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能力培养研究报告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质疑能力培养研究报告(精选8篇)

质疑能力培养研究报告 篇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已经一步步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我们的生活,课堂上教师一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力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如今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还学生学习实践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等侍教师传授知识的习惯,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者。特此,我结合本班以及本年级组各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开展了学生的调查,经调查发现:

(1)班级和教材:本课题实验班级共有8个班级,均已经使用新课程版教材,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已有所改变,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观。(2)学生学习上的相关情况:在课堂上,少数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大多数学生很少或没有提问;课外时间,不懂就问、来找老师问问题的学生屈指可数。(3)我校教师教学上的相关情况:不管是教学旧教材或新教材的教师,对学生课堂提问或课外提问少的现象虽然有所注意,但是还不够重视,“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次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更为巧妙,而较少甚至极少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善问。比如,在目前提倡并流行的小组讨论学习方式上,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学生在讨论怎么回答,很少看到有要求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的。在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使学生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理,并将其引向具有真正的科学创新行动,应当成为变革现存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切入点。要真正塑造创造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使这些问题经过教师的引导或者学生的讨论得到解决,则不仅会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动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进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下的教育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关注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提问”能力,课堂教学中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为以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外,都学会敢问、能问、善问。通过宣传提倡,使每位学生学会敢问,培养“质疑提问”的积极性;通过方法指导,使每位学生学会能问,提高“质疑提问”的质量;通过教学训练,使每位学生学会善问,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

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具体实施过程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研究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其它的辅助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自研究教师实施研究以来,我们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在课堂中进行扎实的研究,听课中有发现不足之处,研究教师会通过在一起讨论想出解决的办法,解决不了的请学校领导以及教研室的研究人员一起帮忙来解决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继续在各自的课堂中进行试验研究。

2.文献研究法: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问题并搜集与课题相关的现有研究现状文章,了解课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借鉴利用掌握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3.经验总结法:及时小结,做好各阶段的工作,完成相应教学论文和各阶段的报告等。

4.调查研究法:在班级,教师中开展调查,讨论,对比等活动,及时搜集相关材料。

五、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课题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5年12月——2006年4月)1.制定课题计划,采用自愿加盟的方法,组建课题组。

2.所有加盟的实验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并共享所得,通过相互听课。对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情况做摸底调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当前教学的现状,初步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实施措施。

3.在教学中,定期组织教师 讨论、交流,不断完善操作方法和教学思路,为具体开展研究做准备。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6年4月——2009年7月)

1.确定研究班级,研究教师根据年级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教学活动。自从确立;了研究班级,研究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以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主线来教学。

2.根据教学内容,实施“质疑提问”的教学研究,积累教学案例,总结教学经验。研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备课时在质疑环节上下功夫,精心设计能够质疑的段落,精心研究课堂上如何能调动学生发问的积极性,精心研究学生的发问方法,课堂上研究教师始终把研究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贯穿于课堂教学,学生刚开始很不习惯老师也觉得不会上课了,慢慢的学生喜欢上了这样的教学,喜欢提问了,每堂课成了充满问题的课堂。

3.根据研究主题,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提高教学研究的效果。为了能够有效的研究此项课题,研究教师在校在校在一起学习理论知识,还多次利用业余时间也在不断学校,以获取研究的理论水平。

4.通过调查、比较等方法,对试验效果进行评价,对实施方法进行改进。研究教师相互探讨,相互到各研究班去听课,进行对比找出各自的差距,然后再进行改进。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2)

撰写试验结题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实录,完善课题研究的理论,形成研究报告,实验成果的展示、课题结题,进行成果鉴定。

(二)研究过程及具体方法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

为了能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们常利用班会课进行讲述科学家小时候敢于质疑,长大后有成就的故事,如瓦特小时候的故事《壶盖为什么会动》,鲁班小时候的故事《锯是怎样发明的》,课外读物中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敢于质疑问难的故事,给学生树立勤动脑、敢质疑的榜样,慢慢在学生的心田中培养质疑的欲望。

2.教学中使学生敢于发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课题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努力

帮助了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在这方面我们的课题组成员陈丽就做的比较好,在她的课堂上,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她就让这位学生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她常让这些学生在课下单独问老师;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她就让学生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们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不要怕学生意外提问打乱我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思路,应该把质疑的权利和时间交付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质疑设问,自行释疑解难,使学生亲历这一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乐趣。教师每教一课书,可在三个环节处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如初读课文时,叫学生就课文的生字新词及不懂的句子提出质疑。细读课文时,叫学生就文章各部分的联系及表述形式的技巧等方面提出质疑。熟读课文时,叫学生就文章的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和各方面的联系、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等方面提出质疑。这样,学生每学一篇课文,他们的提问经历了由表面字词到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再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么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他们有机会亮出自己心中的疑点,让他们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的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应是给学生提供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的开端。同时,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4.教给学生问“问题提问”的方法

当代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要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教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交给学生以下质疑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教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交给学生以下质疑的方法。

(1)课始,抓住课题质疑

课一开始,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问: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向谁借?借到了吗?等等。这样,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另外,有些课题本身就是学生疑之所在。如《鸟的天堂》,“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在哪里?那个地方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把那个地方叫做“鸟的天堂”?鸟儿在“天堂”里是怎样生活的?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课题质疑还可以由课题扩展到课外内容,激发学生去探求新的知识及学习的兴趣。

(2)课中,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在教学课文内容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诱导学生自己探讨动机,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思维。首先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质疑。如课文《视死如归》在记叙王若飞临刑前,描写了“雄伟、连绵起伏、大青山”的夜景,学生可能并不理解“大青山”的象征含义,因而会问,写王若飞视死如归上刑场,为什么要描写大青山的景色?通过讨论,学生就可以明确理解“大青山”的含义,由此进一步领会王若飞高大的英雄形象。

关键处随机点拨抓住重词句的教学,通过动作演示,换词比较进行语言训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新知,大胆表达,富有个性。

(3)课尾,抓住首、尾段质疑。

有的文章的首、尾段带有总起或总结作用,抓住它质疑可以使学生把握全文的内容或写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引导学生从首段去发现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个好地方?学生通读课文后,知道了这是课文的总起段,全文围绕这个意思来写的,结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引导学生从首段去发现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个好地方学生通读课文后,知道了这是课文的总起段,全文围绕这个意思来写的,结构是:“总结——分述——总结”,层次清楚。这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方法。是:“总结——分述——总结”,层次清楚。这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方法。传统教学中的一问一答是老师向学生质疑,我们把它叫做提问;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问的重心就由老师这边转到了学生这边,学生向同伴、老师发问,我们把它叫质疑。我们又把这种质疑习惯或思维方式叫问题意识。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加强了问“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要告诉方法,还进行示范,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教师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励者和参与者。教师对问题的关注点不在是自身提出问题,而在于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对那些能诱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词、句、段,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在语文阅读实践中肯定能从多方面质疑,如: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疑问,学生大体提出以下几点疑问:

1、谁要和时间赛跑?我经历了什么事情?

2、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

3、我怎样和时间赛跑?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理清课文的条理,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理解课文时,就紧紧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进行阅读实践。

这方面我们的试验老师寇冬梅和张红有一定的经验,在她俩的带领指导下我们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实验班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多种提问方法:如抓住课题提问,抓住重点词、重点句提问,抓主要内容提问„„。同时实验班的大部分学生在问题的价值上都有可探讨性。

我们进行了“质疑能力的培养”典型教学设计和专题论文、优秀课件的征集。课题研究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

(4)因势利导,善待质疑

“老师,我有个问题。”、“老师,我有不同的理解。”“老师„„”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课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的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选择题。学生在课堂上的突然发问,往往是课堂的闪光之点,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在教学中,我们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突然的提问,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成为难以忘怀的精彩瞬间。使课堂变得丰富、细腻。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质疑能力的培养”典型教学设计和专题论文的征集。课题研究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本课题的研究活动,提高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能逐步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课堂教学中引领者,凭借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调整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发挥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2.参加研究的教师通过参与课题设计、方案修改及课题方案的落实活动,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及一般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3.在新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探索出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策略,逐步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4.三年来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一直围绕课题在进行教学,教学中研究出了一些质疑的教学策略: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2.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发问

3.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

当代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要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教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交给学生以下质疑的方法。

(1)课始,抓住课题质疑(2)课中,抓住关键词句质疑(3)课尾,抓住首、尾段质疑。(4)因势利导,善待质疑

七、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1、缺乏专家学者理论上的指导,制约了课题研究的更深层次的进行。

2、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大造成学生的知识经验也存 在差异,学习活动时,如何兼顾学生的差异性,还值得深思。

3、由于我校目前都是大班额教学,所以有些程度很差的学生和单子很小的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是很薄弱,教师该如何让这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这是我们实验自始至终都未能很好解决的困惑!

质疑能力培养研究报告 篇2

一、引入质疑,激发兴趣,让学生想疑

教师在开展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引起人去行动的一种内在的原因就是动机,是一种直接的推动力。在动机的成分中,兴趣是最大的动机。凡是富有效率的学习,就必须对学习拥有最深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立体几何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以下课文,然后再要求学生自己提出想问的问题,可是大部分时候,学生说的都不是自己想问的问题,而是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要点,比如什么是正方体,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圆柱体等,但学生也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正方体和正方形有什么关联?”“正方体在生活中有什么具体的实例吗?”虽然会提问题的学生人数不是很多,但是只要是点到了问题的真正内涵,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一开始便引入质疑,会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据题质疑,扩展思维,让学生能疑

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门以实践为探究目的的基础学科,实践的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是教学过程中的目标任务之一。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上课时也不例外,一堂课好的开始往往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一个好的开头足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据题质疑,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数学的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只有通过适量的实践操作,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然而,在现在的公开课中,很多教师十分害怕在课堂中冷场,就会一连问好多问题,学生只会忙于应付,而没有真正的实践质疑机会。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产生疑问,只有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并积极地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反思质疑,巩固提高,让学生善疑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重视结论的证明过程以及运用方法,还应该重视探索发现结论的过程,要使学生沿着“不断发现”的方向继续去探索新的学习规律。“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解决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问题则是创新意识的充分体现。

例如,在学习完简单的函数概念之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学习复杂函数,例如三角函数、指数函数等复杂函数。这时,我会选择用最为简单的方法来教大家求解此题,可是当做了几道类似的题目之后,就会有学生说:“老师,我发现,在求指数函数时,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有一定的关联关系。”我问他:“你发现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他回答我:“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是互为相反函数,他们的值域与定义域是相反的关系。”

教师如果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会不断地树立他们强大的自信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对学生的想法加以保留并保护,不能轻易地对其否定或是嘲笑。而对于可以提出好问题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鼓励,鼓励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来大胆地实现创新,让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质疑所带来的快乐。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并努力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获取知识会起到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始终保持鼓励学生质疑的态度,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不断质疑、探究和反思,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逐步养成质疑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质疑能力 提问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疑惑是一件极平常的事,可是我们的教育往往使学生有疑而不敢质疑,长期压制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或认为有疑问就是学习不认真这是不对的。学生质疑是积极思考的表现,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应当积极保护。因此,在当今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建立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

努力创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运用好适当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要让学生敢提问,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疑虑,让学生大胆地问,毫无顾忌地问,凡是提问,不管好与坏,不管对与错,均应给予肯定和称赞。

如在教室内设立质疑荣誉角,张贴敢于质疑的优秀学生名单和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和其他课程的教师、家长达成共识,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等。

(二)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1、从课题导入时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把握课题导入这个时机,运用复习旧知识,根据新课内容利用谜语、故事、创设情境等多种手段,使学生马上对新课课题产生疑问,产生探究的兴趣。

学生由于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可能提不出问题或在问题面前束手无策。教师应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可能产生的疑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法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质疑点,如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从课题出发,提出一些有关“圆”你想知道的数学知识?并且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多角度地思考,多方位地发问。其次,要鼓励学生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要能够针对性的提问。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往深入想,不浅尝则止。教师要在质疑上舍得花时间,绝不能走过场,搞形式,而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学会质疑。

2、用问题卡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数学课的教学中,使用问题卡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用问题卡,学生可以及时地将自己的疑难问题向老师提出,久而久之蒙混过关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从而避免一部分同学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产生两极分化现象。

在教授新课前,让学生先看书复习,如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先写在问题卡上并及时交给老师。老师对问题卡的处理办法是:首先将每次收到的问题进行分类登记,然后在教授新课时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在不同时段予以展示,引导学生讨论解答。如果对某个问题只有一两个学生不懂的,就将答案写在问题卡的答案栏上,第二天交还给学生或找他个别交谈予以解释。

3、在总结延伸时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新课的结束是一节课一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另一个探索过程的起点。此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头脑中充满的疑问提出来。教给学生体问的方法:1、抓住课题问,课题是一节课的主要能容的概括。 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容、你有哪些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都可以问。 2、对着板书问 ,引领学生观察问,竖着看怎样,横着看如何,等等。也可用比较提问,异同点是什么;还可用联想提问,可从今天的内容想到昨天的和明天的。3、逆向思维去问,培养学生看待某个问题不能偏向于自己看待事物的通常方式,学会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从而理解得更深入,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

4、利用评价手段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容错——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要谅解。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发表见解、完成作业时,说错做错是难免的。学生的认知过程总是从不会到会,从简单到复杂。这个时候教师就不应批评、责备学生,而应允许他们说错做错。

学生说错做错,教师有哪些正确对待的方法呢?

其一,正误不动声色。为了消除学生的顾虑,不给孩子们造成思想压力,教师在学生发表见解后以不动声色为宜,不管学生的见解正确与否,都要和颜悦色、亲切地请学生坐下。让他们知道只要大胆发言、肯动脑筋就是好的表现。树立起他们敢说敢问的信心,充分调动其积极发言的情绪。

其二,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是错误的,教师也要尽可能地从中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而给予肯定的评价。如果从见解的内容上找不到任何可以肯定的东西,也可以从考虑问题的思路上,研究问题的方法上等方面给予肯定的评价。

其三,用肯定正确答案的方法,使其自觉地改正错误。如果学生发表的见解不正确,教师可以请其他同学继续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遇到正确的答案时,教师给予肯定。至于那些不正确的答案,虽然教师未予评论,学生也就自知其错了。

其四,将错就错,将“错”当成一种教学资源。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作为教师,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学生,更不必去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要允许学生出错,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容错评价法是指对学生错误的发言,不批评,反而给予支持,让其找出不同的解题思路,能自圆其说。

这种“容错”评价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允许他们的失败和错误,让他们广开言路,各抒己见,多向思维。这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日益活跃,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这样你的学生才会从敢说敢问到善说善问。

参考文献:

[1]鲍建生、王洁、顾泠沅著:《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研究与制作——聚焦课堂》,《上海教育》

[2]陳亚明著:《小学数学教例研究》

[3]梁志大著:《课堂提问的原则》,《江西教育科研》

[4]陶保平、黄河清著:《教育调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篇4

1.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因此,要引导学生质疑,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一个提问,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问题,如此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疑的环境”为每一个敢问不会问,会问不敢问的同学解除了后顾之忧。因此,我努力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保证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活跃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大胆探索。对此,在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如“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谁的答案与众不同?”“谁能把大家问倒?”“你真行”“你的看法很独特”“你敢向名家名篇挑战,真了不起!”„„

要让学生愿意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在教学中提出了“三不”、“三欢迎”和“三允许”的观点。所谓“三不”,一是不迷信古人,二是不迷信名家,三是不迷信老师。所谓“三欢迎”,一是欢迎质疑,二是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三是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所谓“三允许”,一是允许说错做错,二是允许改变观点,三是允许保留意见。

这观点确实行之有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学生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3.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

(1)疑概念(2)疑结论(3)疑方法(4)疑重点(5)疑难点

(6)疑易错点(7)疑关键点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有关系,要

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

4.创设互动情景,培养学生共同质疑的能力

疑问最终要通过语言表述出来,对某些学生来说,还存在着语言表述障碍。创设小组互动情景,意在消除这种障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提倡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也提倡小组合作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同质疑的能力。

5.创设反思情景,培养学生自我质疑能力

反思不仅是教师的专利,也应该成为学生的习惯,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因此,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设反思情景,旨在训练学生自我质疑,培养其内省能力。例如:在巩固练习结束后,以学生自问作为结尾。问:“我今天学习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学习了什么方法?”这样,学生经过自我质疑,不仅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篇5

贵州省思南县思唐镇大同小学毛万杰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听教师议论:现在的学生太懒了,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真拿他们没办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学生对困惑既渴望质疑但又害怕“出错”。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我们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同时又生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训斥。因此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哪怕是错误),不敢向教师质疑,更不 1

敢向课本质疑。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某车间去年加工一批零件,结果10个月超产30%,照这样计算,去年一年可超产百分之几?”学生受“照这样计算”的干扰,按常规解为:30%÷10×12=36%。这时候我向学生明确指出这种解法不对。这时学生瞪大了眼睛望着我,好象要从我的脸上找出答案。我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并提示学生,“10个月超产30%”,这10个月实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几?每个月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这时候学生的质疑就如饥似渴,而我们教师的释疑则如降甘露。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1+30%)÷10×12=56%。

因为学生对在困惑中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印象更深。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一个“巧”字,掌握一个“活”字,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创设情境,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另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对学生的质疑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

二、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

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因此,我们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例如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班学生人数不超过五十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问这个班最多有多少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学生见了这题,当时即向我提出:“这道题未曾告诉具体人数,无法解答。”。还有的学生提出:“告诉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个条件,又应该如何求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时,我反问学生:“学生的人数应该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学生的人数应该是整数”。我又启发学生:“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这80%化成分数是多少?”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讨论,也很快得出结论,因为80%= 4/5,4+5=9,因此这个班的人数最多是45人,并很快求出了这个班级男女学生的人数。我们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

三、培养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还要让学生主动质疑。

激疑。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教师要巧妙地进行激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囿于课本的推导方法,而不思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激疑:还能将圆拼割成其它图表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并先后将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创造,推导出了圆的面积。

导疑。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学生顿时举手: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另一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

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

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人一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题,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同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进行质疑。在此同时,我们教师要启发学生会说。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有创见的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整的,自己或同学补充;没有想好 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

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我们教师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

订正。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我们的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送他们一程。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自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 质疑;示范;尝试;主导

“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 ”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基础上,要理解知识的内在实质,就必须不断质疑才有新的发现. 每一名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具潜力的思维主体,课堂教学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空间,可以诱发学生对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大胆的发问、猜想、探索和反思,教师努力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做到相机诱导,有的放矢,鼓励学生自己释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或应用不断地提出质疑,发展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每名学生的充分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教师创设教件,给学生质疑的机会

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在每一环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质疑机会. 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打下良好的质疑心理基础.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挖掘教材,产生种种疑点,并准许其有疑即问,不懂就问,哪怕这些问题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教师都要认真对待,保护其质疑的积极性,切忌压服或讥讽. 如,我在教“角的认识”这节课时,介绍到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三角板的其中一块: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30度、60度、90度的特殊角,一名学生立即提出这样的疑问:“老师,我手上的这块三角板比你那块要小得多,我认为它的三个角的度数应该比30度、60度、90度小,怎么会一样大呢?”听完这个问题,我感到又惊又喜,惊的是学生竟提出出乎老师意料的问题,庆幸自己为学生提供了质疑的机会,要不然这个问题恐怕要等到课后作业中才暴露出来,不利于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的形成. 喜的是学生能大胆及时地把心中的疑问亮出来,使潜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可见教师给学生一个质疑的机会是多么重要啊!它不仅使学生思维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而且增强了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教师示范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传统习惯是“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在这种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上,学生依赖性很强,不善于甚至不会自己提问,现在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学生知识迁移,学生会独立质疑做好铺垫. 如,“分数乘法”的教学,有2个知识点,即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教材中安排了三个环节,分别是分数乘以整数,分数乘以分数、小数乘以分数. 通过每个环节的教学,强调三种不同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从而形成紧密相连的知识结构网络. 在教学“分数乘以整数”时,我是这样为学生示范质疑的:a.例题有什么特征?b.算式表示什么意义?c.计算时为什么要用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通过迁移,为学生对分数乘以分数和小数乘以分数进行较正确的质疑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就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较含糊或有不同看法的地方进行质疑.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中处处有问题可提.

三、学生尝试质疑,教师适当引导

当学生明确了质疑的方向,知识内在结构体系又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进行质疑,教师适当予以总结、纠正,使之不断提高并达到熟练,具有较强的质疑能力. 如学生可以对照“分数乘法”的质疑方法,进行类比,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质疑方法. 又如,在教“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就提出如下疑问:a.为什么第一步一定要用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除以除数?b.除法中的竖式,为什么一次要分成2个层次写?c.当有余数不够除时,能不能添上0继续除?d.遇到被除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怎样除?等等.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可能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师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出来进行交流总结,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会质疑.

四、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学生质疑水平

当学生明确了质疑的方向,通过正确迁移,已具备一定的质疑能力. 但有时学生的质疑涉及面广,甚至有的问题根本不着边际,听起来就显得“多而杂”. 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提得好,好在哪里,哪些问题不着边际. 关键要让学生明确质疑要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才能使问题变得“少而精”. 同时对一些关键问题,如果学生没提出来,教师也可自我设问质疑,不断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养成自觉质疑的良好习惯. 如在教学应用题:这条道路,如果我们一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如果我们二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如果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我先引导学生读题,之后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 有的学生就问 “这条路有多长不知道不能求”,有的学生“能不能用假设法来求呢”,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及时抓住重点进行释疑,之后学生有的假设这条道路18千米、有的假设这条道路30千米………但最后的答案都是一样的,这时教师又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通过质疑的讨论使学生明白把这条道路设成1最简便.

总之,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师生长期共同努力. 学生敢问、爱问是培养的前提,会问、善问是培养的关键.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最终踏上创新学习的征途.

【参考文献】

[1]郭玲.“翻转课堂+CDIO”教学应用模式研究[J]. 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02).

[2]徐苑苑,张际平. 开放教育资源的应用模式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05).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7

关键词:小学生,质疑能力,创新

小学生天生就有着一双智慧的眼睛, 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总爱“打破沙锅”问个没完。但, 那些发现往往是肤浅的, 无序的。本人认为, 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好问的优势,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规律, 由感知到感悟再到鉴赏, 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 逐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整体入手, 感知质疑

感知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表层, 它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直觉。教学之初, 引导学生以课文题目、事情的开头结尾来龙去脉、作者的表达方法等为切入点, 进行思考质疑。以对课文内容在整体上有个大致了解, 为进一步感悟作好充分准备。

1. 抓住课文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精炼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有的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有的提示了文章的主线。它是发现问题的有效切入点, 可引导学生紧扣题目思考质疑。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可提出:谁做了这件事? 为什么要做? 是怎样做的? 结果如何? 如《赤壁之战》《草船借箭》《晏子使楚》; 揭示文章中心的题目可提出: 这种情感或精神是通过哪些事情表达的? 最使你感动的是哪一点? 如《可爱的草塘》《师生情》《慈母情深》等; 提示文章主线的文章可提出: 以此为主线讲了哪些事? 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如《一个苹果》《金色的鱼钩》《梅花魂》等。

2. 抓开头结尾追寻事情的来龙去脉。叙事性很强的文章开头结尾往往交待事情的前因后果, 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时还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的年代等, 它能促使学生理清课文层次, 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为什么会发生这事件?经过如何? 结果怎么样? 如《飞夺泸定桥》《狱中联欢》等。

3.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表达方法主要包括写作顺序、表现手法、修辞等, 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 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与作者产生共鸣。学文之初可提出: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 这样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 等等。此法特别适用于借物喻人的文章。

学习课文之前, 要给学生充分的预习和朗读的时间, 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 才能为进一步发现打下扎实的基础。否则, 学生只能停留于表面, 很难有所发现, 必将使教学陷入尴尬的冷场。

二、局部分析, 感悟质疑

感悟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深层面, 它是学生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自我加工, 而获得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理性认识。在学生对教材有了充分的感知后, 可引导学生以困惑、情结等局部内容进行质疑。

1. 立足于自我困惑。学习过程中, 学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提出。它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 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鸟的天堂》时, 学生提出:“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如何理解? 这是抓住大榕树生长茂盛的一个突破口, 弄清了这一点, 对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称那大榕树为“鸟的天堂”? 也就迎刃而解。

2. 钟情于千千情结。情感总是与认知相互交织在一起, 学习过程中, 学生总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或是喜悦, 或是悲伤, 或是痛恨……教师应善于捕捉楔机, 引导学生抒怀。如学习《再见了, 亲人》时, 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心潮澎湃, 有的说:“我十分激动!”有的说:“我悲痛万分!”有的说:“我感慨万千! ”有的说: “我无比痛恨! ”这时教师紧接着引导: “你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又投入了积极的思考之中。

三、回归整体, 鉴赏评价

鉴赏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最高层, 它是人们对美好事物进行感受、理解、评判的过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形象、情操等。在学生对教材有了准确的感悟后, 还要回归整体着重在创作表达上进行欣赏和批判。在鉴赏过程中, 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持续发展。

1. 引导欣赏性质疑。欣赏就是感受美好的事物, 领略其中的乐趣。它有利于学生吸取课文的精华, 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精彩之处进行思考质疑, 学会欣赏。如学完《荔枝》后, 学生提出: 本文没有华丽的词藻, 最值得欣赏的地方是哪里? 通过热烈的讨论交流得出: ( 1) 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 让事实说话, 有说服力。 (2) 语言朴实, 让人读了感到亲切自然。 (3) 结尾含蓄, 令人回味。

2. 鼓励批判。批判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出系统的分析, 加以否定。它是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生活经验进行评判教材。它有利于学生不迷信教材, 批判性地学习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课文的不足。如学完《穷人》后, 学生指出: 第二小节桑娜的沉思中, 用“她”不合理, 应改为第一人称“我”。学完《草原》后, 学生提出:作者表现了草原人民好客, 但只选择了大人, 代表的面不广, 应增加孩子们的活动。学完《鸟的天堂》后, 学生提出:作者十分喜爱鸟的天堂, 结尾却只写感到有一点儿留恋, 不太恰当。学完《我的战友邱少云》后, 学生提出:课文开头写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现, 而后面写我扭转头一看和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 敌人并没有发现, 不太真实。当然, 学生的批判可能还很稚嫩, 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不能直接否定, 应先给予赞赏, 再引导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甚至形成争论。只有在思维的碰撞中, 学生才能形成深刻的体验。

创新要从质疑开始, 问题问对了, 就相当于一半创新完成了。

质疑能力培养研究报告 篇8

【关键词】物理教学 质疑能力培养 思考研究

质疑,是学习的有力武器,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求知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

从本质上说,提问题是一个求知的过程。教学各环节,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都可提问。但实际情况是,有学生很会提问,而有学生什么问题都提不了,或者提的问题“没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与是否会提出问题、提高质量的问题密切相关。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一、溯因: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几种情况

1、基础不牢,研学不深。有的学生对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对物理概念、规律没有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无法把发现的现象和相关的知识联系并提出质疑。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是没什么问题可提,或者只能提一些很简单、肤浅的问题。

2、思考不足,没有习惯。质疑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有的学生惯于接受已有的现象和事实,缺乏必要的洞察力,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其它知识相联系,所以提不出问题。

3、心理障碍,羞于提问。性格内向者不善于交流,害怕提问;缺乏自信者,羞于提问,因此,虽然有问题,但宁愿闷在心里,不肯向老师或同学提问。

4、引导不当,不愿提问。学生敢否提问常与老师性格、品质有关:太严肃的老师常使学生望而生畏,胆怯的学生自然不敢提问;老师的不以为然和轻描淡写的回答,容易伤学生自尊,致其自卑而不问。

二、循果: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几个能力

1、鼓励为先,使学生勇于放胆质疑。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只要有问题,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充分肯定,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提出的问题很粗浅,甚至很“愚蠢”,也要好好地珍惜,积极解答,注意保护积极性,切忌嘲讽打击。同时,应该告诉学生质疑、答质疑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大胆表达观点,提出问题。

2、教会观察,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质疑。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俯拾即是,一个平常的现象常包涵深奥的物理规律,牛顿是在观察苹果落地现象并深入思考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像牛顿那样,对身边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现象,提出为什么会是这样发展,而不是朝其它的方向发展?努力找出其中的物理内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贴近生活实际的事例,往往是学生经历但未曾深究过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

3、教会实验,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质疑。在各种实验中,都有让学生可从中质疑的现象,这些现象,很可能蕴藏着深远的物理内涵。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从实验现象中质疑得出重大发现的例子。例如,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观察到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光屏出现了几点荧光,治学严谨的伦琴经过研究后发现,这是阴极射线打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射线引起的。伦琴把它起名为X射线,人们把这种射线叫伦琴射线。而在此之前,美国物理学家古德斯比德和英国的克鲁克斯都曾发现过类似现象,但他们没有寻根问底,致使一项重大发现悄然溜走。因此,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做一个前人做的实验,如果得到与前人不太一样的结果,不能一味的懊恼,这可能是一个有价值的发现的开端,应该大胆怀疑,努力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说不定这就是一个新发现的开端。在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时,应积极引导他们在实验中观察那些“奇特”和“细微”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提出问题。如果学生对实验非常熟悉,他就能在实验中分辨哪些现象是“奇”,哪些现象是“不奇”,到达了这种程度就有可能捕捉到“奇”与“细”,因而提出问题更具有指向性,就更容易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认真、细致、深入是观察能力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要求。所以在实验中要认真、细致、深入的观察。许多自然现象和实验中的物理现象,有时是稍纵即逝,有时是一闪而过,这就要求每位学生只有认真、仔细的观察,才能随时抓住这些重要的现象;只有深入地观察,才能发现细微的变化和隐蔽的特征。只要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养成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质疑自会成为一种良好的品质,在他们心海生长。

4、训练思维,教会从事物的反面质疑。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逆向思维,即是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综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许多科学家的逆向思维在科学探索中提出的问题,都有伟大的发现。如,在讲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电功率的大小时,教师可作一演示:将两只分别为“220V、100W”和“220V、15W”的灯泡串联后接入220伏的电路中,让学生观察两只灯泡的实际亮度。在思维定势中,似乎应该是“220V、100W”的灯亮一些。演示实验在白天进行,实际观察时是“220V、15W”的灯亮,而“220V、100W”的灯泡几乎看不到发光。此时学生有的目不转睛,有的还小声议论,思维十分活跃。教师可一改解释实验现象的做法,而是围绕着是“220V、100W”的灯泡灯丝断了,还是“220V、15W”的灯泡实际功率大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抢答”。学生从“看”到“想”再到“抢”,不仅从直观启发中掌握知识,也使思维的速度得到锻炼和提高。由于逆向思维改变了人们探索和认识的常规思维定势,因而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和效应,从而提出高质量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这种能力。

学贵有思,学贵质疑。质疑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作教师能够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己任,真正为学生明天的发展负责,我们就能以创造去引发创造,为学生的明天奠基,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尽责。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出发,物理教学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林旭昌.实验教学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18;

[2]魏勤.浅谈高中物理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时要注意的方面.科学时代.2012.10.

上一篇:《梯形》教学反思下一篇:电影喋血孤城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