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理论摘要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教学理论摘要(精选6篇)

教育教学理论摘要 篇1

一.现代教师的使命

1.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前面,要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生,首先要有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善于发现时代需求并积极采取行动的教师。努力学习,尽快适应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当代教师的首要任务。例如,当代中国教师大部分都是善于命令,不善于商量;善于管住,不善于引导帮助;善于课内讲授,不善于组织活动。并且重投入轻产出,重质量轻效率,重接受轻发现,重知识轻性格.重模仿轻独创。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增长才干,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2.担起“重塑中国人”的重担,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

民族素质。“重塑中国人”是21世纪对中国教育的呼唤,是现代中国人心中的呐喊,是承认落后不甘落后的宣言。努力学习,扬长避短,在学习中超越,在学习中创新,这是中国人惟一的选择。教师的担子就更重了,教师不仅要更新自己,更要更新学生,不仅要重塑自己,更要重塑学生。所谓重塑,主要是指打破过去的陈规陋习,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用明天的需求来呼唤人、要求人和培养人,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四大趋势,并以促进这四大趋势的发展为目的,重新设计我们的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勇于创新.并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教学风格。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教育理论的繁荣.最终都依赖于广大教师的教育创新。如果全国的教师都用一样的教材、一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我国的教育理论就不能繁荣,亿万禀性不同、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充分发展就不能实现,提高民族素质的努力就会在僵死的教条与模式中流于形式。所以说,要完成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的历史使命,每一位教师必须彻底解放思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只要是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就要大胆地创,大胆地试,不要迷信任何权威与模式。要知道,真正的最优教学方法,只存在于教师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中。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找到适合于每个班级、每个教师、每个学生的最优教学方法,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与风格。

二.现代教师的劳动特点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劳动的产品也是人,它所要处理的矛盾,也大都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作为教育人这一特定条件下的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它与体力劳动和其他脑力劳动相比,有其自身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由教师劳动的目的、劳动的对象和劳动的手段决定的。

教师劳动的目的是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的新人。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具有多边性、发展性和很大的可塑性,而且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教师劳动的手段也很特殊,可以说教师劳动的全部力量都构成了教育因素,都成了教师教育好学生的手段。

从现代教师的劳动任务、劳动对象、工作的方法手段以及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来看,我们认为现代教师劳动的特点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是由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影响的多样性决定的。从教师的劳动对象来说,学生是有道德、有感情、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和能力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既要面对全体学生施教,又必须注意因材施教;从教育的任务来说,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以及对学生进行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的任务;从教育的影响说,影响到学生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不仅有来自学校各方面的因素,而且也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就必须协调好这诸多影响和学生发展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们说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是因为要做好一个好的教师,其工作是艰巨的和繁重的。但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无数有用的人才。无论是领袖,还是将军,无论是艺术家、科学家还是作家,或者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在迈出人生第一步的时候,都要受到教师的教诲和影响,是教师用心血培育了他们。所以,教师的劳动虽然复杂艰苦,但充满了骄傲,也充满了自豪,这也是被赋予“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之一称号的原因所在。

2.创造性。

创造性是教师劳动的中心和基础。由于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思想感情的,是受社会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所以千差万别。而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其原因主要就是在于此。因此,作为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就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的创造性的设计和实施教育学生的方针和策略,并科学的预见其结果。教师既要按照统一的目标来培养学生,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

所以教师在劳功的过程中充满了创造,有时甚至在不自觉中进行着创造性教育的实践。我们说教师的劳动绝不是一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而是—种创造性的劳动。

3.示范性。

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依靠学识才能,而且也包括自己的心理品质、言行风范、治学态度、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这就是说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就不仅要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强的表率性和示范性。由于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过程,而学生的模仿性特别强。教师的言行、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情感、教师的意志品质,在学生面前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教师使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榜样力的品学和教师的德才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一个乐于而且善于为人师表的教师,不仅应当加强自己在学识才能方面的修养,而且还必须加强自己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修养,4.长期性。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管仲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际,莫如树人这说明培养人的劳动是要经过相当长的周期的,有赖于教师群体长期的共同努力。不仅从人的整体发展看,教师劳动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即使从某—个具体、局部的身心特点的发展变化看,某一缺点的克服等,都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这也是教师劳动艰巨之所在。也正是由于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才要求教师的活动不仅要从当前的社会需要出发,而且还应该从劳动结束时的社会需要考虑。因此,我们说教师的劳动总是指向未来的。

5.前瞻性。

教育具有的前瞻性。有人说“教育学就是未来学”.这不仅是教育者的现代语言,也是教育家的现代思想。社会进步已经使我们看到,教育将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教师正是这—任务的承担者。可以说,今天的教育事业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决定着明天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面貌。所以,作为现代教师必须要有超前的意识,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要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趋势,学习国内外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思想,不断的更新教育思想,把思想从课本、课堂和学校的围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要具有创造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批判精神;要有市场意识,必须使自己的工作适应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有民主和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助精神与自制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高瞻远瞩,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带领青少年奔向新世纪。

教育教学理论摘要

2010-10-12 10:58:25 文章来源:解放区教育局 作者:电教馆(阅读次数:

1149)

1.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特性。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全个性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一种教学是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关键要看它是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如:教学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要注重发展整体素质;教学关系要强调民主合作互助;教学过程要体现主动生动活泼;教学方法应启发内化转化;教学环境要和谐愉悦共鸣。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同时也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合作者。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特征:以学为中心,给学习者的主动发挥创设条件;创设真实的情境并引导学习者进入情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还要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3.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的主要内涵在于强调教育中要有“人”的意识:

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认识者、组织者,他的教学活动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体现创造性,获得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学生是主动性主体。学生只有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习进入一种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状态。而对于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特征,既是教师教育起作用的前提,更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不教。

师生双方共同受益。对学生来说,在教师的主导主体作用下,通过教学活动,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和情感控制能力日益增强,其主体性,即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获得了锻炼、培育和发展,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对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也是提升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的过程。

4.活动教学理论

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这种教学理念主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发展的根本方式,以弘扬主体性教育精神为本,重视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人格独立性;以丰富的活动方式,作为实施主体性教育的中介,强调“以活动促发展”,倡导主动学习。活动超越“教师中心”的桎梏,营建民主、互助、合作、和谐、愉悦和共鸣的师生关系;突破“知识本位”的局限,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整体素质发展为目的;在强调从“坐中学”向“做中学”转变,强调从“知识”向“能力”转变的同时,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5.我国自主教学回顾

教育教学理论摘要 篇2

关键词:摘要,翻译,豪斯

一、豪斯翻译质量评估体系简介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豪斯提出“译文若要与原文对等, 应该具有与原文同等的功能———既包括概念功能也包括人际功能的对等。而且, 这种功能对等应该通过相同的语用学手段来实现”。[1]简而言之, 就是用相同“手段”实现相同“功能”。

首先, 豪斯参考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将语域 (register) 理论引入修正模式。将各个评估参量分别嵌入到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范畴中:语场中嵌入主题与社会行为参量;语旨中嵌入作者时间的、社会的、地理的出身及其个人立场, 社会角色关系, 以及社会态度参量;语式中嵌入语言媒介与介入程度两个参量。[2]同时, 豪斯也将体裁 (genre) 的概念引入该模式, 以强化语篇功能。豪斯认为应该首先从词汇的, 句法的以及语篇的三个层次对原文各个参量进行逐一分析, 然后同样分析译文, 最后通过原文与译文分析结果的对比, 得出结论报告。豪斯用下面的图概括了修正模式的操作流程。

其次, 豪斯提出了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的概念。显性翻译即指译文读者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阅读的是译文文本而非原文文本, 译者为了向读者呈现原文的语言的, 文化的特点, 为了让读者体会异域文化, 不去对文化差异进行任何处理, 尽量保留原貌。显性翻译多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隐性翻译则指译者对原文中可能引起目标语言读者理解障碍的语言成分进行处理, 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体会到完全相同的文本功能, 译文读者并不能明显体会到自己读到的是译文而非原文。

再次, 豪斯引入了跨文化交际研究以及对比语用学研究的成果, 在隐性翻译的文化差异处理中, 提出了“文化过滤” (culture filter) 概念。

二、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摘要翻译的指导意义

1. 首先我们要确定摘要翻译是显性翻译还是隐性翻译:

摘要的原文语言必须是学术的, 规范的语言。英文译本是以学术的国际交流为目的的, 译文读者需要与原文读者感受到相同的信息及文本功能。因此, 摘要翻译显然属于隐性翻译。

2. 豪斯认为隐性翻译中译者必须考虑是否需要文化过滤。

豪斯强调文化过滤必须慎重使用, 盲目的应用会适得其反。由于摘要语言的规范性, 摘要语言不应该包含作者个人生活中的个性化语言特点, 例如作者的口头常用语, 方言俚语等。文化过滤即便应用也很少会应用在字词的处理上, 而是应用在语法差异上。例如:

原文:到清代晚期, 黑龙江的广袤地域仍然被史称“窝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

译文:Till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vast area was still covered by the Primitive forest called“Woji”.

原文中的词汇“窝集”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 是英文读者陌生的文化元素, 但是译者保留了这个名词, 没有使用文化过滤, 这是非常正确的作法, 因为专有名词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

3. 语场中各参量的指导意义

豪斯利用语场的概念来分析原文与译文的概念功能, 即作者是如何在词汇、句式以及语篇三个层次来服务主题的。豪斯指出, 有的语篇靠句子之间的句首重复来实现衔接, 而有的语篇, 靠句子之间的结构重复来实现衔接, 不同的衔接手段会对文章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不同衔接手段可以突出不同的重点。因此译者需要谨记衔接手段的意义, 尽量重现原文的语篇结构。下面, 本文将从语料库中抽取实例来分析说明语场中各参量的现实指导意义:

原文:该地区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光照充足, 具有良好地农业生产条件, 素有“北大仓”之称。

译文:This region has fertile land and a suitable climate, adequate illumination, which is good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So it is known as a big granary in north China.

从词汇的层次, 我们需要严格地考虑每个汉字的概念功能, 以原文中的“素”字为例, 它在原文中的含义可以根据新华字典理解为“向来”, 那么这个概念是否在译文中成功体现出来了呢?遗憾的是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译文中将它变成了“it is known as”, 原文的措辞偏于强调“历史悠久”, 而译文偏于强调“广为人知”。这属于概念功能的不对等 (mismatch) .

从句子的层次, 原文连用了三个四字格来表达这一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优越性:土地肥沃, 气候适宜, 光照充足。这种句式的优势在于突出、明了。那么译文是否成功复制了这一句式呢, 表面上看句式是一致的, 作者连续用了三个二字格来复制原文的四字格句式, 但由于两种语言语法的差异, 并没有原文突出性强, 我们不妨比较另外一种译文“With fertile land, suitable climate, and adequate illumination, this region has goo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在突出优势的功能上, 两个译文中后者的作用更强些。

4. 语旨中各参量的指导意义

豪斯利用语旨的概念来分析人际功能。首先, 分析作者的个人立场, 即作者个人对语篇内容的看法。论文摘要的作者当然是对自己的论文持肯定的态度, 力求通过摘要忠实全面而且准确地概括论文内容。那么为了重现这种人际功能, 译者应注意情态动词的使用, 尽量避免语气上、程度上的任何偏差。

其次, 分析社会角色关系, 在这个参量中, 豪斯会分析作者与读者的角色关系, 是平等的还是非平等的。摘要的作者是以学术权威的姿态写作, 还是以探讨者姿态写作会影响原文作者的措辞, 也需要译者捕捉到这种措辞选择。

最后, 分析社会态度。豪斯将社会态度划分为冷淡 (frozen) 、正式 (formal) 、探讨 (consultative) 、随意 (casual) 及亲密 (intimate) 五个等级。论文的读者是广泛而不确定的, 那么合格的摘要中, 作者的社会态度不会是随意 (casual) 或者亲密 (intimate) , 而应是正式的 (formal) 。译者需要配合原文的社会态度来选择词汇和语法。本文选取语料库中一处实例来佐证上述分析:

原文:林业经济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缺乏一种自觉的意识, 缺乏相应的经济政策的引导和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的配合, 加上林业经济自身的脆弱性, 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缺乏发展的后劲, 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肤浅的层次。

译文:Forestry economy is lack of self-consciousness during its development, and is lack of direction of correspondent economic policy and external cooperation of economic environment.Together with the fragility of forestry economy, the inadequate of national capitalism, lack of stamina of development, forestry economy stays in a passive and shallow situation.

根据豪斯的理论, 不难看出作者的立场是理性客观看待问题, 与读者的社会角色关系为平等关系, 没有权威语气, 社会态度为正式。从词汇层次上, 译者通过一些动词及形容词的名词化来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例如cooperation, fragility。

参考文献

[1]HOUSE, JULIANE.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M].Germany:GunterNarr Verlag Tubingen, 1977.

[2]屠国元, 王飞虹.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评估——J.House《翻译质量评沽 (修正) 模式》述介[J].中国翻译, 2003 (1) .

教育教学理论摘要 篇3

近2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20年,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恢复工作的20年,也是召开第一届全国摄影理论年会以来的20年,更是我们的社会发生急剧变革的20年。

一定的理论总是一定时代的社会实践的产物。摄影理论当然也是如此。20年来的摄影理论,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国策的大的时代背景下,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从这一阶段的摄影实践中总结和升华而来的。离开实践的理论难免是空洞的理论,然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也难免是盲目的实践。我们的摄影理论和理论建设,正是在理论与实践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中逐步发展的。

20余年来,在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摄影理论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1980年秋,中国摄影家协会重建了摄影理论研究部,随后又成立摄影理论评论委员会,接着全国各省市摄协以及其它一些摄影团体,也相继设立主管摄影理论建设的机构或专人,开展理论建设工作,学术研究的空气重又活跃起来。

20年来中国摄影家协会一共召开了六届(包括本届)全国摄影理论年会(或研讨会)。

第一届于1980年在北京召开,以邓小平同志在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辞为指导思想,一方面继续批判极“左”文艺路线,进行拨乱反正,同时集中探讨了四个问题:

1、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异同——个性和共性;

2、什么是摄影艺术的特性?当时提出了诸如纪实性、瞬间性、真实性、形象性、可视直观性、典型性等等概念,最后一致认为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的基本特性,不论新闻摄影还是艺术摄影都必须以纪实性为基础;

3、摄影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教育、认识、审美三种功能应全面发挥;

4、还讨论了抓拍与摆拍、摄影分类等问题。

这是中国摄影史上首届摄影理论年会,因而得到中国文联领导的重视,陈荒煤和李庚同志都到会讲话。这给与会者莫大的鼓励,激发了大家研讨摄影理论的热情,对以后的摄影理论研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届于1981年在桂林召开,继续讨论纪实性问题,有的对此提出了质疑,但多数仍持肯定意见。此外,首次提出了摄影美学的命题,但没有就其本体展开讨论,而是对教育、认识、审美这三个功能的位置谁先谁后、谁最重要的问题进行争论,最后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三个功能是“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教育和认识功能是通过审美发生作用的。此外还讨论了摄影艺术的时代精神问题,摄影家的责任感等问题。

第三届于1985年在大连召开,这期间,由于改革开放浪潮节节高涨,人们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所以这次会上着重讨论了更新观念的问题,即由封闭式思维方式改变为开放式思维方式,由单一模式改变为多元、多侧面、多层次的方式,由简单庸俗社会学倾向改变为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论思维,由此而联系讨论了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问题。会上还提出了逐步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摄影理论体系。

第四届于1988年在厦门召开,首先回顾、审视和评价了新时期十年来摄影艺术创作和理论的走向和发展趋势,同时继续讨论了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也对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位置和前景进行了争论。一种意见认为西方现代主义摄影可能或者已经成为对中国现实主义摄影冲击力很大的潮流;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现代主义摄影还只是处在模仿和实验的阶段,还没有那么大的冲击力,更谈不到是潮流。在谈到前景时,一种意见预料,现代主义摄影可能成为中国摄影艺术的主导;持反对意见的则认为,现代主义摄影不会替代中国的现实主义摄影,更不会成为中国摄影艺术的主潮流,因为它在中国没有基础和条件。

第五届于1994年在贵阳召开,这一届集中研讨了纪实摄影问题。对它的概念界定,它的源流、现状、发展趋势、审美特征、创作规律、社会功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直到现在,纪实摄影问题仍然是一个热门话题。

在此期间,各省市摄影家协会也以不同的方式召开理论或创作研讨会,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了研讨。有的摄协如新疆、湖北等对理论工作也抓得较好。至于不是中国摄协召开的如1986年西安的摄影美学讨论会和1987年珠海的“’87摄影趋势研讨会”,也对发展摄影艺术理论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整体上看,我们的理论研究范围由窄到宽,理论研究的层次也由浅入深了。

中国摄协在召开各届研讨会的同时,还先后出版了5本摄影艺术论文集,本届年会的论文集也将出版,新疆也出过6本,这是历年来摄影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当然,中国摄协的两个刊物和一张报纸,也对理论建设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应该肯定,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摄协和地方摄协的摄影理论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的理论队伍也不断壮大,尤其是先后涌现了一批理论骨干。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概括地说,至少有以下几点:

1、没有对过去探讨的问题进行梳理,哪些已经基本解决,哪些还需继续探讨,还有什么新出现的课题需要提出来进行研究;

2、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新的特别是年轻的理论骨干做得还有欠缺;

3、现在的理论活动大多是由摄影报刊组织和领导的,这是必要的,但这有很大的随机性,缺乏系统性;

4、摄影理论的组织建设不健全,其机构一度形同虚设,关键是没有具体人来负责抓这项工作;

5、理论年会的召开间隔不平衡,有时间隔太久,遂使研究空气渐渐冷下来。

摄影理论建设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或者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摄影界全体同志群策群力共同来完成。如果大家都努力来做,相信今后中国的摄影理论建设将是大有可为,而且一定是大有作为的。

“第六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备忘

专题报告会

《进入WTO后的中国》

薛荣久(对外经贸大学教授、WTO研究会会长)

《当前文艺思潮的若干问题》郑伯农(著名文艺理论家)

《版权保护的启示》

王立平(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音乐家协会著作权保护委员会主任)

《摄影作品版权保护》 吴海涛(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局副处长)

“摄影论坛”讨论题

摄影理论建设与实践

网络时代与图片市场

入世:版权保护及其它西部开发

15位大会发言论题

西大开发给中国摄影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四川 康大荃

漫谈中国西部“屯垦摄影”的潜在力 新疆 武怀扬

借西部大开发之契机 繁荣摄影艺术事业 云南 张维明 姜定忠

发挥摄影优势 服务西部大开发 新疆 雷茂奎

数码时代的摄影文化生态 香港 曾家杰

数字技术与广告摄影的新课题——从名模谢东娜被“变脸”谈起 北京 盛希贵

摄影网站的分类结构和发展趋向——国际互联网与现代摄影的思考 上海 林路

网络时代关于摄影的几点思考 甘肃 杨小军

摄影作品的展示和收藏 北京 冯建国

商业图片库——摄影图片与市场的桥梁 北京 王效海 王滢

中国摄影的“入世之道” 湖北 黄一璜

摄影文化的世纪转折 湖北 丁遵新

我国摄影教育中的几个问题 刘明远

聚焦重大题材——军事摄影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解放军 陈立人

教育教学理论摘要 篇4

添加时间:2009-5-4作者: 未知来源: 《浙江日报》(2009年4月28日)第11版录入:weizheng 阅读次数:0

------------------

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转型升级”理论研讨会论文摘要

4月18-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省委政策研究室、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义乌市委市政府承办的“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转型升级”理论研讨会在义乌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出席并作专题报告,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委党校校长斯鑫良到会讲话。与会省内外学者围绕浙江省委提出的“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再创体制优势、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配合省委十二届五次会议的召开,深入研究浙江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转型升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浙江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本报今摘要刊登部分论文。

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教授陈佳贵

转型升级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工业化进程看,浙江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经济迫切要求转型升级。目前浙江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一次产业占GDP比重比较合理,二次产业所占比重偏高,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偏低。虽然近年来浙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上述特征仍十分明显。一方面,浙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显著低于全国水平,这表明浙江的工业化进程领先全国水平,基本完成从“一二三”向“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转变。另一方面,浙江和全国一样,尚处于从“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关键任务是要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浙江是资源小省,发达的制造业是以“两头在外”的模式发展起来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大都是低技术和低附加值的、兼具劳动力密集与资本密集的轻纺、化工、机械等传统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这要求浙江加快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同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凸显了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全国和浙江经济增速都出现明显下滑。这一轮的经济下行,总体上呈现出“三先三后”的结构特征:从区域结构上看,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先感受到此轮经济下行的压力;从企业规模上看,是小企业先于大企业遇到经营困难;从所有制上看,是民营企业先于国有企业受到经济下行压力的冲击。这“三先三后”表明,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正呈现出逐步扩散和蔓延的趋势,2009年全国和浙江经济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

企业是浙江转型升级的主力军。浙江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还较低,国际竞争力还主要建立在低成本优势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较差。在经济相对景气的环境里,企业经营还可以,环境一旦发生变化,就不适应了。在这种背景下,浙江企业需要通过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以下几方面的战略转型:从“低成本竞争战略”向“差异化竞争战略”转型;从“多元化战略”向“归核化战略”转型;从“规模扩张战略”向“质量提升战略”转型;从“跨越式发展战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型。

与此同时,也要发挥政府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导作用。要充分认识外向型经济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贡献,认真落实产业振兴规划,提供政策支持,积极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度过阵痛期。

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现状、问题和对策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研究员刘迎秋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还在继续。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央政府出台了多项宏观经济政策和措施。总体而言,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当前形势:刺激政策初见成效,深层矛盾逐渐显现,实现发展还需努力。

刺激政策初见成效。第一,经济增长速度急剧下降势头有所减缓。自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但从2008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持续性下降,分别降为10.6%、10.4%、9.9%和6.8%。今年1季度GDP同比增长6.1%,低于上一季度,但环比增长率有所上升;第二,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连续下滑的势头有所减缓,非国有企业回升明显;第三,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的迹象有所改观,物价负增长势头开始回转;第四,固定投资增长重上高位,今年3月份达到28.8%;第五,外需持续下降趋势有所扼制。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2月份分别负增长17.5%和25.7%,3月份回升至负增长17%。深层矛盾逐渐显现。第一,经济增长率明显偏低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主要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2009年第1季度财政收入下降8.3%,支出增长34.8%,收支矛盾明显;二是实际失业率继续走高,社会稳定压力上升。第二,信贷增长过快,无效货币投放风险加大。近几个月来,我国信贷高速增长。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58万亿元,同比多增2.25万亿元。需要注意的是,过快的贷款增长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投资是投机性的,还有一部分投资是低效率或无效率的。第三,广义货币供给增长率过高,狭义货币供给增长率偏低。到2009年2月底,广义货币供给增长率高达20.48%,3月底为25.51%,已经远远超过年初提出的目标。第四,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仍未得到缓解,国民经济的后续增长和发展面临挑战。实现转“危”为“机”需加倍努力。第一,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实现奋斗目标。第二,既要高度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要着力发展资本、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推进产业升级。第三,继续加大推进企业转型,着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积极利用当前低成本并购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着力构建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提升企业制度竞争力。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大幅度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第四,要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提高调控质量。

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影响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所长、研究员张宇燕

美国次贷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次贷是给那些没有收入、没有工作、没有资产的“三无”人员提供贷款的业务。美国银行在贷款后为了减小风险,将债务交给投行委托处理,投行通过按揭证券化、“杠杆”交易等一系列金融创新,导致债务保险(CDS)泛滥。美国长期的低利率则导致房价上涨。2007年第四季度,随着还款违约的增多,引发去杠杆化效应,导致相关金融机构的危机,使市场流动性降低,信心下降,并蔓延到实体经济。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涉及多种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因素:美国政府对金融机构监管及救助不力;美国货币当局奉行了错误的货币政策;贪婪成性的金融机构过度投机;美国经济发展的长周期;美国整个金融业的腐败和共谋行为;美国庞大金融机构的高度官僚化;美国人长期形成的低储蓄、高消费习惯走到极限;巨额贸易赤字的国际经济不平衡;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耗费颇多又久拖不决;货币金融市场天生的不稳定性和周期性;美国式资本主义

痼疾使然,等等。

在这些引发危机的原因之外,还有货币金融与国家利益这一深层次原因:美国通过控制世界硬通货,并操纵国际金融系统,获取广义铸币税的收益。在国际“工业制成品—资源与能源—货币与金融产品”这三角分工体系中,美国用金融产品换取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和俄罗斯、沙特等国的资源与石油。美国的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则依靠资本项目盈余来平衡,即美国通过输出同等数量的“广义金融产品”平衡其国际收支。次贷危机不仅使得美国金融产品的规模大幅度缩水,同时也贬损了美国金融产品的吸引力。

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且复杂的影响。连续不断的救援行动形成巨量财政赤字及美国基础货币供应的大幅度增加,意味着未来通货膨胀的加剧和美元贬值预期,危及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价值。考虑到欧洲经济政治格局,欧洲的经济前景比美国还要黯淡。日本衰退的程度最深,日元兑美元的逆势升值,在中短期内加剧了日本经济衰退的程度。

但是,这次金融危机不会成为大萧条的翻版。其主要原因是,政府配置资源的能力昔非今比;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进步;金砖四国的出现使得世界经济版图不同从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世界经济相互依存;以及国际“工业制成品—资源与能源—货币与金融产品”的三角分工体系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改变,美国拥有多种途径让其他国家分担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因此,美国甚至会因为美元的强势而成为震中的避风港。在国际金融动荡的背景下,中国必须成功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加大参与制订国际规则的力度,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增加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实力。

扩大消费内需与浙江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助理、研究员荆林波

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扩张性消费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的居民消费率显著上升。但是,我国的消费率仍然明显偏低,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来源于“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出口,而消费处于淡化的地位。消费与投资增长不协调,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消费品市场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消费增长低于收入增长,低收入户的收入与消费增长严重滞后,消费倾向偏低的状况依然存在。有效消费需求不足仍是我国商品市场的主要矛盾。

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政策的核心。我国正面临从小康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汽车、住房、旅游)转型的重要时期。扩大国内消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的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收入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单项推进的消费政策的功效是有限的。只有推行广义的消费政策、构建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才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政策效果。在实现消费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启动占人口比重70%的农村消费,解决城乡消费失衡,提高政府收入支出的合理性,解决我国地区间、阶层间及年龄层间的消费差异等关键问题。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提高就业率,减少失业人口,切实增加居民收入,为扩大消费提供基础性条件。第一,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稳定广大在职职工保持正常的收入与消费心态,防止消费倾向进一步下滑及储蓄倾向的非正常上升。第二,鼓励更多的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保障其生活安定,维护消费者现期正常的消费支出心态。政府需要增加在健康、教育、福利和养老等方面的非投资性支出。第三,积极开拓有助于提高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消费种类和渠道,鼓励地方政府与企业探索出台促进各种消费升级的政策手段,促进消费转型升级。第四,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立法,构建“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浙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加快推进国际化、品牌化、市场化和电子

化进程。强化战略研究,加强对义乌小商品指数的剖析,研究全球零售市场变化趋势。针对沃尔玛等跨国连锁商业巨头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加强对义乌小商品市场核心商户竞争力的研究。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与品牌培育,走出价格战的怪圈。平衡政府与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促进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

浙江崛起中的文化因素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副所长、研究员房 宁

从偏于东南一隅的资源小省到今天繁荣富裕的一片乐土,浙江30年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为什么像浙江这样的资源禀赋较差,又无区位优势的地方能够率先发展?浙江人文特质对经济社会发展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影响?我想从文化角度,谈谈一个“外人”的观察与思考。人地矛盾逼出先发优势。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在内地的多数地区,农民的积极性迅速释放出来,农业生产力快速增长,粮食产量迅速提高。但是,浙江农村和农民不局限于此。浙江沿海和中部、西南部地区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大批浙江农民挣脱了土地的束缚,开始向工商业和异地转移,这两个“转移”实际上就是浙江工业化、浙江率先发展的起点。因此,可以说是浙江极其尖锐的“人地矛盾”之“文化”,“逼”出了浙江工业化的先发优势。

文化特质转化崛起动力。浙江人具备一些特殊的人文气质和文化元素。这主要包括三点:首先,讲求信用是浙江经济异军突起的最重要文化因素。浙江这个沿海小省为什么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脱颖而出?我们感觉其中最重要的文化因素是浙商乃至这一地区的人群中比较紧密的亲情、乡情,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互信任。遵守信用,是提高商业活动效率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其次,善于合作是浙江人身上具有的文化特质,尤其在台州、义乌一带表现得更加突出。比如台州历史上就有“打硬股”,改革开放以后,就出现了股份合作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现象。很显然,股份合作制背后的文化因素,就是善于合作的文化特质;最后,沉稳理性是浙江企业家身上比较明显的文化气质。与东北人的外向、四川人的健谈、广东人的灵活相比,浙江人给人总的印象是比较沉稳的。浙江人,特别是浙江企业家身上沉稳理性的文化气质也是浙江经济持续发展,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

政治文化为浙江崛起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浙江带有地域性的政治文化主要有三个特征:首先,勤于学习,善于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党政领导干部十分注意学习和总结经验,其特色是注重向本地人民群众的实践学习;其次,注重制度建设,发挥制度作用。浙江政界对于进一步的制度化工作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和习惯;最后,持之以恒,一以贯之。改革开放以来历任领导总是在前任的基础上将正确的做法发扬光大,不断向前推进。比如,义乌历经8任领导班子始终不逾地坚持“兴商建市”的既定方针不动摇,结果终于修得正果。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风格与做法,使义乌乃至浙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受益匪浅。浙江的政治文化必将继续造福浙江和浙江人民。

建设国际商贸名城 促进市场转型升级

中共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吴蔚荣

30年的改革开放,使义乌从一个传统农业小县发展成为经济强市,从一个马路市场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从一个工业小县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工业强市,从一个内陆小镇发展成为国际化气息浓郁的现代城市。

义乌3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初,义乌率先全面开放城乡市场,进而提出“兴商建市”发展战略。经过五易其址、十一次扩建,目前义乌市场经营总面积达400余万平方米,商位6.2万个,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跨入新世纪,义乌相继提出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现代商贸名城

等战略,通过推进城市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推进外贸出口多元化,不断拓展国际市场。目前,义乌商品已出口到215个国家和地区,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经批准设立的境外公司企业代表处有2276家,占浙江省总数的二分之一强,市场外向度65%以上。

去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义乌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紧迫性。由于经济外向度高,义乌成了最早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地区之一,外贸出口一度下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产品低价格竞争优势不断弱化,经济增长有所减缓。在危机和挑战而前,义乌又一次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义乌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战略部署,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从解放思想入手,通过“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提出了“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发展定位,明确了打造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国际小商品创造中心、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区域物流高地和区域金融高地的目标。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综合改革年”为抓手,深化扩权改革,积极为企业帮扶解困,优化发展环境。立足于义乌雄厚的小商品产业基础,全面实施“企业提升、行业提升、服务提升、园区提升和市场提升”等五大行动,积极开拓国际新市场,进一步提高义乌市场在全球小商品生产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完善市场拓展体系、外贸促进体系、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与浙江大学开展全面合作,强化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推进义乌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纵观义乌发展历程,每一个阶段的跨越提升,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推动。义乌正是坚持了深化改革,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为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持久的动力。正是坚持了扩大开放,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才为持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义乌实现跨越发展的致胜法宝,是推进义乌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继续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开放

浙江省委党校课题组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浙江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发展新理念,深化改革开放。继续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就是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走科学发展之路。改革开放30年浙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两创”总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新实践;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的发展困难是一次最生动的科学发展观教育。因此,继续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就是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两创”总战略,走科学发展之路。

继续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获得发展。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困难中突破,在突破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因此,我们现在遇到的一些问题都是成长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继续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获得发展。既要解决观念问题、理念问题,又要注重各种难题的破解和体制机制的创新,要把观念、体制和做法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统一到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来,真正做到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继续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就是要用战略的眼光看改革,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进一步深化改革。时间是最好的裁判员,历史是最好的评论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现在做得好不好,要通过实践来证明;改得对不对,要由历史来见证。经验表明,看准了大趋势,把握了主旋律,就能跑赢大势,赢得优势。过去30年我们之所以走在前列,关键在于我们紧紧抓住了市场化这个大趋势和主旋律。因此,继续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就是要看准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把握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坚持经济社会并重、政治文化协调、民生民主同步,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先干不评论,让历史作结论,并不意味着盲目、蛮干和折腾,而是要尽量避免风险性,从过去主要依靠浙江人敢闯敢冒、勇立潮头的“胆”和“勇”转到主要依靠尊重科学、遵循规律的“识”和“谋”上来,使发展建立在理性、科学的基础之上。

继续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就是要用世界的眼光看浙江,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站在世界发展的格局中谋划浙江未来的发展。浙江的发展是中国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仅仅将眼光局限在长三角和东南沿海的思维定势,而是要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浙江未来的发展,来谋划浙江未来的发展。要顺应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在世界发展的全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一方面,我们要用海纳百川的胸襟面向世界,拥抱世界,大胆吸收人类所有优秀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使浙江的发展建立在全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建立在全球化发展的基础上,更高更快更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展示文明浙江的新形象,展示开放中国的新形象。

继续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目标,坚持民主取向的政治改革、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民生取向的社会改革、人本取向的文化改革为着力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执政为民是党的一贯宗旨。一切为了人民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出发点,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方面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性,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开放的目的毫不动摇。因此,我们未来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坚持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民主取向的政治改革、民生取向的社会改革、人本取向的文化改革为着力点。

幼儿教育论文摘要翻译 篇5

当今社会青少年自杀、犯罪事件频繁发生,犯罪率也直线上升,人们将这些事件的根源追溯到幼儿时期感恩教育的缺席。幼儿阶段是个性、品德、气质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感恩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不仅能培养幼儿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德,而且能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幼儿将来步入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society, youth suicide, crime incidents occur frequently and crime rate is skyrocketing, people trace back to the lack of the gratitude education in the early childhood, the root causes of these events.Early childhood stage is a critical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 temperament come into being.This perio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ratitude education.Gratitude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not only can foster children’s virtue such as kindness and helpfulness, but also ca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healthy personality of young children, playing important role in establishing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hen young children step into the society in the future.本论文研究的是3-6岁幼儿感恩教育的现状,通过对幼儿教师、幼儿家长发放调查问卷,探明了幼儿感恩教育的现状,幼儿教师、家长对感恩教育重视度不够,并找出了幼儿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重视知识的教育,轻视行为的培养;教育理念落后;开展形式过于单一;家园合作不协调等问题。因而提出要改变教育观念,加强家园合作,拓展感恩教育的途径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幼儿阶段

This thesis focus on the status of gratitude education of children from 3-6 years old children.By providing questionnaires for preschool teachers and parents, the status quo, to which preschool teachers and parents pay insufficient attention, can be found.And the thesis also find existing problems of gratitude education,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 of knowledge, despise behavior training, the backward education idea,single form of gratitude education,and lack of harmonious cooperation between preschool and family.Therefore the thesis proposed targeted recommendations to change the education ideas,strengthen homeland cooperation and expand means of gratitude education.Keywords: Gratitude;Gratitude Education;Early Childhood Stage

摘要

Abstract

对新入园的幼儿来说,幼儿园和幼儿教师都是完全陌生的,这种陌生感会使儿童产生恐惧和害怕的情绪,甚至有些幼儿还会产生对幼儿园生活的厌恶之情。如若不采取措施,会影响幼儿入园适应性的发展。“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其生则乐其教”也就是说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缓解幼儿紧张的情绪,帮助幼儿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幼儿入园适应性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For young children just being admitted to preschool, preschool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 are completely unknown.This strangeness exposes children to fear, and even some children may generate loathing for preschool life.No measure was taken, it will affect the children’s adapting to preschool.There is a sentence “If students like his teacher, he would like to believe in words of his teachers’” that is to say a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can ease children’s tension, and help children to adapt to kindergarten life better.Therefore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ld’s development of suitability for admission.本研究关注的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幼儿入园适应性的影响。在对相关概念和师生关系类型进行阐述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对滕州市几所私立与公立幼儿园的家长、老师、孩子进行实践研究,发现了在幼儿入园适应性的发展中存在家长和老师对幼儿适应性的不重视、认识度不高,良好的与不良的师生关系对适应性的影响程度不同等问题,分析了良好的与不良的师生关系对幼儿入园适应性的影响情况,证明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幼儿入园适应性发展中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议,以及解决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良好的师生关系;幼儿入园适应性;影响研究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effect of a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n child adaptability of admission.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related concepts and typ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by means such as questionnaire and observation ,practical research was taken on parents, teachers and children from Tengzhou several private and public kindergarten.The problem was founded that parents and teachers of young children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片区教学交流会讲话摘要 篇6

同志们:

很高兴参加三所学校共同举办的这次交流会,这个会开得很好:联办形式好,组织安排好,会议内容好。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考试分析,关于考试,有些同志可能觉得是个敏感词汇,总担心搞考试就是搞应试教育,在我看来,学生考试与平时作业没有什么两样,一定要让孩子们像考试一样做好作业,像完成作业一样去参加考试,摒弃应试教育不是要取消考试,而是不能把应考作为教育的目的。至今为止,考试还是最不坏的一种游戏规则,实施素质教育同样离不开考试,但要提升对考试的认识,优化考试的内容,改进考试的方式,放弃违背教育规律的应考模式。我觉得今天的主题还可以拓展一下,要从考试分析拓展到教育分析。我把自己想要讲的拟了一个题目,叫做“以人为本办一场贴近心房与灵魂的教育”。

(一)载教法人:规范为本,让学校有品

我们天天都在说要打造品牌学校,但有很多人把“品牌学校”庸俗地解读为“重点学校”,简单地按集中优质资源、优秀生源的思路打造“名校”,结果导致的是教育不公的问题日益严重。在我看来,“品牌”并不排斥均衡发展,并不排斥公平,相反,每所学校完全应该基于公平而共同进步,实现“一校一品牌”,甚至于区域而言,公平本身就应该成为品牌的重要内涵,关键在于要找到打造品牌的正确路径。“有品才有牌”,而学校是否有品,根本在于文化底蕴是否深厚,内部管理是否规范,教学质量是否优秀。麓小片区学校要提升品位,一是要以学校精神为引领,形成学校的独立人格。要坚持教育去行政化,抓好学校法人治理机构的完善,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二是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要加快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重点抓好以学校章程为核心、以岗位职责和办事流程为重点的制度体系建设。三是要以群众满意为目标,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是让学生热爱、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学校,学校一定要转变发展思路,创新评价方式,办出真正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施教的人:师格为本,让教师有为

我在这里提出一个“师格”的概念,这个概念从“人格”衍生出来,简单地讲就是教师的职业人格或职业个性。在我看来,“师格”是一个教师区别于他人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等方面特点的总和,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建设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就是要让这支队伍成为“师格”光芒四射的队伍。一是要让“师德”之光闪亮。师德不同于社会基本道德,也不同于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甚至不同于一般职业道德,师德是社会基本道德、职业道德对教师行业的特殊要求,它一方面要符合社会基本道德、职业道德的要求,另一方面必须体现教师行业的特殊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六句话,“爱国守法”是社会基本道德,“爱岗敬业”是一般职业道德,“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是对教师的特殊要求,我把他们进一步概括为四个字:“修己育人”,其中的核心“关爱学生”,只有真正把每一个孩子装在心底里,师德才有光辉。麓小片区学校还可以结合学校自己的文化理念,提出更为具体的师德规范。二是要让“师技”之力迸发。教育是培养人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劳动的对象是人,由于人的个体是社会性的综合,人的成长要求各方面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各方面的教育者必须协同工作;由于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这就决定了一个学校里同一方面的教育者也必须协同工作;所以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一定要注重教育团队的作用,所以要创新教师队伍考核方式,一方面激发教师个体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激励教师团队协作,团队成长。三是要让“师艺”之美绽放。教育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个性化的创造。如果“师技”要更多地注重团队的力量,那么“师艺”则要更多地注重个人的风格。学校要坚决摒弃某种教育教学模式的强势推广,要尊重教师教书育人的主体性,让教师自主选择、探索教育模式,自觉研究教学方法。

(三)受教的人:发展为本,让学生有志

学校所有的工作最终是要落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上的,而孩子的成长主要看客观上是否协调发展,主观是否积极进取,强调主、客观的协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于教师而言,孩子的主客状态都是教育教学客观的成效。学校和全体教育人要自觉地引导孩子的这种主客观状态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做在处世与处事各方面都有理想、有追求、有进取的人。一是要坚持德育为先。我认为,所谓德是人格在社会中的价值性体现,反映一个人被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德育是决定教育对错、成败的关键,必须摆在首要的位置。德育工作最终要落实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上,麓小片区学校可以基于学校的实际上情况和自身的教育理念,将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进一步具体化,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修养。二是要坚持能力为上。我认为,所谓能力是人格在活动中的能动性体现,反映一个人对社会实践的作用程度。忽视能力培养的教育是不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要切实把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三是要坚持习惯为重。我认为,所谓习惯是人格在自控中的持续性体现,反映一个人获个性发展的稳定程度。离开习惯培养的教育是飘浮的教育,一定要把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作为教育最根本的着力点。

(四)人的活动:创新为本,让教学有方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达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抓好教学是立校之本。教学工作的参与者是千差万异的个人,也是不断成长的个人,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时时处处都不一样,所以,没有哪一项工作比教学更需要创新。我这里讲“有方”包含这么几层意思:一是宏观上有方向,二是中观上有方略,三是微观上有方法。就方向而言,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方略而言,一是优化课程建设,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下功夫;麓小要认真总结过去“摇篮课程”、“启智课程”的开发经验,并进一步深化落实,形成特色,其他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推介。二是强化常规管理,在落实教育教学工作上见成效。常规管理要系统研究,要突出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着力让“40分钟”出效益。三是深化教育科研,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上出亮点。开展教育科研一定要坚持务实求真,不搞花架子,不搞功利主义。就方法而言,我认为更多地体现在师生的教学行为上。我把理想的境界概括为三句话:一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如鱼得水,二是教师的教育方法如汤沃雪,三是教学的管理方法如臂使指。不管什么方法,我认为都是基于解决问题而言的,不针对问题的方法是屠龙之技,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花拳绣腿,这些都是形式主义,是不可取的,我们一定要自觉摒弃。

(五)人的环境:服务为本,让后勤有序

上一篇:“青春正当时,联手创未来”学习心得下一篇:小学生读书笔记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