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就业教育透析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高职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拓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成为一个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文章主要介绍了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拓宽其就业门路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另外,多渠道的就业措施对高职教育更高更快更优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教育透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毕业生就业教育透析论文 篇1:

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向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吉林省是人才资源大省,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和趋向直接影响着我省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基于此,本文对我省部分毕业生进行了相关调研,分析了就业趋向,而后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四个方面探讨了相应的就业对策。

[关键词]吉林省 高校毕业生 大学生 就业

[作者简介]李影,吉林工商学院社科部讲师(吉林长春 130062)

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部,是闻名遐迩的重工业基地和人才资源大省。据统计,2007年吉林省高校毕业生为124 478人,其中研究生13 710人,本科生73 493人,高职高专生37 275人,比2006年增加了9 240人,增幅达8%;2008年吉林省有毕业生133 172人,其中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就业签约率分别为74.5%、73.2%和65.6%;2009年我省毕业生共计141 180人,其中研究生13 037人,本科毕业生89 453人,高职高专毕业生38 690人,与2008年相比,增加8 008人,增长6%,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那么吉林省大学生在就业中到底期待着什么样工作,怎样的待遇?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吉林省部分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进行了一些调查,借此分析我省将来毕业生的职业走向,为我省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些参考。

一、就业趋向分析

(一)在就业与继续深造的选择上

据调查显示,86.3%的学生先选择就业,只有在就业出现困难的情况下,才继续深造。他们认为,现在就业压力大,应先找个工作,占个位置,深造和提高可在以后进行。只有23.7%的学生在两者中先选择继续深造,他们认为只有拿到更高学位才能更好地就业,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且就其心态分析,他们有逃避就业的倾向,有先暂时回避几年再说的想法。

(二)在就业地区选择上

我省高校大部分集中在长春,长春也是我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許是由于这一地缘的影响,39.4%的学生毕业后想留在长春,与县市相比省会城市有更多的企业单位;31.3%的学生选择去南方,认为南方地区观念新,竞争激烈,发展机会多;1.3%的学生要到西部建功立业;0.3%的学生要“出国深造”;27.7%的学生要回家乡所在的省、县、市就业,认为离家近,既能照顾父母,又有亲友相助。这说明很多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有一些计划,并有着理性的思考。

(三)在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

据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择业时,首选目标有54.8%的毕业生选择国有单位,有25.6%的学生选择党政机关、公务员,10.4%的毕业生选择非公有制单位,其中选外资合资企业的比重较大,选民营和私营企业比重较少。这反映出我省毕业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大部分人选择国有事业单位,但由于机构调整,国企改革,这些地方的需求明显减少,使相当部分毕业生的愿望难以满足,而外资合资企业待遇好,便成为毕业生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四)在就业收入预期上

据调查显示,40.9%的学生要求高收入;59.1%的学生表示在岗位有发展前途、适合自己的前提下,可以接受一般收入,这表明我省毕业生更重视岗位的发展前途,其次才是收入,薪酬要求趋向理性。对于初次就业,要求月薪为1 500-2 000元的毕业生占38.1%,2 500-3 000元的占31.4%,3 500-4 000元的占21.5%, 1 500元以下的占2.5%, 4 000元以上的占6.5%,可见我省毕业生就业心理已经摆脱不切实际的倾向,能够理性地面对现实,能把自己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实现人生价值作为提升自己竞争力的体现。

二、促进吉林省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

1.政府要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交互的平台。在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情况下,政府最佳角色就是提供公共服务,为用人单位和学生间的沟通互动提供平台。首先,把适合的人才提供给企业,举办一些小型化、专业化、针对性强的实体市场,以提高用人单位与人才匹配的成功率,使用人单位信息和学生信息实现真正的对接。具体地说,前期先让学生和用人单位在网上通过彼此交互匹配后,再去开小型的以分专业、分种类为主的面试会或招聘活动,形成真正的对接,从而为用人单位提供一道安全屏障和值得信赖的依托平台。其次,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拓展外地就业市场。组织人员到省外考察,在各地建立毕业生联络站,促进毕业生向外拓展,广泛收集就业信息,举办各种人才招聘会和双选会,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2.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渠道,为高毕业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009年6月,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在吉林大学签约共建吉林大学地学部,按照协议教育部支持吉林大学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充分考虑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形势,努力使吉林大学地学部成为国土资源部优秀人才培养、输送的主要基地。再如,2009年吉林省科技厅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引导专项,支持对象主要是大学应届毕业生领办、创办的科技型小企业,申请大学生科技创业引导专项的应届毕业生,可同时享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做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的登记、税收等优惠。同时政府还要优化制度环境,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政策保障。2009年吉林省重点抓好“千村百社”示范点,推进一村一名和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就业计划,指导大中城市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建立800个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另外,要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改善大学生西部就业、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环境,如参加西部计划、服务期满、考核合格者,报考公务员优先录取等。这些都是政府发挥作用促进就业的有效举措,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这方面还应进一步加强。

(二)高校方面

1.培养新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高校在录取新生时就要加强对专业性质、特点、前景等方面的宣传和指导,学生入学后,从低年级开始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及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要注重高等教育规模、结构与专业协调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和专业,培养不同层次的特色人才,使其能根据产业结构和市场变化调整规模和内部结构,如招生人数、专业调整和课程安排等,按照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招生数额,尽量处理好招生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2.开展对毕业生的跟踪调研,提高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应高度关注毕业生就业后的情况,这不仅可以更好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而且还可以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可以采取上门走访、打电话、发信函,召开毕业生回校座谈会、联谊会等多种形式,对近年来的学校毕业生开展集中的质量调查和访谈活动,通过调研了解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结构是否满足工作的需要及个人发展,也可对用人单位进行走访,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对已录用毕业生的评价,从而使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追踪调查,不仅有效地增进了学校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巩固了老基地,同时又开拓了新市场。通过与企业座谈、调研所反馈的信息,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招生计划等决策提供了直接的市场依据,进一步推动了学校招生、培养、就业间的有机结合。

(三)用人单位方面

1.主动参与,承担社会责任。要通过官方就业信息网及时发布和更新招聘信息,保证信息的可信度、权威性和快速传递,并建立大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达到双赢的目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坚持人尽其才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用人计划,主动向社会和高校公布人才需求信息,把接收大学毕业生作为本单位、本部门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充分吸纳毕业生,不断优化本单位人力资源结构,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毕业生聪明才智的发挥提供广阔的舞台。此外,为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可以与学校联手,共同培养企事业单位适用的人才。

2.转变观念,消除性别歧视。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女性,而用人单位基于效益及各方面因素的考虑,认为男性比女性在就业上有更多的优势和机会,导致女生对自己的前景失去信心,给女大学生带来更多的迷茫和悲观情绪。另外,还有不少用人单位在录用女大学生时,把“容貌”这个因素也考虑进去,出现“以貌取人”的不良倾向。由于女性生理特点,使其难以胜任高危工作,用人单位则借此机会过分夸大女性缺点,限制了女生就业范围;再则,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女大学生正值婚育年龄,需要用人单位为其婚假、产假等支付一定的成本,这也是用人单位不愿接受女生的原因之一。所以,用人单位要转变招聘观念,主动参与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且企业也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摆脱旧观念的束缚,消除性别歧视,扭转女生在就业中的尴尬局面。

(四)毕业生个人方面

1.确立新型就业观,拓宽发展空间。目前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情况同时存在。在被调查的800名学生中,自信可以找到工作的只有18.2%,40.8%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44.6%的学生想通过社会关系找工作,另有18.6%的学生不清楚该如何找工作。另据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将来就业的第一选择是政府公务员的占29.8%,外资合资企业的占25.5%,国企的占20.8%,民营企业的占13.3%,自主创业的占10.8%,可见政府机关和外企是大学生心目中较受青睐的就业单位。而且32%的学生在选择企业时把个人发展放在了第一位,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择业困难。总的看,毕业生普遍希望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而不愿接受市场风浪和竞争的挑战,他们中有39.9%的人把好的工作环境、稳定、风险小放在考虑因素的第一位,愿意自主创业的仅占10.8%。但根据《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中显示,2008届大学生自主创业占毕业生总数的1%,与2007届1.2%的比例接近。其中,云南、吉林、宁夏三地比例最高,而且来自“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个体工商户”等家庭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创业受家庭的企业文化影响较大。但无论有多么好的社会环境,体制如何完善,不管学校的专业学科如何科学合理以及做了多少就业指导工作,如果毕业生本身的素质不高、能力不强,那么所有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关键还要看毕业生的自身素质和充分的就业准备。在调查中,69.8%的毕业生有明确的就业计划或职业目标,8.6%的人选择“没有”,19.6%的人选择“迷迷糊糊”,10.1%的人选择“到时再说”,这对就业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就业应是有所准备的,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全方位的准备。

2.提高责任意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學生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前途信心不足,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意识不强,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忽略个人理想与国家和社会利益的结合,就业取向过于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轻视社会价值的实现。大学生作为肩负社会责任的特殊群体,要增强自身历史使命感和勇于担当责任的意识,从长远目标出发,重事业、讲奉献,勇于到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实现人生价值。思想教育为就业指导教育提供方向和理论支撑,根据学生的专业、就业心理、思想动态的变化,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爱心教育、责任教育、爱岗就业教育等等,以为学生顺利就业和将来努力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兴言.师范类本科生就业倾向性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

[2]黄敬宝.大学生就业难:呼吁高校教育体制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3]蒋琴雅,祁保华.南京邮电大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3).

[4]谭璐.广西工学院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

[5]刘丽.论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

[6]穆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青年探索,2008,(4).

[7]翁炬.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之我见[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5).

[8]孟桂云等.大学生失业原因透析与市场化就业取向[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6).

(责任编辑:赵淑梅)

作者:李 影

高职毕业生就业教育透析论文 篇2:

浅析就业渠道的多样化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近年来高职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拓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成为一个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文章主要介绍了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拓宽其就业门路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另外,多渠道的就业措施对高职教育更高更快更优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就业渠道;高职高专;就业问题;多样化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在我国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心和重视。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数量为1300所左右,占高等教学校的69%,其规模已经与高等本科院校各占半壁江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学生及家长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面对日益凸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要把就业管理和人才培养联系起来,使就业管理工作成为一项系统工作,让学校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社会的需要,从而为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听到高校毕业生们在抱怨就业难、难就业。归根结底不是就业难,而是他们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难。就我们学校毕业生的这几年的就业情况总结出大学生就业问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因素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同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失衡,就业户籍制度的限制,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同,个人发展空间的差异,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第二,学校因素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高校教育产业落后,结构失衡,专业设置功利,办学定位不明,就业指导机制不健全,指导成效不理想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第三,企业因素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企业招聘条款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第四,高校毕业生本身因素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毕业生对自身因素估计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太高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缺乏对自我的客观、系统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就业地域多定位在大城市或者沿海地区,不愿承担艰苦工作,不愿到西部边疆地区和基层工作。同时,择业工资要求也太高,延误择业的机会,延长择业时间。还有都想到事业单位和国企,捧一个铁饭碗,不愿到民营私营企业就业。②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下降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部分高校毕业生职业素质不足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就业指导制度的不健全使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的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用人单位也不能很好的了解高校毕业生的信息,致使就业问题出现。④高校毕业生的依赖心理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部分高校毕业生缺乏独立意识,没有独立的决策能力和进取精神,在毕业后的择业过程中,把择业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和有能力的亲戚身上,靠关系或者托人情找工作。也有部分学生表现出消极的等待心理,不能主动、积极的寻找就业信息,失去择业的机会。

为了缓解学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结合这几年的国家政策,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及院校单位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学校领导及各部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拓宽学生就业渠道,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使得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大幅上升,收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渠道措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首先,学校应积极改革教学,完善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教师本身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思想,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一现实深刻地影响着学校和学生,对高校大学生就业也带来深刻的影响。广大专业教师及相关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当深刻理解这一重大转变,在就业工作中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在工作观念和工作方式上尽快进行转变,树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危机意识,主动适应社会要求,走出校门,宣传介绍学校、专业和毕业生的情况,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帮助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切实做好学生的学习及就业工作。

2.建立和完善高校职业指导系统思想,着力培养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学校应该把学生的教育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出发,把职业指导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帮助大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大一开始抓起,对学生开展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职业规划,早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真正把就业指导贯穿在大学生涯的全过程。同时,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力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技巧培训,提高毕业生整体就业素质。

其次,积极发挥学校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开拓学生就业渠道

1.拓宽思路,开拓就业工作新的增长点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推动学生努力提升知识层次,我们拓宽思路,鼓励学生专接本考试,切实提高了就业率。我们通过全面动员宣传,重点鼓励学习成绩中上水平的学生专接本,提升学历层次。学校组织专业的教师以学校的形式成立专接本培训班,负责学生考前的系统学习,提高升学率。还组织各系部门建立专接本服务处指导学生报考志愿,使学校形成报考专接本的新热潮。三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考专接本。其中,我校现代服务系2012年专接本考试取得了100%的升学率,学校对该系及学生进行了嘉奖。

2.积极推销,扩大社会认知

多年以来,各系部门每年都利用新年联欢晚会主动邀请与学校毕业就业工作有关的单位,让相关的单位领导与学生共渡春节晚会,一起体验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向用人单位邮寄带有毕业生信息的贺年卡,主动用电话联系近年来吸收我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使其充分了解本校师资力量、人才质量以及人才供给量,所以,尽管形势严峻,仍然有很多单位主动上门提供招聘信息。

通过几年的努力,至今为止,本校与保定长城汽车有限公司、黄骅模具城、天成药业、沛然枣业等上百家单位建立起了牢固的用人关系,就业市场相对稳定。

3.充分利用学生资料,挖掘潜在信息

每一年,学校都将毕业生就业去向资料存档保管。在就业工作实践中,充分利用往届毕业生去向登记表,以及相关专业继续教育学员登记表,变“废”为宝,激活蕴藏在其中的就业资源,利用合适时间,组织一批口才好、应变能力强的学生会骨干,主动通过电话联系,一方面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近况,加强沟通,另一方面向这些单位推荐当年应届毕业生,得到一批单位的热情支持。据统计,几年来,使用这种方法挖掘了大量就业信息,争取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

4.发动全体教师参与,积极扩大“推销”队伍

通过各种机会和途径争取专业教师的支持。因为,专业教师往往跟那些与其专业有关的单位联系紧密,通过专业教师可以获得大量就业信息。因此,就业部门及各系部门积极主动争取这些专业教师的支持,可以增加帮助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机会。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每年都能保持近百人的兼职“推销员”队伍,无论职称高、年龄大的老教师还是一般的年轻教师,他们都能热情配合,提供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推荐毕业生就业,几年来,已推荐上千名毕业生,约占毕业生人数的10%。

5.建立校友联系平台,争取信息反馈

校友是学校向社会培养输送的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朋友,也是学校的一笔宝贵资源。经过几年的办学,有一大批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并在各个单位起着骨干或者领导的作用。平时的校友工作中,学校主动创建平台,加强和校友的联系和交流,给校友带来较强的母校归属感。与此同时,校友们也热情关心支持学校工作,纷纷帮助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

闫卫国,电力04级毕业生,现供职于河北百力包装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努力已任职公司技术部经理。这几年,为学校毕业生提供了几十个就业岗位;张海博,电气05级毕业生,现供职保定维尔铸造有限公司,技术部工程师,也为学校毕业生提供了几百个岗位。“吃水不忘挖井人”,校友在就业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积极利用国家政策,拓宽学生就业机会

1.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当今大学生大都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缺乏独立性和坚强的意志,去城乡基层一线工作,无疑既能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能使其得到锻炼,磨练其意志,培养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更重要的可以改变当今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心态,为其以后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作准备。

多年来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围绕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的职位。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

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后顾之忧,国家相关政策提出了学费后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同时,对有基层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进一步扩大对其招考录用的比例。

2007级学生高彩宏选聘到张家口市宣化县担任村支书助理的大学生“村官”。她说 “农村这个大舞台让我得到锻炼——在我任职所在的村里,经常与村里的人们在一起谈心,了解村里的大事小事,协调帮助村民解决一些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得到群众的好评。2009级学生赵立龙响应国家政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去西部志愿开发,他说,我一直希望为西部贫困地区做点什么,国家给了我这个机会,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同时,国家代偿了这几年的学费,感谢国家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大多高校毕业生都想进国企或者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可是往往这些企业门槛高、录用人数有限。所以国家鼓励毕业生们去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同时国家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弓全峰,2009级我校电气专业毕业生,陕西人,通过就业市场,自己努力在山东一家私企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五险一金,并解决户口问题,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都是国家的政策引导的结果。

3.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0.3%。创业难度很大,潜力也很大。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键是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因此国家出台了可申请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和享受“一条龙”指导服务来帮助大学生创业。

我校今年毕业的几名外语与艺术设计系的学生,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申请小额贷款,学校提供场地,成立了形象设计工作室,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业,目前已经签订了几个协议合同。

以上都是我校为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在缓解我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想找到工作、找好工作,学生在学校里面也要懂得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所以高校也需在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上下功夫。

在当今浩浩荡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军中,我们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历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行为只会让我们与这个社会脱轨,我们应该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努力做到关注时事,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多与人交流,洞悉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最好是能把社会的需要与自己的兴趣和专长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才能在择业、就业的时候多一份胜算,少一份迷茫。

参考文献:

[1] 王彦英. 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论[J]. 文化建设[2010] (2) : 91 - 93.

[2] 杨华云. 人社部: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7%.新京报.2011-01-26.

[3] 胡斌. 大学生就业问题透析[N] . 人民日报,1999 - 02- 27 (8)

[4] 黄志武 刘嘉.西藏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到基层 进私企 自创业. 西藏日报,2009-11-5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P ]. 国办发[ 2009 ] 3号, 2009.

作者简介:

[1]窦伟山(1978.12~),男,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气控制,2010年获得河北省级优秀辅导员。

[2]刘永娟(1978.12~),女,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3]郑春禄(1963.03~),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电气系主任,河北省高职高专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4]段学习(1974.06~),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电气系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工业控制技术,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秦皇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作者:窦伟山 刘永娟 郑春禄 段学习 王蕴岭

高职毕业生就业教育透析论文 篇3:

高职毕业生就业与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研究的构想

【摘要】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更使之雪上加霜。如何化解这一难题,本文从区域经济的特殊视角,对高职毕业生就业与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构想,意在使课题研究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坚实基础之上。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 北部湾经济区开发 研究构想

1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近年来,同全国一样,广西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尤其难,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界对其中原因进行了探究:一是广西经济发展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缓慢,就业机会有限;二是近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剧增,职场竞争激烈;三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不到位,高职毕业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四是政府相关部门宏观调控乏力,高职院校的设置、布局欠合理,就业信息渠道欠通畅……。尽管原因诸多,但我们认为,广西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相脱节,导致高职毕业生结构性失业,这才是当前广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最根本的深层原因。

年初,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已经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北部湾经济区的大开发,将成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强大的助推器,必将极大推动广西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广西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北部湾经济大开发也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支持,特别是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把握好这一契机,将是广西高职教育大发展和化解就业难题的极好机遇。

高职教育如何办出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学界对此也进行过许多研究,但由于此前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尚未正式启动,如何结合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战略探讨广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就业问题这方面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是:针对广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在学界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发展战略,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切入,试图从根本上化解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为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力资源。

2 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课题研究的目标:以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相互关系的研究为核心,预测、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研究广西高职院校如何把握机遇,通过内涵式发展适应区域经济的需要,满足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为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为广西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化解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题献计献策。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方位审视透析广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难点症结,以对症下药,提出化解难题的举措和对策。

二是深入解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分析预测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包括行业、产业人才数量上的需求和规格质量上的需求;分析广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需求存在的差距缺口。

三是从就业的角度,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剖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四是借鉴国内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成功经验,全方位探讨建构适合广西区情、适合广西各类高职院校实际、富有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五是确立“大就业”的系统就业观,探讨建构适合广西区情和各类高职院校实际的就业模式。

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本课题的基本思路:抓住北部湾经济区大开发的契机,从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互关系的理论视角,探究解决广西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采用倒推研究法,按这样的基本思路展开研究:北部湾经济区开发需要多少、需要什么规格质量的技能型人才,这种需求与高职毕业生就业有何关系――目前广西高职教育的现状与这一需求存在哪些差距和问题,这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有何影响――造成这些差距、问题的原因和症结何在――政府部门、高职院校、企业社会如何通力合作构建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机制。由于本课题的复杂性,拟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1)系统方法。高职毕业生就业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北部湾经济开发、人才培养模式密切相关,涉及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学生和家长各个层面诸多因素,必须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对其进行系统整体的研究。

(2)理论方法(逻辑方法)。准确把握广西高职生就业与北部湾大开发之间的关系,必须具有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切忌就事论事,这就必须综合运用职业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人力资源学等学科理论,对课题进行思辨性研究,使研究具有理论的深度。

(3)实证方法。课题研究不搞空对空的坐而论道,注重实地调研和文献调查,搜集与课题相关的数据,强化定量分析,用客观数据说话,为课题研究成果提供实证的依据。

(4)比较方法。广西有自己的区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的开发、高职教育和人才供求有着与全国其他省区所不同的条件和特点;各高职院校也有自己的校情,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因此,课题研究应注重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共性中把握个性,把握特色,从比较中吸纳借鉴国内外、区内外高技能人才培养、高职生就业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适合广西区情和各高职院校校情的新路子。

(5)个案研究。我国高职教育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正确方针的导向下,经多年的探索,已成效初显,涌现了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社会声誉高,招生就业好的先进院校,它们作为国家级高职教育的示范院校,课题组将对这些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个案,深入剖析,揭示本质,寻找规律,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借鉴。

4 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如何根据北部湾经济大开发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探索适合广西区情、适合各类高职院校校情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构建以服务北部湾经济大开发为着眼点,以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整合协调各种社会因素的就业体系。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如何通过调研活动,及时获取各种最新的可靠的数据资料,动态、细化地预测北部湾经济大开发对各类高技能人才的供需趋势、高职生的就业趋势;政府部门如何据此对高职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广西高职院校如何据此进行办学定位,确定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按“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深化高职院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广西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接,与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对接,与北部湾经济大开发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对接。

5 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是突出地方特色。有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生就业难题的研究,尽管国内成果不少,但国家批准广西实施北部湾开发战略,为时不久,从北部湾经济区开发这一特有视角,研究广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职生就业难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国内还是区内还比较少。

二是研究思路的系统性。课题组采用网络专题搜索的方法,查阅了中国知网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尽管也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多属局部性的研究,论述视野比较狭窄,本课题拟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将高职生就业问题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与北部湾区域经济开发相结合,使课题研究视野更开阔,更具深广度。

三是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与课题相关的已有成果看,大多或重理论阐述,或是经验性的总结,本课题研究拟将理论论证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既进行定性的分析,也进行定量的分析,特别注重搜集和运用客观数据分析问题,注重从典型案例的剖析中探究规律。

课题组认为,当前广西高职生就业难属“综合并发症”,原因众多,但症结在于广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性失业才是广西高职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战略,为拓展广西高职教育发展空间、化解高职生就业难题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我们必须把握机遇,以此促进深化广西高职教育的改革。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与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战略相对应,广西高职教育必须彻实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方针,由外延扩张转变为内涵发展,由重量轻质转变为量质并重;将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相结合;将典型示范与个性特色相结合;积极探索、实践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其内涵,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突破广西高职教育发展瓶颈,大面积提高广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政府充分发挥其在高职教育发展战略、校企合作、就业导向等方面宏观调控的功能,采取各种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就业机制往有利于北部湾经济区大开发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

[3]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4] 姜大源.职业教育思想的创新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8).

[5] 黄艳芳.广西高职专业调整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

[6] 曹勇,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J].职教通讯,2005(3).

[7] 李佳玲.突出高职特色,服务地方经济[J].黑龙江教育,2008(3).

作者:李小林

上一篇:中国石油企业爱岗敬业演讲稿下一篇:民政局廉政文化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