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检专业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方案研究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检专业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方案研究(通用9篇)

安检专业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方案研究 篇1

1 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

(1) 随意携带与实验无关的物品进入实验室, 包括食物、饮料、衣物等。

(2) 个别学生没有按要求穿工作服进入实验室, 甚至还有衣衫不整、长发披肩等现象。

(3) 实验预习不充分, 对实验操作流程不够熟悉。

(4) 个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薄弱。在实验过程中, 个别学生贪图方便, 不按要求戴手套、口罩, 实验物品使用后不按要求分类存放等。

(5) 实验垃圾和废弃物存在混放现象。

2 培养学生生物安全意识的做法

2.1 唤起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

结合专业课教学, 重温2003 年医务人员和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SARS感染案例, 分析讨论近年来发生的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重大事故案例, 唤起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实验室消毒技术规范》《临床实验室安全要求和措施》《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原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规和文件, 让学生熟知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范。

2.2 结合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与技能

2.2.1 课前做好生物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操作规程、安全防护措施和紧急事故处理预案等。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和实验预习情况, 对仪容仪表不达标的学生, 责令其立即整改;对安全意识淡薄、实验预习不充分的学生, 要求其重新学习, 检查合格后再安排上课。

2.2.2 规范实验操作, 强化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与技能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干课程 (包括临床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和血液学检验技术等课程) 实验项目所需的标本均来自人体的血液、体液或排泄物, 这些标本很可能是疾病的传染源, 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与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规范实验操作规程, 防范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发生。具体做法为: (1) 实验前由带教教师分组示教 (一般每组10 人左右为宜) , 规范实验操作步骤, 告知学生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及急救措施; (2) 实验中加强个人生物安全防护管理, 强化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培养, 如进行有生物危害、有毒、有刺激或有腐蚀性的操作时, 应戴好手套或面罩等防护用具; (3) 加强实验过程管理,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把安全教育和必要的安全操作指导与训练贯穿于实验教学过程的始终。实验期间, 带教教师不能离开实验室或坐在一边做与实验无关的事 (如聊天或批改作业等) , 应不断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及时纠正。同时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废弃物, 避免出现有害实验废弃物与生活垃圾混放的现象,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进行一些危害性特别大的实验如操作剧毒化学品、高速运转的机器时, 指导教师应密切监督整个过程。

2.2.3 实验结束指导学生做好实验用品的整理和清洁工作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只有正确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要按生物安全防护要求, 遵守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 对需要消毒的物品彻底消毒、不留死角。将实验用过的吸管、试管、玻片等带菌器材按要求放在指定的地方, 利用高压锅、化学消毒剂、烧灼等消毒方法处理, 切勿乱丢或将带菌液体倾入水池, 并禁止将实验用品带出实验室。实验试剂、仪器设备等用品, 清洁后放回原处, 并将操作台用消毒液擦拭干净。最后使用消毒液清洁地板, 离开实验室前脱下白大衣, 用2%来苏水浸泡双手5分钟左右, 再用肥皂、清水将双手清洗干净, 然后关好水、电及门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2.3 巩固学生的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

(1) 每次实验课结束, 通过提问或小组竞赛的方式, 结合实验内容、标本及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 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以巩固学生的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如哪些操作需戴手套、穿防护服或戴防护镜?SARS、手口足病、甲型H1N1 流感等不同样本的处理方式是什么?病原微生物分为几级, 哪些微生物不能在二级医学实验室培养?哪些操作会产生气溶胶?哪些微生物会通过气溶胶传染人, 怎样预防?实验废弃物如何安全处理?利器损伤如何处理等。

(2) 把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纳入实验教学考试内容, 分数比例按实验总成绩的30%计入实验成绩。

3 培养学生生物安全意识的效果

生物安全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抓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培训是职业素质要求, 是岗位能力的需要[3]。近年来, 我们通过实验教学改革, 在校期间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物安全知识, 强化了学生生物安全技能的培养, 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能力。近两年, 我们随机对本专业二年级学生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抽查, 合格率均达98%以上, 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达标率较之前有明显提高。生物安全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习期间和毕业后的实验室安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 探讨在校期间对学生开展生物安全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方法, 增强学生生物安全意识, 提高其生物安全防护能力。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安全意识,安全防护

参考文献

[1]丛玉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

[2]申子瑜.浅谈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3) :134.

安检专业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方案研究 篇2

【关键词】汽修专业;实践操作;安全意识

汽车维修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维修车辆的过程中,安全意识非常淡薄。比如有些学生在举升车辆时不注意车辆摆放是否周正。有些学生给蓄电池充电时忘记充电时间。这些缺点会严重威胁学生的安全。

为了了解本校汽修专业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现状,我们对汽修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且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意识测试,对调查结果和学习安全意识测试结果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期望通过调查和测试对学生安全意识问题进行诊断,并探索相应的策略。

一、通过问卷调查和安全意识测试,初步了解学生安全意识缺乏的原因类型

根据调查研究,学生安全意识缺乏的基本类型是:

1.无知无畏型

调查研究显示,许多学生由于上课时没有注意听教师讲解实践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导致在实际操作时根本不知道错误的操作会导致危险情况的发生。

2.耳听为虚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主要是没有见到真实的安全事故,对老师口头所强调的安全事故不屑一顾。甚至还以为是老师杜撰出来,吓唬自己的。

3.与我无关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主要是认为自己以后不会从事该行业,以为自己以后遇不到这样的事情,所以对实践操作的安全意识漠不关心。

4.不相信自己会遇到的类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主要是认为安全事故离自己太远了,自己肯定不会遇到。或者认为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太低了,肯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二、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意义

俗语说,安全健康是1,财富是0,只有保证安全健康的1,财富后面的0才会有意义。安全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安全时时牵动着教师和家长的心。安全问题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每一天,我们通过新闻,微博,微信都可以看到有关中小学生的安全事故问题。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摆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广大家长面前的头等大事,而现在显得更为突出。

特别是在职业学校,由于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很多时候需要有实践操作的活动。此时安全是保证实践操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中职汽修专业的学生的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重要时刻,也是他们在进入社会后能否尽快适应其未来工作岗位的重要安全保障。因此能否培养出具有专业安全意识的学生是职业学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安全教育培养的方法

1.培养学生责任感

当今社会,所有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都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很多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学生责任感不强所导致的。比如说有一个学生给蓄电池充电时忘记充电时间,之后我问了这个学生,为什么没有拔下充电器插头。他说,我以为会有其他同学拔得。这就是典型的没有责任感的表现。

所以,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安全意识,首先,必须培养学生责任感。专业课,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很好的课堂。在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可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积极地营造某种情境,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意识到将来所从事行业的重要性。笔者在实践教学中,设置了一个汽车4S店安全员的角色。安全员角色由所有学生轮流担任。对于所有学生实践操作中遇到的安全方面的问题,都要求安全员认真监督,独立思考,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认真分析、讨论,找出原因。通过这种方法,笔者发现,学生的责任意识逐渐加强了。安全方面的隐患也少了。

2.让学生百“闻”不如“一”见

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不重视安全隐患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认为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那么低,不可能凑巧遇上。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做了三件事。

首先我在网络上收集了很多安全事故的视频,然后放给学生看。当学生看了血淋淋的视频以及死伤者家属的哭天抢地的情形,第一反应是太惨了。然后当学生发现安全事故也可能发生到自己上时,笔者明显觉得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明显谨慎很多。很多拿不准的动作都会跑过来问我。

其次笔者邀请到发生安全事故的一位工人,到学校给学生现场讲解他发生事故前所思所想。讲他发生事故一瞬间的情形。以及发生事故后给自己及家人带来的各种伤痛。

最后,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模仿受到安全事故伤害的工人的情形。比如说,让一个学生把一只眼睛用毛巾遮住,让他保持这种状态,上了一节课。等到下课,请他说出感受。让另一个学生把一只胳膊用毛巾绑住,不能动弹,让他保持这种状态,上一节课。等到下课铃一响,两个学生都飞速把毛巾取下,他们一刻也不想再保持那种状态。

通过方法,学生越来越对安全意识有着深刻的理解。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安全意识。

3.平时预防工作在前

俗语说预则立,不预则废。笔者在进行实践操作项目时,会着重研究这个项目的危险点在哪几个方面。上课时,在教学生实践操作前,一定会强调这个操作中的危险点在哪几个方面。实践操作的要领可以少讲一些。但是实践操作的安全注意则是一点也不能少。在学生操作之前,会反复考察学生对于安全要点的掌握。学生哪怕一个安全要点没有掌握,都不会允许学生实践操作。

另外,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每月一个主题。比如防火主题月时,我会召开防火主题班会,模拟火灾情形,训练学生的逃生本领,让学生掌握防火本领。比如说教育学生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做到实习场所的楼梯、通道、大门、紧急疏散出口等了如指掌。

4.安全工作由个人、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协作

家庭是教育的发源地,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而且具有终身教育意义。学生在家的时间也是最长的。平时在家家长应该给学生多灌输一些安全意识方面的内容。

另外社会方面可以定期邀请消防交通方面的专业人士,给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安检专业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方案研究 篇3

一、加强导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意向以及对职业所持的主要观点。它以基本职业知识为基础, 以对职业价值的理性认识为核心, 同时展开对职业目标、职业道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信念、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职业意识的形成不是突然的, 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现实、由模糊到清晰、由摇摆到稳定、由远至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生虽然目前正处于职业准备阶段, 但良好的职业意识是他们当前学业和毕业后择业、从业、创业的思想基础。

(一) 加强职业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明确努力方向

不少学生选读导游专业时, 直接认为该专业对文化基础知识要求不高, 认为该专业就是带别人出去旅游, 从而自己也顺便旅游。这种错误解读, 直接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入学不久, 开始重复初中时的恶性循环状态, 学习兴趣锐减, 学习陷入被动。实际上, 导游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学校和教师若能加强学生导游职业意识的培养, 使其了解专业特点, 创造导游角色活动条件, 将有利于发挥职业意识对学生的能动性和指向性作用,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面对自己的学习, 化被动为主动。从入学开始着手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 让学生了解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素质要求, 指导学生初步规划职业生涯, 激励学生自觉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事业有机联系起来, 可以增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明确努力方向。

(二) 加强职业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按职业规范约束言行,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选择导游专业的学生大都属于外向型性格, 活泼好动。大多数导游专业生与其他职校在校生一样, 存在纪律散漫, 行为习惯差等不良习惯, 这些都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从根本上说, 学生对自己所担当的角色长期以来处于模糊状态。因此, 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导游职业意识, 引导学生定位到导游从业人员这个角色, 并在学习生活中不断灌输导游人员职业规范, 从而引导学生以自己将来要担当的社会角色来要求自己。

(三) 加强职业意识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增强综合素养

对于导游专业的学生, 可以把他们当作一名社会导游人员来对待, 引导他们找到自我认同感。从“先模仿, 后内化”角度出发, 向学生开展导游职业规范教育, 引导学生以导游职业道德来审视、约束自己的言行。在此基础上, 再开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二、导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 导游人员职业意识的内涵

导游人员职业意识主要包括热情大度, 耐心细致, 全心全意为旅游者服务的服务意识;文明礼貌, 敬业爱岗, 把自身工作与地区形象、民族形象、国家形象结合在一起的责任意识;做好提醒、警示和预防工作, 保障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安全意识;好学向上, 不断提高讲解水平和服务水平的学习意识;团结服从, 顾全大局, 妥善与旅游者、酒店、旅游景点等部门沟通协调的团队合作意识等。导游人员的职业意识是导游工作的灵魂所在, 也是一个导游成功与否的标志。

(二) 导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现状与原因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今职业学校导游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现状, 笔者走访了多家吸纳职校导游专业毕业生的旅行社和旅游景区, 发现企业对职校导游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评价整体不高,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导游的工作时间不固定, 起得早、睡得晚, 并且需要在户外工作, 风吹日晒。部分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工作怕苦怕累。

2. 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在为旅游者服务的过程中, 难免会受委屈, 面对旅游者的抱怨, 部分学生不会化解矛盾。有的默默流泪, 有的甚至出现怒骂旅游者的情况。当面对突发情况和压力时, 不会自我疏导, 抗压能力不强。

3. 与人沟通能力不强, 不善于合作

大多数毕业生工作积极性很高, 接团前认真准备, 带团时热情细致。但部分毕业生不善于与旅行社员工或旅游者沟通, 仅仅是与一起工作的同学、朋友关系较好。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不会向同事或他人寻求帮助, 不善于和他人合作, 喜欢独来独往。

4. 对导游行业缺乏职业荣誉感

通过对从事导游工作的毕业生的跟踪走访发现, 大部分人认为导游工作强度大, 时间不固定, 行业大环境不理想;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一旦有机会将转投其他行业。对自己的工作缺乏热情和荣誉感, 这势必会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究其原因, 一是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娇生惯养, 为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当毕业踏上工作岗位时, 由“小皇帝”、“小公主”变为一个工作者和服务者, 角色转换不到位, 无法适应工作环境,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更无法承受工作中出现的困难与矛盾。二是在校期间缺乏对导游工作及工作环境的了解, 职业意识教育缺乏系统性。三是学习过程中, 专业知识体系及教授方式未能激起学生对导游行业的职业认同感。

三、培养导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一) 课程教学方面

1. 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强化导游职业道德教育

导游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强、专业性也强的学科, 课程体系庞杂。强化导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要防止抽象空洞的政治说教, 引导学生认清当今时代是个尊重和高扬人的创造价值的时代, 要充分展示自我价值, 并不取决于职业岗位, 而取决于每个人做人、做事的精细与执著。只有站在学生当前与未来所要面对的现实基点上实施教育, 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教学过程中营造导游职业氛围, 强化学生的导游角色意识

导游职业氛围的营造, 可以从对学生的称谓、上课开始语、下课结束语、模拟导游讲解过程等方面入手。上课时, 称呼学生为“某导”, 并将上课开始语改为“各位导游好”, 将“下课”改为“各位导游辛苦了”, 在模拟导游实训课程中给予学生正式导游一样的对待。经过训练, 学生的导游角色意识将不断增强, 精神面貌和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

3. 理实一体化, 强化学生的导游职业意识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应坚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以职业综合素质为本位”的教学理念, 力求遵循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采用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式教学, 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式、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战技能。可以在模拟导游室进行授课, 模拟导游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境, 如欢迎词、欢送词、现场景点讲解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等, 以此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在日常教学和学生作业中,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作业的成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定。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增强协作意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断地让学生身临其境, 用职业行为履行职业责任, 用职业责任规范职业行为。这样既能增强他们思想上对未来职业直接而又深刻的感性认识, 又能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随着这种感性认识的积淀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他们的职业意识就会实现飞跃, 逐渐理性化, 从而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

(二) 实训基地方面

1. 充分利用校内的实训场所, 营造导游行业职业氛围

在校内建立模拟导游室、模拟旅行社等实训场所。实训场所可以按照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大巴上的环境与布局标准来给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作氛围。例如, 按照旅游大巴的座位样式来摆放实训室里的桌椅;墙上悬挂本地特色景点的照片或者是导游职业道德的相关标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介绍中国或本地区的著名景点, 以及当今世界有关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

2. 加强校企合作, 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 增强学生对行业的了解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学校应与旅游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为学生提供到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实践的机会。可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请进来”是指请行业专家现身说法, 明确行业意识。可定期邀请旅行社、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来校讲学, 并就旅行社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要求进行广泛宣传, 以使学生明确导游职业意识要求, 对照自身情况, 查漏补缺。“走出去”可以有两种方式, 一是让学生作为游客多到本地的特色景点游览, 看导游带团。二是到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参观、跟团或带团。学校可与旅行社或旅游景区签订实习基地协议, 让学生到旅行社或旅游景区实习, 使学生能真正地以导游的身份进入工作状态。一方面感受旅行社的工作氛围, 另一方面听取旅行社导游或景区讲解员的介绍, 来正确认识导游服务这一职业, 消除对职业的偏见,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同时在学习的初期就对导游的服务信条以及规范服务、微笑服务、细微服务等留下深刻印象。

(三) 班级文化方面

1. 建设与企业文化相融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和以后的职业发展起着润物无声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充分利用文化角和班级园地营造导游职业文化。班级文化应包含职业精神、职业使命、团队意识、服务意识等丰富的企业文化内涵。

2. 开展丰富的主题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荣誉感

班级经常性地开展与专业有关的主题活动,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培养的目的。如导游之星大赛、礼仪之星评选、导游词创作比赛等活动, 提高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 了解行业知识, 增加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 培养职业品质。

3. 建立新的评价机制, 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评价活动

班主任和非专业教师在对导游专业学生进行评价时, 应将常规评价机制与《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结合起来 (如其中的“导游人员计分管理”制度) , 形成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激励性的考核机制。这样, 能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得的分数不只是反映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 更是对自己作为一名导游人员今后所具有的社会竞争力的衡量。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理想、有抱负的高素质人才, 而这样的人才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导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 需要学校、教师、家长、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多方面合作, 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 将职业意识渗透到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方方面面, 从而使其成为旅游行业最需要的人才。

摘要:导游职业意识是决定导游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 但职业学校导游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职业意识淡薄的现象。本文针对此现象, 从培养职业学校导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入手, 提出从课程教学改革、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班级文化营造和评价机制的改变等方面提高导游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

关键词:导游专业,职业意识,职校学生

参考文献

[1]黄志刚.增强高职酒店类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有效途径[J].机械职业教育, 2010 (8) .

[2]谭春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训练体系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 2009 (6) .

[3]陈莉.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训练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信息 (学术版) , 2006 (10) .

[4]王顺琼.提升自我意识, 培养良好行为品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7 (1) .

加强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 篇4

关键词:专业意识 培养途径 技能素质

不久前,学校对职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五年来学生在毕业两年后,仍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工作的人数只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50%。无独为偶,焊接专业二年级在校学生要求调换专业的比率也在增加。经调查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认为行业不景气,收入与付出不对,工作条件差等,有人觉得不适应岗位,有人感觉个人发展不畅等等,当然,这与行业发展的状况和社会经济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但学生个人因素是主要原因。这是一个值得专业教师深思的现象,它应该促使我们在教学中加以改进,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

一、加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经过调查,学生在入学时选择专业时就存在问题,原因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对焊接专业不感兴趣;另一种是自己无所谓,有学上就行的心态;第三种是遵从家长的意愿。当然作为专业教师我们都希望学生是自愿并且喜欢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但事实不是这样。学生的茫然,家长对职业学校的不理解,虽然学校在招生时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作为教师,我们是无权选择学生的。“教师”的科学定义就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教育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所以我们只有积极应对这种局面,充分利用专业教师自己的个人魅力和智慧实现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教师首先要破除“我的任务只是教给学生技能”的片面认识。只有成功塑造了学生成熟的专业意识,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和态度,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

二、提高兴趣是培养专业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

1、培养学生学专业的兴趣

专业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可以自觉地产生各种情感,专业意识的形成前提就是学习的兴趣。所以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及时传递行业最新信息及适当介绍就业前景,通过学生关注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是培养兴趣的最好途径,只有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有愿望进一步深入学习。

2、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专业教师在传授技能过程中应加大对焊接应用、焊接构造、焊接工艺等方面的教学,让学生一开始就对焊接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地从感性到理性,从笼统到具体。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就业的依托,也是学生形成专业意识最直接的手段。技能教育同时要伴随情感教育,把专业思想的培养贯穿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自觉深入学习,形成把握知识或技能后的成就感与在此领域从事工作的信心,逐步形成专业意识和职业观念。

3、拓展视野是培养专业意识的延伸

在掌握必备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在专业教学中要体现学生拓展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考虑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发展。就业只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人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才是教育的宗旨。项目教学是一种是培养学生拓展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成功经验。专业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整个教学过程应贯穿于车间、企业参观、市场调研、观看音像视频资料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强化专业意识。

(二)通过非技能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

1、非技能素质是专业意识的重要载体

培养学生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等非技能素质,意义十分重大。事业成功与否,往往是这些非技能因素决定的,富兰克林说“惟坚韧者始能遂其志。”梭洛则认为“只有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非技能素质是专业意识的重要载体,它直接反映学生专业意识。心理学研究证明,非技能素质直接关系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在人们的认识和行为之中,意志品质就起着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讲,意志品质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按照科学和规范要求,经历内心冲突,以正确的动机、目的战胜非正确的动机、目的,自学确定正确的行业目的,二是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排除内部障碍、外部困难,执行由首先动机引出的行为决定,努力地实现既定目的。良好的非技能素质,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所重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局限在对技能和知识的要求,还要有良好的求职动机、品质、价值观等相关素质的支撑。

2、发挥专业教师自身的影响力,培养学生的非技能素质

学生由喜欢老师而发展到喜欢这门课程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也是一个教育法则,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同,教育才能真正实施。在专业教学中这个现象尤为明显,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人格品质来影响学生,使学生爱学、乐学、亲师、敬师,使教育于无形中。要充分展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品质,给学生树立榜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勇于创新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终身学习的思想。良好的师德修养是传授专业技能和塑造专业意识的基础。

3、加强专业教学中的美育、德育

把握专业教育中美育、德育的渗透,重点要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要在专业教学中加强责任与义务教育,传达有关企业文化的内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整合。让学生成为专业素质受企业欢迎、人文修养让企业喜欢、职业态度受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

三、发挥教师、学校以及社会力量,为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创造条件

(一)科学的教学理念

从1999年中央提出推进素质教育,到今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国的教育已走向快速发展规道。学习《教育规划纲要》、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人才是我们教育人研究的课题。教育前沿的专业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科学的教学理念、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适当地在课堂上因材施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注重技术与艺术并重。

(二)创造良好的学知识、学技能的教学氛围

教育是个大环境,需要学校、企业、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职业教育更是需要社会有志者广泛理解、各级领导化大力气投入、教师精益传导授业才能办好的事业。因此社会舆论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机构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子,教师要在学校环境里创造胚育学知识、学技能、树专业的教育理念,因势利导、因人利导,遵循教育规律,完成对学生灌输专业思想的理念。

(三)利用先进的实验、实习教学手段,强化专业技能

焊接专业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应熟悉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搜集本专业的相关信息教学手段,,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让学生广泛接触焊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用最前沿知识和信息授予学生,为学生提供新的創造土壤、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他们自由探索,培养学生批判性创作思维能力。

(四)培养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体现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创造性教学方法上,具备项目设计的能力。专业课适当地采用合作式专题讨论,突出学生在创作中的主体地位。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师地位角色的转变,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学习,发挥主动性的教学策略实施等,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浅谈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 篇5

关键词:旅游专业 服务意识 培养

服务意识是旅游服务产品的生命力,是服务质量的关键,是服务工作的灵魂,是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员工素质的关键标志。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一线的旅游从业人员,拥有良好服务意识的学生才能成长为高素质的员工。由于种种原因,学生普遍缺乏服务意识。因此,职业学校教师应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一、服务意识的概念

有一位常穿梭于各个城市讲课的培训师,用一个枕头诠释了“服务意识”的定义。这位培训师睡觉要睡高枕头,所以每逢入住酒店总是把另一张床的枕头放在自己床上。但往往在第二天,客房服务员都会把他移动过的枕头放回原位。久而久之,他不好意思麻烦服务员,于是睡醒后自动把移动过的枕头放回原位。直到有一次到自贡入住汇东大酒店。那次他实在太劳累了,第二天起床后把换回枕头的事忘了。晚上回到房间,发现枕头变了,下层是一个普通枕头,上层是一个散发淡淡药香的保健枕头,而且比普通枕头高了一些。这个贴心的小细节让他对这家酒店的印象特别深。从此以后,一有机会到自贡他肯定入住这家酒店,而且还介绍给亲戚朋友们入住。细节留住了这位客人的心,也体现了该酒店比较强的服务意识。

服务意识,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而旅游行业的服务意识是指旅游业相关工作人员发自内心为客人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具有服务意识的人总是以客人为中心,会站在客人的立场上,急客人之所急,想客人之所想。一个具有服务意识的员工,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二、培养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1、拥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是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保障

由于竞争的激烈性,旅游企业必然会很重视员工服务意识的养成。拥有良好服务意识的服务人员,必将用过硬的服务技能和优质的服务态度帮企业赢得更多的客人,必将成为受欢迎的员工。学校在就业前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能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为自己打下优质服务的基础,从而有了稳定就业的保障。

2、拥有服务意识是旅游专业学生提高自己竞争力的需要

旅游业要求从业者一定要有较强的服务、服从意识,若是学生在学校或岗前没有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将降低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不利于个人职业的发展。例如:上岗时怕苦怕累,受气时消极旷工,与客人有冲突,不会灵活应对工作中的突发情况等。若是在学校就已经拥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可以缩短从学校到就业的过渡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为将来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当代学生服务意识缺淡薄的原因

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学生的服务意识十分淡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1、家庭教育的偏差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学生,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比较稳定,并且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几乎没吃过什么苦,受过什么气。家长也很少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更别说为别人做些什么了。这种被宠爱被伺候的家庭生活让他们没有劳动意识,自理能力差,在家庭生活中都不曾为家人做些什么,更不用说接受所从事的行业要为客人服务的事实。

2、学校教育的偏差

具备服务意识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对旅游专业来说尤其重要。然而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技能鉴定中重点强调动手能力,不涉及服务意识的考核,在课程的安排中也没有专门的设置服务意识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能力、心理及态度等综合因素的培养。

3、社会风气的偏差

旅游业属于服务性的第三产业,而世俗观念认为,服务业是“伺候人、低人一等、没有出息的工作”。受社会大风气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也认为服务性行业是侍候人的行业,选择这一行业有种自卑感,如果在工作中不被客人尊重,自尊心更是大大地被伤害。

四、如何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人的服务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家长与老师共同教育,更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来实现。为了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有必要在学习期间对其进行旅游服务意识的培养。

1、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养成良好的服务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学生为老师为同学服务的意识,让她们把服务当成一种习惯。比如:随手关门关灯关窗,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帮助有事的同学值日,主动关心生病的同学等等,教导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对学生的每一次主动服务或点滴进步都应及时表扬、鼓励,以促使学生端正服务行为,从接受服务到愿意服务,进而喜欢服务。

2、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服务意识

(1)通过理论课程的渗透,灌输旅游服务意识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各科课程相互渗透,向学生灌输服务意识。如在《礼貌礼节》中,通过礼节礼貌等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良好的礼貌礼节是打开人际沟通的钥匙;在《就业指导》中,通过服务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服务意识是旅游优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个人和企业形象的法宝。

(2)通过情景模拟练习,强化旅游服务意识

在前厅、客房、餐饮、导游等课程教学中都有大量的情景模拟。学生通过模拟导游、餐厅服务员等角色,亲身体验服务和被服务的感受,使学生在练习中渐入角色,培养服务意识。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变换“挑剔的客人”、“细心的导游”等角色,这对于强化学生的旅游服务意识是非常有效的。

(3)设计多种教育评价方式

评定一个学生的综合成绩,不能只看考试成绩和技能鉴定证书,更要参考学生平时操作过程中,是否具备“服务意识”,日常的行为规范是否能做好,同学间能否互相帮助,是否能关心他人等。通过设计多种教育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

3、在校外实践的活动中获取服务意识的体验

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仅仅在教学中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校教学毕竟是以书本和理论知识为主导,学生缺乏实际感受,因此,应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旅行社、饭店参观,让学生利用假期到旅行社、饭店实习等等,让学生对服务意识获得切实的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进而强化服务意识。

总之,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養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旅游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要靠学生、学校和旅游企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拥有良好服务意识的学生,才能培养出未来的能提供优质服务的旅游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杨小鹏.白天鹅宾馆管理实务.广东旅游出版社.

[2]杨宏建.酒店服务礼仪培训标准.中国纺织出版社.

安检专业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方案研究 篇6

1 服务意识的内容

狭义的服务意识是指服务行业从业者对服务的认识和理解, 以及从业人员内在素质中对服务的感受和修养 (包括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技能等各个方面) 并自觉地发自内心地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有偿劳动的意识。教育心理学认为, 服务意识包括服务认识、服务感受和服务行为方式三个层次。服务认识是对服务含义的认知, 服务感受是在服务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当服务认识和服务感受成为推动个体产生行为的动力时, 便产生了服务动机。服务行为方式是实现服务动机的途径, 是一个人对服务认识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对服务意识的培养, 主要包括服务认识教育和学生对服务感受的初步体验教育两方面。

2 90后大学生服务意识的特征分析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思想活跃、清新健康的90后, 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一代, 他们出生在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经济迅速发展、信息高度发达的特殊时代, 具有睿智和轻狂、成熟而盲目、理性而躁动的显著群体特征。

2.1 群体共性特征

90后一般通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中国公民。他们出生在社会转型加剧、改革深入、开放扩大和信息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既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体验者, 也是社会不良风气和文化传媒的受害者。因此, 90后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思维、行为和认知方式, 90后大学生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共性大致如下。

自我动手能力一般。因为是独生子女, 家庭中的长辈往往会舍不得孩子自己动手, 往往把家务揽在自己的身上, 这样会使孩子的动手能力一般。团队意识薄弱。家中除了大人, 只有他一个孩子, 总是一个人玩, 从而导致孩子不太适应集体生活, 而且家长怕孩子不安全, 受委屈, 让孩子没有更多的团队活动, 这样会使得孩子团队意识薄弱, 适应团队的能力变差。抗压能力一般。在生活中遇到小困难时, 以往家长会帮着出主意, 当他们一个人时, 往往就会解决不了。从而便受不了, 最后可能会导致孩子逃避或者是依赖大人的习惯, 承受不起磨难。所以, 绝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是掌上明珠, 参加工作便挑三拣四, 做事之前首先讲代价。自我意识强烈的90后在酒店服务的过程中往往会与顾客发生冲突, 而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2.2 养成教育欠缺

基础教育阶段服务意识教育的缺失。传统中小学教育的指向是智商—情商—灵商, 着重智力培养, 而忽视人际交往、自我激励等情商以及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等灵商的培养, 不注重从日常行为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习惯, 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 忽视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用制度管理学生, 忽视人性化教育。

2.3 易受传统偏执思想的影响

首先, 目前社会上还存在有认为服务业是“伺候人”、“低人一等”的传统思想, 许多人不愿选择服务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 更愿意去从事那些所谓的体面稳定的工作。酒店在招聘过程中只能降低招聘条件, 因而所招聘到的员工服务意识都普遍偏低。其次, 家庭教育观念的落后以及学校教育体制的不健全, 使得酒店专业人才市场尚未完全形成, 专业人才储备不足。许多人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养成了依赖和懒惰的心理, 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不愿意为他人奉献和付出, 从而影响了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在部分院校陆续开设的酒店管理课程中, 往往重视专业知识的讲解, 忽视了学生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等因素的培养以及实际服务技能的训练。

3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策略

3.1 家庭环境的培养

在学生意识到服务业的价值之前, 父母首先对服务业有充分的了解。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的比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逐渐增大。服务业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操作技能。为他人服务, 是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服务的流向与能力和爱心的流向是一致的, 与劳动收入的社会价值实现是反向的。父母对服务业的充分了解才能支持其子女从事服务业。只有从根本上着手, 才能从根本解决学生关于服务的价值理解问题。比如在实习过程中, 学生会因为被分配到了自己不愿从事的岗位而提出不实习的申请。而家长往往没有站在学校的立场去合力培养他的独立自主意识, 同意子女的申请。

3.2 学校环境的培养

3.2.1 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

酒店管理专业服务意识相关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采用课堂的教学方式。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传授, 这样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如用案例教学法将学生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激发出来, 将学生有关于服务意识的思维拓展出来, 从而加深学生对服务意识的理解和深入。如采用体验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深入到服务意识培养的角色之中, 深入了解顾客的切身感觉,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 还有专题研究法、情境模拟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课堂中进行一次情境模拟训练, 简单模拟客人从进入餐厅到用餐期间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分几批学生轮流扮演客人和服务员的角色。让学生在情境模拟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服务方面的诸多不足。比起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 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2 校园的职业养成教育

遵循强迫养成的习惯到自觉形成的规律, 学校把服务的动作、表情、态度等写入日常行为规范, 作为综合素质考评的一部分。如见面的微笑、握手礼、鞠躬礼、友好热情的问好“您、请”等服务时用语、发型、服饰按照酒店的行业规范来要求。在校园里, 学校应该主动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服务他人的机会, 在点点滴滴中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勤工俭学、暑期实践、周末打工等形式的社会服务形式都可以让学生在社交中学会与别人相处, 树立端正的服务意识。

3.2.3“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渗透

酒店参与教学过程。学校为了使教学贴近酒店的需要, 对于有意向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 要积极邀请他们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根据酒店的要求和建议制订专业计划, 确定专业目标, 在课程建设中, 邀请酒店技术骨干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编写教材, 使课程符合酒店需要, 符合行业标准。同时酒店专家担任课程教师, 承担教学或实践指导任务, 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可以了解学校和学生的基本情况, 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更加贴近酒店的具体运营管理方面的讯息, 有利于学生了解岗位职责, 并掌握各种服务技能与要求。学生从课堂—酒店的教学环节中掌握技能、提升专业素养。

教师进酒店。为了让学生掌握生产技能, 熟悉最新技术技巧和材料, 学校要积极组织相关的专业课教师进入酒店进行学习锻炼,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经过老师在酒店的实习期间, 老师在现实情况下记录在酒店里发生的事情, 拍摄在酒店里的培训情况, 从而经过老师的讲解, 学生掌握真实的服务能力及应用状况, 了解真实服务环境。在教师进酒店的过程中, 除了教师能力的提高之外, 教师的酒店服务意识也有了一定程度地提高。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模拟入住的场景, 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服务意识的不足之处。之后教师把在酒店里拍摄下来的部门培训入住过程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 结合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 之后老师再讲解这个过程中的注意之处和学生应该有的服务态度。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中, 加强对服务意识的重视, 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慢慢地提高服务意识, 从而达到学生服务意识的提高。在播放案例的时候, 正确的和错误的案例相结合。并让学生自己发现, 不同的服务态度和不同的服务意识的自觉程度所造成的不同后果。让学生意识到在酒店服务中主动积极的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的服务意识。

3.3 社会环境的培养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 在这个大环境中, 人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对于酒店服务业的正确认识可以引导人们对酒店业的正确认识, 从而引导学生对酒店服务业的正确认识。如社会正确地认识酒店服务业是第三产业,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认识, 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重要途径, 社会的舆论导向和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可以让人们充分意识到社会对服务行业的重视, 从而学生在认识酒店服务业的同时也会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服务意识应该是全方位的, 而培养服务意识的途径应从多角度着手, 这其中社会培养是重要的途径之一。所谓的社会培养是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 树立基本的社会意识, 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的过程。学生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培养, 能力的最终发挥在社会, 而能力的真正检测也在社会。在社会上能使人的服务意识的体现发挥到极点, 也会让很多人重新完成对能力的探求。但社会对自我提高服务意识能力的检测是残酷的, 往往因为能力的缺乏而大受其害。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全方位的。所以, 学生培养服务意识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尝试着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 为学生的社会培养提供便利条件, 让学生在社会中锻炼自己, 尽快度过毕业后的适应阶段, 加快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培养。

4 结论

在酒店硬件设施不断完善, 酒店服务技术质量不断提升的今天, 服务效率与效果成为了酒店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 也是饭店服务和管理水平的具体表现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酒店业竞争也不断地升级, 这就迫切要求酒店业要迅速更新服务理念, 把服务意识的培养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酒店管理专业的当代大学生要形成乐于服务的意识, 才能从内心出发为客人提供贴心、细致、友善的服务, 提升酒店业的整体服务形象。

参考文献

论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设计意识培养 篇7

在我国, 建筑学专业划归于工科范畴。但我们常有体会, 建筑的创作过程是难以言说的, 尤其是涉及到灵感、氛围、尺度这样与心理紧密相关的话题。但建筑教育的职责是必须将设计过程、创作方式等难以言说的内容传达出来。因此与很多工科专业相比, 建筑学教育有其特殊性, 需要特殊的传授与学习方式。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困难, 东西方古老的建筑教育 (如果把中国古代建筑工匠带徒弟看作是建筑教育的话) 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身教”而非“言传”的方式。这样的授徒方式下, 传授的主体是型制、做法、规则, 而“创造”一词往往是缺席的———也许这根本无法靠“传授”获得。对于当前的建筑学, 有一个问题必须要思考, 除了传授那些方便教导的设计“手法”, 如何切实地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呢?

而建筑学的学生则普遍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由于绝大部分建筑院校招收的都是理科学生, 因此相当多的新生会在大学里受到“冲击”———在短短的一两年里, 他们就会经历两次重要的转化:首先是由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进入到以视觉思考为核心的领域;紧接着, 又要从纯视觉思考 (构成、造型训练) 转向对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与空间创造 (含有功能要求的设计) 。这是两次至关重要的转化过程。从表面看是学习内容的变化, 但从思维方式来看, 则是两次质的转型———思维方式的转化:第一次是将逻辑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第二次则是将形象思维融入新的逻辑思维, 逐渐演进为建筑学所需要的更复杂的综合思维方式。很显然, 这些都不是仅靠单纯训练“设计手法”能够解决的。

针对这个问题, 需要从建筑师的知识结构、执业状态来分析。建筑学专业需要的, 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能力, 它包含了形态创造、空间体验、尺度把握、建造控制、逻辑推演、口头表达、数据分析、成果表现……提出职业选择理论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德 (J.L.Holland) 曾经根据六种典型性格来进行职业分类:“现实、智慧、社会、传统、企业和艺术的趋向”。以他的观点看, 与建筑学相对应的, 其典型性格总体而言是智慧的趋向。但与此同时, 其它的性格趋向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发挥一定的作用, 是一个高度综合化的领域。而设计手法, 则仅在这样的宽广领域里占有一部分空间。

我们常说某某的设计“感觉”很好, 或说某个设计找不到“感觉”, 进行得很吃力。“感觉”在设计中似乎举足轻重, 那么, “感觉”到底为何物?“感觉”是“意识”的前奏。“感觉”里的重要内涵是“意蕴、意义”。正如英文中“sense”这个词, 有时译作“感觉”、“感官”, 有时译作“意义”。在本文讨论的建筑学教育的范畴内, “意识”是建立在“有意义”的感觉之上的, 良好的感觉可以 (也应该) 上升为一种专业的设计意识, 为日后的职业实践打下“再学习”的基础。此处提到“再学习”, 是因为大学毕业并非是人才培养的终点。恰恰相反, 毕业仅仅是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开始实践的起点。一个学生的水平与价值大小, 绝不应仅看其毕业时的成绩水平, 而更取决于毕业后的潜能与素质。客观地说, 学校里传授的知识都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因为很多知识本身的更新周期甚至比教育周期还要短。因此这促使我们再度思考这个并不新鲜的问题:到底是是“掌握知识”还是“培养能力”?通过对建筑学学科的分析, 以及对建筑师实践状态的多个个案研究, 我们可以明确一点:“意识”决定“能力”。

(一) 实际操作的意识

作为设计者, 最为基本的意识便是“做”———在行动中学习。因此设计类专业几乎都采用“工作室”制度作为其教学的基础部分。例如包豪斯, 正是采用了以“实践”为基本出发点, 创造性地以功能、实践为特征建立了设计教学体系。这不但使学生从技术上掌握各种生产技术, 而且使教学的成果直接以产品的方式展现, 同时产生经济效益, 对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学校的角度, “实践”则意味着新的教学体系的再建立———从课堂转型为工作室。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实践”的涵义在于勤于动手动脑, 深入到具体的设计问题中去, 深入到设计调研现场中去, 深入到每一块材料中去。除了“动手”、“实践”的涵义之外, 在思想上, “做”设计有两层意思:一是始终坚持对现实问题的关注, 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结构;二是从现实生活世界的问题中引发对建筑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并为具体设计提供容易忽视的新视点和新答案。这两种方式都可使建筑反过来影响生活世界, 最终实现建筑学的意义。

(二) 综合感知的意识

感知能力是我们与周边世界的联系纽带。由于“视觉”在建筑感知类型上的首要性, 我们不妨将知觉类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视觉感知, 另一类是非视觉感知。视觉感知不再赘述。

非视觉感知类的特征是不易察觉的, 常被忽略的。这里要提到尤哈尼·帕拉斯马, 他以诗意语言阐述了作为现象学的知觉在建筑学中的情景, 分析了建筑中人的各种感受, 强调身体, 即知觉主体经验的重要。

帕拉斯马在《建筑七感》 (An Architectureof the Seven Senses) 一文中, 以文艺复兴时已经认识到的五种感知类型为基础, 列举了人对建筑的七种知觉。他认为, 不同的建筑可以有不同的感觉特征, 除了“视觉层面的”建筑学, 还应该有一种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等的建筑体验。与其说这是在以现象学的方式理解建筑, 不如将其看成是作为优秀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敏锐感受。可以看出, 除了视觉之外, 其它感知方式依旧重要。比如, “手”在设计中可谓举足轻重, 建筑材料的触觉是十分重要的设计源泉。计算机虚拟现实的能力不断提高, 表达成果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但这仍旧代替不了感官的真实感知。而计算机虚拟现实的发展, 正是朝着全方位感知的方向推进的。

建筑学的社会性特征, 决定了它的学习与实践历程不是实验室或者书房式的。全面的感知能力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应必备的。设计的意识, 很大程度存在于这样的点滴感受间。

二、结语

本文浅议“设计意识”的目的, 是希望能够最终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设计能力是一种复杂的结构性的能力, 它包容了多种具体内容。能力与知识、技能、意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却又不是一回事。学生通过接受建筑教育, 从意识迈向能力, 使知识转化为价值, 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建筑后备人才。

摘要:在当代建筑学教育中, 教学机构不仅要传授技能与手法, 更应思考如何塑造富有潜力、素质全面的人才。在专业知识更新日益加剧的背景下, 传授“知识”之外加强对“设计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设计意识”是对待建筑专业的一种超越“技能”的态度, 可以分别从“实际操作”、“创新超越”、“整体系统”、“开放吸收”和“综合感知”等五个方面来理解。

关键词:建筑学教育,设计意识,潜力

参考文献

[1]安藤忠雄研究室编, 建筑师的20岁,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Juhani Pallasmaa, 芬兰赫尔辛基理工大学教授.

安检专业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方案研究 篇8

【关键词】酒店管理 服务意识 职业意识

一、概述

服务意识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与一切企业利益相关的人或企业的交往中所体现的为其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服务意识有强烈与淡漠之分,有主动与被动之分。这是认识程度问题,认识深刻就会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有了强烈展现个人才华、体现人生价值的观念,就会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有了以公司为家、热爱集体、无私奉献的风格和精神,就会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二、酒店管理专业中学生服务意识管理的现状分析

1、整体服务意识薄弱

服务管理质量亟待提高酒店服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树立酒店服务意识,提升酒店服务质量,它是酒店管理工作的关键一环。但是,就现阶段我国的酒店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来看,我国酒店行业的整体服务意识薄弱,酒店服务人员的服务热情不够,整体的服务管理急需调整,酒店服务管理质量还亟待提高。酒店工作人员成为服务的口头拥护者,各种服务意识仅停留在口号标语的层面,"微笑服務","顾客是上帝"这些具体的服务理念仅仅局限于表面,没有真正融入具体的实际服务中,没有落到实处,服务人员没有真正致力于提升酒店的整体服务意识,酒店各部门工作人员缺乏积极主动的良性互动,实现工作的有效配合和分工协作,整体的团队意识薄弱,没有整体服务的思想意识。而作为为酒店培养输送人才的大专院校的学生更是缺乏服务意识。

2、服务人员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参差不齐

酒店服务质量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而言,与酒店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酒店的服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就是酒店的活动名片,所以,酒店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要严格要求,培养高素质专业酒店管理人员和酒店服务人员,吸纳优秀的酒店管理人才。这就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大专院校培养出优秀的酒店管理人才,而目前大专院校在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方面不太重视服务意识的培养,造成学生高傲自满,有些甚至耍大小姐脾气,服务态度恶劣,就目前我国酒店的整体状况而言,酒店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使酒店行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酒店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3、服务意识缺乏主动

学生服务意识缺乏主动,有很多原因,第一、服务意识的萌生,通常最早来自于家长的教育。家长越早教育孩子应该尊重别人,礼貌待人 ,那么,孩子就能够越早建立起服务意识。第二、担心遭到拒绝,这是由以往曾经遭遇过不喜欢被别人服务的顾客的拒绝所造成的心理障碍。第三、这是由于对自己要求过高,或对自己的服务素质缺乏自信所造成的。第四、担心别人嘲讽,其实在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成问题了,没有几个人有那闲工夫去嘲讽别人的优秀了,尽可以大胆表现自己,让他们学去吧。即使有人嘲讽,又能怎么样。第五、感觉心里委屈,这其实是因为心里不平衡所造成的。本来人人平等,为何我要服务别人?这是很多人在服务意识尚未真正建立之前的一种正常心理活动。第六,厌恶服务对象,喜欢谁才接近谁,讨厌谁就远离谁,这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却严重违背了一视同仁的普遍服务原则。要想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必须调整自己的心胸,让自己的心胸宽广起来,才能容纳各类人,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三、大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策略

1. 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从大一开始就将职业素养培训列入日程,并在各门专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都加入这一内容,例如将酒店礼仪规范设置为第一学期开设,将酒店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等专题列入该门课程的学习,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相关教育,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向学生灌输该专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意识和素养,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酒店行业必须经历基层、一线的积累,让学生做好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以及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逐渐认识到合作意识、忠诚意识的重要性;到第五学期实习期间,可选择在实习点再进行职业意识强化训练。

2. 优化教师队伍,树立酒店职业意识典范

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师的言传身教往往对学生的就业取向有非常大的影响。鉴于“双师型”师资培养的要求,教师本身可通过假期实践、学校往高星级酒店派送培养等方式亲身体验酒店工作,在思想首先达成共识,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能身体力行,也可从企业聘请专业人才作为专业教师,为学生树立酒店职业意识典范。

3. 行业专家现身说法,明确行业意识要求

多数学生表示,读好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也普遍接受要按照行业需求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并以行业需求作为塑造自身的标尺。学校可定期邀请高星级酒店的管理人员、或是往届毕业并一直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学生来校讲学,并就酒店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要求进行广泛宣传,以使学生明确酒店职业意识要求,对照自身情况,查漏补缺。同时,可利用学生实习的契机,请酒店方面就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再进行专题培训。

4. 重视实训教学和专业实践,体验仿真工作情境

酒店职业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行业专家的引导都不可或缺,但不是一份作业、一场考试就能达到相应效果的,更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实际操作演练。在实训教学中,通过设置各种工作情镜,让学生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将如前所述得到的关于酒店职业意识的理念付诸实践。例如酒店前厅接待工作过程中,首先接待人员的仪容仪表要严格符合规范,工作过程中需要眼观四方,耳听八面,随时关注大堂动静,关注每一位客人,并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这就需要良好的服务意识;同时,前台掌握着最为详细的客史档案,还可能需要处理客人与酒店的某些纠纷,这时对客人的忠诚及对酒店的忠诚都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前厅接待的实训教学及顶岗实习的专业实践,可亲身体会到这些酒店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并在工作情境中逐步培养出良好的酒店职业意识。

【参考文献】

[1]谢萍. 浅论酒店服务意识[J]. 职业技术,2009,(7).

安检专业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方案研究 篇9

1. 研究对象

临沂大学2015 级、2016 级的480名非体育专业大学生。

2. 研究方法

(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潍坊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共查阅论文资料60 余篇。

( 2) 访谈法。通过与专业的教师和教练交流获得相关资料。

( 3) 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统计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 4) 逻辑分析推理法。运用多种逻辑分析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关的结论。

二、篮球意识的含义以及表现

1. 定义

篮球意识是指篮球运动员从事篮球实践活动中经过大脑积极思维过程而产生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性的特殊机能和能力。

2. 篮球意识的表现

( 1) 运动感知的正确性。人体对外界的感知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在篮球运动中视觉感知最为重要, 听觉感知和触觉感知次之。视觉感知的正确性直接影响着运动员对场上情况分析判断的正确性, 并最终表现为做出相应动作的准确性。

( 2) 技术运用的合理性。在运动场上技术运用的合理性包含: ①技术动作的准确性; ②技术动作的隐蔽性; ③队员间配合的默契性; ④攻防时机的把握性; ⑤技战术运用的灵活性。

( 3) 团队配合性。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 要求运动员在场上不仅自己要运用正确的技术和动作, 还要时刻观察队友的情况, 在防守和进攻的过程中要与队友进行密切的配合,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取得胜利。

( 4) 技战术的实效性。在篮球运动中运动员在赛程上所进行的各种技术动作都是围绕本队赛前所设定的技战术进行的。在比赛中为保证本队技战术的顺利进行, 要求场上队员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 合理做出自己所要做出的技术动作。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以下是对目前在校大学生篮球意识现状调查及调查结果的分析。

( 1) 动作的目的性。在篮球比赛中, 运动员所做的每一个技术动作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技术动作是配合整体战术的重要手段。因此运动员不仅要高质量地完成技术动作, 同时还要保证技术动作在赛场上的合理利用, 力求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能按照预先设定的战术目标去进行。从表中看来, 目前在校大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动作的目的性上表现还是不错的。

( 2) 判断的准确性。在篮球运动中动作的合理性源于正确的判断, 判断正确与否是直接关系到技战术、技术动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从表中可以看出, 目前在校大学生在判断的正确性上还有待提高。

( 3) 战术的合理性。篮球运动是一项对技战术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 因此必须要求运动员根据赛场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技战术。篮球技战术的设定、运用都离不开时间、空间和人。因此合理地运用技战术来掌控比赛, 是取得胜利的关键。通过表我们可以看出, 在校大学生在战术的合理运用上还存在很大的欠缺, 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 4) 整体的配合性。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 为保证赢得比赛就要求在场的每名队员都要与同伴进行有效的战术配合, 使个人技术恰当地融入到集体技战术中, 保证整体技战术的顺利进行。目前在校大学生整体作战意识较差, 在赛场中基本都是单打独斗, 不能很好地与队友配合, 技战术的整体性很难保证。

四、大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

1. 篮球理论知识的学习

( 1) 理论知识的学习。篮球意识的养成是以掌握篮球基本知识为基础的。通过相应的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篮球运动的历史及技术发展趋势和特点, 掌握基础的技术动作要领, 理解篮球意识的概念及形成, 帮助学生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是养成篮球意识的关键因素之一。

( 2) 篮球规则的学习。在比赛中合理地利用规则也是取胜的必要手段之一, 如本队在比分领先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地利用24 秒的进攻时间拖延比赛, 减少对手的进攻时间。同时也要及时关注篮球规则的变化情况, 如新规则掷底线界外球, 限制区内的进攻队员无3 秒违秒。进攻队员应充分利用这一规则在篮下强攻, 而防守队员就必须加强对篮下对方队员的防守。

2. 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篮球运动中, 篮球运动员所采取的一切行动都源于对场上信息的观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应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形成在运球、传球、进攻、防守等各种技术环节中抬头观察场上情况的习惯。

3. 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比赛的过程也是双方队员心理自控能力较量的过程, 在比赛中有效地控制自我的心理变化是取胜的关键。如在本方不利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 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比赛, 克服困难, 并赢得最终的比赛, 这就要求运动员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要求体育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设定相应的教学情景, 让学生去适应这种环境, 使学生适应并掌握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

4. 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对于大学生来说, 掌握正确、扎实的基本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篮球战术意识的体现是通过娴熟的、扎实的篮球技术表现出来的, 因此在日常的篮球教学中篮球基本技术的练习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同时在进行基本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也应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相应的战术意识, 把技战术训练和战术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意识。

5. 注重战术思维的培养

战术思维的灵活性, 是培养战术意识的中心环节。要求学生在日常的训练、比赛中学会用脑去思考, 在练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所要学习和练习的技术动作, 如何快捷合理地掌握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 在比赛中要认真分析教练员的战术意图及场上的情况, 灵活地运用战术, 取得比赛的胜利。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 从而使战术思维与战术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达到培育篮球意识的目的。

五、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 1) 从篮球意识的作用来看, 篮球意识是篮球运动必不可少的主导因素。学生篮球意识的养成是长期、系统的过程, 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篮球意识作为教学训练的重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 2) 从篮球运动本身来看, 篮球意识是保证篮球比赛顺利进行的前提。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项目, 要求运动员在保证整体利益的前提下, 发挥自己的个人特点。所有的这些都要求篮球选手具备灵活的判断能力、快速的思维分析能力、果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篮球意识的养成与日常的训练密不可分。

( 3) 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 篮球意识的培养是可能的。大学生思维能力基本发展成熟, 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针对在篮球学习中遇到的部分问题他们也能自我解决。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对篮球运动接触相对较少, 进入大学阶段他们的篮球水平还处于篮球运动的初级阶段, 因此大学体育课篮球教学内容也基本都是基础性教学。目前的篮球课堂基础教学与学生目前的思维能力不相匹配, 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 体育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性动作的练习, 同时要加强技战术的教学训练, 并在相应的课堂比赛中加以运用。

( 4) 在进行战术训练时, 无论是局部的二人配合还是全队的配合, 都要求场上的每名队员明确自己的跑动线路、所要进行的配合形式、自己的职责等。另外通过教师的战术技术分析, 加强学生对战术意识的深层次理解, 从而提高他们的战术思维能力; 通过加强比赛的难度与训练的强度, 提高他们在困难条件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战术意识的实效性; 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逐步养成习惯性的意识动作, 如在防守的过程中每名队员的位置跑动意识,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求队员防守自己位置的对手, 还要随时观察其他队员的情况, 做好协同防守。

2. 建议

( 1) 提高观察能力。篮球场上的运动员通过对场上情况的观察做出相应的判断与正确的反应是篮球比赛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训练, 如在运球练习时要让学生抬起头来运球, 同时观察场上别的队友的情况。

( 2) 规范化的技战术练习。对于每名学生来讲, 扎实的技战术基础是打好篮球的保证。在课堂练习中, 体育教师在进行基本的技战术训练时要把战术意识贯穿其中, 把技战术训练与培养战术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技战术的运用能力。

战术意识是篮球意识的核心。战术意识对学生的另一项要求是灵活的思维能力, 即要求提高学生在场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以理论为指导, 以掌握基本技术和战术为基础,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篮球意识为目的,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通过不断的练习、实战和总结, 达到提高学生篮球运动意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守恒, 张全宁.关于“篮球意识”的理论探讨[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 1999, (1) .

[2]王大中, 范素香.略论篮球运动员比赛意识的培养[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2OO3, (5) .

[3]陈章云.篮球意识研究 (综述)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6, (5) .

上一篇:苦瓜汁作文下一篇:教案范爱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