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连续性论文(推荐13篇)
1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信息素质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综合。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与国际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不得不承认的客观事实。我国不少大学生大学期间极少利用图书馆,甚至不办借书证;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不懂得信息的概念和含义,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不知道本专业的主要信息源;大学生收集、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普遍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滞后、不到位和不连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中学教育的相关基础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模式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续不间断的教育。1985年,美国政府在《2061计划》中,规定中小学生应获得的12大类基本科学知识中就涉及到了信息教育的内容,1994年制定的《目标:美国教育法》要求学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及信息检索、收集、组织、处理都要达到相当的水准。法国于1985年就在高中一、二年级开设管理和信息课程。日本在初中开设情报基础必修课,高中设置必修课“情报”。而在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几乎是空白,接受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不足20%。中小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的空白使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基础就与发达国家拉开了差距,也可以说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1.2利用图书馆教育不到位利用图书馆教育是大学生人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关键性人门课程。但由于人学教育安排的时间有限,绝大多数高校只能进行1到2学时的“怎样利用图书馆”的讲座。在讲座中,无法就利用图书馆的必要性、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重要性展开讲,只能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主要介绍本馆的馆藏情况、目录体系、目录查阅方法和图书借阅规则。而且只有这一次利用图书馆的讲座,无相关的后续讲座,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不大。
1.3文献检索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原国家教委1984年下发文件,要求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目前,高校已普遍开设了文献检索课,但课程地位较低,多数是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有的还是讲座,很少列为必修课,学时也比较少。如遇到精简课程和压缩学时,文献检索课常常首当其冲。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比较落后,目前有的高校还不能安排计算机检索内容和上机实习,仍以手工检索工具为主。文献检索课的开课时间也不尽合理,有的在基础课阶段开设,学生没有专业信息方面的需要,达不到教学效果。这样的`课程地位和教学内容,无法使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1.4专业课授课时缺乏信息素质的相关引导和渗透绝大多数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只讲授专业知识,而不介绍本学科相关信息的来源以及获取途径。这样的专业教学使大学生无法形成通过相关信息途径获取专业信息的意识,阻碍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1.5缺乏课外活动的支持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课外活动以文艺、体育活动为主,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普遍开展较少。大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几乎得不到收集、获取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锻炼和熏陶,也就难以形成信息素质。
客观地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还单纯依靠一门文献检索课,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而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效果又不理想,这使得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问题越来越突出。产生以上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
(1)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没有得到社会和高校的足够重视。当前社会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评价的指标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组织能力及特长等方面,很少有用人单位把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作为一项评价指标。在这种社会评价指标的作用下,高校把主要精力用在加强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外语、计算机能力培养上,是合情合理的,也是适应社会就业形势需要的。
(2)对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的概念理解上有严重偏差。在教育界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认为信息素质教育就是有关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育,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就等于进行了信息素质的教育。实际上,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是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必要的技术手段,是信息素质的一部分,而远不是全部。信息素质包括对信息的敏感性和信息的收集、获取、鉴别、处理、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绝不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替代的。
关键词:建模竞赛,连续型题目,数学应用,计算机技术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与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举办、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学生的一项竞赛活动。有关调查表明, 认为此项活动对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的培养非常有益的分别占97.1%、98.6%和95%[1]。可见, 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的意义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具体竞赛中, 各种竞赛题涉及医学、生态、化学、经济管理、交通等相关内容。按照赛题描述和解题特点可以将这些赛题细分为四类:连续型赛题;离散型赛题;大数据量处理型赛题;其它无规律型[2]。其中, 连续型赛题占了一定的比例, 本文将针对连续型题目在竞赛中的价值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连续型数学建模竞赛题的特点
大数据量赛题的特点就是实验性质和报告类的描述多, 数据量很大, 通常为表和数据的形式, 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参赛者用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离散型赛题的特点就是数据量不大, 问题明确, 附加限制条件特别多, 考虑起来比较复杂, 要求比较高的计算机算法功底;其它无规律型赛题较少, 其问题描述比较简单, 背景介绍及数据少, 只提出要解决什么问题, 希望给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此类题目, 参赛者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 可谓百花齐放, 要求参赛者有创新能力, 又能合理解释。而连续型赛题更象解一道数学题, 只不过它的背景资料比一般的数学题复杂得多, 需要参赛者善于从复杂的背景中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有的赛题还明确需要计算某些量, 这些量都是连续变化的量, 其答案并不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 而是具有传统的数学的唯一性、精确性。所涉及的数学知识与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密切相关, 如2006年的“易拉罐形状和尺寸的最优设计”这道题, 需要学生掌握《数学分析》中极值的讨论和计算;2004年的“饮酒驾车”这道题, 需要学生掌握常微分方程的意义及计算;2002年“车灯线光源的计算”这道题, 需要学生掌握《解析几何》中常见曲面的方程及性质。这类赛题, 所涉及课程包括了《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等专业基础课, 它们突出了数学专业基础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要求参赛者逻辑思维严密, 有扎实的数学专业基础。
二、连续型赛题在数学建模竞赛中的价值体现
1. 连续型赛题较其它赛题让参赛学生能更真切感受到数学的应用。
传统的数学教学, 越来越显形式、抽象, 只见定义、定理、推导, 授课时满足于逻辑严密的推导、证明, 强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而越来越少讲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密切联系的东西。这使得我们的学生, 纵有良好的数学基础, 但面对实际问题, 却不知从何入手。并不是他们的数学知识不足, 而是他们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这让我们的学生费了很多精力学习的数学知识, 感觉没有什么用, 久而久之, 就会失去兴趣。数学建模竞赛中的离散型及其它赛题, 就问题的解决方法而言, 分别涉及到统计分析、层次分析、机理分析、插值与拟合等诸多方法。由于学生知识面比较窄, 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没有开设这些课程, 只在短时间内参加培训学习, 当在竞赛中碰上此类问题时, 很难与之联系, 建立适合的模型, 往往采用“拼凑法”、“尝试法”等做法, 多根据生活经验去解决。如2008年针对5.12汶川大地震的“地面搜索测量”赛题, 较好的模型是转换为矩形网格上的遍历问题, 而学生却是多用尝试、拼凑的方法, 虽然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但由于没有建立起好的数学模型, 所以没有推广的价值[3]。这一类赛题, 让大部分参赛学生觉得用不上数学, 或不知如何去用数学, 因而不能真正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而连续型赛题, 要解决好必须得用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 它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2006年的“易拉罐形状和尺寸的最优设计”赛题, 本题是《数学分析》中求最值问题在生活中的一个典型应用。这样的应用, 只要具有一定的数学专业基础的学生都会, 这就让大部分参赛学生能直接地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连续型竞赛题较其它赛题更容易建立模型, 体会建模的成就感。
在数学建模竞赛评优的标准之一就是论文里必须有模型, 数学模型可以是一个 (组) 公式、算法、图表等形式的数学结构。一般而言, 离散型及其它型题目容易理解, 却不容易建立模型。而连续型竞赛题, 题目不易审清, 而一旦弄清题意, 模型却比较容易建立。在选题时, 学生通常喜欢选择连续型赛题。连续型竞赛题难点往往不在于建模, 而在于能否审清题目条件及相关的概念。在此基础上, 就会发现这些题目计算的多是一些连续量, 或是求这些连续量的最值。这在传统的教材中, 已有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 有现成的公式可用, 这就让参赛者能较容易地利用现成公式建立起模型。如2002年的“车灯线光源的计算”问题, 只要参赛者通过查阅资料, 审清题目, 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解析几何上的计算问题, 有现成的公式方法建模。
3. 展现古典数学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
在计算机日益发展的今天, 如果数学不能与之很好地结合起来, 将会大大降低数学的应用与地位。传统的数学教学, 重理论而轻实践, 以知识传授为目的, 学生动手机会很少, 纵使是动手也是做一些机械的计算证明, 学生不了解知识发生过程, 不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做数学实验, 一些概念变得形象直观, 一些复杂的运算, 用计算机迎刃而解。而数学建模竞赛中的连续型题目, 借助matlab或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的强大功能, 提供了一个数学实验的平台。在连续型赛题中, 古典数学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建立数学模型, 奠定基础, 而计算机则解决了计算问题, 展现了古典数学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
例如2000年“飞越北极”这道题, 要利用球面的参数方程和空间平面的四阶行列式方程建立基本模型, 从而得到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及其曲线积分式近似解, 这些都是古典数学成熟思想的应用[4]。但要完满解决问题, 得出最终结论, 在三天时间内, 用手工计算是不可能的, 此时得依靠Mathematica数学软件进行公式推导、求解, 方能得到最终的结论。通过做这些赛题, 让参赛学生充分体会了古典数学与计算机的完美结合, 二者互为补充, 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晋贵堂.数学建模竞赛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学报, 2008, (4) :248-249.
[2]左黎明, 盛梅波.大学生数学模型竞赛培训方法与指导策略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 (12) :80-81.
[3]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关键词:初中地理;非连续性文本;获取信息能力
一、概述
2011年版语文课标新颖地提出,要让学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那么,非连续性文本是什么?读它有什么好处?
(一)连续性文本
它们承载信息的媒体是文字或符号,从左到右成一行,连接每一行就成了一条连续直线。诗歌、散文、小说、剧本、论文、政史地课文,中小学占多数的数、理、化式子都是如此,都属于连续性文本。
(二)非连续性文本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三)提出问题
在网络搜查过程中,笔者看到此方面的研究如此的少,而且学科研究单一,只有在语文中稍微有些研究,在数学学科中也只是简单地提及,其他学科根本没有相应研究。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相关的成形书籍也几乎没有,而在地理课程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又是如此的庞大,尽管地理教师在地图、图表等阅读方面 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相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来讲,目前的研究范围还是太小,不全面,给学生指明的学习技巧有限,没有提升他们关注课外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关注度。所以,笔者认为,增强中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势在必行。
二、研究及评价
(一)研究现状
1.国内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搜查的结果:既包含“非连续性文本”,又包含“地理”这两个关键词的文章为0篇;只包含“非连续性文本”一个关键词的文章有7篇,而且都仅仅是在语文学科方面做的研究,几乎都是中学教师的研究。
在百度和360网页搜索中,只是看到一些相关的教学反思、博客、培训日记、论坛、研修总结等,且文章内容都是本着一种初探的态度书写的,多数笔者都是处在刚认识了这个概念的阶段执笔的。比如,《轻轻叩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大门》这篇文章,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基点。大量的大篇幅的理论完善的文章不多,多是一些小议。
2.国外现状
美国国家教育发展评估(NAEP)早在1969年就开始对多个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监测和评估。2000年,OECD开发了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开始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岁青少年进行阅读监测评估。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于2001年在国际范围内开展了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以此来监控国际范围内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现状研究评价
1.优点
非连续性文本由于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所以,学生阅读起来不枯燥乏味,比较感兴趣,只是他们缺乏这方面的阅读技巧,因而在获取这方面信息的能力依然有待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被重视,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使他们可能成为具有知识与技能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全面发展的有阅读素养的学生。
2.不足
(1)认识不足
教师与学生的认识都不足。非连续性文本提出时间短,国内专家研究不多,在中学教学中提及狭隘,只是在语文学科中提出,其他科目的教师可能根本就没有听说过。
(2)教学不足
因概念和类型认识的缺失,导致了教学内容的不全面、不典型。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意识的空白。没有有意识地把“非连续性文本”纳入教学内容范畴。二是“非连续性文本”内容利用不足。“非连续性文本”在地理教材中广泛存在,其他学科相对内容不足些。但是即使是较多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形成一套很好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另外,地理教学过程中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利用也不是极高的。比如,地理观察到的很多内容也都属于非连续性文本的范畴。
三、结论与建议
(一)培养学生养成高效收集信息的习惯
教师可以敦促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明确目标
学生在收集时,要明确任务、目标,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不能让收集游离于表面的累积,而是一定的思维加工。例如,在“地球绕日公转”的观察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研究任务有目的、有重点地获取信息,教师在实验前要引导他们从“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记录”等方面入手。
2.分工合作
组织学生分组、分任务地去收集和整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可以降低查找信息的难度,减轻查找信息的负担,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地球绕日公转”的实验时,请3位同学,一位扮演太阳,一位扮演地球,一位扮演月球。设计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让其他同学分组观察不同阶段各天体运动的特点,并整理表述。
3.多途径收集
在地理课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以下途径去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一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获得资料。二是直接由已经出版的各种文献获得资料。三是影视媒体、电子出版物(光盘资料)、网络中获得资料等。
(二)勤于整理信息
当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之后,还需要把各种信息有效及时地加工处理,将有效的信息进行整合,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后加以利用。
1.留给学生充足的整理时间
有时,学生热火朝天的探究之后,马上就进入交流,没有给予学生整理的时间,能力的培养也就不能落实。以“天涯海角”——海南省这节课的一个片段为例。
教师将这节课布置给学生讲。讲课学生课前与课代表和教师已经进行了课前交流,而且也做了充分的备课准备。然后开始上课,让同学们集体朗读,以回顾上节课内容。接着给了2分钟时间让预习本节课。一切进行得很快,其实很多学生还没有看完第一段内容。接下来就让学生回答海南省的地理位置,描述它的地形和地势特征,学生积极配合,举手回答,但是瑕疵很多。
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提问了那么多问题,进行得很匆忙,给学生预习的时间不够充分,所以,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也是显而易见的。
2.培养学生整理的习惯
孔子教导“学而时习之”,就是要告诉我们学习要遵循规律,对所学知识做到及时反思与整理,对知识才能得到巩固与提升。根据信息收集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的活动性总结、课堂总结及章节性的总结,可以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以湘教版(修订版)教材初一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为例:
活动后总结:
每个实验活动后,都有对实验数据或现象进行反思,得到发现。比如,用模拟实验验证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时地球与太阳运动方式活动后,要求学生整理出能够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地球、太阳运动方式,画成“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示意图”。实验观察中产生的信息是科学探究最直接、最根本的内容,因此对这一信息的整理也是最基本、最必要的整理。
每课后总结:
在学生对昼夜现象产生原因的研究无从下手时,提示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前人研究资料来补充自己的认识。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信息素质是指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既是一种能力素质,更是一种基础素质,其主要内涵可以归纳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的素质。从广义上看,信息素质是一种自由的艺术,它包括了社会、文化和哲学等内容。信息素质可以分为工具素质、资源素质、社会结构素质、研究素质、出版和传播信息素质。
信息素养决定了一个人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创新素质教育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人才成功的基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一刻也离不开信息,信息素质已成为国际型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信息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适用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继续学习,研究能力和批判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最便捷,最可靠的提供商,是校园网中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素质教育中心,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其成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基地。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学校信息化建设给高职院校图书馆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任务。图书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上来。
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的文献资料和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坚强后盾,在高职院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图书馆也是大学生吸取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随着自动化、网络化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图书的信息服务内容、手段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其教育和信息服务功能已上升到主导地位,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和进行用户信息教育成为图书馆新的工作重点,使教育职能得到了强化。因此,在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中,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采取更主动的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现状
有些学生对信息缺乏需求,其求知欲往往局限在教科书上。有些学生,虽然对信息有需求,但信息能力却不强,具体体现在不能驾驭信息语言,缺乏图书馆、网络、通讯、计算机知识,不了解图书馆工作性质,不懂得检索方法,无法简捷地获取需要的信息、知识,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无从下手。
个别教师对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不得力,阻碍了学生信息意识的觉醒与提高,还有许多能力较差的馆员,不仅严重损害图书馆馆员的形象,而且耽误广大学生的学业。
(三)图书馆如何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在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可把高职院校图书馆和校园网作为重要教学实验基地,可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其人力资源共同开辟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新途径,加强对信息素质的宣传,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利用图书馆的网站,宣传栏和剪报栏等工具,向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信息的特征,信息的地位和作用等内容的信息资料,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信息的重要性。 营造信息环境,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能力的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在信息素质的培养上也不例外。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学生频繁光顾的`地方,在图书馆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有利于激发信息意识的环境可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牛增强信息意识。
图书馆必须对学生进行主动地导向,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其更好的认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及获取途径,使其养成利用图书馆来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是新生入馆教育,对新生开展入馆教育,刚踏人大学的新生,对图书馆有一种新鲜感和陌生感。通过对新生的人馆教育,使他们了解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等。树立他们基本的图书馆观念,为他们以后更好的使用图书馆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新书推荐。通过推荐新书,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来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开展读者培训工作,我国高职院校文献检索课一直存在着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现代技术知识不足等缺点。因此,由图书馆组织大学生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已成为大学生信息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校图书馆网上发布文献检索网上通用指南,在图书馆网上设立BBS、留言簿、电子邮件等方式接受用户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工作人员可及时进行解答。通过改革调整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比如减少中外文检索工具书的理论教学比重,加大电子光盘数据库,中外联机检索系统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的比重。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必须加大信息宣传,营造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刺激学生的信息神经细胞,组织读书协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加对信息的兴趣,加大力度抓好学校图书馆建设,使学生有条件并乐意到图书馆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料,充实教学内容,教师以身作则,在学生中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学有榜样,信息意识自然会加强。
(四)图书馆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加强文献信息的建设,图书馆作为人文知识信息中心,激发和活化凝固在文献中的知识信息是现代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图书馆要加强文献信息的建设工作,必须摆脱传统的心理定势,树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新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加大对馆内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要广开文献信息源,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通过订购、交换、复制等途径,收集与教育教学及学生发展需求有关的文献资料。
电气工程学院 航空通信1506班曾政智
【摘要】如今,我们已处于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化学习的环境之中,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信息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主要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教育现状进行探讨,以及大学图书馆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信息素质教育 大学图书馆 文献检索课
当今世界正处在以网络化、信息化为特征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加强人才的信息素质教育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当代大学生担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因而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兴起,知识和信息的产出量急剧增长,科学技术综合性越来越强,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全球化,使各国综合实力的竟争日益激烈,信息产业给发达国家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使各国政府清楚的认识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对大学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一支信息素质高,信息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将对我国国民经济信息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信息素质教育能为大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强,人们提出了终身教育的问题。终身教育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而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质则是当代大学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基础。现代的大学生,应该成为一个知道如何学习的人,知道信息是如何组织的,何时需要信息,如何寻找信息,并能确定、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为其学习和决策所用。大学生具有了必备的信息素质,将成为学习的主体,将终身受益。
二、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现状
近年来,一些高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创新,取得了可喜成绩。许多大学在图书馆主页上开辟了用户教育栏目。采取了不同的手段,开展电子资源利用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检索技能。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质。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同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信息意识薄弱。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洞察力,即人们能从信息角度出发。去感受、理解和评价自然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行为与理论,并具有捕捉、分析、判断有用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信息接收意识、信息转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及信息更新意识等。
目前,有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信息的察觉和认识,特别是新生对信息知识了解不够。缺乏对信息的需求,不知道该如何去获取所需信息。高年级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往往局限于专业教科书.一般较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学生根本投有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在关注学科现状、动态及发展趋势时往往局限于专业期刊、科技展览,对于专业年鉴、专刊文献却很陌生。他们对信息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信息意识和科研意识薄弱。
信息能力偏低。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等。许多大学生虽然对信息资源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表现在:(1)信息获取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已经会熟练使用“专业搜索引擎”获取信息。而有的学生不会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不知道如何获取文献资源尤其是电子信息资源;(2)利用信息无目的。大多数大学生有目的利用信息资源和积累信息资源的能力较差。许多学生阅读书刊通常没有目的和计划。在需要参考文献时,大部分学生还不具备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虽然有的学生学习了信息检索知识,但没有进行相关的练习和运用,信息检索技能不强,仅习惯于利用传统纸质文献,利用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能力较差。信息道德有待加强。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它是调节信息创造者、服务者和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大学生的信息活动目标应该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
致;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循信息法律与法则;抵制信息违法行为;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平、真实原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服务、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与合理开发信息技术,做到既保守群体间的信息秘密。又遵守个体的隐私权等。
三、图书馆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丰富的信息资源.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物质保障。现代化的高校图书馆不仅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还拥有各种电子出版物、数据库等先进的数字信息资源。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检索室和视听室等现代化设施的完善。让学生不仅能利用到网络信息资源,还能看到动态的、形象的、图文并茂的声像资料,更能感受到图书馆多元文化载体的“立体教育”。拓宽了自己的知识和素质结构。此外。高校图书馆之问以及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已开展了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等服务。所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
优秀的人力资源.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智力保障。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受过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教育的业务能力强、信息素质高的馆员队伍,其规范的管理、积极的引导、优质的服务。对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有着重要示范作用与影响力。优秀的工作人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是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和首要财富.是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最主要力量。
良好的环境资源。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健康积极的氛围。“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图书馆优美的环境、浓重的文化背景和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无形中影响熏陶着学生。图书馆应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井然有序的借阅秩序、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促成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图书馆要加强物质环境的建设及维护,使大学生在图书馆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求知学习.而且可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课堂。
四、高等院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信息素质的宣传力度
2.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导向作用
3.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
4.开设文献检索课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工程,只有通过周密的计划与科学的教育方式,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并积极进行素质信息教育,不断营造良好的信息教育环境。才能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才能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来源:
在教育由“应试”向“素质”转轨而又迅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具有高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正成为我们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中国的入世、申奥的成功、社会的竞争等各方面对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逐步改变、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思想方法上“独辟蹊径”,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探索一条适合素质教育形式发展的、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高效的育人之路,是非常重要和十分必要的。
一.创新思想 把准方向 突出主体
作为知识本身,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更新,近几年,试题中紧密联系实际的蔬菜问题、行路问题、储蓄问题、探究性问题的引入,都需通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观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解答的题目,就是数学知识更新的充分重要的表现。语文试题中,联系生活实际的范例、短文;英语试题中的应用短文、听力测试和口语测试等,足以证明知识的更新。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的教育目标要有固有的“解答型”向“能力型”转变,不仅授之“鱼”更要授予“渔”,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尤为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说“素质教育等于能力加创造”。
落后的观念,必会导致教育教学质量的落后,课堂效率低下。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会学生学”。充分挖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其次,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意识,做好学生学习的“仆人”、“工具书”和“灯塔”。真正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激流勇进中的舵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提高的过程,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创设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交流讨论的氛围环境。当然,教师的引导讲解方式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教师必须改革原有的陈旧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指导模式,大胆的进行教学思想和模式的改革。课堂上,教师不妨少讲,精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发现,并给他们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机会,让他们说,让他们解。这样时间长了,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课堂 创设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能力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四有新人。只有让学生学会发现、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形成一定的技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一代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人才和实用人才。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人发现。
不少教师会有这样的感受:自己为上好一节课,认真
钻研教材,广泛搜集资料,教学过程设计也细致入微。但是学生却往往不尽人愿,致使课堂效果不佳。教师伤感,怨这怨那。甚至给学生上一节“大道理”,希望能够唤起他们的“良知”,努力学习。然而,却大多事与愿违。原因何在?我想,这主要是教师站在“惟我独尊”的立场上,忽视学生的存在、感受与需求,没有能够唤起学生的主体自觉,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发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引导他们积极探索,积极讨论、积极发现。当学生的发现不够完善条理时,教师也要表扬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及所持的依据或者说明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完善。使学生明确其错的原因,修正思想,加以改正。这样,学生才会有成功的喜悦,才会感到教师的作用。进一步“亲其师,信其道”,才会有利于今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和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学习。
2.创设探究环境,培养参与意识。
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一
个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建立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积极的思维与探索,勇于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多为学生创设探索环境,多提出一些探索性问题,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注重创设探究环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再引导他们表述自己的观点或展示推理过程,最后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使学生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上课过程中,要随时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与满足,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去探索、学习,获得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把提问的问题要细化、易化。所谓细化:就是要把复杂的问题分解,逐一突破。避免问题过深、过大,学生难以解答,产生胆怯心理,从而不愿举手应答,影响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所谓易化:就是把较大的问题,通过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由旧到新的迁移,达到温故知新之效。这样,可有效避免生硬的问题把学生卡住或不知
如何是好,才有利于教师只有处理好学生不敢动口、不愿动手、课堂气氛低沉、效率低的问题。当然,在必要时,教师要加以恰当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大胆实践 勇于创新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勇于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学
关键词:信息素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凭借着丰富的资源、开放的学习情境、极大的交互性、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与个别化、超越时空限制等独特优势, 逐步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同时对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素质正在成为每个人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
一、加强信息道德建设是提高信息素质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信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更要注重渗透德育,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与发展。计算机大量普及的今天, 首先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成为突出问题。因此,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遵守正确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 增强学生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其次, 网络世界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东西, 所以, 要引导学生区分网上的香花与毒草、精华与糟粕。不断地打“预防针”, 让他们远离网上毒品,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健康安全地在网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此外, 在教学中, 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教学, 着重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 了解计算机病毒通常具有的几种特征, 并且掌握预防和消除病毒的操作技能, 保证计算机正常工作。
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合作精神。这是学生必须具有的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一种现代精神。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求学生具有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 而且要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以便今后在高效的合作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和工作业绩。
二、掌握信息技术是提高信息素质的基础
1.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以及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 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软件的基础和操作技能。
例如, 应用Word编排小报;应用Excel采集信息并制作表格, 会对其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应用Access建立数据库, 并建立相应的查询功能。
3. 让学生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主要服务功能及网页制作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并具备在因特网上游览、交流信息、制作个人主面展示自己成果等能力。
4. 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 只有具有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培养信息素质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
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不但是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首先, 教师在传授信息技术的基础上,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竞赛式、协作式、讨论式的学习等, 合理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 培养学生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传输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1世纪, 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财富又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唯一的源泉。自然界、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正在成为教育界的新观念。教师不应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人”, 而应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观念和教学方式, 着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吸收信息、提取信息、存储传输、处理信息、高效运用信息的能力, 以便让学生在广阔的信息知识的蓝天中翱翔。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育要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新特点, 不仅需要改变教师的教法, 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改变单纯授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利用信息技术探索人类文化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 采取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 主动地获取信息并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懂得学什么, 何时学, 何处学, 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问题, 已经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新课题。因为, 人类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潜能, 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教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让学生围绕某类主题调查、搜索、加工、处理, 应用相应的信息回答或解决现实问题。这种研究性学习是信息社会学生必备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有计划地通过活动课和学科教学, 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信息素质中小学生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中小学生面对的信息量猛增,信息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大大改变,如何在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信息中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如何对有用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对学生至关重要。因此,认真研究、思考学生的信息素质,至关重要。
一、信息素质的含义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把信息看作是一个抽象的量,认为“信息”是二次不定性之差。不定性就是对事物认识不清楚,不知道。信息就是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信息”可以看作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
二、“素质”一词,现在则引申为,人在从事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在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下所形成的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需的自身基础和内在条件
笔者认为,“信息素质”就是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等利用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和如何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而所谓的学生的信息素质就是学生在利用以网络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主动参与信息活动,自觉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态度以及具备的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去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综合的信息能力。
三、信息素质的结构和内容
一般来讲,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信息意識。
信息意识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主要包括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对信息的内在需求以及对信息所具有的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当前及未来的小学生均生活在信息时代、图书、报刊、广播、影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每天他们都要面对成千上万的信息。小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总是极力关注信息。敏感于信息,这样才能积极主动挖掘信息、搜集、整理、加工信息,并和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所要完成的任务联系起来,才能成为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善于捕捉、发掘信息并善于创造信息的新型人才。
(二)信息知识。
(三)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主要包括传流文化素质中读、写、算的基本能力,信息常识和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
一般来讲,小学生应对信息的含义、特征,作作有所了解;应对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信息源的种类及使用有所了解;应对那些展示信息的新技术如幻灯机、投影仪、电子计算机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有所知晓;应对有效获取信息的图书分类知识,信息检索方法有所知晓。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还要不断学习更新信息知识,否则,最终将被时代所抛弃。
1、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它不仅体现着小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小学生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小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2、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要求,道德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道德关系。与传统道德相比,信息道德更加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由于以信息化的数字为中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呈现出间接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的道德舆论评击难以进行,而个体的道德自律便成了正常的道德关系得以准系的主要保障。
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四个要素都要重视,不可或缺。
四、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以美的对象、美的存在形式为内容进行的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美术教学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开发智力,还能陶冶性情,促进少年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美术教学活动,就具有形成和发展少年儿童心理素质的特殊作用。最近几年,纵观各种媒体对少年儿童问题的报道,不难发现,有许多少年儿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网络少年”、“暴力少年”的出现,正越来越暴露出我们国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深刻思考。
最近几年在新课改精神指引下,我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等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向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感知和体验美好人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地生活和学习。
一.利用绘画大师的故事感染学生,丰富其内心情感。在每学期的美术课中,都有一部分世界知名艺术大师的作品要让学生欣赏,让学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等。我就利用这些艺术大师在艺术上不懈努力,刻苦探索艺术真谛的故事教育和感染学生。特别是讲到凡·高对绘画的狂热和痴迷,对窘迫的现实生活的无奈和绝望时,同学们的神情凝重,对凡·高大师给予了深深的同
情和敬佩,并遗憾这位绘画天才的英年早逝。当讲到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时,同学们讨论异常热烈,达·芬奇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令同学们十分赞赏,并表示以后在学习中也要抛开浮躁心态,从容认真地学习探究知识,早日成为社会有用人才。通过这些故事的教育,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和洗礼,大大丰富了他们的内心情感,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
二.利用美术作品欣赏吸引学生,提升其审美素养。
在现实生活中,美的存在形式包括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其中,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在美术教科书中有许多中外美术传世名作,无论是齐白石笔下的虾、徐悲鸿笔下的马、李可染笔下的牧童,还是凡·高笔下的向日葵、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列宾笔下的纤夫,都是作者心灵的结晶、情感的积淀。这些美的形象、美的色彩深深地感染着学生,我趁势利导学生一起研究美、表现美、创造美,使学生获得深切的审美体验。我还利用《妈妈和孩子》、《我的童年》、等教材、图片和创作的作品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热心公益事业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再接触和欣赏各种形式、风格的作品中,逐步提高审美素养,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和一切美好的事物,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三.利用美术作品的创作启发学生,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回顾中国近百年屈辱的历史,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封闭自守,没有创新能力的各行各业人才,那这个国家势必停滞不前,处于落后和贫穷之中。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被人瞧不起,就要挨打受气,就要听命于别国的摆布。如今,我国各族人民憋足了劲要发展、要强大、要复兴,而要实现这一切,科学创新是重中之重。创新的人才从哪里来?当然是从教育中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紧迫感和使命感。在美术教学中,我会抓住每一点、每一个环节,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画汽车》一课中,我给学生讲汽车对环境的污染,对能源的消耗,并利用现在的电动自行车启发学生,电动汽车的时代已经到来,那么,等普及了电动汽车之后,还有没有比电动汽车更节约能源的汽车呢?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引导学生,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可以说是一次创新思维的“井喷”。学生们最后画出了各种各样的汽车,有“太阳能汽车”、有利用海水发电的“水能汽车”、还有利用风能发电的“风能汽车”等等,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潜能。在快乐的学习中,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利用美术活动的开展激励学生,开阔其艺术视野。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老师都知道,每年的“
六、一儿童节”和“
十、一国庆节”是两次必参加的少儿绘画比赛活动。年年举办,年年参与,孩子们永远是那么激动,那么快乐,他们的精神令老师们感叹不已。在活动中,学生们增强了群体意识,提高了有序操作的能力。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和辅导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平等交流、互帮互助,在长达一个月的学习和交流中,同学们相互之间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提高了创作水平,开阔了艺术视野。在我的精心辅导下,先后有一百余人次参赛并获奖,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对美术创作的热爱。我想,也必将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完善和健康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要】应用题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教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因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教学目的要求之一,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的良好学习品质。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培养综合素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学会走向未来、适应生活及个体发展所需要的教学;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获得解决实际问题必需的数学;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允许学生以不同方式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在新课标思想的指导下,笔者在改变应用题教学方式,开放应用题教学素材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儿童全部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与他们身心发展过程同步。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许多学生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密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生活化教学尤为必要。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根据本班男女生情况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我们班有男生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3/2,我们班共有多少人?”作为例题。该题把抽象的知识用具体的事物、具体的情节表示出来内容又贴近学生实际,因此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很快得出结果(本班总人数50人),根据得出的结果再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就简单多了,从而很容易地寻找出解题方法。
从学生身边实际出发,开放应用题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能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兴趣,并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如学习长方体体积以后,让学生动手测量计算长方体沙坑中的体积,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长方体的长和宽。在测量沙的高度时,遇到困难,经过反复实践,学生终于找到了测量方法,即先用直尺插入沙坑底部量出沙坑的高度。最后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出沙坑中沙的体积,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需要实践,还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培养动手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解答应用题。例如,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分解展现圆柱表面积是等于其侧面积加上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该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知识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培养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要创设机会,多让学生说明解题思路与算理。借助操作实验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帮助学生学会按操作实验顺序把实验操作过程完整地表达出来,真正发挥操作实验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3、培养自觉能力。教学时针对不同年级采取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认真读题,通过读题理解题意,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归纳出解决应用题的一般规律和步骤,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三、重视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让学生把握思维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引导学生多角度,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异想和假设,这是思维创造性的表现。如解答:“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单独做各需要8天完成,甲、乙两队合做几天完成?按照常规思路解答,应为1÷(1/8+1/8)=4天。在计算中,有的学生想(1÷2)÷1/8=4(天)和1÷1/8×1/2=4(天)的解题思路,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理由。还有学生大胆地提出了8÷2=4(天)的设想。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正是创新思维火花的闪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解题方式充分展现了求异的思维成果。
2、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分享创造喜悦。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面对全体,又要兼顾差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适应数学教学,自主参与,各得其所,各有所乐。例如解答应用题:“A、B两地相距720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开出,甲每小时行100千米,乙每小时行8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有的用算术法解,720÷(100+80)。有的用方程解,设两车X小时相遇,依题意得:(100+80)X=720。有的用按比例的方法解,100︰80=5︰4,5+4=9,相遇时间:720×5/9÷100或720×4/9÷80。以上这些解法放映了学生认知的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劳动,不强求一律,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解答,尽可能发挥其潜能。
3、培养思维严密性,打好创新基础。思维的严密性是指思考问题时,周密无漏洞,有理有据,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如学生在解“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1分米,底面直径是4分米。做这个水桶大约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时?”我先让学生依照题目中的条件做完,接着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改成一油桶,并把求水桶用的铁皮改为求油桶用的铁皮,其余不变。改题后要求学生说出各自对新题的见解。第二天上课时,再提出这个问题,经过观察比较,大家统一了看法:水桶一般是没有盖的,而油桶都是有盖的。因此,原题改为求油桶铁皮后,解法与原题解法不同。这样教学,让学生亲自去寻找正确答案的依据,不但使其思维严密,而且教会了他们学习、探索的方法,打好了创新基础。
总之,只要我们努力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点”,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创造性的学,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就能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从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谢秋连,基于应用意识培养的应用题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关键词】学前教育 信息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30-01
“信息素质”一词最早起源于美国,如今,人们普遍认为信息素质是人必须具有的能够结合相关信息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作为学前教育事业的接班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完善的信息素质,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高效辨别自己需要信息的同时,又遵守相关的道德约束,及时、有效的整理、归结信息,为我所用。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许多国家对于信息素质的培养都高度重视。在美国,信息素质已成为一个人的基本技能,正如读、写、算等技能一样;英国大力开展网络远程教育,以便更广泛地对公民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委员会则强调信息素质是大学生课程体系中的四个必要元素之一。此外,还有韩国的信息素质认证制度等,都是对信息时代信息素质培养的积极响应。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意识淡薄,信息素质认识不足
一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高校的领导和教务部门信息意识淡薄,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高职学前教育学生的自觉性较差,探索精神不足,对信息的需求缺乏渴望,敏感性和洞察力较低。有的学生虽然拥有电脑,但是通常是被用来看视频、玩游戏的,发挥的信息效用极少,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帮助也很小。此外,对信息素养内涵理解也存在误区,简单地认为信息素养就是会操作计算机和会借阅书刊资料。
(二)信息知识不够系统、合理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知识不成系统、不够丰富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课程安排的影响。在信息素质教育中,教师本人既需要接受信息教育,又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承担者。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信息素养教育的成败。
(三)信息获取技能和自觉性较差
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受教育环境和个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其信息获取的途径很少,除了在课堂上老师传授知识获取之外,当遇到问题时,第一想法是问百度、查谷歌,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却常常无从下手,收集到的信息杂乱而又通常不具权威性。还有学生对图书馆的信息检索系统不够了解,使用不够熟练,分析、鉴别信息的能力也有限,造成很大程度的资源浪费。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建议
(一)增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意识
全面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应当首先强化信息意识。具体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信息意识就是培养他们对信息所具有的敏锐的感觉力,对新的或有重大价值信息的感触。面对大量的信息,不仅要关注信息本身,还应该有对信息的敏感,以主动的、积极的心态去接触信息、挖掘信息、利用信息和批判信息,在无形之中形成强烈的信息意识。
(二)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现代大学课程的典型特点是学科交叉融合,各种信息之间彼此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关联,所以信息的获取方法和途径是大同小异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学校可以从课堂出发,通过开设专门的信息获取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方法,并让他们理论结合实际,将习得的信息获取能力应用到生活中去,实现学以致用。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他们主动的去寻找信息获取途径和方法,通过对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
(三)注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许多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明确的道德标准作为指导。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很大的可塑空间,他们对信息的甄别、判断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外界的干扰。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对待各类信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抵制不良的道德行为并勇于同有违信息道德的行为作斗争。积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获取、使用和传播信息时,规范自身的行为,不肆意妄为,不危害他人,不参与不良信息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黄秋萍.试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现代情报,2004,(4):173.
[2]朱正亮.大学生素质发展概论[M].中国科技出版社,2007(8).
对学生道德品质等基本素质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应把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贯穿在计算机技能知识的讲授中,使学生了解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当介绍计算机发展史及应用领域时,让学生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享受着计算机带来的成果,体验着计算机带来的变化,但是,我国的计算机发展还存在不足,需要每位学生努力学习并为之做出贡献,从而激发其爱科学、学科学的决心和信心;当讲到“二进制”时,告诉学生这一算法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
知识结构是学生在校其间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的范围和程度。能力结构是指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及合作能力。其中也包括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知识与能力两者相辅相承,密不可分。有了知识才可能有能力,然而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真正的能力,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实践。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逐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及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其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授“计算机发展史”时,我在课前准备了电子管、晶体管等实物,在课堂上对照这些实物讲述各代计算机的特点,使学生获得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在讲授“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时,我拆开主机,先让学生观察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动手拆装。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讲解每个硬件的功能及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组成,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授“网络基础操作”时,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利用网络,并将其作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平台;在讲授“Print语句”时,先引导学生输入语句Print“P”、“L”、“A”、“Y”让其运行,并观察运行结果;然后将语句中的“,”改成“;”,再让学生观察运行结果;接着用Print语句编制简单的图形程序(如三角形、正方形等),通过演示让学生理解“,”和“;”的输出差别;最后,再讲解Print语句的各种显示格式。由于上机演示留下的深刻印象,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很容易理解掌握,而且兴趣很高,并积极地编制出人物头像、小猫、小房子等图形程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后续内容的积极性,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以上的教学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爱操作、爱动手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结语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以育人为宗旨、与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实践活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既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消除学生在运动中的恐惧心理,使学生克服不良情绪,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心理素质培养与体育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
(一)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1.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
2.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调节学生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交流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
3.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4.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达到强身健体。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要通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保障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1.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觉得危险性大,会产生畏难情绪、恐惧心理。学生的恐惧心理给正常的体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笔者曾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实践中进行了多方尝试。
(1)强化身体素质训练,安排课课练,对落后生加以区别对待,增强他们的信心。
(2)练习时先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3)据情提高训练难度,即景激情鼓励学生,常用“你行”、“你能跳过去”、“我保证你不会摔跤”等话语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
(4)尽量优化教学环境。
(5)用娱乐性的游戏和一些教学竞赛办法渗透到学生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的恐惧心理就在练一练、争一争中无形地消除了。
2.克服学生不良个性心理。
(1)加强横断面知识辅导。在课堂上注重科学知识理论教学,学习一些与他们体能相适应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使体育锻炼与常识原理结合,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懒惰心理。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体育课教学中,我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有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并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励性的办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练习兴趣,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自卑心理。
(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于少数个性随意、易有偏见的学生,我主动与他们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信心,认真练习,持之以恒,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使学生学有信心,赶有目标,喜欢的项目更加得到深化,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其他项目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这样,学生能得到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升华。
【浅谈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连续性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学生干部的素质培养12-07
浅谈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11-24
论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10-03
论当代大学生参加实践与素质培养的关系07-11
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10-12
浅谈大学生公关意识的培养与提高11-15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论文11-15
浅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06-22
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素质及就业能力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