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论文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林业产业论文(精选8篇)

林业产业论文 篇1

发展

发挥林业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做好“林”字文章,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根本宗旨。我县紧紧围绕“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主题,探索建立集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为一体的林业发展模式,通过林权改革、重点工程、林业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措施,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林权改革促农增收

到2008年底,全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为58.9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6.9万亩,活立木蓄积为253.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26%。林木绿化率为23.29%。实现了有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量的双增长,林业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亮点。我县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和要求,确定“森林资源权属清晰化,推进流转规范化,分类经营法治化,增绿增效持续化”目标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思路,盘活集体林地资源,引导林地科学流转,推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加林农收入。截至目前,全县172个有改革任务的村已全部完成改革任务,完成林改面积10.7万亩,占应改革面积的100%,已明晰产权面积10.7万亩。通过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国家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激活林业经营机制,我县乡村林改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增强了林农发展的信心。通过落实自留山政策和“谁造谁有”政策,明晰产权,签定合同,发(换)林权证,实现“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原则,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保障了林农的合法权益,增强了他们发展林业的信心,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如:孙德林承包经营40多亩,当年投入2万元,年均收入可达5.5万元。

二是促进了村集体和林农增收。通过实施林改,落实集体山林承包、租赁和转让,盘活了集体山林资产,实现了村财和林农两增收。如:草沟镇于韩村对部分林地进行公开招投标,预留公益基金和林业再生产资金。一些乡村通过实施林改增强村财实力后,加大了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逐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如黄圩镇三侯村通过盘活集体森林资产筹集15万元,铺设乡村水泥路1.5公里。

三是转变了林农经营山林理念。通过实施林改,落实山林承包经营,引导开展木材深加工和跨村经营,林农扩展了经营林业的利润空间,经营理念发生了转变,由过去单纯造林护林,逐步转入营林、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经营。如武圩村村民许超到通海村与当地村民联合,投入30万元资金申请办理木竹加工企业,并长期聘用20位村民负责生产加工销售,既解决当地部分富余劳力的出路,增加林农收人,又促进了当地农村林业经济的发展。

四是推动了社会办林业进程。通过林改确权和产业引导,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参与集体山林承包经营,社会办林业的氛围日益浓厚。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提高现有林分产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改变传统的营造林只局限于材用的观念,大力推广林牧一体化,做到了林业长期效益和牧业短期收益的有机结合。速生丰产林一般成材周期10年左右,这样长的生产周期使老百姓很难下大决心造林。而林牧的结合就使这一问题得到缓解。林下养殖见效快,收益高,养羊的出栏周期仅半年,养架子牛的出栏周期仅为三个半月,养鸡的生产周期仅70天。这样,农民每年每个季节都有可观的收入,有效解决了林业收益周期过长的问题,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林业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并初步探索出一条林牧结合、林牧一体化发展路子,涌现出一批好典型。如奎濉河北岸有5户办起养殖厂,如大庄镇大庄村林下种植香菇,有效地推动了林业发展立体化进程。林菜间作、林菌间作、林粮间作等模式,都有效提高了林地附加值。

五是积极开展各项配套改革。一方面,着力规范全县森林资源流转行为,为了方便林农和业主林权登记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县林业局投入8余万元组建装修林业服务中心,截至目前与县信用社共承办了森林资源转让评估抵押21起1000 亩,林权抵押贷款计690万元。同时县林业局简化林木采伐审批手续,及时调整林木育林基金征收标准,直接让利于民,让林农真实感受到林改带来的政策实惠。

二、重点工程促农增收

退耕还林配套造林项目政策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全县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累计完成工程建设13.6万亩,补助资金 650万万元,全县 10000多个农户从中受益。实现了“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林业大发展”的目标,增强了我县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三、产业发展促农增收

一是狠抓三大基地建设。以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为重点,形成了以杨树速生丰产林基地、板材加工业和经济林基地三大产业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狠抓林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林业产业,今年来,整合林业项目资金 100多万元,重点抓好了杨树低产林改造建设,进一步巩固造林成果,促进了林业结构的进一步提升。

二是狠抓林业龙头企业发展。立足林业资源优势,强化龙头企业培育。上半年,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福晟木业有限公司争取上级资金万元,落实省级财政林业贴息贷款万元;扶持康中木业、凯华木业,积极申报市级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已建成木材加工企业101家,年加工产值达2亿元,企业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辐射带动8万农民致富。

三是狠抓林业产业合作经营。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林业产业合作经营模式,给全县林业发展注入新活力。目前,全县已发展林业协会1家、合作社2家,拥有社员1200人,注册资金2000万元,带动基地建设10万亩,年销售额亿元。

四、结构调整促农增收

一是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坚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按照土壤类型确定发展的林种。目前,已逐步建立了“两大林业板块基地”,形成板材优势产业。“两大板块基地”即速生丰产林板块、鲜果板块基地;“板材优势产业”即大庄、黄圩镇的板材加工业基地。两大产业基地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实现林业综合产值2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

二是调整林种结构。通过长江防护林等林业工程带动,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今年新增1.4万亩杨树产业基地建设。二是把森林空间开发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扶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大户和经营户利用森林空间大力发展林牧一体化建设。截止到目前,全县从事园林绿化和发展花卉专业户达到20户,年创收入50万元。

林业产业论文 篇2

1 国内林业生态建设现状概述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森林资源遭受了很大程度的破坏,环境的恶劣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全面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渐次开展,我国林业发展逐渐进入了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指导的全新阶段。据权威数据调查显示,我国2015年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已经达到了5.81亿万元,是2010年的2.6倍;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更是突破了1400亿美元的大关,是2010年1.5倍,成为名符其实的林产品生产与贸易大国,跃居全球首位。因此,推动我国林业产业的积极建设,对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林业生态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意义

从整体上看,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资源,如此才能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明确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在林业产业建设方面自然也不例外。但客观来讲,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林业产业及其生态建设中的践行效果并不如预期所想。比如,部分地区一味追求GDP效益,完全不顾林业生态而进行掠夺式开发,导致地方生态系统遭受毁灭性破坏,林业生态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降至负值。事实证明,建设林业产业的同时,必须兼顾林业生态效益,方可保障生态林业的丰富性。换言之,也只有如此,才能促成林业生态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从而带动林业产业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生态林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也将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3 推动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和谐发展的建议

3.1 加大林业科技的推广力度

科技是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根本,通过科技才能发展林业产业。因此,林业生产要倡导“科技兴林”理念,改变以往以自然资源及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以科技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借助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数字林业”的开发与运行就是其中有效的途径之一,借助先进的科技信息系统,使得林业的生产经营更加公开、透明、科学、精确,同时通过数据的科学采录与分析,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也更直观地分析了林木的生产态势,促进有助于林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

3.2 深化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林业产权制度是林业生产关系的核心,是各项林业政策的基石。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逐渐完善了林业产权制度,但林业产权制度仍旧不够科学规范。因此,在确保国家和集体的所有权不改变的前提下,应准确把握制度改革试点的机会,适时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分离林地或宜林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将使用权分配给一些更善于经营的主体,建立起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多元化,责权利相统一的新机制。同时,给予林权人合法权益,并发放林权证,使得林权人发挥主人翁地位作用,从而调动护林造林的积极性,为林业制度改革提供助力。

4 结语

综上,林木资源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财富,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珍爱自然,在接受大自然的无偿恩泽时,还应懂得付出回报。作为我国当前发展战略之一的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的和谐发展,即要求在林业产业建设中,以生态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于林业产业建设的全过程中。因此,各地林业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林业产业建设,注重发展绿色、环保、特色的林业产业,扩大林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同时,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强林业能源开发,探索全新的森林能源产业发展模式,并抓住“互联网+”的时代机遇,拓展林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应加大对森林保护工程的建设力度,切实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煜,张智光.林业生态与产业体系共生协调机理与模式研究[J].林业经济,2014(10)

[2] 李军,于言洁.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营林管理措施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4(18)

林业产业论文 篇3

【关键词】林业产业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关系;研究

就我国目前的林业发展形式来看,虽然产业发展十分重要,但是还是应该把重点放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因为目前我国的林业资源已经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如果一味开发,只会让情况更加恶劣,因此对于两者来说,重点应该放在林业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林业产业发展,这比较符合我国先进的林业现状。

1.处理好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的重要性

林业产业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其发展水平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十分巨大,但是因为在林业产业发展前期,尽管有些已经意识到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很大一部分人都将重点放在了林业产业经济上,并没有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林业产业发展问题,因此在林业产业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破坏林业资源的现象,这种现象十分严重,甚至有些珍稀树种面临灭绝的危险,而且随着我国林业资源越来越缺乏,尤其是天然林资源,林业生产建设逐渐的被提上日程,而且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我国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资金与其他产业相比并不高,很多建设资金并不是来源于国家财政,而是发行的国债,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再加之,我国很多林区都位于山区,对其进行全面的生态建设有一定困难,另外因为我国的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重点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主,所以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之间就出现了严重的矛盾,不能因为生态建设而忽略经济发展,也不能因为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建设,虽然林业生态建设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林业产业发展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要素,因此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两者偏废之一,都不利于林业产业的长久发展。

2.林业问题产生原因

我国森林资源不足,虽然我国地大物博,总体森林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森林资源严重不足,再加之,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有些地区十分丰富,而有些地区又十分缺乏,另外,我国林业经营水平不高,种植的树种相对来说又比较单一,而且很多企业只顾短期效益,所以经常出现过量开采的情况;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森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另外因为早期我国森林开发技术还不够先进,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大量浪费的现象,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相比较而言并不多,我国林业生态工程所用到的资金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国债,只有少部分就来自于国家财政资金,但是随着近些年极端天气出现的越来越频繁,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意识到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所以也在逐渐的加大其投资力度,也确保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

3.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

上文中已经具体的产生了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的必要性,两者之间的关系总体上讲,相互矛盾,相互依存,林业生态建设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林业产业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而林业产业没有得到发展,林业生态建设也无实质的意义。接下来,笔者就具体的阐释:

3.1林业生态建设影响着林业产业发展

林业生态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林业产业能够获得更加持续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林业产业发展面临严重挑战的时期,很多林业产业资源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林业产业迟早会面临危机,这是对其进行生态建设的最终目的。有些林业企业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认为生态建设长期不会出现效果,而在这期间企业会损失一定的经济利益,这种目光短浅的企业在我国林业产业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也是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的原因。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产业后期的发展。再加之,目前,我国的林业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治理,势必会走上更无法挽回的道路。

20世纪末,隨着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相继启动,我国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成效显着,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局部乃至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开始好转。

3.2两者是矛盾与制约的关系

之所以会存在着中关系主要是因为在林业生产与建设中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个体,林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而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生态效益,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关系,很多人就会以生态效益来换取经济效益,这是因为经济效益是真实存在的,无论是林业企业,还是林业员工都可以通过自己的经济收入感知到它 ,但是林业生态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而且也许最终的结果都不明显,所以林业企业或者部门都将重心放在林业生产上,而忽略了林业生态建设。

3.3两者相互依存与促进

虽然林业生产与林业生态建设两者之间是存在着矛盾,但是如果能够处理好这种矛盾,两者也会相互促进,为各自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实际上这种关系并不难理解,因为如果林业生态建设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自然也没有充足的空间发展林业生产,反而会限制其发展,而林业生态建设的主体就是林业生产,没有林业生产也就无所谓生态建设。

林业生态建设是林业产业为发展的基础。这种基础关系是由森林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决定的。森林是陆地上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大、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的生态系统。森林的主体植被是木本植物,森林植被及其覆被下的其他生物和各种环境因子共同形成森林群落。森林是木材及其林副产品等 工业原料的基地,是动物的栖息场所,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是一个巨大的“绿色水库”,在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环境卫士”之称,是天然的“过滤器”,森林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林业产业发展,说到底是在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善和利用森林资源,把森林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结构实行最佳组合。

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林业产业和生态建设的实质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生态经济学讲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林业社会化生产中,如果把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结合救民于水火,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相结合,即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处理好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十分关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前提,否则会出现失衡的现象,过度看重林业产业发展弊端的确很多,但是也不能过度的看重林业生态建设,否则只会让企业失去生态建设的动力。在这两方面,国家也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扶持相关企业,让其积极的投入到生态建设中去,相关部门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配合企业进行林业生态建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林业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垂川.关于发展林业产业,推进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1(08).

[2]张洪生.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4).

林业产业论文 篇4

林业产业发展林业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并非水火不相容,不可调和,虽然相互矛盾,相互制约,但却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矛盾与影响。林业产业发展本就以森林资源为原料基础,因此,为了适应大力发展轻工业要求,扩大林业产业发展力度,势必需要更多的森林资源,而林业生态建设则要求保护森林资源,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开采程度,二者之间本省就是一对矛盾,相互之约。二、依存与促进。要想是林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更长远的未来,森林资源的作用不可替代,这就需要通过林业生态建设,加强保护恢复,以期实现可持续再生,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与源泉。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间固然存在冲突,仍然可以协调。林业产业应当实现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生态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林业产业可以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既能实现林业产业大发展,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两全其美,互利共赢。

4小结

总而言之,不管任何工业企业都不能只顾追求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目光短浅,要纵观全局,清晰认识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谋得更久远的未来。本文只是就林业产业现状,论述了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关系,希望为林业产业正确发展提供一点建议,也为其它工业产业树立典范与案例。

林业产业工作总结 篇5

二00八年林业产业工作总结

市林业局:

今年我县林业产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林业局的精心指导下,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市上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林业产业工作完成情况(一)、经济林果产业建设情况

1、果树栽植:截止目前,完成苹果栽植4.407万亩,其中春季栽植0.48万亩,秋季3.927万亩;补植3.08万亩,其中春季1.3万亩,秋季1.78万亩。

2、技术培训:采取举办技术培训班、果园实地培训指导等形式,共举办培训班33期,培训果农4100人(次)。

3、果园管理。对2007年底现有的18.2万亩果园管理落实了施肥、浇水、喷药、修剪、清园和常规管理措施和生物防治等无公害生产技术。

4、果实套袋:完成果实套袋1.2亿枚。

5、苹果“千百十”工程和千亩栽植示范点建设:按照 “千百十”工程实施具体要求,重点抓了新建园、幼龄园、盛果园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和管理工作;建成了7个千亩栽植示范点,其中市级3个。

6、果窖建设:新建果窖61处。(二)、种苗花卉产业完成情况

1、国营苗圃育苗完成情况

今年我县六处国营苗圃完成育苗320亩,其中:刺槐210亩,山杏110亩。

2、基地育苗完成情况

今年,我县在经过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已探索建立“以国营苗圃高标准育苗为主,以基地优质合同育苗为辅,以农户分散育苗为补充”的种苗生产模式,按照“山地退耕还林、台地种草 养畜、川地种菜育苗”的布局,突出乡土树种育苗,完成育苗2000亩.在固城新村建立以苹果、曹杏、核桃、枣为主的经济林基地和以王昌寺行政村山杏、国槐、107杨树、速生柳为主的生态用材林基地,局里抽调2名技术人员长期驻育苗点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在老城镇的牧家沟村建立以沙棘、山桃、山杏、刺槐为主的用材林基地。

3、高科技示范园区花卉绿化苗木完成情况

为了提高国有苗圃在苗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促进我县生态工程用苗的合理搭配,满足城乡绿化的需要,对师家庄科技示范园区引进的雪松、白皮松、塔柏、火炬、玉兰、日本樱花、黄山栾、白蜡等珍贵园林绿化树种及花卉苗木已驯化成功。繁育了子午岭绿化树种紫斑牡丹、丁香、文冠果、丝棉、黄刺梅等树种5万株。引进试验示范耐旱、耐寒保护水土流失的生态植物四翅滨藜和俄罗斯大果沙棘已获成功。同时指定专人管护和技术指导。

(三)、林下经济和特种养殖产业建设情况。今年,全县造林继续推行退耕还林林草间作、林药间作、林经间作,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全县推行林草间作0.6万亩,林药间作0.85万亩,林带内栽植黄花1.2万亩,结合封山禁牧工作,继续推行舍饲圈养,养殖小尾寒羊4.2万只,波尔山羊1.2万只,养猪3.149万只,养黄牛5.56万头,奶牛0.33万头,养兔1.6万只,养鸡2.8万只。

二、主要做法(一)加强领导,确保林业产业工作取得实效。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林业产业建设工作任务,各乡镇高度重视,明确任务,狠抓落实,确定分管领导专抓此项工作。同时,县上分管领导及督查室、林业局、果业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各乡镇进行巡回督查,确保林业产业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今年我县经济林建设主要以栽植优质苹果为主,目前全县共栽植各类果树4.407万亩,其中:苹果树3.505万亩(春季新栽苹果树0.48万亩,秋季栽植3.927万亩)、杏0.61万亩、其它0.292万亩;果品总产量7.51万吨,其中:苹果7.1万亩、杏0.206万吨、其它0.204万吨;完成果实套袋2.84亿枚;酸枣接大枣22万株;苹果改造7.1万亩;毛杏嫁接25.2万株;低产杏树改造0.43万亩;举办各类培训班35期;培训农民技术员4100人(次),提高培训班10期,培训技术骨干1460人(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227户。完成何家畔、吉岘两乡7个村1万亩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申请材料上报工作。

(二)强化措施,使全县经济林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一是抓宣传,增强广大群众参与果品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和各级组织能够把工作重点放在果业生产上来,我们大力宣传果业生产在全县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意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通过举办苹果展销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动员,营造声势,推介合水苹果,扩大知名度;并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管理水平。聘请果树专家来我县举办科技培训班和专题 讲座,了解市场行情,果业发展动态,掌握果品贮藏、加工、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指导全县果业生产工作;利用果园大户典型事迹引导,进行宣传动员。我们全县范围内筛选了一批依果致富的先进典型事例,编印成册,发放给群众,进行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无公害果品生产有了新的认识.二是抓资金,加快发展步伐。为了加快发展步伐,县上制定了苗木补助等激励政策,春季县上提出了“对乡镇领导重视,栽植积极性高,规划落实面积到位的乡镇”由县上统一调苗、秋季提出“各乡镇面积落实在500以上的点全部由县上统一调苗”的激励政策,调动了群众的栽植积极性,迅速掀起了栽植高潮。春季在苗木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完成苹果栽植0.48万亩,成活率在98%以上;秋季目前已完成3.82万亩。三是抓管理,提高栽植质量。为了提高栽植质量,联乡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技术指导,技术人员严把“四关”,即苗木质量关、品种搭配关、建园规划关和栽植技术关,并严格按照“五统一”(统一调苗、统一挖坑、统一栽植、统一浇水、统一定干)和“七个一”(一棵壮苗、一米大坑、一担有机肥、一筐秸杆、一斤磷肥、一两尿素、一百斤水)技术要求进行规范栽植,春季栽植要定干、留盘、覆膜,秋季栽植要埋土越冬防寒。今秋果树栽植做到了,麦地先拓带后栽植,从而保证了栽植质量。同时,在果园管理工作中,我们在全面落实常规管理措施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的运用,提高果品商品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增强。首先是修剪。我们以冬、夏剪相结合,以春、秋修剪为补充,全面推行 四季修剪;其次是施肥。在果园施肥上,大力推广“果园+养兔(羊)”种养模式,指导果农推广使用有机肥料,限用和少用化学肥料,果农在生产过程中有机肥使用率明显提高。同时,我们还注重应用奇蕊氨基酸互混肥等生物肥料,避免了化学肥料对土壤及果实造成污染,提高了果实品质;第三是病虫害防治,我们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引导果农采取以农业、物理、人工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核心,以化学防治为应急措施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推广和使用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少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限用农药的使用量。同时,注意保护天敌,进行以虫治虫,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避免了农药对果实造成的污染;五是果实套袋。我们把果产套袋作为无公害苹果生产的重点措施来落实,今年在9个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基地乡(镇)推广果实套袋8000万枚。四是抓销售,促效益为了促进苹果销售,加快无公害苹果产业化发展进程。我们以扶持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和龙头企业为重点,努力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销售网络,促进果品销售。首先以果树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为纽带,为群众提供信息,把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同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连接起来,帮助群众销售果品。全县已组建果品企业6户,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农、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第三是积极与果品加工企业联系,建立了产销关系,促进低档残次果品加工转产增值;第四是利用信息交流平台为果农提供果品销售信息,提高了我县 “董志塬”牌苹果知名度,扩大了市场占有率。通过多管齐下,多方联动的促销活动,使今年的苹果销售行情看好。

三、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和农民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发展苹果产业的认识不够,信心不足,致使发展苹果产业的力度不大,步子不快。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果产业开发上,尽管县上尽最大限度筹措了部分扶持资金,但扶持力量有限,在技术培训、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等方面投入资金不足。三是经济林育苗规模不大,只限于小片小块繁育;三是部分干部和农民思想认识不到位,致使发展苹果产业力度不大,步子不快。四是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果园管理水平较低,果园效益不高。五是龙头企业省,产业链条较短,现有果品企业以服务型、销售型为主,生产加工型企业少且加工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带头能力不强,果品增值幅度小。

今后,我局按照省市县林业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安排,全面落实各项措施,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当前林业产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积极争取苹果基地建设资金,加大果农培训力度,营造务果、兴果的良好氛围,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广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技术,生产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果品、花卉和加工果汁的企业,不断促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林业产业论文 篇6

一、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对我省近几年的自然灾害分析了解到:洪水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林业植被的破坏、沙尘暴之后的土地沙漠化。随着极端天气的不断增加,我省的生态环境将面临巨大的危机。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意识到生态危机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是相互联系的。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大多数地区只看重看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而忽略林业生态的建设,从而导致大量的砍伐森林,对林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在林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之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比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对我省的生活环境也带来一定的冲击,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林业生态的建设对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加大对林业生态的建设,才可以很好的保护植被、防治水土的流失、调节气候以及对城市起到美化的作用。因此,在林业产业发展阶段,除了要看重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还应该重视林业的生态效益,加大对林业的保护以及维护。

二、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分析

1.相互约束与存在之间的矛盾

相互约束与存在之间的矛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的林业生产活动中在对林业建设的投入以及资源的索取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往往会由于林业建设的不确定性而放弃对林业建设中资金、人力以及物力上的投入,导致人们不管是生态上还是经济上都具有相应的差异感,生态效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别。

2.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

林业产业要想获得快速的发展,必须加强对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所以,林业建设是林业资源发展的基础以及前提,如果没有林业资源的建设,那么所有都是妄谈。从生态保护的方向来看,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的。从林业产业建设角度来看,森林的绿化效果与人们所生活的环境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换句话说,在对林业资源进行大量开发的时候,植被绿化率以及覆盖率也会随之减少,从而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空气质量降低以及环境受到破坏等,最终也会对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是林业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

3.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的建设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要想发挥林业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就必须对森林进行大面积的种植,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林业资源的`取之不尽,才可以加快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建设的基本就是林业产业的发展,对林业生态进行建设不仅可以调节环境还可以降低污染,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林业产业发展必须与林业生态建设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这样不仅可以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也会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我省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近况分析

随着林业的不断发展,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国家也加大了对林业生态的建设工作,使我省的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的恶化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促进生态环境逐步好转。但是,我省的林业生态的建设还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林业产业的发展,比如:林业分布不均衡、经营的水准比较低、不管是人口还是经济调整都会消耗巨大的森林资源、缺乏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投入、林业的改革较为迟缓等,导致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举步不前。

四、促进林业产业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1.加大对生态的教育,提升人们的生态素质

人们生态素质的高低将会对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我省要加大对林业生态的教育,不断的提升人们的生态素质,要运用各种宣传方式来表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作用,使人们能够踊跃的参加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当中,推动全社会的人们投入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

2.对林业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

林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多个方面的相互调节以及资金支持,所以,要不断的扩大林业资源资金投入的渠道,可以通过社会参与以及政府支持等的多种形式来建立起具有多元化特点的林业体系。在林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限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要把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放到这个区域或者是社会当中进行规划,要让人们充分意识到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从而推动林业产业的迅速发展。

3.林业的法制化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就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要加大对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以此来提高森林绿化的覆盖率。不仅如此,还应该不断的激起人们对于植树造林的热情,使生态文明的建设能够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要对林业进行法制化管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法律法规,使人们能够依法治林,只有这样才可以保护林业资源,推动林业的产业化发展。

五、结语

总之,林业产业的发展和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制约。在以后的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很好的解决它们之间的关系,使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能够相互促进,这样既可以推动我省林业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的建设,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作者:董荭英 严进录 单位:青海省林业工程咨询中心

参考文献:

[1]吴昌春,吕亚青.浅谈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8).

林业产业论文 篇7

关键词:林业产业,生态建设,植被破坏

在当前林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其生态安全维护以及生态建设加强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同时, 这两个方面也是当前林业经济中所涉及到的一个发展基础。林业经济自身作为当前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核心, 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林业产品的输出之中, 占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下文主要针对林业发展以及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研究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1 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中存在问题

林业的生态建设从本质上来说, 与林业发展这两个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也就是说, 林业产业系统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要林业资源来进行持续不断的供给, 才能够保证正常的发展, 但是林业产业的持续发展, 又极大的促进了营林、造林这两个方面的迅速发展, 这也为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提供了保障。但是, 针对我国当前的林业发展现状观察来看,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起来的, 这这一方面的因素和几个不同体系之间的利益需求、取向都有着极大的不同, 自然也就造成了工作效果以及工作目标的不同。在现代林业工作之中, 我国的政府为了能够遏制住林业的衰落发展, 开始针对林业资源加大发展投入力度, 并且实施了相应的林业生态工程, 这不仅保障农民的经济收入增长, 还为林业资源的种植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 依然出现了部分问题, 那就是生长周期极为缓慢的木质树种在林业行业中的收益周期过程长, 而导致了人们开始对其进行排挤, 这直接影响到了整个林木种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对于整个林业生态所造成的损害是极其严重的, 并且其林业的发展模式也对于当前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无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在上个世纪末, 一场持续百天的全国性特大洪水造成了无数家园和田地的损毁, 洪水水量之大、范围之广百年难得一遇。全国多数地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受灾2.3亿人, 造成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更是惊人。

2 林业问题产生原因

20世纪末, 随着国家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相继启动, 我国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 局部乃至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开始好转。但是, 由于经济社会的调整发展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森林生态基础还十分脆弱, 生态建设的速度与高速发展的经济不相协调, 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呈上升趋势, 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 极端性天气增多等主要原因:

2.1 我国森林资源底子薄, 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人均森林蓄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质量不高, 平均每公顷林分蓄积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5%左右;分布不均, 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工区和东北地区, 西部森林资源极度匮乏;经营水平低, 人工林经营水平不高, 树种单一, 林木过量采伐现象依然存在。

2.2 人口、经济调整增长带来对森林资源的高需求, 森林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相当尖锐, 带来森林资源的巨大消耗。

2.3 林业投入长期不足。近年启动的国家林业六大生态工程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债资金, 国家财政资金所占比重不高, 生态建设投入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2.4 林业行业各项改革滞后于其他行业, 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不顺, 影响社会资源向林业行业集中, 制约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3 发展林业产业必须正确处理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关系

生态林业在进行建设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要为林木资源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性作用;此外, 还必须要在现有的林木资源发展基础之上, 来使其能够充分的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 要想使得林业自身能够进入到一个可持续化的发展模式, 还要保证其能够参与到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中, 这其中所涉及到的多个方面就促使其要对林业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够切实有效的满足我国的当前不断增长的木材资源需求, 而这其中, 还包含了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强化, 这方面则是满足了生态发展的需求。而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这两个方面可以说是紧密结合起来的, 两者缺一不可, 互相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3.1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矛盾与制约。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 这种矛盾与制约关系主要是由人们在林业生产过程中, 不同利益取向和与劳动者自身利益关系不同造成的。在林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 投入和耗费一定的劳动, 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可能是负效益) , 但这两种效益被劳动者感觉到的时间先后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3.2 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依存与促进。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与制约的关系, 更主要的是依存与促进的关系, 这种依存和的关系同样与人们对森林、林业产业及林业生态的认识和利益取向有直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林业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两者统一以森林为基础。林业生态建设的任务就是要恢复森林植被, 增加森林的数量, 提高森林的质量, 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离开森林也就无所谓林业生态建设。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生态建设已经成为了林业产业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并且这两者保持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如果依据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来进行发展, 那么从本质上来说, 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便是生态经济学中所涉及到的生态经济效益。尤其是在现代化的林业社会化生产中, 如果说能够把将林业自身的发展与生态建筑这两个方面结合, 那么就能够切实有效的提升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也就是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统一, 促使这两者能够充分结合, 互相补足。不仅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 还使得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幸城.谈国有林场目前森林防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农业, 2013 (1) .

[2]闫玉军, 李方政, 于凌飞, 王春玲, 王文彬.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4) .

福建林业产业发展思考 篇8

关键词:林业产业 对策研究

一、福建林业和林业产业概况

福建发展林业条件优越。我省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9.7℃),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504.2毫米),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十分适合林木生长,自然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林分综合生长率达8.66%,明显高于全国林分林木平均生长率4.47%。且区位优势明显,是林业对台合作交流的前沿平台。二是福建生态环境优良。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4290万亩,占林地30.8%。自然保护区85处(国家级10处、省级22处,市县级53处)、保护小区3300处,保护面积占陆域面积6.8%。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8个、省级128个。据专家评估全省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超过7000亿元(不包括沿海防护林);全省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全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7.8%。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评比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是全国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均为优的省份。三是福建森林资源丰富。全省林业用地1.37亿亩、占土地总面积75.3%,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有林地面积1.15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第一,其中竹林1490万亩、居全国第一;森林蓄积量4.8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七,其中人工林蓄积量1.9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木本植物1943种、陆生野生动物828种,均占全国1/3。四是福建林改全国率先。200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6年又率先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有效调动了广大林农和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了林业发展活力,初步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和“国家得绿,林农得利”目标,成为全国林改的一面旗帜。五是福建林业产业发达。年产商品木材近600万立方米、毛竹2亿多根,人造板、松香、活性炭等主要林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85家、境内外上市林业企业15家。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13枚、省级名牌产品156个,省著名商标92枚。2011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256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涉林人口约占农民总数的四分之三,涉林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11年农民人均涉林收入2082元、增加365元,约为全省农民增收贡献5个百分点。截止至2012年福建省在境内外上市的林业企业已达17家,是全国林业上市公司最多的省份;今年来,有9家林业企业入选2012年至2013年度福建省百家重点工业企业名单,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枚、“福建名牌产品”55个。

1.福建林业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木材:2010年全省木材生产完成1455.4万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加51.7万立方米。2012年1-5月全省累计完成人造板498.8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64%;木地板233.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96%。木质家具完成771.43万件,比上年增长23.65%;紙浆16.17万吨,比上年降低9.6%;机制纸及纸板249.29万吨,比上年增长9.33%。

2.出口增速保持良好

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和新市场开拓,林产品出口仍保持平稳增长,但较去年同期增幅放缓。2012年1-5月累计实现出口交货值7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5月份完成出口交货值15.74亿元,比上年增长3.6%。

3.林业经济效益增长平稳

2012年1-5月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累计完成964.68亿元,比上年增长27.8%;累计完成销售产值938.85亿元,比上年增长27.7%;产销率97.32%。

二、我省林业产业存在问题

1、林业政策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林业产业发展问题

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天然林的木材采伐量下降,这对林业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就目前实施的林业政策来看,除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以产业发展为主外,其余五大工程都是生态建设,这些工程的实施都有一定的时间期限,无偿的财政资金也有一定额度,工程期满后,财政是否还能保证项目和人员所需经费难以确定。所以,从现在起,就必须考虑林区工人和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生计问题,必须注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注重生态的林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林业;而不注重产业的林业,是缺乏活力、没有后劲、没有希望,也没有地位的林业。没有林业产业的发展,生态建设难以为继,没有林业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的成果也难以巩固。限于资金、资源、技术、市场、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最可能的选择是依托林区和林木资源,发展林业产业,包括林下种养殖业、林产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林业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进而缓解人口、经济增长对森林资源消耗的压力,支持生态建设。

2、林业投融资政策不健全,投入资金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林业发展缺乏资金投入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林业投资以政府投资和社会公益性投资为主,市场引导的产业发展性投资只是辅助部分。随着林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林业建设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其中,发展和保护资金严重短缺,极大地制约了林业事业的持续发展。

三、发展我省林业产业对策思考

1、要健全林业产业政策,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为林业重点工程区的替代产业、主导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政策支持,通过替代产业的壮大,实现林业产业向非林产业转移。在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同时放开小企业,大力调整林区资源利用结构和林业经济结构。国有林区应当尽快建立新的产业体系,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局面。可以鼓励林区林业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开展野生动物养殖、生态旅游和花卉盆景种植等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林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要为林业产业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支持

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天保工程中的富余分流下岗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同时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分流职工的转岗培训,促使下岗、转岗人员实现再就业。要为林业劳动力转移到林区外就业提供政策支持,以便减少人类生活对森林的依赖,促进森林保护。

3、要健全林业产业投融资政策

首先,确立公共财政投资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使政府投资林业法定化,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投资范围,完善政府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第二,继续实行林业治沙贴息贷款政策、积极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吸引低成本保险基金的介入、加大对造林投资主体的信贷扶持;第三,拓宽林业建设的社会资金渠道,广泛地向社会筹资,建立生态效益受益者补偿受损者政策;第四,建立森林生态服务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国家公益林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培育森林生态效益交易市场实现林业生态建设的资金自我积累;第五,为完善社会资金投入林业提供政策保障,必须制定林业优惠政策和林业税费减免政策。同时,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森林、林木和林地转让市场。

4、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

最近,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意见》,提出今后将加强战略合作,共同把发展森林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实现兴林富民战略支撑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意见》指出,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为主要依托的森林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推动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中显示出强劲动力。在《意见》中还提出了我国森林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了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的政策和保障措施。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法规、标准,推动地方性法规制定,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将森林旅游发展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将国家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林业基本建设中央投资计划,扩大林业信贷对森林旅游的扶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这个意见的出台,明确了我省发展林业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发展森林旅游业,这也同时是一个新兴环保的产业,是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

5、积极发展林业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

目前林产工业企业许多在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这是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发展的一种积极选择,例如人造板企业向上下游、木地板企业向整体家居的拓展。东方不亮西方亮,多元化的优势可分散经营风险,品牌有延展空间,销售终端有互补优势,消费者有一揽子解决的方便。但問题是拓展的目标与资源是否匹配,如企业家的驾驭能力,各个层次人力资源的招揽和使用,企业的融资能力,设备、技术、物流等条件以及运营的经验,新品类终端产品售后服务能力的建设等,甚至要考虑到新项目建设和试产期老项目的营业收入能否支撑企业,其经营现金流能否满足扩张愿望在总量和时间上平衡。

6、大力发展林业高科技产业

林业高新技术的特点决定了林业风险投资相对于一般风险投资不仅投入多,而且风险更大,收益也更加可观。投入多是由于林业高新技术的研发周期特别长、涉及的因素也特别多,为此,世界各国都力图使林业研发经费保持较高水平。林业发达国家往往更高,风险更大。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对林业高新技术研发的影响特别大,而且林业高新技术产品还要承受更大的市场风险。但是,林业高新技术一旦研发成功,产品为市场所接受,其效益十分可观。因此,要加大对林业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投入“ 尽快建立起一个新的林业科技投融资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渠道筹集林业科研经费。应建立和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打通为林业和其他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融资的渠道,为风险投资机制顺利运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比如,政府可以和金融机构及其他定向募集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出资,建立专门为林业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服务的担保基金,以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流向林业高新技术产业;采取相应措施,细化产权交易单位,允许个人投资者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程度上的介入;充分利用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的现有条件,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的产权交易,降低进入林业风险投资的最低保证金水平;简化各种手续(给林业风险投资者适当的经济补贴,由政府直接出面或委托建立有政府背景的中介机构,对其他中介机构亦应给予一定的扶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条例,规范风险投资者的行为。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与对策的研究林业勘察设计》:2001年第01期 作者:王光;杨云

2、《福建林业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林业产业》2006年第10期 作者;黄家铭;唐忠

3、《关于金融支持林业产业发展的思考》:《沈阳干部学刊》2009年第03期 作者:王爱群

4、《关于创新科技管理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思考》:《林业经济》2011年第07期 作者:梅秀英

上一篇:北伐纪念馆观后有感下一篇:王昌龄《闺怨》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