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反思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反思(精选13篇)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反思 篇1

(2006-10-02 20:31:34)转载▼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实践证明,由教师本人对教学实践及其成败得失进行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培养教师学习、研究的意识,促使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以上是一段从网络摘抄的语句,其实对教学反思是怎样一回事认识并不是很深刻,就像学生前些日子询问的说课,懂得说课,但并不知道怎样跟学生解释什么是说课,只记得一句从网络上看到的话“授课主要是怎样讲,说课主要是为什么这样讲”。

要对上一个月的教学进行反思,是上星期就一直想进行的事情,但始终觉得找不到充实的时间或者是找不到很好的思路。要进行教学反思,主要还应该是对《数据结构》课程的反思,毕竟它是一门基础、核心的专业课程,而且也是系里第一次的开课。

对课程的反思:

1、很重要。数据结构是几乎所有软件方向专业课的基础,学C语言让你知道了什么是编程,而数据结构告诉你该怎么去编程。用网上一个例子来说,数据结构让你知道怎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的路,而C语言等让你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去走这些路,你不懂得去北京的路,给神六你坐也到达不了。

2、很多点。既然培养数据的处理能力,又要培养算法设计思路,还要培养实际的应用能力。有点兼顾不过来,理解算法思想倒是能达到的要求,但在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存在难度。

3、很难学。教师艰难的教,学生吃力的学。理解算法的思想,但如何放到实际中始终是难题,教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学生接受能力有限,经验受制,受程序语言不熟练等影响。

对教师的反思:

1、经验不足。毕竟刚从大学毕业回来,教学经验欠缺,且系里也是第一次开这样的课程。对数据结构这门课本身理解不透,特别在实践方面接触较少,进行过的无非是大学时一些作业。因此在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接受能力间找一个结合点是一直苦苦探索的问题,直到现在仍是没有一个明确有方向。

2、目标过大。接受这个可以说是苦差的教学任务后,其实我的有埋怨过,但我更多是考虑如何去实现某些目标。让学生理解数据结构的算法思想,培养学生算法设计的思路,加强数据结构的实用性。从一个月的教学情况,目标定得过高了,特别是实践环节上,过高估计自己的教学能力,也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我直到现在,特别是在实践上,我找不到说服自己放弃的理由,毕竟总觉得学习了思想,不能在编程上实现,或者说是学会了例子,不会变通,算不上学会。我怀疑教学目标,但又放不开手。

3、时间欠缺。由于教学任务的限制,上机实践时间比较少,是以对学生把所学的思想转化为算法进而转化为程序的指导不足。一个月才开了一次实践课,本来已经足够,但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这还是很欠缺的。

对学生的反思:

1、思想重视不够。首先,作为师范生不重视这些难度偏深的课程;其次,作为计算机学生不重视这些偏向理论的课程;再次,在难学面前退却,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耐心。特别在对待操作作业上,一个月过去,第一次的作业完成几乎为零。

2、语言能力较差。尽管上学期学习了C语言,不说程序设计能力,且说C语言的基础知识掌握都是较差的。还是那句,把实践当成了死记硬背来考试,把知识当成了例子来学习。欠缺独立思考,欠缺独立编程。

3、自主协作不行。不能自觉的进行学习,什么都要教师在课堂上讲,或者只局限于课本,不懂得利用网络或参考书进行知识的拓展。也没有形成协作学习的氛围,同学间的交流不够,论坛学习的方法不懂。这归于两个原因,一个自觉性问题,一个班级氛围问题。

4、素质起点不好。这是我一直不想谈及的问题,毕竟我反复的强调过,他们大专生和本科生差别不大,在大学里都是一个新的起点,但在突出的个体上可以这样考虑,从整体上差异总还会存在的。尽管我承认这差异,但我依然否定他们说的智商等先天因素,这些只会是借口。我说的差异,首先就是自觉性,这一点在他们过分追求自由中散失;其次是空闲时间的自由度,学校安排课程过多,时间上和精力上有限;再次是学习氛围,那种泡图书馆和学术争论的氛围欠缺;最后是课程的关联大,一些关联课程如C语言掌握得较差。

对教学的展望:

1、能尽量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操作实践,引导学生把算法结合数据结构形成程序,但受时间限制较大,只能尽量起到牵引作用,一切还看学生课余时间进行。

2、督促完成第一次作业,毕竟数据结构的思想很多都体现在这次线性表实践作业中,能真正独立思考去完成,对以后课程的学习,相对会轻松很多。接着再进行更高一层次的,利用这些算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3、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及协作学习的氛围形成。毕竟这两个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的重点之一。

4、细化目标,毕竟这门课是难学的,逐步进行目标,首先,让学生了解数据结构的逻辑特点,各种操作的算法思想;其次,让学生运用编程语言编写程序实现这些算法;最后,把这些编程思想和设计思路运用到实际应用中解决问题。

5、加强师生交流,了解学生想法,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好的有目的的教学。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反思 篇2

“数字科学家”是一门基于科学方法的可供推广的选修课程, 目的在于丰富基础教育阶段理科选修课程的种类, 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同时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以及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数据素养水平乃至科学素养水平。

信息时代的科学研究除了传统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 还出现一种新形态——计算机模拟。目前理科实验中, 已经引入与计算机、多媒体、传感器相关的实验。这些实验的出现对学生和教师的问题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图像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学校的物理实验课程, 有很多都是在理想条件下完成的, 大部分学校缺乏良好的实验环境, 或者是条件设备简陋不能证明实验与理论的一致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激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数字科学家”课程期望以计算机为载体, 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学习物理知识, 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可以很好地促进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

在课程设计上, 我们将数据素养作为培养目标的核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科技手段的提高以及技术的多样化, 越来越多的研究需要计算机辅助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该课程所强调的信息素养或者数据素养可以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好必要的能力准备。数据素养的提出有其社会的基础, 也有其理科特殊性的基础, 更有其深层次信息技术与理科整合的基础。

相关的数据素养理论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项华教授认为, 所谓数据素养 (D a t a L i t e r a c y) , 是获取满足个体自身需求的数据或者信息, 产生经验或者通过数据挖掘而产生知识的一种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数据素养是科学教育目的、信息教育目的、人文教育目的的交集。数据素养的核心是数字环境下的科学思想、方法、习惯和精神。提高学生探索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是提高数据素养水平的重要途径。

从科学的视角看, 考察数据素养要特别关注三点:其一, 实验法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或者实践在物理学及其教育中处于特殊地位, 应该注意挖掘数据的经验价值。其二, 数学使得科学在逻辑道路上走得更远, 数学也是一种重要的数据挖掘方法, 应该注意挖掘数据的逻辑价值。其三, 仿真试验作为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整合的重要载体, 应该成为获取实验数据, 提高科学分析能力, 建立科学概念的有效工具。英国学者贝尔纳曾指出, 如果学生不能够以某种方式亲自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 就绝对无法充分了解现有科学知识的全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 数据分析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步。在现在的学科教育中, 大部分学生只会对简单的表格数据进行最基本的分析和处理, 而忽略了实验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以及更有效的分析探究等过程。“数字科学家”以学生发展为本, 重点在于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数据探究意识, 介绍简单、可操作性强的科学分析方法, 使学生能本着严谨踏实的态度进行课堂上以及课外的科学研究活动。

《复演伽利略斜面实验》是“数字科学家”高中选修课程的第一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明确了加速度的概念,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方法的内涵,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猜想及数据处理, 体会加速度在斜面上的应用, 并引出自由落体运动。“数字科学家”课程内容涉及物理和信息技术, 是对多学科交叉内容教学的大胆尝试。下面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来探讨数据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问题。

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分析

(一) 教学目标

本课程在高一年级物理实验班中开展, 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广度, 但缺乏深度探究;曾开展过简单研究性学习, 效果良好;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 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数据处理方面的训练。鉴于这些基本条件,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学会利用爱乐多软件模拟不同材质的接触面对摩擦力大小影响程度的实验、测量加速度大小的实验, 了解加速度的概念, 了解自由落体的概念, 并知道重力加速度的含义;了解爱乐多软件的基本功能, 能够用爱乐多软件设计、模拟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游戏引入摩擦力和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能从游戏中得到启发;通过课堂介绍及教师实际操作演示, 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式复演伽利略斜面实验, 并且对模拟实验中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大小进行测量和分析, 掌握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探讨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的兴趣和研究物理的热情, 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 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情况分析

在伽利略的时代, 曾有人认为自由落体运动中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而伽利略认为速度应该与时间成正比, 这一结论受当时的实验仪器的限制, 无法通过实验验证。于是他在较小倾角的情况下, 研究了斜面上物体的滑动, 发现其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并大胆外推, 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中速度也与时间成正比的结论。伽利略斜面实验 (图1) 在物理学史上意义重大, 首先, 它为随后的一系列实验确立了“实验到理论”的研究范式;其次, 其结论直接导致了惯性定律和自由落体规律的研究。

伽利略斜面实验中的斜面应尽量光滑, 因此斜面的材质是实验的一个影响因素, 随后将是斜面的角度。因此实验的过程应该包括两个大的步骤:一是寻找尽可能光滑的斜面;二是研究光滑斜面中倾角接近90°的情况。

但是在旨在提高学生数据素养的教学中, 仅有这两个步骤是不够的, 学生要能够通过数据得到更为丰富的结论。

1. 运用爱乐多编写小游戏引出课题并设计实验方案

爱乐多是一款高精度的仿真软件, 在课前教师设计了一款小游戏, 要求学生控制一个小球从起点到终点, 用“W、S、A、D”字母键控制方向将小球送入斜面最上方的球槽, 到达球槽后, 停止控制, 让球自由滑下, 让小球从左到右顺次通过滑道, 最终达到终点。不同的学生比较谁用的时间最短。学生在游戏之后, 教师如果引导学生用图表功能得到速度-时间图像, 就会发现斜面上滚落的小球存在一定的规律。

实验发现, 所有1号的斜面倾角相同, 材质不同, 能够看出速度-时间图像中斜率有差别, 这说明斜面材质是一个影响加速度的因素。另外在0, 1, 3, 4号中材质相同倾角不同, 速度-时间图像的斜率也不同, 这说明倾角是影响加速度的另一因素。接下来, 需要定量研究斜面上的小球下滑过程中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2. 不同材质上小球的滑落情况

图3是用爱乐多研究伽利略斜面的实验装置。为了尽量光滑, 小球的材料选择用冰球, 因为冰球不容易变形, 并且摩擦系数最小。让其在倾角相同的橡皮、木材、石头、钢铁、黄金材质的接触面上滑下, 爱乐多可以自动生成速度-时间图像, 该图像的数据可以生成CSV文件, 并用Excel分析。

爱乐多中的图像也可以得到某一点的差分结果, 但是数据波动较大, 需要通过Excel中的线性拟合工具来得到速度-时间图像的斜率, 线性拟合工具是一种重要的数据分析技巧, 用Excel将原本离散的图像合并, 得出了更为丰富的结论, 即冰球的加速度与斜面材质有关, 冰面上的加速度最大 (图4) 。

3. 不同倾角的冰面上加速度变化情况

在上个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知道了冰面上的摩擦力最小, 接近理想情况, 所以在这组实验上我们都用冰面来做研究。让小球从不同倾角的冰面上滚下来, 分别从分析的数据 (图5) 线性拟合可以说明曲线的上升趋势, 但是是否能够得到更有意义的函数来描述加速度与斜面倾角的关系呢?这就需要曲线的值化。

4. 曲线的值化

为了找到合适的拟合函数, 需要把握规律的特点, 实验发现, 小球从斜面上滚下的实验具有对称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因此猜想加速度与斜面倾角的正弦应该存在对应关系。

接下来, 将绘制加速度与斜面倾角正弦的图像, 通过线性拟合发现图像所示的曲线值化, 即加速度与斜面倾角的正弦成正比。

通过图7的线性拟合得出, a=9.22m/s2*sinθ

当θ等于90°时, a=9.22 m/s2, 即实验测得的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为9.22 m/s2。这与真实值有出入, 还需要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修正。此外, 对a=9.22m/s2*sinθ这一结论还可以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一步分析, 挖掘出更为丰富的结论。

(三) 教学反思及后续内容的设计

爱乐多的仿真软件可以迅速地获得验证结论所需的数据, 其高度的仿真性, 最大程度上接近了真实的实验数据, 有利于实验能力特别是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是培养数据素养的重要工具。

课后, 我们做了如下几点反思:第一, 在课程的设计上, 我们以游戏引入, 对于学生提高积极性和产生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也导致学生过于热情, 而在课程的安排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所以, 在进行这样耗时比较多的引入时, 教师要尽量控制好时间的安排, 比如, 我们可以把游戏的引入换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这样可以节约一定的时间。第二, 在数据的处理上, 学生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复杂性, 这样有可能导致学生不愿意去完成这个任务。教师最好事先编好一个能够计算的小程序, 让学生只要输入数据就能直接计算出结果, 这样既能够避免繁琐的计算, 又能为课程获取时间, 更能让学生把精力放在思考问题而不是复杂的计算上。第三, 应该留下时间让学生去猜想、思考, 不要把预设的结论给得太早, 导致学生思考不成熟。

对本节课的结论可以做以下推广。

更改环境变量:在爱乐多软件中, 把g改成2g或者改成0.5g, 再次做这个实验, 我们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数据呢?

创设新的实验情境:我们可以在爱乐多软件中, 把所有的斜面连接起来然后显示图标曲线, 当小球从不同的材质上通过时观察曲线的变化, 了解它们的加速度是怎样变化的情况, 为摩擦力的引入提供基础。

发现影响实验的次要因素:当我们改变空气阻力大小和摩擦力大小时, 对加速度都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将空气阻力取消, 将摩擦系数设置为0, 我们可以验证能量守恒定律。

最重要的是, 应该把爱乐多软件的应用方法交给学生,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并通过数据分析将游戏中的科学原理“挖掘”出来。

结束语

高中政治课程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教学反思 政治教学 反思方法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教师将教学实践活动作为反思的对象,在课后进行全面认真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由此来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通俗的讲,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如何教好,学生如何学好的问题。很多教育大师都会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教育案例、教育交流、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政治教学反思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教学反思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但是由于政治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较多且比较抽象,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师单方面讲解、学生死记硬背的 “填鸭式”状态。教学反思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反思流于形式化。教学反思对于促进政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当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活动,但是有些教师却把写教学反思总结案例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迫于上级的压力,为应付检查而不得不完成的一项工作。这样,教学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一种应付差事,流于形式地毫无意义的工作,其实际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2)教学反思与实践相脱离。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的一句话,学生的一个眼神,都会引起对方的注意。当教学实践活动结束后,通过总结反思使之上升为理论,就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教学反思不是单纯的思维抽象活动,而是通过一定的教学场景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实践是反思的基础,反思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些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课后很少对课堂教学内容作出相应的反思,有时为了完成反思日记,套用单一的模式或摘抄一些别人的东西,关键性内容都是泛泛而谈或避而不谈,缺少洞察性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和实践脱离的教学反思行为没有任何意义。

(3)教学反思的方式单一。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是以写总结的方式来实现的,这种方法有赖于高度地自觉性,并不适合每一个人,还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就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与其他同行没有关系,不愿与其他教师交流,殊不知,这样的想法容易使自己陷入孤陋寡闻的境地,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新的教学理念、新方法,因此写总结的方式不具有广泛性。其实教学反思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集体讨论反思法,课间笔记反思法,网络论坛反思法,观摩他人教学反思法等多种方法,由此可见,写总结的反思方法只是其中较简单的一种,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可以将多种方法联系起来,不仅可以学习到其他教师新的教育理念,而且还可以和他人进行比较,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避免个人狭隘主义,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教学工作的展开。

三、高中政治教学反思的方法和建议

高中政治教学改革对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简单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想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只有认真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做好教学反思工作,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和培养自己的教学反思意识和能力。

(1)增强自我教学反思意识。反思意识的培养依赖于强烈的责任心和师德感。政治教师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活动不是单纯地备课、上课这么简单,不应当把教学反思看成是一种负担。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每次调整后都会起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其次,每个政治教师所面对的都是一群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学生,教师的高尚品德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反思,尽职尽责,具有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

(2)反思知识结构,加强自我学习。

有句话说:教师是一桶水,学生是一个瓢,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就是不断地从桶里舀水,当然水桶装的水越多越好,如果把桶里的水比作知识的话,那么,教师必须保证水的更新速度和储备的数量。信息时代,知识更替很快,唯一的办法就是教师对自己的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不断地学习,将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提高知识水平。教师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本科或在职研究生,提高学历,开阔眼界。

(3)利用不同的教学反思方法。

高中政治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技巧和方法,强调学生情感、策略的培养。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融会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反思的形式是有很多种,应当把多种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比如,教师首先通过课前反思将课程重点确定并设计教学方案,构建出完整的教学体系。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想法和对问题的理解,而不是给学生一个确定的答案,教师在教学环节上需要认真体会学生听课的反应和状态,不断调整教学节奏和课堂气氛,使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课后,教师认真总结当天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教学过程哪些达到预先设计的方案,哪些课堂中的微调取得了效果,摸索出哪些规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后教学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等,并将其记录下来,供以后改进教学工作使用。在日常工作中,还可以做案例分析反思,交流反思,观摩课反思,将反思的过程进行梳理之后,做到精益求精,使教学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

四、结论

政治课程新课改实行几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政治教师的水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影响素质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通过教学反思这个催化剂来实现的,每位政治课教师都要养成由感性到理性、实践和理论结合的反思习惯,促使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得到提升,保证新课改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刘耀明:反思性教学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北京教育2003 年 10 期

2. 张岩. 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7 .

3. 王映学:《论教学反思》[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2 年1 期

4.张莉. 对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5,(01) .

5.李一媛.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素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5

作者简介:

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篇4

首先复习提问“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分吗?”引入,然后引出探讨原子内部结构的话题。由学生自学课本并讲解“原子内部有一个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的核”。让学生想象原子结构像什么?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有的说像地球,有的说像苹果,有的说像太阳系,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效果较好!交给学生讲解是成功的,而且以后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做主人,效果会更好。

数据分析环节学生不是很活跃,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两个等式的结论已经有所了解,所以讨论和交流的并不热烈。这也是本节课一个难以突破的地方,因为问题挑战性不强,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课后,有老师提出本节课悬念不足,总是有一个固定的结论引导着学生,使他们不能展开想象和打开思维;也有老师提出学生活动还不够。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一类问题,就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由于原子的构成是抽象和微观的,所以不能由学生进行动手实验,生动性和趣味性减少了很多。不过我利用一些图片和动画来模拟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弥补,但总的来说值得继续探讨的地方还很多,有收获更有遗憾。

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篇5

大家都说,在教学中最难得的是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那陈老师又是怎样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得悦的呢?仔细研究陈老师的教学过程,不难发现其妙处所在。

1.创设质疑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懂得不透或完全不懂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浅显,有的则较为深刻。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的自卑心理,有问题但顾虑重重,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意图而受到教师的指责,或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并担心遭到同学的嘲笑等等。因为教师包办太多,有些学生还产生了“我不懂,教师会讲”的依赖心理。由于这些心理障碍,使得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增强其质疑意识。陈老师在课一歼始就鼓励学生通过汤姆生的实验对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的认识产生质疑,无疑对学生产生一个暗示:老师欢迎同学们对权威产生质疑,也间接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中陈老师还经常鼓励那些积极提问的`学生,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那些不爱提问的学生也能勇于提出问题。

2.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质疑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反映了学习中学习兴趣、情感等良好的心理条件对学习的直接作用。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极大的兴趣,才能产生学习、探究的动力,才能使学生知难而进,肯下功夫,勤于思考,才能有问题可提。

本案例中陈老师采取了以下方法。

(1)有意识地加大实验力度。乒乓球分别撞击铅球和泡沫碎屑实验及小铁球快速绕磁铁转动实验匠心独具,不但令人眼前一亮,而且很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对问题的解答,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质疑热情。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3)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基于汤姆生的实验让学生把自己想象中的原子模型画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加强及时反馈,帮助学生看到优势,找出不足。可以说自始至终,陈老师都很注重并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培养学生大胆探索、主动质疑的能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给学生创设了乐意质疑的广阔时空。

3.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让学生善于质疑

应该说,多数学生希望把化学学好,把书本知识弄懂,但往往缺乏方法,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指导点拨。实践表明,教师有意识地暴露知识的矛盾,激化矛盾,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本案例陈老师在道尔顿之后抛出电子的存在以激疑,汤姆生之后又抛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陈老师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挖掘其内在含义,引导学生从本质上、关键处提问。例如做了用乒乓球分别撞击铅球和泡沫碎屑的对比实验后,学生豁然开朗,原来中心粒子虽小但质量很大。看起来学生已经没有疑问了,为了深化思维,教师从无疑中引疑,告诉学生,原子中有原子核,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此,原子中带负电的电子绕着带正电的原子核旋转。在“带负电”和“带正电”上特意地加重语气又引发学生产生了新的疑问。

4.引用延迟判断原则,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质疑

本案例中,陈老师特意引用延迟判断原则,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有些不是当即做出判断而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中求结果,同时还不断鼓励学生产生新的想法,大胆地向同学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教材质疑。在产生疑问的过程中,陈老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在学生表述疑问时,不随意打断学生的疑问,同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取和注意别人的发言,并提醒学生想想哪些也是自己的疑问,哪些是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哪些问题自己能够解决,哪些别人的问题或见解能引起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

校本课程教学反思 篇6

周三下午,我早到了学校,由于初步的信息技术课程,所以我不知道怎么去,不知道什么是在机房的情况。提前学校把钥匙给我的房间。准备响了没有声音,我把信息带到房间等待学生的到来。因为初级班,当学生不知道班上哪个特定的房间,所以学校的钟响了,学生还没有齐齐,等待了一会儿,终于所有的学生都在齐。我发现在教室里没有多媒体投影机的教室,而用老师机代替了可以控制学生机器,并且可以给学生演示,虽然很方便,但是习惯了多媒体我真的不习惯,我相信用不变的类,我会使用越来越顺利。

这是第一堂课,但是已经到了第三周,所以我打算预定的课程的前三个星期给学生完成,其实内容不多,但对于powerpoint2003初学的同学也有一定难度 的。了解学生的情况,我放慢了解释的速度,试着去中间的学生谈谈,在谈论非常抽象的东西时,我用老师来展示学生看到的具体操作方法,不时会添加一个我们可以看到明白吗?直到所有学生都意识到未来,我将继续解释新的内容。对于这种需要实践的知识,只有老师的解释不能,这是学生需要在房间里上课的原因,学生需要在及时实践的基础上解释老师。这个基本的实践知识,不需要任何学生创建,而是可以掌握基本的方法可以。我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练习,不明白的地方积极问,看到他们这样,虽然教学有点累,但我很开心。

《专业入门教育》课程教学反思 篇7

关键词:专业入门教育,课程效能,动力学

《专业入门教育》作为一门教学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 在江苏省内堪称首创。此举价值意义何在?实践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应做怎样调整?值得反思优化, 以利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

课程目的

《专业入门教育》原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旨在介绍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 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但后来发现, 单凭专业思想教育的一次讲座, 并不能够解决学生思想上专业认知的多种疑惑;且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后来不断滚动修订, 学生被动学习, 并不理解个中缘由, 难达教育目标。鉴于此, 专家建议开设《专业入门教育》课程。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专业内涵, 明确专业学习主要目标, 介绍专业办学发展经历, 摸清授课对象需求愿景, 解答学生多种疑虑, 提炼信息反馈课程建设, 提供生动案例励志成才。以此加强《专业入门教育》课程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互动性。

内容组成

根据上述课程目的, 结合职业院校开展《专业入门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做法, 形成《专业入门教育》课程的内容构架。以江苏省五年制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为例, 主要由以下八个方面的模块组成:一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三是专业课程学期安排;四是专业建设发展历程;五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六是历届校友成才典型;七是专业创新思维方法;八是重大专业项目工程。每个模块又可分成若干主题项目。全部内容围绕专业思想、专业技术、专业进展、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有序展开。

途径方法

《专业入门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专业人士专题讲座、实训基地组织参观、重大项目工程介绍、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校友访谈现身说法、师生家长联席会议等。《专业入门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单刀直入, 不必循规蹈矩。有时还可根据形势和任务需要, 调整上下内容, 让专业学生尽早接触学习专业技术核心内容, 增添好奇心、吸引力和自觉性。根据经验, 《专业入门教育》课程的实施方法, 以“兴趣激励法”、“模糊学习法”、“障碍跨越法”、“模拟操作法”、“循证检索法”等较为理想。专业核心技术的介绍可浅尝辄止, 不必深究, 但奥妙奇特之处应该指出。

实施成效

《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在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实施以来初见成效。新生能够尽快转变角色, 进入良好的专业学习心理状态;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知晓专业学习目标任务, 明确专业学习能力达标要求, 较近距离地体验实训场景, 掌握专业思维方法, 甚至萌发未来择业意向。许多新生认真制定自己的五年学习计划, 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积极参加党团组织活动, 努力提高个人素养和人际沟通能力, 融入专业学习团队群体。有的还能向家长和社会宣传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前景。专业新生的许多困惑和疑团, 能在《专业入学教育》课程实施阶段得以尽早解决;教师和班主任对专业建设方面的困惑也能得到解消。《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实施的最大成效在于:在学生意识中留下可不断充实的理想和知识框架。

存在问题

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初期实践教学探索过程已告一段落。据师生反映, 具有一定成效。总体较入学教育专题讲座的效果要好, 但作为一门课程, 仍有一些现实问题, 因此, 反思如下。

缺乏成熟讲义由于首次开设《专业入门教育》课程, 每次以讲座形式授课, 内容虽然自成体系, 但没有汇编, 学生无法人手一册。教师手中有许多内容资料, 不能及时地传达到学生手中, 至多只能将教师的讲义或课件印制或上网转发给学生。尽管江苏省高职院校开设《专业入门教育》课程教学的不少, 但具备专业成熟教材的却不多。

课程教学不易《专业入门教育》课程的各部分内容难以由一人专任。不同教师又来自不同工作岗位。虽然教学内容丰富精彩, 但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咨询缺乏空间和时间。作为课程教学, 有杂陈之感;加上部分师生简单地将《专业入门教育》课程视作专业简介, 更使《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开讲容易, 讲好不易。

效果评价困难《专业入门教育》的课后作业大多为思考题、调查题和案例分析题等, 使得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困难。一是作业范围广泛, 内容深浅不同, 学生疑惑不一, 能力水平有差异;二是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授课质量效果, 只能以学生实际收获为据;三是《专业入门教育》的“课程标准”尚在开发完善之中。最好能在《专业入门教育》课程教学结束时, 让学生撰写一篇综述, 总结出自己的真正收获。根据学生收获, 评判教学效果。

入门并非入道《专业入门教育》课程中的“入门”两字, 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习能进入门径, 找到求知的入口。二是指专业走进门, 入其道, 掌握了专业的基本门道。根据调查数据, 当下的《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实施效果只能属第一种含义和层次, 尚未能达到第二层次, 即“入道”层次。所谓“进门容易入门难”, 即指“入道难”。有的“入门”教材并非浅显, 如英国作者R.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入门》, 是在汇聚和提炼了近三十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研究生使用教材, 具有严密的理论构架、基本概念、实际应用和前沿课题, 非到一定层次的学生不能“入门”。进入某专业学习的学生, “进门不入道”的情况比较常见, 这与学生入学时的知识能力和在校学习的努力程度有关, 也与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有关。新生专业入门一般有四道门槛:方向、路径、疑惑、抉择。《专业入门教育》课程的关键是要帮助学生跨过这些门槛。在引导学生跨越专业门槛之前、之中或之后, 均要有合理的方式方法, 才能将学生“引进门”, 让教师“传其道”。

课程分析

《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开设的初衷是将学生“引进门, 入其行;识其道, 得其法”。引经据典讲道理, 旁征博引辨是非;纲举目张理思路, 提纲挈领看方向。作为新设课程, 有如下内容需要优化。

课程分类《专业入门教育》课程既不属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科课程, 也不属于杜威的活动主义课程。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要求按照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学生认知过程及技能智力发展的年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而杜威的活动主义课程提倡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 在经验中取得知识。《专业入门教育》课程既不是文化基础课, 也不是专业基础课;既有专业知识技能, 又有社科人文素养指导;既有专业学科进展, 又有励志成才典型;既有骨干课程介绍, 又有选修课程参考;既有人才规格标准, 又有职业技能鉴定;既承上启下, 又自成一体;既独立成课, 又分指各门课程。《专业入门教育》属于综合类课程, 其综合性体现在:在认识方面, 既可以提供整体观念, 又有利于联系专业知识的不同领域;在心理方面, 按照入学新生心理需要、兴趣、好奇心和活动来编制课程内容, 有助于学生稳定专业思想和个性发展;在社会方面, 有利于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归纳而言, 《专业入门教育》是专业启蒙科普课程、思维方法课程、素质教育课程, 而不是分支学科课程、技能实训课程或应试教育课程。

课程标准《专业入门教育》课程的标准需要加快制定。尽管各专业内涵不同, 但作为入门教育课程, 其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和教学指导性意见等基本元素必须具备。如《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可设置为30~36学时 (2学分) , 授课时间可定为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可详细阐述, 并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前提, 是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可在五年制高职院校统一组织《专业入门教育》的课程标准开发研究, 指导教材建设和课程实施, 包括课程质量监控与课程评价。

课程效能课程效能指课程实施后的预期绩效。设计科学、运行合理的课程能够实现理想的课程绩效。课程效能是课程生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课程效能由课程结构、课程动能、课程质量和课程效率等因素组成;同时, 又受到课程投入 (人力、财力、物力) 、课程背景 (产业、专业、职业) 、课程对象、课程师资等因素影响 (不妨将上述因素总括为“课程动力学”) 。作为新开设的课程, 不能不研究课程教学效能, 包括课程渗透力、课程生产力和课程生命力, 从“课程动力学”角度入手, 研究课程实施的质量效能、管理措施和实施方法, 从而不断优化改进《专业入门教育》课程。例如, 《专业入门教育》课程是否一定植入课程体系的第一学期, 或是分植于第一至第七各个学期?是否内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 后接《毕业实习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哪种教学方式更能体现《专业入门教育》理想的课程效能?等等, 值得进一步探索。

课程更新《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因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 这些课程本身的科技知识和实际应用与日俱增, 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内容必须与相关课程内容的更新保持步调一致, 才能显示其“入门引导”的指南价值。保持《专业入门教育》课程的专业性、引导性、先进性和动态性, 要求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此类更新由专任教师一人定难完成, 唯有通过集体备课和专业教师团队分工授课方能解决。课程更新的要求应在《专业入门教育》课程标准中有所规定与安排。《专业入门教育》课程是由非专业到专业的“过渡”课程, 要始终保持其“过渡性”, 则必须不断吐故纳新。

参考文献

[1]鞠红霞.高职新生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建设的探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 (1) :1-3.

[2]李军雄, 王凌燕.离散数学入门教学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2) :125-126.

[3]万天丰.关于“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指导思想[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15 (2) :47-52.

[4]刘玉梅.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概括——《认知语法入门》述介[J].外国语文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10, 26 (4) :142-144.

[5]黄志平.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从《电子商务概论》到《电子商务策划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1 (2) :18-20.

[6]杨祖龙.关于建筑专业开设入门教育的思考[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10, (11) :91-92.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8

一、新课程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学习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2.教師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需要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让学生去体验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师实质上还是“解题的指导者”,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制作的课件只是课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数学课应用多媒体手段,视听图画晃动频繁,学生眼花缭乱,仅仅让五彩缤纷的图画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课件只是一种点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理性思考。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

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其实这只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方面。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刺绣课程教学反思 篇9

总体来讲,这个新学期的教学比较顺利,相比较第一年的工作来讲,有了很大进步。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教学经验也在逐步的积累中,收获颇深。

当然,随着对教学理解的不断深入,也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认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我一直积极地进行反思,并努力的寻求解决方式。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反思情况:

一、对所教课程的理论知识认识不足的反思。

刺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不可否认,它已经远离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们对刺绣的理论知识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和了解都是很薄弱的,而且无论是了解资料、还是了解的渠道,都非常的有限。对我来说,我也深刻的认识到自身对我国刺绣的了解严重的不足。

对此,我曾积极的采取很多方法解决问题。我查阅资料,还寻找了一些有关刺绣的国家记录宣传片,增加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今后,我还会继续保持学习的习惯,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二、对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反思。

在这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有这样的一个感受,教授刺绣针法的时候,初一和初二两个不同年纪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有着很明显的差异。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我会在教授针法的那节课上,把将会用到的针法全部教授给学生,然后在学生操作的时候,再对一些没有学会的学生进行单独的辅导。但是,在工作中,我认识到这样做,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1,多数学生不能轻易掌握全部的针法;2,学生觉得难度太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中,把针法的教授,分为两步,首先教授两种最基本的针法,并给学生两至三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在操作中熟练掌握。然后,再增加难度,教授另外三种针法。相信,这样分段的教授方式,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

大班课程教学反思 篇10

在大班一日活动中,我这个当老师的常常以挑剔的眼光对待孩子,恨不得孩子们个个十全十美,处处都能合乎我的标准。然而那一次孩子们对我的宽容却让我深深的感动,同时也启迪我对以往的做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那天下午我组织孩子们续编故事,为了调动孩子的兴趣,我事先准备了三幅图片:白兔、大树、狼。由于没找到狼的范例,所以我参照狗的形象作了点加工处理,画了一只似狼非狼、像狗非狗的的东西。图片刚画好,孩子们立刻“呼啦”围了上来:“老师你画的这是什么呀?”为了避免课堂闹笑话,我决定先做做准备工作:“你们说这是什么呀?”“老师,是猫吧!”“不对,是狗!”“是……”孩子们争论得不亦乐乎。而此时的我只觉得万分懊恼:我这个孩子们心目中榜样竟然如此之差。“对不起,老师画的不好,老师是想画一只狼。”我一脸的愧疚。这时忠洲说:“老师,你画的真像呀,就是一只狼。”云云也从旁边随声附和“丁老师画的真好!”啪!啪!啪!孩子们自发地鼓起掌来。霎那间,一股难以言状的感动涌上心头。

六七岁孩子对我这个成人尚且能如此宽容,那么我以往那种齐步走的统一管理模式,那种不尊重幼儿个性差异,扼杀幼儿创造性的做法应怎样改变呢?从孩子们身上我找到了答案。在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上,我们一直倡导的是赏识教育,孩子的年龄小、自我约束的能力差,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赏识,肯定和指出正确的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教学 教学质量

一、教学价值取向上,“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过渡

“生命课堂”就是指师生把课堂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生命的一段重要的构成部分,师生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获得与提高智能,最根本的还是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生命课堂”命题的提出反映了课堂教学价值的追求由对客观知识的崇尚转到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由重生存的技能转向重存在的意义。然而,在提倡课堂教学形式与功能走向“生命课堂”时,我们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师生生命价值时,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有时会不去重视或不敢重视,致使课改后的一些课堂教学虽具有形式的活跃,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缺乏实质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上,预设性与生成性教学目标关系的协调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性,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预设好的教案,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程式化。课堂教学变成了毫无生机与活力的知识零部件的加工厂,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与动态生成性,提倡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新思路、新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单是去完成预设好的教案,更加重要的是同学生一同探讨、一同分享、一同创造。共同经历一段美好的生命历程,这种认识是可贵的。所以,教师在考虑课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显性的、直接的、预设的短期目标,更要着眼于隐性的、间接的、动态生成的长期目标,坚持短期与长期相结合、开放与封闭相结合、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三、教学方式上,学、导、教三者之间的和谐

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强调突出“学”的同时,还要坚持“学”“导”“教”相结合。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基本上体现为“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程主张,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激励学生自己去“自学”,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应该说,这种教学方式的发展方向,是对教学方式的正本清源。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激励学生自己去“自学”,也要进行适时的引导,要在“点子”上设问。即在关键处、衔接处、转化处设问,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有一些知识,不直接通过教师传授效果会更好。

四、教学内容上,教材与知识二者的辩证关系

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处理好教材知识和其他知识二者的辩证关系,教师在处理教材知识和其他知识的关系时,要做到既重视教材知识又不过分拘泥于教材知识。课堂教学内容要在学生吃透教材的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经验,积极将生活引人课堂,同时又将课堂向生活开放,体现一种源流式的教学。教师要通过教材这个载体,通过教室这个小小的空间,积极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外部世界这一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乃至把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课堂学习变成时间和空间都无限的课外学习。

五、教学结果上的“学会”与“会学”

对于教学结果,要处理好“学会”“会学”与人的生命健全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让学生“学会”又“会学”的同时,师生生命价值也能得到同步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全面提升普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激励学生自己去“自学”,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应该说,这种教学方式的发展方向,是对教学方式的正本清源。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激励学生自己去“自学”,也要进行适时的引导,要在“点子”上设问。即在关键处、衔接处、转化处设问,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徘不发”,有一些知识,不直接通过教师传授效果会更好。教学方式在强调突出“学”的同时,坚持“学”“导”“教”结合。这是由于知识的三种类型构成所决定的。知识的类型可分为三种,即人类规范:如汉字、数数;人类认识成果:如计算法则;人类经验:如怎么样写文章等。其中人类规范,教师“教”的效果好,人类认识成果可由教师“导”也可由学生“悟”,人类经验则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

参考文献:

[1]杨东.新课程教学基本策略[M].开明出版社.2005.

[2]范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重庆出版社.2006.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探讨 篇12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通过对各种数据组织形式和相关算法的讲解, 使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该课程在整个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 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 不仅影响着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还对学生的考研和就业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来说,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 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1 存在问题

1.1 课程较为抽象, 理解不容易

《数据结构》课程一般在计算机或者电子类专业的二年级开设, 其前导课程为《程序设计语言》。由于其前导课程存在课时压缩问题, 对于刚刚学会简单编程的同学开设本课程, 本身就存在算法理解不易、抽象数据难以实化、缺乏必要的编程经验等问题。再加上近年来课时压缩、内容不减反增, 教师疲于赶进度, 无法兼顾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讲解, 所以教学质量难以提升。“老师讲得累, 学生听不懂, 上机干瞪眼。”

1.2实验课时少, 实验项目难

由于新技术的出现,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数量一直在增加。为了平衡总课时, 许多原有的课时被压缩。《数据结构》课程也不例外, 实验课时减少的更为严重, 从每周一次减少至两周一次。也就是说, 理论课时讲授8个小时, 才有2个小时对应的上机时间。而这两个小时中, 学生还需要将写好的程序输入计算机, 真正用来调试的时间不足一半。《数据结构》课程本身涉及的算法较多, 即时经过合并串联, 将一些算法放在同一文件中实现, 其编程和调试的工作量也很大, 每两周一次的上机时间捉襟见肘。

数据结构的实验项目单一, 无法形成有效体系。其中, 线性表, 树、图各成体系, 三者之间的联系较少。学生很少能够站在宏观的角度, 对三种结构综合运用, 仅能对其中的某些算法做出简单的验证程序。

1.3 学生编程基础差, 难以实现算法

C语言程序设计是数据结构课程的基础。很多同学在学习了c语言之后, 还徘徊在初始阶段, 对于数组、指针、结构体、链表等内容还未完全掌握, 练习的也少, 而数据结构课程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跟指针、结构体等内容相关的, 所以很多同学反映看不懂程序。由于c语言基础较差, 无法满足本课程的要求, 无法理解算法思想, 不能分析算法性能等。在具体上机实践时, 又由于c语言实践较少, 编写程序水平太差, 很多程序存在语言或者流程错误, 同时又缺乏调试经验, 所以很多算法根本无法执行成功。不仅影响了同学们对程序的理解, 也从心理上对他们是一个打击。

2 解决方法

2.1 加强前期课程引导

《数据结构》课程前期主要介绍顺序表的操作。教材上一般只给出抽象算法, 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现程序。为了引导学生的兴趣, 此处一般可由任课老师直接给出程序, 并详细讲解如何由算法过渡到程序。例如, 在《数据结构》课程中, 顺序表的插入删除元素的过程是单独定义了结构体来实现了, 在理解上有难度。可以先引导学生利用算法思想, 使用c语言中较易理解的数组直接实现, 然后逐步过渡到结构体实现。并对比两种实现方式, 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使用结构体实现, 并对结构体的定义和实现有初步的了解。在后续的教学中, 也可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由学生自由发挥编写程序, 不一定非要按照课本来写。让学生明白, 只需理解算法的精髓, 具体实现过程可以稍作修改。所谓: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2.2 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上机时间

以前上机时布置任务, 学生在机房才开始思考如何编程, 等到程序编写好了, 下课时间也到了, 无法在上机实践过程中调试程序, 也看不到运行结果。引导每次上机课程进行之前, 布置好上机任务, 并要求学生在上机之前在纸上写好程序, 到机房后只需要输入并调试即可。可以较好的利用上机时间。有些学生会更进一步, 不仅写好了程序, 并且已经输入到计算机形成电子档文件, 上机时只需要载入运行环境就可以直接调试, 更加有效的利用了上机时间。提高了上机课的容量。另外, 还要求学生将一些常用算法自行调试, 作为电子档作业上交,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 另外布置一部分课外的兴趣题目, 由学生选作并予以适当的评分作为奖励。这部分题目中可以将课本上的不同章节的内容混合使用, 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程体系中的各部分内容。

2.3 学期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提出要求

一般教学任务的安排在前一学期结束时已经知道。这时应该及时联系学生对他们提出学习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数据结构》之前要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数组、函数、指针、结构体等内容。并明确说明各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例如, 数组名做函数参数、递归函数调用过程、指针变量做函数参数、结构体的定义和成员引用等。要求学生利用放假时间复习程序设计课程内容。并做出具体要求:每个学生c语言的编程代码不少于2000行。

在本课程的进行过程中, 也可抽出时间对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进行简单测试, 从而根据他们的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可以较好的保证授课质量。

3 结语

总之, 《数据结构》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做好该课程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思路和方法, 并在课堂中适当引入研究热点;学生需要不断深入学习, 以理解复杂算法。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 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桂芝.“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07 (06) .

[2]孙秀惠.《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资讯, 2006 (31) .

[3]张巧生, 邓廷勇.《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科技, 2009 (01) .

[4]郭丹, 李扬.分层次教学在高校数据结构课程中的运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2) .

大学课程教学反思 篇13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过高,教学目标不明。作为文理科教育的通识课程,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很高,一直被赋予了太多的教育职能,集思想教育、文学教育、人格教育、情感教育、素质教育功能于一身,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的确,大学语文课在荷载传统文化、传达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为上述教育发挥独到的作用。但这种笼统宽泛的课程定位,无疑会将其扭曲为哲学、宗教、社会、政治等文化范畴的注脚和思想教育、人格培养的工具。在这种课程定位影响下,任课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么感到力不能及,难以兼顾;要么就将语言文学课进行政治异化。如此,大学语文失掉了自身的个性和魅力,邯郸学步般跟在其他目标明确、特色突出的课程后面亦步亦趋,落下队来。

2、课堂抽得过空,缺乏熏陶感受。大学语文课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模式固定单一,基本上沿用“灌输式”教学,采用中学语文的教学套路来组织课堂:先介绍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然后分段理解、提炼主旨,最后是背诵名段或习题演练。在这种“高四语文”式的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严格按教参要求把一篇经典美文的内涵吸干、抽空、打碎,整得没有一点味道了,让学生品尝。课堂时间全部被教师的讲解塞满,没一点学生自己的时间。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体会,对篇章或文学现象缺乏自己最基本的感受和理解,教学过程显得肤浅而没有意义。对他们来说,课堂成了一个思想的空壳,不能激发任何的激情或真知灼见。繁杂的篇目、琐碎的知识、唠叨的讲解充斥课堂,下课后学生将这些全部忘光,教师的劳动、课堂的价值都被浪费掉了。

3、指责教材过多,挖掘教材较少。一直以来,我们对大学语文教材的批评指责太多,总觉得手中的教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造成了大学语文教材版本多样,更新较快。不少专家呼吁由教育部出面,精选高质量的版本作为授课的通用教材,但时至今日,这样的完美教材依然在我们的期待中。冷静来看,每个版本的教材在编写前都是对原有教材的更新和提高,都是当时相对理想的教材。这些教材版本不同,但只是次要篇目稍作更改,经典篇目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对教材的编排指责过多,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应该变消极为积极,客观地审视评价教材、认真地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将其转化为有益因素,提高教学效果。

4、因循守旧较多,积极创新较少。综观今日的大学语文课程,敢于革新教学和考试的高校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是师资问题。大学语文教师年龄普遍偏低,知识结构、学术水平都不甚理想,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学的解读还缺乏引领时代的眼光和能力,不敢擅越藩篱。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考试只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对此,大家都在表达不满,但同时又都在沿用旧制。徐中玉先生主张的专题讲座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南开大学通过网络改革考试的方法,对教学设施要求又很高。面对诸多困难,许多教师知难而退,安于现状,致使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二、解决方法

1、适度把握课程定位,准确设计教学目标。尽管大学语文是一门含有丰富人文思想的课程,但不能据此将其理解为“全能课”,而让其越俎代庖,去承担别的学科的教学任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说:“语文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别的东西可以是技能,学了之后打工、干活,语文不是这样,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将大学语文课定位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把握了其人文教育的定位,任课教师的教学目标就要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期望学生通过对经典的阅读有能力俯瞰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学本身,从欣赏和理解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将教材作为一扇窗子,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经典,从而吸收经典中承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传递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2、凸显学生学习感受,重视课堂交流互动。大学语文不同于中学语文,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法。课堂必须凸显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受过程,突出作品本身对他们的吸引和熏陶。如果是议论文,让学生先去感受它讲得到底有没有道理,能不能被它的道理所折服。

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急着下结论,甚至搬出许多前人言论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对于散文或诗歌,我们更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感受,把作品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和品鉴能力。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评价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课堂或社团活动安排师生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在感受中熏陶感染领悟,并将其表达出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课文中蕴涵的意境与美感,让学生直接与古往今来优秀的心灵对话,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与人文素养,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效率。

3、赏识眼光看待教材,充分挖掘有益因素。赏识眼光看待教材,既能找出它的不足,也能发现它的优点,并能积极地发挥它的长处,有效弥补它的不足。对于不同版本的教材,善于研究教材,看到教材编排中的一个规律:基本都是沿用“专题+文选”的模式,每章都有某个专题的名家与名篇,都是对每个时代文学与文化的要点内容的梳理和讨论。抓住这条规律,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构架一个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全貌,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设计不同的研究课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完成这些课题。比如,笔者在讲授先秦文学时,就给学生布置了两个课题:战国时期“士”阶层的研究、如何评价“纵横家”。这样学生就不受教材的局限,积极去开阔视野,广泛涉猎教材以外的作品,了解每个时代特殊的文化现象,充分地进行比较、思考、评价,课题完成得很好。总之,对大学语文教材的使用,均应以“文学经典”为中心,培养学生认真严肃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通过理解文学文化来理解人生、社会、生命、世界甚至历史。

4、积极利用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考核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只要肯实践创新,在教学上多动脑筋,就能给教学带来生机。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校内外资源优势,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散文意境优美,是情与景、意与境、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结合体,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诗文特定的环境,为学生对诗文的体验和感悟提供一种导向,使学生入情入境,激发联想和想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改写名篇,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评价能力。另外,运用读书汇报、大专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带着思考和想法去读书写心得,大家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上一篇:乡村服务一体化报名须知下一篇:戏曲进校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