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物流经济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为了提高以实训为主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以“物流信息管理实务”为例,对实训课堂教学进行翻转课堂本土化改革与研究。分析了网络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研究了以微课和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在实训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关键点和思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课堂教学物流经济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课堂教学物流经济论文 篇1:

《物流经济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研究

摘 要:《物流经济地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充实物流最新理论、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考核方式等,以便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实现学生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同步提升。

关键词:《物流经济地理》;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进

引言

《物流经济地理》是物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物流学和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各地区物产分布、商品集散的中心和范围、贸易联系、货运情况,理解商品流通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部门的生产布局理论,解决有关物流与地理、经济与地理、物流与经济等之间的关系问题。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后续阶段货代实务、报关实务、物流系统工程、物流案例设计与应用、物流模拟与实务等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1]。近些年来,物流理论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对指导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总体而言物流理论研究仍然滞后于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践[2],因此,有必要深入地进行物流管理方面的理论探索,优化整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切实提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社会急需的物流专业人才。《物流经济地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现有的教材编写方面存在内容陈旧、体系残缺、案例缺乏等问题,物流经济地理是一门开设相对较晚的课程,教学材料的积累比较欠缺、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也有待提升。因此,任课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时具有很大的难度,如果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并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也会觉得枯燥乏味以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在进行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教学时必须摆脱传统地理学的教学模式,密切结合国家物流和区域物流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借助对物流经济活动所涉及的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和流效的具体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深入探究我国物流产业布局问题。

经过高等院校物流管理方面教学科研人员及物流从业人员的努力,国内有关物流管理专业的教材编著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缺乏高水平的教材、配套的教辅材料欠缺、教材的实践性不强、有些课程的教材内容上有重复等不足之处。因此,在教材的选择问题上,应根据教学大纲,尽量选择权威的、优秀的教材。作为物流基础课程《物流经济地理》的教学内容必须适度优化,以便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国内目前使用的《物流经济地理》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吕项生主编的高职高专物流专业新课改规划教材《物流经济地理》,全书内容包括两个模块共11个课题:模块1是国内篇——共5个课题、模块2是国际篇——共6个课题。叶素文主编的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系列教材《物流经济地理》,王智利主编的高等职业院校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规划教材《物流经济地理》。王智利编写的教材章节结构与叶素文编写的教材结构大致相当,没有旅游经济地理的内容。曾宪培主编的《物流经济地理》与以上几本教材大同小异。

一、完善的物流基础理论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

如果学生对物流经济地理基本理论和构架把握不准,涉及的理论知识无法理解、消化、吸收,那么在实际问题的操作与解决就可能困难重重。于是,物流经济地理的课堂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物流理论创新驱动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如何切实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众所周知,我国工业品生产领域的物流成本过高、农产品流通与物流费用也居高不下、我国物流总成本占GDP比率高达17.8%。那么,在讲授物流经济地理时就必须时刻将如何解决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贯穿始终,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引导学生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的集成创新理论。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构建布局合理、渠道畅通、运行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系统体系。认真谋划绿色物流的发展,减少物流碳排放。重视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高物流装备现代化水平和物流标准化程度,推广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等。为了加深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可以穿插播放央视纪录片如《穹顶之下》、《断裂的冷链》、《转基因水稻种植调查》等。

二、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物流经济地理的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尤其要关注国内外物流发展的动态,以及可能为物流经济地理所用的其他相关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比如,在讲授物流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学科性质、意义等内容时,可以与物流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中国物流环境与物流布局解读时,可以结合国家不同时期的主导政策及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追踪剖析,从而有利于学生结合我国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条件理解物流布局的计划化、直达化、短距化、钟摆化、集中化、社会化、服务化和标准化原则。讲解中国农业物流地理时,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林业和牧业的生产分布情况,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掌握我国农业与物流的关系,也可以补讲云物流环境下及大数据分析条件下,“农、物、商一体化”的新型的物流模式[3]。在对中国工业、商业物流地理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围绕内地市民赴港抢购奶粉、旅日游客购买马桶盖及电饭锅等现象进行深度挖掘,以便启迪学生思考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的迫切性等问题。在讲解完交通运输业的地位、影响因素及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分布后,可以围绕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一路一带及新海上丝绸之路等热点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在分析中国旅游物流地理时,侧重讲授物流业与旅游业的二者如何协作互动发展及影响旅游业的布局因素,同时,结合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巴马避暑治病热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三、灵活的教学方法交叉运用

大多数教师讲授《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过程中,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析为辅,结合课堂内容进行讨论,必要的时候加以多媒体演示说明,同时穿插适当的实习实训[4]。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鉴讲授式、互动式、启发式和案例法教学等方式,也可以因地制宜尝试进行情境教学法[5],以便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适宜的教学场地、组建合理的教师团队、按照既定的详细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也是不错的选择[6]。以上教学方法可以交叉运用到课程的教学中,但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发内化教学方法也值得尝试。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注重学生潜质潜能的开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和促成学生将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内化为成功素质[7]。开发内化教学将教学基本环节分为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检查检验、随堂小测验或课堂讨论及讲授与答疑等基本环节[8]。开发内化教学法运用于物流经济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课堂内的教学活动与课堂外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并逐渐提高个人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的适度创新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考核评价不能简单地用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传统的题型进行测试,而应采取多样化的评判方式,注重学生“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位一体的综合素质。据有关研究的结论,用传统的考试方法只能测出一个人才能力的三分之一,其他的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则需要更灵活的方式进行测度[1]。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考察、布置适量的应用型作业任务、“调查报告”考试模式等都可以尝试。注重平时成绩的记录,平时成绩分可以包括课堂提问、随堂小作业、课堂测验、到课情况、课堂分组讨论和课堂提问及互动等。期末考试所占总成绩的比重可以适当下调。

结语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因此,要切实提高物流经济地理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对自己对学生提出高标准的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变革,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以便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物流人才。开发内化教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可以尝试在《物流经济地理》教学中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 冯其河.中职物流专业理论类课程评价改革探析——以物流经济地理课程为例[J].物流科技,2010,(4):107-109。

[2] 陈建中.物流理论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N].光明日报,2013-11-01.

[3] 丁丽芳.云物流环境下的农物商一体化农产品物流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4,(6).

[4] 兰琪.《物流经济地理》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9,(9):111.

[5] 秦瑞.物流经济地理教学案例创新情境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214-215.

[6] 袁旦.物流经济地理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框架构建探讨[J].新经济,2014,(2):150-151.

[7] 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8] 杨传喜.开发内化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授课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5).

[责任编辑 王玉妹]

作者:杨传喜

课堂教学物流经济论文 篇2:

基于翻转课堂的职业技能核心课实训课堂教学改革

摘 要: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为了提高以实训为主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以“物流信息管理实务”为例,对实训课堂教学进行翻转课堂本土化改革与研究。分析了网络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研究了以微课和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在实训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关键点和思路。根据课程技能点的分类,完成了三种基于翻转课堂模式改革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职业技能核心课;物流信息管理实务;实训;翻转课堂

作者简介:余建海,男,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物流技术学院实训与技能考证中心高级实验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专业教学与实训中心管理、物流工程及信息化。

基金项目:2015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实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kg2015868);2017年中国物流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物流教改教研课题“基于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ZW2017096)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第一要务。[1]职业技能核心课是以技能操作、实训教学为主的課程,是传授专业技术,提高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手段,是实现职业院校培养零距离上岗、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课堂教学形式为操作或实训。网络、信息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当前,高职院校以“90后”学生为主体,网络、新媒体和大数据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找到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是一种符合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它充分地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移动学习和新媒体等手段创新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课前微课自主学习,课内完成技能同化与顺应的方式。翻转课堂模式尤其适合以操作、实训为主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的教学,它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实训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实训课堂技能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一、网络信息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

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重新对课堂教学实施全过程进行的思考、规划、设计与实施。在改革前,需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总结与分析,经过师生交流、专家座谈、问卷调查后发现,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媒体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新媒体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主要来源。学生对微信、QQ、移动端APP等网络新媒体的阅读与学习带来的知识量,占据了他们在大学期间所获得总知识量中相当大的一部分。随着信息爆炸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更乐于从移动网、互联网、新媒体中得到知识和信息,这些新科技催生的产物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的新兴趣点,从而为教学改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社交的网络化

当今社会的网络化已经逐渐形成。人与人的交流可以使用社交网站、聊天工具、e-mail、博客和论坛;生活购物可以使用电子商务、团购网站和网络超市;知识的学习也能通过教育学习平台、MOOC课网、云课堂和精品课程网站来获得。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像水和电一样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学生的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其社交网络化这一特点,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更容易接受“动”态的教学

现在的学生都喜欢“动”态的事物。打造“动”态的课堂教学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建构主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构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学习促进者的教学图式,从而形成一种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态教学;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的静态教学,营造一种“动”态的学习氛围,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和个体差异,将学生引入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如微课、云课、幕课和移动课堂等。将微视频、动画和FLASH充分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教学进行改革,重构实训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手、眼、耳、脑充分地“动”起来。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信息技术、在线开放资源、精品课程网站和教育教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对现代职业教育起到推动作用的一种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突出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教师作为一个学习促进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认为人的学习是一个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2]

翻转课堂的定义随着研究的深入及本土化的发展,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最新较为认同的观点是由焦建利等人提出的:翻转课堂是借助网络、终端、微课等技术,对家庭和学校的功能进行倒置,从而引发传统学校教育微观结构的系统变革,改变班级授课制齐步走的局面,践行个性化学习的一种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将线下课堂和线上网络的教与学,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做了重新调整,将难度小的识记和理解的学习通过课前线上网络资源,如微课资源库、云课堂、课程网站等的自学来完成。利用微信、QQ和Email等途径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在这些媒体上发布回收作业、展开网上讨论、调查问卷等形式,评估学生课前的学习效果,为课堂教学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更有利于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得教师有更多的课堂时间与每位学生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教学需要,从而实现“一对一”的教学。

三、 基于翻转课堂的实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物流信息管理实务”为例

基于翻转课堂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实训课堂教学改革,能使学生获得贴近工作岗位的知识与技能。将教学由关注“教”转移到“学”,由“照顾大多数”到“照顾每一个学生”,将教与学精耕细作,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翻转课堂的本土化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如谢幼如等人研究了翻转课堂与MOOC的有机融合问题,提出了面向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能力课的高校MF教学模式及其教学应用形式;[3]许英姿等人在“翻转课堂”理念、“因材施教”原则及课程特点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工科课程的四种教学模式;[4]薛元昕提出了基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并完成了实例应用。[5]翻转课堂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主要从课程技能点入手,按技能点的难易程度 、递进关系和学习规律分为了三类:理论识记类、操作实训类和创新能力类。以下提出了实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中的关键点和思路,并对三类不同的技能点,实施了翻转课堂本土化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职业技能核心课程——“物流信息管理实务”

“物流信息管理实务”是一门以实训操作技能为主的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核心课程。该课程有十个模块,八个实训项目,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5/4,被列为浙江省高职高专省级精品课程,并为申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做积极的准备。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点

实训课堂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实训课堂本土化教学效果,培养一线工作及管理岗位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改革的关键点有以下四个方面。

1. 重新梳理职业核心课程的技能点。职业技能核心课程是以传授学生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课程,而各技能点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因此,在教学上应该有所区分。技能点的重新梳理是实现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实训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完成技能点的梳理,有利于教师明确实训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有利于实训教学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各技能点的学习要求与目标,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完成课堂内外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组成学习讨论组、实训项目组、创新研究组和学习社区等,进而形成团队协作、互相竞争、自主学习和研究创新的教学气象。

2. 利用微课、微信和QQ等新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微课网站、微信和QQ等新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创造学习情境,建立学生旧知与新知学习架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以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意志力为主的学习结构。其中,微课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一般时长为几分钟,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其核心是“短、小、精、悍”。[6]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和教师点评等辅助性资源及教学。[7]在精品课程网站、微信群和QQ群等社交媒体上的交流、讨论与指导,可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由学习、愉快学习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 重新构建学习情境的课堂教学全过程。学习情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部分,由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的场地布置、项目设计、任务发布、共同协作、学生提问、师生互动、交流展示、教师辅导和评价激励等过程来实现,进而完成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这样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时间、场所等受限问题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也兼顾了学生个体差异、学习动机激励等内动力因素。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目标。

4. 反思与改进课堂教学,创新课程多媒体在线教学资源。 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会受到教学情境、微课视频、实训项目及信息化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在实训教学完成后,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反思,针对学生容易出错、难懂的知识点,采取改善教学环境、更新微课视频、重新设计实训项目、丰富信息化等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改进。如在“RFID技术及其应用模块”教学中,课堂教学安排在理实一体教室,以小组或分角色的形式,实施RFID的硬件选择、软件操作和现场实训等项目化教学,当学生有疑问时可主动通过微课、微信、QQ及精品课程网站等寻求帮助。或在教师的促进下,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教师将课堂教学反思与改进后的成果,放到课程网站,进而创造更多、更新的课程多媒体在线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为网络资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打好基础。

(三)实训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特点,通过“物流信息管理实务”实训课堂教学的提前考量、媒体参与、激发动力、精选资源、二次备课、因材施教、组织协作和展示评价等环节重新设计,改变传统实训课堂“静态”的教、学、训模式,让实训课堂“动”起来,打造“做中学”“学中做”的高效实训课堂。基于翻转课堂的实训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实训课堂教学效果为中心,改革实训课堂教学的前导与呈现、组织与实施、巩固与评价、反思与改进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

1.前导与呈现环节。从当前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的高职学生特点出发,一方面,在实训课堂教学前,对学习动机、学习意识和学习意志等内动力因素提前考虑,利用微课、微信、QQ等新媒体在线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旧知的复习与学习新知的呈前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前程学习的了解,如微课、前导作业的学习情况,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对课堂学习内容重新考虑,改造教学过程,精心、准确地选择适合当前學生新知内化、顺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资源。

2.组织与实施环节。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不仅要考虑课堂内的教学,更要考虑课堂外的师生情感交流。课堂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化媒体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以图、文、视、动交替出现,将教师演示、学生操作、项目展示和典型问题分析等制作成小视频,及时上传到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从而帮助学生对新知同化、顺应和意义构建。课堂教学之外,在新媒体上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与讨论,巩固课堂教学成果。除此以外,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来讲,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新媒体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影响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个人魅力,从而爱上专业课程。

3.展示与评价环节。教师是学生学习情境的构建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更是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课内,学生通过操作PPT、图片、文字来汇报小组作业、实训操作、项目成果等。教师将学习重、难点录制成视频,上传到微信、QQ在线提问,或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实训成果进行点评、讨论,尤其是针对典型问题、错误操作的分析和解決,从而构建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课外,师生在微信、QQ上交流与讨论课内作业、实训项目,学习上课时没有学会的实训或技能点,完成新知的内化、顺应。只有及时地对学生的展示作品完成师生打分、互评和奖励,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使其保持学习的主动性,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4.反思与改进环节。这是对实训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查、思考和完善:(1)检查学生完成作业与操作实训的情况,根据作业与操作实训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找到相应的技能点;(2)检查问题技能点的教学内容是否存在太少、错误或产生歧义的视频、图片、文字,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否适当,教学节奏是否过快;(3)改进该项目的教学过程,做好修改记录;(4)进行教学试验、观察修改后的教学效果,如果效果没有达到目标,则再进行修改。让课堂教学改革落到教育本身,使广大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学改革所带来的好处。

四、三类技能点的实训课堂教学设计实例

目前,省级精品课、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核心课——“物流信息管理实务”课程已经有了微课、动态课件、课程网站、实施纲要等教学资源。为了取得更好的教改效果,达到职业核心课程的技能教学目标,对理论识记类、操作实训类和创新能力类技能点提出了三种翻转课堂的实训课堂教学设计。

(一)理论识记类技能点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理论识记类技能点是指概念、定义及原理等,需要通过想象对抽象的文字进行理解和记忆,如什么是物流信息,物流信息是如何从数据转换形成的,什么是GPS,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等等。理论识记是操作实训类技能点学习的基础,了解了各项目物流信息管理实务的概念、定义和原理,能更好地理解为何这样的操作是正确的,而那样的操作是错误的,为操作实训类技能点的学习打好基础。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如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RFID技术等定义、工作原理的教学。课前,学生通过抽象地想象、自主学习教师发布在微信群或QQ群上微课、案例、动画或其网络资源库地址,并完成课前作业、QQ群上回复教师的提问或课前学习的疑问,通过E-MAIL发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进度和工作量的设计;课内,教师对课前学生反馈中错误的、困惑的和不理解的理论识记类技能点,以判断对错、概念选择、案例分析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营造概念识记类技能点的学习情境,完成对技能点的内化与顺应;课后,根据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布置必做和选做作业,强化概念识记类技能点的掌握情况。

(二)操作实训类技能点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高职高专院校是培养产业一线管理、操作岗位技术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高专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掌握操作实训类技能点,如WMS、GPS、TMS等管理系统的熟练应用、操作与构建。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如WMS出入库项目操作实训。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发布在微信群或QQ群上的微课或微课网络地址,完成WMS出入库操作项目的课前作业及QQ群上的问题讨论,教师根据作业及讨论的情况,进行“二次备课”,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形式、过程及操作实训项目数;课内,教师根据操作实训类技能点的要求及课前学习反馈情况,布置课堂操作实训项目,采用个人全角色或小组分角色形式展开。当学生在操作实训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技能点,如WMS出入库项目中出现不法进行下一步时,可以回查上一步操作或查看流程是否有错、漏现象。通过微课再学习、小组讨论、同学协助等途径,让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课堂操作实训项目;课后,教师将课堂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错误操作视频,发布在QQ群,帮助学生强化课堂学习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新能力类技能点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创新能力类技能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需要掌握的技能,是建立在操作实训类技能点上,通过主动探索、创新思维、协同合作和动手实践来学习和掌握的。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如RFID商品销售系统设计。课前,教师在QQ群上发布系统设计作业及微课,学生按小组分工,完成该创新能力类技能实训方案的设计。如RFID零售管理系统的硬件选择、系统组建等,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反馈项目设计过程中的困惑或无法处理的环节,提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准备创新能力类技能点的教学场地、设备和实训材料等;课内,先让学生以PPT或电子文档展示设计项目,其他各小组对方案进行评论、找问题,实施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设计的改进,并完成项目实施,提交项目成果。成果评价由各项目组及教师共同完成,教师在整个创新能力类实训项目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组织和协调的作用,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五、实践与总结

为了检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后三种实训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对两届三个物流管理专业班两两比较后发现: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班级,其同类技能点的掌握速度、实训项目数和实训操作考核成绩,比没有实施改革的班级要高20%以上。实践表明,基于翻转课堂的实训课堂教学改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与此同时,对教师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掌握新技术、了解当前学生特点,才能抓住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紧跟不断前进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和社会化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什么[J].教育与职业,1930(4):3-8.

[2] 王晓,王岐本,张小清,等.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9(2):69-70.

[3] 谢幼如,倪妙珊,柏晶,等.融合翻转课堂与MOOCs的高校MF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40-46.

[4] 许英姿,沈玉凤,华珍,等.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173-175.

[5] 薛元昕.基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29):97-99.

[6] 曾春妹.谈微课程的内涵及其设计原则[J].高教论坛,2015(5):53-55.

[7] 刘海棠.浅谈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1+1”组合[J].中学教学参考,2014(24):111-113.

[责任编辑 蒋云柯]

作者:余建海

课堂教学物流经济论文 篇3:

高职《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教学现状与对策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和关键环节。针对高职《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的课堂教学现状及产生原因,从“活跃课堂”的营造、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材施教的实现、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提出课堂教学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教学现状及原因;对策

作者简介:康定华(1975-),男,广西荔浦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区域经济。

近年来,作为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结果,物流人才需求旺盛的局面日益凸显,特别是既懂理论又通技术的复合型物流人才更是供不应求。据悉,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入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人。特别在城市物流中心和物流服务贸易领域,迫切需要培养和引进大量的现代物流专业人才。此种形势促使物流管理专业在高校应运而生。目前众多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所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正迎来生源充足、就业前景良好的发展势态。然而,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在高职院校开设时间较晚、起步较低,专业建设基本处于摸索阶段,任课教师也多属“半路出家”的年轻教师,在物流管理方面教学经验不足、系统认识缺乏,从而导致物流管理教学开展不够积极有效。如不少任课教师存在教学思路不清、教学重点不分、教材理解不透、实践技能不强等现象。鉴于此,笔者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为例,通过探讨其课堂教学策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高职《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课堂教学现状及原因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教学的基本形式,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决定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然而,笔者对广西部分高职院校《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后发现:许多任课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方法呆板、手段陈旧,课堂教学循规蹈矩、就事论事、照本宣科,课堂气氛索然寡味、死气沉沉、缺乏活力,此外任课教师不注重课堂互动,常表演“独角戏”,对学生“满堂灌”,结果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思维僵化、积极性受挫,甚至出现上课看报纸、玩手机、打瞌睡等“软抵抗”行为。事实表明,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极为普遍和严重,究其原因既有客观所致,也有主观所为。

(一)《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的内容抽象性和广泛性是产生课堂教学困惑的根源

《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和广泛性,是产生教学困难和教学压力的首要因素。该课程包括物流采购计划管理、预算与结算管理、成本与库存管理、采购合同管理、货物验收与质量管理、采购谈判与供应商管理、采购与供应策略以及采购绩效考核等内容,涉及会计学、商品学、法学、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商务谈判、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以及应用写作等多门学科知识,具有抽象性大、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任课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知识结构,宽广的教学视野,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幸的是,现有任课教师大都缺乏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的系统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学科理论,授课仅仅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讲解层面,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提炼与拓展,而且缺少进修、培训、参观及实践机会。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匮乏其结果往往导致课堂教学问题不断、困难重重。

(二)《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严重缺乏实践环节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物流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由于各种原因许多高职院校未能给予物流实践教学足够的重视。如物流设施设备投入不足,物流教学软件缺乏,校内实训场所、校外实习基地缺失等,造成学生感性认识不够、操作技能低下,从而间接影响到物流理论知识的传授。就《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而言,该门课程从客观上要求任课教师能够利用实验室指导学生上机操作有关物流采购与供应方面的电子化业务,并且带领学生亲临某些物资采购现场,从中熟悉物资采购与供应流程等实践内容,但众多高职院校通常只把教学重点放在课程理论的讲解上,既没有提供相应软件进行校内实训,也没有提供条件开展校外实习,理论知识的传播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几乎完全依赖于课堂,其教学效果与教学压力可想而知。

(三)任课教师经验不足导致《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困难

丰富的教学经验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而教学经验的获取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积累与艰辛付出。目前,高职《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的任课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其教学经验不足,实践能力不强,教学方法欠佳,认识水平粗浅,结果常常致使不少学生听课效率低下、畏难情绪高涨、厌学思想日趋严重,进而丧失求知欲望和学习信心。此外,高校扩招持续几年,学生数量急剧上升,而教师数量却没有成比例的增加,由此导致教师工作负担加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钻研教学,必然也影响到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

(四)高职学生的内在特征对实施《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课堂教学带来不利影响

从《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的课程内容和性质来看,因为涉及到采购、营销、谈判等关键业务,所以它要求学生具备开朗的性格、良好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并以培养具有较强社交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为课程目标。然而,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在思想、性格及能力方面差距明显。思想上的不足表现为学习态度欠端正、自卑心理较严重、对前途缺乏信心等;性格上的差别体现在情绪波动较大、开朗程度不够、不敢大胆作为等;能力上的差距则表现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社交能力等相对较弱。高职学生的思想、性格及能力等不良内在特征,存在着种种不利于开展《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教学的因素,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高职《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课堂教学对策

从影响高职《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看,主要包括教材内容、实践条件、学生素质、教师授课水平及学校管理质量等。其中,教师授课水平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它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此,笔者围绕《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课堂教学现状提出以下对策,以期在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及课堂教学质量方面,与有关同仁共勉。

(一)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升职业素养,积极营造“活跃课堂”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基础,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和共同的追求,而课堂教学环境的营造则是重中之重。营造积极、轻松、和谐、愉快的“活跃课堂”,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开启智慧之源、增强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减轻教学负担,使教师产生成就感。由此可见,“活跃课堂”是教育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而要营造高质高效的“活跃课堂”,首先必须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在系统专业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思维加工后形成的知识体系。[1]对《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的任课教师而言,优化知识结构就是要求在通晓采购与供应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掌握现代物流概论、仓储与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机械设备、物流信息技术、物流市场营销、物流客户服务、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经济地理以及商贸法律等相关物流专业课程理论,并且加强对基础文化知识的积累,熟悉教育规律,掌握教育学、心里学理论及学科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结构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够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有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其次,要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教师职业素养是教师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它是教师从事教育职业的基本条件,[2]也是营造“活跃课堂”的前提。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教师不仅意味着具有从事教育教学的渊博知识和高超技能,而且也意味着具备强大的人格魅力与威信,因而能够感染和激励学生、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此外,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教师还应具有教学艺术、教学激情及良好教态,给学生以激情和美感。笔者在《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物流专业系统知识,学习基础文化及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知识素养、能力素养、道德素养、作风素养及创新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衣着得体、举止从容、胸怀激情、亲切自信,不仅认真传授课程理论,而且还注重补充课外知识,如科技、宗教、艺术、哲学、诗歌、对联等,促使学生求知路上如饥似渴、兴趣盎然,在课堂活跃、满堂生辉的同时,也实现了古今中外文化的传承。

(二)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优劣首先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效果上。课堂教学效果是衡量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依据,也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价值所在,正所谓“教师的生命在课堂”。然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教学方法的创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荀子.劝学》中也强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学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学经验的积累有自我积累和学习积累两种方式。自我积累就是在自我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总结、反思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寻求最佳教学方案的过程。学习积累是指通过听课、听报告、观摩录像、参加经验交流会以及学习有关教学资料等形式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如果说积累教学经验是基础,那么创新教学方法就是上层建筑,只有创造出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在神圣的课堂上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所谓“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指适合学科专业发展、适合教师现场讲授、适合学生接受知识的“三适”教学法。“三适”教学法的获取是教师在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创新思维得以实现的。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有效实施创新教育。然而,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摒弃落后教学模式、反对墨守成规、做到“不拘一格”。笔者在《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学习、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刻苦钻研教学规律索取教学质量。根据该门课程的内容及特点,笔者恰当地采用:(1)案例教学法,如利用教材中的“日本大和运输的宅急便”、“上海宝钢的采购与供应”、“某烟草公司采购流程分析”、“光明乳业:鲜奶移动供应”等案例组织教学;(2)互动教学法,如分析教材中的“采购人员的素质”时,先问学生“采购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接着要求学生阐明原因,然后再结合课本知识,深入剖析并与学生展开激烈讨论;(3)情景模拟教学法,如笔者在讲解“物流采购谈判”时,首先创设一笔交易事务,然后分别让两个学生扮演买卖双方进行模拟谈判,通过双方的“唇枪舌战”使得大家深刻领悟到采购谈判的特点、原则、内容、程序及技巧等教学内容;(4)幽默教学法,在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运用幽默语言、幽默表情、幽默动作、幽默故事等,将严肃的、枯燥的知识变得亲切、有趣,促使学生充满期待和激情,内心不再厌学,上课不再走神。此外还创造性的实施小组竞赛法、特长表演法、形象比喻法、名人名言法以及探究式教学法、图解式教学法等,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始终保持良好。

(三)明确高职学生定位、关注个体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存在明显区别。普通高等教育侧重培养研究型、设计型、学科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侧重培养单纯操作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其培养目标为掌握现代物流基本理论,熟悉现代物流技术法规、政策,具有仓储管理、货物运输管理、物资计划、库存控制、物资营销等专业能力和相应的外语水平,能够从事现代物流业中的信息处理、配送、仓储、多式联运、采购、货代等具体业务及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师应根据高职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定位,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规格定位、结构定位、职业定位及市场定位等,进而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实现教育目标。例如,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其职业定位为在工商企业物流管理部门、物流专业公司、物流中心和物流基地等从事物流分析员、分销员、采购员、运输调度员、理货员、物资配送、物流机械的使用维护、商品储存、商品养护等现场作业和管理工作。在明确学生定位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针对性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高职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力、能力、思维、兴趣、性格、气质及身体状况、文化基础、社会背景等方面。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是孔子“因材施教”理论的精髓,现今仍被中外教育界所推崇。如当今教学论中仍然强调“因学生之材而施教”、“教学要照顾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和分层教学”等。笔者在《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对教材侧重点加以明确与区分(如将教材中的物流采购业务流程、采购方式、采购决策、采购成本与库存控制、供应商管理及供应策略等作为教学重点),并对教材内容加以取舍与增补(如补充物流采购案例、物流采购单据的制作等知识),从而解决“传授什么样的知识给高职学生”的问题;另一方面又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学”和“分层教学”,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从而解决“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的问题。例如:笔者将每个授课班级的学生根据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种。课堂讲授时,对优等生着重加强物流采购与供应实践技能的深化和探究,对中等生着重于物流采购与供应系统理论的接受和消化,对后进生则强调物流采购与供应基础理论的理解、积累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掌握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心理体验,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四)挖掘教材实践因素、强化课堂演练,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智慧在他们手指上。”的确,动手实践是人类思维的起点和智慧的源泉,也是人类自身获得发展的主渠道。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都是在动手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可谓“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然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而不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曾经指出:“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如果高职教育仍然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那么高职教育必将以失败告终。尽管有关教育部门和众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并一直为之努力,但是培养效果不容乐观,培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首先,虽然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各专业实践课时的比例不得低于40%,而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真正用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学时很少超过总学时的30%,有些新建高职院校甚至不到10%。其次,有关资料表明:目前的高职院校与发达国家的同类院校相比,用于实践教学的硬件投入明显不足,特别在实训基地建设、培训体系建设及融资渠道建设方面差距甚远;此外我国高职院校高学历、高职称及“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如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基本不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35%,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职业技术学院的专职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占80%以上。因此,除依靠数量有限、档次偏低的实训基地之外,通过课堂演练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符合中国国情,这种“课外实践少,课堂演练多”的培训状况也使得课堂成为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阵地。然而,以课堂为依托强化实践演练,必须建立在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实践因素和活动因素的基础之上。笔者在讲授《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挖掘教材实践因素和活动因素,如物料请购单、订购单、物料清单等单据的编制,供应商调查表、物料进度计划表、生产进度控制表等表格的制作,招标书、投标书、采购合同等文件的撰写,招标现场的模拟、采购谈判的模拟等等,将这些实践性素材融入到相应章节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个体练习、分组竞赛、师生模拟、生生模拟等方式进行课堂演练,不仅充分发掘学生学习潜力、加快知识消化吸收,而且大大提高课堂活跃程度、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五)注重综合能力训练、坚持课堂“传道”,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能力是学生整体素质的反映,是教育领域中的永恒话题。高职学生的能力就宏观而言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就微观而言包括观察、实践、自学、联想、想象、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等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应用、实践”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3]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重知识讲解、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例如:教师忽视学生分析、综合及判断能力的提高;忽视观察、决策及实践能力的训练;忽视联想、想象及推理能力的培养;忽视公关、合作及创造能力的强化等等。侧重知识传授、淡化能力培养,其结果必然导致“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人才培养缺陷。因此,笔者在《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训练学生综合能力。如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有关原理讲解“上海宝钢的采购与供应”等教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互动教学法的有关原则分析物资招标与投标程序等,以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有关要求探讨物流采购谈判过程,以锻炼学生模仿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等,同时还不断补充课外案例并广泛开展“对话式”教学,以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学生反响良好、教学效果显著。此外,在强调能力训练的同时,还要坚持课堂“传道”理念。唐代大文豪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并认为如果教师只是“习其句读”而不“传道”,那是“小学而大遗”(即因“小”而失“大”),可见其以“传道”为首,以“授业解惑”为次。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可见他把“育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高职教育不是培养“解题机器”的教育,而是“授业解惑”与“传道育人”相结合的教育。笔者在《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的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传道”理念,并通过“传道”达到“育人”的目的。例如经常利用模范人物、先进事迹、名人名言等素材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道德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采购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

三、结语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同样,高职教育要想突显办学特色、实现长久发展,也必须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寻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在此,笔者通过探讨《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教学现状与课堂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与广大教师一起,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课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铸造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并持之以恒的开展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倩.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素质结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32(01).

[2]易方.试论教师职业素养的构成[J].长沙大学学报,2001(02).

[3]梁玉凤.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改革[J].北方经贸,2005(12).

责任编辑 何颖萍

作者:康定华

上一篇:保险培训体会(精选2篇)下一篇:党员教育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