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精选8篇)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1

摘 要 阐述数学建模课程的特点及数学建模竞赛对数学建模课程推广工作的促进作用,分析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和竞赛辅导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数学建模;高职;数学建模竞赛;数学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090-03

引言

目前,在高职高专院校里,数学建模以公共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始出现,为学有余力的高职学生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也为他们锻炼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高职对非数学专业开设的数学建模课程主要是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并利用计算机软件求解实现。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为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与推广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与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这项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目前,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正在逐步体现数学建模的思想,在开设与改进数学建模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将数学建模的精神、内涵及方法有机地体现到一些重要的数学课程之中,是各高校数学教育一个努力的方向,数学建模课程实践性教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改革热点。面对高职高专生源的客观现状,传统的数学课的教学模式正在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因此,通过对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在广大高职院校中普及数学建模思想,成为广大职业学院教师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数学建模竞赛是一个契机,但是依然希望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的课程体系,不断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一个数学建模教育推广的平台。立足高职数学教学面临的现状和问题,以数学建模为切入点推动数学教学改革,从高职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的改革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使数学既能起到提高高职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修养,又能很好地为专业服务,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北京城市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为学生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已有6年时间,最初只面向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开设暑期数学建模课程班,此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训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参赛队伍。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明确的针对性,是对竞赛学生的赛前培训。这种集中授课方式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没有发挥数学建模课程的意义,没有让更多的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培养数学思想,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惠的学生仅限于参加竞赛的学生。而这样集中快速授课的方式也不利于参加竞赛的学生交流数学思想,消化和吸收数学知识。短时间的集中授课有利于参赛学生对数学建模有一个初步了解,但不利于学生内在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随后在全校开设数学建模公共选修课程,课程设置为每学年64学时。通过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使更多对数学及建模竞赛有兴趣的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模型及数学软件,课程学时虽然不多,但对学生初步掌握一些数学建模方法起到促进作用。通过选修课程的开展,可以更好地进行数学建模竞赛的学员选拔,并开展课赛融合的教学模式。

授课教材分析 笔者对教授数学建模课程的讲义进行总结,整理出适合高职学生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的教材。该教材中包含较为常用且易于学生理解学习的数学模型,并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数学建模竞赛的真题进行介绍。同时,相应数学模型应用的实例也经过筛选,所选择的实例应用较贴近本校职业学院学生所学专业。并且教材中的相应实例应用有完整的应用数学软件求解的过程,在数学应用实例用软件求解的过程中并不局限通用数学软件MATLAB。有许多其他的专业优化软件对于求解某些数学模型问题更有优势,程序处理更易掌握,如用Lingo软件求解线性规划问题及用SPSS软件处理数据统计问题。常用的办公软件如Excel也可以计算求解一些数学模型问题,在书中也做了简要的介绍。笔者希望读者可感受学习到数学问题通过软件求解的普及性。

建模竞赛情况分析 学校对每年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越来越重视,从近几年学院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情况分析,学生对于参赛的热情很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参赛学生所在专业及年级分布来看,参赛学生分布的专业较均衡,年级以大二为主。由于是职业学院,学生参加过一届竞赛有经验积累,但因为大三面临实习找工作,或因升本课业时间比较紧张,也就较难再参加一届竞赛。因此,参赛学员以大二学生为主,大三学生为辅。

在对参赛学员组织暑期培训时,由于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学生的先修课程不同也会出现一些辅导上的问题。工科类学生在大一已经完成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梳理统计课程的学习,而一些经管类学生部分课程要到大二才开设。以上问题再加上职业学院学生自身数学基础较薄弱,在集中培训时可以先从培训软件入手,基本模型的理论知识慢慢渗透,这样可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培训过程中可适当选取真题让学生积极讨论,学习相关背景资料,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分组问题,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师,适当提出参考建议。在培训初期有一个初步的分组安排,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讨论后可进行模拟竞赛。

教师队伍培养分析 对于数学建模课程的授课,教师需要掌握数学各科目课程及相关软件的应用,因此投入的学习时间较多,同时需关注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授课中,教师不仅对学生进行基本常用模型的教授,更应重视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实际问题转化成相关可求解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对相关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目前,数学建模教师的自身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和学习能力提高的兼容性还有不足之处,对于通过教学促使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还有待创新。实践教学的对策研究

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数学建模课程的学习有其特殊性,其不同于其他的数学课程。一般的数学课程如微积分,课程体系完整,教学及学生学习中也更侧重学生计算能力,侧重于学生公式及运算法则的掌握。数学建模课程中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单元,每个单元模块中由不同的数学模型组成。数学建模课程在教师教授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更多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交流数学思想的平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取分组教学和任务教学法。这种教学形式更利于学生交流思想、团队合作,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方式变为主动合作学习,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在考核方式上也采用多种形式,课堂教学中采用上机练习并完成随堂作业,课后作业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完成的作业中包含案例分析、阶段论文。教师评定成绩采用答辩的方式,小组成员将完成的报告做成幻灯片在课堂中面向全体讲解,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点评及改进措施。

对于数学建模教材的选取 由于职业学院学生各专业课程设置不同及学生自身水平的限制,在教材选取上需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的设置和案例的选取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事数学建模教学的教师从学生现有基础水平出发,总结出较多涉及学生专业应用背景的实例和生活中常见的趣味性实例,这些实例既能很好地再现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又简单、具体和有趣。

数学建模课外推广 在数学建模课外学习中,可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让众多对数学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有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例如:可不定期进行数学相关讲座,让学生从数学发展史的角度更好地认识数学,培养数学思想;介绍函数的发展史,包括函数表达符号的进阶,这些数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通过这些数学发展史的介绍也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在课外活动上,可通过社团和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多种有趣数学小项目,如数独游戏,在学生参与小项目的同时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如第一个发现数独游戏的科学家欧拉。这种数学背景的介绍可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建立起数学的应用意识。数学建模社团通过组织讲座、趣味小项目、经验交流、模拟练习、校级竞赛等活动,使数学建模在学生中得到推广及普及。

积极推广数学建模竞赛,通过组织校级竞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在竞赛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对竞赛的成果安排成果展示讲座,构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同时,对校级数学建模竞赛中的优秀队推荐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对于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学员,可聘请校外专家讲学来提高学生的竞赛水平。结语

为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推动数学建模课程建设,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带动高校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培养团队意识,应用所学培养创造精神,推动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手段的完善。

学院根据授课学生的基本情况编写适用于高职学生的数学建模课程教材,对于选拔出的参赛学员,可以编写适合高职生的竞赛题目,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课程的兴趣。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强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聘请校外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对于相关行业软件应用可聘请专业教师进行讲解,也可让不同专业学生互相交流经验,促进学生对不同行业软件的了解和应用。对于学生成绩评定采用小组形式,学生合作完成一个实际问题建模,对小组完成的报告进行讲解,教师根据各组完成的情况结合平时上机成绩给出综合成绩。

通过对数学建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对高职学生数学建模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教学手段应用等方面给出相应的完善措施。为培养北京城市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进而得到系统的数学建模赛前培训,对数学建模课程进行创新实践,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相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参考文献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2

一、学生的学习现状

从我校所有大一新生中抽取生物技术学院园艺专业和文化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三个班的84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研. 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总结出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第14题为问答题,询问了学生对中学数学学习与大学数学学习的异同有什么想法. 同学们对该问题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中学数学学习有教师在一旁监督,管理比较严格,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随时询问,而大学数学的学习多以自学为主,没有了教师的监督,在平时遇到不会做的题时也难以及时询问,所以感觉学习高等数学比较困难.

二、成因分析

1. 学习方式的变化. 高中时学生的学习有班主任和家长的督促,因为有考上大学的目标,所以学习态度端正. 而到了大学学习是自主的,无论是预习、听课,还是作业都需要自己安排时间,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适应这种学习方式上的转变.

2. 课程特点. 高等数学具有理论缜密、概念抽象,同时又应用广泛的特点,一节课的信息量很大. 而教学过程以概念、定理的讲解和计算方法的推演为主,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枯燥,大堆的公式和烦琐的理论推导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3. 生活环境变化. 上了大学就离开了父母,甚至有的学生离开家数千公里以外,突然失去了父母的照顾有些不适应. 同时来到一个更大更陌生的学校,睡在一间宿舍的都是陌生的同学. 大学的管理也不是老师天天跟着. 这种种变化都需要时间来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4. 教学方法陈旧. 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普通的讲课形式实践性、能动性较差.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高等数学知识量的多少,不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将学习过程看成被动的接受和简单的信息积累过程,不能对隐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进行提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5. 高中和大学学习的差异. 袁洲在《大、中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综述》一文中也提及大学数学无论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还是教学的思想以及数学学习的方法上,都与中学相距较远,这自然造成大、中学的衔接出现脱节现象.

三、对策构想

1.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体现在: 第一点,开学时老师强调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不敢懈怠. 第二点,老师与学生要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他们做朋友,利用课后答疑的时间化解学生的难题,也可以增进与学生的感情. 第三点,高等数学中有很多以人名命名的定理、方法,老师可以结合课程的内容适当地介绍数学史,提高课程的人文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数学家的简介可以激励学生的钻研精神.

2. 与专业课相结合

老师要了解学生后续的课程,建立授课计划,看高等数学中哪一部分在后续中的应用较多,可以重点讲解,推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 建立符合专业需求的内容体系,设置教学计划、大纲,降低理论深度,精简理论推导,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

3.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第一,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把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增加实际意义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也为学生以后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在教学中恰当地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设备对图形动画进行演示,可以使学生很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使容易接受知识,而且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节约了板书和画图的时间,也减轻了教师上课的工作强度,同时给师生之间留出了相对的互动时间,进而优化课堂教学.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重要的基础课,为了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本文通过对我校大一部分新生的调查,通过对结果的统计分析,了解了学生对高等数学学习的现状,并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总结出了造成现状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现状;对策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则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利用仪器设备,通过实验探索从而获得新知识的实验过程。科学教育不仅仅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观察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在有合理的、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适宜的学习环境空间里,有丰富的老师指导下便能自行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小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专职的科学教师

小学科学教师作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启蒙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其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所以说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验教学技能是进行实验教学的关键,更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所在。根据调查发现小学科学教师中大多数是非专职的科学教师,只有少数是专职的科学教师。这些兼任的科学教师大多教学任务重,很少有时间去进行实验的课前准备和组织。

(二)大班额教学,学生小组合作实验难以组织

我国义务教育中规定:小学班额的人数不超过45人。在正常的班额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近年来,由于家长对学生教育的重视和师资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许多地区都出现了“转学到城里”这一现象,导致县城的小学出现大班额教学。根据本人教育观察发现:许多学校班级人数多为55人到60人之间,甚至还有60多人的班。由此可见目前小学大班额教学现象比较普遍。

(三)科学地位偏低,实验教学不受重视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有利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从理论上来说小学科学课是十分重要的。但在我国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下,语数作为小学的主课,其他的音、体、美、科学等在小学科中一直属于副课,曾在全体教师教学研讨大会上,我很严肃地提过:“学科教学要均衡发展,特别提出要重视科学学科学课程教学。”事后学校领导还是未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学校、家长、教师对科学课的态度。上级领导及学校的态度在根本上就决定了教师的态度,科学课的地位低也影响了学校开展科学实验方面的教研的频率。

(四)实验器材难以满足实验开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的基本条件决定了实验的开展情况。新课改以来,科学的地位得以提高,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对科学教育的扶持,科学课也得以开展。实验作为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开展过程中却受到了实验基本设施的阻碍。很多学校具有专门的科学实验室,但是器材质量有待提高且更新缓慢,难以满足了实验的开展。

二、改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建议

(一)加强科学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的科学教师队伍是有效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尤其对于实验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验教学能力做出了更多的要求。我国的科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2002年,我国才有高校开设了科学教育这一专业,由此可见加强专职科学教师的队伍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

首先,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全面规划,实现科学教师资源的最佳配置。目前许多地区都存在师资不均的现象,多数教师都选择去条件较好的地区,从而造成了师资不均的现象。其次通过培训、研修等方式促进教师发展专业化。最后,学校可以采取激励制度使教师发展主动化,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规范小学班额人数,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标准的小学班额人数不仅有利于教师进行基本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也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为了使学生能在科学实验中提高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合作中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规划标准的小学班额刻不容缓。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促进教育资源的平均分布,而这个过程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协作。其次,学校可以增加班级数量以减少班级人数,同时班级数量的增加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源来支持。最后,各个学校都应加强自身的发展,让学生愿意选择自己家门口的学校。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学生小组合作既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还起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的作用。小组实验的开展要保证其有效性。

(三)提高科学学科地位,保证实验切实开展

对于提高科学的学科地位,保证实验教学切实开展,可以从教育部门、教师、学生等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各级领导改变观念,注重素质教育,各个学校的教师和领导需要提高对科学课程的认识,教师则要提高对科学实验的认识,将科学实验教学列入常规的教研活动中去。其次,在制度和资源的保证下,加强对科学教师实验教学的支持和鼓励。最后,提高学生对实验的正确认识。一方面,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另一方面,对于实验的内容教师要把握其难易程度及趣味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感觉到实验的趣味性,认识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有较大的收获。

(四)完善实验教学基本设施,创新实验器材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完善实验教学设施和实验器材。

首先,教育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投入,根据不同学校的基本情况来进行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的完善。其次,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应该选择好课时实验材料。最后,鼓励学生养成收集生活中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创新活动的习惯。。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中就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来进行实验,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明确溶解的含义,课后学生就可以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探究自己身边的物质是否溶解。

(五)优化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方法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地学习兴趣,科学教师在进行实验的课前导入时,可以通过游戏、留下悬疑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其次,通过教师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设计、学会观察。最后使实验贴近生活,靠近自然,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科学实验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引导下加深对實验的理解。

总而言之,现在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这需要各级部门和学校领导、教师认识到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能通过采取一些策略促进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一兵.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的研究[D]. 长春:长春师范学院,2011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4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分类研究及案例分析

郑州市二七区幸福路小学

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分类研究及案例分析

一、本单元课标解读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即余数为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鉴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密切关系,以及考虑到通过操作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本单元从三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今后继续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等除法的重要基础。本单元主要包括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与计算和解决问题两部分内容,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学习除法的运算打下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拓展除法的应用范围,解决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剩余的实际问题。在课程实施中,要通过操作直观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要通过观察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要通过加强试商例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二、本单元知识能力结构及特点

在教材内容的具体编排上,教材体现了如下的编排特点,从而使得知识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体现了更科学的数学知识的结构。

1、注重操作直观等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与表内除法单元借助动手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理解除法的编排一致,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继续借助操作等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建立操作过程、语言表达和符号表征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真正理解。如,例1中对余数概念的理解、对有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都是借助操作来进行的,由直观操作到符号表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又如,对于除法竖式的理解,也是借助操作,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竖式中的每个数所对应的操作中的具体对象,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在解决问题的例6中,同样借助画图这一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其中余数所代表的事物,进而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2、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和计算。为帮助学生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主要体现为下面4次对比。

第一次是例1中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第二次是例

1、例2中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横式的对比。通过结合操作过程,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第三次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对比。借助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与横式的对比,使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书写方法,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第四次是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与表内除法的竖式的对比。借助操作,在对比中帮助学生继续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理解竖式中余数0的含义。

由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提供支撑点,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针对难点增加教学试商的例题,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本单元在求商的方法上的编排,与表内除法的试商是一致的:都是先通过操作分物得到商,然后再探索求商的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在本单元中,例1~例3中的商都是通过操作分物得出来的,从例4开始离开具体情境直接用竖式计算,这就必然要用到算法。这个算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在编排上,例4直接利用除法竖式,要求学生想乘法口诀,找出与除数相乘积最接近被除数而且小于被除数的那个数,这个数即为商(通过余数小于除数加以判定)。这样的数学,既教给了学生有余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又为后面继续学习除法的笔算打好了基础,因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等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就是多次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

4、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并继续落实“四能”目标。加强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四能”的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修订后教材的一大特色。通过这样的编排,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清晰的线索和可操作的教学思路。具体到本单元,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5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用“进一法”确定问题的答案;例6是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继续通过“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的正确吗?”等提示,使学生经历审读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回顾与反思等全过程,并通过呈现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又可使学生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此外,结合相关的例题和习题,教材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此为学生积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长此以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

三、本单元教学设计基本思路及注意事项

1、充分利用表内除法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通过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

2、利用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继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除法竖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程实施中,应对此加以重点处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增加课时,以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真正地理解除法竖式中各数的含义。也可以补充一些除法竖式形式演变的史料,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四、典型教学案例实录及分析 【教学实录】

一、学习例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情境导入

师:还记得我们上次在学校进行的冷餐会么?让我们一起来看几张照片。(出示照片)瞧!这就是同学们精心准备的美食拼盘,在这次冷餐会上,大家不但互相品尝了美味佳肴,还从中学会了谦让和分享。但是二一班有一位同学在准备水果拼盘时就遇到了一些状况,我们来看看。(课件)

2、摆6个苹果

(1)师:他有6个苹果,想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谁能上来摆一摆?(课件出示)

(2)2人上黑板摆(1人摆盘子1人摆苹果)(3)生描述摆的过程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同学是怎么摆的?摆完了么? 生:正好摆了3盘(板书:摆3盘,正好摆完)

3、摆7个苹果

(1)师:如果是7个苹果,还是每2个摆一盘,又该怎么摆呢?(2)学生用7根小棒摆一摆,同时找2生上台摆

师:请你拿出7根小棒代替苹果摆摆看。谁能上来摆一摆?(3)生描述摆的过程

师:这次我们又是怎么摆的?出现了什么情况? 生:摆了3盘,还剩1个苹果(板书:摆3盘,还剩1个)(4)对比观察摆的区别

师:这一个摆的和上次摆的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这剩下的一个不能再继续摆呢?剩下的一个够摆一盘么?

生:第一次摆了三盘,没有剩余,第二次摆了三盘,还剩一个苹果,剩下的这个苹果不够再摆一盘。(5)揭题

师:像这样,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课题,齐读)

4、分别列算式

师:第一次我们把6个苹果,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看着图,你能列一个算式么? 生:6÷2=3(盘)

师:真棒!看来你之前学的除法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学生列式,老师板书:6÷2=3(盘)

师:看第二次我们摆的,能不能也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呢?试试看!生:7÷2=3(盘)还剩1个

师:还剩的这个我们该怎么在算式中表示出来呢? 板:7÷2=3(盘)……1(个)(余数1红笔写)

5、结合苹果图说算式含义,介绍余数 师:看着图,谁来说说7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共有7个苹果 师:2呢? 生:每2个一盘 师:3呢? 生:可以摆三盘 师:1呢? 生:还剩一个苹果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平均分后还剩的这个数叫做余数。(红笔板余数,齐读)

师:像这样的除法我们就把他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6、读算式

师:这个除法算式我们可以这样读,7除以2等于3余1(师范读生齐读)

7、小结

师:刚刚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列一列算式,不但帮这个同学解决了摆果盘的难题,还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同学们积极思考,表现非常棒!掌声送给我们自己!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比赛,比比看谁的表现会更棒!

8、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第1题(1)课件出示,1分钟自己看题(2)找生描述题意

生:这道题目要求我们先圈一圈,再填一填(3)男女生比赛完成(4)汇报交流

二、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出示情境(课件)

师:通过刚刚的比赛,我们又进一步的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其实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知识,我们接着来研究。瞧!这些同学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 生:4根

师:如果有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呢?怎么列式? 生:能摆2个正方形,列式是8÷4=2(个)

2、学生分组摆小棒

师:如果有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同桌三人一起用小棒摆一摆,摆好后组长负责把算式写在答题卡上。

3、汇报交流(课件)

师:9根小棒摆出了怎么的结果?怎样列式? 生:9÷4=2(个)……1(根)

10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有剩余么?怎样列式? 生:10÷4=2(个)……2(根)师:11根小棒呢?12根呢?

师:不摆小棒,你能推算出13根,14根,15根小棒摆出的结果么?生1:不摆小棒,用13根小棒能摆出3个正方形还剩1根 生2:用14根小棒能摆出3个正方形还剩2根 生3:用15根小棒能摆出3个正方形还剩3根 师:你们是怎么推算出来的?

生:根据12根小棒正好能摆3个正方形推算出来的。

4、观察对比

师: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余数总是1、2、3; 生2:除数都是4 师: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同桌三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如果余数是4,就又能摆一个新的正方形了。

5、交流,小结

师:如果余数是4(课件出示16根摆的情况),这4根小棒就又能摆一个正方形了,那这16根小棒就能摆出几个正方形?余数不能是4,那能不能比4大,余数是5行么?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17根小棒摆的情况)

生:如果余数是5,也能再摆一个新的正方形,还剩一根,等于还是余1。

师:你太聪明了!再想一想:如果剩下6根小棒再摆一个正方形,余数是几? 生:余2!

师:剩下7根小棒,余数是几? 生:余3!

师:看来余数总是1、2、3不断重复出现,那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余数不能等于4 也不能比4大,只能比4小。4是除数,也就是余数要比除数小。(板:余数<除数)

6、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 出示P61做一做,说说你的理由

7、小结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用这节课学的知识,走进智慧迷宫,比比看,谁能赢得智慧星!

三、巩固练习一星题、P61第一题(1)理解题意

师:有几个面包?有几种包装方法?请你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装法,帮面包店的师傅圈一圈,填一填。(2)独立完成(3)学生汇报交流

师:第三种装法算式中的两个3分别表示什么? 二星题、课件补充

下面的算式中,如果有余数,可能会是几? ☆÷6=△……()

选一选,下面的算式中,除数可能是答案中的哪一个? ☆÷()=△……5 A.3 B.8 C.4 D.5 三星题、余数最大是几()÷7=()……()

四、课后总结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报数游戏

师:找五位同学依次排成一队,从1开始报数,报到30,随便挑一个30以内的数,老师就能猜到这个数刚刚是谁报的,想试试么? 师:想破解这个游戏的奥秘么?想想今天学的知识,自己利用课后时间,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交流。【教学分析】

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出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并且将要解决的问题完整地呈现在黑板上。作用有四点:一是承上启下。基于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按要求用小棒摆图形时,自然地会关注摆几个图形,但不会特别关注还剩几根小棒,而这正是本节课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二是便于操作。题目清晰、简洁,学具简单,利于准备和操作;三是激发兴趣。由于在操作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剩余情况,会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剩的不一样?”“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出来?”等,产生探究的愿望,同时体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四是作好铺垫。图中呈现的几种摆法为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例1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平均分物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其中第一个对比是理解第二个对比中的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的基础,也是理解第二个对比中商和余数的名数不同的基础。

“做一做”的两道题,都是先用语言描述操作要求,再让学生圈、连、填,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即多种表征形式相互映衬,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与余数的名数。其中第1题与例题相似,都是平均分中的“包含”情况,并且将要求与结果以图分开呈现,便于学生根据操作写出除法算式,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第2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包含和等分),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名数什么时候相同(等分),什么时候不同(包含)。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难点是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表内除法,对表内除法的两种含义已经理解并掌握,会根据具体情境列除法算式,会描述除法算式的含义,会准确计算除法算式的商。但间隔了一个单元(混合运算),有些孩子对除法的相关知识淡忘了。

【设计思路】

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从具体直观开始,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从中感知到余数是怎样产生的,初步懂得什么是“余数”,然后通过观察比较,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强调数学的“数学味”,使孩子们在认知的冲突、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培养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等思维能力。

第一,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味”。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作为一个教学的情境,这样能在一上课就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迅速调动认知体系中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认知,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同时,又能了解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另外,还可以使一部分已经有所认识的孩子在上课开始就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今后能更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数学。

第二,注重为孩子们创设一些安静的思考的环境。让孩子们静静地观察、独立地思考有余数除法与以前学习的除法的不同;让孩子们静静地倾听,认真地分析其他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们观察思考并大胆推测余数与除数的奇妙关系。本节课少了小组合作的热闹,更没有一些激动人心的游戏或生活场景,但给每位孩子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孩子们在观察思考中有了自己的发现,在安静倾听中分享了别人的学习成果,在默默感悟中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奇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收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功,而孩子们的观察、概括、分析等能力也在课堂的这一片“静土”中得到了孕育、发芽、成长。

第三、构建生活的数学学习原型,使“生活味”为“数学味”服务。强调数学的“数学味”并非要否定数学的“生活味”,而是要把“数学味”和“生活味”有效地结合。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为了有利于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我们必须为他们构建生活原型。当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之后,抽象的数学知识找到了具体的生活原型作依托,孩子们对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就更形象了。

教学后,我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课堂上动静交替,孩子们积极参与,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总之,一堂课下来。反思自己,今后还应不断地加强学习,特别是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希望以后能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进,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使自己不断进步。

【名师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教师将新理念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整个课的教学洋溢着新课程特有的时代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第一,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中展开数学学习活动。教师通过本校开展的“冷餐会”活动导入新课,为探索新知创设了情境,进入新课,教师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及教具呈现课本上的主题图,通过动手摆学具,设置问题和生动的描述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和协作探索。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学生容易兴奋、有积极性,学生产生了我要学的欲望。

第二,重视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和规律时,不仅联系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而且通过展示生活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将书本数学知识运用于真实生活之中,这些数学知识都是他们身边的事情,学生感到亲切。这样教学,既能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余数)和规律(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又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第三,强调动脑的思维训练与动手的操作练习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探究,动脑筋“想”数学;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动眼睛“看”数学、动双手“做”数学。这样,不仅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的建构过程,而且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运用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思做高度统一。拓展练习,体现了数学学习开放性、灵活性、发散性和挑战性。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到实处。

【专题探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而课堂提问正是实现这种课堂交流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仅仅只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被动模式,学生很少、几乎没有主动提过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问题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或者问题过于深奥,学生不能理解;提问的时机掌握不够好;对问题的设计不够重视,随心所欲地提问;提问未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等等;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需要更多的学者努力。

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全面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5

1、引 言

关于翻译的研究,始于其产生之日,迄今已硕果累累,可谓汗牛充栋、文山书海。然而译界对翻译测试目的、测试重点、测试选材、评分标准等问题的研究也乏人问津。-十年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专栏中,专题论述翻译测试的文章不出十篇,“真可谓是凤毛麟角”(顾秋萍,:109)。关于民办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测试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通过搜集大量民办高校翻译测试题进行分析,总结出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测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测试现状及原因分析

民办高校专升本政策仅从几年前开始实施。民办本科专业大多针对三本生设置,也有一些民办高校近几年可招收二本生。总之。民办本科英语专业测试目前存在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为了准确了解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测试现状,收集了西安几所民办高校的翻译测试题,通过大量的问卷、访谈、收集分析试题、听课,对目前民办高校中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测试中所存在问题总结如下:

2.1 翻译测试时间相对过剩

在翻译考试中存在的非常明显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往往早早做完试题交卷,需要两个小时答完的试题,不少学生一个小时或者不到一个小时就做完,然后就呆坐在考场无所事事。根据英语本科翻译课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应该能够在一个小时内把200-250个单词的英文译成汉语或者将300个汉字译成英文。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认为只要翻译出来,至于该用什么技巧,怎样才能达到最佳表达效果,则很少考虑,导致考试时间的相对过剩。

2.2 题型单调,测试方式简单,测试目的不明确,测试范围覆盖面窄

据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项中对我国部分高校翻译测试题型的调查统计显示,只选择短文翻译一种题型的高校占调查学校总数的20%,短文翻译之外另有句子翻译,回答问题或改错等题型,但一般不超过三种题型的占50%,出题时有五种以上的题型,包括单词、单句翻译,短语、成语翻译,短文翻译,回答问题,选择填空或改正错误及译评等内容的仅占30%(:83)。通过对所搜集翻译试题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发现翻译测试题型主要有:词、句子、短文翻译;选择题(在所给译文中,选出最佳译文)等,有少数翻译测试题包括短文翻译题。之所以要题型多样,是因为翻译课程的知识点涉及到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方面。题型单一也会导致测试目的不明确,无法系统明确地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翻译技巧运用能力,难以对教学和学习产生有效反拨作用。题型单调是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测试中一个常见问题,严重影响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2.3 评分标准不明确

任何科目的测试都应有明确评分标准,这是保证测试信度和效度的重要指标。翻译测试题评分标准不同于其它科目评分标准。如语法测试、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对与错一清二楚。翻译测试主观题多,评分标准具有主观性,很难界定对与错。判断标准因人而异。在翻译史上关于翻译标准的论争也从未中断。在评分时,若没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对同一译文会因老师不同主观喜好,会给出截然不同分数。

2.4 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相对太差

民办高校生源主要是公办高校录取后剩余考生,大部分学生是高职生和三本学生,还有一部分是二本学生。学生语言基础弱不可避免,有些学生在入学时甚至基本语法不清楚。而要学好翻译,基本前提是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功底。另外,从学生考试卷面分析来看,主要是语言错误。翻译测试所依照的教学大纲与公办高校的并无差异,目前,对公办和民办高校学生水平的明显差异重视不足,以同样的标准衡量显然欠妥。

2.5 语言学习中翻译练习的负面影响

翻译训练始于学生初学英语。从单词翻译,逐渐到短语翻译、句子翻译、段落翻译、短文翻译。从初中英语、高中英语到大学英语中都存在大量翻译练习。在语法课上有翻译练习,精读课上有翻译练习,外贸函电、托业英语仍有翻译练习,这些翻译练习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促进语言学习。而长久以来非专业的翻译训练对专业翻译训练造成了负面影响,致使学生在翻译时潜意识中定了一个很低的标准。

2.6 翻译测试对翻译教学的反拨作用不明显

英语翻译测试对英语教学有着极大的反拨作用,正确运用翻译测试手段,能有效评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掌握学习者英语的熟练程度,诊断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促进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秦毅,)

根据测试理论,翻译测试对翻译教学和学生的翻译学习应该有明显的反拨作用。学生通过测试,查漏补缺(洪雪娇,2009)。但是事实上,根据调查,翻译测试对翻译教学的反拨作用很不明显。考试结束后,教师的授课方法、授课态度、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等仍然一如既往。有不少老师对考过的试题不分析、不讲解、不评价。即使有讲解,也流于形式,没有有效发挥出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2.7平时的测试强度和密度不够

翻译测试应该贯穿于教学全程,除了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还应该包括平时的小测验、练习、作业等。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翻译练习、作业等批改费时间和脑力,工作强度较大;2.从学生方面讲,翻译需要时间和精力,有时需要苦思冥想,而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3.平时小测验需要命题、阅卷,工作强度不小,费工、费时,尤其费脑,导致老师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4.翻译课教学内容较多,课时相对少,老师忙于赶进度,没有多余课时安排小测验;5.对于老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而言,翻译作业批改、练习和小测验命题、阅卷、讲评等的报酬相当低,老师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翻译能力的提高,需要平时点点滴滴的不断积累。如果缺少平时检查和监督,学生就会放任自流。

3、解决方案

经过调查、分析、总结、探索,并在有些班级进行试验,提出以下改革方案。

3.1 提高学生潜意识中的翻译标准,加强翻译的专业学习

专业翻译标准与非专业翻译标准有着迥然区别。专业翻译则要求很高,除了要求词汇、短语、句式结构、时态等要准确外,还要达到信、达、雅或其它更高的标准。在翻译学习和训练阶段,则要对时间严格把握。

1990年出版的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规定:翻译考核以每小时200-250个英文单词或汉字为六级的速度要求。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是标准出题,少数教师提高了标准;这样的命题是正确的,而要想学生达到这个标准,真正熟练地应用翻译技巧和方法,

达到专业翻译的标准和要求,经过对翻译课程的班级实验、实践,总结出以下三点措施。

3.1.1 通过大量对比练习让学生充分体会、明白非专业翻译和专业翻译的区别,认识到翻译课程对翻译有更高的要求。强调翻译技巧、翻译方法和策略,而非只把意思翻译出来那那么简单,需要花时间来琢磨。为此,通过做了大量的对比练习,对同一翻译题测试,比较非专业译文和专业译文的区别。

3.1.2 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专业的翻译,还要认识到如何达到专业的翻译。这就要求认真地学习每一个翻译方法、翻译技巧。在讲授每一个翻译技巧时要用对比的方式,即应用该方法与没应用该方法的比较和评价。

3.1.3 加强平时小测试

平时练习是必要的,但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印象,刺激度不够。有少数学生根本就不做平时练习。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要充分重视平时学习。在每一个大单元学习结束后,在课堂上进行一次随堂测验,内容主要涉及翻译方法和技巧,并把每次测验成绩按比例纳入期末总评成绩。学生能否通过本门课程考试不仅取决于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而且取决于平时每次小测验。通过全程考评方式,让学生重视平时每次测试、每个翻译方法和技巧学习,实践证明该做法行之有效。

笔者通过在课堂上采取上述措施,学生开始时有些不适应和抵触,但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学生慢慢地有了成就感,做翻译试题懂得了如何去思考和琢磨,如何去选择最佳翻译方法和技巧。

3.2 拓宽题型,丰富形式,明确重点,扩大覆盖面

这是民办高校翻译测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严重影响了测试的效果和功能。我们必须拓宽题型,丰富方式,明确测试目的和重点,扩大测试覆盖面,为此,特提出以下各类题型,分析个体性的特点和优势,供翻译测试参考借鉴。

3.2.1 选择题

选择题属于客观试题,翻译试题中的多选题将翻译能力测试设计成多项选择题形式。其设计目的就是利用多选题设计优点实现翻译测试目的。像其它各类题型一样,翻译选择题也有优点和局限性,其优点是:(1)涉及面广,可以涉及译文选择,也可以涉及翻译理论;(2)每项翻译内容有四种译文选项,体现翻译技巧和方法和不同的翻译能力,题目高度客观。(3)适于计算机评阅。快速准确;可排除人为阅卷干扰,评分客观,测试信度高。局限性包括:(1)受试者只须四选一,有猜测答题现象。(2)答题卡填涂会导致受试者容易作弊,不能客观评定受试者能力与知识水平。这就影响到测试效度。奥尔布雷克特·纽伯特提出了五种评估翻译能力的Neubert标准(Albrecht2000:3218):(1)语言能力(Ianguagecompetence),包括源语和目的语两种。(2)语篇能力(textcompetence)熟悉各语域的常规;(3)题材能力(subjectcompetence);(4)文化能力(culturalcompetence):敏锐判断两种文化差异并加以调整的能力;(5)转换能力(transfercompetence),即有效达成沟通目的。选择题主要针对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测试,适用面比较窄。

尽管选择题有其局限性,但可通过以下方式,充分发挥其优点,提高其信度和效度。

1.提高指令信度

指令表述要准确、清楚,不能有歧义,不能含糊不清。

2.提高选择题内容信度

内容包括题干和选项两个方面。在设计题干和选项时,要清楚测试翻译能力哪个方面。选项要有混淆项、干扰项。从翻译概念、技巧等考核目标方面设置干扰和混淆选项,增加其信度。以下是李欣在《翻译测试的“结构效度”及其实现》中所描述的翻译测试的能力(李欣,)。在选择题内容上,尽量包含翻译能力的重要方面,内容要比较全面,不能重复。而且要建立数量丰富、内容全面的翻译选择题题库,以备以后测试题使用。

3.在设计选项时,精心地设计和选择。每一个选项设计应该有目的,各个选项之间有关联性,有一定区分度,有迷惑性,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选项设计是命好选择题最重要的环节。

3.2.2判断题

这类测试题是提供若干个汉语句子,每个句子下面有若干个英语译文,其中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要求受试者选择出所有正确译文。这种题型都以“忠实”、“通顺”作为答题标准,便于考查考生运用翻译理论对译文诊断、分析能力以及对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测试点应涉及理解、表达、文化三方面。这种题型难度不大,适合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

3.2.3翻译题

句子翻译

这类测试题可提供若干个英语或汉语句子,要求受试者译成汉语或英语,侧重于检验考生运用翻译技巧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翻译知识。内容设计应具有代表性,并能体现翻译技巧在实践中的作用。

3.2.4短文翻译

这类题要求受试者将一篇英语或汉语短文译成汉语或英语。与句子翻译相比,该题型要求考生对语篇、文体、全局的把握。除了测试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翻译知识外,重点考查对句内、句间衔接、局部与整体关系的掌握,旨在增强学生语篇意识。(范振辉、黎花秀,2009),

3.2.5 填空题

这类题型分为基础知识填空和实践填空。将翻译理论、翻译原则、基本概念、两种语言差异都可作为测试点。还可设计为段落填空,根据一段相对完整的原文在译文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语境、文体意识及全局观念。因此,通过此类测试能达到培养、加强学生语篇意识。(王伟,2006)

3.2.6 改错题

改错题是指给出一句话译文,找出翻译不正确之处。一个译文中通常只有一个错误,句子其它地方应该确保正确。否则,试题客观性就会受到影响。

3.2.7 评述题

这类题综合性和层次都很高。题中会给出一篇原文和几种不同译文,根据所学翻译理论、原则、标准和技巧等,对译文进行分析和评述,要言之有物,要有理论依据。翻译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优劣之别。例如《红楼梦》,目前有十余个不同译本,各有千秋,此类题型重在考查学生对翻译理论、原则、标准、方法、技巧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3.3 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翻译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应用翻译技巧、策略,了解翻译主要理论和翻译标准等。语言学习不是翻译课的内容和目标。翻译课程是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专业必修课,既要提高语言能力,又要学习翻译技巧和方法,这就造成两难局面,是翻译教学所面临的现状。就此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3.3.1 学生语言基础较差,这是客观现实。但是要尽量改变状况,有效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是在大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主要由于让学生在低年级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所以要通过各种方式,采取行之有效措施,严抓管理,提高师资力量,提高大一、大二学生英语水平。为此,在低年级基础课程中,如精读、泛读、语法、写作、语音、听力等课程,要尽量加大课

时,老师要调整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同时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类比赛,切实提高授课质量,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为开设高年级的英语翻译课奠定基础。

3.3.2 编写适合民办高校特点的翻译教材。民办高校的发展定位。培养目标,招生层次等不同于公办高校。按照培养目标不同,高校可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应用性。民办高校属于应用型。所以民办本科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应该有专门的教材,适合学生实际水平和基础。该教材要具备以下特点:1.难度较小,适合民办三本学生英语语言基础。2.侧重实用性,、应用性,翻译理论相对少,侧重翻译方法和技巧。3.多范例和分析。4.内容与普通行业有关,体现行业性,如外交、旅游、贸易等。行业性是民办高校英语专业一大特点。5.练习量大,内容要生动、题型要多样。

3.3.3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多教师喜欢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能得到成就感;2.多年的习惯难以改变;3.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授课;但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能够受益匪浅。

3.3.4 命题要把握试题难度。在语法、句式结构、篇章结构、词汇等等方面要适合民办学生特点与实际水平。此外,试题要体现行业性,可涉及外贸、旅游、教育等相关方面。

降低试题难度,强调翻译的技术性指标和应用性,而非强调语言性指标。另外,题型多样化。

3.4 明确和量化评分标准

翻译测试目的是测试受试者的翻译能力,而翻译能力又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在命题前,先要把“翻译能力”分解成可以评估的因素,或在命题时使翻译能力通过翻译翻译实践操作体现出来。关于翻译能力的构成有很多研究成果。

总之,只有主观试题评分标准具体、明确、量测试才能公正、准确、才能保证测试信度和效度。

3.5 有效发挥翻译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测试目的不仅可以选拔人才,更重要的作用是对教学的反拨作用。正确应用翻译测试手段,既能有效评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又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上的不平衡、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恰当,以便调整教学重点,调整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查缺补漏,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根据调查,翻译测试对于教学的反拨作用很不明显,测试(包括平时小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日常翻译作业),教学一如既往、学生学习也一成不变。我们要切实加强翻译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3.5.1 鉴于学生需要时间参照标准答案反思答题状况,了解知识掌握不足之处,明白未来学习重点,所以在每次测试结束后一周内,要对试题讲评。因为学生需要时间参照标准答案。讲评重点不仅指出错误之处,而且还要分析原因,防止再次犯错。此外,要通过测试,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适时调整学习方法。

3.5.2 教师在测试结束后认真进行试卷分析。试卷分析、教师讲评、学生讨论是发挥测试对于教学反拨作用的重要途径。分析内容包括:成绩分布、最高分、最低分是否是正态分布、平均分、哪些题学生做得好,哪些题错误率很高、命题是否科学、合理、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对于学生普遍做错的试题深入分析原因。通过试卷分析,参照教学大纲,调整教学重点,并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组织丰富课堂活动。

3.6 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大平时测试和检查

根据测试目的不同,测试可分为学业成绩测试(AchievementTest,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诊断性测试(DiagnosticTest,旨在了解学生薄弱环节,如定语从句翻译、长句处理、数字翻译、词性转换、加词减词等)、水平测试(ProficiencyTest,评估学生整体水平,如雅思、托福、翻译资格证书考试等)、分班测试。根据测试评分性质,可分为主观测试和客观测试。(庄智象,2007)对于平时测试,可采用诊断性测试,对学过内容进行及时测试。督促学生消化知识,发现不足和弱点,以便教学上做出相应调整。第二,布置作业,并加强批改和讲评,可采用批改一半学生作业的做法,以减少老师的负担。第三,将平时测验、作业、以及课堂参与表现等按一定比例算人总评成绩,以加强学生对平时学习重视。

4、结 语

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生本互动  现象分析  对策研究

数学新课程的重要原则是“以学生为本”,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互动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分析聋校数学课堂目前有效互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是提高聋校数学课堂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聋校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障碍的主要表现:

1、师生交往方面:

仍然是教师一言堂。一种是教师只管把自己所备的课不停地向学生灌输,不管学生是否吃得下,有没有反应,另一种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写画画, 只要学生在脑中掌握如何解题就行;学生在练习本上抄抄算算,只要按时正确完成作业就好,而忽视了聋生认知过程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

2、生生互动方面:

“生生互动”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间摆脱“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率。目前聋校数学课堂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同桌为主,互动的形式单一,互动缺乏主动性。学生个体需经老师许可方与全班交往,如板演、交流、演示等,而学生个体与个体交往也多为同桌的交往,也必须经老师的许可方能进行,从本质上讲,这种交往都是一种静态的被动互动,而不是全员的主动互动,学生群体之间组与组之间互动较少,学生之间互动面不广。

3、生本互动方面

传统聋校数学课堂学生与媒介的互动点着重在教本上的内容,黑板上的板书,教学挂图等,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学生与媒介的互动多了一个多媒体,目前聋校推行导学单的使用,学生与媒介的互动多了一个导学案,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资源得到了开发和运用,学生与媒介的互动多了一个网络,在聋校数学课堂,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使生本互动成为有效、高效互动,还需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二、聋校数学课堂有效互动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育观念落后。聋校数学课堂多数老师习惯于老生常谈,对新课标,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够,对教育现象及教育规律认识有偏差。

2、学生听力语言缺乏,在语言交往方面存在偏差,课堂上老师所打的手势语,学生不能完全看懂或一字半解,断章取义,同理,老师对学生所打的手语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沟通障碍的存在阻碍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学习,使聋生无法逾越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难关,导致师生之间有效互动产生语言障碍,难以象正常孩子那样流畅地交流。

3、聋生的知识积累不够。聋生由于听力缺陷,正常生活在无声世界里,语言思维能力低下,一些基本的看似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或者是东拉西扯,偏离问题的主题,学生之间知识、思维能力发展层次不平衡,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生生、生本之间不能有效互动。

三、聋生有效互动的对策:

1、牢固树立现代教学观。

建立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观。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每个人都是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教师不再是特权式的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活动便是教师与学生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这样,师生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交融。教者在备课时,要注意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扩大互动空间,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设计生活化、情景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2、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聋校,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难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更是难上加难。聋生入学前的语言基础几乎是零,即使接受过学前康复的聋幼儿语言能力也很低,所以聋校九年教育是聋生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特别是低年级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说,说得不准确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养成要说的习惯。在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学生对概念、定义、术语这些抽象的内容难以理解,我们要想方设法,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把抽象的语言形象化,让学生理解语义和内涵,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

3、规范教师语言,做到沟通无障碍。

聋校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聋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要做到示范作用,教学语言必须严谨,口语清晰、准确、语速适中,还要打规范、正确、逻辑性强的手语。经常到老师课堂听课,我发现:平时注重学生语言训练的教师,他教的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就强,数理知识掌握较牢固,能说出自己的认知过程。这些老师在课堂上综合采用手语、口语、体态语、书面语。他们说的句子是结构完整的,并将手语表达不清楚的部分写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尤其是导学单的使用,使学生预知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避免课堂上打哑谜的现象,他们还经常让学生把手语转化为书面语,当堂写在学习单上,从而培养了学习用书面语思维的能力。

4、充分发挥导学案与信息技术的的整合,使生本互动变得多样化。

导学案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而设计的学案,导学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设计目标,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方向性。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 形式,是师生 之间 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口头语言、手势语、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 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如书本、板书、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聋校数学课堂中把导学案与信息技术结合使用,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我校就信息技术与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导学案模式的整合展开研究和探讨。我们尝试把信息技术与导学案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与导学案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巩固训练,反馈小结”课堂学习五要素中,不管是哪一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但为了提高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资源共享等方面,我们把导学案上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在自主学习环节,用信息技术手段建构知识环节,在合作探究环节中用信息技术承启质 疑难点的破解, 在展示交流环节中,用信息技术以达深化主题之目的,在反馈小结环节中,用信息技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析聋校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现状,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实践,探寻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与学的关系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达到缔造完美课堂的理想境界,使学生快乐幸福地学习。

参考文献:

《谈谈小学数学课堂“生生互动”的策略 》 加茂小学 黄海月

《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障碍的成因分析 》甘肃省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 毛霞敏

《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与途径研究--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镇江市特教中心 张静宏

职校数学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7

笔者对本校2008年入学的服装设计及动漫专业的两个专业共387名学生进行调查, 从学生升学成绩和学习态度两方面进行调查统计, 结果如下:

1. 升学成绩方面:

100—150分段46人, 约占12%;80—100分段62人, 约占16%;60—80分段77人, 约占20%;60分以下202人, 约占52%。以上数据显示, 学生原有数学基础普遍较差, 导致学生进入职高后新旧知识很难衔接起来, 较难适应高中课程的学习。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 越发感到在学习上力不从心, 最终造成了部分学生想好好学习, 但因为基础差而放弃学习。

2. 学习态度方面:

(1) 仅15%的学生适应性比较强, 他们能较快地适应学校生活, 能较好地与高中数学教学合拍, 学习数学劲头较高。 (2) 约70%的学生仍习惯于在初中时形成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他们不善于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往往满足于记着结论, 而不理解真正的含义。 (3) 约35%的学生数学基础薄弱, 对数学毫无兴趣, 缺乏信心。 (4) 约5%的学生自己根本不想上学, 是父母逼着来上学的。对数学学科, 这些学生的厌学心理更加突出。

二、教师现状分析

我校由原来的桐乡市信息学校、桐乡市外国语学校、嘉兴市服装学校合并组建而成, 在校学生5000多人, 现有教职工450多人, 专任教师323人, 其中数学教师43人, 约占13.3%。随着近几年来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向外校和其他部门引进了大量数学教师。统计显示:43名数学教师中有7人来自普高, 占16.3%;有20人从初中调入, 占46.5%;有11人由高校分配, 占25.6%;有5人由其他系统调入, 占11.6%。其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8人, 占65%。调查显示存在以下问题:

1. 对职高教学认识不足。

一半以上的青年教师刚进入职校队伍, 对职高教学还认识不足, 对职高数学教学大纲、内容还没有很好地把握。在职高数学教学要求上, 没有注重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一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 没有给学生复习旧知识而直接授予新知识, 致使学生听不懂。久而久之, 造成学生厌学, 教学效果低下。

2. 与学生的沟通不畅。

很多中职学生被称为“双差生”,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上课看小说、玩手机, 甚至睡觉的现象时常发生。看到这种情况, 约45%的教师会严厉教训学生, 约35%的教师会视而不见, 只有20%的教师会耐心教育学生。再加上一些学生平时对教师也不太尊重, 教师也懒得与学生沟通, 碰到违纪学生往班主任那里一送了之, 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学生不愿听教师的课。

3. 对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

有50%的教师认为只要管理好职高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不出大问题就可以了, 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忽视了这些学生在初中3年所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 仅靠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难以得到全面的纠正的。另外, 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是教不好的, 在教学上不必花很多精力, 在教学上没有压力和动力。

二、教学对策

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确实令人担忧, 也给职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花大力气来改变这种现状。那么应用什么策略来改变这种现状呢, 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1.端正教学态度, 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热情真诚, 充分尊重学生, 通过言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创设和谐、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 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 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 甚至最勤奋的学生, 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努力去识记教材, 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 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进一步端正教学态度, 对学生要倾注于爱心,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振, 产生一种感召力, 使学生乐于和老师接近、交往。这样学生在感情上不设防, 课堂上能忘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从而激发出学习热情。此外, 教师应以饱满的精神风貌, 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2.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激发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 正是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职高学生望而却步, 对其缺乏学习热情。而情境教学往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能使学生如入其境, 可见可闻。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课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猪八戒把他的高老庄建成一个集团, 但由于经营不善, 有一次周转不灵, 只能去求孙悟空帮忙。孙悟空一口答应:“行, 我每天给你投资100万元, 连续投资一个月 (30) 天, 但有一个条件:第一天返还1元, 第二天返还2元, 第三天返还4元, 以此类推, 即后一天返还数为前一天的2倍, 猪八戒听了, 心想:“第一天出1元收入100万元, 第二天出2元收入100万元, 第三天出4元收入100万元, 这可是一笔合算的买卖呢。心里越想越开心, 再看看孙悟空的表情, 又觉得不对, 心里又嘀咕了:“这孙猴子平时老欺负我的, 今天会不会又在耍我?”这时, 教师及时提问学生:假如你是高老庄集团企业规划部的高参, 请你帮猪八戒分析一下, 按照孙悟空的这种投资方式, 30天后, 猪八戒是不是赚了?猪八戒能收到多少投资?又返还孙悟空多少钱?通过大家测算, “哇……”全班一片哗然, 猪八戒亏大了。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 就趁热打铁, 顺理成章地引入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内容更容易领会和掌握,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在数学教学中, 有些内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很难演示给学生看的。比如在讲函数的图象时, 改变三角函数、和时的变化就不是在黑板上就能讲清楚的。而通过多媒体手段, 用几何画板等工具制作课件, 就能生动地表现其中的变化, 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提高课堂效率。在数学教学中, 有的课程制作成课件, 使用多媒体上课, 能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再配以适当的声音、图片, 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成功激励, 激发学生上进心。

职高的数学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能过高, 首先要了解所教学生的数学情况和学习习惯, 注重学生的实际, 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起步“浅、漫、少”, 让他们尝试成功, 使他们及时看到自已的进步, 不断实现自已的目标, 增强自信。例如, 上课时要特意让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并不失时机地用“很好、好极了、非常好”等语句来表扬他们, 肯定他们。这样, 学生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5. 开设第二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对一些学习基础较好, 喜欢数学的学生, 可采取组织“数学兴趣小组”等形式, 引导学生在全面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 开展一些“数学专题讲座、趣味数学、二十四点游戏、数学家的故事”等活动。例如在讲到数列时, 可以向学生介绍高斯九岁巧算“1至100的自然数的和”的故事;讲到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 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发明的“杨辉三角”, 它比欧训的“帕斯卡三角”早400多年等等。通过开设第二课堂, 即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 并带动全体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需要教师优化教学行为,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通过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 激起感情共呜, 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爱心, 并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授的学科上去, 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张雄, 李得虎.数学方法论与解题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7-042-1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1.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引导作用的不协调。虽然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很多数学教师也确实是发挥了学生的主动习惯,但有时候却让学生过分自主,而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受用一生,是数学教学的理念与追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忽视教师引导作用的现象。教师是课堂不可缺少的另一主体,没有教师的引导,自然也没有学生的知识积累。某些时候,由于教师作用的丧失,使得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在原地踏步,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发挥自主性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2.为设置情景而设置情景。情景教学往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改中也要求要多运用情景教学,提高课堂的气氛。“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运用”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背景下比较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一般说来,创造学生比较熟悉的情景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讨论、研究。或是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模拟活动等让学生能领悟知识点,比直接给学生讲授知识效率要高。设置教学情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但是在设置情景过程中,有的教师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是为了设置情景而设置,情景的内容比较单一,设置的内容也不符合学生的特征,最终使得设置的情景成为了课堂的摆设,并没有发挥实际的作用。

另外,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弱化了教材的地位。有的教师片面地超越教材,过早或者过多地对教材进行补充,使得教育内容偏离了课本,从而使教学失去了相应的支撑。另外,有的教师还片面地强调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教材,将现有教材中的内容弱化了,使得教学显得有些空洞。

二、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对策

数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不仅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也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高中数学的发展也有一定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存在。要不断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创设积极的求知情景。一个人要掌握一种能力,首先要有强烈的需求。需求是产生动力的原因,学习亦是如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就需要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求知情景,让学生能学进去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技能。比如,在讲授函数的奇偶性课程时,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对称性的实例展示给学生。例如:汽车为易于驾驶设计成轴对称;为保持平衡飞机的对称机翼设计等。因为对称是函数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通过图像的对称引导出奇偶函数的性质,让学生能了解相应的知识。通过求知情景创建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2.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每堂课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以及相应的目标要求。一位成功的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对象等因素的变化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在立体几何的授课过程中,往往是结合知识的讲授与演示穿插发同时进行,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让学生能实际观察到几何模型,从而对相应知识的理解能力加深。数学中有很多抽象的东西,通过实物的演示往往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对知识直观地加以说明。另外,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谈话、读书指导、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候一堂课上需要多种教学方法同时使用,有时只需采用其中一种便可。“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没有定论,重要的是要利于学生的学习,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独立地思考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3.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堂课都有重难点,而课堂的教学也是围绕着重难点开展的。为了让学生明确课堂的重难点,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将相应内容写下来,而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更要结合多种方式,比如板书、幻灯片、应用模型等多种教学模式,来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4.正确处理好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反馈,从而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在讲解一个知识点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重复巩固,讲完例题之后,也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进行演示,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则可以多向他们提问,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必要的鼓励和表扬,以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要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自主的关系。以学生为主,是当前教学发展的趋势,但教师的引导仍然不可忽略,要有机地结合这两个部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新课改促使数学教学有一定发展,但仍然有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及时地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解决,无论是为学生创设情境,还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最终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让学生学习的不只是知识,更是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红霞.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2(23).

[2]田文苗.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探究[J].成才之路,2011(32).

上一篇: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暨教职工工作作风整顿实施方案下一篇:最终版施工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