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结构管理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彰显母语教育目的性和强调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国家对小学语文职前教师在大学阶段开设《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该课程因资源具有多元整合的生成性而呈现理实一体的广谱特征。【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母语教育;师资培养;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理实一体的综合课程,也是际缘交互的应用技术课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教学结构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结构管理论文 篇1:

基于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优化与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双减政策让语文教学结构越来越完善,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轻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重视学生的作业结构优化,可以让作业的形式更加多元、个性,也让整体的教学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关键词:基于;双减政策;初中语文

引言

语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观意识比较强,并且学习方式较为包容的一门学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安排,作业设计时,应当通过对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等几个因素的综合考虑,来对作业进行优化与管理,以此提高学生作业完成的效率。

初中语文作业的类型

从当前的作业形式来看,有以下几个类型:

语言积累型作业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最基础性的学习活动,则是语言词汇。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业布置的时候,会一般布置基础性的作业,让学生就学习的词汇和语言进行复习,以此提高词汇的记忆效率,能够在词汇学习中,掌握词汇的读音、书写以及运用能力,这也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常规性作业。

朗诵感悟型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对于学生的语文知识检测,更加的重视学生“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流利的普通话,还能够有感情的去朗诵一些文章,通过朗诵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而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对于课文熟读,还要掌握具体的读音,理解透彻作者的创作目的与意图,这样才能够在朗读时,朗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

文学欣赏型

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文学类作品的学习,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较突出的要属名著导读和读后感展示,教师在对学生开展阅读教学时,在作业布置方面,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去拓展认知能力,提高阅读能力,丰富阅读学识,会布置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去阅读一篇与作者相关,或者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作品让学生阅读。

练习写作型

初中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四大部分,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的要属写作。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候,有时候会根据天气的变化,或者是课文学习的知识,为学生布置写作练习,让学生在课后去实践,为的是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情感体验性

教师在对学生布置时候,除了对学生进行语文技能进行训练,还会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注重学生对自身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作业,去梳理自己的思想,得到感情上的熏陶,同时,可以通过学习,在情感认知上可以有更高层次的提升。

双减政策下的作业管理方案

自我评估

其实在一个人的成才与成长中,自己是一切的归因也是一切的结果,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时,众多的作业类型与测评方式,都是为了在外因上对学生进行督促、鞭策与限定,因此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发展,然而在很多时候,这种方式并不奏效,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应当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负责,在学习中,可以找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优势,能够以此更加重视语文作业,享受语文作业,更加乐意在这个过程中去探索自我。因此为了让素质教育开展得更加具有成效,语文教师应当在作业管理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负责采取自我评估的方式,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提升上来,并且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可以得到有效地保障。

(二)互动式评价方式

随着双减政策的调整,教师应当对于作业管理的方式做出优化,在班级内实行交互式的作业评价方式,这种方式一来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二是让学生可以实现角色互换,站在教师的角度重新审视问题,三是可以节约教师大量的教学精力,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为教研活动腾挪出更多的时间,以此推动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展览方式的评价方式

对于学生而言,都渴望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作业共享,作业展览就是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与才华的平台。教师可以将作业收集之后,由课代表进行摆放置参观区域,可以任由学生不定期地就作业随机进行观看,翻阅,这种展览方式的作业评价,不仅可以让班级内的学生受到不同学生的检阅,还能让学生有机会去翻阅,自己喜欢的,或者是学习成绩出色学生的作业,实现作业学习与交流的最大化教育价值。

(四)采取家长初步评价

随着教育制度的完善,教育部门不仅对学校的教师教育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还对家长也给予了高度的期盼,在这种教育理念与发展形势之下,教师会采取家校合作制度的教育模式,推动教学活动的管理成效。随着双减政策的变化,学生有了很多与家长相处的机会,此时,教师可以让家长每天对孩子的作业进行批改,检查,从而促使家长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生作业问题发现的第一人,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更多的看到学生的学习优势,也能够意识到学生学习问题的欠缺,从而探索出更多的教育方法,助力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教育助力。

(五)用激励的语言打动学生

上述,我们论述了脱离教师评价与管理之外的作业管理方式,但最终的综合评价还需语文教师来完成,教师要在作业评价上,去肯定学生的优点与付出,能够以激励的语言打动学生,鼓舞学生,在学习与作业方面,朝着更好的方向奔赴。

总结: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在对学生开展作业管理时,要从学生的作业形式以及评价方式两方面进行优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娜.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新策略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9:25.

[2]郭洁.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高效化策略解析[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29-29.

作者:马雁 李茵茵

语文教学结构管理论文 篇2: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资源生成及课程特点

【摘要】为彰显母语教育目的性和强调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国家对小学语文职前教师在大学阶段开设《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该课程因资源具有多元整合的生成性而呈现理实一体的广谱特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母语教育;师资培养;课程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理实一体的综合课程,也是际缘交互的应用技术课程。它的课程资源具有特定的生成特征。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资源的生成路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前身是语文教材教法。顾明远先生认为,“师范院校的教材教法不能只分析一门课如何讲授,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分析一门科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教育规律,把它组织成一门学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也要分析小学语文如何讲授,要探究语文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演变的内在逻辑和生成背景,在适度说明小学生的心理诉求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和语文教学的特定个性,作出符合学生发展和学科特点的策划与实施。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论上源是语文教学论和学科教育学,这是两个序列:一个是实践性教学的归纳,大致沿着“语文教学——语文教法——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教学论——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进程渐次演进;另一个是理论性教学的演绎,严格遵循“设计——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逻辑序列不断逼近。这两个序列中,显然后者优于前者,但前者可以为后者提供注脚和范例。两者理据兼备相得益彰。依据后者特定的理论原则和前者积淀的方法技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科学的整合,以理论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为小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为语文教师的职业生涯增辉,为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添彩。

比如,马杰的ADDIE模式是以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为出发点确立的。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何确立目标、如何导向目标、如何评估目标,即教学设计者的任务无非是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我们要到哪里去(教学的目标是什么)?(2)我们怎样到那里去(需要有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与媒体)?(3)我们如何知道是否达成了目标(如何检测?如何评估与教学调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立足于学情和学本的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设计(包括教学资源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行为和结果的评价与反思设计都是和ADDIE模式有着整体流程的统一性和环节要素的吻合性。这是西方理论科学和本土实践经验不断磨合交互趋同的结果。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应在原有的教法、教材教法、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教学论等不断演进发展的基础上,吸纳教育学、课程论、语文学科教育、心理学、传媒学、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等相关教育经典理论和文化通识,乃至系统工程理论、统筹组合理论、粗糙集合理论等,借鉴了国内最新语文教学实践与前沿研究成果,重新建构包括事实层面、价值层面和技术层面等内容为一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体系。

再比如,面对信息时代和网络环境,人们将如何从这些浩如烟海且日益增长的数据中找出有用的知识?我们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去粗取精?什么是对事物的粗线条描述?什么是细线条描述?1982年由波兰科学家Z.Pawlak创立的粗糙集合论回答了上面的这些问题。粗糙集理论作为一种处理不精确(imprecise)、不一致(inconsistent)、不完整(incomplete)等各种不完备的信息有效的工具,一方面得益于他的数学基础成熟、不需要先验知识;另一方面在于它的易用性。由于粗糙集理论创建的目的和研究的出发点就是直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揭示潜在的规律,因此是一种天然的数据挖掘或者知识发现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作为一项统筹相关要素和诸多环节的流动的系统工程,包含有诸多子系统,而各系统流程及其环节都有许多要素,这和粗糙集合理论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因此我们可以化用粗集理论找到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方法,特别界定集、元、交、并、序、例等概念,根据语文教学设计的整体和局部的、流程和环节的、系统和要素的需要,找到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一般路径和艺术技巧。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这里所谓的“本”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寻根溯源,“道”就是规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也需要探究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然“徒艺不成器”,单有理论上的说法,很明显也是难以为继的,也需要明白“徒术不成艺”的道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既需要特定的理论素养,也需要扎实的实践技能;“艺”和“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修为成“器”,才能毕功善“事”。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知识体系和资源构成有四条路径:一是“与天为徒”,返本开新,从自然规律和生命活动中找到灵感和启示,实现本真自然生机灵动的语文教学生态设计。二是“与古为徒”,温故知新,从语文教学的元典文化和历史传统中汲取营养,实现具有民族气质和本土话语风格的语文教学特色设计。三是“与人为徒”,吐故纳新,了解语文教学的流派和风格,吸纳语文大家和教学名师的宝贵经验,实现传承广大而又个性鲜明的语文教学艺术设计。四是“与新为徒”,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科学成果,西学中用,革故鼎新,实现似曾相识而又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创新设计。因此,立足语文教学,促进生命发展;传承语文经典,博采众家之长;与时俱进,学新知新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文化通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课程特点

语文教学设计就是语文教师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课程资源,对于语文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和行之有效的策划。

语文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优化和物化的体现。它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所谓科学性,一是要求正确运用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原理,既切合教育教学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又反映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二是要求这种思维流程顺畅、清晰,富于条理性和严密性。这种思想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的有机结合,便是语文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基本内涵。所谓艺术性,就是要求语文教学设计日臻精致、完美,行之有效和富于独创性,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求,形成师生之间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对于教学设计来说,“没有最好,只有较好,还有更好。”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

语文教学设计是针对语文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针对语文教学的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进行精心策划的思维流程。它既有系统性,又有层次性。说它系统,一方面是因为语文教学本身是一个大系统,纵向表现为整个程序,横向表现为总体结构,而语文教学设计也要针对这种纵横交错的完整体系,进行经纬交织的整体设计;另一方面是因为语文教学设计本身要求完整和系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事无巨细,要素齐备,每一项设计都要安排周密、精细。说到层次,是因为语文教学设计具有多种层次、多个侧面,是一种多层面的教育实践活动。从纵向看,也就是从教学过程看,可以设计一个学年,也可以设计一个课时,甚至只设计一个教学步骤;从横向看,大至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设计,小至一幅板书、一段导语的安排。因此,语文教学设计既有宏观,又有中观,还有微观。宏观设计涉及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比如魏书生提出的语文教学民主化和科学管理的问题,以韩军为代表的“新语文教学”、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杨天志的“当代语文‘六生课堂’”等,实际上就是一种语文教学设计的宏观构建,而微观设计则只谋划一课一节、一招一式之得失。这种系统性和层次性的有机结合,便是语文教学设计的又一重要特征。

语文教学设计关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面的问题,也关乎语文教学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相关系统。语文教学设计离不开设计理念,更需要行为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设计理念引导设计行为,设计过程需要设计成果来定格。教学设计可以是文本形式即备课的教学案呈现,也可以用教研的说课展现,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行为体现,或者通过课堂实录抑或教学反思来观照。因此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静态呈现的直观性和动态实施的复杂性,设计过程的潜隐性和呈现结果的规程性,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设计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施行的教学实践,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协调一致也是它的特征之一。

语文教学设计既然是一种预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那么,它必然要求动机与效果保持一致。预见性和实效性的和谐组合,也应当视为语文教学设计的一种特征。

语文教学设计是体现教师意志和注重学习临场状态的适度调和的结果,因此主体预设性和实体生成性的统一,也是语文教学设计的明显特征。

综上所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证统一,系统性和层次性的有机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静态呈现的直观性和流程实施的复杂性的有机融合,行为的潜隐性和展现的规程性的虚实兼备,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协调一致,预见性和实效性的和谐组合,主体预设性和实体生成性的统一,这些特征也就从诸多方面反映了语文教学设计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编辑:刘影)

作者:杨天志

语文教学结构管理论文 篇3:

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语文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构’;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对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创生”〔1〕。“沿用”与“执行”是语文教学内容确定性的要求,而“重构”与“创生”是语文教学内容不确定性的体现,所以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内涵体现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种种问题。一方面,将语文教学内容限定在学校语文教学所需的教材中,过于重视确定性,失去了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学变得呆板和僵化;另一方面,认为语文教学“除了文法修饰等部分之外,并无固定的内容”,过于强调不确定性,盲目开放、“任意飘荡”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学内容泛化甚至远离主题。这两种极端都削弱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阻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因此,对语文教学内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探讨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从一般哲学意义上看,失去不确定性,世界将会陷入僵化中,人也会丧失自由和个性。缺少确定性,虽然消除了限制,但也没有了历史、保证和方向,容易陷入相对主义之中,就如伯恩斯坦所言,“某种形式的相对主义看来是他们从事的这种探索路线的不可避免的结果”〔2〕。从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中来看,人是对象性存在物。一方面,虽然人有意识,但人首先是一个需要或依赖感性对象的存在物,人必然受对象制约;另一方面,人是在感性活动中能动地表现自己的存在物,即对象化存在物。人能主动地接受制约并在制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由此推论,教学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过程,其确定性来源于各种制约,而不确定性则根源于人的主动性。教学内容作为实现课堂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工作中介、活动对象和教学凭借,必然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特点。

一、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来源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制约。语文教学内容首先受其学科教学任务的制约。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任务。因此语文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其学科特色而泛化,否则将失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比如教学《空间和时间旅行》一文,若仅仅从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火星与地球有间隔最近的时候”“银河系的恒星为什么呈螺旋状排列”等问题,其结果必然是将语文的阅读教学变成科普知识的普及教学,语文的学科特色将被弱化。

其次,语文教学是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其教学内容必然受情境制约。这种制约既包括内在的主观条件,比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师的基本能力等,又包括外在的客观条件,比如教学时间、教学空间和教学设备等。如果语文教学内容因忽视其情境制约因素而漫无边际地“灵活开放”,必然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各种制约使得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其内容的规定性。具体而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尤其应该关注以下两点:

其一,制定灵活的语文教学计划。要把握好语文教学内容的学科特色、较好地处理情境制约因素,就必须根据现有教学条件制定一个灵活的、有弹性的语文教学计划。缺少教学计划的语文教学内容容易泛化,进而导致语文教学实践随意化,偏离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需要教学计划,但并不需要封闭、刚性和单一的计划,尤其是要反对将语文教学内容严格限定在教材内容上,因为这样会束缚教学的自由展开。语文教学计划首先要具有宏观性,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一个基本的宏观构想而不作具体规定;另外还要有开放性,要充分考虑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提供多种路径,使整个计划留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时修改教学计划预留空间。因此,这一计划既要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方向,也要为语文教学内容的各种可能性开放“留白”。

其二,关注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性。实现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永远不变的终极追求。因此,虽然语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有新的内容生成,但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教师在灵活处理语文教学内容时,必须与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或拓展,或深化,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即指向教学的根本目标,指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指向大多数学生学习的需要。例如,有教师在讲《司马光砸缸》时,学生提出“缸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掉进缸后不打110”“为什么缸没有盖子”等问题,倘若老师一味顺着学生的问题去组织教学,那么与教学目标将会相差甚远,意义不大。其次,语文教学内容应该是积极的、有意义的。那些无聊、偏执、庸俗、怪异的观点和行为,尽管也是课前所没有预设的,但不能视为教学灵活性的体现,因为这样的语文教学内容可能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显性知识的获得,还应关注学生意志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以及人格的完善。

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根源于教学过程中人的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具有一定的主动性,面对教学活动中涌现出的新信息和新问题,教师凭借自身素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语文教学中人、物、精神等诸多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调控语文教学内容,积极引导教学。比如,教师可将《〈论语〉十则》和《〈世说新语〉两则》结合起来,比较古代典籍的不同文体和风格。学生具有主体能动性,因为每个人在各自的生活经验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图式,在接纳新信息时,会表现出自主选择性。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结构也各有其特点,在接受语文信息时,必然有其个性和独特性。因此,语文教学内容并非完全确定。要把握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就必须给师生发挥主动性的空间。

首先,应该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多重互动。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权威和对教学的完全控制,学生的能动性被遮蔽了,语文教学内容成为生搬硬套的教条。所以,要真正提供发挥主动性的机会,就必须打破这种单向灌输的局面,师生之间必须由以前的“我—他”关系变成平等的“我—你”关系,互动正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最佳途径。语文教学中的多重互动不仅将改变师生关系,也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甚至教师与文本的关系由“我—他”转变为“我—你”。马丁·布伯认为“原初词‘我—你’创造出关系世界”,关系是平等的,“我”影响“你”,恰如“你”影响“我”;关系是相互的,“人通过‘你’而成为‘我’”,反之亦然;关系是动态的,在关系世界中“关系事件时而层次叠出,时而烟消云散”。〔3〕作为平等的对象,师生能在与他人和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的思考空间,主动性在思考的过程得以充分体现。而且,在多重互动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相互影响和碰撞,新的语文教学资源就会不断生成。

其次,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各种偶发性教学事件。偶发性教学事件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事前没有预料到的并能对教学产生一定影响的生成性事件。事实上,偶发性教学事件并不是教学过程的意外,而是教学过程的常态和必然。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指出,教育是一个非连续性过程和连续性过程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困难和干扰,使得预定的效果深受其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这一过程具有可塑性,由于不断受到“遭遇”,这种可能带来创造的前提,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得到变化和发展。〔4〕所以,偶发事件其实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有益教学资源。尤其是在对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有价值的独特见解加以引导。虽然教学中的意外事件有些的确具有破坏性,但只要处理得当绝大多数都有教育性,会是一笔特殊的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忽视了确定性,语文教学内容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也会失去基本的方向;忽视了不确定性,语文教学内容将会成为僵硬的教条,语文教学仍旧回到传统的、封闭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中。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绝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将会因为无法真正把握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而使语文教学实践走向歧途。

〔1〕周有利《语文教学内容建构的依据》,《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7期。

〔2〕伯恩斯坦《超越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3〕马丁·布伯《我与你》,三联书店2002年版。

〔4〕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杨 清

上一篇:自我演讲稿优选3篇下一篇:幼儿园安全工作计划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