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声乐教学策略研究论文(通用11篇)
关键词:新课程;中小学;声乐教学新课程
提出:“要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在愈加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下,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日臻突出,声乐教学业已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之一。作为音乐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声乐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起到洗涤身心,净化心灵,升华智慧的作用,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意义不言而喻。
一、中小学声乐教学概述
1.声乐的概念
所谓声乐,其又被称之为艺术歌唱,是指将艺术化的语言和科学化的歌喉相结合,塑造出鲜明生动,悦耳动听的听觉形象,以此来表现出语意高度凝练的歌词以及典型化、情感化的旋律音调,借以抒发思想情感并进行二度创作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声乐作为一门语言化和情感化的艺术,能够有效激发人的内在情感,并激起内心共鸣。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开设不仅给予了学生基本的声乐知识,还起到了培育学生音乐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2.中小学声乐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完整的声乐教学不仅包括音乐的发声技巧,还涵盖了对歌唱的整体结构、艺术形象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把握。通过这一完整的教学系列,能够强化学生对于气息和共鸣的控制,加强对音色的锤炼,并精准把握艺术表现力。同时,声乐教学还能训练和强化学生对于歌曲的艺术感知力、想象力以及理解力,促使学生以自身良好的艺术审美观为尺度来实现与音乐的情感交融,以最好状态展现音乐形象。(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对一首歌曲是否成功演唱的评判,不仅仅是音乐技巧的良好发挥,更需要演唱者内心情感的发挥,真正做到用心演唱。如果缺乏了对音乐的心理感受,将很难表达出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蕴意,无法唤起听者的审美共鸣。因而,艺术修养是歌曲演唱的成功所在。声乐教学理论传输和技能教授,对学生浅移默化地影响和渗透,逐步树立起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3)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审美观念声乐教育全面而具体地概括了声乐审美教育的系统结构,并充分解析了施教者与受教者学习、研究的具体内容,通过对声乐审美教育基本方向的规范,引导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正确辨别美丑,以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二、新课程标标准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要求
1.中小学声乐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中小学声乐教学模式以书本为中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填鸭式的理论传输和机械式的技能训练,忽略了学生对于声乐的领悟和感受。新课程标准的出台要求中小学声乐教育要坚持学生本位思想,立足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学习方式的养成。同时,新课程还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强化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以亲身行为体验音乐过程,以达到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旨在关注学生的实际收获和心理体验,其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体系
传统的声乐教育要求教师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需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以能够胜任常规的教学工作。但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日臻深入,传统教学模式的滞后性不断凸显,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被置于了教学中心。与此同时,新课程强调声乐教育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注重对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而这就要求音乐教师适时更新和拓展知识体系,在自身知识不断丰满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多领域、宽范围地汲取与声乐相关的学科知识,通过对诸如历史、文学、民俗等学科知识的涉猎,形成开放性的知识架构,实现思维和想象力的拓展,以更好地理解声乐的内涵。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抓住一切学习机会,不断充实自我知识体系,以适应新课程下的声乐教育,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秉持创新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被置于了重要位置,而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声乐教育氛围成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题中之意。作为求知欲强,价值观念正在树立的群体,声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关乎中小学生的接受和吸收程度,进而影响到其身心发展。因而,新课程背景下的声乐教育要着力体现内容的丰富多彩性和形式的生动多样性,通过有效的互动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满足中小学生对于声乐内容的探索和求知欲望,进而以饱满的热情主动投入声乐学习中。在这种全新且活络的声乐教育活动下,音乐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秉持创新思维和理念,及时发现和探索教学中可调动学生兴趣的细微之处,在创新的驱动下实现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进步。
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新课程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高度关注下,中小学声乐教育就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师的知识体系,促使教师以开拓创新的思维来对传统的声乐教学实践予以改革,以使声乐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能契合新课程的要求。
1.重视声乐理论教学
新课程要求锻造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对这些教师而言,理论知识处于基础和核心位置,是实现一切素质拓展的前提。因而,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较强的声乐演唱能力,更需具有基础的声乐理论讲授能力以及相应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得声乐知识能够顺利传输给学生。但实践中,中小学声乐教学对于科学理论部分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是以经验为主导。尤其是在个别的声乐课程中,只强调了技能的机械式训练,忽略了一些基础性理论知识的讲授,从而导致声乐教育缺失了理论依托,系统性严重不足。长此以往,不仅会削弱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还将导致教师理论知识的弱化,只能够唱,而无法说出唱的理论。事实上,完整的声乐教育并非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叠加,它必须以理论知识为依托,在理论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形成感性与理性认知并存的学习体系,实现声乐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因而,声乐教师要摒弃对声乐理论教育不甚重视的现状,将声乐教学置于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之上,根据声乐学习的完整性和实用性特征来展开理论课程,从音响学、生理学等诸多角度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剖析、讲解,对发声的原理,歌唱的姿势以及声乐的发展历程等予以梳理认知,使得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声乐理论知识,进而提升演唱技能和音乐素养,为适应不断提高的声乐教育要求奠定基础,培养既熟知理论,又深谙技的新时代学生。
2.突出声乐实践教学
艺术实践作为声乐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对声乐教学而言是极为必要的补充和促进,缺失了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将难以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声乐艺术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基础,而艺术实践则是声乐理论的最佳表现与检验。因而,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竭力拓展课堂教学,尽可能延伸至课外的声乐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广阔的艺术实践空间,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创编活动,充分挖掘学生对于声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学生的声乐艺术潜质,锻造其组织和自行编排声乐节目的能力。在学生编排声乐节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引导作用,协同和指导学生广泛开展音乐剧、歌伴舞等形式多样的声乐活动,借此艺术实践形式来丰富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声乐技能,实现中小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3.尝试集体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是主导,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旨在根据学生个人的嗓音条件和综合素养来进行培养,进而制定适宜个人发展的教学方案,并因材施教地展开具体课程。毋庸置疑,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声乐教学的高度针对性,效果明显,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质,凸显学生的艺术个性,是促使学生掌握基本发声技巧,提升声乐能力的良好途径。但不容忽视的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声乐教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学,而非针对个别学生,其讲求团队和整体性,致力于对每一个中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开发和培训。因而,为契合新课程教育理念,中小学声乐教学就需尝试集体性教学,通过声乐理论知识、发声的基本方法、呼吸的正确方式以及科学的共鸣训练等共性问题来发挥其对于教学的正面引导作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的声乐知识。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对唱、二重唱、小组唱等形式进行集体声乐训练,将集体学习与一对一教学有机结合,通过组合灵活,形式活泼的教学方式实现个性化与集体化的互补,打造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并在集体声乐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结语
声乐作为一门兼备技术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对于培育广大中小学生学生的音乐素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和审美观念有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过度依靠教师的经验,忽略了科学理论和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削弱了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声乐教育流于形式。在新课程背景下,声乐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日臻突出,其对于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深远意义也愈加得到关注和重视。因而,中小学音乐教师要紧随《音乐课程标准》,摒除滞后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全新的教育方式,通过多样化、生动化、情趣化的教学手段来燃起学生对于声乐教学的兴趣,进而充分发挥声乐教学的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一、声乐教学设计意义
首先声乐教学设计完善能够有效地帮助高职院校培养声乐人才,帮助学生具备综合声乐能力。在声乐课堂上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能够帮助学生们掌握学习方法,获得知识技能,还能加强学生们对于声乐方面的理论与经典的关注力度,提升了声乐教学质量。优化声乐教学设计还能帮助提高学生们的声乐自学能力,教会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技巧,还能通过这些几千利用课后时间针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提高学习效率。
声乐教学设计还能够帮助提高高职院校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教师们需要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变化,针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答疑解惑。在不断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加强了相关专业的学习,提升了自己的教学综合素质。
二、声乐教学设计现存问题
(一)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教学模式落后的现象,我国社会对于音乐人才从过去的理论型人才变成了实践型人才,社会中很多的综艺节目等也明显的显示出社会对于唱功的要求比理论知识的要求要更高。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强调了声乐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并没有过多的涉及到实践,只是学生们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长期以来以这种课程授课,很难能够让学生们体会到声乐的魅力,严重制约了学生们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们逐渐对声乐失去了兴趣。
(二)课程设置比较简单
声乐课程包含有声乐欣赏、声乐表演和声乐创作三个部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声乐教学中设置的课程比较单一,往往是声乐欣赏课程为主,偏重于传授学生的声乐技能,忽略了学生兴趣的满足,所以虽然有的学生具备了高超的演唱本领,但是不具备创新能力,对于声乐表演的创新性意识不强烈。声乐课程的开展除了需要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之外,还需要通过声乐的熏陶来帮助学生塑造完善的人格。一部分高职院校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只注重与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忽略了学生的人格塑造。
(三)声乐师资力量不足
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缺乏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很多学校因为师资力量不足所以声乐课程有时是其他非专业的老师代上,没有专业的声乐教学指导,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必然下降,同时一部分高职院校在聘请声乐教师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声乐素质要求,同样阻碍了高职院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职院校声乐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
对于新时期的声乐教学,特别是高职院校,必须要顺应当下的社会发展,严格按照国家教育的要求改革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当中,理论教学的比例应该占据百分之三十,声乐的演唱能力锻炼需要占据百分之三十,剩余的百分之四十需要着重加强声乐表演的实践,只有合理的设计教学方案,才能够保证声乐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们的对于声乐知识的了解、认知、实践。教师还需要加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例如说在声乐教学中的《大江东去》声乐欣赏之前,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讲解当时这首诗词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再利用悲壮的声乐带入到历史朝代中,演唱者的豪迈音色能够直接为学生展开联想,体会到声乐的魅力。
(二)合理安排声乐教学课程
声乐的教学中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占据了学生们绝大多数的声乐学习时间,所以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必须要宝我好课程安排。首先课程安排必须要结合当下社会对于声乐人才的需要,同时按照教材的内容安排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内容主要以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们提升声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三)活动训练
声乐注重的是实践,所以必须要通过举行各种训练活动来进行实践教学,例如说在课堂上学习到了一定的阶段,可以模仿电视综艺节目进行选秀,安排学生上台演唱学过的声乐曲目,学生们在活动的欢乐当中联系了自己的演唱水平,同时登台表演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的自信心,挑选几名学生当裁判,对同学的演唱水平进行欣赏和评论,帮助演唱者发现自身的不足。教师可以在活动中作为旁观者,既可以帮助裁判点评表演质量,同时还可以观察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和知识掌握能力,提高了课堂利用效率。
四、结语
总之,声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学科,需要三五年甚至是几十年的不断艰苦训练和学习的过程。学生们如果能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能为以后的声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需要为学生们的声乐学习做好完善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们掌握声乐技巧,促进学生声乐的发展,同时提升声乐课堂的教学质量,提升了高职院校的整体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罗薇丽.浅谈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7:136-137.
[2]杨卡力.高职声乐教学改革策略分析[J].音乐大观,2014,01:163.
关键词:声乐教学、表现性评价、价值、传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J616-4
一、我国现有的声乐教学评价
在传统式的教学中,很多人对于评价这两字的理解常常存在一种误区,经常习惯性的会把评价的方式和测试或者考试结合起来,这样就把学生和他们学习的过程分隔开了,把评价的目的简化成了等级的测定或者是选拔,忽视了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地位,长期如此,就导致没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声乐教学评价体系,很多情况下的声乐教学评价都没有能够脱离出唱歌表演考试的评价模式,在期末的时间里,都是由老师一手打分,然后作为学生的总成绩,这样看起来似乎很公平、公正,但是给学生的仅仅是考试成绩排名和分数,并没有真正的给学生这段学习过程给出评价。
在教育部办公厅所颁发的《声乐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到了对声乐的课程评价的具体要求,文中提到,声乐演唱的技能要和声乐的相关文化知识相结合,在注重考查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学生的演唱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和进度,还要着重重视学生对声乐作品里理解情况,还有分析能力的评价,还要对学生进行整体的综合评价。等等一系列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声乐教学评价已经有了很重要的地位。
其实每一种教学评价方法的使用都是要经过千万遍的实验才能检验出来是否可行,不检验怎么知道评价方法是可行的还是不可行的,不但要有清晰可靠的关于教学评价的正确的操作步骤,还要有可以进行的评价方法,同时还要在这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打破我国现有的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这样才能找到关于评价的正确意义,并且掌握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声乐教学中的表现性評价的国内外对比
表现性评价的到底评价什么,这点是要求必须要明确的,不同的教育专家、教育学者因为他们每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所以每个人对表现性评价的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总是会把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当作是最重要的目的。其实在声乐的教学中,也有很多的老师只是按照传统的评价方式来用学生的考试成绩、阶段测试等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这种传统的评价在教学中没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反而对教学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声乐教学的表现性评价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兴起的,所以在现在的国外来说,他们对表现性评价的研究是比较直观的、比较深入全面的,可见研究结果也是很多的,国外的表现性评价系统对它的类型、概念性的界定都是相当成熟的,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好的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正在慢慢地传播开来。
国内的各个教育部门正在逐步的探索,正如一些音乐方面、体育、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评价,都在进行着探索和研究,但是这都只是属于随意研究的阶段,暂时还没有步入正轨的去探索,去理解,所以研究的成果也是少得可怜,这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成果还是对外国已经探索到的成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引介。
三、表现性评价的价值
表现性的评价是在主观判断和主观观察的基础上得以存在的,主要的价值就是强调评价过程是真实存在的,是可以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主题性的,是多元化教学的最主要的教学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已经有了自己成熟的评定方法,也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性,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们的多元化的发展,可以将原来单一的考试评价变成有更多选择性的评价。同时,表现性评价能和生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比传统的评价更加注重评价的过程,也可以通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来整理知识,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等等,这些都是表现性评价的价值体现。
总结:其实人们对评价的理解还是存在很多的误会和不理解,始终还是把测试或者考试当成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把学生排除在主体之外等等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评价已经不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如果继续任由它发展下去,最严重的是他会阻碍声乐教学的发展,阻碍学生们的成长,同时也会对教学产生非常大的破坏力。经过对表现性评价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之后,可以充分的证明,在声乐教学中,表现性评价是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评价教学的,在声乐教学中表现性评价也是最适合现在社会的发展,是最好的评价方式。
在教育评价的领域中,每个学科都有每个学科不同的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式教学没有形成一种完善的评价体系,那是因为没有看到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中存在的些许错的问题,而表现性评价恰巧可以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引起教育机构的注意,从而着重的研究适合的评价方式,以此来达到多元化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益琴. 改进评价模式 实现培养目标——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评价的反思[J]. 甘肃高师学报. 2005(06)
·[2] (美)RichardJ.Stiggins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3] 蔡文艺,王小平. 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评价——课堂评价国际研讨会综述[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2(01)
·[4] 王玲玲. 普通中学实施学生表现性评价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及其对策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012
让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营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音乐原来便是从生活中发明出来的。让音乐与活动沟通起来,给予自由的音乐想象空间。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表明的自由度是最大的。以是,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孩子用自己奇特的方法想象、表明,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而主题活动恰恰就能提供这样的自由。游戏、表演等是小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方法。
一、开放的音乐教学 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绪桥梁。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高兴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干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孩子中间,缩短和孩子的间隔。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停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同欢歌跳跃。教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孩子之间能构成友爱信赖的干系,那孩子就可能更乐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引发孩子学习的主体和发明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外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盼望性、一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孩子前进的决心,让孩子在宽松友爱的学习氛围里感觉美、体验美。
二、开放的音乐教学要领
开放的音乐教学要领是指根据孩子发展必要和教学内容设计采用差别的教学要领,而不是机器采用同一种教学要领。音乐教诲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材联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天性,造就孩子的音乐感觉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
一、学会课本上的全部歌曲,通过歌曲的演唱,使孩子越发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爱迷信、爱迷信、爱大自然、爱生活。
二、学会如下读谱知识:弱起小节、速率记号、跨小节的切分音。
三、认真完成课后的综合训练,通过练习渐渐进步孩子的创作旋律、填写旋律的能力,并渐渐学会辨别三和弦的和谐能否。
四、上好欣赏课,通过欣赏,扩大孩子的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无力的熏染和鼓舞孩子。在上好欣赏课的同时,认真介绍民族乐器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进步孩子的民族自负心和自大感,还要介绍世界著名音乐家莫扎特和冼星海的平生古迹,学习他们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小学音乐教学计划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以审美体验为焦点,进步孩子的审美能力,发展发明思维。
教学难点:审美情操的造就,实践能力的造就,造就孩子的发明精神和互助精神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一、二、三年级的歌曲都是单声部歌曲,唱二声部歌曲比较困难,两个声部分别唱结果都不错,而合在一同难协调统一。因此,要增强练习。
三、在欣赏方面,大多数孩子图个繁华,而对曲目标主旋律不熟习或知之甚少,孩子不知道音乐美在哪,就很难引发孩子欣赏音乐的情绪,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必要孩子先熟习旋律,再做欣赏。
【关键词】普洱民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
地方高校的日常声乐教学对于推动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作用。民歌是产生于特定区域的特色音乐艺术,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民歌教学,不仅能引导学生学习专业音乐知识,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音乐特色与风土人情。普洱地区傣族民间歌舞《宣抚司礼仪乐舞》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的《打歌》《大帮腔》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的艺术价值较高,将其与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强化学生对普洱地域文化的理解,推动普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一、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
普洱市是云南省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下辖1个区和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普洱地域广阔、民族众多,这里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世代定居于此的少数民族有14个,按人口数量排列,傣族、佤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是普洱市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因而,他们被列为普洱市五大主体民族。普洱是普洱茶的故乡,也是民歌的海洋,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普洱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能歌善舞,在普洱,随处都能听见动听、优美的民歌,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流连忘返。笔者以下就对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
1.普洱民歌分类。若根据历史时期对普洱民歌进行划分,主要有古歌与新民歌;若根据民歌结构对普洱民歌进行划分,主要有排曲和小调以及山歌;若根据演唱内容、场合、形式来划分,主要有叙事歌、习俗歌、情歌、山歌,还有儿歌、猜曲、茶歌和酒歌。
2.表现手法。普洱民歌的表现手法十分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普洱民歌采用大量的对比、联想和比兴,不仅寓意生动,而且情真意切,尤其是情歌,更是托物言志,采用贴切的语言进行比喻,十分形象生动。
3.语言特色。普洱民歌的歌词语言既不粉饰、也不雕琢,具有言简意赅、朴素自然的特点,普洱民歌中有大量生活常用语,虽然言辞浅显、平白,但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纯朴自然的美感。
4.音乐特色。普洱民歌的民族韵味十分浓厚,能有效地将民族艺术风格彰显出来。普洱民歌具有结构多样的特点,其曲调不仅通俗易唱,而且节奏强烈鲜明,旋律自由奔放,演唱形式灵活多变。曲调不同的歌曲,演唱风格也不同,常见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和对唱,也有齐唱和重唱、合唱。叙事歌和习俗歌的音乐结构是反复变化的分节歌,具有舒展而又流畅的特点,山歌和小调音乐具有强烈奔放的特点,不仅旋律音程跳动较大,而且节奏跌宕起伏,对比十分强烈。而情歌和叙事歌具有优美舒缓和情真意切的特点,在扣人心弦的演唱过程中,自然流露出纯朴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普洱民歌的可行性
(一)应用普洱民歌的地方音乐特色充实高校声乐教学内容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对综合性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大量需求,而改革教育体制的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审美素养成为人的基本素养之一,只有学会审美,才能更好地发现生活美,彰显艺术教育的魅力。地方高校作为培养综合人才的基地,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学习经典音乐,掌握世界名曲的弹奏,又要引导学生了解普洱民歌的艺术特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普洱民歌作为普洱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有浓厚的音乐艺术特色,而且有丰富的语言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将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之中,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促进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
(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目标与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相契合
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互联互通,具有较强的交叉性,从审美视角研究音乐,以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全面型人才为目的,使音乐审美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可以在音乐教育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普洱民歌不仅彰显了特有的艺术魅力,而且体现了普洱劳动人民通过民歌来歌颂和赞美生活的生活方式,体现了普洱劳动人民内心的愉悦和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普洱民歌记录了普洱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成长历程,记录了普洱这一以茶文化为特色的区域的社会思想与文化,普洱人民把劳动意象转换成音乐符号,创作的民歌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把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可以丰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内涵。
(三)普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声乐教学
为推动普洱民歌传承与发展,需要通过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不断丰富普洱民歌的演唱与创作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在学习中形成新的演唱与创作方式,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和创新,使灿烂的传统民歌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保持普洱民歌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三、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普洱民歌的对策
(一)保持和发扬普洱民歌的艺术性和民族性
普洱民歌是普洱劳动人民在大自然中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在地方高校教学中融入普洱民歌,首先要确保普洱民歌的特色和优势得到展现,确保其艺术性与民族性得到保持。所以,本课题在收集和整理普洱民歌时,始终以艺术原创性为前提,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记录和整理,再根据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实施专业化的声乐教学处理,从而为引入课堂作好铺垫。例如,笔者在收集普洱民歌时,发现很多民歌音乐作品属于单声音乐,因此,要确保其音域在8到9度之间,而调式与旋律则完全保留普洱民歌自身的样式,通过采取多种不同的演唱方法,将原汁原味的普洱民歌尽可能地保留下来。笔者在进行普洱民歌教学时,始终注意保持普洱民歌歌词与旋律的完整性,没有对其进行随意创编,为促进普洱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和完善普洱民歌的演唱方式
将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能有效拓展普洱民歌的演唱方式,从而契合大学生日益多元的审美需求。在传唱普洱民歌的过程中,演唱方法的作用十分明显,所以,在本课题的演唱实践中,笔者采取多元化唱法与跨界唱法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促进普洱民歌传唱的目的,使普洱民歌的固定唱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多元并存,因此,它既能满足学生的情绪表达需求,又能满足学生多层次的审美需求,为推动普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拓宽了思路。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对所收集的普洱民歌进行了多样化的加工与改造,使新时期的普洱民歌的艺术表现更加完善,并采取多元演唱的方式,契合新时代大学生审美需求,促进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提升。
比如,对情歌《情郎调》,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既保留了其含蓄和委婉的特点,也保留了其缠绵与抒情的特点,《情郎调》的歌词如下:男:隔河飘来桂花香,花香诱人人想花,妹是桂花香十里,郎想与妹成一家。女:露水浇花水灵灵,扒开露水进花林,只要郎心合妹意,手拉手来笑脸迎。在对其进行艺术改造时,笔者采用了跨界唱法,在男女对唱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加工,深加工不仅彰显了民歌的原始魅力,而且融入了最新流行的唱法,同时,把这首民歌剪辑成抖音小视频,以情郎调为主题,要求学生组队传唱,每个组演唱的曲风不同,所表现的艺术特色也发生了变化。
(三)强化艺术认知,促进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本课题研究中,为强化学生的艺术认知,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并塑造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良好音乐素养的养成,笔者大力开展社会艺术实践活动,课题组成员时常带领学生在田间地头进行民歌采集,并向普洱当地的劳动人民学习普洱民歌,亲自感受普洱茶乡的民歌风采,由于学生有亲身经历,他们的自信心便得到了强化,同时,笔者组织声乐专业的学生深入普洱各地进行实习、采风,并参加普洱举办的各种民歌赛事,让学生深入理解普洱民歌的独特魅力,使普洱民歌的演唱效果与表现力得到了提高。
(四)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加强民歌演唱技巧的学习和应用
在方言咬字方面,普洱民歌的方言与云南其他地方的方言有较大差异,这是因为,很多民歌采用少数民族语言演唱,由于学生对普洱民歌的方言理解不到位,所以,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笔者邀请当地的普洱民歌传承人亲自为学生示范。同时,课题组成员还亲自研究了云南大学出版社普洱民歌研究与赏析编委会出版的《普洱民歌研究与赏析》,着重对佤族《来立代体扬体任》《对山歌》,哈尼族《节朱玉节》《阿迷车》,傣族《尤利金旺》,拉祜族《打猎歌》《蔓梨花开》,彝族《大帮腔》《打歌》等优秀的普洱民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研究,尤其是《来立代体扬体任》,由于普洱地处边陲,佤族又是当地少数民族之一,该原生态民歌不仅采用了欢快的旋律,而且情绪热情奔放,在学习其演唱技巧时,笔者要求学生分析其调式调性、音乐结构,由于《来立代体扬体任》属于多乐句并列联合而成的非方整型单一乐段,在演唱时应有选择性地进行反复演唱与表演,同时,结合歌词结构,采取起承转合的曲式架构原则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学生在演唱时就能更好地根据佤族的特点理解山歌调的元素内涵,进而将其原汁原味地演唱出来。
四、结语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整本的书。”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种阅读形态: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功能各异,互为补充,无法替代。群文阅读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本文通过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影响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行的群文阅读模式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群文阅读;教学;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205-02
一、核心概念及其特征
1、核心概念
群文阅读教学指的是教师选择一个或多个题目,与学生共同就一个或多个题目进行多个文章进行阅读和讨论,对这一个或多个题目的文章达成共识。群文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教学现状,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形成一种新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小学群文阅读,小学群文阅读更侧重于以儿童的视野选择优秀儿童作品,以一定的议题将数篇或一本书或几本书组织起来形成阅读材料,让学生在一堂课里或一定时间内读一组文章,发展阅读能力。
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本课题将研究重点确定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背景下的儿童文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探索儿童文学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基本课型及教学策略、儿童文学群文阅读读本开发策略,探索儿童多种阅读方法。
2、群文阅读教学的特征
首先,开放性。群文阅读教学的首要特征就是开放性。所选议题没有任何固定的答案,老师与学生可以通过互动讨论来进行知识建构;教师所选的议题内容也比较开放,老师与学生有非常大的讨论空间。其次,交互性。群文阅读教学的交互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是各类文章同时进行,同时根据选题进行知识建构;其次,老师与学生之间也是在交互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互相倾听和建构来达到群文阅读的目的,老师与学生形成一个共同体,共同学习。最后,探究性。群文阅读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以选题为基础,进行探究讨论和学习,深入了解各类文章,这体现出了群文阅读教学的探究性。在群文阅读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答案,主要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倾听,探究新的观念和思想,与已有知识交互产生新的知识构建。所以,在探究过程中,谁都不会知道提前预知探究结果,并且群文阅读教学重在过程,结果并不重要。
二、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意义
1、群文阅读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以单篇为主,课堂中教师围绕单篇作者进行对学生讲解,其可以增加对特定作品的理解,但另一方面会使学生使去兴趣,群文阅读教学是以多篇作品作品同时进行教学的模式,学生对多篇作品同时阅读使其发挥最大理解的兴趣。从实践教学中总结出,小学生对语文单篇的作品大多没有太多兴趣,一本教材最多对其内少量的几篇产生兴趣,对其产生兴趣的作品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会较认真去听课考与互动。在其不感兴趣的作品大多都不予以理睬,许多小学生在这种情形下都会出小差,没有认真听课。多篇的阅读能使小学生发挥较大的兴趣,几篇作品结合总有一些作品使其产生兴趣,因此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小学生发挥其兴趣与传统的单篇作品教学模式上更胜一筹。
群文阅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传统的单篇作品教学中教师会延长小学生阅读作品的时间,因为单篇作品的阅读并不需要很少时间,后面的讲解也已经有足够的时间,传统的模式下是阅读时间较为长。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安排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对几篇作品的阅读,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能有效的提高阅读的速度,中国的传统九年制教育中并没有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有明确的培训,如今中国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海外的图书作品流入中国的很多,中国本土的各类图书作品的数量更是巨大,小学生在下一阶段想全面发展需要有多阅读的基础,如果该者在阅读速度上条件很差,将会面临享受不到如今大知识背景下带来的提升自我的好处。
3、群文阅读能提高学生的知识量。
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学主要以单篇为主,一本教材中的作品数量比较少,在如今社会发展的状态下小学生如此少量的阅读是不足够满足社会认识的需求,小学生许多知识都是从语文教学中了解而来,因此语文教学因当发挥更大的责任,对小学生的整合知识量进行对其丰富。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的作品数量较多,不同种类的作品也增加,从量上能满足小学生的阅读需求,从知识性上讲也增加了几倍,使小学生能在早期了解社会上的不同知识,使其在下一阶段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三、目前小学群文阅读教学问题分析
1、主要问题
(1)从教学目标看,缺少对规律的梳理和提炼
教??虽然能够从文本中找出语言文字训练点,并通过比较恰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进行学习和运用,但是,由于对课文的关注点较多,不舍得删减教师认为比较有益的知识,为此,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比重仍然较大,对于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探究语言运用的规律的实践少之又少。
(2)从教学内容看,缺少对文本的重组和加工
伴随着教师对课程标准关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和不断深化,教学的关注点越来越零散细小,知识点之间越来越割裂,训练点越来越复杂,忽视了对于文本表达规律的理解,忽视了文本的整体性,忽视了课内外结合。
(3)从教学总量看,缺少对课内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教学是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的实践应该立足于学生的阅读。纵观现有的阅读教学,教师仍然紧盯教材、落实教参、深化习题,极大地滞后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课标的要求,滞后于学生对语文文字学习的需求。
2、问题分析
伴随着课程标准的深入落实,教师对于课标的解读越来越明晰,对于语言文字运用越来越重视。于是,针对文本的语言文字运用指导也不断细化,读用迁移的教学策略遍布课堂。这样的频频训练,极大地肢解了教材,忽视了教材的整体性,忽视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性。
由于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仍是原来的,这就给教师落实课程标准带来了许多不便。现有教材都是以主题单元编写的,人文性强,工具性弱。教师的教学往往跟着单元导读和课后习题、语文园地进行。然而,许多年级的单元导读,只是站在了人文性的角度给予指导,没有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语文学习的元素。这就使得教师只能立足已有的教学经验,从篇的角度设计教学,从而导致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无法达成知识目标这一现状。
课外阅读指导一直没有成为语文教师自己的事。许多语文教师都认为读课外读物、儿童文学作品是课外的事、家长的事,和我们的关系不大。为此,指导课外阅读成了盲点。随着学生阅读量少,课内学习比重增加,学生的学习力也越来越小。长此以往,语文教师辛勤耕耘在讲台上,学生听得多,参与少;学生回答小问题多,探究大问题少;学生读短文多,读整本书少。在这样的以教材为语文教学的全部的偏颇的思想引领下,语文实践成了一句空话。
四、小学群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1、建立完善的教学理念
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下不能强调学生的成绩,教育部门应当取消在学校中进行对班次的成绩排名、比赛等活动及观念,教学理念必须以维护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或者等先进的理念为主,群文阅读教学能对小学生发挥个人潜能的作用,小学生往往在传统的教育之中并没有了解到社会上的足够知识,而语文课程的价值之一可提高小学生对自己祖国、社会的认识,小学生在这一阶段中了解的知识对以后的阶段有极大的帮助,语文的教学的效果以潜移默化为主,和学校中的条例“口号式”的教导小学不能去做不好的事情不同,在小学生当中发生公共安全的事例很多,大多因为没有良好的教育,在公共安全的认识上可以加入语文作品,这样能较好的避免发生各种的公共安全问题。学生的行为规则也可以加入语文作品中,学生阅读作品理解作品,能认识到主人公的行为善恶,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较多同类的作品熏陶下学生自身的行为能达到较好自觉规范,其在学校及生活中能展示独特的个人魅力,对其的身心健康也巩固了好的基础,因此群文阅读的教学理念在确立好,不能以传统落后的理念进行该模式的运用,如果理念不改变反而会出现更为严重的问题。
2、丰富语文教材的作品量
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的运用必须要提前语文教材的数量,群文阅读主要以几篇同时阅读为主,一堂课中学生能阅读完几篇作品且老师能利用其时间对几篇作品进行讲解,在这种条件下作品的数量必须能够满足,不然会出现前期教师已经把课文讲完了,中后期剩余出大些的课时会不知其如何利用,因此会走向一种极端。教育部应当进行教材的更新,增加大量不同的作品,作品要考虑到几篇作品的主题相关,如果不相关教师将很难利用,对学生的学习也会出现把负面的影响,如几篇作品可一半是正面的人物主人公,另一半是反而人物的主人公,故事的主题以正面与反面相对,教师在课程中对其两种类型的主人公及主题进行对比讲解,能生动的调动小学生的理解,知识性的涵盖也得到全面性;教育部在无法更新教材的情况下,也可使用组织编写多一本教材为解决的方法,可组织编写多一本语文教材,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于群文阅读教学的利用,教材要与现存的教材配合,要考虑到其教材与现存教材的搭配性利用。
3、教师应当注意作品之间的相关性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下,在几篇作品同时阅读讲解中要考虑到其关联性,作品之间可以有相同的主题或者是对立的主题,或者是主人公相同等特定。几篇作品不能出现不相关联的情况,这样会使学生不能理解其讲解,教师也较可能无法充分的发挥其教学的作用,几篇作品之间有关联性教师才能发挥更好的讲解表现,?W生也能更好的在这种模式下物尽其用,对于关联性的探索老师应当花更多的备课时间进行对作品的分类,组合成不同的作品集,教学当中要敢于探索。部分教师选择作品的时候要慎重选择,要选择符合小学生的作品,有益于小学生发展的作品为优先,难度高的作品及带有反作用的作品要放弃对其的选择,作品要符合我国对小学生的品德规范、符合我国的小学生心理健康及符合当地不同民族的习惯。
五、结束语
本文探索了小学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意义,群文阅读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以及提高学生的知识量,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小学生的未来将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一名社会的成员是否拥有多方面的知识,知识的数量等都将影响其未来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的发展,一名拥有多方面知识的社会一员能够较好的处理好生活中更类问题且在工作中能够发挥最大的个人作用。本来对群文阅读教育问题的改善也作出了一定的见解,对其教学质量提升作出了对策,主要以建立完善的教学理念、丰富语文教材的作品量以及教师应当注意作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学校应当结合自身学校、学生的情况而作出有益的探索及改善。
参考文献:
一、美声声乐气息教学策略
美声声乐演唱中要注意保持表达技巧和方式的连贯性,这对气息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音乐情绪需要不间断,不出现断裂,学生的情绪和内容都要一以贯之,从声乐的技巧上,声音需要稳定和具有连续性,母音等转换要自然,顺滑,强有力的气息必不可少。意大利的著名音乐大师曾经表示,美声唱法的精髓在于,气息要像一条线,在力度上要保持稳定性,不能出现间断性。气息可以说是美声唱法的核心技巧之一,以轻声[u]母音三度练习为例,要发这个音,需要在打开后颚(类似打哈欠)的状态下,吸足气息,不要过满,保持喉部和胸部的柔韧性,在口腔保持在打开状态下,利用气息将u的音推送至硬颚的部位。在面临换声时,声音逐渐上移至眉心,产生颅腔共鸣,此时眉心甚至会有震动感。共鸣是歌曲演唱轻松的前提和重要技巧,气息增强,共鸣也随之增强,声音会变得洪亮。
二、美声声乐吐字咬字教学策略
美声声乐的学生想唱好一首歌,正确地咬字吐字同样非常重要,而这两者同样需要气息的支撑。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利用换气舒气的机会实现字符的转换,最终将整首歌词连贯起来。当遇到连音的时候,学生可依靠气息来拖音、拉长音,使之平衡。而如果学生演绎的是一首美声慢歌,过于用力的咬字则会冲散原本“正轨”上的声音,使之失去平衡,也失去歌曲原有的抒情效果。可以见得,咬字与吐字不但对某个音符产生直接影响,更对学生的各种情绪语气的表达有着密切关联。美声声乐演唱过程中吐字应当清楚。语言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最重要方式,在歌剧中经常利用到美声声乐演唱形式,清晰地吐字能够将歌词准确无误的传达给观众,这有利于观众了解美声声乐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使得角色的内心情感得以准确的释放。想要达到吐字清晰的效果需要腔体的有效参与,维护元音的一致性,同时要求原因转换过程的连贯,只有这样才能发出清晰地字音。
三、美声声乐音色教学策略
在美声声乐教学过程汇总,学生发出气息的各种维度亦是对其自身情感的表达方式。顺着喉咙壁部,气息从丹田进入到鼻腔并呼出,由内至外,再从口腔回流,这样的气息带着显著的激动之情,此时学生的情绪处于高昂的状态,其带出的声音应该是宽广并且嘹亮的。反之,如果气息从横隔膜到胸口流淌,在腔体内由上往下垂直运行,此时学生的挺胸收腹,且其情绪是纠结的,无法直诉衷肠,于是采用弱声处理。在整个发音过程中,气息沉积于胸腹腔中而后薄发,一开始随着韵律憋气,如果支撑点保持得比较深,则学生发出的声音挺拔且壮阔,这样的气息普遍用于高音区延长音中,表达学生激昂明媚的思绪。美声气息各种维度的运用将发挥重要作用,不同深度、广度的气息将带来音色和效果上显著的变化,学生唯有合理地把握并适时调节气息,才能将歌曲演绎得淋漓尽致,像听众传递歌曲的中心思想。其次,要合理的利用呼吸的作用。美声演唱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呼吸,无论是声音的高低控制还是音乐线条上的伸缩对比,呼吸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歌唱过程中的呼吸与平时的呼吸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歌唱中的呼吸注重胸腹的联动,在横膈膜的作用下有节奏的吸气与呼气,这样才能使歌唱的表达效果更显自然、流畅。美声声乐表演中的学生有时会出现许多的独唱与重唱,假如不能合理的使用呼吸这一要素有可能会造成声带的损伤,不利于角色的塑造与学生自身的健康。
四、美声声乐情感表达教学策略
要想将声乐演唱将人物角色的情感适当的表达出来,学生需从整体上对这一角色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认识角色在演唱过程中的地位,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对角色的精神特质与性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研究并演好这一角色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教师要教导学生要根据角色在演唱中使用的语言与音乐对角色的心里起伏与情感流露进行分析。情感的表达往往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以歌剧为例,将语言与美声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学生利用宣叙调、咏叹调与重唱等美声方式宣泄自己的情感,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被充分释放出来,由此一步一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前进。美声声乐的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一举一动都是为了表现角色的情感世界,这些演唱形式都是经过教师严格的训练后完成的。
五、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美声声乐表演需要演唱技巧的配合,发音的准确需要平稳呼吸与吐字清楚的支持,呼吸的使用时声音更有力量,声音把吐字的效果传达出去,科学的情感表达又提升了演唱技巧的水平,使美声声乐情感的表达更加充分。学生在美声声乐上的表现更需要这些要素的结合,唯有如此才能提升美声声乐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
民族声乐以民族审美为基础,以民族语言为素材来展现民族音乐风格,是一种用以表达民族感情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民族性的艺术形式,民族声乐的发展之路受到我国音乐界的广泛关注。艺术学校是培养声乐人才的重要平台,应该重视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改革,促进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民族声乐人才。
一、当前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育的优点与不足
(一)艺术院校中民族声乐教育的优点
1.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发声特点。西方美声唱法有一些值得民族声乐借鉴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要求喉头位置稳定、气息深厚;充分发挥腔体泛音;发声较自由;音色优美;音域较宽;声区过渡较为平滑等等。借鉴这类训练方法,不仅能够丰富我国的声乐唱法,还能弥补传统唱法的不足,补充民族声乐在演唱技巧、声音铸造等方面的不足。
2.注重吐字与发声方法的结合。传统的民族声乐,非常注重语言的清晰与准确。尤其是在戏曲中,十分讲究“字正腔圆”。西方唱法引入时,常常出现吐字不清、发声不委婉的问题,但是经过中国音乐人的不断探索,新唱法出现,最终解决吐字与声音相结合的问题。
(二)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育的不足
1.生源质量下降,教育模式“趋同化”严重。经过多年的音乐教学,我国已经培养了大批的民族声乐人才,而近年来,艺术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生源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来,艺术院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出现了“模式化”现象,在教学中过度强调对共性的塑造,忽视了对个性的培养,导致了“千人一面”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因为艺术院校的民族声乐教育中多强调技法的系统化和规范化,这就导致了声乐教学模式过于统一,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2.模仿现象严重。歌唱明星名利双收,音乐学校的学生越来越乐于模仿明星声音,将明星作为自己的榜样。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仅仅致力于成为某位明星的模仿者,就会丧失自己的个性。所以,艺术院校在民族声乐教学时,不仅要强调共性,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尽最大的可能“因材施教”。
二、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的策略
(一)重视原生态民歌
1.可以将原生态歌手聘为声乐教师。现在的艺术院校中,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师一般是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对于民歌的旋律、风格、吐字等的把握可能稍显不足。相对而言,原生态歌手在这一方面具有优势,在演唱中,能够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也体现出地域性特点。将生态歌手聘为声乐教师,不仅会扩展教学内容,还能为学生提供了与民族民间唱法亲密接触的机会。
2.招收擅长演唱原生态民歌的学生。这些学生成长于民族聚居区或偏远山区,长期与原生态的民歌接触,他们继承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基因,也在生活中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创造。这些学生进入学校后,应该为其制定特殊的培养方案,以保持其自身特色。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音乐史、乐谱和演唱知识的教育。
(二)改革民族聲乐教材,优化课程设置
1.调整艺校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较多艺术院校使用的教材是曲谱,却没有将经典的音响、音像材料作为重要教学内容。所以,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摆脱曲谱的局限,大量补充经典音响、音像材料和图片材料教材。其次,应丰富理论教材,理论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应包括人体发声原理、发生器官结构、发声器官性能等,还要包括代表不同审美观念与风格的歌唱方法,可以是基本唱法,也可以是特性唱法。此外,还要介绍歌曲的二度创作概念、创作原则与方法、论文的写作方法等。这样,学生就能从视觉、听觉、感性和理性等方面吸取全面的营养。
2.在课程设置方面调整民族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加少数民族音乐的分量,引进各种类型的民族声乐。其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针对民族声乐专业的特点,开设民族声乐课,不仅要注重对世界民族声乐的研究,还要特别关注东方民族声乐。另外,从事民族声乐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声乐知识与声乐技能,还要对历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有一定的了解。
(三)健全音乐学知识结构
声乐要表达出一种美感,不仅有赖于一定的技巧,还要求演唱者体会出音乐中的韵味。所以,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发声技巧,还要深入民族生活中,对民歌源地的民俗风情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民族声乐教学应该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理论上、技巧上都要进行多元化的改革,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全面的民族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韩萍.如何构建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J].民族艺术研究,2010,
(23).
摘 要:在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等,从而提高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和??造美的综合能力。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更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生活品位和人文素养,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引导小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和书写美术日记再现生活化教学场景三个方面入手,就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生活化教学就是指根据小学美术课程的特点,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小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在生活中体验美术课程特有的美感,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并利用美术知识和技能来表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接受、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也大有帮助,教学效果较好。
一、引导小学生主动观察生活,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都较少,通过直接经验获取美术知识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愉悦。
例如,在学习“我爱树木”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树木?这些树木有什么特点?他们的叶子和树干等各有哪些不同呢?”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了解简单说一下,但是具体到树木叶子的纹路和树干的特点等,他们就说不上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的形式,去校园里观察各种树木,并让他们亲手摸一摸树干和树叶等,在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等特征时,学生就会发现原来每一片树叶都是不一样的,原来大自然是这么神奇。而通过观察,教师就可布置作业:大家心目中最漂亮的叶子是哪种树木的叶子呢?能不能将你认为独一无二的叶子画出来呢?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可通过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有效结合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我是一只小小鸟”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在上课之初,播放相关的音乐歌曲,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慢慢静下心来,投入到课程学习中。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例如,在学习“各民族朋友”部分知识时,首先教师可提问小学生:“大家都知道自己是什么民族吗?自己所代表的民族的人群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图画和视频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一些其他民族的衣着和当地的生活习惯等。而在学习“动物明星”部分知识时,由于学生接触到手机和电脑等的机会也比较多,教师就可让他们回家搜集关于小动物的素材,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并提问:你最喜爱的小动物是什么?能否用一周的时间去观察自己家养的小动物或者所在小区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呢?同时做好调查和数据记录。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最后,教师要借助情境创设生活化的评价模式。例如,在学习“我也能造飞机”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把学生所制造和绘画的各种飞机放在讲台上展览,并将课堂设置成一个小小的拍卖会,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买家,想要买一架豪华的私人飞机,你觉得哪一架最适合自己呢?为什么呢?”通过拍卖会的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
三、通过写美术日记再现生活化教学,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的绘画作品大都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有一定的个人情感在里面。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教师就可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并鼓励他们用绘画的形式来书写日记,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蔬菜”部分知识时,由于很多学生有市场买菜的经历,教师就可以给出几幅图画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也可选择与买菜相关的故事,布置学生画出相应的图画。在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技能之后,教师可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画一画妈妈洗菜、炒菜时的样子等。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绘画技能,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体谅到妈妈的不容易,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当然,关于美术日记的内容教师不可做硬性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自主描绘,为了进一步表达自身的情感,也可在图画旁边写出复杂的内心活动,从而在一次次感受美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升华。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积极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美术资源,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在身边。当然,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又复杂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写字教学。”“加强写字教学,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是所有老师的共同任务。”
小学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很重要的基本训练,也是书法艺术教育的启蒙阶段,抓好写字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提高书面作业的质量,而且受到美的陶冶,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因如此,《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目标、任务和要求都有明确要求,特别是《语文课程标准》把“写字”教学列为语文教学的五大任务之一。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写字学习中,大都能够用铅笔把字写到田字格或方格的中间,然而,进入三年级后,学生开始用钢笔在横格中书写,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学生不明确在横格中写字的要求,把字写在了横格的底线上,没有达到“方格留四边,横格留上下”的要求。大部分学生书写字体欠端正,结构不均,笔画松散,无章法可循。
调查得知: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偏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的写字能力。学生只求完成的速度而无暇顾及书写的质量,教师批改也只注重字写得对错,忽视对字写得是否美观、规范的评价。其他学科的教师认为写字教学是语文学
科的任务,对于学生的书写情况关注得就更少了。致使学生在书写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缺乏良好的书写习惯,字迹潦草、行款不整齐、作业和卷面不整洁,滥用不规范的简化字或繁体字,写错别字等现象相当常见。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解决小学生怎样在横格中写好钢笔字。具体地说,就是解决小学生在写字过程中,使其做到:在横格中写字“留上下”,并且书写字体端正,结构匀称,笔画松驰有度,有章可循。
1、课题界定
本课题定位于小学生在横格中写好钢笔字,重点研究三年级学生怎样在横格中写好钢笔字,研究过程中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小学写字教学为研究对象,以“三维”目标为操作要求,在实践中对影响写字教学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积极思考谋划,努力减少无效教学行为,采取有效教学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掌握正确的写字方法,力争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的写字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提高和发展。
2、研究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理论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人本需要原理: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主动行为,都有其积极的基本心理需要为依据。
(3)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写字教学,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
内容,对于正处在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重要时期的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与写字教学尤为紧密,而且写字以其独特的优势显现出重要的作用。
3、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让小学生明确在横格中写字的具体要求,掌握在横格中写好字的方式方法.使小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写字习惯,写出一手规范美观的汉字,真正做到练好字、做好人,从而让他们掌握基本规范的写字技能,养成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
4、研究内容
(1)我校小学生写字现状及原有写字教学活动评价状况的调查分析;
(2)研究如何让学生按照书写要求规范地在横格中写字,将写字姿势,书写习惯与写字技能三者都作为教育活动评价的内容;
(3)以写字课为主,午间和大课间活动为辅.指导三年级学生按照在横格中写字的要求,认真写字,形成一整套指导学生规范写字的做法,并进行科学地归纳整理,为写字教学提供参考;
(4)研究如何实现小学写字教学活动评价环境的整体化,使得小学写字教学活动评价与各学科书面作业质量两者之间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构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小学生写字水平的评价大环境。5.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激励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研究包括教师教的实践和学生学的实践,教
关键词:声乐课堂;互动教学;作用;实现策略
与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不同,互动教学则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激情与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构建了一个教与学交互影响的教学课堂,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习个体、教学中介之间形成互动,在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互动教学在声乐课堂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声乐学习的主动性与投入性,增强创造力
声乐课堂中互动教学能够更好地提供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如与教师,与同学进行讨论、投入唱歌等。互动教学能够鼓励学生尽情地发挥自身的才能,展现自己的歌唱能力,从中体验到参与活动带来的肯定,强化积极自我评价,增强歌唱的信心。同时教师也能够在互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声音特点、歌唱能力等,并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表现能力、接受能力与歌唱能力)的差异,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平台上表现自己。此外,在声乐互动教学中能够满足学生参与、表现、交往与合作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并在歌唱学习中进行借鉴、理解、更新与再创造。
2.有利于学生声乐课堂中主体意识的提高
在声乐课堂的互动教学中,教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将声乐课堂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知识传授信息反馈的交换上,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应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与观点,鼓励新的尝试,进而培养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学生声乐学习中主体意识的提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与教师进行歌唱交流,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歌唱,使学生的学习情趣进一步滋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声乐学习中。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声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师从学生身上也能够受到许多的启发,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事实上,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也是学习的过程。例如,布置作业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进行作品选择,同时教师也需要对大量资料进行翻阅,了解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各名家翻唱对比等,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无形地积累了大量的文学艺术知识。同时,声乐教学不仅需要讲解与范唱,教师还需要具有较好的钢琴伴奏能力为学生唱歌进行伴奏,进而烘托出歌曲气氛,帮助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歌唱欲望。
二、声乐课堂中互动教学的实现策略
1.情境创设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选择难易程度合适、分量适当的歌唱技巧与知识进行讲授;讲授的内容要新异,不能仅将声乐教学认为是唱歌,还需要选择多方面题材,对不同歌唱方法进行讲解,使教学内容有新意,提高学生歌唱兴趣;教学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从美学的角度来设计,进而增强声乐课堂的艺术性,使学生感受到声乐教学的艺术美,积极参与到声乐学习中来。其次,教师在声乐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应运用清晰流畅、委婉、精练的语言,让声乐课堂显得轻松愉快,进而提高学生声乐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常用的情境创设包括疑点情境创设、表演情境创设、自主情境创设等。
2.激情激发
声乐教师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还应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与激情,帮助学生对作品进行理解,包括声乐作品的背景、蕴含的感情等等,声乐教师在传授专业声乐演唱前,可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与故事,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帮助学生声乐学习中情感的加入,有利于声乐的练习。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声乐课堂互动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通过合作与互助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相互间进行帮助,学习环境变得宽松,教学变得民主化。合作学习最主要的形式为分组进行,声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音乐水平与能力进行分组,如《故乡的亲人》声乐课堂上,学生可自由组合形成小组,进行小组唱的编排和表演,并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通常小组成员为5~8人。
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声乐课堂中的互动教学,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将自身个性充分地发挥,并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使得课堂上学生具有良好的体力与状态。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歌唱激情,有利于声乐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树敏.声乐课堂中互动教学的作用及其实现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12).
[2]吴继彬.互动教学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大观,2012(11).
[3]潘贵涛.新课标下的互动音乐课堂构建[J].青春岁月,2013(20).
【中小学声乐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09-15
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策略06-25
浅析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10-27
河北省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论文07-13
农村中小学论文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论文09-10
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10-07
中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06-25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策略探讨论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