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研究性分析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落实,推动了教育阶段的学科创新,为了还原知识最真实地样貌,坚持打造生动课堂提升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建设目标已成为教育改革阶段的最重要的环节。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教学研究性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研究性分析论文 篇1:

课题研究的实践性总结与思考

课题研究(教学研究)是对教学的系统性探索过程,它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即教学中的问题或假设,在研究中收集到的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武装我们的教师队伍,使之掌握好教学的研究方法,去总结和归纳我们教学中的经验,并将其提到较高的理论高度,广泛宣传好的经验以使更多的人受益。在此,笔者立足于自己的课题(教学)研究,结合掌握的部分研究理念,浅谈自己对课题(教学)研究的思索。

一、研究课题的确定

确定研究方向、选择课题和定下具体的题目是我们在开始进行课题研究时首先碰到的问题。教学研究一般性的课题可以来源于个人的(教学)实践或兴趣,也可以产生于阅读研究资料和报告特别是教学研究报告的过程中。当然,有些研究问题是在阅读有关研究资料时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而萌发产生的(Sliger & Shoharmy,1997; Nunan,1992)。

笔者在2007至2010年带领英语教研组的部分老师开展了“档案袋评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应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获得了梅州市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在开始确定课题时,笔者与自己的团队首先确定我们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阅读教学),接着我们认真讨论了在阅读教学中碰到的难题,并认真记录进课题研究电子档案。随后,我们翻阅了2001-2006年中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核心期刊(如《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等),了解国内外阅读教学研究的现状(笔者经验:可以先翻看期刊目录,只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详读)。笔者与大家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最终选取了阅读档案袋评价方面的研究。档案袋评价于1995年已经盛行于美国语言教育,主要运用于写作教学。2000年左右引入到中国教学领域,2005年在国内已经有了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也主要运用于写作教学。部分教育专家与老师已经把此种评价方式运用于阅读教学(包括语文与英语),并取得部分研究成果。但是档案袋评价运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证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在山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少之又少。因此笔者认为这是课题研究的绝佳切入口,并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所以确定了研究方向以及研究课题的具体题目——“档案袋评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应研究”(立足于山区英语阅读教学的实况)。

二、数据收集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如果说问题的提出、研究题目的确定在课题研究开始时起了关键作用的话,数据的收集则是课题研究具体操作的过程,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需要我们全面考虑、精心设计,以保证研究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较强的说服力。在使用不同研究方法去收集数据时,我们对以下的几个问题都要处理好,它们是:受试的选取,自变量、因变量的确定,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组和对比组的建立。

受试是研究的对象。在笔者主持的课题中,我们的研究对象是自己的学生(两个班级的学生,最好是平衡班)。变量指的是在课题研究中变化的事物,如:学生的英语能力会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他们的英语能力就是一个变量。变量中,一种称之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另一种称为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自变量是受试接触的变量,也称为刺激变量或输入。因变量是随着一个或多个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或受影响的变量,也称为反映变量或输出变量。在笔者与团队研究的课题中,自变量是采用不同的阅读评价方式:实验班采用阅读档案袋评价方式,对照班采用传统的阅读考测的评价方式。因变量是实验班的受试能否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包括英语阅读兴趣、掌握科学的英语阅读技巧、阅读档案袋评价对学生反思与合作能力的影响、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等。无关变量是我们在实验中必须控制好的变量,目的是保证实验有效,方便我们观察实验中的两个变量(自变量以及因变量)。在此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必须控制好的无关变量是保证试验班以及对照班的学生阅读水平相当,采用相同的教学材料、教学方式等,唯一不同是阅读评价方式。只有在控制好无关变量的条件下,认真观察自变量以及因变量的关系,得出实验的因果关系,才能使实验具有一定意义。在此,笔者提醒各位老师:不管实验的结果是与开始的研究设定一致还是存在不同,只要遵循了实验的过程,努力处理好无关变量,详细记录自变量以及因变量的关系,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成功的研究。

三、研究的设定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条件来决定研究的设计。一般中学课题研究采用四种研究方式,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和实验法。观察法指研究者对教师或学习者在教与学中所采取的方法、策略和教与学的行为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是一种使用问卷或谈话的方式获取数据和信息来决定被调查者的知识或信息、意见、态度、爱好等问题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是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调查一个案例,从中较集中地研究教与学过程中某些行为、现象和有关联的各方面因素的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英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进行实验的目的是探讨变量间的关系。在实验中,研究者创造或改变一些条件,同时控制另一些条件,以引起探求现象的发生,达到研究一些变量关系的目的。

在此次课题研究中,笔者与团队成员主要采用实验法。对实验班以及对照班的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进行了(实验)前后测,取得相关数据:实验前,两个班英语阅读成绩的对比情况;实验后,两个班英语阅读成绩的对比情况。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得出此研究的量性分析结果。为了进一步补充说明实验的效果,笔者还配合使用了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以及学生座谈。问卷调查主要研究实验法无法得出的研究成果,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技巧的提高、反思与合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所得的结果也转化成数据,通过SPSS(16.0)进行统计,对研究结果进行补充说明。同时,笔者还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座谈,对座谈结果进行详细记录,作为质性分析材料。结合量性分析结果(数据)与质性分析结果(座谈的笔录),笔者成功地完成了此次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保证了研究成果的信度以及效度。

四、实验结果的表述

在分析研究数据的基础上,我们会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概括、综合处理实验的结果。在讨论时,应注意全面地、客观地反映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这样有助于正确结论的获取。在做结论时,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按照数据的分析,有根据地推断、避免偏激的表述,使用令人信服的言辞。

在此次课题研究中,笔者最后的总结报告中包括了所有的原始数据,以及数据分析结果,并根据结果合理详尽地推论出实验的部分成果;认真记录所有的座谈笔记,提供座谈笔记的原始材料与整理的分析材料。为了保证此次课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笔者提供了课题开题报告、实验课录像、课题研究小组讨论会议记录、学生作品、甚至阅读考试(前测、后测)的考试题目等。综合所有材料以及相关数据,笔者合理有力地得出实验成果。当然,在最后部分,笔者也分析了此次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整改思路,期待不断完善自己的实验研究工作。

作者:吴萍萍

语文教学研究性分析论文 篇2:

打造生动课堂,开展高效教学

摘要: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落实,推动了教育阶段的学科创新,为了还原知识最真实地样貌,坚持打造生动课堂提升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建设目标已成为教育改革阶段的最重要的环节。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语文作为最基础的学科之一,是开展各学科素质教育的根本条件,为了高度还原课堂的真实性,提升高校教学的整体效率,逐渐掌握语文学习的技巧,在语文教育当中更应该落实素质教育的真实内涵,充分展现出素质教育的最大意义,及时明确教学当中的不足问题,将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充分的调节。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概念、教学性意义、有效方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动课堂;高校教学;素质教育;小学语文

新课改教学目标作为教育改革的精神产物,引导学生要感悟素质教育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提升课堂的生动性与活力性,始终保持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为高效课堂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新教育课改要求的提出,引导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将素质教育的精神进行充分的渗透,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推动者,全面激发学生对待语文学习的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空间共同构建语文学习课堂,全面提升语文学习的技巧,回归课堂的真实性注重生动课堂的提升与转换,全面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势。

一、打造生动课堂、开展高效教学研究性分析

(1)研究目标

注重小学高效教学课堂的最终目标,首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与转换,不仅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丰富了学生的记忆灵活性,在进行知识渗透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学习自信心,为高效教学的落实提供丰富的学习经验。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提升学习成绩,更应该注重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全面培养学生对待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才能为日后更深层次的语文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生动课堂的教学研究目标,是以素质教育的落实为基础出发点,注重学生学习热情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深化语文知识的独立新学习,注重语文知识的创新精神。

(2)探究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新型课堂的构建模式,应以教材内容为基本的出发点,在对课堂模式进行构建的同时,应适当地进行模拟与分化,通过对语文课本的知识进行分析,将语文内容更加深刻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提升整体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对语文学习的整体热情,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充分的结合多媒体或者是互联网等新型教学工具,充分引导学生更加直观的对待语文学习,通过建立良好的情感平台进行知识研究,让学生善于调整自我,注重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二、素质教育下小学语文生动课堂构建的必要性

(1)是精神文化的传承力量

小学阶段是素质教育最佳的起点,也是学生开展学习任务的主要方式,语文学习既包含着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思维指引,为了更加积极的进行教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语文学习任务落实阶段,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素质教育当做旗帜引领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引导学生充分的投入到课堂参与当中,逐渐提升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形成高校教学的研究意义,同时也展现出语文课堂的精神化,同时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更加有深刻的理解,注重學生的全面发展,将民族精神以多种形式进行传承,这也是中华民族传承者的必备精神。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语文知识覆盖面积十分广泛,不仅渗透着我国的精神文化理念,也包含着精神的传承与渗透,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在知识渗透当中充分结合了教学理念的渗透,懂得尊重与理解学生,突出了文化传承的精神力量。将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才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对于高校教学的目标实现发挥着重要的力量。引导学生将主动学习的优势发挥出来,充分尊重学生呢过对待知识的认知,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引导学生发挥民族精神,深刻地感悟精神文化的力量。

三、素质教育下小学语文生动课堂高效教学的创新策略

(1)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素质教育的活动性,以及对学生思维意识的尊重,为了全面构建语文高校教学打造生动学习课堂,老师首先要对教学观念进行调整,突出课前的准备工作发挥其引导作用,合理的对教学课程进行优化与设计,活跃整体课堂学习氛围,突出教学设计和课堂整合的最大优势,突出课堂的生动意义,逐渐完善教学中的问题。

(2)丰富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充分,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优化,为了全面构建语文高效教学,提升课堂的生动性。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贴切生活实际,将每一节课堂的内容都进行深刻的渲染,让老师更加理解学生的用意,才能更准确的开展语文教学任务。比如在《千年圆梦在今朝》学习当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来让孩子看神舟,火箭发射。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多了解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多么伟大。

(3)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合作教学的快乐

小学阶段学生更喜欢参与集体活动,再加上独立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语文学习当中可以渗透小组合作的模式,让同学们集思广益共同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同时引导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点进行熟练的巩固,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进行作业的训练,对于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进行课后教学评价,优化教学评价的模式,提升学生的整体积极性。让学生对待课堂的认知逐渐加深,同时也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将高校教学进行充分的体验。

结束语:随着教育课改制度的不断加深,学生要明确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老师要保持课堂的生动性,始终保持高效教学模式的建立,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全面理解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观察效率,充分注重学生自信心和民族气节的培养,将课堂更加生动化,深化高校教学的教学目标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婷婷.打造生动课堂,开展高效教学——浅析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0(32):117-118.

[2]奂宝明.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分析与研究[J].中华少年,2020(11):45+47.

作者:张瑜洁

语文教学研究性分析论文 篇3:

增强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和规律的探索,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新策略。

正因如此,学校都将校本教研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但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很多误区,比如:问题分散、零星、肤浅;研讨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没有对问题进行充分的研讨;研究的结果没有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等等。

教师需求:校本教研的出发点 吕(韦华)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因此,判断校本教研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了保障。而保证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的基础是:为满足教师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开展校本教研。笔者以宜昌市西陵区学校曾经做过的校本教研——“基于教学目标,研究语文课堂中的‘读’”为例,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应用五个方面探讨校本教研的落实。

析问题——校本教研的方向盘。校本教研的第一步是明确研究什么,即确定教研内容。从哪个方向找问题,在哪个区域找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适合校本教研的?这就要“析问题”。所谓“析问题”,就是在尊重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将学科放在学校自身的资源和特色背景下,由学科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梳理当下本学科或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优势和不足,围绕发扬优势、克服不足提出多个具体问题,以教研组为单位整理共同的或倾向性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备选内容。

以西陵区某学校为例,教务部门检查教案时发现教师们每课的教学目标都差不多,每个人的教学目标也大同小异,教师自己也觉得比较空泛,但怎样才算将目标表达具体了,教师心中没底,而且,教案目标与教学活动安排常常是两张皮。与教师座谈得知,教师普遍感到教学中提问空洞,针对性不强,教学环节设计松散,有的活动虽热闹,但看不出到底想干什么等。

问题出在哪里,如何解决?语文教师们经过反思,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课堂教学目标意识缺乏。

明需要——校本教研的力量源。明需要,就是针对分析出的问题,由学科教师自己进行反思,弄明白当下自身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迫切需要掌握的技巧或提高的能力。

许多教师认为,语文课中的“读”是个短板,教师只要安排“读”就只会说“读出重音,读出感情,读出画面,读出形象”,自己都觉得不着边际。同时也指出,即使在优质课上,“读”的活动也是要求空洞,提问没有针对性,“读”与“教”脱节严重。于是再次有了共识,认为解决语文课中如何教“读”是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

教学是基于标准的教学,而每一节课的教学又一定是基于目标的教学。这样,一个能激发大家参与热情的校本教研就诞生了:研究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表达,研究语文课堂中“读”的特点和教法。但是,怎样做才能让每个教师有最大收益呢?

做专题——校本教研的发力点。专题都是直指问题要害,确定了专题就找到了校本教研的发力点。

将以上明确的教研内容与教师们的共同需要整合起来,一个贴近教师需求的校本教研专题诞生了:基于教学目标,研究语文课堂中的“读”。

但是,怎么做专题呢?

一线教师做教学专题研究一定得落在课堂教学上。最能影响教师的是课例,因此以解剖课例为抓手成了不二选择。第一步是分解语文课标中关于“读”的教学目标,再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对目标进行课时化;第二步是依据确定的目标设计“读”的教学活动与环节,打造相对理想的“样本”课;第三步是给同学科教师共同的观课、议课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又会产生许多新的需要,如感觉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了,感觉到理论贫乏了,感觉到原有的部分经验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了等等,于是读书、讲座等自然进入到教师们的专业生活中来了。

在每一个具体的步骤中又怎么做呢,我们的经验是将专题分解成各式各样的小问题,或是搜集教学中的小问题,注重从小问题的发现、整理、研讨、解决入手,引导教师们做行动研究。

在做专题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问题、做法、经验、创见……怎么让生成的东西有意义呢?

结实果——校本教研的长生果。结实果,就是将校本专题研究的成果做实在,让它看得见,摸得着,可重复,易借鉴。一是及时整理,强化每节课、每个活动的总结;二是以案例的形态将产生的成果固化。

经过一个学期的校本教研,“基于教学目标,研究语文课堂中的‘读’”专题结出了如下一些果实:目标意识清晰地深入到了教师头脑,基于学生的学进行课堂设计真正成为自觉遵循的常识;梳理出了初中学段语文课标中关于“读”的方法及要求,整理出了这些读法的特点及应用要点;每位语文教师分析了一个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对其“读”的教学进行鉴赏,并写成交流文章;积累了学科教师们自己创造的一批体现“读”的教学课例,有些还公开发表了。教师普遍有了做教研的感觉,对教研有了亲切感,也知道怎么去做行动研究了,这是一个根本的改变。

成果完成了并不等于校本教研的结束,最后一个环节是成果的应用。应用之道就是进行分享。

勤分享——校本教研的理想国。分享能放大成果的意义,能有效丰富教师的经验,能迅速提升区域内学科教师的水平。

对校本教研阶段性成果的应用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贯穿在整个专题研究的过程之中。我们的做法是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

勤分享,就是将校本教研的过程明确为做法分享、经验分享、失败分享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每取得一项成果,就组织召开区域性分享会,扩散成果的影响。分享会的一般流程是:说课——讲课(观课、议课)——经验介绍——主题报告。

语文这样做校本教研,其它学科也可以按照“析问题——明需要——做专题——结实果——勤分享”这个流程做校本教研,有意义的校本教研一定会让教师有兴趣,必然促进教师的成长。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上一篇:舞蹈类课程体育教育论文下一篇:卫生局党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