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论文提纲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会计电算化论文提纲(精选9篇)

会计电算化论文提纲 篇1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管理问题摘要:

随着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运用使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企业的内部控制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文章以电算化会计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及制度建设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对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促进会计电算化工作、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发挥一点作用。关键词:电算化;内部控制

一、电算化会计系统下内部控制特点电算化会计系统下内部控制特点电算化会计系统下内部控制特点电算化会计系统下内部控制特点 1.数据处理的集中性使内部控制程序化。2.电算化会计系统运行的复杂性使内部控制的范围扩大。

3.内部会计控制的重点发生了变化。4.计算机的使用增加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二、电算化会计系统下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电算化会计系统下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 1.身份识别与权限控制的问题。2.电算化的实施使得会计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内部控制的难度。3.内部控制程序化使会计信息在处理过程中连续出现错误的风险加大。4.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内部控制的难度加大。5.管理制度不健全引起的管理风险。

三、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管理的内容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管理的内容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管理的内容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管理的内容 1.系统研发控制。2.管理控制。3.日常控制。

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功能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功能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功能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功能 1.预防性控制功能。2.检测性控制功能。3.纠正性控制功能。

四、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审计制度管理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审计制度管理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审计制度管理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审计制度管理 1.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循《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2.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实物资产的一致性,是否账表相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对不符合要求、错误的账表要及时纠正和调整。账实核对是保证医院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根本途径。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非法删除、修改历史数据等现象发生。4.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如:输入、输出、存档等,防止重复、遗漏和错误操作;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有效控制,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5.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培养复合型电算化人才。

会计电算化论文提纲 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信息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发展,信息、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断涌来,会计行业也发生了革新性变化,这种跨越式的改变,不仅是从电算化到信息化的迁移,也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和要求。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会计电算化,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的简称,就是在会计工作中,将记账、算账与报账与电子计算机紧密结合,实现计算机替代人脑来完成对大量复杂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预测,辅助决策过程。但会计电算化仅是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从电算化到信息化的发展,反映了电算化的不足与缺陷。

1 会计电算化的产生发展历程

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后,随着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和性能的进一步发展,微型计算机、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也迅速进入各个领域,统计会计方式的凭证、账册、报表也由此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而正式与其结合,使得会计人员直接参与会计电算化的工作,实现计算机替代人脑来完成对大量复杂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1981 年8 月,在我国财政部、机械工业部和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长春一汽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学术讨论会,正式将“会计电算化”引入到我国的会计领域工作中。以后,会计电算化这一名称在我国财会行业得到公认,会计电算化行业也得以迅速发展。

2 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的工作,除了要求财会人员在工作中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外,还要求其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但我国目前从事会计电算化行业的财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偏低,大部分毕业于各类财经专科院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学历层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电算化所应用的计算机软件在市场上良莠不齐,部分软件页面单一,设计程序漏洞百出,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来规正软件的开发过程,软件使用中也极易发生系统崩溃,信息处理错误等难以处理的问题,难以实现同一部门或是同行业之间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为行业的交流和发展带来不便,且数据安全性差,难以实现高保密性与软件安全之间的协调统一;会计电算化虽有30 年之久,但理论基础薄弱,还不能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在学生的教学和培养中,依靠既往经验难以实现行业的发展进步,需要在会计工作中不断推进会计电算化理论的形成,以完善信息化进程。

3 我国的会计信息化的缺陷

会计信息化将会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信息社会对企业发展中财务信息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全面运用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为企业的经营和经济的运行提供整合、分析、决策的参考和依据,是会计信息化的最终目的。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初级过程,会计信息化不仅面临着与会计电算化同样的问题,自身也有不足。

管理制度落后,使得信息化的会计行业不能按自己的需求进一步发展,管理制度修订的滞后性严重阻碍了信息化进程,使得会计信息化行业发展缓慢;同时,管理系统与信息系统的统一问题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二者的不兼容使得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公司内部运行机制步调不一致,信息难以共享,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不能确保会计信息有效安全的传递。因此,加快建立企业会计信息的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4 如何实现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

要转变思想观念。做为企业的领导者要意识到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提出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方案,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在硬件设施方面,首先要具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设备,其次要注重软件的开发和外购。特别是软件系统的选择和防护,要考虑如何规避风险,增强安全性。在软件建设方面,首先要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账务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信息分析和利用、预测决策等创造性的工作中来,实现角色转换。其次,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不仅仅是财务管理方面知识,还要对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职业道德等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再次,要实现会计信息与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加强与企业外部联系,建立相关数据库,为企业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5 结语

如何科学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 篇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科目

会计工作中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会计工作“人工抄写,珠子计算”的局面,同时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储存、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功能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手段,大大扩展了会计核算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准确度和时效性,大大增加了为经济管理提供的信息量,为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创造了条件。

会计电算化促进了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涉及了会计基础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形式和方法,财务核算形式、内部控制制度内容和重点、稽核内容等。

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系统初始化设置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达到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的目标,会计科目初始化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因为会计电算化系统根据所设定的会计科目来展开后续的大部分工作,一旦系统的初始化设置完成并进行账务处理之后,就不能对系统的会计科目进行人为的改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初始化设置工作中,对系统的会计科目进行科学的设置,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目标的根本保证。

要能够科学的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要便于会计科目编码工作,因为在计算机中科目是以编码形式存储、索引的。编码是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内在逻辑的外在体现,所以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需要满足编码的一些基本原则

1.必须保证每一个会计科目都用一个确定的编码来表达,反之,每一个编码也只能代表一个唯一的会计科目,这就是所谓的编码的设计唯一性概念,所以科目设置要概念清晰,不能有交叉和模棱两可的现象。

2.会计科目编码设计的规律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这三性反映出了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的科学性和设计水平,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科学性强的,会计科目编码设计的规律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就强。

所谓规律性是指科目编码的顺序和层次应当有一定的规律,这样依据会计科目的内在逻辑顺序通过排序就可以方便地得到具有实际意义的分组。

所谓稳定性是指在会计科目内在逻辑性基础上,编码确定后不需要打乱重编,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可以应用较长的时间,不会出现除了因为增加经济业务扩展而增加代码现象外的经常修改编码系统的现象,编码系统是会计系统的基础,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又是会计科目编码的基础,频繁的修改编码系统,反复的调整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数据结构和控制结构的内容是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不够科学的一种直接体现,即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稳定性不足。

所谓扩展性是指随着管理要求的变化,业务类型的变更,可以通过增加一些新的会计科目方便的进行扩展,稳定性和扩展性是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中应该综合考虑的两个方面,这种扩充不能打乱原来的编码体系,要做到这一点实际上需要保证会计科目的可扩展性。

3.会计科目编码设计的通用性和系统性,这是指相对未来的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来讲,财务系统只是其中一部分,必然会面I临着财务系统与整体管理信息系统、与其它各子系统的接口工作,例如物资管理系统、生产计划系统、物流运输系统等,科目编码的设计,不仅要满足财务系统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其他各子系统及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需要,这就是通用性和系统性。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要便于编码设计的通用性和系统性要求。

4.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要层次、逻辑性清晰,这样编码位数容易控制,也便于记忆,适合计算机进行处理,编码系统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也会大幅提高。

二、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要对目前的会计科目进行认真分析。目的是科学理解电算化会计科目的内在逻辑性和内涵,为整体会计电算化系统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要明确设置会计科目的级数和位数,级数反映了一个单位会计科目按反映内容的详细程度所作的分类的类别数,位数是指会计科目代码的长度,级数越多,则会计账簿提供的会计信息就越详细,例如,按照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一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一级会计科目采用4位编码,其编码方法为:分别用1、2、3、4、5表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先采用顺序码区分科目大类,占1位,用第2位对科目大类进一步具体化,其第3位、第4位采用分组编码法。4位代码规定了85个一级科目,明细科目的设置没有一定的限制,但在《企业会计准则一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中列出了一部分明细科目,根据其列示的情况看,对明细科目采取的设置方法是,在一级科目后,每两位表示一级明细科目。由于2007年我国政府收支制度进行了改革,支出的经济分类由原来的三大类调整为现在的十三类,各单位都涉及到在2007年重新建立新的会计科目体系的问题。所以在设置会计科目的级数和位数时主要是明细子目编号的问题,一般而言,企业的规模越大、管理要求越高,会计科目级数就要求越多,这里主要是需要注意明细科目的代码切忌过长,据国外资料统计,会计科目代码的长度和输入出错率有很大关系,因此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系统能适应单位今后发展的需要以及便于记忆和处理,明细科目的代码长度应设置为二位,否则对记忆、输入、使用都非常不便。

需要充分考虑会计报表编制中的实际需要,有什么样的会计科目,就有什么样的报表数据,因此设置会计科目时必须和会计报表的内容相结合;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作为一个信息管理系统,会计人员所做的一切工作其最终目标是为管理人员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所以科目上不能脱离企业管理的需要去设置会计科目,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是会计信息的需求作为出发点;需要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由于科目具有唯一性的特点,因此科目一旦设置完成,它就必须满足企业长期使用的需要,在此期间不能随意变更其核算内容,所以,会计电算化决不是简单地将手工记账转化为用计算机记账,会对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核算流程、会计工作机构设置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必须满足连续性特点,每个科目都有各自明确的核算内容,相同的经济业务必须登记在同一个账户上,设置会计科目时要充分考虑到计算机处理的特点,以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践中,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前需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沟通,主要是了解业务流程,了解内部核算和内外审计的实际需要,如果设置的科目不能方便的报表取数,则建立会计电算化会计科目就是失败的,并且还要避免在实际工作中明细科目重复设置,而增加操作人员的工作量,造成信息系统数据失真和运行效率下降。

在具体科目编码时,可以尝试多种方法,例如顺序编码法、按位编码法、分组编码法、按特定数字编码、综合编码法等,编码的方法很多,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不能统一规定,只要在编码时,遵循编码设计的原则,充分体现科目设计初始目的,保证信息系统系统的运行效率就是可行的。

会计论文提纲 篇4

随着基金业的快速发展,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尤其是对各种创新工具的税务处理与会计核算上,由于缺少统一的规范,使得各基金公司按照各自的理解进行处理,从而导致各基金公司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可比性不强。

同时,由于恶性竞争,部分代销手续费和尾随佣金流人体制外,带来国家税收的流失和市场秩序的混乱,基金行业相关财税法规及会计核算制度亟待修订。

论文关键词:基金 财税 会计 政策 调查

深圳市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各种金融创新工具在国内运用较早,注册地在深圳的基金公司约占全国的1/3,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为进一步了解基金行业快速发展中相应的财税政策、会计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有关财税制度与会计政策,堵塞收入黑洞,维护财经秩序,保证基金业会计信息质量,深圳专员办于20XX年9月,对深圳市基金行业执行财税政策及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形成如下报告:一、基金公司销售手续费的`财税政策及会计核算

(一)现状:

目前,国内基金市场已经进入到以开放式基金为主的时代,基金销售市场也进入到严重的买方市场阶段,基金公司向各销售商按基金销售规模支付了一定比例的销售手续费。

同时,根据《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在符合规定条款的情况下,可以对特定基金投资人减免销售手续费。

基金销售手续费主要包括基金交易时发生的认购费、申购费及赎回费,交易时由代销机构向投资人收取,由投资人直接承担,归代销机构和基金管理人所得。

目前,实务操作中这部分销售手续费绝大多数归代销机构所得。

发生时有三种核算方式:

1.净额法。

即基金公司将对客户收取的手续费收入总额,减去属于代销机构应收取的费用部分(对代销机构应得部分作代收代付处理),剩余部分记入基金公司收入,这种形式用得较普遍。

2.总额法。

即基金公司将收取的手续费总额确认为收入,将支付给代销机构的部分作为费用核算。

3.后端收费模式。

交易时向投资人免收手续费,销售手续费以基金销售服务费或挂应收款的方式由基金资产列支,按日计提,按月由基金资产统一划给基金公司,再由基金公司按代销协议约定划付给代销机构。

后端收费有助于鼓励持有人长期持有基金。

实务中有的是先记入应收账款,待赎回时收到费用再结转损益,也有的直接记入当期费用,待赎回时收到冲减费用,还有的按比例逐期分摊但比例确定方法不明确。

另外,由于基金公司难以广泛设立自己的销售网络,绝大部分基金销售委托银行、券商或专业基金销售公司等代销机构进行。

从现状来看,基金公司不仅要向代销机构支付基金交易时直接向投资人收取的手续费之外,还不得不将基金管理费收入与代销机构进行分成,作为代销机构获得的尾随佣金。

(二)存在问题分析:

问题一:基金公司销售手续费究竟是按总额法还是按净额法确认收入,在现有的制度中未有明确规定,甚至没有合适的会计科目反映和披露该项成本支出,这使得各基金公司根据自身的主观判断对这一相同业务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有公司认为,基金公司取得的手续费收入是作为基金管理人向投资者收取的费用,应该全额记入管理人的收入,代销机构是代理人角色,其分成部分是管理人的成本。

至于大家关注的可能存在的双重征税的问题,营业税是流转税,就是每个环节都要征税。

也有公司认为,基金管理人、代销机构、投资者存在事实上的三方法律关系,在代销方式中,手续费收入是由代销机构和基金管理人瓜分,而不是基金管理人先收后返(代销机构)的过程。

基金公司支付手续费资金给代销机构,只是因为有清算便利而进行的代收代付,不应列为基金公司成本。

另外,在很多情况下,基金公司只是得到了一个打包的资金,客户资料根本无从拿到,客户还是代销机构的客户。

可见代销机构是和基金公司平等地服务客户,一方抓客户资源,一方管理资金,各司其职,是合作伙伴关系,而不仅仅是代理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更应根据各自份额分别确认收入。

问题二:向投资人收取的基金销售手续费减免时,基金公司先收后返的手续费是否确认收入并缴纳营业税。

对特定基金投资人减免销售手续费有两种操作方法,一是直接减免,不收取;二是先收后返。

对前者,实务中的争议不大,即减免了就无需在账面计量和核算了。

但对后者,在税务处理和会计计量上还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收了就应确认收入,返还时作为费用,并且要对方提供发票才能计人费用,否则就只能税后列支。

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在交易时达成了协议,并且是合法合规的,则先收后返时,应将返还作为正常销售折扣,直接冲减收入。

问题三,后端收费模式下,基金公司预先给代销机构的销售手续费应如何列支,待收到手续费时,基金公司又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涉税问题如何界定,核心问题在于是否确认为基金公司收入,是总额法、净额法之争的极端情况。

问题四,基金公司将代销机构分成的管理费收入即尾随佣金往往通过挤占其他费用科目来列支,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同时,尾随佣金由于均在代销机构总部入账,缺乏有效监管。

对此,现行制度尚未明确规定有关各方如何确认和核算。

以上问题对整个基金业、相关企业和个人乃至整个经济秩序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是客观上为企业设立小金库提供了便利。

一些基金公司将销售手续费支付给代销机构后,往往难以获得合法单据,甚至一些基金公司将款项汇至对方指定账户后未能获得任何单据;二是无法按统一标准反映经营成果。

不利于掌握真实的信息;三是引发了恶性竞争,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

内控制度相对较松,行为不够规范的基金公司所采取的业务处理方式则较为激进,不利于平等竞争。

同时,随着竞争趋于激烈,将迫使原来采取谨慎处理方式的基金公司不得不向其它基金公司靠拢,进一步加剧竞争环境的恶化;四是基金公司内部控制存在潜在风险。

由于缺少规范统一的代销手续费处理模式,基金公司内部存在的重销售轻财务现象,弱化了对关键环节的管理和监控,使得基金公司处理此类业务的内控风险人为增大。

五是国家税收出现流失,净额法由于少确认了一部分收入,少征了流转税,流到体制外的收入也造成所得税流失。

据统计,仅20XX年全年累计新发行基金就达1821.40亿元,股票型、债券型、货币型基金的比例大约为75:10:15,直销、代销约为3:7,而实务中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型基金手续费计提比例一般分别为1%、5‰和0,再考虑到对大客户所采取的手续费减免因素,由此测算20XX年各基金公司新发基金销售手续费收入应收取数近10亿。

而存量基金申购、赎回时发生的手续费金额更大。

20XX年基金新发规模超过过去三年的总和,增长速度惊人,相应地,应收取手续费的增长速度也相当惊人。

由于此类问题所涉金额较大且呈不断增长之势,对基金公司会计报表造成巨大影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应尽快制定统一政策,保证会计信息的可信、可比、可用,保证基金业健康发展。

财务会计论文提纲 篇5

Abstract 8-10

1 绪论 14-19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4-16

1.1.1 研究背景 14-15

1.1.2 研究意义 15-16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17

1.3 研究方法 17-19

2 文献回顾 19-30

2.1 债务融资与在职消费程度相关性研究的文献回顾 19-26

2.2 与在职消费相关的文献回顾 26-30

3 理论分析 30-40

3.1 概念辨析 30-34

3.1.1 债务融资的基本概念 30

3.1.2 债务融资治理效应的基本概念 30-31

3.1.3 管理层的.基本概念 31-32

3.1.4 管理层在职消费的基本概念 32-33

3.1.5 国有最终控制上市公司和非国有最终控制上市公司的界定 33-34

3.2 理论基础 34-36

3.2.1 代理成本理论 34-35

3.2.2 自由现金流假说 35

3.2.3 控制权理论 35-36

3.3 债务融资治理效应对管理层在职消费程度影响的理论分析 36-40

3.3.1 债务融资对管理层的激励约束作用 37

3.3.2 债务融资对管理层的破产威胁作用 37-38

3.3.3 债务融资在不同产权性质公司中的治理效应 38-40

4 研究设计 40-49

4.1 研究假设 40-43

4.1.1 总体负债、产权性质与在职消费 40-41

4.1.2 负债来源结构、产权性质与在职消费 41-42

4.1.3 负债期限结构、产权性质与在职消费 42-43

4.2 样本的选取 43

4.3 变量设定 43-47

4.3.1 被解释变量的设定 43-45

4.3.2 解释变量 45-46

4.3.3 控制变量 46-47

4.4 计量模型 47-49

5 实证研究 49-60

5.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49-51

5.1.1 样本公司的管理层在职消费水平(NPC1)情况 49

5.1.2 样本公司的负债情况 49-51

5.2 回归分析 51-56

5.2.1 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1-52

5.2.2 总体负债水平与管理层在职消费程度的关系 52-54

5.2.3 负债融资来源结构与管理层在职消费程度的关系 54-55

5.2.4 负债融资期限结构与管理层在职消费程度的关系 55-56

5.3 实证结果 56-58

5.4 稳健性检验 58-60

6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60-65

6.1 研究结论 60-61

6.2 政策建议及对策研究 61-63

6.2.1 政策建议 61-62

6.2.2 对策建议 62-63

6.3 研究的局限性 63

6.4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63-65

参考文献 65-69

后记 69-70

浅析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 篇6

摘要: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使其会计人员的工作难度逐渐增加。但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工作也积极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代替传统的人工算账模式,使其逐渐向着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在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完善的同时,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压力,从而更好地完善会计信息体系的完整。对此本文就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结合两者的概念和比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见解,希望对会计工作的改革和优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会计信息

一、前言

会计工作是一个复杂和繁琐的过程,是借助凭证和一定的技术方法,对单位或企业的资金,展开一系列的监督、审核以及综合分析的工作,从而完善会计信息;而现代化的会计工作,虽然有效地结合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仍存在很多缺陷,对此转变传统的工作理念、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建立科学的会计信息体系,以及增加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分析

1、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定义

会计电算化,主要是指会计工作,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来代替传统的手动工作,从而利用现代化的数据管理系统,对于单位或企业的资金信息进行系统化和综合化进行控制、管理和审核,有效地提高会计工作的准确化和智能化,并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会计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其会计电算化的功能升级,从而更好地保证会计信息体系的完善。

2、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联系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的升级,同时会计电算化也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自会计电算化的诞生,不断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有关会计电算化技术、制度、组织等相关事物的发展,从而为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会计电算化只是简单地将会计信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融合,自身还有很多的缺陷和发展的空间,对此会计信息化也是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

三、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比较差距

1、差异比较

(1)在任务目标方面。会计信息化主要为了实现会计工作实施中的问题预测和处理、会计工作中的监控,以及工作后的综合评价会计信息体系,也是企业资金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会计电算化只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

(2)在理论应用方面。会计信息化综合了传统人工会计工作的理论、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管理、信息生态学理论。而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为了完成会计业务,所以只是结合了传统的会计理论。

(3)信息体系涉及方面。会计信息化涉及的信息系统非常多,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像事前内部控制中的决策体系、事中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事后的评估和综合分析的体系,同时也涉及企业内部的业务部、管理部以及决策部。而会计电算化,主要涉及会计工作的可算体系。

(4)系统地位方面。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的财务业务中,属于核心的一级系统,同时也是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会计信息化系统,属于信息孤岛,主要属于最基础的财务业务处理系统。

(5)在技术功能方面。会计信息化是将物流、财务、信息和业务融为一体,不仅具有会计业务核算的功能,同时也具有会计信息管理、综合分析、评价和决策的功能,使其会计流程更加完善和优化。而会计电算化的功能,主要就是为了完成会计业务核算。

(6)在信息传送方面。会计信息化的信息输入,是通过企业的各个部门,或是企业外部的机构等单位来获取的大量信息;信息的输出,也可以从企业的内部部门、外部机构等单位直接输出。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信息输入输出,则都是由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自行将数据输入单机计算机中,输出由计算机的输出模式控制。

2、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通过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比较,发现会计信息化具有目标全面贯彻、功能齐全、技术手段多元化、动态控制、智能信息处理、储存和输入输出、企业信息全面化建设,以及现代信息、技术、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特征。

四、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处理中的问题以及对策

1、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我国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和意识,完全处于摸索性前进的阶段;同时大多数的企业或单位,存在重会计处理,轻视信息管理的意识,对此没有正确地意识到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会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和意义。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都意识到,传统的会计业务核算的方式,不仅工作效率低,且常常由于人为因素导致计算误差。但是目前有些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应当按照计算机管理的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建设完善的人机结合的会计信息和处理体系。

2、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虽然我国企业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非常到位,但是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网扩技术以及会计信息理论的完善等,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都有所提高,且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企业工作人员要学习的内容,也从原有的专业知识增加到计算机操作,以及会计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对此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财务数据软件功能的学习,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不断地学习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和安装技术,从而更好地迎合国家现代化会计信息化和电算化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3、会计软件功能不优化

会计软件的功能、质量和安全,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和经济效益;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中,计算机软件存在保密性差、不安全以及模块之间缺乏联系和通用性,使其会计信息化难以发展和完善,会计信息化的业务目标、功能技术、内部控制以及信息智能处理等难以发挥和更新,对此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和完善,增加企业资金流动中多种模块的衔接,像固定资产、薪资、转账、资金流动查询等模块;还要不断提高会计软件的集成化和系统化,有效地达到数据安全交换、资源共享、会计工作透明化、综合化等功能。

五、总结

通过对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分析,发现两者之间不仅存在一定的联系,还存在一定的区别。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分析,更加确定会计信息化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的同时,增加会计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以及优化会计软件功能的措施,来更好地促进会计工作和处理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娟.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14): 39-40.[2] 王亚红.浅析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J].改革与开放,2011(10):87.[3] 李美春.浅析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及其对策[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5):244-245.[4] 王绮玲.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1): 127+129.[5] 邸楠.简论会计电算化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J].时代金融,2012(30): 21+24.[6] 任春江.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方面的冲击[J].商业经济,2013(04):90-92.3、培养复合型低碳会计人才

低碳会计的实施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会计专业知识,更要懂得相关资源、环保的知识,因此各大高校、企事业单位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大对复合型低碳会计人员的培养,使会计人员在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储备丰富的环保、生态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在对会计人员的考核过程中,应该将低碳会计的知识纳入考核的范围,企业财务人员可以通过相关机构来进行低碳会计培训。各大高校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低碳会计学习科目,为企业提供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低碳会计人才。

4、提高环保意识,充分发挥出公众的监督作用

大众的环保意识对于完善低碳会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对低碳会计信息的需求,这样可以为企业造成舆论压力。同时企业实施低碳会计也需要相关的监管,对于企业来说公众的监督可以使企业牺牲一定的利润,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广大公众要接受低碳经济这种发展模式,要对企业实施低碳会计进行监督,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低碳会计是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必然产物,人类要获得长期的发展,必须坚持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实施低碳会计,然而在我国企业中实施低碳会计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在实施低碳会计过程中认识到其中的不足,要求企业从自身情况出发积极的采取措施完善低碳会计,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文康.低碳经济视角下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17期

[2]丁小丽,尚亚楠,丁时勇.低碳会计产生的必要性及其与传统会计的差异[J].会计之友,2011年25期

网络会计:电算化会计发展新趋势 篇7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会计核算业务频增、计算更加繁杂, 传统的单机和局域网技术已难以完全胜任。网络会计作为网络环境下一种全新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模式, 它在冲击电算化会计的同时, 也在实践中表现出了传统会计前所未有的优势。

(一) 会计主体的模糊性和会计对象的拓展性

1、会计主体明显改变。

传统会计主体明确稳定, 但网络会计却不尽然。网络经济的全球性、虚拟性、速度性使得会计主体的外延范围不断扩大, 主体间的关系多元化。以没有场地、没有物理实体、没有确切办公地点, 可根据任务或市场变化迅速分合的网上虚拟商店为例, 其会计核算范围就处于模糊状态。网络会计主体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既有别于以微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的会计电算化, 也绝不简单等同于以互联网为载体, 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信息纳入企业信息网进行远程操作及动态核算的会计网络化, 因为后两者都没突破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空间限制。

2、会计核算对象拓宽。

传统会计中被普遍接受的会计对象观是“资金运动论”, 这种观点对财富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财富, 对获利驱动力的认识也仅限于有形资产。而在网络环境下, 由于智力因素在企业中逐渐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企业的竞争逐渐演变为具备先进知识和良好创意的人才竞争;同时,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全球经济都会对企业业务、事项产生影响, 其经营将会更多依赖于客户、供应商及虚拟企业, 届时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大。

(二) 会计核算的充分性和财务管理的动态性

1、传统会计受核算范围、手段、数据载体及成本效益原则的制约, 提供的信息量有限, 加之货币计量假设限制, 其反映、披露的信息财务性的居多;大量的非财务信息及财务性信息依据的会计过程、方法等被摒弃在外。网络会计下, 以货币形式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能满足决策需要;大量的非货币性信息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体现企业竞争力的指标更能说明问题。网络会计可扩充会计报表、附注的信息容量, 能更加全面、充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传统会计下, 财会部门信息实时反馈能力弱, 计划执行、投资获利等情况一般要到期末才会在账面上反映。但在网络会计中, 由于数据可在线输入, 处理能实时跟踪, 信息会实时转化, 会计核算从事后变为实时, 此时任何物理距离都将变成鼠标距离, 企业集团可利用网络对所有分支机构实行数据远程处理、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集中管理财务资源、调配资金, 节约费用开支;方便及时掌握库存及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

此外, 网络会计消除了财务、业务活动运作上的时间差, 加快了财务管理时效, 能使企业的预测、决策更加快捷、科学。

(三) 信息获取的交互性和数据资源的共享性

1、传统会计下, 通用财务报表只能满足用户的一般性需要。而网络会计却可利用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 用户可根据自己需要, 选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生成不同的会计报表, 从而满足更具体、更个性化的要求。如, 按报表项目建立索引就可生成简化财务报告, 按部门建立索引就可获得企业分部报告, 按时间建立索引就可获得各期财务报告。

2、资源共享是网络会计特有的优越性。单机系统的独立性使它拥有的各种软件、硬件资源只能为其所用, 而网络会计除了服务器外, 其他终端都可共享服务器上的各种软硬件资源, 这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又减少了投资成本。

二、网络会计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网络会计优势颇多, 但网络的开放性、计算机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及网络会计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性等都决定了网络会计会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和管理风险。

(一) 网络系统面临安全风险。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给非善意访问者提供了巧取豪夺之机。首先, 黑客是互联网系统的主要祸手。美国国防部网站被改头换面, 微软公司开发蓝图被窃取, 国家总统信用卡信息被盗等都充斥着黑客的踪迹。其次, 计算机病毒猖獗也使互联网系统危机四伏。从原始的木马程序到先进的CIH病毒, 病毒制造技术日益高超, 病毒杀伤力和破坏力越来越大。再次, 网络软件程序自身的缺陷、通信线路不稳定等因素也会冲击网络系统安全。

(二) 会计信息面临失真风险。

作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 会计信息不得随意泄漏、破坏和遗失。但在网络环境下, 一是过去以机房为中心“保险箱”式的安全防范已过时, 大量会计信息置身于网络中, 通过开放的Internet传递, 随时可能被黑客或竞争对手截取或恶意篡改。二是区别于传统会计签字盖章等严格确认手段, 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使电子数据在传输、保存中可能被篡改、转移、伪造、删除、隐匿却几乎不留痕迹, 这加剧了会计信息的失真、加大了审计取证的难度。

(三) 会计档案面临兼容风险。

一是计算机软件、硬件更新换代频繁, 但升级后的网络财务软件、硬件系统未必就能兼容以前的行头, 这会影响以前会计信息的及时有效录入;企业原来所保存的磁带、磁盘等数据资料可能也会面临失效风险;二是网络会计主要依靠自动数据处理功能形成会计信息档案, 而这种功能又很集中, 自然因素或管理因素等方面的微小差错和干扰都会造成严重后果;三是会计数据的电子化保管对信息载体的保存要求较高, 高温、磁性和剧烈震动都可能导致其彻底破坏。

三、应对网络会计弊端的对策

针对网络会计的双刃性, 我们在充分利用其优势的同时, 还应妥善化解它面临的风险、努力做到“有为”、“有位”, 以促进其良性、健康发展。

(一) 加强网络会计安全防范措施。

一是在建立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时, 要对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加电磁屏蔽以防电磁辐射和干扰;二是计算机房应加强安全保护。除制定防火、防水、防盗、防鼠的措施外, 对重要的通道还要有门卫把守, 必要时可采用电子门锁、指纹核对, 或采用计算机控制并登录进出人员信息等防范手段。

(二) 加大网络财务软件开发力度。

我国会计软件发展到现在, 先后经历了自主开发、委托定点开发、标准化、通用化、商品化、专业化等多个阶段;其应用也从过去单项业务处理到核算管理一体化, 从事后记账到事中控制、事前预测, 管理模式也由分布式向集中式发展。网络环境既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也对其通信质量、运作效率提出更高要求。一是要对传统会计软件进行二次开发, 并通过系统集成等办法促使开发软件与商业软件共享以提高会计核算软件的通用性和安全性;二是为使会计软件运行环境向更高领域发展, 可考虑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发挥专家系统在预测、决策中的作用。

(三) 完善网络会计控制机制。

网络会计需要有效解决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审计机构不健全、内部监督力量薄弱等问题。一是重新定位会计人员, 使其能以公正的态度均衡处理各种经济利益关系;二是增设监控岗位, 将会计人员的操作和数据同步记录在监控人员的数据库中, 以便审查和跟踪调查, 从而实现有效监控。

(四)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会计电算化与传统会计对比与影响 篇8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传统会计;影响;区别

1.会计电算化同传统手工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1.1主要联系

(1)都要遵守会计和财务制度,以及国家的各项财经法纪,严格贯彻执行会计法规,从措施、技术、制度上堵塞各种可能的漏洞,消除弊端,防止作弊。

(2)系统目标一致。两者都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和核算,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加强经营管理,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采用的基本会计理论与方法一致。两系统都要遵循基本的会计理论和方法,都采用复式记账原理。

(4)都要保存会计档案。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会计信息档案必须妥善保存,以便查询。

(5)编制会计报表的要求相同。两系统都要编制会计报表,并且都必须按国家要求编制企业外部报表。

(6)系统的基本功能相同。任何一个信息要达到系统目标,都应具备信息的采集输入、存贮、加工处理、传输和输出这五项功能。

1.2主要差异比较

(1)账簿格式存在差异。在手工会计中,账簿的格式分为订本式、活页式和卡片式三种,并且对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账必须采用订本式账簿。而在计算机会计系统中,由于受到打印机的条件限制,不太可能打印出订本式账簿,因此根据《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规定,所有的账页均可按活页式打印后装订成册;总账账页的格式有传统三栏借贷式总账和科目汇总式总账,后者可代替前者;明细账的格式可有三栏式、多栏式和数量金额式等。

(2)系统初始化设置工作有差异。手工会计的初始化工作包括建立会计科目,开设总账,登录余额等;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化设置工作则较为复杂,且带有一定的难度,其内容主要有会计系统的安装,账套的设置,网络用户的权限设置,操作员及权限的设置,软件运行环境的设置,科目级别与位长的设置,会计科目及其代码的建立,最明细科目初始余额的输入,凭证类型设置,自动转账分录定义,会计报表名称、格式、数据来源公式的定义等。

(3)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上存在差异。在手工会计中,由于手工核算的限制,将账户分设为总账和明细账,明细账大多仅设到三级账户,此外,再开设辅助账户以满足管理核算上的需要;科目的设置和使用一般都仅为中文科目。而在会计电算化中,计算机可以处理各种复杂的工作,科目的级数和位长设置因不同的软件而异,有的财务软件将科目的级?数可设置到6级以上,完全满足了会计明细核算方面的需要;科目的设置上除设置中文科目外,仍应设置与中文科目一一对应的科目代码,使用科目时,计算机只要求用户输入某一科目代码,而不要求输入该中文科目,但在显示打印时,一般都将中文科目和与之对应的科目代?码同时显示。

(4)账务处理程序上存在差异。手工会计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方式和管理形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常用的账务处理程序有记账凭证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等,对业务数据采用了分散收集、分散处理、重复登记的操作方法,通过多人员、多环节进行内部牵制和相互核对,目的是为了简化会计核算的手续,以减少舞弊和差错。而在会计电算化中,一般要根据文件的设置来确定,常用的是日记账文件核算形式和凭证文件核算形式,在一个计算机会计系统中,通常只采用其中一种核算形式,对数据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处理、数据共享的操作方法。

2.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1)使财务会计工作统一规范。企业单位可以轻松实现财务数据处理和业务流程的规范化,避免了传统会计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不统一和不对应,减少了工作中标准模糊以及主观人为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会计工作的客观性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改变了会计数据和账务处理方式。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后,会计数据的处理过程被分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只要在数据输入环节加大准确性控制,计算机就可以自动完成记账、算账、对账、结账、转账,以及编制报表和进行会计核算数据分析等工作。与手工会计相比,数据处理无论在准确性上还是处理速度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会计数据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程度都大大提高,财务处理程序也很简便。

(3)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加强。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后,原来账簿之间互相核对的查错纠错控制不复存在。由于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人工不能直接参与内部控制。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内部控制工作由计算机通过专门程序进行,控制方式从单纯的手工控制转化为组织控制、手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全面内部控制。

(4)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在各种信息高速发展时代,会计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会计信息的网络化处理,不仅可以做到各财会岗位的资源共识,保证财务数据一体化,而且对会计信息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任意查询,使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能力更加及时、准确,反映的信息更加细致、全面,为领导掌握财务运行情况提供了方便,保证了财务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3.会计电算化信息处理过程的改变

3.1会计电算化对财会工作影响

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强化了财务管理。在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空前提高,使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能力更及时和准确,反映的信息更加细致、全面和深入、信息查询对领导掌握财务运行提供了方便,保证了财务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2)使企业财务真正做到统一规范。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企业可以轻松实现对财务数据处理和业务流程的规范,避免了在传统会计期间因人为因素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不统一和不对应,减少了实际工作中标准的模糊性以及主观人为地不确定性,增强了会计工作客观性和会计信息可比性,方便企业对财务及业务流程进行控制。

(3)便于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一方面最大可能地细化和明确了会计工作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参照依据和考核标准,可以对会计人员和工作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实现了有效实时监控,所有数据及操作情况均记入系统日志,各分支机构弄虚作假的可能性减少。

(4)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由于基于网络化处理,不仅可以做到在财务各岗位间的资源共享,保证财务数据一体化;而且对生成的财务信息,在设置权限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任意查询。在传统会计时期,由于分工传递和手工操作,不仅财务以外无法获得所需信息,即使在各财务各岗位间也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3.2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过程的特点

(1)数据处理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电算化会计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

(2)以电子计算机为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速度快,精度高。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会计下用人工来记录和处理数据。它采用对系统原始数据编码的方式,以缩短数据项的长度,减少数据占用的存储空间,从而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 [科]

【参考文献】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践的影响 篇9

2.1改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方式和账务处理方式

实现会计工作电算化后,会计数据的处理过程被分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只要在数据输入环节加大其准确性控制,计算机就可以自动完成记账、算账、对账、结账、转账以及编制报表和会计核算数据分析等工作。与手工会计相比,数据处理无论在准确性上还是在处理速度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和会计数据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账务处理程序也趋于简单。

2.2对会计组织机构及人员素质要求更高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组织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会计工作的组织机构以会计数据的不同形态为主要依据,把会计工作分为专业组、数据收集组、数据处理组、系统维护组等;另一方面,这种新的组织机构也产生了新的岗位设置和新的人员分工,不仅需要专业会计人员,还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特别需要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3将改革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电算化后,原来账簿之间相互核对的查错纠错控制不复存在。由于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大大减少了人工干预,人工不能直接参与内部控制。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内部控制工作必须由计算机通过专门程序进行,这种内部控制的部分程序化,使控制对象由原来的对组织、文档等进行控制扩展到对软件、硬件、运行环境进行控制;控制方式从单纯的手工控制转化为组织控制、手工控制和程序控制相结合的全面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控制、系统使用权控制、输入输出正确性控制、操作过程控制等。

2.4更加重视会计信息分析

在各种信息高速发展时代,会计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电算化能将社会经济活动的细枝末节精确地记录、保存和传播,会计信息的分类、提炼、再加工将成为极其重要的工作。系统化、条理化、有针对性的信息,只有经过加工整理、分析,才能满足这种需要。总之,会计电算化的实现,必然带动会计核算对象、内容、方法等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发展,促进会计制度的改革。

第三章会计电算化发展中需注意的问题

3.1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

当前,从已实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企业来看主要有以下认识偏差,一是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会计核算工具改变,甚至有的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用计算机代替人工,打出的账比手工记的账好看一些,看不到其对会计职能、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流程的深刻影响,因此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一味求简。二是许多企业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片面认识,仅把会计电算化认为是企业现化化管理的标志,当作树立企业形象的一种手段,把计算机作为主要因素,把财会人员作为次要因素,只重视机的重要,不重视人的因素,更重视人员的培训。三是部分财务人员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一个形式,较为方便,没有意识到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重大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会计软件的使用只局限在核算上,对于其他作用、功能不加以使用、推行,以至于有些单位花钱买了软件却没有真正的使用。我们目前所定义的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使用的简称,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会计中,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工完工时信息的分析、预侧、决策的过程,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所以单位领导以及会计员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转变观念,既要重视机的困素,也要重视人的因素,要意识到实现会计电算化不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变。而且对于会计学科本身也是一次大的革命,这种“革命”可以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记账,算账、报账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资金管理、资金分析上,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分析数据,从而促进单位经济业务的发展,提高整个会计工作水平。

3.2 解决人们思想认识问题

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根本没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事实表明,会计电算化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所以,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而且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3.3重视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

上一篇:网站建设策划下一篇:生科记者站第十五届运动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