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县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调查与思考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泸溪县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调查与思考(精选7篇)

泸溪县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调查与思考 篇1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将进行“四化两型”建设,为了解和掌握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收集和分析中小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省统计局调查总队工业处要求,近日,泸溪统计组织专门力量全力开展企业转型升级调研工作。

今年是规模以下工业调查标准由500万提高至2000万开展调查的第一年,此次企业转型升级调研的对象是所有年产值500-2000万的样本企业。此次企业转型升级调研工作主要对企业生产、销售经营、产品价格变化、企业效益、企业用工、生产成本、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目前已完成500万至2000万的样本企业核实工作和“湖南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研提纲”调查问卷工作,现将报告归纳如下: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我县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宏观经济发展大环境的改变,还表现在企业内在竞争优势重塑的需要。

从宏观经济背景来看,我县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与传统成功模式之间的矛盾突出。作为欠发达山区县贫困县,我们有着更加强烈的发展愿望,希望早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但我们也感觉到欠发达地区的困难,那些在发达地区起步阶段很重要的人力资源条件、政策条件、市场的强劲需求等都不存在,以往发达地区成功的模式很难被模仿或复制。“十一五”以来,国家、省不断运用环境保护、用地指标、政策倾斜等杠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就使得我县工业经济在经过快速、稳步增长后,必须进入企业转型升级角色。我县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必须逐年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与污染物排放的绝对值,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加快摆脱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粗加工阶段,尽快发展新型工业产业。

从县内企业的市场格局来看,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需求也在加大。我县的工业企业有两大特点,一是大都为中小企业,规模普遍比较小。年产值2000万元以下的样本企业有270家,占总数的86.81%;年产值2000万以上的样本企业有41家,占总数的14.19%;二是大都为产品加工制造,无品牌。而当前的金融危机,更使我县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市场萎缩,强化了企业通过重组生产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来增强竞争能力的决心。从一季度的工业运营指标来看,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同比增长57.22%,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6.9亿元,同比增长31.96%;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达到1.57亿元,同比增长19.9%,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达到0.52亿元,同比增长57.14%。我县规模工业产业今年开春以来发展势头强盛,拥有加工技术的、科技含量的或者本地市场地位强势的企业,其运营指标大大好于粗加工的中小企业,榜样的力量无疑进一步扩大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共识。

企业应对转型升级 企业要转型升级,必须加快实现工业发展动力从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业为主向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产业组织形态从传统块状经济为主向现代产业集群为主转变。

科技创新是企业转型的动力。在2008年经济危机寒潮侵袭以来,许多美国大公司不得不压缩开支、减薪裁员,但不少美国大公司不仅没有降低研发开支,有些公司还逆市增加研发投入。英特尔公司2008年第四季度利润下降了90%,但其研发费用仍达到13.2亿美元,大大高于前一年同期水平。美国玻璃业巨头康宁公司则明确表示,压缩研发费用是该公司压缩成本的最后一个选择。在2008年第四季度,康宁公司收入下降了31%,营销和行政开支削减了30%。为渡过难关,该公司冻结了招聘活动,裁减了3500个就业岗位,但研发费用基本保持不变。许多美国公司都强调:如果要想在经济复苏时展现更大竞争力,就必须在经济困难时期保持研发投入。

经典案例:在互联网泡沫破灭的1999年至2002年,苹果公司收入虽下降了6%,但研发费用则增加了42%。2001年底,苹果推出了新产品IPOD,该产品迅速赢得了市场的认同,并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为苹果公司获得巨额的利润。

在我县,当然不能同国际化的大公司比较,但科研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2010年全县工业企业中,被省级认定的高科技企业仅5家。这五家高科技企业2010年的科技活动研发经费支出为144.4万元,仅占其销售收入的0.2%。2010年全县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经费总支出为434.3万元。但是,在我县的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中,还包含了部分基建和技术改造支出,严格意义上的R&D经费支出实际上还要少很多。企业研发力量薄弱,2010年全县4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科技活动的仅5家,其中设立科技机构的5家,占总数比例10.2%。全县从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仅58人,专业技术人员312人,分别占全部从业人员的0.45%和2.43%。

我县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企业能源消费的特点:高能耗行业比重较高,工业经济对电力、煤炭等能源的依赖性较强,工业结构以“三电” 高耗能产品为主,全县企业在实现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1、资金问题成为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转型发展的最大难题。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普遍存在经营效益急剧下滑现象,企业可用资金匮乏;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特别是对高耗能行业采取了一些制约其发展和膨胀的措施,使这些企业在融资方面出现了利息高、贷款条件苛刻等困难局面。资金问题成为困扰企业改进生产设备,提升工艺技术,促进转型升级的最大难题。

2、技术瓶颈仍是制约企业节能降耗、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主要手段是依靠技术的改进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但是国内行业生产技术仍然比较落后,能源利用率水平仍然偏低,污染物排放及处理还达不到最好效果。因此引进先进的技术及人才,解决技术瓶颈,已成为企业节能建好、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3、政策因素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造成了很大制约。受花垣矿山整治等政策的影响,特别是涉锰行业锰矿石紧缺,价格也长期处于高位运行,造成企业生产成本过高,出现与产品价格倒挂的现象,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发展,对企业造成了很大制约。

提出创造有利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既是产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需求,也更需要在一个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开展。对此,政府与企业应当加强协作、共同努力。

企业:需要表现出更加强烈的转型升级的意愿和行动。首先,企业需要加快自身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引进与应用,改善企业在组织管理、用人制度等方面的不足,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与作用的发挥。至于企业产品研发投入,则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不差钱”。

政府:需要抓住机遇,加快制订我县具体的科技提升行动计划,利用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杠杆“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同时,加快政府自身的体制机制改革为转型升级搭建好更好的平台。

1、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促进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发展和培育一批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虚拟经营。二是改造和提升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商贸、金融、物流、会展等四个中心建设,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用现代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形成工贸互动的良好局面。三是扶持和壮大一批重点企业。鼓励企业通过走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品牌经营相结合的道路,重点扶持我县排头兵企业,加快培育“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

2、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科技创新。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科技创新与改造,加快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联、政府扶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二是供应链创新。在当前高成本形势下,要特别重视和加强配套协作过程中的产业供应链管理,积极寻求供应链变革与再造,减少经营成本。三是营销创新。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型的销售渠道,通过网上下单、就近买卖等方式,努力缩短销售渠道,降低营销费用,增强竞争能力。

泸溪县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调查与思考 篇2

一、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 工业倍增计划取得初步成效

2011年宁波全部工业产值突破15000亿大关, 达到15390亿元, 增长1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1848亿元, 增长17.9%。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跨上3000亿元新台阶, 达到3005亿元, 增长1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81亿元, 增长12.2%。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全年累计实现总产值3077亿元, 增长20.2%。

(二) 工业经济从量的扩张逐步向质的提升转变

通过积极实施专利战略、品牌战略, 引导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 提高产品附加值, 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升产业层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逐年提高,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0.1%, 比2006年提高3.7个百分点。2011年, 全市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465亿元, 增长12.4%, 占全部工业投资的69.6%, 比上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2011年新认定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0家, 通过组织“中小企业信息化百强示范企业及20强龙头企业”创建活动, 有两家企业成功入选国家两化融合重点项目。

(三) 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

智慧物流、智慧健康、智慧食品药品监管、智慧文化、智慧旅游等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成效明显。政府云计算中心、电信管网基础设施共享建设、物联网平台、两岸无线城市合作试点工程等一批基础性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建立了宁波市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宁波市企业信用数据库、基础数据库, 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支撑环境。

(四) 工业设计平台为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和丰创意广场是宁波市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打造的工业设计平台, 该平台已于2011年10月开业。平台集聚了以中国最大的专业性汽车设计公司--北京阿尔特汽车设计公司、国内最顶尖的产品设计公司--深圳浪尖工业产品设计公司, 在欧洲工业设计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意大利戴达罗 (DEDALO) 国际设计中心、韩国设计协会在中国唯一的办事处、欧洲著名的工业设计公司—荷兰茵德斯 (IN-DES) 设计公司、广东首屈一指的广州大业工业设计公司、省内规模最大的船舶设计企业之一———东方船舶设计公司、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尚设计工作坊等为代表的入驻企业, 涵盖了船舶、汽车、文具、服装、家电等产业设计;国内广告业领军企业上海灵狮广告、浙江完美在线、金狐网络传媒、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畅想软件开发等机构;与国内最大工业设计在线交易商“视觉中国”合作组建的和丰设计交易平台、委托具有十几年快速成型研发经验的深圳快达科公司运营的和丰快速成型中心、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中汇金穗税务事务所、提供出入境保姆式外包服务的隆天对外服务公司也相继入驻。另外, 已初步达成意向的设计企业约40家, 其中有德国昂志汽车设计公司、诺基亚宁波研发中心、浙江纺织服装设计中心等设计企业将随后入驻。设计平台通过征集和发布制造企业设计需求, 开展对接活动, 2011年共促成185家本地制造企业与设计机构成功对接, 交易金额超过4200万元, 预计设计产品产业化年销售规模将达63亿元。促进了制造与设计的对接,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工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

(一) 对转型升级认识存在偏差, 跟风现象严重

近几年房地产价格和资源价格飞涨, 实业利润微薄, 企业主投机心理严重, 一些企业主产生小富即安的心理, 放弃实业, 专门从事金融投资和理财。许多企业在发展上还存在盲目跟风现象, 如宁海的很多中小企业在2010年期间纷纷投资光伏产业, 而当前光伏产业产能过剩严重, 后进入的中小企业亏损严重, 甚至一些企业新买的机器设备还没有拆封, 就被迫停产。企业对转型升级的迫切性认识不足, 或者认识存在较大偏差, 有的认为转型升级没有必要, 宁海一个高耗能企业的企业主对政府对其限电很不理解, 还在考虑扩大产能;有的认为转型升级就是改行, 从传统产业转到高科技新兴产业, 自己没有实力转型升级。个别企业原来从事贴牌生产的企业认识到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开始自创品牌, 但由于国内环境的特殊性, 如百货大楼的潜规则、店面租赁费用迅速上涨、库存压力大等, 使其创品牌之路十分艰辛。

(二) 要素成本不断上升, 挤压企业生存空间

大部分的工业企业依然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 普遍反映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上涨挤压企业利润, 奉化从事针织服装制造的企业当前利润率低于5%。在金融税收方面。企业普遍提到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尤其是光伏产业, 由于产能过剩, 即使有抵押物, 银行也不给贷款;也有一些比较大的企业, 在银行贷款政策宽松时不盲目扩张, 保持谨慎的财务策略, 银行信用状况良好, 不存在融资难问题, 融资成本保持在银行基准利率上浮10%-15%;其他中小企业普遍反映融资成本在1.5分/月左右。由于缺少担保物, 宁海一些企业多家相互担保或个人担保, 导致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加大, 当存在个别企业倒闭或个别企业主跑路时, 企业主们的信心就受到很大打击。今年由于市场不景气, 企业收款周期变长, 且一些企业70%以上的收款是承兑汇票, 在企业普遍需要现金的情况下, 以承兑汇票贴现, 增加了1.5分/月的利息。企业用地难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长期问题。企业普遍反映用地紧张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宁波东方日升作为国内上市的新能源企业, 近年发展情况良好, 在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 依然保持10%-15%的利润率, 2010年在国内上市募集资金18.4亿元, 但是由于缺乏土地限制其发展, 尚有5亿募集资金未使用。由于历史遗留问题, 许多企业厂房无法办理土地证, 导致他们无法拿土地去银行抵押, 请担保公司担保, 增加了1.5分/月的财务费用。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员工宿舍用地紧张, 政府规定工业用地只能有10%用于建设职工宿舍, 还要经过专家审图盖章, 并且收200元/平米的人防费, 增加了企业负担, 使企业员工宿舍不足, 难以留人。

(三) 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缺少技术人才

在企业管理方面。据宁海县经信局领导介绍, 宁海企业制造能力一流, 研发、设计、营销能力薄弱,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企业开始重视研发和设计, 但是企业对内营销的能力依然十分薄弱。宁海经济外向度60%, 由于企业长期从事外贸加工, 在国内市场没有自己的销售网络, 缺乏专业的国内营销人才, 使产品内销十分困难。许多企业还没有建立科学化的管理制度和治理机制, 往往是人企不分, 企业主个人资产和企业资产不分, 存在用企业资产抵押贷款用于企业主个人消费, 甚至赌博等现象, 而当企业出现问题时, 企业主个人往往倾家荡产, 这与现代有限责任公司的基本要求相差甚远。

在人才及用工方面。制造型企业普遍反映招工难、招工贵、留工难。一线工人、熟练工、技师、工程师、车间主任非常紧缺, 且流动性大。制造型企业平均工资在3000左右, 但是与内地相比, 浙江生活成本大, 外来人口住房、子女就学存在困难, 如在象山外来人口子女无法就读本地高中, 只能就读职高。90后工人对生活质量要求高, 而工业区生活配套不完善。宁波一休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介绍, 企业非常缺乏设计师, 从日本请设计师要8000元/天, 而宁海当地城镇化建设落后, 无法吸引高端人才到宁海定居。建立培育和吸引高技术人才的长效机制是打造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四) 发展环境不完善制约了企业发展

在鼓励浙商回归的大背景下, 一些在深圳的浙江企业家表示很愿意回归浙江, 但是他们在深圳享受包税制度, 税收占利润10%左右, 而回到浙江要承担更多的税费负担, 加之浙江产业配套环境比广东、江苏差, 导致他们想回却回不来。在配套环境方面。据奉化经信局介绍, 由于审批较为严格, 奉化当地十分缺乏中介服务机构, 如环保评估机构、能耗评估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 企业必须去请宁波的中介机构过来, 大大增加了成本。且地方缺乏科研机构, 限制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应用。浙江县域工业经济在分布上依然呈现“小”、“散”、“乱”的格局, 产业链配套不完善, 缺少龙头企业, 没有形成现代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企业主们普遍感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小, 且落实不到位, 如政府科技创新的补贴少, 且答应给企业的科技补贴资金迟迟不到位。另外, 企业主们抱怨政府政策没有连续性, 2008、2009年大力鼓励企业贷款, 上项目, 去年突然收紧银根, 导致企业资金链跟不上, 他们极力呼吁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和科学性。企业普遍反映没有享受到政府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企业主们感到政府对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做得不够, 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甚至受到歧视。同时经济转型升级和政府转变职能的相关指标没有纳入考核体系, 导致地方政府没有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三、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推进宁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结合本次调研走访基层、企业的呼声和诉求, 课题组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对策建议:

(一) 加强政策引导, 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的转型升级, 包括观念的引导, 方法的指导、政策的扶持等。尤其要积极帮助那些在转型升级道路中遇到困难的企业, 这些企业或许只有小部分能在转型升级的巨大变革中获得成功, 但是只有通过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才能使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 才能重塑浙江创新创业的活力, 才能使浙江经济突破发展的瓶颈。要引导企业家能够沉下心来, 坚守主业, 坚持做大做强实体经济。要围绕市场需求, 坚持技术改造不停步, 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不仅要继续强化技术创新, 而且要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要注重提升实体经济的竞争力,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在加快创新中实现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壮大实体经济。

(二) 降低小微企业税费成本

一些金融机构在办理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时, 虽然所执行的贷款利率上浮水平并不高, 但一般都采取捆绑式销售以提高银行的综合收益水平。要限制银行这种捆绑式销售, 降低收款承兑汇票的比例, 减轻企业的融资成本。加快结构性减税改革的步伐, 政府应该拿出更大气魄实施减税免费政策, 不妨像对农业免除农业税一样, 对所有小微企业免除一切行政性收费项目;对自主创业成立的中小微型企业3年或者5年不征任何税, 降低自主创业门槛。建议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尝试员工工资抵扣部分增值税的改革。

(三) 开源节流, 推进工业用地的节约集约使用

积极探索工业用地节约集约的有效途径, 通过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地、借“天”生地、工业项目集中入园、盘活闲置地等用地形式, 保障当前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 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一是以工业园区为主要抓手, 高效率配置土地资源, 适当提高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 努力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二是整合已批未建和闲置零散土地, 挤出指标, 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有闲置厂房资源, 做好“腾笼换鸟”文章;三是通过建立科技孵化基地, 建设标准厂房, 在基地内给予优秀企业租金返还等优惠政策, 支持初创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 政企联手培育和吸引高层次高技术人才

必须在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基础上, 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综合环境, 建立完善的技术人才培育机制, 一方面,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探索一套实行定向培训、建立实习基地的政策机制, 促进校企加强对接合作。另一方面, 解除当前吸引人才的众多制度壁垒, 如放宽对高技术人才户籍制度的限制, 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建立针对高技术高层次人才的保障房体系, 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就学问题等。

(五) 以城镇化建设为基础, 建立现代化的产业集群

泸溪县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调查与思考 篇3

这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只有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工业制造基础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

这是工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创新来提供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变得越来越紧迫。

这是实现工业后发优势的战略部署。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要在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实现工业后发优势,就必须在全球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抢占先机。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紧紧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这个关键环节,着力提高产业科技政策的预见性、普适性和针对性,会同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一道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要着力解决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协同和集成能力,对具有战略方向性关键共性技术,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我部以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的重大工程之一“百项技术创新推进计划”为抓手,凝聚资源,聚焦当前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协力组织攻关,为工业转型升级建立推进平台。

二是要积极引导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引导工业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我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重视发挥好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内部研发机构建设。进一步扩大企业在国家科技计划决策和立项论证阶段的参与程度,以产业化为目标的科研项目原则上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三是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和促进重大技术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加快提升制造业领域知识、技术扩散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使企业成为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体。

泸溪县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调查与思考 篇4

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标本兼治、保稳促调”总体思路,加快转型升级是克服当前困难的根本出路,是确保实现工业经济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因此,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按照科学发展观,深入分析、科学判断经济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转型升级措施,确保在实现新一轮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

一、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

(一)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平湖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铸就工业经济辉煌成就,目前我市工业经济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快转型升级是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的需求,该阶段特征是对资本有机构成、制造业内部结构提出更高要求,符合转型升级方向;是重型化发展趋势需要,我市优越的港口资源优势逐渐显现,有效把握临港工业迅速发展有利机遇,对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作用;是开放型经济的需要,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明显加快,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的格局基本稳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是巩固我市开放型经济特色的保障;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长三角地区交通融合进一步加速、产业布局日趋完善,上海经济中心城市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要顺利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必须增强走转型升级之路的紧迫感。

(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平湖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工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以环境容量不断占有为代价,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另一方面,我市人均土地少,建设用地空间小,土地后备资源少,环境容量基数小。新时期,原材料价格的剧烈波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明显提高生产成本,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若不转型,确保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持续拉动难度明显加大。因此,必须增强走转型升级之路的责任感,实现向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节约集约利用、人力资本质量提高转变。

(三)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平湖经济抢抓新机遇、营造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我市以服装、箱包贴牌加工为特点的区域经济产业群,缺乏创新能力和转型升级意识,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经营困难,利润明显压缩,已清醒地认识到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紧迫性,形成较强的市场倒逼机制。出口退税率的重新上调,国家将增值税从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为我市企业转型实现转型升级、赢得竞争优势提供有利时机。另外,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周边县市也已在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提出了规划,迈出了步伐。因此,必须增强走转型升级之路的危机感,有效利用机遇,加速提升企业、产业、区域经济实力。

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基础优势

(一)已有率先改革、率先发展的思想基础。改革开放30年中,平湖工业经济能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周期中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势头,得益于历届平湖市委市政府以改革的思路,不断审时度势,不断寻求和积极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各个时期无不体现: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乡镇企业、国营工业“一新四改造”(新建平湖棉纺厂,改造平湖标准件厂、平湖水泥厂、平湖化肥厂、平湖化纤厂)、企业改制改组,“八五”、“九五”时期,实施的抓重点、上规模、增后劲、促发展的“6188”规模优势工程,“十五”起实行的全面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及“十一五”以来的突出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实施项目推进年活动等,已为转型升级取得有益经验,赢得先机。

(二)已有功能较全的平台基础。平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依托。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平台建设,工业园区历经试点探索、加快推进、治理整顿和循序开发四阶段的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承载招商选资项目的重要载体、集聚产业的重要平台:1998年起将省级经济开发区--平湖经济开发区作为光机电产业的集聚发展平台,成就了光机电产业的迅速壮大历程,成为国家火炬计划“平湖光机电产业基地”,而现阶段独山港区作为我市发展临港产业、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地和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以平湖经济开发区、独山港区为主体,各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和创业孵化中心为基础的平湖工业经济产业发展平台体系,为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保障。

(三)已有不断优化的产业基础。1998年起,随着日本电产芝浦(浙江)有限公司、关东辰美电子(平湖)有限公司等光机电企业相继落户平湖经济开发区,光机电产业迅速壮大,2000年就跃至第二大支柱产业,目前与服装产业成为共同支撑我市工业经济的两大产业集群。以光机电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打破了我市改革开放20年来以轻纺工业为主的产业格局。此外,临港工业从无到有,高速增长,服装、箱包、造纸等传统产业不断提高新建、扩建项目质量,稳步发展,童车、洁具等新兴特色行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二三五”产业格局(光机电、临港型两大主导产业,服装、箱包、造纸三大传统特色产业,童车、洁具、医药、家具、金属制品五个新兴产业)。产业集群不断做大做强,拥有“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国家火炬计划光机电产业基地”、“中国服装跨国采购基地”、“中国卫浴名镇”、“中国童车生产基地” 等一批国家级区域品牌。

(四)已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八五”时期的“6188”规模优势工程,培育出服装、造纸、建材等一批优势行业和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及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市企业积极加强技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品牌看,“九五”时期金瓶牌面纱、晨光牌电力电缆等省级名牌涌现,到2006年“悦莱春”首获中国名牌,结束“服装大市”无国字号名牌历史,再到2007年底,拥有中国名牌3个(悦莱春、新秀箱包、爱美德箱包),中国驰名商标5件(晨光电缆、金象纺织、双喜童车、伊斯佳制衣和维克斯童车),国家免检产品8个,数量、质量均有明显提升。从技术研发看,截止2007年,全市累计拥有企业研发(技术)中心68家,其中,省级以上11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2000年以来,累计国家创新基金项目8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50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47项、省科技计划项目12项、省科技重大专项5项;1990年以来,累计申请专利2072件,获得专利授权1572件。从企业上市看,景兴纸业继2006年成功公发上市,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又顺利增资扩股,开创中国证券史上首次记录,截止2007年,共拥有上市公司2家(九龙山、景兴纸业)。

(五)已有素质优良的一批企业家队伍。我市工业经济的崛起,伴随着一大批勇于冒险和创新的企业家队伍崛起,对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辉煌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我市企业家已明显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意义,积极参加省、嘉兴、平湖市级举办的如《赢在现场——现场改善与成本控制》、首届大企业大集团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省中小企业金融创新论坛、《三十年企业变革的历程与“中国式失败”》、《温州商人的商业智替与文化陷阱》企业发展论坛讲座等诸多培训、讲座。另外,传统产业中不少企业家已率先迈出转型升级步伐,积极采取生产流程改造、信息化改造、转产投资五金机械、光伏产业等有效措施,企业效益明显提高,起到较强的引领作用。

我市转型升级既有良好的基础优势,也存在转型升级的困难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创新动力不足问题。我市传统产业企业管理模式为家族制体制,天生缺乏创新动力和转型提升意识;发展模式为克隆衍生,通过几家行业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以服装、箱包贴牌加工为特点的区域经济产业群,某种层面上,块状经济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拉长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生命周期,一定程度造成企业忽视自主研发,将价格竞争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目前。我市传统产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平均不到1%,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2007年止,万人拥有专利9.34件,专利数处全省中游,但发明专利仅占1.3%,专利拥有企业数占规上企业的12%,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8只、著名商标26只,处嘉兴处中下游水平,与先进地区比差距更大。二是要素空间不大问题。人才要素方面,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紧靠上海、杭州大城市反而不利于留住人才,我市企业要获得相同层次的创新人才要比大城市企业付出更高成本,导致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再加上企业人才流动比较频繁,造成企业高级人才紧缺。能耗空间方面,“十五”末我市工业结构以轻工为主, 2005年能耗基数远低于嘉兴及全省平均水平,随着独山港区一批重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重型化趋势加快,综合能耗水平要继续下降,完成“十一五”规划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年均下降4.4%的目标非常困难。三是管理机制不够问题。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部门对项目的准入监管不够。新批项目(包括技改、增资)时,对节约、集约发展、先进水平发展的准入评价不够,使引进的一些项目粗放用地,前期准备不足,建设期限拖延,投产项目不达产等。一些非工业功能区规划产业的项目落户仍较普遍,各产业项目遍地开花。去年制定实施了《工业投资项目准入评价实施办法》,但由于运作机制未正常建立和运转,准入评价只停留在各个项目管理部门。审批项目、供地项目实施实行进度监督和按期投产验收制度刚刚起步,推动力度和管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一)总体要求

以争创全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县(市)为目标,深入实施创业创新战略,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政府主导、企业主体”、“ 有效投入与自主创新、招商引资与民营经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三个双轮驱动不动摇,大力实施双百投入工程、双千规模工程、平台能级提升工程、企业创新工程、挖潜节地工程和节能减排工程等六大工程,到2011年,初步达到工业发展动力向投资和创新双轮驱动为主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向高加工度、资本密集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转型升级,发展方式向节约集约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协调,产业做大做强相统一。

(二)目标任务

1、产业发展方面

实施双百投入工程,做大投资总量,到2011年,实现工业生产性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港区)比例超过60%;形成光机电、临港型、装备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五大百亿产业,其中光机电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产值均超200亿元。

实施百亿新兴产业替代升级工程,做大做强光机电、临港两大主导产业,壮大发展特种纺织、汽摩配等新兴产业。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选择引进能延伸产业链、形成新产业的好项目、大项目,2009-2011年,三年累计完成新兴产业生产性投入100亿元。

实施百亿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巩固提升服装、箱包、造纸等传统优势产业,提速发展装备制造业。以技术改造为主抓手,鼓励企业加大以科技进步和内涵发展为主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生产装备制造业首台(套)等拳头产品,盘活投资现有存量,2009-2011年,三年累计完成技术改造生产性投入100亿元。

2、企业培育方面

实施双千规模工程,壮大经济总量。以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强政策激励,同时通过培训等形式,壮大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合力拉动企业做大做强。2011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000家,销售产值达到1000亿元。通过双千规模工程,拥有年产值100亿元、利税10亿元的重点企业(集团)1家,年产值50亿元、利税5亿元的重点企业(集团)2家,年产值10亿元、利税1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15家;新增上市公司3家;全市累计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5家以上;新增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项以上。

3、平台建设方面

实施平台能级提升工程,增强承载能力。完善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构建以平湖经济开发区、独山港区和新仓、新埭“二区两团”为核心的工业经济发展布局,全面推进工业企业向开发区、镇、街道工业功能区集聚,规模以上企业入区率达到90%以上。通过能级提升工程。2011年,实现平湖经济开发区产值超双百亿元,独山港区超百亿元,超50亿的工业功能区4家,其余工业功能区均超25亿元。

4、发展方式方面

实施企业创新工程,形成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行业龙头企业工艺技术及装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9-2011年,三年累计完成技术创新投入50亿元以上。2011年,全市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2%以上,新建省级行业、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0家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5%以上。通过创新工程,实现特色产业品牌覆盖率、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新增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12只、省级名牌产品或浙江著名商标15只以上;拥有市场占有率全省第一的“拳头产品”20个,其中10个全国领先。

实施挖潜节地工程,有效提高节约集约水平。加大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和行政执法,加强土地存量处置、挖潜和利用,每年回收盘活建设用地1500亩,挖潜节地生产性投资占比30%以上,通过挖潜节地工程,工业项目每年投资强度提高10万元/亩、建筑容积率提高0.05。

实施节能减排工程,有效改善高耗、高污状况。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实施节能减排项目,2009-2011年,三年累计完成节能减排投入50亿元以上。通过节能减排工程,实现资源利用率、能耗和污染物减排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循环经济规模明显增加,新能源、再生能源比重明显提高,节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单位用水量“十一五”期间下降20%以上、削减17%以上和下降30%以上。

(三)工作重点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重点骨干企业、拳头产品培育为抓手,积极发挥主导产业引领示范作用。

1、强化产业导向

根据市委市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十大工程”意见,坚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强做优光机电、临港型、装备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五大百亿产业集群,严格按照低层次产业、低技术含量、低价格竞争和高能耗、高污染“三高两低”标准,把好项目准入,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优化政策导向。市工业发展资金规模随财政收入适当增加,加强工业平台建设政策扶持力度同时,设立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加大企业技术、装备投入和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特别是光机电、临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项目的直接投资的扶持力度。扶持传统产业加大研发、设计投入,创新营销方式,实施自主品牌经营。鼓励节约集约发展,扶持各类资源能源节约和替代、资源要素集约利用和综合利用的项目、挖潜节地型项目和企业“退低进高”项目。建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扶持企业重组,推进产业整合,形成大企业大集团。

强化选商引资。着重引进能带动形成新兴产业,延伸传统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的项目,千方百计“利用外资、引进内资、争取国资、上市融资”。一要强化重点区域招商,重点引进世界跨国公司、国内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强化对日本、欧美等招商,主攻沪杭、扩大温台、渗透粤闽。2011年,累计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实到外资5亿美元、实到内资50亿元。二要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实现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三要改进招商方法,主动走出去,举办小型、分散、专业等招商活动,扎实开展蹲点招商、针对招商、产业招商。2011年,力争亿元招商项目20项以上,超10亿元项目实现突破。

2、突出两大主导产业

完善光机电和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和管理机制,发挥两大产业发展办公室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完善制定实施两大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把光机电和临港两大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加快做大做强。光机电产业发展重点。继续做好亲商安商和以商引商工作,以国家火炬计划平湖光机电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发挥“以企引企、以商招商”成功经验,加快光机电产业新建项目、增资项目引进和发展,形成以新型电子元器件、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产品为代表、产业链完整的光机电高新技术产业群。积极承接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向长三角地区转移和集聚,选择引进软件开发、计算机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业等高新技术服务业,引导入驻创业孵化中心发展,广泛运用其提供的电子信息、新材料、高效能源及新型环保等各种服务,改造服装、箱包等传统产业,实现从劳动资金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变。

临港产业发展重点。充分利用港口资源优势,构筑高水平招商引资大平台,加大临港产业招商力度,重点发展三大临港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临港装备制造业;高水平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临港新型材料产业),大力发展三大临港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港口码头建设、临港服务业重点产业),启动建设多用途码头、保税物流园区,推进“区港联动”,扩大辐射范围,拓展国际物流服务功能,真正全面融入长三角物流体系和全球物流供应链体系。

3、狠抓技术改造

积极调整传统产业资产存量。把好增量,严格限制传统产业低层次、低水平的循环、重复建设项目,选择引进有较强竞争力、能带动本地产业提升的优质项目;建立淘汰退出机制,淘汰限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压缩市场供过于求、低附加值产品的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推进传统产业向“大而强”、“小而精”方向转变。

加强技术创新,形成产业链。加快推进现代工业化,引导企业、尤其服装、箱包等生产出口企业完善组织结构,形成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和加工制造的“6+1”完善产业链,通过产品创新、面料创新、工艺创新、款式创新等手段,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议价能力。

加强信息化改造,拓展商业模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着力抓好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企业的信息化项目推广、应用,推动省、市级信息化应用推广项目和试点示范企业建设,建立完善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发展各种嵌入式软件技术、柔性制造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检测和控制,内部物流和信息流的高度自动化。在此基础上,以浙江省实施的电子商务“万企工程”为契机,积极将电子商务、互联网络嫁接到传统产业,加强电子商务培训,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建立企业、行业网站,通过扶持发展电子商务,改变中小企业传统的物质流、价值流、信息流的运作形态,从时间上、空间上、手段上缩短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距离。

加强品牌建设,调整市场结构。积极培育出口主体,增强自营出口能力,不断巩固扩大国际市场,拓展欧洲等市场占有量同时,注重自主品牌建设,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份额,实现加工贸易由代加工逐步向代设计、自主品牌转变。鼓励企业努力扩大内销,充分借助广交会等各类展销会平台,开拓西南、中部等国内市场,主动接轨上海,接轨先进地区,主动参与制造业分工和协作配套,形成产业的有效合作和错位发展。

4、加快平台建设

镇、街道工业功能区建设要与城区及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以产业集聚为前提,鼓励平湖经济开发区与镇、街道工业功能区统筹规划、共同开发。

强化规划定位。按照定位到区块、定位到产业的要求,整合、细化各镇、街道工业功能区规划布局和产业定位,明确创业孵化中心、标准厂房、职工公寓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按“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的要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社会资本投资,集中连片建设标准厂房、创业孵化中心,为初创型企业提供规范化生产场所和发展起点。

强化基础配套。按照集聚集约、连片开发要求,加大征迁力度,分类制定征拆工作方案,努力突破重点征迁难题,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加大配套功能建设,把职工公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路、桥、线、管、绿化等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提升工业功能区的配套能力、集聚水平,提高创业孵化中心的孵化能力。资金保障方面,市工业发展资金要进一步向工业功能区、职工公寓建设倾斜,按照多投入多补贴、少投入少补贴、不投入不补贴的原则,进一步拉开市财政资金对镇街道工业功能区补贴的档次。土地保障方面,加强对创业孵化中心建设的支持,每年安排一定土地指标,专门用于创业孵化中心内标准厂房和配套用房建造。

5、加强有效投入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技术改造为重点,以工业园区为平台,规划、扶持和推进发展符合产业导向和带动力强的项目,发挥财政资金对投入的导向作用,用足用好技术改造政策,不断增强工业投入强度和提高投入质量。推进重点项目。项目是转型升级的载体,重点项目更是转型升级的关键,继续开展重大项目服务推进,做好省、市级重点工程项目跟踪服务,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力争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一要强化项目导向,有选择地统筹发展五大产业集群项目,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项目、装备制造业项目、光机电和临港型项目。二要完善项目储备机制,制订前期项目计划,设立确保工作经费,有针对性地与国内外大企业对接,包装有发展潜力项目,加快项目审批核准,尽快落实建设条件。

规范项目管理。一要把好项目预评审批关。建立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及相关行政许可配套联动机制,实施重大项目联合评审,根据《工业投资项目准入评价实施办法》,把好项目准入关。实施项目延期建设内容承诺和投产项目现场验收制度,有计划进行项目竣工验收,监督检查投资项目按核准或备案要求建设、达标和达产。二要把好项目集约用地关。落实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集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确保标准厂房、重点工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临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用地,新办小项目、低水平项目和区外项目不供地。三要强化项目评价,从产业导向、投资强度、节能减排、工艺和技术设备、环境影响、单位土地产出率、全员人均收入和地方财政收益等各个方面,评价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要着力抓好企业技术创新、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的建立和完善。二要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和试验基地,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三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拓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促进专利代理、专利技术交易发展,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核心技术。四要支持发展自主品牌,培育创建特色产业品牌、区域特色产业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推动产业品牌与产业集聚、专业市场相互促进、互动发展。

6、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一要全面实施投资项目能耗评价,严格执行《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核暂行办法》,把好项目准入,新批项目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必须低于我市分行业能耗平均水平的10%,禁止发展高能耗、高污染项目,限期整改现有项目。二要推进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开发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开发推广新型建材。排出超能耗标准企业,强制超能耗设备技改,并组织验收节能效果。三要加快淘汰高能耗落后产能,加大集中供热区域内的燃煤锅炉淘汰力度,加快完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规划和实施,加快东片污水管网建设。四要完善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机制措施和激励政策,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察,严格执行差别电价等节能政策。五要加大工业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7、加快发展与先进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

坚持互动发展原则,以制造业需求为导向,培育金融、物流、信息、科技、培训、会展和商务公共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中介服务等体系,搭建社会化服务与制造环节顺利对接平台。

有序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一是现代物流业,培育或引进龙头企业,着力构建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综合性物流配送区和专业性物流配送区为节点的物流网络体系。二是科技服务业,扶持发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积极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心)等科技研发主体,完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加快建设技术产权交易、检验检测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三是商务服务业,规范提升会计、税务、资产评估、检测等经济签证类服务,加大扶持创意设计、管理咨询、品牌营销等服务业。四是市场服务业,加快发展与我市产业配套的专业市场,构建交易、配套、集中配送和服务的平台。

推进工业企业实现主辅分离。一要推进整合规范,进行运输资源的整合和重组,组合成立物流公司,统一运输物流管理营销;鼓励引导市外服务企业在我市注册公司,对企业工程项目外包市外企业实行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工业功能区区内企业服务环节分离,配套建设专门的公共服务中心,提供职工公寓、清洁、保安、配餐、设备维护和保养等后勤服务。二要推进产业分离,如运输环节可注册成立物流公司或外包给我市物流企业,研发设计环节可鼓励有条件企业将设计研发、技术咨询、检验检测等业务外部化,建立提供专业化技术的服务公司等。三要针对性推进工业主要行业的服务业分离,加快服装、箱包等行业分离产品包装、设计研发、品牌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造纸、化工、建材等行业分离仓储、简单加工等环节,光机电、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童车、洁具等行业分离产品售后服务、设备租赁等环节。

8、强化保障措施 积极营造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宣传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新知识、新成果和先进典型,大力倡导节约集约利用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

要素保障。土地方面。一是合理配置新增用地,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倾斜,每年新增用地指标的50%以上用于先进制造业;鼓励企业建造四层及以上高层厂房。二是深入推进挖潜节地。分类督促推进供地未建或用而未尽项目,指导服务企业加快节地技改项目建设,建立挖潜节地盘活建设用地项目台帐;盘活存量,置换出低效利用、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和经营效益差的土地,供应给对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实现“腾笼换鸟”。资金方面。大力金融服务业,引进国内外优质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引进战略投资者。创新金融服务,引导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信用担保公司等,探索发展村镇银行、小额信贷组织等。人才方面。制定执行和中长期培训规划,与大专院校联合举办各类培训班,鼓励企业增加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培育高新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拓宽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通过与高校科研所合办科研机构、设立研发中心(基地)和实践基地等途径,鼓励社会力量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介机构和开发机构,培育适用性、实用性人才,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组织保障。建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工业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落实责任,明确重点,全力推进转型升级工作。有力发挥市光机电、临港型两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作用,有效指导、协调和服务产业发展,建立市级部门与重点光机电企业、临港产业企业的挂钩联系制度,形成强势推进两大产业发展的氛围,做好服务工作。强化目标责任,完善考核,确保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考核评价保障。建立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主体考核机制,各镇、街道和开发区为主要责任单位,主要考核产业结构是否优化、传统产业是否加快改选和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是否得到淘汰和限止。继续对制造业企业和镇、街道实施新型工业化的评价,以“亩产论英雄”,对亩均工业增加值、应缴税金、劳动报酬、利润四项指标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两项否决指标进行评价,明确评价职责分工,定期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评价结果,评价结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与市涉企扶持资金支持相衔接,与企业评优、要素供给相衔接。

四、2009年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工作

(一)目标明确

工业经济要实现转型升级,必须循序渐进、理清轻重、把握重点。明年是转型升级的关键年,是具体实施转型升级措施的探索年,必须将项目投入作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生产性投资确保增长12%,达到78亿元,力争15%,达到80亿元;引进市外内资确保15亿元,力争18亿元,合同利用外资3.36亿美元,力争3.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元,力争2亿元。

(二)重点突出

1、狠抓项目推进

推进和发挥投资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继续实施“项目推进年”活动,以项目推进为转型升级的抓手和落脚点,推进总投资百亿元以上的100个项目。年内新建重点项目40个以上、续建项目60个以上,其中:临港工业、光机电项目投资额占比40%,装备制造业投资额占比25%,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投资额占30%。进一步完善项目评估准入制度,推进实施一批存量盘活、内涵发展、创新成果产业化和节能减排项目,提高投资项目质量和水平,提高投资科技含量、亩均产出、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等水平。

2、强化招商引资

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健全领导小组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工作困难、问题,健全完善招商队伍,多渠道选配好招商人员,提高队伍素质,创新招商方式,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招商,切实营造“全党抓经济,全民抓招商”的浓厚氛围。招商选资,要围绕高新技术为主、龙头企业和大型优质项目,找准产业定位,着力引进创新型项目、补链型项目,突出上海地区重点招商同时,充分利用原有招商资源,兼顾广东、温州、福建、苏南等外商集聚地招商,真正有效推动产业招商。引进资金同时,还要引进文化理念、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真正在招商引资实践中推动转型升级。

3、全力构建平台体系 抓好工业平台建设,坚持将平湖经济开发区、独山港区和各镇、街道工业功能区等发展成招商引资的主阵地、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载体,不断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在统筹发展、集约开发上下功夫,努力将平湖经济开发区建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区、环境友好的生态区、协调发展的新城区,推进独山港区开发建设大会战,努力建成临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现代化港区。抓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服务企业供产销“6+1”环节,立足区域产业实际,加快行业技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独立运作,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组建研发机构和试验基地。加快特色专业市场,构建与我市特色产业供应销售、技术人才、物流配送等相适应的服务大平台。完善资源共享信息化服务与管理,建立健全网络服务支撑体系,优化和提高部门职能和中介服务水平。

4、坚持节约集约发展

加大技改投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重点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鼓励采用先进设备引进先进装备,不断提高项目设备投入比例和水平,采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2009年技术改造投入占全市工业投资的30%。继续推进挖潜节地,实施“零增地”技改,实现每年挖潜节地、盘活建设用地1500亩目标。

加大节能减排,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大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数据监测、分析,实施节能降耗重点项目,积极申报国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专家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服务,推进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开发应用,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降低企业能耗及污染物排放。加强行业能耗指标分析,调查摸清我市各行业能耗处全国、省市水平。推进集中供热,围绕嘉兴电厂大热网规划,全面实施全市实行集中供热、取消小燃煤锅炉行动。

5、注重企业服务指导

加强运行监测,及时掌握企业情况。建立企业信息收集和跟踪制度,及时掌握工业经济运行动态,加强对本市主要行业、龙头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分析、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采取快速应对措施。建立政府与企业沟通联系制度,完善和建立“一对一”企业服务制度,继续实施“百名局长下基层服务”活动,倾听企业对政府的建议和呼声。实施转型升级“诊断”行动方案。制定“诊断”方案,需有关部门配合,各镇、街道和开发区落实执行,为企业创新升级、技术改造和查漏补缺提供依据和基础,找准转型提升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评价指标和我市分行业准入有关指标进行投入产出水平“诊断”评价,进行质量、技术、管理、节约集约和节能减排等“诊断”,帮助和推进企业有针对性提出进行改革、改造、创新和转型的措施和途径。制定企业分类转型升级的台帐,明确政府和企业责任,按照进度一抓到底。

6、完善优化转型升级鼓励导向政策

泸溪县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调查与思考 篇5

围绕区委、区政府确立的“先进制造业立区、现代服务业兴区”目标战略,重点针对智能工业、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信用体系、绿色经济、创新驱动、国际化等领域的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和关键环节,特制定本专项扶持政策。

一、智能工业类

(一)智能设计类

1.新认定为国家、省和苏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15万元、5万元。

2.经省级行政主管部门(或国家、省相关行业协会)鉴定为企业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以上的新技术新产品,一次性奖励5万元/支;新认定为省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支。

(二)智能生产类

1.企业实施“机器换人”,购置工业机器人、机器人集成系统或成套设备用于提高生产制造效率的,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给予一次性贴息补助,其中工业机器人补助最高不超过5万元/台,机器人集成系统或成套设备最高不超过50万元/套。企业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改造现有生产流程且设备投资总额超过1000万元(新兴产业企业200万元)的,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标准给予一次性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当年度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同时不超过企业当年对吴江的实际贡献)。

2.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工厂)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30万元。

(三)智能装备类

1.经省认定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部件,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2.企业采购我区首台(套)装备和工业智能装备总额超过100万元的,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标准给予一次性贴息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3.年开票销售首次超过2000万元、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智能装备生产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

(四)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类 1.新评定为国家、省和苏州市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0万元、20万元、5万元;新评定为国家、省和苏州市级两化(深度)融合试点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3万元(递增式补差额)。

2.新认定为国家和省“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0万元、20万元;新获评“江苏省优秀软件产品奖”(金慧奖)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新认定为省级“双软企业”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省级“双软企业”(或注册成立三年以内的软件企业)的软件产品新通过省级认定的,每项给予不超过2万元一次性奖励(单个企业限报5项);新获准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每项一次性奖励3000元(单个企业限报10项);软件企业软件产品年开票销售收入首次突破5000万元、1亿元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50万元。

3.采用智能软件技术提升生产、管理且当年度投资额超过100万元以上的,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标准给予一次性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当年度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二、新兴产业类

本条“新兴产业”是指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7大类门类。

1.经认定为新引进的新兴产业企业租赁厂房,且投资规模超过5000万元(外商投资企业1000万美元以上)、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下同)的,连续两年给予每月3元/平方米租金补助;投资规模1亿元以上(外商投资企业2000万美元以上)的,连续三年给予每月3元/平方米租金补助。

2.新兴产业企业依法收购其他企业土地资产,且投资规模超过5000万元(外商投资企业1000万美元以上)、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的(下同),每亩一次性补助2万元;投资规模超过1亿元(外商投资企业2000万美元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3万元;投资规模超过5亿元(外商投资企业1亿美元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4万元。

3.新兴产业企业依法取得新征工业用地,且投资规模超过5000万元(外商投资企业1000万美元以上)、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的(下同),每亩一次性补助3万元;投资规模超过1亿元(外商投资企业2000万美元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5万元;投资规模超过5亿元(外商投资企业1亿美元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8万元。

4.以上1-3项补助额度,在企业完成基础设施投资、实现达产后,兑现政策的50%;三年内亩均税收达到20万元的,兑现政策的100%;未达到的,不予兑现。

5.以上补助资金,按照区级财政40%、镇级财政60%的比例分级承担。

三、专精特新类

(一)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1.经认定的区级及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按其当年实际投资额给予不超过30%的扶持;新认定的省、市级1-5星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10万元、20万元、40万元、50万元(复评升级则补差额)。上述两项总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2.企业参加境内外智能制造及省市区经信部门组团展会的,按其参展规模给予补助,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10万元。

3.担保公司持有省融资性担保许可证,且规范管理、配合监管的,按其实际担保业绩考核,给予风险补偿。经法律有效认定,担保公司在持证经营期间发生融资性代偿损失的,按不超过其代偿额净损失10%标准给予代偿补偿。上述两项最高补偿额分别不超过200万元。

4.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开展中小企业运行数据监测分析和协会进行行业调研分析。

(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1.新认定为区级管理提升类中小微企业的,按其规模分别一次性奖励15万元、12万元、10万元。

2.新认定为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3.新获评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的,一次性奖励30万元;新认定为国家工信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区、示范区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30万元;新入选全国、省工业品牌培育示范、试点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万元;新获评省自主工业品牌50强、苏州市十大自主品牌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

(三)发展专精特新项目

根据《苏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评价规范》规定和我区“专精特新”项目申报要点,新评定为区级及以上“专精特新”类项目的,按其“中小微”不同企业规模分别一次性奖励15万元、12万元、10万元(当年度已获得省、市级“专精特新”类项目奖励的,不重复享受)。

其中,“特”项基金重点支持全区纺织产业破解印染瓶颈、补齐真丝绸发展短板、淘汰低端织机产能。

1.印染企业实际排污量在其区下达指标限下,淘汰落后高浴比印染设备,使用低浴比汽流染色设备、印花设备和自动染色配色设备等特种设备的,根据其设备投资实际额,按一年期基准利率标准给予一次性贴息补助。2.真丝绸企业申报技术改造且其产品、商标获评省级以上品牌和商标的,根据其设备投资实际额,按一年期基准利率标准给予一次性贴息补助。

3.真丝绸企业真丝绸产品年开票销售额(含丝棉被)首次超过2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10万元、20万元。

4.织造企业按等量淘汰等量增加原则淘汰落后设备,引进先进设备,且新增设备单价超过15万元的,一次性补助2000元/台(套)。

四、信用体系类

1.支持“吴江区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综合开发、系统升级及运行维护经费每年80万元全额纳入财政预算。

2.支持企业信用管理示范创建:在吴江区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通过省级信用管理贯标认定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其中,通过苏州市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认定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通过省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认定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上述三项按就高原则执行,不重复计算(如果递增式认定则给予差额奖励)。

五、绿色经济类

1.支持节能改造:节能项目节能量大于等于300吨标煤的,按其审定节能量,一次性奖励240元/吨标煤,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80万元;属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按其审定节能量,一次性奖励300元/吨标煤,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40万元;节能产品规模化项目社会节能量不低于5万吨标煤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2.支持循环经济:实施循环经济改造的,按其技术和设备投资额的8%给予一次性补助,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支持清洁生产:在清洁生产高费方案中,技术和设备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下的,一次性补助3万元;100万元至200万元之间的,一次性补助5万元;20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5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5万元。淘汰落后用能设备的,按上级文件精神和标准给予相应支持。

4.支持体系创建:新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或评价的,一次性奖励2.5万元;新获评“能效之星”的,按其能效星级(3-5星级),一次性奖励10万元、15万元、20万元(升级补差额);新通过国家、省、市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验收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0万元、20万元、10万元;入选国家、省、市其他各类推进节能与循环经济体系建设项目的,按照上级规定给予相应支持。

5.支持淘汰落后:《吴江区关停不达标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改善生态环境三年专项行动计划》(吴政办〔2014〕55号)规定的行业(除印染、涂层、低端喷水织机外)以及酿造、皮革、绢纺等行业企业,自愿(不包括违法、破产)关停或者自行转产为我区鼓励类发展产业的,一次性补助其拆除设备评估价的35%(除化工、水泥行业外,其他行业企业补助总额不超过其前三年对地方的贡献)。

6.支持转产升级:关闭的化工、水泥企业利用原有土地,转产为新兴产业的,按其转产后对地方的贡献,给予为期三年的转产升级奖励。

六、创新驱动类

(一)名牌战略奖励

1.新获评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

2.新获评省、市优质产品生产示范区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 3.新获评江苏省区域名牌、江苏名牌产品、苏州名牌产品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3万元。

(二)质量强企奖励

1.新获评中国质量奖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2.新获评江苏省质量奖、江苏省质量管理优秀奖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 3.新获评苏州市市长质量奖、苏州市质量奖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10万元。

(三)技术标准奖励

1.新承担国际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秘书处)工作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50万元;

2.新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的企业(单位),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30万元;

3.新批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第一起草单位并发布实施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20万元、10万元;

4.新组织制定联盟标准、团体标准并发布实施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5.新获评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 6.服务标准化试点企业(单位)通过确认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

7.被新批准为省级地方标准、市级地方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并发布实施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2万元; 8.新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每通过采标验收一项,分别一次性奖励1万元。

(四)商标战略奖励

1.在境外新获核准注册的商标:通过境外单一国家注册的,以一份注册证(或证明文件)为一件,一次性奖励2000元/件;当年度注册多件商标的,单个企业限报10件;通过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注册的,以国际局核发的注册证上载明的被指定缔约国的累计数量为标准,每个国别分别一次性奖励500元,当年度累计奖励不超过5万元。

2.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行政认定)、江苏省著名商标、苏州市知名商标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件、10万元/件、3万元/件。

3.新认定为江苏省级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苏州市级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3万元。

4.新认定为苏州市实施商标战略示范乡镇(街道)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5.新获核准注册为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件。

(五)企业诚信奖励

1.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0万元、5万元。2.新获评省级3A、2A质量信用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万元。凡入选吴江区智能化工业示范企业或试点企业的,上述

(一)至

(五)奖励标准均上浮10%。

(六)加强科技创新

1.加快科技企业培育:首次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首次认定为苏州市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首次认定为江苏省民营科技型企业、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万元。

2.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新获批的国家、省、市级企业研发机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15万元、5万元;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或特色产业基地)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高新区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50万元;新认定为江苏省创新型乡镇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新入选上级科技部门计划项目的,按上级规定匹配相应的科技经费;新入选上级科技部门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但未获经费支持的,按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5万元、2万元;新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省重点新产品的,一次性奖励8万元、5万元;新认定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新入选本级农业和社发科技计划项目的,实行后补助政策(其中区级医疗卫生项目给予2万元/个补助;支出小于2万元的,按实际补助);新入选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一次补助20万元/个补助(两年一评);新获评本级一、二、三等科技奖励项目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新获评上级科技奖励项目的,按上级奖励金额的50%予以支持。

4.专利专项资金:专利权为企业所有的,在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后每件资助2000元,授权后每件再资助1万元;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后每件资助1500元;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后每件资助600元;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申请的,进入国际阶段后每件资助1万元,授权后每个国别分别资助2万元,同一件PCT专利最高资助6万元。专利权为个人所有的,发明专利授权后每件资助6000元;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后每件资助1000元,当年度累计资助额度不超过3万元。

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优秀专利奖的,分别一次性奖励20万元、10万元;获得江苏省专利金奖、优秀专利奖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2万元。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工作新通过省级绩效评价验收的,一次性奖励5万元;通过第三方认证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企业专利数据库通过验收的,给予不超过3万元一次性奖励。获评专利示范企业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户。

发明专利年费按当年度实际缴纳的费用予以资助;列入上级部门各类知识产权计划项目的按上级文件规定匹配;对非企业自主研发、与企业经营范围无关的专利不予资助。

5.科技金融

由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纳入省市区三级联动科技信贷风险池,用于促进合作银行给予放大10倍以上科技贷款。

6.风险补偿资金

由区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省级天使基金项目风险补偿地方配套。

七、国际化类

(一)鼓励企业增资项目

外商投资企业当年累计新增注册外资500万美元(含)以上1000万美元以下,且增资部分在颁发批准证书之日起一年内全部到帐并完成验资手续(下同)的,增资到帐后一次性奖励人民币(下同,除特别注明外)10万元;当年累计新增注册外资1000万美元(含)以上3000万美元以下的,增资到帐后一次性奖励20万元;当年累计新增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含)以上5000万美元以下的,增资到帐后一次性奖励30万元;当年累计新增注册外资5000万美元(含)以上的,增资到帐后一次性奖励40万元。

(二)外贸稳增长项目 1.企业全年累计进出口额超过2.5亿美元且年增幅超过50%、30%、15%的,分别一次性奖励100万元、80万元、20万元。

2.企业全年累计进出口额进入吴江区前1-5强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6-10强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

(三)自主品牌培育与发展项目

1.获评省级出口名牌的,一次性奖励10万元;获评苏州市出口名牌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

2.企业出口额超过200万美元并新设出口研发中心和开发新产品的,按其当年相关投入费用标准的1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企业拥有自主出口品牌的,按其当年实际品牌产品出口业绩,每1美元奖励人民币0.05元,最高不超过40万元。

4.企业出口额超过50万美元并在境外完成相关产品商标注册的,按其注册费用的50%标准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万元。

5.企业拥有自主出口品牌并开展相关品牌推广活动的,按其实际发生费用的50%标准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

(四)开拓国际市场项目

1.企业参加境外展会的,按其实际发生摊位费的50%标准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万元。2.企业参加如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环球资源等国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并有直接境外销售业绩的,每个平台一次性补助1万元。

3.企业设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全年累计海外成交实绩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20万元;在1亿美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40万元。

4.企业投保进出口信用险的,按其当年实际支付保费的40%标准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80万元。

5.出口基地行业协会组织基地内企业抱团参加“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境外展会,或开展促进市场开拓商务交流活动的,按相关费用的90%标准给予补助,全年最高不超过40万元。

(五)出口优化项目

企业开展文化服务及教育服务出口的,按其当年度出口实绩每1美元奖励人民币0.2元;开展农产品出口的,每1美元奖励人民币0.03元。

(六)公平贸易项目

1.企业参加境外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纠纷调查、应诉、抗诉等活动,按其律师费实际支出的10%标准给予支持,最高不超过30万元。

2.企业对进口商品提出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申请并被商务部立案调查的,按其律师费实际支出的10%标准给予支持,同一案件最高不超过30万元。

(七)境外投资项目

企业境外项目投资额全年累计超过300万美元(含300万美元)的,按其实际投资额的3%标准给予支持,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50万元。

(八)境外销售网点

企业在境外租房建立展示中心、批发市场和零售网点的,按不超过其当年年租金的30%标准给予支持,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50万元。

(九)对外承包工程

企业具备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的,按其实际完成的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每1美元奖励人民币0.03元;属对外总承包工程的,按其营业额每1美元追加奖励人民币0.01元。单个企业年补贴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十)承接境外总承包工程

具备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的企业承接对外总承包工程的,按不超过其工程项下已付信用证(相关)费用的50%标准给予支持,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40万元;按不超过其已付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等费用的20%标准给予支持,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十一)服务外包项目

1.企业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经认定,按区外汇管理部门确认的收汇额,每1美元奖励人民币0.2元,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同一项目上级部门有资金下拨并要求配套的,配套资金与该项奖励额按就高原则,不重复享受。

2.企业建设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共培训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按认定投资额的30%标准给予支持,总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八、企业兼并重组

1.企业为转型升级需要,通过合并方式兼并重组与主体企业股权结构相同企业的,其涉及土地、房屋权属转移所发生的费用给予全额补助。2.年开票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的企业,通过资产并购形式实施做大做强且收购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的,因房屋、土地(用地性质不变)资产过户应征收的土地交易费、房屋交易费全额免收;同时按企业资产并购过程中产生的地方贡献为依据,给予全额补助。

泸溪县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调查与思考 篇6

殷庆坎

自2008年起,浙江各地从上至下“经济转型升级”声此起彼伏,《中国浙江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更是全面拉开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幕。恰逢国际金融危机向我国蔓延,“外贸大省”浙江省受到强烈冲击,这反倒更是坚定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心,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将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推向新阶段。笔者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浙江工业经济发展现实及需要,对当前全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1、坚持整体观念

加快推进浙江工业转型升级,首先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整体观念。先从工业转型升级原因说起,大家普遍接受的原因一方面是外部因素,尤其是当前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及浙江经济发展阶段对工业转型升级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则是浙江工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进一步凸现,“四低”(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低价格竞争)式增长方式必然面临转型升级。显然,工业转型升级是与经济建设(经济层面)密接相关,但也应要进一步放宽视野,将其置身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发展中来考量。从这一角度来看,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对于浙江省降低单位GDP能耗、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企业 1

职工收入和科技素质、转移部分过剩生产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均有重要意义。再谈到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近期来看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相应地,当我们将工业置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来看时,可进一步将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延伸至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建设、促进创业创新等更广的方面。总之,浙江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要“跳出工业看工业”,从产业体系、经济社会等整体视角看工业转型升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将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来。

2、慎重产业选择

之所以讲“慎重产业选择”,是因为产业发展具有“马太效应”,选择的好与不好可能会有极大差别。具体来看,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慎重”:一方面是如何处理既有产业,既有产业与引入产业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在众多产业中究竟选择引入哪些产业。

首先,工业转型升级并非脱离现实基础的“空中楼阁”,它至少应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即现有产业部分淘汰、部分转型至其它产业、部分沿价值链升级、新引入部分产业。具体来看,要加强产业分析及预测,对现有一批非优势产业及发展优势逐渐弱化的原有优势产业,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加快产业转移、淘汰力度,为其它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对发展优势突出、前景广阔的现有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步伐,并鼓励其在强化制造优势的同时积极向产品研发设计、营销等

价值链高端延伸;而对于一批适应浙江经济发展阶段需要、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重点产业,要在鼓励有条件的现有产业向其转型的同时加快外部引进步伐。其次,对于究竟引入哪些产业,肯定不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是“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而应将产业分析与浙江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这里提供几个产业选择原则,即“四有”原则——“有需要、有重点、有前景、有优势”。此外,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还需加强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这也是浙江省培育工业经济新优势、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战略举措。

3、优化空间布局

工业转型升级如果只谈产业不讲空间,就像那“镜中花,水中月”,看得见摸不着,产业“落地”同样重要。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那些产业适合落在A地,哪些产业适合B地,区域产业间该保持何种关系,才能增强全省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

目前,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区域工业发展迅速并各具特色,全省“三带三圈一群两区”的产业空间布局架构已基本形成。区域现实发展基础与未来发展定位相结合,是优化全省工业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需要提醒的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并不是只有较发达地区才能发展,而是要看该地区能不能创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要素条件。同时,区域产业发展也并非是排他性的,应在避免一哄而上的前提下,鼓励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既竞

争又合作的区域产业共兴共荣发展格局。此外,目前全省已具备产业转移的梯度条件,加强区域合作,适时推动县市域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也是工业转型升级中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重要方面。

4、调整产业组织形态

浙江省块状经济数量居全国首位,构成了浙江基本产业组织形态,并成为经济领域“浙江模式”的典型特征之一,对浙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目前,浙江的块状经济正经历“内忧外患”之困,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产业组织形态亟待优化。首先,“内忧”是指块状经济已不能向以往那样有效地推动经济增长,块状经济本身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企业规模小且内部分工协同松散,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动力;产业链不完整且处于价值链低端,竞争力难以提升;功能平台不够完善,集聚效应大打折扣。其次,“外患”是指由于核心竞争力没有得到实质性强化,浙江块状经济先发优势逐步弱化,而其它省份正加快培育自己的块状经济,模仿、追赶之势强劲。

优化产业组织形态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要在块状经济基础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加大对领导型企业的培育力度,深化企业间分工协作,构建合理企业组织结构和创新体系;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向价值链两端攀升;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完善功能平台建设,集聚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

5、发挥政府引导服务作用

在当前克难攻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特殊时期,我国、美国、欧美等国政府均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进一步凸显了政府作用。浙江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政府更应发挥其积极作用。

泸溪县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调查与思考 篇7

1 构建工业企业综合评级机制的主要做法

在2013年,嘉兴各县市相继出台工业绩效综合评价办法,开始实施工业绩效综合评价机制,虽然各市县构建工业绩效综合评价机制的进度有快有慢,具体措施各有侧重,但总体来说,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1.1 建立以“亩均税收”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机制

在构建综合评价办法的过程中,除嘉善外,其他县(市)区都将成为全县(市)区范围内除电厂和燃气、给排水、垃圾焚烧、污水污泥处理外的实际占有土地的工业企业。出于公平的考虑,又以实际拥有用地面积3亩为界限将纳入考评范围的工业企业细分为规模以上(简称“规上”)企业和规模以下(简称“规下”)企业。“规下”企业指实际用地面积在3亩(含)以上或租用厂房面积在2000平方米(含)以上的企业。在评价指标设置上,“规上”企业一般涉及亩均工业增加值,亩均税收,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排放每吨COD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几项指标,其中,亩均税收的比重在40%,其他指标的比重在10%,充分突出亩均的核心地位;“规下”企业一般取亩均税收、单位电耗税收两项指标,其中亩均税收的比重在80%~90%,单位电耗税收比重在10%~20%。具体的计算方法为综合评价得分等于各项指标得分之和(见以下公式)。根据企业亩均税收贡献、吨排污权税收贡献等指标,将企业划分A(优先发展类)、B(鼓励提升类)、C(监管调控类)、D(落后整治类)四类或A(鼓励发展类)、B(自我提升类)和C(倒逼提升类)三类。

1.2 建立分类施策的资源要素价格倒逼机制

针对依据评价办法划分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各市县政府在城镇土地使用税、排污权交易价格、用能交易价格、电价、水价等方面实施差别化的要素配给措施,并配套出台差别化实施细则文件。以嘉兴市区为例,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政策方面,A类纳税人:按其全年应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可给予50%减免,其中行业考核排名在前10%的试点纳税人可以享受60%~100%的减免;B类纳税人:按其全年应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可给予50%以下幅度内的减免;C类纳税人:对其中符合产业导向或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按其全年应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可给予50%以下幅度内的减免;D类纳税人:一律不予减免。

1.3 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激励机制

在建立差别化要素价格倒逼机制的同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低效落后产能企业主动淘汰退出。如嘉善对实施退地企业,由政府收储,对自行交易土地企业,交易时形成的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地方留成部分予以全额奖励。对兼并重组企业,并购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税费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全额返还。对淘汰关停企业,用能、排污权指标可以自行交易或由政府按基准价回购,加快资源要素向亩均贡献高的企业集聚,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1.4 建立工业项目准入评价机制

在存量提质的同时,又通过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把关,提升新引入企业的质量,做到增量选优。例如嘉善县,根据国家和省产业导向,制定符合嘉善县实际的产业导向目录,每年进行修正。按照出台《嘉善县工业投资项目准入评价标准》就产业导向和布局、投资强度、环境影响等方面,分产业指标、投资指标、环境影响指标等七大评价指标项目准入标准体系,联合评审、集体把关。实施新引进项目前期准入评价和后期跟踪评价“双评价”机制。

1.5 建立高效便捷的行政审批制度

企业综合评价机制的有效发挥,离不开政府高效便捷的服务,做到“放权”与“强权”的有机结合。其中,实现简政放权,审批改革是最关键的一环。以海宁为例,围绕简政放权采取如下举措,一是全面清理和削减审批事项,变前置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分二批共调减行政许可168项,占52%;取消非行政许可67项,占80%。二是全面实施核准目录外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改革试点(零审批),作为全省四个试点县市之一,对负面清单外的工业项目实施零审批。47个项目正式进入“零审批”项目库,其中全省首个“零审批”项目敦奴时装产业园在内的4个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三是出台并实施不再审批外投资项目全流程“六阶段”办法。四是推行先照后证商事登记改革,实施行业从14个行业扩展到35个行业,2014年1月至7月底共办理635件。

2 构建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问题

第一,评价体系覆盖方面。从评价范围看,目前大部分市县将全市县区范围内除电厂和燃气、给排水、垃圾焚烧、污水污泥处理外的实际占有土地的工业企业纳入考评范围,也有部分市县只将规上企业纳入评价体系;从经济结构调整来看,服务业主导是转型方向,因此要引导现代服务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而嘉兴市县绩效评价体系针对的是工业,尚未将服务业划入评价范围。

第二,指标权重设置方面。纵观嘉兴市县工业绩效评价指标权重,重点考核了经济效益方面,环境、能耗等制约性指标所占的权重较少。同时,R&D投入占比这个能够充分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指标也没有涉及,不利于强化对企业研发活动和研发投入的引导和激励。

2.2 评价方法的细化问题

第一,评价数据精准度方面。企业准确数据的获取不仅要涉及统计、国土、电力、税务等多个部门,还需进行大量的调查与核实。嘉兴市县通过调查摸底,在数据获取上取得明显成效,但对于一些复杂问题,特别是企业用地面积,对“一地多企”“既有地又租地”“租多家企业用地”、无证用地等情况还没有完全摸清楚,需要进一步摸清。

第二,计算方法优化方面。当前嘉兴市县较多采取“指标值/基准值×权数”的计算方法。这种计算方式在总体上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针对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COD排放增加值这两项约束性指标,如果采用一般化的计算,很难有效体现对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行业的倒逼;同时,关于单项得分最高封顶1.5倍的限制,不利于体现企业间的真实差距。

2.3 评价结果运用的深化问题

第一,差别化措施落地方面。嘉兴市县实施的企业绩效评价主要以宗地为对象,而有些土地是纯粹出租出去的,与实际进行生产的企业不一致,出现差别化政策难执行的问题。比如在有序用电方面,一些评价对象并没有在供电部门开户,而很多开户的却在绩效评价名单中找不到,这直接导致难以执行阶梯式和惩罚性电价。在全面实施差别化电、水价的过程中,这一问题将更加显现。

第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方面。目前,嘉兴市县已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激励机制,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低效落后产能关停并转退,对落后产能实施退地、自行交易土地、兼并重组、淘汰关停、提升改造等实质动作的,给予政策奖励支持,引导存量盘活和资源优化配置。应该说,该机制的建立符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理念,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具体的操作中,针对C类企业的专项整治工作机制还没有建立,C类企业的关停、腾退、转型、重组等方面的实际成效还不够明显。

2.4 配套措施的完善问题

第一,评价信息平台建设方面。绩效评价工作需采集大量不同类型的数据。这些数据虽然能够通过到企业摸底调查获取数据,但通常是从统计、税务、国土、电力、环保、经信、科技等多个部门提供的数据基础上进行。而当前部门间数据相互独立、难以互通共用,严重影响绩效评价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评价工作所采用的传统的人工处理数据的方法,即难以保证工作效率,也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一些人为的数据错误。

第二,政策宣传力度方面。通过前期的政策宣传,多数企业对于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机制已经有一定认识,差别化土地使用税的征收也促使企业重视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但在宣传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绩效评价结果,只是直接把结果向企业公布,缺乏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具体应对措施等信息的提供,导致企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各相关部门、主体开展政策宣传工作时,需要具体化和针对性,引导企业明确转型的方向。

3 完善和加强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机制的对策建议

3.1 优化评价体系,让评价结果更准

第一,扩大评价体系覆盖面。考虑到嘉兴市县企业以“规下”企业居多,如果将这些企业排除在考核范围之外,很难达到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目的的现实。笔者认为,构建企业分类评价体系,应将除一些公益性类型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纳入考评范围,实现工业评价体系全覆盖。适时也可以参考工业绩效评价的做法,结合服务业自身的特点,将服务业也划入评价范围,如可探索建立亩产税收、亩产营业额为主的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促使要素流向现代服务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第二,合理设置评价指标比重。针对评级指标设置重经济效益、R&D投入指标未体现的问题。笔者建议,修改《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计分与分类办法》,以适当增加环境、能耗等制约性指标的比重。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县工业经济科技创新驱动偏弱的现状,可以再增加“R&D投入”指标,强化对企业研发活动和研发投入的引导和激励,从而让评价指标体系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3.2 细化评价方法,让评价数据更真

第一,确保评价数据的准确度。针对评价数据主要来自于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参与不足的现状。笔者认为,要坚持把企业参与作为做好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不断提升评价工作的透明度。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企业基本信息排摸时,上门了解实情,沟通情况;二是在数据分析完成并形成初步评价结果时,先后两次征求企业意见,并根据企业反馈情况进行核实、修正;三是评价结果确定之后向全社会公布,并上门为企业进行评价结果诊断分析。与此同时,多次向镇(街道)、相关部门反复征求意见,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准确。

第二,优化评价计分方法。这方面平湖已经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探索。平湖在采用指标值/基准值×权数这一基本公式的同时,也对不同指标、不同区间的计分公式进行了差异化的调整。一是不同指标差异化计分。针对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COD排放增加值这两项约束性指标,采取倒扣分措施,即当指标值低于平均水平的一半时,该项指标的得分为负数,最低-0.5倍权数,更有效地体现对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行业的倒逼。二是不同区间差异化计分。由于单项得分最高封顶1.5倍的限制,不利于体现企业间的真实差距。为此,当指标值大于基准值的时候,对计分公式进行了调整,减小了封顶限制的影响,有利于更充分地体现真实发展水平(具体公式如下)。

考虑到各市县的评价方法与平湖的做法有一定出入,笔者认为,各市县可以借鉴平湖对于计分方法的差异化处理。

(1)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R&D投入占比

第一,当指标值大于基准值时:

第二,当指标值小于基准值时:

(2)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排放每吨COD工业增加值

第一,当指标值大于基准值时:

第二,当指标值小于基准值且大于基准值的1/2时:

第三,当指标值小于基准值的1/2时:

3.3 深化结果应用,让评价成效更实

第一,完善差别化要素价格倒逼政策。针对差别化措施发力面临的一些难题,要求在统计、国土、电力、税务等部门提供原始准确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质量从严把关:一是要求国税、地税按照嘉兴市统一口径提供企业实缴税金数据,列清各分税种缴纳数量;二是重点对租赁企业进行排摸,理清各地块上的租赁企业和企业实际土地使用面积;三是对一企多名和关联的企业数据认真合并,规下企业以地块为单元将其上所有企业数据进行合并;四是查清各家企业用电量,尤其是对共用变压器和使用多个变压器的企业。

第二,建立倒逼提升类企业的专项整治工作机制。在建立差别化要素价格倒逼机制的同时,要制定实施相关退出激励政策。对于经政府引导企业退出所腾出来的土地资源,建议将土地由所在主体进行收储;对于经政府引导企业退出并进行复垦所产生的指标,建议各市县根据项目需要进行统一调配,并由使用方对腾出方根据市场价格给予补偿;鼓励土地流转,对实施兼并重组的企业,并购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税费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全额返还。对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用能、排污权指标可以自行交易或由政府按基准价回购。

3.4 完善配套措施,让评价效率更高

第一,加快评价信息平台建设。一方面,要投入资金和精力,开发工业企业综合信息系统,将有关部门所掌握的涉及工业企业的信息资料整合到同一平台,有效打通了部门间信息沟通的通道;另一方面,要加快开发绩效评价系统软件,解决人工数据处理效率低、误差多的问题,同时通过运转流程设置,提高绩效数据处理工作的规范性。

第二,提高舆论宣传针对性。针对宣传中存在的针对性有待加强的问题,相关部门及新闻宣传部门要在原有氛围的基础上,突出对“怎么评价,如何评得更好”等问题的宣传,让企业知道努力的方向。同时,创新绩效评价结果的诊断,做到对每家规上企业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结果诊断意见书》,通过与全县(市)面上情况、行业整体情况的对比,详细分析企业各项指标的高低优劣,帮助企业了解自身优势,找到制约发展的问题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提升的建议,实现从“做体检”到“开药方”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毛蕴诗,吴瑶.中国企业:转型升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2]吴翔阳.倒逼机制:企业创新动力的政府作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6).

[3]张德鹏,张凤华,陈晓雁.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构建及路径选择[J].南方农村,2013(17).

上一篇:组织部四月个人总结下一篇:农业行政处罚案卷评查标准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