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课题研究总结(通用16篇)
想象力是动脑筋,在头脑中形成想象,用形象进行思维的能力。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说:“(译成白话)一个人想要亲眼看见一头活着的象,那很难呀!不过他若得到一具死象的骨胳,拿去对照着一幅象图看,便能臆想出活象的模样,也就被大家叫做象了。”可见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与其它各方面的能力密不可分,诸如创造力、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毅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想象有几种方式:一是回想、二是幻想;三是联想。想象具有无限性和自由性。
小学时期是想象最丰富的时期。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儿童绘画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英国汤姆森,美国罗恩菲德,他们根据儿童学画的规律,把三至十五岁的儿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二至三岁的涂鸦期,三至五岁为象征期,五至八岁为意象表现期,八至十二岁为视觉写实期,十二至十五岁为客观写实期。在写实期前儿童思维处于情景知觉期,对时间、空间这些概念分不清楚,通常会随意组合,非常自由。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给儿童的想象插上翅膀,使他们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一、问题提出
目前的美术教学中,却发现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在美术课中,都喜欢照着书中,或者是老师的范作绘画,没有自己的主观想象和思想,作品简单,苍白,甚至离开书本和老师就无法下笔,学习美术缺乏意义,无法真正体会美术的其中乐趣,从而学生们也失去了培养其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这一实验课题,以期变通、改进、更新美术基础教育观念,尊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绘画想象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探索一条顺应儿童日益发展需要的美育之路。
二、实验假设 通过为期一年的实验,着力培养学生在美术创作中的可贵的想象力,并且始终保持新鲜的想象,达到儿童个性的自由张扬,能够用大胆、夸张的绘画形式来展现他们的风采的目的。
1、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让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表现出大胆的想象、创新,进而达到提高其艺术修养。
三、研究内容
1、进一步了解学生,在生活中萌发想象意识。
2、利用大自然的活教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3、调动各种感官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4、欣赏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实施措施
1、打破现实物象中的真实限制,决不是现实的机械翻版。提出疑问让学生改变思路肯定他们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改变评价方式。
2、通过学生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通过图片、实物投影、电脑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3、组织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比如,看、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4、引导学生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儿童绘画的常用形式,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不同渠道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激发想象。在实施《如何培养消学生的想象力》这一课题过程中,我首先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尊重孩子的认知、表现规律,尊重他们的年龄意识,引导他们由浅入深的边画边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有意识的让学生认识一些基础美术知识,并尝试各种绘画技能,让生在盲目的涂抹基础上有一定理性的认识。如在教学“线条”一课时,由于线作为绘画的基本语言,是孩子必须认识和运用的,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告诉大家,线是一种符号,它能够传递图像信息,是绘画的一种最基本的语言。接着就引导大家来认识各种线,如横线、竖线、斜线、折线、弧线、锯齿线、波浪线等等,认识了线后就让孩子们运用他们来画画,结果孩子画了电话、小狗、房子等内容,画面中线型多种多样,并不单一死板。最后又拓展,让学生一笔画线、重复画线、联想画线等等,让学生在画中巩固了对线的认识,在认识了线的同时又训练了画画。画中想,想中画。绘画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没有限定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的过程。我们绘画的最终目标是陶冶孩子的艺术修为,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对孩子的奇思异想排斥、批评,而应该在儿童的角度去欣赏、感受、体味其中的情感与智慧。
在一次绘画想象创作《我设计的船》时,一个孩子画了许多奇奇怪怪的船,有蜗牛形状的、水果形状的 帽子形状的„„许多孩子就嚷嚷,说,老师!根本就没有长这样的船!我说就让这位同学来介绍下她为什么这样画吧!听了介绍,再看这幅画,真的觉得童趣盎然、想象得古灵精怪,非常有意思。于是我及时的肯定并鼓励了她的创作,这个孩子当然就更有了积极性,而其他的同学也争先恐后的发挥起了想象。所以,这些学生,他们不照抄照搬人家的绘画作品,总是自己边画边想,有的作品虽然怪怪的,夸张的,但绝不失为一张优秀的儿童作品。
由浅入深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儿童潜能。小学儿童绘画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去异想天开,让他们用心灵去画画,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真正让孩子觉得我们的美术教学是快乐的,是生动活泼,充满感性情趣的,从而也成就了孩子乐观开朗、勇于想象、创造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验中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的引导。如:引导儿童从认识线开始,线作为绘画的基本语言,是孩子必须认识和运用的。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告诉大家,线是一种符号,它能够传递图像信息,是绘画的一种最基本的语言。接着就引导大家来认识各种线,如横线、竖线、斜线、折线、弧线、锯齿线、波浪线等等,认识了线后就让孩子们运用他们来画画,结果孩子画了电话、小狗、房子等内容,画面中线型多种多样,并不单一死板。最后又拓展,让学生一笔画线、重复画线、联想画线等等,让学生在画中巩固了对线的认识,打下以线造型基础,然后过度到认识形,画各种形的联想,慢慢过渡到一些生活性的、儿童感兴趣的内容上来,最后以自己的理解去摩画名家作品。在整个课例实施中,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大胆想象。
通过画中学,学中画,画中想,想中画,每个内容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突出反映儿童自己的感受、思想、审美、情感、智慧,引导儿童与自然融合,与生活融合,让儿童用心灵去画画,还儿童学习以自由,还艺术以自由,还儿童以本来面貌,用绘画打开儿童心智的枷锁,去想象和创造。
五、实验成果
通过实验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实验前后学生绘画想象力的对比测查,我们发现,学生喜欢涂抹绘画是儿童的天性,但通过有组织、有步骤的实验,学生在喜欢绘画的基础上,绘画表现力、塑造力、想象力更强、更生动、更活跃,对画面的组织、驾驭能力要较实验前强。同时,在绘画过程中的思考显得更清晰、更理性,绘画作品在构图、色彩、画面形象塑造方面的能力机实验前有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通过《培养学生绘画想象力》课题的实验,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了他们的奇思妙想,给了他们的想象一片自由展现的空间。
六、实验结论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可见想象力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想象力的培养,必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不断创新。皮亚杰指出“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赫尔巴特也说"创造力的育成,不是由大人注入的而是以儿童本身表现为中心”。因此,美术课决不能是依样画葫芦式的教学。而是诱导学生发展个性,启迪智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样才能使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方面发挥学科本身具有的独特功能。
七、反思
1、学生的美术课兴趣不持久。
2、在绘画过程中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即想得到却不能用画面表现出来
3、课堂教学改革难度很大,延长作画时间虽然能提高想象创作作品的质量,但两节课不同一天,给学生创作的连续性带来一些问题,学生创作的热情 受到影响。课业负担还很重,学生在课余没有时间想象创作。
4、学校家庭的条件限制,学校没有专用的美术教室,大部分家长对美术教 育的重要性认识很肤浅,对子女学习美术不太支持。
5、欣赏学生创作的优秀想象画作品的机会不多,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较差。评价作品的能力还需提高。
一、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想象的气氛和环境, 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
只有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 小学生的兴趣才有可能被激起, 才能进行大胆的想象。因此, 教师要拓宽思路, 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我认为,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要从阅读和积累以及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开始。想象力是在知觉配合的基础上, 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有了基础的想象, 才是一种真正的想象。
二、教师要教育学生善于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有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学生们才能进入想象世界, 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兴趣, 掀起课堂上高涨的气氛。比如, 教师先给学生做示范, 然后让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模仿, 让其他的学生在倾听中开展想象。
三、让学生具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使他们在看中积累更多、更丰富的表象
教育不必追求整齐划一, 而是应让学生有充分的个人空间, 让他们多做“白日梦”, 保留更多的想象力。例如, 在科学课上, 我让学生们对“七色光”“彩虹”进行描述, 尽情地展开想象, 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描述美丽的彩虹, 以及彩虹出现时美丽的景色。又如, 我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举出“拟人”想象的例子。布置作业后, 有个学生这样写道:“秋天到了, 高粱笑红了脸, 稻子笑弯了腰, 还有那玉米棒子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露出了满嘴的大金牙。”总之, 进行想象训练的方法很多。在教学中, 我们应结合各学科的特点, 以及学校的各种活动,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正确的引导, 让每个学生的想象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读前预测法:课文的标题往往体现文章的主旨,课文中的插图一般能对课文内容提供直观的线索。因此,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标题和插图等,结合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地推断或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可用下列内容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预测课文中可能会谈到的内容。
1.What do you think 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according to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
2.What 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from this passage?
3.What questions could you raise according to the title?
4.What would you write about this title if you were the writer?
二、读中巧问法: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巧设开放性问题使学生进入所学情境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众说纷纭,异彩纷呈。如:
教高一 Unit 9 Computers Lesson 34时,可问With the help of computers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in our future life?
教高二 Unit 5 Charlie Chaplin (2) Lesson 19时,可问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California at that time? Why?
教高二 Unit 9 Saving the Earth Lesson 33时,可问What will happen if we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population and pollution?
三、课文复述法:在学生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础上,通过变换人称 、改变文体、或充当不同角色等方式,使学生置身于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还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如:
教高一 Unit 19 Jobs Lesson 74—75 The Secret is Out可以不断更换人称让学生复述:①Suppose you are Mr.Pattis\Mr.Little.Try to tell the story about Ms King.②Suppose you are Ms King. Try to tell the story about yourself.还可以要求学生将其改为四个短剧,然后进行表演。
教高一 Unit 22 Lesson 86—87 Britain and Ireland,教高二 Unit 1 Lesson 1 Disneyland, Unit 7 Canada Lesson 26等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导游,为游客作介绍 :Suppose you are a guide. Please make an introduction of Britain\Ireland\Disneyland\Canada to a group of visitors.
四、读后续论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熟悉了课文的所述的故事、剧情或事情之后,引导学生预测能“自圆其说”的故事结局、续编剧本、或者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如:
教高一 Unit 18 The Necklace Lesson 69—70时,可提出:How was Mathilde when she heard the necklace was made of glass? What would she do? What could you do if you were Jeanne?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和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结局。课后还要求学生续写剧本的 结局篇。
教高一 Unit 19 Jobs Lesson 74—75 The Secret is Out時,可提出:Would Ms King stay at Mr.Little's company? Why or why not? Please imaging the end of the story.
五、作业开放法:尽管目前在各类英语测试中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出题,但在平时布置作业时,应当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开放型或半开放型题目,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想象穿越时空, 得出多个合理的推测,而不是单一的答案。如:
1.每上一个课时,可要求学生用该课时新出现的词汇和句型造尽可能多的句子;并要求成绩较好的同学将这些词汇和句型写在自己编写的故事或对话中。
2.对于一些连词和句型,也可设计半开放型的题。如,Yesterday evening I was about to go out when。
3.经常布置一些看图作文,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相当有益的。
【内容摘要】想象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非常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多角度、多层次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环境和条件,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本文从设悬布疑、创设情境、探索构思过程等方面,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 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 想象因素
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神奇的想象为人们提供了创造的契机。想像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尤其重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抓住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大好时机,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下面说说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几点做法:
一、设悬布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精巧的设下一些“悬疑”,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答案。我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一课时,先出示一枚长满了锈的鱼钩,问学生“这篇课文里写了这样一个鱼钩,长满了锈,课题为什么说鱼钩是金色的呢?”这样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着疑问认真地读课文,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又如上《山中访友》(六年级上册)时,我在导入新课时设下了这样一个悬念:“同学们平时都有那些朋友,回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这样学生便将热烈的情绪投入到学习课文之中。
二、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的想象力
形象的感受,情感的激发,往往离不开想象。想象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教学中教师要诱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去想象当时的环境气氛;根据文中所描写人物的神情动作,去想象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根据课文的中心,去想象故事的情节;根据事物的状态,去想象它的过去,推测它的未来,等等。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课讲到邱少云被烈火包围住这一情节时,就着重引导学生根据“我”的内心活动和邱少云的表现,去想象主人公当时的处境和内心活动。通过想象,学生对邱少云的精神品质的伟大,了解的更加深刻。再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嘎羧重新披上象鞍,告别村寨的乡亲们,来到打洛江畔,站在江边,久久凝望着江面,然后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此时,嘎羧可能想到了什么?又在向谁诉说着什么?”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之,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组合新的形象,这样就为学生拓宽了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又丰富了文章的情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索构思过程,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阅读教学的习惯教法,是教师为学生理解课文铺设一条掌握知识的捷径,着眼点放在获得和积累知识上,这样做是根本不够的。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之道文章好在哪里,还要引导学生研究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我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根 据本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探索作者的构思过程我在学生分析、理解课文之后,设置了三个假设性的思考题,让学生讨论:假如故事发生的时间不在大年夜,课文的内容可以换成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特意把故事发生时间安排在大年夜?假如不写小女孩卖火柴,可以让她干别的什么事呢?作者为什么一定要安排小女孩卖火柴呢?假如作者不用幻想手法来写,那该怎样表达才能突出文章的中心呢?作者为什么要用幻想手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自由想象,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加深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深入精髓,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想象的展开,需要具备想象的环境和条件。学生想象的环境和条件来自于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巧妙地设置和独出心裁的构思。学生对文章的关键处要想得细想得深,不仅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细致的想像,还要深入到文章内容的精髓,想象在表面现象掩盖下的深层意蕴。如在教学《井底之蛙》时,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借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短浅的人的道理,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另一个方面去想象:假如井底之蛙跳出井外会怎样?这就为学生想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鼓励质疑向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向难,启发学生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等方面提出问题。我在教学《月光曲》时,有个调皮的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盲姑娘的眼睛为什么会瞎?作者为什么不交代?”我没有因这位同学提问打断上课而责备他,相反却表扬他问得好,并及时组织学生进 行讨论。那位学生感到很高兴,也积极的投入了讨论。同学们十分活跃,争着发表意见,都认为文章是写贝多芬怎样谱写《月光曲》的,可以不交代盲姑娘眼睛失明的原因。那盲姑娘为什么会失明呢?有的学生认为盲姑娘的眼睛一生下来就是瞎的;有的则认为生下来是好的,后来因得了眼病无钱医治而失明的;有的还认为是资本家的残害而失明的······通过想象,学生们对盲姑娘遭遇更加同情,对罪恶的资本主义制度更加憎恨,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中心。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既需要我们教师能够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多层次、多角度的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也需要教师正确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课文的形象中去,当学生的心灵和情感融入其中时,他们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自由的翱翔,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小学语文有效上课》 周健 熊生贵 主编 光明日报出版社
《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构建与理论反思》 朱小蔓 主编 朱曦 副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教学法》(小学卷上册)张行涛 周卫勇 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教学论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黄岭示范小学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想象力
数学学习需要想象力。有这样一段话:“数学是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客观反映。”缺乏想象力的数学是很难学好的。数学想象力就是能把一个数学问题联想到另一个数学问题,找出彼此的关联处。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展开联想,将简单的一幅图或几句话进行扩展,以“连环画
”的形式,把数量的变化过程进行展示,从而使学生养成看到一幅图,想成几幅图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首先要提高观察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观 察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观察训练。要求学生观察时做到四要:一要认真细致,二要有序有向,三要全面深刻,四要有静有动。丰富表象积累,培养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把外界信息转化成记忆可以接受的形象编码。没有形象记忆,就没有表象的积累,而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联想和想象的水平。因此,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增加形象信息量的储存,建立完整、清晰、丰富的表象。
比如,书本第一次出现大括号,我是这样处理的:用投影仪很自然地将书本上的图展示给学生,请全班同学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随着学生的叙述,题目的意思也就一一被大家了解,而这时,有一位同学说起了大括号,我结合主题图,让学生猜猜什么意思。一些很有胆量的学生就说:“是加起来的意思”,“是合到一起的意思”,“是合起来的意思”。“对,你们真聪明!可是,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吗?”我大声表扬了孩子,又及时地问他们。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学生们更自信了,纷纷把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说出来,通过多个同学的补充,正确地理解了大括号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正因为有了猜想这一步,所以学生对大括号的认识特别深刻,也理解得好!在以后的主题图中,他们都能正确地找出图中的数量,根据大括号确定总量,很好地对解决了这一类问题。
在工作实践中,我发现幼儿的美术活动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尤其是绘画教学活动,也是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绘画教学活动中我们是如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呢?
一、兴趣是促进幼儿绘画活动,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前提兴趣是幼儿活动的前提。所以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方式发法多样化,利用故事,儿歌,谜语,游戏,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等形式唤起幼儿作画的兴趣。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孩子们就具备了创作的热情,从孩子感兴趣的当前事物入手,激发爱的情感,鼓励他们将爱心付诸行动是很有效的教育途径。
二、情绪情感是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基础,幼儿美术创造是在脱离眼前事物的情况下进行的,创造的基础上大量的观察,多次的感知和丰富的经验。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多种生活经验,丰富幼儿头脑中“内在图式”的积累。所谓内在图式,是指以信息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种种表象、概念,它是幼儿从事美术活动的原材料。如果幼儿要表现某些活动,他的头脑中必须有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有关表象存在,否则就很难表现。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扩大其知识面,平时注意为幼儿选择一些合适他们的不同风格的图书和影视节目,给他们讲解,引导他们观看。教师还须多与幼儿谈论他们的生活状况、家庭、小伙伴,让他们回忆生活中有趣的事以丰富创作的题材。
一、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何为想象, 想象就是通过主观意愿在脑海当中形成的思维过程。何为想象力, 就是把这种表象转换为思维能力, 进而在脑海当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学、写作、数学等智慧的结合体, 如果没有想象力, 那么世界就会黯然失色, 缺少了一份光彩。想象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是培养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创新写作方法的重要过程。在作文写作过程中, 想象力就是创作的源泉, 如果学生缺少了想象力, 作文写起来就没有声色。因此, 教师要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可以按照小学生的心理发育情况, 逐步把学生的无意想象培养成为有意的想象, 进而提高头脑的思维能力, 拓展大脑想象空间。例如, 作文题为“二十年后的我”, 这是关于联想的作文题目, 学生们就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以后会成为航天员, 乘坐宇宙飞船到外太空探索新的领域, 去揭示宇宙未知的奥秘; 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科学家, 能够发明自由飞行的飞船, 帮助世界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带来了科技的变革; 还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会成为医学家, 把人类的难解之症逐个攻克, 让人民保持健康的身体, 等等。学生通过这样的想象力去联想未来的世界, 不但提高了主动想象的能力, 还提高了写作的能力。所以, 教学的写作能力, 需要教师要用想象来引导, 好的作文题目要靠想象来创造, 作文语言的表达要靠写作来完成。由此可以得知, 想象力贯穿语文教学, 尤其是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思路, 创新写作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建议和对策
小学写作教学中, 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是学生写作好坏的两个基本条件。语言是基础, 通过日积月累可以达到, 而思维能力, 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力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两者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大纲中, 也明确指出语言材料的收集和整理、想象力的创造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本要求。同时, 小学作文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突出创新, 无论是作文的命题, 还是文字的要求, 整体的写作脉络, 都要突出一个“新”字, 这恰好是想象力的内在需要, 如果没有想象力, 作文写作就会黯然失色失去了魅力。
1. 要让学生主动感悟生活和社会。何为“感悟”, 其实就是对生活当中的体会, 感就是感受, 悟就是悟性。感悟既是对人生情感的体验, 还是对各类事物作出的理性思考。没有感情的作文是苍白无力的, 是浅显的, 无法打动读者, 也无法引起共鸣。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应重点培育情感因素, 让学生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 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 才能时时处处感悟自然, 提高思维能力, 进而提高写作的灵感源泉。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感悟自然的能力, 大到江河山川, 小到昆虫植物, 学生都可以从中感受到自然的力量。曾有学生提到过, 他在家外面的草丛里看到蚂蚁搬大虫的情况, 一只小蚂蚁体积比毛毛虫小很多, 但是通过众多蚂蚁的力量, 就能抬动一只毛毛虫。通过教师引导, 学生就可以从中悟出“众人拾柴火焰高”, 这是团结的力量。从这个教学实践来看, 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了提升, 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写作水平。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在培养学生感悟自然的同时, 也不能够忽视培养感悟社会的能力, 感悟社会能够从中得到人生的很多真谛, 才能让学生增强主人翁意识, 提高感悟人生的能力, 树立良好的社会观和人生观。
2. 要培养学生日常的阅读能力。大家都知道, 阅读对于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十分重要, 不仅能够培养语感, 提高词汇掌握量,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阅读在学生学习阶段的作用不可估量。”现阶段, 许多小学生都不喜欢阅读, 对阅读提不起来兴趣,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谆谆教导, 引导学生加强名言、名句、名著的学习, 保证具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精神上得到影响, 品行上得到提高, 脑海中浮现出阅读的场景, 使得想象力也随之而提高, 进而促进作文的创新。
3. 精心选择具有想象力的作文题目。小学生的思维活跃, 想象力丰富, 喜欢一些虚幻和富有联想的文章。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主动的开展想象, 换起来他们最初的愿望, 多设置一些具有想象力的作文题目, 如《二十年后的我》《地球的未来》《太空的旅行》, 等等, 让学生根据作文的题目, 来开启思维的方法, 把文章写的充实并富有想象力。
总而言之, 想象力是写作的翅膀, 是作文创新的前提。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自身特点, 多鼓励学生抓住生活中的感悟, 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情感, 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 才能够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写作的国度里自由翱翔, 写出具有孩子特色心声的文章。
参考文献
[1]董若范.浅谈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关爱明天, 2015.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无法全面认识各种事物,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某一事物的认知不会固定,因此学生可以积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来描述和认识事物。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确保文章写作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
一、结合生活实践,强化学生的观察力
语文知识与生活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而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日常生活积累而形成。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思维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事物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从实际生活出发,强化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在写作时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和联想,有效记录自己观察的事物,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以半命题作文:“我的 ”为例,有些学生可能会写小猫小狗,有些会写爸爸妈妈,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想象力加以充分肯定,便于其展个性的展示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观察能力是想象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认识和接触更多的事物,写作的素材也随之增多,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加以重视,使学生能够在观察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例如在进行以“春”为主题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天气,并结合自然的状态来分析春季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人们的生活状态,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强化想象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确保文章的丰富与生动。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丰富表象储备
传统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多是被动接受教师布置的作文命题,只能重复一些典型范文,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对作文学习情境进行合理创设,布置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且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分享和讨论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激发想象能力,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无法系统全面地认识与观察身边事物,表象储备和知识积累相对不足,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要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将想象力在小学作文中的作用加以充分发挥,需要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首先需要强化学生表象储备的质量和数量,教师可选择优质的题材让学生进行学习和观察,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或阅读过程中更好地培养想象能力。其次需要指导学生积极阅读高质量的作品,对名人的描写手法和写作风格加以感受,便于学生想象力的延伸。最后需要增强景物或自然表象的储备,教师可带学生进行野外观察,让学生对自然事物进行深入了解和感悟,如感受四季气候的变化、观察动物活动和植物形态、观看大自然日落和日出等景象,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三、培养自由思维
自由思维与学生的想象力具有紧密的联系,其不是对人物或事物进行胡乱想象,而是在一定基础上对想象对象进行合理延伸或夸张,能够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当然在培养学生的自由思维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自由思维需要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想象事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次想象,从而使学生深层次想象与描写事物,扩展自由思维的深度。②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学生科学运用相关的手法,如比喻和夸张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培养自由思维和想象力,获得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
想象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其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结合生活实践,强化学生的观察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丰富表象储备,培养学生的自由思维,从而促进学生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为歌曲编配伴奏,是高师琴法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是每一个高师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因不会选择恰当的歌曲伴奏音型而苦恼。针对这种现状,结合高师生的年龄特点,笔者以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想象力、发展其创造力为目的,分别从“引导学生分析成品乐曲,捕捉伴奏编配核心”和“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帮助学生选配合适的伴奏”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尝试。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在这个现象的发展过程中,创造是以想象为前提的,是想象的具体反映。在高师的歌曲伴奏编配学习中,想象与创造尤为重要,缺一不可。
学习伴奏编配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和弦、和声等音乐技术理论知识,了解常用的伴奏音型(织体)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析歌曲的音乐内涵,并选择恰当的伴奏来丰富、衬托音乐形象。在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笔者经常会碰到一些问题,如学生选择的伴奏音型与歌曲形象不符合;伴奏音型变化太多,音乐形象不明确;伴奏音型太单一,全曲呆板、枯燥。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突破的难点。
其实,为歌曲编配伴奏本身是一种再创造活动。以上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能依据歌曲旋律、节奏、歌词等正确地分析音乐内容,缺乏足够的想象而造成的。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因此,我们在歌曲伴奏编配教学中,要尽量引导和帮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编配伴奏提供生动的艺术形象。
一、分析成品乐曲,捕捉其伴奏编配的核心,培养学生想象力
分析成品乐曲的音乐形象,是为歌曲编配伴奏的前提。从音乐内容方面进行分析,才能知道表现什么、怎样去表现;从音乐结构方面进行分析,才能知道曲式、和声、调性以及体裁、形式等。无论是对作品整体的把握,还是局部的处理,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分析之上,没有对作品具体、细致、准确的分析,即兴伴奏是不能达到更好的烘托旋律的作用的。[1]要使学生学会正确地分析乐曲,可以在教学中将一些优秀的成品乐曲先作分析,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领悟伴奏编配的核心,使学生体会到伴奏编配的乐趣,学会伴奏编配的方法。下面,笔者以《瑶族舞曲》为例来作进一步说明。
《瑶族舞曲》是一首优美欢快的瑶族民间舞曲。为了突出舞曲的特点,乐曲的伴奏织体节奏明快,富有舞蹈的韵律感。从全曲分布上看,可分A、B、A三个部分,是带完全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谱例1:《瑶族舞曲》A部
A部中速,前8小节旋律舒展、流畅、平稳,表现了人们随着舞曲翩翩起舞的景象。为了衬托这一内容,伴奏采用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强拍上用一个长音拉长节奏,弱拍上用两个和声音程予以支撑(),这样可以突出民族舞蹈的节奏特点。另外,强拍上的长音音区很低,听起来深沉而悠长,仿佛是天地间的回音,表现出瑶族舞蹈的古朴和粗犷。弱拍双音的八分重复与强拍在音区上、音长上形成对比,使音乐律动感大大增强,形象地勾勒出舞姿的曼妙。这时,可以启发学生随着音乐自由想象,想象瑶族人们悠远而艰辛的生活历程以及瑶族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音乐进行到A部分的后8小节,旋律密度加强,音距拉长,这时音乐的情绪变得热烈起来,伴奏的强拍用双音取代,节奏感及其伴奏力度得到了增强,并与旋律相互衬托。
谱例2:《瑶族舞曲》B部
舞曲B部分速度稍快。前8小节旋律起伏较大,音距时疏时密,疏的地方常伴有大跳,密的地方节奏紧凑,显然,此处是全曲的高潮。为了烘托气氛,伴奏采用模仿具有民族特色击鼓节奏的五度和声音程(),弱起、强起和长音、休止对比并置的节奏与悦耳、协和的五度音程相统一,使这一伴奏音型具有了浓郁的民族风情。纯五度音程在听觉上给人以沉稳的感觉,仿佛鼓声浑厚有力,表现了人们的团结和勇敢。这时,可以尽量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来描绘舞场上种种热闹的场景。B部最后8小节,旋律节奏舒展,以长音为主,显然没有前8小节那么热烈。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舞会高潮过后气氛渐趋平静的场面,这样,伴奏采用琶音式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情绪欢快而抒情,正好弥补了旋律中长音的单调,使乐曲丰满而具有层次感。
由此看来,分析乐曲要结合音乐的标题、旋律、节奏、音距、速度(如果是歌曲,还要结合歌词)等基本因素,并融入丰富的想象,从而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能烘托乐曲情绪和气氛、刻画出乐曲音乐形象的伴奏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伴奏。
二、帮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造,选配合乎音乐形象的伴奏
高师学生将要从事中小学教育,他们所要编配的主要是青少年儿童歌曲伴奏。篇幅所限,下面笔者就以《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儿歌为例,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编配伴奏。
首先,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的标题、歌词、旋律、节奏等结合想象来分析音乐内容。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歌曲中有洋娃娃和小熊这两个音乐形象。用什么样的伴奏音型表现最合适呢?我们知道全分解和弦、半分解和弦、立柱式和弦三种伴奏音型各自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欢快、流畅、抒情;半分解和弦音型活泼、节奏鲜明、富有活力;立柱式和弦伴奏音型则浑厚有力,连续弹奏有行进的步伐感。显而易见,跳音式全分解和弦伴奏音型轻盈而跳跃,适合表现洋娃娃这一形象;立柱和弦式伴奏音型显得浑厚有力,更适合表现小熊这一形象。
接下来的工作是不是就要将伴奏音型按和声编配的方法填入歌曲呢?通常许多学生都会这么做,并认为编配工作到此就结束了。的确,这样的伴奏音型与音乐内容相符合,音乐形象也明确,音型也不单一。然而,伴奏织体的设计能不能使儿歌更加充满童趣,形象刻画更细致生动、更吸引人呢?答案是肯定的,真正的“创造”其实才刚刚开始。
确定伴奏音型后,笔者开始用讲解、举例、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旋律音区上、伴奏节奏上、音型的变化以及伴奏形式上多动脑筋:钢琴的高低音区属于色彩音区,高音区音色明亮、清脆,常表现流水、小鸟、儿童等轻盈、灵巧的音乐形象;低音区则比较沉重、结实、浑厚,常表现老人、笨重的动物、雷声、鼓声等音乐形象或沉痛、怀念、思念等情绪。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中就有一段旋律在音区上呈现变化,对它的伴奏,我们在编配设计时能否考虑借鉴呢?
在《瑶族舞曲》第一段的前半部分,伴奏的节奏型设计具有模仿舞步的特点,这里可否用来刻画一下小熊舞姿的笨拙呢?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儿歌中,我们能不能试着通过以上各式音型的节奏变化来模仿洋娃娃和小熊的各种动作表现,使歌曲的音乐形象更鲜明生动呢?
另外,伴奏形式常分为带旋律伴奏和不带旋律伴奏两种。带旋律伴奏,就是一手弹旋律一手弹伴奏的常见形式;不带旋律伴奏则是没有旋律的伴奏,它完全用伴奏音型的节奏来支撑歌曲,是一种纯粹的歌唱伴奏。两种伴奏形式会在音域、音量、节奏等方面使伴奏织体形成较鲜明的对比。省略旋律声部的弹奏后,右手能更多地参加伴奏声部的弹奏,从而使得伴奏织体及效果也起了显著变化:音域拓宽,伴奏声部不再局限于旋律声部的下方而向高音区扩展;音量更大,双手弹奏的和弦重复音使和声效果的丰满性与厚度增加;节奏多样,右手担负和声声部弹奏使织体组织设计上可以更加丰富,更富于表现力。[2]《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儿歌篇幅虽然短小,如若能展开想象、挖掘艺术表现力,在伴奏形式上下点功夫,那就更是了不起的创造了。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及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学生编配的伴奏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有的会在音区上下功夫,用低音区旋律表现小熊的笨重,用高音区表现洋娃娃的轻盈;有的则会在伴奏音型、节奏上动脑筋,用琶音式上行跳音表现洋娃娃舞姿的优美、娴熟,用的弱起柱式和弦表现小熊动作的迟钝、忙乱;有的学生干脆用不带旋律的伴奏,全曲简明精炼,富有节奏感;还有的学生会将几种形式结合起来,使简短的一首儿童歌曲更富层次,这样不但丰富了歌曲的旋律,使歌曲的音乐形象更加鲜明,更加充满稚趣,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学生学会借鉴好的、新的东西,并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加工改造,真正做到学为己用。
谱例3:《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学生编配伴奏举例
综上所述,想象与创造充满了整个再创作过程,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想象的体现。在高师伴奏编配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分析歌曲和乐曲,选择准确的伴奏音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发展其创造力,使他们真正具备为歌曲编配伴奏的实际能力,使他们能运用这种专业技能给每一节音乐课带来欢声笑语。
为歌曲伴奏是高师生音乐学习的重要一课,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发展其创造力在歌曲伴奏中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文学修养以及和声理论、即兴伴奏理论等方面的系统学习也不容忽视,还有待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在教学中对知识整体结构的渗透,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刘聪,韩冬。钢琴即兴伴奏教程新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4。
一、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发展孩子的表象
想象是在孩子大量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别人说“苹果”,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一个“苹果”的具体形象,这个形象就是表象。正是依靠表象的积累,孩子的想象才逐渐发展起来。我们要帮助孩子积累的生活经验正是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表象的过程,孩子表象的积累越多,就越容易将相关的表象联系起来,这也就是想象发展的过程。在学前阶段,我们鼓励家长经常要带孩子走向大自然,与社会接触,目的就是让孩子有机会丰富生活经验,在头脑中留下更多的表象,为想象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给孩子提供适合的环境,激发孩子想象的欲望
除了带孩子外出,在家中也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踊帮助孩子想象力的发展。给孩子合适的图书,和孩子一起分一享故事描述的情景,和孩子一起想象情节的变化,鼓励孩子想一想结局怎样,都是帮助孩子想象发展的好办法。读故事书时,改变一下读的方法,读一读,停一停,想一想,给孩子一个吸收和连接已有经验的时间。此外,和孩子一起游戏也是置鼓励孩子想象的大好时机,女孩子爱玩的“扮家家”,男孩子爱玩的搭积木,都是孩子想象力发展的机会。不只是提供玩具,还要和孩子一起玩,在游戏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想象,“你今天给娃娃做什么饭呀?„‘我们上次去动物园,你还记得吗?我们给大象搭一个家吧?”„„
三、给孩予轻松的氛围,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象
孩子将想的说出来也是一个过程,他不但是将生活经验梳理的过程,也是将经验在头脑中组织、整理后表达的过程。我们墨鼓励孩子大胆地想,还要鼓励孩子大胆地说,像前面提到的例子中,孩子想的就当成真的说出来时,我们不能简单地一句“瞎说”就将孩子打发掉,而是应该仔细地问问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想的,还是真的,帮助孩子分清哪些是想象,哪些是真寞?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尽量地鼓励他:“你想想为什么?”“你想会是什么样呢?”
四、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引导孩子合理地幻想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力与想象力关系密切,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因为有了想象力,我们才能创造发明,发现新的事物定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在“实施建议” 中要求:“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则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工作有意义的双边活动,使学生从必然的束缚和压抑中解放出来而形成的一种精神环境和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心情愉快,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催化剂;是激发学生打开知识闸门,产生回忆、想象的马达;是让学生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进行思维发散、迸发智慧火花的引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要亲切、热情、充满信心,要尊重学生的主见,把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和同志,让心灵贴近心灵,用尊严赢得尊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正确贯彻和实施,有利于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学生对课堂产生的感情,首先在于教师对教育有着执著的追求,并在课堂中倾注自己的爱。教师由对教学的美好认识而引起强烈的感情活动,并在学生身上倾注自己的感情,学生才会因此释放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从而使课堂和谐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情景课文时,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学课文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又能培养想象力。例如《五彩池》课文,可以让学生跟随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勾画出五彩池的样子,并给五彩池涂上各种美丽的颜色,在想象中倾注自己的情感,使五彩池更加鲜活动人,充满生气,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受。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作者运用的是描述性语言,在描述中必然会留下许多不确定性和空间,这就像是画境里的留白,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在阅读教学教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艺术空白,让学生通过推理、想象填补、充实这些空白。还有一些故事性作品,学生读完后,意犹未尽,故事的结局给读者留有不少可供想象有空间,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推测可能产生的种种结局,让学生们续写故事,成为学生发挥才能、发挥想象能力的过程。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机会就让学生想象,一旦让学生展开想象,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教师要多方位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课文意思展开想象,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一想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孩子们就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其它一些书上没有的画面;比如:青蛙呱呱的叫着,蛇懒洋洋地爬着,黑熊在春天跑步,东北虎在森林中咆哮;人们在秋天采摘着山葡萄、木耳;挖参的人群在深山中寻找着宝贵的人参。小朋友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等一些天真烂漫的画面从而加深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渲染,让小读者更加热爱小兴安岭,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由此可见,想象也能让没有课件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展现出千姿百态的语文课堂。
三、延伸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想象是发明的雏形。”在教学中,应尽量唤起学生脑中储备的有关知觉表象,加以加工、组合;再引导学生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或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这就是课文结尾的空白。例如,教学《凡卡》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个美梦。是什么美梦?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写错地址,爷爷收到信后将会怎样?又如《穷人》一文,文章结尾写渔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妻子桑娜却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当桑娜告诉他孩子已经抱回来时,他会有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將怎么过?渔夫能否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养大成人呢?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排演课本剧《陶罐和铁罐》。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改编课本中角色的语言?怎样表现不同的动作神态?然后在小组里自编自演,让几名学生带上头饰,扮演角色,其他同学献策献计。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表演。这样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注重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中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小学生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 而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应教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来观察所熟悉的事物,让他们边观察边想象,把看到的实物在头脑中形成图像,甚至能动笔画一画,或记录下来,这样不仅能加深他们对有关实物的认识,还可以为他们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中提升他们的想象能力
实践证明, 要想让学生乐于读书, 首先要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师通过一定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喜欢上读书之后,学生就能从书中品味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这样他们也就会养成边读边悟的习惯,提高自己阅读感悟的能力。 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理解的内容, 还可以从中体会出作者表情达意的一些方法。所以要想培养小学生习作的想象力,必须加强对他们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在阅读中张开想象的翅膀。
三、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中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1.对长篇文章进行缩写
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或人物性格鲜明的文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缩写练习。一般来说,缩写要注意三点:( 1) 体现原文的风格和面貌。 也就是说,缩写要尽量保持原文的中心思想,要保持原文的主要事件和人物的基本特点。( 2) 缩写可将原文的篇幅缩短或者去掉部分描写语句,或者把次要事件加以概括,或者删去无关紧要的介绍。 ( 3) 衔接自然,首尾贯通,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 三打白骨精》 一文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缩写课文,练习把“ 三打白骨精”这一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就可以了。 又如学完《 莫泊桑拜师》 ,只要学生能抓住文中主要句段来写,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学生能缩写好这一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方法,指导学生缩写这样的文章真可谓一举多得。
2.对文章细节进行扩写
扩写,就是根据已经给定的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合乎情理地把事情写具体、写完整。 要想把有关内容扩写好,就必须展开想象。有时也可以对文中一些疑问进行查找资料,补充写作。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课文《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 后,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疑问: 在这篇课文开头只是交代八路军战士在战火中救出了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 那么,到底是谁救出了这两个小姑娘? 后来,这两个小姑娘成长状况怎么样呢?当时日本士兵在我国境内烧杀抢掠,为什么八路军战士还要救这两位日本小姑娘呢? 对于这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就可以放手让他们去查找资料,然后把搜集整理好的内容补写出来,这样文章就会显得更完美。
3.结合阅读材料进行改写
学生在熟读课文、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改写。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的《 负荆请罪》 一文,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练习把三年级下册课文《 大作家的小老师》 和五年级下册 课文《 爱因斯坦 和小女孩》 也改写成课本剧。 此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叙事诗歌,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改写成记叙文。 学生只要能多加练习,就一定会从中摸索出一些写作技巧来,这些方式无疑也是培养他们想象力的好方法。
4.指导进行一题多写练习
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一题多写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一次写人的习作中,我指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妈妈,为了写好这次作文,我先让学生分组介绍自己妈妈的优点,通过学生介绍,我归纳出妈妈大都具有勤劳、善良、疼爱自己等特点, 于是我就让学生选取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以“ () 的妈妈” 为题写三个片段,通过一题多写,学生从中明白了要想写好习作首先要有丰富的材料,写一个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写,在写作中要想打动人必须富有真情实感, 所以一题多写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卡罗琳,请你回答这个问题。”九年级的历史老师赖安站在卡罗琳的桌子边,全班的学生都转过脸来看着她。
卡罗琳的脸顿时红了,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赖安老师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让她难堪吗?她也跟自己生气。你应该好好听课的,她暗暗责怪自己。这不,现在有麻烦了吧。
赖安老师接着说:“卡罗琳,我知道你的注意力不集中。你在想什么呢?”
卡罗琳停在那儿想了一下,也许这次她应该把真相告诉老师,当然,同学们肯定会笑话她的。
“是这样,”卡罗琳说,“您刚才讲到早期的殖民者和教会,还有几百名传教士如何去玉米地里干活儿。所以,我刚才正奇怪到底谁会生活在玉米地里,为什么要把传教士先派到那儿。”
赖安老师实在不能理解,卡罗琳怎么会关注到玉米地!最后老师把卡罗琳上课分心的事告诉了她的妈妈。
如果卡罗琳的妈妈训斥她:“你真让我没办法!”问题并不会得到解决。
反之,妈妈说:“卡罗琳,我绝对欣赏你的幽默感!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我敢说,你们的班里没几个人能把传教士去外国和玉米地联系在一起!”
就在卡罗琳被逗笑的时候,她同时也想着以后上课应该怎样集中注意力才好。
“卡罗琳,我真的觉得你的想象力很丰富。可我认为有时这会影响你听课,影响你记住课上讲的内容。” 妈妈也笑着说。
卡罗琳看着自己的脚尖,掩饰着心中的羞愧。
妈妈接着说:“卡罗琳,我没有料到你这个认真的小脑瓜里会产生如此奇妙的图画。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最终得出一幅精确的画面。”
卡罗琳在学习新东西时能在脑子里创造出一幅活灵活现的画面,这能帮助她事后进行回忆。不管你的孩子为应付正式考试需要记住一些事实,还是只为了有个栩栩如生的概念,他们如果倾向于发挥自己的视觉想象力,做父母的应当鼓励孩子尽可能发挥这种优势。
视野开拓,孩子脑海中的事物形象会变得具体,在虚构新事物时,会有更多的素材与描述性的词语。家长可以周末带孩子去郊游,经常去动植物园里认识各种动植物。孩子可能会看到水池中的小鱼无比兴奋,也可能会对秋天的一片落叶产生兴趣。另外,书本是知识的源泉,也是想象力发展的辅助。除了一些科普读物,也可以尝试给他看一些健康的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
2、 容忍孩子制造一定的混乱。
制造混乱的过程,本身就是孩子的想象力进行实践的阶段。妈妈大可不必为这种小破坏、小混乱而生气,反而应该喝彩:在没有大人的引导下,他居然可以用手指在墙上作画;自己一个人竟然把一个小物件的零件拆下来……当然,妈妈的支持要把控好度:告诉他哪些地方不能随意涂画,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还可以给他准备一些旧衣物、旧报纸,为他的“创造”提供素材。
3、学会欣赏宝宝的“杰作”。
一、创设宽松良好的氛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保障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发挥他们想象力的课堂氛围, 要使学生感受到美术课是一个轻松活跃的想象空间,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想象创造的兴趣。一节成功的美术课, 应是师生双边探究、体验、感悟、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教师不是“牵鼻绳”, 不能要求学生“一二一”齐步走, 更不能把学生看作“听众和观众”。教师传授的愈多, 学生自主探索、想象的机会就愈少;教师示范越具体、越完整, 学生的思维局限也就越大, 甚至成为其想象力与独立个性发挥的枷锁。因此,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最大的想象空间, 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将头脑中的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另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 给予其释放真我的空间, 使学生主动、轻松、自然地投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自觉探索感悟, 自由想象, 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利用大自然的活教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应常常带学生走出教室, 在大自然中观察美丽的花朵、高大的树木、可爱的小动物等, 这样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发出来, 想象也随之迸发。例如, 学习“鲜花的世界”,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到户外搜寻各种各样的鲜花, 请他们自由讲述看到了一些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花, 它们的枝叶有什么特点等, 通过学生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投影等多媒体手段进行归纳和总结, 使学生了解到各种各样的花朵之间的不同, 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 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一幅关于鲜花的作品。在大自然中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 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 也促进了他们的智慧发展, 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 自然界的景象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是学生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 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学生开启了想象的大门, 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发现美、创造美。
三、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多种形式来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如让他们欣赏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 提出自己的看法;聆听一段美妙音乐、说说自己的观点;朗诵一首古人的诗篇, 讲讲自己的想象;听一段动人的故事, 让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思考, 然后把头脑中感受最深刻的一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 借助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再造想象力
让学生以故事、童话、寓言、诗歌等作品为依据, 根据自己的已有的认识经验, 进行绘画创作, 发展再造想象力。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学生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作品中所描述的情景。文学语言所表现的形象会呈现在学生的想象空间中, 让学生把这些想象的内容画下来就达到了再造想象的目的, 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二) 利用音乐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音乐与绘画都是表达人类心灵的产物。音乐具有抽象性和抒情性, 使人在欣赏音乐作品时, 能随着意境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想象。所以,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通过播放一些歌曲、旋律, 让学生在音乐形象的感受中, 塑造美术形象。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 能使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美,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音乐声响起, 让学生闭上眼睛, 用心欣赏, 展开想象的翅膀, 遨游于音乐的海洋之中。
欣赏完后,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派代表对音乐作品进行点评, 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教师随着学生的点评进行与绘画相关的引导。最后, 要求学生选一段自己最喜欢的音乐, 用抽象的点、线、面、色彩来表达对该音乐的感受和联想。这样, 学生往往能创造出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画面。
(三) 采用推理训练, 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美术创作教学的形式既包括添画、记忆画、想象画, 又包括组合画和画面改错。在这五种美术创作教学形式中, 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既存在一致性, 又包含有因果关系。教师可以利用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因果关系, 要求学生进行推理训练, 让学生通过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合乎规律的思考, 判定出作品题目与作品内容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通过这样的推理训练, 学生的因果联想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高。
另外, 小学生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 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 从中可以激发起他们的想象力、创造潜能, 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向同伴学习, 通过欣赏同学有创意的表现, 使自己的眼界得到开拓, 想象力得到提高。
实践证明, 学生创作大胆果断, 充分体现了它们的个性魅力, 也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因此,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美术, 使之成为有意识的创造行为, 并注重激发学生美术学习过程的创造精神, 培养他们的美术素养, 进而使他们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完善人格。愿我们能给学生一双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自由地翱翔在探索未来世界的无垠天空中。
摘要:美术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绘画技巧、审美素养的重任,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往的小学美术教材以绘画技法和画种体系知识为主要内容, 而现行的教材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美术应用能力、审美感知能力, 其中想象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要, 因为想象能力是学生学习绘画和欣赏美术作品的前提和基础, 所以,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美术,想象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彦芳.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研究[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1 (7) .
[2]闫丽章.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教育艺术, 2013 (3) .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感悟作者情感
文字是抽象的,教师要带领学生从文中没有生命的方块汉字以及汉字的表述方式走入作者所描绘的多姿多彩的画面,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从而真正领会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这一过程中能通过语言在脑海里生成一幅幅画面是关键的一步,没有这一幅幅图画,学生很难引起情绪体验,而这一步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的想象。
如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笔者是这样设置问题的:作者为什么不说是“杨柳”、“绿柳”而要说是“金柳”?“金柳”怎么又成了新娘?很快就有学生开始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之中了:夕阳西下,水天一色,柳枝披金,微风吹拂,长长的柳条随风摆弄摇曳的身姿,那种妩媚多情的神态恰恰就是一刚刚梳妆完毕待嫁的新娘,温柔,羞涩,风情万种。由此可见,康桥在作者心中不仅仅是一种喜欢,更多的是眷恋。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设身处地,领略作品内涵
写作从生活中获取素材,但它不是照相,必须靠想象来补充。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这就需要用想象来突破时空的限制,从而走近文本,走近作者。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不值一钱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个性解读,彰显文本魅力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的内容是确定的,但读者的解读却可以借助想象,在积极的情感倾向范围内,现出不同的风采。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时,有学生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因此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课题研究总结】推荐阅读:
如何保护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10-06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10-06
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07-21
如何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09-08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10-29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品德05-23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06-08
如何培养学生记数学笔记的习惯07-04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