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语文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

我于12月11日,在校首届骨干教师交流展示课活动中,进行了本课的教学。我们二年级的所有语文老师去现场聆听并做了详实地记录。之后,又针对我所授的课进行评课。大家认为我我的课的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和借鉴:一、语言精练,教材把握准确而有深度;二、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学生学得轻松灵活;三、讲练结合,注重学法指导;四、稳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把知识的重难点分散处理。

我觉得在教学课文时,我不光进行阅读教学,还让学生学会书面表达。而我认为“说”则是学生在“读”与“写”之间的一个桥梁一个纽带,也是写话的起点,是对学生写话的初步训练。要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途径指导学生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说话训练。在第二自然段里我让学生进行了“商量”一词的造句训练,从课文到课外这样一个训练过程,有意识让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语言,这样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一个词语的理解。另外演示既直观又有趣,十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帮助学生理解“吃得铇铇的”、“好好睡上一大觉”,通过边做动作边朗读,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节课的时间比较紧。课后老师们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评析:课文需要通过大量的朗读来理解,而我这节课缺少的正是朗读,在分角色朗读上,我更是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匆忙中结束了,除了朗读,课堂上还需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一些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我收获很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语言上多下功夫,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学语文,并爱语文。

语文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2

我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该部分内容。在上该片段时, 我再次要求学生熟记课本里所讲明的方法步骤, 并以“铺”字为例。在每一步骤与实际查对时, 就有几个学生举手, 说他们已经学会了。我就把刚学的“近”字让他们查查看, 他们也一下子就查到了, 我心中一喜。分组合作学习安排后, 又有学生举手说“我数的笔画和他们不一样。”我走过去, 让他们边写边数给我看, 原来他把三画的“口”写成两画。

在我今年秋季接手这个班的时候, 就发现有些学生不按笔画笔顺规范写字的现象, 以往也常遇到, 如“争”的第三画和第五画写成一画, 结果六画的“争”字在他们的笔下就成了五画, 虽然纠正多次, 似乎是成了习惯而难以改正, 我想批评他, 却想到这现象不是他们所情愿的, 许多学生在没上幼儿园前或在上幼儿园时, 上一年级时……已经养成这个写法。我真想呼吁一下孩子们所有的启蒙老师或者正在教孩子们的老师, 当你教孩子们学每一个字时, 一点一滴、一丝一毫都不能写马虎呀, 一旦发现孩子们有这方面现象时, 应毫不客气地指出来。我摸着他的头, 轻声问他, 纠正后又忘了吗?他红着脸点点头, 回到座位上, 专心地查起来……

忽然又有学生在争吵, “你不会, 我教你……”“我不要你教, 就不要你教……”我不禁一怒, “严厉”一下子上了脸。学生都静了下来。“你过来我想知道原因。”他怯生生地走过来。我习惯地摸着他的头, “你怎么啦?”全班同学都在看他, 他把嘴巴贴近我耳旁, “他虽然懂, 也能教会我, 却因此嘲笑我笨。我偏不让他教, 我要老师教。”“好!老师教你。”

我拿出字典让他查“铺”字看看。他在部首处查到了“钅”部然后又将后面的正页页码数查到了, 问题解决后, 我俩会心一笑, 是的, 当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后, 他产生逆反心理是难免的。相互尊重, 互相理解, 应该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但怎样使学生也能领悟这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并且切实地落实到行动上呢?

难道这不值得每一个执教者关注和落实吗?必须利用时间把这重要的理念落实到每个学生的心里, 在我思绪万千之际又一双小手高高举起, “我虽然会查了, 但字典中对每个字的注释又有许多不认识的字, 一个个查起来挺费力耗时间的。”我慢慢走过去, 语重心长地说, “这是个好事呀!这样你又能多认识好多字了。”邻座的小华接着说, “是啊, 刚才查字典的时候, 有许多不认识的字都是他告诉我的。”这时这个学生脸上出现了自豪的神情, 我想让大家为他鼓掌加油, 但一想, 激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而这位同学平时是很容易骄傲的, 还是免了吧!

下课铃响了, 学生们像放飞的鸽子般冲出教室, 而喧闹的教室一下子沉寂了下来, 我正沉静在这段教学片段的反思中。

1.新课程改革, 低年级语文学科要把学会写字, 包括握笔姿势要正确、字要写规范、笔顺笔画要正确这些内容列为重点。

2.在课改中,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起主体作用, 教师也不能失去主导作用, 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全面发展。

3.全面了解学生, 熟练掌握所执教内容, 着眼于眼前, 放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论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阅读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二年级阅读课《酸的和甜的》,我创设了实物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水果?谁来尝尝是什么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样?(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极了。有一群小动物却都嚷着:“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酸的和甜的》”一问完,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酸的和甜的》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葡萄究竟是什么味道。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學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以《看雪》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雪景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难忘的一天》时,学生问:“难忘的一天是指那一天?”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这一天为什么令“我”难忘?”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再如我在教《我选我》这篇课文后,我班王彦飞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呢?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呢?这样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4

一狠抓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性,要求书写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有些学生对于写过几遍的字也会写错,如“宽”字下边本该“见”而非“贝” 字,又如“拔”和“拨”字,学生总是分不清是“拨打”还是“拔打”,“拔河”还是“拨河”。类似这样的问题我进行了大力更正,反复默写和抄写。又如,对打比方的造句,对各种句式的变换,对病句的修改,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运用,对近、反义词的积累等,我都逐一进行讲解或强调,对这些问题加大做题的数量,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写句子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学生的学习要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以求学生能尽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完成自已的探究,真正体现自主性,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我探究的学习劲头,但教师自己也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探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我时时保持以读代讲,多读多想,自主感悟,常常鼓励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们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时不时采用一些别开生面的方式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例如:我上课时经常让学生自主想问题,自己解答,并且让他们分组讨论交流,人人做到参与,人人思考。

三、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方法对于学习来说是最重要的。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为什么有的同学老是玩,可成绩却不错呢?我们常常强调上课专心听讲,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习。但是我觉得思考才是最关键的有人说,聪明与否,在于是否思考。我们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思考。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学习方法有很多,只要是有用的,都可以试试。

四、做好扶优转差工作

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非常轻松的,而学困生却常常来不及。这又是一个让我们老师要思考的事情。对于这类问题我常常用的方法就是在作业中使用分级制度,在不影响大家的学习的前提下,对有些学困生进行再次巩固基础知识,并且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当面教学。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觉得这方法十分有效,以后还可以进行利用这种方法。

五、突出章节过关,拓展知识视野

本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八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使之掌握。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课文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收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进行各种词语收集。如AAB式,ABB式,AABB式,ABAB式,ABAC式,ABCC式,AABC式,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3、开展各种语文游戏。如句子的转换,如“把”字句转换成“被”字句,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两句话变成一句话,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兴趣,也训练了动脑的能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虽然我们办这个学期成绩比较匀稍微领先,但我发现一个问题,我们班的成绩没有拔尖的,这就是我的失误,下个学期,我要抓尖补差带中间,从开学开始,一定消灭唯一不及格的。

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欠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还需正确引导。由于本学期安全工作是重点,放学后不能以任何名义留学生,所以我就放松的补差这项工作。期末的时候再来狠抓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就比较困难了。下个学期,我更要抓尖补差带中间,从开学开始,一定消灭唯一不及格的。课堂教学仍需创新。

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5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现行教材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就能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北京》,要求学生说清楚天安门广场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建筑物,这对于大多从未去过北京,方位概念又模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安门广场四周的景物,学生有了真切感受,就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

又如在教学《看雪》一课时,课件依次出现雪后的各种美景,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领略到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感受到瑞雪兆丰年的喜人气氛。这样一来,情景交融,学生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怎样把语言文字的美也能展示给孩子,吸引他们激情徜徉在文学的殿堂中呢?我针对这个目标,精心计了导入和朗读过程。导入效果出乎地预料得好。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反思 篇6

本学期我担任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由于资历尚浅经验不足,日常教学中我遇到了很多难题,在不断的成长学习和努力中,使我收获颇丰。

低年段的教学从一开始就应该注意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的语速太快,虽然讲了一大堆,却只有十几个好一点的学生明白了,其后果就是好的越差,难怪我总会教出两极分化特别严重的班级来,这一点上蒋老师就比我做得出色,她很善于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和语速来讲课,一步步很扎实。所以,永远不要被几个优秀学生的表现迷惑,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用能使最差学生明白的话和语速来授课,才是明智之举。

让学生在读文中学会抓重点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乃至运用。虽然大纲中的低年级教学重点在生字词,老教师们也认为抓好生字是根本,但千万别把这作为放弃让学生解词的理由,否则吃亏的只能是学生和自己。借助字典中的解释来解词是比较傻的一种办法,除非碰上诸如“地质”一类很抽象很专业的词语,否则千万别指望字典中的饿解释能帮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更别提记住和运用了。解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情境、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其次可以造句、找同义词等。

我还发现在我发现二年级的识字量特别多,写字量也特别大。二年级上期就要会写350个字,除此之外还要会认450个字。由于识字量大,因此,在每节课前我都要求学生预习,但是我发现这样预习的结果是好的越来越好而差的学生却越来越差。因为那些好的学生他们会很自觉的按老师的要求的要求去做,一般也会做的很好,而那些比较差的学生,一般都是父母不在家里,根本就没有人辅导他们,于是预习变成了一纸空文,第二天,什么也不知道。字不会认读,课文也就无从下手。那些预习了的学生就会情绪高涨,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他们却只能坐在那儿一言不发。这时如果不注意到这群孩子,长此以往他们就会越来越差,跟不上其他同学的脚步。我采取的措施是在上课提问的时候多请这些孩子,但是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经常请这些不能回答问题的孩子而忽略了那群想竭力表现自己的好学生,也是不行的,太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了。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每堂课学习完了之后,抽出三分钟来让那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朗读生字生词,遇到不会的地方就发动大家一起来大声的告诉他,这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那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也在大家的带动下学会了生字。

仅仅是在认字这一点上还远远不够,因为接下来还有比认字更艰难的事情,那就是读课文。我发现二年级的课文比我小时候读书时记忆中的要长的多,例如二年级上期的第八课《难忘的一天》,讲的是一位小朋友给邓小平爷爷表演计算机操作的经历。全篇课文整整六个自然段,三百多字,不认识的字多达34个,对于一个不识字的大人来说在短时间里会认这些字,并且将这篇课文读通顺,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一群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孩子呢!于是,我就想如何把难度给孩子们降低。我把孩子们分成四个小组,再根据课文段落的长短和每个小组的实力来分派任务,比如第一组的同学就负责读一二自然段,将这两个自然段读熟,读流利。然后四个小组来进行比赛。比赛的内容一共有两项。比赛第一项,看哪个组的任务完成的最好,第二项,看哪个组的学另外三个组学的最好。这样孩子们个个情绪高涨,斗志昂扬,都想战胜别人,最后评出的冠军小组就当小老师,来教全班的同学朗读课文。

除了认字以外,需要会写的字也比较多,平均每课都有8个字要求会写。如果想要学生个个都不落下,就必须得课课清,每篇课文结束以后都要进行听写,有错误的还要进行二次甚至三次听写,这么以来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那怎么办呢?于是,我开始仔细调查和统计我班上学生的家庭情况,将他们进行归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有家长在仔细认真的辅导孩子,当然这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一类是有家长,也有能力,但是却疏于对孩子的辅导。另一类就是家长或许在外打工,或许没有能力辅导的。对于第二类的孩子,我主动和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同时让他们明白这样做对他们自己的孩子有多么的重要。当然,一个电话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给孩子们施加压力,这样,从两方面入手,效果就会好一些,可以把一部分第二类的孩子转化为第一类的孩子。对于第三类的孩子,就将他们分派给第二类和第三类的孩子。这样以来,可以让我从烦琐的听写字词中抽出时间来,思考其他的问题。

语文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7

孙琪斌,上海市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市初中数学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在教学定位上,他呼吁“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立意,努力挖掘数学独有的学科育人价值”;在教学方式上,他提倡“学教一体,教学同步”。呈现其教学主张的专著《在学中教异步达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被评定为上海市“十二五”教师培训市级共享课程。

[前端分析]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值得担忧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教育境界相对偏低的数学概念教学。具体体现:①不善于挖掘数学概念本身固有的育人价值,忽视概念教学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感悟;②课程意识较弱,不能较好地识别概念的学段特征,立足概念整体设计教学的能力偏弱;③通过对话促进数学理解的数学语言交流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本文拟借助《圆的概念》的教学设计谈几点关于提高数学概念的教学境界的思考。

1.教材分析

小学阶段的圆,以直观认识、定性感知为主;初中阶段的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定义方式;高中阶段的圆,以圆的轨迹定义描述为主,侧重于应用圆的轨迹定义描述建立圆的方程。因此,初中阶段的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圆的本质特征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学情分析

按照正常的理解,初中学生理解“圆是平面上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的点所成的图形,这个定点是圆心,联结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圆的半径,这个定长是圆的半径长”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事实并非如此。

当带着“圆心O在不在圆O上”“半径是r的半圆有没有周长”“弦、半径、直径的区别与联系”“弧、半圆、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圆与多边形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与学生交流时,意料之外的发言时常会不约而至。

(1)“圆心O在不在圆O上”的课前调研情况统计,见下表。

(2)“先画一个圆,然后再画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的教学情况。

2012年在郑州上课,九年级某班学生曾分别用图1、图2、图3解释他们在课前所理解的圆的二分之一。2014年在苏州上课,一位学生用图4中的阴影部分表达他所理解的圆的二分之一。

(3)预料之外的课堂生成。

2010年在昆明上课,一位学生关于圆的二分之一的认识是正确的,但在教学小结的环节仍然认为“半径是弦”。2014年在台州上课,出现了“圆心到圆边上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发言。观看小学名师执教的“圆的认识”教学视频,发现学生用“圆边”“圆周”解释圆的情况很普遍。

[数据挖掘与问题提出]

“圆心O在不在圆O上”的课前调研情况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大部分学生认识的圆是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而并非“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的点的集合”。

将圆的二分之一表示成图1、图3、图4的形状,说明学生对于圆的认识还是停留在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的范畴。

在教学小结的时候,学生仍然坚持认为半径是弦,这说明他依然认为圆心在圆上。

用“圆边”解释圆,说明学生不知道圆与多边形的本质区别。

为了解决学生在理解概念过程中出现的诸多认知偏差,我们进行了提高概念教学立意的尝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①理解圆的概念(当堂达标率不低于80%,单元达标率不低于95%),理解“圆、弧、半圆”“弦、半径、直径”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当堂达标率不低于90%);②在讨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探究“已知点A不在⊙O上,试在⊙O上找到一个点P,使AP最短”的问题;③了解我国古代与圆有关的研究成果,体会蕴涵其中的民族自豪感,感受与圆的概念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与生活文化。

教学重点:圆与多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已知点A不在⊙O上,试在⊙O上找到一个点P,使AP最短”的说理探究。

(二)教学活动预设

1.学情调研

(1)下列图形中,哪些是圆?(古代车轮、呼啦圈、足球、鸡蛋、红绿灯、月饼、月全食、奥运五环、时钟等,图片略)请将不是圆的图形剪切至几何画板课件中的“非圆区”,到小结时,我们再来判断此刻的直觉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图片中的古代车轮、外圆内方的古代钱币侧面呈现了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成就,红绿灯暗示交通安全,月饼、月全食等图片为多边形与圆、弧与圆的后续交流埋下伏笔,时钟为引出圆的描述性定义以及弧的概念做铺垫。

(2)请用手在空中画一个圆,然后画出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利用圆的二分之一引出小学学过的半径、直径,为学习弦、弧等概念做铺垫;为教学目标样题“半径是r的半圆有没有周长”做铺垫。

2.互动交流,在学中教

互动话题1:在画圆时,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圆有什么特点?与同伴交流。

学生分别使用圆规、细绳、几何画板等工具画圆,教师借用学生绘制的作品组织学生讨论圆的特点。

互动话题2:圆心O在不在⊙O上?圆心O若不在⊙O上,那么圆心O在哪里?由此引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活动:画一个半径长为4cm的圆,利用所画的圆探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如图5,若圆0的半径长为R,点P到圆心0的距离为d,请讨论“点P与圆0的位置关系”与“d与R”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达标样题:已知⊙O的半径长为4cm,点P在⊙O所在的平面上,且与点O的距离为4cm。请与学习同伴一起,在小组内叙述点P与⊙O的关系。

设计意图:课堂作业是最有效的教学资源,分析学生画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利用学生画出的不成功的圆解读画圆的关键:定点、定长。利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体会分类讨论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利用达标样题,检测学生运用圆的概念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

弹性预设:若出现与“圆边”(点在圆边上、圆边上的点等)有关的发言,则可运用下面的预设以及互动话题3进行回应。

已知,点O到直线1的距离为4cm,试在直线1上找出与点O距离为4cm的所有点。

如图6,过点O作1的垂线,垂足为点H,让动点P无限逼近H,只要动点P不与点0重合,那么Rt△OPH总会存在,因此OP>OH。若存在△OPH,自然就存在三角形的边。

圆则不然,依照“平面内到点O的距离等于4cm”的作图原则,则圆上的任何三点都不可能在同一直线上,此乃圆与多边形的区别之一。

互动话题3:在与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n边形的比较中感悟圆的本质特征,引出半径、直径、弦等概念。

达标样题:弦(正多边形的边)、直径、半径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结合几何画板演示)。

设计意图:利用几何画板的迭代功能,设计圆与正多边形的课件,逐步增大正多边形n的值,进而体会圆与正多边形的区别与联系,感受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自然孕育其中。

互动话题4:弧、半圆、优弧、劣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班级交流)。

设计意图:“圆上的点到定点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容易理解;“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均在这个圆上”,则相对较难理解。为此,我们运用类比的方式,将圆与弧、圆与正多边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弧上的点到某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但“到某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不一定都在这条弧上”。

例题:一个点与圆上各点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1cm,最小距离为5cm,求这个圆的半径长,请利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你所确定的两点的距离为何最大?为何最小?

已知:点A不在⊙0上,试在⊙0上找到一个点P,且使AP最短。

解:

(1)若点A在⊙O外,联结OA交⊙O于点P (图7),则AP最短。

理由如下:设点Q是⊙O上异于点P的任意一点,连接OQ、QA。在△OQA中,OQ+AQ>OA;又OA=OP+AP。

∴OQ+AQ>OP+AP。

∵点P、点Q在⊙O上,OP=OQ。

∴AQ>AP,即AP<AQ,AP最短。

(2)若点A在⊙O内,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具体证明过程请学生们课外完成。

综上所述,可得若点A不在⊙O上,那么作射线OA,则射线OA与⊙O的交点P就是满足AP最短的所求点。

3.呼应课前调研问题,异步达标小结提升

(1)利用教学达标样题进行达标检测,回应学情调研环节生成的问题。

(2)组织各个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检测关于圆的概念理解情况。抽测各个小组的4号学生(各个小组第4个学会的学生,简称为4号),运用各组4号的成绩评价各个学习小组的成绩。

(3)利用几何画板现场绘制大小不同的圆,度量圆的半径长与圆的周长,引导学生体会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个不变量,由此引出圆周率π,引出我们国家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贡献,带领学生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数学思想。

(4)分享几段名言,启迪学生走进数学文化的层面感受数学。

(5)讨论:为何说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

4.教学目标样题(略)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半径长是R的半圆有没有周长?若有,请用含R的代数式表示;若无,简述理由。

提高作业:已知点A不在⊙0上,试在⊙0上找到一个点P,使AP最长。

拓展作业:以生活中的圆文化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自己对于圆的认识。

[专家点评]

这节课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丰富实例引入圆的图形,再通过学生自主画图,在此基础上进行圆的概念教学,用简明、生动的情景与学生感悟活动作为数学基本事实的教学实效较好。

对圆的内容的教学设计合理,其中“求不在圆上的点到圆的最短距离”的探究有新意,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一种好的设计。

对圆的特点的教学设计很精到,通过与其他图形比较、观察、归纳,所获得的圆的两个特点为以后的轨迹、方程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语文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案例描述;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91-1

一、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来到了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九寨沟,你们想去看看吗?(课件出示九寨沟图片)

一进入景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出示“一进入景区,就……”的句式回答)

“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教师随机板书:童话世界。

师:下面我们就跟随导游一起去欣赏这一神奇的童话世界。

(二)默读感悟,集体交流

1.你找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教师随机板书:雪峰、森林、瀑布、湖泊。

教师总结:这些都属于什么?板书:自然风光。

2.作者究竟是怎样具体描绘这些风光的呢?指名说,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借助图片理解“直插云霄”“峰顶银光闪闪”,说一说雪峰有什么特点。

出示:()的雪峰总结(高)

指导学生朗读。

观赏完了雪峰,我们来到了九寨的沟谷中。

出示:“大大小小的湖泊……五彩斑斓。”

师:看图解释“五彩斑斓”你感受到什么?(美)“大大小小”“颗颗”说明了什么?(多)你还能找出湖泊的什么特点?出示()的湖泊(清)

师:你能读出它的美吗?指导朗读。

出示:“每当天气……‘五彩池’。”看图解释“五彩缤纷”。

师:为什么这儿有这么多颜色呢,会形成“五花海五彩池的独特景观呢”?[因为蓝天、白云、绿树、雪峰都倒映在湖水中]。(出示图片)你有什么感受?(美)学生评读。

九寨沟的森林又有什么特点呢?出示句子“从河谷至……森林”

指名说,教师总结:“多”从哪里可以看出来?(遍布)指导朗读 集体读。

师:由于河谷的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形成了一道瀑布。

出示:“由于……蔚为壮观。”指名读,学生欣赏图片。解释:白练腾空。

师:如果你此时此刻就站在瀑布脚下,你会想到用哪些诗句来赞美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总结:九寨沟的瀑布真是壮观啊!出示(壮观)的瀑布谁来读一读?

师:九寨沟除了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之外,更有着稀世的野生动物,下面我们就跟随导游向森林深处走去,看能不能找到你感兴趣的动物。

(三)小组研读,互动探究

自读第四自然段,你最喜欢那种动物,好好读读,说说它为什么惹你喜爱?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二、教学反思

1.平等对话——从师生关系中“寻美”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师生间的民主与和谐。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力和求知欲是不能用强制的办法激起和维系的。所以,教师必须开放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构建师生之间多边的、立体的互动结构,留给学生“交往”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做,才能闪现出探究智慧的火花,激起无穷的兴趣。

2.合作探究——从学习方式中“寻美”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组合搭配,组成4~6人为一学习单位的合作小组。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具有一定合作价值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与交流,并推荐学习水平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组织活动。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及反馈能够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小组成员互相沟通,真正互动起来,从而达到互相激励,促进自主学习,高效实现目标的目的。

3.激励探索——从评价手段中“寻美”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学生的想法,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老师,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这才能让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不断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去充分体验“再创造”的快乐。

4.开拓创新——从教学资源中“寻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保持下去,终生不弃,教学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天文、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这就要求教师要挖掘教育资源,重组教学信息,找准切入点,进行更为有效的教学。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9

宋永超

冀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包括八个单元,每一单元内容融会贯通,来源于生活,贴近儿童的现实情况,祖国山河、哲理故事、人间真情、传统文化,让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了解祖国的悠久文化历史。给我们带来了心的颤动、美的感受、情的渲染。下面是对本册书的反思。

第一单元亲近大自然,本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这里有波澜壮阔的庐山瀑布,有“山行”带给我们的快乐,有北方最大的湖“美丽的呼伦湖”,还有五岳之一黄山的气势。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配以多媒体课件的展示,知识接受能力增强。

第二单元天真烂漫的儿童生活,包括《采蘑菇的小姑娘》《雨后》和《我想我能行》。课文反映了不同地区孩子们的快乐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充满儿童情趣。这些课文展示了是新时代儿童的情趣、品质和人格,他们热爱劳动、充满自信,团结友爱。如《采蘑菇的小姑娘》喜欢与同伴分享劳动的幸福的采蘑菇的小姑娘;《雨后》兄妹俩嬉戏的快乐情境,渗透着哥哥对妹妹的关爱之情和孩子特有的情趣,《我想我能行》面对困难自己努力解决的小贝贝。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的自主能力提高了,遇到事情也能主动解决问题了。教学中由于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课堂变的更加活跃了。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热爱自然,人与自然熔融和谐,关爱人类共有的家园,包括《村景》、《风铃草》、《搭船的鸟》和《燕子专列》。《村景》向读者展现了一幅江南乡村秋季悠然、和谐的优美图景;《风铃草》传来了生活在林边的风铃草发自心底的歌唱——生活在这里多美好;《搭船的鸟》使读者见到一只充满灵性的搭作者的船捕鱼吃的翠鸟,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燕子专列》装载的是燕子,更是人类的爱心与真情,描述人们用行动谱就了保护燕子的爱心之歌。本单元通过这些内容的点点滴滴的渗透,要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大自然给我们很多启迪和知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人与自然熔融和谐。

第四单元哲理故事包括四篇课文:《我要的是葫芦》、《盲人摸象》、《望天》、《苏珊的画》。四篇课文含有丰富的营养,可启人心智、教人醒戒,告诉了孩子们很多道理。如:要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事物要全面,在全面了解事物的情况之后再下结论;做事要多观察,多思考,不能盲从;明白在生活中要善于动脑筋促转化,把坏事变成好事。本单元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中孩子们都积极探讨,学到了很多知识。例如《盲人摸象》我就采用了角色表演朗读的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知识学得很快,收到了可人的成绩。《我要的是葫芦》在认识新字环节上,我把所有的生字都写在了预备好的葫芦上,识字环节马上显得没有那么枯燥了,课堂积极活跃了,学生的认字速度也明显提高了,抓住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适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交流意见,多方位体验感情。

第五单元亲情、关爱,包括《古诗二首》、《窗前的红气球》、《妈妈睡了》和《送给奶奶的阳光》,课文素材大部分来源于儿童真实、自然的生活经历,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孩子们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心灵感受。如《窗前的红气球》一文体现了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妈妈睡了》一文展示了孩子对妈妈的一片深情;《送给奶奶的阳光》一文中展示了小孩子对长辈的关爱之情。《古诗二首》也体现了兄弟、朋友之间的深情。

施教时,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面对学生的真实,面对真实的学生,组织语文学习活动,在自主阅读、交际过程中引发共鸣,关照自身,用童心体会感情文章,有自发的个性感情和创新,不仅使学生就文本有所得,提高思想认识,更应把学习过程中的习得落实在日常行动中,实现从儿童生活中来,学习提升儿童生活,指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我们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通过反复诵读或多媒体手段创设的画面展开想象,理解诗、文的意思,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第六单元奇异的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奥秘,它是人类永远都无法摆脱的诱惑。从古至今,人类对自然的探求,一代一代,从未间断。儿童是自然的孩子,他们对自然界的万千物象都有着原始的好奇心和与生俱来亲和力。本单元选取的这组文章,将孩子的心送还给自然,让他们尽情感受自然的奥妙,这组课文以文学的笔和会飞翔的思维,极富儿童情趣的演绎了自然科普知识,使知识如此鲜活,儿童读这样一组文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会发展他们热爱自然,探求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知识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力量。

第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文中把植物和种子分别当作“妈妈”和“孩子”来写,读起来亲切、有趣,调动起儿童的阅读兴趣和观察探索大自然的欲望。《地球的清洁工》通篇用拟人化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几种动物在清洁地球环境方面的不同本领,通俗形象地说明了动物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从全新的角度阐释动物与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我是你的朋友》通篇以拟人化的写法,赋予蛇以人的感情,人性化的蛇娓娓道来,似乎在和人进行亲切交谈。读来亲切,也容易使孩子达到情感的共鸣。《最后一片树叶》以对话的形式,写出了树上最后一片树叶由不快乐到快乐的情绪变化,运用拟人手法巧妙地向小读者渗透了关于落叶的自然常识。借树叶揭示了生命的过程。

第七单元人物故事包括四篇课文:《小英雄于连》、《奇特的“钢琴”》、《华罗庚的故事》,一个综合学习和一个口语交际《我们要到野外去》。三篇课文向大家讲述了三个人物故事,有小孩也有青年,小英雄于连急中生智,救了全城的百姓;作曲家冼星海因陋就简,用瓶瓶罐罐创作出动听的乐曲;华罗庚小时候好学好问,敢于给教授挑错,最终刻苦努力成为伟大的数学家。它们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信息,乐观向上的个性,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祖国对兴趣那份执著的热爱。另外,这几篇课文还将我们引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了解这些人物的来龙去脉,了解更多的人物故事,这不仅使我们开阔了视野,还使我们受到更多的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0

课上,我先向学生介绍了我们中国的宇航员在月球上行驶的情况。由于以前就有像学生介绍过月球上失重的这一现象,所以孩子们一下子就能够明白东西在月球上总是飘在空中,是因为离开了地球,到了太空中,所以就会失重。通过这样来导入新课,学生对地球的吸引力这一现象就能较快的理解接受。在课的结尾,我又向学生提问:如果这个苹果到了太空会怎样?然而,在地球上它会往哪里落?这样整节课前后互相照应。

由于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牛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牛顿为什么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他善于观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什么事都“感到好奇”,再加上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人类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激励学生向牛顿学习善于观察,还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才能有所作为。

语文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这节课属于高中数学必修五的内容,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在知识上的延伸和发展,又是上一章集合知识的运用与巩固,也为下一章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作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也是《不等式》的核心内容。同时,这部分内容较好地反映了方程、不等式、函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蕴含着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学生现状分析

现阶段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等基础知识,有着良好的知识基础;而且他们通过初中的学习心智发育逐渐成熟,发散思维习惯和方式已初步养成,具备了一定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有着较好的观察与总结、化归、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上述教材内容地位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看图象找解集的方法,并能熟练应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探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看图象找解集,培养学生从"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由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向学生逐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探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四、教法与学法

确定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后,在设计教学时,我的策略如下。以"诱思引探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以现代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这样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运用,更加符合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规律。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创设情景,引出"三个一次"的关系

环节1:提出问题

(1)先让学生解一元二次方程

(2)把"="改成">"则变成一元二次不等式

(3)向学生介绍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定义和一般形式。

学生活动:积极回答问题,认真思考

设计意图和原理:"思维往往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这样直奔主题,目的在于构造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带着问题学习。

环节2:引出"三个一次"的关系

(1)请同学们解以下方程和不等式:① ② ③.

(2)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3)借助动画从图象上直观认识方程和不等式的解, 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根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学生活动:动手,观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和原理:让学生找到了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来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此时,学生很自然联想到利函数的图象来求求不等式的解集。(对已研究的问题,归纳,总结,从而类比到新问题的解决上。)

第二阶段:比旧悟新,引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环节1:看函数的图象并说出:

①方程的解是 ;

②不等式的解集是 ;

③不等式的解集是 。

学生活动:看图观察,讨论,分析

设计意图和原理:在分析"三个一次"的关系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讨论并完成这几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兴趣。

环节2:看图写解集

(1)(2)(3)

(给出各不等式所对应的函数图象,并要求学生求出相应方程的根,最后由图象写解集)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完成各题

设计意图和原理:第一题的训练可以上学生巩固图解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而第2、第3解可以向学生指出不等式所对应的方程无实根或有两个相等的实根的情况,并且向学生指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无解和解为R的情况。已上几个问题基本上涵盖了一般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各种情况,为后面总结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一般律做准备。这样有助于难点的突破。

第三阶段:归纳提炼,得出"三个二次"的关系

环节1:总结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一般规律,完成相应表格

学生活动:展开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和原理:"三个二次"的关系式本节课的难点,但是通过此表格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前面的知识的铺垫下,学生不难得出结论,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第四阶段 应用新知,熟练掌握方法

環节1: 例题分析(教材例1、2)

例1、2的解决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归纳求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方法;二是规范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格式。

学生活动:师生共同归纳,学生独立完成(3)(4)题。

环节2:(教材例3、4)

例题2 的解决是为了学生体会到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学生活动:学生努力思考。

设计意图和原理:通过课堂的及时训练,可以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让学生自己独立的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问题,享受到数学带来的乐趣。

第五阶段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环节1:课堂小结:总结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四部曲"

学生活动: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

设计意图和原理:总结所学的知识,是为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好让学生在课后能独立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环节2:作业布置:教材习题第1、2、3题

设计意图和原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便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音教学现状及反思 篇12

现在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新版,改版后的教材,更加突出了语音教学的重要性。每个单元中,有单独的语音教学板块,即Let’s spell部分,这说明语音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另外,如何进行有效的语音教学,为英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成为我经常关注、思考及研究的问题。

一、三年级语音教学面临的现状

我所教的三年级,只有16 人。优生很少,而学困生却不少。下面我将谈谈三年级语音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26 个英文字母容易与拼音混淆

这似乎是个通病。一年级学习了拼音,开始拼读生字。二年级继续强化拼音的拼读意识。通过两年的拼音学习和实践,学生似乎将拼音掌握得很“牢固”了。因此到三年级后,当他们再接触似曾相识的字母时,就会兴奋地脱口而出,将A a/ei/读成a,Gg/d誻i:/读成g等诸如此类的错误。

2.语音拼读意识不强

虽然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很大,积极性也很高,但是面对生词,本就语音知识匮乏的他们,寄希望于机械地模仿我的发音,这忽视了语音拼读的整体意识。面对着只有两三个字母组成的单词,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拼读,心口难开。

二、针对以上现状采取的措施

既然出现了这样的现状,我也在不断地反思,该采取怎样的有效教学方法,逐步地解决问题,努力让学生爱上语音呢?

1.拼音的先入为主,造成了一定的语音学习混淆

我认为,首先要在英语教学中,用有趣的方法,吸引学生对英文字母的注意力,让他们先爱上字母。英文歌曲在学生英语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观看英文字母歌的动画,学生被那鲜艳的色彩、卡通的字母吸引住了,甚至有学生还跟着哼唱了几句。尽管我听到了学生已经将英文字母误唱为拼音,也没有打扰他唱歌的兴致。教材内容安排先学唱字母歌,是为了能整体感知26 个字母。《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英语教学起始阶段,语音教学主要应通过模仿来进行,教师应提供大量听音、反复模仿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因此在学歌中,我带着学生指读歌词,采用小组读、个人读及开火车读等形式,及时指导纠正错误较大的发音。对于小错误,我暂时先放在一旁,没有使劲去纠正其发音,以免打击他们语音学习的积极性。

(1)游戏方式巩固歌曲。全班开火车唱字母歌,而我随机抽取并出示一张字母卡片。当某个学生唱到出示的字母时,则站起来并大声唱出来,这能测试学生对字母的认读反应能力。如果学生错误,则会上台表演以示惩罚,学生表现得兴趣很大。

(2)绘本方式整体学习语音。《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语音教学应注重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不要单纯追求单音的准确性。于是我利用绘本这种故事的方式进行语音教学,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三年级下册就开始学习元音字母在单词中的基本读音了。第一单元是学习a在单词中的基本读音。语音呈现环节,我在PPT中结合卡通人物出示了以下句子:This is the dad. He has a cat. The cat is in the bag. The bag is in his hand.“Meu , meu...”配上小猫跑了的动画。学生一下子被这简短的故事情节吸引了。趁热打铁,我带着学生朗读故事,然后将标注了a的单词放在一起,让他们发现单词的共同点,即a在单词中的发音/覸/。延伸拓展环节,又以绘本的形式让学生分组阅读。我努力创设故事情境学习并巩固语音知识。

2.三年级,刚开始学习语音知识,拼读意识在形成中,语音习惯也在培养中

根据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特点,我教会他们一套音标手语操,比如b/b/两手在胸前反向靠着,然后向两旁拨开;k/k/一手在嘴前做咳嗽状等。学生说说动动,显得特别有趣和兴奋,甚至他们还能想出更有趣的动作。我都对此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因此,在以后的英语课中,面对较短的单词,我都会鼓励学生试着自主地拼读出来。起初,他们一时适应不了,但是只要我做出音标手语操中的动作,他们马上就明白了,小声拼读着。再加上评价机制的作用,即拼对一次就可获得3 分的奖励,这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拆分音素和手语操结合起来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拼读意识。音素是语音学研究的单位,它是口语中最小的语音单位,也是人们的发音器官所能发出的最小语音片段。一个音素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字母构成的单音。教学中,如单词cat就有三个音素/k/,/藜e/,/t/,在我动作的指引下,学生尝试着拼读。拼读不准确,我不及时纠正,直到有学生拼读正确,我予以加分表扬,这增强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中多次采用这种拆分法,学生就会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拼读简单的单词了。

三年级的语音教学,教师重在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需要师生共同持之以恒地努力。强化拼读意识,大胆开口尝试,爱上语音!

参考文献

二年级语文泉水教学反思 篇13

《泉水》以儿童化的口吻写了泉水从冲出石缝到汇入大海经过的地方及发生的故事。本课出现了比较几个难记、难写的生字,学生学起来可能会感觉比较困难,可以借助直观形象的图片帮助学生记忆,同时进行难写字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突破识字教学难点。

学生现在虽已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但课文中让学生体会、模仿、自己揣摩泉水的“心态与神情”仍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在第一片段进行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泉水流过的诗一般美丽的意境,同时引导学生想象“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她还会经过什么地方,会遇见谁,会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实践对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精神的理解。此外,背诵课文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学生背诵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背诵方法的指导。

语文二年级优秀教学反思 篇14

一、教学效果:

反复读课文,达到熟练。画出描写昙花特点的词句,与小组内的同学相互交流、积累,然后指名汇报。汇报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比喻句“那里天气特别干热,白天的太阳就像烈火一样。”拟人句“当夜晚来临,花蕾便静悄悄地开放,发出淡淡的清香。雪白的花朵,在月光下显得非常素雅,就像亭亭玉立的美女。”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认识昙花,理解成语“昙花一现”的意思,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读有所感,学有所得。以一篇带多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提问,合作解释,培

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进一步感受阅读的快乐。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已经心里有数了,经过讨论,其他没想到这些问题的学生也可以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上面问题中学生没提出来的问题,由教师以疑问的形式提出来,集体思考解答。

二、成功之处:

这篇课文用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介绍了解昙花的特点以及“昙花一现”的含义。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昙花的特点,初步了解“昙花一现”的含义,深入理解“昙花一现”的比喻义。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初步感受抓住特点来写植物的写作方法,并通过课外实际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抓住特点向大家做介绍,以此了解更多植物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多姿,进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教学就是一次语文实践过程。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根据“自主、合作、应用”的原则,课堂上,将自主感知、合作交流相结合,从词句入手感知昙花的特点,理解“昙花一现”的含义,进而体会抓住植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三、不足之处: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理解能力上还稍差些,对课文中知识性较强的词语,如:花蕾、素雅、显赫、消逝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都是教学中的不利因素。

四、改进措施:

语文教学反思,二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15

一、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

1.“实用”为主,直入“考点”型

有些教师的绪言课只是简要叙述一遍化学的定义,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然后从定义中提炼出“考点”: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包括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接着配以大量练习训练学生辨析以上两组概念,以求达到考试要求。这一类型的第一节化学课其实不能称之为绪言课,它看上去最“实用”,但实际上没有体现化学学科的特征。

2. 满堂资料史实,说教叙述型

该类型的绪言课,通过图片展示,列举史料,从化学的发展史开始阐述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体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教师的讲述占用了课堂的始末,于学生而言只是听了一场科普讲座。实践表明,试图仅仅通过介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现实。

3. 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型

不少教师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奇趣小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牛奶变可乐”“大象牙膏”“魔棒点灯”……这些小魔术让学生兴奋新奇,但其中原理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又暂时不适合解释,这种一时的好奇不等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存在的问题

1. 唯中考论,对绪言课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

绪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并初步渗透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不少教师把考点作为授课的唯一“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忽视了渗透化学学科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目睹了许多学生很艰难地学习化学的过程。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生认为教师每节课都罗列了太多需要他们去“死记硬背”的事实性知识材料和内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不甚清楚、在学生看来化学知识过于抽象等。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观察,许多初中学生学化学只是在“背化学”,由于初中化学的知识容量少,对综合应用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不用化学思维思考,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在考试中也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进入高中,知识体系变得繁杂,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提高,对于没有形成化学学科思维的学生,学化学将变得举步维艰,高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将事倍功半。

2. 教材无绪言课,缺乏教材二次开发能力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学校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并辅以其他教学资源[1]。目前各地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是没有编写绪言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绪言功能价值的理解,选取设置合适的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由于所选取设置的内容必须综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更要有能力参与,这无疑是一个需要精心设置,通盘考虑的过程。缺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应该说是许多教师没能上好绪言课的关键因素。

3. 重视化学趣味性、有用性,忽略化学学法指导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展示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重要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对绪言课所承载的功能认识片面化的结果。我们知道化学课不总是有趣、热闹的,教师应该注意围绕“学化学”的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开“化学重要”“我要怎么学”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认识与体会。否则,所谓的趣味性只能引起学生的一时新奇。学生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认为绪言课和真实的化学课堂离得太远,绪言课只是教师的一种“作秀”。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应建立在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体验中,这样的热情和兴趣即使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也能够得以维持和发展。

三、基于化学学科特质的绪言课实践与反思

1. 绪言课应具有的功能与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的启蒙,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功能是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了解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意识到化学要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其价值是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其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2. 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要让学生体验如何“学化学”

结合一节绪言课教学设计案例对如何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感悟如何“学化学”进行分析。

环节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活动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款热卖产品“暖宝宝”。其成分:铁粉、水、活性炭、盐。功能:短时间发热,40℃以上保持12小时,可用于防寒、户外保暖。发热原理:铁为粉末状,铁、碳、水和盐构成原电池,形成原电池效应,大大加快氧化还原的速率,使铁短时间生锈放热。

“暖宝宝”主要成份之一是铁粉,利用其发热原理设置如下情境: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认识其性质、变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体验实验这一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研究铁粉的性质

a.观察铁粉(色、态、味);

b.将铁粉洒入水中[密度(与水比较)、溶解性];

c.将铁粉洒入食醋中(比较与洒在水中的区别);

d.将铁粉洒向酒精灯火焰(这就是节日里绽放在夜空的烟花)。

教师及时小结:通过实验获得有关铁粉性质方面的认识: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等。

(2)深入研究铁粉的生锈变化(教师演示)

a.对比观察使用前后的“暖宝宝”,根据生活经验及实验检测判断出铁粉变铁锈。

b.通过使用说明的简单介绍,引出“空气”这一使铁粉生锈的条件,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感受空气参与铁粉生锈过程的事实。

c.“看见”空气的环节设置:根据气压差原理认识气体被消耗。该知识点虽是学生初二物理学过的,但这个知识点本身抽象,许多学生依然不是很理解。所以,这个环节为理解下面的实验作铺垫,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d.验证空气参与铁的生锈过程。

实验设计:将“暖宝宝”装入锥形瓶,塞好带导管的橡皮塞,夹好止水夹。导管另一端插入盛水的量筒(滴几滴红墨水,并记下此时刻度),待锥形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量筒液面变化。

教师及时小结:关注探究过程中铁粉的变化,包括颜色变化(由黑色变为棕褐色)、某些特性的变化(不能再被磁铁吸引)、能量变化(放热)等。

(3)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变化;

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对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环节二:让学生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欣赏简洁的化学语言

中学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是从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从原子、分子水平进行研究和探索,用化学符号系统进行描述。从宏观、微观、符号三者联系的角度认识和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1)建立模型,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的本质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所以,要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时就对微观世界有所体验。在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以搭积木类比建立模型是比较恰当的形式。物质都是由大量我们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就像小孩子搭的积木模型,当你往模型上添加积木块或减少积木块时,一种模型就变成了另一种模型,甚至相同的积木块也可以组合成不同模型。

(2)欣赏简洁优美的化学语言(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告诉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宏观现象进行描述,要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还要用化学符号进行表征,化学语言简洁优美,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环节三:通过展示史实与应用,感受化学学科价值与魅力

展示从古至今,化学史上的重大成就,让学生体会,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化肥和农药,全球粮食产量将要减半;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抗生素等药品,人类的平均寿命将缩短25年;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各种新型材料,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举步维艰。

3. 绪言课的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的基本观念渗透在教学中。在绪言课实例中,始终以铁粉为主线,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通过认识铁粉的性质及其变化,让学生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转化,渗透化学转化观、能量观;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体验、搭建模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活动,渗透实验观、微粒观、科学本质观;最终通过对铁粉生锈原理的认识和分析,让学生明白化学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渗透化学的价值观、STS教育。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将三维目标精心提炼与整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与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3],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 实验是让学生体会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良好平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载体,而教师在实验设置中,往往过多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过于集中论证结果,体系的变化过程往往被忽略,这也是导致学生逐渐对实验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例如,前文提到的实验要从“暖宝宝”中分离出铁粉,可提醒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怎么分离?使用磁铁的具体操作细节?如果直接用磁铁吸引,会发现铁粉很难从磁铁上分离下来,要用包上塑料袋(或滤纸)的磁铁吸引,然后小心收拢塑料袋(或滤纸),移开磁铁,就能很好地将铁粉与磁铁分开。二是为什么要分离?要让学生明白,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要获得尽可能纯净的物质,这种理念在后面的教学中也会涉及。

5. 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价值

通过前文的实例,请学生根据“空气是导致铁生锈”的认识,列举生活中铁制品的防锈措施,体会其中的防锈原理,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化学学科饱受误读,被当作是污染、危害的代名词。通过列举古代、近代的典型化学史实,播放现代化学在高科技材料上的应用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4],而具体打开哪一扇门,决定于拿着这把钥匙的人的素养!

摘要: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对于学生学好化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并对这些典型课型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对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核心要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教学现状,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和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上一篇:万圣节活动方案小学下一篇:优秀员工心态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