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精选8篇)
摘要:在我国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输入轻输出的现象,学生无法顺畅地进行口语表达。文章对输出理论的三大功能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指出口语教学必须重视语言输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关键词:输出理论 口语教学 英语教学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两大重要问题。有了获取语言知识的渠道,学习者才可能习得语言;而通过语言输出,人们可以了解到学习者是如何习得语言以及语言水平如何。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Krashen提出了“输入假设”,认为学习者习得语言的方式只有一种,即通过大量可理解性输入。许多学者认为,仅有语言输入对于语言习得是不充分的,当学习者听到语言输入时,通常无需调动句法知识就可以理解语言的意义。
一、输出假设理论及其功能
1985年,Swain提出了输出理论——通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的产生,学习者就能习得或学习语言。Swain通过对加拿大的法语沉浸式教学进行调查研究,学校里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的一些课程全部由法语教授。然而,他们尽管在听力与阅读理解方面得到了提高,但是在写作和口语方面却表现出了语法准确性方面的劣势。这表明,仅有语言输入对于习得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是不足的,要习得一门语言,必须鼓励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并且在使用目标语时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性。Swain提出了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三大功能。
1.输出能引起学习者对语言的注意
在使用目标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可能会遇到语言问题,从而使他们注意到他们所不知道的或者只知道一部分的目标语知识。1994年,Swain和Lapkin做了一项实验,检验学习者注意到语言问题之后的认知过程。被试者是法语沉浸式教学项目的八年级学生,平均年龄13岁,他们使用有声思维方法。他们要为一份报纸写一篇关于环境问题的文章,在写作过程中,他们要使用这种有声思维方法,说出他们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这些有声思维材料中摘选和语言有关的情节,其中40%和语言有关的情节中学习者都注意到了语言形式。研究结果表明,二语学习者在使用二语的过程中注意到他们语言知识的缺陷。语言输出不仅能使 学习者注意到语言缺陷,还能使其在改正语言问题的同时提高语言水平,逐渐使目标语达到本族语的输出流利程度。
2.输出能对目标语进行假设检验
学习者书面和口头的目标语错误揭示了他们对目标语运用持有假设,要检验某一假设,学习者必须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研究表明,在意义协商过程中,学习者会依据谈话中的澄清请求或证实询问来修改他们的语言输出。Pica(1993)和同事们研究发现,在会话中学习者从语义和句法上只修改了言语的三分之一。学习者言语的三分之一得到了修改,这一事实表明他们只检验某些假设而非全部,即他们的语言输出的确是在检验他们自己对目标语形成的假设。学习者有时因为思考错误而导致对目标语形成不正确的假设和不恰当的概括,所以相应的反馈在二语学习中就显得很重要。在课堂教学中,非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交际互动所提供的意义协商的机会远比非本族使用者和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提供得多,课堂中的小组讨论活动有助于语言的意义协商。同时,学习者还可以从交谈对象的反馈中得到语言信息,从而修改语言输出。
3.输出具有元语言功能
输出的 资源加以练习,从而达到流利的语言输出。
2.设计合适的语言输出活动
输出是学习者对目标语持有的假设,但是,受语言学习水平的限制,学习者可能会形成不正确的假设。因此,注意到这些不正确的假设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尤其重要。在口语课堂上,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活动形式鼓励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从而提供反馈,使他们能够修正不正确的假设。
(1)小组讨论或对话。对给定的题目进行讨论或编简短的对话。学习者在意义协商的过程中会修改不正确的假设,从谈话对象得到相应的反馈,并且这种形式更加自由,能够引导出更多的输出内容。
(2)复述课文。这种语言学习形式非常有效。因为学习者可以根据学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处理,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基础。
(3)辩论。这种活动适合于英语水平中等以上的学习者,因为辩论需要更多的语言输入基础和灵活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辩论之前,学习者要搜集资料,从而得到了更多的语言输入。而辩论过程本身就能使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输出语言。
3.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输出环境
我国的英语课堂通常是班大人多,学生常常把教师看作课堂的领导者,只愿意做倾听者,这在口语教学中是一定要避免的。有些学生不喜欢当众发言,教师可以深入到每个小组的讨论中去,在小组成员的范围内进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的语言输出。老师的亲近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输出活动,和蔼可亲,愿意随时提供帮助的老师更容易鼓励学生的输出活动。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图片或者影片,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
语言输出的基础是输入,输出是对输入知识的检验和强化。在加强听读训练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说和写的培养。学生要顺畅流利地表达自己,首先要牢固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和口语语言的特点,然后通过大量的口头练习内化知识,真正掌握其用法,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卢仁顺.“输出假设”研究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4.
[2]戴炜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输入输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谈输入输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作用:许多语言学家都对语言输入、输出理论做了研究,但各自侧重点有所不同。
本文作者支持的观点是:输入、练习和输出之间应相平衡,语言学习的过程是输入——吸收——输出的过程。在文章中,笔者将分别谈谈输入理论、吸收、输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国际事务参与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英语交际能力的作用越来越显得突出。然而,英语口语一直是中国学生的弱项,“纵然胸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大概可以概括目前我国学生英语口语的现状。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帮助他们跨越从“想说”到“能说”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运用语言直接与世界交流呢?本文将做出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一、语言输入输出理论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入(阅读、视听)——吸收(加工、记忆)——输出(说、写、译)的过程。
Krashen, Vanpateen, Allright, Levelt, Schmidt,Swain, Hamer 等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方面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强调输入的作用,有的强调输出的作用,还有另一些人则强调输入与输出的平衡。笔者赞成Hamer 提出的“输入、练习和输出之间平衡”的观点,此观点认为:为了培养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师生的精力应放在输入、吸收、输出这三个环节上。[1]因为有些教育工作者只注意强调输入与输出这两个环节,而忽视了吸收,或者直接将吸收划入到输出环节中去。为避免概念不清,笔者有必要把输入、吸收、输出的概念明确的界定一下。
在 力;有的则有可能在短时记忆之后没有经过加工,从而遗忘。语言吸收是指学习者实际上吸收与内化了的语言。语言吸收是语言输入与语言习得之间的一个阶段。语言输出是指那些具有交际目的的语言的输出。[2]语言输出与语言吸收又不一样,语言吸入(吸收)阶段,学习者只是做一些语言形式的机械操练与模仿,是没有实际交际目的与意义的,不能将之等同于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而言,在教学中语言的输入、吸收、输出三个环节同等重要。环环相扣,相互促进,教师应平衡处理三者关系,使之全面发展。
二、输入是提高英语口语技能的必要条件
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不知怎样表达。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平时积累的太少,输入量还不足以产生输出,没有习惯英语思维。根据Krashen“输入假设”,语言输入必须具备以下特点,语言习得才有可能发生。
1、可理解性。学习者无法理解的信息输入是一种无效的输入,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即便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习者也很难对其做进一步加工,使之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并最终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Karash 认为语言输入材料的难度必须遵循“i+1”的原则,“i”表示学习者现有水平,“1”表示学习者当前语言知识的状态水平与下一阶段语言状态的间隔距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很难遇到符合“i+1”的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水平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简化,使之达到“i+1”标准。必须指出的是,考虑教材难度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考虑到语言知识对难度的影响,还要考虑到语言文化的影响。
2、足够的输入量。语言的学习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教师要通过阅读、听力让学生大量接触和理解语言材料的形式结构、意义和交际功能,从而拥有足够的语言输入。
(1)多渠道的信息输入。对学生的信息输入要多渠道,教师可以利用广播、收音机让学生通过听觉获得信息,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语言文字获取视觉信息,也可以给学生播放多媒体文件。通过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来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丰富且适合学生水平的课堂用语加强对学生语言信息的输入。
(2)输入内容的多样性。教师应尽可能的让学
生接触各种不同体裁的语言文字、语音材料。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教科书上知识的灌输,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具有新颖主题的材料给学生欣赏。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课外读物、资源网站、语音材料推荐给学生。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爱好需求,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引导学生向未知世界迈进。只有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材料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为进一步加工处理信息提供条件。教师在处理语言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将之与学生身边的人、事、场景相联系。如果教师选择的主题与学生所了解的生活相去甚远,教师可使用图片、语言肢体描述等更形象手段对之加以解释,让学生对之产生一个感性的认识,继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心理需求。
4、考虑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输入是外因,要使其转化为内因,教师还需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即态度、情绪、动力、自信心等)根据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学生的情感因素与输入信息时过滤的多寡存在一定的关系。情感过滤的强弱决定了学习者习得语言的多少,情感过滤强时,语言的吸入少;情感过滤弱时,语言的吸入多。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情感因素,帮助学生减少学习压力和焦虑,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友好的学习环境。例如:在让学生做听力时,教师可以这样简要介绍听力的要求:这个听力练习将检查一项你们最擅长的能力,即获取特定信息的能力。而不是这样说:这个听力内容很难,同学们要留心听。这样会使学生在听之前就对下面的练习产生畏难与抵触情绪。
三、吸收是提高英语口语技能的关键
Van pattern(Skehan,1998)提出,并非所有的语言输入都能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在语言输入与语言习得之间,有一个“语言吸收”(intake)的阶段,语言知识只有被学习者吸收并进入大脑长时记忆系统,才能起到催化语言习得的作用。
操练是促使语言吸收并形成语言技能的重要过程。操练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在对学生进行操练的时候,应按所做练习的灵活程度从不灵活到灵活逐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进行操练。朗读是操练的初级形式。通过朗读学生锻炼了各种发音器官,为口语表达做好准备。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视觉器官获取信息,其发出的声音又刺激到听觉器官,使身体的各种感官协同合作,加深了学生对信息的记忆。复述也是操练的一种。复述的内容可以是一篇文章,一个重要段落,或者是文中的一个小故事。在复述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尝试用自己的或刚学的语言表达。在无法继续时,他们会回过头来查阅输入材料,再重新尝试表达,这就形成了一个在头脑中不断整理输入材料纳入已有知识结构的过程。就复述而言,有时候会因内容过长、只有一个学生主讲,很难调动全部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接龙的形式进行复述。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在课堂上提高注意力,注意倾听别人的话语,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除朗读、复述等操练形式之外,背诵、造句、替换练习、翻译、角色表演等练习也利于学生的语言吸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不同的操练形式,通过反复强化练习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熟练程度,为语言输出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输出是检验口语技能是否提高的环节
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必要条件,但它提供的只是语言知识。口语是一种语言技能,技能的发展只有通过不断的锻炼才能有所提高。
在有关语言输出的研究中,Schmidt 发现输出能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语言的习得:有助提高语言使用频率,增强流利性;提供验证语言规则的机会;引起对母语与目的语之间差异性的注意;帮助学习者从目的语言规则的高度理解与掌握目的语。口头语言输出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演讲、角色扮演、讨论、配音、讲故事、辩论等。有的甚至与吸收阶段的练习相似,区别主要在于练习是否实现了交际意图,在吸收阶段进行的操练以输入材料为模型,模仿为主;输出阶段的练习是对语言的实际运用,以是否能有效的交流思想、交换信息、完成交际目的为标准。
在口语输出的内容方面,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可以以课文内容为中心,扩散开去,多为学生寻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作为输入的来源,并依据这些输入做一些口语输出技能的锻炼。如果课文学习的内容是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Watching TV?教师可以找一些与Internet 相关的文章与学生共同学习,接着可以就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urfing the internet 展开讨论。当然,也可以进一步谈到electronic business,还可以谈到目前流行的on-line store 等。教师应习惯发散思维,要由点及面,由传统至现代,结合学生的实际 生活及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学生吸收到更多更新鲜的知识,并针对这些知识产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做既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锻炼口语技能。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输出环境。因为缺乏锻炼,许多学生对自己说的能力缺少信心,怕开口,怕自己说的不好,同学、老师笑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分别给语言表达能力强或弱的学生安排不同难度的任务,给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安排比较容易一些的口语交际任务。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对口语技能较差的学生,只要他/她能开口说话就给予鼓励,先不要过度的关注他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如果教师一直在他们说的过程中纠错,会使他的口语表达难以继续下去,学生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失败感。只要这些学生能够流畅的表达,其大致内容同学们能听懂即可,等他们的水平有所提高并乐于表达的时候,教师可以更多的关注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在课堂上多使用激励性、肯定的话语来鼓励学生,如You did a good job, Well done 等。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口语表达中所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应大力倡导学生多参与合作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也能减轻学生口语表达的心理压力。
语言的输入、输出理论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口语技能的提高也需要经历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学习过程。输入、吸收、输出是语言习得连续体上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他们也不是那样的泾渭分明。本文只是对其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教师应更多的注意到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区别。语言是一个整体,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也是整体性的,只注意到某一个技能的提高是不够的,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注意同时培养语言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其相互促进,平衡发展。
语言学习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
本文分析了输入理论和输出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认为要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关键在于保持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一、引言
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关于如何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很多学者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创造一个适宜愉快的课 堂情境,进行交互式活动,增强学生兴趣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然而,这些策略和方法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口语能力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彻底改变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输入轻输出的现象,保持输入与输出的平衡,才能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二、语言输入
英语教学与学习实践可分为两大系统: 输入系统(input)和输出系统(output)。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都属于接受知识的范围,是输入过程。在语言输入方面,最有影响力的是Krashen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设(inputhypothesis), Krashen认为,没有输入就无法实现语言的学习。此假设包括一个陈述和两个必然结果。主要陈述:学习者通过理解稍难与他们现有水平的输入,按自然次序逐渐习得 意义。其次调整语言输入还必须包括学习者还未习得的某些语言形式。另外教师的引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语言因素。学习者的处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常常难于同时处理语义和语言形式。他们往往会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和他们自身的学习目标,将他们有限的资源用于某一项的语言处理上。然而没有语言形式的处理就很难产生习得,因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课堂是唤起学生选择性注意的装备,Sharwood Smith(1991)将课堂称为输入的强化装备,能够从外部是输入更加鲜明突出,换取学生的内在的注意和视觉。首先,课堂是最基本也许是唯一够用二语进行面对面直接交流的地方,因此更应该积极进行交互型活动的开展,以确保有效的语言输入。教师们面临的一大困难,就是让那些水平比较低不愿参加课堂活动的学生参与到语言教学当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设计和使用“听和做”的活动,如教师设计一些指令,而要求学生按照指令来进行具体的行为,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及时提问,教师帮忙解决难题,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从而促进交互性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强调国外文化的语言输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语言输入,介绍国外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学会得体地交际,懂得在一定的会话情景下如何恰当的交流。教师除口头介绍外,还应充分发挥书本、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教具,尽量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报刊积累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语言输入。
再者,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与延伸。学生的课后积累及语言输入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而更加有效的使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学生在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英文报刊、小说,多看多听各类英文节目等,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二)确保语言准确性输出顺利进行及语言准确性的相互关系
我们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外语教学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要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必须加大学生的练习量,强化语言输出。
首先,转换教学模式,设计合理的语言输出活动,加强语言输出。改变传统 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促进学生主动输出的欲望。这里所说的活动是指以语言意思为基础,围绕某个话题而开展的课堂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习者主要关注的是表达的内容,而不是表达的方式。较为典型的,目前运用甚广的这类活动就是信息不对称和意见不统一的活动。同时为了确保活动的进行,教师应该做好如下准备: 认为, 要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关键要把握一个核心问题, 即输入与输出的平衡。大学英语教学中, 重输入、轻输出, 才是口语水平迟迟不前的症结所在。
二、语言输入
英语教学与学习实践可分为两大系统: 输入系统(input)和输出系统(out put)。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都属于接受知识的范围, 是输入过程。在语言输入方面, Krashen, Skehen, Long 等学者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Krashen 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设(input hypo thesis),克拉申认为, 没有输入就无法实现语言的学习。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输入必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已知的语言知识(i), 略高于已知语言水平的成分(i+1)和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 sive input)。人们只有通过接受可理解性输入, 才能习得语言。因此, 语言输入不能太难, 也不能太容易, 最佳的输入应该是既适合学习者目前的学习能力, 又略高于其现有能力的语言材料, 即可理解性输入。
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有助于语言习得的过程。Harmer 进一步指出, 输入有两种主要的形式: 粗调输入(roughly tuned input)和精调输入(finely tuned input)。粗调输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材料, 而精调输入是经过精心选择, 旨在促进学生有意识的学习的教学过程。因此, 有效的语言输入过程, 不仅符合可理解性输入的规律, 也应是粗调与精调输入相结合的方式。
三、Swain 的输出假设
输出过程是学生激活所学知识的过程, 是学生选择、使用所接收的知识, 是使用语言的过程。输入对于语言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学习者除了进行必要的语言输入, 还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输出训练。Swain 在承认语言输入至关重要的同时, 指出输入并不是充分条件, 强调语言输出同样也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如果学习者想使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有所提高的话, 就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 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Swain 指出, 输出在语言习得方面有如下三个功能: 注意或诱发功能, 验证假设和元语言功能。首先, 通过语言输出, 学习者可以发现自身所存在的语言知识不足, 即现有语言知识与欲表达内容所需的语言知识之间的差距。其次, 语言输出是验证学习者对于目标语假设的一种方法, 通过输出来检验对语言形式结构和意义的假设是否正确, 即自己的语言是否被理解, 是否得体适宜, 并根据他人反馈来修改或重新加工自己的语言输出。在输出过程中能够对语言形式形成协同和反思, 使他们内化语言知识。Swain 不断发展她的假说, 提出语言输出发展了语言使用的自动性,具有使语言流畅的功能;语言输出能唤醒学习者的意识, 可激发学习者对新语言知识认知的主动性,从而更积极地吸取更多有效的输入。
根据Swain 的语言输出假说, 当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他们会自动将要表达的内容和具备的语言知识进行对照, 并从他人反馈中改进和修正自己的语言, 从而使输出更准确、更得体, 更加成功的完成交际功能。因此, 语言输出也是语言习得的必要组成部分, 对促进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输入过程分为两类: 粗调输入和精调输入。输出过程也分为两种: 练习输出(practice out put)和交际输出(communication out put)。输入和输出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Harmer提出的这一输入与输出模式, 揭示了语言习得的本质, 对我们大学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只有不断的输入, 才能为输出提供源源不断的语料;也只有不断的输出, 才能为输入增加动力和空间。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互相促进, 互为补充。也只有输入和输出形成一个互动的有机机制, 输入量与输出量尽可能达到平衡, 语言的教学和学习效率才能提高。但是, 尽管人们对口语的重要性有了认识, 现在的大学教学仍然主要以教授知识为主, 互动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改思路并没有很好的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十几年来很多学生的应试能力大大超过应用能力, 正是输入与输出的不平衡造成的。
语言输入与输出的不平衡现象, 造成了学习者语言潜能(competence)与语言能力(performance)的差距。语言潜能是指理想的语言使用者对自己的语言的种种规则的了解, 而语言能力则是其了解的知识在实际活动中的实现。一个人懂语法规则, 但在说话时却会犯语法错误。问题在于,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并不一定与其语言潜能相匹配。外语学习者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使语言运用水平提高, 与语言潜能不断接近和相符。
因而, 口语能力的提高大大依赖于语言潜能在何等程度上转化为语言能力, 即在何等程度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能够成功地运用到实践当中。这种能力的转变, 离不开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五、保持输入, 强化输出, 提高口语能力
输入是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 没有输入就无法进行语言学习。输出是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 学习语言就是为了能够把语言技能运用到实践当中。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到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斟酌教材内容, 并做出适当增减、编排和加工。在保证教学大纲要求的词汇、阅读质量上, 辅以相关的材料, 使学习材料多样性、趣味性。要尽量结合社会现象、校园生活等, 使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输入方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输出方面激发学生积极输出的愿望。
2.教学时间上。英语课堂中老师讲得多、练得少, 是目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授课方式严重忽视了实践的环节, 给学习者带来一种误导,使学习者逐渐忽略了口语练习的重要性。因而要调整课堂输入与输出占用的时间, 给予口语练习以一定的比例。为保持输入水平, 可将原先在课堂上完成的讲解内容留给学生自学和预习, 将节省出来的时间用来安排口语活动。这样, 在上课时间一定的情况下, 既保证了输入量, 又增加了输出量。
3.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老师讲, 学生听”的一贯方式, 真正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首先,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设计出学生乐于参与、能够参与的口语活动, 如小组讨论、演讲、角色扮演等。另外, 由于人力物力的原因, 高校非英语专业多采用大班授课方式, 口语训练往往只能照顾到一部分学生。因此建议采用大班上精读, 小班上口语的方式, 给学生提供更多口语输出的机会, 增加练习口语的时间。
4.主体意识上。不管教学方法如何改变, 课堂如何安排, 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我意识。英语是一门需要实践的学科, 任何一个学生都应给口语以充分的重视, 而不应该停留在应试水平上, 在课堂活动中, 要以积极的心态加入到活动中, 珍惜发言的机会。针对很多同学性格内向, 不喜欢上课发言的情况, 老师应给予鼓励引导;学生也应该自觉克服性格问题, 投入到踊跃发言的大环境中。
六、小结
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任重道远。本文所提出的从输入和输出的角度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是对口语教学思路总的认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 段, 只有不脱离这个基本原则, 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增进口语能力。总之, 保证输入、强化输出,是促进英语口语水平的整体提高的必经之路。
提高英语口语教学中输入与输出的有效性探析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语言输入是为语言输出服务的,反之,成功的语言输出叉可以加深学生对输入的语言知识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应该科学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在全方位语言输出上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以求实现二语习得的最佳效果.
英语电影练就完美听说能力英语达人的英语学习计划听说读写,新概念轻松搞定30天成就流利口语有方法 一、二语习得中语言学习的3个阶段
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来看,语言学习是一个由输入、加工和输出3个阶段构成的动态过程。语言学家Krashen(1985)认为只有在接受足够多的语言输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有比较好的语言输出出现。对于 的惩罚办法也很温和,而且还能调节课堂气氛,展示学生其他方面的才能(节目表演中学生经常会给大家以惊喜),对读得好或节目表演出色的学生老师都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反倒觉得有趣和更加自信。至于对话表演,也应注意教学策略,不能单纯地表演,每组表演完了,教师应给个简短的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肯定优点为主,纠错需选择时机。
三、英语口语教学中语言输出的重要性 1.语言输出的重要性
语言的输出形成一个认知发展、社会交往和语言学习三因素相互作用的联系网,它极大地增加了学习者感知、练习、分析和综合语言材料的机会,实现了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有助于形成交际能力。也就是说,加工输出在语言习得中起着关键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JSwam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接受了7年以法语为各科教学语言的教育之后,仍未能形成近似于本族语人的言语表达力,尽管他们的理解力与本族语人相当。Swam认为这可归咎于课堂上缺少双向交流活动和“推动式”的言语输出,而这两者对培养表达能力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中国外语教师和学习者通常采用的教学与学习策略剥夺了学习者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机会,导致培养出许多“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多年的外语学习虽形成了学生较好的阅读理解力,但他们却不能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熟练地运用语言于交际。同为语言教学,教授英语和汉语有共同之处,因此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机会,即注重输出。
2.为学生创造有效的语言输出机会
通常笔者针对所教topics而设计的各项活动都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任务的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遵循先输入后输出原则,使教学阶梯式层层推进。笔者通常采用的口头输出模式是句型操练和对话表演,教师给出基本句型,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造句,加工后再输出。如教“Invitation”的topic,给出基本句型:1)1 was wondering if you like to skate with me.2)Would you like to go skating with me? 3)How about skating?.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结合具体情境造自己的句子。他们造出很多经典有趣的句子。这样提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输出练习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真正学会使用自己的、活的 言,使他们原本认为枯燥乏味的语言学习过程变得具有挑战性,从而产生强 烈的表达欲望和极高的学习热情。
除了注重新知识学习过程外,笔者强调对旧知识的温习和巩固。笔者鼓励学生尽量用以前所学句型和topics结合新的topics编出有创意和趣味的对话,然后进行表演,并进行评分。使用句型和topics越多,得分越高,同时以加分的形式鼓励讲究对话的创新性、趣味性和连贯性。这种对话表演不仅熟悉了新知识而且还巩固了旧知识。
学生很喜欢以这种师生交流或生生交流的互动式输出(也包含输入)方式,通过自己的好词组、句子或对话得到老师的肯定,很有成就感,同时也从错误搭配的词组、句子中学到知识。这种方式既使语言的学习过程轻松充满乐趣,又收到培养交际能力的效果。Swam和Lapkin(1994)共同研究发现只有在与人交流的语言输出中,二语习得者才能注意到自己语言学习存在的问题。二语习得者只有在与他人对话交流时,从对方的信息回应反馈中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表达(语言输出)哪里出了问题。而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又能进一步触发学习者的认知系统去修缮语言错误进而完善语言知识,努力生成新的正确的语言结构,这种修缮纠错型的完善知识方式又有助于已有知识的巩固。Pica,Holliday。Lewis and Morgenthaler(1989)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表明,二语习得者修改输出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试图创造独特的语言输出结构来验证所得到的语言输入知识,也是学习者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作了两个有关输出的研究。该研究结果对教学的启示就是在教学中要创造有利的输出条件,以促成学习者的互助,因为它对语言的发展起重大的推动作用。输出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发展交际能力,因此教学中应创造最佳条件以增加言语运用的机会。笔者在教学中大量采用这种互动式的交流,证明这一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及正确性。通过这种连贯的输入输出形式,学生能逐步掌握简单的口头表达技巧,即口头输出技巧。
四、注重语言输入和输出在英语口语教堂申的结合
输入和输出不一定是单一进行的,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并不会因为强调语言输出丽减少,二者相互影响,并使得英语学习进程呈螺旋式上升或下降状态。笔者运用多种方式加强输入输出的结合。对于初学者或程度较浅的学生采用生词巩固练习、小组合作复习、单独练习等方式;对于程度较高的的学生,创造口语输出机会与提高阅读技能有机结合。如先阅读相关资料,然后围绕着阅读资料进行各 种口语输出活动。形式一,口头概述文章大意。形式二,交互活动。阅读某一类别的文章后,学生可以展开仿实景演练。比如阅读一篇关于西方结婚礼仪的文章,学生可以从里面了解西方文化,然后根据场景进行表演。这种活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也满足语言输出的需求,所以更能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形式三,小组辩论。就阅读中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辩论和讨论来加深学生对所阅读材料的理解,有了辩论的兴趣大家才可能投入语言的积极输出。以上3种形式的语言输出练习方式对深层次的理解阅读材料是有帮助的,也可以真正引导学生达到阅读和口语练习的结合。
总之,二语习得是个复杂的过程,对英语作为外语的学生尤其如此,毕竟英语与中文是两个不同语系的语言。尽管艰难,但并非无道路可循。语言输入是为语言输出服务的,而反过来语言输出如果成功又可以加深学习者对输入的语言知识的理解。于教师而言,我们应该合理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在全方位语言输出上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以求实现二语习得的最佳效果。本文介绍的几种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输入和输出的方法希望给英语教师同仁在教学方面一些帮助和启发。
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英语口语课上普遍存在两个问题:学生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不足。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提供充足而真实的语言输入,扩大学生记忆中可提取的百科信息,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二是增加学生的心理词汇,扩大学生的英语词汇信息。
英语口语很烂?点这里!英语达人的英语学习计划新概念听说读写一步到位
一、关联理论的交际观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关联理论把交际活动归属为认知活动。对这种认知活动的解释实质上是对交际者所处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s)的认识,换句话说。交际能否成功就看交际者对认知环境是否能够明白和相互明白(mutualmanifcstness)。在关联理论里,认知环境和相互明白是两个基本的概念,埘它所指的是“交际者共处的世界”包括三方面的信息:百科信息(encyclopedic information)、词语信息(1exical information)和逻辑信息(109icalinformation)。由于人们认知结构不同,上述三种 信息组成的认知环境也就因人而异。对话语的推理自然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为取得交际成功,互明就十分关键。即交际双方对认知环境能“彼此心照”,对认知环境中的事实或假设在心理上能做出共同的认知和推断。田关联即指听话者在理解话语过程中.在说话者所说话语或新出现的信息(newly-presented information)与认知环境之间寻求关联时的认知与推理过程。这个程需要听话者付出某种努力(efforts)。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最佳关联.取得语境效果。
外语教学实质是交际。是一种直接的话语交际活动,外语口语课上的交际活动更是如此。外语口语教学就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地实践英语、掌握英语.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师生两主体有各自的认识客体:学生认识的客体是外语及其规律。教师认识的客体是外语教学及其规律。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进展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教师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离不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客观效应。教学双方都为对方提供信息,教学就是为了促进这种交流。因此。外语口语教学须遵循语言交际活动的原则和规律。因此关联理论可有效地揭示和指导口语教学这一特殊的交际活动。
二、口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
不少研究表明。外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在教学中参与外语交际时,对不熟悉的话题感觉没有内容可说。也就是说背景信息输入量不够;又如学生就某一话题有内容可说.但苦于搜索不到相应的外语词汇表达等。关联理论对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以下就口语教学中两个普遍问题用关联理论的交际观进行解释。
取的信息越多,输出越多,可提取的信息越少。输出越少。
教师、课程.甚至对比其它国内或国外院校等百科信息。从而形成一系列与“大学”相关的概念表征。当课堂新信息与已储存的百科信息达到最佳关联时,记忆将图示中的相关信息提取。经过逻辑推理,理解交际意图,达到交际的效果。其次,教师在课堂的输入信息的过程中,应当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图示。使学生花费最小的处理努力,达到最佳关联.获取语境效果。以教师提问为例。英语课堂提问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等创造性思维活动。调控课堂教学进程。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语言实践和输出的机会。提问类型被概括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又被称为ⅦS或NO问题。通常这类问题答案是唯一的,提问者已知答案,若回答者能解答。即可用“YES或NO”回答;参考性问题也被称为WH问题,提问者一般不知道答案,回答者对同题的答案大多是或然的。展示性问题的提问者不是为了寻求未知信息.而是为了考察回答者是否知道这类信息。.翻大多数老师都喜欢选用那些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而对参考性问题在课堂上使用很少。参考性问题可考察学生根据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英语课堂上若要使学生有较高的参与率,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教师就需要随时调整提问方式。在教学中交互使用这两种提问方式,发挥其各自特点,促进学生参与,提高语言交流的效率。
2.增加学生的心理词汇.扩大学生的词汇信息
首先。汇。一般只知其最基本、最核心的意义:活用型词汇有两种:一是任务促使的单词运用。如用 将听到的词汇与相关的概念或事件关联起来,迅速从心理词库中提取词汇信息,取得最佳关联。理解说话者话语,达到互明并做出反应,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
四、结语
本文结合关联理论对口语教学中出现的两个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学生百科信息不足的情况,提供了两种方法解决问题:课前指导性阅读和课堂引导;目前,口语教学中仍存在着很多其它问题.如果没有对语境信息中的逻辑信息进行推理.学生即使具备了足够的百科信息与词语信息,也难以“互明”。从而达到真正交际的效果。这些问题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研究。寻找解决之道,从而取得口语课堂更好的教学效果。
浅析英语课堂口语教学策略
一、引言
我国经济文化的日趋国际化、全球化及其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对大学毕业生外语水平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口语教学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口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以表达思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口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下面试就口语教学中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以寻求有效的对策,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策略(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口语教学策略
目前英语课堂口语教学观念相对落后,仍没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教师决定学生该做什么,何时做,怎样做,他们把许多应该让学生做的事情都做了,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消极的地位。口语课堂中学生听得多,说得少,学生的口语实践机会过少,从而限制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的应对策略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就要求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英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英语口语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师生是否明确各自在口语课上的作用:教师不应是课堂口语教学的中心,而应是其组织者、协调者,是学生学习热隋的激发者,是学生口语实践的合作者;学生则应由听讲者变成自觉学习者、研究者和参与者。总之,口语教学应倡导全方位交流,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课堂口语教学。
(二)情感策略
口语学习是艰苦漫长的过程,需长时间积累,很难在短时间突飞猛进,因此在口语学习中,学习者很难一直保持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时会产生消极被动的情绪。另外,也有部分学生由于紧张或焦虑,不敢或不愿开口发言;或者有话说不出、说不好,词不达意。—些教师面对这种隋况时,或性急地替学生回答问题,或对之挑剔批评,挫伤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大学生自我意识已成熟,荣辱感强,这就易导致其“语言水平低”和“语言自我意识强”之间的矛盾,若其过分注重保护自我,定会阻碍外语学习。所以,教师应帮助其克服这些不利于学习的情感因素。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的应对策略是:课堂教学时,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活动,创造宽松环境,帮助学生消除紧张焦虑感,增强其自信心,鼓励其积极开口;教师还应使学生认识到口语训练中出错是不可避免的,怕犯错误而不敢开口就会丧失提高口语能力的机会;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们口语交流能力方面的差异,使之相互问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更应帮助学生寻求明确有效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其自发主动地去接受语言输入,最大限度地把输入的语言知识内化为其习得的语言能力。
(三)口语输入和输出策略
课堂口语教学与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密切,具体表现为:输出须有输入,输入必须输出。学生的口语输入主要依靠教师课堂传授的内容和日常媒体等,这些输入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输出水平。大量的语言输入是学生语言输出的基础,但并非充足输入(即掌握足够量的英语知识)就能达到自由灵活的输出(即用英语交谈、表达思想),其间须经大量实践,否则就不能自如地输出。在用英语的交流中,学生往往试图套用书面语中的结构、词汇来输出、表达思想,这就使其英语口语表达生硬甚至不当。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的策略是:教师采取让学生观 看原版电影片断,阅读英文报纸杂志、名家名篇等手段使之广泛地接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英语口语内容的输入量要大,以便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获得足够的口语表达的知识内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口语教学输入时不应过分强调语法,输入内容应紧贴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情感,这样才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信息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加工重组,将其变成有实质意义的新内容后再进行输出;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每篇文章或对话都试着用英语阐述出其大意或个人看法,这样,可在改善口语表达的同时丰富观点,提高输出质量。
(四)纠错策略
不犯错误是学不会语言的。失误是学习者口语表达时常见而不可避免的现象,而有的教师认为口语课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纠错,在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时,他们见错就纠,打断学生的思路和语流,造成学生因怕出错而不敢开口的不良后果,教师自己却认为这是严格要求学生的表现。这种过度强调语言准确性的做法所导致的不良后果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的对策是:对学生口语中出现的错误要区别对待,对影响正常交际的整体错误应给予纠正;那些不影响意思表达或双方交际的错误(如焦虑紧张导致的语调错误等堤可容忍的。课堂口语纠错要注意时机方式,要考虑学生的性格心理、语言水平等,一般选在学生口语表达完毕后,再就其普遍性的错误及表达不清之处给予指导;对性格外向的学生可采取及时而又直接的纠错方法,而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可采用个别指导、暗示等间接的形式;对个别口语错误较多、较严重的学生可以与其详细交流,分析其错误,使之改正。因此,教师要恰当地纠正口语错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其进行有效的英语口语表达。纯粹以功能性为导向的英语口语训练活动中,精确与恰当都是不重要的,唯一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成功地交流思想,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语言使用中的纠错,主要应靠学生本人,教师要培养其语言敏感性及错误识别力,使其具有自我纠错能力。注意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重流利而轻准确,重意义而轻形式。
(五)跨文化意识策略
中国学生常因犯—些与语言有关的文化错误而导致交际困难或失败。由于学生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价值观的认识,因此而造成的语用错误屡见不鲜,这主 要是由于传统教学只重视语言本身的规则,而脱离语言运用真实情景及外来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在与外国人交往时,本族人对于外国人在语音、句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相比之下,由于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所以违反讲话规则对他们来说,常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的对策是:在课堂口语教学中,应重视文化教学,注重介绍与语言教学相关的目的语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帮助其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社会因素对语言干扰的概念是理论与实践关系中最为重要的问题。17J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交际的工具;语言交流离不开文化背景,离开了文化的语言就缺乏准确性;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着语言交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会促进语言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具有特殊意义,英语口语课堂必然涉及跨文化教学。口语课应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与功能项目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和理解语言的社会环境的能力,观察在什么场合该用什么语体,了解说话人身份的高低以及说话者之间关系亲疏与语体的关系。文化教学应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激发学生口语练习的兴趣,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国家的节日里,教师可与学生一同举办活动,使学生感受西方风土人情;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外族文化方面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消除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流障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对比汉英语言结构和文化的异同,这样可以更深刻地揭示英语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特征的了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有效的口语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解决情感上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学生输入输出意识,并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纠错,提高其对语言社会性的了解,从而调动学生在口语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促进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最终提高其英语口头交际能力。
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教师口语输入
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教师口语输入:作为一名语言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高水平的英语口语能力,还应该了解最佳英语口语输入的要求以及对学习者来说最有用的英语口语输入。
输入是 根据Krashen和诸多研究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输入和 二.教师的最佳口语输入
依据以上论述,在语言习得中输入是很重要的。没有输入,学习者什么也得不到。但问题在于什么类型的、什么形式的、什么量的输入对语言学习者是最有用的。教师的输入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不乏意义。在教师跟学生交流时应做到象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因为输入对 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互动是一项事半功倍的活动。其次,教师应充分调动学习者说英语的主动性,使学习者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讲英语,教师应该帮助、引导学生克服心理上的误区和自卑感。另外,教师和学生应充分学习领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精神,切实贯彻大纲。
正如Krashen和诸多语言学家所讲述的,输入是不能跟语言的教与学相分离的,三者是紧密联系的。学习者为了能够最有效地习得语言,达到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目的,就必须理解所呈现给他们的大部分语言。与此同时,作为语言教师,更应该了解最佳口语输入应具备的条件,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浅谈监察模型与英语口语教学
浅谈监察模型与英语口语教学:本文从英语语言输入、情感过滤、语言输出和监察等四个方面,就如何应用克拉申的监察模型于英语口语教学进行了探讨。在英语教学中,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使学生能获得听、说、读、写的基本语言能力。我国的英语教学已成功地培养出数百万英语人才,但我国英语教学亦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哑巴英语”和学习的“费时低效”。因而,口语的教学质量亟待改进,口语的教学策略值得作深入研究。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语言习得规律,考虑他们的需求来因材施教,加速其 得的必要条件。输人材料本身和输人的方式会影响到情感过滤的结果和输出的质量。
在输入的内容上,难度要适宜,既然“可理解的语言输人”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那么只有当我们的口语材料具有可理解性,我们的正规教学才会有效。但这些语言材料的难度应稍高于学习者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具备“i+1”的特征。“i”为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1”为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与下一个阶段语言状态的间隔距离,“i+l”则是语言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否则,材料过难或水平偏低都不具有习得意义。另外,输入的语言要有趣.材料的趣味性会提高学习的动机,降低焦虑感,促使弱的情感过滤,减少输入材料进入语言习得机制的障碍。
口语教学的输入形式应多样化。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从原始的口头传递到快捷的上网查询,应有尽有。因而保证了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相关语料,同时也提供了呈现语料的多种途径。在呈现语言材料时,运用多种手段和设备,不断的给学生以新鲜感,有利于语言材料进入习得机制。语言材料可以通过教师读、学生读、放录音、看录像或齐上网等多种方式展现给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正确引导学生,有些学生将兴趣放在材料的情节上,而忽视了对语言本身的学习,有些学生听力水平差,有趣的故事非但不一定会使其投人地去听语料,反倒会使其焦虑、不自信,有碍于输人的材料进入语言习得机制。因此,在输入语言材料时,不要将大量的时问全部用于输入材料,可以将整篇材料分成若干部分,边输入边练习,循序渐进地输入语料,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使用《走遍美国》这套教材的过程中,开始可以把其中的每一集、每一幕分为若干部分,甚至若干组对话.让学生充分理解后,再连起来播放给学生,最后,可以让学生来复述情节。这样比开始就直接让学生大段地看效果要好些。
2.情感过滤和英语口语教学
Krashen把学习目的、学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统称为“情感过滤”因素。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动机高、自信心强、焦虑感适度,情感过滤就弱;反之,情感过滤过强,就会在大脑中形成障碍,语言输人就会被过滤,不能进人语言习得机制,结果也就不能形成语言习得。虽然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不是口语课堂教 学简单决定的,但自信心和焦虑感却直接影响口语材料的输入和言语输出。因而创造宽松舒适的课堂氛围是必不可少的良好教学条件之一。
首先,须改变传统的“教室”观念,变教室为表演室、聊天室、活动室、辩论室、娱乐室等,改变刻板的课堂组织形式,使学生无论在语料输入,还是语言输出时,都不会感到有压力,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其自信心,减少焦虑感。其次,教师教态须适宜。教师的教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教师的语言和教师的外观。若教师尊重、爱护学生,一视同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互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促进二语习得的形成。教师整洁得体的着装,风趣幽默的谈吐,都有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偶尔换一种着装风格,变一下语言习惯,会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也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尽管在口语课堂中,学生是主体,但老师不可避免地要与学生用语言交流。教师的语言要清晰,让所有的学生听清、听懂;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免成为催眠曲的调子,让学生感到乏味。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语言,还有身势语和眼睛的交流。教师在讲话时,夹杂身势语,更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也使讲课显得轻松自然。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距学生太近,会造成其不舒适感甚或焦虑感;反之,教师距学生们太远,会让他们认为,老师不关心他们,从而疏远关系,不利于教学。因此,教师应注意不时地移动位置,但不宜太频繁。此外,眼睛的适当交流,会减轻学生焦虑。
3.语言输出和英语口语教学
只输入,不输出,不利于检验学生的习得效果。也不利于他们强化习得的内容。Swain(Ellis,1985)指出:输出有利于学生精确地把握各种表达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粗浅地了解句意到分析、把握 用。这样的输出练习才有效。为有效地组织口语课堂练习,在输出的方式上可采取以下的模式:问答、复述、辩论、个人练习、对子练习、小组活动、看图说话、角色练习、补全对话以及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等方式。这些输出方式各有特色,各有利弊,在此不作深人探讨。本文尤其强调:要因人因时园地,合理搭配运用,尽量激发学生们的积极参与热情,同时尽量减少积极型和沉默型学生在输出的时间和时机上的差
4.监察和英语口语教学
一、输入假说
80年代初, 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包括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监察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五个核心项目在内的二语习得“监察模型”。其中“输入假说”是该模型的核心。Krashen认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人类习得语言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他把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 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1”。也就是说所输入的材料不能与学习者现有的知识水平之间的“缺口”, 或者说是“距离。不能”太大, 否则所输入的语言材料就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同时, Krashen对语言课堂教学的解释也有其独到之处。他认为当课堂教学是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时, 正规的教学是有效的。也就是对于不能在自然语言环境中习得语言的学习者来说, 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可理解性输入就能为语言习得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对于能够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获得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学习者来说, 课堂教学的作用就不是很大了。 (蒋祖康, 1999)
二、输入与输出
Krashen的“监察模型”, 尤其是“输入假说”对促进二语习得研究以及外语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然而, 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输入假说”提出了质疑。如Swain (1985) 认为, 单纯的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是不够充分的, 学习者应该有机会使用语言, 语言的输出对语言习得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因此, Swain在其输出假说中指出了输出的三种功能: (1) 输出能促进学习者注意到他想说的与他能说的之间的差距, 即能激发提高有意识的学习。 (2) 输出是检验理解力与语言符合规范假说的一种方式。 (3) 输出为元语言学机能服务, 能使学习者监控并使语言知识化, 在现实生活中, 听与说, 读与写, 理解与复用, 即输入与输出密不可分。 (聂清浦, 2002) Allright也曾指出, 仅有可理解性输入还不足以产生外语习得, 语言输入只有在语言环境中和交流机会结合起来促进输出, 语言习得才能真正有效。语言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才能得到保证。 (转引自:郭成玉, 2004) 因此, 输入为输出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输出则能检验对所输入信息的掌握程度, 进而可以使学习者在进行语言输入时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三、输入输出理论与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2003年4月, 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并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列为“质量工程”四项工作中的重要一项。此后全国有60多所高校首批进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学校的行列。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各种因素, 找出相应对策, 优化课堂设计, 改进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叶铭, 2006)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堂制”和“满堂灌”, 采用大班授课和小班授课相结合的方式。以大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通过对教材所涉及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的深刻讲解, 不仅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目的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语言知识, 并且教授学生如何准确得体地在现实交际中使用语言, 即交际技能。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的基础上, 又以小班授课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 以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和检验自己所输入的知识, 从而提高语言输入的有效性。
另外,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之上的。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以多媒体网络为主要辅助工具。学生除了面授课以外还要在多媒体中心独立上机自学。教师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是在学生和多媒体网络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一个中介。多媒体网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推广使用, 学习者不再受制于几本教课书上有限的语言知识, 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者对真实自然的语言的输入数量, 为语言输出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 这种人机互动的多媒体网络课程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输出的机会, 使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能检验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四、新的教学模式下语言输入输出与教师的作用
1.确保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和输入数量
Krashen指出, 所谓“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指语言材料的难度应该稍稍高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水平。材料过难, 大大超出了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知识水平, 则对语言习得也是不具有意义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条件, 因此, 新模式下的大班授课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大班授课, 教师可以把学习材料中超出学习者当前语言知识水平的内容变成可理解性知识输入给学生, 从而确保了语言习得输入材料的可理解性。另外, 教师应在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学平台上补充一定量的、难度相当的语言材料供学习者独立上机自学时使用, 从而达到使学习者接受足够数量的可理解输入的教学目的。
2.教师辅助语言输出
根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 只要给学习者提供足够数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学习者自然会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语言教师的最大职责是让学习者接受尽可能多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 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蒋祖康, 1999) 而Swain等一些研究者认为,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 只重视语言材料的输入是远远不够的。语言的输出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对语言输入的必要补充。输出是学习者检验自己对所输入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 Swain虽然强调了输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但是他只强调了输出过程中学习者自身对输出内容的有意识的监控和检查作用。
另外,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者面对许多语言输入, 常常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先前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 主动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一些信息, 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 (李炯英, 2005) 也就是说, 即使给学习者提供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输入,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浅析
边春华
(石家庄学院外语系, 河北石家庄
摘要:词汇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多种原因成了薄弱环节。要提高英语水平就必须重视词汇, 并在教学中使用正确的词汇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记忆规律语境联想构词法
语音、语法和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 是人们交际和思维最重要的手段。其中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是构筑语言大厦的基石。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一书中曾指出“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 人们则不能表达任何事物”。由此可见词汇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目前, 词汇成为制约大学生外语学习的最大障碍。许多大学生抱怨阅读速度慢, 看不懂文章的意思;听力听不懂, 复合式听写生词多等。因此, 能否过词汇关成为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在实际的学习中必须注意词汇的学习。
一、目前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词汇量偏低
有关调查表明, 英语学习者掌握的词汇量与他们的英语总体水平呈正相关, 即词汇量越大, 英语水平就越高。Laufer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 外语学习者拥有5000词汇量, 阅读正确率可达56%;词汇量6400, 阅读正确率63%;词汇量9000, 阅读正确率70%。他还发现5000词汇量是个转折点, 词汇量低于5000的外语读者阅读正确率远远低于词汇量高于5000的阅读者。因此, 他认为5000词汇应是阅读所需词汇的下限, 低于此下限的阅读者其阅读能力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而目前在校大学生的词汇量远远低于此“下限”。这一点在全国英语四级考试中有所反映。大部分考生失分的主要题
这些输入也不可能全部被学习者吸收掌握。学习者受已有知识结构的限制, 有选择性地吸收所输入的语言材料中能够被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那部分知识并对其进行重新建构, 而那些不能被纳入已有知识结构的输入信息将会被学习者忽视。也就是说这些信息虽然也作为可理解性的语言材料被输入给学习者, 但是在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被过滤掉了。虽然语言习得是学习者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行为, 但是并不能更加充分地将输入的新知识最大限度地融进自己已有的知识框架。
因此, 笔者认为, 教师的作用远远超出只给学习者提供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范围。首先, 新的教学模式下的小班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课堂活动给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输出机会, 并在此过程中辅助学习者监控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同时, 教师在观察学习者语言输出的过程中, 应发现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已有的知识框架所进行的新的建构与输入知识之间的差距, 以便通过对学习者的引导, 及时弥补在建构过程中被忽略的语言知识, 从而提高语言输入的高效性。通过有教师辅助的语言输出练习, 学习者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所输入的语言材料, 加快对语言知识和交际机能的掌握。
五、结论
总之,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虽然强调学习者在多
型:阅读理解部分, 因词汇贫乏, 学生的理解准确性受到极大的限制;作文部分得分较低, 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用词不当, 不能正确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洋泾浜英语不断出现。听力部分除了听力技巧和训练不足以外, 词汇的缺乏是造成学生听不懂, 跟不上速度的主要原因。
(二) 词汇学习方法不当
许多同学认识到词汇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自身词汇的贫乏, 就下决心努力扩大词汇量, 但是方法不得要领。主要依靠机械记忆背单词, 不懂得利用对比、归纳、联想和构词法等方式记忆单词;不了解词义与语境的关系, 未养成多听多背诵的习惯, 从而影响了他们在不同篇章语境中确定英语单词正确的语法意义和准确的词汇意义, 以及透彻理解、准确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最后是单词记不牢、用不好, 事倍功半。
(三) 教师未能给予科学的学习指导
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 词汇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 因而不重视词汇教学。而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但却仍然沿袭传统的做法:简单地要求学生大量的查单词、背单词;课上只作领读、释义、用法举例, 然后再以听写、测验等形式督促、检查学生。这种方法对学生扩大词汇量有一定帮助, 尤其是强化突击时有一定成效, 但是因为没有注意向学生介绍构词知识、扩词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词汇、扩展词汇的能力, 最终效果不理想。
上述几方面成为严重影响外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外语教学本应是一个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 使学生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但学生词汇量贫乏, 就使得教师难以在句子水平上抓好语篇教学, 使学生达不到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和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
媒体网络教学辅助下的学习自主性, 但并不是说多媒体网络就可以代替教师的作用, 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 就能够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在新的模式下, 教师应对输入输出理论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要充分意识到其优点和局限性, 以便更好地利用输入输出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
摘要: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在80年代提出了其著名的“输入假说”。这一理论在促进二语习得及外语教学研究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少专家学者的争论, 例如, Swain在1985年提出了输出假说, 认为输出也对语言习得有积极意义。本文拟结合大学英语教学, 探讨如何认识并利用二语习得中的输入输出理论更好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 并提出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在语言输入输出过程中应起的作用。
关键词:输入,输出,大学英语教学,可理解性输入,建构主义
参考文献
[1]M.Swai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In聂清浦.语言的输入、输出与外语教学[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2.4.
[2]郭成玉.谈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作用的重新定位[J].青海师专学报, 2005.2.
[3]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李炯英.从建构主义理论谈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入[J].中国外语, 2005.4.
[5]聂清浦.语言的输入、输出与外语教学[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2.4.
【摘要】本文对现有的医学院校英语口语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分析,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理论构建医学院校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探索“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在口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输出驱动假设 医学院校 英语口语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项目编号:WYZD13012。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08-01
一、关于“输出驱动假设”理论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过度地强调输入,忽视输出。Swain在分析克拉申理论缺陷的基础上阐述了输出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语言输出的重要性不亚于语言的输入,前者同样能够触发语言习得。[1]
文秋芳在Swain理论基础上提出“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用以实现输入与输出的有机结合。该理论内涵包括:(1)从心理学层面上来看,输出对学习者外语综合能力发展所具有的驱动力更为强大。(2)从学习者未来职业发展的诉求来看,培养学生的说写译(属于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读(属于接受性技能)更具社会功能。(3)从外语教学自身来看,以输出为驱动的综合教学法比就单项技能训练的办法更有效率和成果,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2]以输出作为驱动和导向,一方面能够提高产出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输入内化得更有效率。
二、医学院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医学院校的英语口语教学起步比较晚,有些医学院校只是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中分出一些学时用以口语教学。甚至有些院校没有专门的口语教学,只是将其渗透在教学环节中,教学效果不明显。现有的医学院校的口语教学模式遇到了诸多“瓶颈”问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于学生的现实需要,因此,建议建立一种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社会建构式”医学院校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努力适应全国医学院校学生的就业需求,以求解决目前医学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成果不明显,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不足的问题。
三、“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在医学院校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输出作为驱动力、综合利用输出和输入关系的教学是一种良性的、双赢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医学院校口语教学中亟待建立一个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社会建构式”口语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学理念
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必须更新,实现由“知识习得”向“实际运用”的转变,也就是建立以“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但是大学英语教学的这种转型必须具有前瞻性。这种前瞻性既是科研的前瞻性,又是教学的前瞻性,又要关注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二)“社会建构式”口语教学模式
我们所倡导的模式就是指一个目标,四个机制,一种依托理论,两个保障。一个目标就是以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四个机制就是负责机制、激励机制、合作机制以及评价机制。负责机制就是让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机会负责统筹协调本小组口语任务,负责小组讨论的具体实施。激励机制指的是激励小组成员开口发言,根据发言的参与度和语言质量记录其课堂表现分。合作机制即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力量参与课堂互动活动。评价机制就是对学生进行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其中形成性评估引入学生之间的互评。一种依托理论指的是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构架口语教学活动时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教学大纲设定的要求、分析教学材料的特点、评定学生水平及教学环境,从实际出发统筹调整,并创造性地处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语言氛围内构建自己的语言图式。两个保障分别是“保障学生口语能力即语言能力、语用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全面提高”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三)基于输入和输出内容的思考
应适当引入有关人文医学的教学内容,将有关入院、诊断、查房等医院日常工作场景与医学会议、学术交流、专业知识介绍等专业场景相结合,然后用现代教育手段输入,激发学生通过听或看的感官活动来进行语言的操练,将所看所学的知识外化输出为口语交流能力。
四、结语
本研究拓宽了“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应用范围,为该理论专业英语之外的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了可能性。由于这些研究都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的研究者只是对医学院校的英语口语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亟待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彭勤. 从输入与输出假设谈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性[J].外语教学,2007,(32): 574—592.
[2]文秋芳. 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語界,2008,(2):2.
作者简介:
杨春会(1969—),女,硕士,大连医科大学外语教研部教授,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践
【摘要】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以提高学生职场使用英语能力为主要目标。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强调以语言输出为驱动力又以输出为目标,强调用英语做事,强调学和用的高度统一,能满足高职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文章通过梳理该假设的内涵,提出相应的应用前提和实践策略,旨在有效提高学生商务英语口语应用能力。
【关键词】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 商务英语 口语教学
高职商务英语口语课程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高级必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这门课程多由外教或实践经验较丰富的英语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通过随堂听课,我们了解到外教与中国教师授课的差异性:一是外教脱离课本,随意性很大,通常以某一“话题”(Topic)完成一次课(两节)的教学任务;中国教师则原则性很强,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安排,完成以教材为主的教学任务。二是外教强调简单的语言输入――听他/她说,然后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简单的语言输出)――多点鼓励和评价;中国教师则通过简单的介绍后,通过听录音(语言输入)――分析难句(加深理解)――对话操练(增加语言流利和输入)――进行分组对话或两两对话(掌握句型和习语)。三是外教通常对学生给予很好的鼓励和评价,而中国教师则多指出学生的不足,以期改进。通过比较,笔者认为外教和中国教师在达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职场语言输出能力方面都存在不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尝试了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Output-Driven,Input-Enabled Hypothesis)在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运用与实践,效果较好。
一、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基本内涵
2014年5月文秋芳教授提出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输出被认定为既是语言习得的动力,又是语言习得的目标;输入是完成当下产出任务的促成手段,而不是单纯为培养理解能力和增加接受性知识服务、为未来的语言输出打基础。”该假设正确处理语言输入与输出在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中的相互关系,分清各自的目的和任务。一方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首先要求学生了解老师布置的产出任务从而认真学习输入材料并获得必要的帮助;其次,学生主动获取产出任务所需的语言形式和相关知识;第三,教师事先认真设计好产出任务并指导学生为了完成产出任务而进行必要的语言输入。另一方面,强调教师和学生根据产出任务的需求对语言输入进行选择性的处理。简言之,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学生的语言知识获取都是为了完成产出任务而进行的。该假设同时强调:输入促成产出任务的完成;输入为产出任务提供语言材料和相关知识;强调教学生用英语做事。
二、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应用前提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以语言输出为驱动力又以输出为目标,强调用英语做事,强调学与用的高度统一,充分体现了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要求,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满足一些前提条件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语言输入、输出的双向互动作用。其一,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和能力水平,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其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做到一课一主题并根据输出任务给学生布置相关听和读学习任务,获取相关知识;其三,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课堂能力,引导学生围绕产出任务组织相关说、写、译活动;其四,对学生完成产出任务作出有效评价,让学生了解产出时的收获和喜悦。
三、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教学实践策略
根据该假设的实施要求、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践策略可归纳为几个方面。第一,明确教学目的。首先利用课程说课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其次对每位学生先修课程成绩和语言水平做出初步的评估,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再者就是尽量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和人前自我展示的害羞心理。第二,筛选教学内容。从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教材编排的内容看,教材编写者大都选用与职场相关或学生未来工作实际情景相关的内容。在筛选教学内容时,以产出任务为核心,根据知识性、有效性和交际价值选择适合这个班学生的教学内容。第三,精心安排教学活动。Step1教师介绍情景对话的主题;Step2由学生准备相关句型及表达;Step3进行分组对话或两两对话;Step4由学生准备主题发言,五分钟后分别发言;Step5由学生进行口头替换翻译练习;Step6由教师总结评价。第四,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工作表示肯定或对学生表现的优劣做出评价,而且是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归纳和总结,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四、结语
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是课堂组织教学的关键;如何排除学生课堂干扰因素(如:手机等)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成败。基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高职商务口语教学强调基于产出任务的高效完成,强调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输入、输出双向互动关系,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很好地解决上文提到的两个问题,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图式理论是近来出现的许多新的阅读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种,掌握图式理论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水平,指导英语阅读教学.本文通过阐述阅读理论的信息处理方式及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旨在说明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作 者:王梅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H3 关键词:图式理论 英语阅读 大学英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高职英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理论,是外语习得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大学外语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分析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语言及语用偏误的`理论基础.本文结合我国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现状探讨中介语理论对高职高专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作 者:柏能云 作者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永州,425001刊 名:商情・科学教育家英文刊名:SCIENCEEDUCATION年,卷(期):2008“”(6)分类号:H3关键词:中介语 第二语言习得 英语教学
1 输出驱动假设理论概述
大学英语教学以英语的实际使用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用英语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然而“现有以输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设置, 既不能满足学生迫切运用英语交际的需要, 又不利于盘活学生多年积累的语言知识, 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2]5。文秋芳据此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理论”, 认为“输出比输入更利于学习者外语能力发展;听、读等接受性技能的培养更具社会功能;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更富有成效, 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需要”[2]2。输出驱动假设只限于正式的外语课堂教学, 对输出的界定既包括说和写也包括口译与笔译。因此, 该理论的提出不但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改革有借鉴作用, 对我国大学外语技能课教学也有指导意义。
2 “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具体运用
2.1 增加语言输入, 解决学生“开口难”的问题
语言输出能力虽不直接来自语言输入, 却离不开输入, 语言学习依赖于大量的视觉、听觉输入刺激[3]。学习者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听力活动, 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外语知识, 形成外语的“语感”。通过课堂观察以及与学生交谈我们发现, 学生在口语学习中的问题不在于他们学习动机不足, 而在于他们不知道说什么, 也不知道怎么说。“说什么”与话题的内容及背景知识相关, “怎么说”与学生的词汇、语法储备和自身的语音语调相关。教师在制定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进而解决学生开口难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正音, 即通过系统的语音训练, 培养学生标准的语音语调和正确的单词拼读方法, 解决语音上的困难。其次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在开展口语活动之前, 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特定的口语话题进行一些听读练习, 边听读边记录一些内容要点与关键的字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他们的背景知识, 让他们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可以为他们提供正确、恰当的语言形式, 让他们知道如何说。此外, 通过口语活动前的听和读的任务, 可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 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他们在大量语言输入的基础上, 结合他人观点, 形成自己的观点, 并通过已有的背景知识和语言储备清晰地阐释自己的观点。
2.2 更新理念, 凸显输出
在解决学生背景知识和语言储备上的问题后, 教师还需要在思想上转变观念, 重视输出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一方面要积极筹划并组织各种口语教学活动, 营造使用口语的良好氛围, 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口语交流, 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流利程度, 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解决交际中遇到的困难, 促进口语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 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注意目标语的形式。研究表明输出在引起学习者注意和习得特殊目标语形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学习者在进行口语输出活动时, 他们更容易注意到自身的语言问题,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 积极主动地寻求和弥补知识盲点, 学习正确的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学生口语活动结束后, 教师应该对他们在口语活动中的表现给予有针对性的、中肯的评价, 并提醒学生注意他们在进行口语活动时发现的自身使用的语言与目标语形式之间的差距, 从而达到凸显正确的目标语语言形式的目的。口语课结束后, 教师还可采用听—说—写/听或读—说—写/读的模式, 为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听、说、读、写任务, 强化本节课说学内容, 增加他们对话题内容的理解以及使用口语的熟练程度。
2.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减少教师辅助
文秋芳教授指出,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课堂存在“帮助过多”和“帮助过少”的问题。“帮助过多”是指大学英语教师擅长阅读教学, 他们在这方面对学生的“帮助过多”。“帮助过少”指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表达技能的培养方面缺少帮助, 没有养成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5]。因此, 教师应该扮演好“指导者, 引导者, 帮助者”的角色, 在学生口语发展的不同阶段, 给予学生不同类型的帮助。在口语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 学生在话题内容, 语言知识储备等方面有所欠缺, 任课教师可以从口头交际的话题, 口头交际的内容以及口头交际的语言储备方面为学生搭好“支架”, 促进学生口语活动的顺利进行;随着学生口语交际活动的不断开展, 口语能力的不断提高, 教师应该逐渐减少对话题、内容、以及语言储备方面的帮助, 而转向对学生学习策略、方法的培养,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 积极、主动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的态度与能力。
2.4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营造口语氛围
除课堂上的口语活动外, 学校还应该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口语活动, 促进学生口语交际活动的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 “各个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 探索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听说教学模式, 直接在局域网或校园网上进行听说教学和训练”[1]6。我们可以将网络听说教学和训练作为第二课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积极引进先进的网络教学软件与平台, 将网络听说练习作为口语课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巩固的重要手段, 实现网络训练与课堂口语教学的衔接。除网络课程建设外, 学校还应该组织各类英语口语活动, 如英语角, 英语演讲比赛, 英语歌唱比赛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赛。为提升学生参与口语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 我们可以将网络听说练习以及参与课外口语活动纳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对参与度较高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进而形成英语口语教学、练习、竞赛与评价于一体的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不断提高的英语听说能力。
3 结束语
输出驱动假设的提出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困扰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率问题, 让学生在语言输出的过程中积极地获取有效的语言输入, 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大学英语教师首先需要更新观念, 在重视语言输出重要作用的同时抓好语音训练, 为学生的口头交际做好准备。同时, 他们也要起好“支架”的作用, 降低交际的难度, 培养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 最终提高学生口头交际的能力。
摘要:“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强调语言输出以及与之配套的综合教学法的作用, 对我国大学外语技能课程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既要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也要重视输出的作用、以输出促进输入, 还要重视第二课堂建设, 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关键词: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我国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 2008 (5) :2-9.
[3]田朝霞.“输出”驱动, 整合教学—高校英语口语课堂的听、说、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J].外研之声, 2011 (1) :10-13.
[4]杨鲁新.输出假设理论:历史与未来—Merrill Swain教授专访[J].外研之声, 2008 (3) :26-29.
关键词:输出理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日益深入和发展,英语交际能力的作用日益突显,用人单位普遍希望大学毕业生能用流利和正确的英语直接进行国际交流。然而,很多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远达不到这种要求,因此国家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兼顾听、说改为以听、说为主,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如何集传统和教改后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平衡学生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比重,成为摆在每个英语教师面前的大问题。作为教改第一线的教师,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及体会,谈谈输入输出理论对教改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一些启示。
一、语言输入、输出理论的有关概念
(一) Krashen的“输入假设”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输入理论颇有影响。他认为,语言能力的获得主要靠习得的途径,学习者只要在较小的心理障碍的情况下,借助语言环境,大量地接触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就会自然而然地习得第二语言。最佳的语言输入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即可理解性、趣味性、相关性、非语法程序安排、足够的输入量。其中可理解性尤为重要。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用公式表示就是i+1,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i”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i+1”表示略高于原来的语言能力。因为略高于学习者当前水平的输入最易为学习者所“关注”,成为受关注的输入,而“受关注”输入更易为学习者“吸收”,能有效加速学习者的语言习得。
(二) Swain的“输出假设”
Krashen的输入假设将语言习得完全归功于语言输入,但是Swain在对加拿大的法语沉浸式教学作了调查后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因此,SW aln提出了“可理解的输出假说”,用公式表示是i+1,在形式上与Krashen的i+1“可理解输入”形成对应。Sw ain认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的语言,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流利、类似母语者的水平。
二、输入、输出理论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一)输入、输出的关系
口语是一种产出性技能,是说话人在外界声音或其它信息的刺激下,产生一个起始动机和意向,经过内部言语阶段形成深层句法结构,再扩展成为以表层结构为基础的外部言语。它主要表现为输出,但要达到输出结果就绝非无输入。从现代信息论的角度分析,英语口语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双向的语言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会话者需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进行口语信息的输入、筛选、分类和总结,再将有关口语信息进行二次归纳和整理后输出,完成意义构思、语言选择、口头表达等一系列活动。国外相关的研究证明:输入、输出在有意义的交际环境中巧妙组合,口语学习才真正能够取得成效。我国学者顾琦一通过对比实验发现:输入并不能保证陈述性知识的程序化, 输入与输出的结合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口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摈弃传统的重输入轻输出的方法,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分配输入和输出的比例,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二)输入和输出的方法
在口语教学中如何选择输入、输出的环境和内容,控制输入、输出的难度和数量,把握输入、输出的模式和频数都对口语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1.选择输入、输出的环境和内容
输入和输出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进行, 也可以在非自然环境中进行,如课堂外语学习环境。我国学生学习英语口语自然主要在课堂环境中进行。Spada 在他的应用研究中将课堂讲授和课外与外国人交谈两者结合起来,发现两者互不矛盾,相得益彰,可以大大促进外语口语学习。我国教师许连赞2001年通过让学生阅读原著的方法使得学生的口语能力受到了外交官的好评。由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应尽量使用真实的原版语言材料,如广告、诗歌、原版影片等,增加学生的信息输入量,让学生尽可能在真实的话语情境中练习口语,从而提高他们主动运用英语的意识和能力。
2.控制输入、输出的难度和数量
关于输入材料的难度和数量,Krashen 提出了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的标准:“可理解性”。他将语言输入归结为公式“i+l”。“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i+1”代表略高于学习者目前语言水平的输入,即下一步要学习的新知识,因为略高于学习者当前水平的输入最易为学习者所“关注”,成为“受关注的输入(noticed input)”。他本人用了大量的教学实验数据证明:只需可理解输入无需输出就能发展口语能力。潘敏运用大学低年级课上外籍教师授课效果不如中国教师授课效果的例子说明:输入既要量大,又要难度适中,才能使学习者习得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提供给学习者的话题要既能引起学生共鸣又能赋予他们挑战性。当然,口语教学还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控制好口语语料和练习的长度和难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开启学生用英语表述思想的心理源泉,發挥他们口语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把握输入、输出的模式和频数
输入的模式包括通过视觉接收的文字、图片及通过听觉接收的声音。认知心理学认为,多重感官同时感知比单一感知或单用听觉的或视觉的学习效果更全面,更深刻,也更有利于保持。我国学者周卫京采用微变化实证研究方法, 探究了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输入模式对口语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听觉输入对口语流利度的提高影响更大; 视觉输入对口语准确度和复杂度的提高促进作用更大。由此,口语教学应当超越传统的听说捆绑的单一范式,合理介入视觉输入,使听音输入和文字阅读输入并重或交替进行,充分利用包括广播、电视,及能提供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电影以及虚拟现实的多媒体与网络这些不同输入模式的互补效应,综合提高学生口语的流利度、准确度和复杂度。同时,随着心理学、语料库语言学和计算机模拟科学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频数对口语发展的作用明显,具体表现在:受试者在不断提高流利性的同时,口语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改善,句法的复杂性也有增强。那么,在平时的口语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时间、空间,综合应用听觉和视觉输入模式,让输入和输出频次发挥最佳作用点。换句话说,即要不断地探索输入的最佳模式和最佳频数,帮助学习者加强对语言分布特点的分析、认识语言输入输出的规律,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练习机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三、输人输出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情感过滤假设”(TheAffective Filter场pothesis)是Krashen输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情感过滤假设,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如学习态度、情绪、动力等对语言输人有过滤和制约作用。“过滤”程度越强,收效越小。因此在对学习者进行足量可理解输人时,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口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教材中的听力材料和视听材料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尤其是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的网络资源,影视片段、名人演讲、大学生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流行的美剧片段只要是适合学生现阶段英语水平的.都可以作为口语输人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欣赏。口语输出任务也要做到丰富多样化。可以让学生针对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对热点话题进行一分钟演讲,对观看的影片进行评论,对美剧中的感兴趣人物进行讨论,进行英语故事接龙等。
参考文献:
[1]胡红.输入输出理论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影响的研究[J].快乐阅读,2013(36).
[2]胡松.输入输出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6).
[3]蔡晓晖.输入输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
【输出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推荐阅读:
图式理论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06-10
英语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09-18
劳务输出经验11-11
市劳动力培训输出工程工作总结09-23
在全市劳务输出双带工作现场会上的发言06-22
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09-25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05-31
教学反思,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09-15
元认知理论与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06-04
隐喻认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