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实验教学环境科学论文(精选12篇)
一、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
研究性实验教学以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为支撑。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在横向上覆盖了环境科学类专业的绝大部分研究领域,纵向上从环境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深入到各类专业课程的科研前沿。根据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业设置,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由以下5个子平台构成,分别是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环境工程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给水排水工程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海洋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性实验教学子平台。所涵盖的实验教学领域主要包括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微生物资源、有机固废资源化等几个方面。各子平台所承担的实验教学领域不相互交叉,且相对独立。通过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对实验设备等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了系统规划,统筹兼顾,资源共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实验教学中融入环境科学科研前沿的内容和技术手段,促进了学生对该领域的实验内容的兴趣,满足了学生求知识、求创新的愿望,发现和培养了个性化、创造性人才。
二、多层次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架构
研究性实验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规律,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安排实验教学内容。针对环境科学类专业实验课程多、课程内容难易度相差大的特点,研究性的实验教学内容需按课程教学时间和年级两个层次进行统筹安排。
1.课程教学时间层次
环境科学类专业各研究性实验教学课程所开设的实验按其难易程度分三个层次: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学时分配分别为总实验学时数的30%、30%和40%。其中验证性实验最简单,设计性实验比前者稍难,综合性实验最完整。
2.年级层次
对于一年级本科生,主要开设验证性实验,进一步强化对有关的基础理论的认知和巩固知识,培训其各项实验技能技巧、动手能力,以增强创新意识和探索兴趣为主要目的开展研究性实验教学。通过验证性实验,深入理解和巩固理论课堂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对于二年级的环境科学类专业本科生,主要开设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培训其对实际实验现象的捕捉,学会利用现象判断实验结果。对于三、四年级的环境科学类专业本科生,主要开设综合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组建实验团队,鼓励团队自主探究、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和整理、分析、解释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实验数据。在综合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可组织若干个围绕环境科学专业的课题,以科研方式引领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三、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法
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与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除了在课堂实验教学由教师传授以外,还需要在课外实验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外实验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从而弥补课堂实验教学时数的`不足。课堂实验教学主要开设验证性实验内容;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主要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研究性实验教学相关子平台完成相关实验内容。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实现了信息和资源共享,提高了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加强了实验室管理,营造高效率的实验教学环境。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各子平台相对完善并独立,能够满足各自领域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的开设要求。各子平台的常规实验室面向全院、全校各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24小时开放,大型仪器室则采取阶段性预约开放。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创造了灵活机动的实验条件,为研究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提供了支撑,满足了研究性实验教学的空间环境条件和不同课程、不同研究方向所需的条件,有利于促进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和主动性、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四、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的评价方法
环境科学类专业研究性实验教学需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由于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学生的课外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这样教师只能对小组给出学生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部分的成绩,对每个同学的设计及在设计中所做的贡献不能有效评价。所以需将实验过程考核细化,制定出能详细考查每个同学的评价方法,这样对每个同学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和因材施教。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制定了切实有效的环境科学类研究性实验教学评价方法,每位学生的实验成绩由3个部分组成,分别为:验证性实验成绩、设计性实验成绩和综合性实验成绩,各占总分的30%、30%和40%。验证性实验,总分30分,由每位学生在实验课堂中独立完成并提交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实验报告情况,给出每位学生的验证性实验成绩。设计性实验,总分30分,由小组根据指导教师出具的实验题目,课外查阅资料,完成并提交实验方案初稿,经实验教师指导后实施并提交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方案初稿及最终提交的实验报告,给出每组学生的设计性实验成绩。综合性实验,总分40分,由小组自定实验题目,拟定实验方案,经实验教师指导完善后实施并在课堂开展主题讨论。主题讨论由教师随机指定小组内1名学生讲主讲20分钟,其余学生补充5分钟。任课教师根据小组讲解情况,给小组整体打分,总分35分。由于讲解人是随机抽取的,因此小组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实验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否则将影响小组其他同学的得分,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监督。班级其他每位同学根据小组讲解内容,公开质询和讨论。此时,任课教师根据同学提问情况,给提出问题的同学打分,每位同学的提问,总分5分。
五、结语
一、课程特点
“环境与能源科学导论”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重要的入门课程。该课程以人类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与能源为主线,探讨了人类活动对环境各要素(例如大气、水、土壤等)的影响以及人类能源需求消耗状况,阐述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变化规律、能源使用与需求规律。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激发学生热爱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事业的热情,为将来从事环境优化与节能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与节能意识,增强环保与节能素养,使环保与节能工作起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落于实处。该课程对学生后续的学习起着纲领性的引导作用,通常安排在学生大二第一学期,此时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其他的相关专业课程,对专业知识了解很少,对专业认识还比较模糊。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阶段对将来要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就业去向感到困惑和迷茫,如不及时引导,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导致学习与生活没有明确目标。导论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相关热点内容的全貌,遵循知识学习的“结构—要素—结构”认知规律[4,5]。该课程教学面临一系列难题。例如,教学内容广而泛,复杂枯燥,课时少而内容多等。我校分配给这门课仅16学时,而课程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环境科学与能源科学领域的全部内容,因而存在单个内容的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此外,该课程是新开课程,存在着相关教师经验不足等问题。
二、教学优化措施
1.充分发掘关联性。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今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热点问题,这两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断增大的能源消耗,导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常规能源的消耗恶化环境,而可再生能源则有益于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恶化会导致能耗需求同步增长,环境改善则会导致能源需求的降低。此外,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每个分支问题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充分发掘这些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此外,还应将人类发展、能源环境问题关系进行扩展式关联,分析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把握住能源与环境问题发生、发展及解决的主因。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及其发展,同时造福与服务人类也是研究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人类的发展,使能源需求不断增大,同时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反过来,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恶化又遏制了人类的发展,得到良好解决则能促进人类发展。
2.案例式教学。本课程知识点繁多,而且往往枯燥无味,容易导致学生疲乏与走神。采用典型案列充实教学内容,是改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应时刻注意多用案例开展教学,将相关知识穿插于案例中,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事例感受中掌握知识。如在讲授环境问题时,可以图文并茂地介绍震惊世界的“20世纪八大环境污染案例”,将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时间或学生身边接触到的一些环境污染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增强学生对这些事件的感性认识,为以后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做准备。还可以给学生简要地播放《难以忽视的真相》等视频,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及能源问题案例给学生非常大的触动。环境与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在平时生活中就应多关注该问题,注重知识更新,保持对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的敏锐性,使教学内容紧跟时政变化,与时俱进,并将之注入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学习。
3.增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这可以从增设网络平台交流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两方面进行。课堂时间有限,尤其是本课程安排课时少内容多,大量的资料需要通过课后网络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例如,可以在网络上用动画的形式模拟各种环境污染在大气、水、土壤中的存在、迁移和转化,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分析这些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危害。在网络平台上,可以进行师生交流与讨论,增加师生互动,节约课堂时间。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课堂上和课后网络平台交流均可运用,不仅应图文并茂地传授知识,还可以运用动画、音影等方式展示有关历史和当前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立体图像。图文互补,音影互补,从多个角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互动课堂教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一个特点是知识内容面宽广,而对知识深度的要求不高。对于这种课程,若采取以往仅仅靠教师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也难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知识点印象不深刻的困局。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则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具体执行可以采取学生上讲台参与课堂教学与讨论的方式进行。从本课程分出“空气污染问题”、“水体污染问题”、“固废污染问题”、“噪音及其他污染问题”等几个知识点,把学生分成相应的几组,每个组负责一个知识点。在课前,各组的学生负责其知识点内容资料的收集、查找和整理,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在课堂上,首先由该组学生上讲台对知识点进行讲授与讨论,然后教师进行评价与补充。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资料查找整理、上台讲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与能力。此外,课程教学中应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应图文并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积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课程内容还应紧密结合时事政策,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寓学于用,以用促学,使节能知识与环保意识深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穿插介绍一些国内外先进的节能设计方法,还可以通过采用建筑模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信息量,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视觉效果。不但要讲清基本概念、原理和基础知识点,还要以“热点”工程为例,剖析工程的系统组成、结构特点和技术关键,使学生从多维错综复杂的工程案例中,认识到疾病概念、原理、基础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际教学过程发现,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改进,学生们反映“环境与能源科学导论”教学有趣多了,收获更多了,其他教师也反映对教学有所促进,因而整体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传统能源消耗量大幅增长,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这同时也要求加强对学生能源与环境科学问题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意识,是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必须一环,是培养学生相关科学分析方法的重要步骤。通过对本课程充分发掘关联性、案例式教学、增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及互动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教学优化改革,明显提升了教学效果,学习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学生反映教学过程中趣味性与知识性明显得到提升。
摘要:“能源与环境科学导论”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等相关专业的入门课,对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及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基础具有深刻意义。首先分析了该课程的总体特点,然后从充分发掘关联性、案例式教学、增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及互动课堂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教学优化措施。教学中发现,上述优化措施能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能源与环境科学导论,教学,改革,节能环保
参考文献
[1]杨迎春,刘盛余.“环境科学与工程道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46-147.
[2]王秋颖,吕锡武,吴磊,魏家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教学方法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0,(12):223-225.
[3]张巧杰,白连平.“新能源导论与创新实践”教学体会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27):59-60.
[4]李莉.导论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J].集美大学学报,2013,14(2):117-119.
【关键词】小学科学 ; 创新性 ; 教学方式 ; 观念 ;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55-01
搞好科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意义是将所学知识融入生活,为现实所用。充分利用我们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轻松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样不仅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科学教学在小学被称为小科教学,也许在一些人的眼里不如语文、数学看似那么重要,但他能促进其它各科教学的发展。由此,笔者对小学科学教学传统方式和创新方式进行了研究。
一、传统小学科学的教学方式
1.“以教为本”的小学科学课程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的教学课程中,主要是以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主。老师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单一地拿着教学科学的课本对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宣讲,以保证学生对小学科学的知识有一个简单的认识。而学生主要的任务是以被动的听课方式为主,积极地配合老師讲课,记录老师讲课的重要内容,以满足对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要求。
2.单一课本的小学科学教材
小学科学虽然早在2001年就已经取代了小学自然课,但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来源渠道依然相当狭窄,仍然是以传统意义上的课本为主,课本是老师讲课的唯一资料。相信看过小学科学课程课本的人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那就是小学科学课程的课本比较薄,如何在这样一本课本上实现教学的进步,保证学生在自然科学这门课程上学有所成呢?
3.辅助设施缺乏的小学科学课程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当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即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辅助性的设施很少,完全靠着老师的描绘。科学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课程,当然小学科学都只是一些简单的知识,是对自然的基本认知,但同样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要想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效果,需要更直接的方式。
二、创新性小学科学的教学方式
1.“以教为本”向“以人文本”转变
小学科学在课程教学中理念需要转向“以人为本”,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考虑学生的主观需求,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主要的做法有:
第一,增加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加师生的课堂互动是为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从而将老师放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位置。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多向学生提问,提问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师生互动的方式,很多学生在上小学科学课程的过程中有被忽视的感觉,老师的提问可以减少学生的这种心理,从而增加学生受到重视的感觉,提问还可以增加老师对学生掌握课程的熟悉程度的了解。
第二,增加课堂中的游戏成分。小学生是行动派,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需要的是去感知,根据这个群体的这一特点,在小学科学教课过程中老师可以加入更多的游戏环节。例如,在讲述自然界的生物链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编排一个简单的剧本,然后老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学生安排为形成食物链中的各个元素,然后对食物链这一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演绎和归纳,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方式,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让学生记忆更为深刻。
2.丰富小学科学的课程教材
如果小学科学的课程教材仅仅局限于当前已有的法定意义上的教材,那自然是没有多少内容可以讲解,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得不到多大的改变和创新,但如果将教材的定义扩大,那么,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选择是丰富多样的。小学科学主要的取材方向有以下两种:
第一,教材来源于生活。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学生,是培养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自然和世界的能力,所以,在教材选择上,生活是不二之选。例如,老师可以带着学生走进生活,去体现科学和自然的魅力,尤其是讲解小草、昆虫等这些自然界比较常见的生物的时候,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去体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再适时的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为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第二,教材来源于其他学科。其实现在的很多课程都是有交叉性的,可以互相借鉴一些实例来进行课程讲解,小学科学课程更是如此。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会出现很多的生物课的内容,老师在讲解与生物课有关的知识时,可以先查阅一些相关的生物学知识,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老师掌握的知识量多了,对学生的讲解就可以更容易做到深入浅出了,对于其他的课程,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丰富教材的同时,也丰富了老师教学的方式。
3.增加辅助设施在小学科学课程中
小学生的兴趣来的快,去的也快,要长久的吸引小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就需要丰富课堂形式,辅助设施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必备武器,具体设备有两类:
第一,高新技术类。这一类是指在小学课程教课过程中运用一些高新技术。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相关的讲解,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资料,其中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有图片,也可以有视频。
第二,传统模具类。例如,小学科学课程有许多课程涉及老鹰之类的生物,但在生活中不一定能看到,学校可以购买一些教学模具,让老师拿到课堂上供学生观摩,这样学生可以有更直观的认识。
三、结束语
我国小学的科学教育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它是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是很有必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深刻的反思的。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总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教育工作者要多进行思考,总结既有经验,改进不足,引领小学课程改革走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丁邦平.我国小学科学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1,4(2):1
[2]刘美娟,刘美凤,吕巾娇.我国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教学研究.2010,33(3):72
[3]董秋菊.试论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学周刊.2013,8:24
一、变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
实验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应激发起学生的动手实践的兴趣。目前来说大多数学科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都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实验教学并不具备挑战性,而中职学生正值少年时期,他们具备很强的冒险精神,实际的学习及生活过程中更喜欢一些挑战性较强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兴趣不高,自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有效的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教师应创新实验教学的方法,比如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不再为学生提供完整详细的实验指导书,正式教学之前提前将实验的题目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搜集学习资料完成实验内容的编写,并自主完成实验目的、意义、实践应用价值等等内容的总结;学生实验中需要的试剂及相关设备不再由教师预先准备好,开放学校的实验室,由学生在实验员的协助之下自己取用需要的试剂及设备。通过类似的方法激发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实验设置应于理论教学及生产实践相结合实验项目的设置必须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以及生产实践相结合,当前化工类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内容包括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等部分,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设置实验内容时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第一个层次的实验项目主要用于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中学习的理论基础,第二个层次的实验项目则用于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第三个层次主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课程中,教师应明确要求学生在实验准备工作中必须对实验内容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实验中具体的操作方法、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相关的实验参数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掌握。
三、实验教学方法应多元化
目前来说大多数中职院校在开展实验教学时方法都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课堂实验完成实验教学,大多数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应积极引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仿真实验、非课堂实验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课堂实验主要为探究性实验,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完成,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探究的过程,对于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教师可以予以指导,但不能过多干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目前来说仿真实验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已经比较广泛的应用于高等院校电子电工等等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但在中职院校化工类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应用相对较少,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计算机机房,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实验的全过程,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
四、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一、注重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时俱进
随着教育的.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行,教师应将“学生第一、学生主体”的理念作为教学的主旨思想。而传统的教学理念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更跟不上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必将被社会所淘汰,所以在高中的化学教学中,要重视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时俱进。教学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社会具有同一性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新时代新课标的推行,将摒弃腐败的教学理念,而且教育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提倡素质教学,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目的是在给社会培养一批新时期的高科技人才,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不要单纯地以教学生知识为主,而要让学生懂得怎么去获取知识,怎样才能更快地掌握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实践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贯穿“以学生文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提升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二、注重实验与理论的结合,加强实践练习
化学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科目,这是由它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化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而且与生活比较接近,这就说明它的实践性比较强,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实验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学生只学会了理论知识,不能实践,不能熟练地运用知识,也是于事无补的。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理论知识和实验的结合,发挥实验的双重作用,实验不仅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实践的地方,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在第一时间进行实践,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以及对知识的熟练运用程度。化学的学习必然离不开实验,而实验的学习要从三个方面做起,大家都知道实验一般分为三部分: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的记录、实验结论的总结这三部分。实验初期的准备,让学生先熟悉所需要做实验的课题,了解实验的内容,并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亲手去做实验,教师在旁边对学生进行辅助,进行指导,让学生逐渐的掌握做实验过程,做好实验的数据统计工作;在实验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对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尽快得出实验结论,而且还要给学生讲明实验报告的填写过程。通过实验教学,学生的操作能力增强了,头脑灵活,严谨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和学习都会奠定充分的准备。
三、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思想
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在于改善我国教学的现状,提升教育的质量,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首先是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这就要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位置,让学生在教室的这个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个性,绽放自身的魅力。传统教学中教师霸权主义化,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就抑制了学生主体参与性的发展,致使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默契,没有配合。所以,在新时期的化学课堂上,教师要自降身份,要以朋友或者学生的身份去融入学生,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然后再根据学生生活学习上的一些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而且在活动中,教师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为以后的教学发展打好基础。
总的来说,高中化学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并运用知识是高中化学教师头疼的一件事,本文从科学的本质上,结合化学自身的特点,对高中化学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广大高中化学教师能积极采纳,共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所奋斗,为社会培养新一批的高科技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坚,黄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J]。科普研究,(S1)。
[2]刘前树,李广洲。科学教育中科学本质的研究综述[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06)。
[3]魏壮伟。基于科学本质的“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J]。科学教育,(06)。
摘 要 随着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也在快速改革,整体环境也在朝着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学作为个性化的前沿学科,在中职学校学生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硬件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教学环境现状,并研究了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我国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途径。
关键词 中职 体育教学环境 现状 影响 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教学环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硬件环境如教学场地、教学器材等等,和软件环境如教育氛围,教育文化底蕴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硬件环境为软件环境的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软件环境提升了硬件环境的教学。
1我国普通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并不高,经调查表明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的性格特点较为沉稳,但是更多是因为中职学校专注于技术教育,对体育教学建设较少,学校的环境无法满足他们的运动需要,例如出于健身的需要,学生需要教师一对一的跑步姿势和呼吸指导,还有对于专业的健身环境如健身设施,小型化的运动同伴,但是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还较为缺乏。下面是对这方面的具体介绍。
1.1硬件环境现状
硬件环境主要包括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目前,我国体育教学发展还较为缓慢,篮球和乒乓球仍作为各大中职学校的主流体育活动内容。曾有人对各中职学校室内外教学场地展开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室内教学场地中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篮球的场地依次分别排在前五位;而室外场地排前五位是:排球、篮球、田径、网球、乒乓球场地。
体育教学设施是教学硬件环境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完成的保证。体育教学设施的发展水平不仅能影响该校体育教学的安排和内容,而且还能影响教师及学生的行为。因此,以满足教学需求为目的,配置符合教学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设施,可以有力推动体育教学的开展。
1.2软件环境现状
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是衡量软件环境的重要标准,调查表明中职学校中师资力量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为22%,基本能满足需求的为41.5%,而未满足则为17.1%。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有待改进和提高。
2体育教学环境对教学的重要意义
?w育教学环境对教育具有导向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接受不同种类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可以在教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的思维和心理个性,规范他们的行为。
体育教学环境对师生关系和同学友谊具有凝聚作用。教学环境作为一个大的媒介,将教师与部分学生联系在一起。并通过这个环境,学生展现展现自我的风采、实现自我价值,教师与学生的不同思想和文化的碰撞逐渐融合进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得体育教学的作用得到最大化体现,也让大学的教育目标一一“人与人的和谐、团结协作”得以实现。
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自身具有激励的作用。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不仅仅对学生自身的运动提供物质基础,同时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就带有竞争和自我挑战,还会使学生产生和加深“更高、更快、更强”的信念,激励着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认真练习,并在每一次竞赛中寻找不足和成功,实现自我超越,同时,也在一次次的竞赛中,其美的思想信念、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及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体育行为习惯逐渐地形成。
3教学环境的优化
对体育教学软件环境各要素进行优化的途径包括两个方面:体育教育人才和体育教学环境优化
3.1增加教师资源,优化体育教学软件环境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领导者和设计者,其是否可以充分电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具有专业丰富的体育知识是中职学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或者完善的基础。所以需要加强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和引进,另一方面体育教学的人才不拘泥于教师这个行业,健身,养生方面的达人都可以进行不定时授课。
3.2设计教学方案,增加教育经费,优化体育教学软件环境
在进行体育教学优化时,首先考虑教学的内容,跟上时代的潮流,更新教学内容如除了基本的球类运动还要根据减肥,健身,兴趣等原因增设瑜伽,舞蹈,滑冰,游泳等课程。
然而这些新增课程教育的硬件环境较为缺乏,所以必须要加大体育教学经费投入以完善我国普通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硬件环境,改善体育教学参差不齐的现状的支撑基础。教育经费的来源有两个途径:
(1)扩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主体。我国体育教育环境较为落后,需要进行大量改动,所需资金较大,紧靠国家经费不足以支持中职学校紧跟社会发展。所以为了提高改革效率,可以接受多种主体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的投资方式,最终实现教学环境的优化。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主体主要包括企业、社会公众、受教育者家庭、个人等。
(2)充分运营我国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硬件环境。
目前社会环境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硬件环境的运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空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兴起,现有的社会健身运动的场地、设施等不能满足社会的健身需求,而中职学校却有着相对完善和优越的体育教学硬件环境。所以可以扩大中职学校的社会化程度,可以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一定的体育场馆并收取一定的费用,以获得体育教学硬件环境的经费。同时随着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中职学校学生的体育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所以也可以提供学生兼职岗位,丰富社会实践。随着相应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硬件环境运营、保障机制等举措的实施,也实现了资源共享。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环境是构成体育教学系统的重要元素之一,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对于体育教学更注重的实践,而体育学科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较少,阻碍了学生体育技能的突破和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体育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拓宽体育教学环境,设立体育网络课程,克服常规教学传授体育知识的弊端,提高了体育理论知识的深度、广度,进而更有效进行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一、演示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以科学教师为主体的演示实验是初中阶段科学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教学形式之一,它既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科学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笔者结合初中科学教学实践经验,就演示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做简要分析。
(一)有效的初中科学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初中科学教材在绪言部分就安排了多个较为鲜明活泼的演示实验。首先,学生能够通过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这两个演示实验,认识到:在变化前后实验物质从本质上来看,并没有什么变化的过程能够归纳为科学变化;其次,学生还能够通过银白色镁带的燃烧以及碱式碳酸铜的加热,了解物质在经过一系列变化后,从形状、颜色乃至状态均发生改变过程可以归纳为科学变化。教师通过这两组对比强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深刻体会科学的基本定义。与此同时,当银白色镁带在燃烧过程中、碱式碳酸铜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改变能使中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
(二)有效的初中科学演示实验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以初中科学教材中的氢气知识教授为例,科学教材中明确指出,氢气在点燃之前,需要对其纯度进行多次、严谨的复核,以确保实验的安全。为此,初中科学教材中专门安排了有关氢气燃烧,氢气与空气混合体燃烧爆炸现象的演示实验。科学教学可以准备一定大小的容器,在其中灌入一定比例的空气与氢气,形成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当教师将这种气体点燃之后,学生会听到氢气在爆炸过程中发出的爆炸声。学生在仔细观察演示实验的同时能够由这一声响使他们“对氢气空气混合体点燃会爆炸”这一科学知识深信不疑,为学生解决与氢气混合体爆炸相关难题打下坚实基础。
(三)有效的初中科学演示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笔者认为,中学生在聚精会神地观看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带着教师所提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积累实验经验。笔者以氧气、氢气以及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为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这三大气体,通过对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对比分析,逐步培养中学生较为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笔者认为,这种综合性的科学实验思维能力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当遇到需要制取气体的实验时,会对学生正确选取实验仪器,确定实验方法,确定收集方案有帮助。
二、演示实验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演示实验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科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教学手段,演示实验不仅能使学生对各种科学概念、变化规律建立起直观、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在今后科学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式实验提供模板与规范。笔者对初中科学演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结合自身实践谈谈相应的对策。
(一)初中科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实验操作应以规范性为原则,不能随心所欲
笔者认为,以科学教师为主导的演示实验是学生自主性实验的铺垫与榜样。作为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秉持的操作态度及操作方法,会对学生的自主实验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教师在取用液体试剂时取用量占到了试管容量的一半以上;用同一药匙取用不同性质药品时,没有彻底清洗药匙就直接取用下一种药品,会影响到药品各项性质的发挥;取用药品后,尤其是取用挥发性药后,教师未及时盖上瓶盖等等。笔者认为:初中科学教师需要建立起一套演示实验的规范性操作流程,这些规范性操作流程,不仅是针对学生,同样需要科学教师自觉遵守。
(二)初中科学演示实验教学需要发动学生参与
演示实验区别于其他初中实验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教师实验,学生观察。初中科学教师如何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呢?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措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科学演示实验需要为学生的观察提供便利。
中学生要想深刻地记住某一科学规律或科学现象,仔细、反复地观察,既是基础,也是保障。教师可以增加那些能够浓缩在试管中进行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传递观察。
2.初中科学演示实验需要教师适时发挥引导作用。
教师学要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总结科学变化规律,而不能让学生局限在“看热闹”的初级参与阶段上。
(三)初中科学演示实验教学需要在实验进行之前做好充分准备
如果演示实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又或者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各种意外的非正常现象,那么学生在接受这部分科学知识的时候就会抱有强烈的怀疑心理,演示实验的教学就会适得其反。例如,笔者在某次听课过程中,发现授课教师在做NaOH溶液能够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演示实验时,由于未充分考虑到NaOH试液的浓度,当教师将该溶液滴入酚酞试液后,酚酞试液未呈现出变红反应。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就会产生诸多疑问:酚酞试液为什么没有像书本中所说的那样变红呢?NaOH溶液滴入酚酞试液后,真的会变红吗?这使笔者认识到初中科学教师要想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使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仅仅依靠授课经验是不够的,任何演示实验都离不开实验前的充分准备。
三、结束语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科学实验不仅是科学这门学科的真正魅力所在,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兴趣与主动性的源泉。笔者以初中阶段最主要的实验形式——演示实验入手,对其教学现状作了简要说明,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卢颖.新课程下高中科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05).
[2]陈兆红.关于初中科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J].文理导航(下旬),2011,(07).
[3]韩燕平.多媒体演示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2).
[4]韩亚.如何准备演示实验[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7).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301
小学科学属于自然学科,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针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一、小学科学实验环节中的问题
(1)学生的兴趣高,可是缺乏计划性、目的性。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上科学实验课是非常令人兴奋的事。学生对于科学仪器比如烧杯、水、火柴等等,往往会非常在意,对于实验操作更是兴趣浓厚。学生有兴趣,可是实际教学中,真正进行研究时,学生的兴趣就不那么浓了,主要反映在实验的目的、计划不够明确,没有对为什么做、怎么做之类的问题的深考。即使有时看似学生在动手操作,可是最后学生还是不知道实验的目的,没有什么收获。学生们只管触摸实验器材,玩一下,在最后的汇报中,对于研究的问题、操作步骤等,学生基本上不能回答,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
(2)实验要求的开放性、方法的科学性互相矛盾。在传统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将实验教材、实验内容、研究课题等首先确定,然后开始示范实验指导,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操作,从而获得实验的成功。在新课程背景下,实验教学的开放性更大,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学生在探究问题中,要按照实验中的相关疑问进行实验,主动性、选择性强,对于实验的方法、实验选用的材料等范围更广。总之,教与学的手段更多。可是,对于教师来说,在实际的实验指导、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就有了一些难题。按照学生研究课题的丰富性,教师必须选择更多适合的实验手段、实验材料,加以针对性指导,否则,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实验操作,就很容易发生偏差,使得实验难以有科学性。按照这样的方式教学,学生的科学兴趣可能就会减退。社会学中有一个名词叫“蝴蝶效应”,指出了一个道理即如果将一个很小的、不好的机制不给予正确、及时地指导、调整,就会使得社会遭受重大危害,刮起“龙卷风”。因此,如果对于一个很微小的体制、机制给予正确指导,在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就会发生巨大的效应,发生革命性变化。实际上,“蝴蝶效应”所发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其实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对于过去我们已经无力改变,对于未来也是无法快速掌握,因此,我们必须抓紧现在的时间,这样我们的未来就会发展的更好,在现阶段,教师必须抓好对学生的实验指导、调整,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
(3)合作学习不深入,时效性差。新课程改革下,合作学习是新的教学理念,在科学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必须不断塑造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重大。科学实验过程经常是划分小组来实验,小组人数构成4-6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促进实验效果的实现。实践中,学生在组间讨论时,根本做不到全员参与并积极交流、合理操作。一些小组个人中心主义强,主要的实验过程全由一些外向型的学生来操作;还有一些组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互相争着做,争着玩某个实验是其目标,对于真正要进行的实验的目的全然不管,在看似热闹的合作后是学生的实际知识的把握不充分,实验效果的不良。
(4)课外实验探索活动少,缺乏延伸实验。对科学的探索活动应该永不休止,小学的实验课堂上难以将所有问题解决,必须进行课外拓展。与此同时,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还要进行一些和课堂实验活动相关的课外实验,从而加强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解释、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比如五年级学生在学习完种子发芽一节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课外观察学习,让学生记录植物的发芽、生长过程。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可是真正进行实验观察的学生是不多的,有些根本就不去实践,更没有什么观察了。对于一些需要长期进行探究的实验项目,教师的教学难度就更大了,比如测量气温、观察水的蒸发、探索植物根茎作用等,许多的学生耐心和毅力难以实现,学生难以形成主动进行实验的习惯。
二、一些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方法
(1)紧抓教材,做好知识体系的梳理。对于校本教研活动,教师要着眼全局并积极进行实践活动,按照科学课程标准整体理解和把握教材,将教材进行有效概括、抽象、利用,对于教材中的一些琐碎问题可以忽略,教材要会用而不是只是教。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中,教师可以逐步提高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做足对教材的研读功夫,钻研教材要按照新课标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做好对教材中的重难点、核心内容的掌握,将每一册教材中的知识点分布仔细解读;对于单元的教学重难点以及教材中有关训练学生思维的练习点要准确把握,从而制定教学目标,将实验教学活动步骤分明、层次清楚的落到实处。在低年级的学生科学实验课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指导、说明,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探索并且相互交流,将整个实验过程全部体验,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转变解说者、讲述者、指导员的身份,以咨询人员、服务人员、助人者的身份进行实验指导和帮助,增强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科学道理的认知,掌握科学探究的手段,促进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形成。
(2)实验教学方式改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实验的目标明确化,对于实验的步骤、方式清楚知晓,从而提高实验效果。按照学生不同的实验发现、疑问、见解,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引,帮助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从而获得自身特有的实验收获。小学生学习科学实验课程的目标是发现并解决科学问题,提高科学探索能力。学生科学实验学习的好坏,教师既要看学生将多少问题回答,还要看其提出问题的多少、问题的价值含量等。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创设一些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情景,增加学生提问的发散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集思广益,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最终掌握科学研究的手段;在学生发言中,教师要抓住发言的核心、亮点,做好信息整理、归纳,探索前合理猜想判断,探索中积极反思,不断归纳教学方法;學生的汇报交流要条理化。按照提问——假想——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证据——解释——表述交流,从而加强科学探索的水平。此外,还要让学生积极进行交流、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必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意学生科学实验思维的培养,及时引导,优化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杨汉兵.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探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2(03).
摘 要: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学科教学实践中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重点关注的课题。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学科,但在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实践中,呈现出实验低效的情况。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发表
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学科教学实践中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重点关注的课题。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学科,但在课堂实验教学活动实践中,呈现出实验低效的情况。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诸多优点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为课堂教学增添无限的活力,从而帮助小学科学顺利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本文将结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案例,探讨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及优化策略,以期为新形势下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提供实例。
1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1)信息技术能够规范实验操作。小学科学课程中涉及的一些实验操作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小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生失误,不仅仅会使实验失败,甚至会有可能发生一些危险性的不良后果,进而使小学生害怕做实验,不利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如果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模拟实验,为小学生营造出一个逼真的实验环境,可以有效增强小学生对相关实验的感性认识,进而提高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信息技术能够降低教学难度。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中,有一些科学知识相对而言难以理解,小学生很难顺利认识和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信息技术制作相应的实验教学课件,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动态以及视听效果,进而降低实验教学难度,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3)信息技术能够缩短实验周期。小学科学中很多实验需要很长的周期才可以得到相应的观察结果,这就使得小学科学教师难以在规定的课时之内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从而影响到实验教学进度。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相关实验以视频或者图片的方式向小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帮助学生认识这一实验变化过程,使得他们不仅可以观察到整个实验过程,又让他们得到相应结果,从而有利于缩短实验周期,进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4)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并进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将小学科学实验以动画、视频以及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完美展现,从而为小学生营造出一个静态与动态完美结合的教学虚拟实验情境,从而吸引和感染小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中,进而有效调动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如果仍然受限于传统教学理念,必然会导致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小学科学应用在认真分析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具体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心理和生理特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生创设一个可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验教学环境,进而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和深入探讨。如在进行粤教科技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第一课教学时,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在课堂先向小学生播放动画视频“海边归帆”,并且向学生进行提问,从而利用视频和问题吸引小学生,并组织他们进行自由且充分的课堂讨论。总之,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动态和静态完美结合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而且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探究不仅仅是科学学习的目标,而且同时还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由于教学目标的日益多元化,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新要求,尤其是在一些受限于课堂条件使得小学生无法亲身参与实验或者一些比较抽象的科学知识无法在实验室顺利进行的实验过程,这都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借助于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科学探究,将较为抽象无味的科学知识趣味化,将相对静态的科学知识动态化,从而在实验教学中启发学生实现由依赖教师向自主学习的转变,从而加深理解,优化科学探究。如在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8课《点亮小灯泡》中,很多小学科学教师都是先在讲台上进行讲解,然后分组实验,这样的探究活动相对单一,难以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电路连接进行动态的视频展示,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且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串联和并联的电流流动方向的演示,从而做到寓教于乐,不仅有助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又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3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程资源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和结论等多方面。”因此,针对科学实验所需知识较为广泛的现实情况,在新形势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而应该逐渐打破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之间的划分界限,利用信息技术使课程资源尤其是素材性课程资源之间的共享和交流成为一种可能,从而拓展知识面和补充知识结构。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导小学生自由地进行网页浏览、信息检索、资料下载等,进而利用查找到的网络课程资源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进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小学生也可以在科学教师的科学引导下,主动访问相关科学网站以及科学课程站,例如在《空气污染》教学时,组织小学生访问国家、省市环保局网站以及相关科普网站,组织他们进行课堂讨论,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同时,在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应该重视提高自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给予他们科学的组织和引导,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外科学课程资源的利用程度。
2.4利用信息技术注重适时适量
虽然,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许多天然优势,但并不能够完全替代小学科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对信息技术过于依赖,使得他们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只能进行机械式教学,完全抛弃了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利与弊,应该根据实验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选用科学且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们在进行《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课程教学时,就不要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只要我们找到小学生日常接触过的仙人掌、水仙花、萝卜、土豆等,经过教师简单的现场演示,就完全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如三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观察与测量》,应让学生自己在玩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去收集各种信息,发现事物各自的特性。像这样的课程,都不必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总之,如果我们在小学科学实验中科学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方法,而且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环境对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优化教学环境的.方法,通过对学生加强理论方面的讲述和对练习的场地教学环境条件、运用背景音乐等方面的优化教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在现有传统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高校太极拳的教学效果.
作 者:王文香 作者单位:乐亭第一中学,河北・乐亭,06360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852.1 关键词:优化 教学环境 太极拳 教学效果【关键词】游戏 游戏化学习 初中科学教学
1游戏化学习内涵
游戏化学习,主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采用游戏化的方式来学习知识。把游戏和学习结合在一起,主要是让学习者融入虚拟的游戏环境中,把学习的困难通过虚拟的游戏环境变为简单,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把游戏和学习的乐趣相互融合,忽略学习的枯燥,让学生在游戏中热爱学习、享受学习。在游戏化学习过程中,要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工具、教学环境这四个方面各自的转变和作用。
1.1教师,从以往前台的讲解转变为幕后的组织,承担着游戏化学习的指导和设计;
1.2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知识,成为游戏化学习的主角,需要主动地去接触和实施游戏来获取知识;
1.3教学工具,从以往的黑板教学为主转变为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先进科技教学,为教学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1.4教学环境,从以往枯燥乏味被动学习环境转变为自由有趣的主动学习环境,为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2游戏化学习实施目标、分类和准则
2.1实施目标
游戏是一种极富内涵的娱乐方式,从生活中的游戏到电子游戏,从单机游戏到网络游戏,娱乐始终是游戏的一个主题,但是从游戏中获取的东西却不仅仅于此,游戏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有趣,让人们在生活和游戏中发现未知和新知。游戏化学习是一种方式,更是一个思想,要彻底解放学习者的压力,解决学习者的困难,就需要引导学习者由被动变主动,由枯燥变有趣,让学习者在游戏化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真知。
2.2实施分类
游戏化学习设计分为课内和课外。
2.3实施准则
两种游戏化学习方式可以很好地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利用起来,前者需要教师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游戏环节辅助教学,后者需要利用优秀的游戏学习软件,引导学生合理游戏,这些工作都还任重而道远,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3初中科学游戏化学习设计
下面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利用游戏化学习的两种类型,分别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具体的游戏化学习教学设计,以促进初中科学教学改革深入和创新。
3.1课内游戏化学习设计——课堂游戏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通常需要教师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或是问题进行解释,但是直接得出结果并不能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也不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实验中的本质,这个问题是困扰初中科学教师的常见问题之一。下面通过游戏化学习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例1: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除了知道一些基本的性质外,教师通常还会做一个实验,即把二氧化碳通到澄清石灰水中后,澄清石灰水并没有按照常规变为浑浊,学生一般遇到这个问题时无从入手,而教师如果直接去帮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明显这种知识的传授并不深刻,达不到实验目的。
游戏设计内容: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组设置一个组织者,进行对抗游戏;游戏设计的取胜者为找到实验失败原因多者的团队,奖励可依条件设置,而结果必须以实际的实验来检验实验失败的原因;游戏需要设定时间限制;要求每个小组必须在组织者的领导下,人人参与;
游戏过程:以把全班分为五个小组为例,其实际的操作为有以下四种:
(1)缩短二氧化碳通入时间,观看是否变浑浊;
(2)将试管洗刷干净后通入二氧化碳,观看是否变浑浊;
(3)重新配置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观看是否变浑浊;
(4)稀释盐酸后通入二氧化碳,观看是否变浑浊;
(5)控制反应速度后通入二氧化碳,观看是否变浑浊。
游戏结果:如果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则说明找到其中原因之一,五个小组,其中有一个小组找到5个原因,三个找到4个原因,一个找到3个原因。
游戏总结: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每个团队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性,有些思路不够,有些联想不足,不过通过教师对每个团队分别指导和提示,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且依次进行了实验演示。通过具体的实验—联想—实验—再联想的方式,让学生本着科学的实验研究精神去了解知识的本质,提高了学生的求知能力,也让学生能够深刻记忆和理解实验内容,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特点。
3.2课外游戏化学习设计——游戏软件设计
课外游戏化学习设计主要依赖于游戏软件的设计和开发,但是目前此类软件太少,相关的教育软件开发公司还不成熟,而要依靠初中教师自身对初中科学学习进行相关游戏设计和开发,可以利用flash的强大小型游戏开发模式,开发和设计小型的游戏化学习环境,利用游戏情节把科学知识点有效串联起来,融会贯通,学习者在每一个场景利用相关的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攻克游戏。
例2:游戏以“小Q”为主人公,故事情节为“密室脱逃”,把每一个密室设置成一个游戏场景,通过攻克密室中的疑难问题,来脱逃密室。以脱逃密室为游戏的主要目的,大大调动了游戏者的兴趣,在每个场景中,串联相关知识点,以情景论述、模拟实验、寻找物品、原理探秘四个环节构成,下面以一个具体的场景来讲述“密室脱逃”的具体设计。
情景论述设计:“小Q”带着一只小狗“汪汪”进入一个密室,“汪汪”很快嗅到一股气味,气味越来越大,而且“汪汪”在嗅气体后生命值不断下降,此时需要主人公“小Q”要在规定时间内查明气体从何冒出,以及冒出的是何气体;
寻找物品:“小Q”需要在房间内找出冒出气体的物品;
模拟实验:在“小Q”找到房间内隐藏的冒出气体的瓶子后,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查明到底是何气体,这里实验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可以设置和相互转化的实验,帮助学生查明气体真相。
观念能引导变革, 而实践能发现真理。 在新课标改革的今天,“ 科学”这一课程引入了小学课堂,并在随后的四年中伴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 它处在更新与发展中, 教师除了及时汲取新知外,还要注重对传统实验有效性进行探讨,在课堂中将其思想精髓真正地表现出来。
二、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实验情境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著作中提出:“ 训练和教养能够形成各种世界观吗? 考虑一个人在教学过程所见到、所理解、所思考的东西,能够对他的心灵实施教育吗? ”而在更早之前的中外教育著作《 学记》 和《 雄辩术原理》 中,同样对如何让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热情提出了见解。 科学课所传达的知识的本质是枯燥的,也是抽象的,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在教育资源丰富的今天,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载体与方法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工具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探索不同的方法,感悟实验的精髓。 实验是科学的生命, 小学生又具有旺盛的求知欲, 教师要思考如何将课本中静态的文字与图片更加传神地表达,如何借实验这一直观的载体来传输重要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领会科学的真谛。
三、构建和谐课堂,树立正确观念
(1)教师授课理念的形成。在新课程的改革之下,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班级的领导者,更是学生生活与学习中的指导者。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优良的品行, 更要将自身的探索精神作为表率,以广博的知识赢得尊重,以良好的心态激励学生。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并通过多样的媒介载体传达给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会获得不同的经验,这种经验可能具有普适性,也可能是针对特殊的个人,没有能够完全套用的实验授课模式。因此,不能依赖旧的教条的方式、方法,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与调查,合理做出调整,形成属于个人的模式,并不断调整,才能事半功倍。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科学课教学虽然内容繁杂,但对分数的要求并不过分突出。 因此,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轻松愉悦的教学模式,学生会更加放松和无拘无束,也能大胆地表达所思、所想。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在接触新学生时,以足够诚恳、热情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尽可能赢得他们的好感与信任用热忱之心感染学生。 只有真诚面对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师长的重视与关心,从中获得激励与动力,更好地投入学习。另外轻松的环境能引导思维的飞跃, 而每位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与个人资质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的奇思妙想给予积极的评价与及时的回应, 让他们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对待错误,不求全责备,而是要给学生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活动中追求新知,实践中培养能力
(1)以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促进。班级授课制把讲解、答疑、 练习统一于课堂中, 具有整体性和可控性, 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 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单方面灌输的倾向严重。 个人兴趣与特长不能被彻底发觉,最终导致人才的单一化和天赋的消退,不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最大程度的培养。 社会在飞速前进与发展,要求人们在集体中必须学会分工与合作,通过及时的沟通交流学习信息,以此互帮互助,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体现在合作学习模式中也是如此。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特定分组让学生研究具体问题。 在课前,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学习时,指导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参与到任务中来;学习后,通过小组提交最终的研究学习成果,让学生真正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 这种做法的益处在于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它对机械化课堂模式的补充、对单一教学方法的影响, 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无论是完成哪一种学习任务,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合作中,组员相互沟通,共同取得进步。
( 2) 以实验评价保证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 科学教育的目的 , 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探索精神, 能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感悟与体验。 若非如此,科学教学就不具备合理的价值,也不能吸引师生的目光。 学校对教学工作的评价, 不能仅仅是实验结果的衍生,更要让学生从中获得自我提升,才能达到教育目的。
( 3) 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最大掌握 。“ 纸上得来终觉浅 ”,学以致用才是教育最本质的追求。 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要尽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有效提升学生对实验的感受力。 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场所,我们可以选择组织课外活动或布置课外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真知。 通过这样的努力, 相信会有更多的教育者对合作教育模式的可行性, 进行更深远的探索和研究。
五、结束语
从严谨的科学实验中寻找规律, 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启发,善于探索和学习的精神与态度,贯穿着科学教育的始终。 在未来的教育中,同样需要探索精神,以谋求更大的进步。 如何高效地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一门重要的艺术,既有客观的经验可以借鉴,又由于环境等不同而千变万化。 作为一名教师, 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重要作用,结合学生的具体与实际,以充分的热情、前卫的观念,投入到教学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与学习动力,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摘要:小学科学具有特殊的活动性质,它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繁复的探究过程再现于课堂。因此,对实验教学加以改进和提升,能够最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章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学过程的分析,探索了如何进行有效实验这一重要课题,对小学科学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性。
【研究性实验教学环境科学论文】推荐阅读:
科学技术研究论文06-17
科学研究方法论论文05-27
农村水环境污染处理研究论文07-07
论文:初中地理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初探09-17
教师教学研究论文05-26
教学研究管理论文09-07
大学教学研究论文10-31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建议(一)(教学论文)11-03
小学作文教学研究论文09-08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