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弹性空间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由于理性经济人机会主义的存在,职业判断才产生了对错之分。会计判断通过会计信息影响投资者行为以及公司的投融资行为,从而对经济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研究有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信誉和社会地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会计信息弹性空间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会计信息弹性空间论文 篇1:

论会计信息的弹性空间与透明度要求

摘要:21世纪,在经济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问题,企业结构复杂化,经济业务多样化,使与之相适应的会计规范为会计实务提供了一个灵活处理的空间,由此产生了会计信息弹性问题,而这与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要求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会计计量;会计职业判断;会计操纵;会计信息弹性;会计透明度

一、会计信息弹性空间形成的原因

(一)会计计量的不确定性

会计计量不确定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会计政策具有弹性以及会计计量技术本身的非精确性和不确定性。在会计计量实践中,存在许多估计的成分和主观判断的因素,同一个会计现象,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人们判断的差异性,以及市场上潜伏的隐性因素,使会计信息的真实变成相对的真实,尽管报表上的数字是唯一的,但这并不是工程数学意义上精确,而要用经济上的相对意义来理解。同一经济业务或经济事项,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所产生的计量结果是不一致的。原因之一是计量客体的不确定性。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预提与摊销、成本计算、收入实现的确认等。会计计量常被假定为代表那些需要对其不确定的未来数额加以估计的财产的货币表现,这被称为或有事项。诸如诉讼、产品质量保证、信用担保、贴现应收票据等经济事项。原因之二是计量的假设与原则的不确定性。会计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定期、及时地向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做出合理决策的信息。为了满足这一目的,产生了会计分期基本假设,以及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几乎是会计处理中无处不在、无时不用的一个原则,正是由于这一原则的存在才必须对连续性的经济业务进行人为的分割(分期),从而产生一系列需要估计的摊销、递延、应计、预提等特定的会计处理程序,而这些处理程序都需要进行人为地判断与估计。因此,必然带来处理上的差异和不一致性。原因之三是计量方法的不确定性。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直接带来计量方法的多样性。一般而言,不确定性的程度越高,计量的方法也就越多,其所产生结果的差异就越大。由于需要对经济事项的未来发展进行假定、估计和判断,这些假定、估计和判断本身带有很大的随机成份。因此,对同一未来事项的处理,会存在可供选择的多种计量方法,即备选方案。

(二)会计职业判断的差异

有些经济业务的发生额依赖于职业判断。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的确定,企业因使用固定资产而受益的金额,以折旧费的形式来确定,在目前允许采用多种折旧方法的条件下,对同一种固定资产的使用,不同会计人员往往会计算出不同的折旧额,而每一种计算结果都有其合理性。企业对这类业务入账金额的确定,难以精确而只能估计。正是这种职业判断性的估计处理,才使得企业的财务信息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企业对职业判断性业务的处理及导致的财务信息弹性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比例的确定。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比例取决于会计师对坏账损失的职业判断,不论是旧制度规定的3‰—5‰区间,还是新会计制度无区间规定,不同的职业判断使应收账款的信息弹性表现得非常明显。(2)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会计师对企业运用何种存货计价方法有不同的认识,认识的不同使发出存货的成本、期末存货成本的计算出现差异,及损益表中的利润出现差异,同一企业采取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其利润、资产的金额弹性表现得非常明显。(3)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折旧年限、净残值率等因素均没有“唯一正确”之说。会计师对固定资产损耗的职业判断导致折旧额产生较大的差异,也将导致当期财务成果出现弹性化。(4)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确定。对无形资产为企业贡献期的职业判断也因人而异,选择摊销期的长短不均,摊销期较短时,计入当期的费用就高,利润相应下降;反之,会使利润上升。(5)长期投资(权益投资)中权益法的应用,长期债权投资溢折价的摊销,或有事项的估计,长期负债利息的确定以及应付债券溢、折价的摊销等,会计师均会依据自己的职业判断做出不同的选择。

(三)会计数据的操纵

会计操纵不同于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的弹性选择,它是恶意的,以取得上市资格、申请贷款、发行债券或因经济企图、政治待遇而为。在现实中有以下几种类型:

1、人为地操纵销售活动的实现时间。在会计期末,采取假销售虚增当期销售收入与利润,掩盖销售业绩不佳的状况,以使信息使用者对其利润水平有较高的评价。

2、人为地操纵期末在产品与产成品的费用分配方法。在制造业,期末在产品与当期入库产成品的费用分配是一个难以说清而又必须说清的问题。高估期末产品成本,低估入库产品成本,成为提高账面利润水平的一种办法。

3、与理财活动相结合的操纵活动。如:为改善其资本构成而将债务转化成所有者权益。使原来的债权人不再对企业有债权要求,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好转,结果,导致债权人风险加大。

二、会计信息透明度要求

联合国贸发局(UNCTAD)的调查报告认为,东南亚国家很多金融机构与公司的失败或近乎失败,其可能的原因有:高负债、私营部门对外汇日益增长产生依赖、透明度和解释度不足。透明度和解释度不足被认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在现有的确认与计量的框架下,通过有效的披露来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有效的披露应当包括充分披露和恰当披露。而恰当的披露就是针对会计信息弹性空间过大而言的。而追求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是一种发展趋势。

(一)高透明度的成本效益分析

追求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既有成本也有效益。一个国家会计透明度的整体水平,主要取决于该国会计准则及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单个企业的会计透明度,更有赖于企业对会计准则的遵循和自愿披露。一个国家(地区)的透明度与其资本成本之间存在直接的关系,透明度越高,其资本成本越低。从国际范围来看,随着资本跨国流动人为障碍的逐步减少,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而逐利性是资本跨国流动的首要动机,一个不透明的市场,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相对要低。或者,这一市场取得跨国资本的成本相对要高。从这一角度来看,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成为当前和未来国际资本市场相互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近年来大力推动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其用意应当在于此。

(二)提高透明度的两难选择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维系企业存在的各种契约的订立、执行与监督,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会计信息。以最基本的契约——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契约为例,这种契约必定在相当程度上涉及到会计信息。由于所有者通常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企业经营环节多带来业务的透明度降低,加上外部市场环境的复杂,会导致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所有者担心经营者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等来损害其利益,而理性经济人理论表明,这种“机会主义”行为总是在发生。在一个有效的经理市场上,经营者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就必须要让委托人相信他不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为了取信于所有者,他们具有主动提供会计信息,以提高透明度、降低会计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动机。企业的契约关系遍及与企业运行相关的全部环节,如企业与债权人之间、企业与材料供应商及产品销售商之间、企业内部管理层之间、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等等。同样,在这些契约订立、执行与监督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仍然存在。在一个相对有效的市场环境中,任何有可能以机会主义行事去损害契约关系另一方利益的主体,都存在自愿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透明度的倾向。通过提高透明度,有助于企业的真实价值被市场发现和认可,降低其在市场中运行的各种成本与风险。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市场充分了解并相信某企业,其在市场中的融资成本相对要低。当然,高透明度也会为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如更高的信息提供成本、潜在的责任风险。

(三)改善会计环境,提高会计透明度

影响企业是否执行高透明度会计准则的因素很多,总体上包括两部分:事前的制度安排,和诱导企业自愿提供高透明的会计信息。一个相对有效的市场环境会很快识别企业不透明的会计信息,并给予足够重的惩罚。事后的惩罚机制,会大大减少提供不透明会计信息的尝试。我国资本市场在短短的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暴露了很多会计信息不透明的案例。红光实业1997年6月挂牌上市,当年年末就创下亏损近两亿元的记录。中国证监会事后的调查显示,红光上市前实际上就是一个亏损公司,完全通过虚假会计信息骗取上市资格。类似的案例每年都要发生数起。就这些案例而言,会计信息不透明只是问题的表象,真正的原因都是超出会计准则与相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之外的,包括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潜在利益激励、公司没有真正的治理结构、政府介入过多过深等等。当然,法律责任的缺位使得事后的惩罚机制失去应有的威慑作用,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具体而言,当企业在考虑不遵循现行会计准则、提供不透明的会计信息时,其潜在的收益是可预期的,包括“获取”稀缺的上市资格、配股资格等;同样,中介机构也会获得不菲的收益。

总之,一套清晰、准确的会计准则和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只是为高透明度会计信息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只有当会计环境提供不透明会计信息的预期收益为负数时,会计高透明度的实现才成为可能。

(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系,作者为该单位主任,教授)

作者:潘上永

会计信息弹性空间论文 篇2:

会计职业判断传导机理研究

摘 要: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由于理性经济人机会主义的存在,职业判断才产生了对错之分。会计判断通过会计信息影响投资者行为以及公司的投融资行为,从而对经济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研究有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信誉和社会地位。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传导机制;决策

引言

美国前财政部长鲁宾说过一句话:“关于市场,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会计职业判断”是个专业用词,但与生活中的“判断”有着相通之处,它是针对会计领域中的不确定性事项而派生出来的。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与会计信息的产生、监督、使用息息相关。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名词委员会于1953年发表的第一号“会计名词以报”,将会计定义为:“会计是一种艺术,旨在将具有或至少部分具有财务特征的交易事项,以有意义的方式且以货币来表示,予以记录、分类和汇总并解释由此产生的结果”。①

会计判断的“艺术”特征与会计信息加工的宗旨相背离,“艺术”特征意味着信息的不确定,而信息的基本功能在于消除决策的不确定性。对一系列不确定事件进行加工生成另一系列的不确定,会计工作将变得毫无意义。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首先应具备客观可靠、真实可比的质量特征,如何协调会计职业判断的“艺术性”与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制度背景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Jensen and Meckling,l976)。两权分离导致委托代理关系产生,而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诉求目标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在委托人与代理人契约的确立、修正和实施过程中产生契约摩擦和沟通摩擦,即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现象,必须通过会计职业判断来加以解决,而不同的判断又带来不同的会计信息质量,如何确保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允当的会计职业判断(陈云,2006)。

另一方面,要协调这一矛盾,使得不同的判断程序生成的会计信息要口径一致、相互可比,还要求所有的判断都应遵循同一个公认的标准。会计实务统一遵循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无疑体现了这一要求。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准则对经济活动的许多方面给出了确定唯一的处理办法,但会计制度与准则的弹性空间日益放大的趋势也是很显然的。由于前已提及的不确定性特质,消除判断,对经济活动的所有方面规定统一一致的会计政策显然是不可能的,现行制度框架内有愈来愈多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愈来愈多的方面依赖会计人员的估计和判断。会计制度和准则的制定落后于经济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交易形式、结算方式的变化,以及难于琢磨的收益与风险在制度外也为会计职业判断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会计准则的刚性与不完备性和现实适应性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冲突,为解决这些冲突,会计准则必须允许管理当局在财务报告中采用适当的职业判断,进行必要的会计方法选择。会计准则的这一无奈设计恰好成了一些企业管理当局蓄意操纵利润的最好借口和工具。一些企业管理当局常常利用这些会计准则中的职业判断和会计方法选择,有意识地滥用会计职业判断的规则,从而达到粉饰利润的目的。会计准则为会计职业判断提供了法律依据,限定了会计人员运用判断的程度,并通过惩罚等措施促使其更加客观的进行判断(杨家亲、许燕,2003)。

会计职业判断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关键要看其执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由于理性经济人机会主义的存在,职业判断才产生了对错之分,正确的判断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错误的判断则会使资源配置发生扭曲。会计准则天生不是滥用职业判断的动因,但会计准则天生会成为企业管理当局操纵利润的工具。二者会在博弈中不断演进和发展。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为经济后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会计职业判断传导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会计作为经济活动的基础语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相互促进。会计引导资源有效配置,会计信息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而生产会计信息、实现会计引导资源配置的根基与出发点就是会计职业判断。允当的会计判断通过会计信息影响投资者行为以及公司的投融资行为,从而对经济的运行效率产生影响,如图1所示。图1中给出了利用会计职业判断生产会计信息,进入市场而影响资源配置的途径,是会计职业判断研究的一个框架性介绍。从图1中可以看出,会计职业判断至少可以通过三条途径影响公司行为和投资者行为:会计职业判断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特征要求生成会计信息,帮助公司管理者和投资者评估投资机会,其搭配项目甄别作用(project identification),这将直接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当投资者感到投资风险降低时,他们所要求的投资回报率也随之降低,这将大大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率;会计信息通过影响公司治理机制来影响资源配置,起到治理作用。允当的会计职业判断生成的会计信息可以降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减少逆向选择,减少证券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来增强经济效果。高质量的财务会计报告对资本市场的这些功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随着公允价值导向的会计准则的引入,会计职业判断成为会计的关键和难点,这就需要有相应的估价模型,估价模型又以资产定价理论为基础,因此,会计职业判断影响着金融市场和机构的微观行为。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由来己久,特别是近年来有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屡见不鲜。美国第七大公司——安然公司破产案,以及居世界五百强之列的美国世通公司、施乐公司、波音公司的财务丑闻,严重打击了股票投资者的信心。国内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同样令人触目惊心:银广厦、琼民源、郑百文、红光实业等已成为会计造假的代名词,虚假信息披露事例不胜枚举。2008年,华尔街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宣布了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到来,“金融衍生品”成为金融危机中重要的一块多米诺骨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亟需提高,会计职业判断允当与否成为中心议题。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使企业会计环境、会计处理对象日趋复杂,新企业会计准则又大大增强了会计人员选择会计政策的空间、机会,以及正确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的难度,同时也使我国会计的政府监管面临新的难题。因此,对会计职业判断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现实调查,是当前会计界、政府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面临的紧迫理论要题和现实难题(王善平,2006)。本文在夏博辉等学者初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跳出就会计论会计的圈子,围绕会计职业判断的允当性理论,在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环境下,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更有操作价值的检验结果。

三、启示与展望

会计职业判断失当从根本上来自于企业会计规范、歪曲会计信息的动机和机会。尽管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能够逐渐减少这种动机和机会,从而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允当性,但不可能完全消除所有的动机和机会,因此不可能完全达到会计判断的理想程度。极其庞大的监管对象以及各类监管对象不同速度的市场化进程,意味着会计职业判断仍将在很长的期间内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和压力,而对会计职业判断的探讨则具有急切且长远的实践意义。

一方面,对会计职业判断允当性的研究有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会计基本目标是“满足会计信息需求”,满足会计信息需求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价值所在。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系统运行,因此,会计信息的需求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前提条件,也是运行的基本依据。运用职业判断对会计事项进行处理是为了更客观地满足各方面的信息需求者,满足了这些需求,也正体现了会计信息系统的价值。如果需求不同,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也不一样,产生的会计信息自然也不相同。会计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的满足程度,对会计职业判断允当性的研究能够挖掘出解决让信息使用者更为满意的决策方法,进而实现会计的基本目标。

另一方面,对会计职业判断允当性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信誉和社会地位。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制度的建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国内外各种违规、造假事件如安然、安达信、银广厦、红光、琼明源事件常常令我们深思:会计业到底怎么了?会计职业界这个服务导向型的行业,它的生存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需求,需求来自良好的信誉,良好的信誉是实现会计信息增值的基础。对会计职业判断允当性的研究当然希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在外部监督体系完善、良好职业环境下进行的判断选择,大大缩减故意操纵会计准则的判断空间,优化职业判断的执行效果,降低会计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因而能提高会计人员的信誉和社会地位。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会计准则有待加强贯彻落实,提高执行力。并且,会计职业判断不准确是导致会计判断允当性不高的直接原因;违背会计准则操纵利润是由于在委托代理关系下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分离,导致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套牢问题;对会计准则理解有误源于会计人员的有限理性,以及会计准则制定与执行过程中不完全契约的存在。由此可见,由于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发执行以来存在的诸多问题,皆可从会计判断经济后果视角进行分析并得到启示。研究会计职业判断是为了改善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现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使会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因此,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基于会计职业判断角度的经济后果假说,在我国弱有效市场中,通过实证检验允当的会计职业判断性能否产生积极的市场反应,并对会计信息产生增量信息作用,市场能够通过会计信息对会计职业判断做出的反应。这些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深化会计职业判断的允当性理论,夯实现代会计理论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有利于挖掘会计职业判断深层次的经济学根源,论证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另外,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前后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与否是倍受关注的焦点,新准则实行的原则导向留给企业更多的空间进行会计判断,但同时为了限制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准则较多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新会计准则能否国际趋同与我国特殊国情并存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作用,是财务概念框架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Fields T D,Lys T Z,Vincent L.Empirical research on accounting choi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1,31(5):255-307.

[2] 王善平.会计职业判断理论及应用研究[R].长沙: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2006:17-21.

[3] 杨家亲,许燕.会计职业判断研究[J].会计研究,2003,10(10):43-46.

[4] 陈云.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不确定性和会计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约束及其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6,12(12):261-263.

[责任编辑 李 可]

作者:刘法秋 郭俊

会计信息弹性空间论文 篇3:

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摘 要】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一直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颁布和实施,盈余管理将会受到很大冲击。本文首先阐述了有关资产减值准则和盈余管理的概念,针对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资产减值准则; 盈余管理; 公允价值

一、资产减值准则和盈余管理的概念

(一)资产减值准则

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特别是《企业会计准则8号——资产减值》在充分考虑我国现实国情的情况下,大体上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达到了趋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在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应当遵循重要性要求”。所谓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准则中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资产减值准备作为会计准则中独立的一章出现,是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重大体现,对促使企业更加稳健地确认收益和计量资产、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无疑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在中国,其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也一直是会计学界研究的焦点,但是数十年过去了,直到今天,学术界对盈余管理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

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对会计数据进行策略性的调整。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恰当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树立发展平稳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吸引投资、扩大经营规模、获得公司未来生存、获利和长期发展的潜力,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但超过限度的盈余管理就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轻则使企业毁于一旦,重则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的各项制度和法规还不健全,利用盈余管理进行利润操纵的事件时有发生,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多于其正面作用,所以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对盈余管理的引导和管制还是很有必要的。

二、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一)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

资产减值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使企业更稳健地确认当期收益,更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现行资产减值准则既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发展及资产减值准备被许多企业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对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资产减值的计提和冲回曾是许多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他们在盈利较多时,大幅度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本年资产减值损失,减少本年利润;在盈利下降时,再转回来增加利润,造成虚假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为规避这种现象,除《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的八项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之外,还包括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两项中的股权性投资并采用成本法计价的计提转回也是不允许的。由于企业无法通过冲回减值准备快速提升利润,所以这一规定大大缩减了利用“资产减值转回”制造虚假利润的弹性空间,致使企业在计提时会比较慎重,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明确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时间。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根据这一要求,企业在对外报送季报、半年报时均应该按照准则规定判断是否存在减值迹象,以便确定是否计提减值损失。这样可以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季报、半年报不计提而在年底一次计提减值损失的现象,有利于投资者根据季报、半年报判断上市公司的年度经营状况。

3.披露要求的进一步完善。现行准则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金额、累计影响数,计提的原因、原则、程序及方法作了详细的规定,这样不仅扩大了其披露的空间,同时也减少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的范围,有利于降低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告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资产减值准则依然存在盈余管理的空间

资产减值准则对改善企业盈余管理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这些不足会促使企业产生新的盈余管理方式,给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操作空间。

1.公允价值难以公允。资产减值准则客观上增大了企业管理层有目的地借助公允价值进行新的运用,并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尽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做了谨慎设计,国际上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但是实际上,由于公允价值的概念相对抽象,目前还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在我国现阶段资产评估市场不够充分的情况下,确认公允价值显然很难公允,企业管理者可能会利用公允价值来进行有目的的盈余管理。

2.减值迹象的判断缺乏可操作性。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虽然资产减值准则从外部和内部信息具体给出了减值迹象的判断标准,但这些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减值迹象且同时缺乏可操作性,导致上市公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认定资产是否发生减值的迹象,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3.资产可回收金额的估计有较大的随意性。在对资产减值的计量中,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而且准则对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均做出了详细说明。但是可变现净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选择等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使得企业滥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的隐患依然存在。

(三)对资产减值损失的相关对策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资产减值新准则的颁布实施,完善和弥补了旧准则的许多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抑制现有一些企业的通过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使企业更加稳健地确认收益和计量资产,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由于实际应用中,其实施情况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针对上述现象,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防范。

1.加快制定新的具体准则,提高其操作性。新会计准则在会计发展史上是一次重大变革,与旧准则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自2007年1月1日实施以来,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诸多不适应、不和谐的现象。例如新准则规定,如果某项资产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难以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则不应按照该单项资产为基础确定其可收回金额,而应当按照该资产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可收回金额。但是新准则对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当企业有较多产品、较多生产线时,较难确定资产组;对于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确定资产组则更加困难,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企业很可能利用资产组的划分来操纵资产减值准备和经营业绩。同时,确认减值损失时,可收回金额的计算需要选择折现率,而折现率是一个十分不稳定的因素。新准则中没有说明如何取得折现率,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从而使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缺乏可操作性。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准则执行的具体情况和有关问题,尽快出台一些制度、法规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实现对准则的补充和完善,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准则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做好基础工作。

2.规范资产减值账户设置及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项规定在抑制企业盈余管理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弊端。即当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后在存续期间价值得以恢复,高于账面价值时,会造成企业净资产的虚减,这也是违反信息可靠性要求的。因此,将恢复的价值计入资本公积或单独设一科目(如资产减值回复)在报表中予以反映,不失为一个可行的选择。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由于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均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因此公允价值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国目前资产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尚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为此,国家应该逐步建立起各行业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建立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市场报价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信息资料,只有建立健全和完善的信息市场、价格市场,才能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使评估价值接近公允价值,才能减少资产减值会计中的主观因素,缩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的空间,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加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在资产减值准则中,许多方面需要会计人员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如:资产组的划分、减值迹象的判断、折现率的选择、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商誉的减值测试等,这些也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漏洞。但是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难以适应新准则的要求,因此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再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成为新时代合格的会计工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9,(9).

[3] 刘克羊,韩和芳.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财政监督,2007,(20).

[4] 代冰彬,陆正飞,张然.资产减值:稳健性还是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7,(12).

[5] 郭旭芬.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成因分析.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Z1).

[6] 王彦卓.新会计准则的亮点与隐忧——从上市公司利润暴涨谈起.财会月刊,2007,(26).

[7] 李天芳.新会计准则下公司利润调节空间的变形及应对策略.集团经济研究,2007,(30).

[8] 付立平.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存在问题及其探讨.财经界(中旬刊),2007,(12).

[9] WilliamR.Scott. Finance Accounting Theory.Prent Inc.1997.

[10] P aul M. Healy,James M.Wahlen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s Setting》,《Accounting Horizons》,1999,(12).

作者:余志虎 马伟丽

上一篇:团委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政秘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