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精选10篇)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教育转型的需要,促进信息化教学的深入发展,需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原则、方法两个方面构建适应任职教育需要的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
作 者:张勇 果文力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湖北・襄樊,441118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7)分类号:G642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信息化教学模式 任职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因特网的普及, 智能手机不断的更新换代,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促进了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同时对教育和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信息化推动了学校教育的信息化, 课堂教学方式也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 理念,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 随着大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 在高职的课堂上, 尤其是英语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学生越来越多。只有少数的同学使用手机查单词, 短语, 搜索一些与英语学习有关的信息, 这一部分学生数量少的可怜。大部分上课玩手机的同学是在玩游戏、看电影、逛淘宝、聊天、刷微博。商务英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 和普通英语有很大的差别, 主要培养学生在商务情景中熟练使用英语的能力, 涉及专业范围广泛, 概念术语多, 背景知识复杂, 案例频繁出现, 使商务英语难度非常大。目前, 对商务英语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 比如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考核方法的改革, 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不是特别理想。建构主义理论从学生的经验背景出发, 主动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重视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强调人的学习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 倡导合作学习, 强调要为学生创设有利的环境, 便于学生探究, 促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建构知识。本文主要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 探讨如何提高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建构主义理论
1.1 建构主义的含义
建构主义是一种源于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解释了人们如何获取知识以及如何学习。因此, 这一理论已经直接的应用到教育中。建构主义理论主张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建构主义并不是某种具体的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已经成为许多教育改革的潜在动力。
建构主义是基于观察和科学研究基础上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理论。它主张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如遇新事物, 我们必须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新事物进行认知, 进而丰富我们已有的经验, 也可能放弃无意义的信息。各种情况下, 我们都积极的建构者我们的知识。
课堂教学上,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各种教学实践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普遍意义上, 建构主义学习观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法等方法去主动发现更多的知识, 进而反思和分析他们的行为, 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教师要确保他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 在学生掌握概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活动。建构主义教师鼓励学生不断评估他们的活动, 帮助他们获取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反问自己的行为和他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课堂的学生理想上变成了“专家型学习者”。这给了他们不断拓展视野的工具, 持续学习。有了一个组织有序的课堂环境, 学生就学会了如何学习。
1.2 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观的区别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 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难以培养, 学生难以发挥个人的创造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国内外的许多教育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 建构主义的理论成果离不开这些教育工作者和专家们的辛勤努力。
在建构主义课堂上, 学生取代了教师, 成为课堂的焦点。课堂上, 不再是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 学生只能别无选择地被动接受知识。在建构主义模式下, 激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教师起到监督指导协调的作用, 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师最重要一项工作变成了学会提问。
在建构主义课堂上, 教师和学生都认为知识不是需要记忆的静态的陈述, 而是充满活力的, 不断变化的世界观和成功扩展探索世界观的能力。
1.3 建构主义理论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和许多目前流行的教学模式一样, 你可能已经从某种程度上使用了建构主义方法。建构主义教师提出问题, 指导学生发现答案。在教学过程中, 他们使用许多技巧。比如, 他们可以:
(1) 激励学生发现问题, 学会探究。
(2) 允许学生对学习有多元化的见解和阐述。 (3) 鼓励合作学习, 学会利用同侪资源。
在建构主义课堂, 学生不是空白的石板, 知识是刻在上面的。他们来课堂之前, 已经掌握了一些认知, 想法和概念。这些已有的知识是他们创造新知识的基础。
学生建构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和建议, 在一定的条件下允许学生出错。教师要求学生全方位的参与的学习活动中来。学习过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学生思考谈论他们的活动。学生也帮助确定自己的目标和评估方法。
建构主义课堂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有许多因素。其中, 用于建构主义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仅从他们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学习, 他们也向同侪学习。当学生们一起回顾思考他们的学习过程, 他们就能互相学习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2 信息时代下的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2.1 改革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高职院校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商务英语阅读和写作方式、商务英语学习和教学方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巨大变革。各种网络化、智能化、情景化的商务英语教学新模式随之而生, 对我们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也提出了将创设情境、商务知识扩展、商务文化熏陶、语言与思维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并在实践中探索和创造现代教育技术与商务英语教学整合的素养要求, 要求我们努力培养和造就出能适应数字化生存环境的新一代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
2.2 网络教学的开展
网络教学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开展网络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网络教学中的教与学都和传统教学中的教与学有很大的差别, 作为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部分, 对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学生的参与程度;怎样及时总结和正确评价等等。正确解决这些问题是网络教学的关键所在。对教师和学生基本素养的不同要求, 也是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
2.3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商务英语教学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之上。因此, 在各种形式的商务英语阅读理解中获取资料和信息, 这是学生强化语言能力, 扩展商务知识的主要途径。同样, 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 教会学生如何获取和加工所收集到的商务英语信息的能力则是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研究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商务英语阅读与写作方式的变革, 是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窗口。
3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3.1 课堂教学环境的建构
课堂教学是商务英语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 也是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商务知识, 训练语言技能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商务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资源, 将商务英语的教学资料充分地展现给学生, 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商务英语课堂上, 教师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比如, 可以使用任务型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 积极主动的构建商务知识, 训练语言技能, 教师只起到指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对于比较难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提前录好微课,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展示给学生。通过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环境的建构,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建构商务知识, 训练语言技能。
3.2 课外教学环境的建构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非常有限, 光靠课堂教学,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很难建构足够的商务知识, 充分训练语言技能。因此, 良好的课外教学环境, 是对可能教学的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随着信息时代的到了, 各种高科技通讯手段的不断涌现, 学生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非常广泛。首先, 学生可以利用学校已有的各种资源。比如学校的图书馆, 学生可以借阅各种商务英语相关的图书, 杂志、期刊和报纸;电子阅览室, 学生可以在电子阅览室阅读各种电子图书、期刊杂志等。另外,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上与商务英语相关的信息极其丰富, 学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去搜索商务英语资料, 不仅有文本信息, 还有各种听力材料, 视频材料。还有一些与商务英语有关的论坛, 聊天室, 学生可以和网友进行书面的和口头的英语交流, 提高读写和听说能力。
3.3 师生互动交流的建构
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 由于教师采用直接教授法和语法翻译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再加上实践和空间上的局限, 师生互动交流的时间非常少。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主动的去建构知识, 这样就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另外, 各种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和手段, 为师生互动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比如教师可以通过QQ群、微信、微博、网络资源共享课等多种方式, 与学生互动交流, 完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必能促进商务英语教学有效的开展, 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以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为理论基础, 以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为研究对象, 详细探讨了信息时代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教学。通过研究, 希望能够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积极性, 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商务英语教学,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张雅军.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06) .
[2]李志厚.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0, (08) .
[3]高颖.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英语教学[J].多媒体运用, 2009, (10) .
[4]王瑾, 李红梅.建构主义理论下网络环境与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整合的研究[J].职业教育, 2013, (3) .
关键词:建构主义;网络;外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8-0066-3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opinion, content of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and its guiding significance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ode guided by constructivist theory under the net-work based environment.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web, FLT mode
1.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给大学外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外语教育工作者已开始了建构主义理论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性研究。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应以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2007)教育部(2007)2号文件要求:“推动高校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切实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提高。”本文拟对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讨,证明建构主义的网络外语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行为主义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理论后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原则在外语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知识是由个人建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了一个人的学习观、教学观和环境观。
2.1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学习者总是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带入学习中,因此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具有个性的个人化过程。另一方面,学习者主动参与所给信息的诠释与理解,尽管这种过程有时是无意识的。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信息能否被学生接受并促进其知识的发展是不可预测的,因为学生会有选择地学习和吸收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学习结果也必然因人而异。
2.2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到中介作用。教师的中介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某个特定学习任务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超越当前的目的,了解其更深远的意义;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锻炼他们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自信心;再次,教师应帮助学生促进其社会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学会共享、合作,培养他们的归属感,使他们懂得自己应属于一个团队和一种文化,同时使他们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
2.3 建构主义的环境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即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学生可借助其他的认知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来实现意义的建构过程。学习环境是由协作、会话、情景、信息库和管理者五大要素构建的。
通过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教学观和环境观可以看出,英语教学必须本着以培养学生实用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必须全面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建立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都应全方位改变教学和学习理念,特别是在基于网络教学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外语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局面。
3. 建构主义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3.1 传统外语教学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传统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把教师有否认真备课、讲课内容是否丰富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讲解占去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无法给学生的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语言教学规律,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2 指导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罗杰斯还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应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他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环境(章兼中,1984: 238-239)。
早在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J. S. Bruner就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他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地创造性活动。”(转引自章兼中,1984: 23)外语学习是与学习者个人不懈努力和不断实践分不开的活动,而且是主要依赖于学习者的主观努力而实现的活动。建构主义理论对外语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意义:
3.2.1 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在积极地建构语言输入和任务的个人意义,教师应设计适合学习者认知水平、旨在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以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这种建构过程。
3.2.2 个体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深刻影响着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他们会主动决定哪些内容对自己具有意义。因此,相同的大纲、教材和任务并不能带来同样的教学结果。
3.2.3 外语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不应停留在语言习得的层面上,应考虑学习者的背景、经验和现实处境,设计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3.2.4 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式学习,并对协作式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向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4. 网络环境下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知识爆炸和人口爆炸的特殊时代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将要学习更多的技能,尤其是获得自主学习、接受终身教育的能力。作为体现高等教育最基础、最重要、学生收益面最广泛的大学英语教学更是面临着师资严重紧缺、教学内容增多、教学要求大大提高和教学时数减少等问题。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给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网络环境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能构建出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创造自主学习和集体协作的环境,并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搭建一个自我评价的网络平台,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个性学习的愉悦,增加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的语言学习者。
5.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网络教学设计思想
基于网络环境下,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外语教学设计思想包括以下几方面:
5.1 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元认知”意识培养,树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针对大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对稳定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元认知”意识培训。“元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自身评价提供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网络上发布blog。blog中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学习材料所利用的资源以及遇到困难解决的方法和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等。教师可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叙述记录和讨论来促进学生“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和掌握。(2)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创设英语语言学习内容相关的真实情景,增强学习活动的交互性。人机交流、师生交流的学习形式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愉悦、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网络环境下多媒体课件、教学平台和专题学习网站等形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了最佳的学习状态,使得英语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进行语言交际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需要,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5.2 实行学习目标多元化,满足学生个性学习需求。
传统教育强调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强调教学的同一性和教育活动的同步性,忽视了学生在“统一步调”中知识水平、能力大小、兴趣差异等诸多个性特征。学习不以学生为主,学习效果也就因人而异。
大学英语的学习内容多、范围广、难度大,大多数学生较难明确学习目标,把握学习重点。教师应具体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多元化,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个体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同时,“元认知”又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调节,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思维或学习活动的认识和监控。因此,“元认知”所包含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关于认知的知识,即一个人对于他自己的认知能力以及他与学习情景之间的一致性知识。第二个内容是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监控和调节,它包含是否开始、如何进行以及检验和评价认知活动的效果。
教师可以让学生填写关于学习策略和学习观念的问卷,调查他们的学习目标、动机、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情况。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记录来获取大量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相关英语语言学习内容的讲座和讨论,如:大学英语学习的策略与方法,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词汇、词及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等主题。通过大量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个人的个性特征、认知方式和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指导和促进语言自主学习的开展。
5.3 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技术支持,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为自主学习过程的计划、组织、激励和学习目标相互延伸提供了条件,将学习目标进行分化和整合,并根据不同学习目标设立学习内容,使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目标与计划,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完善自我激励机制,圆满完成学习内容。
5.4 教师、学生、教材、学习空间得以全方位的转变。
5.4.1 教师、学生角色转换
教师的教学理念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他们从语言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合作者和排难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要懂得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与语言知识的整合,在教学实践、设计、过程、结果和教师定位上发生全新的转变;而学生则在学习过程中成为计划者、参与者和评价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者。
5.4.2 教材的转变
教材不再是以前单一的课本知识,而是延伸到涉及学习内容的知识点,并以多种形式的教材展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网络资料库,音、视频库,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根据自学内容、知识结构示意来明确知识要点及难点,组织并实施自主学习。
5.4.3 学习空间的变革
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开放式网络学习环境具有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环境不可替代的优点。设备使用的灵活度及学生学习的有效时间大大增加,教师在安排网络教室的学习任务时,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学生也能按照学习计划,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6.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是可行的和有效的,而网络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最佳的实施环境。如何把建构主义理论与网络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更有效地结合起来,还需要各位同行在实际教学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教育部(2007)2号文件.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英语听说教学
介绍了建构主叉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基础,并探讨在其指导下刺用对多媒体进行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
作 者:彭莉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刊 名: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年,卷(期):24(z1)分类号:H319.3关键词:建构主义 多媒体 英语听说
【中文摘要】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来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本文就如何结合该理论来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进行探讨。论文的首先论述了当代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建构主义在语言教学中的意义和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和,最后指出文章的写作结构。接着作者介绍了与本论文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概念和本文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概述了国内外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为了提出符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教学模式,作者采用了王振亚的社会文化测试试卷和Chen和Storasta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对目前重庆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此外,还结合问卷了解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实施的建议和意见。根据调查结果,作者提出通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和一些具体的教学策...【英文摘要】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CLT)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which was first
proposed by Swiss psychologist, Piaget.CLT defines learning as a process of acquiring knowledge in certain situations with the help of others.The present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how to cultivate non-English major’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ICC)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T.First of all, the present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ICC, current cultural?teaching practices...【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非英语专业学生 文化教育 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文关键词】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non-English major culture 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目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Introduction中文摘要5-69-14
ABSTRACT
Chapter 1
1.1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ICC in 9-10
1.2 The Current Situation
10-11
1.3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of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he Great Impact of CLT 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11
1.4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11-12
1.5 Thesis
Chapter 2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14-25
2.1 Overview of Intercultural 14-16
2.1.1 Definition of Present StudyStructure12-14Literature Review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CC)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CC14-15
142.1.2 Definition of
15-16
2.2 2.1.3 Components of ICCTheoretical Basis: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16-20
2.2.1 Constructivism
17-19
16-172.2.3
2.2.2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vismConstructivist Views of Knowledge, Teaching and Learning19-20
2.3 Researches on ICC
21-22
20-24
2.3.1 Researches on ICC AbroadHome22-24
2.3.2 Researches on ICC at
Chapter 3 Empirical
3.1
2.4 Summary24-25Study of Current Non-English Majors’ICC25-35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ParticipantsProcedure25-26
3.2
26-2728-33
3.3 Instruments3.4 3.5.1 27-283.5 Research Analysis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Social-culture Test28-29
3.5.2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29-3131-333.7
3.5.3 Analysis of 3.6 Research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Results of the Open Questionnaire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Summary34-35ICC Based on CLT
33-34
Chapter 4 Cultivating Non-English Majors’35-47
4.1 The Significance of
35-3636-43
4.2 4.2.1 Constructivism to Student’s ICC DevelopmentConstructivist Models on Cultivation of ICC
Teachers’and Students s’Role in Constructivist Models36-37Task-based ModelMethods43-46Motivation43-44
4.2.2 Cooperative Model37-4141-43
4.3 Other Related
4.2.3
4.3.1 Activating Students’4.3.2 Creating a Democratic and 44
4.3.3 Designing Various 44-45
4.3.4 Making Full Use 45-46
4647-49
4.3.5 4.4 5.1 Interactive EnvironmentCulture-related Activitiesof Multimedia and Online ResourcesDeveloping Students’Autonomous AbilitySummary46-47
Chapter 5 Conclusion
47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ThesisFurther Study47-49I53-58III59-61
5.2 Suggestions for
Appendix
References49-53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60-70年代迅速发展的心理学流派,由于其观点同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均不同,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心理学必须关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主观性、意愿和观点,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心理学家应该研究人的价值、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等。与此相应,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所以,基本的学习观点是:必须尊重学习者;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必须相信任何真正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必须在师生中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的表现,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当中的生成。基于这种观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点,便是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使学习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如何发展个人对世界意义的形成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看来,真正的学习关系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材料。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因此,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健全人格的过程。
可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只重视环境刺激、外显行为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只重视认知发展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不同的是,它关注人的整体发展,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注重研究健康的、完整的人。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观 1.教学目标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对于“人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罗杰斯认为无非是为了实现自我的需要。因此,帮助学生自我实现应成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他强调教学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人际关系,这无疑对克服传统教学忽视培养个性发展功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等弊端非常有利。
2.教学内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罗杰斯认为学习并不只受环境的支配,学习者可自主发动学习,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成为学习者自己的学习。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提供现实的同时又提供与所教课程相关的问题与环境,并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动机,促使其进行探究学习。由于要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教学内容必须是学习者感兴趣的,并能够引起其自主发动与选择。
3.教学过程
在传统的教育中,由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往往只强调教师把书教好,以教好作为学好的前提。事实上,真正要把教学搞好,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教好,更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好,这正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教学过程──自由发展。罗杰斯提出让学生自由发展,他对“自由”有特殊的理解,认为它不是外在的给予,而是内在的“个人对自己是一个显示过程的认识”,“是使人敢于涉猎未知的、不确定的领域,自己作出抉择的勇气这样一种品质”。教学过程就应该是让学生在安全的心理气氛中不断释放内在能量的过程,而自由发展是实现先天能量的最好条件。教学要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习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意义,达到自我实现。因此,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的环境和自我的理解,而不应该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那样,用安排好的各种强化去控制或塑造学生的行为。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并且,罗杰斯将人本主义思想运用于教学研究与实验,确定了“情意教学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
4.教学评价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自我评价。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改传统的由他人对学习者进行评价的方式,而让学习者自己对学习的目的以及完成程度进行评价,并认为只有学习者自己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程度并负起责任,才是真正的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观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本身的局限性,受到来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挑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称做教育心理学中所发生的一场革命。它在吸收认知主义关于认知加工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学习过程本质的不同看法。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推波助澜作用,并将它直接与人的学习联系起来的要首推杜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三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运用已有的经验,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构建不仅是对外部信息的加工,而且意味着外来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存在双向反复的相互作用,新经验意义的获得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从而超越所给的信息,而原有的经验又会在此过程中被调整或改造。即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实现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学习者又要对自己原有的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不论是获得知识技能还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都同时包含了这两个方面的建构。对于学习的结果,传统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它是高度结构化的知识,按概括水平的高低层次排列。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围绕着关键概念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知识。关键概念是结构性知识,而网络的其他方面是非结构性知识。建构主义者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结构不良领域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不可能依靠将已有的知识简单提取出来去解决问题,只能根据具体的情境,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建构用于问题解决的图式,而且往往不是单以某一个概念原理为基础,而是要通过多个概念原理以及大量的经验背景的共同作用而实现。因此,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可以分成两种: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在初级学习中,学生主要获得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高级学习阶段,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涉及大量的非结构性知识。
可见,建构主义学习观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它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学习本质、揭示学生学习规律、指导教学设计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观 1.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设计的理论受到客观主义的影响,教学设计强调为了实现有逻辑的、有系统的、预先设定的目标,客观地设计教学策略,使学习者都能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高度客观化的共同业绩或能力。而以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教学应该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利用经验和已有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学目标被“意义建构”所取代,使得“知识”这一概念含糊、笼统。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培养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能力,具体地说,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者特别是激进的建构主义,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使用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因此,课本知识是一种关于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课本知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
3.教学过程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成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的文化传承执行者的角色转向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协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因为采用了自主学习策略,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并以自定的进度进行学习。
4.教学评价
一、建构主义的由来与发展
1. 建构主义的由来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是由瑞士的皮亚杰 (J.Piaget) 首先提出的。皮亚杰认为,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建构起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2]。所谓同化, 就是指把外部环境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 也就是说个体对外部环境信息的简单接受, 进而储存到自己认知结构内的过程。而顺应是指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 个体不得不作出相应的调整去适应外部环境, 即个体认知结构再加工、重组的过程。可见, 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 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2. 建构主义的发展
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 维果斯基在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中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3]。这些研究使建构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使其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得到了应用。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4]。“情境”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情景。“协作”是指学生在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等方面的协同。“会话”是指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群体思维碰撞。“意义建构”是指对所学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领悟。
二、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的概念与逻辑思路
1. 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的概念及应用
项目训练式教学法是指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导入一个或几个与所讲授理论一致的项目, 并指导学生完成该项目。项目训练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由于项目贯穿在整个理论讲授中, 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 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理论知识, 培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项目训练式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项目教学法的主要思路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独立完成一个项目, 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来培养实践应用的能力。项目教学法的理论讲授与项目设计往往是分离的, 在授课中往往会把项目设计安排在课外或者是专门的时间去完成。这种模式虽然可以一定程度地提高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 但由于理论授课与项目设计是分离的, 学生还是很难把具体的理论知识点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 达到建构新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目的[5]。而项目训练式教学法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项目训练式教学法中所讲授课程的理论知识, 被整合、分解成与实际项目的设计逻辑一致的理论知识点, 每个理论知识点与其相关的项目设计组成一个项目训练点, 在教师讲解、指导、讨论、启发下, 学生和教师一起完成这个项目训练点的项目设计。因此, 整个课程是由一个个的项目训练点组成的体系, 理论讲完了, 整个项目的设计也完成了, 这样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完美结合。
项目训练式教学法能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实践应用的能力, 真正实现应用型教学。项目训练式教学法适用的课程非常广泛, 以市场营销类课程为例, 如品牌管理、CIS设计、营销策划、创业计划、零售管理、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均可采用。
2. 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的建构过程
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原理。根据建构主义原理, 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情景, 学生通过主动的协作与会话去建构新知识, 因此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的建构过程如图1所示。在项目训练式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该对所授课程进行项目训练式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要与实践紧密结合, 并且体现在一次次具体的课堂授课中。每次课程就是一个项目训练点, 具体设计方法将在以后的环节全面阐述。学生通过项目训练点的学习与训练, 就掌握了项目训练点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环节, 这就是建构主义所说的同化过程。然后通过课外与课内的协作与会话, 学生主动地去顺应新知识, 并在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去再加工、重组新知识, 从而最终建构新知识, 真正培养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 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的整体逻辑思路
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课堂中的理论讲授与训练, 以及课外的实践与巩固, 让学生培养实践应用的能力。因此, 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对现实企业经营的实践和学习, 提出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的整体逻辑思路 (如图2所示) 。该思路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的授课流程, 即项目训练点的授课流程, 一般情况下要安排一次课完成。项目训练式教学法的具体授课计划是由若干个按照一定逻辑顺序安排的项目训练点, 包括五个阶段, 分别是理论讲授、项目展开、分段讨论、当堂设计与启发引导。第二部分, 包括六个要点, 它们是项目训练式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教学要点, 分别是理论整合、项目选择、项目分解、案例展示、项目巩固与考核分组。
三、品牌管理项目训练式教学要点
1. 理论整合
进行项目训练式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要依据现实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去整合理论。管理类理论课程是对现实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总结, 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现实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去整合理论知识点, 使其形成一定的基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逻辑顺序, 这样在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做项目的形式去讲解, 以掌握整个课程的理论知识点。例如品牌管理,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会有很多不同的教材, 不同的教材其编排顺序, 即理论知识的安排有所差别, 但其基于实践的理论知识点大致上是一致的。因此, 作为讲授这门课的教师, 首先要在总结自己或别人的品牌管理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去整合理论知识点, 使其理论知识点按照实践中品牌管理的内在逻辑去排序, 这样教师就有了一个基于品牌管理实践的理论知识点授课逻辑顺序。这个逻辑顺序是整个项目训练式教学的核心, 课程中所做的项目正是按照这个逻辑进行的。如品牌管理, 教师可以把整个课程分为品牌创立、品牌传播、品牌发展与品牌更新四大理论模块。对于这四大理论模块, 教师还要进行细化, 如品牌创立可分为品牌命名、品牌标识、品牌定位、品牌个性与品牌形象等五个理论知识点。整个品牌管理课程的项目训练式授课正是按照这个逻辑和知识点去进行理论讲授与项目训练的。
2. 项目选择
进行项目训练式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选择合适的项目。项目训练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项目与理论整合后的理论知识点相结合, 形成一边讲授相关理论, 一边完成项目的训练。因此, 项目的选择至关重要, 选择合适的项目是应用项目训练式教学的关键环节。在选择项目时有以下几个要点: (1) 在项目训练式教学中有两类项目:一类项目是在授课时教师和全班同学一起完成的, 也就是边讲授理论, 边同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完成的项目。另一类项目是要求学生分组课下完成的, 是每一个小组独立策划一个项目。我们现在讨论的是第一类项目, 及同学生上课时共同完成的项目。 (2) 选择项目时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多个, 但不要过多, 一般不要超过三个。具体选择几个和教师讲授的课程理论知识点密切相关的, 如课程的理论知识点之间逻辑比较强, 成一个体系, 可选择一个项目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如品牌管理, 其理论知识点之间逻辑性和系统性强, 可选择一个项目贯穿品牌管理课程的始终。再如像公关与营业推广类课程的理论知识点比较多, 整个课程的理论知识点系统性不强, 可选择多个项目分别在课程中的不同环节完成。 (3) 选择项目时要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一些事例, 这样方便在项目训练中联系实际。如在品牌管理课程中可选择牙膏企业进行品牌策划, 这样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在项目训练中联系实际, 建构新知识。 (4) 选择的项目应与所授课程紧密相连, 应是能利用所授课程理论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
3. 项目分解
项目训练式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一边进行有关项目的理论讲授, 一边针对有关项目进行实践训练, 通过这种模式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 培养实践应用的能力。因此, 如何边讲授理论, 边进行项目训练是项目训练式教学的难点, 也是关键点。解决的方法就是对项目进行分解。项目训练式教学中选择的项目, 一般是现实企业实践中要求完成的策划, 如针对某个企业的品牌策划、公关策划与营销策划等等。因此, 这些策划可以分解成若干部分完成。当然, 项目分解成许多部分要与理论整合后的知识点相对应, 这样就可以实现边讲授理论, 边进行项目训练的授课目标。如品牌管理课程, 课堂上选择的项目应该是针对某企业的品牌做品牌策划, 可以把该策划分解成品牌创立、品牌传播、品牌发展与品牌更新四大部分。然后可再对每一部分进行分解, 如品牌创立可分解为品牌创立策划、品牌命名策划、品牌标识设计、品牌定位设计、品牌个性确定、品牌形象建立等六个训练点[6]。在项目训练式授课中, 可让每一个训练点对应一个或几个理论知识点, 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调查讨论的方式建构新知识, 培养实践应用的能力。
4. 案例展示
项目训练式教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项目训练来促进学生建构新的知识, 培养实践应用的能力。要使学生顺利实现新知识从“同化”到“顺应”的知识建构, 案例展示是在项目训练中常用的、有效的方法之一。所谓案例展示是指在项目训练式教学中的每个项目训练点, 在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大量展示相关实践案例, 并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与创新来实现项目训练点项目的完成。如在品牌管理中, 讲授到品牌命名时, 每讲到一种品牌命名的方法, 教师都要大量展示相关品牌命名的案例, 并启发引导学生尝试按照该种命名方法给项目品牌命名。
5. 项目巩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所以教学中必须要学生主动地去寻找、探索与形成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在项目训练式教学中,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教师主要采用项目巩固的方法来训练。项目巩固主要包括两种方法:一是课前考察项目相关内容。在项目训练式教学中, 每个项目训练点一般要安排一堂课来完成, 在课前可安排学生考察相关内容。二是每隔一段时间分小组独立完成自选项目。如把全班同学按照3~5人分成若干小组, 每一个小组独立策划一个项目, 选择的项目不能是课堂上大家一起做的品牌, 也不能是社会上已经非常成功的品牌。教师可把整个项目分解为品牌创立、品牌传播、品牌发展与品牌更新四大部分让各小组在一个学期内分四次以作业的形式上交, 教师要专门抽出时间对作业进行课堂讲评。
6. 考核分组
项目训练式教学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要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 一般3~4人一组, 每组的人数不超过5个, 而且分组时要求能力搭配合理、学习的主动性搭配合理。小组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上课讨论, 二是上课训练, 三是上课回答问题, 四是课前实践, 五是课后作业。考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后实践完成情况, 二是上课时小组及个人表现。无论是课后作业或是课堂表现都应以适当比例计入期末总分, 以此促进学生主动高质量地完成相关作业或项目。
四、品牌管理项目训练式教学流程
1. 理论讲授
项目训练点授课的第一块内容是理论知识点, 一般情况下理论讲授的时间要控制在整个项目训练点授课时间的1/3以内。在讲授理论知识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理论知识点不应该是基于某个教材的, 应该是教师自己的总结性知识。二是理论知识点应该是提炼的、精简的, 这样教师才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项目训练上。三是理论知识点应该能够实际解决相关项目。
2. 项目展开
根据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理论,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种“脚手架”, 学生利用这种“脚手架”去一步步地建构新的知识, 这种“脚手架”就是概念框架[7]。项目训练式教学的整个教学体系就是由众多项目训练点和与其相关的知识点为节点组成的“脚手架”, 作为节点的项目训练点及与其相关的知识点也应该有自己的“脚手架”, 这个“脚手架”称为项目展开[8]。如品牌定位是品牌管理中的一个项目训练点, 可以按照产品特征、物质利益、精神利益、个性与价值观等五个方面展开。在设计项目展开时, 一要多方面寻找材料, 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二要深入思考, 多方调研提出自己的项目展开思路;三要按照实践应用的要求和逻辑展开项目;四要与案例展示同时进行。
3. 分段讨论
所谓分段讨论是指依据项目展开的顺序, 通过案例展示的方法,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是通过项目训练式教学模式建构新知识的中心环节。比如, 在讲到品牌定位时, 可以按照产品特征、物质利益、精神利益、个性与价值观等五个要点依次讲解。在讲到每个要点时, 首先要讲解该要点的概念。其次要展示基于该要点的企业实际案例, 如可展示飘柔、海飞丝、农夫山泉、王老吉等品牌广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评, 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最后要让学生展开讨论, 提出基于该要点的品牌定位策略。
4. 当堂设计
学生通过理论讲授、项目展开和分段讨论后, 对该项目训练点已经认识得比较透彻, 基于该项目训练点的同化过程基本完成。接下来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协作与会话的方式去顺应建立基于该项目训练点的意义建构。如在品牌定位时, 分段讨论后,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3~5分钟的小组讨论, 最终确定所做项目的品牌定位, 并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各小组也可以在课外独立完成项目, 并定期在课堂上展示。
5. 启发引导
启发引导与案例展示是项目训练式教学中两个主要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贯穿了项目训练式教学的始终, 它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很高。学生通过当堂设计提出了若干基于该项目训练点的设计方案后, 教师要同学生一起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
摘要:在多年市场营销类课程授课经验的基础上, 应用建构主义学习原理提出了项目训练式教学的新模式。项目训练式教学法是以项目训练点为核心的模拟训练式教学。它的基本设计思路是把实践引入到课堂理论讲授中, 同时训练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它的基本方法是通过一个个相互联系的项目训练点来授课。该方法主要包括理论整合、项目选择、项目分解、案例展示、项目巩固与考核分组等六个授课要点, 以及理论讲授、项目展开、分段讨论、当堂设计与启发引导等五个依次进行的授课流程。
关键词:建构主义,项目训练点,理论整合,案例展示,授课流程
参考文献
[1]薛国凤, 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1) :95-99.
[2]刘儒德.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4) :106-112.
[3]徐豪, 等.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8) :92-93.
[4]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8) :13-15.
[5]王庆.应用型高校模拟实训教学法研究——以市场营销类课程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1 (6) :73-77.
[6]王庆.我国企业品牌定位的五个层次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5) :546-549.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课堂教学 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一、学习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1、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要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营造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
2、发展不断建构的认知过程
“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帮助和促进人成长的努力。”“教某人学习这些学科,主要并不是要他记住那些成果,毋宁说,是要他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教一个科目,并非要建立这个科目的许多小型活动图书馆,而是使每一个学生自己有条理的思考,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结果。”可见,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主体按照自身的知识结构同化、建构客体,使客体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另一方面,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又使主体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容量,提高认识能力。这种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态发展进程。发展无限,学习无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提倡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这样,建构主义教学就成为一种发展性教学,而不是一种适应性教学。
二、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即使中间穿插一些提问,也主要是对一些事实现象的再现,没有多大的思考余地。建构主义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和学,主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創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入。
三、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
1、在师生互动中建构知识
在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像传统教学观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比较"孤立"的个人竞争行为,而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的。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从这种相互作用中主动开发自己的思维品质,并完成自己知识意义上的建构。即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从活动的个体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也不是电影电视面前被动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从活动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要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要素间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产生一种“合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显然,建构主义教学过程观已经超越了传统教学观的狭隘,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因素的作用。既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又充分强调教师的指导帮助作用;既注重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开发。这种教学过程观更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2、在主体参与中建构知识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基本方针,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具体来说:第一,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本方针;第二,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要致力于培养“四有”公民。
学
号: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开课学期: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思考
摘要: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对改变我国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关系,转变师生角色,建立互动的新型课堂有很大启发意义。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将成为教学设计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教学 课堂 正文: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或者是对问题解决的一种假设,这种解释或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由此可见,建构主义不仅重视知识识记,更重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依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学生的把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还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知识不是由老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由其他人代替。
知识的建构就是我们在一定的情景下,面临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时,会根据情景中的线索,调动头脑中事先准备好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先前经验,来解释这些新信息、解答这些新问题,赋予他们意义。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主张的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造者。他们认为学习是发展,是改变观念;教学是帮助他人发展或改变的观念。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主动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好的教师不是在于教学而是在于能激发学生自己去自主学习;好的教学也并非是把教学内容解释清楚、阐述明白就足够了,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自己研究知识,独立思考;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建构起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力,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比如说在数学和物理上的一些公式推导,教师就要以合理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
二、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溉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一)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景”,教师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景,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以及组织合作学习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此时教师就应及时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才能调动这种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需要靠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影响思考
建构主义有助于改变我国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关系,转变师生角色,建立互动的新型课堂;针对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育模式,建构主义观点的的发展有助于改变这一现状。但是同时也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思考。
(一)建构主义与我们传统教学管理冲突
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在课程、时间安排上等方面做较大改变。对于仍然有沉重升学压力的学生和老师来说,为教学管理和正常授课都会带来很变化。在教学评估上也较难操控,实践起来有较大难度。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 在教学技巧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主动建构或组织知识,而不是从教师或书本中吸收知识。在教学情境监控上,建构主义教学提倡学生个人建构知识,并提倡合作式学习,学习活动就有较大的自由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更强的监控能力。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能否“以学生为中心”?
我国的传统教学是一种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建构主义刚好相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样的结果就是有可能会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合理的方式应是将二者结合起来,既发挥了老师的作业,也凸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的教育和教学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仍将产生巨大地影响。我们应该吸收其精华,使其“本土化”,真正的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徐辉,《现代西方教育理论》,重庆出版社,2006.9 2.温彭年等,《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06-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探讨论文10-09
建构主义与情境教学07-06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10-15
建构主义在网络课程评价设计中的应用12-12
重新建构实践教学模式05-25
毛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大纲09-1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包括09-24
建构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