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案件论文(精选8篇)
一、综合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01)
2.婚姻法司法解释一(2001)
3.婚姻法司法解释二(2004)
4.婚姻法司法解释三(2011)
5.《婚姻法解释
(三)》答记者问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1958)
7.《民法通则》及《民通意见》节录
8.民政部、司法部关于去台人员与其留在大陆的配偶之间婚姻关系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1984)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受理现役军人提出离婚的案件应参照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军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暂行规定》的复函(1981)1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军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暂行规定(1980)
二、结婚
1.婚姻登记条例(2003)
2.民政部关于贯彻执行《婚姻登记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04)3.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2003)
4.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2006)
5.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涉外婚姻介绍管理的通知》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
6.民政部、外交部关于做好涉外婚姻登记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1995)7.司法部公证司关于公证处可以为在我驻外使、领馆登记结婚的我国公民办
理结婚公证的通知(1995)
8.司法部关于办理未婚(未再婚)保证书公证的通知(1998)9.民政部关于启用新式婚姻登记证等问题的通知(2004)10.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通知(2009)11.民政部办公厅对《关于为应聘来港留学人员出具婚姻状况证明事》的复函
(1996)
12.民政部办公厅对具有双重国籍的章恭财申请办理结婚登记处理意见的复函
(1997)
13.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当事人均为台湾居民能否在大陆办理结婚登记问题的答
复(2001)
14.民政部办公厅关于退伍军人待安置期间办理结婚登记问题的答复(2004)15.民政部关于出国人员在港工作期间办理结婚登记所需证件、证明问题的复
函(2005)
16.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补发婚姻登记证中相关字段填写问题的复函(2007)17.民政部关于为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有关人员出具婚姻登记证明问题的复函
(2008)
18.民政部办公厅关于持中国护照在台工作人员办理结婚登记所需证件、证明
材料问题的复函(2008)
19.民政部关于外国人、华侨提供的无配偶证明认定问题的通知(2008)20.民政部办公厅关于暂未领取居民身份证军人办理婚姻登记问题的处理意见(2010)2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黄翠英申请与在台人员李幼梅复婚问题的请示的批复
(1982)
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配偶一方在港澳台或国外人民法院已经判决离婚现
当事人要求复婚问题的复函(1980)
2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的婚姻关系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1
987)
24.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婚姻登记行政案件原告资格及判决方式有关问题的答复(200
5三、离婚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1989)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
见(1993)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
见(1993)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
干具体意见(1989)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受理申请承认外国法院离婚判决案件有关问题的规定(2003)
6.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能否撤销李某与张某离婚登记问题的复函(2003)7.民政部关于认定台湾地区有关法院离婚判决书和离婚调解书效力的通知
(1999)
8.民政部办公厅关于李清民与潘淑伟离婚登记是否合法有效问题的复函
(1995)
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符合结婚条件的男女在登记结婚之前曾公开同居生活能
否连续计算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并依此分割财产问题的复函(2002)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离婚后财产纠纷案件收费标准的请示的复函(2003)1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刘立民与赵淑华因离婚诉讼涉及民办私立学校校产分割
一案的复函(2003)
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公民黄爱京申请承认外国法院离婚确认书受理问题的复函(2003)
13.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离婚案件中公房使用、承租若干问题的解答(1996)1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第一审离婚判决生效后应出具证明书的通知(1994)1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臧海仙与黄士明离婚申诉案的函(1991)1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在居留地所在国无合法居留权的我国公民的离
婚诉讼文书的效力问题的复函(1991)
1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在国外居住未加入外国籍的当事人的离婚案件应参照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规定审理的函(1990)
1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留学生在留学期间如何在人民法院进行离婚诉讼问
题的函(1989)
1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法院作出的离婚判决书是否生效由谁证明问题的函
(1987)
2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旅居外国的中国公民按居住国法律允许的方式达成的分
居协议,我驻外使领馆是否承认问题(1984)2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杨志武由台湾回大陆定居,起诉与在台湾的配偶离婚,人
民法院是否受理问题的批复(1984)2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蔡茂松提出与居住在台湾的吴琴离婚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1981)
为加强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管,提高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和服务水平,依法加强对新区法律援助中心及律师事务所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情况的监督管理。近日,滨海新区司法局对塘沽、汉沽、大港法律援助中心2016年以来的已结案件质量进行实地评查,并依照《法律援助条例》对律师办案行为进行检查。
本次评查主要针对法律援助案卷材料是否齐全、装订是否规范;法律援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从事有偿法律服务;律师事务所是否有拒绝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不安排本所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行为;受指派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是否有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擅自终止法律援助案件的行为和收取财物的行为等问题进行。共检查法律援助案卷85卷,其中刑事43件,民事37件,行政1件,仲裁1件,公证3件。
经检查,3个法律援助中心均无违法违纪行为,对发现的个别案卷缺少材料、装订不规范等问题逐一进行了通报,并要求及时整改,同时要求各法律援助中心对已办结成卷的指派案件及时上报票据,按时足额对社会律师发放法律援助案件补贴。
在讲案例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法院处理婚姻家庭案件的主要法律依据:
1.宪法
2.民法通则
3.婚姻法
4.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一)、(二)、(三)
婚姻法司法解释(一),2001年12月27日施行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2004年4月1日施行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2011年8月13日施行
5.继承法
6.收养法
7.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所属部门制定的有关规章
8.地方性法规和民族自治地方的有关规定
案例一:为结婚给付的彩礼和嫁妆能否要求返还?
彩礼,在一些地区又称聘礼,是指按照当地习俗,男方在婚前给予女方一定数量的金钱或财物,表示想与对方缔结婚姻的诚意。彩礼具有严格的针对性,必须是基于当地的风俗习惯,为了缔结婚姻关系,不得已而给付的,其具有明显的习俗性。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有婚前给付彩礼的风俗,且有的地方给付的数额较大,往往造成男方家庭生活困难,债台高筑,这也为婚后夫妻感情不合埋下了伏笔,也导致大量返还彩礼纠纷的出现。
嫁妆,在实践中一般认为是新娘带给婆家的钱财和物品的总称,这是由女方娘家支付的。这种配送嫁妆的行为,在法律上属于赠与行为。
2004年8月,李某(女)和王某(男)经人介绍相识相恋,2004年11月举行了婚礼,2004年12月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两人婚后无子女,未取得共同财产。因婚后感情不合,男方于2005年4月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在审理过程中,双方都同意离婚,但就女方家在办理婚礼时陪送的一辆小轿车如何处理以及男方在婚前给付的8万元彩礼是否应该返还达不成一致意见。法院判决:双方离婚;嫁妆小轿车归女方所有;男方给付的8万元彩礼不予返还。理由: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10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1)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2)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3)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本案中,当事人双方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且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给付彩礼是否导致男方生活困难,在实践中举证是非常难的,既要举证证明生活困难的事实,又要举证证明生活困难与给付彩礼之间有因果关系,法院一般都不予采信。故判决男方给付的8万元彩礼不予返还。
为什么嫁妆小轿车判决返还呢?因嫁妆属于赠与行为,在登记结婚前陪送的嫁妆应认定为女方家人对女方的婚前个人赠与。在登记结婚后陪送的嫁妆,女方家人未明确表示是对某方的个人赠与,则应认定为对夫妻双方的共同赠与,该嫁妆则应认定为夫妻的共同财产。本案赠与行为发生在登记结婚前,应认为是对女方的个人赠与。
案例二:婚前以一方名义购房,另一方全额出资,结婚不成时,房产应归谁所有?
2008年8月,张某(男)因工作关系认识了李某(女)。相处一段时间后,两人决定结婚,张某遂委托李某在柳州买房。2009年2月,李某看好了一套总价为90万元的新房,告知张某后,张某于2009年3月向李某账户汇入90万元房款。之后,由李某一人办理房屋买卖手续,房产证办在李某个人名下。后双方在此房中同居,并商议2009年10月结婚。后来,李某以性格不合将张某赶出家门,拒绝张某进入该房。张某无奈,于2009年9月起诉要求李某返还房屋。法院经审理判决,房屋归李某所有,由李某向张某返还90万元现金。理由:
本案中虽然张某在李某买房期间支付了全额房款,但房产证办在李某个人的名下,此种情况下,一般都以返还不当得利为由处理较为合适。如果该房在短时间内增值很大,张某也无法得到相应的增值部分,真可谓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因此建议大家,在恋爱期间准备买房的,如果是自己一方全额出资,最好自己亲自参与买房,将房产证办在自己的名下。
20**年,在上级司法局和律协的殷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我所合伙人的正确领导下,大家共同努力发扬诚实守信、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工作作风和团队精神,在思想上、政治上、各业务领域、事务所建设和发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所坚持以改革的思路求发展,深入领会和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严格要求律师遵守律师执业纪律和执业道德规范,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服务社会,以切实的实践行动服务社区百姓。
一、基本情况1、20**xx,我所担任法律顾问家,办理刑事案件件,办理民事案件件,办理非诉讼法律事务件,提供法律咨询多件,全年业务收费五十一万元。我所严格依照《律师法》及司法行政部门要求,对收取的费用全部开具正规发票,依法申报纳税。20**xx我所缴纳现代服务业增值税及附加税款合计元,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款元。
2、20**年,我所执业律师共人,其中共产党员1人,民主党派1人。合伙人对律所事务所全部工作负责,合伙人主管律所业务开展和开拓,合伙人负责财务及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建所伊始,我所便与全体聘用律师及其他人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按照上级司法局及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求办理了社保开户及缴费事宜,我所全体律师均按政策要求办理缴纳了20**xx全年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
3、本xx本所及律师受到表彰处分情况:本xx律所严格遵守律师执业纪律和职业道德,未受到相关部门的任何行政处罚和行业惩戒,自建所以来实现了当事人的零投诉20**xx,我所积极参与法律公益活动,在首个国家宪法日,印制了法律宣传小册子向群众发放,并提供免费法律咨询,赢得了各界群众的赞誉。我所本xx未承办法律援助中心指派的法律援助任务。
5、我所在本xx继续按照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要求参保了律师执业风险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并根据本所的实际情况提留了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和培训基金。我所积极履行律师协会会员义务,按时足额缴纳了律师行业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会费。
二、政治业务学习情况
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学习情况: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以推进法治建设为主题的党的会议。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认为,四中全会将给我们的律师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舞台。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队伍的律师,我们更应该领会和贯彻会议精神,以四中全会精神武装我们的思想,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指导思想。我所组织全所律师对会议内容进行了学习和研讨。通过学习,全所律师更加坚定了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工作上始终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提供律师法律服务的大局意识。我所在20**xx,继续健全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制度,律师事务所利用周末时间集中学习政策和业务知识,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
2、本所律师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外出专业培训情况:本所全体律师参加了政法点睛网课件的学习,并积极参加山东省律协和济南市律协举办的各类业务培训,对执业水平的提升效果明显。20**年5月,律师参加了新三板上市交易高级业务培训会,对中小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业务操作进行了深造,这将进一步开拓我所新的业务领域。
三、日常业务发展情况我们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除拥有优秀的个人能力外,同时也有一致的目标和共同的价值观,从而使我们能满足客户不断变化更新的服务需求。
运用团体智慧服务于客户,这使我们的服务建立在全体同仁上下协力的基础之上,自然也就更为全面、专业。服务的专业及与客户合作的多年经验让我们在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同时,也拥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未知的机遇与挑战。针对不同客户服务要求的特殊性,我们会为其出具度身而做的法律建议和及时的法律帮助,每位律师也会对客户的服务需求给予迅速反馈、回复。这一切为我们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赞誉。总而言之,我们以助客户的成功与发展为己荣。我所重视团队和文化建设,团队运作是律师事务所发展的大势所趋。打造团结的团队,专业的品牌,一直是我所的发展目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我国企业和律师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新的一年我们的工作方向是继续做好法律和事务所宣传,增加优质企业顾问单位数量,实现收费有新的增长,影响进一步拓宽。我所将在严格的纪律和机制的约束下,确保及时协助委托人预防与化解各类风险,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断努力把法律服务行业做得更好!所提交的材料内容真实,如有虚假,由律师事务所主任承担责任。第一部分涉及20多个税种,根据征税对象的不同,此部分包括所得税、货物和劳务税、财产税和其他税四类。精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等八个法律文件作为主体法,总结归纳操作过程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并为之制作适用指引,指明解决问题的具体法律依据。
第二部分税收程序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为主体法,收录税务登记、税收减免、税收执法、纳税担保等方面的十一个法律文件。由于篇幅所限,《办理合同争议案件法律依据》没有将相关法律文件全部收录。例如《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七条涉及抵税财物拍卖、变卖,但《办理合同争议案件法律依据》并没有收录《抵税财物拍卖、变卖试行办法》。类似的情形《办理合同争议案件法律依据》尽量在脚注中注明,读者可以根据脚注中文件公布日期和文号查阅相关法律。
此外,《办理合同争议案件法律依据》还附录了《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企业所得税扣缴申报表》等法律文书格式,供读者参考使用。出版说明我社自开始推出的“办案依据丛书”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受到了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业法律工作者,以及普通公民、高校师生的好评。
此次,我社以法律法规立、改、废的最新进程和法规编纂技术方面新的成果为基础,全新推出“新办案依据丛书”,以期满足当前读者对法律工具书越来越高的要求。“新办案依据丛书”吸收了法规编纂的新技术并有所创新,同时也借鉴了图书出版市场越来越个性化的趋势,力图体现三大特点:
一、简约。本丛书通过“主体法条文及适用指引+配套法律依据”的结构,贯彻“精深加工,形式简明”的法规编纂理念,将复杂的法律体系化繁为简,努力使每一《办理合同争议案件法律依据》都做到编排简约、一目了然。
二、容易掌握,使用方便。各个分册的“主体法条文及适用指引”部分向读者提供了掌握相关法律领域总体状况的线索,同时提供了大量具体适用问题的检索指南。“配套法律依据”相应地收录了各个文件。当然,由于篇幅有限,我们没有收录全部相关文件,但通过一些技术处理,我们尽量在有限的脚注当中说明了相关信息。
一、系统的组成:
五个子系统: 案件查处 案件督办 案件统计 卫片汇总 机构信息
二、系统作用:
它是实现执法监察工作管理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落实执法监察各项工作制度的重要保障;促进规范执法、公正执法的重要平台;提高执法效率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落实执法监察各项工作制度;有助于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公正执法;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收集、统计、分析执法监察基础数据,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服务。
三、总体目标:
让每个执法监察机构和队伍安装这个系统,让每个执法监察人员应用这个系统,让每个执法监察工作进入这个系统,逐步推进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信息化,最终建立全国执法监察管理信息网络,实现全程数字执法。使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争取尽早开通网络。在开通网络之前,也要应用“系统”开展案件查处等执法监察工作。
四、案件查处程序:
一、基本程序:发现—制止-立案-调查取证-决定处理意见-告知-听证-下达行政处罚决定-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结案。
二、关键环节:责令-决定处理意见-告知-申辩/听证-移送。
责令: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责令改正违法行为 责令履行法定义务 责令作出行政处罚。
(一)责 令
1、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法律依据:
《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责令非法占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停止违反土地管理法法律、法规的行为”。《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土资源部门履行检查职责时,有权“责令当事人停止正在进行的土地违法行为”。
《矿产资源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对于未经批准擅自开采矿产资源的无证开采行为,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停止开采。适用情形:
正在进行的土地、矿产违法行为。可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直接下达《责令停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通知书》,责令当事人停止正在进行的违法行为,听候处理。当事人拒不停止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责令改正违法行为:
1、责令限期改正(土地7种,矿产9种);
2、责令退还土地(5种);3、责令限期拆除(4种)。
责令限期改正:(土地7种)根据《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以下7种情形,应当由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2.1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沙、采石、采矿、取土等,破坏种植条件的;
2.2因开发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的;
2.3拒不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的; 2.4擅自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的;
2.5不按规定办理土地变更登记的; 2.6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禁止开垦区内进行开垦的;
2.7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占用耕地的,土地使用者应当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一年内恢复种植条件,逾期不恢复种植条件的。
责令限期改正:(矿产9种)
根据《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勘查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的规定,以下9种情形,应当由县级以上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2.1不按照勘查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备案、报告有关情况、拒绝接受监督检查或者弄虚作假的;
2.2未完成最低勘查投入的;
2.3已经领取勘查许可证的勘查项目,满6个月未开始施工,或者施工后无故停止勘查工作满6个月的;
2.4不办理勘查许可证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手续的;
2.5不按期缴纳规定应当缴纳的费用的; 2.6破坏或者擅自移动矿区范围界桩或者地面标志的;
2.7不办理采矿许可证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手续的;
2.8未经审批管理机关批准,擅自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的;
2.9以承包等方式擅自将采矿权转给他人进行采矿的。
责令退还土地:(5种)
2.1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
2.2非法批准占用的,使用的土地; 2.3依法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当事人拒不交出土地的;
2.4临时使用土地期满拒不归还的; 2.5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国有土地的。
责令限期拆除(4种)
2.1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
2.2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 2.3在临时使用的土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
2.4对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前已建的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用途的建筑物、构筑物重建、扩建的。
相关的法律规定:
《土地管理法》第81条、83条; 《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规定,不办理采矿许可证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手续的,由登记管理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发证机关吊销采矿许可证。
3、责令履行义务:存在法定义务;当事人不履行;没有处罚条款。
4、责令进行行政处罚:
《土地管理法》第72条规定,依照本法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有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并给予有关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行政处分。《矿产资源法》第45条第二款规定,依照第39条、第40条、第42条、第44条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有权责令改正或者直接给予行政处罚。
(二)决定处理意见:行政机关负责人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作出决定的环节即为“决定处理意见”。法律依据:《行政处罚法》第38条规定,调查终结,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1、确有应受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及具体情况,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2、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的,不予行政处罚;
3、违法事实不能成立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4、违地行为已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对情节复杂或重大违法行为给予较重行政处罚,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三)告 知(处罚告知、听证告知)
《行政处罚法》第31条 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行政处罚法》第32条 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行政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行政处罚法》第42条 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行政机关应告知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的种类、事实、理由和依据。
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陈述和申辩等权利。告知应在调查取证之后,决定处理意见之前提出,在决定处理意见之后,制作处罚决定书之前。听证告知和处罚告知是两个独立的程序,应该分别进行,听证告知隐含着处罚告知,听证告知了,就不必进行处罚告知。我们以后要求将听证告知和处罚告知合二为一,在一个告知书上,同时告知。
(四)申辩/听证
申辩/听证后,行政机关改变了原来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是否还要告知?
经过申辩/听证后,行政机关改变了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仍然需要行政机关负责人进行审查,作出决定。如果属于听证范围,要进行听证告知,如果不属于听证范围,要进行处罚告知。
(五)移 送
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后,是否还要追究行政责任?
法律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政机关必须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行政处罚法》第22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在监督检查工作中发现土地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将案件移送有关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土地管理法》第71条。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时,并不能完全解决对违法行为造成后果的处理,如非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或其他构筑物。有些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后,直接予以结案;有些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后,继续实施行政处罚。
四、法律文书
一、法律文书目录:
01、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 02、责令履行法定义务通知书; 03、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 04、责令作出行政处罚通知书; 05、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 06、立案呈批表; 07、询问笔录; 08、现场勘测笔录 09、鉴定书;
10、证据保存通知书;
11、违法案件处理决定呈批表
12、疑难或重大违法案件处理决定呈批表;
13、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
14、违法案件会审记录;
15、行政处罚告知书;
16、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
17、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
18、行政处罚听证笔录;
19、行政处罚决定书; 20、行政处分建议书;
21、行政处罚决定执行笔录;
22、非法财物移交书;
23、强制执行申请书;
24、结案呈批表;
25、法律文书送达回证;
26、法律文书送达委托书;
27、法律文书呈批表。
二、法律文书的修改
这次修改的法律文书主要将土地、矿产两套法律文书合为《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法律文书格式。
三、增加的法律文书:
01、责令法律文书; 02、处理决定呈批表;
03、法律文书呈批表; 04、证据保存;
05、非法财物移交书; 06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
四、删除的法律文书:
01、撤销立案呈批表; 02、撤销立案决定书;
03、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分决定书。
五、需要编号的法律文书:
01、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 责 停 02、责令履行法定义务通知书03、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04、责令作出行政处罚通知书05、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 06、立案呈批表 07、证据保存通知书 08、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 09、行政处罚告知书
10、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
11、行政处罚吸证通知书
12、行政处罚决定书
13、行政处分建议书
14、非法财物移交书
15、强制执行申请书
责 履 责 改 责 作 当 罚 立 证 保 犯 移 告 听 告 听 通 罚 处 建 财 移 强 申
五、法律文书的编号方法:
单位简称+执+文书种类+(年份)+顺序号
横向编号:吉国土资执立[2014] 1号
吉国土资执罚[2014] 1号
吉国土资执告[2014] 1号
吉国土资执听告[2014] 1号
行政处罚决定书
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1、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2、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事实和证据;
3、行政处罚的种类和依据;
4、行政处罚的履行方式和期限;
5、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的期限;
6、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名称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7、行政处罚决定书必须盖有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的印章。
当场处罚程序:
受理---行政处罚决定---执行---结案
1、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
2、执法人员应当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当场交付当事人。在此之前,应当进行“处罚告知”。
3、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依据、罚款数额、时间、地点以及行政机关名称,并由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4、当事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相关的法律规定:(强制执行)
1、《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对责令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自行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2、《矿产资源法》第四十六条 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
3、《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4.1第六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间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4.2第八十八条 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招待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被招待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逾期申请的,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起诉期限)
1、《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对责令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2、《行政复议法》第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
3、《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八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4、《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四十一条 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
(1) 违法使用。有的检察机关将指定监居当做侦查手段, 在缺乏符合逮捕、有碍侦查等必要条件, 突破刑诉法规定罪名的范围的情况下违法违规使用。 (2) 扩大使用。一些地方检察机关违反少用、慎用的原则, 故意曲解、片面理解法律条文字面意思, 对“无固定住所”、“重大贿赂犯罪”等适用条件扩大, 导致指定监居措施被滥用。 (3) 执行过程存在风险漏洞。在执行指定监居时, 由于指定场所、执行人员不规范, 造成犯罪嫌疑人自杀、自残、逃跑以及案件泄密等严重后果。 (4) 缺乏有效监督。由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监督方式, 缺乏监督机制, 侦查部门以保密为由不愿接受监督, 未及时将案件资料报送监督部门, 监督部门不了解案情, 也就无法有效监督。
二、畅通渠道及时介入, 监督与审批同步进行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规定, 对涉嫌特别重大贿赂犯罪的犯罪嫌疑人采取指定监居的, 由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侦查部门审查案卷材料, 由上级院侦查监督部门对指定监居的决定进行监督, 监所检察部门依法对指定监居的执行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因此侦监部门和监所部门应承担起监督职责, 探索监督方法, 保证指定监居合法使用。
检察机关上级院侦查部门审批下级院报送的指定监居措施呈报材料时, 上级院侦查监督部门、监所检察部门应当及时介入, 发挥监督职能。下级院在提交呈批报告时, 应同时向上级院侦监部门提交立案手续、相关证据, 向上级院监所部门提交指定监居的执行计划、安全防范预案等相关材料, 并将电子材料通过检察机关案件管理统一系统软件跨院分享到上级院侦监部门和监所部门。由侦查监督部门负责审查犯罪嫌疑人是否符合“逮捕”、“无固定住所”、“涉嫌重大贿赂案件”、“有碍侦查”等适用条件, 由监所检察部门负责审查监视居住场所是否符合“便于监视管理”、“符合办案安全要求, 防止办案安全事故”、“具备正常的休息和生活条件”等方面执行条件。侦监部门和监所部门应及时审查上报材料, 并将发现的问题和处理意见反馈给侦查部门, 同时向主管检察长报送, 使审批与监督同步进行, 切实增强监督的实效。
三、侦监部门对决定的监督重点
上级院侦查监督部门应当与侦查部门同时审查犯罪嫌疑人是否符合指定监居条件, 相当于对作出适用决定双重把关, 保证适用决定的正确性、合法性。审查时着重把握好“符合逮捕条件”、无固定住所”、“重大”、“贿赂犯罪”、“有碍侦查”等要件。
“符合逮捕”是指定监居最基本、最核心的条件, 即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的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 对逮捕条件的把握是侦查监督部门最擅长的领域, 在这里不过多赘述。“贿赂犯罪”即涉及《刑法》分则第八章第385条至393条的七个罪名:受贿罪、单位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和单位行贿罪, 其他自侦案件如贪污犯罪、渎职犯罪不得使用指定监居措施。
“有碍侦查”是对重大贿赂案件犯罪嫌疑人适用指定监居的必要条件, 《规则》110条对其解释:可能毁灭、伪造证据, 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可能自杀或者逃跑的;可能导致同案犯逃避侦查的;在住处执行监视居住可能导致犯罪嫌疑人面临人身危险的;犯罪嫌疑人的家属或者其所在单位的人员与犯罪有牵连的;可能对举报人、控告人、证人及其他人员等实施打击报复的。若不存在上述六种情形, 犯罪嫌疑人配合工作, 在住所可以保证诉讼顺利进行, 则没必要采取指定监居。
关于“无固定住所”和“重大”。这两个条件由于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不明确, 在实践中容易被侦查机关扩大范围。首先是“无固定住处”, 以“无固定住所”为由采用指定监居的比例较高, 2013年度全国检察机关以无固定住所为由采取的指定监居占总数的50%。 (1) 《刑事诉讼法》规定适合监视居住但无固定住处的犯罪嫌疑人, 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然而在什么情况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够被视为“无固定住处”没有详细说明, 《规则》给出的解释是犯罪嫌疑人在办案机关所在地的市、县内工作生活的合法居所。这样的解释过于笼统容易被曲解, 比如直辖市区县院管辖的案件中, 犯罪嫌疑人在办案机关所在地邻近的地区居住也会被认定为无固定居所, 再比如长期租、借住房屋的犯罪嫌疑人也因为对房屋没有所有权而认定为无固定住所。侦监部门对有无固定住所的认定, 应当综合考量办案单位与嫌疑人实际住处的空间距离、交通状况和对犯罪嫌疑人的控制能力等实际情况。“重大”的问题经常被侦查机关扩大化, 《规则》中解释“重大”的标准是涉嫌贿赂犯罪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 犯罪情节恶劣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社会影响和国家利益是无法精确计量的, 而关于数额的标准看似明确, 但在实践中很多地方对把五十万元的数额标准扩大为举报数额、供述数额、共同犯罪数额。侦监部门在审查时, 应当综合考量犯罪嫌疑人的工作单位、职位级别和对国家造成的损失是否符合“重大”的条件。
四、监所部门对执行的监督重点
指定监居是限制人身自由的“准羁押措施”, 执行过程中非常容易触碰侵犯人权的警戒线, 上文提到上级院监所部门应对下级院侦查部门提出的执行方案进行初步审核, 执行过程中本院监所部门要通过实地检查、观看监控录像、询问被监管人的方式对指定监居的执行场所、执行人员以及配套措施进行监督。监所部门对执行场所的监督主要是对执行地点的选择和执行场所的安全性进行监督, 对执行人员的监督是对执行人员的主体身份和执法行为进行监督。
(一) 对执行场所的选择和配套设施的监督
由于全国各地的经济条件差异较大, 各地检察机关对执行场所选择形式多样, 部分省市检察机关为了执行指定监居修建了专门的、固定化的、配套措施完善的执行场所;有的检察机关在公安机关指定监居点或纪委办案点执行;还有的是在改造后的宾馆或民宅执行。《规则》中规定的条件是具备正常的生活、休息条件;便于监视、管理;能够保证办案安全。所以无论选择哪种形式执行场所的配套措施建设都要能够防范被羁押人逃跑、自杀、自残, 能够保证被羁押人的正常生活, 能够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全程无死角监控和切断与外界的通讯, 能够保证办案人员和案件信息安全。
(二) 对执行人员的监督
一是对主体身份的监督。《刑事诉讼法》规定指定监居的执行主体是公安机关, 实践中由于公安机关警力紧张、自侦案件侦查容易贻误战机等原因, 执行人员主要以检察院法警为主, 有的由公安机关派员参与, 仅有少量案件是公安机关单独执行, 这虽违背了刑诉法规定却又是无奈之举。监所部门监督重点是参与监视居住的执行人员一定要把案件的侦查人员排除在外, 保证侦查和看押分离, 避免指定监居成为变相羁押。二是对执法行为的监督。监所部门应当通过监督及时发现执行人员有无辱骂、殴打、变相体罚被羁押人、为被羁押人通风报信等违法犯罪行为, 有无与被羁押人交谈案情或一个人看押等违纪行为。发现违法违纪行为, 监所部门应及时纠正制止, 情节严重的应通知监察部门, 并向主管领导汇报。
摘要:新刑事诉讼法对监视居住的规定做了诸多的修改, 并规定检察机关对“无固定住所”、“特别重大贿赂犯罪”的两类犯罪嫌疑人可以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下称指定监居) 。《刑事诉讼法》第73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指定监居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进行监督。检察机关在指定监视居这一“准羁押”强制措施中既是决策者又是监督者, 如何做到规范化的自我监督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自侦案件,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法律监督
注释
一、“湘莲及图”商标争议案情简介
福建省某莲业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称福建省某公司)于2001年向商标局提出“湘莲及图”商标(以下称争议商标)注册申请。指定使用在第29类莲子、果冻、肉等商品上,2003年商标局对该商标予以核准注册。2005年,湖南省湘潭县湘莲协会(以下称湘莲协会)对福建省某公司在莲子等商品上注册的争议商标提出评审申请,请求撤销争议商标的注册。
湘莲协会的主要理由为,“湘莲”特指湖南省所出产的莲子,具有明显的地理标志属性,而福建省某公司所在地为福建建宁,其注册争议商标用于非湖南省所生产的莲子产品包装上,具有假冒“湘莲”品牌,误导公众之嫌。福建省某公司恶意抢注“湘莲”商标。将严重损害湘莲产地种植户及经营户的利益,损害真正的湘莲品牌,造成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恶劣后果。“湘莲”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莲子的一种通用名称,争议商标违反了商标法第11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
福建省某公司答辩称,“湘莲”从未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争议商标是其自行设计、首先使用的。不仅不存在“恶意抢注”的行为,反而通过被申请人的使用,扩大了消费者对“湘莲”的认可度,提升了“湘莲”的美誉度。“湘莲及图”商标使用在莲子商品上也具有商标的显著性,故请求维持争议商标的注册。
经过审理,商标评审委员会认为,根据湘莲协会提交的证据及《中国土特名产辞典》的记载,“湘莲”广布于湖南,尤其是洞庭湖地区,其产品具有颗粒圆大、色白如凝脂、肉质饱满、汤色青、香气浓、味鲜美等特点,所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有别于其他地区所产莲子。上述品质特点主要是由湘莲所在地区气温、雨量、湿度、日照、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和栽培方式所决定的。“湘莲”称谓自南朝沿用至今,早已形成了与其湖南产地相对应的关系,符合《商标法》第16条第二款规定的地理标志条件,可以认定为莲子商品的地理标志。争议商标由“湘莲”、对应的拼音及图形组成,文字“湘莲”为该商标的主要认读和呼叫部分。福建省某公司地处福建,其在申请注册争议商标前已与湖南湘潭地区的厂商就“湘莲”购销有业务往来,明知“湘莲”为莲子商品的地理标志,仍将其注册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以外的商标。易导致相关公众对该商标所标识的产品性质、来源产生误认,已属于《商标法》第16条第一款所禁止的情形,争议商标在莲子及类似商品上的注册应予撤销。依据《商标法》第16条、第43条、《商标法实施条例》第41条的规定。裁定撤销争议商标在莲子等部分商品上的注册。
二、商标争议程序是保护地理标志的重要途径
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的类型之一,它反映了特定地理环境与产品之间的关系,代表着产品的特定品质与信誉。会令消费公众对这种地理名称下的商品产生稳定的信任感,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地理标志本身蕴涵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由于地理标志保护的商品主要是特色农产品,因此它作为地方经济的特色品牌,对农民致富,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因为地理标志具有特殊的经济利益和文化价值,导致了针对地理标志的恶意注册事件时有发生。而商标争议程序正是制止恶意注册地理标志,保护地理标志相关方利益的一个有效法律途径。我国商标法第16条属于保护地理标志的实体条款,与之相配合的商标争议程序条款是第41条第二款,该款规定:“已经注册的商标,违反本法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三十一条规定的,自商标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商标所有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裁定撤销该注册商标。对恶意注册的,驰名商标所有人不受五年的时间限制。”因此。地理标志利益相关方可以有效利用商标争议程序来反对他人抢注地理标志的行为。本文讨论的“湘莲”商标争议案即是利用商标争议程序来保护地理标志的典型例子。我国商标法利用商标争议程序对地理标志提供保护,这种制度设计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要求也是相一致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22条第三款规定:“当一个商标包含地理标记或者由这样的地理标记组成,但是使用该商标的产品却不是在所指示的领土上生产的时候,如果在一个缔约方使用具有这样标记的商标将会使公众对该产品的真实原产地产生误解,则该缔约方应在其立法允许的情况下依职权或者在一个利益方提出请求的情况下拒绝该商标的注册或宣告该商标的注册无效。”
在商标争议程序中,商标评审机关处于居中裁决的地位,双方当事人处于相互对抗的地位,在这种具有对抗性质的纠纷解决机制中,双方当事人为了各自的利益会充分的展开质证辩论。通过辩论,可以大大提高商标评审机关认定事实的准确程度,从而保证地理标志认定及保护范围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与普通商标争议案相比,地理标志争议案件的争议理由并不局限于解决地理标志被他人抢注问题或商标显著性的问题,还包括地理标志注册人的主体资格是否适格,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地域范围的划定、有关品质的标准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等事由。
三、来源于中国范围内未注册的地理标志可以依法获得保护
在实践中,对来源于中国范围内未注册的地理标志是否可以依法获得保护存在争议,在“湘莲”商标争议案中,福建省某公司也以“湘莲”还未被注册为地理标志为由,主张争议商标未损害地理标志的利益。商标评审委员会通过本案的审理,澄清了这一误区,明确了中国范围内未注册的地理标志也可以依法在商标争议程序中获得保护。
地理标志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既是稀缺的,也是不可再生的。商标法仅是对地理标志这种客观事实提供一种确认和保护。商标注册制度不可能“创设”出一个历史上不存在的地理标志,因此,对某个历史上存在并流传至今的地理标志。即使未经注册,在商标争议程序中,可以对地理标志是否客观存在进行审查认定,而一旦
认定这种事实存在,则无论是基于地理标志相关方的利益还是考虑公平竞争秩序,地理标志都应当依商标法第16条得到保护。可以肯定地说,一个在中国范围内的地理标志即使未经注册,但当与他人抢注的“地理标志商标”相比较时,由于地理标志都是通过千百年的历史锤炼而形成,甚至比商标注册制度还要早,所以不论抢注者如何抗辩称其抢注行为具有“在先性”、“合法性”,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理由均在法理上和实务中是站不住脚的。
值得讨论的是,一个并非来源于中国范围内未注册的地理标志,是否也可以当然推定其在中国应受到保护呢?笔者认为。目前商标法中对这个问题无明确规定,故可以依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内容予以分析。该协定24条第9款规定:“各成员在本协议项下无义务保护在起源国不受保护或已停止保护,或在该国已废止的地理标识。”鉴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是各国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标准,我国对地理标志提供国际保护时只需按协定办理即可,无义务提供超标准的保护,因此对并非来源于中国范围内未注册的地理标志,一般可以认定其属于在起源国未受到保护,在当事人无法提交其他地理标志受到法律保护的证明时,我国无义务对其提供保护。
四、在商标评审案件中要依法对地理标志做出准确认定
审理涉及地理标志商标争议案件的难点在于如何准确认定地理标志。我国《商标法》第16条规定:“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在认定是否构成地理标志时,应按照《商标法》、《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商标审查和审理标准》中的相关规定予以判断,认真考察评审申请人所提交的证据是否可以证明:(1)该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商品具有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2)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与该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地区具有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关系;(3)该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地区的范围。评审申请人对以上事实承担举证责任。由于以上各项待证事实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要求,因此仅仅凭据申请人的单方陈述尚不足以认定以上事实,申请人在评审时应提交相关专业检测机构的报告或其他具有权威性的证据材料用以证明以上事实。
当然,在商标争议程序中认定地理标志与在商标注册程序中认定地理标志相比较,两种认定方式各有特点。在商标争议程序中认定和保护地理标志是从维护消费者利益和公平竞争秩序出发,对地理标志利益相关方受到损害后的一种事后救济模式。但是地理标志利益相关方即使在商标争议中其主张获得了支持,地理标志的事实得到了确认,这仍然不代表商标评审申请人获得了地理标志的商标专用权。如果地理标志相关利益方要获得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得到更周全的法律保护,还需通过申请注册程序进行注册获得授权。
五、注意区分在商标注册程序中认定地理标志与商标争议程序中认定地理标志的不同
第一,在商标注册程序中,申请注册地理标志的主体应向商标局提交管辖该地理标志所标示地区的人民政府或者行业主管部门的同意申请批准文件以证明其主体适格。而在商标争议程序中并无此要求,只要是相关利益主体即可启动商标争议程序。
第二,在商标注册程序中,地理标志是作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一种类型进行注册的,故注册申请人在注册程序中应向商标局提交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使用规则,同时证明其具有商品品质监控能力的证据。在商标争议案件认定地理标志时则不需要当事人提交以上材料。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在地理标志的注册程序中,申请人的目的是为获得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故申请人主体资格、商品品质监控能力等方面需符合法律要求,以便对权利主体和权利边界作出明确界定。而在商标争议程序中,地理标志利益相关方的目的并不是要通过评审程序获得地理标志商标的专用权,而是为了证明被他人恶意注册的标识具有地理标志的属性,进而反对他人获得注册,因此商标争议程序重点在于审查某标识是否具有地理标志的属性,即重点审查构成地理标志的实质要件。
六、商标争议申请人并非局限于地理标志的注册所有人,与地理标志相关的利益方均可以提出评审申请
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具有集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一方面。地理标志作为一种集体的“公共财产”,不同于任何一个个别生产者的“私有财产”。另一方面,作为抽象的生产者集体或其代表,虽然他们可以在法律上享有地理标志的所有权。成为“商标所有人”。但是他们的所有权通常不能阻碍地区内个别生产者在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的前提下,对地理标志的使用。
地理标志凝结了产地的特有的自然条件和产地内劳动者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集体智慧,自然应归属于产地内的劳动者集体所有,只要该地域内的商品生产者的产品符合特定的条件,可以依商标法规定使用该地理标志,故在地理标志被他人恶意注册时,该地域内的生产者都会面临不正当竞争而造成损害的可能。如何确定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申请人。国家工商总局与农业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中规定,相关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均可以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主体。因此在地理标志被恶意注册时,以上这些潜在的地理标志注册申请主体及该地域内相关商品的生产者因与商标争议案件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均可以提出商标争议申请。本案中,商标评审申请人湖南省湘潭县湘莲协会作为湘莲生产者的代表可以认定为地理标志的相关利益方,其属于商标法第41条第二款所指的利害关系人,有权启动商标争议程序。
七、以避免误导相关公众为原则确定地理标志保护范围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22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对地理标志提供保护的目的是为了:“(a)防止在一货物的标志或说明中使用任何手段标明或暗示所涉货物来源于真实原产地之外的一地理区域,从而在该货物的地理来源方面使公众产生误解;(b)防止构成属《巴黎公约》(1967)第10条之二范围内的不公平竞争行为的任何使用。”我国商标法的规定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之规定是一脉相承的。我国商标法第16条规定:“商标中有商品的地理标志,而该商品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误导公众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可见无论是国际公约还是我国商标法均强调对地理标志提供保护是以避免误导相关公众作为立法目的。
【法律案件论文】推荐阅读:
法律案件浅析07-05
执行案件法律文书样式06-30
对一起劳动仲裁案件的法律解析11-18
离婚案件调研报告论文10-28
法律生活论文06-24
法律解释论文07-03
法律道德论文10-01
法律诉讼论文12-13
道德法律论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