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要素教学课-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汉语言要素教学课-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精选7篇)

汉语言要素教学课-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篇1

虚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助词是虚词中的关键一环,结构助词又是助词的一大难关。因此,对于结构助词的外对汉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从结构助词的本体研究、外国学生习得汉语结构助词的偏误总结、结构助词的对比分析以及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对策等几个方面综述国内近几十年对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结构助词、偏误、对比分析、对外汉语教学

2.国内对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虚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而助词属于虚词里面非常重要、不可避免的一环。再者,结构助词又从属于助词。因此,对于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近些年来,日益显示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知网上可查阅到,从1977年至今,共有7000多篇文章关于结构助词的教学,其中却只有1000多篇谈到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诚然,这是我与我国对外汉语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另外,在这些文章中,单纯地介绍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很少。但是,很多学者从某些国家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谈到目的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等,也很有借鉴意义。并且在这些研究论述中,都一致认为结构助词的教学和学习是整个虚词学习里最难的,本文将着重介绍结构助词在这些年来的相关研究。2.1概述

先前谈到了结构助词在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情况,现更具体地展开说明:20 世纪 50 年代由张志公等提出的助词词类系统可以说是比较成熟的,该助词系统包括:语气助词、结构助词和时态助词。20 世纪 60 年代,对于是否将语气助词归入助词的观点产生了争议,到 80 年代初大多学者们接受了将语气助词从助词分出来的提议。高更生[1]将助词和语气词通称为助语词,即“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起某种附加的语法意义的词。”而结构助词就是指附着在词或词组后面表示某种结构关系。到了20世纪至今,多数学着不再争论各类助词的分类,逐渐开始认识到研究助词本体的重要性,而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对于结构助词等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更是拔得头筹。笔者在这里主要归纳总结出从1977年至今国内对于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希望通过对以前的学者研究成果的综述能对今后结构助词“的教学有指导作用,甚至给有志于做这方面深入研究的学着以参考。2.2 主要观点和教学方法

在近几十年来的相关论著中,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谈到了结构助词的研究,包括:结构助词的本体知识研究、不同国别的学生在学习结构助词时出现的偏误、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对策以及少许结构助词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现就每个学者的研究角度做一个简单的分类综述。2.2.1 结构助词本体研究论

1.学者李荫[2]在谈到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时认为首先就应该对助词项目进行本体深入研究,这种本体研究可以从助词的释义义项分析和各类词典中助词用例分析两方面着手。他认为,外国学生学习虚词时会感到措手不及,唯一有效的可以借用的工具书就是字词典,而很多字词典里面对于结构助词等助词的各项释义本身就不够完善,甚至漏洞百出,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筛选和修改。同理,在这些字词典中对各个结构助词解释后的举例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举例与义项说明相背离,或者举例不够等等。

2.学者王爱军[6]提出在对结构助词“的”进行教学时一定要与语气助词“的”,而且他谈到几种判别方法,比如:如果“的”后面还有“了”、“呢”等,通常是结构助词。只有区别了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的”才能对结构助词“的”有一个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好知道教学。

3.学者周美英[9]在其“关于留学生在结构助词‘的’和‘地’的习得考察”一书中认为要更好地进行结构助词的教学,必须正确区别“的”和“地”,这两者不仅在语义上有巨大差异,在语用方面也有显著不同。因此,对于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其重心就是做好结构助词中“的”和“地”的本体研究,把教学重点对象放在此二者上。

2.2.2 外国学生学习结构助词的偏误统计

1.学者李荫统计分析得出外国学生在学习助词时主要出现的偏误有错词、缺词和多词,并且通过分析数以万计份HSK试卷得出结构助词的错误偏多,特别是结构助词“的”。再者,这些偏误的出现也呈现出不平衡性,即不同的国别和不同汉语水平学生,有的用错结构助词,有的缺少,有的误添。

2.学者夏迪亚[4]在文章“与结构助词‘的”有关的偏误研究”中总结了新疆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汉语结构助词时出现的四类偏误:混用偏误、遗漏偏误、泛用偏误和位置不当偏误。并且,这些偏误分布在不用学习阶段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例如,混用、泛用和位置不当偏误主要出现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遗漏偏误主要出现在高中和大学阶段。

3.学者杨骐冰,齐春红[5]在研究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结构助词时提出其主要偏误是误加、误代和遗漏。误加误代是母语的负迁移导致,而遗漏则是目的语的过度泛化导致。他们还指出,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结构助词“的”是难点,其主要困难之处在于当名词作定语时“的”的隐现判别。2.2.3 结构助词的对比分析

1.学者陈福生[3]在对越南学生汉语结构助词学习情况的定量研究中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发现汉语和越南语的结构助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很多情况比较复杂,比如汉语的定中结构有的必须要“的”,有的可以有可以没有“的”。然而,在这些情况下,越南语的结构助词很难做到对应。就拿汉语的结构助词“的”来说,在越南语中有cua、ma、bang、de、o等各种形式。这也说明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结构助词时易受母语的负迁移干扰。

2.学者范波[8]对比分析了汉语结构助词和英语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即汉语“的、地、得”和英语定、状、补的对应关系,认为只有掌握了两者之间关系和不同才能更好地运用结构助词,找对其各个位置,这是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难点。

3.学者付营、高松[10]谈到高级阶段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结构助词时提出不同国别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偏误类型,比如英国学生主要是结构助词的遗漏现象较严重,而俄国学生主要是错序,日本学生主要是误用。因此,要特别注意对比分析每个国别的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的不同偏误类型,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教学。2.2.4 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对策

1.李荫学者谈到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对策时,提出:首先要对这些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助词进行选取和分级;然后对每个结构助词出现的频率和用错频率进行统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突出难点;最后对那些偏误小的情况也不能忽视,适度讲解。

2.学者于茜[7]对结构助词“的”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是:首先要选择较好的教学材料,然后教学时可以采用对比替换的方法,比如教授“的”时可以用“地”来对比替换教学,最后还可以创造情境教授结构助词等虚词。

3.学者李晶[11]认为在结构助词,如“的”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很多人只关注“的”做定语的语法用途,而忽视了其很多其它用法。因此,她提出了一个“习得顺序假设”,即外国学生在习得“的”(基本归纳为4种用法)时的先后顺序,根据习得顺序进行教材的编排和安排教学有利于结构助词“的”的对外汉语教学。这样,能根据实际情况来促进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4.学者唐春华、朱元富[12提出结构助词的教学中“的”字结构是重点,且把“的”为语气助词时叫做“语气助词型‘的’字结构”。因此,教学对策就是:分清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的”,然后从结构助词“的”的语义功能、出现与否以及“的”字结构的句法作用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进行典型举例教学。3.结论

综上,本文主要对近几十年来国内对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相关方面进行了综述。总结起来,国内的学着主要从四个方面研究:1.汉语结构助词的本体研究;2.外国学生在学习或习得汉语结构助词时的偏误;3.结构助词的国别对比分析;4.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对策。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今后对于不同国别学生学习、习得汉语知识的研究肯定会越来越多,而且研究会趋向于多国别性、知识具体性。对于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这一块,笔者认为应趋向于研究针对不同国别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对策,而不仅仅局限于深挖结构助词的本体研究。希望会有更多学者投身于汉语语法知识的对外汉语教学中。4.参考文献

[1].高更生.汉语语法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2].李荫.现代汉语助词项目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鲁东大学硕士论文,2012 [3].陈福生.越南学生汉语结构助词“的”字使用偏误考察[M].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2009 [4].夏迪亚.依布拉音.与结构助词“的”有关的偏误分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9月第26卷第3期

[5].杨骐冰,齐春红.泰国学生习得汉语结构助词的偏误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0年9月第3卷第6期

[6].王爱军.如何区别结构助词“的”和语气助词“的”[J].阅读与写作,1998年第01期

[7].于茜.浅谈结构助词“的”的外对汉语教学[J].语文教学,2009.12下旬刊

[8].范波.汉语结构助词与英语修饰成分的比较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1月第1卷第6期

[9].周美英.关于留学生结构助词“的”和“地”的习得考察[M].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5月

[10].付营,高松.高级阶段留学生结构助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J].语文学刊,2013年第16期

[11].李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的偏误研究及教学对策[M].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3月

汉语言要素教学课-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篇2

(一) 汉语动态助词“着”

1、用在动词后面, 表示动作变化正在进行或者状态继续保持下去, 可以同副词“正”、“正在”配合着用。如: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检阅台;2、汉语动态助词“着”可用在形容词后面, 表示状态继续保持下去。如:你为什么老红着脸?;3、在汉语中, 前一个动作作为后一个动作的方式时, 前一个动词后面加“着”。一般限于单音动词。如:躺着看书的习惯不好;4、汉语动态助词“着”用在形容词后面, 表示强调。如:孩子们玩得高兴着呢!

(二) 英语进行体形态V.ing

由“do+ing”构成, 其否定形式是“not doing”, V.ing可以带宾语或状语构成V.ing短语, 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 但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

V.ing可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和宾语补足语, 但不能单独作谓语。

1、V.ing作主语:

动名词作主语指抽象的概念, 表示泛指, 不涉及具体的动作, 通常也不涉及动作执行者。如:Doing is better than wishing. (实践比空想好) ;

2、V.ing作表语:

V.ing形式包括动名词和现在分词, 二者都可作表语。如:Our job is playing all kinds of music. (我们的工作就是演奏各种音乐)

3、V.ing作宾语:

V.ing形式既可作动词的宾语, 也可作介词的宾语。如:We would appreciate hearing from you. (我们会珍惜你的来信)

4、V.ing作宾语补足语:

V.ing形式作宾语补足语, 主要用在某些动词如see, hear, notice, watch, keep, find等后与一个名词 (或代词) 构成复合宾语。如:Do you hear someone knocking at the door?有人敲门, 你听见了吗?

5、V.ing作定语:

(1) V.ing作定语时表示该动作正在进行。单个V-ing作定语通常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 V.ing短语作定语则放在被修饰词之后。如:The (rising) sun looks very beautiful.冉冉升起的太阳看上去很美。

(2) 若被修饰词是V.ing的逻辑宾语时, 须用V.ing的被动式being done作定语。如:The bridge (being built) will be completed next year.正在建造的桥将于明年竣工。

(3) V.ing与动名词作主语的区别:V.ing强调动作正在发生, 而动名词作定语表示用途。如:I think some (sleeping) pills may help you.我想安眠药可以助你入睡。

6、V.ing作状语:

V.ing作状语可以表示时间、条件、原因、方式伴随、让步、结果等。如:While trying to open the door, I cut my hand. (表时间) (在设法开门时, 我把手割破了) 。

二、由于动态助词“着”是汉语中表示动作进程状态的词, 而英语中的V.ing是用来表示进行体形态的方式, 因此, 在英汉互译中, 二者有时是相通的, 可以互相翻译。但很多情况下, 汉语动态助词“着”不必翻译成英语进行体形态, 而英语进行体形态也翻译不成汉语的动态助词“着”, 所以, 在进行英汉互译的时候, 要灵活, 不要刻板。例如:

(1) 动态助词“着”译成进行体V.ing: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检阅台。The army is marching in step through the reviewing stand.

(2) 进行体V.ing译成动态助词“着”:It is raining outside.外面正下着雨呢。

(3) 可以不互相翻译:孩子红着脸, 一时说不出话来。The child’s face is red and he couldn't say a word.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根基。由于语言和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 学生的文化理解越深入, 其语言理解就越透彻;对教师而言, 那么其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含量越高, 对学生理解语言的帮助就越大。因此, 我认为在汉外语言对比之下的汉语教学中, 以下几方面应该注意:

在语言本体的研究上, 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在语言的教学上, 由于不同语言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特殊承认方式和表达过程, 我们要充分注意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另外, 除了注意“教”的方面, 还要充分注意到“学”的方面;要把汉外语言比较与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联系起来。

我们在学习外语或者进行外语教学的过程中, 会逐渐认识到, 要学好外语, 必须了解其特点, 最有效的方法便是与汉语的特点进行对比研究, 这无疑有利于我们预防和排除汉语的干扰, 从而达到正确运用英语的目的。所谓“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因此, 从现在起, 我们就应该做好准备,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更加注重进行汉语和外语的比较,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为中国的对外汉语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侯学超, 1998,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连淑能, 2010, 《英汉对比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汉语言要素教学课-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篇3

关键词:动态助词“了”; “过”; 语义特征;偏误分析

一、国内研究综述

孔令达《动态助词“过”和动词的类》一文(1985),将助词“过”分别标记为“过1”与“过2”,“过1”:”表示过去曾经有这样的事情”,如:

我们曾经谈过这个问题。

我们走过不少地方,就是没有到过桂林。

“过2”:“表示动作完毕”,如:

赶到那儿,第一场巳经演过了。

等我问过了他再告诉你。

同时,他在形式上区分了“过1”与“过2”的特点:“过1”不能同动态助词“了”和语气助词“了”同现;而“过2”可以;附着上“过1”的谓词前面经常出现副词“曾经”;附着上“过2”的谓词前面经常出现副词“已经”。

刘月华《动态助词“过2过1了1”用法比较》(1988)一文,将“过”分为两种,把表示经验意义的“过”称作“过2”,把表示完毕的“过”称作“过1”,把表示完成的“了”称作“了1”,把另外一个表示出现新情况的“了”称作“了2”。分别对动词助词“过”与“了”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语法意义与使用场合的不同,以及对两者句法结构特点的进行分析。

孙德金《外国学生汉语体标记“了”“着”“过”习得情况的考察》一文,从语法范畴角度“体”范畴出发,对“了”“着”“过”进行体标记考察分析,他认为汉语体标记,这三个词是最典型的代表。其中“了”表示完成体,“着”表示进行体,“过”表示经历体。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法,对搜集到的外国学生使用“着”“了”“过”的语料进行详细分析,从中得出动词与这三个词的习得特点以及这三个体标记词语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分析了外国学生在习得过程中的产生的具体偏误情况并分析了偏误来源与原因。

二、“了”与“过”的界定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给这两个词做一个意义、用法上的界定,这两个都是现代汉语普通话虚词中的动态助词,吕叔湘先生的《现代汉语八百词》这样定义:“了”有两个,“了1”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如动词有宾语,“了1”用在宾语前;“了2”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如动词有宾语,“了2”用在宾语后。“过”:表示动态的助词。1.用在动词后,表示动词完毕,后面可以带语气助词“了”。如:吃过饭再去。2.用在动词后,表示过去曾经有这样的事情。动词前可加副词“曾经”。如:这本小说我看过。3.用在形容词后,一般需要说明时间,有同现在相比较的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这样定义:“了”—1.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者变化已经完成;2.用在句子是末尾或者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变化或者出现新的情况。“过”—1.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如:吃过饭;2.用在动词后,表示行为或者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如:他去年来过北京。

通过上面的定义,可以这样界定这两个词的意义用法:“了”有两种用法,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者行为方式的完成。

例如:他刚刚上了车。

他过年回家胖了10斤。

用在句末表示一种新情况、一种新的变化的即将出现或者发生。

例如:天又下雨了。

天晴了,太阳出来了。

“过”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为主,用两种意义,一种表示动作的完成,

例如:他刚起床就淑过口。

一种表示某种动作行为以前发生过或者出现过,而现在没有了,对过去一种现象或者事实的一种客观陈述,

例如:他在韩国待过三年,去年回来的。

“过”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后面,也是表示一种动作行为方式发生在过去。

例如:我之前胖过,现在瘦下来了。

三、“了”与“过”的语义特征

分析两者的语义特征,我们一般从句法位置角度出发,“了”一般有两种句法位置,处于句中我们称之为“了1”,位于句末我们称之为“了2”。

“了1”一般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面,表示一件事情或者一种行为方式等的完成或实现。房玉清(1992)认为,“了1”用在结束性动词(包括述补式动词或短语)后表示完成。

如:我又来到了这块美好的、边远的、亲切和热气腾腾的土地上。(王蒙)

“了l”用在持续性动词后表示实现。例如:

每天,他起得最早,扫了院子扫屋子。(孔厥、袁静)

当然“了”不仅仅只用在动词后面,也可以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同样的语法功能,用在形容词后面一般是作为“了1”的用法比较常见。形容词加“了”一般表示的是一种性质状态的变化产生,当然也可以表示已经完成。

如:白了胡子  黑了心肠  坏了德行  安静了许多  亮堂了不少

其中“胡子”之前没有白,现在变白了,属于一种新变化了的状态,“心肠”也是,当然也可以了解“胡子白了”这个过程已经完成,现在呈现的状态是“白了”,表示这个又黑到白的过程已经完成,同样“亮堂了不少”也可以这样理解,之前没有这么亮,现在比之前亮了。

“了2”有成句的作用,同时也表示事态出现了变化或者一种新的情况的出现。如:

天晴  天晴了。安静  安静了。【成句作用】

外面下雪了。【表示一种新情况的出现】

“了1”与“了2”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面的情况,表现出“了”的两种语义特征,既是完成,也是代表一种新情况的出现。

做完了诗了,快拿戏单来!!曹雪芹)

这到宁他逃走的时候了。(老舍)

“过”一般只有一个句法位置,都是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面,“过1”一般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或者一种状态的完成或者结束,它着眼于事件的终点状态,而不是这件事情的过程。如:

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赵树理)

“过2”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面,表示一种曾经发生的事件,着眼于事件的整体,而不是具体过程,句子用常常出现“曾经、曾”等表示过去时间标志的词。

如:祥子似乎忘了他曾经作过庄稼活。(老舍)

当年,我也曾漂亮过,也像个人似的。(老舍)

四、“了”与“过”的对比分析

根据两者的语义特征,我们可以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句法上,两者之间有相似的,“了1”和“过1”有时候也相互补充,或者互换。

他吃了饭就去上班。

他吃过饭就去上班。

语义上,“了”与“过”有所区别,用“过”和“了”表达 的意义不一样。

如:他到了北京。

他到过北京。

“到了北京”表示的是他现在人在北京,关注的是动作的完成,是“了1”“到过北京”表示的曾经的事件,关注的是过去的事件,属于一种曾然,现在可能在北京,也可能不在北京,只是陈述过去的一种事实和现在没有关系,是“过2”。“他穿过龙袍。 他穿了龙袍。”同样的道理。

五、“了”与“过”的偏误分析

(一)“了”的偏误类型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在学习动态助词“了”时产生的偏误非常多,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1.位置错误

在留学生说汉语过程中,有时候不该用“了”的地方却用了“了”,虽然整个句子意义没有变化,但是不符合真正的汉语表达习惯。

我去年开始学了汉语。

我们去了超市买吃的东西。

2.“了”的滥用

在留学生初学汉语虚词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滥用虚词的现象,因为他们对汉语虚词没有真正掌握理解,从而根据自己的母语特点,进行自由组合,于是会产生很多不同的语句。例如下面的句子:

对于,这个现象,我抱有了疑问。

开始学汉语的时候,我感觉了汉语语法很难。

上面两个句子里面的“了”明显属于多于的,是留学生在初学的过程滥用的现象,他们没有明白这两个句子中“抱有”和“感觉”两个词所表示的一些经常性习惯性的事物,而不是表示一种完成和经历。

(二)“过”的偏误类型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留学生在使用“过”的时候,出现的偏误情况比“了”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主要的偏误有下面的类型。

1.“过”的缺失

看来她哭(过),因为她的眼睛是红的。

我跟同屋关系很好,我们从来没吵(过)架。

这两个句子,很明显表示曾有而现在没在进行的动作,都表示事情发生在过去,因此,应在“哭”后加上“过”,“吵”后加上“过”。对应的是“过2”的用法。

2.“过”的多余

到现在我已经在湖南师大学习(过)两个月了。

一天清早,我去(过)岳麓山下看中国人打太极拳,觉得很有意思。

这两个句子很明显“过”属于多余的成分,动词后边用“过”时,该动词表示的动作一定是发生在过去而不延续到现在的,表示过去的动作,第一句话“学习”这个动作一直还在持续。第二句话,有时间状语,一般如句子中有时间状语就不用“过”,因为时间词,表示一个动作或者行为方式发生在具体的时间点。

六、结论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完全掌握好“了”与“过”的正确用法,我们首先要从本体知识研究出发,学会这两个的词语义特征和具体用法,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典型的语言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让留学生学会它们基本的用法。对汉语的本体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对本体的学习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对外国留学生来说本体的学习尤为重要。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留学生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和解释,有助于提高他们汉语学习的效率。动态助词“了”“过”的教学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也尤为重要,也有待于进一步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房玉清,动态助词“了”“着”“过”的语义特征及其用法比较[J].汉语学习,1992,1.

汉语言要素教学课-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篇4

[摘要]现代汉语因其自身的性质特点使现代汉语教学呈现出一些容易出现的矛盾问题。因此,现代汉语教学应客观地审视教学实际,使教与学的矛盾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教材内容的择取、教学的方式方法、学习的方式方法上应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实践,强化汉语言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关键词]现代汉语 教学 技能 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在汉语言的听、说、读、写等应用方面问题频出。具体而言,说话方音土语浓重,写文章错字连篇、言不达意、不会使用标点、普遍使用病句,朗读难以做到自然流畅、富有感情,等等。高职院校学生语文技能较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另一方面,与学生汉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密切关系的现代汉语基础教学,又让学生感到不切实际,没有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矛盾,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是摆在高校现代汉语基础教学面前的一个需要正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高职现代汉语课教与学存在的客观问题。

1.教材的用法。教者对于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按照教材序列、按照课程大纲按部就班地安排授课计划。对于教材内容,不能针对培养目标择取内容,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增删或调整。千篇 一律,教学与实际脱离,学习与应用脱离。

2.教者的教法。多数教师备课只在自己头脑中设计想当然的教法,一意孤行。老师的意愿先行,学生就像被老师操纵的提线木偶,任由教师摆布。听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回答着在教材中能够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老师怎么指就跟着怎么学,这种教法非常机械。纸上谈兵式的教法,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语言素质的提高自然成了形式化的口号。

3.学生的学法。学生常带着“未知”来上课,在学生的头脑中,上课是坐在那儿接受知识,学生主要看老师灌输什么,不知道自己要储存什么,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要解决。课前缺少预习,课后缺少应用性的复习,使学习的主动性大打折扣。即使课上再积极认真,也是被动状态的。临到考试时,为数不少的学生都急切地让老师圈划复习范围,特别关心记什么,特别关心考什么。从这一点上看,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多的.是应付考试,学习的意义仅限于通过学科考试,最后得到毕业证。因此,在学法上,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怎么学,存在更多的被动性和盲目性。

面对现代汉语教与学的现实问题,教学应该进行课程教学的根本性改革。以现代汉语基本理论应用为基点,以强化基本技能训练为重点,切实提高现代汉语教学效果。

一、加强预习指导,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高职学生在中学时学过一些现代汉语基本知识,相对来说,中学的现代汉语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零散,不够系统。高校的现代汉语在中学学习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化、精细化。对现代汉语教材的内容,学生会感到比较熟悉,因而容易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如果加强预习指导,学生就能提高分辨率,积极摄取知识。学生学习主动了,就能自觉选我所需要的,取我有用的。在预习指导上,要注意下列几点:

(一)指导学生预习教材的目录、掌握重点内容。现代汉语知识整体上较系统、完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知识的外现形态上零碎不整,学生感觉知识逻辑性不强,知识点像抓在手里的沙子,到最后所剩无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预习,把教材的知识序列列出纲目,提纲挈领,这样就能够把握教材的条理和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剥离出未知的与深化的内容来,做到课前心中有数,以便课上有效地学习。

(二)鼓励学生提出关键问题、疑难问题,发现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学习经常处在让老师设问、提问的状态,学生不会提问或不敢提出问题。所以,当学生离开老师时,或者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一看感觉都会,而一应用则错误不断;或者到处是问题,感觉什么都不会,望而却步,只等老师来指点迷津。新时代需要创新人才,关键是能够在思维的方式方法上出新思路、出新法,而创新思维的训练就在于能否批判地学习,大胆地质疑,只有破旧才能立新,才有创新。为此,预习指导中要常设“提出问题”一项,要求学生把问题提的有水平,提到关键处。以此培养学生发现难点问题的意识,以便深入学习。

(三)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只满足于发现问题是万万不可的,要善于提出问题,还应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问题不是提给老师或提给别人的,而是给自己的,学生应尽可能地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在预习指导中,应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或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

二、改变授课观念,变主讲为主导,调整汉语言基础知识传授的方式、方法

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教师往往做过多的理论讲解或分析预设的实例,学生则对课上老师津津乐道的偏离实际的语言实例分析讲解不甚感兴趣,因此,接受效果常常不够理想。现代汉语教学应该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从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模式中走出来,引导学生深入实际进行学习。语言的便捷性使语言教学实例随时可取可用,课上不必非拿死板的没有现实生活感的例子来讲,尤其是高职的现代汉语课,因其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更不必在理论与经典上大做文章,应该把立足点放在语言应用的实际上。开展一些课前汉语口语训练活动,改革教学形式、由课堂走向社会,采取调查实践、研究式学习等方式,采用创设问题情境、造成知识冲突、制造悬念等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使训练落到实处。

三、把握好基本技能训练的着眼点、落脚点

汉语言要素教学课-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篇5

一、两种方言,泰国大街小巷中的饭馆、店铺也常用汉字和泰国文字同时标注,汉字对泰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许多学生从小就认识了一些汉字,有的甚至学过写汉字,但都不是系统的学习,比较泰语文字和汉字,泰国学生跟其他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的留学生一样,觉得汉字是一个缺乏规则的画儿,初写汉字时不讲究汉字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方向和大小,只关注书写完成后的形似。在记忆汉字的方法上,泰国学生跟“非汉字圈”的学生一样,大多使用整体字形记忆的策略,多在词中记忆字,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会把“年龄”写成“年轻”了。这11位学生在我校上过单独开设的汉字课,他们对教学中讲解汉字笔画、偏旁和结构的教学方法非常能够接受,并认为这对他们记忆汉字有帮助。对于汉字故事,他们认为讲一些还可以,讲多了记不住,增加记忆负担。平常他们练习汉字的主要方式是抄写汉字,然后读课文或看电视字幕来复现汉字,因此他们认为不常见、不常用的汉字和形近字是最难记住的汉字。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泰国学生因为发音不正确造成汉字听写错误的比例很大,因此我认为在对泰国学生及其他“非汉字圈”华裔学生的教学在语音阶段就应该加进大量符合生活实际的语料,在照顾常用词的同时照顾常用字,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辨和发音的能力,认读和书写一些笔画较少又常见、常用的字,在汉字认知上通过“音”把“形”和“义”结合起来;第二,在学生的听说能力到了一定阶段后,利用汉字的频率原则及实用原则加大识字量,通过一些分析字形,讲解字理的办法强化识字,教学中强调笔画的方向、位置及相离、相连、相交的位置关系,强调笔顺规则,强调部件的学习与切分,结构的分类与书写顺序可以不作为重点,教学中同时注意“语”和“文”的联系,;第三,扩大阅读量,经过一段“强化识字”后,选择一些适合华裔学习者兴趣和需要的文字材料、声像材料(带字幕)来复现汉字,因为字形是字义的外在形式,也是通向语音与词义的桥梁,识字是阅读的前提,见得多了,分辨、理解汉字的能力就会增强。我认为这三点适用于所有对汉字氛围并不陌生的华裔学习者,抓住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兴趣有针对性的进行汉字教学,对他们汉语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推动。

汉语言要素教学课-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篇6

作者:崔希亮

[摘要]本文主要回顾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指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动因,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前景。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工具,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我们要培养知华友华人士,培养精通中国文化的博雅君子,更要培养在国际舞台上有发言权的中国通。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历史;发展动因;前景展望

名称的界定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名称一直饱受争议,它的内涵也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个称谓刚出现的时候指的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教学”,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只要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都可以称为“对外汉语教学”。因此也有人建议把这个学科更名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者“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今天我们用“对外汉语教学”来指称“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这样就把这个名称狭义化了;与此相对的,我们用“汉语国际教育”来指称“在海外进行的汉语教学”,最近也开始有人用这个名称指称“在海外进行的汉语和中国文化教育”,甚至有人提出用“汉语国际教育”来涵盖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和在海外进行的汉语文化教学,这无疑又把这个名称广义化了。定名问题非常重要,名不正则言不顺,但是名称问题遵循的是约定俗成的原则。今天我们通常用“对外汉语教学”来指称“在国内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用“汉语国际教育”指称“在海外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这样区分可以避免很多夹缠。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方面。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起步于上个世纪50 年代初。1949 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1950 年6 月,周恩来总理亲自召开会议,决定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朝鲜等国各交换5 名留学生。1950 年7 月,中国政府在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周培源先生为第一任班主任。该班1951 年初正式开始上课,第一年只有33 名留学生,6 名教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专门从事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的机构,该机构1952 年院系调整并入北京大学,改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953 年9 月,为了就近培养越南留学生,中国政府在广西桂林开办了越南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当年共接受越南留学生257 名,该班1954 年改名为桂林中国语文专修学校,同时接受了一批朝鲜留学生,1957 年停办(吕必松,1990)。为了接收非洲留学生,1960 年9 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接收非洲留学生约200 人。1962 年,北京大学的东欧中国语文专修班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非洲留学生办公室合并,再加上出国留学预备部,专门成立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1964 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北京语言学院,这就是今天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政府建立的唯一一所以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府。囿于当时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我们的学生来源主要是亚洲、非洲、东欧一些友好国家,学生人数很有限,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文革期间,“学制要改革,教育要革命”,留学生教育也搞开门办学,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走入低谷。从1950 年到1978 年,全国各高校累计共接受培养的外国留学生仅有12800 名①,他们几乎全部是由我国政府提供奖学金的。

1978 年12 月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受惠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也进入了恢复和上升期,这个时期的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来华留学生的生源地扩展到西方工业化发达国家,二是在政策上许可一些有资格接受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招收自费来华留学生,从此自费留学生开始进入中国的高等院校。1979 年全国自费留学生数量为300 余名,1989 年已经发展到了2500 名,增加了7 倍多。从1978 年到1989 年,全国共接受和培养了40221 名留学生,其中政府奖学金生13699 名,自费留学生26522 名。1990 年到2000 年,全国共接受和培养了310000 多名留学生,其中政府奖学金生18360 名,自费留学生292000 多名。但是这一时期的来华留学生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层次上来看,都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发展水平,自费留学生的来源国主要是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20 多个发达国家。

从1990 年起到现在,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大发展。这期间,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快速增长,学习者的层次稳步提高,学习目的和学习形式也日趋多样化。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上希望了解中国、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以及社会文化、教育学术交流的人越来越多,来华留学生人数猛增。除了2003 年由于受到“非典”影响来华留学生数量有所减少外,其他年份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创新高:2004 年达到11 万人;2005 年超过14 万人;2006 年突破16 万人;2007 年超过19 万人;2008 年突破20 万人;2009 年突破22 万。2001 年到2008 年期间,来华留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超过20%。仅2008 年当年在华学习的各类留学人员就达到223500 人,其中政府奖学金生14000 人,自费生209500 人,接受留学生的学校已经达到592 所。留学生来源国也增加到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者的层次由语言预备教育延伸到本科、硕士和博士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学科分布由语言类、中医类、农学类等少数学科扩展到文、史、哲、政、经、法、理、工、农、医等各个门类②。

图1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数量增长曲线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成就和影响正在越来越凸显出来。目前,来华留学毕业生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为中外友好交流事业做出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截至2009 年,已经为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0 多万人才,其中有2 人已经成为国家领导人,还有很多人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有17 位成为驻华大使,40 多人成为高级外交官,当然还有很多人在大学任教,教授中国语言和文化,或者成为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为本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出谋划策,也有很多人投身商海,开办企业,从事与中国有关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事业。这些人很显然已经成为沟通中国和世界各国的重要的桥梁。

纵观对外汉语教学事业60 年来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发展趋势:

第一,留学生的成分发生了变化,留学生的主体由1978 年以前的政府奖学金生为主变为以自费生为主。尽管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增加了奖学金的额度,奖学金生的比例有所提高,但是从2000 年到2008 年的数据可以看出,自费生在数量上仍远远多于奖学金生③ :

图2 来华留学奖学金生和自费生增长态势

第二,留学生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由非洲东欧少数几个国家为主到世界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韩国、日本、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尼泊尔、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周边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增长最快,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和澳大利亚来华留学生人数增加也很快。这些国家的自费生数量已经占全部自费生的90% 以上。例如2008 年来华留学生人数超过4000 人的国家就有13 个:韩国(66806 人),美国(19914 人),日本(16733 人),越南(10396 人),俄罗斯(8939 人),泰国(8476 人),印度(8145 人),印度尼西亚(7084 人),哈萨克斯坦(5666 人),巴基斯坦(5199 人),法国(5059 人),蒙古(4774 人),德国(4417 人)。

图3 来华留学生数量最多的国家

第三,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层次和教育体系也发生了变化,由语言预科教育为主发展出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和非学历教育体系,其中学历教育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非学历教育包括短期生和进修生(他们大部分是语言生)。从1990 年到2008 年,短期生、进修生和学历生的增长曲线不是完全同步的。

图4 来华留学非学历生和学历生增长曲线

从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来华留学生的学历生在数量上远远低于非学历生。非学历生包括短期生和进修生,他们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对象。

第四,在学历生中,研究生的数量在增长,但是研究生在来华留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图5 来华留学研究生数量增长曲线

图6 来华留学研究生百分比下降曲线

第五,对外汉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近十几年,许多人已经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我们要研究教什么(本体)、怎么教(方法)、怎么学(认知)和用什么方式教学(工具和手段)的问题。由于教学对象的多样化,教学类别和教学方法也出现多样化的趋势,除了传统的分技能教学(听说读写译)外,个别教学、小班教学、专题教学(如语音教学、汉字教学)、特殊类型教学(如只教听说,汉语拼音教学)等学习需求越来越多。教学方法也从直接法、翻译法发展为沉浸法、交际法、功能法、听说法、任务法等等。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也不断进步,已经从教学挂图时代进入多媒体时代。网络教学方兴未艾,各类教材和教辅材料花样翻新,学习者的选择余地比以前多得多。

第六,教师队伍越来越专业化。1978 年以前,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比较匮乏,很多教师来自中文系、外语系或者其他学科,受过专门训练的对外汉语教师数量不多。现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水平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有很多青年教师取得了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学位,他们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骨干力量。

第七,教学机构分布越来越广,建国初,由于留学生数量有限,承担对外汉语教学任务的院校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1962 年全国有53 所高等学校接受留学生,1966 年发展为128 所,现在全国有将近600 所高等学校在招收留学生;除了高等学校外,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学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还出现了许多民办语言教育机构。

第八,专门为来华留学生设立了汉语言专业。1978 年北京语言大学开始设立汉语言本科专业,专门接受攻读汉语言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以后又有一些高等学校,例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学校也相继开设汉语言专业,来华攻读汉语言专业本科学位的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2000 年有3856 人,到2007 年增加到12638 人。

第九,海内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项目也开始出现。例如北京语言大学曼谷学院就是第一家设在海外的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机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一加三项目、二加二项目正在进行当中。很多学校都派出中文教师去海外任教,仅北京语言大学每年就有80 多名对外汉语教师在海外合作院校从事教学科研活动。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为了因应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新形势,国家成立了由多个部委共同参与的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领导全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开始的时候设在北京语言大学,后来由于工作面不断扩大而独立出去,现在汉办(Hanban)在海外已经成为知名品牌。尤其是2007 年成立了孔子学院总部,海外希望建立孔子学院的教育机构趋之若鹜,“截至2009 年10 月,全球已建立282 所孔子学院和241 个孔子课堂,共计523所,分布在87 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设在84 国共282 所,其中,亚洲28 国70 所,非洲15国21 所,欧洲29 国94 所,美洲11 国87 所,大洋洲2 国10 所。孔子课堂设在25 国(缅甸、马里、巴哈马只有孔子学院课堂,没有孔子学院)共241 个,其中,亚洲10 国27 个,非洲2 国2个,欧洲7 国34 个,美洲5 国176 个,大洋洲1 国2 个”④。国家汉办于2005 年7 月组织了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2006 年7 月组织了首届孔子学院大会,邀请海外大学校长参加。此外还组织海外中小学校长夏令营,进行教师培训,派遣志愿者去海外任教,组织编写教材,研究教学法,举办汉语桥比赛,设立汉语桥基金,设立孔子学院奖学金,开发新的汉语考试,开展网络教学等等。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活动都得到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伴随着孔子学院的遍地开花,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增加,据有关部门透露,目前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注册学生人数已经有22 万人。孔子学院的教学因地制宜,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真正是有教无类,在孔子学院学习的人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家庭妇女、政府工作人员、公司职员、大学教授,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孔子学院走进社区,组织中国文化周活动,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推介结合起来。

汉语国际推广作为国家大外交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六大转变:一是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汉语国际推广转变;二是从“请进来”学汉语向同时加大汉语“走出去”力度转变;三是从专业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教学转变;四是从主要靠教育系统推广向系统内外共同推广转变;五是从政府行政主导为主向政府推动、加强市场运作转变;六是从纸质教材面授为主向发展多媒体网络等多样化教学转变。随着形势的变化,国家也在不断地调整战略,但是走出去的战略始终没有变。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这是一种非常大的改变。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也在做固本强基的工作,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还在不断发展。应该说,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希望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因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从1978 年到2010 年,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开始快速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快速崛起和跨越式发展吸引了全球的关注,同时也吸引了世界上很多投资者,他们与中国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因此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成为必须的功课,学习汉语是必然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的短短三十多年间,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取得令人惊叹的成绩,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动因。

1.国际政治格局的变革重新定位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的地位。苏东解体以后,世界上出现了单极化的趋势,单边主义盛行。“9•11”改变了美国,也改变了世界。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消耗了美国的国力,也使得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下降。进入新世纪以后,新的世界格局处在变革之中,尤其是全球经济危机加快了这种变革,中国在这场经济危机中的表现赢得了更多的关注,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加速发展,中美两个大国的合作与角力越来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尽管一些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强大,但是仍然不能忽视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和国际号召力。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在当今世界树立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国采取的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外交方针,使我们的朋友越来越多。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与中国人交往,中国未来的前景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很多人纷纷来到中国一探究竟。中国的发展模式与西方不同,世界上已经开始有人呼吁重新评价中国模式,中国的成功激起了越来越多的好奇者来到中国,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

2.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世人看来是一个奇迹。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三位;2009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三大进口国;外汇储备超过23991 亿美元⑤,居世界第一位。没有人能够拒绝中国这个大市场的诱惑。很多汉语学习者是希望能够在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中获得语言优势。2000 年以后,财经类的本科留学生数量增长很快,从2000 年的930 人增加到2008 年的11335 人。从图7 可以看出最近8 年财经类本科留学生的发展轨迹。

3.几代领导人都对来华留学生事业的发展十分关心。新中国成立伊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会议,研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我国交换留学生问题,这次会议的召开,在新中国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974 年9 月,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刚刚复校的“北京语言学院”题写了校名。2002 年,在北京语言大学建校40 周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发来贺信,图7 来华留学财经类本科生数量增长曲线

指出:“你们积极进取,不懈努力,为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为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重要成绩。希望你们继续锐意进取,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更进一步,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李鹏总理亲笔题词“发展对外汉语教育,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这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对来华留学工作和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对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也非常关心,在汉语走向世界的战略问题上他们都有明确的批示。

4.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开放保障了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满足外国人来华学习的愿望,规范和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采取了稳定和积极鼓励的政策,有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新的法律和管理制度。1989 年中国政府将接受来华留学生高等学校的审批权下放给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教育主管部门,来华留学生的数量由高等学校自主决定,不再由国家下达计划招生指标。1999 年1 月1 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等学校的法人地位和办学自主权,为高校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为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国家财政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设立了中国政府奖学金、中国政府长城奖学金、优秀生奖学金、HSK 优胜者奖学金、中华文化研究项目奖学金和外国汉语教师短期研修项目奖学金。最近几年,部分地方政府也纷纷设立地方政府奖学金(如北京市政府奖学金、上海市政府奖学金)鼓励来华留学。为加强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法制化管理,规范和简化外国留学生来华申请手续,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中小学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⑥ 和《高等学校接受外国学生管理规定》⑦,从管理体制、外国留学生的类别、招生和录取、奖学金制度、教学管理、校内管理、社会管理、出入境和居留手续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具体操作细则。2003 年,我国在制订《2003 ~ 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前后,不仅对来华留学生事业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认为“来华留学事业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我国教育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教育部确立了“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工作思路,并增加了来华留学奖学金生名额。

5.对外汉语教学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的人士来华留学。在国家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不断努力下,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日臻成熟。对外汉语师资的培养成为最迫切的任务,除了传统的对外汉语方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体系外,国家还通过实施“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和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方式大量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同时,对外汉语教材研发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断推出各类汉语教材和辅导用书。同时,有关高校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本校学习,纷纷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和根据特定留学生群体所开发的课程,推出了一批深受留学生喜爱的课程;与此同时,留学生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形成了一支热爱本职工作、精通业务、懂管理、会外语的来华留学生管理队伍。当然硬件设施的改善也是非常重要的。

6.东方文化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尽管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依然占据着强势地位,但是由于东方文明的崛起代表着文明多样性发展的方向,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日益频繁,加之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的关注,因此带动了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人数的急速增长,来华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成为很多有为青年的梦想。

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展望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朋友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将来中国学习,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事业将还有一个较长的高速发展期。

1.在对外汉语教学稳步发展的同时,汉语国际教育会有一个较大的飞跃发展。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孔子学院的建设任务将会主要集中在内涵建设上,提高质量,提升水平,扩大学生规模,编辑出版针对海外学习者的、针对不同母语背景的、适合于个性化教学的教材,尤其是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材、趣味性和科学性结合得好的教材会受到欢迎。孔子学院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将越来越规范,孔子学院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2.国家会加大政府奖学金的投入,吸引更多的来华留学生,尤其是高层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国内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也会日益激烈,教学质量、宣传技巧、服务水平、学校声誉都会成为竞争的重要指标。国内各个高校为了争取优质生源,在师资配备、管理制度、海外推介、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各个方面一定会不遗余力。

3.对外汉语教学的顶层设计会更加精细化,除了分课型教学之外,个性化教学会越来越受欢迎,来华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会选择一些应用型专业,比如商贸汉语、中医汉语、同声传译等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理工、教育、体育、农科都会成为来华留学的选择。当然,经济贸易类的学科在未来几年还会不断升温。用外语开设的课程需求强劲,比如用外语讲授中国文化、中国经济、中国历史、中国政治、中国社会、文化比较等课程会受到留学生的欢迎。

4.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会形成联动的局面。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可以为汉语国际教育提供经验,汉语国际教育的拓展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生源。汉语国际教育不会取代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会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教师、教材、教学法这三个问题仍然是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问题,在这三个基本问题中,教师的问题是核心。(崔希亮,2010)

6.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汉语要素教学研究(比如语音教学、语法教学、词汇教学、汉字教学、语篇教学等)仍然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此外,对学习者的研究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学习者学习过程、认知规律、学习动机、学习成绩、学习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会成为应用研究的突破口。教材研究、教学法研究会借鉴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成功经验,同时注重汉语的特色,形成具有汉语特色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和与之相匹配的教材。

7.教育教学理念的变化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会对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教学理念上来看,单纯的语言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语言加文化式的博雅教育会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的主要观念。“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适合自由人”,这种教育并非中国独有的理念,古希腊文化中也倡导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中国文化同样崇尚“博雅君子”,“博”指博学通文,“雅”指雅正高尚,都是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以摆脱庸俗,追求高尚。在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的目标中,博雅教育应该列上议事日程。

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立足于“请进来”,汉语国际教育立足于“走出去”,这两条战线同时推进,相得益彰。“请进来”可以让来华留学生亲身感受中国的巨大变化,体验中国文化的伟大魅力,让他们在汉语环境中成长;“走出去”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汉语和中国文化,让希望学习汉语又无法到中国来的人就近学习。我们要培养知华友华人士,培养精通中国文化的博雅君子,更要培养在国际舞台上有发言权的中国通。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工具,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要想让汉语真正走向世界,我们自己首先要走向世界;要想让世界走进中

国,我们必须保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敞开胸怀,欢迎每一个希望到中国一探堂奥的客人。

原文刊载于:《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二辑

电子版来源:中国知网

汉语言要素教学课-结构助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篇7

本文例句皆选自北大CCL语料库。

一、“小心”的含义

目前常使用的一些词典对其解释如下:

《现代汉语词典》等一般类词典认为“小心”分两种词性 ,一类是做动词,“小心”做修饰语,后面加被修饰的成分;一类是做形容词,如很小心。

《现代汉语用法词典》认为“小心”是动词 ,其用法有两类 :1.注意 ,留神 ,做程度副词修饰 ,可带宾、带补 ,谓语、宾语可以是非名词性词语;如小心他碰上你,路上小心些。2.作状语,能带“地”。如他非常小心地照顾生病的同志,大夫小心地检查病人的伤口。

现代汉语中的“小心”是动词和形容词的兼类,其用法繁多,可以单独使用,如“小心!”“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 ”“小心”可以加名词,如小心玻璃。既可以理解成一张贴在玻璃门上的提示语,让我们不要撞上去撞碎了玻璃;也可理解成地上很多碎玻璃我们不要踩上去,以免受伤。有“警告”和“提示”双重含义。“小心”可加形容词,如小心烫! 表示提示。还可以加动词,此时用法比较复杂,下文即以“小心+VP”结构作为主要讨论内容。

二、“小心+VP”的分类

本文将“小 心+VP”结构分为 两类 :状中结构 的“小心+VP”;述宾结构的“小心 +VP”:此类中可根据语义和用法不同分“提示类”,如小心摔倒;和“警告类”,如小心打断你的腿。

(一 )状中结构的 “小心+VP”

此类“小心+VP”结构中间可加状语标记“地”,“小心”做状语修饰动词中心语,可转换成“做……时要小心”。

小心开车小心地开车*小心别开车开车时要小心

小心质疑小心地质疑*小心别质疑质疑时要小心

格外小心拿球格外小心地拿球 *格外小心别拿球拿球时要格外小心

旨在让听话人集中注意避免某件不好事情发生。结构本身并不直接说明不好的事情是什么, 但情境中的听话人可以根据常理推测。例如:

(1)雨天路滑 ,请小心开车。

(2)前8场比赛你都要格外小心拿球 ! 用双手 ,不翻转。

从以上两例可看出“小心”是说话人的一种善意提醒。如“小心开车”即需要听话人在进行开车这样一种动作时集中精力,而“格外小心拿球”也是提醒听话人拿球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所以此处的VP的要求是:符合我们认知当中值得集中精力做的事。

此处的“小心+VP”有表示建议的语用功能,建议听话人做某事时应精神高度集中, 之所以要小心是因为上下文中明确指出或暗含的可能由不小心导致的不好后果。例如:

(3)“庚”与“更”同音 ,“更”是更革、变化的意思 ,所以碰到庚年、庚日都很忌讳,须小心行事。后来的术士还有“逢庚必变”的说法。

(4)主动权在他们手里 ,我们处于弱势。我们在进入他们的市场之前要小心研究以往的案例,避免踩到‘地雷’。

例(3)将“建议”放在表结果的分句中。因为忌讳这个同音的年份或日子,所以才格外集中精神。例(4)将“建议”放在表原因的分句中,表明通过集中精力避免某个不好的结果发生。

(二 )述宾结构的 “小心+VP”

述宾结构中的“小心+VP”又可分为两类:表“提醒”和表“警告”。

1.表 提示的 “小心+VP”

我们对此处的“小心+VP”结构进行变换分析,从形式检验中发现特点:

小心滑倒小心别滑倒 *小心地滑倒

小心感冒小心别感冒 *小心地感冒

小心磕碰了哪儿小心别磕碰了哪儿 *小心地磕碰了哪儿

小心靠得太近小心别靠得太近 *小心地靠得太近

此处“小心”做动词,“小心”加这类VP是为防止这类动作事件发生。由于上述短语中第一列和第二列表述的语义完全相同,此时“小心+VP”=“小心别VP”,可以理解成紧缩复句的省略形式,符合语言发展中的经济性原则。

此类“小心+VP”结构是听话人要努力避免发生的事。说话人常常会在该结构前后指出为什么需小心, 或前后常暗含为什么要小心。例如:

(5)小心引发火花! 点燃了木质渡船上的油桶就不好了。

(6)小心惊动了“贵客”!

上述例(5)中“小心”引导的是结果,不小心可能会因为地上有水而滑倒。例(5)中“小心”引导的是原因,要谨慎小心不然会点燃油桶。例(6)不能直接从字面看出“小心”引导的是原因分句还是结果分句, 但该句出现的语境肯定是有人做出了很大的动静,希望通过这一句使听话人安静下来,“贵客”不会被惊动。

此处是“小心+听话人要努力避免的事”。正常思维下,努力避免的事应该都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事,一般带有消极性。所以此类结构对其中动词词组的要求是[+消极性]。例如:

(7)小心引爆弹体 ! 后果将不堪设想。

(8)在公园玩耍的时候 ,小心磕碰了哪儿。

(9)已提醒别的司机 ,这辆车的行驶有时会不正常 ,小心靠得太近。

(10)天这么冷 ,你却穿这么少 ,小心感冒 !

(11)*小心这次考得很好。

以上(7)、(9)例中的“引爆弹体”、“靠得太近”本身是中性词组,但在该语境下,弹体本身有稳定性,车辆运行也有稳定性,“引爆”、“靠太近”这一动作会导致其稳定性被破坏,产生一个在该语境下的说话人并不希望发生的后果,而(8)、(10)例中“磕碰了哪儿”、“感冒”更是说话人不愿发生的,所以此时后面动词短语都含有[+消极性]。例(11)不为我们的正常认知所接受,因为考得好是我们期望发生的,不具有消极性。但如果此时赋予其可产生消极意义的语境,如“你这次考试偷看别人的,小心考得很好,被老师发现了”。这个例子就能说得通了。所以,能进入这一类“小心+VP”结构的VP都有一定的消极意义。

2.表 警告 、恐吓的 “小心+VP”

生活中常见的一类“小心+VP”是说话人对听话人的一种警告,如:

(12)你要敢靠近一步 ,小心 (我 )开枪。

(13)再这么说的话 ,小心 (她 )生气 !

该类常出现在以下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中:

要/敢/要是/如果/再……+小心+VP!

说话人告知听话人若是表假设关系的前半句中条件满足,说话人将要做的事。例如:

(14)爸爸说 :“再不早点回家 ,小心打断你的腿。”

(15)你再和我吵 ,小心离开你 !

(16)要再说谎 ,小心不给你饭吃 !

此时的句子都可在动词“小心”前默认主语都是“我”,即说话人。此时VP有[+消极性]。如打断,离开,和不给饭吃。同时还有[+夸张性],说话人企图通过语言上的夸张,警告听话人不要做某事。如果此处的VP不具有[+夸张性],那么句子的警告意义就没那么强,可接受性就差。例如:

(17)你要再打我 ,小心报告老师 !

(18)你再多嘴 ,小心打烂你的嘴 !

(19)*你再多嘴 ,小心不理你。

例(17)多出现在小学生的交流中,算是很大的威胁了,要是高年级的学生说出来不免显得搞笑又无力, 因为不具有夸张性。比较例(18)、(19)发现,“不理你”这种句子因夸张性弱而接受性较差。

表示“恐吓威胁”这一类的“小心+VP”违背了会话礼貌原则,不利于人际交往,甚至会产生直接冲突。此处夸张语气的使用不符合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即说了违背真实的、自己不确定的话,这些原则的违背是为达到恐吓、威胁的效果。

( 三 ) 状中结构的 “ 小心 +VP” 和述宾结构表提示类的 “ 小心+VP”的区别

由于状中结构的“小心+VP”和表提示类的“小心+VP”主体常常都是“我”(说话人)让听话人做出一定的反应,有时同一句子在不同语境下可能会分属两类,有时带来歧义。如“小心踩线”这个句子可以理解成“小心地踩线”和“小心别踩线”两种意思。

上文已论述表提示类中“VP”常具有[+消极性],而状中结构中VP常常是中性的,如“小心开车”、“小心放好”等,其中“开车”、“放好”等动词不含消极或积极义。且表消极义的VP常有[+瞬间性],如“小心滑倒”中的“滑倒”是瞬间性动词。就“小心踩线”这个例子而言,“踩线”是瞬间性动词,笔者认为“小心地不断踩着线”虽理解时有些牵强,但赋予其“马戏团在空中走线的表演者,小心地踩着线”这样的语境,也可以成立。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小心”

(一 )教学大纲及对外汉语教材对该结构的介绍

《汉语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将“小心”列为乙级词 。《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1规定“小心”是初级词汇。《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词汇大纲汉语8000词词典》指出“小心”作形容词时意为“谨慎”,如十分小心,特别小心。作动词时意为:注意,留神。如小心石头,别碰着;又如小心前面的坑,别掉进去了。

《中文基础读本》(上 )注释为 :形容词或动词。例句 :它就开始很小心地走到驴子旁边。《初级汉语课本》指出“小心”的动词用法:街上人多车多,您得小心点儿。《汉语精读课本》中有例句:龙小心地把公鸡的角戴到头上。《HSK单词速记速练》中举例:小心地说,小心汽车。《速成汉语基础教程》中“小心”的英文注释为:to be careful, to be cautious, to take care. 而课文中的例子是:过马路时要小心,对应翻译三,没有其余两种用法的例句。

(二 )教材中该知识点设置得不足

综上,许多常用经典教材并未谈到“小心”的用法。如《实用汉语课本》、《汉语初级教程》、《汉语初级强化教程: 综合课本》及中级汉语教程《桥梁》等都未提到该语言点。

谈到此点的教材介绍其也只有一两种用法。《速成汉语基础教程》的注释较为详细,但三种意思一起罗列反而影响学生的理解,因为提醒(to be careful)和警告(to be cautious)是完全不同的用法。学生如果看到标识语“小心滑倒”被译为“slipcarefully”,完全有可能以为是“小心地滑倒”,而此公示语的标准翻译是“Caution: wet floor”,学生很难理解此处意合形不合的译法。

(三 )留学生的掌握情况

1.调查目的和对象

为了解留学生对“小心+VP”这一语法点的掌握情况,调查中级水平的留学生的具体使用情况, 以探求留学生具体习得了“小心”的哪些用法,哪些用法使用频次最高,还有哪些用法并未掌握,收集正确习得的用法和可能产生的偏误,分析其原因,从而更好地促进未来教学。

笔者选取了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二年级2班和3班两个班级做了不记名问卷调查。被试都是已有1年半以上汉语学习经验的中级汉语水平学生。两个班级共有48人,由于各种原因,回收有效问卷33份。

2.调查材料与设计

调查问卷设计成让学生造3个带有“小心”的句子及根据提供的语境回答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在强制状态下使用“小心”一词的情况。严格意义上说,此份问卷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测试,属于诊断测试。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检验学生某个阶段或学习某些语言项目上的效果,即掌握了哪些项目,哪些项目掌握得比较好,更重要的是检查学生哪些项目上有欠缺,以便今后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采取改进和补救措施, 为这种目的进行的测试是诊断测试。 (方绪军:2013)具体类型属于诊断测试中的语法项目考察。以问卷之名让学生填写是为了得到更真实的结果,有些被试人比较在意测试,可能会去查阅字典写上查来的句子。

3.调查结果与分析

得到留学生用“小心”造的句子共79例,整理分析发现,留学生的偏误率较低,近90%的句子都是正确的,但小心的各种用法使用频率不同。述宾结构表提示义的“小心+VP”使用频率最高,而没有收集到述宾结构中表“警告义”的“小心+VP”结构,“小心+AP”也没有。具体分析见表1:

被调查的学生30人反映生活中见过“小心滑倒”的标志,并知道其提示的意义,3人反映没有见过且不知道其意思。认为“小心开车”和“小心滑倒”中“小心”用法相同的有19人,认为不同的有14人。说明学生对此语法点还是存在疑惑的。

针对收集的例句中的8例偏误分析如下:

由于错别字影响理解2例:小心炒热凡事小心总没有坏处。

由于其他词语使用错误2例:小心忘卡;你一定会小心在晚上。

由于不理解“小心”的词义造成偏误的2例:小心的周围、小心安全。对小心词义理解有误导致以上两个短语不合理,但不排除留学生造句子时的因遗漏造成错误,如“小心你的周围”和“小心你的安全”。

由于“小心”具体搭配使用没有完全掌握造成偏误2例:小心掉你的东西、你别着急小心。前一例是由于没有掌握“小心+VP”的用法,后者是句法上的错误。

(四 )对教学的启示

测试显示,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用法是述宾结构的“小心+VP”和“小心+NP”,从语义上很好理解,都是加上“不要发生的事情”(VP)或“具有危险的事物”(NP),所以此用法在教学中可简单讲解。使用频率其次的是状中结构的“小心+VP”,讲解时要阐明后面所跟的是需要“集中精力做的事情”,是“小心地”做 ,这样可避免学生出现搭配不当的错误。至于述宾结构中表警告类的“小心+VP”,由于语用上的不礼貌性和夸张性,中级阶段教学可不涉及,阅读材料中如遇到可适当讲解。

在测试中收集到一例歧义句,“小心进去”。该句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既可以理解成“小心地进去,门有些低,别砸到头了”,又可以理解成“小心别进去,里面有只野兽”。所以中高级阶段“小心”用法教授的重难点是阐明“小心+VP”有“述宾类”和“状中类”两种类型,存在交叉地方。可告知学生通过添加个别字,如“别”或“地”消除歧义,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表达。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用法讲解应由浅入深。教师对不同用法可有选择地教授, 但自身需要清楚某结构包含的具体用法, 才能解释清晰一些机械翻译导致的错误或学生学习中出现偏误的根本原因。

摘要:本文刻画了“小心+VP”结构的具体用法,将其分为状中结构中的“小心+VP”、述宾结构中的“小心+VP”,后者又分为表“提示”和“警告”两类。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对外汉语教材、大纲中该知识点的设置,通过测试了解中级水平留学生对本结构的掌握情况,最后结合具体偏误给出了教学建议。

上一篇:旅游策划专业毕业自我介绍范文下一篇:六年级语文口语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