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挑战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7月1O日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当下信用风险状况总体平稳,但需要关注,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在传统风险压力仍存的情况下,新的风险苗头有所显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控仍然面临诸多风险。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挑战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挑战论文 篇1: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在危机中迎接挑战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宏观经济增长出现下行,使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保经济增长成为我们的第一要务。经济决定金融,经济增长状况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影响很大。经过多年持续的改革,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营效益不断提升,不良资产不断下降,风险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中国宏观经济多年来保持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重要的背景。在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使中国经济形势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中国的商业银行能否经受住考验,能否在危机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对我们是一个新的考验和挑战。这个考验和挑战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这场金融危机是对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考验。以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好坏、风险管理成效的优劣,在经济上升周期是很难真正检验出来的,在经济下行时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状况就比较容易显现出来。从近年情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的总体不良贷款都在逐步下降,已上市的银行表现更优,不良率大都在2%左右,好一些的银行在1%左右,但这是在以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下取得的。现在经济增长出现了下行的态势,商业银行是否还能继续保持这样一个良好的势头?正如我们通常说的,银行贷款的质量,当年是看不出来的,三年后如果不出问题才可以说是基本合格,五年后不出问题可以达到良好,十年不出问题,可以说是比较优秀。能经受住经济周期波动的考验那才可以说是真正过得硬的贷款质量、过得硬的风险管理。所以当经济增长出现下行,甚至出现持续性下行或下行的时间持续较长,对商业银行以往的风险管理水平则是一次大考验。从更深的层面来分析,我们不仅要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这个结果,还应对商业银行基于风险偏好、风险战略而形成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客户结构、收入结构等一系列经营结构和经营模式进行评价,看其是否具有抵抗较强风险的能力。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判断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架构、体系是否完善;风险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是否先进;风险管理的机制是否合理;风险管理的技能是否过硬等等。如果在这轮经济下行周期里,有哪家商业银行没有出现较多的不良贷款和坏账损失,仍保持较好的盈利水平,那么就可以说,这家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是过得硬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比较高的。

中国商业银行面临考验和挑战的第二层含义是,如何在目前这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继续掌控好经营风险。在保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保贷款的质量,处理好保经济增长和加强风险管理的关系,避免这一轮投资过后形成新的不良贷款集中爆发。为保经济增长,中央提出了4万亿有关国计民生长远发展的重大投资项目,商业银行应积极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也提出了更多的地方投资项目,这里有相关民生工程、“三农”、重要工程、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兼并重组以及区域协调配套发展的好项目,也有一般性的项目、超前的形象工程项目,还有一些扩大产能的建设项目,甚至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这些项目都涌向银行,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支民生的目标下,要求银行给予贷款支持。商业银行不可能有求必应,全给支持,尽管贷款规模已取消了,但商业银行是一个企业,它要按商业原则来进行区分选择,把信贷资源投向、配置到最急需、最有效率、也要是比较安全的项目上。这对银行来说是一个考验和挑战,银行必须要严格按有关原则和政策审查每一个项目,把控好每一笔贷款。从总体看各级地方政府提出的项目都是为了扩内需、保增长,但到具体项目要申请贷款时,商业银行必须要对每个项目的风险进行分析,严格防范,逐一把关,这实质上也是在为国家经济增长的质量把关,为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把关,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关,这对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腐败滋生等也增加了一道控制防线。只有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才能有银行良好的信贷资产质量。经济增长要保,但不是盲目地保,更不是乱保。我们所需要的经济增长是有质量的增长、有效率的增长,是可持续的增长,这就要求银行从商业经营原则和风险防控的角度对申请贷款的项目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做哪些不做哪些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掌控能力是个考验。在经济增长下行的形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考验和挑战还表现在,相当部分已有融资的企业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宏观经济增长下行的影响,出现了经营困难,发生了亏损。这里的情况更复杂,有些企业面临的困难是短期的,有些企业尽管已十分艰难,但基本面还可以,有些企业本来就已经难以为继了,加上外部的冲击更是雪上加霜,还有些企业本身就是能耗高,污染大,没有发展前景,应当调整改造或关停等等。对这些问题如何处理,更是极大地考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智慧,是紧缩信贷、收回贷款还是给点宽限期,或是采取其他一些措施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等等。对此我们不能用一个办法、一种思路去解决,需要逐个对企业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来确定不同的具体对策。同时商业银行的贷款不是救助资金,解决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应当采用市场机制约束、政府调控引导、企业自身创新转型等多渠道来解决。问题是商业银行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一部分项目不贷款、对一些生产经营问题较大的企业不给或不再新增加融资这样的经营行为,常常会被当作是银行惜贷的例证。因此有必要说明,银行根据商业原则和市场机制作出的选择与惜贷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事实上,尽管2008年9月以来市场波动较大,但商业银行无论是贷款的总量还是比率都比以往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和增长,显然没有惜贷。

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能否经受住这次经济周期波动的考验,仍有一些人心存疑虑。我认为,经过多年的改革,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特别是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文化已经被大家所接受,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已有了很大的改进,风险掌控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加之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我们有信心接受考验,应对挑战,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努力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全球一流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这场“大考”中,交出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

作者:魏国雄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挑战论文 篇2:

中银协2019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7月1O日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当下信用风险状况总体平稳,但需要关注,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在传统风险压力仍存的情况下,新的风险苗头有所显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控仍然面临诸多风险。

受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等因素影响,以及不良贷款分类标准更为严格,2018年银行业不良贷款有所回升。

数据显示,2018年,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20254亿元,较2017年末增加319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83%,较2017年末上升0.09各百分点。同时,我国当前经济基本面依然稳定,“六稳”措施成效初显,银行业转型发展成果逐渐显现,风控体系、风控技术和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存量财务资源相对充裕,不良资产处置渠道拓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控和消化能力持续增强,预计银行业资产质量仍将保持稳定态势。

不过,在整体平稳的态势下,不同类型机构信用风险的走势出现分化。总体来看,不同类型银行信用风险走势出现分化,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仍在持续改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不良率有所上升。

分机构看,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2018年末不良率较2017年末下降0.12各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不良率与2017年末持平。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不良率分别较年初上升0.27个百分点、0.80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这反映出当前经济稳中有变和不良认定标准趋严双重因素影响下,区域性中小银行资产质量面临更大压力。

在《报告》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宄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2018年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在上升,但化解风险的能力也在上升,尤其是,资本工具的创新,解决了管理风险、处置风险能力提升的问题。

《报告》指出,2018年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加权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為11.03%,加权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58%,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4.20{6,较上年提高0.5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水平持续向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计提减值准备同样较为充足,2018年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37734亿元,较2017年末增加6790亿元;拨各覆盖率为186.31%,较2017年末上升4.89个百分点;贷款拨各率为3. 41%,较2017年末上升0.25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商业银行风险地步相关指标均呈现提升态势,行业整体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

不过《报告》强调,信用风险管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随着降杠杆的逐步推进和新一轮“僵尸企业”处置工作的启动,部分行业和客户潜在风险将逐步暴露。同时,当前经济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部分传统产业进入调整期,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长有所放缓,经济增长对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依赖较高,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这些因素既有周期性的,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新增贷款投向及信贷资产存量风险管控仍面临较大压力。

此外,企业过度融资问题、房地产贷款风险压力以及地方债务风险均对银行资产质量造成影响。

分别来看,近年来,企业多头融资、过度融资的问题日益突出,是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之一。部分企业通过开展多元化经营、提供关联担保、多渠道融资等方式获取远超过自身经营需求的债务资金,形成债务规模大、杠杆率高、财务负担重、偿债能力弱的不良现象。在当前经济下行承压的背景下,受产能利用率下降、高杠杆叠加等因素影响,较多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因资金链断裂产生债务危机,从而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同时,在实际业务经营中,部分商业银行也存在经营不够审慎的问题,存在“垒大户”、“搭便车”等情况,对企业多头授信、过度授信、贷款集中度过高等问题缺少有效的控制手段或管理不到位,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是当前国家房地产调控的总体策略。从行业运行情况看,近年来全国房地产市场区域分化进一步加剧,商业地产投资持续低迷,部分行业波动导致写字楼空置率上升。2019年以来,中小房企销售金额较上年同期明显下滑,房地产企业库存压力仍然较大。部分房企融资渠道复杂,授信银行众多,债务规模大,负债水平高,且项目分散在全国各地,生产事故、资金链紧张等负面事件时有发生。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经不起“风吹草动”,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信用违约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监管趋势不变,监管政策的核心要求是开前门、堵后门,严禁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要求商业银行以项目自有经营性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自主审贷,对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向地方政府提供融资、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提供担保承诺的,要依法依规追究金融机构及其相关负责人和授信审批人员责任,要终身追责、倒查责任。虽然地方政府债务总体风险可控,但个别地区风险不容忽视。但随着银行货款、资管产品等融资渠道进一步受限以及信托、债券等中短期、高成本融资集中到期,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的资金链压力持续增加,部分债务水平高、经济水平差、财政实力弱、融资平台过度依赖当地财政的地区,不排除个别平台和项目爆发信用风险的可能。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挑战论文 篇3:

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的文献综述

摘 要: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世界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的广泛关注。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外文献对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的研究主要涉及单一的风险评价指标、多视角的风险评价指标、全面的风险评价体系。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认为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对指标动态调整的商业银行全面风险评价体系能够综合评价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评价指标;文献综述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和随后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凸显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对如何科学合理的量化与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一、单一的风险评价指标

不同的经济环境,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不同;同时由于受商业银行公开披露信息不足的限制,部分学者选取反映某种主要风险的指标衡量风险,主要的风险评价指标有:

(一)资产收益率(ROA)的变化率

以资产收益率(ROA)的变化率作为风险评价指标。资产收益率的变化率越高说明银行经营业绩越不稳定,风险管理需要耗费成本,是净利润的扣减项目。因此,资产收益率的变化率能够评价商业银行风险的大小。Sinkey(1998)认为,资产收益率(ROA)的变化率综合考虑了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风险。但此种评价指标在“次贷危机”后可能不再适用。

资产收益率的变化率是反映经营业绩稳定性的指标,不是风险的衡量指标,该指标只能从经营业绩变化上近似地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如果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长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即使该指标变化率很小也无法衡量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采取激进的发展模式,过分强调短期经营业绩,以牺牲长期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换取近几年的高速发展,短期看,资产收益率的变化率每年变化不大,利用该指标非但无法客观地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反而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给商业银行决策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该指标只能近似地评价商业银行风险的大小,误差较大。

(二)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是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该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在债权人与存款人资产遭受损失后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吸收客户存款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银行的两大业务(存款与贷款)之一。资本充足率高,说明商业银行对债权人和存款人的保护程度高,出现偿债风险的可能性低。Kwan and Eisenbeis (1997),Berger and Young (1997),Hitchins et al.(2001),Ojo (2008),and Ahmad et al.(2009)在相关研究中都以资本充足率作为风险的评价指标。Omotola Awojobi & Roya Amel(2011)研究影响银行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因素时,使用资本充足率作为风险的评价指标。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创新使得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不再仅仅局限于信用风险,要综合权衡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各类主要风险。因此,资本充足率无法全面、准确地衡量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三)Z-Score值

Z-Score值是总资产收益率与资本资产比率之和除以总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该值越大,商业银行的风险越小、稳定性越好。Kapil Sharma,Mishra P.N.,and Vivek Sharma(2010)在研究银行风险管理时使用Z-Score值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宋清华、曲良波(2011)运用Z-Score值作为风险承担的代理变量,研究中国商业银行高管薪酬、风险承担与银行绩效的关系。潘敏、张依茹(2011)研究宏观经济波动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时使用Z-Score值衡量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Z-Score值主要从收益率标准差的角度近似地评价风险,当收益率的变化率与风险不同步时,该指数无法客观、全面地评价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四)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是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占其总贷款余额的比例。该指标反映了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一般而言,不良贷款率越低,资产质量越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越强。不良贷款率主要从信用风险(即借款人未按时偿还到期贷款的风险)的角度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刘银国、张琛(2011)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研究商业银行的风险时选取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风险的指标。银监会自2003年成立以来十分重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导致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率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利润率,从过去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到现在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信贷资产风险十二级分类都存在一定的操作空间,不良贷款率无法准确衡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更不可能全面、准确地衡量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采用某个指标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简单、数据可获得性强、易操作,适用于近似地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最大的缺陷是无法全面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激烈的同业竞争下,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风险来自方方面面。运用综合指标从多个视角评价商业银行风险得到了更为广泛的重视。

二、多视角的风险评价指标

(一)Z-Score值与其他指标的结合

前文所述Z-Score值与其他指标结合能够从更广泛的视角审视商业银行的风险。Luc Laeven & Ross Levine(2008)在研究银行治理、监管与风险之间的关系时使用三种方法对风险进行衡量:(1)Z-Score值;(2)股本回报率的平均波动;(3)收益波动率。Romulo Magalhaes & Maria Gutierrez Urtiaga & Josep A.Tribo(2010)在对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风险、业绩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分别使用收益波动率和Z-Score值衡量风险。他们的研究都涉及收益波动率,前者的研究特别考虑了所有者回报率的波动性。上述三个指标都是从收益率的角度近似地衡量风险,当收益率的变化率与风险不同步时,该指数无法客观地评价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二)多种指标结合的其他观点

Anthony Saunders,Elizabeth and Nickolaos G.Travlos(1990)在研究银行所有权结构与风险关系时,分别采用总收益率风险、长期与短期利息率风险、长期与短期市场风险、长期与短期非系统风险四种方法评价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他们的研究既考虑了时间(长期、短期),又考虑了收益率、利息率、市场、非系统风险,对商业银行的风险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价。

李燕平、韩立岩(2008)在研究中国商业银行特许权价值、隐性保险制度与风险承担的关系时运用两种方法评价风险,方法一以“短期资产/短期负债”和“中长期资产/中长期负债”评价商业银行风险,数值越高说明银行承担的风险激励越强。方法二用贷款准备金率评价商业银行风险,数值越大,资产质量越差,风险越高。方法一重点考虑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方法二主要从资产质量上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

杨有振、赵瑞(2010)在研究中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和风险规避的关系时,以信用风险(选取不良贷款率)和流动性风险(选取流动性比率)二个维度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

王晓枫、吴丛根(2011)在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对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分别从信用风险(选取不良贷款指标)、流动性风险(选取存贷款比例指标)、市场风险(选取单个股票报酬率相对于整个市场报酬率的变化指标)三个视角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

与单一评价指标相比,运用综合指标从多个视角评价商业银行风险有了很大的进步,提供了更为宽泛的风险衡量角度,但上述综合指标更多地是从各个指标入手,站在不同的视角孤立地进行研究,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无法全面评价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三、全面的风险评价体系

(一)以“巴塞尔协议”为基础的有益探索

如卢轶乔(2011)针对巴塞尔协议定义的四个维度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分别选取多个具体的衡量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得分越高说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越强,风险越小。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商业银行风险状况,且采取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这四类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客观性较强,但受商业银行信息揭露的限制,部分指标选取替代指标,评价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骆驼(CAMEL)模型

骆驼评价体系是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Maria Soledad Martinez Peria & Sergio L.Schmukler(2001)在研究市场纪律、存款保证金与银行危机之间的关系时,使用CAMEL(资本充足率、资产品质、管理能力、获利能力、流动性)作为风险的评价指标。曹廷求、郑录军、于建霞(2006)研究政府股东与公司治理在中小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中的作用时采用CAMEL作为风险评价指标。该模型通过对资本充足性(Capital 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状况(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五个指标的单项和整体评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但对管理水平的衡量具有较大的主观性。

(三)风险管理的替代指标

如李献平(2010)在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控制的关系时,运用《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08)》中“全国性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表”涵盖的“风险管理”指标衡量风险。该指标涉及专家打分表和调查问卷,主观性较强。

四、已有研究的评述

已有的研究主要围绕单一的风险评价指标、多视角的风险评价指标、全面的风险评价体系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单一的指标只能评价商业银行某一方面的风险,综合指标主要对各个指标孤立地研究,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全面的评价体系中部分指标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能够从多个角度较为全面地评价商业银行的风险。

风险评价指标应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以反映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卢轶乔(2011)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根据不同时期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选取不同的指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研究,这种方法既保证了数据的客观性,又能反映各个时期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巴塞尔协议Ⅲ》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①反映了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新发展方向。选取这两个文件涉及的主要评价指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商业银行的风险,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商业银行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风险。

参考文献:

[1] 曹廷求,张光利,位华,李维安.银行治理、治理机制与治理风险——首届银行治理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10,(9):149-154.

[2] 曹廷求,郑录军,于建霞.政府股东、银行治理与中小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以山东、河南两省为例的实例研究[J].金融研究,2006,(6):99-108.

[3] 曹艳华.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机制对风险承担行为的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9,(5):85-87.

[4] 李燕平,韩立岩.特许权价值、隐性保险与风险承担——中国银行业的经验分析[J].金融研究,2008,(1):76-87.

[5] 刘银国,张琛.基于公司治理的商业银行风险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7):80-84.

[6] 卢轶乔.中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基于年报数据的因子分析法[J].当代财经,2011,(6):55-61.

[7] 宋清华,曲良波.高管薪酬、风险承担与银行绩效:中国的经验证据[J].国际金融研究,2011,(12):69-79.

[8] 王晓枫,吴丛根.公司治理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3-79.

[9] 杨有振,赵瑞.中国商业银行风险规避与股权结构:基于面板数据的经验与证据[J].财贸经济,2010,(6):33-39.

[10] Anthony Saunders,Elizabeth and Nickolaos G.Travlos.Ownership Structure,Deregulation,and Bank Risk Taking[J].Journal of Finance,1990,(6):643-654.

[11] Kapil Sharma,Mishra P.N.,and Vivek Sharma.Quantitative Risk Measurement:Public Sector Banks[J].SCMS Journal of IndianManagement,2010,(10-12):104-111.

[12] Luc LAEVEN,Ross Levine.Bank Governance,Regulation,and Risk Taking,Working paper,2008.

[13] Maria Soledad Martinez Peria,Sergio L.Schmukler.Do Depositors Punish Banks for Bad Behavior?[J].Journal of Finance,2001,(6):1029-1051.

[14] Omotola Awojobi,Roya Amel.Analysing Risk Management in Banks:Evidence of Bank Efficiency and Macroeconomic Impact[J].Journal of Money,Investment and Bank,2011,(22):147-162.

[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张岩 罗莉

上一篇:上半年国税系统工作总结下一篇:职业教育中心数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