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花椒产业调查研究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县花椒产业调查研究(共7篇)

文县花椒产业调查研究 篇1

由本次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

文县位于甘肃南陲,坐落在甘、川、陕三省交界处,地处秦巴山地,素有“陇上江南”、“甘肃西双版纳”、“大熊猫故乡”之美誉,既有北国之雄奇,又有南疆之灵秀。南达九寨风景区,地处东经104°16‘ 16’‘-105°27’ 29‘’,北纬32°35‘ 43’‘-33°20’ 36‘’。全县总土地面积499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1.80万亩。农作物以花椒、核桃、茶叶、纹党为主。地理位置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呈现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征,午平均气温15℃,无霜期260天,年均降雨450至800毫米,海拔550米至4187米。适宜花椒生长。

特别是地处于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的铁楼藏族乡所产的花椒最能够代表文县花椒的特色。

文县主栽品种有:大红袍、叶里藏、二红袍、八月椒等。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花椒坚齿、乌发、明目,久服,好颜色,耐老、增年、健神。” 其中文县大红袍花椒具有产量高、穗大粒多、色泽鲜艳、皮厚肉丰,其味芳香浓郁、酥麻醇厚、浓香四溢的特点,深受消费者所喜爱,远销各地。《太平环宇记》中载:“文洲椒,为贡品进京”。1987年在石家庄全国农产品展销会上名列花椒之最。在1994年甘肃省名优特林果产品监评会上荣获金奖。品质优异,并且,我们了解到:近年来,文县把花椒种植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大力扶持农民种植椒树,积极支持组织种植户成立花椒生产合作社,认真开展良种推广、技术培训、农资统购、联系销售等活动,既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又增强了他们发展花椒生产的积极性,花椒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县农牧、林业部门依托花椒、核桃、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各类专合组织,目前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4个,加强“一注册三认证”,先后有25个农副产品取得品牌认证。在历届陕西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上,文县先后有11个品牌荣获“后稷奖”和“特别后稷奖”。据悉,今年全县花椒总产量预计达到2000多吨,可为山乡农民增加经济收入4000多万元。全县花椒树面积累计发展到21.35万亩,户均达到3亩,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旧关村地处白水江畔,人口多,川坝河谷耕地面积小,制约了经济发展。近年来,村上及时调整了经济发展思路,引导群众在田间地埂和荒山荒坡上栽植花椒,如今全村花椒栽植面积达到万亩以上,村民仅花椒一项人均收入达到2000多元。受市场大气候影响,花椒市场起伏较大,给群众增收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对此村上积极组织花椒种植能人大户成立了协会,平时为椒农提供技术指导,采摘季节专门跑订单,搞销售。

我们分析了花椒价格起伏原因:一:首先来说,近几年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从 而花椒的价格也随之上升。二:再加上近几年气候反常导致花椒大面积死亡,花 椒产量随之减少。三:现在吃火锅的人越来越多,从而花椒需求量上升。四:花 椒收购者故意在农民们面前压低价格,再涨价出售,导致差价产生。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花椒的发展阻碍:一,近年来,文县的摘椒价格 基本稳定在每斤0.5—0.8元之间,一直没有突破每斤一元的关点。今年受全国劳

动力价格普遍提升的影响,椒客来文县摘椒要价一下提到每斤一元,否则就不愿

来文县打工,有个别椒客还根据椒农花椒质量的好坏,更是高到每斤1.2—1.5元,使椒农的摘椒成本大为提高。按每户椒农摘1000斤干椒计算,过去的劳务费需3200元左右就可全部摘完,今年则需4000元以上,直接多付800多元。再 加上今年文县的粮、油、肉、菜涨价,生活费用加大,椒农在花椒销售中更是左 顾右盼、不忍出手,直接造成椒贩收不到货,市场不活跃。二:虫害:花椒天牛 的种类较多,危害花椒的主要是虎天牛,星天牛、桔褐天牛、红颈天牛等,在陇 南各县花椒产区都有发生。特别是在优质高产“红袍王”花椒树种上危害严重。成虫咬食花椒枝叶,为害较轻,幼虫钻蛀树干,上下蛀食,引起树木枯死,造成花 椒减产,为害惨重,每年有12%的椒树受危害,花椒产量一般损失达35%以上。三:气候的变化使得花椒严重受害

最后我们有一些关于“花椒的未来发展规划”的建议:

(一)扩大基地规模,把一些不适合粮食种植的土地改种花椒。

(二)进行低产园改造以嫁接换优和综合管理为主要措施,按照“果粮间作、一地双收”的模式和“疏密补缺、陪盘间作、嫁接修剪、防治病虫”的十六字要求,对现有的花椒基地中挂果少,效益不高的低产园进行改造,使其提高产能,增加效益,提高产品品质(三)强化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含量。

1.强化科技培训,力争每年举办12期以上的科技培训班,培训人数达1万人(次)以上。

2.大力推广丰产栽培技术.3通过广播、专栏、发放宣传资料等各种方法,普及林业综合管理的措施,实现花椒苗木自己培育、自己嫁接、自己管理。

文县花椒产业调查研究 篇2

修文县“六广河”牌猕猴桃因其品质优良, 维生素C含量丰富, 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曾获贵州省“优质农产品”称号。20世纪90年代, 修文县的猕猴桃一度发展到5万余亩, 成为修文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 但是, 由于猕猴桃种植技术推广普及不到位, 加上缺乏采后商品化处于是和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 以至于丰年“卖难”现象相当严重, 果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技术应用和市场流通等问题已经成为修文县“六广河”牌猕猴桃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为推动修文县猕猴桃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提高修文县“六广河”牌猕猴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增加猕猴桃产业经济效益, 增加果农收入, 本文对修文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研究, 提出修文县猕猴桃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具体对策。

1 修文县“六广河”牌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分析

1.1 修文县猕猴桃产业的内部优势

1.1.1 修文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修文县位于贵阳城区北部, 全县国土面积1071平方公里, 辖4镇6乡, 全县31万人口, 为发展猕猴桃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县城所在地为龙场镇, 距省城贵阳41公里, 经贵毕、贵遵及东北绕城高速公路到达贵阳龙洞堡机场48公里, 渝黔铁路210国道和贵阳遵义渝、贵毕两条高等级公路穿县境纵横而过, 为猕猴桃果品外运提供了便利交通;地理位置为东经106°36′, 北纬26°51′, 海拔1100~1500米;年平均气温13.6℃≥10℃, 活动积温4097.4℃, 无霜期250—300天, 气候宜猕猴桃生长, 具有发展猕猴桃生产优越的自然条件, 是我省适宜发展猕猴桃生产的地区之一, 为生产无公害猕猴桃果品奠定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基础。

1.1.2 市场品牌积淀

20世纪90年代, 由修文县红星果园牵头编写出《修文猕猴桃栽培技术规范》并申请注册了“六广河”商标, 同时获得“贵州省优质农产品”称号。

1.1.3 品种自身优势

猕猴桃素有“水果之王”的美称。据贵州大学食品检测中心测定, 修文县的“六广河”牌猕猴桃每100克新鲜修文猕猴桃果肉便含有100毫克至200毫克维生素C。猕猴桃果品自身拥有的优势, 为修文县的猕猴桃产品进行品牌推介开发市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修文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内部劣势

1.2.1 先进技术引进与推广

优质生产技术和采收处理技术没有得到推广和普及, 导致果品商品性差, 名优品少, 上市成果外观普通较差, 并且缺少分级和清洁, 优劣不分、统货销售、品性差, 加上包装物简陋粗糙, 甚至散装销售, 商品档次低, 直接影响上品的市场效益。

1.2.2 部分果园品种杂, 效益低, 急需进行品种改良

由于全县在发展种植猕猴桃时, 引种品种较多, 造成品种杂乱, 比如米良、秦美等品种经长期市场检验和栽培观察, 不适合修文的实际, 消费者不欢迎, 产地批发价格较贵长品种低1倍, 必须进行品种改良, 才能提高效益。

1.2.3 采收期过于集中, 产销矛盾突出

修文猕猴桃的品种主要为贵长、米良、秦美等中晚熟品种, 上市较晚, 而且相对集中, 加上规范化种植的程度不高, 次果率占的比例加大, 且销售在县内市场份额较大, 在县外市场较小, 产销矛盾突出[5]。

1.2.4 散户经营, 没有形成销售网络, “卖难”现象比较突出

1.2.5 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政府不重视, 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尚未形成

1.2.6 技术人才匮乏, 无法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

一方面, 产业发展急需技术人才;另一方面, 是技术人才学非所用现象比较突出, 全县仅有的几个学果树专业的人才没能得到发挥专业特长, 导致猕猴桃生产技术推广普及严重缺失, 更不用说新技术的引进与攻关了。

2 修文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外部机遇和威胁分析

2.1 修文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外部机遇

2.1.1 修文县猕猴桃产业发展进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期

2007年12月29日, 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提出“以城郊特色农业、都市特色农业为重点, 发展蔬菜、水果、畜牧、花卉等主导产业:一是, 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二是2008年12月30日, 贵州省委省政府从战略全局高度提出要“以资源为条件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优势品种为突破口,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大力发展优势果品, 走精品之路, 实施品牌战略”, 把“六广河”牌猕猴桃等水果发展成为精品果业, 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2.1.2 产学研合作项目推进, 为猕猴桃种植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创新活动带来新的机遇

2006年以来修文县科学技术局开始与贵州高校针对猕猴桃的重大病害研究开展合作, 并且取得了比较显著的防治效果。修文县科学技术局进行猕猴桃有机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猕猴桃储藏保鲜技术集成与推广等技术创新与集成研究, 得到了贵州省科技厅、贵阳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

2.1.3

“爽爽的贵阳”旅游品牌不断发展壮大, 使修文的乡村旅游市场不断得到拓展, 为“六广河”牌猕猴桃开发旅游商品市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2 修文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外部威胁

2.2.1 出品不足, 国内市场竞争将进一上步加剧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国内猕猴桃主要出品地欧洲的需求下降, 订单大幅减少;欧元及美元贬值, 使出口猕猴桃的价格优势不能明显体现;同时, 国内生产成本上涨, 导致了猕猴桃出口业务萎缩, 中国猕猴桃出口受限, 国内优抽猕猴桃将大量进入贵阳市场, 导致本地的猕猴桃的“卖难”现象更加突出。

2.2.2 国内外猕猴桃产区技术进步促进名优果品增加, 为修文的猕猴桃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

国内陕西、湖南、江西、安徽等省, 国外新西兰、意大利等国家非常重视猕猴桃产业的发展, 在品种选育方面, 重视野生资源收集利用和雌雄同株品种的选育, 越来越多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解决育种中技术难题。在栽培技术方面, 越来越重视发展精准农业, 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减低环境污染, 提高果品的品质。

2.2.3 其他可替代果品的引进推广, 为“六广河”牌猕猴桃的产业化增加了潜在的威胁

2.3 修文县猕猴桃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2.3.1 实施名牌战略, 树立品牌形象

名牌既是农产品质量和身价的体现, 也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和信誉卡。因此, 要通过政府引导与扶持, 支持大户或者专业合作社利用品牌管理手段, 进一步提高修文“六广河”牌猕猴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提高“六广河”牌猕猴桃的市场占有率, 解决“卖难”问题。

2.3.2 实施科教兴果战略, 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全面推广优质猕猴桃生产技术, 从过去以追求数量为主的高产技术转到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优质技术是当前的一项主要任务。

2.3.3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提高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农业龙头企业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和桥梁, 发展和办好猕猴桃龙头企业, 对解决卖果难, 促进销售, 提高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3.4 加强领导、整合资源、重点突破, 建设精品果园

猕猴桃产业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程, 涉及发改、财政、农业、林业、农发、水利、科技、乡企、交通、信合等部门。加强对“六广河”牌猕猴桃产业化的领导, 负责研究制定该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推进实施的具体政策措施, 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推动修文县“六广河”牌猕猴桃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夏木.猕猴桃干的加工[J].资源开发与市场, 1988 (12) .

[2]毕志林.猕猴桃为何风靡世界[J].北京农业, 1994 (03) .

对文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3

文县属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湿润区的一部分,东南部高温多雨,西北部干旱,境内平均气温在14.9℃以上,年降雨量450~800mm左右。农业生态环境复杂,气候多样,国土面积49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76万亩,占4.28%;林地441.7万亩,占58.96%;草地120.21万亩占16.05%;水域9.27万亩,占1.24%;其它145.5万亩,占19.47%。近年来,我县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大做文章,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发展,根据全县资源配置,制定了“东南茶叶、西北药材、半山干果、川坝蔬菜、库区水产”的产业布局。2011年特色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和贡献率分别为412元和38.8%。截至2012年2月全县特色农业产业面积累计达到79.4万亩,基本实现了各产业最佳适宜区合理覆盖。水产养殖网箱达到1237口,规模养殖场达到87个;建成大鲵养殖场7个,养殖大鲵1.2万尾;完成了代元纹党加工厂GMP、鲟鱼、金鳟鱼、红鳟鱼等无公害产品认证和629亩有机茶叶认证,中寨牌纹党获甘肃省名牌产品称号;发展“多千田”3.5万亩,建成5000亩以上连片旱作农业示范区4个;建成了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刘家坪乡优质核桃、丹堡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等一批农业农村示范点。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宜粮则粮、宜草则草的措施,发展草畜产业,呈现出了“钱粮双增”的良好态势。

二、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内自然条件差异大;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面积大,处在半山干旱区和高山阴湿区,有面积,无产量;农民文化水平低;缺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农产品贸易市场不完善,产品流通不畅。

三、对策与建议

1.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走特色产业开发的路子

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茶叶、蔬菜、花椒、中药材、核桃、草畜等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在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好四大产业(经济林果、蔬菜、中药材和养殖),建好七大基地(无公害蔬菜、中药材、茶叶基地、花椒、核桃、水产养殖、油橄榄)。

2.调整和优化畜牧、水产养殖结构

要把草食畜牧作为我县的重要产业来培养,扩大优良种畜的引进和繁殖规模,建设基础畜牧良种繁殖基地,鼓励和支持农民、私营企业购买优良畜禽,繁殖良种,解决文县良种畜,尤其仔猪缺口大、外运价格高的问题。水产养殖业要抓住文县可开发面积广的水域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引进人才进行饲料的配方和加工。

3.走标准化路子

文县已有629亩被国家认定为有机茶园,3.93万亩茶园被认定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尚德为中心的白水江沿岸1.2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已获省级认定。在以上被认定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更新观念,突破自我,转变方式,集约经营,使文县成为农产品的“绿色宝地”,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国家水平接轨。

4.培养龙头企业

要想法设法招商引资,多渠道项目上建立一批加工、包装、精选、营销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同时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要对现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将产业链向着市场拉长,向着农民拉近。在技术服务上结成“支部+协会+农户”的路子,在产、加、销上结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通过政府促销、公司联销、广告引销、协会帮销、农户自销,解决产品销售问题。

5.加快小城镇及中心集镇、集贸市场的建设

我们要把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更多的企业和农民进入小城镇,繁荣小城镇经济,增加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6.项目引导与财力支持

项目是农业发展的主体,要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拓宽弄明增收渠道的突破口,积极争取一批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结构,增加地方财力和农民收入的项目,建设一批能够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项目,争取上一个项目,兴一个产业,带一方经济。

7.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根据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按市场、按企业的需求,对不同工种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要求,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若干意见的决定》.

[2]文县2011年统计年报.

韩城花椒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4

韩城花椒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机械化程度低,采摘困难,树种单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加工利用率低,附加值增长缓慢.本文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作 者:梁彦伟 郭凤梅 姚红强 LIANG Yan-wei GUO Feng-mei YAO Hong-qiang 作者单位:梁彦伟,LIANG Yan-wei(韩城市林业工作站,陕西,韩城,715400)

郭凤梅,GUO Feng-mei(韩城市植物保护站,陕西,韩城,715400)

姚红强,YAO Hong-qiang(韩城市花椒管理局,陕西,韩城,715400)

文县花椒产业调查研究 篇5

关键词:花椒产业,思路,对策

1 引言

花椒 (Zanthoxylum bungeanum) 属芸香科花椒属,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高3~7m, 茎干通常有增大皮刺, 枝灰色或褐灰色, 当年生小枝被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 小叶5~11个, 卵形或卵状长圆形。花期3~5月, 果期7~9月。果皮含有挥发油, 油的主要成分为柠檬烯 (Limonene) 、枯醇 (Cumic alcohol) 、牛儿醇 (Geraniol) , 是我国传统的香料和调味品树种。昭阳区炎山乡所产花椒具有较好的品质, 因受气候环境影响, 其色泽青绿, 皮厚肉多, 颗粒大, 特具香浓麻烈, 醇香, 味纯正, 口感酣畅, 享誉国内市场, 在当地享有“金江花椒”之称。近年来,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花椒产业对炎山乡的农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以往的发展思路早已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 调整发展思路, 提出新的发展对策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2 炎山乡林业产业现状

2.1 自然地理概况

炎山乡地处昭阳区的西部, 距市区113km, 属边远贫困山区乡, 东与大山包乡相邻, 南接田坝乡, 西隔金沙江与四川省金阳县接壤, 北邻大寨乡, 是两省四县的结合部。受金沙江和本乡沟壑切割的影响, 呈典型的山地高原气候和江边干热河谷气候, 山高坡陡, 气候立体, 石岩堆积, 层峦叠障, 深壑绝壁, 岩石裸露。最高海拔2710m, 最低海拔494m, 相对高差2000m。雨热同季, 冬春干旱, 有一乡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之感。年平均温度为11.7℃, 最冷月均温为2.1℃, 绝对最低温-13.3℃, 最热月均温21.9℃, 日均温≥10℃的天数平均为191.3d, ≥10℃的活动积温3237.4℃, 年降水量750mm。无霜期220d, 江边两个村360d。土壤主要呈石灰岩山地黄壤和黄棕壤, 局部地方有玄武岩、黄壤、土壤, 肥力中, 立地条件较差。

2.2 经济状况

全乡辖区面积77.6km2, 乡辖炎山、大沟、中寨、松乐、屋角、庙湾、小田、大沱8个村, 54个自然村, 183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21776人;居住着汉、彝、苗、仲4种民族, 其中农业人口21415人, 人均占有耕地0.7亩, 且分布不均, 人均纯收入620元, 人均有粮182kg, 土地贫瘠, 广种薄收, 主产玉米、马铃薯、水稻;有粮无钱、有钱无粮现象十分突出, 绝大多数农民基本处于吃粮靠救济、用钱靠贷款的状态。

2.3 林业生产基本现状

炎山乡现有林业用地3761.8hm2, 有林地3103.6hm2, 有经济林658.2hm2, 其中花椒400hm2, 女贞180.9hm2, 核桃66.7hm2, 其他水果10.6hm2, 2007年花椒产量45t, 白蜡虫产量7.5t, 核桃产量30t。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配置, 林副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更是十分迫切。但是, 由于炎山乡植被稀疏, 且分布不均, 水土流失加剧, 干旱及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目前资源状况无法适应全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2.4 花椒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农业产业化趋势

2.4.1 资源分布

炎山花椒全乡均有分布, 主要集中在海拔1800m以下的地区, 主产区重点发展的村有6个, 涉及112个村民小组。截至2007年底, 全乡已发展花椒400hm2。

2.4.2 发展趋势

2006年以来, 炎山的花椒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一是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一些主产村如炎山村、屋角村、大沱村、小田村根据当地情况, 集中了人力和物力, 进行规模化种植, 极大地推动了花椒产业化的发展。二是管理措施有所加强。通过市、区科技单位的不断努力, 群众的管理水平有了不断提高, 而且对花椒管理的投入也逐步增加。三是综合开发初见成效。近年来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天保、长防工程和基本农田水利建设, 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有力地推动了花椒综合开发的速度, 同时也促进了加工企业形成。四是花椒产业已成为全乡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培植地方财源的大产业。六是花椒产销协会的作用已经初见成效, 为了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006年成立了炎山乡林农产品产销协会, 李惠先注册了“山特椒王”的花椒品牌, 在各类展销会上展出了炎山乡的特色优势产品, 有力促进了该乡花椒产品的销路。

2.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花椒的科技服务的力度达不到产业发展的要求。二是全乡综合管理水平的差距过大, 产业效益得不到保证。三是花椒的深加工明显滞后, 产品的附加值太低, 生产还处在出售原始产品的低水平上, 具体体现在产量不稳定、价格不稳定、农民收入不稳定。

2.4.4 农业产业化趋势和现状

云南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产品加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 坚持市场导向、企业带动、互利互惠、择优发展、科技先导、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目前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龙头企业规模不够强大, 带动能力弱;产业发展的层次较低, 科技含量不高;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机制不完善、联结不紧密, 产业化发展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

3 炎山花椒产业的发展思路

炎山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经济落后的社会现实, 决定了全乡国民经济实力和群众科技意识的滞后, 体现在花椒栽培方式传统、管理方法落后、科技含量低下、经济效益不高。因此, 要使炎山乡花椒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就必须调整发展思路, 制定新的发展方向。

3.1 调整思路及规划原则

(1) 根据炎山气候和地理条件, 在海拔1800m以下的地方主要发展花椒经济林, 有炎山、松乐、屋角、庙湾、小田、大沱6个村可以发展花椒产业。

(2) 把发展重点从扩大面积转变为加强管理, 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向管理要效益;炎山乡人均耕地0.7亩, 人多地少, 寸土寸金, 走依靠扩大面积增加效益的路子会越走越窄, 近年来全乡花椒面积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今后的主要工作应放在局部小范围的调整上, 因此, 在现有栽培规模下, 想要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就必须走强化管理、科学管理的路子。

(3) 坚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发展;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提高山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坚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持续林业;坚持突出重点, 点面结合;坚持多渠道集资, 地方和群众投资投劳为主, 国家投入为辅和谁投入、谁开发、谁受益。

3.2 重点扶持

把解决花椒树龄寿命短的问题作为重点, 进行科技攻关。近年来, 全乡花椒主产区花椒品种寿命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已经影响到了群众的稳定收益和新发展的积极性, 为此要多方筹措资金组织或聘请技术人员和专家, 开展这一技术研究, 着力解决这一技术问题。

炎山花椒产销协会已经组建, 要进一步推动由花椒产销协会带动下注册的“山特椒王”的花椒品牌走上良性快速的发展之路, 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引导公司建立优质示范基地, 带动全乡花椒的全面发展。

3.3 加大花椒种植的科技含量

最大限度地发挥协会的作用, 建立健全技术服务网络, 向科技要效益。以技术部门和技术人员、花椒大户为骨干, 成立花椒协会, 在花椒主产区建立健全技术服务网络, 让生产中的问题尽快反馈到技术服务网络上, 使之得以尽快解决花椒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4 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规模及效益分析

4.1 指导思想

以林业资源为基础, 市场为导向, 科学技术为保证, 产品开发为主体, 统一规划, 区域开发, 搞好林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花椒开发档次。培育优质、高产、高效的花椒经济林, 最终带动全乡人民增收致富。

4.2 规模

根据炎山乡的资源分布现状, 炎山乡规划优质花椒基地666.7hm2, 分3年实施完成, 第1年实施花椒补植及低产林改造333.3hm2, 第2年年实施花椒补植及低产林改造200hm2, 第3年实施花椒补植及低产林改造133.4hm2。

4.3 效益分析

4.3.1 生态效益

花椒对栽培条件要求不严, 可以栽于荒山及地边, 既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又可保持水土, 也解决了经济与粮食作物争地的问题。大力发展花椒产业首先可使林地面积增加, 区域小气候得到改善。其次可减轻降水对地面的冲蚀, 林木固土能力加强。由于林冠截流量和地被物量的增加, 使水土流失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 水土保持能力进一步增强。

4.3.2 经济效益

通过市场调查, 目前花椒供不应求, 干花椒售价在30~50元/kg左右, 每亩产值2400~4000元, 经济效益显著, 市场潜力巨大。而这仅仅为花椒果皮价值, 不包括木材、枝叶等价值。

4.3.3 社会效益

可增加农业人口的就业机会, 促进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增加地方的林业经济收入, 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需求, 促进山区民族经济发展, 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经济繁荣创造有利条件。

把炎山的花椒培植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具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是完全可行的, 并且对花椒的开发利用, 可以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炎山属昭阳区最为贫困的西凉山四乡之一, 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还很低, 把生物资源与扶贫攻坚很好地结合, 形成开发式扶贫, 寻找优势项目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花椒在炎山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贫困山区农民只有优势产业带动, 才能实现持久稳定的脱贫。

5 发展对策

5.1 强化政府服务意识

在炎山经济相对落后, 群众意识和经费投入都较低的情况下, 林业技术的推广, 随着国家免除农业税政策的全面推行, 政府机关的职能必将更多地转变到服务上来, 因此, 努力提高政府机关行政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 把推动产业发展和服务群众作为考核指标, 让行政和技术结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行政对技术推广的促进作用, 带动群众走出依靠花椒产业脱贫致富的路子。

5.2 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主动联合省、市、区科研院所, 多渠道筹集资金, 投入到花椒种植科技中去, 通过科研解决生产中的突出技术问题:比如品种改良、优质高产品种的推广等, 并把这些技术尽快应用到生产中去。同时, 加大宣传和动员群众科学栽培、科学管理的力度。

5.3 培育规范市场

在主要的花椒集散地, 建立规范的花椒市场, 配备专门的检疫、质检、物价、检验等机构, 保证销售产品的质量, 提高产品的信誉度和竞争力, 不断扩大炎山花椒的品牌效益, 并建立和完善花椒的销售网络 (电子销售网络) , 在此基础上, 继续加大企业的扶持力度。

5.4 多方面引进外资, 共同发展

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 进一步优化市内投资环境, 吸纳和引进境外资金, 投入到炎山花椒产业开发中来, 特别是在加工产品的二次开发和加工企业的创建上, 更应该广泛招商引资, 利用外来资金, 在双赢的前提下, 创出炎山的品牌来, 把炎山花椒产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朱健.花椒丰产栽培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8.

[2]周世权, 马恩伟.植物分类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3]佚名.云南树木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88.

[4]孙时轩.造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1.

[5]中南林学院.经济林栽培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3.

[6]昭阳区林业局.昭阳区林业志[R].昭通:昭阳区林业局, 2001.

文县花椒产业调查研究 篇6

截至目前, 坡头乡累计发展花椒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 其中今年春季新发展花椒种植面积900余亩, 冬季规划花椒种植1000亩。建成千亩以上花椒基地1个、精品花椒示范园4个, 初步形成以S314省道为走向的不召寨、韩家坑、韶峰、泰山、观吊等5个行政村为重点的花椒产业带。2011年该乡花椒挂果面积达5000余亩, 年产量52万千克, 年产值达1300万元。预计到2014年全乡10000亩花椒全部进入盛果期, 年产花椒110万千克, 年产值达3500万元。目前产品销往山西、重庆等大中城市, 真正实现了退耕还林工程“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要求。

确定建设重点搞好示范带动

在落实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伊始, 坡头乡就确定以发展生态经济林为重点, 将花椒产业作为发展方向。成立了“坡头乡花椒产业领导小组”, 制定了花椒产业发展规划。针对种植初期农户不了解政策、不积极发展花椒的现状, 坡头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 采取深入农户分析花椒市场种植前景, 帮助农户算好种植经济账等方式, 激发群众的花椒种植热情。同时采取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等方式, 重点以不召寨村花椒种植大户史明朝等10多个花椒种植和经营大户的成功经验为依托, 采取现场说法的方式, 深入宣传发展花椒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发展前景, 为全乡的花椒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

为搞好示范带动, 乡政府筹措资金10多万元, 在全乡村建立4个高标准示范园, 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并对示范园和示范基地实行高标准管理。通过示范带动, 现已实现了重点行政村有精品示范园、村村有花椒示范户的示范体系。

健全服务体系实行政策扶持

为了进一步推动花椒产业的快速发展, 坡头乡花椒种植领导小组积极聘请林果专家、教授为花椒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目前, 通过专家培训, 该乡已发展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和这些技术人员在花椒种植区不定期举办花椒种植技术培训班, 及时做好病虫害预报、预测, 发放测报信息。该领导小组还组织技术人员长年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发放资料, 深入田间地头, 手把手教给农民科学管理技术。目前, 已举办培训班20余期, 培训技术人才1000余人次, 初步实现了村有技术服务小组, 组有技术骨干, 户有科技明白人。

坡头乡还按照无公害花椒生产的要求, 积极向椒农宣传绿色无公害花椒标准化生产知识, 对椒农进行无公害花椒栽培管理新技术的培训, 抓好无公害花椒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推进绿色花椒基地建设, 提高花椒品质和质量。经过多方努力, 坡头乡申报的三门峡市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乡”已通过检查验收, 为该乡花椒产业打造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的品牌效应, 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促进全乡花椒种植扩大规模, 提升水平, 增加效益, 坡头乡党委、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凡是在规划区内新发展的面积, 乡政府免费向种植户供应优质苗木, 达到管护标准后每亩给予50元补助, 连续补助3年;凡是在规划区内连片新发展50亩以上的大户, 除享受第一条政策外, 乡政府一次性再奖补5000元, 100亩以上的大户一次性再奖补10000元;在内韩家坑、韶峰、不召寨连片种植达到100亩以上的, 除享受以上政策外, 优先享受调整后的退耕还林政策。

文县花椒产业调查研究 篇7

1. 自然概况

冕宁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 凉山彝族自治州北端, 为川西高原与川西南山地的过渡带, 地势北高南低, 海拔介于1330—5299米之间。幅员面积4420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26.9万亩, 坡耕地面积20万亩, 人口36.0057万人, 农业人口占90%。境内以山地为主, 平坝镶嵌其间, 山地面积占70%;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但因海拔较高, 兼有高原性气候特点。冬暖春旱, 夏季凉爽, 雨热同季, 干湿分明, 年均温14.6℃, 年降雨量1075mm, 年蒸发量3850mm;光照充足, 无霜期235天, 全年日照时数2088小时;土壤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垂直地带性变化, 呈立体分布, 基带土为红壤, 随海拔的升高依次为黄红壤、棕壤、暗棕壤及高山草甸土, 质地疏松, 以微酸性至中性土居多, 是发展花椒产业的适生区。

2. 冕宁花椒产业发展现状

花椒是冕宁县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也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骨干项目。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花椒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特别是冕宁盛产的花椒品种纯正、皮厚、色泽好、味醇香浓、麻味持久, 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而享誉全国。

3. 花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冕宁花椒产业的发展虽然已具规模, 对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国内市场上知名度高, 深受消费者青睐。但近几年来, 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和花椒病虫的危害, 致使椒农收入递减, 积极性受挫, 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3.1 经营管理粗放, 病虫危害严重

冕宁花椒栽植以四旁为主, 零星分散, 集中成片的较少, 均以各家各户单独经营, 集约化程度低。花椒栽植后仅限于施点农家肥, 任其自生自灭, 顺其自然, 没有对椒树进行修枝整形、施肥灌水、改善土壤等管理措施, 从而导致病虫灾害的严重危害, 造成相当数量的椒树死亡, 并引发次期性灾害, 寿命缩短, 椒农收入递减, 利益严重受损。据调查, 危害花椒的病虫害种类主要有:

3.1.1 花椒虎天牛:

Clytus Validus Faiymaire, 发生面积1.8万亩, 主要分布于拖乌、泸宁、里庄三个花椒主产区, 以幼虫蛀食花椒基干树皮下韧皮部组织形成横向坑道, 致使输导组织严重损坏而导致椒树死亡, 是危害花椒的毁灭性害虫。同时危害后树势衰退, 引发次期性灾害的发生, 如:煤烟病等。

3.1.2 花椒根腐病:

发生面积1.1万亩。主要分布于拖乌、泸宁、里庄三个片区, 危害花椒根部, 一般先从须根、侧根开始, 沿茎向根系扩展, 造成木质部变成黑色, 逐渐腐烂, 致使椒树在3年内死亡, 是花椒毁灭性病害。

3.1.3 花椒蚧壳虫:

发生面积1.5万亩, 分布广, 基本上涉及全县花椒产区的37个乡 (镇) , 主要危害花椒枝干, 常与花椒膏药病共生。

3.1.4 花椒膏药病:

发生面积0.9万亩, 分布广, 栽植花椒的37个乡 (镇) 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主要危害枝干, 在潮湿环境条件下易发生, 危害严重时造成树势衰退或枝干干枯死亡。

3.2 商品观念差, 品牌效益不显著。

3.2.1 冕宁花椒产量较大, 供不应求。

但椒农仍抱着八十年代的传统观念, 以采摘鲜椒销售给外地商贩为主, 价格低, 全县只有极少椒农销售干椒。时至今日, 全县尚无一家花椒深加工企业, 致使外地商贩压价收购现象突出, 椒农也不得不卖。同时, 花椒价格变化不大, 90年代至今, 干椒价格在32-36元/公斤之间波动。

3.2.2 冕宁花椒得到了国内用户的普遍认可, 但一直未

注册自己的品牌商标, 直到2004年, 在冕宁县人民政府的重视下, 县林业局通过努力, 注册了“彝海”花椒绿色品牌, 制订了《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无公害农产品花椒地方标准》, 使花椒产业发展实现了标准化和规范化。2004年在全省农博会上参展, 获“银奖”, 2005年在中国西部农业博览会上参展, 获得“银奖”。

3.3 零星分散, 管理难度大。

冕宁花椒以四旁零星栽植为主, 集中成片较少, 全县成片椒园只有2万亩, 从而增加了管理的工作量和难度, 只能顺其自然, 靠天吃饭, 产量低, 单株产量仅0.20公斤。

4. 花椒产业发展的建议

针对冕宁花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要改变目前衰败之势,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冕宁总体规划项目的实施, 抓住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 才能实现花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开创冕宁花椒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达到产业富民、兴县的目的。为此, 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4.1 转变观念, 创新机制

椒农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的束傅, 思想保守, 观念守旧, 根本放不开手脚。

4.2 强化监测, 加大花椒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力度

花椒虎天牛、根腐病是花椒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也是毁灭性病虫灾害, 是造成花椒产量下降、寿命缩短的重要原因。由于花椒虎天牛成虫咬食花椒树叶, 幼虫钻蛀树干, 引起椒树枯死。

4.3 良种壮苗, 加大低产椒园的改造力度。

为防止花椒品种混杂, 良莠不齐, 影响花椒品质, 必须科学规划, 加快种子园建设, 建立规范、优质、抗病虫能力强的花椒采种基地, 选育优良花椒品种, 培育壮苗。

4.4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搞好服务体系建设

要使冕宁花椒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持续发展, 关键是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搞好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冕宁县经济林木普查成果资料 (2006年) ;

【文县花椒产业调查研究】推荐阅读:

兴文县地方税务局文件06-11

花椒作文400字09-08

花椒示范园实施方案06-19

上一篇:论辩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学抓起下一篇:争当服务标兵实施方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