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研究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逐步体现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对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保持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研究,重点分析了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以及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提出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提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研究论文 篇1: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

【摘要】 技术创新在集群的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集群创新网络中动态竞争优势的主要体现。技术创新的发生不容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并且难以被其他区域所模仿和复制,因此,能够使产业集群获得更长期的竞争优势,进而保证产业集群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在叙述产业集群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路径以及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技术创新 产业集群 关系

当今的高新技术应用提高了各产业技术之间的互相依赖性,要求处于不同技术层和不同产业的企业,以某种形式联合起来,突破专业技术的限制,互为技术来源和技术应用对象,共同协作,形成适应技术综合发展的再生存体系,这就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群落内企业之间的传播和应用,从而又使高新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产业集群的概述

一个产业在特定的区域内集聚,直至形成专业化的产业集群,是一个在人为、历史与偶然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这个过程实质体现了经济发展的随机性。

从马歇尔开始,产业集聚(Industrialcluster)的类似形式就得到了经济研究者的关注,他们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工具对产业集聚这一现象作出了不同的定义,在其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概念。文献中流行着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Industrialeluster)、新产业区(Neo-Industrial District)、产业簇群(Industrialcomplex)、聚集经济(Aggegation Eonomies)等概念。

马歇尔认为,如果一个大企业附近集聚了很多中小企业,则这一区域就可以称为“产业区”。在当时产业区这个概念是相对于农业区而言的,基本上是工业区的概念,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韦伯是最早提出聚集经济概念的学者。聚集经济的概念表达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或是产业的生产活动,或是贸易与商业的交易活动,或是其他与经济行为有关的生产性活动(劳动力聚集)和非生产性活动,在区域上具有比较明显的集中倾向,并呈现出一种地理性聚集的经济状态。

与聚集经济相联系的还有产业综合体这一概念,它是由美国区域科学家艾萨德于1959年首次提出的。在艾萨德看来,产业综合体可以看成是特定区位上的一组经济活动,由于这些活动相互之间存在着技术、生产和分配等方面的产业联系,所以可以带来一些经济上的节约。

意大利社会学家贝卡蒂尼(Becattini)1978首次提出“新产业区”的概念,他认为新产业区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区域上形成的社会区域生产综合体。还有很多学者对新产业区进行了界定,如Piore和Sabel(1984)将新产业区看作是高度柔性专业化的区域,Scott(1992)则将新产业区定义为基于合理劳动分工基础上的生产商在地域上集结成网,并与本地劳动力市场紧密相连的产业组织在地域空间的表现形式。虽然新产业区的界定还不统一,但“柔性专业化”(flexiblespecialization)、“创新性”、本地网络的“嵌入性”或“根植性”(embededness)等是其主要特征。

产业集群的概念来自于波特的新竞争经济学,在他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一书中,将“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现象称之为“产业集(簇)群”。同以往的相关概念相比,波特的产业集群概念强调的不仅仅是本区域内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而且还是区域各机构间,包括企业、政府、同业公会、咨询机构等其他辅助组织之间的协作关系。这种协作关系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利益关系,还包括信任、合作等其他社会性联系。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是指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特定产业的企业,或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关联的企业,或其他具有紧密联系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柔性集聚,并形成区内企业之间柔性专业化分工、结成紧密的合作网络、植根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空间产业组织体系。

二、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路径分析

1、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基本结构

企业关系是多层次的,它们把活动联结在一起,使行为者相结合并形成资源纽带。这种多层次性既反映在企业内,又是网络的基本特征。关系契约使两个企业的组织结构结合在一起,形成行为者之网,而网络中的结点主要包括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中介服务机构以及金融机构等五个方面,如图1所示。

由各结点连接起来的网络路线就是个体间信息与资源交换的渠道,当不同的主体(结点)在网络中处于不同位置时,便拥有对网络中信息与资源的不同控制力。在产业集群中,网络密度、网络联系强度以及网络关系等决定了网络对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网络密度描述了网络内实际存在的联系数量占到可能联系数量的比例。Coleman(1990)认为,高密度网络会产生大量的企业间联系,网络内信息和资源将更快速地流动;高密度的网络更容易发展出相互信任关系、共享准则,以及共同的行为模式。按照Coleman的观点,网络越紧密,成员之间联系的通道就越多,既有直接的联系,也有间接的联系,有利于信息、知识等要素的流通。网络联系强度描述了行为主体联系频率的高低和组织资源对联系承诺程度的高低。集群网络关系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产业集群是一个由各个结点(主要包括政府、金融机构、客户、供应商、高校、中介机构等)组成的大系统,集群中企业通过与网络结点间的往来与联系,提供诸如隐性知识、创新资金、流动人力资本等创新要素,对技术创新影响重大。

集群网络密度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集群网络强度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集群网络中企业与网络成员的关系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创新网络结构能够促进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保持产业集群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并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在集群内高速扩散。

2、地方政府充当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倡导者”

产业集群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群都能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往往易陷入“囚徒困境”的被动局面,原因包括中小企业的资金规模不足以承担研发工作、研发的风险太大、技术研发过程中的经济外在性、产权保护程度不高和理性经济人固有的“搭便车”思想等。在我国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地方政府充当产业集群的外部力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也就是说,地方政府除了鼓励社会自主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发挥政府的资源、信息和组织优势,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从而使政府间接进入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研发服务的研发机构日益成熟,政府也要在适当的时候逐步退出,使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创新的扶持政策逐步消失。

三、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就是技术创新的过程。只有产业化的知识或技术成果才会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才有经济价值。因此,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必须引入技术维度,并且通过对技术成因的分析,揭示产业集群的本质,认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1、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重要性

(1)技术创新促使新的产业集群的产生。由于技术创新的种类与功能不同,不同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机会与能力也就不同,从而使技术创新的速率和强度在不同产业中不尽相同,进而又使生产率增长的速率和结果不尽相同。重大技术创新导致区域主导产业出现,当主导产业进入成熟期,突破式技术创新逐渐被改良的技术创新所代替,使生产率的提高与成本的减低逐渐趋缓,一旦新的主导产业确立,某些改良技术很快地被大量的转移式技术创新取代,进而促进社会经济较长时间保持繁荣。此后,将进入下一个周期的技术创新,新的主导产业将出现,新的产业集群代替原有的产业集群,这样产业结构就不断变动更新了。外在的表现为产业结构与经济过程的短、中、长周期的变动,使内在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生产得以更新。

(2)技术进步促成同质企业趋于集中。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扩散必然会吸引同质企业向技术的扩散源集中。技术与分工互为促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引致大规模的定制生产,而这种生产是通过具有同源技术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的,因此就要求同质企业处于集中状态。

(3)产业技术链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产业技术链

(Technological Chain of Industry)是产业内部以及产业之间在技术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的一种技术链条。在一条产业技术链上,上游节点和下游节点之间在技术上相互联系、互为依存,“产业之间连接性的内在根源之一在于产业系统的技术关联制约并决定了产业之间的关联。产业系统的技术链像一条‘肋骨’,将生产过程中的有关企业链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进而突破了严格的产业边界,把整个经济系统有机地统合起来”。

产业集群是产业技术链的空间集聚现象。由于产业集群是具有一定联系的企业集聚而成,而在这些联系中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技术上的关联,即产业技术链将众多拥有同源技术的企业集聚在某一区域,因此每一个产业集群都至少具有一条或一部分产业技术链,产业技术链就像骨骼一样支撑着整个产业集群,它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从理论上说,以一条产业技术链为基础,就可以形成产业集群,而事实上,更多的现实的产业集群则是以技术网络为基础的。

(4)技术创新提高了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在当前经济全球化阶段,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就要求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但是即使同一类型资源在不同的企业也表现出很强的异质性,从而构成企业技术创新资源互补融合的物质基础,也没有哪个企业能在所有的技术创新资源中都拥有绝对优势。创新资源的竞争在相当长时期内决定这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创新能有效地缩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资源中的缺口,弥补企业自身资源的不足,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5)技术产业化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分布,相反的是,它们趋于群集。或者说,成簇的发生仅仅是因为在成功的创新之后,首先是一些,接着是大多数企业会步其后尘;其次,创新甚至不是随机地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中,而是倾向于集中在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技术创新过程就是技术产业化的过程,技术的产业化驱动着产业集群的形成。

2、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创新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特别是邻近企业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信任,以及邻近企业之间的劳动分工与协作,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推动了产业创新。

(1)产业集群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在产业集群中,比邻而居的企业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发现,通过技术转让与模仿,该项技术创新较容易地在集群内扩散;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科技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良,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另外,在产业集群中各行动主体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频繁、亲友的亲缘等因素形成与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减少了学习与交流的交易费用,使集群中技术溢出效应更强,知识更容易扩散。

(2)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就近寻找交易对象,就近取得原材料、中间品供应,比较容易得到所需要的资本、技术和员工,减少了运输费用等交易成本。这使得它与其他地方相比,进入障碍更低。这样,依附、承载于经济组织、经济活动中的技术创新,就因企业产生、运行的低成本、便利性而有了频繁产生的现实可能性。

(3)产业集群是技术创新的“栖息地”。产业集群也使供应商、人才、专业化信息、辅助设施等资源高度密集于一个地方,从而使得技术创新相关的资源获取成本大大降低,使人们开展技术创新变得容易方便,区域内技术创新总的成本也降低了。这是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卓有成效运行的标志。在技术、产业创新密集的区域,同行多、讨论多、离高校近、人才聚集,并有领先用户,有一些敢于用新产品、愿意用新产品的用户,他们可以很好地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区内供应商、合伙者多,建立新企业的成本低;区内同行竞争激烈,从而有助于激发区域内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毛加强、崔敏:创新网络下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0(3).

[2] 佘时飞: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1).

[3] 谯薇、宗文哲:中小企业集群形成原因的文献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4(3).

[4] 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5] 远德玉:产业技术界说[J].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

[6] 肖广岭、刘学亮:传统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J].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

[7] 毛荐其:产业集群成因--个技术创新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08(7).

(责任编辑:李文斐)

作者:罗朋朝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研究论文 篇2: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逐步体现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对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保持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研究,重点分析了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以及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提出我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提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 产业集群 技术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逐步体现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对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保持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重点研究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相互作用,并对如何提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若干建议。

一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一个世纪前,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相互关系建立在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企业群落有利于技术、信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群落之间的传播与应用。从我国苏南昆山台资电子产业集群、我省泉州晋江运动鞋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看,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如下特征:

(一)空间地理上的集聚性。产业集群是由大量密切联系的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而形成的,这种地理接近的直接后果是有利于知识获取、市场形成、信息的共享。在产业集群内,有大量的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企业的这种集聚被称为“扎堆”,企业“扎堆”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高度的社会分工合作使每一道工序成本降至最低,相互配套使产业链体系趋于完整,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同时这种地理上接近的企业也有利于相互知识获取和社会资本的形成。产业集群内也集聚了大量的人才,这为企业生产以及降低劳动成本提供了人力资源供给。

(二)形成集群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内集中了大量有密切联系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相对于地理上分散的企业而言,集群内企业面临着更强烈的竞争、更密切的合作。正如迈克尔·波特所言:“集群提升了竞争与合作两个方面”。首先,产业集群的大量企业分两部分:相同或相近的企业(面对同一市场需求)、前向后相关联企业。大量相同与相近企业往往面对同样的市场,使用相似的技术,因此,面对市场与消费者的强烈比较选择,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产业集群内的这种异常激烈的竞争有力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更好地满足市场与消费者的需要,并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其次,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面对多变的市场、个性化的消费,单个企业不可能在生产的每一阶段都最达到最优,与其他企业合作由于信息不对称又存在较大风险。但在产业集群内,非正式交流、正式交流十分普遍,企业的关系被各种网络固定,彼此之间比较了解,企业合作的可能性、合作的空间都比较大,这正是产业集群的独特之处。这种合作促成了企业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参与合作企业可以把生产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其结果是提高了企业、集群的创新力、竞争力。

二 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分析

(一)企业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到核心产业兴衰、区域环境、市场竞争、政策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集群一般经历了形成、集聚、繁荣和提升四个阶段。产业集群的形成阶段是指一个经济区逐步形成轴辐式、产业结、区域内核心产业增长迅速、集聚开始形成的阶段。企业技术创新是新的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经济利润,但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却是市场需求。面对新的市场需求,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进行研发,开发生产出新的产品,并进行商业化获得创新利益,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对其它市场主体提出了新的各种市场需求,这些市场需求或者导致相关企业在附近安家落户(节省运输、交易等成本,共享信息、创新等等),或者导致新企业的诞生,或者诱导其它企业也进行技术创新以满足先创新企业的需要,在这种一波又一波、一环又一环的技术创新过程当中,该地区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相关配套机构也不断进驻该地区,从而促进了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竞争的加剧、合作的密切),从而直接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完善和不断升级。

(二)企业技术创新成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和基本单位,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发展,只有企业生机勃勃,产业集群才具有生命力。而企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技术创新。企业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发展了,由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才能生存、发展。同时企业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产品、工艺的升级和换代,这也推动了产业集群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增强了产业集群的活力,延长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三)企业技术创新是提升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产业集群长久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区域内、国内同行的竞争,而是全球同行的竞争,其中不乏本行的佼佼者。面对这么激烈的竞争和自身拥有资源的不足,企业要想生存下去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以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从而使产业集群在竞争中能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

三 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分析

(一)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支持网络的形成

技术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单个企业是难以支配创新的全过程的,因而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创新过程中集群企业不是孤立的,他们处于由客户、供应商、竞争者、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其他机构构成的社会网络中。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过程,在这个系统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投入、产出以及收益的主体,是创新体系的核心。但企业需要大学与研究机构、其他企业、政府、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五大行动主体构成的技术创新支持系统。这种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中存在着清晰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网络(如图1所示)

(二)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对这一过程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型,主要包括线性模型、交互模型、链环模型等。下面以企业技术创新线性过程为例分析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图2为企业技术创新线性)。

首先,在产业集群内,由于有大量相关企业的存在,以及中介服务机构和消费者,需求信息流量大、快而且集中,使企业在感知市场动向方面比较方便,能够迅速抓住市场需求,把握市场机会,进行技术创新,以填补市场需求空白。在研发阶段,创新资源大量积聚,如信息、人才、资金等,同时大家对彼此又十分了解,合作的可能性更大,这也降低了创新的风险。面对竞争的压力、利益的驱动力,各个企业必然积极主动地进行技术创新;在产品化阶段,由于集群内集聚了大量相关企业,以及由此形成的交易、技术、社会网络,各个企业通过分工与合作方式进行生产,既降低生产成本,又节省了创新时间,同时相匹配的创新也会在先创新企业的带动下进行起来,这种创新的波动效果会使新产品的相关配套设施迅速完备,加快新产品商业化的过程;最后,在商业化阶段,由于产业集群内已经形成了完善而发达的各种渠道和中介服务机构,加上产业集群本身已经形成的品牌效应,使商业化的时间更短,商业化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成熟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高度动态的有序的自组织的创新系统,大量的渐进创新不断涌现出来,产品和工艺不断被更新,它们之间或是互相竞争、互相替代或是互相协同、互相促进。成熟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根本动力来自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规模扩张以及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

(三)产业集群对创新成果推广的作用。技术创新的真正意义和实际价值,不在于创新本身,而在于这种创新成果的推广。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是技术创新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技术创新成果通过技术扩散系统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推广和应用,从而提高产业集群内各企业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技术创新的后续过程,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成果推广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第一,产业集群内信息和人才的大量集聚和流动,不但使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扩散,而且也给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敲响了警钟,使它们加速自身的技术创新。第二,产业集群往往有专业市场相配套,专业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而且成为技术创新者、率先采用者和跟进使用者之间的桥梁。专业市场降低了协调成本和风险,有助于提高技术创新与应用的相容性,提高使用新技术的成功率。专业市场巨大的商品流和人流,会产生大量的技术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使之成为专业性产业技术和其他各种信息交流的中心。第三,产业集群内完善的交易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网络。由于占知识比重大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只能在具有相识特征的个人之间及相同社会背景的环境中频繁地进行非正式交流,而集群内社会网络的形成正好给他们进行非正式交流提供了平台,所以集群内技术创新的结果会迅速扩散。

四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群中部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导致恶性竞争。由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知识外溢与信息共享限制了企业搜索信息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和私人信息一旦暴露,其商业机会就大大降低,群内一些企业自身不愿投入资源搞自主创新,而是量的抄袭、模仿甚至克隆。部分企业一味的“跟风”,导致本地企业产品结构雷同,质量低下,最终损害整个区域品牌的形象。例如泉州地区大量的对讲机生产企业由于过渡依靠企业之间的模仿、抄袭,对企业自主创新重视不足,导致企业产品雷同,价格战加剧,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严重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大企业的核心作用导致创新思维僵化。以某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为中心,许多小企业围绕核心企业进行生产加工是我国产业集群的基本结构。这种集群结构中的小企业在技术、财务和产品等方面对核心大企业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大企业与小企业间主要是单向知识传递,小企业灵活性和创新性不强。一旦集群面临市场和技术变革压力,群内企业很难通过技术转型而存活下去。如我国广东东莞地区PC制造业是高度分散化的生产体系和以外资大企业为核心的创新组织结构,处于这一生产体系顶端的核心企业主要从事核心技术的开发和产品的销售,处于这一生产体系底端大量零配件供应商多为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大量围绕核心企业进行生产的中小企业,虽然通过对核心企业的跟随与模仿实现了产品创新和技术变革,获得了暂时的竞争优势,但由于其缺乏独立创新能力,核心企业一旦“移情别恋”,整个集群便会因为缺乏“领头羊”而走向衰败。

(三)集群的相对封闭性限制了外部创新资源的引入。如果产业集群能够保持较大的开放性和弹性,使各种资源要素能够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则有助于保持集群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反之,则会出现僵化封闭、知识技术趋同和互补性消失等不良后果,最终使集群丧失活力和竞争力。由于我国很多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增长,通常将企业集群限制在其行政边界内,使跨区域的企业集群很难成长。大部分的产业集群都被局限在狭小的地方行政边界内,集群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无法引进,最终影响了集群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

五 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若干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要推动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一是.制定统一的产业布局政策,优化集群产业结构。针对我国产业集群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政府应制定统一的产业布局政策,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进一步优化集群的产业结构,使其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创新型、技术型、特色型集群过渡,积极引导创建期的技术创新趋向,不断促进成长期、成熟期产业集群的升级改造和技术进步。二要从不同渠道积极引入外部技术创新资源和优秀人才,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能力。四要加快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进程,严格执法程序,构筑知识产权保护网,提高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二)加强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要搞好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一是要取消对民营中介组织的歧视政策,允许民营组织进入外贸、金融、保险、投资银行等行业发展业务;二是要在加强政府监管的条件下,积极为民营中介组织营造透明的法制环境;三是要大力培养和培训各类中介服务人才,通过考试制度和选拔制度不断促进中介服务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构建产业集群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加大政府对通用技术的开发投入,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有的放矢地组织一批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促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产业集群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二是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力量引领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鼓励集群内企业积极培育县域产品综合品牌,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企业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县域品牌,提高县域品牌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永刚、祝青:浙江小企业群落式发展初探,财经论丛,2000,(9)

[2]许庆明:产业集群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1)

[3]杨建梅、冯广森:东莞台资IT企业集群产业结构剖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8)

[4]张炳申:中小企业集群、城市化与就业扩张,经济学动态,2002,(12)

[5]葛峙中:论企业集群发展中的几个关系问题,经济问题,2003,(11)

作者:林文彬

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研究论文 篇3:

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及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启示

[摘要]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必须通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集约化模式实现。文章研究了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分析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培育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促进技术创新扩散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辽宁装备制造业

2010年4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这一涵盖八个城市、2359万人口的庞大区域的发展,从此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在2009年7月,《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这意味着辽宁14城市的发展已全部纳人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中。由此可见,辽宁作为整个东北及全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乃至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已初显雏形。辽宁作为临海工业大省,工业基础雄厚,其经济的全面振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实现新型工业化转型和装备制造业升级。这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实现方式、建设世界制造业中心及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重大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装备制造业升级必然要走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的道路,因此,应当深入研究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并通过培育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来促进技术创新,实现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

技术创新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并不仅限于创新本身,更在于创新的扩散。技术创新扩散是指新技术的传播应用过程,是创新技术的采用者通过各种途径从扩散源处获得创新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进而再创新的过程。产业集群内的技术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内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推广和采用的过程。技术创新通过扩散为潜在使用者采用,并提高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整个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扩散系统中的各要素、各层次、各子系统以及扩散系统和扩散环境的相互作用,是技术创新扩散的必要条件。技术创新一旦成功,在集群内具有示范效应,企业出于对创新利润的追求,纷纷渴望分享技术创新获得的超额利润,从而形成巨大的模仿高潮,并加速技术的扩散和二次创新,产业集群恰好为技术创新扩散提供了这样一个供给过程和扩散系统平台。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内信息、人才的流动和对创新利润的追求构成技术创新扩散的内在动力。产业集群内信息和人才的大量集聚和流动,不但使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果得以扩散,而且也促进其他企业的进一步技术创新。作为创新技术拥有者和传播者的技术人才,在产业集群内的不断流动带动技术扩散进行。为产业集群服务的专业人才市场,使人才信息在集群内广泛传播,集群内企业间因技术创新需要而进行人才资源的争夺,使人才流动性大,技术随人才流动而扩散的现象普遍,客观上促进了创新技术在产业集群内快速扩散。而市场利润则是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扩散提供动力的源泉。在市场变化快、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企业应变能力和快速反应的灵活成为竞争的关键,不断创新将成为竞争中获胜的法则。在不确定的环境和柔性生产技术的基础上,集群内具有网络协作关系的众多企业具有市场反应的灵活性及风险分散的优势,往往比大企业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和所具有的创新活力,使企业在技术创新时,会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条件,面对上下游协作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改进或二次创新,以提高企业对创新技术的适应性和相容性。从而使创新在产业集群中扩散,并带动整个产业集群技术水平的提高。

2.产业集群可以形成促使技术创新扩散的支持网络。产业集群并不是一些从事相关产业的企业的简单集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形成由大学和研究机构、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及其他企业五大类行为主体,这些主体之间通过横向、纵向联系而形成了促进信息、技术、资源在内部不断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网络关系(如图一1所示)。集群内大学和研究机构通过教育、培训和成果转化等方式促进信息、技术的扩散,并提供创新人才供给。政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政策支持,中介机构可以快速传递创新信息,金融机构提供融资并分担创新风险,从而使集群内技术创新更容易产生,并可以有效地扩散。

3.与产业集群配套的发达的专业市场成为技术创新扩散的外部平台和桥梁。专业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而且成为技术创新者、率先采用者和跟进使用者之间的桥梁。专业市场可以有效降低协调成本与风险,有利于提高技术创新与应用的相容性,提高技术创新应用的成功率。专业市场巨大的商品流和人流,会产生大量的技术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成为为专业性产业技术和其他各种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桥梁。专业市场中发达的交易网络、社会网络、技术网络也会为技术创新扩散提供交流平台,使创新成果迅速扩散。同时,还有助于企业间由于技术、工艺之间的衔接和技术的同源性,形成合作、分工的技术网络,增加技术扩散的渠道,使创新结果可以较快地移植或嫁接到其他企业。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基础雄厚,体系完整,增长较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是全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科研、生产基地之一,曾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作出过重大贡献。目前,辽宁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有一大批技术装备类产品在全国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一些重要成套设备、航空、造船等领域尤为突出。2010年装备制造业、‘冶金、石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四大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6.3%提高到87.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1.8%。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5.6%,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0.6%,金属制品业增加值增长2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9%。冶金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8%。石化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6%。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3.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24.5%,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8.2%,饮料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7%。

2.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有待提升。虽然辽宁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规模竞争实力,但是行业总体经济效益普遍

欠佳。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数据,与其他省份相比,在经济效益方面,除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外,其余行业的排名都比较靠后,在第11~19名之间,缺乏效益竞争力。尽管装备制造业在规模竞争实力方面排名靠前,但是与竞争实力较强的广东、江苏和上海等地相比,相差比较悬殊。

3.产业集中度不高,技术含量低,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欠佳。辽宁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成套的基础和能力,但尚未形成合力,企业组织结构仍存在“大而全”的问题,产品结构趋同,市场竞争能力弱,市场占有率低。由于历史的原因,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结构性产能过剩等问题,并未完全得到解决。普遍存在制造业技术含量低,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许多重大技术装备、重要领域缺乏发展所需要的大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成套装备,对新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不足。

4.专业分工程度较低,没有真正形成聚集效应。现代装备制造业要求进行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分工日益细化使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之问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增进了彼此的依赖性。辽宁装备制造业从地域分布上看,往往在一个区域内集中大批同行业企业,但专业化分工程度很低,彼此之间没有形成紧密的产业链条联系。因此,制造业产业集群实质上仍是一种地理上的企业集中,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仍处在发展状态中,没有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三、培育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促进技术创新扩散的建议

1.以政府为主导,完善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支持网络。产业集群在发展初期,自身信息收集、扩散功能较弱,同时信息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因此,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完善集群信息交流渠道,积极推动大学、研究机构以及集群外企业等建立信息渠道,促进产学研合作。在集群内,地方政府应发展各种行业协会、商会、金融机构、创业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以及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中介机构的不断完善,对集群内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同行企业以及与其他伙伴的合作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协调集群创新网络内各个企业的关系。由行业协会设立常设机构等,实现信息的内部扩散。不仅要通过会议、电话、互联网等手段促进信息交流,还应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直接交流活动,使交流网络更加畅通,营造创新氛围。

2.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信息化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的成套、配套能力。如大连重点发展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的基础机械、数控机床、重型装备、发动机、机车、石化通用装备等行业和优势产品,建成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丹东加快建设我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大中型客车、专用车生产基地,发展精密装备制造业。营口着力构筑重型装备和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及部件等产业集群。锦州、盘锦、葫芦岛进一步壮大汽车零部件、化工机械、石油开采专用设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快造船扩能升级建设,提高船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发展船舶配套园区,走总装集约化、配套规模化道路。

3.加强人才开发,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建立人才供需信息库,搭建快捷高效的人才交流平台。构建灵活有效的“引智”模式,组建专家咨询服务团,为产业集群提供咨询服务。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制度,加强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国际接轨步伐,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集群企业合作,创办科研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建立高校毕业生实习创业基地。完善人才政策,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4.积极完善金融资本市场,并对集群企业给予充足资金支持。长期来,融资问题是很多企业发展、竞争力提升的“瓶颈”之一,企业技术创新、扩大规模需要较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资本市场,根据不同企业的状况,采取直接上市融资、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或增加贷款额度和降低贷款利率等多种途径对装备制造业给予扶持,通过多方面综合作用共同促进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5.规范外部市场,完善科技服务支持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府应充分行使监督职能,规范企业市场行为,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保证集群企业的公平竞争。同时,积极发展从事集群知识创造、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管理支持的服务机构,如研究机构、政府实验室、生产力中心、企业联合中心、技术孵化器等,以利于集群内部成员能够容易接近研究开发资源,推进集群成员共同从事知识开发,并为维持这些知识合作或共享提供技术支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企业能够享受到创新利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作者:孟令岩 陆朱 郭浩淼

上一篇:银行合规文化演讲稿下一篇:大学军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