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优化论文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学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优化论文(共11篇)

经济学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优化论文 篇1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从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仅中央层面颁布的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就多达416项。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众多具有区域特点的产业政策。有力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从表现形式上看,产业政策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监管部门的政策往往滞后于产业的发展,再加上我国特殊的管理体制,造成了产业政策的碎片化。一是政策主体多元化导致政策之间有矛盾。我国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模式,容易出现“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现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涉及到众多部门,有些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政策,导致中央政府各部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策相互矛盾,问题突出。二是表现形式多样化增加了产业政策的复杂性。我国产业政策并不唯一,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政策文件外,还有法令、条例、措施、规划、计划、指导意见、纲要、指南、目录、管理办法、通知等形式,名目繁多,包罗万象。汇总起来看,主要有中央政府发布的正式政策、中央部委发布的正式政策、地方政府和部门发布的正式政策、部门决议、会议决议、领导书面批示与口头指示、专项检验和专项整顿七大类,形成了庞大复杂的产业政策体系。三是政策变化频繁缺少稳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迅速,而且每个产业的技术、市场发展变化速度也不一样,产业政策要跟得上产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变化,产生的后果就是新政策往往没有考虑到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脱离产业发展实际,又造成新旧政策衔接不畅,引发贯彻执行难题。

2.从内容上看,过于强调选择性政策而忽视功能性政策

为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采取了以选择性产业政策为主的政策体系,没有注重对市场功能的培育,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一是产业政策覆盖面太广。由于缺少战略性新兴产业认定的科学指标,导致政策执行越来越宽,形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例如,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认定不严谨,重复建设十分突出。二是政策干预市场过多。既包含了从产业初创时期的研发支出支持,到中期的产品开发、市场培育扶持,甚至对部分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都有相关的政策优惠,政策体系覆盖了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剥夺了市场主体的空间,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例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劳动力与资本要素均有明显的价格扭曲情况产生,并显著负面影响了企业的技术改进与效率。三是政策选择性太强。从已经实施的产业政策内容上看,现有的政策倾向对于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产品和技术路线加以支持,但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不确定性高、研发风险大,很难预测到什么样的技术、产品会被市场选择,最终结果就是政策无法起到有效作用。例如,在政策刺激下,我国光伏产业出现“投资潮涌”现象,分割了有限的产品市场和创新资源,以致出现低端产能与虚假产能双过剩风险。

3.从执行结果看,产业政策预期效果并不理想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需要有适当的产业政策加以推动,这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但我国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执行的效果并不完全理想。一是政策并未起到明显的技术创新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创新是政府进行财政补贴的重要原因。但诸多研究表明,政府补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创新作用。例如,政府直接补助与产业产能效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间接补助的正向影响也并不显著,政府补贴甚至显著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二是政策执行扭曲违背初衷。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财政支持,本意是对企业进行扶持引导,但由于方式不当、措施不力,结果诱发了新的问题。例如,由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过强,一辆车补贴的金额甚至可以达到20~30万,出现了多家汽车企业“骗补”的问题,企业不是通过补贴促进技术进步,而是“寻租谋补”或“琢磨骗补”,导致政府补贴成了“唐僧肉”,而非“药引子”。三是政策脱离实际难“落地”。一些政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的实践相脱节,造成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例如,根据政策,只有近一年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不低于60%,才能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就没有考虑到新业态、“互联网+”等新发展模式,政策可操作性不强。

二、新结构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产业政策主张

“新结构经济学”由林毅夫教授提出,它采用新古典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及其演化过程和影响的决定因素。在理论层面上,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原理是结构变迁的价格理论,包括以禀赋的供给与需求为主要内容的静态和动态一般均衡理论,形成了以禀赋结构升级和生产结构升级作为发展过程,以企业自生能力为微观基础,以相对价格为分析手段,以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后发优势作为发展方法,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为政策导向的一套关于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新古典分析框架。新结构经济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框架。经济体的资源禀赋结构内生决定了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从静态看,对于给定的时间点,一个经济体的资源禀赋是一定的,这种特定的禀赋结构决定了该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如果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相对比较优势不一致,产业中的企业就没有自生能力。从动态看,资源禀赋结构会发生变化,原有的最优产业结构可能不再具有比较优势,需要进行转型升级适应新的禀赋结构。有效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核心是价格竞争机制,市场自发形成的价格引导着企业的资源配置。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的企业,是基于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价格来选择进入哪种产业、采用何种技术。因此,企业根据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选择产业和技术的前提是价格体系能反映经济体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也就是要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有效的市场”的重要性在于,引导企业按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和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同类产品中,成本才会最低,才会最有竞争力,企业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整个经济才可以创造最大资本积累,使得比较优势从劳动或自然资源密集逐渐向资本密集提升,为现有产业、技术升级到资本更为密集、附加价值更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提供物质基础。政府应该发挥因势利导作用。政府的作用是解决企业之间的外部性、公共产品等协调问题。具体而言,一是选择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所谓潜在比较优势,是指企业选择的技术符合了区域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但由于缺少相应的软硬基础设施,交易成本过高,而政府一旦采取措施取消或降低了这些交易成本,企业就可以在市场中生存下去。二是总有一些企业处在创新前沿,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而一旦创新完成在不容易通过垄断获得垄断利润的情况下,无法收回创新投入,为对这种“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提供创新激励,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三是一个现有产业若是因为禀赋结构变化而失掉了比较优势,政府应该帮助这个产业中的企业转型、转移或退出。根据潜在比较优势,新结构经济学把中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分成追赶型、领先型、退出型、弯道超车型、国防安全五大类。分析不同产业,利用两轨六步法分别应用不同的产业政策。第一轨,甄别什么是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第二轨,根据这个产业中企业降低交易费用的需要,因势利导,改善软硬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其具体过程如下:对于追赶型产业,可以在资金融通和外汇获取上支持所在地的合适企业到海外并购同类产业中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或者支持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直接利用国外的高端人才来推动技术创新。领先型产业,其产品和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或已接近国际最高水平,必须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需要政府出资支持领先型产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所需的基础科研。退出型产业,不符合我国比较优势,可以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过剩的产能。战略型产业,它不能完全依靠市场,需要有政府的保护才能发展起来,但要避免要素价格的人为扭曲,由政府的`财政直接拨款来支持其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并以政府采购和推广到其他国家的方式来支持其产品的生产。

三、新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优化举措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肩负重要使命。要想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高质量发展,产业政策必须进一步优化完善。

1.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构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要靠市场,也要靠政府。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的主张,产业政策工具的目标是打造“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二者共同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具体来说,一是构建有效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取消可能影响反映资源真实相对价格的一切政策,最大限度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服务等要素在全国甚至国际范围内自由流动、渗透兼容,避免对重要生产要素价格的人为干预和扭曲,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二是将政府作用限制在“有为”区间。新结构经济认为有为政府的有为就是除去“不作为”与“乱为”之后剩下的补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言,因为行业特殊性政府既不能“无为而治”,也不能“越俎代庖”,因政策不当而“乱为”。政府的作用限定为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公共产品和外部性问题,产业政策不要产生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直接干预,对行业中第一个而非所有技术研发者进行鼓励支持,其余问题交给市场解决,让企业家有最好的激励机制。三是协调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两者是不同的目标,两者都重要,有效的市场只能解决效率问题而不解决公平问题,有为政府可以促进公平却缺少有效率的激励机制,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关系。一句话,市场有效以政府有为为前提,政府有为以市场有效为依归。

2.根据产业发展状况相机抉择,协调好选择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关键是对选择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进行有效组合。根据新结构经济学,产业政策应鼓励企业选择与区域资源禀赋相符合的技术组织生产,这其中选择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具体来说,第一在空间范围上,全国范围内的政策应以功能性政策为主,产业政策的支持重点从特定产业发展转向产业发展的环境营造和提供公共服务;区域性政策要选择性和功能性相结合,选择性政策要紧密结合区域资源要素禀赋实际情况,提供具体分行业的指导性政策,重点支持关键少数“吃螃蟹”的企业,功能性政策则注重改善营商环境,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在时间维度上,在产业发展初期注重选择性政策,重点支持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促进自主创新技术的开发和扩散;在产业发展中期选择性政策和功能性政策并用,以促进技术商业化、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在产业发展有了一定规模以后,应以功能性政策为主,由特惠式产业扶持向普惠式维护竞争、激励自主创新转变,鼓励转型升级。三是在技术层面上,选择性政策应以支持涉及国家安全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高端前沿技术为主,而功能性政策则更适合产业中的一般技术和大部分企业。

3.根据新时代发展要求,注重产业政策与国家战略相匹配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着力点是加强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作为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影响的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策也要因时而变,不断融入到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中。一是产业政策目标要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吻合。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转向创新驱动,这就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也要从注重激励要素投入、扩大规模转向以鼓励增加技术、知识、人力资本投入为重心。二是产业政策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求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产业发展开始向新常态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火如荼。面对我国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需要梳理、清理以及评估有关扶持政策,对其实施成效,尤其是政策影响下的结构性变化进行综合评估,实现产业政策由供给型产业政策为主向供需结合型转变。三是产业政策要贯彻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国防意义,国防科技工业中也有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军民融合成为国家战略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要从以往“以民为主”向“军民结合”转变,力求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四是产业政策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对国内经济、世界经济及世界政治有重要影响,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平台,要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借助产业政策帮助企业与沿线国家深层次合作,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布局、联动升级。

参考文献:

[1]周城雄,李美桂,林慧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政策工具、功能到政策评估》,《科学学研究》2017年第3期。

[2]韩超,肖兴志,李姝:《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企业绩效:不同政策与作用路径是否存在影响差异?》,《财经研究》2017年第1期。

经济学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优化论文 篇2

1“双反”措施与WTO规则

国际贸易救济措施主要是指进口国对国际贸易过程中出现某种特殊情势并对本国国内产业产生不利影响时实施的矫正或补救措施。反倾销措施和反补贴措施是各国为了保护国内产业经济安全和国内企业利益所广泛采取的主要国际贸易救济措施, 二者合并使用通常简称为“双反”措施。“双反”措施本身是WTO规则所允许的, 其存在是为了纠正贸易扭曲现象, 而其滥用构成的“双重救济”恰恰又造成了新的贸易扭曲, 形成了新的非关税壁垒。作为贸易救济方式的“双反”措施, 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欧美等国家实现新贸易保护主义目的的工具, 变为非关税壁垒的一种新形式。

从理论上讲, “双反”措施是违背国际贸易基本游戏规则的;但是, 在实践中, 一国如果频繁采用, 那么贸易对手国也可以对等应对, 这反映出一种贸易关系的对等平衡。即使一项贸易救济措施在WTO体制框架下有法律依据, 也并不必然意味着该种救济措施实施的过程和结果符合WTO的相关规则。因此, 在WTO内对一项措施的合法性或者合规性检验, 除了需要考察发起该措施的法律依据之外, 还应对该措施实施的过程和结果是否合法或合规予以审查, 这也已经被历来WTO争端解决机制专家组和上诉机构的裁决所证实。

一般而言, 如果出口成员方政府提供的是符合WTO《补贴与反补贴协定》中规定的不可诉补贴, 同时出口企业又存在与该补贴无关的倾销行为, 那么进口成员方政府就只能适用反倾销措施, 而不能适用反补贴措施;如果出口成员方政府提供的是WTO《补贴与反补贴协定》中规定的禁止性补贴或可诉性补贴, 同时出口企业还存在与补贴无关的倾销行为, 那么进口成员方政府就可以对此同一进口产品适用“双反”措施的。根据WTO的相关规则, “双反”措施能否合并适用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适当情形下, 进口成员方可以对出口成员方的同一产品合并适用双反措施, 合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 但合并征税不得构成双重救济。在存在不对等的国际贸易中, 一方如果长期享有来自政府的补贴或者出口退税等获得的比较优势, 则贸易伙伴的另一方势必丧失其合理利益 (或者损害了其合理利益) , 因此遭受损失或者侵害的一方会运用WTO相关规则及其国内贸易法案维护自身产业的合理利益和诉求。由政府扶持的国内相关产业, 需要了解国际贸易的通用规则, 熟悉不同产业演变的趋势, 出口产品补贴采取的方式要符合不可申诉补贴的范畴、而不能触及可申诉补贴的贸易“雷区”, 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贸易摩擦, 切实保障出口贸易产品获得最终的国际竞争力。

2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滑铁卢”——光伏产业遭遇“双反”措施

2.1 中国光伏产业产能膨胀和市场自身调节

2011年全球多晶硅产能40万吨, 实际产量24万吨, 其中中国8.4万吨, 产能严重过剩;2011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60GW, 实际产量30GW, 中国21GW, 产能也严重过剩。中国光伏生产企业的前15家产量占全世界市场需求的70%。而在欧盟和美国对“双反”要求调查的企业, 中国就有73家[1]。这种过剩产能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和中国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盲目扩张紧密相关的。

从2007年到2012年连续6年, 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了86.6%, 系统价格下降了83.3%, 光伏电价下降了76.2%。由于中国光伏组件售价迅速下降, 到2012年6月已低于0.5欧元, 光伏上网电价在欧洲已达到平价, 意味着合理光伏发电成本已低于了电网电价[2]。国内光伏企业并没有充分重视外部需求变化可能带来的冲击, 同时缺乏行之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应对机制, 那么遭遇贸易对手国家的保护措施制裁就在所难免了。

2.2“双反”措施诱因下戳破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泡沫”

2011年, 欧债危机深度恶化, 包括德国、意大利等国, 光伏装机量的增长率从2010年的129%降到了71%。从2004年到2011年, 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比例都维持在80%~90%以上, 这说明中国光伏产品过度依赖海外市场, 而欧美国家光伏发电年增长率快速下降就把产能需求大于供给的矛盾暴露出来[3]。这种变化在2008年全球国际金融危机和随后的欧债危机中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外部市场需求骤降和国内出口产能急剧扩张形成强烈反差, 给贸易对手采用“双反”措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光伏企业盲目扩张造成企业利润大幅下滑, 超低价竞争是产能严重过剩的一个必然结果。一旦国外市场出现风吹草动, 国内晶硅制造业就会出现大量产品积压、资金链断裂, 不利于中国国内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创建于2005年、2007年6月1日美国纽交所上市、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头羊赛维在2008年鼎盛时期实现多晶硅片产能1000兆瓦, 成为世界第一个实际产能进入吉瓦俱乐部的光伏企业, 当年赛维年销售收入达128亿元, 麾下员工有7000余人。而2012年赛维LDK的财报显示, 第二季度其净亏损2.54亿美元, 相比于2011年同期增加1.65亿美元, 同比扩大186%。截至2012年第二季度末, 赛维LDK总资产64亿美元, 总负债59.54亿美元, 负债率为93%, 相比于上季度增长4%。目前赛维的负债总额248.93亿元, 短期负债为200.9亿元。2011年底, 赛维的负债总额为302.30亿元[4]。此外, 英利、尚德、天合、阿特斯等其他国内光伏龙头企业2011年在其相关产品上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或者利润剧减。可见, 政府的过度扶持和监管缺位是造成国内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重要推动因素, 因此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要紧紧与该产业的发展阶段和资源合理配置相吻合, 切勿揠苗助长。

2010年, 光伏产业毛利率还在30%左右, 到2011年就降到10%以下了, 而这个行业企业毛利率若达不到10%则已难以实现盈利;到2012年上半年, 海外上市中国光伏产业股中, 毛利率低至1%以下者已经比比皆是, 有的甚至为负数。从已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财报来看, 66家光伏上市企业净利润降幅普遍超过50%, 毛利率均低于10%, 10余家光伏上市公司亏损[5]。可见,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在国外“双反”措施进逼诱因下从巅峰跌入谷底, 对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优化的前瞻路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3 美国“双反”新规折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动态递进演变

2012年, 美国参众两院又通过了关于对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适用1930年关税法的反补贴税条款及相关问题的关税法修正案, 并由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该修正案已正式成为法律而予以实施。该法案可以溯及2006年11月20日起所有对中国的反补贴调查, 同时美国商务部在行政程序上也对涉及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倾销调查中倾销幅度的计算方法颁布了几个相关的行政规章。自2006年11月20日美国对中国铜版纸发起首例“双反”合并调查以来, 截至2012年3月, 共发起了31个案件。其中24个案件中对中国产品同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 以阻止中国商品出口到美国[6]。

美国作为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和全球化的受益者, 频繁出台贸易保护措施, 是对其他贸易伙伴国启动“双反”调查最多的国家。截至2012年11月6日, 美国共有282项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 涉及全球36个国家的120多种产品, 其中约有41%是针对中国, 包括消费品、钢铁产品、农产品、海鲜和化学品等多个类别[7]。只要危害或将要危害进口国竞争力的产品, 就可以将出口国产品列入“双反”产品调查和征收的范围。中国遭受“双反”调查的产品范围逐渐扩大, 从以前的低附加值产品 (轻工和化工等相关产品遭受调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逐渐转向高附加值的产品 (标准钢管、无缝钢管、油井管及轮胎等) 。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中国目前出口产品应对WTO相关规则方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并未站在战略高度来审视这一现象的存在。

168 2013年1月www.chinabt.net

然而, 国际贸易存在的这种现实不平衡状况还可以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开放程度中深入探讨, 即中国在其具有优势产品的出口贸易没有采取限制措施。相反, 美国则在其具有优势产品的出口贸易上限制向中国的出口, 其结果是两国都无法充分地利用对方的市场进行优化配置资源, 导致两国贸易失衡和贸易摩擦的增加和升级。因此, 中美两国之间需要审慎对待这样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议题, 最终的结果对双方的贸易深度和广度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美国“双反”的示范效应势必会在其他国家对华产品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 增加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和难度, 也加大了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贸易摩擦的可能性。

4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对“双反”贸易救济优化发展的对策

近年来, 随着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地位的迅速提高和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 欧美等国家为实现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 对中国频繁地实施了“双反”措施, 在客观上减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 阻碍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双反”调查正在成为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经常采用的手段, 中国要积极应对和合理回击, 相应地采取对等手段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企业的正当利益, 注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把握机遇寻求贸易关系的平衡。

4.1 宏观层面的国际对策

中美贸易平衡实际上居于全球贸易均衡的核心地位, 只有从互补共赢的战略角度把握中美贸易平衡, 才有助于缓解和化解所有贸易对手之间的贸易摩擦。首先, 从中美两国贸易模式的基本性质来看, 两国之间是互补和互惠互利的。从贸易的演变格局来看, 中国在货物贸易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而美国则在服务贸易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从货物贸易的内部结构来看, 中国在服装类、鞋类、家用电子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美国则在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 两国之间通过相互利用市场和优化资源配置而从贸易中实现双赢。其次, 要统揽全局对待两国协调的空间与诚意。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两国经济在发展阶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两国之间因明显不同的要素禀赋结构而具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 因此双方贸易协调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最后, 在国际政治上, 中美两国具有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 共同发展的意愿十分明显和强烈, 因小失大是没有战略前瞻视角, 这是与互惠双赢的共同理念背道而驰的。有效处理中美之间的分歧与贸易摩擦, 也有助于打通中欧之间的政治壁垒和贸易保护, 这对于全球贸易均衡无疑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4.2 微观层面的国内对策

第一, 要注重技术创新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持续地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技术储备。光伏产业由盛及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自身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改变“两头在外”的畸形产业结构。一方面, 国内企业未能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只是充当了海外廉价组件的生产商和代工商。例如, 目前多晶硅产业提纯的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七大厂商 (包括美国的Hemlock和MEMC、挪威的REC、德国的Wacker、日本的Tokuyama、Mitsubishi Material和Sumitomo Titanium等公司) 手中, 它们因垄断了全球多晶硅原料的供应而获得了太阳能产业极为丰厚的超额利润。另一方面, 国内大多数光伏设备需高价被动从国外进口, 无形增加国内光伏下游市场的研究开发成本[8]。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光伏产业也应加速蜕变, 不仅要摆脱过去那种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少、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发展模式, 同时还要遏制新兴产业的产能盲目扩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和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和不可或缺。

第二, 加强产业规划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合理布局, 构建战略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有机协调, 提升国家综合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多晶硅等光伏产品已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 有关政府和企业要合理规划投资, 针对多元化的光伏市场需求开发相关的差异化产品,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避免产品同质化和行业内部恶性竞争。要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之间形成有效衔接, 这种产业之间的反馈回补机制有利于提高整体产业的综合效能。通过不断整合现有资源, 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 不断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以光伏太阳能、风电装备为主的新能源产业, 以石化新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 以船舶、铸件等重大装备制造为主的现代机械制造产业, 以服务外包、化学创制新药、中药制药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 以集成电路封装、光通信器件、多层线路板、RFID技术应用为主的电子信息和传感网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多点带动和多维驱动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一定要充分有效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整合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 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推进中国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综合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第三, 要妥善处理和积极应对“双反”措施等各种形式的国际贸易救济。经济全球化促使国际金融市场、产业分工和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发生作用, 中国在为全球市场提供质优价廉产品的同时, 有效降低了各国光伏产业的建设成本和应用成本, 也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对于欧美等国家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 政府、相关企业和行业中介组织都要充分做好积极应诉准备, 对外增信释疑, 共同维护产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中国对自美国进口的取向性硅电钢实行“双反”调查, 就是对国内市场的合理保护和对公平市场环境的维护, 是一种积极应对的姿态和策略, 同样也会给予贸易对手滥用国际贸易救济措施的有效防御和回击。从长期来看, 欧美针对中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壁垒将继续存在, 特别是在技术贸易壁垒方面将更加苛刻。与此同时, 随着智能电网等相关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配套政策的推出和有效落实, 中国光伏需求未来将有极大的提升和增长空间。同时, 强化本国政府和行业协会组织在保护和支持国内产业、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方面重要的协调和管理作用, 切实建立反倾销预警系统, 及时监控国外产品的进口以及通报国外反倾销动态, 提高国内企业联合应对“双反”措施的能力。

第四, 运用WTO相关规则维护自身正当的合法权益。首先, 要善于运用原产地规则合理规避“双反”救济。美国法律规定, 如果输美组件所使用的电池片原产地为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 则将不被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9]。据了解, 欧盟成员国意大利和希腊的法律规定, 如果光伏发电项目的主要零部件原产于欧盟国家或欧洲经济区国家, 该项目生产的电力即可获得一定金额或比例的上网电价补贴。以意大利为例, 2010年中国光伏电池片和组件对意出口额为48亿美元。2011年意方出台上述补贴措施, 当年中国相关光伏产品出口额降至38.8亿美元;2012年前9个月对意出口额仅为7.6亿美元, 同比下降78.8%[10]。欧盟部分成员国使用的上述补贴措施违反了WTO关于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其实质构成了WTO规则中禁止使用的进口替代补贴, 已经严重影响中国光伏产品的正常出口, 损害了中国作为WTO成员正当的合法权益, 因此中国政府有权利、也有责任为本国光伏企业争取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国商务部决定自2012年11月1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双反”调查, 并将本案与2012年7月20日商务部已发起的对原产于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反倾销调查及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反补贴调查进行合并调查。其次, 中国政府应该适时将有关争议提交WTO争端解决机制, 既可以防止一些成员方滥用WTO相关含义模糊的条款来侵犯本国企业的利益, 又可以进一步促进WTO规则和各成员方关于反倾销反补贴立法的完善, 从而避免“双反”措施成为一种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由于起诉国采用非市场经济方法计算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 非市场经济方法的使用使得起诉国在对中国产品的“双反”措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双重救济, 这种做法有违WTO的基本准则, 严重背离了贸易救济的公平理念, 也与贸易救济旨在抵消其国内产业遭受的损害的目标相冲突。

参考文献

[1][2][3]何静新, 李禾.光伏产业如何应对“双反”寒流?[N].科技日报, 2012-11-1 (第006版) .

[4]熊学慧.江西新余“救赎”危局[N].中国经营报, 2013-1-7 (第T15版) .

[5]梅新育.谁将是“太阳能战争”的赢家[EB/OL].中国经济报告, 2012-11-07, 转自中国太阳能发电网http://www.solarpwr.cn/bencandy.php?fid=61&id=9647.

[6]王春蕊.美国“双反”出新规[J].中国海关, 2012 (9) .

[7]王宗凯, 阳建.美国对中国等7国冰冻温水虾发起反补贴调查[EB/OL].新华网, 2013-01-19, 转自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30119/113714340054.shtml.

[8]宋亮.光伏业须自力更生应对欧美“双反”[N].中国能源报, 2012-10-15 (第002版) .

[9]马芸菲.美光伏“双反”终裁出炉, 中国光伏深受贸易保护主义之害[N].中国经济导报, 2012-10-13 (第B02版) .

深圳: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稳经济 篇3

GDP贡献率已达35%

深圳于2009年开始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三大产业,并出台相应的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2011年,深圳市政府又确定了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年,深圳市政府新增节能环保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得深圳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升至7个。与此同时,2013年至今,深圳又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

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10月下发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首次提出了要实现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的跨越。

然而,从速度向质量转变,可能在短期内出现GDP增速下滑的问题,给政府带来执政压力。

对此,深圳市市长许勤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面对新的竞争形势,深圳已处在新的拐点上。过去那种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一种更有效益、更高质量的发展。为了让深圳在今后的竞争中继续保持优势,必须进行调整,很多产业需要放弃,“作为市长,GDP增速只要能确保在6%以上,我就能承受(这个调整带来的压力)”。

事实证明,虽然速度向质量转变,可能短期内产生经济下行风险,但处理得当,经济增速仍可保证。深圳市政府提出“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的2010年,深圳的GDP增速为12%。开始转型后,2011年至2013年,深圳GDP增速都保持在10%的水平;2014年GDP增速为8.8%,2015年前三季度GDP增速8.7%。

经过多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持续走高。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645.33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五年年均增长20%以上。

根据《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6)》,“十二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增加值增速将是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两倍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

新产业带来新机遇

按照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统计,在深圳市整体外贸下滑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出口保持逆势增长。深圳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前11个月,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出口1.4万亿元,增长3.4%,占同期深圳市进出口总值的59.1%,比重较2014年提升5.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366.5亿元,增长2%,占同期深圳市出口总值的44.4%。

深圳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深圳外贸增速同比下降,但大型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相关产业成为了新亮点,而这些变化和亮点有可能就是今后深圳继续保持外贸高速增长的关键点所在。

该负责人说,通过对民营企业和龙头企业的进出口数据进行再深入分析,可以看出电子通讯、装备制造的高新技术优势才是上述企业逆势增长的最大原因。例如从大型龙头企业的进出口数据中可以看出,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华为、中兴通讯、联想等3家企业进出口增速明显高于作为其他代工装配企业,说明了核心科技力量的推动作用之大。

从深圳的经济整体看,在创新驱动推动下,华为、中兴、TCL、大疆等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借助“一带一路”拓展国际市场,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外贸增长的信心支撑。

经济转型要耐得住寂寞

深圳近年来的经济表现得益于布局新兴产业、加大研发投入、扶持创新创业,从而率先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在深圳政府官员看来,经济转型需要敢于投入,并“耐得住寂寞”。

为实现质量发展,在本身拥有华为、中兴、迈瑞、研祥、大族激光等一系列高科技企业的情况下,深圳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引入华大基因、光启等高科技企业,并大力扶持创新创业。连续三年举办制汇节(Maker Faire),引入国际微观装配实验室(Fab Lab),吸引和成就了很多创新创业团队,例如火爆全球市场的无人机厂商大疆。

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吴优认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实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这三化。“深圳对此的意识和行动是比较超前的。最先进入新常态,最先有所意识,有所动作。从政府层面到企业层面乃至全社会层面,意志与意识都统一了。归根结底就是以创新为最主要的动力或者牵引力,以创新发展带动其他发展。”

数据显示,201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640亿元以上,是五年前的2.3倍,占GDP比重约达4.02%,占比相当于世界第二的韩国水平。2015年上半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305亿元,增长17.8%,占GDP比重超4%。

吴优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他说:“政府有意识地超前布局、超前引导创新,各个产业、企业、相关单位的研发活动,使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各种各样的产业规划,各个层次的支持政策,含金量也都很高。”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陆健告诉记者,政府对整个创新的架构、顶层设计形成了大量细致的文件。与创新驱动有关的要素,都以条例、规章固化下来。条例,以立法层面推进;规章,以市委市政府决定推进;措施,以政府的规范性文件、规划落实。

在陆健看来,深圳创新创业效果显著不仅源于制度设计,更重要的是,“耐得住寂寞”,能够处理好长短期利益。

在财政支持上,深圳每年统筹3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每年统筹15亿元选择基础较好并具备优势的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生命健康、军工产业以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等领域,作为深圳重点培育发展的未来产业。

“科技解决的问题都是远期的,当期一般是产业问题。深圳基本上都是通过技术问题的解决,推动产业的发展,而不是简单重复购置生产线。当前投入到科技里面看不到产出,而政府敢于投入到看不见、下一任领导才能收到回报的领域,是需要有远见、耐得住寂寞的。”陆健说。

相关链接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成效喜人

深圳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取得成效:近三年其产品进出口中,出口比重保持在50%左右。其中:

航天航空技术产品出口增速逐年加快,增幅从2013年的17.1%提升至2014年的67.3%,2015年前11个月更是猛增97.7%。

2014年生物技术产品出口改变了2013年的降势,转而增长1.3倍,2015年前11个月达到2068万元,仍保持94.7%的迅猛增势。

经济学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优化论文 篇4

主导:本身成长性搞有高创新率,对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有关键性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

支柱:总产出中占比较大的产业。

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新兴产业又称朝阳产业,(按产业发展趋势进行的产业分类)

高技术产业(按技术先进程度进行的产业分类)

课本:新兴产业不断取代传统产业,并成为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原因是科学发展、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加快了工业结构的变换过程,使得新兴产业出现的间隔比以前大卫缩短。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差异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都具有技术密集、创新驱动的特点,但两者在产业的性质、内涵、范围、目标和发展阶段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超出传统产业、具有全新经济形态的产业群;而高新技术产业则是在传统产业经济形态下的技术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新能源为动力,以新材料为原料,使用智能技术或生物技术的产业

1.1 产业性质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它的生态性。二是循环性。三是智能性。(自动化)四是福利性(产量最大化,福利最大化)

1.2 产业发展的阶段不同(刚刚兴起而且发展速度很快的产业,目前技术水平还较低,产业规模还较小,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形成或成长阶段)(传统高新技术产业大都已进入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或快速成长期。

1.3 产业范围和领域不同

五大类高新技术产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六大准则

国家意志准则、市场需求准则、技术自主准则、产业关联准则、就业带动准则和资源环境准则

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相对较少,已演变为一个研发活动较少的加工制造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节能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报告 篇5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支撑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引领创新驱动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任务和大事来抓,要重点培育形成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产业以及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突破十万亿规模的五大产业。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导力量,既能创造新供给、提供新服务,又能培育新消费、满足新需求,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补短板”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环境,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新兴产业供给和需求的`有效衔接。

经济学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优化论文 篇6

一、税收方面:

1、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激励政策。认真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技术转让税收优惠政策等。

2、帮助企业加快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并兑现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3、在享受我市税费“二免六减半”政策同时,第3年至第8年,市政府按企业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由市政府再返还10%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

二、用地方面:

1、对符合条件的公益性基础类新兴产业用地,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

2、对符合“低碳环保、集约用地”要求的新兴产业工业项目优先供地,按政策享受低价优惠,即在我市确定用地价格基础上再优惠10%。

3、土地出让金一次性缴纳有困难的企业可按合同约定,采取分期付款,分期缴纳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特殊项目可以约定在两年内全部缴清,但首次缴纳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的50%。

注: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认定由市发改部门牵头,会同市商务、经信、环保、科技等部门进行审核,报市政府认定。

经济学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优化论文 篇7

1 文献综述

自从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提出以来, 国内学者们便对其相关领域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林学军[1] (2012) 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某一区域有着重要影响、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各地区在进行产业选择时应该考虑其空间特征、经济水平、产业基础、资源供给和所处产业化阶段等要素;李桢等[2] (2012) 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科技发展和市场需要, 其形成和发展有特定的规律, 需要完善的产业及技术作为基础;陈文俊等[3] (2013) 从R&D投入的视角探讨如何甄选和发现先导性战略性产业;韩霞等[4] (2014) 认为后发国家应以实现技术追赶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来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 学者们的研究范围涵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性质、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方式、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等, 但其发展的最终目标还是在如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上。而目前的相关文献很少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匹配度的计量分析。鉴于此, 本文构建了耦合模型, 对二者的相互作用及耦合效应进行分析。

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测度

2.1 耦合评价模型的构建[5]

物理学中, 通常用耦合这一术语来描述多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而彼此制约的现象, 而耦合度则是用来测算耦合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序参量之间协同作用的强弱程度的指标。本文借鉴该理论, 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度这一指标, 以此定量描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这两个序参量利用各自的耦合要素而相互影响的水平。

2.1.1 建立功效函数

在本文的分析研究中, 我们假设变量Ui (i=1, 2) 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系统的综合序参量, xij表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Uij的指标值, 系统趋于稳定临界点时, 各个序参量的上限值、下限值用αij, βij表示, 则功效函数如下 (1) 式表示:

上式中, x'ij为变量对xij系统功效的大小, 取值在[0, 1]之间, 且越接近于1, 说明其对系统的贡献越大。

2.1.2 建立耦合度函数

在实践中通常利用集成方法 (几何平均法或线性加权平均法) 来计算各子系统对总系统有序度的贡献, 见式 (2) :

利用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原理, 本文建立了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系统模型, 用C表示二者的耦合关联度, 公式如式 (3) 所示:

其中耦合度值C处于0与1之间, C值越大, 说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协调程度越高, 反之则越低。

2.1.3 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

由于每个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往往存在交织、变化和非平衡的特点, 因此存在虽然两个子系统综合序参量U1和U2的得分都比较低, 但它们之间的耦合度水平却比两者得分不一致时高的情况。为此, 我们需要进一步构造出既可以反映二者交互耦合程度的模型, 同时还能有效地测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水平和对系统有序度贡献大小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为达到上述要求, 借鉴有关学者的研究, 本文采用耦合协调度来测算“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程度, 计算公式见式 (4) :

其中, c表示耦合度, D表示耦合协调度, T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 反映二者的总体协同效应水平, T=au1+bu2, 且a+b=1, a、b分别代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系数, 本文为分析两者相互影响的程度, 各取0.5;φ表示系统的调节系数, 通常取φ=0.5。

2.1.4 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借鉴廖重斌等[7]人相关研究成果,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参见表1。

2.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测算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水平, 本文按照指标筛选时要考虑其系统性、代表性、条理性和可实践性等特点的基础上, 构造了能够综合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具体见表2。为得到表中每个指标的权重, 本文采取主、客观相结合的办法, 先由聘请的10位专家使用德尔菲法来确定每个一级指标权重, 而后对与其相应的二级指标权重则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来获取。具体过程为: (1) 采用功效函数标准化处理相关指标, 将其转换成在0与1之间的标准数值; (2) 利用SPSS17.0软件包对每一个一级指标下对应的二级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选取第一主成分的系数通过单位化处理得到相应指标的权重 (见表2) 。

2.3 实证分析

2.3.1 样本及基础数据选取

将2012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所提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2008年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所提到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 二者所包含的内容大致相似,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期发展为基础, 同时基于数据获取的可能性, 笔者以高技术产业来代替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以2012年31个省 (市、自治区) 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指标为样本空间, 表示各省 (市、自治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标, 相关数据源于科技部网站及相关统计年鉴,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相关数据则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2.3.2 实证结果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彼此促进的作用并不是完全对称的, 更直观地说,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健康发展一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但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更多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是唯一的动力, 因而, 在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对系统整体协同贡献参数a和b的值时, 赋予a=0.6, b=0.4。并且, 在指标权重设计时, 10名专家的反馈结果支持了这一建议, 因此, T=0.6u1+0.4u2, 将相关数据代入模型进行计算, 结果如表3所示。

2.3.3 结果分析

从上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序参量U1和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序参量U2的得分情况及它们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数值来看, 我们得到如下的结果: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发展”总体上耦合协调程度不高, 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耦合协调度在各省区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别, 按照从高到低的次序对各地区的耦合强度进行详细划分后, 可将全国31个省区划分为4类:第一类为协调发展程度处于良好状态 (大于0.8) 的地区, 包括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山东、浙江, 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子系统的发展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 且二者的协调水平也高, D值平均为0.8574;第二类为天津、福建、湖北, D值都在0.60以上;第三类为河北、辽宁、广西、海南、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湖南、四川等十省市, D值介于0.50~0.59之间, 处于勉强协调状态, 占比为32%, 说明我国省区有很大的比例耦合协调程度还比较低;而剩余省市则为第四类, D值得分平均只有0.3100, 处于轻度失调状态, 其中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宁夏则为严重失调情况。

(2) 从综合序参量的数值对比来看, “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呈现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 在所研究的31个省份中, 有22个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序参量数值小于区域经济, 所占比重达到了71%。这说明两者协调发展的速度并不同步,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短板效应限制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关联带动作用;而区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却能够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3) 从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看, 现阶段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表现为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不断下降的趋势, 东部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高于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由此可以说明耦合协调度的这种空间布局情况与现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转化升级梯度是相对应的。

3 结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 当二者匹配时, 则产生的耦合效应能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拉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反之, 则会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本文中, 我们构造了耦合度和耦合持续发展度模型, 通过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在我国不同区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总的来看, 除少数几个发达省份之外, 大部分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落后于区域经济, 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还处于中低程度, 这会直接影响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因而, 当前的重点是要及时制定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配套的产业规划, 以实现其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2) 本文采用了耦合协调度这一指标来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协同作用的水平, 它能够有效地反映出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 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效应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需要对其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以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多层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实证研究中所构造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虽然简单, 但却使用了多指标指数来进行分析, 能够综合地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规模、速度、效益、科技投入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因而具有使用简单却又内涵系统的特点。它可以有效地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不同区域的横向比较或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纵向比较, 测度区域经济发展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作用和机制。由于数据资料的限制, 本文只进行了省级区域的横向分析, 而没有纵向分析长期的动态变化, 且选择的指标亦需进一步完善和修改, 在今后的研究中对这些问题都需进行更加深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 .林学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形成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2, (2) :26~34

[2] .陈文俊, 贺正楚, 吴艳.基于R&D指标的先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现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3, 34 (1) :107~111

[3] .韩霞, 朱克实.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分析[J].经济问题, 2014, (3) :1~5

[4] .李桢, 刘名远.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支撑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12, (2) :5~9

[5] .熊勇清, 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10, (10) :38~44

[6] .惠树鹏.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效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11, (11) :91~95

经济学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优化论文 篇8

在“第一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开幕前夕,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丁文武在接受《计算机世界》独家专访时,也详细地解读了推动战略性新兴领域发展下一步的工作规划。以下内容根据采访整理。

一、贯彻落实有关规划

按照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电子信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实施工作,组织实施好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集成应用(太阳能光伏)、信息惠民(数字家庭)、物联网和云计算等行业领域重大工程。继续落实《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研究提出重点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

研究提出加快我国集成电路发展的推进计划和政策措施,同时研究制定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及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LED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三、继续做好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加快“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项目协调,督导技术改造中央资金重点项目按计划实施。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平板显示创新发展专项组织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与考核。会同工信部相关司局,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和集成电路产业研发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围绕产业重点领域加强配套产业链建设。组织实施信息技术产用合作专项,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采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产品和系统。

四、多途径开拓内需市场,增强内生增长动力

在实施平板电视、台式计算机、LED灯节能补贴政策基础上扩大补贴产品品种,争取将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产品纳入补贴范围。推进实施太阳能光伏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政策,研究离网光伏系统的应用方案。研究推进家电下乡延续政策。加快推动4号文细则出台,落实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充分利用国内信息化、城镇化建设机遇,大力挖掘电子信息产品的行业应用市场,不断满足城乡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五、加强重点领域配套产业链建设

加强TD-LTE产业链建设。针对当前产业链发展的薄弱环节,一是重点加强对TD-LTE多模多频终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促进国产TD-LTE芯片在移动智能终端中的应用。二是支持TD-LTE多模多频测试平台建设,提高行业支撑机构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三是加强TD-LTE专利策略的研究,防御和应对TD-LTE阶段专利纠纷问题。

引导和支持彩电整机企业与芯片企业加强合作。支持整机企业联合芯片厂商共同开发智能电视核心芯片,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整机企业向背光、模组、面板等上游领域延伸,着力推动彩电业完善从芯片、器件、软件、整机、系统到应用的产业生态环境,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六、大力推动自主标准和创新产品推广应用

推进国产设备和系统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一是引导芯片企业、金融机具生产企业、检测机构、应用单位加强合作。二是积极推进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国产信息设备和系统在银行的应用。

推动北斗导航系统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一是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引导产业发展。二是促进北斗在重要行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推广。三是加强北斗民用应用的产业链建设。

推进AVS+标准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继续推动产业部门与应用部门的联合与合作,积极开展有线电视一体机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推动制造业与广电运营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支持AVS+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AVS+相关产品的测试验证系统的研发,推动尽快完善AVS+产业链。

推动自主技术和产品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加强产用互动,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加快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多渠道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继续推进离散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流程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七、组织实施整机价值链提升、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和重点应用电子产品三大重点工程

根据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提出三大重点工程,明确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主要突破方向,以及需要政府着力推动的重大事项,以强化国家意志,突出体现政府的引导力和推动力。

1、整机价值链提升工程。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品牌建设来提升整机产品价值链,包括计算机、通信设备、数字视听等整机行业。

2、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工程。主要目的在于形成结构优化、配套完整的基础电子产业体系,包括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新型平板显示、LED、太阳能光伏等基础电子行业。

3、重点应用电子产品工程。主要目的在于针对一批量大面广、带动性强的应用电子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努力实现产业化,形成新的增长点,包括工业控制、机床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电力电子等应用电子行业。

经济学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优化论文 篇9

第十五届高交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会在深圳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3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保持年均15%以上增长,正逐渐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报告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共同主办,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经济导报社共同承办。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市长许勤、副市长陈彪、国家信息协会会长卢时彻出席会议。

周济、张晓强、张来武、杨学山分别在报告会上致辞。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副司长张卫华介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工作的进展情况。李国杰、卢秉恒等9位院士专家分别就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情况做了专题报告。会上,还进行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4)》发布仪式和《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2014年首发式。

张晓强表示,要进一步营造产业创新发展的更好环境,激励各类企业投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信息惠民、生物育种、新材料升级换代等重大工程,聚焦优势产业方向,加快构建具有创新发展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张来武介绍,科技部在生物、信息、海洋等基础性、前沿性领域超前部署了一大批科技项目,突破了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发挥了科技创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杨学山指出,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发布了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实施了“宽带中国”、碳纤维、传感器及智能仪器仪表等专项行动,发布了电动汽车、IPTV等一批行业标准,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

周济在讲话中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是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制高点的关键,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据张卫华介绍,国家统计局正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抓紧研究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体系,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试行)》,目前正在抓紧开展试统计,争取尽快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数据。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认为,“十二五”后期和“十三五”期间,我国需要加强大数据、智慧城市、新兴网络、智能人机交互、新兴软件、认识计算等领域的科技布局,并提出“并联式”发展的思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介绍了先进钢铁、高端轻质合金、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先进结构材料的发展现状、趋势、重点、存在问题。彭苏萍院士系统介绍了煤炭、页岩气、智能电网、核电、光伏等能源新技术的发展情况,并提出了多能源体系平衡的思考。

经济学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优化论文 篇10

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下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明确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及支持方式等。

根据办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是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创新发展、重大应用示范以及区域集聚发展等工作的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主要包括:支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技术创新平台;支持区域集聚发展;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相关要求,以及行业或产业发展需要确定的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作。

对于资金支持方式,办法指出,专项资金一般采取拨款补助、参股创业投资基金等支持方式,并根据国际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进行适当调整。

经济学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优化论文 篇11

低碳经济主要就是指利用较少的资源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避免对环境污染的同时也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目前全球气候变暖, 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 湖南省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遵循未来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使之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从而改进和完善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湖南省于2010 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明确了湖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体包括生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节能环保和先进装备制造业。而且这些新兴产业在经过近些年的发展, 已经实现了较快增长, 结构和规模都在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 并对全省经济起到了引领带动作用。

2.1 企业数量呈现增长趋势

据相关数据统计, 2014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为3097家, 与2013 年相比, 增加了532 家, 而与2011 年相比, 且呈现出了成倍的增长趋势。其中, 较大规模的工业企业达到了2130 家, 所占比例超过了50%。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305 家, 占到近10%。在地区分布上来看比较集中, 主要分布在长沙市、岳阳市、株洲市、衡阳市、郴州市、常德市, 6 市企业合计1989 家, 达到了全省的六成以上。

2.2 经济规模逐年壮大

据相关数据统计, 湖南省2014 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088.39 亿元, 占据全省生产总值 (GDP) 的11.4%, 相比2011 年提高了1.3 个百分点。其中以工业企业尤为突出, 2014 年, 全省工业企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003.83 亿元, 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97.3%, 与2011 年相比, 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8.6%, 所占比重与2011年相比, 提高了5.1 个百分点。

2.3 增长速度很快

据统计, 截止到2014 年, 与2013 年相比, 湖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3.7%, 但与2011 年和2012 年相比, 增加值有所回落, 分别为17.4 个和6.9 个百分点。其中,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最为显著, 增加值增长了14.0%, 比平均水平高出0.3 个百分点。虽然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的增加值有回落走势, 但仍领先于全省经济平均增长水平。2011—2014 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比GDP增速分别快18.3 个、9.3 个、3.1 个和4.2 个百分点。

2.4 重点产业初具规模, 重点领域特色明显

湖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都已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重点发展领域。如先进装备制造业中的中高端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及整车新品、高端轨道装备领域;新材料产业中的金属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中的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领域;信息产业中的数字化整机和新型元器件领域;生物产业中的现代中药、化学药、粮油作物育种领域;新能源产业中的智能电网及其关键装备、风电装备制造及应用和太阳能综合利用领域;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数字媒体和数字出版领域, 它们的营业收入占到全行业的营业收入的主要或重要部分。

目前, 我省战略性新型产业尚处于发展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模式和路径选择较为健康, 在产业上不需要进行重大调整, 但及能耗还比较高, 因此, 必须进一步发展低碳产业, 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量及能耗, 为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目前湖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来看, 文化创意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等已具备自身独有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聚度还在持续增强, 但基于全国视角, 目前湖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还未处于领先阶段, 需下加大投入, 不断改进, 持续创新, 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3 发展对策建议

3.1 注重发挥比较优势, 实施重点领域突破

针对七大产业领域的关键和核心技术难题, 通过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 能聚合各种创新资源, 加强对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 从而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扫清技术障碍。对传统产业以改造为主,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牵头, 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 整体推进传统产业“两型”化进程。注重强化产业布局和顶层设计, 以免招商引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内耗”和产业布局上的“雷同”。在重点领域重点突破, 对优势较大的先进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主导产业要进一步做大做强, 对节能环保产业、信息产业规模化步伐, 突出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要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总量, 增加产业综合竞争力。

3.2 完善配套体系的建设, 实现集约化

要注重园区产业配套优势, 继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发展载体。依托现有的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 集中力量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产业的配套能力, 尤其是对新能源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设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高端工程机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零部件和核心配套体系的培育要加大支持力度。不仅要依托自主研发, 还要吸引外来投资, 双管齐下, 加快重点产业的本土配套率, 着力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体系。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 完善区域协调机制, 切实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散、乱、小、弱”的问题, 打造分工合理、协作紧密的产业分工体系。

3.3 坚持科技创新, 占领竞争制高点

以创新为驱动,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发展步伐。在区域内建立健全产、学、研、政一体化的新型混合组织, 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鼓励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创业和涌现, 加快产品更新。通过技术创新, 使原本较为落后的基础产业产品成为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产品。遵循顺应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 从全球视野整合科技资源。在技术引进的同时注重自我开发能力提高, 集中力量攻关, 尽快在产业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从而抢占未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的制高点。

3.4 注重人才, 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

惟楚有才, 人才是我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提条件。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 遵循产业发展需要, 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方面的专业, 从而能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掌握对口的高科技人才, 进而缩短战略型新兴产品的研发周期, 尽早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企业与高校加强合作联系, 加快产业技术的转化过程。出台相关人才激励政策, 鼓励科研人员创办科技企业, 有利于转化为生产力。在人才引进方面, 不拘一格, 积极出台利好政策, 以科技创新以及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头, 多层次、宽领域地引进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新兴产业、高端创新创业型的科技领军人才, 使湖南省成为空带动全省、辐射中部的区域性人才集聚地。

3.5 完善财税投资政策, 建立资本市场支撑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门槛较高, 具有投资大, 技术难度高, 风险大, 市场不成熟等特点, 若仅靠市场投资, 发展会十分缓慢。因而在财政上, 政府需要制定系统性的财税投资政策, 会大对其投资力度。政府在培育和发展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做好几方面的工作:组建专项科研基金进行重大技术突破攻关;对集群产业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加大金融扶持和政策倾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拓宽融资渠道, 注重民间资本的运用, 多层次实现资本市场融资, 发展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与股权投资基金, 设立风险投资体系, 积极培养新兴产业在创业板上进行上市融资。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经济业是引导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重要途径, 因此, 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在简要阐述低碳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的基础上, 结合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及建议, 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兴产业,对策

参考文献

[1]彭淼.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发展路径[J].产业经济, 2015 (3) .

[2]吴苏琴.低碳视角下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湘潭大学, 2012.

[3]杨娜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选择——基于湖南的实证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15 (12) .

上一篇:淋浴房介绍下一篇:一次性物品弊大于利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