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研究论文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研究论文 篇1

认知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形成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充分体现了以“双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的形成,并具有科学而全面的理论基础。本文从研究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模式出发,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处于动态过程,教师始终是一个点拨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总是在各个环节中积极主动地操作、探索,再操作、再探索。通过研究,学生们在学好语文的同时,学好了计算机技术,并能在网络环境下运用计算机进行搜集信息、积累信息、运用信息,处理信息,提高了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网络

语文

教学模式

研究

所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是一项涉及教育理论、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性教学改革研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索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途径,将小学语文教学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

本文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坚持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改革教法,改进学法,渗透素质教育,在有效地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搜集、积累、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及处理信息的能力等语文综合能力。下面从环境建设、研究的原则、以及从识字教学模式研究、阅读教学模式研究、作文教学模式研究等方面出发,并进行理性的思考。

一、基于网络研究的环境建设 为了搞好基于网络研究工作,积极做好研究环境的建设,我校重点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硬件建设。

一是建立教学用的计算机房,使之能适应于学生上机练习、测试,并能运用一些CAI学习软件。我校原已投资13万多元建成了一个拥有30台计算机的教学机房。为了搞好基于网络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以后又投资25万元改造了原来的机房,新添了34台586计算机,建立了无盘WindowsNT教学网,每台工作站均能正常运行Windows95,并安装了调制解调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使教学试验环境更为完善。

二是建立了“讲演型多媒体教室”共投资了12万元。由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录像机、VCD、视频展示仪、切换播出,用于播放语文多媒体教学软件,改革课堂教学过程结构。

三是建立了校园网络系统,共投资了40多万元,每个办公室和教室都配置了电脑,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使语文教学的渠道又拓宽了。

二、基于网络研究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研究中,我们力求学校、家庭互相配合,形成整体;课内外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形成整体,从整体上增强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二)主导作用与主动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研究中要通过学生内因的作用,促使其发展,我们力求做到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逐步做到爱学、要学、学会、会学,学得主动。

(三)教学中要注意“结合”的原则

我们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做到有机结合,明确语文课还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课,除了找准结合点,在“结合”上做文章外,还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四)加强基础与发展智能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中我们坚持思想教育、基础教学、发展智能有机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五)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原则 “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办有特色”是我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全面不等于平均发展,在研究中我们善于发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打好基础。

三、基于网络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基于网络的识字教学模式的研究 现代教学中改革与优化传统的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一直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研究人员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汉字文化发展的历史要求。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我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成为人们交流思想,从事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小学生读书、作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低年级语文课本中识字量分析,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效果,学生识字质量,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辅助教学,通过网络播放图形、图象、声音等,将信息转达给学生,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在电脑中输入汉字,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条件。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是从具体事物的接触中获得愉快的体验而直接产生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独有的魅力,通过网络环境下生动形象的表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上《要下雨了》一课。教学“闷”,采取以情景激趣的方法,先出示图1: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再出示图2:一人在屋子里,一颗心不停地上下跳动,进而出示谜语“门里一颗心”(闷)最后让学生联系刚才的情境,说说“闷”的意思或用“闷”说一句话。再如,“一个姓方的孩子,戴着一顶帽子,在水里游泳”以谜语导入教学“游”,重点指导“游”的书写,采用跟电脑博士写一写,用小鼠标拼一拼,看大屏幕比一比,与好朋友赛一赛等形式,在比较学习中把“游”字写规范,写漂亮。

再如,“劳动”一词,它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能让学生理解其意呢?运用网络技术的优势把录像输入电脑中,制作成课件,在教学时,播放一段人们在果园里劳动的情景画面,请小朋友说说,画面中人们在干什么?学生滔滔不绝地说,既明白“劳动”的含义,省去许多教师繁琐的语言,而学生却有了真正的体会。教《啄木鸟和大树》一课,比较理解:年轻力壮的大树和枯死的大树的区别,这时就可运用计算机进行热键处理,电脑中储存课文词义所要阐述的相应图片:“稀稀拉拉的叶子的大树”、“枝条干枯的树干”、“被虫蛀空的大树”这三副图,有了计算机的帮助,学习文章过程中,学生想了解什么,只需自己用鼠标点击相应的词去看看相应的图片,这样通过电脑中的图画理解了词的含义,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学生参与面广泛了,动手操作的时间多了,而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也多了,理解就加深了,老师的话却少了。这样优化了课堂机制,使学生能选用更灵活的方式掌握知识,效果很好,这更是一般的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2、教给方法,学会自学

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具有接近人性化的交互性方式,可以建立友好的交互作用,以及处理媒体的多元化(包括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的特点,非常适合于自学,学校引进了大量现成的CAI课件,为低年级学生自学识字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事先输入所学的生字,让学生操作键盘来认识生字。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学会自学.3、学会文字输入

在学生识字过程中是由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3.5%来自于嗅觉,1.5%来自于触觉,1%来自于味觉。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知识,在逐渐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低年级识字教学实验中,最宜于学生学习的是“认知码”输入方法。因为它具有规范性、易学性、快捷性、完备性的特点,是一套符合小学生认知结构和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计算机汉字输入法,教给编码规则,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自行拆字编码,具体步骤如下: ① 熟悉键盘,指法练习。② 学习基本笔画代码、特殊笔画代码,各部件代码拼音字母。③ 熟记高频字表。④ 二部件、三部件、四部件、多部件及合体字的编码规则。⑤ 认知码拆分规则。⑥ 生字输入练习。

4、巩固生字,多角度训练 ① 通过图画,让学生写生字。

我们知道最早的汉字实际上都是图画,所谓写字,就是画画儿,我国最早的汉字是象形字,它是描绘实物形状或特征,因此,上课时教师要抓住这一教学规律,从图着手引发识字兴趣,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和图片进行处理。如教“目”时,老师先出示事先设定的画面“ ”让学生猜字,逐步让学生明白“目”是由以前人们画的画面“ ”中演变的,所以“目”又称为眼睛,单击鼠标,出示画面“目”字,使学生通过画面了解字的形和义。再如教学生字“日”时,先出示画面“ ”,再点击字形与图结合,理解“ ”表示“日”指太阳,以图表义;而图形“ ”表示山;两个人在一起表示从等。通过图形的认识掌握字形,再通过图形了解字的意思,并把字写出来,学生记得深刻。② 假设情景,启发学生运用生字。

一个无生命的字,因为有了电脑网络技术的介入,变为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图案。如《秋天的果园》中的“笑”字,利用图片将竹字头设计成是孩子的眉毛和眼睛“ ”,“一撇”设计成孩子的嘴巴“ ”;“大”制作成小孩子的四肢和身体“ ”,最后出现一张娃娃脸“ ”。学生一瞧马上把“笑”牢牢地印在脑海中。对“笑”中“大”上面是撇而不是横,学生也能通过图案来领会,省略了教师的语言,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动的教学,使学生有了充分的想象,有些学生还开始自己设计图案呢!学生在学“飞”字时,孩子自己画了一幅图;一只白鸽在展翅飞翔,上课时学生说明,“飞”字中的“ ”就像白鸽展翅飞翔,位于身体的中上部,而“ ”就像白鸽的身体要圆滑,才能减少风的阻力,飞得高,教师按照学生的想象设计画面。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有趣地记住并会运用生字。③ 组织游戏,强化对生字的运用。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在学习中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发挥孩子的聪明才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而电脑多媒体作为现代的教学手段在发挥学生主动性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先输入所需要的生字,让学生操作键盘来认识生字,此外,教师还设计了相应的识字游戏,如:让学生自己操作鼠标找准生字读音;对号入座;看拼音写字等等,而对错同样由电脑提醒。让学生动脑学学找找。教师则将学习的指挥棒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生字。在此过程中,更注重了学生实际掌握生字量,因材施教。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通过电脑识字给他们更多生字,提高识字量,给孩子们一个充分自主的学习机会。而对另一些孩子在人机交互中学到自己学会的知识,这也是一种收获,孩子同样高兴。电脑提供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因材施教贴近每一个学生,让孩子们各有所得。④ 开展生字组词写句竞赛。

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的限制,对写字中出现错误共性的分析,仅限于教师举例讲评。缺少学生作业的直观分析。儿童心理学表明:教学中应善于找出学生的缺点,给予适当的评价,可以大大激发学习生字的兴趣。我校开展的生字竞赛、组词竞赛、写句竞赛,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好方法,学生们在竞赛中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二)基于网络的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而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为实现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利的物质保障,为学生进行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创设了全新的学习环境。

1、导读激趣,初学全文

(1)通过网络系统发送多媒体CAI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讲,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阶段的深入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从现成的多媒体CAI光盘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从教师机上通过网络系统发送到学生机上,取得了录像、幻灯无法比拟的效果。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上课始,先让学生欣赏桂林一带奇丽的自然风光,电脑课件那绘声绘色的动态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随机进行教学,学生独立入境,情趣盎然。课堂中,对于一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如“漓江的水真静啊……”课件再现漓江水,让学生细细欣赏、静静感受,尽情领略祖国河山的秀美,达成目标。(2)采取人机对话,进行全文初学 ①细读课文,将不明白的问题输入计算机。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传统教学中全文初学这一环节的教学,往往是教师首先提出阅读思考题,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既定问题,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跟着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而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课文提供的信息之间发生冲突时,由于学生要全力完成教师所提问题,这种冲突则被淡化、忽略,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顺应过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被人为地取消了。如上《三味书屋》时的做法是:首先,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将不明白的问题输入计算机。学生在计算机上打出了各种问题:“三味书屋”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什么含义?“私塾”是什么?跟学校有什么区别?鲁迅先生为什么随便在书桌上刻字?……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即是对课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反馈的过程,同时也为以后主动进行意义建构培育了动机。这时,教师通过教师机轮流查看学习能力不一的学生在计算机上提出的问题,使下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做到心中有数,又不影响每个学生的自主思考,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在很短时间内就可完成。但如果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教师就必须采取指名请学生以课堂发言的方式来实现,又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发言的学生面不会很广,教师因此难以全面把握各类学生对课文感知的程度;反之,如果让较多的学生发言,则无疑延长了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②选择典型问题,组织开展教学。由于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有些问题甚至是很幼稚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理。对于必须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解决的问题采取暂时“存疑”的方式;对于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可指导学生通过“热键”的方式查询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包括课文内容背景介绍,词语解释等)来处理;对于某些学生提出的贯穿全文、能够体现当前所学知识“主题”的问题,则利用网络技术传播到其他学生机上,组织初步的协商辩论,最后将学生达成的共识输入计算机,从而整体感知全文。

2、媒体设境,重点探究(1)理解词句

新出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要理解它们在课文里的意思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指导学生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雨中》一课,结尾有这样一句话:那一筐大苹果,经过这小小的旅行,又回到了姑娘的车上,闪着亮晶晶的光芒。怎么理解这“亮晶晶的光芒”?我们在教学中以课件展示这一情景:姑娘目送着帮助她捡苹果的人渐渐远去,眼中闪动着泪光,从她眼中看去,苹果上闪动着光彩。学生体会到了姑娘此时的激动心情,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2)给课文列提纲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指导学生理解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逐步学会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列出该文章的写作提纲。

格式如下:

课题:

中心思想: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

学生通过学习讨论,调整屏幕内容。日积月累,对于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有很大帮助。(3)指导朗读,帮助积累 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要经常进行朗读、默读、背诵练习。多媒体网络系统独特的语音功能(通过话筒广播),能使学生与教师的朗读更为清晰、效果更为完善,更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小镇的早晨》,运用课件将学生带入一个沐浴着晨光的宁静而又热闹的江南小镇,有声有景有情,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在一遍又一遍投入地朗读中,所有的难题都会感悟出来。熟读成诵,帮助积累。利用多媒体教室,使师生对话、生与生对话、人机对话以及运行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更为快捷方便,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3、练习反馈,拓展思维

计算机多媒体为学生们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题库,可以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综合测试,利用多媒体CAI光盘信息量大的特点,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思维空间。

(三)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水平。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命题、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往往是学生面对作文纸愁眉苦脸,茫然无措,缺乏表达的欲望,学生的主体地位无从淡起。基于网络的作文训练,目标是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从学生的作文心理过程出发,探索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作文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及时反馈学生习作情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学生主体地位是否突现,是作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有一位教师在一堂计算机辅助作文教学观摩课上,先是出示作文题目,春游

。教师问学生:春天,同学们去哪些地方游玩?这个题目可怎么填写?学生发言踊跃,答案五花八门。春游楠溪江、春游雁荡山、春游江心屿、春游温州动物园……这样启发学生很好。然而教师把话题一转说:今天我们就写《春游西湖》。去过西湖吗?大多数学生回答去过。(兴致已颓然),但不少学生是暑假、寒假里去过的。教师管不了那么多,自己说了一大堆西湖的赞美词。然后用电脑播放西湖美景的视频片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边看边想:春天的西湖美在哪儿?看完了学生说不上什么。教师启发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湖水、树木、亭子、桥、船、山、游客等等。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请你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把春天西湖的美景写出来。开始作文,学生在电脑中打字,显然很被动、很无奈、苦于无话可写。我们认为,学习是学生内部心理机制与外部信息有机结合的结果,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需要的只是教师适时的指导,恰当的点拨,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运用已有信息,通过认知、顿悟,理解去获取知识,去思考创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作指导,尽量避免形式主义,实现形式和实质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发挥基于网络进行作文教学的功效。

1、分层设置写作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既要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各方面的能力。然而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是多层面的,个别差异必然存在。教材规定的习作要求是面向大多数学生而定,比较笼统。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对习作要求恰当处理。如《学写人物对话》,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设计了四个写作目标:(1)根据看到的画面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2)根据看到的画面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并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3)根据看到的画面展开想象,把人物对话写下来,并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人物语言富有个性,自然。(4)自己从生活、学习中选择一个内容,把人物对话写下来,并达到第3个目标所要求的。显然,这4个目标的难度是逐步提高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作文基础选择一个自己认为能达到的目标,电脑会做出相应判断。选目标1,电脑显示:你很谦虚,相信你一定能达到目的;选目标2,电脑显示:你的目标定得恰当,细心一些,赶快动手写。选目标3,电脑显示:好样的!你是个自信的孩子,相信你一定得“优”。选目标4,电脑显示: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祝你成功!学生经过努力,达到超过了自行确立的学习目标时,他就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

2、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作文资料库 有了明确的习作目标,学生可以围绕目标确立写作的素材,网络的优势在这里得到最好的体现。但是,五光十色、堆砌太多的资料,既容易迷乱、抑制学生的思维,又会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笔者认为,必须遵循科学性、趣味性、层次性的原则来设计。如《学写人物的对话》,在课堂上安排了四段对话录像:(1)一位小姑娘去商店买文具盒与营业员阿姨的对话:(2)两位同学一起看《故事大王》时的对话;(3)一位大嫂在农贸市场买菜时与蔬菜摊主的对话;(4)年轻的夫妻卖完了自家生产的农副产品摇着乌篷船回家的对话。这四段录像只出现画面,没有说话声,恰当地配以音乐。目的是让学生展开想象,他们在说些什么?然后自己选择一个内容写,也可以自己从生活积累中选择内容写,不作素材上的硬性规定。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写出神采各异的人物,多姿多彩的生活。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

3、写作方式多样化

课堂四十分钟对于不同学生其学习效果不同。学生自身的作文技能有差异,文字输入速度有快慢,如果一刀切地要求学生一堂课完成整篇文章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可设计多样化、可选择的习作方式。如:课堂内只完成文章的重点段或其中某一个片断。也可以两位同学合作写一个相同的内容,先扮演不同角色表演对话,然后一起写。进行协作学习,可以取长补短。或可以师生合写,教师与一位学生建立合作学习伙伴(最好是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实现个别辅导。如教师写营业阿姨的语言,学生写小姑娘的话,教师示范于无声中提示了学生,学习习作中的错误教师可以及时指正。习作方式的多样化,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中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场面,创作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积极创新、互相学习互相激励的过程。

4、作文评改个别化

既然写作目标是分层次的,那么,目标作为评估的依据,在作文评改时也以学生是否实现了自定目标为主要标准,首先要求学生自我评价。这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成果的自我检验,有助于学生自尊心、自信心、自主心的培养,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自己认为已经达到了写作目标,语句通顺,即可打“优”。教师可选择几位学生提问,为什么给自己打“优”或“良”。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肯定自己、批评自己从而发展自己。然后可安排了学生互评、互读同学的作文,依自己的标准给对方打成绩,同样展开讨论:为什么你给“优”或“良”“及格”等。这是一个充分体现学生个别差异、促进同学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是很有价值的环节。教师在这方面,要坚持因人而异的差异评价。同样水平的作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成绩。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为作文评改提供了极为便捷高效的手段。教师可将任何一名学生的习作切换给所有学生,或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全体学生都面对同一篇习作。也可将教师机上的范文随时切换给一个、一组或全体学生。大大优化了作文批改的环节,提高了作文课堂教学效率。在同学的文章中,他们对照自己、检查自己,找出差距,并且渐渐缩短差距。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使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得到最佳发挥。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作文教学,优势已不需多言,其前景之光明,潜力之巨大是无可估量的。然而教学改革根本的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改革创新。计算机网络只是为新的教学思想的实现提供服务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致力于教学改革的跨世纪的教师,尤其要把握好这一点。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作指导,尊重学生,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研究的思考

(一)对识字教学的思考

1、基于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记准字形

汉字中有许多字笔画难写易错的字,常使识别能力不强的低年级孩子混淆搞错。如“袜”字,孩子们很容易将“衤”写成“礻”,但通过认知码汉字拆分编码打字,若取“礻、末”两部件,编码为“sm”,根本打不出这个字,用它的正确编码“im”才能打出,加强了对该字正确偏旁的识记;再如“候”,学生书写时易漏掉中间的一竖,但若用认知码编码,“丨”是一个独立的代码,多次对该字正确编码输入后,学生在书写时便很少会再漏写,这样,无形中促使孩子准确地记住了字形。

2、基于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搞清笔顺

汉字的笔顺有其独特的稳定结构、方便书写的作用,虽然在生字的教学中,老师总会按照笔顺规则对生字的笔顺作再三的强调,但许多孩子还是会在实际书写时打乱顺序,随意书写,影响书写质量。而认知码的编码基本上是根据汉字的笔画、笔顺设计的。独体字的编码方法是:表音符+首笔画码+末笔画码。对独体字的编码,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笔顺:如“长”编码应该是“C86”,它的首笔是“丿”(代码为8),若把首笔当作“一”则编码为“C16”,在计算机上就打不出“长”了;合体字也是按部件的书写顺序编码的,如“断”字,书写顺序是“米、、斤”,编码为“mqj”,学生就不会错写为“、米、斤”了。

3、基于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发展思维

利用认知码输入法给汉字拆分、编码并快速输入计算机的过程,是一个密度、强度大的思维训练过程;再者,看打、听打、想打等等形式多样的汉字输入方式的训练,同样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想打,学生可以大胆想象,对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4、基于网络进行教学,有助于激发兴趣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识字教学时,孩子们可以进行汉字输入,联想扩词、用词造句,在人机交互中,学生们及时纠正学习中的失误,及时品尝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大增强。老师经常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汉字输入比赛,更激起了他们的参与竞争、检验自己的浓厚兴趣,因此,学生们一到电脑房上课,脸上总是溢满灿烂的、兴奋的神情。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计算机对识字教学的辅助,使更多的学生会更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二)对阅读教学的思考

1、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可以巧创教学情境

学习情境是促使教材、教师、学生三者水乳交融、情感互渗的课堂氛围。纵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其内容包罗万旬:科技知识、自然风光、风云人物、童话寓言……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在。要认识、理解这些事物,对于这些阅历较浅、判断力欠佳又以无意注意占优势、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来说,仅仅靠教师的语言、传统的看图学文和一般的媒体教学(投影片、录音机)来创设情境是不够的。课件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创设情境绝对是它的拿手好戏。它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与学习对象相关的原有认知,帮助学生进入最佳的精神状态。如教学《秋天的果园》时,笔者根据城里的小学生一般都没见过真正的果园这一实际,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通过逼真的生活画面和优美动听的音乐,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首先,凭借课文借助课件展示秋天的果园;树上挂满了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葡萄架下挂着一串串的紫葡萄,人们正在快乐地劳动着,同时,配以轻松欢快的《丰收之歌》。城里的学生只见过水果店摆着的水果,当这一幅幅生动的丰收图跃入他们的眼帘时,他们不禁发出了一阵又一阵的惊叹声。接着将画面定格,并有意设问:“小朋友,你们惊叹些什么呀?”学生个个踊跃发言,抒发内心的感受,真正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2、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总体上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传统教学的做法: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不教,学生不会;尽管教学过程千姿百态,但缺少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得,学生仍然跟着教师走;在方法上,我们总是习惯于没有多少启发性的“满堂问”,习惯于沿用缺少语言训练价值的纯课文内容分析。叶圣陶先生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明确提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教师教,自己能阅读。”我们要牢记这一点,要真正指导学生去学习语文,让他动脑、动口、动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来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作业,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作,语言堪称典范。课文通过语言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美和智慧美。课文语言规范,课文的词语丰富多彩,句式配合是灵活多样,修辞方式异彩纷呈……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思想美,规范美和艺术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感情,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我是一条小河》课文语句优美,富有童趣,有的用词造句匠心独具,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学习“我跑过田野,看见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迎春花,我换上了一件鲜艳的花衣服”时,有学生质疑:句子中用的为什么是“换上”,而不是“穿上”?在有的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后,老师没有马上肯定谁的意见,而是利用网络资源,领着学生一块儿去看了看文中第一小节所描绘的美景,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语言艺术美的理解。在全文的教学即将结束之时,老师又让学生当一回小河,和着配乐录像,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在明媚的春光里奔跑,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此时,课文语言的艺术美体验到了,语言规范美感悟到了,热爱春光、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也得到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高。

4、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应该肯定,小学生是具有创造性的,也是喜欢创造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课文语言,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课文《葡萄沟》时,让学生谈谈你学懂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就写“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好在什么地方,除了课文中讲的以外,还有哪些地方好呢?根据提供的“葡萄沟”网站,学生调出很多有关葡萄沟的优点,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5、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可以拓展课外知识

从学生认知活动的整体来看,每堂课的学习终点,应当同时又是新认知活动的起点,为此很多老师都十分注意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开放性的学习格局。计算机凭借其可以储存大容量信息的优势,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

如教学《葡萄沟》后,任课老师收集了大量有关葡萄沟的知识,并下载了整个新疆葡萄沟的网站,让学生在网络上随意调用。这样,更丰富了他们对葡萄沟的了解,也更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再如《北京》、《江姐》、《我是一条小河》、《万里长城》、《学画》、《月亮姐姐的新伙伴》等课文都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将相应的课外知识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既可深化课文内容,又可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孩子们成为见多识广、强闻博记的一代。

(三)对作文教学的思考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作文教学的研究,我校已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在总结过去的同时,也深深地思考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充满信心。

1、基于网络进行作文教学对教学观念的思考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装满”知识,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的能力。静观我们的作文课堂,很多时候,老师还是一味地灌输给学生作文的内容和技法,而忽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生在课堂中兴趣不浓。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作文教学,就会克服这种毛病。

2、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对当前教学软件的现状思考

多年来,我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们冷静地审视到,很多教学软件还是局限于为教师讲课服务,无法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多向交流,这就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王相东教授指出;目前,急需开发研制适应素质教育需要,能够符合教育教学特点,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学科教师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的具有开发和灵活应用的多媒体工具型、资料型、百科全书型的软件。

而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作文教学,正是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一种资料、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而我们的教学课件也越来越往网络化发展。有人曾提出,“网络化教育”有可能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的新的“突破点”。

3、基于网络进行教学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 基于教学观念及教学软件的限制,我们的四周普遍存在着的作文教学往往以多媒体的展示为主,以“教”为主。我们充分认识到,这种展示确实给教师的讲解提供了帮助,也提高了效率,但是,我们也似乎在思考着一些问题:其一,课件展示的资料是教师“灌”给学生的信息。其二,习作时,师生、生生交流面不广,也不及时,计算机的“习作版”往往成为“作文本”的替代品,学生往往是埋头“单干”,限制了学生间的协作学习。其三,评改时,学生的自主权得不到充分发挥。要修改或欣赏他人文章,总是以老师或推荐人的意见为大家的意见,修改指导、讲评一刀切,这无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没有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总之,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能充分运用网络的资源,上述的一些问题便可以随之慢慢解决,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实现以“学”为主,从而造就新世纪所需的人才。不过经费短缺是一大问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这样基于网络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才能大面积推广,才能朝更深的层次发展。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全国语文“四结合”课题组编写,2001.5

2、谢幼如,《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1

4、《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浙江省小语“四结合”教改试验指导组编写,2000.12

小学语文研究论文 篇2

课堂上我们要告诉学生课堂重点, 对于新字词要严格要求;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随机调整讲课节奏。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时间一般比较短。我们不要长时间持续讲重要知识,每讲一段重要知识应该有段时间停歇,课堂应该是风趣诙谐的,不要让课堂过于严肃,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影响。老师的知识应该是广泛的,应该不断学习,不但要掌握语文知识, 而且对于历史政治甚者数理化自然科学方面都要有涉及。因为学生在课上课下会问我们问题。对于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我们都应该给予重视。老师在课下要多读一些经典名著,国外的名著也应该有所涉及。对于国外的经典浪漫有意义的故事, 我们可以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来讲。只有教师知识面广,读书多,才有资格能让学生信服,有资格要求学生多读书。我们在课下和课上应该多和学生交流。常问问学生在课下读什么书了,让学生多读书。我们在教学中更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建立。有些学生不喜欢学习, 考了倒数第一也没有羞耻感, 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观点,要让他知道学习好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让他们知道学习不好将来的危害性。有些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不看好,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自己就应该是后进生,没有动力好好学习。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发现后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我们可以使用的方法很多,如观察法、谈话法和家长沟通法等方法都可以使用。我们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自尊心,有些学生外在表现得好像很不在意,其实内心深处都很在乎面子, 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什么都知道,其实比我们大人还敏感,我们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可能会打动他们或伤害他们。对好学生要关注,对后进生更要关注,千万不要让哪个学生感觉到我们不关心她,这样久而久之,他们会不在乎老师、慢慢不在乎学习。对于后进生,我们要找到他们的闪光点,看到他们的长处,让他们知道他们其实并不比别的学生差,让他们有自信心,知道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好学生。还要为学生家长提供帮助。学校和家庭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两方面因素, 只要学校和家长一起配合,学生的成绩往往会很快提高。我们在给后进生安排作业或学习目标时要根据他们的能力而定, 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后进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自信心不强,我们如果一下子要求他们和优等生一样,他们就会很快产生挫败感。给他们安排学习任务时不能过低,要拿出耐心,只要学生不放弃, 我们就要陪他们到底。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要让学生的学习时间过长,学习时间过长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会有很大的影响。

有人说学习就是不停复习。我认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每一个人都会忘记。忘记是人们的天性。 知识同样会忘记,我们应该有安排地复习。长时间不写作,作家会感觉到手生,长时间不唱歌的歌手会找不到调子。知识同样需要常复习。复习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把所有知识汇总起来,把所学的新知识都写到一起。我们还可以分章复习。复习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新学的知识。我们在复习时要知道哪些知识已经会应用,哪些知识不是很牢固,复习功课时要做到温故而知新。

摘要:课堂上教师要告诉学生课堂重点,对于新字词要严格要求;要注意学生的听课质量,随机调整讲课节奏。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时间一般比较短。我们不要长时间持续讲重要知识,每讲一段重要知识应该有段时间停歇,课堂应该是风趣诙谐的,不要让课堂过于严肃,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影响。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过上优越的生活,许多家长自己努力打拼,尽全力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以便让孩子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而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地、慢慢积累的过程,要想让孩子在学习生涯中走的更远、飞得更高,就需要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而在我看来,语文是基础的基础。语文学的如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着其它学科的学习。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备课、认真教学,让孩子将语文这个基础打好。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想让学生把语文这门学科学好,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狠抓基础知识。无论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是高年級的学生,我们都要狠抓基础知识不放松。虽说语文这门学科的重点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会认、会写字词,背诵过要求背诵的篇目,但是这些基础知识仍然是诸多教学重点中的一点,他们是语文学科中最为基本的知识点,是语文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试问:如果地基没有打牢,那么万丈高楼又怎么可能拔地而起呢?因此,我们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仍然不能放松,要狠抓学生的基础知识。

第二,继续培养、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英语中,常流行一句话:“得阅读者得天下。”我认为这句话也适用于语文这门科目。随着素质教育的施行,现在考试的重点大多是对孩子能力的考查,而阅读是体现孩子能力的一个大方面,在语文中所占得比重比较大。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要增加孩子的阅读量,以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为重点,继续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此需要声明的是,所谓的“增加孩子的阅读量”,它既包括我们利用课上时间增加孩子的阅读量,也包括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现在所说的无论是“主题阅读”,还是“群文阅读”,他们的相同点都是让我们在完成每一篇的课文的教学任务以后,再给孩子拓展几篇同主题,或者同作者的文章来让学生阅读、学习,长此以往,随着孩子阅读量的不断上升,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此外,我们也应该注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一旦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终身受用的。

第三,采取多样化形式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在语文这门学科中,除了阅读占有一定比例之外,写作所占得比例也不容小嘘。而对于本班大部分学生来说,写作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在下个学期将继续对学生的写作给予指导,增加学生写作实践的次数,努力改变学生对写作的印象,让写作对于学生来说变得简单一些,努力让孩子喜欢上写作,进而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

第四,严格抓书写。我们常说:“见字如见人。”写一手字可谓是一笔财富,但是如果想要写一手好字课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更是尤为重要。因此,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首先要自己能够写一手漂亮的楷书,而且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要求孩子的书写,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更应该严把书写关。

第五,利用中午时间边练字、边复习功课。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孩子的精力都比较旺盛,中午基本上不睡觉,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中午放学的时间每天让孩子们写一首诗,或者写一课的生字等等,总之书写的总量不超过半篇硬笔书法。这样不仅使得孩子中午的零散时间得到了有效利用,培养了孩子要注意合理利用自己零散时间的意识,同时也保证了孩子每天的练字时间。由于内容最多不超过半篇硬笔书法的量,也不糊耽误那些中午需要休息的孩子,同时孩子每天通过练习硬笔书法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这真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等时间久了,就算老师中午不布置内容或者忘记布置书写内容了,孩子们每天也都会中午要写的内容。因为每天中午的硬笔书法,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作业或者负担,而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已经变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第六,课前一个小故事,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在上课回答问题或读课文时,声音都非常小,不敢大声讲出来,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针对此种现象,我按照学生的座位顺序让学生每人准备一篇短文或者小故事,每天在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都会腾出两三分钟的时间让一个孩子到讲台上来进行大声朗读。起初,大多数孩子站在讲台上以后,头埋得很低,不敢抬头,声音也更加的微弱,好像是在做检讨。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导与鼓励,不仅孩子们的头慢慢地抬高了,声音也渐渐的变大了,而且以前上课后久久不能安静的课堂也在上课后迅速安静了下来,静静等待倾听孩子每天带来的故事。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研究 篇4

摘要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创新精神是本世纪全球教育的主旋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构建有一定普遍性的合作学习模式,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对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拟论述如何从合作学习方面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较强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从自主合作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能力和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道德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从合作学习评价方面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评价的意识,初步具有全面、公正、积极、自信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能力。关键词

合作学习 模式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题的背景下,一切创新研究都将是集体性的工作,需要团队的合作、共同的创新。人的合作与创新精神将成为21世纪的时代精神,成为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与创新将成为21世纪全球教育的主旋律。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正式兴起以前苏联上世纪80年代推出的“合作教育学”理论为标志,并被西方国家广泛重视和研究,形成多种合作学习模式。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斯莱文(Robert Slavin)的学生团队学习模式(Student Team Learning)、约翰逊兄弟(David Johnson & Roger Johnson)的共同学习模式(Learning Together)、沙伦(S.Sharan)的团体探究模式(Group Investigation)、卡甘(S.Kagon)的结构方法模式(Structure Approach)、科恩(Elizabeth Cohen)的复杂指导模式(Complex Instruction)以及伯里顿(J.Britton)和巴内斯(D.Barnes)的合作方法模式(Collaborative Approach)等。与其他领域革新所不同的是,在合作学习领域中至今还没有一个在所有方面都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模式。

在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介绍西方合作学习理论,并在一些省市的个别学校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性探索。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杭州大学教育系的“个性化教育的探索”、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上海的“小学语文活动型教学研究”探索等。先后出版了王坦老师的几部合作学习方面的专著。但是,目前还未形成被我国中小学所推广的合作学习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

综上所述可知,把合作学习具体落实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构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合作——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确定的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参与者须有共同的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活动、一定的信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斯莱文(Robert Slavin)定义合作学习为:所有共同学习方法都包含这样一种思想——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对自己和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都要负责。这种理论的核心很明了:当所有人聚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对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1)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2)互助,力使小组成功;(3)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

戴维森(Davisen ,N.)定义合作学习七要点是:小组共同完成、讨论、解决难题;小组成员面对面交流;在每组中的合作、互励气氛;个人责任感;混合编组;直接传授合作技巧;有组织的相互依赖。

W·Johnson & T·Johnson的著述中,把合作学习称为共同学习(Learning Together),并提出共同学习的五要素:正相互依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个人责任感;面对面交互活动(face — to — face interaction);教授合作技巧(collaborative skills);检查小组交互活动。

本文论述的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问题。

本课题所依据的有合作学习理论(杜威哲学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与共同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与共同学习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论,信息交流理论等。

三、模式建构

(一)设置课堂合作学习环境

传统课堂教学中,信息交流形式通常是师生单向或双向交往,目前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后的“秧田式”座次编排班级的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则呈师生多向交往形式,而理想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应是立体多层次多向交往和网络式交往(如图),在这种师生交往中,教师成为群体中普通一员,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平等、广泛的信息交流。

生 师生单向交往

师生双向交往

师生多向交往

生生

生生

生生

生生

生生

生生

生生

生生

师生立体多层次多向交往

师生、生生、小组间网络式交往

1、学习小组组建:根据全班学生的学力(指一个人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其包含学习者通过学习所达到的在知识、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水平和在现实水平上所具备的潜力——学习的实际可能性)水平、个体差异组建4人或5人学习小组,尽量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有时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也可以组建同质小组)。每组成员均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先根据学习具体情况每组设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报告员(5人组可增设朗读员),经过一段时间后轮换(开始时担任同一角色时间稍长,以后逐渐缩短轮换间时)。建组做到相对平衡、自愿与调整结合、保持动态(组内角色转换、位置轮换,组间位置轮换,个别学生调整等)。

2、学生座位编排:根据学生人数及情况可采取多种座位排列方法,如下图所示:

①扇形排列法:

②双马蹄形排列法:␠

* * * * * * * ⑤ 课 ④

* * * * * * * ② 桌 ③

* *

* *

* *

* *

① ④

* *

* * ③ 课桌 ②

* *

* *

黑板(屏幕)

黑板(屏幕)

同组扇形围坐图 学生座位排列图

学生座位排列图

③“T”型排列:

④田字格排列:

⑤梅花形排列:

⑤ ① ④

① ④

③ ②

3、建组原则:每小组的4名或5名学生,按综合能力强弱依次编号,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为1号,第4、5号一般为学困生或个别生。编号教师掌握,不公布给学生;但学生座位的安排要按图中编号编座,以利于学力互补,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组建学习小组要遵循以下原则:

(1)相对均衡原则。每个学习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应保持相对均衡,亦即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学困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这样建组的好处是每个小组都能讨论起来,小组里学生间能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小组之间在同等条件下展开公平竞争和相互帮助。

(2)自愿与调整相结合原则。学生参加哪个小组,首先尽量尊重学生自己意愿,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作适当调整,以保证达到相对均衡。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更充分地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3)动态原则。学习小组组建后,并非一成不变,而应在一学期内变动二至三次,及时从人员结构上解决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展开。学生的座位也要求每周轮换,以利于学生的用眼健康。

(二)微调语文课程

在遵循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语文课程进行必要的微调:重新组合部分教学内容,如低年级的集中识字,高年级的提前归类识字;渗透自我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增加合作技巧训练内容,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方法。

(三)学习合作技巧

学习合作技巧是顺利进行合作的前提保障。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合作技巧训练,坚持训练常用合作技巧。同时,把合作技巧融入学生日常规范训练和自我教育之中。一般的合作技巧有:表达感谢→对感谢的应答;注意听他人讲话;赞扬→对赞扬的应答;耐心等候→尽量不让他人等候;求助→提供帮助;道歉→接受歉意;鼓励他人参与→对鼓励参与的应答;提问→对提问的应答;拒绝→对拒绝的应答;有礼貌地打断别人的讲话→有礼貌地接受被打断;提建议→对建议的应答;询问原因→提供原因;寻求反馈→提供反馈;批评→对批评的应答;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不赞同的应答;让小组返回活动;观察和评价小组活动;说服他人;解释、妥协。等等。

(四)课堂教学程序与基本策略

1、课堂教学程序:

教师→合作设计→目标呈现—→引导、解释 —→参与、诱导—→巡视指导 —→补救─┐

学生—→明确目标———→自主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练习(测验)—→反馈─┘

2、基本策略:

(1)设计合作活动,促进目标转化。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学习差异;修正合作设计;师生沟通,转学习目标为学生学习需求。

(2)引导自主学习,精讲疑难问题。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注重学法指导,善作精要点拨,让学生从学会逐步到会学;启发思维想象,激励发散,褒奖创新。

(3)组织合作研讨,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根据合作学习原理,运用合作学习技巧,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形式可以多样化: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组间合作、自由合作等;坚持“共同计划、共同行动,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积极交流、共享资源,分工合作、人人成功”原则,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目的。

(4)练习或测验,共同评价(自评、互评、师评、共评);反馈补救,实施奖励。

四、合作学习策略

识字、阅读、习作是组成语文教学的三大要素。本文亦从此三方面入手探究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策略。

(一)识字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识字是现代语文教学中最能体现“少、慢、差、费”特色的教学内容。因此,如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也是本策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1、低年级学生的记忆力特别好,提前打好识字基础,对学生的阅读.写作有很大好处。低年级一般以归类识字、集中识字为主,可结合韵文、游戏,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识字过程中逐步养成合作学习习惯。

2、中高年级阅读前归类识字,除在识字时见面,到课文时又复现,所以巩固率高。所用教学时间,只是分散识字的十分之三左右。而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归类识字更能促进学生的识记效果。

根据生字归类方法,同册生字可分为:可按偏旁归类的生字,可用熟字或熟字偏旁带出的生字,本册尚不能归类的生字。进行归类识字教学时,运用的合作学习策略可设计为“操作—讨论—交流”法:

(1)操作:先分工到各小组(如A组找出“人字立”、“双人立”、“提手旁”、“提土旁”四种左偏旁的生字,B组找出另四类不同偏旁的生字,等等),小组内再分工到个人,每个人在生字表中找出有自己分到的偏旁的生字。

(2)讨论:小组内讨论,对照生字表,逐个汇报所找出的生字,读准字音,检查有否遗漏;再总结每类生字的识记方法或规律。

(3)交流:全班交流,按偏旁类型进行汇报交流(投影片展示),说出总结出的每类生字的识记方法或规律,并共同评价。

(二)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1、“我能我教”(即组合阅读法):(1)学习任务分工(比如根据课文内容划分为几块或几小节,然后分别布置给各小组的某一位学生)。(2)组建“专家”小组:各组拿到相同任务的学生组建新5人组或4人组,共同讨论相同内容,成为该部分内容的“专家”(expert)。(3)我能我教:各专家回到本组,教本组成员(每人都是专家,每人又都是学徒)。(4)组合讨论:各专家“讲授”完,小组成员分别向有关专家提出不懂的或不明确的问题,专家解答或小组讨论。(5)全班交流: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提出待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6)评价奖励。

2、“编号问答”法:(1)给每组学生临时编号(1—5号)。(2)老师呈示思考问题,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寻求并解释答案。(3)老师叫号,被叫者代表小组回答问题并作一定的解释;每次给所代表的小组评分。(4)统计分数,评价奖励。

3、“合作辩论”法:(1)2人组阅读同一段(篇)课文。(2)讨论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3)4人组进行合作辩论(讨论)。(4)汇报结果。(5)评价奖励。

4、“思考—讨论—交流”法:(1)提出问题。(2)独立思考。(3)小组讨论(2人或3人组)。(4)大组交流(5人组)或全班交流。(5)评价奖励。等等。

(三)习作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1、“写作——讨论——交流”法:(1)提出任务。(2)片段或短文独立写作。(3)两人讨论:向对方学习借鉴或向对方提出建议;共同修改。(4)小组交流:展示习作,讨论交流(借鉴或提出修改意见)。(5)独立修改、誊抄。

2、“围圈写”:(1)组内每人用一张纸独立写出一个片段或短文。(2)把习作以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移交给下一位同学;每人认真阅读得到的习作,并在上面补充写作。(3)再次移交给下一位同学,同样要求认真阅读和补充。以此方式传递一圈,直到习作回到本人手里。(4)本人仔细阅读被同组同学补充修改后的习作,重新整理誊抄成文。

以上合作学习策略不一定是一堂课的完整程序,通常只是课堂教学程序中的合作学习环节。从教学程序也可看出,合作学习并非单独存在于课堂教学中,往往与班级授课相辅相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的讲授必不可少,学生个体的自主活动十分重要,公平、合理的竞争也很必要。

五、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关系和几对矛盾

(一)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关系

1、师生关系

由于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的,所以在学习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以立足于“教”达到用不着“教”,凭借教材的例子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并“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根据合作学习的特点,注意下面几点:

(1)调控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一是合作学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座位固定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巡视教学于各小组之间。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随机进入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时间、合作的形式及次数的选择,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活动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为前提。(2)鼓励人人参与。在合作学习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忌包办代替,越俎代庖。教师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在合作中畅所欲言,在合作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3)排除不良因素的干扰。学习场所的设置、周边环境噪音的控制,教师教学的态度、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等,都有可能干扰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教师要注意排除这些不良因素的干扰,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协调的活动。

2、群体与个体关系

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学习优势,进而形成群体合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益。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活动时,一要考虑个体素质差异,通过互补性学习手段,达到学生群体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促进优生更优,以优带中的态势;二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潜在优势,拓宽生生之间交往的深度和广度,利用优差互补的长处,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合作与竞争关系

合作和竞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在合作学习中,合作与竞争可以并存,如何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合作学习要求在学生之间建立“互助共进”的合作关系,合作学习应是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在学习中的表现。

合作学习中的竞争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竞争,这种竞争大多是分层次进行的。二是组际间的学习竞争,这种竞争能促进学生更认真、更投入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在组织学习竞争时,要注意防止学生中出现互相拆台的不良现象,注意从正面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公平的竞争,在竞争中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关系。

4、发展智力和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激励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参与,能有效地培养非智力因素。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就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的动机,激发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的个性品格,磨练学生的学习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等。

(二)有效转化合作学习中的几对矛盾

1、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情况下,教师是老板、领导、创造者,而学生是雇员、跟随者和使用者;学什么和怎样学都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学生组成小组后,他们就学习由教师选好的材料;老师决定谁在哪一组,给出完成任务的时间限制,并由老师做出评价。以学生为中习,又叫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学生对课上学什么和怎样学提供意见;这包括决定学什么,以什么方式学,还包括选择同组伙伴,使用小组的频率,小组活动的内容,评价的方式,奖惩措施。

2、外加刺激→内发动机:外加刺激来源于学生之外的原因,内发动机来自于学生本身。外加刺激指学习为赢得表扬、获得好成绩,从老师、父母、同学或他人处得到奖励;失去刺激,他们就不愿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内发动机指为学习的乐趣而学习,因他们对所学题目感兴趣,或想提高自己;学生在一起学习,不必使用成绩、奖励,或其它奖惩刺激物。

3、知识传递→知识构建:知识传递是一个来自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概念,认为学生是直接从老师那儿获取知识;封闭型的问题在这种教学中占统治地位;认为小组的作用是合小组成员掌握老师所讲的材料。知识构建是一个认知心理学上的概念,它讲的是学习者在构建他们的知识网络时,通过把新知识和旧知识及兴趣相联系而完成的;认为小组成员合作时的相互影响会给他们提供许多机会来构建知训并努力扩展知识。

4、严密的,社会工程师→松散的,相信学生能做对:这一问题是指教师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学生的小组可以不用教师的干预而能很好地合作。

六、初步结论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实验探索和不断验证、总结,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模式。对这一模式的进一步验证、应用,将对培养学生语文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学校作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已在此研究基础上,与西师大合作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创新’(Independence · Cooperation ·Investigation ·Innovation)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发展”校本课程研究,其中的子课题“‘合作创新学习理论与策略’在学科中的实践研究”已在四川省达州市教科所立项。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诸如:如何更加有效地处理学习过程中合作、竞争和个人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课题研究的一大难题。如何评价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何把合作与创新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合作创新,培养合作创新的良好习惯?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 篇5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次营中心小学赵晋玲

一、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扬州“亲近母语”课题的广泛开展,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4)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我们认为学校不应只向学生传授知

识和技能,更是一个育人的摇篮。许多经典名著,虽然时间已久远,但是著作中闪烁着的人性的温暖,却依然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化的校园需要有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人文化的教育环境需要培育思想修养较高、文化底蕴浓厚的学生。这正是我们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改实践。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等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浙江嘉善王春霞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作过有益尝试。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但总的来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一直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虽然明确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有效措施,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因此很难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而且随着教改的深入,原先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问题也暴露出来,不少教师通常把阅读教育的目标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学会读书。在教学中习惯用支离破碎的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当然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亲近、热爱之情,使很多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

实际上,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对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彪也说:“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强调多读多写多体会,此一“多”字意蕴深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启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以上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搞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预期目标

1.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及策略。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初步形成切合本班学生实际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4.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班级特色的形成。

(二)研究内容

1.掌握方法,促进读书技能的提高。

2.优化语感,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3.接受熏陶,促进人文素养与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的提高。

4.重视积累,促进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实验研究、行为观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从大语文观看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语

文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

五、课题研究对象

次营中心小学五(3)班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两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0年9月)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论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0年6月)实验阶段。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收集学生优秀读书心得。

3、开展“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

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2012年6月)总结阶段。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报告- 篇6

一年来,我们按照计划有步骤地对“诗歌散文”、“童话神话”、“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类课文进行了策略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也发现紧紧建立在课型的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为此,我们将原计划一年完成的小课题研究,延长至两年,以便更好地落实课标精神,把握教学规律。

一、前期小课题研究的成果

1.研究特点,发现规律。明确了“低中年级诗歌散文类课文”和“童话神话类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明确了学习这两类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一般规律。

2.初读课文,感受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语言特点,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语言的美。配乐朗诵、范读、赏读都是常用的方法。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谈感受、想法。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感受。

3.理解课文,品味词语。语文学习应该是先有语言文字再有思想内容,再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4.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文章有些词语抽象概括了具体的事物,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字面的分析上,学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指导学生阅读,可以有选择的做具体的深入文本,对语言进行品析、演绎。

5.积累语言,学习运用。学生的语言发展是有规律的,要经历识字、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孤立的进行,应把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有效地整合,使语言训练的内容相互联系,训练要求逐步提高,形成浑然一体的教学过程。

二、目前课堂教学的问题

1.课程意识的缺失。阅读教学处于封闭状态,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板块严重隔离,偶尔看到读写结合,也是停留在表层。

2.目标意识的淡化。教师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领悟方面,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缺乏整合与联系。

3.单元意识的缺乏。教师处理教材简单化,阅读教学的模式基本上都是以“篇”为单位的,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站在单元主题的视野下来确定每篇课文教学的侧重点。

4.课内外结合的简单化。许多教师在处理课内外结合的时候视野不够开阔,课内外阅读界限过于明确,多侧重于内容的拓展,学生课

外阅读实践不能向深层次发展。

三、深入研究的理论支撑

1.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其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教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课程哲学”,是教师教育理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目标意识,指人在言语行为及其过程中,有意识地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教学的各个方面。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撑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教与学的方向。顾泠沅教授指出:“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钱梦龙先生也曾说过:“目标的提出,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目标明确集中,学生达成度高,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志。”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决定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过程实施目标,促使课堂教学有效展开。

3.综合能力,指对人能够同时对知识网络,语言表达,身体协调自由灵活操控的能力。所谓综合能力,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以上五种能力形成的综合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途径和策略 1.常规教研课题化

主题: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策略研究

共进行了三个年级的12次主题式常规教研活动。(1)专题讲座:

一年:《今天,我们怎么教语文》 二年:《让二年级语文教学承上启下》 四年:《阅读教学走向何方》(2)课例观摩研讨: 一年《画家乡》 二年《丑小鸭》 四年《触摸春天》

(3)各年级“我的一招”征集及经验介绍(4)期末复习指导

一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二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四年级教研:《期末命题说明,凸显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 2.区域集体备课课题化

一年级:(1)主题:《探索识字规律 发展儿童语言》

(2)主题:《抓好词语教学 发展儿童语言》

(3)主题:《有效朗读指导 发展儿童语言》 二年级:(1)主题:《阅读教学训练的常态模式》

(2)主题:《教课文?还是教语文?》(3)主题:《通过句子训练 提高运能能力》 四年级:(1)主题:《积累运用教学的一般流程》

(2)主题:《各种段落教学的迁移运用》(3)主题:《学生如何学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社群活动课题化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明确了“中高年级叙事写人类课文”的一般教学规律,即“揭题质疑,感受特点”、“初读感知,交流体会”、“词语牵动,引入深思”、“二次质疑,发现矛盾”、“深入读书,学习语言”。

2.总结了“低年级阅读教学”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

(1)内容上,“抓字词”牵动理解推敲,“抓重点”生成画面情感,“抓空白”促进想象思维,“抓语段”掌握积累表达。

(2)策略上,落实以读带讲,体现读与看相结合,读与思相结合,读与说相结合,读与演相结合,读与画相结合,读与写相结合。

3.创编了100篇“童话式教学反思”,形成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提炼和课外阅读的补充。

4.整理了小学1—5年级,阅读教学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作业设计。

六、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1.如何发挥母语教育的优势。

教学中,教师常常机械落实教学目标,主观臆断学生的需要,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就不断训练,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及生活常识,忽视学生的感悟、体验等学习能力。

2.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篇7

写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内容是否丰富;第二个是情感是否真挚;最后一个是形式是否新颖。因此教学中要重视这三个方面的指导:

一、重视素材积累, 重视随笔作用

素材的积累可以来源于生活, 也可以来源于书籍, 还可以来源于网络。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 都需要自己的加工和组织, 平时多多积累, 才能换来后来的“厚积薄发”, 才能在真正写作时有得写。

1.鼓励日常随笔记录

随笔是对生活观察的记录, 是素材积累的好方式。语文作文的素材如果是来源于生活, 那么绝对是有吸引力的、是新颖的、是不可抄袭的。作文的感动在于一个“新”字, 内容的新更是决定了一切。小学生看待生活的角度和大人不同, 他们会有“新奇”的思想, 但却往往一闪而过。如果能够捕捉到这种思想, 并且记录下来, 就可以成为一篇作文的好想法, 是一篇优秀作文的开始。给学生准备一个小小的本子, 用来记录生活中的琐事, 并且也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小事”。

2.班级成立素材宝库

班级素材库是一个可分享的, 大家都能够拥有的写作素材库。因为班级是一个大家庭, 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事情发生, 学生之间可能会有小插曲, 师生之间也会有矛盾, 如班级内一起养的花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又或者班级的小金鱼失去了生命。这些大小事情凑成了我们的学习生活, 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成立班级的素材库, 就是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 或者是以此为主题, 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高质量的读书笔记

读书是人们获得写作灵感的重要途径, 但是往往这些灵感又是“转瞬即逝”的, 因此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勤记笔记, 有助于人们读书能力的提高和写作素材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写两篇读书笔记, 并选出一篇和组内同学分享, 然后推选出较为优秀的在班内朗读。

二、情感的真挚表达, 用文字抒发

一篇作文的好坏不能仅用内容的丰富与否来表达, 还要重视读者的阅读感受。如果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 那么就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如果感觉很生硬干涩, 那么即使内容再新也感觉不到这是一篇好作文。

1.引导学生情感表达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情感表达能力, 只是有时碍于羞涩, 或者是表达技巧不当等。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激发出内心的情感, 让他们大胆“表白”。比如, 在写作《我的朋友》或者是《爸爸妈妈》等身边人物题材的时候, 就可以让他们先向这些人做“情感表达”, 向朋友表达“谢意”, 向父母表达“关爱”, 和这些人有情感上的接触。甚至走上街头, 给交警叔叔献花, 给清洁阿姨递水等。这些行为都是内心情感的表达, 有利于作文中思想的体现。

2.朗读辅助锻炼情感

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感情的方式, 是评判文章情感理解是否到位的一大标准。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老师可以借助朗读的力量, 给学生一篇文章, 让他们先默读一遍, 然后再朗读。通过抑扬顿挫的变化来判断学生是否将情感表达得完整, 也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 懂得理解别人文章中的精髓, 了解情感动态的变化。

三、提倡创新写作形式, 不定题材的写作

在传统教学中, 确定写作题材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写作结构, 但是却也限制了同一题目下创新题材的出现, 而且很多学生也像套用公式一般写作文。比如, 故事叙述时, 就先写时间地点、基本人物、然后写故事发生的情节, 最后写自己的情感。这样就局限了他们写作的思维, 作文的可变性也较低。

1.鼓励不一样的作文

相信每个班级里, 都会有“不一样”的学生, 就是那些不肯和别人一样, 总是“推陈出新”的学生。要借助他们的这股创新劲儿, 改变写作单调无趣的情况。比如, 最近有的学生在阅读诗歌, 那么他们就喜欢用诗歌的形式来写作, 看似比较“另类”, 但却是非常真诚的创新。再比如, 一些学生喜欢看小说, 那么他们就喜欢用小说中的人物, 或者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人物来体现主题, 老师应当给予这样的创新以鼓励, 并且号召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敢写心之所想。

2.不固定题目的作文要求

老师往往会给学生固定作文要求和题目, 以及写作字数。其实这些硬性的条件在某些方面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有时学生会为了凑字数而把作文写得冗长。因此, 老师可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 试着放松写作要求, 给学生一个比较抽象的题目, 比如在“温暖”这个立题下, 学生可以写冬去春来, 可以写父母给自己的温暖, 也可以写朋友、师生之间的温暖。但是, 不要做字数的硬性要求, 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多地表达。如果最后学生写和朋友之间的温暖, 写的字数比较少, 老师可以加以引导, 问他们, 难道朋友之间的感情就只有寥寥几个字吗, 那你的好朋友应该会很伤心的。这样学生的写作心态会发生变化, 写作的创新性自然会大大提高。

总之,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重视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和形式创新, 只有做到这几点, 才能让人眼前一亮, 成为优秀的作文。

参考文献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研究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是我国义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奠定了全民教育的发展基础,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基本国情下,如果高效的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知识水平上的可持续进步与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三个面

(一)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活动首先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然而实际情况是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往往会更为关注,从而忽略了对其他学生的教学。小学生本来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一旦觉得自己缺乏关注,就很容易产生松懈心理,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这就造成了课堂上出现多数学生不专心听讲的状况,这是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针对这一现象,解决的方案主要包括三点:一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备课时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保证课堂上不同的学生都能解决他们会解答的问题;二是在课堂教学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的调动课堂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三是创造同等的学习机会,不论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学困生都能充分体验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从解答问题等教学活动中找到成功的喜悦,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尽可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提升,还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它不是考卷上简单数字的概括,而是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内容:可以是擅于观察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勤于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入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在课堂教学时,可以依照教学内容设定扩展性的提问,引导学生活跃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是由教学内容衍生出的任何思维方向,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结合画面声音等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深入思考和探究,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事物的能力。

(三)面对教学实际

我国各地每年都有很多学校在推广不同的教学经验,然而教学活动本身应该是立足于实际的。不同的学校、班级、学生有不同的特点,甚至教师本身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也带有不同的风格印记。因此,先进经验的学习应当注意与教学实际想结合,明确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加以利用,不能照搬照用,否则不但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能带来反效果,阻碍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二、提高教学效率需要三个体

(一)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意识的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发挥的教学氛围,可以利用灵活的教学手法,扩展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性质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积极思考和发问,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搜集、整理信息,训练学生自主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学会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学生厌学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学习缺乏自信心,小学生更是如此,由于年龄以及心理上的不成熟,很容易产生胆怯、恐慌心理。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采取激励式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做错题或者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对学生给予鼓励,不要用言语、行为指责甚至攻击学生。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应当给予赞扬和肯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充满热情的迎接新的學习挑战。

(三)让教师体会到研究的魅力

教师能力与教学效率息息相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发现问题,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探讨,不断观察、发现问题,思考和寻求解决途径,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习和总结教学经验,最终成为一位具备拥有更高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的研究型教师。

三、提高效率的三个本质基础

(一)以知识求技能

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然而“知识”是无尽的,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语文只是他们所有学习内容中的基础部分,学习“获取知识的技能”才是教学的重要目的。

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还应尽可能扩展其获取信息的渠道,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结实的技能基础。

(二)以参与求体验

在当今社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要求,素质教育基础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还应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活动机会。

教师可以开展具有启发智力特征的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理智的挑战,利用游戏等灵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

(三)以创新求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教学亦是如此。教师的目光应该放长远,不能仅仅局限于方寸之间。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应当注重创新,求新求变,教学思维活跃话,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模式力求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发挥教师的自身优势,为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和全面素质的发展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结论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是教育的前沿阵地。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应当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自身也要树立良好的学习意识,提升专业水平,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探索 [J] 《教育探索》 ;方展画;庞红卫;2012(11)

上一篇:关于医保卡委托书下一篇:镇“亮点”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