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行业现状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汽车行业现状(精选8篇)

我国汽车行业现状 篇1

摘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外的汽车企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经历了建设、成长、高速发展三个阶段,就现阶段来说,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势头良好,与汽车相关的行业尤其是4S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各大车企掀起扩张网点的热潮并没有因为原料价格和油价攀升等因素而降低。一场关于汽车行业的讨论日趋白热化。

关键词:汽车行业,发展历程,销售模式,制约瓶颈,前景展望 我国汽车企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已经形成了以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为主的各种车型生产基地。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已被广泛确认。以独立自主为基础,以发展轿车工业为重点,以大集体为主体,逐部促进联合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规模经济;同时以我为主,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联合开发,建立起自主发展的中国汽车企业体系已为时不远了。

一、回顾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1、初创阶段(1953年~1978年)

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在长春市兴建,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该厂题写“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1956年10月起开始大批生产载重量为4t的解放CA10系列货车,从而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1958年该厂又试制出我国第一辆轿车,毛泽东主席乘坐后表示赞赏,并勉励一汽人继续为我国汽车工业做出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汽的批量生产和其他一些汽车厂的相继投产仍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其产品品种和数量的需求,汽车企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于是国家决定在内地再新建一批汽车工业骨干企业。1968年在湖北省十堰市开始动工兴建我国规模最大的第二期制造厂,随后又建成了生产重型汽车的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这三大汽车基地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具备了独立开发载货汽车产品及主要依靠自己力量设计和装备大中型载货汽车厂的能力。据统计:1966-1980年,我国汽车总投资51亿元,15年中产量由年产

5.6万辆增加到22万辆,产值由20.1亿元增加到88.4亿元。

2、成长阶段(1979年~1993年)

这一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渐明显,汽车企业开始出现竞争。同时,汽车行业中也形成了一些骨干企业集团,开始走向联合发展的道路。至此之后,我国汽车企业从自我封闭的发展模式,走向了与国际汽车企业加强合作的道路。十余年间,我国汽车企业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00多项。通过KD方式生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建设改造,使我国整个汽车工业有了明显进步。不仅汽车产量增加迅速,而且汽车产品结构也有单一的中吨位载货车变为中型汽车与重、轻、微型货车等多种产品生产,商品车、专用车、客车同时发展的新局面。

3、全面发展阶段(1994年至今)

自1994年开始,以《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颁布为标志,我国汽车企业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其背景是我国的经济体制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汽车工业面临着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汽车市场已从单一的公费购车转向多元化结构,私人购车趋势明显上升。汽车工业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重要的转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于1994年7月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它在总结我国汽车工业40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20世纪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汽车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措施。

在这一阶段,我国汽车工业在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植下,围绕加快汽车零部件工业和轿车工业的建设为中心,建成了以轿车工业为主体的汽车工业新体系。2004年一季度,供产销汽车129.96万辆和127.77万辆,是1993年全年的汽车产销量。其中,轿车累计产销57.69万辆和56.70万辆;载货车累计产销39.62万辆和37.80万辆;客车累计产销32.65万辆和33.27万辆。汽车产品在产量、质量、品种、性能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我国汽车工业出现高速发展的新局面。汽车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1、2007年国家经贸委先后发布了汽车工业“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这两个规划使我国汽车企业走出了一条开放竞争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道路;调整了我国的汽车产业结构,促进了优势汽车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国际竞争力,至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达到全球第一,使我国的汽车行业真正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2011年又是新的“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元年,相信在此后的五年汽车工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飞跃。

二、我国汽车市场的现状

我国汽车工业自19 53 年开始起步以来, 经过5 0 多年的迅猛发展, 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汽车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现已成为汽车生产大国,被国际制造商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汽车生产国之一。纵观世界经济强国, 其汽车工业产值占本国国民经济总值的比例均在10 % 以上。从我国汽车工业占G D P 的比来看,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且地位还在逐渐的升高,到20 07 年时, 汽车工业总产值占G D P 的比重已经达到了7.92% , 比上一年增加了0.8 个百分点。1990 年时, 这个比重值只有2.66% , 19 98 年时, 比重为3.30% ,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接近8%了。预计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这个比重将会继续增加。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汽车销售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汽车产销1927.18万辆和1930.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63%和4.33%,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第一。其中乘用车产销1552.37万辆和1549.52万辆,同比增长7.17和7.07%;商用车产销374.81万辆和381.12万辆,同比下降4.71%和5.49%。数据显示,2012年各车型全面增长,自主品牌份额有所提升,汽车出口逐步恢复,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整体提升,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十大特点:

特点之一:延续上年走势产销再创新高,但增速逐月回落。

特点之二:各类车型全面增长,整体增幅达三成。

特点之三:基本型乘用车(轿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特点之四:SUV和MPV增势迅猛,交叉型乘用车需求由热趋稳。

特点之五: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受政策影响最为明显。

特点之六:乘用车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有所提升。

特点之七:客货车市场全面增长,重型货车销量首超百万。

特点之八: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整体提升。

特点之九:汽车出口逐步恢复。

特点之十:汽车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12年我国汽车工业仍将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我国宏观经济仍将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出口逐步恢复;另一方面,购置税优惠等多项促进政策已经退出,北京市限购政策的示范效

应,用车成本将有所增加等。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以及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将对2012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诸多影响。调整结构,鼓励和发展小排量、节能环保汽车应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基调。协会预测,汽车产销增长速度为10-15%。有德国研究机构称,中国汽车市场预计未来数年内将继续膨胀,到2030年,中国乘用车注册量(2012年中国乘用车注册量为1,320万辆)将超过欧洲和美国之和。

三、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三大瓶颈

对于这几年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第一的产销量现状,有些专家却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后劲表示担忧,因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面临三大瓶颈。

1、核心技术缺失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大步迈进,取得了突出成就。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事业已成为众多国内车企的共识。但一个不可否认的问题是,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热点多集中于整车开发和传统零部件生产上,而在核心和关键技术上缺少投入和精力,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还亟待突破。

如何在竞争中实现合作,使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优势项目;如何在竞争中占据主动,使整个中国汽车行业摆脱亦步亦趋的尴尬,都是需要中国汽车人思考的问题。

中国一汽集团总经理徐建一表示,核心技术尤其是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零部件企业在传统的、低附加值的零部件方面已经形成一定配套规模,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零部件,特别是电子技术零部件,比如空调、电动转向、电子制动、悬挂系统、发动机控制等,仍基本由外方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控制。

2、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

2009年国内汽车企业并购重组风起云涌,广汽与长丰、长安与中航先后“联姻”,吉利、北汽在跨国并购中收获颇丰。但这一光鲜成绩背后,仍旧是汽车产业集中度不够的老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汽车产业呈现出井喷趋势,引发了各地发展汽车

热潮,一些没有汽车产业发展基础的省份或城市,也提出大上或引进汽车产业的规划,甚至提出把汽车产业做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有专家表示,又一轮蜂拥而上的发展热潮,很有可能加剧当前汽车行业存在的企业规模不大、布局分散等矛盾。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表示,对于大量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来说,单个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最高也只有270万辆,与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丰田年产900多万辆的规模还有很大差距。尽管近几年我国汽车企业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但论单个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仍落后于国际一流汽车企业。

3、新能源汽车阻力大

有人把2009年的汽车市场称为“政策导向年”,车市繁华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市场消费体系与各项刺激政策的落地。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为去年的车市添了一把火;“汽车下乡”政策补贴,促使全国各大微车的销量同比增长都在七成以上。有专家表示,这种短期刺激性的政策导向有可能使车市患上“依赖症”,而随着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火爆的车市不可能一直“疯狂”下去。

很多人预计,随着政府优惠政策力度减弱,汽车市场主要靠政策外力拉动的爆发式增长很可能降温。比如小排量车购置税减征幅度上调2.5个百分点,再加上2009年下半年尤其是年底的疯狂购车行为,对2010车市的透支作用明显,都会对今年的车市产生影响。

有人担心车市能否继续火爆,也有人担心新能源汽车路在何方?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汽车的节能减排问题再次引发高度关注。

有专家表示,随着我国跨入年产超千万辆的行列,节能减排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认为,我国汽车产业实现1000万辆所处的环境,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达到1000万辆时不一样,如今的排放技术标准提高了,这使得我国汽车产业节能减排需要承载更重的压力。这就迫使我国汽车企业必须站在世界技术进步的高度,加大对新能源的探索,走出一条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友好型汽车发展之路。

四、总结

只要我国汽车工业努力克服这三大制约瓶颈,秉承之前的发展势头中国是仍将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这个市场未来所爆发的强大消费动力将是任何力量都不

可阻挡的。只是面对目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时,需求的释放受到了压抑,因此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惊慌失措。中国的汽车产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这样巨大的消费潜能迅速激发。新一轮经济振兴计划,我们国家将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因此,汽车产业的振兴也会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影响下朝着节能减排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汽车产业内部进行整合革命,在技术创新和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因此,汽车振兴计划并不一帆风顺,需要企业家的革故鼎新思想和战略家眼光。

总之,中国的汽车市场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国家可以通过关税的手段保护中国的民族企业,发展钢铁业来支持汽车业的发展,发展服务业增大中国汽车市场。企业可以通过引进技术,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通过好的设计和技术的开发来打开潜在的汽车市场,通过好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展望二十一纪,中国汽车企业发展前景十分壮观。各个企业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要求,正在以雄健的步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把我国的汽车产业推向一个新高潮!

参考文献:

[1]庄继德.WTO与中国汽车工业【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汽车业[R] 尹海泉.2008(12):5-7

[3] 2012年汽车销售情况综述报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3

我国汽车行业现状 篇2

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不仅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 同时也给维修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维修从业人数增长比例与民用汽车保有量增长速度严重失调, 特别是维修从业人数技术和素质整体较低, 远不能满足当前的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需求, 成为阻碍我国汽车维修行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1 汽车维修企业发展现状

据交通运输部对全国机动车维修企业的统计显示:2002年去过机动车维修企业 (包括摩托车维修企业) 32万家, 其中一类、二类维修企业约5.7万家。2007年全国机动车维修企业达到近35万家, 其中一类、二类维修企业约6.06万家。2011年全国机动车维修企业达到42万家, 其中一类、二类维修企业7.37万家。2013年底, 全国机动车维修企业达到48万家, 其中一类、二类维修企业约8.5万家。截止2014年, 四川省机动车维修企业达到约3万家, 其中一类、二类维修企业约5000家。结果表明, 全国机动车维修企业平均每年增加4.5%, 其中一、二类企业平均每年增加4.47%。与此同时, 民用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 (年平均15%) 远大于汽车后市场维修企业的增长速度, 说明汽车维修企业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转变, 同时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

2 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总体状况

(1) 汽车保有量增长速度要远高于从业人员增长速度

根据交通部提高的相关数据表明, 2001年、2002年、2011年和2013年的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人数分别为210万、225.6万, 265.4万和300万, 年平均仅增长3.6%。结果表明:汽车保有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要远高于机动车行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

(2) 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学历分布结构

从调查数据统计得出:一类、二类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对比和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分布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结果显示, 一类、二类汽车维修企业中的中职和本科学历所占比例相当。差异主要存在高中以下的低学历群体和高职高专的高学历群体, 在高中以下低学历群体中, 二类汽车维修企业比一类汽车维修企业高出4.45%, 在高职高专相对较高的学历群体中, 一类汽车维修企业比二类汽车维修企业高出4.58%, 但整体上, 高中以下及中职学历的从业人员共占66.8%, 呈现出低学历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大。

(3) 维修行业从业人员技术等级分布结构

通过对国内部分汽车维修企业进行调查统计, 得出一类、二类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分布结构和汽车维修行业整体从业人员技能水平结构分布, 如图3和图4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 二类汽车维修企业的中级工和初级工及以下等级的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均高于一类汽车维修企业同等技能的从业人员, 分别为3.91%和1.24%, 一类汽车维修企业的高级工和技师等级的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均高于同类汽车维修企业同等技能的从业人员, 分别为1.96%和3.18%;虽然一类汽车维修企业的高技能从业人员优于二类汽车维修企业, 但整体上, 一类、二类汽车维修企业的各级技术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相差不大。从图4中可知, 汽车维修企业中级工和初级工及以下从业人数比例共占67.51%, 呈现出高技能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小。

除了对国内汽车维修企业从业人员技能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外, 同时与发达国家标准进行了对比, 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看出:中国的初级工的比例比发达国家高出了11.27%, 表明初级工的比例太高;中级工的比例比发达国家低8.76%;高级工的比例比发达国家低2.51%。综合分析表明, 目前我国的初级工比例太高, 远高于发达国家;中级工和高级工均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特别是中级工之间的差距更大些, 是汽车维修企业急需的工种。

(4) 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年龄情况

通过对汽车维修企业的调查分析, 维修技术人员一般年龄为18~60岁, 其中20~29岁的维修人员数量最多, 所占比例达到64%;其次为30~39岁, 占28%的比例。我国汽修行业中28%的高级工和37.5%的技师, 年龄均在55岁以上, 所掌握知识相对落伍, 很难适应现代日异月新的维修行业新技术。

(5) 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工资收入

汽车维修人员的总体工资收入整体较为可观, 但因地区差异、品牌差异、企业文化差异以及个人技能不同差距较大。

汽车维修专业毕业生收入是“低开高走”趋势, 本次调研中, 毕业第一年, 因为尚未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 没有工时津贴, 工资为1000~1500元左右;第二年, 基本能独立工作, 或大多已经从事技术要求更高的调度员、维修接待等岗位。仍做机修工作的技术人员, 因为有工时津贴, 月薪大约1500~2500元;第三年, 一般已是维修业务接待骨干, 收入普遍在2000~3000元, 特别优秀的技术人员会更高。

(6) 未来人才需求趋势

为了更好的为汽车维修企业服务, 将近3年全国汽车维修企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员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 如表2所示。

可以很明显的发现, 对维修技术人员的需求量最大, 达到72.96万左右, 占我们预测的当前企业总人数的75.64%;其次是服务顾问, 达到38万左右;第三是二手车交易人员为35万左右。在这三个岗位中, 对高职高专的需求最大, 其次为中职。

(7) 人才需求对学历的要求

通过调研数据统计分析, 不同工种计划需求不同学历的维修人员的情况如图5所示。

通过分析发现, 在学历需求方面, 高职高专人才需求量最大为33.8万人左右, 占总需求量的46.33%;其次为中职学历人才, 人数仅次于高职高专, 需求量最少的为本科学历人才, 大约为高职高专和中职总人数的1/7。

3 汽车维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存在问题分析

(1) 初级人才饱和, 中、高级人才紧缺

长期以来, 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文化与技术素质整体不高是制约汽车维修行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调查分析得出: (1) 高等学历人才少, 大专及以上学历大约为30%远低于美国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同等学历人员所占比例 (2002年为40%) 。 (2) 企业组织培训严重不足, 在汽车企业中对基础维修方面培训的一线技术工人有38%, 而对现代先进汽车维修技术接受培训的只有11.7%。而由过去的三类汽车维修企业过渡过来的维修单位79%的从业人员, 其中3/4的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任何培训, 1/4的从业人员紧经过短期的技术培训。 (3) 部分企业考虑用人成本问题, 对人才投入资金较少, 很多维修企业低薪招收农民工, 导致整个行业用人情况恶化, 致使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吸引力降低, 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反观当前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 不论在对从业人员技能方面要求, 还是素质方面要求, 都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汽车维修模式由以前的传统式单方面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转变为运用高科技诊断设备对故障进行检测和维修模式, 从调查中发现, 能够完全胜任这些工作, 必须投入40%的工作精力学习不断发展的新技术, 30%工作精力来结合先进设备进行故障诊断分析, 这都对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由较深的理论知识做铺垫。同时, 现在的中高档合资品牌汽车占很大比例, 国外先进的汽车维修理念对国内的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更高, 以致才能够胜任维修工作中的任一环节。因此需要大量培养高技能、高素质、高学历的复合型维修技能人才, 才能使我国汽车市场维修行业得到良性可持续发展。

(2) 汽车维修行业呼唤高技能汽车机电一体化维修人才

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汽车维修企业中, 能够熟练掌握机电一体化维修人才的从业人员仅占到20%, 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 此比例高达50%。相比较而言, 我国汽车维修产业中高等技能人才严重缺失, 远低于发达国家行业技术平均水平。

自2005年以来, 我国汽车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缩小, 汽车由原始的机械设备简单, 电气设备少的时期, 升级为现在的电控设备、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一体的高度发达的阶段。汽车电子技术的广泛采用, 提高了汽车的舒适性、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可操纵性, 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例如DBW、ESP、GRS等。但随着民用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汽车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 给汽车维修企业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维修带来了很大难度, 传统的机械和电气设备维修为单独的两个板块维修业务, 而今, 高度复杂的机电一体化故障维修, 要求维修人员对机械、电气和电工电子方面都精通, 并且能够熟练应用电子检测设备和全新的信息数据进行诊断和排除, 才能单独的完成作业任务。因此, 对于目前国内的汽车机电一体化人才的严重缺失来说, 严重阻碍汽车维修企业的发展, 必须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来摆脱此局面。

4 提高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技术的措施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技术是我国汽车维修行业长远发展的根本, 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所受教育背景, 技能提升机制以及政府单位的监管力度。

(1) 从职业教育源头抓起,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基础

从业人员素质和技术基础的提高是打破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 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 紧跟汽车维修行业发展动向, 把准培养目标, 合理调整专业间的交叉关系, 并以职业资格证为准绳, 制定详细培养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学生在校期间发挥正确的引导;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 强化校企合作, 能够让学生毕业之后软着陆到汽车维修单位。因此, 只有深化职业教育发展,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2) 发挥职业院校优势, 建立有效的从业人员培训机制

有效的培训机制是汽车维修行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汽车制造商、汽车维修企业以汽车后市场的重要培养基地——职业院校, 三者之间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资源, 为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提供提升自身技能的机会。制造企业可以为职业院校提供先进设备为基础设施保障, 职业院校不仅可以通过此平台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 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业务为汽车维修企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 不仅能够利用学校的优质师资力量得到技术上的提升, 同时还能提高低学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 提高其综合素质。通过校企合作品牌的特色性, 对品牌汽车维修企业的从业人员针对性和实用性都较强。

(3) 政府部门对汽车维修企业加强管

政府部门对汽车维修企业有力监管是汽车维修行业良性发展的向导。管理汽车维修企业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维修单位的监管和考核机制, 严格审查汽车维修企业技术人员的从业资格。汽车维修企业对企业员工的培养和考核计划应在相关监管部门备注, 从源头要求企业对员工的技能和素质的提升提供机会, 并定期对企业维修人员进行技能和职业素养考核。同时政府部门组织相关权威培训机构对各企业维修人员进行关键技术培训, 以提高维修行业的整体实力。

5 结语

目前, 我国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和素养均低于发达国家, 因此需要有关政府监管部门加强对维修企业管理, 同时维修企业要对企业员工制定详细的培养和技能培训计划, 有效利用制造商和职业院校间的校企合作, 来为员工创造更好的职业技能提升空间。只有从职业教育的源头着手才能不断提高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素养。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学院校企深度合作优势, 采用分品牌、分区域、企业同参与的分工模式, 通过现场走访调研、网络问卷调查相接合的方式对国内部分汽车维修企业开展调研工作。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现状和行业人才需求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提高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技术和素质的措施。

关键词:汽车维修企业,从业人员,技术,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银山.汽车维修企业高技能人才状况问题及其解决[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3) .

[2]白韶波, 倪雅馨.我国汽车维修从业人员人才发展问题[J].北京汽车, 2009 (4) .

我国汽车行业现状 篇3

关键词:汽车维修保养;现状;对策

F426.47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汽车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汽车供应量不断增加,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不断推广新技术和新工艺,以促进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降低汽车维修的成本,提高汽车运行的可靠性,进而保障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笔者结合汽车行业维修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现状

1.汽车维修技术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汽修行业投入方式多层次化,有些维修企业因循守旧,对新的仪器缺乏认识及了解,怀疑汽修过程中使用电子检测仪器所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因此,日常工作中他们认为使用敲击等手工方式比电子检测方式来得更直接、生动,所以他们仍然依靠传统的手摸、耳听、眼看等方式判断和检测问题;有些维修企业认为新的仪器程序复杂且一次性投资大,回收成本周期过长,所以不愿意购置;有些维修企业即便是已经购进了新的仪器和设备,也会由于操作麻烦,长期搁置不使用。[1]

2.汽车维修行业管理落后

对于汽车维修及保养行业的相关管理部门监督不力。首先是对个体维修及保养的企业设备和技术监管不力,使汽车维修及保养设备不全、技术参差不齐,这对汽车维修及保养形成规模效应极为不利。其次对汽车维修及保养企业布局极为不合理,造成维修及保养资源浪费,同时不同维修及保养企业收费标准也不统一,造成维修保养乱收费现象。再次维修及保养技术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使维修及保养质量得不到保障,再加上部分企业资金不足、设备较差、检测手段单一,就使维修及保养质量整体较为低下。

3.缺乏汽车维修行业专业技术人员

技术含量越高的行业,越需要高素质人才。随着我国汽车维修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批的从业人员,许多不能接受继续教育的初、高中生和企业下岗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了汽车维修市场,这些从业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维修技能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目前,我国汽车维修市场初级人才基本饱和,中、高级人才十分紧缺,尤其是电工、电路、机修方面的熟练技工人才并不多,有一定理論基础且技术过硬的高级技工更是一将难求。

4.汽车维修及保养方式存在缺陷

汽车维修及保养方式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汽车的维修及保养延续传统经判断,而不对汽车故障进行科学检测、综合评定,汽车的维修及保养方案缺乏科学的依据,使得汽车实际状况与汽车维修及保养方案不相符合;第二是,汽车维修与保养脱节,很多汽车维修及保养企业往往只重视对汽车的维修,而忽视对汽车的维护保养,使汽车在维修之后还需要相关的措施对其进行补救。第三是,随着汽车后市场服务体系的建立,相关的汽车维修及保养的检测设备不断发展,但是实际的维修及保养中,对新的检测设备应用较少,仍是延续传统的维修与保养方式,使检测技术与维修及保养的方式分离开来。

二、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应采取的对策

1.做好汽车维修技术宣传工作,改变维修观念

汽车维修行业管理部门可采取让各汽车维修企业参加全国各种大型的汽车维修会议或聘请汽修专业人员以知识讲座等方法,普及目前汽车工业技术的进步情况、对比汽车新技术、新工艺,寻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改变观念和自身技术落后的情况。按照我国《汽车维修业开业技术条件》规定,根据汽车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的需要,在一些地区成立试点汽车维修厂,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汽车维修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严格执行维修作业技术工艺规范,健全各项制度,全面提高汽车维修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素质。[2]

2.完善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机制

完善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机制对促进行业统一管理、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主管汽车维修及保养行业的相关部门(如交通部门、工商部门、税务部门等)要加强合作,使汽车维修及保养行业的管理形成合力,加强对汽车维修及保养行业的监督力度,共同管理好汽车维修及保养行业。其次,由于汽车维修及保养市场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所以汽车维修及保养行业的管理部门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汽车维修及保养行业的管理,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发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创新管理机制,形成一个针对汽车维修及保养市场的动态长效管理机制,促进汽车维修及保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现代汽车的发展要求汽车维修及保养的从业人员首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使自身的维修技术与新高科技维修技术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使从业人员不会随着汽车的更新换代而被淘汰。其次作为现代汽车维修及保养企业要重视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培训,对员工技能进行考核,并以市场需求的员工技能为参照,针对员工的薄弱技能环节着重培养,对于员工维修及保养基础较低的,要加强基础技能的培训,从而使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再次企业要处理现代的维修及保养理念和现代维修及保养人才培养模式,要使企业的维修方式与新技术相结合,使企业员工技能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多种渠道培养现代维修及保养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4.全力打造企业服务品牌

作为汽车维修及保养企业,要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需要企业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在市场形成良好的口碑,锻造出自身的优质服务品牌。维修及保养企业在对客户提供服务时,要采用科学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综合评定汽车故障,以科学的分析为依据给客户量身定制优质维修及保养方案,优化自身服务品牌。

结语:

由于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汽车维修和保养行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汽车维修企业应该不断发展维修技术,更新管理理念,加强对维修人员的培训等,以提升在同行业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进而促进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戈剑,杨维军. 汽车维修行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 科技信息,2012,11:232-233.

我国汽车行业现状 篇4

我国汽车行业节能环保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汽车关键的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指出了环保型汽车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作 者:朱剑宝 作者单位: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运用与工程机械系,福建,福州,350007期 刊:机电技术 Journal:MECHANICAL & ELECTRICAL TECHNOLOGY年,卷(期):,33(1)分类号:X734.201关键词:汽车 节能 环保 发展

我国保健品行业现状分析 篇5

在众多的行业中,保健食品行业无疑令人刮目相看,其发展速度十分迅猛。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审批保健食品8900多种,共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1640多家,年产值达到1000多亿元。保健食品行业迅速崛起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健消费需求不断加大,从而大大拉动了行业前行。然而,炙手可热的保健食品市场也潜伏着不可忽视的危机:质量良莠不齐、行业信誉度差、管理相对滞后。

政出多门,缺乏自律

保健食品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最主要的因素是企业自我规范、行业自律力度欠缺,同时也与长期以来政出多门有关。

我国对保健食品的监管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7年,卫生部颁布了《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这标志着保健品行业的出现;1995年,《食品卫生法》首次明确将保健食品纳入管理范畴;1996年,卫生部颁布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结束了营养功能性食品准入无法可依的混乱局面;1999年《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施行,使我国保健食品的生产走向规范。

可是,由于长期来体制方面的原因,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出现了政出多门的现象。从保健食品行业确立法律地位的1995年起至2007年止,12年的时间里,我国共出台了保健食品相关法规规章128部,涵盖产品注册、GMP认证、执行标准、生产许可、经营许可、广告审查、市场监管、进出口管理等多个方面。这么多的法规,不要说企业一般管理人员,就是企业的负责人要完全掌握、吃透,恐怕难度太大。而且,多个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法规时如果协调不到位,法规撞车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让守法企业无所适从,因此,一些企业无奈只好选择放弃钻研法规,并采取消极应付的方式,而违法企业却如鱼得水。

业内人士注意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保健食品的监管存在职能交叉、职能重复以及监管部门变动的现象。2003年前,保健食品归卫生部监管,2003年,保健食品的主管部门由卫生部移交给国家药品监管局,市场监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在划归国家药品监管局主管之后,仍有省级及其以下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违反规定,批准加药的普通食品为“机能食品”、“功能食品”、“特殊食品”等“类保健食品”。这些被违规批准的“光脚产品”无法查询,生产亦不可控,虚假夸大的宣传也很难遏制,加重了保健行业的信誉危机。

更何况,在具体监管过程中,还涉及到质检、农业、工商等部门,有业内人士说具体监管部门曾多达11个。这样的多头监管,在齐抓共管的过程中,由于职责不够明确,或者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很有可能造成要么大家管、要么大家都不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包括保健食品在内的食品监管中,并非少见。当然,随着我国实行“大部制”,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纳入卫生部管理,保健食品监督管理的职责由卫生部划入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监和卫生两个部门之间的“扯皮”现象可望得到解决。然而,省级以下的药检部门并没有明确划归卫生部门管理,两个部门属于并列关系,因此,保健食品的基层监管问题还有待“磨合”。纳入法规加强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没有食品安全法。为此,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将替代1995年颁布的《食品卫生法》,这标志着食品安全将有法可依。然而,在食品安全法草案出台时,却没有关于保健食品的专门条款。原《食品卫生法》中与“保健食品”相关的内容未在《草案》中得到体现。在审查草案中,有专业人士提出,食品安全法草案没有关于保健食品的专门条款,与国际上加强保健食品监管的普遍做法不一致,也不利于解决目前我国保健食品实际存在的问题。保健食品的性质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对其安全性评价、标准制定、准入以及监管等各方面也有异于一般食品,因此,笔者建议草案应增加相关规定,加强对保健食品的监管。

由于国际社会对保健食品的管理不同于一般食品的管理,普遍通过单独立法对保健食品实行特殊管理。很显然,将保健食品视作一般食品来管理是食品安全立法方面的缺陷。因此,后来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增加了有关保健食品方面的条款,第五十一条指出,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职,承担责任。具体

行业陷入信誉危机

回眸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发展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它曾经有过兴旺,也曾经深深地刺伤过消费者的心灵。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有关机构曾对京津沪穗等7大城市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人群中保健食品使用率达到70%,产值达到300多亿元;而在1980年,其产值仅为10多亿元。然而,就在保健食品大红大紫的时候,天花乱坠的广告使保健食品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此后,随着《食品卫生法》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保健食品进入整顿和平滞阶段,而后又进入复苏阶段。如今,重新进入兴旺阶段的保健食品似乎又“好了伤疤忘了痛”,违规广告宣传花样百出。

之前有因广告内容不规范,陈小艺与其子代言的某知名保健品口服液广告在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停播;去年,笑星郭德纲因其代言“藏秘排油茶”的广告遭遇诉讼。特别是原本应该起到保健作用的保健食品让人感到头疼的是广告宣传经常使人“吃药”。很多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形容保健食品好比“馅饼盖在陷阱上,一不小心就会使人跌进陷阱里”。

我国日用玻璃行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6

发布时间: 2009年12月31日 发布人: 静候轮回

日用玻璃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以来快速发展,行业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高兴地看到新型窑炉技术得到广泛应

用,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一批骨干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以民营企业为经营主体、以集团化为发展模式、以循环经济为发展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行业氛围和发展格局。就行业整体而言,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日用玻璃行业面临的发展环境

当前,日用玻璃行业的外部发展环境较好。原因有二:一是日用玻璃行业对外依存度较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较校2009年上半年日用玻璃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76.2亿元,同比增长17%,月工业总产值环比逐月提升,6月份又有大幅提高,其运行轨迹不仅与金融危机前大致相同,而且6月份实现了新的突破,发展势头强劲,说明日用玻璃行业已经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二是日用玻璃行业的下游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今年以来,医药业、酒制造业、饮料食品业、化妆品业在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的推动下,表现都比较抢眼,酒制造业、饮料业、化妆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分别增长了17.2%、22.8%和6%,玻璃包装市场需求增加,为日用玻璃行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煤等原材料价格下调,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当前,日用玻璃行业又面临严峻的竞争。一是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日用玻璃传统产品市场受到冲击。近年来,国内不锈钢真空器皿发展迅速,已经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出口创汇4亿美元的新兴行业。不锈钢真空器皿产品的兴起,将蚕食传统的保温瓶市场,其产品以自重轻、防爆裂、抗挤压等优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金属包装、新型塑料包装也在向玻璃包装挑战,替代了部分传统的玻璃包装市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二是下游的集团化企业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投资兴办玻璃包装企业,打乱了原有的市场布局,这些企业一般都具有规模大、技术装备新的特点,又有投资企业的包装需求作保证,表现出很大扩张性。这些企业的加入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也加速了行业的竞争。

二、日用玻璃行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日用玻璃行业近十年来快速发展,2003年以来其年产量每年以百万吨的速度递增,产业

规模不断扩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行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水平还不高,一些企业追求短期效益,低水平重复建设,低价格冲击市场,行业正常的发展环境受到威胁。可以说,就行业整体而言,我们还没有摆脱传统发展方式的束缚,过度的价格竞争削弱了行业的赢利水平,使很多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行业的面貌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观。

上述问题具有普遍性,是束缚各行业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特别是生产包装制品的玻璃企业,不仅有同业竞争,还承受着下游企业转嫁生产成本的压力,生存环境一般都比较差。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整顿行业秩序,一要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二要加速淘汰行业落后产能,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创造有利于行业发展的环境。行业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努力争取产业政策的支持,争取把淘汰落后产能列入政府工作目录,提高工作力度;二是现有企业加速转变发展方式,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上寻求突破;三是加强企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树立环境友好、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形象。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一定要把日用玻璃行业的发展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循环经济体系中进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产业政策支持,行业才能够赢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发达国家已经把控制碳排放作为经济评价指标,由此产生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原则是,将各种生产活动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实行总量控制。这个崭新的理念将节能环保摆在了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必将带来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上面我提到的要“把日用玻璃行业的发展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循环经济体系中进行规划”就是要把握住这个发展趋势,超前做出部署,赢得先机。

“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实现方式是循环经济,资源再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日用玻璃行业要进入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循环经济体系就要解决废玻璃回收,构建循环产业链,这是一个战略选择。现在业内一些企业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如深圳华晶玻璃有限公司,他们生产原料中废玻璃比例达到了8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此还不够,要把现在的企业的行为变为全行业的行为,全面提高原料再利用率,还要变为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座的各位代表中有一些是业内的技术专家,希望大家结合日用玻璃行业实际,做一些“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按照生产过程能源消耗和原材料循环利用后的碳排放水平进行评估,研究应对策略,突出玻璃物理性能稳定,保质保鲜安全可靠,可再生重复利用等特点,扬长避短,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策划,为行业的发展造势。

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造纸行业的成功经验。大家知道,造纸行业是耗能大户,也是污染大户,长期以来背着高污染的坏名。在节能减排中,经过行业自身的努力,由国家发改委发布了

《造纸产业发展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证,由此行业发展进入了快行道。近年来,淘汰了3万吨以下的小造纸厂和落后产能,行业的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他们把推广林纸一体化发展模式取得的促进林木种植,增加林木覆盖的成果进行总结,大张旗鼓地宣传,在社会树立了绿色环保的行业形象,赢得了更多的产业政策的支持。

三、日用玻璃行业的发展建议

我国日用玻璃行业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是我国的石英沙储量丰富,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国内日用玻璃生产技术越来越成熟,与国外的差距在不断缩校二是世界发达国家由于环保、劳动力成本等原因,加快了产业转移的速度,我国资源和市场优势明显,成为主要的承接地。三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市场对玻璃制品的需求加大,玻璃制品的物理性能稳定、安全卫生,性价比好,其他材料无法替代。四是日用玻璃应用领域很广,开发新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是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些地方的玻璃器皿产业集群式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区域优势,发展势头强劲,出口市场潜力很大。目前的问题是工艺水平不够高,缺乏品牌影响力,渠道建设也落后于产业的发展。如果仅凭企业的力量去做,显然是不够的,没有发挥产业集群应有的作用,借鉴其他行业产业集群建设的经验,产品创新、品牌建设和渠道开发都可以纳入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由地方政府和协会组织,集中力量办大事。产品开发,要研究产品出口国的文化,在产品中融入更多的文化要素,贴近当地市场的需求。玻璃在建筑装饰材料市场的开发空间也很广阔,目前主要是市场开发的力度不够。玻璃包装行业的竞争早已进入了微利阶段,扩大生产规模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主要手段,但是玻璃包装制品受制于下游企业的需求,并受到运输半径的限制,扩大生产规模不能解决全部问题,需要在改变产品结构上做文章,根据企业区域特点改变产品构成,实现产品多样化。

促进日用玻璃行业的发展,需要拓展发展思路。就市场而言,不同行业的产品应用领域总是相互渗透,互相争夺,而行业最活跃的部分往往是新开发的市场,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对传统产品领域深度挖掘,更要培育新兴市常现在的情况是业内企业在传统产品市场上拼杀得刀光见影,利润越来越薄,而新兴市场偶有涉足,原因很简单,就是市场风险大。

当行业从竞争发展到竞合的阶段,仅靠企业单枪匹马在市场上打拼是远远不够的,社会的发展已经把行业紧紧地连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行业的发展水平和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决定了企业的生存状况。我们的企业家要站在行业发展的高度上审视问题,把促进行业的发展作为己任,在促进行业发展中谋求企业利益最大化。在座的都是行业骨干企业的代表,是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借鉴其他轻工行业的经验,建立企业间的联系机制,共同研讨行业发展中的问题,承担起共同促进行业发展的责任。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轻工业的负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从轻工业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轻工产品出口下滑,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延续,保增长的任务还很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轻工业中的多数行业上半年产值(量)逐月增长,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整体上进入了恢复性增长阶段,预计全年可实现10%以上的增长,率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低谷,进入新的发展周期。

我国焊接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篇7

近些年来我国焊接技术的整体发展水平比较好, 表现在:

1 逆变式焊机技术已成熟, 正在全国推广应用

逆变式焊机节能20%~30%、省材80%~90%, 易实现多功能、自动化和智能化等突出的优点, 而且我国研发和生产技术已成熟, 产量和品种发展很快, 国家已经把它列入高科技产品目录, 根据不完全统计, 连续两年以43%~45%的速度增长, 占各门类焊机总数的7%~9%, 即接近1/10。逆变式焊接技术与发展的大体水平, 可归纳如下几点:

1.1 功率逆变技术增大至1000A埋弧以及

630A的手工弧焊/TIG, 电弧气刨以及250A级的空气等离子切割等工艺已成熟应用。

1.2 逆变式C02焊机技术推广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逆变式C02/MAG/MIG直流、脉冲、交流方波焊接设备, 通过增大功率 (最大630A) 、波形控制、一元化调节, 引弧收弧控制等技术的引入, 减少了飞溅, 改善了成型, 可以部分满足高档焊接结构的需要。

1.3 以DSP为代表的数字化控制技术:

已有报道, 少数厂家有展出和进入市场。这标志着我国逆变式高性能焊机技术正逐步与国际水平接轨, 但技术水平和性能有差距。

2 波控、智能及自动、半自动焊接技术快速发展

自动、半自动气体保护焊机、埋弧焊机、电阻焊机等产品, 是实现优质、高效焊接工艺的必备条件, 2000~2002年C02/MIG/MAG焊机产量, 占总产量11%~13%, 比上年增长26%~63%, 埋弧焊产量增长107%~150%。2000年我国点弧焊机器人已达到980台。

3 成套、专用焊接设备整体制造能力与水平较大提高, 发展出现较好的势头

近年来, 由于用户更高的要求, 我国成套、专用焊接设备不仅整体制造能力与水平较大提高, 还在基础件、配套件的选用方面下了功夫, 并有许多新突破, 通用产品部分已接近或达到国外水的水平, 但是特种焊接设备和重大装备的生产水平不能满足国内用户的需求, 进口额度有增无减, 达近3亿美元, 与我国焊机年产总值相当。

4 焊接材料生产水平迅速增长, 产品结构变化大

我国焊接行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 尤其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上差距更大, 表现在:

4.1 焊接材料

焊接材料生产的发展趋势应为:焊条产量逐年减少, 气体保护焊丝产量逐年增加。而我国焊接材料产品结构不合理, 2000年焊条产量约占77%, 气体保护焊丝约占10%。说明我国使用手工电弧焊的比重仍然很大。

气体保护实芯焊丝、埋弧焊丝品种较少, 碳钢、低合金钢焊丝的数量和质量基本能满足国内应用企业的要求, 但中合金钢、高合金钢、镍基合金以及其他合金焊丝的品种很少。

新型焊接材料开发缓慢, 压力容器和电站锅炉使用的新材料国内没有匹配的焊接材料, 只能通过从国外进口。

4.2 焊接装备

焊接设备结构不合理。在电弧焊机中交流弧焊机所占比例仍较大, 高耗能的旋转式直流焊机仍占有一定的比例, C02焊机所占比例还有待提高。

焊接设备的自动、半自动化程度不高。以电弧焊机为例, 自动、半自动焊机所占比例较小, 1996~2000年统计结果, 自动、半自动焊机仅占电弧焊机的10%~25%。

数控切割机的制造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但配套的等离子切割电源还要大量进口, 专用的数控切割设备品种不多。

焊接机器人制造能力、制造水平和推广应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内投产使用的焊接机器人绝大部分从国外进口, 国内一些科研院所和制造厂家具有一定的焊接机器人设计和制造能力, 但是没有形成产品的商品化。与日本、美国、西欧等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较, 焊接机器人的数量极少, 据统计2000年全国焊接机器人的数量不到1000台, 焊接机器人的正常运行率不理想。

焊接装备水平相对落后。我国在特种焊机、成套设备及其他焊接装备方面发展较慢, 满足不了焊接生产的需要。很多国产新型焊接设备自行研制开发的少, 仿制、组装的多。

焊接设备、TIG、C02焊枪和配件制造的自动化程度不高, 手工作业较多, 产品性能稳定性和一次合格率有待提高。

4.3 焊接技术应用方面

在大型机床、阀门制造中, 以焊代铸、以锻焊代铸的技术应加快开发并逐步推广使用, 在大型建筑钢架、铁路及公路桥梁和城市交通建设中应该进一步扩大焊接技术的应用。

焊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为提高生产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国外焊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已达到很高程度, 而我国手工焊所占比例却很大。按焊丝与焊接材料的比来计算机械化、自动化的比例, 1999年日本为80.6%, 西欧为74%, 美国为71%, 2000年我国为23%。

从生产工艺装备看, 近年来我国生产了一些成套的焊接工艺装备和焊接生产线, 也有的厂家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设备, 数量远不能满足国内工业生产的需要。

4.4 我国焊接行业的发展趋势

经过“十五”, 特别是加入“WTO”以后, 我国各行业将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焊接行业也会有更大的发展。总的发展趋势是:

扩大焊接结构的应用, 大力推广优质高效节能的焊接技术。扩大焊接结构的应用是焊接技术发展的趋势, 重点是在机床、冶金机械、动力机械等行业。焊接材料正在向着适应焊接生产向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及自动化方向发展。增加焊丝特别是药芯焊丝产品比重, 开发气体保护焊丝、埋弧焊丝、药芯焊丝、焊剂的新品种。

提高焊接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实现焊接工艺及装备的现代化。没有焊接技术现代化, 就没有当代工业的现代化。焊接工艺及装备的现代化, 是焊接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是焊接产品高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带动焊接技术的发展, 焊接技术的发展又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高新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要把现代高新技术引入到焊接技术中来, 加快实现焊接工艺及装备的现代化。要建立各种钢材、焊接材料、焊接工艺数据库和焊接专家系统, 实现焊接生产的现代化管理和焊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使我国的焊接工艺和装备水平、焊接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焊接质量和生产率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提高焊接质量, 降低成本。提高焊接质量, 降低成本是我们焊接行业各个领域应该重视的问题。通过开发和采用更先进、高质量、高效率的焊接技术, 加强产品质量的现代化管理, 研制和使用先进的快速检测技术确保焊接产品的整体质量。在保证焊接质量的前提下, 通过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降低成本, 提高企业竞争力, 保持持续发展。

结语

我国加入WT0标志着我国成功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 为我国焊接产业的产品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机遇。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并具有丰富的资源, 各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 同时我国焊接教育与科研具有相当的基础, 焊接产业也有一定的规模, 假以时日, 焊接产品必将成为机电工业的大宗出口产品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焊接技术的整体发展水平比较好, 然而, 我国焊接行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 尤其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上差距更大, 焊接技术应用方面:焊接技术应用不广、数量不多、焊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

关键词:焊接技术,焊接材料,焊接设备,焊接质量,双丝埋弧焊

参考文献

[1]林尚扬, 关桥.我国制造业焊接生产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

[2]中国焊接协会.中国焊接年鉴, 2001.

[3]《机械工程手册》编委会.机械工程标准手册 (焊接与切割卷) [M].2002.

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现状 篇8

关键词: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012-1

1 绿色食品的特点

绿色食品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天然食品”。绿色食品是指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据既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经过专业机构的认证,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因此,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绿色食品与一般食品相比具有产地环境、全程监控、标志管理3个明显特征。

绿色食品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需要对原料产地及周围环境,包括土壤、水、空气等因子进行严格监测,必须确保环境安全、适合生产绿色食品,并且在生产及加工过程中进行全程监管,以保证生产品质量,同时,产品需要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手段实行标志管理。

2 绿色食品行业现状

我国绿色食品每年的生产总量已经超过了1亿吨。绿色食品的发展及品牌化在我国农业的品牌化道路上发挥着先锋的作用,引领着农业的标准化,以提升我国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竞争力,巩固现有的成果,相关监管部门一定要遵循“宁缺勿滥”的原则,始终坚持按标准办事,并要确保标准的先进性,坚决不能降低准入门槛。

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已达到6418家,产品总数超过1.68万个。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料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年生产总量已超过1亿吨。其中,初级产品占30%,加工产品已占70%。通过坚持实施全程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品认证,严格证后监管,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一直稳定保持在98%以上。

据了解,当前我国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共计433家,面积已经达到1.03亿亩,农民每年的收入能够增加6.5亿元以上。已经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已经达到了400家,省级已经超过了1000家。这些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龙头企业覆盖了农田、果园、茶园等。

国家农业部已提出,要立足中国现代农业的建设,切实培育好、保护好和发展好“绿色食品”这个精品品牌,以绿色食品品牌引领农业品牌化,带动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从严从紧、宁缺勿滥”的原则,不降低质量标准,不降低准入门槛,始终保持标准的先进性、认证的规范性和监管的严肃性。积极探索绿色食品专业流通体系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3 绿色食品标准逐渐完善

在1990-2009年期间,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总量不断增加,已经由最初的50万吨增加到目前的1亿吨,对绿色食品的生产地环境监测面积也不断扩大,已经由过去的60万亩增加到了2.5亿亩;产品种类已经达到了1000多个品种,包括农产品及二次加工产品。绿色食品的信誉度和影响范围不断增强,对产品的抽检,质量合格率能够稳定保持在98%以上,对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在国内某些大中城市已经分别达到70%和80%以上;绿色食品标志商标已先后成功在香港、俄罗斯、日本、美国、英国等地进行了注册,绿色食品出口额度不断增加,目前已经达到了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6%。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原料标准化基地不断增多,对接的龙头企业数目也不断扩大,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我国某些大中城市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和渠道。同时,绿色食品的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我国农业部已经发布152项绿色食品标准,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和包装贮运全程都有了标准的控制体系,同时,根据多年经验,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完善、公平、公正的绿色食品认证制度,通过落实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产品公告等监管措施,强化淘汰退出机制等,维护了品牌的信誉。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工作体系,工作队伍发展到4000多人。

4 我国绿色食品标志商标已占领国际市场

自从1991年,绿色食品标志成为我国第一例质量证明商标后,我国的绿色食品的信誉度和认知度不断提升,已经获得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的普遍认可。

据了解,目前已经在香港、俄罗斯、日本、美国、英国等地成功注册了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目前,有4个国家的7家企业、22种产品已经在使用我国的绿色食品标志。

绿色食品标志是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我国商标注册机构注册的质量证明商标,用以证明经认定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及相关事物,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保护。

目前,在我国的上海、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对绿色食品标志的认知度已经超过了70%,并逐步走出我国,走向国际,已经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新的增长点。据统计,从2001年到2009年,我国绿色食品的出口额已经由2001年的2000万美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21.6亿美元。

据统计,截至2009年12月,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在我国已经达到6003家,生产总量共近1亿吨,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9亿亩,产品数总量已经达到15707个。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围绕以绿色食品品牌引领农业品牌化、带动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努力实现绿色食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品牌的公信力和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曾建民.略论绿色产业的内涵与特征[J].江汉论坛,2003,(11).

[2] 刘长生,简玉峰.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商业研究,2003,(22).

[3] 刘梅.中国绿色食品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

[4] 张平.绿色食品发展及产业化政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3.

上一篇:网站维护客服实习报告下一篇:昆仑燃气岗位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