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研究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公司法人人格制度是指公司具有独立的财产、独立的人格、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公司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这一制度减少了股东的投资风险,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投资积极性,对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研究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研究论文 篇1: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状况与完善研究

【摘要】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又称“刺破公司的面纱”或“揭开公司的面纱”,是以诚实守信、公平正义为基本理论渊源,为保护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否认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原则,使股东与公司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一种衡平制度。这个制度起源于美国,之后逐渐被大陆法系国家所接受。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不是对公司独立人格的绝对否认,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公司的法人人格和公司制度。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我国仍存在“水土不服”现象,需要在立法和司法上进行完善。

【关键词】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公司独立人格;股东有限责任原则;公司债权人

公司独立人格是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产生的基础。公司独立人格源于19世纪初,美国纽约州制定公司法,使得公司快速发展并最终确立了公司独立人格。使公司像自然人一样,享有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独立地从事法律行为。公司独立人格制度的设立,使单个资本迅速聚集成巨大的资本直接推动了社会化大生产。然而,在实践中,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常常对债权人和社会利益造成侵害,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公司独立人格被公司股东非法滥用,甚至被用来非法牟利,或者逃避债务,违背了公司独立人格制度设立的初衷,对公司债权人的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应运而生。

一、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历史发展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舶来品,理论与实践均产生于美国,之后普遍被其他西方国家适用,但各国对该制度的适用不相统一,反而各具其特色,对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具有独到的借鉴价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

(一)美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历史发展

美国是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判例的最早发源地。该制度的形成大致是19世纪末,由于美国市场竞争激烈,出现了以联合企业为特点的托拉斯现象,美国法院对此做出回应是在解决“美国诉密尔沃基冷藏运输公司”一案之时。该案标志着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美国被承认,且这一时期将公司人格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利用公司形态规避法律义务,利用公司形态欺诈善意第三人,逃避合同义务。精准程度之高,以至之后被日、德所接受和引用。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公司人格混同的“工具理论”,为避免债权人利益受损害,确立了公司与股东有限责任的排除。之后,美国公司否认制度被广泛应用于侵权,乃至税收等领域。

(二)大陆法系国家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历史发展

德国和日本是大陆法系国家。德国的“直索责任制度”是为了弥补有限责任的不足。当公司股东滥用其有限责任时,公司债权人可以透过公司法人的独立人格而直接向背后的股东追偿。日本则创立了“透视”理论,即透视公司背后的实际操纵情况,来考察公司人格的利用是否符合法律和秩序的目的。

通过对这些国家立法历史的考察研究,我们不难得到一些启示:第一,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设立,并不是否认公司独立人格,而是对公司独立人格的补充和维护;第二,各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不求特别的统一,而都是为了惩治妨害公共利益和非法滥用公司独立人格,逃避债务,欺诈第三人的行为,以矫正被扭曲的公平正义;第三,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都在权衡这种否认的必要性时,审慎地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二、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相关立法情况

(一)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立法现状

我国《公司法》第20条第1款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其他股东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债权人的利益”,第3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此外,第63条还明确规定了一人有限公司的人格否认,“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一条特别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第20条和第63条是普通法与特殊法的关系,由于特殊优于一般的原则,对一人公司的情况下优先使用第63条。公司与股东的人格混同不仅包括财产混同,还包括业务、人员、机构的混同。第63条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仅适用于第一种,也就是财产混同,而不用于业务等其他方面混同的情况。所以并不意味着排除第20条的适用。现实生活中,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不仅会引发财产混同,往往以多个混同形式同时出现,这样就无可厚非地要适用第20条的一般规定了。

(二)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要件

1.主体适格。主体适格包括权利主体和责任主体的适格。权利主体只包括因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原则而受到严重损害的公司债权人,不包括公司、其他没有被侵害到权利的股东、社会公众等。责任主体包括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原则的实际控股股东,而不包括未进行实际控制的中小股东。

2.实施了客观的滥用行为。根据《公司法解释三》中对滥用行为做的界定,包括股东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抽逃出资等行为,制作虚假财务会计报表虚增利润进行分配,利用关联交易、通过虚构债权债务关系将其出资转出,其他非法将出资抽回的行为等。

3.公司债权人的利益遭到严重的损害。“受到损害”、“严重”这两个是定义的关键。“受到损害”是指公司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必须对债权人的利益造成损害的后果,这是结果要素。至于“严重”的程度,我国法律尚未作明确的规定,司法实践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很大,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些理论界的专家学者认为,只要公司的自有偿债能力可以清偿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损害,就没有必要适用公司人格否认,衡量标准是公司的自有偿债能力。

(三)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情形

1.公司人格混同现象。实践中的公司人格混同主要包括财产混同、人事混同和业务混同。财产混同,即公司没有了独立财产,与股东的财产不分,公司失去了独立法人资格的财产基础。人事混同是指公司的意思机关与股东的管理人员相互影响,公司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思基础。业务混同是指公司与股东从事的业务相同,与之交易的第三人无法分辨是否在和公司交易。公司人格混同是公司失去了独立人格存在的基础,是我国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情形之一。

2.公司资金不足。如果公司成立时股东未出资或未足额出资,或者是抽逃出资,都是造成滥用股东权利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2013年《公司法》新修改后,将公司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并取消了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这让“1元成立公司”走向可能,成立公司的门槛降低。但并不意味着股东不用对认缴的出则额承担责任,法律由法定改为股东自行约定认缴方式,载于公司章程中,股东仍须在其认缴的出资额范围内承担责任。实践中,股东不按认缴的出资来实际缴付足额出资的“空壳公司”屡见不鲜,这样给债权人的合法权利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在实行认缴登记制时,应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加强风险防范措施来更好的保护债权人利益。

(四)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法律后果

1.对公司的法律后果。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只是针对个案中的滥用股东权力行为进行公司人格否认,在其他法律关系中公司的人格仍然存在,公司仍可以以独立法人人格从事民事活动,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公司的解散和撤销是对公司法人人格的彻底否定,与此大为不同。

2.对股东的法律后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公司有限责任原则的股东对公司债务的承担属于个人承担,包括第一,未出资的股东和未足额出资的股东在其未出资和未足额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第二,抽逃出资的股东在其抽逃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不能清偿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三、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一)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缺陷

1.主体范围不明确。我国《公司法》仅将公司股东作为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消极主体,也就是被告。而在司法实践中,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不仅仅是股东,还有实际控制人、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如果他们滥用了公司独立人格侵害债权人利益,就不能以被告的身份出现。另一方是公司人格否认之诉的积极主体,也就是原告,我国《公司法》规定只能是公司的债权人,公司的其他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社会公众都不能作为原告提起公司人格否认之诉。另外,公司债权人的适格性也有待考究。

2.“滥用”的界定不明确。《公司法》规定的“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中,如何界定“滥用”行为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有主客观两种滥用论的争议,主观滥用论是指行使权力是为了损害他人利益而使自己获利,客观滥用论是指滥用权力是不受法律保护的。笔者认为应将两种理论结合,即滥用权力的行为人必须实施了滥用的行为,且对此行为持有故意或放任的态度。也就是说,在主客观条件同时具备时才可以认定为“滥用”行为。

3.忽视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实践中,股东滥用公司行为不仅对公司债权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对社会公共利益乃至国家利益造成的损害也是普遍发生。而《公司法》对这一类损害的发生时股东应承担的责任却未作规定。这个漏洞会使股东逃避给社会公众及国家造成利益损害时的赔偿责任。

(二)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构建和完善

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对上述行为的法律约束成为当务之急。

1.立法上完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构建。第一,要合理规定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权利主体要不仅规定为公司的债权人,还应包括公司的其他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社会公众乃至国家,责任主体也应扩展到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的董、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第二,要在诉讼程序上完善举证责任制度。程序上应合理分配原告和被告的举证责任,原告只需对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初步举证,使法官产生合理怀疑即可。对于公司股东来说,应充分举证自己没有滥用公司独立人格才可以免责。

2.司法上完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构建。第一,要加强有关司法解释的制定。滥用行为复杂,社会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以列举式来列举滥用行为不太现实,因此可以以灵活性较强的司法解释来完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首先,社会不断发展进程中,根据有关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有关法律原则,加强对司法解释的研究和制定;其次,法官应谨慎使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不得任意扩大适用范围,以至于危及有限责任原则。第二,要培养高素质法官队伍。强调法官职业道德的培养,造就懂市场运作,精通《公司法》的专业法官,使其严格熟练执法,以准确判案,维护公平正义。

作者:徐腾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研究论文 篇2:

对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研究

摘 要:公司法人人格制度是指公司具有独立的财产、独立的人格、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公司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这一制度减少了股东的投资风险,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投资积极性,对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自实行公司制度以来,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但滥用公司法人人格制度和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现象也迅速蔓延,本文立足于我国公司法对于法人制度设立的初衷,针对公司法在实践上一些不足,提出了一些关于完善公司法的构想。

关键词:法人人格;有限责任;完善立法

一、法人人格否认的基本内涵

法人人格否认,是指法人依法成立后,在特定事件中(如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或股东与公司之间)因由滥用法人人格之情事时,若在该事件中仍完全承认该公司具有形式上的独立人格,将违反公平正义原则或侵害第三人的交易安全,则暂时性否认在该特定事件中公司与其背后股东的各自独立的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包括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的一种法律制度。

二、法人独立人格制度的意义

1.股东有限责任的积极作用

有限责任制,是指公司应以其全部资产承担所负债务的清偿责任,而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义务。股东的有限责任可以保障股东在投资后,不会因为公司的经营决策的失败而就公司的债务影响其个体的利益,使股东取得预期利润成为可能,减少了其投资经营风险,提高了股东作为投資人的积极性,使得公司的生产经营规模得以扩大,实现法人制度的社会经济价值目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立基于公司人格独立的股东有限责任制度自产生以来,就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公司法人人格制度的建立为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发展市场经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股东有限责任导致的弊端

法律之所以要赋予法人以独立的人格,无非是鼓励社会公众踊跃投资,并充分利用公司组织形式的优势,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同时又不损害公司的债权人以及其他股东的利益,但是,被赋予权力或是权利的地方就有不当使用甚至滥用的情形,正如孟德斯鸠在其巨著《论法的精神》中精辟地之处:“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如前所述,创设公司法人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鼓励投资,发展经济,造福于人类,而享受公司法人制度这一利器的最大受益人则是公司的股东,在股东有限责任的原则下,出资人利用公司形式从事经营,实际上是利用股东有限责任原则之屏障,将股东与公司之债权人隔开。虽然公司对外独立偿还债务和承担责任的财产是由股东投入的,但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负责,并不对公司之债权人直接负责。为了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股东就会千方百计地利用其出资权及其在法人制度中的优势地位,从事滥用法人人格的各种行为,如出资不足、空壳经营、滥设法人、抽逃资金、直接操纵、业务混同等,甚至是实施欺诈行为。而当其因逃避法律或合同义务受到法律追究时,往往又主张只承担出资额以内的有限责任,致使债权人群体的利益和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受到被侵害的威胁。造成了不容忽视且日益严重的“公司问题”

三、对我国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设计的构想

1.明确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范围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通常应适用以下范围:①法人设立条件丧失。即合法成立的法人在其存续期间资本额或者社员人数低于法律要求。在有限责任制度下,社员的义务主要为即时完整的提供出资并保证资本额在法人存续期间不发生减少。法人的资本对于债权人而言,是最低限度的担保额,法人的信用完全来源于法人之资本,法人债权人所恃于安心而与之交易者,也完全在于相信法人有足够的偿债能力。至于社员有无信用,公司债权人通常并不關心。法人资本若是显著不足则表明社员主观上欠缺诚意甚至于是蓄意欺诈,是置债权人利益于不顾的行为,此种情况下自然应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②虚设法人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它指的是股东设立的法人,虽然在形式上符合强行法的规定,但在实质上违背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宗旨,沦为股东谋取私利的工具,主要是虚设出资或者虚构股东设立法人的行为。有些人虽不具备法定条件却又想享有法人的优势,便采取以上方式,即在所有股东中,只有一人为真正股东,其余的都是为了达到法定持股人数而设立的有名无实的“稻草人”。③利用公司法人人格规避法律义务的行为。即作为特定法律所规范的对象的人,利用现存的法人或新设立的法人,实施法律所禁止其本身实施的行为。主要包括:法律的规定使得特定主体在为某一行为时受到限制,使其无法完成该行为,或者即使能够完成,但将承担更多义务或无法获得更多利益,而利用法人或新设法人则可回避这些限制或可得到利益,利用法人形式规避法律对特定人的限制,换言之,就是特定人利用法人的行为使法律规定的时效性丧失,被利用的法人由特定人自己所设立或虽非其设立但被其控制,并且在主观上有利用法人规避法律的意图。

2.明确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条件

在实体要件上:必须有操纵人的存在。只有存在操纵人才可能构成对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公司法人人格被否认后,追究的正是实际操纵人的责任;必须存在构成法律所禁止的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行为即支配股东实施了滥用公司人格的行为;法人人格滥用行为人必须存在法定或者约定义务的主观故意。

在程序要件上:公司法人人格的否认可以由公司的债权人提出诉求而适用,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适用。司法实践中大部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都是由公司债权人诉请而适用的,但在一些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国家利益的案件中,债权人因自身利益未受损害而不提出,此时就有必要授权人民法院主动适用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及国家利益。

3.规定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滥用禁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公司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该法理被滥用的情形也随之出现,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滥用禁止也自当提上议事日程。首先,应根据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在司法实践中的实际运作,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修订到相应的成文法中,以确定的成文法形式来规范公司法人制度,减少该法理适用的任意性和矛盾性。

参考文献:

[1]樊星.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13):33-34.

[2]宋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浅论[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1(10)134.

作者:朱克佳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研究论文 篇3:

公司人格否认责任承担

摘 要: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最初起源于英美法系国家中的判例法,我国在2005年的《公司法》修改得以将公司人格否以成文法的形式正式确认下来。其中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由此可以得知,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格被告应当是股东。但是当存在多个股东,债权人行使具体诉权时,应当以哪一个或者哪一些股东为被告呢?本文将从公司法法理入手,辅以具体案例,试图探析公司法人格否认适格被告的司法实践相关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公司法 人格否认 适格被告

一、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公司具有独立的人格以及股东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是由公司的基本特征决定的,但是公司人格的独立性使债权人的追偿对象只有公司这一个责任主体。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当公司人格与股东的人格发在实质上发生了混淆,股东滥用其股东权利,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因此以公司人格独立性的角度出发,请求滥权股东对合法权益受损的债权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公司人格否认股东责任承担是公司责任承担方式的一种补充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股东对公司的债务承担使得公司对债权人债务承担的当然免除,而且当公司有足够财产对债权人进行清偿时,债权人要求以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使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是不予支持的。另外,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不是对公司人格的全盘否定,而是只存在于具体或某一特定的法律关系中,是公司在某一个特定的情况下丧失独立人格的确认和揭露。只是在这一特定的法律关系中,公司的人格被否认,若没有法律规定的公司人格否认的情况,公司在其他方面的人格独立性并不必然受到影响。

另外,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并不因为公司股东的正当行为导致债权人受到损害时,债权人就可以理所当然的基于民事行为上规定的侵权责任要求公司的股东承担责任。其不同于民事侵权行为,债权人与公司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不会因为公司股东的正当行为而“刺破公司的面纱”转移成公司债权人与公司股东之间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由此可见,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是非常严格的,它的理论基础不是基于民法上的侵权行为,而是公司法所特有的股东滥用公司职权的人格否认制度。

二、公司人格否认之诉适格被告

对公司法第二十条进行分析即可得知,公司人格否认之诉的适格原告是因股东滥用公司权利使得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债权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等。若公司的控股股东的不正当行为造成公司的其他股东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则其他股东不能提起公司人格否认之诉,但可以直接提起诉讼要求该股东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公司人格否认之诉的被告毋庸置疑是滥用公司权利的股东。若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或者高级管理人员滥用公司职权,损害公司的利益,则不应当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是需要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和《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若公司的股东并不唯一,债权人又应当以谁为适格被告呢?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在司法实践环节,首先应当区分被告股东是积极股东或消极股东,是实名股东或名义股东,而对于消极股东和名义股东不适用责任追究。(1)另有学者认为,在判断被告是否适格的时候不宜首先区分是否为积极股东,而应当从其股东身份的判断和滥权行为的确认入手,责任的追究与否,不是取决于其是否有机会积极参与公司决策的能力和机会,而是取决于公司的股东是否滥用了公司权利。(2)在综合上诉学者观点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在判断被告是否适格的时候,并不当然区分积极股东和消极股东,也不完全取决于股东是否滥用了公司权利,而是应当在股东是否滥用了公司权利的基础上,综合考量未滥用公司权利的积极股东对其他滥用公司权利的股东是否存在过失行为。

三、适格被告责任承担

公司法人人格制度是具有一般性的特征,存在于公司普遍的经营过程中,而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则恰恰相反,是特殊存在于公司的运营过程中的。一味地追求公司的普遍性特征,对存在的特殊个例置之不理是违背法律对于正义价值的追求。因此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作为一种事后的制裁方式和规则,对违反公司人格制度的适格被告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惩罚手段。该制度也是一种横平性的手段,因此在适用的过程中,也应当慎之又慎,除非存在非常充分的理由或者到了迫不得已的階段。而对于适格被告的责任承担一般是分为三种类型:

(一)顺向公司人格否认

顺向公司人格否认模式也就是通常意义下的揭穿公司面纱模式,即由股东为公司负责的连带责任模式。这也是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最为常见的形态和简单的一种责任承担模式。顺向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从揭穿公司面纱的顺序而言的,即由公司债务引起,并据此往内揭开公司的面纱,由滥用公司权利的股东为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一个模式。在司法审判实践中,该种责任承担也是最为常见和比较好操作的。

(二)逆向公司人格否认

逆向公司人格否认模式恰好与顺向公司人格否认模式相反,即原本由股东的负债却要由公司连带负债的一种责任承担模式。逆向公司人格否认模式从揭穿的顺序而言,是从股东的债务出发,并逆向揭开公司的面纱,由公司对股东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 也即“反向刺破公司的面纱”。就逆向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而言,股东会将个人的财产转移至公司的名下,或者是以新设公司作为法律掩护手段,最终是为了逃避自身的债务,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公司人格的独立性作掩护。③

由于逆向公司人格否认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顺向公司人格否认模式不同,其是否符合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以及认定标准与顺向公司人格否认模式是否相同呢?有学者认为,对于“刺破公司面纱制度”中的“面纱”应当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这层面纱使股东隔绝于公司,股东可以享有有限责任特权,仅以其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二是由于这层面纱的存在,使得公司隔绝于股东,公司仅对公司的债务负责,并不需要对股东的个人债务承担责任”④,其认为两个方面的面纱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最根本的区别都是在于公司与股东人格独立性的体现,因此逆向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也是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一种。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⑤其认为顺向公司人格否认模式是滥用公司权利而导致公司人格混同的股东与公司在债务上承担连带责任的一种模式,其目的在于惩罚股东的滥权行为,而逆向公司人格否认模式,要么是内部人员⑥将其作为公司财产免受债权人追索的防御手段,要么是股东债权人借以否定公司财产独立性以实现自己债权的积极手段,其均违背了与公司交易时对公司财产独立不受股东干预的预期,因此其认为顺向公司人格否认模式与逆向公司人格否认模式在适用上也不应当适用同样的标准。

在“沈阳惠天公司诉沈陽市二建公司”⑦一案中,A公司是惠天公司的子公司,惠天公司拥有A公司51%的股份,在A公司成立之前,惠天公司与市二建签订了一系列的合同,但是A公司是实际使用人并认可和市二建的欠款事实。在该案例中,法院灵活的运用了公司法第二十条的规定,认为公司和股东存在人格混同的情况,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后果是公司对股东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二审对关于A公司是否对惠天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其认为在本案纠纷中,二者在人员、业务管理、资金方面存在人格混同的情况,具体表现在母公司的董事又是子公司的董事长,母公司的代理人同时又是子公司新东方公司的代理人。另外,在合同履行方面,无论子公司成立与否,惠天公司均存在支付工程款的事实。基于此,可以推定本案在合同的订立、履行以及结算方面,反应不出子公司独立意思表示,法人人格已经形骸化,与母公司惠天公司发生人格混同。因此法院判决子公司应对股东惠天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但是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其他股东的权利怎么得到保护?且其并不是惠天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只持股51%,而对于其他股东的权利应当如何保护呢?或者说其他非滥权股东的利益保护是否优先于债权人的利益保护呢?遗憾的是,仅从该案例中,法院似乎并没有考虑其他非滥权股东的权益的保护问题。而且在本案中,不知道法院是基于何种考虑,使得惠天公司的债权人的利益优于子公司其他非滥权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这也许会是以后逆向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关联公司连带责任

关联公司连带责任模式是指关联公司彼此连带负责的模式,也即横向揭穿公司面纱,一般是“两块或多块牌子、一套马子”公司或企业之间。关联企业或公司之间其实并不相互持股,因此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关系,也即并无股东滥用公司权利或者公司人格独立的情况。但是,关联公司之间总是存在某种特定的联系。例如彼此隶属于同一母公司,通过统一控股股东而达到人格混同,抑或者是两公司都由同一自然人担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该法定代表人持有两公司股份甚至还是这两公司的控股股东等。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立场是“关联公司人格混同,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关联公司相互之间对外部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由此也引发了一些思考。第一,这是否与公司法第二十条文本本义发生冲突有待商榷。公司法第二十条法律框架下的责任承担主体是股东,而在关联公司责任承担模式中却扩大到关联企业中,这是否违背了法律不得随意扩张性解释的基本原则。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只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并不当然地在公司整个运营框架中占据主导地位。最高院的立法不仅打破了单个公司的运营框架,还将其他可能具有关联性的公司纳入到公司法第二十条的调整范畴内,是否使得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作用过于强大。第二、对关联企业的认定存在比较大的主观性,由于法律规定的缺失和模糊性,使得法官在审判类似案件中主观性较强,使得案件产生的后果不确定性因素较大。不同的法院或者不同区域对于关联性的认定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关联企业的认定呈现多样化的样态,对司法实务的管理和操作也造成一定的困扰。第三,最高法的指导性案例仅仅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并不具有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的效力,法院在具体的判案过程中将公司法二十条进行扩大性解释,并根据具体案件运用诚实信用与公平公正进行审判,这是否是法律脱节于司法实践的一种表现。并且相对于规则性法律法规,诚实信用与公平公正这类原则性的规定,运用到个案中,基于法官主观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在针对同一类案件中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偏差。而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存在于该类关联性企业的认定过程中,这是个案运用还是存在普遍性仍有待考证。进一步讲,法官审判时频繁的对公司法第二十条进行扩张性解释,会损害法律的权威性。

注释

① 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理论与实践[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61.

② 胡晓静.公司法专题研究:文本·判例·问题[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17.

③ 虞政平.中国公司法案例精读[M].商务印书馆,141.

④ 盛海清.“反向刺破公司面纱”法律问题研究[J].山东审判,2008(6).

⑤ 胡晓静.公司法专题研究:文本·判例·问题[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34.

⑥ 有学者将逆向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内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即由公司的内部人员主动要求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二是外部逆向否认制度,即公司的外部人员,一般是特定的债权人要求否认公司的人格,使公司对股东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参见廖凡:《美国反向刺破公司面纱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案例的考察》,载《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第2辑.

⑦ 参见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2010)沈民二终字第264民事判决书.

作者:冷雪枫

上一篇:农委科技活动工作方案下一篇:电力公司计量日宣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