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基地教育资源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高校与社会资源合作创新的新模式。舰船动力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黑龙江省高教强省资助项目。“基地”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目前没有现成的套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不断完善“基地”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对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研究生培养基地教育资源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研究生培养基地教育资源论文 篇1:

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实践及经验

摘要:为了将使得专业学位硕士成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高校与企业创建的联合培养基地成为了如今高校对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重要方法。本文以天津大学与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的联合培养基地为例,详细的分析了近年来天津大学与各企业合作建设的联合培养基地对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的影响,得出了联合培养基地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对应的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联合培养;自主创新;研究生教育

一、联合基地的总体目标

研究生作为国家创新的中坚力量,对我国的科技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是指地方学校与地方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的合作关系[1-3]。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对专业硕士进行联合培养,不仅可以使得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牢固的学习知识,而且也能使得企业增加收益。联合基地不仅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备高质量的教学设施,也有资深的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培养,是一个高校、企业、学生的三赢的决策[4]。为了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对专业学位的硕士生进行联合培养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有着重要的作用[6-7]。

校企联合基地的模式与总体目标如图1所示。

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义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有着很大的意义。

2.1有利于校企的优劣势互补、资源的共同分享

学校在理论教学与科研水平上是有着很好的优势,企业在生产实践上、资金周转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可以使得企业利用学校的良好教育资源推动企业的技术发展;高校也可以将科研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2有利于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学们在联合培养基地不仅有高校的导师指导理论学习,也有企业导师指导实践操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使得学生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2.3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

在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很多时候并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而且在技术创新上高校也是存在着短板。学生在联合培养基地既能接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也能通过实践强化基础知识,对在学校学习的专业基础起到巩固的作用。

2.4有助于培养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联合培养基地学习的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在学校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可以接触到企业所需要的技能,更早一步的与社会、企业接轨,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快的接手所做的工作,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我校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实践

天津大学(以下简称为“我校”)从2009年开始积极的探索联合基地的建设,现在已经有精仪、机械、自动化等专业与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设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高校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搭建相互融合的研究生培养平台。近几年,天津大学已经与天津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等多家公司进行了合作,搭建了联合培养平台。

在这几年来,各个企业培养基地取得的丰富的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也多次获得“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的称号。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在联合培养基地学习的好处,愿意参加联合培养基地的学习。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与生产能力,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团队领导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及对事业/公司的忠诚度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表现。

以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与我校在2008年6月成立的“电气专业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基地”的建立为例,该基地是依托我校的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一级学科电气工程专业,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以坚持统筹规划、服务发展、统一管理、稳步推进为原则,坚持刺进科教结合、产学结合,实现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该基地实行“双导师”的制度,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出资、共同管理、共同建设,实现了校企双方的高科技人才的亲密联系与深度交流,形成了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平台。

在这十年来,该基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该基地已获批“天津市高校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十年内,电气专业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已经培养九届一共80名硕士研究生,一共研究课题70余項。以实践基地的成果部分为支撑,天津大学与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联合申请,获得了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一等奖。在此期间发表多篇SCI、EI期刊论文,申请国家专利几十余项。该基地计划在未来的五年组建更大的优质企业导师队伍,增加企业导师人数,加大对课题及实验平台建设的投入经费,促进基地的发展与扩大。

在未来的几年内该基地计划加大对经费的投入,组建更加优质的企业导师队伍,吸引更多的高校教师、企业导师、学生的进入,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与条件。图2-5例举了一些天津大学的电气工程硕士生在联合培养基地学习的照片。

四、联合培养基地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校已经与众多科研所或企业在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方面进行了合作,但是合作的程度和规模还是有限的,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不够完全,很多相关的方案不够成熟,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的革新与进步。

4.1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制度不够完善

很多高校与企业刚刚迈出对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在制度上还不够完善,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管理制度等。大多都处于“纸上文章”,停留在一些表面上。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范围内应该给予支持,更好的完善相应的制度。

4.2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

对于企业来说,实际的工作都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项目,高校所学的知识偏向基础,企业中所需要的知识更偏向于实践,两者不太能够完美的契合,企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很大程度未达到一致。

4.3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很多学生对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了解不够深入,一些学生认为进入企业后属于廉价的劳动力,不愿意去进入企业学习。高校的老师对联合培养基地也不够重视,不愿意让学生去参加联合培养基地的学习。

4.4联合培养基地的规模小

联合培养基地的政策是在近年来才提出的,对于高校与企业都是一种新鲜的事物,无论是学校导师、企业,包括研究生都对联合培养基地存在着认识问题。例如,高校导师认为联合培养基地会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进度,而且也存在着安全问题。企业在对学生的培养上缺乏经验,无法掌握学生的课程知识学习程度,对学生所学知识不够了解,在对学生的培养与指导上不能做到具体与深入。

五、联合培养基地的改进

为了进一步的加强对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更好的发挥联合培养基地的作用,本文提出了几项对联合培养基地的改进:

5.1对培养基地的制度革新

高校的教师基本都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从学习到工作都是在学校内部,从事实践的比较少,缺乏实践经验。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实行“双导师”的制度,高校导师只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企业导师结合实践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进行教导,两者结合起来,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知识。

5.2对培养基地的培养方案的革新

现在高校内部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围绕学校与教师的水平指定教材,学生学到的很多知识在企业中并不适用,且学校对学分的要求使得部分学生只是为了达到学分要求而选择一些几乎用不到的知识。为了联合培养基地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应该制定合理的科目,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或者所在专业行业的需要,及时的对在校内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新。课程内容保证其创新性、实用性。学生们知道其所学知识的用处,变被动为主动,自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3加大对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宣传

联合培养基地是一种新型的平台,必须加强对其的宣传力度,使得更多的学生与老师了解此平台的意义,加强对企业与高校的深入联系。加大联合培养基地宣传的透明化,增加合作项目,鼓励越来越多的学生、老师、企业参加到联合培养基地。

5.4扩大联合培养基地的规模

增加联合培养基地的投入经费,设立研究突出贡献的奖项,对优秀的学生以及导师进行表彰,对优秀的项目结果进行经费的支持。提高参加联合培养基地的学生待遇,提供更好的培养基地的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学校、企业投身到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中。

六、总结与分析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是高校与企业一起培养专业型硕士的一种新型但有效的模式,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充分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与效益,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与社会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吴小芬, 杜朝辉. 创建产学研基地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s1):74-76.

[2]肖靜, 尹昌平, 邢素丽. 基于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培养研究生的实践与认识[C]// 湖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术交流会. 2012.

[3]郑柏树, 申少华, 黄念东.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基础研究[J]. 广州化工, 2015(8):201-202.

[4]何义团, 简晓春.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在高校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205-206.

[5]黄肇, 罗隆福, 王晓芳,等.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建设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14(18):4-6.

[6]赵晓祥,杨再福, 宋新山. 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3(23): 45-46.

[7]张新厂, 钟珊珊. “产学研”联合培养复合型研究生模式探讨[J]. 高等教育研究, 2009(1):57-60.

作者:王宝国 张军 闫丽飞

研究生培养基地教育资源论文 篇2:

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高校与社会资源合作创新的新模式。舰船动力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黑龙江省高教强省资助项目。“基地”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目前没有现成的套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不断完善“基地”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对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王东旭(195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副研究员。(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教强省资助项目“舰船动力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阶段研究成果。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建设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合作动力在于增强科研实力,避免过度竞争,加快研发速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增加融资渠道,降低研发风险,通过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双赢。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黑龙江省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等有效形式,探索构建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新机制,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哈尔滨工程大学和中船重工集团703研究所联合共建的舰船动力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黑龙江省高教强省资助项目,是由政府倡导、高校主导、研究所紧密合作的研发战略联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作用及其内涵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高校)与合作单位(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且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校外培训基地,并形成一种有效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实现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它以企业(科研院所)为依托,校企双方通过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形成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心和科研成果形成及转化中心。

1.校企共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校企共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高等学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企业与高等学校人才、科研、技术等全方位合作的平台。建设宗旨为解决企业、行业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提升企业、行业装备技术水平,提高企业核心产品的竞争力;满足产业发展、企业高新技术及新产品开发的需求;汇集企业、高等学校优质的科技资源;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技术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紧密联系,互相促进,推动发展。

2.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主要依托于行业、领域科技实力雄厚的重点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或高等院校,拥有工程技术研究研发、设计和试验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具有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的科研开发实体。它加强了生产力转化的中间环节,加速了企业生产技术改造,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

高等学校依托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优势,通过校内的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加强集成创新,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求,围绕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应用研究和高技术产业化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在国家技术创新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等学校在源源不断产出大量科技成果的同时,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水平。

3.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重点实验室标志着依托单位在其行业领域内的基础研究水平、科研实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等。因此,重点实验室被看作是依托单位从事基础性研究能力的最主要的标志之一。

二、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基地”是高校与社会资源合作创新的新模式,是由政府倡导,高校主导,企业、科研院所紧密合作的研发战略联盟,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是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吸引、凝聚和培养高水平研究人员的需要,是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需要。

“基地”以具有前沿水平和创新前景的领域为重点,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及实际科研和工程问题,让研究生充分参与企业的科研活动,将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

“基地”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研究生掌握企业核心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企业通过吸收高层次研究生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重大项目研发,不仅能优化企业研发技术人员队伍,而且通过双向互动,能更新理念,加速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科研院所、企事业团体等社会各层面存在着大批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将这些人才充分调动和利用起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匮乏的问题。

高校由于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造成了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教育资源短缺;企业由于近年来国际交流与合作和规模的扩大,实验设备和检测手段不断更新。通过校企共建基地,可以整合校企双方实验室资源,推进优质教育、教学、实验室资源的共享,可以有效缓解高校教学资源紧缺的状况。

近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研究生招生人数的递进式增长,研究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研究生在“基地”参与研发工作,为就业双方双向选择提供了互相了解的机会,为企业培养了急需人才,为研究生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原则

1.依托行业发展趋势的自主创新原则

以高校为主导,集中社会优势资源建立起来的科技创新平台,必须确立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着力解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力求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新突破。[5]对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项目进行系统的研发和科技投入,并依托“基地”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政府资源的支持、参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依托行业特色,突出行业特色原则

基地的建立必须依据学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基础条件等,必须围绕企业需要、市场需求,把握研究、开发方向和重点,突出行业特色是“基地”共建双方合作的核心。“基地”的建设围绕着船舶工业行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凸显重点,突出特色,积极、深入地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产业服务。

3.开放共赢、协作共享性原则

“基地”是由双方参与、共建的开放性科技创新平台,因此,其建设和运行必须是资源、利益共享。从基地的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科研项目到资金支持、成果转化都要立足于市场需求,通过公共实验室开放、共享、合作,集中优势资源,共享创新成果。

四、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

“基地”以合作创新、联合研发为主,合作共建处于初始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套路,没有可操作的法规和政策,面对合作共建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資金和人力投入不足,仅靠政府下拨的有限经费难以满足支持“基地”开展科技创新的研究经费支撑;学科大师级专家及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匮乏,高水平的管理人员不足,科技资源的配置与整合方面缺乏统一部署,没有建立起跨学科、跨部门的组织协作和资源共享机制,实验室资源利用率低。

现有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注重知识积累,研究生具备了从事科研实践的基本条件。但是,知识积累并不意味着创造能力的提高,只有通过在知识应用过程中的思索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4]目前研究生虽然有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工作,但只是承担其中的一部分,课题研究方向单一,创新实践机会不足,创新能力不足。

“基地”共建双方没有因为共建合作的功能而相应地增加人员编制,学校的教师编制仍然是按学科和招生学生数下达的,研究生导师资格评定和技术职称评定仍然是按基础理论研究学术水平和科技成果奖励来评定的,对工程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价值确认、重视不够。研究所对到高校兼任研究生指导导师工作不够重视,在绩效考核、经济利益方面没有体现。

五、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应建立扁平互动的管理体制、产权清晰的合作机制和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基地”将实行“联合、开放、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面向“基地”共建,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发展,服务社会。由黑龙江省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政策、资金支持,校、所开展全面战略合作,服务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构建完善的具有舰船动力特色的“基地”开放实验室运行机制。运行机制模型见如图1所示。

六、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对策

1.基地运行的管理机制

(1)联合攻关机制。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形成高校主导、科研院所紧密合作的研发战略联盟,逐步建立和完善联合攻关机制,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服务黑龙江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基地”合作双方紧密围绕舰船动力和工业用锅炉以及电站、热能工程等领域开展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突出应用研究,突出学科前沿,突出行业或产业特点。共同解决舰船动力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船舶工业和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2)资源共享机制。“基地”在共建过程中,整合共建单位双方的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和实验室资源,双方进行实验室场地及实验设备的使用对研究生全面开放,加大实验室资源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优质教育、教学、实验室资源的共享,为研究生提供自主创新能力和工程實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平台。

(3)利益关联机制。“基地”在运行合作过程中,双方要本着责、权、利对等的原则,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有形利益和无形利益之间的关系。建立产权制度、科研成果定价制度、薪酬制度、风险制度、财务制度和定期沟通制度。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成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4)知识产权分享机制。“基地”在联合攻关过程中,合作双方要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知识产权分享机制,保持稳定、长期、互利的合作关系,将合作产生的科研成果分为技术转让型、合作开发型和共建实体型。根据这三种合作方式的特征,分别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分享机制。健全知识产权获取机制,细化知识产权分享机制,强化知识产权维权机制,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5)导师队伍管理机制。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或向企业流动比较普遍。“基地”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吸引、聚集一批国内外同行业的专家学者,组成领先于国内外学科前沿的创新团队,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建立人才引进、流动专兼职机制。

2.“基地”运行的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机制。政府主管部门宏观管理与指导,负责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运行和评估,拨发和配套“基地”建设与发展的相关经费。依托单位负责编制建设与发展规划,制订各项管理的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实行“基地”主任负责制,基地下设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基地”独立行使财务、人事管理权,“基地”主任统筹教学、科研资源,组织共建单位联合攻关,承担国家国防建设重大专项科研任务。

(2)政策制度保障。完善“基地”人事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利用政策吸引校内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到“基地”工作,聘任方式灵活多样,实行固定人员双聘制(“基地”共建单位与被聘人员共同签署聘用合同)、流动人员合同制(“基地”与聘用人员共同签署聘用合同)。构建“基地”“人才”特区,让“人才”在基地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利益有实惠。在职称评定方面,对工程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成果给予认同;在绩效考核、经济利益方面,对到基地兼职的研究生指导教师有所体现。

(3)资源共享机制。“基地”将加速整合校企双方实验室资源,推进优质教育、教学、实验室资源的共享,推进优质教育、教学、实验室资源的共享,为研究生提供自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平台。

(4)法律保障机制。“基地”共建双方以优势互补、资源互补、互助互惠、共同发展为原则,在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方面找准利益共同点,在合作共建过程中逐步完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成果评价体系的政策、法规,实现“基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整体目标,校企双方互利双赢。

(5)研发经费保障机制。政府主管部门为“基地”投入启动资金,共建单位双方分别将提供不少于1∶1的比例配套建设经费对基地进行建设,以确保基地的高效运行。“基地”共建单位通过在行业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和承担国家国防建设重大专项科研任务,解决科技研发和运行经费保障,开辟“基地”运行、发展的融资渠道。

3.“基地”绩效评估机制

“基地”对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进行定期学术水平考核。建立监督、问责和考核制度。合作双方要改革完善现有的论文和科技成果评价体系,鼓励支持创新。对合作教育产生的成果和应用情况建立评价标准,重点考核工程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

七、结语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不仅是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及发展的选择,也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是研究生培养创新计划的一部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内涵、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完善其理论才能促使研究生培养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只有通过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创新管理制度,优化导师队伍,创新培养模式,才能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提供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玉龙,张冬生,李静.高校研究基地建设现状的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5).

[2]王伟.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思考[J].科技与管理,2006,(3):153.

[3]胡燕平,郭源君,李会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51-52.

[4]张建林.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3):34-38.

[5]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06.

[6]李炎炎,徐静.科技创新平台中公共实验室的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2010,(27):183-184.

[7]易高峰,赵文华.关于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107-110.

(责任编辑:王祝萍)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王东旭

研究生培养基地教育资源论文 篇3:

黑龙江省冰雪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研究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及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冰雪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的定位,建设重点及建设对策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基地应突出冰雪实践技能与品牌建设,并不断推进其示范作用;建设重点应放在创新人才实践途径,完善人才实践运行机制,形成“产学研”有机结合及提高基地对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上;对策上可以从基地的管理模式、地方政策支持、基地双导师的实效性及拓展基地成果的社会应用方面进行。这有助于全面提高黑龙江省体育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冰雪研究生的区域特色。

关键词:黑龙江省;冰雪研究生;示范基地;培养;建设

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发凸显高端化、科学化,对于高学历、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也形成了新方向。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密度和数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行各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越发迫切,但是在体育行业中,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相对于我国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及社会体育的发展配比而言却尤显不足。而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确定:“要求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坚持以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为突破口,促进健身休闲项目的普及和提高,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可见,无论从研究生培养、还是从体育专业项目发展,实践创新型人才都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与加快地方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共赢得32枚金牌,位居世界第一;而在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上我国只获得5枚金牌,居参赛国家金牌榜第八位;2014年索契冬奥会中国仅获得3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十二位。要把我国建设成真正的体育强国,高水平体育人才贮备国,大力发展冬季项目势在必行。同时,相对夏季项目而言,冬季项目创新型体育硕士人才的培养更需加强。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冰雪大省,在冰雪人才、冬季体育竞技项目、冰雪旅游等方面具有国内其他省份所不具备的明显优势,为发展区域经济、提升冰雪文化、促进冰雪高端人才培养存储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因此,整合黑龙江省现有优势资源,探求冰雪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示范基地建设不但具有重要意义,还必将促进冰雪高级人才培养及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对今后相关学术理论研究也将形成有益借鉴。

1黑龙江省冰雪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的定位

1.1突出冰雪实践技能,创建品牌示范基地

冰雪研究生教育需要认真解决人才培养的实践定位问题,明确人才实践培养的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以避免盲目向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看齐的倾向,从而形成为所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事实上研究生教育中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的意识。黑龙江省体育专业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和学科特点决定了冰雪研究生在实践基地培养上的学科特色、专业特色、项目特色。只有充分利用现有经验、办学条件和实践示范基地的优势,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体育硕士人才,才能创出品牌示范基地,才能开创研究生培养的新局面,才能提升黑龙江省高校的办学质量。概括而言,冰雪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需要在目标上明确冰雪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定位,并逐形成品牌特色,以提升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

1.2推进黑龙江省冰雪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的实践示范作用

冰雪研究生实践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是冰雪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但是对示范基地进行建设的整体过程是逐步的。回顾黑龙江省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历程,越发认识到冰雪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对北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相对比本科体育教育中的普及化和通识化教育过程,冰雪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强化。2013年3月29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制约我国冰雪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原因则是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因此,从动态的角度,不断发现原有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激活冰雪研究生创新与实践技能上优化基地的培养模式,提升冰雪研究生实践能力,凸显冰雪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将推进黑龙江省冰雪研究生培养实践示范基地的现实示范作用。

2黑龙江省冰雪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的建设重点

对黑龙江省冰雪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的实践进行探索,应该突出提升冰雪研究生的实践培养质量、突出冰雪人才市场的现实需求,以及结合现有高等体育院校已有体育专业学科优势,从“产学研”角度,依据所在区域现实情况对冰雪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进行重点建设。

2.1创新冰雪人才实践能力的多元化途径

在信息时代,衡量人才的标准在于是否具备获取、筛选、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是否能迅速适应纷繁多变的环境,是否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研究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因此冰雪研究生培养需要突出实践,并多元化开展实践途径。冰雪研究生培养需要结合专业特点,从理论应用、科研延伸、成果应用等角度创新示范基地的多元实践途径。例如,在冰雪研究生培养中,可以在实践基础中创新冰雪课程的理论应用途径,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并从所解决的问题人手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及经济价值。理论上,创新冰雪人才实践能力的多元化途径需要结合基地现实情况及学生的专业优势,选择性解决现实问题。目标是通过冰雪研究生所储备的冰雪理论与科研能力,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此外,多元实践途径不仅强调对冰雪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多元化培养,还强调基地的多元化建设。事实上,多元化建设是形成冰雪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可持续性支撑。

2.2完善冰雪人才实践能力的运行机制

冰雪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的建设离不开实践的运行,运行机制是保障前期基地建设目标实现的基础。本质上,运行机制需要所属高校全力支持,所属企业密切配合,是集基地内外相应系统共同努力的开放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实践基地需要形成培养计划、管理机构、监督小组及质量评定部门。可以说,实践基地的培养运行机制是集合性、相关性、整体性、环境适应性、目的性的统一,运行机制的具体组成如图1所示。

可见,冰雪研究生人才的实践培养应该形成相应的运行机制,并且应该遵循冰雪人才培养目标,动态地周期性进行。具体从计划出发,在结合冰雪研究生实践培养需求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实践基地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冰雪实践示范基地制定具体运行计划,按照实践计划进行人才的多元化实践;并对实践结果进行检查,总结实践经验;最终完善原有冰雪研究生实践计划,为进入下一实践过程做准备。

2.3形成实践示范基地中的“产学研”有机结合

“产学研”模式本身就是学校与企业的有机结合,因此在黑龙江省冰雪研究生创新培养的示范基地建设中,突出产业与研究的结合是重点。此外,“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建设重点更容易保障冰雪研究生培养院校与合作企业间的关系,无论是从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上,还是从企业的科研支撑上都会形成双赢。优质的教育资源来源于“产学研结合”,校企项目合作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项目的模式可以有效发挥不同方向冰雪研究生的专业优势,同时又可以较好结合实践基地的现实情况,针对合作企业需求形成有实践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这一过程中,冰雪研究生培养院校可以针对合作企业的现实需求把“产学研”项目与学校实验室设备、企业发展优势进行结合,即在发挥学校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还要依托合作企业,完善实践基地后期建设,从而形成品牌化“产学研”实践基地的示范作用。

2.4提高实践示范基地对地方经济的服务能力

冰雪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是根据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在结合冰雪高级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有效融合高校与社会资源对冰雪研究生培养进行创新的新模式。因此,基地的建设与实践应强化冰雪人才的区域服务能力。现实体育院校人才的培养中,所在区域往往是毕业学生的首选服务区域,在冰雪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针对区域特征,通过实践基地的创新发展必然提高冰雪人才的区域服务能力。一方面,冰雪研究生在学校的培养下,科研水平与学术道德、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实践技能的提升、产学研的合作,体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然有益于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从而有利于加快黑龙江省冰雪经济发展步伐,推动黑龙江省冰雪体育快速发展,使冰雪研究生的省级区域服务能力有所提升。

3黑龙江省冰雪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的建设对策

高等体育学校拥有十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实力来保障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但从实践角度,还需要依托于相应的实践示范基地。实践中,黑龙江省冰雪研究生创新培养有助于实现冰雪运动与滑雪产业的有机协同,有助于实现科技开发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在“冰雪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的具体操作对策中,有效管理、地方政策支撑、校企师资力量提升、社会影响扩展是对该基地建设与实践的有效策略。

3.1形成“协调”与“自主”的基地管理模式

管理是一切组织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管理才能保障冰雪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的建设不断完善。管理中,冰雪研究生所属高校与合作企业同等重要,应该各有分工。但是具体管理时首先需要注重协调,具体通过协调基地双方的合作关系,强化控制职能,再通过不断完善冰雪研究培养的基地计划与组织结构,创新性对各环节进行管理。此外,管理的过程还需要强化“自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冰雪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管理上,例如在实践过程中激发研究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促进研究生向社会人、职业人转变。概括而言,对冰雪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的管理需要创新,既要抓住管理的本质,又要结合黑龙江省冰雪研究生的现实特征,以管理促能动性,继而实现对冰雪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

3.2明确基地运行中的地方政策支持

已有研究表明,政策对研究生培养起到重要作用,是其质量提升的有效保障,黑龙江省冰雪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需要黑龙江省的区域性政策给予保障与推动。现实中冰雪研究生地域特性服务特征突出,因此从地方政策上对冰雪研究生基地给予一定的倾斜也是推动冰雪研究生服务于区域经济的保障。2022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但冰雪人才的缺口与质量的薄弱确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一方面,黑龙江省应该继续巩固冰雪特色的优势,以地方政策推动冰雪人才培养,促进冰雪高级人才的专业作用发挥;另一方面,黑龙江省也应该通过地方政策保障本区域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全国冰雪发展输送人才。具体而言,冰雪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需要高质量的科研项目支撑,需要区域优秀冰雪企业的加入,需要基地的示范品牌建设推广。因此,从地方政策角度可以在基地项目资金上给予政策性扶持,可以出台政策吸引优秀企业加入冰雪研究生示范基地,可以通过教育系统,形成政策平台推动冰雪研究生示范基地的品牌建设。

3.3提高基地双导师教育的实效性

双导师制是为培养创新性、实用性人才需要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冰雪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对冰雪研究生的培养需要采取“双导师”制,即在为冰雪研究生配备校内导师的基础上,还需要在基地中从合作企业里为冰雪研究生配备实践导师。为了提高冰雪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应该提高基地双导师教育的实效性。例如,校内导师与基地导师往往可以长期交流或合作,这样可以从专业合作角度强化导师对冰雪研究生的培养效果。另外,基地导师对冰雪研究生的实践活动指导要侧重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因此,基地导师需要强化自身在研究生实践基地中的重要作用,从实践环节中利用有限的机会,提高对冰雪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应加强沟通与协调,明确校内外导师的分工,努力成为校内外导师沟通的纽带,营造导师与导师、导师与研究生、高校与企事业单位间的良好环境。事实上,黑龙江省冰雪研究生的实践培养仍然处在探索阶段,这其中双导师的作用非常关键,因此从实效性上提高导师的教育效果是现阶段冰雪研究生实践培养中的关键组成。

3.4拓展基地成果的社会应用

冰雪研究生在实践基地的培养过程中,结合实践环节形成相应的成果,包括冰雪研究生在实践中创作的文章、获得的专利、获得的奖励以及应用专业技能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社会效应或经济效益等。这些实践成果的获得不仅体现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还蕴含着基地的条件支撑,以及基地指导教师的辛勤付出。因此,从投入产出效率的视角,基地成果应该广泛在社会中应用。例如,依托培养基地,合作双方充分利用其先进的技术设备提升研究生自主研发能力,并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后投入市场。所取得的成果在社会中应用的目标是拓展冰雪研究生的实践技能,为基地与学校积累成果,培养学生的就业及实践创业能力。

4结语

目前,我国冰雪体育的发展势头迅猛,“白色蛋糕”的形成急需冰雪高级人才的支撑。在关注冰雪竞技赛事举办、冰雪旅游发展、大众冰雪休闲娱乐及相关冰雪设备、器材、用品等产业发展的同时,需要对冰雪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建设进行探索。概括而言,黑龙江省冰雪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是对冰雪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尝试,在这一探索过程中,需要对基地进行准确定位,并推进其示范作用。一方面,黑龙江省冰雪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的实践途径需要多元化;另一方面,实践运行的机制应该完善,而突出“产学研”及对地方经济服务是该基地存在的最大现实意义。此外,为有效支撑基地的现实建设,在基地的管理模式、地方政策支持、导师作用及成果应用上可以进行针对性建设支撑。

作者:杜春华 王飞 杨淑媛 杜唯 李克良 王相博

上一篇:格萨尔说唱音乐艺术研究论文下一篇:县区实施三农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