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类课程体育教育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体操类课程是中小学校园的重要体育教学内容。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体操类课程出现了两极现象。传统体操课程的开展越来越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新兴体操课程在新时期的校园中则显示出了更大的发展潜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舞蹈类课程体育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舞蹈类课程体育教育论文 篇1:

广西师范大学贯彻《体操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实践探索

[摘要]根据《体操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改革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这对群众体育的发展和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体操 课程 教学 改革

一、前言

体操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培养体育师资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指导下,群众体育的发展不断受到重视,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设置的现状已经不能满足培养21世纪体育人才的要求。根据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体操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对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以廣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改革的实践为研究对象,以体育教育专业2004级、2005级、2006级和2007级本科生的体操教学为实验对象,采用2004年修订的体操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实验。

三、结果与分析

1.体操类课程改革的特征

(1)体操类课程设置理念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

表1显示,课程改革前主要围绕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提高体操竞技水平为核心思想设置体操课程,在对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促进我国竞技体操事业的发展方面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大众体育的发展和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这种理念逐渐显现出与时代发展的不吻合性。

课程改革后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设置体操课程,有利于为群众体育发展培养具有社区健身指导能力的体育人才,有利于为中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合格的体育师资。这种思想不仅关注教学中学生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健身意识,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2)体操类课程目标设置体现全面性与可接受性

表2显示,体操课程改革前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够较为扎实地掌握体操知识、技术和技能,对促进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目标定位是为了竞技体操事业的发展或者受竞技训练思想的影响而设定,培养的体育人才不利于群众体育和中小学体育的发展,因而目标设置是片面的。

体操课程改革后依据“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淡化了以提高竞技水平为核心的思想,目标设置的难易程度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全面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健身意识,符合体育教育专业的性质,有利于为群众体育和中小学体育的发展输送合格的体育人才。

(3)体操类课程内容设置体现科学性与实用性、时效性与健身性的结合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紧跟时代的步伐,为适应社会、学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根据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体操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相继开展如下课程(表3)

表3显示,体操课程的更新与拓展,体操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体操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自2004年《体操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以来,广西师大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课程设置日趋合理,课程类型逐步健全,必修课程体现出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结合,选修课体现出时效性与健身性的结合。

(4)体操类课程评价体系体现全面性与侧重性

表4显示,体操类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对体操课程建设、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三个方面,其中课程建设和教师教学质量是学生发展的前提,而评价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体操类课程改革后的实施效果

(1)体操教师对体操类课程改革后的评价

通过四年多的教学改革实践,大部分体操教师认为体操类课程改革后的指导思想更明确;目标定位更全面和可行;内容设置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学方法体系更为完善,具有层次性,能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学重难点;课程运行机制更直观,具有可操作性。

(2)体操类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学习效果

体操类课程改革实践证明,学生的教学能力,如编写教案的能力;队列队形指挥能力;编操、讲解、示范、纠错和评价能力,创编游戏能力;组织体操比赛与裁判工作的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能满足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学生学会运用体操基本动作进行健身健美的方法;掌握了体操的基本知识、保护帮助和运动损伤预防处理的教学技能。

课改后,通过选修课程教学,学生掌握了团体操、形体健美、体育舞蹈、艺术体操、大众健美操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学生的姿态美和鉴赏力有很大提高;教学能力上,学生能做到“四会”,即会讲、会看、会做、会编,能够胜任社区、学校及企业的教学工作,具有组织指导小型运动会和业余体育活动的能力。

(3)体操类课程改革后学生对体操类课程的态度

调查显示,学生对体操类课程改革比较满意,说明体操类课程改革能够进一步尊重大学生的选择,满足他们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体操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为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体操类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课改后比课改前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教学成果,因此,《体操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改革中具有推广价值。

3.制约体操类课程改革的因素

(1)体操场地器械不足严重制约体操类课程的改革

各高校应参考《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根据专业发展实际配备场地设施。体操类课程改革与发展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密不可分的,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关键是看是否有物力和财力的支持。

(2)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制约体操类课程的改革

在目前高校体操场地设施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部分高校还不能把课内外和校内外的课程资源整合起来,不能为学生实现跨时间段、跨校选择课程提供便利条件。

(3)师资队伍建设落后制约体操类课程的改革

主讲、专任教师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和师生比例要合理,并具有良好的师德和较高的业务素质。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终身体育观。

四、结论

1.体操类课程改革的特征

课程设置理念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目标设置的全面性与可接受性;内容设置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时效性与健身性;方法体系的针对性;运行机制的流畅性;评价体系的全面性与侧重性是体操类课程改革的特征。

2.体操健身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体操类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课改后比课改前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教学成果,因此,《体操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改革中具有推广的价值。

3.制约体操类课程改革的因素

体操场地器械不足;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建设落后制约体操类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4.

[2]体育学院课程教学大纲.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 2004.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130

[4] 谭长青,童昭岗. 体育院校体操普修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5] 冉清泉,易学,赵凯丰,伍鹏举.高校体育专业体操课程程序教学模式运用及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6] 林春源.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

作者:赵重平 王建涛

舞蹈类课程体育教育论文 篇2:

浅析新时期中小学校园体操类课程的发展

摘要:体操类课程是中小学校园的重要体育教学内容。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体操类课程出现了两极现象。传统体操课程的开展越来越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新兴体操课程在新时期的校园中则显示出了更大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新时期;校园;体操类课程;发展

【中国分类法】:G633.96

1前言

1.1 中小学体育课在国家政策中的定位

2001 年,国家教育部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印发,引发了教育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探索,并拉开基础教育改革热潮的序幕。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把田径、体操、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2011年,教育部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决定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 + 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新时期校园体操类课程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质条件的提高正逐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以基本体操、技巧、团体操、轻器械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健身操舞、健身健美、啦啦操、蹦床等为内容的体操类课程在校园中更是丰富了体育课程体系的内容。体操类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完成学校体育目标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纵观教育改革进程和当今校园体育课程,体操类课程可以分为:传统体操课程(基本体操、器械体操、技巧等);新兴体操课程(健美操、体育舞蹈、健身操舞等)。

2 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校园体操类课程现状

2.1 传统体操课程

队列队形、广播操、单杠、双杠、跳箱、技巧等是校园传统体操课程的主要内容。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化的选择让传统体操课程的开展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的意愿和场地器材。

2.1.1 对传统体操课程的教学态度冷漠

队列队形、广播操是中小学生进校后体育课的必学内容。但是课堂中单杠、双杠、跳箱、技巧的内容很少或基本没有涉及。内容丰富、形式上多样的传统体操的功能更是很少人能懂,再加上过去竞技体操思想的留存,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本着学生不出事故为首要考虑因素,更不在乎教学内容的选择。

2.1.2 场地设施仍是限制传统体操课程的瓶颈

虽然社会整体经济状况好于以前,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有所加大,但是目前城乡教育的差距还是存在,特别是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农村和城市更是不能比较。传统体操课程除了队列队形、广播操外,其它内容更是依赖场地、器械及保护设施。现实中,即使是城市中小学在场地设施方面也不能很好满足传统体操课程的开展,农村中小学在开展传统体操课程的场地设施上更是捉襟见肘。

2.1.3 体育教师对传统体操課程的教学能力不足

近年来,中小学体育教师体操教学素养不高,专业体操教师的数量逐渐减少,这已经引起了培养体育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的注意。受竞技体操的影响,有意愿选择体操专修的人数逐渐减少,再加上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体育教师的课程体系上与中小学体操课程接轨不紧密,缺乏创新开展传统体操课程的能力,在激发、培养学生学习体操兴趣上更是缺少方法、手段,这也是造成校园传统体操课程开展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新兴体操课程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发展迅速的社会,信息的传递在科技的支持下传播更广更深。以健美操、体育舞蹈、健身操舞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体操课程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在大众面前以多种形式展现。新兴体操课程的出现符合时代的潮流,在校园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增添了保障。

2.2.1 新兴体操课程价值的多样性

含操化动作、音乐、舞蹈、健身、娱乐等为特征的新兴体操课程,除有健身性外,在培养人的韵律感、节奏感、审美观、形体塑造等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价值。新兴体操课程在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素质、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育人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为顺利实施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打下了基础。

2.2.2 新兴体操课程开课的灵活性

相对于传统体操课程的刻板、内容选择单一及对场地设施要求严格来说,新兴体操课程的选择性较大,比较符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新兴体操课程放在课间操、准备活动、体育课堂内容、放松活动等环节都可以。

3 结语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体操类课程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体操课程虽作为校园体育重要教学内容,历史基础好,但现实条件阻碍其发展;新兴体操课程以其独特的方式锻炼、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符合时代特色,有利于其在校园中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袁益民,江苏省普通中学体操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9,(2):91-94.

[2] 秦开元,从素质教育探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0,(2):

64-66.

[3] 王宗枝,校本体操课程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3):

91-93.

[4] 段丽,大体操理念下体操类项目教学的艺术性体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5):

76-77.

作者:樊庆岗

舞蹈类课程体育教育论文 篇3:

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表演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浅析

摘 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高校体育表演类课程教学模式显得较为落后,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难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文章介绍了当前高校体育表演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质量提高及学生兴趣培养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校体育 表演类课程

文献标识码:A

表演类课程是在音乐伴奏下,融形体艺术与复杂技术相结合的具有观赏性、娱乐性、表演性、技巧性项目总称,如花样滑冰、艺术体操、民族舞、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太极扇等。目前,高校开设的表演类课程较多,学生选课之初对表演类项目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比较强烈的,学习兴趣也非常的浓厚。但由于教学内容难度相对较高,技术动作比较复杂,学生掌握技术慢,完成动作质量低,获得的学习成绩也不理想,最终慢慢失去信心和兴趣,这就印证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那句潮语。进而会导致教学效果差,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体育表演类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一)改变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應用,使得高校体育表演类课程教学摆脱了传统模式的限制,在教学理念及方法等方面均有创新。从教学理念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前者发生了彻底性的变化。传统表演类课程课堂教学受限于实际条件,往往都是由教师主导整个过程。这种方式虽然能够确保教学活动由教师所掌握,但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与当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驰。而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这一问题将得以迎刃而解,信息技术为表演类课程的课堂提供了良好条件,让教师能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可以通过线上辅导、线下帮助的教辅模式,使学生有效地掌握难度技术动作;而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高校表演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变得丰富、灵活和多元,也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的育人理念。

(二)提高教学质量

一直以来,教学质量偏低,都是表演类项目课堂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实际上,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非常多,如教师难以针对大量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场地器材简陋,教师教学水平偏低等。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实际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有效保证。不过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则能从各个层面改善这一现状。对教师而言,信息技术是良好的教学辅助工具与手段,不管是课堂电子课件的应用,还是手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交流平台的使用,都能让技术难度简单化、复杂线路清晰化。也能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利用课内外时间帮助、辅导学生进行学、练,进而提高学习成绩与效率。对学生而言,生动的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既可以培养学生创编动作技术和创新学练方法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校表演类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作用

(一)丰富教学方法手段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表演类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视频、数字编辑、多媒体教学及智能传播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表演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技术路线、重点难点、组织形式变得清晰简明。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专业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武术、太极拳、街舞、体育舞蹈等表演类课程动作技术复杂、方向线路多变,教师上课时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和观察到教师讲解与示范过程中的细节与要领,从而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低,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差。而利用多媒体的慢放、回放等技术,则能充分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体育舞蹈的叉形步——侧行并步技术动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以传统方法先进行完整示范、讲解,然后再分解示范,讲解重难点及要领,最后利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相关视频或录像,并对关键技术进行慢放、反复播放、重点讲解,进而确保每位学生在练习时都能充分理解和精准掌握。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将相应的视频资源分享给学生,使其能够在课后进行反复观看,进一步巩固动作技巧。

(二)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在表演类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往往决定着教学活动参与度与完成度的高低。大部分学生选择表演类课程都是基于兴趣,但如果教学过程较为枯燥和单调,也会使其兴趣逐渐丧失,从而使得教学效果难达预期。因此对教师来说,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尽力营造出和谐而生动的教学氛围,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让学生能够完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学生都希望能够像专业运动员一样,在赛场上飘逸、轻灵地进行表演,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很难实现这一愿望。那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互联网找寻相关的比赛视频、背景音乐和解说声音等资源,并利用投影仪、音箱等设备向学生展示相应的视频与图片,播放背景音乐,从而把课堂变成“比赛”,让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进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展开。

(三)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实践创编能力培养的缺失一直以来都是表演类课程乃至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通病,与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大相径庭,必须得到改善和解决。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再以之前“照猫画虎”的模式方法进行教学,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优化,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例如,教师在讲解本门课程基础知识与技巧后,利用投影仪等设备展示技术的不同视角,让学生自己观察、掌握要点所在。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实践训练,可以大幅提高其实际掌握程度。另外,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编实践操作能力。例如,把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吸取借鉴信息平台上的技术,发挥自己的想象,发掘自己的潜能,创编优美的动作,然后整合团队优势技术,合理地编排布局,形成自己团队的技术套路,最后以团队的编排、队形、音乐、形体等综合考量予以评定每名成员的成绩。这会大大提高和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在课下通过互联网通信平台,如微信、QQ等与学生保持联系,充分了解其实际学习及训练状况,及时帮助其解决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时效性。

(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综合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表演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德育、智育、美育与体育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代背景下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当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将表演类课程与思政相关内容结合,并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例如,在基础知识和动作要领等讲解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专业运动员的纪录片,让学生明白艰苦努力、拼搏进取是练好表演类项目必不可少的重要品质。在所有动作都能熟练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剪辑、修饰、配音等录制,培养学生形成动作美、形体美等艺术表现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在表演类课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把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构建起德育、智育、美育与体育相统一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模式。

总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校体育表演类课程教学有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尤其以信息化创新发展为重点。对此,高校教师应当充分掌握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提高表演类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实践操作能力。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体育表演类课程中学生自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编号:GJB1320357)]

参考文献:

[1] 邵曲玲.实用理论视域下普通高校花式轮滑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7,33(9):153-154.

[2] 王云飞.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5):260-261.

[3] 刘永强.大学体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区域推进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38)112-115.

[4] 王欣,张郅睆.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5(17).

[5] 孙丹,杨远平,王剑文.广东省花样轮滑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21):145-146.

[6] 于扬.浅谈高校体育课——轮滑选项课[J].文学界(理论版),2012(12):338-338.

(作者单位: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福建福清 350300,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0)

[作者簡介:关晨涛(1972—),女,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教师,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教学;通讯作者,姜淑艳(1972—),女,硕士,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教学;刘蕾(1978—),女,硕士研究生,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责编:若佳)

作者:关晨涛 姜淑艳 刘蕾

上一篇:手术室护理医学教育论文下一篇:语文教学研究性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