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精选13篇)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篇1

近几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频繁的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的成本收益、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带来风险。但利率市场化将有助于改善经营管理,加快金融创新,提高经营效益。

1、信贷经营面临资产重新定价的问题。信贷资金的定价方式可分为固定利率方式和浮动利率方式。采用固定利率的定价方式,借贷双方可准确地计算成本和相应收益,简便易行,然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市场利率波动难以预测,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也将频繁调整,如果银行贷款利率固定不变,可能给债权人或债务人带来经济损失;而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可随市场利率变动定期调整,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市场利率变动给债权人或债务人带来的风险。因此,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在借贷活动中越来越多地采用浮动利率的定价方式,这就增强了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和管理中的主动权,使之可以视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贷款利率,合理调整不同期限贷款利差和存贷款利差,避免利息损失。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篇2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回顾

中国利率市场化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至今已过20年头, 其中1996年从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开始逐步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 2000年开始了外币存贷款业务的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贷款利率从1998年允许上浮, 至2013年7月20日取消贷款利率限制, 耗时15年。人民币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如果从1999年开办单位协议存款业务开始算起, 至今也已历时15年。

从2012年6月8日开始, 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由基准利率的0.9倍调整为0.8倍, 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扩大为基准利率的1.1倍, 从而开启了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市场化进程。2012年7月6日, 贷款利率下限继续调整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贷款利率市场化最大的步伐是在2013年7月20日迈出的, 7月20日起人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 央行也在积极地进行基准利率体系的建设。主要尝试包括回购定盘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SHIBOR) 、贷款基础利率 (LPR) 。

2007年1月, SHIBOR正式推出, 央行对SHIBOR赋予重任, 希望SHIBOR成为一个公认、权威的利率基准, 来替代央行的存贷款利率, 希望它发挥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那样的作用。

2013年10月25日, 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贷款基础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 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根据信用风险的差异加减点生成, 贷款基础利率报价是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SHIBOR利率机制在信贷市场上的进一步拓展和补充。目前LPR只公布1年期基础利率, 价格从报价伊始的5.71%, 到目前为止经过4次调整, 之前的报价是5.76%。截至目前, 工、农、中、建、浦发等与部分企业客户签订的LPR贷款合同金额已超过20亿元。

2013年12月8日, 央行公布《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从海外利率市场化和大额存单的发展经验来看, 大额可转让存单在各国均被视为利率市场化存款端的突破口, 同时大额存单的推进需要配合存款保险制度。比如美国和日本, 其推出大额存单之前, 都已经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因此, 在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 央行推出仅限于银行间市场的同业存单, 一方面有效地降低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可为未来普通大额可转让存单的重启积累经验。同业存单有助于Shibor利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从而培育日后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定价基准。2013年12月12日-13日, 首批同业存单发行行共发行了340亿同业存单, 期限从1月到6月, 利率为5.10%~5.25%。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本文仅从利率管理角度分析:

存款竞争加剧:随着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打开, 银行体系中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原因, 走在了利率上浮的前列。随着时间的推移, 市场环境的变化, 2013年股份制银行逐步进行定价策略调整, 目前上浮几乎覆盖全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2014年1月, 在存款流失严峻的情况下, 五大行也加入到存款利率“一浮到顶”的队伍中, 对部分地区符合条件的客户存款实行“一浮到顶”。

利差收窄:存款利率上浮后, 根据上市银行2012年、2013年半年报资料, 五大行的净利差略有下降, 基本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 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的净利差下降均在15BP以上。

净利息收入占比下降:利率市场化后, 存款成本上升导致短期利差收窄, 加上金融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日益丰富, 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较快, 非息收入显著增长, 利息收入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国有银行凭借广泛的客户群、强大的产品分销渠道以及良好的品牌认知度, 中间业务发展具有先天优势。国有银行在代理、结算、银行卡、托管等业务上均处于行业领先,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显著高于其他银行。股份制银行通过锁定目标客户, 在细分领域取得突破。例如, 民生银行定位中小企业的银行, 通过事业部改革和商贷通业务吸引大量优质企业客户, 投行业务行业领先;招商银行通过在零售领域精耕细作, 积累大量高净值客户, 并且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银行卡和理财业务表现突出。

利率风险日趋复杂:2013年6月末“钱荒”的事件, 市场变化体现了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相互交织的影响, 在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 市场利率大幅上升, 而整个利率中枢的上抬, 又对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动性紧张、利率上扬又与信用风险的变化密不可分, 不同产品违约率的上升既会影响流动性, 又会改变利率风险的重定价缺口。利率风险与其他风险之间的交织转化呈现出多变复杂态势。

三、国内外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民生银行:搭建利率市场化新核心系统平台

2013年7月4日, 民生银行彻底完成新旧系统的切换, 新核心系统正式全面上线。新核心系统也特别提出了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方面的构建。首先, 基于产品工厂的设计理念可以快速实现利率相关新产品进入市场。第二, 统一客户和数据平台为科学利率定价提供了可能, 而正在实施的管理会计平台能够对产品、客户的盈利能力进行量化评价, 进而优化利率管理。第三, 维度和要素都设定了丰富的参数值, 执行时可通过灵活的配置组合来实现客户差异化的定价。

中信银行:多元化渠道经营应对利率市场化

中信银行拓宽多元化对公存款来源渠道, 强化低成本、稳定负债的增长。通过开展机构客户系统性营销、加强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等交易银行产品与服务的运用, 开拓了资本市场负债来源, 推动了中信银行对公存款的持续稳定增长。伴随中信银行“综合型商业银行”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 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呈现并进、融合发展态势。小企业金融业务继续向微型化、零售化方向发展, 客户对象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从大宗商品原材料向消费品、从生产服务向生活服务转变。

中小银行:“结盟取暖”策略迎战利率市场化

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冲击, 中小银行采取了“结盟取暖”的策略。民生银行、包商银行、哈尔滨银行、重庆银行、富滇银行等以城商行为主的数十家中小银行2012年成立亚洲金融合作联盟, 以抱团取暖。通过创立联盟风险基金, 打通柜台, 疏通渠道,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使投资和决策更有准确性;通过合作的力量更好的化解经营风险、更好实现优势互补、更好提供服务质量实现共同超越。

富国银行:凭借社区银行业务特色和小微企业信贷

富国银行 (Wells Fargo) 是美国第四大财富管理机构, 管理着1.3万亿美元的资产, 在社区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方面位列全美第一。在利率市场化期间, 富国银行总体上处于稳步增长状态, 表现好于同期美国绝大多数银行, 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经营性拐点。其中:总资产年均增长12.3%, 净利润年均增长14.2%, 利息净收入稳步提高, 净息差都在4%以上。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起步于1970年, 结束于1986年, 其间持续了16年。1973年, 富国银行的净息差为2.46%, 到1986年净息差提高到4.83%, 提高近1倍。1972-1990年平均净息差为4.1%。除了1980-1983年有所缩减外, 其他年份净息差均维持在4%-5%之间, 较为稳定。

富国银行是怎么利用利率市场化的契机,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呢?

富国银行的业务特色中, 最著名的就是社区银行。近年来, 富国银行汇票的社区银行部门的收入和利润都占到公司的60%左右, 是富国银行最为核心的部门。社区银行直接面对的是居民个人和小企业, 这些客户的议价能力较低, 银行可以通过低于大企业客户的利息获得这些存款。由于附加有便捷和服务等优势, 相比较其他银行, 富国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吸收到居民和小企业的存款。在资产方面, 富国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提供了高额的利息收入, 确保了资金的收益, 同时通过交叉销售, 零售客户可享受储蓄、信用卡、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投资和保险等多种服务, 批发客户可享受投资银行、证券投资、商业地产、财富管理、财务融资等多种服务, 交叉销售给富国银行带来更低的存款成本、更优质的零售客户、更多的中间业务收入。

在利率市场化期间, 富国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措施有以下四个:

其一, 收缩分支机构, 加强零售网络, 改善服务质量, 集中优势发展。在美国利率市场化初期, 整个西方世界都面临滞涨的困扰, 美国以及西方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富国银行虽然在国内取得卓越业绩, 但其海外分支机构同其他银行一样, 经营惨淡。为此, 富国银行的管理者决心放缓海外扩张的步伐, 收缩其业务网络, 将优势资源重新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 做好本地市场。80年代初, 富国银行关闭了100多个分支机构, 其中包括其驻欧洲办事处, 撤销3000个工作岗位, 大幅削减成本。同时, 富国银行加强了零售网络的建立, 广泛应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ATM, 并通过积极营销, 改善服务提升业绩, 度过寒冬。

其二, 扩大资金缺口, 增加利率敏感性资产。为了应对存款下降和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 富国银行将自己的贷款结构逐渐向高风险的房地产贷款转移, 商业贷款占总贷款比例有所下降。同时外国市场风险也逐渐增大, 富国银行减少其国外贷款, 个人贷款和融资租赁保持较为稳定增长态势。在面对资金成本上升时, 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同时, 银行第一反应便是提高利率敏感资产的数量, 保证资金缺口的绝对正收益。

其三, 转变业务结构, 发展中间业务。利率市场化后资产负债业务上激烈竞争, 使富国银行也开始积极调整转变业务结构,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1970年富国银行开始推行自动取款机试点, 并迅速得到推广;1985年富国银行电话银行业务开始展开。整个利率市场化期间, 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提高了8.39个百分点, 年均提高0.52个百分点。业务结构改善效果明显。

其四, 提高存贷比, 减轻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负面冲击。面对资金来源和成本压力, 富国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期间通过提高存贷比, 减轻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负面冲击。1971年富国银行的贷存比仅为70%, 到1985年上升到最高126%, 随后下降到1990年的114%。在1973-1986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 贷存比上升32%, 年均上升2.3个百分点, 上升速度很快。

四、对中小商业银行利率管理的建议

提升价格管理能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利率定价权还给了商业银行, 但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 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还很薄弱, 对于存款, 差异化定价和财务约束意识不强, 对于贷款, 风险定价和资本约束意识不强。中小商业银行应建立价格管理机制, 加强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 提升对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的分析提炼能力, 确定清晰的竞争策略, 进而全面提升优化定价能力。

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国内中小商业银行已逐步建立并运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 但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对管理的提升作用并未完全体现。为应对存款利率的放开, 全行实现全产品计价和统一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曲线是长期趋势。利率市场化将驱动中小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这一有力的管理工具。

建立与银行发展相适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对中小商业银行来说,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存款成本上升, 利差收窄。“一浮到顶”的利率政策在逐渐放开管制的市场上是否能起到作用?而中小商业银行又是否能承受相应的成本?这些都成为中小商业银行重要、严峻和急切的课题。面对挑战, 中小商业银行应建立与自身发展战略统一, 与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差异化竞争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一国金融深化重要的标志。

在一些利率市场化国家,国家控制的是基准利率(这是政策性利率),基准利率可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央行的任务主要是制定和调整基准利率,不再集中统一管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其他利率由资金的供求双方协商决定。

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这一制度安排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是巨大的。从历史经验来看,美国从1980年开始花了五年时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其市场平均存贷利差从改革前的2.17%降到改革后的1.63%,以此同时,全国倒闭的银行年平均家数由改革前的10家增加至改革后的200家;日本也从1984年开始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其市场平均利差从1984年的3.15%下降到1994年的2.33%,下降了近80个基点;台湾地区在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出现了银行业全行业亏损的窘境。

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其受到的影响是系统性的。

(一)银行存贷息差将面临大幅下降风险、利润难于维持

最近几年中国商业银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银行业的利润80%依赖于息差收入。自1999年以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利差都在3%以上。如果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实现,这种高存贷款息差将不可持续。占银行业利润80%的息差收入将面临严重的冲击。

(二)利率的波动性将加剧、预测更加困难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存贷款利率是由货币当局管制的,其波动性将被限制在一定区间内,利率的调整频率也很低。改革后,由于当局只控制基准利率,其它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决定,这势必造成利率水平波动频率更高、振幅加剧。这对银行适应这种变化并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带来了巨大挑战。

(三)市场利率会向价值回归,从而使商业银行整体信用风险水平跳升

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问题,利率市场化往往会导致被压制的实际利率水平持续上升。这将造成资金借入方面临财务成本的突然、大幅增加,从而增加资金借入方的违约风险。特别是房地产行业贷款、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国有企业贷款等将面临巨大违约风险。当前贷款占商业银行资产主体,商业银行又在资源配置中占主体的情况下实现,这可能导致银行体系的财务危机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将面临更大挑战

截止2010年9月,从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看,其资金来源总计已达457060.77亿元,其中,各项存款总计404954.72亿元、发行金融债券40581.11亿元、向中央银行借款3.05亿元、同业往来25163.90亿元;从其资金应用看,各项贷款257372.72亿元、有价证券及投资121379.09亿元、同業往来18273.43亿元。由此可看出,银行已经不完全是经营存贷业务的中介机构,其有价证券及投资已达121379.09亿元,金融债券达40581.11亿元。商业银行已从早期的只注重片面的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转向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以确保银行经营三原则:即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

但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错配扩大的趋势一直持续。从存贷款期限结构看,一直存在借短贷长问题。长期贷款资产如果没有相应的长期负债来匹配,流动性的风险会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急剧增加,使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以及资产损失的境地。另外,从资产构成看,资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货币当局的信贷管制使得商业银行有巨大的放贷能力得不到释放,这一部分资金已转换为有价证券、同业拆放等资产。这种转换将使银行的资产对利率的敏感性增加,在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利率波动加剧的情况下,银行资产的整体风险将增加。

(五)银行业的竞争模式将发生改变,同质化竞争格局将被打破

一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同质化经营、管理倾向非常严重,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金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近几年,农村信贷、中小企业业务、消费信贷、财富管理等需求急剧增大。在需求日益多元化的态势下,“全能型银行”模式对很多银行来讲将不是最优选择,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优势按照规模经济原则重新选择发展战略。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等商业银行如何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在差异化竞争中寻得一席之地将是个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问题。另外,能否在参与市场的过程中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将是其能否在新环境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六)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将会体现,从而对中资银行带来严峻挑战

自2002年以来,在中国的外资银行总资产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已达14350.8亿元。其增长速度在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才放缓,但可预计其将来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外资银行通过上百年的洗礼,无论传统信贷业务、中间业务、创新业务还是风险管理能力比起中资银行都有很大优势。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壮大无疑会挤占中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中资银行必须在与其竞争过程中借鉴其先进管理经验并不断创新才能保证中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话语权。

三、结束语

利率市场化将是商业银行面对的新挑战,商业银行必须在新的经营环境下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从而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安东尼.G.科因.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银行利率调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篇4

万通董事长冯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中高档楼盘的价格会更加稳定,而低档次楼盘价格可能会下跌。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去年,世界经济动荡,面对通胀风险、流动性风险、资产价格泡沫积累的风险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迫切性,央行在银行利率的调整上做出调整,这是宏观调控中经常使用的最基本的工具。虽然,这几次比较温和的调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如果能正确利用利率变化,能以固定的资金和时间的情况下创造利益最大化。

对于银行利率的调整,人们对储蓄和贷款方式种类和数额也有所调整和改变。以下是对2008年第五次银行利率调整的图表分析:

定期存款利率比较4.543.532.521.510.50三个月半 年一 年时间二 年三 年五 年利率贷款利率分析76543210六个月一 年一至三年三至五年五年以上

去年,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市场开始有些萧条,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对于存款者来说,也就意味着早储蓄比晚储蓄来的更实惠,那么对于已经存有定期的人来说呢,他们会怎么做?一部分人认为顺其自然,差别不大,而有些人则将原来短时间定期储蓄转为活期取出,并迅速改为长时间的定期储蓄,那么现在就一去年第5次利率调整前后做比较来看一下到底那种更实惠?

活期存款利率:0.36% 存款均以10万计算 设利息税为20%(下同)①三个月转为两年(即将到期 下同): 三个月 调整前1.98% 调整后 1.71%

两年

调整前 3.06% 调整后 2.79%

不做调整可得利息:

100000*1.98%*0.25*0.8=396(元)

(100000+396)*2.79%*2*0.8=4481.677(元)

做调整后可得利息: 100000*0.36%*0.25*0.8=72(元)

(100000+72)*3.06%*2*0.8=4899.525(元)

②半年期转为两年:

半年 调整前 2.25% 调整后

1.98%

不做调整可得利息: 100000*2.25%*0.5*0.8==1008(元)

(100000+1008)*2.79%*2*0.8=4508.997(元)

做调整后可得利息: 100000*0.36*0.5*0.8 =144(元)

(100000+144)*3.06%*2*0.8=4903.050(元)

③一年转三年:

一年 调整前

2.52% 调整后

2.25%

三年 调整前

3.6%

调整后

3.33%

不做调整可得利息: 100000*2.25%*1*0.8=1800(元)

(100000+1800)*3.33%*3*0.8=8135.856(元)

做调整后可得利息: 100000*0.36%*1*0.8=288(元)

(100000+288)*3.6%*3*0.8=8664.8832(元)④两年转五年:

五年 调整前

3.87% 调整后 3.6%

不做调整可得利息: 100000*3.06%*2*0.8=4896(元)

(100000+4896)*3.6%*5*0.8=15105.024(元)

做调整后可得利息: 100000*0.36%*2*0.8=576(元)

(100000+576)*3.87%*5*0.8=15569.165(元)

由此观之,做出上述存款方式的调整的确可以增加利息,原先定期储蓄时间越短,改变后定期储蓄时间越长,变化幅度越大,利息增长也越明显。但定期储蓄时间越长,存在的风险也就越大,因为在现在的经济状况银行利率调整也会波动起伏大,正如央行在3月17日宣布,现阶段作为基准利率参考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各上调27基点,其他短期利率相应上调。央行的政策变化符合市场预期。针对经济目前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一直认为,货币政策有必要直面通胀风险、流动性风险、资产价格泡沫积累的风险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迫切性。

利率调整不仅对居民个人收入有影响,而且对国家、社会而言还有更加广泛的意义。有权威专家指出:

首先,利率的调整直面通胀风险。去年12月由于粮价的上涨,CPI增长2.8%。1月份增长2.2%,2月份数据显示CPI增长2.7%。加上煤电价格调整的压力和潜在油价上涨的压力,通胀显然存在上涨压力,而且有继续上涨的可能。为了保持经济“低通胀”运行的稳定环境,利率提升有利于提前调整通胀上升的预期,防范通胀水平的继续攀升。

其次,直面流动性风险。近年来,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和外贸顺差,使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一直困扰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包括过度投资、银行新增贷款快速增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牵制,等等问题在内的许多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利率的调整,有助于配合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和央行票据的发行,进一步收回流动性的同时,改善流动性过剩推动投资反弹带来经济不稳定运行和减少银行新增坏账积累的风险。第三,直面以资产价格泡沫积累为特征的风险。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经济危机呈现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引发危机的特征。日本和东南亚的经济危机都明显以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为导火线。中国正处于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国际大环境的包围之中,资产价格泡沫风险积累的特征已经非常显著,我们不能回避这一全球化趋势推动的全球金融体系的新的风险。

在当前这样的国际国内的金融特点和趋势下,我们不应该低估利率对资产价格泡沫的防范作用。事实上,传统的针对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调整利率是通过基准利率的调整发出信号,让所有市场的参与主体根据信号调整信贷和投资,进而达到调整通货膨胀。在这个过程中,利率通过成本功能首先影响资金价格,进而影响投资收益,最后通过调整整体投资规模影响宏观经济的通胀水平。事实上,货币政策以通胀为目标,调整资金价格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资金价格的变化,改变投资的成本,改变投资行为,改变投资规模,在稳定宏观经济形势的同时,也进行了合理的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一般来说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资金成本低是重要因素之一。当通胀的风险变得比较不显著,而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不断凸显,利率作为资金成本,调整资金价格这一环节的功能可能突显出来。货币政策以通胀为目标是为了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防止经济周期变化带来的经济风险。当资产价格泡沫成为经济大起大落的主要危机因素时,利率对遏制资产价格泡沫的作用可能被强化。央行这次利率调整,实际上是在资产价格泡沫开始积累和形成的风险孕育初期,从资金价格的角度,给予了必要的政策管理和警示,对于防范泡沫积累、破灭带来的经济危机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人们也比较关心利率的调整会鼓励更多的资本流入,特别是热钱的流入,进一步影响资产价格的不理性膨胀。事实上,自从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为防止投机性资本乘虚而入,利率的调整一直非常慎重,刻意保持与美元之间3%的利差,以增加资本流入的机会成本。但是在当前被强化的人民币稳步升值的确定的预期下,像当年日元不断升值一样,产生了资本流入无汇率风险的环境,促使资本无后顾之忧地流入。日元被迫升值,日本政府保持低利率政策的失误也正是对低利率带来低资本收益能够阻止资本流入存在不切实际的效应影响,完全忽略了资产价格泡沫带来的短期巨大利益对贪婪的逐利资本的流入的吸引,错失了调整的时机,给泡沫经济危机留下了形成的空间和机会。因此,我们也因予以警惕。

第四,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我们的利率制度安排层面的市场化程度是非常高的,除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其他利率水平基本都可以由金融机构自行调节。所谓需要推进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是银行自身根据基准利率调节的能力。央行动用利率工具,有利于引导银行的利率调整的主动性,加大银行对利率的敏感性,推进利率市场化在操作层面的进展。银行业的全面开放,也使央行在货币政策的工具使用上更强调市场化。

至于贷款基准利率提升与存款利率同样的幅度,从提高资金成本的角度是有道理的。但是,按照利率体系的安排,贷款利率的上限是完全放开的。换句话说,贷款上限的调整,可以让银行自行调整,这是培养银行自主利率定价能力的最关键的地方。央行把贷款利率一并上调,代替银行定价,除了保护银行的利差收入,其实不利于银行盈利模式的改变,不利于推进利率的市场化。不过至少对银行的利差收入不会造成影响。银行走向利率市场化需要一个过程,希望下次利率调整的时候,能够把贷款利率的调整留给银行决定。

因为是今年第一次利率调整,而且仅仅27个基点的变化。我们认为,这次利率调整对于各方面包括证券市场,还是信号的作用大于实质性的影响。但这次的信号传递了远比过去复杂的信息。而且要达到利率政策的目标,绝不是一次小幅调整就能够完成的。市场要全面关注市场各方面的风险变化,不排除央行审时度势,再调利率的可能性。(部分是网上搜索到的资料)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篇5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应对与防范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长期以来,我国对资金的利率一直实行大一统管理,表现出强烈的计划性、垄断性和封闭性.从全部金融活动来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展,且改革正在向更深和更广的.程度上推进.从阶段上看,我国金融体系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

作 者:李刚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20 刊 名:新金融  PKU英文刊名:NEW FINANCE 年,卷(期): “”(1) 分类号:F8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篇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的不断发育,严格的.利率管制已经与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越来越不相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在金融体制尚存在诸多缺陷的情况下,为防止改革对我国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太大的冲击,利率市场化将是一个分阶段分步骤的渐进过程.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十分巨大.商业银行要对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细致的研究,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作 者:冯建中 董军 袁泽华 作者单位:冯建中(河北省工行)

董军(正定县工行)

袁泽华(石家庄建华工行)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探析 篇7

一、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

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模式有所不同的是, 我国的利率长期实行着政府行政干预定制的模式, 这样一来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金融秩序的稳定均形成了显著的积极意义。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性改革, 这种政府过分干预的利率经营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由此看来金融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在金融体制改革中最为关键核心的一环则非利率市场化莫属了, 换言之快速推动我国利率实现市场化是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 人民银行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规划依然实现了清晰化明确化发展。早在2003年,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便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的改革目标。其中主要包括了建立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三个层面, 首先便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确定具体利率;其次在此基础上形成由中央银行进行引导调控的市场利率;最后引导调控市场利率的手段为中央银行运送货币的政策性工具。显然针对利率市场化中央银行通过引导调通的手段实现了对市场贷款利率的“下限管理, 上限放开”以及存款的市场利率“上限管理, 下限放开”的模式。正是这种货币市场利率以及债券市场利率充分市场化的经营模式促成了中央银行在维系基准利率体系的基础上引导调控市场货币债券利率的工作格局。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 商业银行的利润减少, 加剧竞争压力

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便是其利差所形成的收入, 而其最为主要的业务则属于信贷业务, 存款和贷款之间所形成的利差收入则是商业银行最为主要的利息收入来源。显而易见, 利率市场化势必会造成各大商业银行之间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商业银行势必会依靠缩短利差收入来吸引存贷客户, 扩大信贷业务。这样一来银行的实际利差收入降低, 银行的利润以及收入均受到一定程度地损失, 进而更加加剧银行之间的竞争压力, 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各大商业银行展开存贷激战, 如此恶性循环[2]。

(二) 增加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所推行的利率管制机制使得各家商业银行的利率往往在迎合了市场化供求关系的同时受到政府强有力的行政干预, 从而导致实际的利率水平受到压制, 从而容易造成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出现, 更有甚者甚至会波及信贷市场的信用风险, 导致“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等利率风险出现。所谓的利率风险是指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 金融市场的资产收益以及资产价值呈现出负债成本或者价值不对称的变化最终造成银行收入受损等资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 利率一旦完全市场化则更多地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等方面力量的影响, 遵循市场运作的规律进行高低调整。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可预测性特征势必会造成利率波动的频繁化进行, 从而加剧了利率的风险。

(三) 有利于促进银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

利率的市场化推行使得各家商业银行紧密的关注着金融信贷市场的动态情况, 从而促进其可以根据客户应对风险的实际具体能力进行经营产品的改进和创新。甚至通过将商业银行自身的因素同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加以结合起来进行利率水平的计算考虑[3]。因而有利于成功转移商业银行在非利差收入业务上的注意力, 而促进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的创新。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 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

利率的市场化推进使得利率风险成为了继经营风险以及市场风险之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风险之一, 为此便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的防御功能, 通过不断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方式加强对利率的风险性预测, 从而将利率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承受的最小范围之内。

(二) 完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

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 为了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经营的效率促进其收益的提高, 我们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利率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在银行内部经营部门和高级管理部门之间建立起一个专门负责利率风险管理的部门, 对利率的风险机制进行科学精准的衡量监督, 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建议实现利率风险内控。

(三) 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

利率市场化得以实现之后, 商业银行在获得了较高的利润收益的同时也面临着更为严重的信贷经营风险。尤其体现在银行的资产结构以及负债结构两个方面, 其中由于利率的频繁性波动使得资产贷款的利率变动加快, 而由于利率的变动所导致的短期存款业务的增大使得银行的负债结构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总之为了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风险冲击, 商业银行有必要及时对其资产以及负债情况进行结构化的优化性调整, 通过增加对银行资产负债情况的可控性以降低银行风险[4]。

(四) 建立高效金融产品定价体系

利率市场化使得贷款的利率成为了各家商业银行之间市场竞争的关键点, 为此便需要商业银行在通过信贷资金进行载体化的金融产品定位的同时对其所推出的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进行较为科学客观的价格定位, 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商业银行内部所推出的配套性的金融产品进行体系化的产品定价, 以确保商业银行的经营利益。

参考文献

[1]蔡逸仙.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3, 34 (03) :131-135.

[2]杨金婷.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2, 33 (14) :75-76.

[3]海燕, 范春燕.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 4 (10) :173-175.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篇8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挑战;对策

一、利率市场化相关背景

利率市场化, 顾名思义就是将货币市场的利率决定权交予市场,在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依据的基础上,充分结合金融机构和市场对于资金的供需,以货币市场为中介的金融市场利率决定机制。

利率市场化是近来年我国金融市场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我国的金融市场化程度在不断的加深,金融市场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国的金融市场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首先是1996年开始实施的同业拆借利率的市场化,其次是我国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最后是存贷利率的市场化,在初步实现上下限的管理的基础上,市场存贷利率的完全上下浮动。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来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路径是在开放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基础上,先实现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在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最后实现存款理论的市场化,从而实现完全的利率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传统以存贷业务为主的银行利差缩小,利润水平降低

我国金融市场从2004年开始就逐渐走出了金融压抑的时代,金融利率受市场影响程度提升,但是利率市场化的结果无疑会是利率会出现明显的上升。存贷款利率的上升不会使银行利润增加,反而会出现银行利差减少。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贷款利率有上限原则,而且当前我国的经济处于明显的下行阶段,不断出现的商业银行又给银行带来更严重的竞争。这种双重背景之下,银行贷款利率上升的期望有限。其次是,我国经济处于调整期,未来数年经济流动性会呈现偏紧的态势,这样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二)贷款增速放缓,银行贷款客户结构变化

由于银行在存贷业务中的利差减少,因此作为理性经济主体,商业银行将有更多的冲动实行放大贷款总量的应对策略,尤其是在高收益、高风险的信贷行为。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前的市场环境处于明显的下行阶段,因此市场主体对于资金的需求就会明显放缓,而且这样的市场环境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明显的转变;其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不断的降低,企业将不断寻求新的融资方式,因此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依赖会降低。

而在银行的客户结构方面,传统情形下,银行的主要客户往往是大中型企业,即使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存在着议价能力弱的情况,但是较高的利差能够弥补这一问题。而当前的经济环境完全不同,与大中型企业之间减低的议价能力驱使更多的商业银行去接触中小企业,从而保证其议价能力,获得跟高的利差,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也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三)银行的定价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面临考验

银行在资本市场的定价能力在过去被利率管制所限制,因此不存在定价能力的问题,在固定的银行利率市场内,银行可以将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项目中去。而在市场化之后,利率的高低将根据市场状况和客户的信用度来确定,这就给银行的定价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在市场定价方面,商业银行在人才储备、制度建设方面都还有较大的差距。

除了银行的定价能力之外,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是更大的信用风险和更大的流动性风险。市场利率的变化导致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生存压力下,为了获取业务资源,银行可能会有限度的放宽信贷标准,而这种放宽可能会影响到存贷业务的质量。除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也会在利率市场化后出现,新的投融资主体的不断出现使得市场资金尤其是居民的储蓄资金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市场资金的流动性会增加,这种高度的不确定使得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尤其对于资金背景不雄厚的中小商业银行而言。

三、商业银行应该如何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

(一)将信贷投放向中小企业倾斜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最主要威胁就是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原本拥有的高利差收入发生了变化,因此中小企业就必须找到替代主体,尽可能的维持高利差的信贷业务。在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中,商业银行拥有者将强的议价能力,因此与中小企业的信贷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较高的信贷利差。

(二)加强业务创新,扩大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是银行的非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在以往银行的收入占比中占比较小,也往往被商业银行视为鸡肋。而随着银行生存生态的变化,中间业务的重要性被不断的挖掘出来。在中间业务方面,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加强对于新的金融产品的创新,发挥商业银行在网点、服务、管理方面的优势。其次是要加强与企业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银行所有用的渠道方面的优势,联合开发和拓展综合性的金融产品。

(三)商业银行应该进行准确的行业定位

与我国很多行业类似,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同性在当前非常严重,大大小小的商业银行都扎堆与几个核心的业务版块,往往都没有发挥出银行之间的差异性和自身特点。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经济形势下行和市场竞争充分激烈的情况下,要准确的对银行业务进行定位,尤其是对数量上占绝对多数的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在灵活性和区域方面的优势,增强金融定制服务的作用,实现银行业务的差异化。

(四)防范金融风险,提升管理水平

在风险防范方面,要不断的对银行自身的金融风险体系进行更新,以期符合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同时完善银行自身的信贷评级系统,在信贷的审批方面做到规范化和差异化,尽可能的降低授信的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实施者,银行管理者和银行从业者应该从自身做起,时刻将信贷风险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加强员工的风险培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姚余栋,李宏瑾.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的经验研究——总量融资结构的新证据[J].世界经济,2013.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篇9

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主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商业银行之一,虽然从近些年的盈利状况来看,盈利颇丰,但是这种盈利依然是建立在传统的存贷差基础之上,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收入来源于手续费和佣金。

在金融全球化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之下,中国农行如何实现自身的业务转型和职能调整,如何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领先于我们几十年甚至百年,作为中国的四大行之一的中国农行如何加快自身发展,与国际接轨,并入世界潮流。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与探讨。

报告显示中国农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之下正按照国家的部署积极稳步的推进利率市场化,通过市场配置资源,通过价格引导资金流向,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适应方面,有三个角度的影响,一是经营方式需要转变,再者是经营结构有待调整,最后是要注重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对农行提出的要求,农行应该着重进行业务创新,进行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不能只靠利差和佣金手续费业务,金融资产要有合理的安排,不能过多的依靠信贷资产,另外农行也应尽力完善内部机制,实行财务硬性约束。应该在法律范围之内,政策允许之下,进行金融创新,向西方学习逐步推进业务多元化发展模式,可以实行银行控股公司制,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之外,还可以逐渐的向投资,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业务领域拓展。最终建立成为城乡一体的全能型国际金融企业。

农行应该有长远的眼光,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骄人战绩,应该从上到下树立危机意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全面应对新的挑战,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

同时也应把握好度,深知过犹不及,农行作为四大行之一,关系经济命脉,金融稳定,和国家安全,也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如果在应对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措施不当,则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所以中国农业银行尽可能在保持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基础之上,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基调,以稳定为主线,进行风险资产管理的同时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树立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的关系,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农业银行负债业务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净息差继续保持同行业的领先地位,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在完成股改上市之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对于农行的总体战略规划,主要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要密切关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及时进行相应的业务调整,要有效管理好资产负债业务,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拓宽盈利渠道,要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积极面对,勇于创新,推出相应的理财产品。作为城乡联动的大型商业银行,农行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尽一份力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继续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积极拓宽多渠道的利润来源,提高综合收益水平。要做好新资本管理办法对接工作,提升资本管理水平,满足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进行风险的有效管理,不能只盯住业绩而忘却风险,也不能滥用“大而不倒”的特权,无视风险,进行过高的风险业务。最后,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经营理念运营模式,加强业务流程创新,不仅仅凭借寡头垄断地位获得垄断收益,真正实现作为一个服务性的金融机构所做的服务承诺。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有可能缩小,传统的存贷款利差优势难以为继。但是作为大型之一,中国农业银行的竞争优势不仅仅在于存贷款息差上,中国农业银行成立于1951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多年的经营中,农行的信誉,服务逐渐的加强,产品创新能力也逐步提高,分支机构众多,有利于获得客户的青睐。但是不能因此就固步自封,农行还应该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强化农行的“资本约束”“风险覆盖”“收益均衡”的理念,增强资本和风险意识,逐步建立起合理的风险评估体系,还有随着最近中国农行副行长的落马可见,中国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监督体制很不健全,对于风险的防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行应该建立风险预警模型,不断监测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房地产行业风险,产业结构调整相关风险以及长期贷款风险。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明确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即简历由市场供求决定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在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是市场机制在利率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银行的竞争更加激烈,银行的差异化更加明显,创新是利率市场化下的必然选择,首先要改变创新业务模式,第二就是创新银行风险定价体系,第三就是创新体制和流程,另外更为关键的就是产品和技术创新,农行这些年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也做了一些准备,首先就是不断创新业务模式,细分化的为客户服务体系,加强在渠道,产品,客户,品牌,队伍一个良性互动平台,另外一些新兴的中间业务,财务管理,财务顾问等等这些业务也在不断发展,同时强调风险管理观念,风险定价模型,这些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伴随着农行的发展,逐渐的要以客户为中心,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的银行形象到了彻底转变的时候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1》 《货币金融学》 《货币银行学》 《和讯新闻》 《知识经济》 《经济生活文摘》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篇10

对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贷款定价问题的探讨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本文对贷款定价的基本原则、贷款定价的主要模型以及影响贷款定价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对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定价的应用提出一些建议.

作 者:孟小予 MENG Xiao-Yu 作者单位: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陕西西安710002刊 名:陕西经贸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ANXI ECONOMICS AND TRADE INSTITUTE年,卷(期):14(5)分类号:F832.33关键词:利率 利率市场化 贷款定价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挑战;机遇;对策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

利率用来衡量货币资金的价格,对经济的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日趋频繁的利率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始于利率自由化思想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73年麦金农和肖的金融约束论和金融深化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除了受到麦金农和肖的理论影响外,更重要是受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进一步推进的影响,放开金融领域里可贷资金的价格成为必然。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的整体思路是:先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接着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次序。最后实现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在市场供求中自然形成的机制。这种改革思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保证我国经济金融稳定以及改革过程中风险可控而提出来的。目前,我国已完成对债券市场利率、货币市场利率以及外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已实现对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上限限制的取消,逐步加大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并且力争在两年内完成我国的利率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一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存贷款利差大大缩小,从而缩减了商业银行的营业利润。利率市场化的深化使商业银行拥有更大的的存贷利率自主决策权,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大多采取提高存款利率和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客户,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

(2)加大银行利率风险和利率管理的难度。我国利率实行了长时期严格的管制计划,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指导下经营存贷款业务,利率波动次数少,幅度也小,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几乎为零。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利率波动频繁,波动幅度也大幅增加,商业银行面临金融创新工具层出不穷的复杂金融市场,存款和贷款利率不再只受信贷需求变化的影响,还会受到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随之加大。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还会促进资金在各个市场间的流动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相应的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利率敏感性不可预期的波动加大,利率管理的难度随之加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提升自身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2.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契机

(1)有利于创建银行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素质。在利率管制下,我国银行业缺乏有效竞争,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利率市场化后,我国中小银行会受益于灵活的经营方式,利率表动幅度的放松使得中小银行可以通过调高存款利率和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更多的储户和贷款者。在这种趋势下,中小银行将逐渐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现状也会大大改善,公平竞争的加大也会全面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素质

(2)给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促使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有更好的平台。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拥有更大的金融产品自主定价权,这给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同时,商业银行的竞争更加激烈,利率风险管理也面临巨大挑战,这种严峻的外部环境促使商业银行寻求持续有效的金融产品创新来规避利率风险,使银行资产持续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

(3)促使商业银行有层次的对客户结构进行优化。

面对受利率市场化影响的更加自由的金融市场环境,商业银行拥有更大的自主性,银行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更加丰富,商业银行必然会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有层次的对客户进行区别对待,即根据客户承受风险能力、资源状况等因素对客户结构进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客户结构,同时也达到最佳的盈利模式。

三、我国商业银行解决利率市场化问题的具体措施

1.完善利率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利率市场化要求全面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而利率风险内控机制是否完善是关键。巴塞尔委员会也强调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对利率风险实行妥善监控,要完善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等等。可见,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各商业银行应该认真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有关利率风险的指导,争取早日实现对利率风险内部控制体制的完善。

2.建立灵活的参照利率变动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国际商业银行的经验显示,当利率变动时,资产负债结构的相应调整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能减少利率波动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此外,以利率风险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还能够促使商业银行建立风险收益管理体系,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总效益。

3.开发金融创新工具实现对利率风险的规避。利率市场化使得利率波动幅度和频率加大,商业银行面临竞争压力和利率风险加大的严峻的外部环境,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开发应对利率风险的金融创新工具,比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来规避利率风险。

4.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国内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存贷款利差大大缩小,从而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逐渐减轻对传统业务的依赖程度。

参考文献:

[1]樊胜;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2]刘晓玲;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方略[J];江汉论坛;2004年06期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篇12

一、利率市场化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我国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早在1998年, 中央人民银行率先扛起利率市场化的大旗, 在两年间连续三次调整金融机构所影响的贷款利率范围, 将利率的浮动区间扩大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到了2012年, 人民银行对金融行业再一次实施调整, 对外开放外币的贷款利率。2013年初, 人民银行第二次扩大贷款利率的活动范围, 这一次调整还制定了贷款利率的管制最低限度。2014年, 中央人民银行确定了金融领域实施贷款的利率区间上下浮动范围, 将贷款利率标准利率的最低限度确定为0.7倍。同年, 中央人民银行最终取消了金融领域贷款利率的最下线要求, 至此, 我国完成了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利率市场化可以支撑金融行业促进广大实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还可以辅助商业银行自主制定贷款价格以及差异价格, 从而降低各个企业的融资资金, 以此同时, 利率市场化还有助于完善金融基本的调配, 以此来提高经融机构在整个金融领域的实力, 在整个经济体中促进国家经济类型的转变。从近期的角度来看, 贷款利率市场化刚刚起步, 还没有发展至成熟阶段, 利率管制刚刚实施, 这将给商业银行、各类企业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改革的大趋势必将改变金融领域的经营方式、利润模式以及提供的服务类型, 还将带动相关产业的改革, 影响新业务。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新模式试用、新领域探索会给金融行业造成这样、那样的不稳定因素, 这样的变动在近期内必将给商业银行带来显著的、隐藏的各种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述

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为:由于债务人或者交易对象不愿意或者无法在支付期限内履行支付义务, 这就会增加商业银行面临经济损失的风险。目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可分为三种, 分别为:信贷风险、投资风险、信用风险。这其中的信用风险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协调形成的, 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商业银行反向选择风险或者增加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又可分为事前信息不对称、事后信息不对称, 事前信息不对称是因为商业银行在借贷过程中没有办法具体了解借贷人的实际情况, 例如, 信誉、经济实力、经济来源稳定与否等, 这就导致银行很难对所有的贷款人进行一一评定, 只能通过计算得出平均风险, 以此为评定依据实施贷款。这样就会导致风险较低的企业因为贷款成本过高而无法获得贷款, 与此同时, 风险很高的企业因为贷款成本降低而得到高额贷款, 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事后信息不对称是因为银行与贷款人签订合同之后, 贷款人就从法律的层面上获得贷款的拥有权以及使用权, 这时如何银行提高对贷款人的监控力度就要相应的增加监控成本,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增加贷款人的信用风险, 例如, 贷款人擅自改动贷款的使用途径, 又如, 虚报贷款的实际数额, 拖延偿还贷款的时间等。另外, 还有一种情况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的内部工作人员如果利用职权之便, 以权谋私, 这就会增加商业银行道德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一) 存贷款利率波动, 增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转变为市场自主调节会促使利率机制形成, 在政府定价环境之下的利率将根据市场变动情况恢复至本来面貌, 那么市场利率会相应有所提高。另一方面, 与政府宏观调控环境下的管制状态相比, 由市场自主定价, 这样的外界环境就会导致处于变化状态的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影响利率的变化。实践证明, 利率市场化在一般情况下都会造成存贷款利率上涨, 但是利率市场化只是影响因素并不是决定因素。就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状态来看, 金融资金仍然相对紧缺, 这导致市场上的利率表现出普遍高于官方利率的现状, 然而当利率市场化完成后, 存贷款利率相比较于之前政府宏观调控状态下的管制利率将会有大幅度的上升, 这种发展态势很有可能引起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二) 存贷款差、净息差缩减, 商业银行盈利空间缩减

根据国际金融行业发展状态来看, 利率市场发生变动, 存贷款差、净息差的变动幅度增加, 并没有表现出绝对的缩减, 但是根据调查现实, 我国利率市场化后, 存贷款利率均呈上升态势, 净息差呈缩减态势, 而且存款利率将超过贷款利率的涨幅。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数较大, 利率市场化的程度比一般国家要高, 虽然制定过贷款利率的下限, 但是上限并没有限制, 所以, 当我国利率市场化后, 与国际发展状态相比, 我国贷款利率的变动幅度将低于存款利率, 这就会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缩减, 导致商业银行出现盈利风险。

(三) 存贷比上升,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将扩大

利率市场化后, 存贷款利率上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增加, 促使商业银行另辟蹊径, 自主进行资产负债调整, 那么银行的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呈现高增长状态。另外, 利率市场化后, 商业银行不得不进行全面的调整, 实施金融创新, 以此来保证贷款的规模, 将贷款转变为各种类型的金融生长物, 达到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 利率市场化后, 存贷比上升, 正是因为受外部环境的刺激, 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比发生变化, 贷款的比重超过存款比重, 而银行贷款的总比例提升, 造成银行的利率风险扩大。

(四) 商业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将加速金融创新

各类金融机构想要获得发展就要不断进行创新, 商业银行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必须进行金融创新,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继续生存下去。利率市场化后, 存贷款的盈利差缩减, 银行必须进行表外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的调整, 就目前我国各个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情况看, 其发展弹性非常大。例如, 拓展金融业务、提供多种服务类型、强化金融服务质量, 以此来弥补商业银行的盈利差。又如, 商业银行根据市场需要, 增加代理业务、咨询业务等中间环节, 与表内业务共同发挥服务作用, 达到银行客户跟随协同的目的。再如, 市场条件下, 金融的管制力度下降, 商业银行的类型将由关系型银行逐步过渡到价格机动变化型银行, 这就需要商业银行不断调整金融产品的类型, 以创新产品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增加发展软实力, 提高商业银行客户的服务质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是多发的, 不仅会推进商业银行整体结构的调整, 还会促进商业银行各个机构的整合与分化, 因此, 各个商业银行要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严格按着银行客户要求或者顺应战略协同潮流甄选兼并购买对象, 并在事前做好一系列的并购分析, 通过创新完善布局, 提高实力。

参考文献

[1]李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J].东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3:170-173.

[2]陆静, 王漪碧, 王捷.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基于盈利模式与信贷过度增长视角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14, 06:50-59.

[3]马娇, 陈玲.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4, 08:181.

[4]舒洛建.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基于Panel Data模型的分析[J].征信, 2014, 09:53-56.

[5]马娇, 张志祥.贷款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改进——基于R A R O C模型[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18:364.

[6]杨盛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02:119-123.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篇13

论文摘要:在我国,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信贷。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财务数据不规范、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中小企业信贷难以获得。普遍认为,“关系型借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但关系型借贷技术是否能同样降低中小企业获得信贷的成本——也就是贷款利率,学术界讨论不一。论文经过实证研究发现,银企关系的加深,反而会提高企业贷款的利率,中小企业也因此而对银企关系有一定的排斥。

论文关键词:银企关系,中小企业融资,贷款利率,关系型借贷

一、引言

中小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主要是借助于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技术有四种:财务报表型贷款、抵押担保型贷款、信用评分技术型贷款以及关系型贷款。在前三种贷款技术中,银行主要是通过考察企业的财务状况等容易量化的“硬信息”来确定企业的还款能力,并由此判断发放贷款的风险。但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信息不透明、抵押物不充足的情况。为了降低贷款的风险,银行一方面通过少发放贷款来减少贷款损失,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弥补贷款损失。这两种情况对于中小企业都是不利的:银行少发放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可得性下降;银行提高贷款利率,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上升了。这三种贷款技术的硬伤都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

而关系型贷款与其他三种贷款技术不同,主要是通过建立紧密的银企关系,依赖于中小企业的“软信息”来判断企业的还款能力。但是,银企关系到底是降低还是提高了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的成本,学术界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紧密的银企关系能降低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因此降低了贷款利率;还有学者认为,在银企关系建立初期,银行会提供给企业优惠的贷款,过了一段时期,银行会收回这种优惠,甚至将贷款利率提高。本文针对银企关系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文献综述

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比如,资金问题、企业股权结构、企业发展战略、行业发展前景、宏观经济环境等等,但是,资金问题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Becketal.,Bondetal.(),Brownetal.())。在中小企业各种外源性融资渠道中,银行贷款最为主要(Cressy&Olofsson(),Bergeretal.(),Meger(1998))。国外的银行和小企业之间的贷款活动大多属于关系型借贷,而银行和大企业之间的借贷大多属于保持距离型借贷,是通过银行对企业的财务等硬信息进行分析而确定是否放贷的(Cole,Golderberg&White(2002))。基于银企关系的关系型贷款至少包括五种潜在收益:第一,可以实现银企之间信息交换的帕累托改进;第二,能够促使银企间长期、隐性合约的生成,弥补显性条约的缺陷;第三,有利于银行对抵押资产进行监控;第四,允许契约的扩展与调整,从而避免了利益的冲突;第五,贷款的跨期平滑促使银行有可能向原本无利可图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因为如果关系期间足够长,即使银行的出资行为在短期内并不盈利,但是在长期内可以实现盈利(Boot)。

与普遍认为的银企关系将有效降低企业贷款利率的观点不同,Sharpe(1990),Wilson(1993)的研究显示,在银企关系建立的初期,银行会向企业提供优惠的贷款。但是,随着银企关系的持续,银行将获得某种信息垄断,从而攫取信息垄断租,逐渐收回前期的优惠,甚至提高贷款利率,恶化企业的贷款条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随着银企关系的持续,企业的融资成本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有所增加。

徐晓萍,李晓洁()认为,我国传统上以银行中介为主导的单一金融体系导致小企业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融资。国内商业银行为了克服小企业信贷风险,往往选择以抵押担保型贷款主导的小企业信贷技术。该信贷技术存在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小企业信贷缺口无法满足,直接制约了小企业的成长空间。张杰,经朝明,刘东()基于商业信贷与关系型贷款理论进行了经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关系型借贷”在中国的银行机构中并未得到有效使用;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缺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信贷的作用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这也是形成中国小企业信贷约束与融资困境的一个主因,并成为宏观经济波动的一个微观基础因素。何韧、王维诚(2009)利用1186家中小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维持银行关系的时间长度、和企业建立关系的银行数量与企业的成长具有负相关性。由于我国银行的信贷更看重的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发展前景、风险大小等因素,银企关系长度的重要性并不明显,因而引起关系的长度对企业的成长未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中小企业与银行采用关系借贷融资所形成的关系越深,企业的成长性越好。

三、数据和变量

(一)数据来源

本论文的实证研究是基于上海财经大学小企业融资研究中心7月进行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与生存环境调研”数据的。此次调研的目的是获得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与生存环境真实情况的一手资料,选择了江苏省东台市和安徽省滁州市两地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长三角边缘,与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接壤。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43.9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3.93亿元;年末,全市户籍人口共447.37万人,比上年增长7.68‰,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6%。

江苏省东台市,位于苏中沿海,地处南通、泰州、盐城三市交界处,属于长江三角洲沿江经济开发带,两度被列为全国百强县(市)之一。东台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势头明显,全市拥有纺织、机械、食品、化工、建材、医药等行业,产品有2000多种。现有各类工业企业9316家,销售超亿元或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有近20家。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额46.5亿元,其中大中型企业16.6亿元,占36%,小型企业29.9亿元,占64%。

安徽省滁州市和江苏省东台市,虽然一个地处内陆,一个地处沿海,但是两地的经济总量、中小企业分布等情况较为类似。因此,调研人员选择这两个地点同时进行研究。此次调研所设计的问题,分别是针对中小企业基本状况,银企关系,商业信用的提供和使用以及民间融资四部分内容的。共发放了600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427份,其中东台179份,滁州258份。问卷回收率达到71.17%。这些中小企业均为资本规模在10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

根据研究的需要,论文选择的都是获得了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为了避免行业因素的干扰,所选择的样本均为制造业的中小企业。在剔除了含缺省值的样本后,共有94家中小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

(二)变量和预测符号

论文所选择的变量主要包括三部分:企业贷款溢价、企业信息及银企关系。

1.企业贷款溢价

论文选择企业贷款溢价为被解释变量(DKYJ)。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放开为起点,我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此,我国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利率水平,也成为可能。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收益与成本、风险相匹配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的贷款定价方法,争取最大的盈利。考虑到我国贷款利率定价是在央行制定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进行调整,因此,在贷款利率中,商业银行根据贷款企业的情况进行调整的实际上是贷款利率与基准利率的差额。所以,在处理数据时,论文将贷款利率与当年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差额作为被解释变量。

2.企业信息指标

地域因素(DY)。地域因素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变量,即体现了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信用水平、文化环境,又包含了不同的地方政策等因素,这些都会对企业的融资状况产生重要的影响。

论文选择企业主从业年数的对数(lnCYNS),作为衡量企业主经验的指标。在中小企业中,企业主的素质尤其重要。由于企业规模小,以及完整的管理制度的缺失,企业很多决策都是由企业主一个人决定。企业主的经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经营。企业主从业经验越长,企业的风险相对较小,从而银行贷款溢价较少。

论文选择利润与总资产的比例作为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ZCLRL)。由于利润是企业将来还本付息的来源,所以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好,银行发放给该企业贷款的风险就越小,贷款溢价应该较低。

论文选择速动比率(SDBL)来衡量企业的流动性以及清偿能力。流动性越好的企业越容易获得银行贷款,预计流动性越好的企业获得贷款的利率也就越低。

3.银企关系指标

企业与银行合作的年限的对数值(lnHZNX)、企业与银行的其他业务效应(YWXY)为企业与银行其他业务种类与其他业务往来年限的乘积。一般认为,合作年限越长,企业与银行有除贷款以外的其他业务往来,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了解程度越深,银企关系也就越好。银企关系越好,则银行对该企业贷款风险的可控性就越高,从而贷款溢价越低。

融资渠道数量(QDSL)以及银行效应(YHXY)来表示中小企业对银行的忠诚度。企业融资渠道数反映了企业融资渠道的广度。银行效应为企业合作银行家数与合作年限的乘积。企业合作银行家数表示的是企业与银行合作范围的广度,合作年限反映的是合作的深度,二者的乘积能比较全面地反映银行对企业融资造成的效应。如果企业融资渠道越多、合作银行家数越多,则银行贷款的竞争也较为激烈,从而会降低贷款溢价。

贷款效应(DKXY)表示从贷款比重最大银行获得的贷款数额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比重与银行贷款年限的乘积,反映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

(三)相关性分析

对样本进行相关分析,可以检验以上预期结果。

地域因素与贷款溢价、流动比率、银行效应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可能是由于地方风俗、交易习惯等存在差异,所以导致不同地域中小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对银行的依赖程度不同。

企业主从业年数与银企合作年数呈正相关关系,与贷款溢价呈负相关关系。可能的原因有:现在企业很多业务直接或间接与银行存在关系,企业主从业时间越长,自然与银行打交道的时间也越长;银行也会考虑中小企业主的资质,从业时间越长,说明企业主经验越丰富,企业的风险越小,银行越愿意将贷款发放给该企业,并收取较低的贷款利率;企业主从业年数越长,建立起关系的银行也越多,银行出于竞争的目的,会降低贷款利率。

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年限越长,贷款效应、业务效应、银行效应越强,这是符合常理的。当企业与银行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许多贷款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也会在该银行进行,也会从该银行获得更多的贷款。但是,与合作年限呈正相关关系的银行效应,则说明当一个企业与一家银行合作年限很长的时候,企业也会与其他银行建立关系。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不断壮大以后,希望能“多条后路”,从多个银行获得服务;另一方面,该企业与一家银行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关系,说明该企业风险较小,因而其他银行也愿意与之建立业务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业务效应、贷款效应以及银行效应三者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似乎说明,一方面,企业在一家银行的贷款越来越多,在这家银行所从事的其他业务也越来越多,这两类效应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而与一家银行关系太紧密了之后,企业又试图与其他银行建立业务关系,也就是银行效应越来越强。这体现的是企业对银企关系的一种人为的控制。在调研人员对中小企业进行采访时,企业主表示,与其他银行建立贷款或者其他业务联系,是为了给自己多条退路,防止过于依赖一家银行。这似乎体现出中小企业对银企关系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

(四)多元回归分析

相关性分析只能显示出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为了更全面地把握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如下模型,运用多元回归进行分析。

DKYJ=β+βDY+βln(CYNS)+βLDBL+βQDSL+βln(HZNX)+βYWXY+βDKXY+βYHXY+βZCSYL+μ

由表3的回归结果可看出,资产收益率与贷款溢价呈负相关关系,但是并不显著。流动比率也不显著,说明在贷款利率的决定上,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的作用并不明显。

企业主从业年数与银行贷款溢价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企业主在该行业从业年数越长,贷款溢价越低。因为从业年数越长,企业主对该行业的了解情况越好,企业经营越有效,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越低。因此,贷款溢价下降。

合作年限、贷款效应与银行贷款溢价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合作年限、贷款效应都体现了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关系的深度。中小企业与银行合作年限越长,贷款溢价反而越高。由于中小企业信息的不透明,还款并不是十分可靠,要建立新的银企关系有一定难度。中小企业和银行的合作年限越长,对该银行的依赖性也就越大,结果被该银行“绑定”。银行将这种长期合作所形成的关系转化成一种“垄断优势”,从而对中小企业索取高价贷款。贷款效应与银行贷款溢价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样证明了,中小企业银行贷款占自己资金需求的比重越大,对银行的依赖性就越强,越容易产生一种“绑定效应”。银行借助于这种“绑定效应”,很可能“趁火打劫”,就会出现贷款效应越强,银行贷款定价越高的现象。

其他业务效应与银行贷款溢价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中小企业在贷款行开办其他的业务,实际上减少了贷款成本。这和估计是相符合的。中小企业在贷款行进行其他业务,银行可以从中小企业的其他业务上获取利润,因而降低了对中小企业索取的贷款溢价。此外,通过与中小企业开展除贷款外的其他业务,银行能够获得更多的关于该企业的信息,从而降低了贷款的风险,故贷款利率也降低了。当然,这也有可能是一种为了扩大业务的“促销手段”。

出乎意料的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数量与银行贷款溢价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一般认为,如果一个企业融资渠道越多,由于渠道之间存在竞争,银行的“垄断性”地位就越低,贷款的利率应该也就相应降低。但实证结果与之相反,中小企业从其他渠道获得融资,并不能动摇银行的垄断地位。在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对当地的`金融机构进行了采访,金融机构相关工作人员透露,在对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进行评估时,银行会考察这个企业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资金后的还款情况。这说明,银行会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小企业其他融资渠道的情况进行调查。那么,一个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多,也说明该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比较旺盛。当银行了解到这一点时,处于对企业还款能力的担忧和尽量“攫取剩余”的心理,会提高贷款的利率。

地域因素显著。地域因素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变量,即体现了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信用水平、文化环境,又包含了不同的地方政策等因素,这些都会对企业的融资状况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种影响尤为明显。地域因素中,还包含了东台、滁州两地银行发放贷款的成本、资金的供求、必要资本收益率等因素的差异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影响。

四、结论

普遍认为,银企关系可以减少对贷款抵押品的要求,并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但是,论文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中小企业贷款中,实际上存在着绑定效应,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

在江苏省东台市和安徽省滁州市两地,银企关系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以及商业信用的可得性的影响均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交易习惯、人文环境、社会风俗、政府政策、两地资金供求情况等因素共同引起的。银企关系深度——用中小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年限、中小企业在该银行贷款比重等指标进行衡量——越强,中小企业银行贷款利率反而越高。在被调查的中小企业中,明显存在着“店大欺客”的现象。而银企关系的广度——用中小企业在银行开办的其他业务数量来衡量——越强,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会降低。这可能是出于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小企业在银行开办的业务越多,越能增加银行贷款以外的收益;第二,银行能通过中小企业开办的其他业务了解到中小企业更多的内部信息,降低了贷款的风险;第三,在体现“横向银企关系”的银行业务中,不同的银行之间其实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出于“促销”的目的,银行会降低贷款利率。

中小企业在与某一银行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关系之后,却并不像学术上所讨论的那样,会积极维护这种银企关系,而是通过与其他银行建立业务关系,来对最大合作银行进行牵制,并为自己日后融资留下退路。这是中小企业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引起我们的思考,并不是中小企业对关系型信贷有意排斥,而是我国银行的独特优势,及“店大欺客”的垄断优势,导致企业不得以而减少银企关系的过于深入。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刘剑,:《不同成长阶段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管理工程学报》第1期

2 程海波,于蕾,许治林,:《资本结构、信贷约束和信贷歧视:上海非国有中小企业的案例》,《世界经济》第8期

3 董彦岭,2004a:《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4 方荣军,唐汇龙,2004:《中小企业融资与资本市场制度创新》,《经济论坛》第24期

5 费盈,刘武强,2006:《试论美国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对我国的启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第1期

6 高政利,欧阳文和,李坚飞,杜炎,:《自组织发展观:中小公司治理模式研究——基于672家中小公司实地与问卷调查》,《南开经济评论》第1期

7 何韧,2005:《论银行关系借贷的价值与风险》,《财经论丛》第3期

8 何韧,王维诚,2009:《银企关系与中小企业成长——关系借贷价值的经验证据》,《财政经济》第10期

9 马尔霍特拉,2009:《拓展融资渠道——适合微型及中小型企业的范例及政策》,中译本,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0 全丽萍,2002:《非对称信息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兼论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管理世界》第6期

11 汪小勤,杨涛,2004:《关系型贷款与中小企业融资》,《武汉金融》第8期

12 王鲁平,毛伟平,2009:《银行借款、商业信用与公司投资行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13 王铁军,胡坚,2006a:《中国中小企业融资28种模式》,中国金融出版社

14 魏开文,:《德日美银企关系模式的比较分析》,《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第2期

15 徐晓萍,李晓杰,2009:《小企业信贷缺口、信贷技术缺陷与政府干预——基于20上海地区经济园区小企业调查》,《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第4期

16 张杰,尚长风,2006:《资本结构、融资渠道与小企业融资困境——来自中国江苏的实政分析》,《经济科学》第3期

17 张杰,经朝明,刘东,2007:《商业信贷、关系型借贷与小企业信贷约束:来自江苏的证据》,《世界经济》第3期

18 周好文,李辉,2004:《中小企业的关系型融资——实证研究及理论释义》,《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2期

19 朱闰龙,2004:《关系型融资、市场竞争与中小企业融资》,《中国经济问题》第6期

20 Baas, T. and M. Schrooten, 2005, “Relationship Banking and SMEs: A TheoreticalAnalysis.” DIW Berlin, Germ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1 Berger A, Udell G., 2006, “A more complet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ME financ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 30, PP2945-2966

22 Berger, Allen. N., et al., 2005, “Does Function Follow Organizational Form? EvidenceForm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 76, PP237-269

23 Berger, A.N., Rosen, R.J. and Udell, G.F., 2007, “Does market size structure affectcompetition? The case of small business lending”,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Vol. 1, PP11-33

24 Berger. Allen. N. and G. F. Udell., 2002,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112, PP32-53.

25 Boot, A.W.A., 2000, “Relationship Banking: What Do We Know.”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Vol. 9, PP7-25

26 Cole R A, Goldberg L G, White L J., 2002, “Cookie-cutter versus character: the microstructure of small business lending by large and small banks”. EFA 2002 Berlin Meetings Discussion Paper

27 Cole, R.A., Goldberg, L.G. and White, L.J., 2004, “Cookie-cutter versus character:The micro structure of small business lending by large and small bank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Vol. 39, PP227-251,

28 Cressy. R. and Olofsson. C., 1997, “The Financial Conditions for Swedish SMEs: Surveyand Research Agenda”,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Vol. 9, PP179-194

29 Danielson M G, Scott J A., 2000, Additional evidence on the use of trade redit bu smallfirms: The role of trade credit discounts, Mimeo, Fox School of Business andManagement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30 Meyer. L. H., 1998, “The Present and Future Roles of Banks in Small Business Finance”,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Vol. 22, PP1109-116

31 Mitchell Berlin and Loretta J. Mester., , “Deposits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Vol. 12, PP579-607

32 Ono M., 2001, “Determinants of trade credit in the Japanese manufacturing sector”,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Vol.15, PP160-177

33 Peterson M A, Rajan R G. ,1997, “Trade credit: Theories and evidence”,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Vol.10, PP 661-691

上一篇:我是家乡代言人征文1000下一篇:我国行政法治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