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功能定位 企业战略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功能定位 企业战略(精选11篇)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功能定位 企业战略 篇1

【中文摘要】京津冀的快速发展态势,把昌平推到了吸引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昌平显著的区位优势,在参与北京世界城市职能分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但是,昌平国资委监管企业布局比较分散,产业层次较低、效益不高,对昌平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现阶段,昌平提出建设国际科教新城的战略目标,这就为监管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本文在充分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昌平建设国际科教新城的战略目标,重点研究和分析未来昌平监管企业产业配置和资源分配、监管企业目标资产规模和行业发展水平、监管企业转型发展的进度安排和时机把握、监管企业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证等问题,找出昌平区国资委监管企业的现状与面临的五大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现阶段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各种制约因素,提出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战略。采用定位分析框架确定企业产业发展的目标与战略定位。最后提出了,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英文摘要】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situation, changping pushed attract global fourth industrial transfer front base.Changping significant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in city functional

division in Beijing world has irreplaceable core advantage.But,changping sasac supervision enterprise layout more

decentralized, industry, low level, efficiency is not high in changping area,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produce certain effect.At present, changping science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功能定位 企业战略 【英文关键词】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industrial function orientation the enterprise strategy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Q2:139938848

【目录】昌平区国资委监管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研究要3-4意义8

ABSTRACT4绪论8-14

1.1 研究背景及

1.2

1.1.1 研究背景81.1.2 研究意义8

文献综述8-118-10述10-11和内容11-13

1.2.1 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理论

1.2.3 评

1.2.2 我国对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10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1-14

1.3.2 研究方法13-14

1.3.1 研究思路2 国资委监管企

业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14-24体发展情况分析14-1714-15

2.1 昌平区国资委监管企业总

2.1.1 监管企业资产规模情况

2.1.3 监管企

2.1.2 监管企业盈利税收情况15

业产业分布情况15-1616

2.1.4 监管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2.2 国资

2.1.5 监管企业资本结构调整情况16-17

委监管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五大问题17-202.2.1 企业盈2.2.2 普通加工制

利能力比较差,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17-18造业为主,产业优势提升难度大18重,未来转型发展压力大18-19企业发展前景不明确发利用空间大19待提高19-20键问题20-222020-212121-2222-24济布局22理水平22-23速稳定发展23-2424-3524-2724-2525-2727-3527-28

2.2.3 企业历史负担比较2.2.4 产业方向选择困惑多,2.2.5 土地资源闲置程度高,综合开

2.2.6 企业领导观念需转变,开拓进取精神2.3 国资委监管企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难点和关2.3.1 转型发展资金不足,历史负担极其沉重

2.3.2 经营效率亟待提高,运营机制有待完善2.3.3 企业退出难度较大,产业选择难以确定2.3.4 企业原有资产利用有限,土地产权归属不清2.4 国资委监管企业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主要任务2.4.1 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调整优化国有经2.4.2 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提升盈利能力和管

2.4.3 优化监管企业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快国资委监管企业产业定位影响因素分析

3.1 昌平国资委监管企业产业发展定位分析框架3.1.1 国资委监管企业产业发展定位内涵3.1.2 昌平国资委监管企业产业定位分析思路3.2 国资委监管企业产业定位影响因素分析3.2.1 经济全球化为产业选择营造广阔的发展空间3.2.2 京津冀区域发展趋势为产业选择指明了方向

28-2929-3131-3232-3333-3535-4335-3637383839-403939-40404142-4343-4843-46

3.2.3 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为产业选择圈定了范围3.2.4 国际科教新城建设为产业选择提供了机遇3.2.5 昌平产业结构升级为产业选择明确了内容3.2.6 监管企业资源优势为产业转型创造了条件4 国资委监管企业产业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4.1 战略定位35-374.1.2 总体思路36-374.2 发展战略37-394.2.2 推进三个集中38

4.1.1 功能定位4.1.3 基本原则4.2.1 坚持两个退出4.2.3 构筑一个发展平台

4.3 战略目标

4.2.4 重点发展一个产业38-39

4.3.1近期目标(2010—2012年):调整培育阶段4.3.2 中期目标(2012—2015年):稳定发展阶段4.3.3 远期目标(2015—2020年):加快提升阶段4.4 主要任务40-43

4.4.1 坚决退出一批

4.4.3 重点培育一批

4.4.2 稳步发展一批41-42国资委监管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策略5.1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三层发展体系5.1.1 重点发展功能性产业

43-44

5.1.2 优化

发展经营性产业44-4545-4646-48作用46-47

5.1.3 适度发展基础公共性产业

5.2 加快推进平台建设,突出宏达兴核心作用5.2.1 宏达兴目标定位46

5.2.3 宏达兴发展阶段

5.2.2 宏达兴的功能47-48国资委监

管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48-54障体系4848-5048-494949-505050

6.1 建立健全政策保

6.2 健全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6.2.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6.2.2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着力建设精品项目

6.2.3 建立战略管理平台,加强规划和目标管理6.2.4 搭建信息管理平台,完全企业信息服务6.2.5 建立投融资、资产处置和产权交易平台6.3 集中扩大招商引资力度

50-51

6.3.1 创新招商

思路,明确招商引资方向51资范围51

6.3.2 丰富合作形式,扩大招商引

6.4.1 建

6.4 强力构建五大监管体系51-53

立健全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51-52评价制度5252

6.4.2 建立健全企业绩效

6.4.3 建立健全法律监督管理制度

6.4.5

6.4.4 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52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制度52-53伍建设53-54拓性人才53水平53断提升53-54导师简介57-58

6.5 重视加强人才队

6.5.1 建立健全选拔聘任机制,培育战略性、开6.5.2 建立完善培训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者经营6.5.3 明确绩效激励考评机制,推进企业经营业绩不

参考文献54-56致谢58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功能定位 企业战略 篇2

1 苏中通州二甲镇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

二甲镇位于121°06′30″E、30°31′48″N , 东、南临海门市, 西接金沙镇, 北与三余镇和东社镇接壤, 是通州东南部的重要城镇。城镇面积75.93 km2, 人口8.98万人 (在册人口) , 镇区西距南通30km, 西北距通州市区、南距海门市区约13km。

1.2 自然条件

二甲镇境属凉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四季分明, 气候宜人, 光照充足, 雨水充沛, 土地肥沃, 无霜期长;年平均降水量1062mm, 气温14.9℃ , 无霜期223d。全境属长江三角洲冲击平原的一部分, 地面平均高程为3.6m, 境内地势相对平坦, 河网密布。由于属北亚热带地区, 海洋性气候, 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水位1.59m, 最高水位3.74m, 最低水位1.22m, 地耐力8—12t/m。二甲镇所处的地区土地肥沃, 多以一级土地为主, 主要分析见表1。

注:资料来源于《通州市统计年鉴》。

1.3 交通条件

历史上二甲镇水、陆路交通均十分便捷, 运盐河和通甲公路使二甲镇与区域中心城市南通之间交通联系畅通, 是通州市东南片的集贸货物集散地。但随着通吕运河的开挖和通吕公路的建成通车, 二甲镇区逐渐偏离了主要的交通线, 失去了原来通甲公路运盐河边商贸重镇的地位。近年来, 二甲镇工业经济和集市贸易的发展后劲不足, 明显落后于通州市域内处在南通市周围原来同等地位的其他城镇。

2 二甲镇经济情况分析

2.1 条件优势

区位条件优越:二甲镇位于我国东部长江三角洲开放地带, 紧邻江苏省二级中心城市南通市, 与张家港、常熟等苏南发达地区隔江相望。通过通甲公路、通吕公路、运盐河与南通港联系极为便利, 加之通州境内有苏中地区较便捷的出海通道, 也是沟通苏南、苏北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苏通大桥、崇海 (或崇启) 大桥的规划建设为二甲镇融入上海都市圈提供了可能性[2]。因此, 二甲镇极易通过交通轴线接受上海、南通等城市的经济辐射, 提高自身的经济水平和技术素质, 也便于在该区域内拾遗补缺, 合作生产, 开发市场。从市域及周围市县来看, 二甲镇地处通州市与海门市的交界, 是两市市区间的中点 (各距离13km) , 也是两市结合部城镇, 受行政制约的影响相对较小, 发展自由度大, 加之方圆几十公里无大集镇, 有可能形成相对独立又有一定规模的边界中心城镇。从小区域来看, 二甲镇处于通州东南部地区, 素有通州市”大门”之称, 加之历史上二甲集市贸易比较繁荣。随着德二公路的建成, 二甲镇的进出将更加顺畅, 极有可能再次成为通州东部区域乃至海门北部区域内重要的商贸重镇。主要表现在:①城镇总体经济实力增强。二甲镇历年来工农业产值名列全市前列, 合并后城镇总体实力增强, 为集聚发展提供了条件。②水陆交通进一步改善了二甲镇境内交通为城镇的成长奠定了“主骨架”。通吕公路从镇域横穿通过, 通甲公路穿越镇区沟通海门北部腹地, 即将规划建设的德二一级公路作为通吕公路和通启高速公路的连接线, 为二甲的物资、人口流向上海和沿江其他地区提供了通道;通吕运河将保持五级航道等级, 给二甲镇提供了通畅的水路交通。③有利的政策支撑。省政府确定“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的政策将进一步增强小城镇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这为二甲城镇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可能[3]。2000年3月四乡镇合并后, 城镇进入集聚发展阶段, 城镇规模将进一步提高, 总体经济实力将得到加强, 城镇发展的集约度将得到全面提高。全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在市场导向下, 农村人力资本和资金向城镇集聚, 城镇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机遇。

自身条件优势:2000年二甲镇三乡一镇合并期间地区总产值为20亿元, 地区有一等企业5家, 其余小企业和同类企业较多, 出现了“争市场、争资源、争劳力”的现象。该镇绣品、服装、纺织业、印染形成了一条龙, 蓝印花布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印染工艺品, 从制版、印花到染色全部采用手工操作, 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通州市地处江海之交, 地势平坦, 气候宜人, 是江苏的重要棉区之一。随着植棉业的发展, 棉纺织手工业越来越兴盛, 不少农家都有纺车、织机, 农忙耕作, 农闲纺织。蓝印花布作为棉布的一个特色品种, 随着土布业的兴盛, 已得到极大发展。而二甲镇则以加工工艺精湛, 成为蓝印花布制造业界的翘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甲镇的蓝印花布获得了香港特区顾客和日本、欧美外商的好评, 已成为我国出口蓝印花布的主要定点生产厂家之一。盛开在江海平原上的“蓝印花”骄矜地走向了世界, 二甲蓝印花布这一东方工艺的杰作已成为南通、江苏乃至中国对外的一张“名片”。

2.2 经济总体概况

二甲镇 (包括袁灶、余北、余西) 共辖24个行政村, 8个居民委员会, 镇域总人口8.98万人 (在册人口) , 其中在册非农人口1.65万人, 镇域面积75.93km2。全镇的各项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形成了以镇区“集中布局、兼顾镇域”的格局, 人们的生活条件日趋改善。合并前的二甲镇经济发展水平位居通州市前列, 是通州市五大市镇之一、位于海门和通州市两市交界地区的农村贸易中心, 镇中的贸易市场为五大市镇之最。但并入的余北、余西两个乡经济较落后, 给二甲镇未来提出了新的挑战。1999, 农村社会总产值达20.51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6.89亿元, 人均0.77万元, 三产业比例为19∶44∶37;工农业总产值15.72亿元, 其中工业产值为1247亿元。

新建二甲镇成立于2000年5月, 由原来的二甲、袁灶、余西、余北三乡一镇合并而成, 位于通州市东南部, 与海门市毗邻。全镇现辖24个行政村, 6个居委会, 总面积75.9km2, 总人口8.9万人, 耕地4158.6hm2。全镇“以情招商、以诚护商、以信安商”, 取得了项目引进的历史性突破。该镇已引进项目89个, 投资总额4.38亿元。其中, 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21个, 总投资3.67亿元[4]。目前, 二甲镇已完成注册外资实际到账476.3万美元, 占全年目标任务700万美元的70%, 预计年底有望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二甲镇以项目建设为中心, 以产业集聚为导向, 以优势企业为依托, 以活动载体为抓手, 以优质服务为保障, 确保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镇党委表示, 要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成效, 必须突出产业招商、优势招商和特色招商, 以项目为载体, 狠抓投入这一关键, 以全新的观念、坚定的信心, 充分调动和融合多年积累的招商资源[5]。二甲镇以上海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 与上海浦东新区合庆镇、普陀区真如镇、奉贤区奉城镇建立了招商引资合作关系, 分别签订了两地经济互动发展合作协议, 抓住上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契机, 促进了区域板块产业的对接。在深度接轨“上海百日竞赛活动中”, 二甲镇引进外资项目6个、内资项目10个, 目前除两个项目还在进一步落实中, 其余项目均已开工建设或投产。

2.3 产业发展情况

第一产业:①种植业、养殖业。葡萄种植总面积26.67hm2, 收入6000元/hm2;油菜9000元/hm2;水芹菜主要分布在袁灶, 收入1.2万元/hm2;胡桑养蚕收入3万元/hm2。②水产和家禽养殖。水产养殖主要对象为虾、清虾、龙虾和鱼、鲫鱼、白鲢鱼, 家禽养殖主要为鸡的规模养殖, 食品加工主要为肉类、米和酒类, 酒类远销日本。③产业结构特点。主要在于体制优势、产业集聚优势和区位优势, 通州市境内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较完善。

第二产业:二甲镇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 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是二甲镇能否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之一。纺织、服装、建筑、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二甲镇的优势产业,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它们仍将是支柱产业。此外, 大力发展传统优势农业, 以丰富的土地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高新技术发展。

第三产业: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农民生活质量随之提高, 对基础服务设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这就要求二甲镇的基础服务设施必须趋于完善, 而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区位优势、劳动力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6], 近年来, 二甲镇已在这方面做了相应的建设, 如镇政府重建幼儿园, 扩建第四人民医院。正逐渐完善基础服务设施现已经成为二甲镇的重头产业, 1999年其产业总值占GDP的比率达到45%;而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 推动了招商引资的进程。

3 二甲镇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1 农业占地面积过大, 产业比重偏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资本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发生规律性变化。农产品是解决人们吃穿问题的消费资料, 其需求收入弹性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降低。根据恩格尔定理, “越是低收入的家庭, 饮食费用在整个家庭开支中的比例就越大”, 因此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比例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水平[7]。二甲镇农业用地占地面积约50km2, 过大的农业面积导致工业用地缺少, 使其不能得到有利发展。因此, 我们在发展中应引进农业技术, 增加农业生产率, 合理减少农业用地, 为城镇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用地。

3.2 工业用地缺乏, 工业化进程缓慢

国际经验表明, 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一个地区的经济腾飞, 必定要加速工业化。要发展二甲镇, 就要使其工业得到发展。目前, 由于企业运行机制不健全, 二甲镇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使其建设陷入低谷。虽然其主导产业明确, 但在产业链的构建和招商引资方面难度大。小企业多采用“家族式”、“经验式”管理模式, 且布局分散, 既不利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发展, 又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缺乏竞争力。

3.3 开放型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来一补”贸易额比重偏高。二甲镇是我国传统的纺织服装出口基地, 长期以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利润的纺织原料、服装和纺织制品是南通市主要的出口产品。2005年, 在出口产品中纺织原料及服装制品等的比重达44.9%, 而机械设备、电子元器件及制品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较小, 仅为13.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更低, 仅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 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8]。引进和分享国际上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 是开放型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2005年, 在南通市进出口总额中, 属于引进、分享国际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仅占2.4%, 而“三来一补”的贸易总额比重高达39.6%。

4 二甲镇发展的战略建议

4.1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贯彻执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方针, 加快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施科教兴镇、规模经济、外向发展三大战略, 优化经济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 努力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促进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 以建立专业基地为依托, 加强“三高”农业示范区建设, 实现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 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促进农业的高效发展。加大改革力度, 全面推进工业化进程, 优化工业经济结构, 增强发展后劲。牢固树立抢抓机遇、稳中求进的思想, 高起点地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优化产品结构, 确保结构、速度和效益的相互协调[9]。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进一步理顺企业的运行机制, 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积极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 扶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深化对市场竞争新趋势的认识, 确立“市场导向、用于竞争、培植优势”的思想, 扩大内应外联, 发展规模经济, 创建地方特色经济, 提高经济的规模水平和规模效益, 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丰富各级领导的现代科技知识和法律知识, 增强理性思维, 树立“大局意识、超前意识、争先意识”, 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以“城镇现代化”为目标, 高起点地规划基础设施, 全面提高二甲镇的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培育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方式, 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富裕。积极培育镇区, 实行倾斜投资政策, 加强镇区辐射和集聚功能。调整镇区用地结构, 建设用地的使用要严格控制, 不占用基本保护农田。生产方式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注重环境效益, 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营造优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战略发展重点: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 努力活跃地方经济, 增强城镇发展的经济活力。普遍提高基础设施水平, 重点强化镇区路网;优化教育结构,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全民素质, 积极引进人才。

战略布局与战略阶段:①战略布局。二甲镇域发展采取“优先集中发展镇区, 以镇区带动镇域普遍振兴”的空间战略布局。②战略阶段。近期将镇区作为全镇的发展极, 进一步提高其集聚度, 使镇域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远期增强镇区的辐射带动力, 带动城镇共同发展, 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

4.2 经济发展目标

首先, 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的产业结构体系, 同时发展自身的特色种植业, 使其保持市场优势。二甲镇将努力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推进速度, 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着力稳定农业基础, 提高自身特色种植业的市场优势, 巩固提高第二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把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环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次, 建立二甲镇现代化的目标体系和量化指标。二甲镇作为苏中地区经济一般发达的城镇, 规划期内将基本实现现代化, 将现代化作为二甲的奋斗目标。实现现代化是经济走向富裕的标志和文明程度的反映, 它包括了政治参与、经济、人口、生活质量、城镇综合实力卫生保健、科技教育、文化教育、环境、社会保障、社会秩序等诸多方面。“城镇现代化”的内含不仅仅是表现在经济发达方面, 他具有全方位的概念[10], 还应当拥有高品质的环境条件、先进便利的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根据现代化的总体要求, 对二甲镇未来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数量指标, 规划提出二甲镇域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数值 (表2) 。

注:资料来源于《通州市统计年鉴》。

5 结论

在二甲镇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应对第三产业的结构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调整。在第一产业的发展上, 应在适度降低其所占比重的基础上引进技术, 提高农业生产率, 保持其特色行业的发展优势, 如葡萄、鱼虾水产等, 不仅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并且在周围地区产生一定的影响, 扩大其营销的范围。此外, 在土地利用方面, 提高农业的集聚, 扩大规模, 形成规模效应。

着重发展第二产业, 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 如纺织、玻璃器皿、建筑等。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 采取先进的管理模式, 招商引资, 扩大生产规模, 实现企业规模化和效益化, 着重将二甲镇发展成为通州市的一个重要工贸型城镇。

第三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在第二产业的带动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满足了现代人对生活质量提高了的需求, 使二甲镇的基础服务设施日益完善。吸引外来资产, 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第二产业,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从而加速了二甲镇工业化发展。

摘要: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小城镇整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的标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解决好小城镇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问题, 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实际调研出发, 分析了中国产业状况, 着重对江苏苏中通州二甲镇产业结构及其现状提出了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小城镇,产业结构,经济,现状,前景

参考文献

[1]郭晓鸣.简论小城镇发展的特征及趋势[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1987, (10) ∶52-54.

[2]田勇.抓住机遇, 加快小城镇发展[J].政策, 1999, (1) ∶28.

[3]王海, 刘生康.“十五”期间我省小城镇发展的对策[J].江西农业经济, 2000, (1) ∶27-28.

[4]张唯实.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改革与我国西部经济的发展战略[J].甘肃农业, 2005, (7) ∶40-41.

[5]吕铁, 周叔莲.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管理世界, 1999, (1) ∶113-125.

[6]管卫华, 赵媛, 林振山.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空间结构变化[J].地理研究, 2004, (4) ∶117-126.

[7]戴先杰.江苏省生产力总体布局态势分析[J].地理研究, 1994, (3) ∶76-82.

[8]刘茂德, 李强.推进小城镇发展的几个问题[J].城乡建设, 1999, (4) ∶18-19.

[9]戴子刚.进一步优化江苏经济结构的思考[J].经济论坛, 2006, (1) ∶18-19.

中小企业产业定位的原则及模式 篇3

一、中小企业产业定位的基本原则

中小企业正确进行产业定位,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市场调节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企业在进入市场之前都不能草率行事,必须经过周密地调查和论证,在确定自身产业定位时,应考虑遵循配角原则和虚拟经营原则。

1、配角原则。在合作竞争的大环境下,大企业的空前发展为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产品单一,具有较大的依附性,独立生存能力弱,故可与大企业结成某种稳定的协作关系,使自己成为大企业的“卫星工厂”。中小企业采用这种战略有利于提高专业化生产能力和水平,形成单一产品的规模产量,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由于与大企业的配套关系明确,使产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也可以降低市场营销费用,减少经营风险。中小企业要成为大企业“卫星工厂”,主要有两种重要形式:①通过市场贸易;②承接外包业务。其中承接外包业务方式最为广泛,它不仅指零部件生产的外包,还包括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物资运输等业务。

2、虚拟经营原则。从价值链的角度看来,世界上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没有一家会在所有的业务环节都具有竞争优势。为了保持和强化核心业务,使企业更具竞争力,企业可保留最关键的核心业务环节,其他在本企业资源有限约束下无法做到最好的环节,可将之“虚拟化”。虚拟经营推崇的理念是:如果某一环节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优势,如果这种活动不至于与客户分开,如果能以更低成本获得比自制更高价值的资源,那就把它让给合作伙伴去做。虚拟经营的具体方式有业务外包、战略联盟、技术互换协议和平衡投资等。坚持虚拟经营原则可以使中小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协调发展,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开发市场,结成较为紧密的联系,有利于抵御大企业的竞争压力,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二、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模式

中小企业正确进行产业定位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效益,这是一个综合原则。每个企业都可以去选择自己的经营领域,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性,并不是每个产业都适合中小企业的发展。经研究分析,比较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行业模式有以下几种:

1、协作配套型。第二产业中为大企业配套的劳动密集的专业化生产领域,也是中小企业主要进入的领域。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稳定而又高速发展,不仅需要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还需要有一大批专业化的中小型企业作为大企业的基础。以大企业为核心,周围聚集一大批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协作把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大企业以资金、技术、名优产品的优势影响和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则以小而精、小而专的特长围绕着大企业的整体目标行动,这既有利于克服众多中小企业之间的盲目竞争,又有利于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在制造业中,能否建立起一大批由“小、精、专”组成的充满竞争活力的零部件生产体系,已成为各国经济振兴成败的关键。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有6.2万家中小企业为之提供零部件,福特汽车与4万家中小企业建立了各种协作关系,日本松下、日立、东芝等大型电气公司70%的零部件是由中小企业制造的。我国重庆的汽车、摩托车制造业也带动了大批提供零配件的中小企业发展。

2、咨询服务型。服务型中小企业主要位于第三产业。根据产业发展的趋势,第三产业应该是中小企业首先或主要进入的领域。首先,第三产业具有分散、规模小、劳动密集、资本就业弹性大等特点,适宜于中小企业进入;其次,相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和规模而言,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总量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三产业变动的一般趋势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商业、旅馆、饭店业的产出比重逐步下降,运输、仓储和通讯业、金融保险、房地产和服务业的比重较大幅度上升,个人和社会服务业的比重也上升很快。我国第三产业目前仍以商业、餐饮业等传统产业为主,新兴的、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尚未真正发展起来。因此,大力发展各种服务业(包括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代理性服务;科技、管理、信息、法律方面的咨询服务;会计、评估、统计、审计、广告、计算机、市场调查等专业性服务等)、通信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业以及包括交通、旅馆、餐饮、商业、文化娱乐、生态、环境等在内的旅游服务体系,对于解决我国目前需求不足、提高一、二产业发展水平、支撑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促进经济结构的良性转换,都具有巨大的作用。

3、农产品加工型。当前,我国的农产品已经出现过剩局面,居民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已经趋向深加工化。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加工还相当落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3-4倍,我国不到80%;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为90%,我国不到30%;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力多于农业,我国却相反。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很大的潜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有助于调节农产品的供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原料分散,资金、技术含量要求比较低,所需活劳动多,相对简单的特点,非常适合于中小企业。

4、对外发展型。加入WTO,国内经济将逐步与国际经济接轨,为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目前,世界市场需求正呈现“大变小、少变多”的趋势。据统计,1992年—1998年期间,与电脑配套的主要元器件的生产批量年平均减少率高达25%;一些基础工业设备,也因技术更新和产品换代的速度加快而降低生产批量。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应该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5、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造新技术和开发新产品方面效率更高,成本更低。20世纪的主要发明中,60%是中小企业或独立发明人的贡献。美国学者阿斯科的研究表明,在一些新兴行业(如计算机、程序控制仪器),中小企业的创新占优势,美国著名的高科技企业微软、康柏和中国的联想、华为等都是从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另外,高新技术在研发初期,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只需要较多的技术、人才的投入,而无需大量资金、设备、厂房的投入,适合中小企业的进入;高新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短,产业组织演变迅速,市场需求变化快,中小企业更能适合其需要。

6、特色经营型。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我国大量的特色传统产品,如工艺美术品、民用小五金、家具、藤器、文房四宝及一些民族产品。这些产品很多都是特殊商品,生产工艺复杂,加工手段无法用机器代替,不可能用大规模企业生产形式,只能采用小规模生产。另外,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理、文化、资源等也使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如四川的酒业、苏杭的丝绸、宁夏的枸杞、新疆的葡萄、东北的人参等等都是具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产品,中小企业向这些领域拓展,有利于迅速打开市场,建立品牌。

7、拾遗补缺型。一些投资少、周期短的领域,大企业往往由于批量生产、规模庞大而不愿涉足,再加上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动也存在很多发展薄弱的边缘领域,这些都为中小企业在边缘产品、边缘技术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中小企业可以生产非标准化、非通用化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因此,中小企业要在大企业的夹缝中寻求机会,在大企业难以涉足或忽略、放弃的领域发挥优势和长处,采用专业化的市场战略来以小补大,以专补缺。

众多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往往对自身产业定位有过一定的考虑,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环境及外部因素的不断变化,大部分企业在一定时期都将面临调整产业定位的问题,虽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但受企业自身资源所限,有失去方向的危险。因此,中小企业在面临重新进行产业定位的问题时,应科学、系统、客观地分析企业内外部各影响因素,在发掘市场缝隙的同时,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并使之与市场缝隙相对接,从而取得成功的产业定位。

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调整 篇4

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调整

产业集群有其产生、成长、成熟和衰亡的`过程,但这种生命周期是在一定原因和条件下完成的,因而它并不必然走向衰败,关键是要适时根据新情况、新特点进行战略调整和再定位.珠三角产业集群经过20多年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对其进行战略调整已成势所必然.

作 者:喻卫斌 Yu Weibin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博士,广州,510320刊 名: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ZHOU ECONOMIC MANAGEMENT COLLEGE年,卷(期):6(1)分类号:F062.9关键词:珠三角 产业集群 战略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功能定位 企业战略 篇5

浅论加入WTO对中国各产业的影响及其战略结构调整

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谈判之后,中国终于在末正式加入了WTO.事先人们对中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所作的.种种分析和预言,正在被实践所检验.在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下,有些情况是原先预料到的,有些情况原先估计不足,还有的情况是新出现的.中国正处于加入WTO的初期,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仍然有必要依据中国加入WTO的协议条款和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做出进一步接近实际的估计和判断.本文就中国加入WTO新形势下对不同产业的影响及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简要分析论证.

作 者:苗长川 郭西宁 李岩 吕建灵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刊 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L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2(3) 分类号:F121.3 关键词:加入WTO   中国   产业影响   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功能定位 企业战略 篇6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原始创新,实施该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1]。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系统的新范式,正确认识和理解创新生态系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前提[2]。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还处于初期,仍然有巨大的想象空间,人们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解和研究还有待深化和综合[3]。众多研究者认为: “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思考”才能解释硅谷的难以复制性[4]。生态系统属于生态学的范畴,和产业创新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来说明和描述产业创新的特征和运行机理及结构功能,以期对产业中的创新进行有效管理,促进产业创新的动态平衡,从而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1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1. 1 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演化

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 PCAST) 于2004年发表研究报告《维护国家的创新生态体系、信息技术制造和竞争力》[5],该报告认为,国家的技术和创新领导地位取决于有活力、动态的“创新生态系统”,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创新生态系统”( Innovation Ecosystem) 。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的进化,主要与日本追赶发达国家和美国再度振兴相关联[3]。 近年来创新生态系统概念受到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和采纳[6]。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系统发展的新范式, 目前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有不同理解。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发表的报告《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大学和私人部门研究伙伴关系》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包括从学术界、产业界、基金会、科学和经济组织到各级政府的一系列的行动者[7]。朱迪·埃斯特琳认为,创新生态系统要依靠整个国家和世界的创新大环境,包括研究、开发和应用三大群落[8]。Jackson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和生物学生态系统类比,前者模拟的关系是经济动力学而不是能量动力学,这种复杂关系形成于特定的行动者或实体之间,他们的基本目标是使得技术发展和创新成为可能[9]。Wallner等认为,文化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而且创新性和文化是社会系统的涌现品质[10]。

国内学者也从各自角度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朱学彦( 2014) 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区间内各种创新群落之间及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联结传导,形成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开放、复杂系统[11]。王仁文( 2014) 对基于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界定为: 在特定时空范围内,在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的综合影响下,创新主体为进行绿色创新活动而结成创新网络并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生态系统特征的开放系统[12]。林婷婷( 2012) 认为,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指由产业内技术创新群落与技术创新环境, 通过创新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的系统[13]。杨荣( 2013) 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创新持续涌现,通过创新投入、 创新需求、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管理在创新过程中有机结合,以期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14]。

当前学界的普遍共识是: 创新生态系统中不同行动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处于变化中,新的政策和新制度的变化可帮助系统以满足新需求的方式进行生长和发展,公共政策通过加强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联系来促进创新[3]。综合以上观点及分析结论,本文认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区域内或者跨区域的某个产业在相关物质条件和文化环境下的各种创新群落之间以及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知识传播、技术扩散、信息循环,形成具有自适应与修复、学习与发展功能的开放复杂大系统。

1. 2 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和创新系统的融合,因此兼有生态系统和创新系统的内涵和相关性质[15],主要体现为系统性、多样共生性、动态性、演化性、栖息性。

系统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具有产业创新系统的所有要素,这些要素作为产业创新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缺一不可的,而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同时系统对外表现出来的整体功能往往大于所有要素的个体功能之总和[16]。

多样共生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创新物种,并形成不同创新群落,保持多样性,多种创新物种共生共存才能形成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

动态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不断发展,不是静止不变的,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会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而且自身内部要素的改变也会引起自身变化。 同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也会对内外环境产生影响,实现互动。

演化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具有生命性,能在一定环境下实现自组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不断演化。

栖息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一般不能复制,其是特定环境下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等汇聚的目的地。这种趋势不是硬性强迫的,而是一种自我选择和优化的结果。

2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分析

系统科学认为系统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联方式 ( 系统成为整 体的模式 ) 的总和,称为系统 结构[16,17,18]。以下结合生态系统的特性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特性对创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结构分析, 并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模型( 见图1) 。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主要有创新生态群落以及创新生态内、外环境,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可分为3个子系统: 内部环境子系统、外部环境子系统和创新群落子系统。

创新活动是由人完成的,因此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基本元素是人,这是其与自然生态系统本质的区别。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创新能力,特别是持续创新能力,必须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战略储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开发者[19]。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人参与到不同子系统中,发挥不同作用。根据其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的不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种群可分为: 创新生产者、创新分解者、创新消费者。无机环境包括阳光以及其他所有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物质。类比产业创新生态环境可分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主要是物质条件包括基础设施,如土地、厂房、设备等; 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人文环境,包括资金、政策、文化、管理和教育等。

2. 1 创新群落子系统

创新的相关者根据其在创新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不同的创新群落,包括创新生产者、创新分解者、创新消费者。

2. 1. 1 创新生产者

创新生产者主要指创新生态系统中进行创新成果生产的群体,是指创新技术相关知识的发明者,包括研发型的企业、高校院所、各类科研机构等。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生产者和自然生态中的生产者有相似之处[20]。

自然生态中生产者主要包括各种绿色植物、化能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是自养生物。高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处于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上游,是创新活动的智力资源的提供者和利益分享者,以技术创新的设计为己任,不断地为企业、社会提供创新成果。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是系统技术创新能力的直接反应。它们通过与企业种群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21]。 重点高校和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是主要创新源,是发展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2. 1. 2 创新分解者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分解者是指进行创新技术和知识的转换和转移,实现创新技术产品化的群体,主要指产权中介、人才中介、行业协会等创新服务机构。创新分解者和自然生态中的分解者也有相似之处。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物质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盐等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物质,是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桥梁。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产权中介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利于资金、知识产权的流动。人才中介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和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同时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产权交易是指资产所有者将其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全部或者部分有偿转让的一种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是以实物形态为基本特征的出卖财产而收益的行为,而且是多层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权交易中介的职能是为产权转让提供必要条件和各种综合配套服务,包括开展政策咨询、信息发布、组织交易、产权鉴证、资金结算交割和股权登记等。

中介机构在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起着催化剂和粘合剂的作用,在促进创新主体间、创新主体与市场间的创新成果的产生、转移、扩散和反馈过程中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中介机构通过汇聚分散于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企业等相关主体中的创新政策、信息和资源等,以实现创新在产业内的传播[21]。

2. 1. 3 创新消费者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消费者是指依靠创新生产者的创新成果得以生存的群体,一般指大型公司,其通过收购高校与研究机构、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而不断发展。创新消费者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也有相似之处。自然生态消费者是指以动物和植物为食的异养生物,它们通过捕食和寄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能量。创新消费者吸收创新生产者的初级创新成果,通过自己的整合与二次开发,不断改进和升级,开发出新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改善用户的体验,实现创新成果的进步。创新消费是知识创新的消费,是通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使得消费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更高层次的创新成果的过程,其间加入自身的物质、信息和能量,是一次增量的过程,这点有别于自然生态系统中消费。

2. 2 内部环境子系统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内部环境子系统主要是指创新所依赖的各种物质实体,包括土地、建筑、公共设施等。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有形的系统,其物质基础是其存在的先决条件。创新生态的物质基础类似于自然生态中的无机环境。

自然生态中的无机环境是由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的部分,包含阳光以及其他基础物质: 水、无机盐、空气、有机质、岩石等。阳光是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直接的能量来源,水、空气、无机盐与有机质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 物质条件是创新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

2. 3 外部环境子系统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外部环境子系统是人文环境,即由人类活动组成的且不断演变的社会大环境。人文环境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非自然形成的, 具有社会性,主要包括市场、政策、教育、管理、文化、 资金等方面,它们时时刻刻都共同影响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其中,创新政策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创新教育为创新提供创新人才,创新文化能营造适合创新发展的氛围[22],创新资金是创新启动和不断升级的动力源泉[23],创新管理是创新生态系统能良性运行的依靠[24]。因此没有良好外部人文环境,创新生态系统将无法健康生存并发展下去。

3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

系统科学认为系统功能是系统状态在整体层次上表现出来的外部能力[16],系统功能是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关联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功能根据其发生的阶段从前往后,或者说是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可分为3种功能,依次是基本功能、自适应与修复、学习与发展( 见图2) 。

3. 1 基本功能

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表现为3个方面: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20]。相应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也具有三大功能: 一是知识传递,二是技术扩散, 三是信息循环。创新的技术和理念是创新生产者创造出来,经过创新分解者的分解消化融入到产品和服务中,最后在创新消费的使用过程得到体现。知识在创新群落和内外环境中都有重要作用,知识是创新系统实现交互的必要工具。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产业系统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其他次要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知识共享与传播、人才流动、设施共享等演化过程得以体现与发挥,从而促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最终实现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3. 2 自适应与修复

生态系统是动态变化的,生物群落和环境会根据条件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节。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被称为生态系统的自适应与修复功能, 该功能的强弱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成分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自适应与修复能力越强[20]。

自适应与修复功能来自创新生态系统3个因素的作用: 抵抗力、恢复力和功能冗余。抵抗力就是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恢复力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而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功能冗余是指一种以上的要素具有执行同一功能的能力。正如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样,创新主体的集群性有利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创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支撑[14]。

3. 3 学习与发展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遗传、变异和选择功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也具有类似的功能,主要体现为3个方面: 复制、选择和变革。

复制功能。自然生态中的遗传是对应为产业创新中的复制过程,概念、设备和过程都可以复制。复制可以提高效率,但复制太多,就会形成“惰性”,失去创造力。复制机制主要解决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问题,保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

选择功能。选择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生态群落之间以及创新生态群落和创新生态环境之间互动进行各取所需的活动。这类似于生态系统的进化,生命体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选择,这个选择往往影响到后续的发展。因此产业系统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预测选择可能带来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合适的选择。

变革功能。变革是指产业创新中的遗传过程的突变。创新生态系统的变革具有双向性,既有可能促进系统持续发展,也有可能导致系统衰退解体。 因此,需要正确把握变革特征,合理构建变革机制。 区域环境的不断变化是诱发变革的外在动因,创新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推动变革的内在动因。创新变革是创新内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有机过程,不但表现出阶段性和动态性,也体现出复杂性和易变性[25]。

4 结语和启示

本文对产业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对产业创新发展具有3个层面的启示。一是国家层面上,要有全球视野,时刻关注全球经济、金融、政治、科技和社会的最新动态和变化趋势,注意国际大环境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尽量利用有利条件,规避不利风险,顺势而为。二是区域层面上,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要横向对比其他区域的发展,做到求同存异,错位竞争,共生共赢。三是具体产业系统层面上,不同创新群落要认识自身的地位和价值, 不能一味求大求全,要注重创新生态是否健康,创新生态的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完善。

充分认识和深入理解产业创新生态的结构和功能后,对产业创新发展管理政策提出3点建议。

一是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财政支持体系,对创新创业进行大力扶持。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优惠税收方式。完善融资风险机制,规避风险,同时让创新企业得到资金支持[26]。

二是加强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和创新知识都是人的智慧的结晶,离不开创新人才。高校是人才的摇篮,必须提高高校创新能力,不断培养出创新人才。高等教育要加强创新实践教育,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同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功能定位 企业战略 篇7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西南地区主要的地形特征为高山丘陵地貌,属于亚热带气候带。山多地少,水能丰富,矿藏品种多但质量不高,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大且素质技能水平低,交通相对落后成为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特征。在众多制约条件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层次普遍低于国内中部及东部地区,形成了农业以初级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导,工业以初级工矿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以旅游、餐饮等消费型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特征。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属于我国广大西部地区的一部分,因此也被纳入了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较,主要特征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工业技术和产业水平落后,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针对以上区域经济特点,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是利用西部地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外部条件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是以地区劳动者素质技能为内在动力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压力。首先是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中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主要内容是加快开放、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地区产业协调分工;其次是来自国外商品、服务、资本和人才的竞争压力。

首先,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国内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投入逐年增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基础资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仍未消除。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些重要的基础能源十分稀缺,不但无法保证全国其他地区的资源需要,甚至无法实现自身的正常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东盟合作伙伴的战略地位逐渐凸显。东盟十国中的菲律宾、印尼、文莱和泰国等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些资源开采方便、价格便宜,可以缓解我国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同时,在和一些与我国存在着海洋石油主权纷争的国家加强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在南海地区的石油资源问题可以通过互信互惠的方式予以解决,从而化解我国与东盟过国家之间由于资源引起的利益纷争。因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成为了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要地。

其次,2010年建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使得西南地区成为我国与东盟国家进行经济往来的最前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具备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延边优势,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进行经济交往的重要桥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我国加强与东盟经济关系方面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分析

(一)劳动力及资源密集型关键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属于初级层次,以大量消耗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特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而且动植物、特种矿产、水能等资源非常丰富,具备了发展该产业的基础条件。

农业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产业,同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具备了西北地区无法比拟的农产品生产条件,适宜开展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然而,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一直未能摆脱生产规模小、分布零散、缺乏协调的传统小农生产模式。农民由于无法及时获得市场信息,也没有对与特色农业的相关认识,往往凭借个人经验进行生产,导致了与市场脱节、生产调整滞后、利益受损等问题的出现。在国内外农产品需求日益多元化、特殊化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具有西南特色的农产品,必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西南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包括对特色农产品的认识、推广、生产和协调,更有赖于较高技术水平的农副产品加工链条的建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特色农产品和加工业上是大有可为的,通过重新整合农产品加工业资源,促进产业水平的升级;注重树立民族品牌,扩大产品的影响,可以充分发挥地区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从落后的农工业生产转向农业产业化提提供有利保障。

(二)资本密集型关键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目前,西南地区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尚有较好的基础,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大型机械制造企业中。在与国内各装备制造业发达地区和东盟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应加强技术引进和吸收与创新,并根据自身技术特点和区内外的需求状况,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在区域经济合作迅猛发展的形势下,西南地区为解决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必须将完善交通运输体系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只有加快西南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改造,整合现有资源实现规模效应,方能扭转西南运输设备制造业长期亏损、交通运输业缺乏后劲的局面。

从产业发展策略上,西南少数民族应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注重发展的长远大计,又要着眼于现实的需要。首先要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放到有利于劳动者素质技能发展的产业上,其次要适当发挥当地资源和劳动力密集的优势,有效解决当地劳动者的民生问题,力求实现西南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寰.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肖飞.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M].北方经贸,2005,(10).

[3]郭京福,毛海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邓劲夫.南宁东盟十国概览[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5]刘芳.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7,(03).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功能定位 企业战略 篇8

材料1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摘自新华网 材料2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7.4%,实属不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总量基数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全年经济增量就约达5万多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

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就巨大,难能可贵。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那样的高速度?应该说,是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制约着速度高不上去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也难以承受过高的速度。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3 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要素价格上涨、储蓄率下降,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提速、产业转移,城乡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摘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谈谈总书记所说的“新常态”的含义?

(2)根据材料1、2、3谈谈如何在“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

(1)“新常态”是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速度虽放缓,但发展质量却上了一个台阶。它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影响总体上是正面、积极的。只要科学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必将频现新亮点。

(2)第一,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主攻方向是调整经济结构,要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

第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调控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新舵盘。

第三,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前者以后者为载体,工业化过程就是城镇化过程,互动才能实现良性发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城镇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而这是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基础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四化”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四,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积极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关政策措施;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在开放合作中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功能定位 企业战略 篇9

以旅游经济为特色的假日经济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但受关联产业的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如何以旅游经济为龙头,带动整个休闲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发挥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特殊的经济发展历史、经济发展战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特点,提出发展以旅游经济为特色的假日经济进而发展休闲产业的战略措施.

作 者:原梅生 郭梅军 作者单位:原梅生(山西财经大学教务处,山西,太原,030012)

郭梅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000)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功能定位 企业战略 篇10

国家林业局计财司副司长,全国木材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孙健、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秘书长石峰、江苏省林业局副局长王德平、江苏省林业局产业办副主任徐全新、盐城市林业局副局长许虎等领导、大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夏继永、大丰市木材产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渊涛、中国林科院木工所所长助理吕斌、全国木标委结构用木材专委会副秘书长徐伟涛、中国建筑学会木结构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程少安、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永维、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申士杰、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陆步云、中国伟士佳合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伟等领导出席了本次年会。

会上,部分领导和专家就我国木结构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分别做了前瞻性报告和市场分析,为我国木结构产业指出了发展之路。组委会还特别邀请了部分国内知名企业家和专家一起访谈,畅谈木结构产业的优势和本身应该规避的一些问题,大家各抒己见,合心合力,凸显木结构行业正能量。

本次年会有80多家行业企业,合计15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期间,组委会还安排参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大丰港港口及大丰市木材产业园建设情况,为我国木结构行业原材料进出口又打开了一扇产业市场之窗。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功能定位 企业战略 篇11

1 湖南粮食流通产业现状分析

1.1 湖南粮食流通产业的优势

(1)粮食资源优势。湖南是产粮大省,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均位于全国前列[2](表1)。近几年,湖南粮食产量基本在2900万t上下波动,粮食收购量约950万t(含中储粮),省外销售约250万t。多年来,湖南是稻谷产量是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近些年来稳居全国之首(表2)。2011年湖南省粮食产量2939万t,其中,稻谷2575万t,占87.6%;玉米188.5万t,占6.4%;小麦10.2万t,占3.47%;收购粮食975.2万t(含中储粮),省外销售249万t[3]。2011年末,湖南省国有(含独资、控股和参股)粮食企业518家。全省粮油工业总产值达821.8亿元。全省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300多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1家,有42个县被列入全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全省共有仓库网点940个、总仓容1083万t,具有铁路专用线的库点22个、仓容185万t,专用码头28个、泊位70个、总吨位2.7万t。基本形成了以储备库为骨干以商品周转库为支撑、配套设施初具规模的仓储物流体系[4]。

(2)区位交通优势。湖南南邻广东、广西两省,到海南、香港、澳门的交通也极为便利;东与上海、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距离很近;西依云南、贵州、重庆、四川;北有京广线直通北方各省,地缘优势明显。湖南这种“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对于发展粮食流通产业带来的便利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湖南的交通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发展。到2011年底,铁路方面,境内现有三纵三横的铁路干线,呈“田”字型布局,三纵是京广线、洛湛线、枝柳线,三横是石长线、湘黔线、湘桂线。公路方面,全省公路总里程达232199 km,其中,高速公路2649km。“三纵五横”高速公路骨架网基本形成,各县(市、区)之间基本以二级公路连接。水运方面,运力居中部第一位,基本形成以洞庭湖为中心、四水为骨架的内河航运体系[5]。空运来方面,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1526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11.7万t[6]。这种交通优势对于发展粮食流通产业无疑是一大利好因素。

数据来源:根据2011、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整理。

(单位:万t)

数据来源:根据2003-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整理。

(3)产业基础优势。湖南省粮食流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到2011年末,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7家,其中国有独资企业22家,国有控股企业15家,其他股份制企业34家,私营企业44家,台资企业1家,中外合资企业1家。全省现有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1148家,粮油加工业实现利税21.1亿元,利润16.5亿元。有31家企业的8大类产品被评为湖南省品牌产品,金健牌大米被评为“中国名牌”,“金健”商标被认为“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粮油产品已覆盖全国28个省市[4]。

1.2 湖南粮食流通产业的劣势

(1)粮食资源比较单一。湖南省粮食品种虽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红薯等,但稻谷不管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占绝对优势,玉米、小麦、大豆等缺口较大。以2011年为例,当年湖南省粮食种植面积487.96万hm2,其中:水稻406.63万hm2,占83.3%;小麦4.04万hm2,玉米32.71万hm2,大豆9.23万hm2,红薯25.33万hm2,小麦、玉米、大豆、红薯合计71.32万hm2,仅占14.6%。粮食总产量2939万t,其中:稻谷2575万t,占87.6%;小麦10.2万t,玉米188.5万t,大豆23.5万t,红薯118.9万t,小麦、玉米、大豆、红薯合计341.1万t,仅占11.6%[3]。

(2)粮食商品率低。湖南省粮食总产量较大,特别是稻谷产量多年来位居全国第1,但由于湖南省人口多,本省口粮消费量较大,且湖南是生猪大省,每年要消费不少粮食,因而粮食商品率并不高。2011年湖南省粮食总产量2939万t,但由于湖南省人口有6700多万,本省口粮消费量1550万t,饲料用粮1230万t,商品粮销往省外仅有248.9万t[3]。

(3)品牌效应不强。在全国市场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很少,品牌多而杂。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省级龙头企业81家;共有大米加工企业907家,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牌子,同类产品低水平重复太多。据统计,全省只有金健、金霞、克明、裕湘、粒粒晶、银光、天龙、盛湘、陬福、浩天10个粮食类中国驰名商标[4]。

(4)科技含量不高。湖南省龙头企业除金健米业设立了博士站、湖南粮食集团等少数企业设立了产品研发部外,其余普遍缺乏产品研发能力,科技含量低。粮食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每年省内加工转化大米约180万t,进入省外市场的粮食大部分以卖原粮为主。

(5)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仓储设施整体落后。1998年以后新建高标准仓容仅占21%,80年代以前建成的较落后的仓容占40%。粮食装卸运输机械化程度不高。物流体系也不完善,除京广线一带比较发达外,其它地区物流体系比较薄弱。

2 湖南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战略定位

湖南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定位,既要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又要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既要建立在现有基础之上,又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在此之上,确定发展的路径与重点,推动湖南省粮食流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1 打造全国商品粮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

建成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湖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湖南以约占全国3%的耕地,提供了约占全国7%的粮食[7]。“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主持的研究杂交稻成果,已使全国乃至世界人民收益。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安全应成为湖南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早在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湖南作为粮食主产省应该充分发挥粮食资源优势,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湖南要紧紧抓住机遇,进一步夯实粮食发展基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按中央要求建设成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契机,建成优质粮食产品基地。开发优质粮食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是从更深层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要根据市场需求,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消费习惯,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大好时机,引进或研发突出粮食生产可持续能力的优质稻谷品种,开发出优质营养、生态健康、绿色无公害粮食产品。同时进一步加大粮食产品质量建设力度,强化粮食产品标准和质量意识,把湖南省建设成为优质粮食产品基地。

2.2 发展精深加工,增强湖南粮食经济整体实力

着力推进稻米精深加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既要重视粮食生产,更要重视粮食的加工转化增值。这个方面发达国家成效显著。如荷兰、丹麦的谷物产品除直接食用和畜用以外,其他经过精深加工进入市场。湖南省在粮食加工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粮食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约为0.4∶1,低于发达地区3∶1和全国0.5∶1的水平[7]。因此,必须加快用工业化理念改造传统粮食流通产业,把发展粮食深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注重开发高端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档次、高科技含量的建设方针,规划发展新的大米加工项目,重点发展精制大米加工项目,以形成产业链条完整、上下游产业协作配套的产业企业集群,尽快把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2.3 走集团化品牌化战略,提升湖南粮食流通产业竞争力

(1)在集约化、集团化发展上创新突破。湖南省粮食企业要尽快通过进一步联合、兼并、重组,实现优势互补,发挥团队优势,走集约化、集团化发展之路,充分发挥粮食企业的规模效益。按照市场机制、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互利双赢的原则,组建粮食产业集团。然后,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重点扶持,努力把企业发展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增强龙头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竞争能力和带动能力。

(2)在整合品牌做名牌上创新突破。通过改进粮食产品的质量,深精加工实现产品的升值和品质提高,在全省培育3-5个特色粮食品牌,着力打造1-2个在全国市场上乃至世界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湖南粮食品牌。改写湖南作为全国稻谷产量第一大省无稻米知名品牌的历史,实现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品牌的转变,用品牌带动粮食仍之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用品牌联结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用品牌重塑现代粮食大省新形象。

(3)在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产业上创新突破。将粮食收购、中转、储藏、运输、配送等功能有机结合,进行粮食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业是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大产业必然要求。按照现代粮食物流的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好全省现代粮食物流规划,加快形成现代粮食物流框架体系,将湖南建成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粮食流通大省,为促进全国粮食供需平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3 湖南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策略

国家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高度重视粮食流通产业,湖南粮食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必须做出正确的政策选择,才能抢抓机遇,实现粮食流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1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充分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做好粮食生产在区域、品种、结构等方面的优化工作。

(1)建立稳固的粮食生产基地。要重点抓好常德、岳阳、益阳环洞庭湖区,湘南永州、郴州和湘东衡阳、株洲粮食主产区基地的建设。继续抓好42个县(场)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提高粮食生产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和产业化水平。

(2)改善粮食种植结构。这些年来,由于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优质稻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据统计,2011年全省稻谷种植面积4066333hm2,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2699733hm2,占稻谷总种植面积的为66.4%[3]。从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的角度出发,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还要继续扩大优质稻的种植面积。湖南大米已走进品牌时代,优质原粮是保证大米品质的基础,要提升湘米的美誉度,巩固和扩大市场,必须从原粮着手提升湘米的品质与档次。过去多年湖南大力推广优质稻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当前也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一是品种太多,农民缺乏鉴别能力,因而良莠难辨;二是优质稻的推广多是散户式,远未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三是对要产量还是要品质的问题上还要加强引导;四是农技部门对优质稻品种的选择与栽培技术指导的帮扶力度不够,以上因素影响了优质稻的种植与推广。

(3)改善品种供求结构。湖南省的粮食品种主要以稻谷为主,近几年,其产量占全年粮食总量的80%以上。而湖南省又是生猪产量大省,每年要消耗大量的玉米、小麦、大豆等,这些品种湖南省产量又比较少,需要大量购进。以2011年为例,当年湖南省饲料用粮1230万t,占当年粮食产量的41.8%;省外购进商品粮656万t,占当年粮食产量的22.3%,其中,购进玉米349万t,大豆117万t,小麦154万t[8]。为了缓解这种供求矛盾,我们可以在土壤和气候适宜的山区或较为干旱的丘陵地带,特别是湘西、怀化等地发展短缺粮食品种生产,缓解饲料供求压力。

3.2 打造湖南粮油品牌

湖南省粮食产业化经营近十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突出问题是缺少在全国范围内具备相当竞争力的品牌企业,除了湘粮集团、金健米业、克明面业、裕湘面业以外,其它企业还难以在市场上称雄。湖南粮油品牌多而杂,与外省品牌的较量中就不占优势。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迅速转变观念,政府部门要纠正企业多、品牌多就是政绩的思想,企业要克服“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狭隘思想,树立联合自强,合力突围的观念。二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品牌。可以先以市州为单位,实施行政区划内的整合。可以是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整合,可以是强强联手,也可以是强弱搭配。2010年湖南粮食集团整合成立,带了个好头。三是要加大扶持龙头的力度。要在全省范围内鳞选出一批龙头企业,制定专项扶持政策。湖南省粮食行业十二五规划,制定了产业化经营的目标,提出了粮油深加工“千亿产业”工程。即用3-5年的时间,实现全省粮油加工及物流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全省形成年产值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2家、过50亿元的2家、过20亿元的5家、过10亿元的15家、过1亿元的100家以上[4]。要充分利用政府对“千亿产业”工程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有重点、有选择地扶持3-5家龙头企业的发展,打造湖南自己的粮食品牌。

3.3 培育粮食产业集群

湖南省粮食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产业要素过于分散,因此,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产业集群是当务之急。我们现在的情形是单个企业实力不足以称雄,又缺乏整体发展与集团作战的理念,因而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为此,整合科技、区位、人才等资源要素,培育产业集群,打造企业联合舰队,组建粮油航母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战略性举措。湖南省粮食产业集群的总体发展思路应为:立足现有基础,着眼整体布局,整合资源要素,注重发展层次,实现全面崛起。关键是要抓住以下几点。

(1)做强龙头,打造湖南粮食流通产业核心企业。2010年7月,湖南省粮食局与长沙市人民政府在金霞粮食物流园举行关于加快金霞粮食物流园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整合长沙金霞粮食物流园,组建湖南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要充分发挥湘粮集团本部金霞粮食物流园区位交通优势、产业政策优势、产业基础优势、物流设施优势以及人才队伍等优势,以集团为主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类经营,稳步扩张。通过3-5年的努力,把湘粮集团打造成全省粮食经济的增长极,全国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航母。

(2)优化布局,形成层级产业集群。就全省而言,可分三个层级来进行产业集群的布局。第一层级是省会长沙为中心的全省核心产业集群,主要就是金霞粮食物流园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规划,建成集科研、储备、交易、物流、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园区。第二层级根据全省的行政区域与交通、产业发展基础,做好区域产业集群布局。即在以市州为单位的区域产业要素集聚:即以永州、郴州为主打造湘南产业集群区,以衡阳、株洲为主打造湘东产业集群区,以常德、益阳、岳阳三市为主打造环洞庭湖产业集群区,以湘潭、娄底为主打造湘中产业集群区,以张家界、怀化、邵阳、自治州为主打造湘西产业集群区。这五大区域产业集群又以长沙核心产业集群与环洞庭湖产业集群为重点,这是基于交通、区位、资源与现有产业基础的考虑。第三层级即以市州为单位,做好辖区内的资源整合,产生集聚效应。

(3)梯度开发,发挥中心城市辐射效应。湖南省目前产业发展的基础很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差别较大,因而在进行产业发展布局时,要结合实际,基础较好的地区要优先发展,要加大扶持力度;基础较差的地区要量力而行,着眼长远。在进行布局时,还要从区位、资源、市场等因素考虑,对园区的功能进行合理定位,要有地方特色,避免雷同。在运作上,要以点带面,要以中心城市粮食产业园的集聚发展辐射和带动周边县市粮食产业的发展。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大都是市州政府所在的城市产业基础较好,又具备交通、区位等各方面的优势,因而在进行产业集群布局时,生产要素要向这些城市集聚,以市州首府带动县域产业要素的集聚,形成省城核心、市州首府、县域三个层级产业的梯度发展。

3.4 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物流基础设施的发达与否,对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湖南省现有的物流基础与稻谷第一生产大省及本身具备的区位优势还很不相称。作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应是,以铁路、公路、水路为依托,以资源流向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通道网络化、过程四散化、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交易现代化”并与“大市场、大流通”相适应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1)加强粮食物流园建设。从湖南现有的铁路、公路、水路运输资源综合考虑,改善粮食物流园布局。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骨架建设,就要充分考虑到现有交通运输资源的布局状况。湖南粮食物流体系的骨架结构应是:依托京广线,加强建设好岳阳境内的城陵矶粮库及专用码头、长沙金霞现代粮食物流园、株洲中南粮油批发市场、湘潭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建设、郴州义捷粮食物流园;依托洛湛线,加强益阳兰溪米业现代物流园、永州粮油综合批发交易大市场建设;依托焦柳线,加强怀化粮食物流中心、自治州湘西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定位,特别是要加强电子商务、稻米期货的建设,打造长沙金霞粮食现代物流园,逐步形成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综合型粮食物流园,对接“长三角”、“珠三角”、“海西”开发区,打通西部大通道。成为全国粮食物流的重要节点和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领跑中部,全国一流。

(2)打造快捷顺畅的粮食通道。着眼湖南省的区位优势,立足稻谷的资源优势,顺应消费与饮食习惯和湘米的市场的现实,主要打造向南、向东、向西的粮食物流通道。向南加强与粤桂琼港澳合作,特别是粤桂两省是湖南传统的市场。近年来,在泛珠合作的框架内,相互经贸关系更为密切,无疑也给粮食流通领域的合作带来了更多的商机。向南方面,主要加强株洲、郴洲、永州几市的物流建设,打造高效快捷的南向通道。向东方面,从现有的交通运输资源出发,重点加快长沙、湘潭、娄底、岳阳、益阳、常德几市的物流建设,打通面向浙江、上海、福建几省市的粮食通道。向西方面,重点加快怀化、自治州、张家界三市州的物流建设,打通云南、贵州、重庆、四川几省市的粮食通道。

(3)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了地方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市州仓储网点布局更趋合理,承载能力较以前有很大好转。当前,要结合现有与规划当中的铁路、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做好以市州行政区划为节点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要加强三方面的建设。一是做好现有骨干粮库的修缮与扩建工作,主要是做好主产区和主销区仓储建设。二是做好粮食“四散”流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强沿江、沿湖地区粮食码头改造。三是适应现代物流的要求,加强粮食储藏设备、运输设备、加工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相对应技术的跟进、升级。

(4)健全粮食供销网络。当前,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是面向中小城市、城镇与农村的供应网络还不健全,为此,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完善军粮供应网络。以现有的供应网络为基础,进一步优化网店布局,以14个市州为基点,重点建设好集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军粮加工供应企业。二是建立县级粮油连琐超市。可以在县城建立粮油连琐超市,方便群众购粮。三是建立城镇粮食供应网点。为“放心粮油”进农村为平台,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小城镇设立粮油供应店。在供应网络建设上,要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进行市场化运作。

3.5 推进粮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科技创新是推进粮食流通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关键是要实现以下几大转变,推进湖南省粮食流通产业优质高效发展。

(1)由重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以袁隆平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湖南杂交水稻科研队伍这些年来在攻克单产难关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据我们对省内一些规模较大的龙头加工企业的调查了解,湘米在市场上遇到了来自安徽、江苏与东北等省产品的压力,其主要原因是产品品质的问题。因此,要大力推广优质稻的种植,确保粮源的优质;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发不同品味的粮油产品;要重视产品的包装,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水准。

(2)由重加工向产业发展多样化转变。当前湖南粮食产业发展不协调,米面加工业发展迅猛,但原粮食机械、油脂加工以及粮食物流业相对弱势。因而必须采取措施,在把米面加工业作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的同时,对原有的粮食机械、油脂、物流等产业还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进行资源整合,扶持龙头,做响品牌。如在粮食机械方面,对郴州粮机厂与湘粮机进行整合,予以扶持;在油脂类方面,重点扶持盈成油脂、金浩茶油;在粮食物流方面,重点打造金霞现代粮食物流园等。这样,在保证大米加工优势的前提下,粮食机械、油脂、物流业兼顾,实现产业多样化发展。

(3)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当前湖南粮油加工多以粗加工为主,由于粮食加工业的利润空间相对狭小,因而造成整个行业效益不高,缺乏活力。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向粮食精深加工、综合利用转变。面前,已有一些企业正在转型。如万福生科股份有限公司从大米中依次提练高麦芽糖浆、大米蛋白、米糠油、活性碳等,再利用米糠油进行生态养殖,最后利用猪粪和淘米废水发酵产生沼气来发电,企业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粮食精深加工之路,目前,该企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以大米淀粉糖、大米蛋白为核心产品的稻米精深加工及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型企业。要倡导企业在发展理念与项目建设上都朝这一发展方向转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带动产业向高标准、高层次发展。

(4)科技创新由以依靠科研机构向企校研联姻转变。长期以来,在粮食流通产业的科研创新主要依靠粮油科研机构,忽视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导致科研与市场脱节,产品竞争力下降。因此,要尊重市场规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特别是要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原始创新。从湖南省目前的现状来看,如湘粮集团、金健米业、盈成油脂等龙头企业这些年来致力于技术创新,开发出了系列新产品,拥有了很好的市场。要重点引导和扶持这些企业加强科技创新。

(5)产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粮食加工特别是大米加工门槛并不高,有的私营业主买台机器就能加工,有的地方出于政绩考虑,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样的后果是资源浪费,产品缺乏竞争力,利润微薄,效益低下。要彻底转变这种观念,产品的开发、工程的上马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产品的开发一定要讲究技术含量,要从单一产品开发走向综合开发利用的道路。要在整个生产流程中自始至终注重科技创新,在企业的管理上要彻底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管理水平,以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整个粮食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聂振邦.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读本[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3.

[2]杨建利,靳文学.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平衡机制探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2):131.

[3]湖南省粮食局.湖南省2011年日历年度粮油统计资料[R].2012.

[4]湖南省粮食局.湖南省粮食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R].2011.

[5]湖南省交通厅.湖南交通概况[EB/OL].湖南省交通厅网,2012-05-03.

[6]陶海音.去年我省机场“吞吐”旅客1526万人次[N].湖南日报,2012-01-10.

[7]朱有志,李友志,等.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8)[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上一篇:小学生读论语心得下一篇:合作致谢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