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规范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规范(共8篇)

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规范 篇1

为了进一步加强理论课程教学工作管理,规范理论课程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工作规范。

一、指导思想

理论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作为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五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制定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规范,进一步加强对各环节教学活动的管理,实现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规范化,促进理论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理论课程教学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及要求

(一)任课教师资格审查

1.凡担任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且符合学校人事处制定的主讲教师资格任职要求。

2.教师新开课和开新课,实行专门的资格审查程序。具体要求按照《重庆科技学院关于教师新开课和开新课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开课前准备

1.教学大纲准备

每门课程都应有教学大纲。教研室应参照教育部等统一颁发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和《重庆科技学院制定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制定教学大纲。在执行中,任课教师不得轻易变动,如需变动,须提出申请,报院(系)审核、批准。

2.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准备

每门课程都要有选用或自编的教材或讲义。教材或讲义必须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教师在编写讲义或选用教材时,应按照《重庆科技学院教材选用、订购和发放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任课教师应明确指定与教材配套的中、外文必读书目、辅导教学用书和资料,并配备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的练习题和思考题,以便学生课外学习。

3.授课计划准备及课程考核方式审批

教师应了解授课专业的教学计划及所授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掌握本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明确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先修课及后续课的教学情况,按教学大纲要求,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与本门课程衔接,制定好学期授课计划。

教师应根据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的特点,提出考核方式申请,报教研室和课程所在院系审批,以便在第一次授课时向学生作出考核方式和要求的介绍。

4.教案准备

主讲教师应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参照《重庆科技学院关于教案编写的指导意见》编写教案,教案作为教学实施的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讲授的内容提要,重点、难点及其解决办法,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根据各节课的内容特点确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实施步骤和教具、图表、幻灯、录像等教学设备的配合使用,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量。

5.教学条件准备

主讲教师应当在课前通过教务管理系统熟悉和了解所承担课程的安排表,掌握上课的时间和地点,并结合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做好相应的教学条件准备,如教具、图表、幻灯、录像以及多媒体课件等。

(三)课堂教学

1.第一次课

第一次课中,教师应作自我介绍,以增进师生之间的联系和了解;教师应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并交代考核方式;介绍所授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先修后续课程的关系等。

2.课堂组织与讲授

(1)仪态:教师上课应做到精神饱满,仪表端正,举止文明;语言易懂,简洁生动,板书工整,醒目规范。

(2)课堂组织:上课教师要检查学生的到课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对缺课学生要作好考勤记录,教育和督促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向学生所在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信息反馈和沟通。

(3)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应力求理论阐述准确,概念清晰,条理分明,论证性强,逻辑严密;教学中应反映本学科与邻近学科的新成果、新进展;课堂时间分配恰当,要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和澄清疑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能力。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切忌照本宣科,罗列堆砌,平铺直叙,教师应在讲授的同时,辅之以讨论、提问、质疑、设问自答等多种形式和方法,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对单独开设的习题课和讨论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编写或选用与教材相配套的习题集等教学资料。对附设在理论课中的习题课和课堂讨论,也要明确教学要求,纳入授课计划,不能用讲课或自学替代,课堂讨论时,任课教师要启发学生踊跃发言,特别是鼓励发表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开展辩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深入掌握课程内容和开拓思路。

(4)教学手段: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之以板书、教具、模型、图表、幻灯、录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

3.辅导与答疑

辅导与答疑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主讲教师要参加一定量的辅导、答疑。辅导教师要跟班听课,了解主讲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意图,掌握课程的重点、难点。辅导教师通过答疑,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并向主讲教师反映情况和提出改进意见。辅导教师至少每两周向主讲教师汇报一次情况。

4.作业批改

每门课程均应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作业应密切联系课堂内容,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强学生思维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批改作业要认真仔细、保质保量,教师应对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登记并及时向学生反馈,对不符合要求的作业应退还给学生重做,教研室主任应经常抽查学生作业本,以了解学生完成作业和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

5.课后分析

每一个课程教学单元结束后,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应认真进行教学总结,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改革成效,填写教学档案,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考核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每门课程的考核应当遵循严格的程序和规范进行,以维护考核工作秩序,创建优良校风、学风,使课程考核达到预期目的。

1.课程考核原则

(1)凡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均须进行考核。

(2)凡有试题(卷)库的课程应按照《重庆科技学院关于教考分离的实施意见》从试题(卷)库中抽题实行教考分离。

(3)凡采用同一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基本相同的课程应进行统一考核。

2.考核类型和方式

(1)课程考核有考试和考查两种类型。考试、考查课程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2)课程考核主要有笔试(闭卷、开卷)、口试、实践操作、论文、大型作业等方式。

(3)各门课程都应进行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考试课程的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一般为20%-40%,期末成绩一般占60%-80%;考查课程的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一般为30%-50%,期末成绩一般占50%-70%。

(4)课程学分在2.5学分以上的试卷考试时间一般为120分钟,2.5学分(含2.5学分)以下的试卷考试时间一般为90分钟(特殊情况须提前申请)。

3.命题与审核(1)命题由教研室负责实施。教研室应针对教研室所属的各门课程成立命题小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和《重庆科技学院课程考核命题规范》要求,对考试命题工作进行认真研究。试卷格式应符合《重庆科技学院课程考核试卷与评阅规范》的要求。试题要求覆盖面广、题型优化、结构合理、难度适中、题量适当,应使大部分学生在考核时间内完成答卷,并使学生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

(2)试卷的审核由教研室主任和二级院系分管教学的领导负责,对不符合要求的试卷应退回修改,或重新命题。

4.期末考核资格审查

学生无故缺课超过该课程(或教学环节)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及其以上者,不得参加该课程期末考核。教师应当在课程结束之前,填写《学生期末考核资格审查表》,将不能参加该课程期末考核的学生名单和考勤记录报课程所属院(系),课程所属院(系)领导审核同意后,将不能参加期末考核的学生名单分别通知教师和学生所在院(系),并报教务处备案。由学生所在院(系)通知不能参加课程期末考核的学生。

5.考核组织管理

校内所有课程(含必修、选修、辅修等)考核工作均采用两级管理模式,由教务处和各课程所属院(系)分级管理。

考试课原则上按照当年校历在考试周由学校统一安排进行考核。考查课可按课程进度采取随课程结束即考核的方式进行。

课程考核组织方式分为集中和分散考核两种模式。每学期最后一周为课程集中考核周,组织管理工作以教务处为主;在课程集中考核周以外进行的考核为分散考核,组织管理工作以各院(系)为主。

期末集中考核,成立以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主考,教务处及相关院(系)负责人为副主考,教务处、学工部、校督导团及各二级院(系)相关管理人员参加的考务工作组,负责期末集中考试的组织和管理,确保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各院(系)也应成立院(系)考务工作小组,具体负责院(系)课程考试的考务组织和管理工作。

(1)课程考核申报

① 开课前任课教师应填写《课程考核方式审批表》,注明该课程所要采取的考核方式及成绩分配比例,经教研室主任审核同意,课程所属院(系)主管领导批准。考核方式及成绩分配比例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若确需更改,需经教研室主任及课程所属院(系)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执行。任课教师应及早向学生公布该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分配比例。

② 每学期开学后各院(系)办公室在教务管理网站下载本院(系)《课程考核申报汇总表》,根据《课程考核方式审批表》确定各课程考核的方式(试卷考试或非试卷考试),再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并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初步拟定所有课程考核时间(个别课程因特殊原因需提前或延后申报者可单独报送教务处)。

③ 各院(系)办公室应在每学期第三周将本院(系)《课程考核申报汇总表》报送教务处进行统一协调处理。

(2)分散考核课程的组织管理

① 考核安排

Ⅰ 教务处考务管理人员在收到各院(系)办公室报来的《课程考核申报汇总表》后,对课程考核时间进行冲突检测,并进行必要调整。完成考核分班及考核地点安排后,于考前三周形成《课程考核安排表》在教务管理网站上发布。

Ⅱ 各院(系)办公室根据《课程考核安排表》及时安排和培训监考人员并做好考前的组织准备工作。对量大面广的课程(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由课程所属院(系)和学生所属院(系)共同负责监考人员的选派(学生所属院(系)按要求将监考人员名单报课程所属院(系))。课程所属院(系)在考前一周将《监考人员安排表》交教务处。

考核安排一经确定并发布后,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若因特殊原因需更改考核安排,至少应在考核前一周由课程所属院(系)办公室将有院(系)主管领导签署意见的《考核安排变更申请表》提交教务处,教务处落实考核的时间地点后,方可予以更改。课程所属院(系)应将考核安排变更情况及时通知任课教师及所有考生。

② 制卷

Ⅰ 命题教师将考核试题(两套及以上)报课程所属教研室主任和院(系)主管领导审核后,于课程考核前两周将课程所有考核试题报课程所属院(系)办公室,由各院(系)办公室随机抽取一套试题用于考核,另一套备用。各院(系)办公室指派专人于课程考核前10天将考核试题送印,并于课程考核前三天到印制地点领取试卷。

Ⅱ 对量大面广的课程(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的试题(至少4套)应在考前二周由相关院(系)交教务处,由教务处随机抽取一套试题用于考核。教务处负责送交制卷。各院(系)办公室指派专人于课程考核前三天到印制地点领取试卷。

③ 试卷管理

Ⅰ 各院(系)办公室负责将试卷按考场分卷装袋(含考生名单、考场规则、监考人员职责)保管、发放。分卷装袋时要仔细核对,若发现试卷有误(如数量不符、错、漏、缺损等),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Ⅱ 发放考核试卷时,应同时发放考试考生签到和考场情况记录表,考核结束时监考人员必须按规定填写考试考生签到和考场情况记录表。

Ⅲ 考核结束后,监考人员应对考核试卷进行清点、密封、签字,连同考试考生签到和考场情况记录表一并交到院(系)办公室。

(3)集中考核课程的组织管理

① 课程集中考核由教务处负责组织,各院(系)办公室配合。

② 教务处在期末集中考核前三周将《课程考核安排表》在教务管理网站上公布。

③ 各院(系)根据《课程考核安排表》安排监考人员并组织培训,监考人员安排必须在考前一周报教务处。

④ 各院(系)办公室负责试卷分卷装袋、密封、保管和发放。

⑤ 考核结束后,监考人员应对考核试卷进行清点、密封、签字,连同考试考生签到和考场情况记录表一并交到院系考场办公室。

⑥ 评卷人到院系领取(也可直接在考场领取)考核后试卷时,应进行清点,确认无误后在考试考生签到和考场情况记录表上签字。考试考生签到和考场情况记录表由院系存档。

6.阅卷、成绩评定与检查

(1)课程考核结束后应及时进行阅卷。评阅试卷工作应在教研室主任组织安排下,严格按《重庆科技学院课程考核试卷与评阅规范》的要求执行。对统考课程原则上应采取由教研室统一组织、统一评分标准、流水阅卷的方式进行。

2)考核(无论考试、考查)成绩评定可采用百分制或五级计分制。

(3)课程考核的总成绩(即学期成绩)应严格按该课程考核方式审批表中批准的方式进行评定。考试课程的平时考核评分标准及考查课程(试卷考试除外)考核的评分标准由各院系根据课程性质负责组织拟定具体的量化评分标准,其考核原始资料由院系保存。

(4)被取消考核资格及缺考者成绩计零分。

(5)阅卷完毕,教研室(或任课教师)应以课程的教学班为单位进行试卷分析和成绩统计,并填写《试卷分析表》,经教研室主任签字后交课程所属院(系)存档。

(6)学生不得随意查卷。特殊情况可由学生提出申请,辅导员签署意见,经课程所属院(系)主管领导和教务处批准后,由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核查。

(7)试卷评阅结束后,在相关人员自查的基础上,各院(系)主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要组织有关人员对本单位的试卷质量、试卷评阅、试卷分析、成绩登录、考试管理等情况进行抽查。自查工作可以采取随机抽取方式,抽查率不低于10%。

学生考核成绩出现优秀率过高或及格率过低等情况,试卷命题人应做出解释。检查中若发现试卷错判或成绩登录有误,需按本办法“成绩登录”的有关规定进行更正。

(8)学校将不定期对各院(系)的考试组织和管理、试卷质量、学生成绩单进行抽查,并将检查结果作为院(系)日常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依据。

7.成绩登录

(1)学生成绩进行有差别记录,即所有成绩都按实际成绩登录,并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2)教师阅卷结束后,应在教务管理网站上登录课程成绩。在登录成绩时应认真校对不得有误。教师登录成绩时间一般应在考核结束后三天内完成(特殊情况须事先提出,院(系)主管领导批准,教务处同意)。

(3)教师登录成绩后需打印成绩单,成绩单上不得有涂改痕迹,否则无效。成绩单经教师签字并由课程所属教研室主任审核、院(系)主管领导签字后,连同学生答卷等考试资料装订后交到课程所属院(系)办公室存档。

(4)成绩一经登录,任何人均不得随意更改。确因阅卷、成绩登录等工作疏忽,经复核需更改的,由任课教师提出更改申请,课程所属教研室主任签署意见、课程所属院(系)主管领导审核,教务处长批准后,任课教师持《成绩更改申请表》和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到教务处更改。学期成绩(包括补考等成绩)的更改应在当学期至下一学期开学两周内完成。

8.课程考核材料的管理

课程考核材料由课程归属院(系)按照《重庆科技学院课程考核归档材料装订规范》的要求进行归档管理和保存。

三、教学纪律与奖惩

(一)教学纪律

1.承担教学任务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承担什么教学任务由教研室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分配,报院(系)负责人审定。教师不得无故拒绝接受教学任务。

2.课表排定后如无特殊原因不得变动上课时间、地点或更换教师,更不能由教师擅自与学生商定停课或调课。任课教师因病、因事请假不能上课时,教研室应指派其他具有任课资格的教师代课,如无人代课时,应及时提出调、停课申请。

3.教师因故要求调课、停课,必须按学校的相关规定完善手续。教师个人申请的调课、停课,由教师本人办理并通知学生;学校统一安排的调课、停课,经主管校长批准后由教务处负责通知各教学单位。教师调课后应及时给学生补课。

4.任课教师必须严格按规定的内容和进度教学,在保证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讲述自己的学术观点,也可以介绍不同的学术见解,但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不得讲述与课程无关的内容,也不能任意增减课时和变动教学大纲。任课教师要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拖堂、不提前下课。

(二)奖惩

1.在教书育人、教学质量、教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可按学校设定的教学奖项的评选程序和方法,申报、评定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等。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2.凡违反《重庆科技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相关规定的,将根据教学事故等级进行相应的处罚。

3.经教学检查,学生与同行教师反映教学效果极差的任课教师,必须限期改进教学,逾期不改者应调离教学工作岗位。

4.对教师的鉴定、考核、奖励、处分等材料均应归入教师本人业务档案。

四、教学研究与改革

开展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要求任课教师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每两周保证用一个单元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内容包括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等。通过教学研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同时,通过这些活动来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让他们更快的提高教学水平。

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规范 篇2

一、数据库规范化理论

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的目标是得到一组满足用户需求的关系模式, 旨在设计出一个“好”的关系模式, 这里的“好”指的是数据拥有较少的数据冗余度和操作异常, 以便我们对数据进行高效的管理。

例如, 需要建立一个描述学校教务的数据库, 有学生表student的属性集合U = { Sno, Sname, Sdept, Mname, Cname, Grade} , 其中Sno表示学号、Sname表示学生姓名、Sdept表示所在系、Mname表示系主任姓名、Cno表示课程号、Grade表示成绩;现实世界已知事实的语义: 一个院系有若干学生, 一名学生只属于一个院系; 一个院系只有一名系主任; 一名学生可以选修多门课程, 每门课程有多名学生选修; 每个学生所学的每门课程都有一个成绩。如何判断student是不是一个“好”的关系模式呢? 经分析, 关系模式student有如下问题:

1. 数据冗余

如果一个院系有1000名学生, 而且每名学生大约选修了20门课程, 则院系名称和系主任姓名就要重复出现20000次, 造成了巨大的数据冗余。

2. 插入异常

如果一个院系刚成立, 暂无招生, 或者虽然有学生但尚未安排课程, 按照实体完整性的原则, 就无法把这个院系及系主任的信息录入到数据库。

3. 删除异常

如果某院系的学生全部毕业且无新生的情况下, 我们在删除该院系学生信息的同时, 把这个院系及其系主任的信息也一并删除了。

4. 更新异常

如果某系更换系主任或更换院系名称后, 系统必须修改与该院系相关的每一条记录;若有一条记录中的数据未实时更新, 就会造成数据不一致现象。因此, student不是一个“好”的关系模式。事实上, 数据冗余和操作异常现象产生的根源, 就是由于关系模式中属性间存在着复杂的依赖关系, 这种依赖都称为数据依赖。对于关系模式student ={ Sno, Sname, Sdept, Mname, Cname, Grade} , 其属性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看出, 关系模式student中存在一定的数据依赖, 如学生学号和学生姓名、学生学号和院系名称、院系名称和系主任之间都存在着依赖关系。

关系规范化理论正是用来改造关系模式, 对于“不好”的关系模式, 通过分解关系模式来消除其中不合适的数据依赖, 以解决插入异常、删除异常、更新异常和数据冗余问题; 对于关系模式student, 依据规范化理论的指导原则, 若消除数据冗余、异常等问题, 可将关系模式Student分解为三个关系模式: S ( Sno, Sname, Sdept) 、SC ( Sno, Cname, Grade) 、Dept ( Sdept, Mname) , 可基本解决以上问题。

二、确定理论教学的关键点

数据库规范化理论中, 通常是通过一个关系模式是否属于某一范式 ( Normal Forms, 简记为NF) 来确定其是否解决了数据冗余、操作异常等问题, 是否为一个“好”的模式。范式的种类与数据依赖有着直接的联系, 主要有1NF、2NF、3NF、BCNF等多种。一个低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 通过模式分解 ( 投影运算) 可以转化为若干个高一级范式的关系模式的集合, 这个过程叫做规范化, 关系模式规范化的基本步骤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 在范式的判断中, 主要是对模式中主属性、非主属性、部分函数依赖、完全函数依赖、传递函数依赖、多值依赖的判别。关系模式中, 属于候选键的属性称之为主属性, 反之则为非主属性, 则候选键则成为主属性和非主属性的判断标准, 故候选键的判定是规范化理论的基石知识点。

数据库定义中, 如果关系模式中某一个属性或属性组能够唯一决定关系中其他所有属性的值, 而且其真子集无此性质, 则称这个属性或属性组称为该关系模式的候选键。在很多教学中, 很多教师忽略了候选键判定的重要性, 再加上时间关系, 直接省略掉候选键的规范化计算, 故造成很多学生在应用中判别不清, 跟着感觉走的现象严重。

在关系数据库理论中, 关系模式中属性集的闭包可判断属性是否为候选键。故在设计数据库时, 需要找出不同属性间的函数依赖, 根据这些依赖关系, 计算出关系模式中各属性集的闭包, 进而确定该关系模式的候选键。例如关系模式STC ( SNO, SN, SA, TN, CN, G) , F = { SNO→SN, SNO→SA, ( SNO, CN) →G} , 经过属性集闭包的计算, 得出STC的候选码为 ( SNO, CN, TN) , 该计算结果准确科学, 而不是某人看出来的或者感觉出来的。

三、结束语

数据库规范化理论可有效的消除数据依赖引起的冗余、异常, 在数据库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针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大量定义和概念类的知识点, 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地介绍知识点, 而应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 明确教学目标, 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程的学习, 使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结合落到实处, 真正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摘要:数据库规范化理论是数据库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对应用系统的数据库设计起着重要作用。针对其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案, 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加以说明。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据库规范化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

关键词:数据库,规范化理论,函数依赖,范式

参考文献

[1]王哲, 姜姗.《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11) :166-167.

[2]王艳, 沈晓晶, 赵慧娟.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 2012, (2) :54-57.

如何规范烹饪实训课程教学 篇3

明确中职学校的实训课程二大特点

烹饪实训课程在设置上受到教学模式、实习经费、师资力量、观念认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理论课、基础课的安排率普遍高于实训课,致使教师难以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学生也出现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脱节的现象。这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很难开展有效而又扎实的烹饪实训课程教学。

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差,但他们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对于实训课程的教学充满兴趣与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實训,熟练掌握操作技能。除此之外,还应该提高专业教师的烹饪操作技能。在有些中职学校,烹饪教师就是酒店厨房的师傅,他们虽有过硬的操作技能,却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在教授学生方面很难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与技巧。同样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水平较低,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烹饪实践的教学质量。

规范实训课程教学实施

规范实训课程教学,教师首先要统一编制实训课程大纲、实训课程教案、实训考核标准,实训报告、实训总结、实训成绩测评等工作,明确规范实训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实训教学的课程要合理安排进度,充分保证学生在实训课程中能够通过练和做,更加稳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其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五到”,即心到、眼到、腿到、口到、手到。心到:即是教师要赋予丰富的情感,表现在爱心、细心、耐心和信心。中职学生有时过于活泼好动,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教师没有做到心到,很可能学生会出现反感,实训课程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眼到:即是教师在指导中要善于观察,做到“眼观六路”,观察学生是否按照要求规范操作,观察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看准问题,及时纠正,保证学生的每一个操作动作都能够达到正确性和规范性;腿到:在实训指导中发现的问题都是靠教师的双腿发现的,通过不停地走动,看到每个学生操作训练的姿势,操作的步骤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才能保证学生操作技能的质量;口到:烹饪实训课程通常会出现实训人数过多,不能保持安静的教学环境,再有教师精讲示范时间有限,导致有些学生往往会忽视教师对技术要领和关键问题的讲述及演示,在自己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又不好追问,从而导致不能很好领会和掌握操作技能。所以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发现的问题重点突破,精讲细透,使学生明确操作失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手到: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勤动手,对个别差异性的学生进行手把手指导演示。学生掌握一种技能就是要通过反复的示范——模仿——体会——操作,才能达到熟练,才能为自身所用。

坚持实训三大原则

安全第一的原则。烹饪实训课,是一场刺激的教学过程,它存在很多潜在的危险性。比如在刀具的使用上,如果不注意使用方法或者学生之间出现打闹现象,极大可能地会出现安全事故,很难防微杜渐。所以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安全教育作为不可缺少的教育教学内容,严格要求学生听从指挥,规范操作,增强安全意识,在确定保证人身安全的情况下训练技能,提高水平。

以练为主的原则。实训课不同于理论课,应当以少讲多练、少说多做的方式进行训练,才能让学生完全掌握技能,才能在基础的菜肴上进行创造、创新。

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原则。首先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菜肴的设计、原料的准备到菜肴的成品,在保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去创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规范实训课三大环节

做好实训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前准备的是否充分,是学生技能训练能否达到要求的第一步,在物质方面,要提前准备好实训地点、实训原料、实训工具及设备等。在思想方面,要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熟练掌握各环节的知识目标、技能要求、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做好实训课前的知识精讲及示范。这一环节决定了实训课成败的关键,教师要将操作要领做到精儿不散。精确地简明扼要的讲述实训课程的理论要求、实训目标、实训步骤、实训安全要求及其他注意事项。在教师给学生进行示范过程中,通常可采用慢动作演示法、分解步骤演示法、重点演示法、边讲边做演示法等教学方式,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做好学生自主操作过程中的指导。首先在实训课程教学中,尤其是教师的精讲示范之后,需要重点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确保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操作任务。其次通常烹饪专业的实训课程,都是将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这个时候有些学生就会出现懈怠的情绪,因此我们不但要严格控制课堂纪律,还要时常对学生进行巡回教学,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指导,做到帮助学生排除操作中的障碍,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做好实训课后的总结反思。对学生的实训操作应严格要求独立完成,并认真填写实训报告。在学生结束实训操作后,应对学生的实训成品进行点评,点评方式可采用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个别点评、技术点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和分析在操作中存在的错误,及时梳理存在的不足,才能更加巩固操作技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将烹饪实训课程教学规范化、标准化是减少烹饪实训课潜在危险性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利条件,更是为胜任工作岗位建立夯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苏州市太湖旅游中等专业学校)

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规范 篇4

4.课程设计选题的形式及内容主要有:

(1)设计型:学生应按要求编写出设计计算说明书,指出所用公式、系数来源及理由,分析计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完成一定的图纸量,图纸的数量和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规范和专业设计要求。

(2)实验型(此类课程归入实验类课程模块):要求实验科学、合理、难度适中,其实验方法正确并可重复,能独立制定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和设计计算要求与训练。

(3)计算型:具有设计方案和逻辑框图,其计算内容有一定的专题性,参数合理,计算方法正确,完成一定数量的上机及编写出一定数量的程序。

三、课程设计任务书

1.课程设计任务书是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纲领性文件,是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应该完成的基本的教学要求。

2.课程设计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经教研室主任审定后生效。3.课程设计任务书应包括以下的内容:

(1)题目;

(2)应完成的工作和设计要求。(3)已知技术参数。(4)设计进程要求。(5)推荐参考资料。(6)考核及要求。

(7)指导教师签字与教研室主任审定。

4.课程设计任务书的格式因课程设计类型和课程不同而不同,指导各门课程设计的院系也可参照学校颁发的样表制定其任务书格式。纸幅大小为A4。

5.课程设计的每一题目均应有相应的任务书。

四、课程设计图纸及说明书(或论文)

1.凡需要完成设计图纸的课程设计,完成的绘图量由院系的教学委员会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并在课程设计任务书中提出明确的要求,难易应该适中,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

2.对不需要绘图而是写论文的课程设计,则需撰写一篇完整的论文。字数一般应达到每周不少于工科1200字,文科1500字。具体要求可由各院系按照课程特点规定。格式规范要求参照相关期刊论文的格式,正文用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打印或手工书写,封面用学校同一的标准封面装订(A4幅面)。

3.课程设计图纸及说明书(或论文)由课程所在学院系(或教研室)负责保管,保管时间至少3 年,对于有示范意义的优秀课程设计图纸及说明书(或论文)保管期限可适当延长。

4.课程设计的质量要求

(1)学生应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书的各项要求和任务。

(2)课程设计说明书一般应包括:前言、基本原理、设计计算书或实验报告、结论、图纸(框图、流程图等)、参考资料等。

(3)课程设计说明书应书写工整,正文用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打印或手工书写,文句通顺,精练,逻辑性强,图纸和曲线的绘制应符合规范。封面用学校同一的标准封面装订(A4幅面)。

六、对学生的要求

1.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对课程设计重要性的认识,自始至终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参加课程设计工作。

2.培养正确的设计思想,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对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和创新精神。

3.严格要求、自觉遵守纪律,学生每天必须按正常上课时间到设计室进行设计。

4.学生在设计室必须保持肃静,不得做与设计无关的事情。5.学生应保持设计室清洁,每天要安排值日生进行清扫。

6.学生必须按要求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不得申请减免设计任务量。

七、质量监控与考核

1.课程设计进行过程中,院系负责人要定期进行检查。教务处和教学督导有关人员要进行随机抽查。

2.教研室要审定课程设计题目、任务书和安排指导教师;检查课程设计的教学;督促指导教师按时完成学生课程设计成绩评定和登录学生成绩;按规定保存相关档案材料;总结课程设计教学工作。

3.课程设计结束时指导教师应认真检查学生完成设计的情况,汇总考勤结果。4.课程设计2周及以上的,结束时应组织设计答辩,由各教研室提出答辩教师名单(2名及以上)及答辩安排,通知答辩教师和学生做好准备工作。

5.答辩教师应依据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认真审查学生设计质量,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按统一的评分标准评定成绩。

6.课程设计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成绩,并打印二份成绩单于答辩结束后三天内报送课程归口院系及教务处备案。课程所在院系应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制定评分标准。课程设计成绩参考评分标准见附件6。

7.课程设计成绩为优秀者一般不超过完成课程设计总人数的25%,优良比例不超过完成课程设计总人数的70%。课程设计属下列清况之一的应评为不及格:

(1)设计(论文)工作态度不认真、纪律松懈。未经批准缺勤时间累计超过实际设计时间的20%者,成绩按不及格处理。因病缺勤时间累计超过实际设计时间40%者,应停止设计,不记录成绩,随下一年级重做。对迟到、早退次数累计超过设计天数四分之一者,除对其批评教育外,该生设计成绩在原定成绩基础上降低一个等级,经教育仍不改正,情节严重者,经院系主管领导批准可取消其课程设计资格,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2)设计(论文)过程中有作弊行为,如抄袭别人成果等。(3)设计(论文)有原则性错误。(4)设计说明书(论文)达不到基本要求。

(5)课程设计期间屡次违反教学规定且不听劝阻者。附件:

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5

关于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羊 红

【摘 要】在教学中,围绕着这些特点,我们的设计理论教学进行着两个方向的运动,一方面是生动的实例状态进入到抽象的理论形态,另一方面是从理论形态转为具体的设计实践。它们最终汇聚于一点:理论内化为人设计意识的一部分。

【关键词】理论课的实践;知识内化;设计理论与实例

在艺术设计专业全部所学课程中,作品是活生生的、视觉化的东西,是容易让大众亲近和鉴赏的,设计师在创作他们作品时,其哲学、美学、设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思考凝结但隐藏在视觉形象中。但当设计实例归结上升到理论高度,成为教材内容时,开始静态化、平面化、抽象化,特别是抽象化后,生动的、可感知的部分在离我们远去,吸引力也在离我们远去。如何在知识的掌握和课程的吸引力上找到平衡点,笔者进行了一些总结和尝试。

一、处理知识点与实例的关系

一个知识点往往有证明它的经典实例。我们在讲授该知识点时,利用其经典实例,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原始人在制作和使用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大脑在发展,外在的世界成为意识认知的对象,认识对象、美的观念、设计意识等人类独有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缓慢地发展起来。石器形制的变化、陶器的色彩、纹样是清晰、直观的,我们进入到这些图片暗示出的原始世界中,设计起源的认识就显得自然而然了。其他的知识点,如农业社会的设计特点,也可以从农业文明的设计器具中得到实证。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它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也体现在抽象的设计理论中。但理论创新我认为要紧密结合设计实践,减少思辨所生成的理论。设计理论虽说是具体设计实践的总结和概括,但它一旦生成,就有其内在的运动规律。艺术设计理论作为融众多设计实践的理论形态,其必然为艺术设计实践提供前提和基础,它为艺术设计人员在艺术设计道路上节省了大量的理论摸索时间,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重视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重要作用,采用具体实例来阐释理论的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

二、理论课的实践

我要求学生在网上搜索相关的理论与实例。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诸如讲到现代设计和后现代设计时,除了课程上的理论和实例外,因为仅仅课堂上的理解是相当有限的。现代设计和后现代设计有众多的实践和争论,而且又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自然有莫大兴趣,而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当学生学习消化着自己搜集来的东西,他们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自然也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当然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而且把其他人的观点,特别是不同人对同一现象互相矛盾的观点,转化成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信息搜集的结果是要形成自己的认识(可以不全面),这是理论课程实践的要求,这个过程的理论实践提高了同学的辨析和总结能力。

接下来可进行讨论课,把上面理论实践的知识延续与升华,这是理论课程实践的另一种方式。注意理论与实践的交互运动,促进理论知识更好地用于实践。设计比赛和设计项目是检验设计理论具体实践的很好方式。理论的实践当然更多地体现于实践性强的设计课程中,我们很多老师是理论与实践课程双肩挑的。参与比赛或项目,我们首先在理论上进行思考和定位,然后再具体设计实作。最后形成的具体化的实体里面,仍然融合很多精神性的、理论化的东西。所以,设计比赛与项目应争取理论老师的加入,只有这样,才更助于这些设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为一体。

三、知识内化

我们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和能力作为评判该门课程效果的依据,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育指导方针下。知识的内化因此显得特别重要。“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点的传授,而应该提升至个体自我设计思想的生存,意即完成意义的建构。学生学的任何东西最终都是通过自己的构建、内化完成的,我们要将设计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设计意识的一部分。理论知识对于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它以无意识的方式流动出来,影响着设计者的认识和实践,但理论的建构却需要通过明确的意识活动。具体可以通过这两种途径:

1.注重对设计实物、设计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并与所学的理论相联系

前面我们已经论证过,设计理论知识多来源于具体设计的总结与概括,因此思考并总结设计实物和设计现象就显得很重要。这里有一个双向过程,一方面从具体的设计中去概括它的抽象形态,另一方面运用抽象的知识来解释和分析具体的设计。这个交互过程并不止于解释与说明,其往往能扩展为新的理论形态,并产生新的设计可能。

2.注重理论考试试题的设计

考试当然是促进知识内化重要的途径,因此考题的设置显得很重要。设计理论课程的开设已有十数年时间,积累起了自己的题库,为学生掌握该门课程提供了保障。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有时是通过设计实践来完成的,有毕业学生与我交谈时说到,他在完成某项业务时,经常会想到老师曾经讲过的理论方面,这当然是对我们努力的认可。因此,理论考试试题设计可以不以抽象的问答为主,而换作学生已有的设计或可能的设计的内容组成的试题,只是回答时我们更强调它的具体理论运用的能力。这样的考试不仅更新颖一些,而且设计理论知识此时已经成为一个活的东西,而不是死的知识。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篇6

一、课程论基础

1、课程的类型

(1)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2)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

2、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需求(2)学科知识水平(3)学习者身心发展需求(4)课程理论

3、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基本主张、评价(书289页)】(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基本主张、评价】(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基本主张、评价】

4、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5、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即教材、即学习经验、即学习活动

6、课程资源存在的类型

(1)按资源的空间分布,大致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2)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区分,有素材性资源和条件资源

(3)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区分,有政治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物理课程资源、化学课程资源、生物课程资源、音乐课程资源、美术课程资源等

(4)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区分,有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5)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有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6)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区分,有可预设的课程资源和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

7、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所、专用教室等(4)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研究成果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8、课程 选择的依据

(1)课程目标(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3)社会发展(4)科学文化知识

9、课程组织的原则和方式

(1)课程组织的要素(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2)课程组织的原则(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3)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直线式与螺旋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10、目标模式即“泰勒原理”

(1)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2)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3)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4)课程评价

11、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1)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2)课程实施的相互调适取向(3)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

12、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1)改革本身因素(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实施者对改革认识的清晰程度、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2)学校内部的因素(校长、教师)

(3)学校外部的因素(社区与家长的影响、政府部门的影响、社会团体的影响)

13、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改革的目标、主要内容

(1)背景:(国内背景、国际背景 书297页)(2)目标:(总体目标、具体目标 书298页)(3)内容:(课程结构的变革、课程标准的变革、教师角色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评价的变革、课程管理的变革)

二、教学论基础

1、教学的基本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备课的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课的三个计划: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语言艺术)、(教学进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板书规范)、(态度从容自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意义、形式、要求 书305页】(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 与评定:【意义、学业成绩检查的方式、学业成绩检查基本要求、学

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 书305页】

3、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

4、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书307页)

(1)讲授法(2)谈话法(3)读出指导法(4)演示法(5)参观法(6)实验法(7)练习法(8)实习法(9)讨论法(10)发现法

5、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2)教学内容的特点(3)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4)教师本身的素养(5)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规律指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联系。教学过程的 基本规律是教学规律中高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主要 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知识传 授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心理准备(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效果

8、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教与学、师与生双方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教学活动的动态运动(1)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是“明确教学目的和目标”

(2)教学过程的第二环节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展开教学活动”(3)教学过程的第三环节是“对教学内容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评定”

9、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1)优越性:【(它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它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2)局限性:【(它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10、个别化教学(书313页)

(1)个别化教学的含义、特点、优点、缺点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2)注意问题:学习的步调、教学目标、学习活动或材料、评价学生的手段、个别辅导

11、分组教学的概念、类型

(1)概念:按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2)类型:能力分组、作业分组

12、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2)反馈调节功能(3)区分和鉴别功能(4)激励功能(5)导向功能

13、教学评价的类型

(1)根据评价的标准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差异评价

(2)按照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4、教学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原则(2)客观性原则(3)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4)主体性原则

(5)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6)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15、常见的教学模式

(1)范例教学模式(2)抛锚式教学模式(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4)传递—接受教学模式(5)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三、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1、导入技能

(1)导入要注意:趣味性、启发性、迁移性、目的性

(2)导入方式:衔接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激疑导入法、演示导入法、实验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典故导入法

2、提问技能,课堂提问的过程阶段

(1)拟题阶段(2)引入阶段(3)列题阶段(4)听答阶段(5)评价阶段

3、讲授技能要注意

(1)讲授的科学性(2)讲授的教育性(3)讲授的启发性(4)讲授的适应性(5)讲授的情感性

4、板书的技能

(1)板书的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以美得熏陶、影响学生的学习品质

(2)板书的内容:教学材料的内在逻辑结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内容的补充说明(3)板书的主要格式:提纲式、词语式、表格式、结构式、图示式、版面式

5、结课的类型、过程

(1)类型:认知型结束、开放型结束

(2)过程: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6、说课的类型

(1)研讨性说课(2)评价性说课(3)检查性说课(4)主题性说课(5)示范性说课

7、说课的基本内容

(1)说教材【(说本课内容在本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作用)、(说本课的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及依据)、(说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

(2)说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预估学生对新的学习的关注和接受程度)、(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3)说教法及依据(4)说学法及依据(5)说教学过程(书331页)(6)说板书设计(7)说教学反思

8、教学实践中,教学智慧主要基本特征

(1)实践性(2)个性化(3)集成性(4)高效性(5)创新性

9、教学智慧的生成要素

(1)教学经验(2)教学思维力(3)教学执行力

四、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1、教育论文的结构要求、一般步骤

(1)结构要求: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一般步骤:选择论题、收集资料、确立主题、安排结构、修改润色、投稿发表

2、教育叙事的特点、分类、写作规范

(1)特点:事件的真实性、事件的典型性、情节的完整性、具有问题性、讲究细节性、结构的灵活性、具有感悟性、教育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

(2)分类:叙议式、反思式、陈述式、比较式、点评式、质疑式

(3)写作规范:正确认识教育叙事的文体、注重一事一得、注意细节描写、养成善于观察与勤于思考的习惯、博览群书,注重学习

3、教育随笔的特点、形式、写作

(1)特点:随便、随时、随手、随心(2)形式:借事说理、夹叙夹议(3)写作:要新颖、独创;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小中见大;列举事例要具体生动;

借助语言文字为文章增色加彩

4、教育案例的特征、构成要素、应注意事项(书348页)

(1)特征:固定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固定的写作内容和选材特点、注重分析强调典型(2)构成要素:标题、引言、背景、主题、案例问题、情境与细节、问题的解决、反思与评价、附录

(3)应注意事项:关于确定主题、关于教育案例、关于案例分析、常见的毛病及对策

5、教学反思的内容、方法

(1)内容:记成功之举、记“败笔”之处、记教学机智、记学生见解、记再教设计(2)方法:从怀疑处反思;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从转换时空处反思 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从事物本质处反思

6、教学工作计划的特点

(1)预见性和可行性:制定计划要对未来一段或一个时期作出科学的预见,如基础条件如何、前景如何、目标高低、措施怎样等等,对各种问题可能出现的情况,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正确的估量。没有科学的预测,也就没有计划。制定计划,就是为了执行。对未来的预测,应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切忌盲目地、无根据地制定计划,否则计划就没有可行性。

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规范 篇7

1 ACLS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1.1 教学团队的规范化

按照美国心脏协会 (AHA) 的ACLS课程标准, 指导教师应具备5年ICU或麻醉工作经验并获得AHA颁发的ACLS证书。广东省内具有AHA授权的培训中心位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其颁发的BLS/ACLS证书可作为资质参考[1]。我院从实际出发, 由1名具有多年临床麻醉工作经验的主任医师和2名从事ICU工作的主管护师担任教学顾问, 并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前往粤北医院ICU接受ACLS技能培训。

1.2 培训对象的选择

为临床医学本、专科高年级学生, 具备一定的急救医学知识, 并已完成CPR相关理论的学习, 通过BLS考核者。设学习小组, 每组4~5人。

1.3 实验条件的规范化

急诊医学实验室中配备了多套BLS复苏模型和高仿真急救人系统, 以及相应抢救设备如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气管插管套装、面罩-球囊、注射泵/输液泵等, 同时提供电除颤、气管插管、动静脉穿刺等模型以开展单个模块训练。

1.4 课程教授形式的规范

1.4.1 利用教学录像指导单个模块训练

学生通过观看权威教学录像, 熟悉电除颤、气管插管、呼吸道管理、建立静脉通道与药物治疗等模块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流程, 然后在相应模型上练习, 或边看边练。教师只能指出操作中的错误, 不得进行解说与演示。各模块的训练时间不做硬性规定, 考核合格后即可进入其他模块的学习。

1.4.2 借助高仿真复苏模拟人进行综合训练

学生通过所有模块的测试后, 借助ACLS高级复苏模拟人进行综合训练。我院于2010年底购买了天堰公司交互式急救人系统 (升级版) , 其模型可逼真地模拟呼吸系统解剖和胸廓顺应性, 可对气道开放、按压频率和深度、人工通气量等提供实时数据反馈, 还可进行模拟除颤、注药、气管插管、监测动脉血压和脉搏等操作, 施救者可通过意识 (发音) 、呼吸、脉搏、血压及瞳孔大小判断复苏是否成功;同时, 该系统具有交互功能, 教师机可以通过计算机编辑患者信息如发病背景、生命体征、心电图等发给学生机, 并可调节模型的气道情况、血压、脉搏、瞳孔大小等生理参数, 模拟出逼真的临床病情。学生应在正确识别心跳呼吸骤停的基础上, 充分使用BLS/ACLS中各项基本技术开展全方位抢救, 直至自主循环恢复;当抢救失败时, 系统自动生成意见, 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1.4.3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 (PBL) 穿插于各训练环节

教师提出关键性问题或指出学生常见操作错误, 以此为中心展开小组讨论;也可通过提供多个典型病例如冠心病、淹溺、窒息、外伤、触电等所致的心跳骤停或设置多种临床情景如连续5个CPR循环后患者仍无反应、一次除颤不成功或球囊-面罩通气时患者出现食物反流等, 让学生作出临床判断和决策。当得出正确结论后, 直接运用于现场操作。

1.4.4 重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借助以上交互系统, 我们将每个子系统的学生进行角色分配:1人担任现场指挥、2人轮流胸外按压, 1人负责气道管理、1人开通静脉通道和给药, 操作熟练后进行角色轮换。强调角色间的配合应准确、到位、争分夺秒, 最大限度减少胸外心脏按压的中断。

1.5 评估标准的规范化

ACLS课程标准化评估主要依赖于反馈装置提供的客观数据, 但准确性与产品的质量密切相关, 故我们并没有摒弃传统分项计分的方法, 以便随时对比、校正, 但笔试成绩不应作为主要评价手段[2]。

2 ACLS规范化教学的实际效果

2.1 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

视频指导下的单模块训练使教学内容简单化, 并且使内容与操作保持一致, 减少了教师授课的随意性和不规范行为, 避免了偏离课程进程的潜在干扰[3];PBL教学法的介入使教师与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共同解决关键性问题, 学生随即动手实践, 快速学会相关技能, 理论与实践课时合二为一, 明显缩短了教学时间。

2.2 培养了学生临床决策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可随机挑选临床情景并设置ACLS模拟人的复苏终点, 使学生无法预见复苏结果, 遇到困难时要求学生立即作出正确反应, 否则复苏失败。经历复杂多变的临床情景后, 学生们普遍感到自己的决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模拟抢救中大家认识到, 只有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规定操作, 才有可能救活患者, 而只有出色的领导能力和默契的团队合作, 才能做到争分夺秒。

2.3 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ACLS模拟人能逼真地表现出患者恢复心跳呼吸的情景, 给学生们带来了抢救成功的喜悦, 提高了学习兴趣;而遇到失败, 他们便主动求助于新指南, 希望能找到指导规范化训练的原始资料, 并试图弄清其根由, 使CPR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3 讨论

3.1 在医学生中开展ACLS规范化培训的必要性

显而易见, 只掌握BLS技能远远应付不了临床所有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 尤其是在专科不完善的基层医院。于本、专科层次的医学生而言, 他们很少主动学习指南, 进而对ACLS望而止步;接下来的临床实习中, 由于心脏骤停的突发性以及责任人员顾及临床风险, 他们几乎不可能参与全程抢救, 即便以后走上工作岗位, 也只停留在BLS的认知层面和操作水平。规范化的ACLS培训更大程度是从实践反观理论, 有很强的目的性, 从而易化了理论学习;通过BLS和ACLS的综合训练, 真正提高了学生们的CPR操作水平, 有益于日后的临床实践。另外, 逼真的ACLS模型所模拟的各种临床情景加深了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认识, 丰富了多学科背景知识。

3.2 ACLS规范化教学还应进一步提高软硬件水平

目前, 国内BLS/ACLS培训中心建设比较落后, 具有AHA认可导师资格的教师也很少。各医学院校可选派潜质教师前往AHA认证的培训中心学习, 一方面获取BLS/ACLS证书, 另一方面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 应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 升级改造CPR模型特别是ACLS模拟人, 以适应新指南的要求。另外, 还应完善课程评估标准, 其理想状态是, 当受训者在通过测试2周后, 仍能再现良好的CPR技能, 6个月内有改善趋势[4]。

参考文献

[1]高明榕, 李玉杰, 成守珍, 等.基础与高级生命支持技术 (BLS/ACLS) 的规范化培训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11) :83-84.

[2]Rodgers DL, Bhanji F, McKee BR.Written evaluation is not apredictor for skills performance in an Advanced CardiovascularLife Support course[J].Resuscitation, 2010, 81 (4) :453-456.

[3]Einspruch EL, Lynch B, Aufderheide TP, et al.Retention of CPRskills learned in a traditional AHA Heartsaver course versus30-min video self-training:a controlled randomized study[J].Resuscitation, 2007, 74 (3) :476-486.

理论课程教学工作规范 篇8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 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022-01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在很多小学生里也表现出了这一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可以能够吸引这些具有特点的独生子女的兴趣,在兴趣下学习,教学一直都在改革,目前又提出了一个新概念,那就是新课程改革。

1 什么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让课堂的模式是多维互动的而且对创新有利的一个活动体系,使创新作为整个课堂的教学灵魂。在着重体现创新教育的大方向下,课堂仍然还是教育的一个主阵地,但是我们知道只有课堂是创新的,培养出的人才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这样的学生才更具有创新的思维和精神。对于小学的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基础教育来说,要將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作为目前创新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在这里我们说创新教育还有创新思维、人格和技能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如何能够实现创新这个目标呢?它除了对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根据创新的要求进行更新,将教育的角色进行转变之外,其实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是更重要的。首先教师对所教课程的创新设计,要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贯穿,同时,教师的创新能力也在认可强化以及提升。

新课程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化。现在就小学的语文教育来说,把课堂中小学老师同小学生以及教学的资源如何紧密结合在一起是现代教育改革方向之一,本文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对老师、学生、教学资源这三者进行关系的分析。使小学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达到创新的目标,最后实现两者个体的一个全面发展。

2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的新课程

2.1 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一个灵魂,它不但是整个教学想要达到的结果,同时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调节者。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会呈现出显性和隐性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目的都是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为学生制定的教学目标仅仅只是外在的,最终的学习目标其实是学生自己来制定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新课程背景下的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应该是小学生们根据自己老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再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结合起来,最后来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老师应该允许每个学生所设定的学习目标是不同的,同时,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效果来调整一下学习目标,还允许学生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是超过教师所设的教学目标。这样做才能将学生做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做到尊重个体。教师工作的目标就是努力地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初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之上将目标提高和发展。汉语本身的特点就是缺乏一些外在的形式标记、注重“意合”的一种语言,所以说,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该重视学生们自己的“自读自悟”。也就是重视学生们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悟出其中的情、理还有法也要学生们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精神和人格培养出来。如果学生有的没有悟出来,或者有偏差出现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旁做指导,做适当的点拨,就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文读懂,相信这样的教学效果远远要强于单纯的老师讲解。

2.2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去实践

过去的教学多数是以静态教学为主,静态教学的特点就是老师讲授得多,也就是学生听得多,实践的机会也就相对少些,动手能力也相对较差。其实学生的创新性这一素质也不是单单靠教师来讲解的,而是通过自己亲身参与到一些活动中来发展和培养出来的。创新教学应该是一种动态教学,它应该以学生自主的活动为基础。所以说,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要重视学生们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多实践,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听、读、思考、说、操作(例如说表演)的练习。在活动和实践当中,老师会去引导学生们将内在的思维活动和显现出来的一些语言上的交流活动、感知活动以及动手实践等等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多进行手脑并用,激发创新的灵感和欲望,培养创新的才干。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单单是重视语言和文字本身的一个训练,还要注重通过语言的文字训练来进行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可以从创新思维的角度发现和解决问题,并让这种思维方式变成持久、稳定的一个个人素质,让学生们可以受益终身。

2.3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做思维的训练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还要进行学生的思维训练。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做好思维训练的工作。第一,要在语言的训练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思维能力也是语言能力的一个基础,同时语言的活动又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积极的发展,所以我们可以说思维和语言是密切相连的。所以老师在作文、阅读、说话、听话的教学过程中,训练语言的过程中都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方向去促进。第二,在质疑问难中去进行思维的训练,教师要鼓励刺激学生去发问,这样就会使学生激起探索新知识的一个欲望,创新的思想。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小学老师要教会学生提出质疑问题。要注意看课文、注释、还有思考题,看了以后去想一想,还有哪些没懂的地方,之后去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这样学生就会从简单一些的字和词入手,之后再到段落、篇章和写作方法,最后可以同生活联系起来,同学生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这样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第三,用联想和想象的方式进行思维训练,汉语言文字的各种特征决定了它可以让学生们有更多的创新空间。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去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开拓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

3 结语

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无论学校还是社会对小学语文的课堂都提出了一些更高层次的要求,无论是小学语文教师还是小学生们都要迅速的适应这些要求,尤其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是国家未来人才的一个领路人,要将课堂内外积极的联系起来,在课堂上还有生活上进行两方面的来引导学生去如何创新学习,最终来完成实现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富强.小学语文自主探究“五环节”阅读教学模式[J].作文教学研究,2009(1):111-112.

上一篇:餐厅服务员岗位职责与工作流程下一篇:和谐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