行的课外实验活动模式,形成新实验教学体系,有利于课外实验活动的长期稳定发展,促进学生实验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參考文献:

[1]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1):54-56.

[2]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8,7 (7):81-84.

[3]郭奕晶.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新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44:48-52.

[4]李赋情.发挥课外活动的促进作用 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J].经济师,2009,7:92-93.

[5]沈慧.我国大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4:136-137

[6]梁楠,李鑫,羊惠君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重庆医学,2008,37(16):2104-2105.

[7]臧伟进,王渊.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37-38.

中医学本科培养方案 篇4

陕西中医学院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整改方案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为促进高等学校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项重大举措。我校充分认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权威性、指导性和鉴定性,以及对于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把评建工作作为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次历史性机遇。自2003年以来,学校深入贯彻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二十字方针”,以端正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凝万众之心,举全校之力,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有重点地开展了为时三年半的评建工作。

2006年11月5日至10日,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为组长、长春中医药大学王之虹教授为副组长的教育部专家组一行9人,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全面考察。教育部专家组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本着对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和我校高度负责的态度,以严谨、务实、敬业的工作作风,在认真地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材料、抽查试卷、评阅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座谈、走访、听课、技能考核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我校本科教学各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评估和诊断,形成了《陕西中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考察意见》,并在学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及副高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大会上作了反馈。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和评估专家组反馈意见,我校立即着手研究整改工作。现将我校本科教学评估整改方案报告如下:

一、教育部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专家组认为,我校位于西部地区,47年来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近年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建成了新校区,学校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为提高,已经成为西部地区较有影响力的中医学院。

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开拓创新,从严治校,教职员工爱岗敬业,教 书育人,学生学习勤奋,校园文明,校风纯朴,充满活力。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建工作,以评估为契机,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取得的主要成绩有:

1、学校以培养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社会医疗服务的中医药专门人才为已任。根据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制定了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学校办学思路清晰,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学校改革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本,实施“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本科教学,教学中心地位突出。

2、学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坚持稳定、培养、引进并重的原则,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及学缘结构不断优化,整体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已建立起一支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基本满足了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

3、学校地处西部,近年来,在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加大学校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改善了办学条件,建设了医学生物技术与免疫学实验中心、临床模拟实训中心、教学实训中心等现代化实验室。目前学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资料、生均病床数等指标达到了教育部评估指标的要求。近三年来,四项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持续增长。在该校所处的地域环境下,这种努力是难能可贵的,也反映了该校围绕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达到既定目标的决心。

4、学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依托传统优势学科,重点建设品牌专业,适度发展新兴专业,教学质量有保证。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了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校内外结合、产学研一体、运行有效的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群众性体育活动富有特色,成绩突出。

5、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稳定、结构合理、管理规范、服务意识强。积极探索教学管理改革,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显著。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建立了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质量标准明确,执行严格,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6、学校一贯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教书育人、从严治教,形成了优良的教师风范。学校积极推动学风建设,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长期坚持“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人文科学大讲堂”、“临 床医学大讲堂”、“临床病例大讨论”等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效果好。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尊师爱校,学风良好。

7、通过对实习学生的临床病例、技能操作的考核,显示学生操作规范、诊断正确、回答问题较全面、基本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并通过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和课程试卷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基础理论水平、论文设计与写作水平较高。

专家组认为,我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传承延安精神,弘扬英烈风范,造就品学兼优的中医药大学生”和“走产学业研结合的道路,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本科办学水平”两个办学特色,特色鲜明,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专家组也客观地指出了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

1、学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加大高水平师资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重点加强新办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3、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学校对整改的认识和整改工作基本思路

对于专家组反馈的意见,我校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了党委会议、院长办公会议、学校评估领导小组会议以及全校科级以上干部会议,及时对专家组反馈的意见进行了认真梳理,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具体分析。通过反复讨论,全校师生员工一致认为: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完全符合我校的实际,对我们今后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本科教学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校下定决心予以整改。

(一)整改工作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工作包括学校自评自建、专家进校考察和整改三个阶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分割。从评估的过程来看,整改是本科教学评估的环节之一;从评估的方针来看,整改是本科教学评估的落脚点;从评估的目的和作用来看,整改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措施。那种只重视专家组进校考察而忽视整改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必须防止在评估工作中重结果轻过程、重迎评轻整改的现象发 生,切实把整改作为评估工作的重要一环,认真抓好、抓紧、抓实。在整改过程中,要静下心来,沉下身子,从长远计议,进一步梳理思路,制定措施,狠抓落实,通过评估整改推动学校教学工作再迈上一个新台阶。要有 “教学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思想准备。坚决杜绝预防评估通过之后,就认为万事大吉的心理,沉浸于评估阶段性胜利的喜悦之中,要充分认识整改阶段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二)整改工作的基本思路

1、整改工作的指导思想

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把我校办学指导思想贯穿在整改工作的全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以改革为动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确保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共进;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以这次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重点解决教育部专家组指出的问题及学校自评自建中发现的问题;坚持教育创新,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新办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坚持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努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整改促发展,进一步巩固评建工作成果、继续加强内涵建设,建立健全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2、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学校成立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整改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主管教学副校长任常务副组长,其它副校级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加强对整改工作的领导和监督。下设整改工作办公室(设在教务处),专门负责整改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学校提出本科教学工作总体整改要求,制定具体的整改计划、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对于教育部专家提出的短时间可以解决问题立即解决;需要一定时间整改的问题则与“十一五”规划的实施结合起来分步骤整改;需要在长期建设中逐步整改的问题,则与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各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根 据学校的总体方案和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实施计划,排出具体可行的时间进度,分解指标,层层落实。各层次、各类别整改方案的实施,做到措施到位,责任到人,排出时间表,签订责任书,确保高质量完成每一项整改任务。

三、整改工作的主要内容

1、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先决条件,是学校探索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思想基础,也是广大教职员工自觉投身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洪流的观念先导。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愈加苛刻。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具有时代特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摆在学校面前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时代的前列,树立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不断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不断在高等中医药教育中进行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学校将把转变教育思想与更新教育观念当作一项长期的工作常抓不懈。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抓住 发展机遇,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

2、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1)继续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基金,每年投入经费预算不少于300万元,用于引进各类高水平的师资和青年教师的培养,造就拔尖创新型人才,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办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2)继续坚持“陕西中医学院教师培养计划”,特聘“省内外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吸引、遴选和造就3~5名具有国内相对领先水平的中青学科带头人;实施“创新团队计划”,营造5~8个左右的优秀创新团队;启动“优秀青年教师支持计划”,培养、支持20名左右具有一定学术基础、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重点培养80名左右青年教师,主要支持他们到国内高校进修、研修和提升学位,力争到2010年使我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超过50%。

(3)依据“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评选的相关精神,学校将继续实施“名师”、“名医”及“百名人才工程”,逐步形成一支专业水平高、教学效果优、教书育人成绩显著的名师队伍。

3、大力加强专业建设

(1)继续开展校内各专业评估工作,根据市场需求和各专业办学水平的实际情况,调整招生规模;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有选择地增设一两个社会需求大、发展前景较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并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办出品牌、办出特色、办出效益;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调整系部专业布局,从而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

(2)改造传统专业,强化专业品牌意识。本着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继续办好原有的5个名牌专业,进一步立项建设1—2个名牌专业,促使人才培养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并梳理出学校的特色专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建设。

(3)科学论证和确定非医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凸显专业特色与方向。

(4)加大新办专业的师资引进力度和实验室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增强新专业的办学实力,提高新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4、大力加强课程建设

(1)继续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加强对2005年设立的精品课程的检查与验收。继续开展课程评估,积极建设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头作用。尝试优秀课程群建设。计划在2007年建设5门校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课程,争取国家级精品课程。

(2)继续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建设与选用,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组织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提高广大教师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广大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能力,积极开展“研究式”“讨论式”和“启发式” 教学,加强师生教学互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2007年将继续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名师教学示范、教案展评、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演示大赛等教学活动。启动教学辅助用书、实验教学指导和部分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加大教师参加教材编写的资助力度,鼓励教师参与国家规划教材的编写,提高教材建设水平。继续开展教材选用评估制度,确保广大师生认可的高质量教材进课堂,严把教材选用关。

(3)在生物科学和基础医学学科继续推进双语教学,力争在神经生理学、医学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推行双语教学。

5、加强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1)继续坚持“科技强校”战略,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问题,组织专人分析研究我校的学科优势与特色,找准突破口,整合资源,集中优势,修订“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制定陕西中医学院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远景目标与发展战略,初步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2)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整合科研队伍,组建8—10个科研创新团队,凝练研究方向,形成研究优势与特色,继续加大对科学研究的奖励力度,激发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争取更多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力争获得国家级科技奖,为申请博士授权单位奠定基础。

(3)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将科研前沿内容引入本科课堂;鼓励教授、硕、博士生导师、知名学者为本科生开设选修课,继续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为从事创新活动的学生增加资助力度,鼓励教师更多引导学生及早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6、加强实践教学

根据教育部2005年1号文件精神及我校实际情况,我校将进一步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整合、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并着力构建体现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具有我校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加强实验教学工作,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对各专业所开设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进行进一步的验收与评估。

(2)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开放制度的落实,加强实验室管理,增加实验室开放数量,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提高实验室开放的效度,切实提高本科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进一步扩大临床教学基地。在现有的基础上,力争增加一所直属附属医院,增加3—4家药厂作为药学专业教学基地,扩大并加强医学心理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的临床教学基地。做到布局合理、结构合理、以满足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要继续加大新办本科专业实验室建设力度,确保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以及新办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

(4)继续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附属医院、代教老师以及学生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5)继续加大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严格按照实验课、见习课和实习各主要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进行教学督导和检查。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各实习基地的巡视、巡教与教学检查工作,严格实习生请假制度管理,确保学生足够的实习实训时间。

(6)在继续加强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性管理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选题的科学性,实现各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类型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文献尤其是外文文献的搜集和引用能力,整体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7)改革学生实践技能考核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7、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给各教学系部配齐教学秘书与教务管理员。(2)改变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的行政隶属关系,便于更好地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3)狠抓各种教学规章制度的落实,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

四、整改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整改领导小组,明确党政一把手是评估整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直接责任人,统筹学校的本科教学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整改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整改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各系部成立相应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把本科教学整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和整改措施,并按期分段逐项落实。

五、整改工作的时间安排

整改工作时间为一年,整个工作计划分四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分段整改、分段落实、分段检查。

第一阶段(2006年12月)

成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认真梳理、分析专家组的书面考察报告和专家个人反馈意见,提出整改方案,并将要整改的突出问题列入学校长远发展的整改工作方案中去。

第二阶段(2007年1月至2007年3月)

组织校内外调研、召开各类座谈会和专题研讨会,具体细化整改方案,制定每项问题的详细整改措施,将每项整改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各系部及有关职能部门,形成各自的整改方案,学校领导与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整改责任书。将 重大整改工作的整改目标列入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修订稿中。

第三阶段(2007年4月至10月)

全面认真组织实施整改方案,落实每项整改措施,切实解决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本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第四阶段(2007年11月至12月)

医学本科英文简历 篇5

yjbys

性别: 女

民族: 汉族 年龄: 保密

婚姻状况: 未婚 专业名称: 临床医学(美容专业)

主修专业: 医药类 政治面貌: 团员

毕业院校: 长治医学院 毕业时间: 7月

最高学历: 本科 电脑水平: 一般

工作经验: 一年以内

身高: 157cm 体重:45公斤

现所在地: 长汀县 户籍: 长汀县

求职意向

期望从事职业: 外科医生,皮肤科,烧伤整形科 期望薪水: 2000-3000

期望工作地区: 新罗区长汀县福建厦门市 期望工作性质: 全职

最快到岗时间: 随时到岗 需提供住房: 不需要

教育/培训

教育背景:

学校名称: 长治医学院(9月-至今)

专业名称: 临床医学(美容方向) 学历: 本科

所在地: 山西 证书:

专业描述: 2011级临床医学(医学美容方向)专业是长治医学院申请招收的第三届本科五年制医学美容方向,也是最后一届。我们学科,是包含了临床专业知识和医学美容方向知识。

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临床医学专业课外,还学习了多门医学美容专业课并顺利通过了学院相应课程的专业考试,有医学美学,美容心理学,化妆品化学,中医美容学,医学美容技术,美容整形外科学,美容皮肤科学等。

培训经历:

培训机构: 长治医学院(209月-至今)

课程名称: 国家英语四级 证书: 国家英语四级证书

培训机构: 长治医学院(2011年9月-至今)

课程名称: 临床本科五年知识 证书:

课程描述: 包含内科外科妇产和儿科。生理生化病理等一系列本科医学相关知识。

工作经验

公司名称: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月-至今)

所属行业: 医卫·保健·美容 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

公司规模: 1000人以上 工作地点:

职位名称: 实习生

工作描述: 同时课余时间积极去学校附属医院的见习,尤其是皮肤科,掌握了对常见病的诊断与处理方法。尤其是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的实习,对于急诊、烧伤外伤的处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操作。在实习的科室里,对于常见的外伤、糖尿病足等疾病都可以做到简单的处理,对于一些整形手术,如双眼皮和隆鼻以及注射美容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和学习,在实习过程中参与大大小小的手术过程。拆线换药等处理。并且在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得到老师们的肯定。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五年制的本科毕业生,经过4年的书本学习,以及一年的实习,掌握了基本的医学操作技能。同时课余时间积极去学校附属医院的见习,尤其是皮肤科,掌握了对常见病的诊断与处理方法。尤其是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的实习,对于急诊、烧伤外伤的处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操作。在实习的科室里,对于常见的外伤、糖尿病足等疾病都可以做到简单的处理,对于一些整形手术,如双眼皮和隆鼻以及注射美容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和学习,在实习过程中参与大大小小的手术过程。并且在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得到老师们的肯定。我的个性比较外向,开朗,积极向上,工作勤奋,认真负责。在寒暑假期间以及在学校里我经常做各类兼职工作,体会了各种工作的`不同运作程序和处事方式,同时也曾任担任过一些组织的负责人:如社团的负责人以及社会上的团体负责人。在兼职和生活实践里不仅锻炼了口才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并且提高了我的吃苦耐劳的品质能承受医院的高强度工作。吃苦耐劳,是对工作的态度,认真踏实是我对学习的态度。善于思考,所以会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生活态度。

语言能力

语种名称 掌握程度

英语 良好

本科临床医学论文 篇6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国际生;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临床教学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医学领域技术、学术的跨国交流逐渐频繁和深入。自1995年我国实行各高校自主招收国际生政策以来,来华国际生教育发展迅速,医学专业赴华医学国际生人数增长最为迅猛,已居各专业第二位,学历国际生居各专业首位[1]。我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招收国际生,近年来年均接收200名左右的国际生,目前全校接受全英教学的国际生有近600人,主要来自越南、泰国和印度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受其母语的影响,大多数国际生的英语口音重,且汉语水平不高,这给师生交流、医患沟通带来阻碍。在临床实习期间,语言沟通障碍是阻碍国际生深入学习的主要问题之一[2],语言交流障碍、医患沟通障碍以及病患资源等因素影响国际生临床医学教学的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将医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标准化病人培训并运用到国际生临床医学教学既有助于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也为国际生临床医学教学以及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简称SP)的研究提供资源,是一种多方收益的探索。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医学院校培养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并不局限于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外语人才。我们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3]以及我校优势,在我校开展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国际生临床医学教学标准化病人的实践。本次实践对象为我校英语专业大二和大三20名学生以及40名包括国际生在内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共分20个小组,每小组3人,其中英语专业学生担任SP,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分别扮演临床医生和助手。

1.2教学方法

本次研究实践前,了解英语专业学生情况;实践后,向英语专业学生以及口腔专业学生获取反馈意见。实践全程历时2周。第一周话题培训,在进行口腔临床医学拟诊测试前由口腔专业教师提供10个口腔临床医学话题给每个小组,由小组里口腔学生担任培训教师,口腔专业的全英教师和英语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帮助SP理解剧本,熟悉剧本,掌握相对应疾病的症状以及模拟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第二周,分别在两个下午时间进行测试,测试当天由小组抽签选定1个话题,随即就该话题进行临床技能模拟操作测试,考核流程包括挂号、问诊、诊疗、开医嘱等必备环节。外国口腔专家、我校口腔临床医学教师、英语专业教师等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随堂打分和评价。

2教学效果及评价

2.1实践教学前基本情况调查

实践前,我们对广西医科大学英语专业本科一至三年级的102位学生就充当我校国际生临床医学教学SP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3人(12.75%),女生89人(87.25%),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基本情况、医学知识了解程度、参与SP培训的学习动机、培训需求等四个方面。在参与SP培训的学习动机方面,大部分学生对SP培训的学习动机比较强烈。问卷结果(多选):因为求知兴趣者94人,占92.16%;为了职业发展者86人,占84.31%;为了更多接触社会者82人,占80.39%。从以上资料可见,本次调查对象具有以下特点:年轻女性占多数,性格属于内外向兼有,具有极端性格的人占少数,绝大多数不具有医学背景并有良好的英语基础;有87.25%的学生表现出对SP培训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此次实践的顺利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知识结构看,95.00%的学生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很少,说明其对医学知识了解总体程度不高,符合遴选SP的基本条件。

2.2实践教学后调查结果

在口腔临床医学拟诊测试结束后,我们发放问卷,调查英语专业学生和口腔专业学生对此次实践的反馈意见。问卷为主观题,包括四个方面:此次临床拟诊中的收获/感想;经过此次拟诊,对SP的认识如何;个人和模拟医生/病人的不足之处;对以后类似SP培训活动的建议。经过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2.2.1英语专业学生结果反馈英语专业学生认为此次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增加了医学词汇,了解一些基本的口腔卫生健康常识和口腔疾病的简单防治知识;同时也发现自己英语口语水平的不足,医学英语词汇相对匮乏,作为模拟SP,对自己的病情还无法进行确切的描述;通过实践更加了解了SP的概念和意义,对以后再次担任SP有很多的帮助。参与实践的英语专业学生对模拟医生搭档做出的评价:大部分参与拟诊测试的医生英语口语发音不够标准、不清晰,存在一些语法错误,英语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国际生口音较重,使听者无法准确理解;在问诊治疗过程中,医生缺乏对诊断的简单解释,部分学生无法用通俗易懂的英语对专业术语进行解释,医患沟通较困难,跟病人互动少,人文关怀欠缺,在操作过程中不够熟练,忽略了一些关键步骤。英语专业学生希望以后的SP培训活动增加培训时间,组织者能提供足够信息供SP准备,考核后提出实质性建议、评价和改进方向;也希望拟诊医生在考核前进行充分准备,熟悉考核内容和操作流程,在考核时注意自己的态度、语气、动作等,多关注患者感受,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而作为SP,应该更仔细揣摩真实病人的状态和心态并尽可能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为临床医学教学提供实质性的帮助。2.2.2口腔专业学生结果反馈口腔专业学生认为,此次实践让他们对医患沟通和医生与助手之间配合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提升自身临床经验、考查临床操作技能、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到自身不足,如,英语口语水平有限,发音不够标准,其中部分国际生口音较重,增加沟通难度;临床思维不足,准备不够充分导致拟诊过程中过于紧张,诊疗流程熟练度不够,无菌观念、临床沟通技巧等还需提高。他们认为英语专业学生担任SP拟诊活动很好地模拟了在临床中遇到外国患者的情况,督促参与活动的医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自身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用通俗易懂的英文向患者解释病情,如何应对接诊、治疗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考虑患者的感受,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缓解医患关系,这对今后的临床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他们还认为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好,可以用自身语言优势很好地参与到拟诊活动中;但对口腔知识不了解,口腔专业英语匮乏,对病情描述不够准确,其中部分同学由于没有经历过口腔方面的疾病或检查,故未能很好地代入患者角色,缺乏临床随机应变能力。与医学专业学生扮演SP相比,由于缺乏口腔专业知识,英语专业学生能更好地模仿真实的病人,表现出临床中病人的多样性,表达更口语化,比较接近真实场景,相对于医学专业学生扮演SP来说能更有利于模拟诊疗。不过,也由于缺乏相关医学知识,导致英语专业学生对模拟诊疗内容无法提出意见,SP的“指导功能”表现不足。因此,他们希望英语专业学生多增加医学方面的知识,学校应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这样才能更真实地扮演病人,为临床医学教学提供更多帮助。

3讨论及体会

SP是从事非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经过培训后,能准确表现患者的部分临床症状、体征,能够发挥扮演病人、充当评估者和教师三种功能[4]。这是国外医学院校十分流行的一种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近年来在国际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国内高校也逐渐开始引入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于亚峰认为,英文版标准化病人既能拓展和丰富国际生的技能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还能应用于实习生技能培训、临床技能竞赛、临床技能考核等多方面[5]。在临床医学教学中采用临床模拟病例教学,由临床专家、教师设计典型临床案例,由学生扮演某种疾病病人和医生,模拟临床诊治过程,不仅可以弥补临床见习中案例不足的缺陷,还加强巩固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6]。在景汇泉[7]的研究中,通过让中国医科大学182名医学生、11名专业临床医师与19位SP一起为学生分别评分,证实SP是OSCE(客观化结构化临床考试)有效实施的关键,以及SP记录受试者行为的准确性,且认为SP在评价医学生临床能力方面具有有效性和可靠性。不管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检验,国内外专家学者都研究过SP作为临床医学教学受试者的可行性,但以英语专业学生作为SP用于临床教学的研究相当少,是SP研究可开拓的研究空间。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对我校国际生临床医学教学和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对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国际生临床医学教学标准化病人的可行性进行了实践验证,认为在国际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培训一批可供国际生检查和诊断的、具有一定表演能力、沟通能力和较高英语水平的英文版标准化病人,可有效减少在临床教学中国际生与中文版病人的沟通障碍、文化冲突,从而改进临床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英语专业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培训可以贯彻落实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临床教学和英语教学提供经验,建立适合医学院校发展的教学模式,具有可持续性研究的潜力。

参考文献:

[1]于富增.改革开放30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16.

[2]周健,宋世铎,张立峰,等.海外留学生外科临床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8):95,100.

[3]蓝岚,黄江.医科院校新办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3):418-420.

[4]鲁建国,赵华栋,南菁,等.对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的认识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3):286-287.

[5]于亚峰,周慧,吴文璎,等.英文版标准化病人在提高医学留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3,14(5):70-71.

[6]梁丽梅,徐建国,蒋玉洁,等.浅谈标准化病人的应用和管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1):121-122.

中医学本科培养方案 篇7

1 提高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和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育和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方法不能适应目前的临床实践要求。1981年第34届世界卫生大会正式通过“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全球卫生战略目标。“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指的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保持健康;人们将应用更好的、有效的方法去预防疾病, 减轻疾病和伤残带来的痛苦, 并通过良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 然后安乐地死去等。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发表《爱丁堡宣言》明确定义: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世界卫生组织《阿拉木图宣言》也指出:“医学教育的最高标准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国的需要”。这就要求医生承担的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天职, 而且要承担起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全方位服务。因此担负着培养未来医生重任的医学高等院校应该转变认识, 对临床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改进, 提高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的综合能力, 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前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以人为本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医学科学研究不单纯局限于疾病个体, 而是从个体上升到群体和社会;不单纯局限于研究人体器官、组织, 而深入到对细胞、分子和基因的研究, 这就不仅要求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而且要具有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从而对传统的实践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执业医师法和相应医疗法规的出台以及患者维权意识逐步增强, 限制了医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 临床实践教学受到很大影响, 对于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迫切的需要。医学知识更新迅速, 而临床知识的更新和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医务人员的创新能力, 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医学进步的要求。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这就要求医学生具备综合的临床能力来分析、判断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科学运用临床思维对疾病做出正确、及时的诊断, 提出合理地治疗方案,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 临床实践教学对于医学生的未来发展潜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的临床实践教学以教师为主体, 注重知识的传授, 偏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忽视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医学的融合, 阻碍了临床实践教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此,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迎接新的医学挑战, 解决目前临床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改进教学行为, 提高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的综合能力显得尤为必要。

2 提高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综合能力的实现途径

2.1 更新教学观念

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综合能力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 让教师对改进临床教学实践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深入的认识, 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新医学生对临床教学的传统认识, 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临床实践教学双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观念上达到一致才能更好的改进临床实践教学, 提高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的综合能力。

2.2 提高诊疗技术, 加强诊断思维的培养

医学本身是一门深奥的科学, 人类对许多疾病的认识还非常有限, 目前的医学还面临着很多尚未认识和不能解决的难题, 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医务人员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随着基础医学和基础学科以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 临床医学发展快速, 新的诊断和治疗仪器、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穷[1], 加上新的病种不断出现, 这就要求临床医生抓紧时间学习医学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掌握医学发展的新动向、熟悉新的诊疗技术。医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诊疗技巧, 而且要有科学的诊断思维。一些医生诊疗手段老化, 拘于形式, 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临床医学要求。目前的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 临床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影响着他们的将来, 如果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没有熟练掌握临床诊疗技术和方法, 可能会对将来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 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加强专业技术教学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 在临床实践及教学过程中通过开设“创新思维讲座”、“临床思维讲座”和“临床专题座谈”等活动, 结合学生在实践中的困惑, 将跨学科知识的运用和前沿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2]。积极鼓励临床教师将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中, 重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分析、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例如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各种典型病例, 由教师指导学生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 提出各种实际问题, 让学生结合该病例亲自查阅该病研究的新进展。经过以上充分的准备后再进入临床教学过程, 以教学查房的形式,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从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措施及治疗的新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讨论, 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

2.3 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我国传统临床医学实践教育中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课时数之比是1∶1, 实验课采取小班教学, 备有教学实验室。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医学生实验时动手不动脑, 应用能力低。因此改进传统医学临床实践需要运用尽可能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临床实践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可以促进学生对抽象枯燥内容的理解, 学生掌握临床实践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临床实践教学活动, 如把床边教学、病例讨论、基本技能训练、专题讲座、专业外语以及临床思维纳入正常临床实践教学内容, 可使学生将知识横向、纵向地联系起来。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实验室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更要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条件, 创造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综合能力的有利条件。

2.4 临床实践与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

国外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鼓励本科生早期参加科研活动。科研训练使医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科研训练是培养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 在我国医学临床实践中开展科研训练, 对于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 不仅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开设各种试验、科研设计、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 还要为学生开设网上资料查询讲座、临床病例统计分析讲座等, 同时创造条件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尝试, 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使学生对科研有一定了解, 并对科研产生兴趣, 为今后学生的科研活动奠定基础。实现了临床实践与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可以为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医疗水平提高提供智力保障。

2.5 体现人文精神

要以人为本,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精神。医学应该是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3]。医学生将来不仅面对疾病个体, 而且面对整个社会群体。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前夕, 可以请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一起开展“如何做一名合格实习医生”的教育活动, 让医学生了解自身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开展医、患沟通模拟, 让医学生进行“医”、“患”角色的扮演, 增强医学生互相沟通的能力, 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使医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境界。

在科技飞速发展、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 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来提高医学本科生临床实践的综合能力, 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临床思维以及医患沟通能力, 增强临床医生更新医学知识的能力, 会有力推动我国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参考文献

[1]Richard Grol, Jeremy Grimshaw.From best evidence to best practice: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hange in patients’care[J].The Lancet, 2003, 362:1225-1230.

[2]安力彬.关于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等医学教育, 2003 (2) :58-59.

中医学本科培养方案 篇8

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专业思想学习态度教师队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经明确指出 “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农村要发展,农业要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问题。因此,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科教育是高等农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今后新农村建设人才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动物医学专业招生人数基本平稳,在10个招生人数最多的涉农专业中,动物医学专业一直稳居第三位。但在招生人数基本平稳的现象下,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和管理遇到了诸如专业思想淡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差,动手实践能力弱,专业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一、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专业思想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超低价格,导致了农产品的生产者的贫困,以及涉农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之忧。收入低,社会地位低,严重影响了涉农人员从业的职业积极性。传统观念中,人们多把动物医学理解为是为畜牧学服务的,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也面临着所处的工作环境差、收入低以及社会地位低的情况。这导致相当比例的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存在偏见。在很多开设动物医学专业的高校中,多数学生选择理、工等专业。在从事动物医学专业学习的学生中,有些学生是报考非动物医学专业失利后转学动物医学。以上原因导致许多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学习缺乏热情,进一步加剧了专业思想淡薄的现状。

2.学习不刻苦

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在平时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学习过程中不能进行预习和复习。也有部分学生学习往往是为了完成作业或应付考试,所学知识的内容不丰富,从而不能将有关内容融会贯通,直接导致基础知识的把握不牢、理解不透,所学的内容不能与实践紧密联系。还有一部分学生以考研究生或考公务员为目标,只学习与考研究生相关的课程或只学习与公务员录取有关的知识。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思考,表现为缺课、落课,机械执行实践内容。实验报告中,讨论内容不深刻,讨论内容较少。

3.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不够完善,影响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存在学历参差不齐的问题。部分授课教师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甚至教师也缺乏实践经验。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教师在题目选择、论文撰写方面的指导能力逐渐显露出差别。这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

二、对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在大一新生入学时进行专业导论选修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在大学期间的理论、实践课堂上对学生进一步进行专业教育。在执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应深刻挖掘资源,创新教育方法,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对专业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学校各级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应相互分工与协作,根据专业思想教育的长期性与多方法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通过专业思想教育,使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在养防第一线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正确树立择业观。

2.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实践内容应紧密联兽医、动物检疫检验工作的实际内容,使学生学有所用。拓宽知识领域,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加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使学生乐于接受。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严格考试纪律,适当增加试题难度,保障学习热情。通过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主动学习,进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应转变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并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培养各学科带头人,建立合理学术梯队,形成传、帮、带的良好局面。从教师年龄、学历、学缘结构等显方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教师队伍的竞争机制,从而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

综上所述,要根据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实际特点,从专业思想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牢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才能提升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孟蕾,熊楚才.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解困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

[3]周靓,董兵,高安崇.论高校涉农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J].2012.

[4]李赫,王丹,李棕松,戚英喜,张西臣.对涉农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2011.

[5]韩庆功,陈金山,王自良,赵坤,马金友.崔艳红.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思想状况调查与对策[J].2011.

上一篇:简短感人的情感小故事下一篇:检验科新项目审批及实施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