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熏陶形成锻炼习惯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立足于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阐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策略。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素质教育下“全民运动”“健康第一”成为了小学体育锻炼的目标和方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文化熏陶形成锻炼习惯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体育文化熏陶形成锻炼习惯论文 篇1:

体育文化熏陶形成锻炼习惯论文 篇2: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策略

摘要:本文立足于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阐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锻炼;习惯养成

素质教育下“全民运动”“健康第一”成为了小学体育锻炼的目标和方向。小学生作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正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日后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一)感悟体育文化

体育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作为一个体育强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感受体育的乐趣,同时还能通过体育锻炼来加深对体育的了解,感受体育魅力,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感悟体育文化,提升学生体育素养。

(二)提升综合素养

体育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体育锻炼来让学生感受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坚韧和坚持,所以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不仅是小学生学习体育、参与体育锻炼、感悟体育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同时让学生养成一个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良好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

(一)个体因素

小学生年龄大都在6-13岁之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期的学生正是性格活泼张扬的时期,此时期的学生不仅身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且对未知的探索也逐渐增加,求知欲也逐渐加强。但是就目前来说,很多小学生自律能力不足,很容易受外界或者他人的影响,所以此时期的学生如果没有加以引导,很容易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二)家庭因素

我们常说“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学生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如果家长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那么孩子也就很容易受到家长的影响,从而养成一个体育锻炼习惯。那么如果家长在业余生活中抱着手机,那么可想而知孩子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由此可见,家庭因素也是造成学生运动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因素

我们国家作为一个体育强国,体育锻炼作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让学生体育锻炼在生活和学习中不受重视;其次,学生在生活中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从而影响了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三、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策略

(一)提升自律能力

小学生作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想在学生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要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引导。首先,要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丰富的体育运动,让学生从中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提升体育能力,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其次,要不断提升学生自律能力,我们常说“21天的坚持能够让人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和自律能力相对缺失,所以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坚持运动,提升自律能力。一方面从传统被动运动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提高自主运动能力。

(二)加强机制约束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生的约束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所以在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过程中,作为家长要不断加强学生约束机制,让学生可以受到一定的影响和约束,从而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首先,我们可以为学生制定良好的运动计划,让学生每周、甚至每天的运动得以保障,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其次,作为家长要充分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导,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发挥主体性,从而养成一個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最后,作为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让学生可以受到家长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和家长一起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例如,家长可以每周定期和孩子一起打篮球、乒乓球、跑步等等,既可以让家长和孩子有一个融洽的亲子关系,同时也能够逐渐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奠定学生体能基础。

(三)营造锻炼氛围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期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感染和熏陶,所以在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还需要社会能够有足够的体育锻炼影响力,从而更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锻炼氛围,培养学生运动习惯。首先,社会要加大对社区、公园以及运动场地建设设施的投入,改善人们运动条件,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激发学生运动锻炼意识。其次,各级机关人员要积极带头参与运动健身活动,一起倡导人们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通过“体育锻炼优秀个人”“体育锻炼优秀家庭”等活动,来鼓励个人、家庭等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助攻来,从而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运动氛围,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除此之外还要发动社会中各种力量,像健身馆、俱乐部、学生体育锻炼的特长班等等来激发学生运动健身的欲望,从而更好的推动体育健身的有效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学习体育、感悟体育精神以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影响小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因素,笔者建议可以从提升自律能力、加强机制约束和营造锻炼氛围三个方面进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从而为学生日后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俊.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研究[J].体育科技,2018,39 (06):139-140.

作者:赵建晖

体育文化熏陶形成锻炼习惯论文 篇3:

培养和激发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初探

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是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体育教学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起点,其教育质量不仅对少年儿童未来的教育具有重大影响,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 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体育锻炼习惯,一般是指通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习惯的形成在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学生的习惯由于受到生理心理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1)习得性。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在后天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不断重复模仿学习而形成的。

2)情境性。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由某种情境的不断重复出现和反复刺激所引发的。

3)省力性。体育锻炼习惯定型后,无需更多的意志力来控制就能够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表现为心理能量的节省性。

4)两极性。习惯有好坏之分,善恶之别,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坏的习惯则有害终身。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都有可能发生。对良好习惯要促使其向定型化、稳固化方向发展,对不良习惯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有效教育,促使其改变。

5)愉悦性。在完成习惯动作时,大脑皮层运动中枢非常兴奋、激动,在全身心的忘我运动中,与其说是身体的运动,倒不如说是舒适的心情运动,是内心感悟的自然流露,表现出愉悦性。

2 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方法

2.1 转变教师观念,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追求与众不同,以培育其求知乐趣。由于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身体素质也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项目产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同,教师只有积极地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找对学生所喜欢的运动项目。如果学生对所参加体育锻炼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2 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体育锻炼的模仿性比较强,而体育教师又是中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中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地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3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就中学生而言,强烈的学习兴趣是他们最大的学习动力,这就促使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把运动兴趣的培养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以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中学生存在好动、好胜和好玩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天性,在指导和组织他们进行体育活动时,要充分挖掘运动的内在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指导学生进行锻炼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这样的锻炼会使他们感到愉快和喜悦,并使身心都得到锻炼。此外,在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上,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特点选择他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的氛围,给他们一个参与和感受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并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后,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并养成自觉、自愿地运动的习惯。

2.4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如在足球教学中,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中学生因踢足球不慎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2.5 参与课外体育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是专门化的科学性活动,有专人负责指导,以发展兴趣、特长为目的,培养在某方面拔尖的学生,活动内容不是课堂内容的重复,而是课堂内容的加深和扩展。这种独到的活动方式引发了广大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新课程中倡导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学校发展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重要途径。

3 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

3.1 学习压力中學生所学的科目很多,现在每一科都要进行中考,所以,从初一年级起,学生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文化课上,特别是初三学生,能不能考取重点高中直接影响着他们,因此,每周两节体育课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是何等的宝贵。

3.2 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在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中部分项目不适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法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学生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所以就不能积极地投入到练习之中。学生大都喜欢一些对抗性强、讲究一定团队协作、能充分发挥个人技术、技能和体现时代特征的标准以外的项目,通过这些项目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3.3 家庭环境因素在日常的家庭体育活动中,家庭成员的体育锻炼行为与习惯对学生最初的体育意识、锻炼观念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再加上父母有意识地教育和引导,那么这种熏陶和启蒙教育将有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4 学校教育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场地与器材、教材内容、校园体育锻炼风气和传统等。其中教师的影响因素是主要的,如教师的期待效应、教学行为、教学风格、教学态度等,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都产生直接的影响。

3.5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区体育活动的氛围、社区体育活动设施、大众传媒对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以及体育明星的宣传报道等,都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4 结束语

总之,学生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反复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也要为身体锻炼习惯的养成创造一个好的集体氛围,从而对学生行为习惯起到约束和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进行评价,提出表扬与批评。通过树立榜样、纪律约束、反复训练、不断提高要求等手段达到教育目的,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为学生作表率,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起到潜移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瑞文.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

[2]刘启琴.初中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现状分析[J].网络财富,2009(1)

[3]马红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研究概述与展望[J].教学与管理,2009(1)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五中学)

作者:李志燕

上一篇:端午节包粽子活动方案下一篇:教师实习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