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精选10篇)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科技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全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和重视教育,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也正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考虑而做出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正是为了适应这一改革。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专题,用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这种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开放性和实验性。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思考,主动的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体。阅读是通过学生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得意义。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概括主要的内容,摘录重要的信息,自己质疑并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一、以点带面,课内精读与课外略读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的能力。
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的钻研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式。略读则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式。对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开放性、研究性阅读的步骤:第一浏览,即概览一下书籍的内容提要和 篇章目录,求得一个轮廓的了解。第二提问,即就各章节的标题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内容,提出问题,留待下一步思考。第三阅读,就是通读全文,做到边思考边做笔记,达到理解。第四复述,即回忆书中的内容,加深印象。第五复习,即在复述后,一二日内,再重复一次,以巩固获得的知识,得到新的体会。
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阅读与写作结合,使学生在读写的实践中提高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道出了读对写的作用。阅读是感性知识的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写作过程对阅读有促进作用。
阅读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字词,段落层次;2、理解课文内容和分析写作特点;3、归纳中心思想。
作文的一般运思过程是:1、立意,即确立文章的主旨;2、处理材料,包括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3、组织语言表达。
阅读以集中思维为主,写作以发散思维为主。
三、以问题为载体,阅读与提问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1、理解性质疑:让学生在阅读中向自己提问题,如:文章写了什麽?怎样写的?为什麽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麽好处?2、怀疑性质疑:就是大胆地提出怀疑或补充。如:前人或教师的理解分析正确吗?这样的分析深刻吗?能否更深一层地说明?3、实践性质疑:就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对阅读材料再做思考。如:怎样把别人的说法与写作吸收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的吸收,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应怎样改动?
四、以思考为线索,阅读与思考结合,让学生直接体验、享受阅读的过程。阅读要靠学生自己去体会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不通过学生研究就把现成的结论或定理告诉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脚踏实地进行研究,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己阅读,不依赖老师讲授,为实现这个目的,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一、如何加强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中的应用
语文教学本身是个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 每天面对最多的就是文字, 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所以要努力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加强互动合作交流,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 丰富自身文化素养。
1.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传统的语文阅读模式多采用的是整体式的“灌输”教学法, 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 然后根据自己阅读的成果, 进行分析总结, 这样的学习模式过于枯燥, 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 就会产生迷茫甚至放弃的想法。长篇大论式的阅读会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 失去对阅读的兴趣, 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将整体式阅读分成几个小部分, 让学生进行部分阅读, 增强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效率。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感到枯燥乏味,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育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很多学生阅读字数多的文章时只是大致的看几眼, 了解基本内容, 而没有进行深入性阅读, 根本没有达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的要求。采取合作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能提高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学到《长城和运河》, 本文是一篇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诗, 诗歌极力颂扬长城运河的雄伟壮丽, 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可以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 将全体同学分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成员阅读一个段落, 当所有的同学阅读结束后, 采用投票的方式进行投票, 看哪个小组的表现最好, 给予一定地表扬, 采取合作的方式进行阅读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能力, 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进行角色互换提高学习兴趣。
所谓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有针对性地采取分工的方式进行交流合作。分工合作就是教师提出问题之后, 学生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模式对问题进行系统化地讨论,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 进行合理性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4课《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小骆驼认为自己的脚掌、驼峰、睫毛很难看, 后来经过妈妈的指引, 小骆驼由自卑转向自豪的故事。针对这篇文章, 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分角色朗诵的方式, 让两个学生为一个小组, 分别扮演小骆驼和小骆驼妈妈的角色进行朗诵, 采用这种通力合作的方式进行阅读, 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合作效果。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合作学习作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工具, 是学习的载体。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 有针对性的对学习内容进行改变。首先教师要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合作方式, 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阅读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 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和学困生组对, 让学困生多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点, 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育策略。学生在平常的语文阅读中, 遇到不懂的问题要积极请教教师, 加强师生互动, 学生对教师进行提问时, 教师要积极进行解答, 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下, 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阅读。
二、合作学习对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意义
教无定法, 但是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降解教学难度、分解教学目标中才能让学生愉悦学习和获得。
1. 合作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时, 会感觉阅读是个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很大原因是因为一个人学习没有学习氛围, 如果加强分工合作,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学生整体合作,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合作, 保证学习是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的, 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 提高阅读能力。
2. 分工合作减少阅读压力。
合作学习作为新型的教育理念, 在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 强调的是分工合作, 所有的任务都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 所以分配到个人的任务就会很少, 落实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会相对的减少, 问题就会很容易解决。另外, 合作学习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和意识, 发现同学的优点, 弥补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 提高阅读效果和语文学习能力与素养。
总之, 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乐于接受、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 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单方面讲授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阅读任务, 锻炼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只要我们注重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开展, 给每个同学更多锻炼阅读能力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为教学重点。在素质教育开展中,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水平, 必须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 通过团队、小组合作来实现共同提高。本文将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出发, 针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建立合作学习模式提出见解和意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李杏柳.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J].才智, 2013, (03) .
[关键词]以点带面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 读写相结合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科技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全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和注重教育,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也正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考虑而做出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正是为了适应这一改革。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专题,用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这种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开放性和实验性。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思考。主动的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体。阅读是通过学生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得意义。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概括主要的内容,摘录重要的信息,自己质疑并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一、以点带面,课内精读与课外略读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的能力
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的钻研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式。略读则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式。对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开放性、研究性阅读的步骤:第一浏览,即概览一下书籍的内容提要和篇章目录,求得一个轮廓的了解。第二提问,即就各章节的标题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内容,提出问题,留待下一步思考。第三阅读,就是通读全文,做到边思考边做笔记,达到理解。第四复述,即回忆书中的内容,加深印象。第五复习,即在复述后,一二日内,再重复一次,以巩固获得的知识,得到新的体会。
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阅读与写作结合,使学生在读写的实践中提高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道出了读对写的作用。阅读上感性知识的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写作过程对阅读有促进作用。
阅读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学生自渎课文,理解字词,段落层次;2、理解课文内容和分析写作特点;3、归纳中心思想。
作文的一般运思过程是:1、立意,即确立文章的主旨;2、处理材料,包括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3、组织语言表达。
写作以发散思维为主。
三、以问题为载体,阅读与提问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1、理解性质疑:让学生在阅读中向自己提问题,如: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怀疑性质疑:就是大胆地提出怀疑或补充。如:前人或教师的理解分析正确吗?3、实践性质疑:就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吸收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的吸收,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应怎样改动?
四、以思考为线索,阅读与思考结合,让学生直接体验、享受阅读的过程
阅读要靠学生自己去体会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不通过学生研究就把现成的结论或定理告诉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脚踏实地进行研究,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己阅读,不依赖老师讲授,为实现这个目的,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鹦鸽初级中学
赵 鸿
语文教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艺术,信息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学科“好风凭借力”,焕发出勃勃生机。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课运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认为有三点: 首先要做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规划,整合点的选择是否准确有以下三个衡量标准:信息技术支撑手段是否必须,整合点是否能凸显学科的本质,整合的模式是否能解决学科的关键点。
整合点选择的准确与否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成败。我们要明确的并不是为使用而使用,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用,如果找不到多媒体与文本的整合点,那么宁可不用。
其次多媒体的使用要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相关性。不仅仅追求多感官刺激,激发兴趣,更要追求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支撑作用,教学中所选择的媒体,必须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听 1 一位老师上公开课《台阶》时,她在导课和小结环节,运用了媒体音频《父亲》《感恩的心》渲染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在加之以老师深情地语言,教学效果很好。但在探究结束后,这位老师又插入了广告《打包》即老年痴呆的父亲给儿子拿饺子的广告,大概有三分钟左右,现场学生看的津津有味,播放结束后老师又问,这位父亲怎么样?学生都大声说“伟大” 课堂气氛很好。但我窃以为这段视频没有很好地和《台阶》一文实现整合,对于突破重点、难点、甚至与本文父亲的形象主题相差甚远,能牵上的点仅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父爱”了。这样忽视重点、难点的所谓拓展对于教学 本身本没有起到辅助作用。课堂虽有声、有情、有境但缺乏内涵,没有很好地达成目标。
三、尽可能的开发多样化的媒体资源,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语文课堂多媒体的运用不仅仅是使用PPT、音频、视频,媒体的使用要尽可能的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好和学生形成互动,让他们可以参与到媒体的准备、制作中。课堂可以充分的利用班班通、人人通平台、利用优课资源中的功能,使学生自己操作如放大、批注,加强课堂互动等。
利用QQ、微信、博客等媒介建立群、朋友圈,鼓励学生写体验、写反思、写美文,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博客里随感而发写日志写随笔并与同学交流,老师逛逛学生的博客就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读写的动向,发现学生课外创作的优秀作品并进行指导,推荐发表。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支撑、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信息技术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均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因而,利用信息技术媒体的有利条件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轻松而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课前激趣
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文简意丰、格调清新,通过生动优美的句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月色闲游图。教学前,我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出示月亮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柔美静谧的画面与课题的同步效果,把学生带入了“难忘的月色”中,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紧接着的朗读环节创设了很好地情境。
2、学中“有趣”,突破重难点。
将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后,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无形之中促进了这一目标的实现。
例如《济南的冬天》一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未见过的济南的雪后秀气的山、冒着气的空灵的水、覆盖了雪的松树、斑驳的雪草地活生生地呈现在他们的面前,原本平面的、了无生气的教材内容 3 变成了立体的、可感的鲜活画面,伴随着画面的欣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就呼之欲出了。
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不仅不会感到有负担、产生厌烦,而且还会怀着浓厚的兴趣、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3、课外“寻趣”,拓展延伸。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也不能忽视了课外学习的作用,“乐学”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在教学《陋室铭》后,我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上网查询历代文人被贬后的资料,深化对刘禹锡个性的的认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网上寻找相关的的信息。有的学生找来了杜甫、白居易、屈原、阮籍;有的学生收集了范仲淹、苏轼、李白、陆游的资料,他们竟然还得出了小结论:比如“性格决定命运”“幸福与性格有关”“在经历中看一个人的气度”„„孩子们将学习的乐趣延伸到课堂之外,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识,又扩大了自身视野,真正做到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
二、善用信息技术,扩大课堂容量
特级教 师洪宗礼老师曾说过一段话,读来感触良多。他说:“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时间是有限的;五十平方米的课堂,空间是有限 4 的。教师,只要有广博的知识,有扎实的基本功,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就可以在有限的时空里,发挥学生无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而如今这些想法都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得以实现。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丰富了传统的教学内容,使课堂信息容量、知识容量加大,且能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信息技术使教材“活”起来,真正让语文教学实现“小课本,大课堂”。
那怎样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有限的时空里,扩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呢?
1、补充资料,拓宽视野
网上丰富详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课件引入一些补充材料,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优化资源,大浪淘沙。
网上的资源很多很杂,因此我们要在课前下足功夫。尽可能的针对教学目标,针对学情,优化教学资源,选择适合目标和学情的媒体资源,使其生动、简约、形象最大程度支撑教学。
3、配合练习,读写结合
课堂上,我们可以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听说读写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用计算机制作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能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思考,加快了课堂教学进程,增加了练习容量。同时,也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我想,这里的“多元”必须有个“度”的把握,应该是有价值的,即为有效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的感悟,正确把握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结合我执教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教学案例,浅谈我对阅读教学中有效感悟的实践体会。
我们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最终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我们教师的基本信念。要把为学生终身发展而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我们教学行为之中,而课堂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表现场所,学生的学习质量直接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劣。在加强素质教育宏观背景下,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细节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习质量的持续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其必须深刻认识到“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的道理,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学习者也不可能在某一个人或某一段教育经历中学到一生需要的知识。教育的任务必然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转变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本质。为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我们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探索、有效教学行为的最佳模式。
一、找准感悟的“切入点”。
“问泉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泉水要清澈要有源头活水,感悟要有效,同样要找准“源头”。这源头就是感悟的“切入点”,1 源头找准了,才能顺畅,才能水到渠成。
在本课教学中,感受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学习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等精神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为什么说这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作为学习整篇课文的总“切入点”,全文紧紧围绕这个“点”展开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这样一个“点”的引领下感悟。这样,学生在学习谈迁面对“家境贫寒”、“原稿被偷”这些厄运时是什么表现,就有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学生在感悟时,抓住的关键词句都充分表现了谈迁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他们各抒己见,却又围绕主题,“多元”中流露着和谐统一,没有过分的偏颇。
这样的“切入点”在全文的学习中都有着提纲领契的作用,既能体现学习的整体性,又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的方法。在学到“原稿被偷”这部分内容时,我以“致命的打击”作为感悟的切入点,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地方读出“原稿被偷”对谈迁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学生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朗读、理解、感悟,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充分感受了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接着,我又以“打不垮”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说说哪些词语突出表现了谈迁是“打不垮”的。打击越大,越是打不垮,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一个厄运打不垮的谈迁跃然纸上。用两个“切入点”串起了整段内容的学习,重点突出,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完整的学习感悟过程,教会学生一个自主感悟的方法。
二、抓好感悟的“动情点”。古语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在阅读过程中,文本是“物”,感悟是“辞”,两者之间的纽带就是情感。情感是阅读的动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品读语言文字动了情,才会有所感叹。因此,要学生自主感悟,必须要“动之以情”,要抓好感悟的“动情点”。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想象画面”的方式让学生积孕情感。因为谈迁离我们这个时代十分遥远,那些为编《国榷》,历尽艰辛的动人场面我们无法亲眼目睹,那就无法由衷地感受到谈迁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因此,我让学生读读句子,想想画面,将语言文字读到心里去,用心去看文本呈现的感人画面。如在教学谈迁第一次编写《国榷》时的情景,我就让学生充分品读文中那些数字所表达的含义后,再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谈迁哪些奋斗的情景?”让学生调动自己的 2 生活体验,在头脑中重现画面。因为前面提供了“有一次,谈迁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这样的范例,学生就能想象出无数的“有一次”,在想象的画面中,让我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谈迁一次次奋斗的情景,学生的情感更是由于这具体而形象的画面逐渐积淀,慢慢渗透到对文本的研读中,这样的阅读感悟是多么真实、自然而又贴切。
我们还可以采用“体验角色”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利于更加有效的阅读感悟。如我在教学“茶饭不思、夜难安寝”这两个重点词语时,就让学生说说“谈迁在思什么,想什么呢?”将学生置于谈迁当时的情境中,站在谈迁的立场上思考,体验角色的情感,从而从内心感受到谈迁当时受到的“致命的打击”,准确而深刻地感悟到文本内涵。
三、巧用感悟的“衔接点”。
“浑然天成”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教学艺术,“水到渠成”的阅读感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学目的,那么到底如何做到“水到渠成、浑然天成”,我想首先要做到自然有序的衔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主导”得亲切自然,层层深入,将学生带入一个完整而深刻的阅读过程。
首先,我认为“衔接点”要顺其自然。我在教学时,精心设计了每一部分的过渡语。过渡语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更能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在这样一种自然的学习情境中,学生能轻松自由地进入到课文每一部分的学习。真正走入课文了,才能用心去品味,完整地感悟文章内容。
其次,我认为“衔接点”要层层递进。如我教学谈迁第二次编写《国榷》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充分体会到谈迁付出的艰辛,从而进一步体会谈迁那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本来感悟到这一层面也是可以了,但是我发现了其中的一个重要教学资源,即“更加翔实、精彩”,为什么比第一次的更加翔实精彩,离不开谈迁越来越艰辛的付出,越来越坚定的信念。于是我利用这个短语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衔接:让我们比较读读谈迁前后两次编写《国榷》的情形。通过朗读,学生从两段描写中感悟到谈迁第二次确实是更加地艰辛刻苦、坚定不移,3 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谈迁一次比一次坚定,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由此可见,层层递进的“衔接”能带来步步深刻的感悟。
四、精设感悟的“抒发点”。
“有感而发”是阅读教学的自然生成,一堂成功的阅读课,就应该让学生“有感而发”。但是,究竟何时而发,何样而发,都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精心设计感悟的“抒发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对课文中心的把握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发的形式有很多,比如朗读、自由交流等。我在教学时,主要是通过写来实现有效的感悟。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不可能人人发言,这样学生容易产生思维的惰性,认为反正不一定要自己回答。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发展就有欠缺。所以,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时注重了阅读方法的渗透,学生已经掌握如何阅读,这时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人人要划,人人要圈,人人要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写下来。
再如,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齐读了作者发出的感叹,然后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拿出小书签,也像作者一样写写自己的名言,抒发自己的感悟体验。学生对这样的一种训练方式感到非常新奇,自己来当小作家,写名言,当然是乐此不疲。当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言读出来时,我微笑!虽然文字不是特别精致典雅,但却是那样真诚确切。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把握深入到内心,上升到理论,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湛江太平第三初级中学
陈明荣
从教多年的我,深刻地体会到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兴趣诱发、视野的开拓、重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一向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感的培养,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人,不能脱离对人的教育与感化。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美感培养是非常必要的。阅读教学中的美感培养是对以往以字、词、句、章为中心的呆板的教学模式的突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只有坚持系统论的原则 才能完成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一个不知美为何物的人,一个没有美感的人,他的情感是不健全的。
那究竟我们所说的美感是什么呢?美感是人在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语文课是一门审美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学生面对语文课文,不仅仅是一大堆语言文字,而且是面对美、面对美的生活、面对美的精神,因此,认识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开拓,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美感的培养与引导势在必行。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美感的培养。
一、美感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也很重视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大多借助旅游去感知大自然的美丽,清新,了解风土人情,开拓孩子们的视野。或者学习各种艺术门类的学习班,如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等,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培养孩子们的艺术修养,艺术的鉴赏水平和能力。同样,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是培养学生美感的一条途径。美感是人在感受事物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近代中国提倡美育的第一人梁启超就提出了美育的重要性。被誉为“美育之父”的席勒说:“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进行美的事物、美的榜样的诱导、启迪,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养他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情操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中学生的思想基础、学习基础相对较薄弱,而他们恰恰需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审美素养,这种素养的形成过程是长期而艰苦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语文学科在其中就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其美育特点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学习课文中人物的崇高品质,让他们在情感和思想上都得以熏陶,以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初步具备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是各门课程中占时最多、美的内容最丰富的一门课程。“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苏霍母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语文课是一堂最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体裁的文章都含有感情,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衣以入情。”作者在写文章时,在自己情感的带动下,手中的文字如同长了灵魂一般,知情知理,善解人意,把读者深深地打动,一发不可收拾。说来也怪,“感情”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可却成为联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借助于课文把学生的感情调动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在诱发学生的情感中我抓住文中的词语、句子、对话、事情发展,用作者的感情去感动学生的心,达到心灵相吸。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阅读中进行美感的培养
(一)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美的情感
阅读兴趣的培养要求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经常不断到设法激起学生的阅读需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阅读实践,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普列汉诺夫说:“美则凭直感 的能力而被认识。”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创造。它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所以它本身便具有美的特性。在学习鉴赏活动中,当我们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事物美的言行、美 1 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种兴奋、愉悦和满足,进而激起我们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把教材中的美感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他们去追求美、创造美。《观舞记》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印度舞蹈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用语言表现这种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冰心用她细腻的笔触、精妙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舞蹈的精妙,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感情强烈,意境深邃,内涵丰富,还因为它在形式上富有音乐美。通过朗读让学生领略其内在的韵律,显现出它的音乐性。让学生在“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之中,理解美好的事物,接受美,并奋发努力创造美。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朗诵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直觉美的方法之一。比如朗诵《钱塘湖春行》,在教师的指导下凭着学生自己的理解,去朗读出含蕴于字里行间的深切的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的喜悦心情,读出诗的从崇高美,学生的情感会完全沉浸于诗的深幽的境界之中。教师适时适度的角色化表演,形象而具有整体性的板书、直观生动的画图,也能激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并且经过学生生活经验的参与,会使学生创造出更深刻的意境。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审美情感
心理研究显示,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的强烈审美愉悦,而作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性文章,通常也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的心理期待,正是教师实施美育的最佳契机。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创设课文需要的情境,将审美期待这种内在的情境外化为审美注意。
⑴充满激情的语言渲染。
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语言应用的典范。语文教师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最好手段。如果教师的语言真正做到了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那么学生就会情绪高涨,心潮澎湃,激起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规范的语言使课堂产生良好的学习气氛;简洁的语言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的印象;幽默的语言使学生造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严密的语言会使学生富有逻辑思维;富有情感的语言可以减少师生间的角色差异。例如教《济南的冬天》时,为了创设情境,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语:“现在是初冬季节,一提到冬天,大家也许马上联想到一幅白雪皑皑冰清玉洁的图画,也许会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佳句。可是在我国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有一个地方,它的冬天温暖如春,给人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下面,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到济南城去走一走,看一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一幅图景。”事实证明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易于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从而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
⑵借助媒体创设美的情境。
媒体是语文教学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媒体,能将语文教材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复杂、抽象、潜隐的问题,清晰、明确、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既便于教师处理教材,组织教学,又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记忆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在教《最后的一课》时,再现当时的情景,使学生加深印象。
(三)吟咏诵读,美在感受。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昻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诸如此类。把文章的神情理趣,通过声调、语气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不知不觉地,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老所描述的这种境界,就是通过吟咏诵读所达到的审美境界。教师的感情倾向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诱发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范读、导读,让学生把真情实感倾注于课文中,进入情融融、意切切的情感熏陶中,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这种以读激情、融情入文的方法,能激起感情的浪花,从而在教材内容的感召下,引起文体意 2 识的觉醒,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教育。如教《琵琶行》一文,教师可通过刻意突出诗歌的节奏以及富有艺术性、音乐性的演奏技巧的范读,来传达出作者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及自我身世的感慨,使学生受到音乐美感情美的感染,体会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惨际遇,情感迅速融入诗的意境中。又如教《回忆我的母亲》,教师可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使学生从平实的叙述、诚实的报答、深切的思念中,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这种“以读激情、融情入文”的方法,体现了少一点进解,多点感情朗读的情感审美教育的优势,即在阅读教学中强调情感熏陶,强调情感因素的教化作用。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必要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四)细嚼课文,美在品味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因此,要充分体会文章的美感,还要咬文嚼字,把储蓄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都体会出来。要从文艺修辞的角度,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注意其修辞的美妙动人之处,深刻感知作品所表达的丰富内涵,注意其形象感、情趣感、意蕴感,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的意境,感受其意境美,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眼”(或诗眼),挖出其深刻的内涵,感受其意蕴美,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一开头就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为了让学生充分品味这一句的美妙之处,我将这句改成:“盼望着的东风来了,春天来了。”让学生比较哪一句写得好。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当然是原句写得好,原文用了反复、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人们急切盼望春天来临的思想感情,又把春天拟人化了,使人把春天想象成一个春的使者”。通过两相比较,原文的美妙之处,就被品味出来了。又如《茶花赋》中对茶花的描写:“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火焰”,“时时望见竹篙茅屋旁边会闪出一枝猩红的花来”,“红彤彤的一大片,简直就是一段彩云落到湖岸上”。这些描写能帮助学生具体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在学生脑海中留下鲜明的印象。又如在结尾处从童子面茶花的含露乍开,写到花的生机勃勃,笑脸鲜红的儿童,再写到童子面茶花,这茶花正可以象征无限的生命和真挚爱国之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浓郁的诗意。细细品味这诗一般的语言,会使学生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由于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写人写事文章的美感培养
中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阶段,是非善恶的鉴别能力还是有限的。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初中课文中诸多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表现出来的行为美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优秀人物品格能使学生心灵产生感应,情操获得陶冶,心智受到启迪,思想实现升华。通过他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和可贵精神,是语言教学审美渗透的首要内容。如杰出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不畏艰难、机智勇敢、奋不顾身的革命先驱;不畏强暴,热爱劳动人民,关怀进步青年的鲁迅;所有这些人物的高尚情操,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在教学《我的信念》、《最后一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些课文时,课前,我布置了学生查资料、收集图片等,而我就从别的媒体上扫描、剪辑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图像,调集声、光、色等现代科技手段,融音乐、声响和画外音为一体,适当地再配以文字说明,营造出特殊的课堂气氛,强烈渲染、烘托出主体形象,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学生对相关背景知识的回忆,使文中人物的品德感动人,信念鼓舞人、理想教诲人,心灵震撼人。这样,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德的概括提炼就水到渠成。
2、描写自然景色文章的美感培养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大自然的美是千姿百态的,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大自然美丽的自然风光作了深刻细腻的描述,无不显现出大自然山河的锦秀。如《济南的冬天》中冬天的美丽景色;《威尼斯的小艇》中特有的威尼斯水上城市风光;《春》中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景象;《索溪峪的野》中的山野、水野、人也野等等,而这些美好的景物,绝大部分学生不曾真实领略观赏过,单凭读和想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在 3 语文阅读教学中凭借多媒体的功能,通过优美风景的录像、录音,再现课文景物,使学生真切感受大自然的美。这样学生通过形象的景物,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内容,同时,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3、古诗文鉴赏的美感培养
古诗文教学注重背诵,在背诵中体会诗歌含义。在编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在教学《天净沙
秋思》一诗时,我将一幅黄昏的秋思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高瘦、无奈的游人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如在教学《观沧海》这首古诗时,我先剪辑了一段有关汉末战乱的录像,再配以背景介绍,学生边看边听,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公元207年,进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再出示曹操本人的图片,附上作者简介的滚动文字,学生就会比纯粹的看书更感兴趣。诗歌教学主要是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背诵诗歌。所以我在学生朗诵时配上音乐,屏幕上的诗句随着朗读的节奏颜色发生变化。律诗的吟诵很讲究顿挫,我又在关键字上做上不同的符号,提醒学生注意顿挫和重读。伴着流畅的音乐,学生们跟着节奏的朗读出奇的好。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再调皮的学生也总能做到全神贯注,生怕错过了哪个美丽的镜头。到课快结束的时候,连平时最胆小、最怕背诵的一个学生也怯怯地举起了手,要求配上音乐进行背诵。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启发学生体验美和感受美的过程。
(五)训练想象,美在创造
对美的自由延伸极为重要,联想是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而想象则是在联想的基础上改造,加工记忆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艺术的翅膀。借助它作者就能沉浮想联翩。“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生动的形象和感人的意境。像范仲淹从未到过岳阳楼,却写出了千古绝唱的《岳阳楼记》。《浪淘沙•白戴河》的词人毛泽东面对眼前的“大雨、幽燕、白浪”,却联想到岛外汪洋中一片茫茫不见踪影的渔船,想象到千多年前的魏武帝曹操,在此策马扬鞭,东临碣石时写下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恢宏诗句。给全诗提供了无限的时空想象,丰富了诗的意境。中学语文课荟萃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教师在教学中要使这些作品的语言文字不成为“死板的符号”。就要启迪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就能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作品的写作格调,理解作品的思想主题,受到作品中审美形象的感染和意境的熏陶。如教《荷塘月色》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大量新鲜的比喻,进行再造想象,如抓住“舞女的裙”“零星地点缀的白花”“月光如流水”“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像笼着轻纱的梦”“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等句了。以及关于蝉声、蛙声的描写进行品析,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这些景物连缀起来,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素淡朦胧的荷塘月夜图,然后,再指导学生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细细品味,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中,与作者共振共鸣。中学生阅历浅,知识少,对阅读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教师一定要精心指导和点拔,要充分调动学生平时积累的知识和生活进行自由联想和想象,使学生从无 4 声无色的文字中听到,看到有声有色的形象,有血有肉的人物,仿佛身临其境,不然就是“美”在眼前也发现不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念了半天也领悟不到那种塞外风光的意境。此外,对美的想象和延伸能力的培养,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想象的作文来训练。如写一段话,放一段录象,然后让学生把内容补充完整,或利用诗句进行想象,写景状物,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或布置一些科幻作文,如《假如我是„„》、《22世纪的中国》等,让学生驰骋想象,展示自己的才华。
对于美的品味,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在欣赏同一作品时,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对于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了看见缠绵,革命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事„„对于中学生文学欣赏的多样性,教师不应遏制,而要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认识作品中的“精华”与“糟粕”,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自觉地欣赏作品中的自然美、真实美、高尚美,而不是那种庸俗的,不健康的,低级趣味的东西。
总之,学生通过课堂审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能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融情于境,呈现愉悦,这些都是还只停留在欣赏美的层次上,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比较、鉴别和深入思考,使审美主体进入审美对象所蕴藏的完整意蕴、理趣等深层次,并调动全部心智,尽可能地开发创新,才能过到自身更高更好的层面上,将审美活动推向更高级的阶段。这就是说,教师在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性格所必需的领悟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以美启真,以美扬善,以善治性,形成健康、全面人格之日的。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审美素质
名师出高徒,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教师的审美能力决定着学生的美感分界线。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了不可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是他调动感情的功夫决不能逊于演员,否则他不很难感动学生并赢得学生的共鸣。“创造的热情和激情是主体创造动力机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丧失热情和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于创造活动中去的。”
在心理学上,激情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积极的激情和消极的激情。积极的激情能鼓舞人、振奋人,催人向上,克服困难,成为正确行动的推动力。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强的教师,一般都富有激情,他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以他们自身的情感张扬,强烈地感受染学生的身心,激发他们的创造冲动。人文学科是这样,科学学科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对科学家和科学发现的无限崇敬之情,怎么能不让那些莘莘学童激动不已而矢志追随呢?
消极的激情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作为教师要有清醒的意识并及早设法控制,以免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譬如在教师当中常见的情绪低落,表现为愁眉不展、唉声叹气、悲观失望、缺乏生气、抑郁沮丧、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愿与人交往、自悲自责等这种低于正常情感的激情,在心理学上叫做“情感减退”。再如情感的反映与相应的环境刺激和内心体验不符,表现为对能引起悲伤的不幸事件反而表现为喜悦或无所谓的样子,而对能引起喜悦的愉快事件反而痛哭流涕。这种激情表现,在心理学上被子称为“情感倒错”。不管是“情感减退”还是“情感倒错”,还是诸如此类其它方面的一些消极激情,都不利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地开展,所以千万不可视为小事而掉以轻心!
从以上的所说的我们不难看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美感培养是不可忽视的,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感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渗透,让学生通过听、说、读、看等形式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和想象美;同时,也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审美素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美感的培养,要真正作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究和潜心钻研。
一、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是保证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的重要前提。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教师应该关心和关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浓浓的师生情。这样学生会更加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能够及时表达自己对于学习过程存在的建议。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意外的负担,集中精力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同时,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开展朋友式的教学,与学生一同进行问题的研究和讨论。通过这样的练习,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为开展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高效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丰富合作学习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集视频、图片、动画和文字于一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能够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阅读知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在互联网上拓展更多的阅读素材,让学生对于课外的阅读内容进行合作学习,有效拓展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视野,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锻炼。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网络上下载一些合作学习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合作学习的氛围,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完《沁园春·长沙》之后,教师可以在多媒体大屏幕上把毛泽东写的另一首《沁园春·雪》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探讨这首诗有着怎样不同的意境,让学生把自己根据阅读得出的不同理解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然后,教师也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关于这首诗合作学习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视频中学会怎样开展合作学习,从而提高语文阅读合作学习的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创设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集中更多的注意力开展语文学习,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语文阅读,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就会有积极讨论的热情,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例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于江南的冬天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学生对于冬天的寒冷的体会,能够使学生的感情基调与《江南的冬景》相符合。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江南冬景的视频和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凄寒的冬天,使学生能够在作者的环境中更好地感受江南的冬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探讨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对于学习内容的不同理解。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大意,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四、科学进行分组,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还需要把学生科学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强交流。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让兴趣相投的学生在一个合作小组中。这样,能够使学生因为兴趣相同而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更加融洽。教师可以让小组内每个学生轮流担任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的效果,还能够使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对于作者的写作情感进行探究。针对好奇心强,探究兴趣浓厚的小组,还可以给其布置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的任务。在小组内,明确分工,轮流担任组长,带领组员学习诗词,起到很好的阅读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通过充分的交流来加强对于文章的理解,起到很好的阅读教学的效果。
五、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行科学的评价。首先,教师应该保证教学评价的全面性,既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还应该评价小组整体合作学习情况,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小组内和每个小组之间的评价,通过对于每个成员和小组的团队精神、学习状态以及对于文章的理解进行评价。这样能够激发小组内的每个成员的学习斗志,使其更加努力地学习语文阅读知识。最后就是教师的评价应该以正面为主,以鼓励学生为主。例如,对于学生苏轼诗词拓展学习工作做得好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鼓励,激发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当然,适当的负面评价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积极学习,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
六、结语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全面、高效的学习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共赢的意识。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使班级学生在良好的沟通基础上,能够加深相互了解。让学生更加了解每个学生,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更好地交流心得体会,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这样既能够锻炼高中生的社交沟通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文章立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陈焕彬.语文课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尝试[J].新课程(中旬),2012(12)
[2]黄碧俊.浅谈高中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式阅读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2012(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教学 探究
学生拥有研究性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建构的自主权、探究目标和意图的自主决定权。作为教师应该自己设计或者研究情境脉络,不应该全部灌输给学生,而应该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和情景构建,从而使教学中单向的交往实践转变成双向的、对话式的交往实践模式。以下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探究学习的意识进行具体地阐述。
一、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语文阅读学习现状
1.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生年龄在6-12岁左右,从思维特点上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属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特点是将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在没有具体事物的情况下进行思考,可以通过假设的方式继续进行逻辑推演。根据这一特点可以看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中最主要的是抽象逻辑性,这个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任何问题都不会直接寻找结论而是要通过现有的材料对所遇到的情景中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在用逻辑性进行分析并验证,最终进行判断。
2.现状分析。从当先的教育现状来看,小学语文老师所承担的希望及压力都是较大的,尤其在当前课改的大背景下,使得许多小学语文老师的思想观念及教学方式方法上都产生了不小的改变。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以课本内容为主的情况,这种情况决定了当前的阅读课堂依然是传统模式,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学习的内容,使得学生无法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培养个性及创造性思维,也可以说这样的教学从根本上忽视了小学生对于阅读的需求。而不少教师在进行教学中也缺乏对文章的审美能力,在进行教学何总的啊多数以实用性为主。这就导致了阅读课堂上教师对于文章的理解停留在单一的思维上,与时代感相差甚远,也同样缺乏个性。在人物的解读上用陈旧的思维及观念去衡量,对于当前的教育对象的时期需求及所处年龄特点都不加以考虑。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1.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起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目的,但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创造性并不意味着可以自由的进行解读,可以不理会文章的核心价值观,完全随心所欲的进行解读。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时候需要强调价值观,学生要通过阅读学习他人的优秀内涵,需要在现实意义下进行内容的解读。
2.提升学生的阅读智慧,成就学生的成功喜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除了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之外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我理解、自我体验的审美方式,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智慧,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的融入到作品描绘的场景中来,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阅读的内容。也正因为此小学阅读课堂小学生应当充分的探讨语言文字的美感,深入挖掘文字背后隐含的情感,使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生命,要重视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思考,使学生与作品直接能够产生一种情感的联系,或体会、或感悟,真正理解作者的爱憎,真正的理解文章的内涵,这才是阅读最好的效果。
3.有利于小学生个性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教师比较偏重于对教案的预设,一般喜欢把教学目标分解成一块一块的,然后在教案中以几个问题解决某几个目标,几个板块解决某个目标,详尽而缜密,而对课堂中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对学生探究过程中会提出预设外的问题不作多大的思考,即使在课堂中发生了也视而不见,避实就虚,依然坚决地“将预案进行到底”。这无疑与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主体学习精神相违背的。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的策略
1.积极主动地阅读。对探究目标的自主建构强调以一定的社会协商为背景。在面临探究情境时,常常需要把学生引入共同体,引入共同体的社会协商中,引入共同体建构起的问题中。学生可以只探索自己个人生活中自然出现的问题,学习的主题可以由自己来。
例如小学教师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预设的目标内容有三条:①了解内容,感受小兴安岭景色的美丽。②体会用词的准确,积累优美词句。③复述课文。我就着重抓住第一、二条紧密结合进行教学。在目标实施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写春天的这一部分,让学生不但理解内容,而且掌握学习方法,接着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夏、秋、冬三个部分。这样的目标拟定较为科学,且具有操作性,更体现了三维目标的紧密结合。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兴趣是读书的前提也是激烈学生阅读的最佳方式,兴趣是要学生有主动阅读的想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就是要让学生面对课文时有主动阅读的想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汇总教师可以根据所需教授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激励。但是这个过程不应当花费太多时间,通常情况下文章中的一个细节都能是吸引学生的关键,主要能够恰当的选择,并加以生动的描述就能实现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这一环节中有两点技巧:一是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的方式,当遇到不理解或需要加以探讨的问题时提出来,之后再带着提出的问题返回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找寻问题的结论,这是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式;另外一个技巧是将课本中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对重要问题深入的研读课本,细细的品味作者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情绪变化,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之后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个人的见解。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学习自我阅读的过过程,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掌握自我阅读的方法,并积累了相关的阅读经验。
3.教学预设,推敲中演绎个性。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能“焕发生命活力”的沃土。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被禁锢,教师教学的灵活创造精神难以形成”。在新课标角度下,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进行课前预设。这个预设应当是心中有人,过去一种固定的预设方案改变为多种假设方案,且假设方案应当包括了教案、学生、情景、生活以及自己,此外还需要对与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加以准备,推敲中演绎个性,增加教案的宽度、深度以及广度,多样的预设演绎课堂才能使教学更加的精彩。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这篇文章目标内容有三条分别是:了解西沙群岛的富饶,激发学生对西沙群岛的热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认识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激发学生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和领略迷人景色,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和陶冶情操;充分感知总分结构的写作方法,练习写作。这三点内容中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第三条,写景作文是本册课本的重点让学生掌握先总起后分述的写作方法,可以较为有效地为写景作文的教学打好基础。而许多学生对此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一窍不通,写出来的文章结构混乱、记流水账,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透彻的来解讲。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从学生的整体发展着想,创造了和谐的师生研讨氛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促使他们在生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使教与学呈现出高度协调、和谐的特点,这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贾玲.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7).
[2]荆美婧.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J].新课程(上).2012(03).
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就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写的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使学生自身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儿童的阅读能力,主要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加以培养。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形象、鲜明、生动、活泼的特点,具有特定的情境,又能着重训练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文的阅读能力。阅读教材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培养学生扩展视野获取知识提供充足的营养的最佳渠道。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几种有效的策略进行阅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读
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语言描述情境,创设情境或描绘画面,或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导入新课。这样使孩子们在阅读前,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阅读全文的欲望,使学生乐于阅读。
(1)引言导入。
在初读阶段,导入新课和弄清思路对于情境的创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初读作好铺垫。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利用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寓教于乐。
二、强化情境,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内容——细读
细读指仔细地阅读教材的重点词句,通过重点阅读才能感悟内容,理解内容,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等。一般情境教学中,通过教材描绘具体情境,结合实例点拨、设疑、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让学生进入课文中作者所描写的情境,这样更好地细读课文,从而理解作品语言,受到作品的感染,加深对作品理解。
(1)利用肢体语言。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一些课文中的词语,让孩子们说一说,做一做,看一看,演一演等手段,准确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样读起来会准确、流利、有感情。如《回声》一课第四自然段中“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这句话中有动作词“捡、扔、激”,让孩子们做“捡”、“扔”的动作,然后让孩子们想象听到声音,看扑通画面的波纹,体会“激”意思。抓重点,孩子们会轻松理解其中的意思,并愉快的读这部分。
(2)联系上下文,设计训练,加深理解。
有些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通过教师精心设计,会使学生认识更加清晰,感受也会更深刻。这又为运用词语或句子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先感受后表达,再加上情绪的催化作用,学生不但理解了词的作用,而且能把这些词语运用到生活中去。既挖掘了每个孩子的潜能,又培养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同时还学会用关联词语说话,丰富了自己的语言。
(3)展开联想与想象,丰富课文内容。
强化情境,也就是把课文中作者所蕴含的具体事物生活空间的情感,通过场景、氛围和图画流露出来。这种形与情的相互作用下,使他们眼前出现相类似的场景,进入合理想象,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丰富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在阅读作品中更得到升华。
三、欣赏课文精华,体会语感——精读
“精读”是指要求学生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精华,再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的同时,还要从中知道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这样让学生逐步学会、体会、品味语感,从而提高鉴赏作品的能力。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就能了解前人的智慧,充实自己的大脑,提升自己的能力,对名著做到书读百遍,反复体会其中精华所在。
【摘 要】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传统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真正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发展。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训练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阅读教学往往被老师“串讲、串问”所取代,课堂教学普通存在:问得多,讲得多,板书多,而读书少,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少的现象,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却淡漠了朗读指导与训练,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差,甚至有不同程度的“唱读、顿读、节拍读”等不规范的读书现象。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不断改变自己以前古板的做法,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然而,我们传统阅读教学,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内容分析多,文字训练少,教师灌输多,启发自学少,教法考虑多,学法指导少。学生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如何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达到“会学”的境界。我认为,借助教材这个例子,把学法指导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不失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牢固树立为学生发展而教的思想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更新观念,克服考什么就教什么的认识,要牢固树立为学生发展而教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朗读指导和读书训练;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以让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为目的。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若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相讨论,教师再做适当点拨。真正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发展。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不同的朗读形式,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有了兴趣可以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厌读”为“愿读”,变“苦读”为“乐读”,从而使朗读真正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我们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备课时精心设计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书”上下功夫,使课堂教学做到“读中有思,读练结合,读议不分离”。例如教学《白杨》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获得整体印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我先对整篇课文进行范读,让学生带着思考的问题欣赏性听读,使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借白杨树赞美那些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建设者。为了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在已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小声自由朗读,边读边想:爸爸表白的心是什么?为什么爸爸的嘴角会浮起微笑?你能体会“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吗?这样一来,学生在读中弄明白了这些问题,就能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很自然的也就流露出感情,与著作产生共鸣。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深入理解内容,我又根据课文的对话,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并让全班进行评议。整堂课的教学活动既有老师范读,又有学生自读,全班齐读,分角色读,轮读,问读等等,形式多样,恰到好处,效果甚佳。这样久而久之,学生都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书,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三、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或许是因为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便一遍一遍地让学生读,机械地读让孩子觉得很是厌烦。而老师们却忘了,其实我们教学就是创造环境,多为学生提供学习经验,使之自发地去学习。所以,我认为适当地给学生创造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加强朗读的训练的具体方法
1、端正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受统考升学率的影响,往往会重写轻读,狠抓字、词、句、篇的落实,把朗读基本功的训练挤掉了,结果造成学生朗读能力低的现象。我在教学中,坚持把“朗读”放在教学的一定高度,并加强朗读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加强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决不是绊脚石,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金钥匙。
2、组织学生认真听朗读。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放录音带、组织学生认真听读,要有明确的要求,听什么内容,教师要告诉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读的效率。
3、重视朗读指导。教师可以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和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朗读时吐字发音,要尽量做到正确、清楚、规范。理解内容的指导,教师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意图、人物性格等,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很重要,主要是对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的指导。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推荐阅读: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10-12
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07-10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色彩06-15
诱思探究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06-23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论文06-20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09-19
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得到的启示06-23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5-26
语文阅读课题研究计划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