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论文]搞好思品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品论文]搞好思品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共13篇)

[思品论文]搞好思品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1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思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如何使用好教材,切实提高思品课堂教学质量,始终是思品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思品教师的重要课题。这里我们针对课堂教学调查中发现的一些普遍问题,侧重从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特点提出几点建议,供教师们参考。1.认清思品课教学的基本结构

思品课既遵循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遵循小学德育的基本规律,具有德智双重性。因此,思品课教学的外延更广,思品课课堂教学结构显得非常灵活,我们把这种灵活的课堂教学结构归纳为“两点双线圆圈式”。“两点”为知行两点,即任何一堂思品课都必须落实晓之以理和导之以行两个内容;“双线”为情意双线,即激发道德情感和磨炼道德意志要始终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它们不单独组成一个教学环节;“圆圈”表明知情行意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多端性,任何一种心理成分都可以做教学的开头,也可以是教学的结尾。当前思品教学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品教学结构,它明显地体现了知行两点,但要注意:千万不可忽视激发情感和磨炼意志的有机渗透,否则,上课就会枯燥无味。

2.把准教学重点一般说来,知和行是思品课教学的重点。

就知和行比较,如何确定谁是一堂课中的教学重点?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认为:思品课教学重点的确定和语数课教学重点确定是有区别的,语数课教学重点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而思品课的教学重点则是由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决定的,因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源除学校之外,还有社会和家庭。因此,每次思品课教学之前,学生对将要接受训练的道德观念既不是完全掌握,也不是完全陌生,而是处于一种知行矛盾阶段。这种知行矛盾有时表现为有知无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有行,有时表现为无知无行。因此,思品课教师在备课阶段,通过认真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行矛盾,进而确定教学重点。若学生是有知无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导行上;若学生是无知有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明理上;若学生是无知无行,则教学重点要定在知行并重。3.创造性使用教材

省编思品教材一般都是由课文、“想和做”两部分组成,课文是教学的基本载体,“想和做”是用来巩固练习,反馈检测用的。

使用思品教材和使用语文课文是有区别的。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知情行意的综合训练。思品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把课文中的道德事例和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去进行内心对比,进而帮助学生归纳出道德观念的基本要求。所以语文课教学重在分析,思品课教学重在比较;语文课教学重在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思品课教学重在归纳道德观点的基本要求。

思品教材中好的“想和做”,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有强烈的针对性;二是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思品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想和做”,可以掀起教学高潮。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思维价值,既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或怎么样,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不能只简单地进行判断和选择处理。如果教材中的“想和做”和自己教育对象的知行实际还不够接近,则教师要重新设计,好的设计是能针对学生对一些现象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看法,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创设出一种在明辨是非时能刻骨铭心的教学情境。4.把住延伸的度

不同的道德观点,彼此之间是互相联系的,但思品课教学要保证一课一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大纲,把住延伸的度,不宜无限扩展。把住延伸的度,指的是有时可以自然延伸,比如:和好书交朋友,可以自然延伸到和好报交朋友;从小要敬爱父母,可以自然延伸到长大后有责任供养年老的父母。但这种延伸是有一定限度的,即要控制在同一个道德范畴和同一个教育层次之内,决不能无限扩展。比如:从小学好各门功课就不宜向德智体全面发展扩展;热心为集体服务就不宜向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扩展。5.学生的思维参与是教好教活思品课的根本途径

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思品课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但无论用什么教法或先进的教育技术,一切教育影响都只有通过学生积极的内心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学生的主动参与,特别是学生的思维主动参与是教好教活思品课的根本途径。没有思维参与为基础,其它的参与都是假象。

[思品论文]搞好思品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2

不可否认,这本教材是一本时代感很强,融理论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但是,我们很多教师在具体使用这本教材的过程中,却发现教材的有些内容安排较为凌乱,语言表达重复罗嗦,不够简洁,内在逻辑稍显脱节。

目前,我们的教学已进行到第7课,现在结合我的一些教学过程,列举一些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整合的实践,与诸位探讨对新教材的合理使用。

首先,第一单元“亲近社会”由3课组成:“成长在社会”“融入民族文化”“笑对生活”。在这3课中,我觉得第3课“笑对生活”与第一单元主体不甚符合。第一单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责任观教育,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身边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无论是生活的哪个角落,都有自己的责任。而第3课讲的是如何战胜挫折,如何认识学习,更侧重于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教育。与第一单元的内容不是非常吻合。

教学实践建议:(此建议表达我对新教材内容整合的想法) 将第3课改为“认识身边的经济现象”或“政治现象”等内容。当然,内容要注重学生的感性认知,理论性不宜过强,这可以为后面学习关于经济、政治的相关内容打基础。

其次,第1课中“关心社会发展”“学会亲近社会”两框内容有重复之嫌。“探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关心时事做起”难道不是亲近社会的表现?“亲近”与“关心”有如此泾渭分明吗?

教学实践建议:(此建议表达我对新教材内容整合的想法)将两框题合并,增加关于“增强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感”的相关内容。

第三,第2课“融入民族文化”中第2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中的“情为祖国动”里面,课文在表述完“各族人民热爱祖国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等相关内容后,“突然”讲了关于民族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危机的内容。其目的也许是提醒学生要热爱民族文化。

教学实践建议:我把这一部分内容与本课第1框的“中华文化知多少”中关于“保护文化遗产”内容合并起来讲解,也许那样的话,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思想将更加透彻和专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危机感能较为清晰地区分。

第四,第2课第3框“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的内容中,党对民族精神的发展,出现了两个层面的描述:一是对精神内涵的描述,二是对“精神命名”的描述,其实这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容的,这样的表述容易使我们对课文内容产生歧义。

教学实践建议:直接以“精神命名”的方式讲述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发展。而每种新的民族精神有怎样的内涵可以通过楷体小字的方式加以补充,供学生阅读,可以让他们对这些精神的实质有明确的感知。

第五,第3课“笑对生活”的3个框题依次是“人生难免有挫折”“勤奋学习,善于学习”“战胜挫折,开拓进取”。从课文内容的表述看,第1、3框题的内容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也是非常符合逻辑关系的。

教学实践建议:我在讲课时,大胆颠倒了教材的顺序加以讲解。相似建议可以应用在第6课第2框的3目标题讲解上。课文的顺序是:“公民必须守法”“勇于用法维权”“守法必须懂法”。教师可以按照“守法必须懂法”“公民必须守法”“勇于用法维权”的顺序授课。

第六,第5课第1框“人贵诚信”,在用大段篇幅、分5个角度讲解“诚信是一种资源”后,课文又在最后一节从“就个人而言”“就企业而言”“就社会而言”“就政府而言”4个角度进行小结阐述。其中,相对前文内容有明显区别的就是“就社会”这一角度的表达。到底是按前文5点组织答案,还是按最后这一节的4点组织答案呢?

教学实践建议:将“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一句列为第6点,与前文5点一起组织。

第七,第7课第1框“依法享有财产继承权”的内容比较混乱。对公民的经济权利、财产所有权、继承权、民事权等权力没有清晰的脉络。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不能明确知识的结构体系,更是对公民的各项权力的表述容易产生混淆。

教学实践建议:我先讲解了继承权、民事权利两个内容。随后点明公民的继承权、民事权利都与财产所有权息息相关,并将教材85、86、88页三处关于公民财产所有权的相关内容整合讲解,最后说明财产所有权属于公民的经济权利中的一种,再回到教材85页开始的地方,讲解经济权利的重要性及内容。这样一个由里及面,由点到面的讲解过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的知识。

第八,第7课第2框“保护智力成果”中,对智力成果权包含的几种权利的讲解层次不清。教材看似突出“专利权”等重点内容,其实对理解能力还不够成熟的学生而言,容易起到一定的误导。

初中思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3

一、我们应理解、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我认为广大教师应认真学习和吸取最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要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学会创新,喜欢创新。

二、思想品德教学要力求体现生活化

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构建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要回归生活。要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

1.以最鲜活、最贴切的材料引入课堂,体现时代性。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

3.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成为学生亲与信的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个人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政治。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养,能以昂扬的精神风貌、轻松愉快的笑容、适度得体的动作把学生的心固定在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注意语言的幽默性、教学案例的新颖性、理论的形象性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四、正确设计和把握活动课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首先,在设计活动课问题时要适度。其次,活动课的形式要多样化。再次,教师要提高对活动的指导水平。

五、积极创造,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中活动要精选巧用,灵活处理,合理、有效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开发与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联系和融合,以达到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的目的。所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广大教师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达到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思品论文]搞好思品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4

[前言: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和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逐步完善,普法教育的深入开展,我国公民的整体法律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如何搞好水政工作,切实做到依法治水、依法行政,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确保黄河安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水政执法队伍已迫在眉睫。做为一名基层水政工作者下面结合几年工作实践和当前形式,就如何搞好水政工作谈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观点不断变化。伴随着治黄事业的发展,新的治黄理念的提出以及黄河部门机构改革,政、事、企的逐步分开,水政工作的业务逐步扩展,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如何做好水行政各项工作和适应当前水利和治黄形势的发展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新挑战。

一、正确认识,转变观念建立全方位的运行机制

1、正确理解行政执法的概念

行政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定的组织,为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职责权限,程序作出的影响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与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活动。

2、转变观念,认清当前的水利新形势,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水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形势、新问题不断出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的形势,水利正处在新的发展时期。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依法治水、依法管理水是加快水利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新体制,是推进我国水利事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随着汪恕诚部长“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提高”四个不的提出和李国英主任建设“数字黄河”、“原型黄河”、“模型黄河”三条黄河的提出。在这种治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汪部长提出的四个不和实现李主任提出建设三条黄河的目标,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水政人员工作努力的新方向。因此,我们要及时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依法行政、依法治河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加强推进依法行政,我们水行政机关就要大大加强水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我们水行政机关的主要任务就是水行政执法。但是,如果我们水行政执法队伍得不到应有的建设,依法行政就不能很好的推进,水行政执法的力度也很难达到。很多例子可以说明,如办案时衣表不整,没有向当事人出示证件,办案程序的错误,酒后执法,以及我们水政监察人员业务素质偏低,都直接影响到队伍的建设和执法的力度。记得有一次办理一个案件,没有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当事人向我们索看有关证件时,只有一位队员带了证件,如果连这位同志也没有带,将是什么情况?可想而知,这样不仅影响执法效果,而且有损执法机关的形象。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还有一次因执法文书的制作因一字之差而影响到整个案件的程序进

行。这样的例子充分说明了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加强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队伍的建设,对于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建设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促进廉政建设,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都具有重大意义。

3、建立全方位的运行机制

水行政管理就是政府对水事活动实施的行政管理。水行政管理是以水法规为前提,以防治水害,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为宗旨。要紧紧围绕水利改革和发展,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转变的水法规体系。加强水行政管理的制度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建立起公正、公开、效率的水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黄河工程管理条例》等水法规的执法力度,严格按照水政执法程序办案。加大对案件的查处力度,不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切实做到“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只有建立全方位的良性运行机制,才能使水政工作有条不紊地沿着规范化建设道路前进。

二、学用结合 开拓进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原有的水法规有些地方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也充分显现出来,以不能适应当前的治黄形势。国家和省政府先后出台和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河南省黄河工程管理条例》等水法规。同时,《黄河法》、《黄河水资源管理保护条例》随着形势的改变有望颁布实施。具备完善的法律制度后,我们水行政执法人员要严格用法律武器武装头脑,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树立黄河人良好的执法形象。我们应从加强自身建设入手,狠抓水政人员基础法律的学习,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配套法规。组织水政监察人员参加水法规知识培训班,逐步完善各种执法规章制度,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几年来的工作感受是我认识到,只有具备完善的法律法规知识,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如虎添翼。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更应加大水法规的宣传,水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是依法治水的基础。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水法规宣传教育及普法教育工作,认真扎实抓好“四五”普法规划教育的落实,加大对干部、职工及沿黄群众的宣传教育。实践证明,普法教育的开展和每年“世界水

日”“中国水周”的水法规宣传,带来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以前沿黄干部群众因不懂法而犯法,在工程保护区内违章取土、打井、放牧、打场晒粮和违章垦植等水事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我们工程管理秩序。查找根源,就是我们对沿黄广大干部群众普法教育宣传不到位,经过这几年普法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但强化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水患意识,增强维护水利工程安全的义务,也是我们的工作由被动变主动。为实现以法制教育促进依法制河、依法行政、依法保障黄河治理开发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深入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加强水政队伍的思想工作建设

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提出,特别是在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法律、法规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因此,我们水政执法人员的行为应该体现广大群众的意志,也就是“三个代表”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把“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才能为水行政执法创建一个良好环境。我们要继续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治黄精神。进一步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

四、结束语

[思品论文]搞好思品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5

思品教学论文:思品课堂生情“五法”

 

作者/严卫林

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了教育。思品学科是德育教育的主战场,学生情感的发源地。理想的思品课堂更是离不开师生情感的积极参与,没有师生情感或缺乏情感的思品课堂定将死气沉沉、枯燥乏味、没有人气、没有生机、没有活力,教师的教育自然不会深入人心,课堂教学自然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那么,思品教师如何才能唤起深藏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每一堂课上都能以情感作为纽带和润滑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情感的升华,使每堂思品课都能情深深、意浓浓,情趣盎然、情满课堂,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呢?

一、以情境激发情感

王夫之说:“景中生情……情者景之情也。”情感体验既是一种接受,又是一种移植,一种“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感染,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要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营造和创设一个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良好情境和氛围,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的真情得以自然流露和生发。

我们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创设恰到好处的课堂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移情或触景生情,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典型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利用实物或实景构造实境;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设施来设置虚境……思品教师要从学生最感兴趣,最能开启学生思维,最能拨动他们心弦的地方人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触发学生情感的共振。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渐人“共振”的佳境,于境中生情。

曾听过一位思品教师在教学“孝敬父母长辈”时,安排了“给父母的一封信”的交流环节。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调查父母一天的工作情况和作息时间,回顾与父母的亲情交流或矛盾冲突,要求每位同学给父母写一封信。当同学们在课堂上交流书信时,(教学论文 )有的同学读到动情处竟情不自禁,声泪俱下,此番情景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整个教室很快就变成了一个“情感场”,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自然会不南自主地回想起自己的父母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对自己的无私关爱,而自己对他们的爱却习惯性表现出淡漠、麻痹、不尊重、不屑一顾,两者的反差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内心,那份内疚、那份感恩之心油然而生。这正是我们思品教学所需要达成的情感升华,如此深刻的体会和感受并非教师平时干巴巴的说教所能达到的。

二、以体验培育情感

现实生活是德育教育的田园,一旦离开了现实生活真实的体验,德育教育只能是干瘪、抽象、空洞的条文和说教,不可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更不可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强烈共鸣。也经常听到有的思品教师责怪现在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冷漠和无情无义,埋怨学生普遍缺乏情感。但我们扪心自问,我们采取了恰当的方法来培育学生的情感吗?一直以来,不少思品教师还是乐衷于“满堂灌”和“填鸭式”,将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任由填塞,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没有了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教育自然显得苍白无力,浮光掠影。有鉴于此,作为思品教师要想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和激发情感,就要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在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领略真谛、感受情感。离开了学生真实的体验,学生情感的.产生就成了空中楼阁。

同样在教学“孝敬父母长辈”时,一直以来,学生对教师苦门婆心的教育嗤之以鼻,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是天经地义,而自己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的说教一直没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效果很差。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今年在教学这一内容的前一周,我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要求每位学生从家里带来一个鸡蛋并放在口袋里,不管上学还是放学,都要“全天候”地放在自己的身边,到第二周上课时看还有多少学生能让鸡蛋完好无损。第一天,学生感到很好奇,但没有感到太大的困难和压力-但第二天开始不断有同学来汇报自己的鸡蛋已经碎了,更有不少同学怨声载道,觉得教师在搞“恶作剧”,有意刁难学生,说这是不可能办到的麻烦事。就这样一周过去了,绝大部分学生的鸡蛋早已破了,或者有的学生觉得是累赘而将之扔掉,能保存完好无损的微乎甚微。上课时,我才郑重其事地告诉学生,让你们携带一个几十克的鸡蛋,而且只有一个星期就感到非常困难,觉得不可思议。但你的母亲将你带在身上,而且是十个月,在十个月中,你的母亲小心翼翼,不敢稍有懈怠,再苦、再累、再烦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这是多么崇高和伟大的母爱。父母生你养你,你们有理由不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吗?由于学生都参与了游玩和活动,都有了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堂课的教学虽然教师不费多少口舌,但学生的体会却是真真切切的,刻骨铭心,使学生孝敬父母长辈的情感根深蒂固,这是“说教式”的思品课所无法企求的最高境界。

三、以榜样强化情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对榜样的介绍和分析,使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变得具体化、直观化,可操作、可模仿,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从而使情感得以升华,并最终落实在具体的实际行动中。当然,榜样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榜样既可以是真实的人,也可以是文学、电视等媒体中虚拟的人物;既可以是学生身边的平凡榜样,也可以是杰出的伟大人物。通过利用学生尊重的、敬佩的人物来示范,使学生愿意去模仿榜样对待某一事物的态度和情感。思品教师在给学生提供榜样时,注意给学生提供榜样因做了某个行为、选择了某种态度和情感而得到的奖赏,这样学生也会因为榜样的态度和情感得到强化,而得到“替代强化”,使他们也习得这种态度和情感。榜样就在我们身边,在思品课教学中,通过榜样强化学生情感的做法也是常用的方法。

在学习“人生难免有挫折”时,我以“梁帅”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梁帅,五岁因车祸重度烧伤,烧伤面积测算为87%,深Ⅲ度,手腕、脚踝、面部都被火烧得严重扭曲,右腿、十指均烧成断肢。先后进行了20多次手术,身上被缝了l万多针,被世界吉尼斯纪录确认为世界上“身体缝合针数最多的人”。爸爸告诉她:“世界上只有让人瞧不起的人,没有让人瞧不起的脸。”梁帅拜书法家为师学习书法,半年后,用嘴衔笔写出了“人生”二字。9月15日,粱帅赴香港参加由44个国家组成的“世界华人书法大赛”,在140多名选手的角逐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世界华人金奖”。她先后两次获得国际书法大赛金奖,十次获得全国书法大赛金奖,还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中国当代书法家”的称号。通过梁帅这一活生生的榜样教育,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强化,让学生懂得挫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人生道路上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关键是自己以怎样的心态和态度对待挫折。挫折同样可以给人以教育和磨炼,使人奋起和成熟。是挫折使骨头坚如燧石,是挫折使软骨变成肌肉,是挫折使人战无不胜。这样的教学人情人理,改变了传统思品课上只是习惯于给学生灌输“大道理”,学生却压而不服,无动于衷的局面。通过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强化。

四、以激情煽动情感

经常听到有的思品教师埋怨学生在课堂上死气沉沉,近乎“木偶”和“看客”,抱怨学生的情感“千呼万唤不出来”。但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了吗?我们自己在课堂上用感情、真情、激情进行教学了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如果思品教师自己有气无力地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沉沉,懵懵懂懂,这样的教学能煽动学生的情感吗?教师本人情感投入与否和投入的多少是先决条件。思品教师只有自己对思品学科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才能以情激情、以情育情,才能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教材的情感脉络,并通过恰当的手段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生动形象、充满情感的语言有助于传情递意,叩击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情感共鸣。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教师以情发声,以情带语,进而以情激情,在情感的感染下完成的教学定然是高效的。

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曾这样说过:“教师仿佛每天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有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眼睛。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影响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灵加以如此深远的影响”。思品教师如能因情制宜,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饱含激情的声音进行教学,需昂奋时昂奋,当低沉时低沉;需唱时就唱,当跳时就跳,如此形象而逼真又辅之以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调,定会让思品学科枯燥的原理变得生动、形象、有趣,教学的意境也将栩栩如生。思品教师的激情投入换来了“磁铁”般的课堂,使学生产生美的享受,余音缭梁,三日不绝,让学生流连忘返。

曾听过两位教学风格迥异的教师授课,内容同样是关于“情为祖国动”。其中一位思品教师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深切的情感讲课,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强烈共鸣,特别是讲到“以美围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事件时,学生群情激愤,下课后学生还沉浸在悲愤中;另一位思品教师则以木然的神情,毫无生趣的语言,平铺直叙地讲述原理、分析要点,虽说教学内容也算清清楚楚,但整堂课却是死气沉沉,一潭死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极差,学生面无表情,呆呆地看着教师,这样的教学焉能产生情感?可见,要激活学生的情感,思品教师首先得自己有激情,而且还要善于煽情,以自己的激情唤醒和引发学生的情感。

五、以真情诱发情感

索利特尔富曾说过:无论何时何地,对学生多一分期待、多一分认真、多一分信任、多一分鼓励,他们同样会给我们多一分的惊喜!这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同中才会出现。由于这种交流,学生也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思品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平等和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鼓舞学生。不要一上课就板着脸批评、数落学生,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无法靠近,让学生“想说爱你不容易”。思品教师要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微笑的表情去激励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

也常常听到有的思品教师在数落学生:现在的学生真是“冷血动物”,教师苦口婆心地和他们讲道理但他们就是不领情,无动于衷。事实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本不是“无情物”,关键是教师自己没有用真情去唤醒和诱发学生的情感。相反,我们更多的是对学生横眉冷对,特别是对后进学生动辄对其批评、讽刺、挖苦,用鄙视、厌恶、轻蔑的目光对待他们,使他们丧失了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有的教师即使对学生的教育也是虚情假意,为的是学生能好好学自己所教的学科,能为自己所教学科“挣分”。教师自己没有真情投入,岂能换来学生的真情?假如我们在课堂上发现学生走神时,能轻轻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能用善意的方式提醒和暗示;假如学生回答问题胆怯、畏缩时,能用和蔼可亲的目光去鼓励和支持;假如学生犯错误时,教师的目光虽严厉但却诚恳;假如学生有亮点时,教师充满着赞许和表扬……说到底,教师得让学生知道教师是真心真意地对待他们,而不是抱着“功利主义”的虚情假意,教师的真心投入定能换来学生的真情回报,从而大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情感的产生就会水到渠成。

思品教学心得 篇6

吴雪莲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一堂思想政治课的成功与否,其关键点已集中到如何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上。我从实践中总结出几点心得,一、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1、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首先要为学习创造宽松的教育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给一些适当的平等的参与机会,增进学 生的自主性意识。老师要当好指导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启发 学生对道德方面进行积极的思考,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争论中去发现问题,提高认识,建立新概念,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所验证的观点去分析判断周围的其它事例。

2、以小组调查、讨论开展学习活动。教育可通过分小组学习方式,使更多的学生有自由表达机会,这样学生从不同角度能认识和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参与学习、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经常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学生自我接纳,自我激励,能够在自然、轻松、和谐、民主的条件下主动把外部的情绪表现,逐步转化为内部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内化。

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要帮助学生自我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当前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特殊的家庭地位中,存在着任性、骄横、自私、抑郁等不良心理行为。教师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锻炼心理品质。

2、增强学生生活道德规范的意识,培养责任心。教师应把培养责任心融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平时可通过思想品德教学帮助学生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抱以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教育学习做事认真,诚实守信,能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任。

三、增强学生生活体验。老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运用直观具体的教学内容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具体道德情境中,培养他们辨析是非、善恶、美丑,帮助学生在道德判断的实践活动中认识别人的言行来认识判断自己的言行,学会自我选择,择善而从,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

思想品德教学心得

吴雪莲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一堂思想政治课的成功与否,其关键点已集中到如何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上。我认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应该从以下几个原则去做。第一,尊重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者之一,尊重理教育原则和教育本质的要求,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独立的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自觉性、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的品质,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并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满堂灌,学生不是接受器,而是不断地在学习中发展的人。所以要让学生有自主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无限的的创造力和潜力。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不仅仅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以让学生体味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比如在讲授初一第三课《善于调节情绪》时,针对现在独生子女个性强,情绪不稳定,容易受不良情绪干扰学习生活的普遍现象,我在学生中首先进行了大讨论,《当我不高兴的时候》,同学们一下子就来劲了,在课前都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每位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讲出自己的心里话,连平时最不喜欢说话的同学也大胆讲出自己的心声。课堂上,同学们把老师当成心理医生,倾吐自己的委屈、不解、茫然,使同学们新鲜又感到自己融入到学习中,成为一堂思想交流课,即尊重了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性,又使学生了解,情绪不稳定并非只有自己才有,而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第三课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也从实践中得到证实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教学活动要丰富有趣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联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兴趣能使学生的个性积极化,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自信心,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能有最充分的感知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其中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是动机,激发兴趣,发展个性的最佳选择,通过小品表演,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感知活动,可以强化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讨论、辩论、演讲、质疑、析疑、解疑等大脑的思维活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学习的理性分析能力,使其主体精神在主动获取知识,积极思维后产生动力,得到弘扬。在初一的教学中,我就大量采用现场表演、分组大辩论、即席演讲等活动形式,多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之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内在的潜能和个性特征也得到充分挖掘。政治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之一。例如第三课,第一框题《情绪——奇妙的“窗口”》我的就让学生现场表演喜、怒、哀、惧,大部分同学都纷纷登台表演,整个课堂活跃异常,同学们对情绪的变化,面部表情,言语声调,身体姿势等表现形式非常感兴趣,一个个的表演即使同学们训练了表演能力,也在轻松欢乐的氛围内接受了书本知识,增强了对理论的实际理解,这种亲身的体会是教师的说教所不能达到的,学生的能力在兴趣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第三,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倡导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强调受教育者德智体储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须以学生个性的弘扬,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目的。素质教育强调的学生主体性也要求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组织下主动地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个性特征。课堂上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本身不是目的,仅是一种手段,通过这些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动力,从而提高能力,发展个性,把思想政治课变成师生互动、学生探求,主体弘扬的课堂,变说教的课堂为互动的课堂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由教实践我感到:什么时候把发展个性,提高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什么时候政治课就受欢迎,就充满生机和活力;什么时候违背了这一宗旨;什么时候政治课就备受冷落,就枯燥乏味。

[思品论文]搞好思品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7

●自主学习与被动灌输取长补短,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传统教学中, 老师讲、学生听, 长此以往, 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自主学习能力降低。网络教学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模式。拿导课来说, 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影像、动画、声音展示给学生,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 讲“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 导入时给学生播放故宫、长城、京剧等影音资料, 要比看教材、教师徒口说强得多。讲我国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 通过播放工业污染、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因饮被污染的水导致身体畸形, 牙齿变黑甚至脱落等视频图像,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进行思考。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 学习就变得主动了。这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灌输的缺陷, 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渡。

●知识的丰富性与教材内容的单一性博采众长, 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传统教学信息主要来自源教材和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而网络课堂教学, 有广阔的信息来源空间, 是传统教学所不可比拟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 去获取信息。如,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教学中, 让学生课前上网查寻有关我国少数民族的资料, 了解有关少数名族的服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居住区域等信息, 这要比课本上的内容精彩得多。信息的多样性无疑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 同时教师进行引导分析:中学生应从哪些方面维护民族团结?引导学生对已获信息的反思和对现状成因的分析。这样, 从事物的特征出发, 再引导到原因分析的学习过程, 其教学成效大大优于从原因到特征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增强, 从而真正实现了从“我要学”到“我会学”的过渡。

●传授知识的生动性与理论性相互融合, 有利于把抽象问题形象化,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新教材是我们从事实际教学的“引子”, 给了我们结论与方向。而大量鲜活的事例要靠我们在生活中挖掘。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讲解、补充、印证理论知识, 这无疑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 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科技改变生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在传统教学中很重要、又难讲明白的道理, 可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查找科技在人类历史上产生进步作用的相关网页。通过对世界范围的三次科技革命及当代纳米、科隆, 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便捷的事例的了解, 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观点。还可以播放“神六”飞天的时事影片, 来增加课堂的吸引力。这样, 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认知主体与教师主导相互补充, 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 健全学生人格

传统思品教学中, 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指导下, 学生可以获得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不容易出现知识的断层与真空,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教师的讲授下上复习课、练习课, 其教学效果要比网络教学好得多。更为重要的是, 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 教师的语言、行为、举止, 对于学生来说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教师的激励, 更是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上进的催化剂,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造就学生的坚毅人格和良好的心态, 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这是单纯的网络教学所渴望不可及的。

[思品论文]搞好思品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8

一、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分析

1.由教学内容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建构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基础教育,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基本国情的教育。初中教材难度较小,涉及面较窄,注重对基础性、常识性知识的介绍。高中思想政治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经济学、哲学和科学人生观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关于阶级、国家、政党、民族、宗教等问题的基本科学观点的教育,且高中教材难度较大,比较注重学科结构的系统性、逻辑性。由于课程内容上的差异,一些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会对政治课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2.由教学方法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转换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思品教学在设计上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高中政治教学则注重学生的思维、大胆质疑、求异、敢于争辩以及对学生学法上的引领。这使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政治教学较大知识容量和较高能力要求的压力下,由于对教师教法的不适应,从而在高中起始阶段就产生严重的分化现象。

3.由中高考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中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前者是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考合一,即达标考试。而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对学科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比前者高得多。因此,在初中所形成的死记硬背、考前突击等学习方法在高中却行不通,导致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明显不适应,学习成绩下降。

二、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工作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1.依据课程标准做好知识衔接。

第一,引导学生在掌握具体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掌握相对抽象的知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将正在学习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第二,对初高中联系紧密的知识要进行合理运用。对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的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有联系的知识,不能简单重复,而应深入讨论。例如,在初中思品教材中虽然有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规律的内容,但是对其阐述不多,对学生的要求仅仅为“知道”而已,而高中教材则要求学生深入地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就会对我国为什么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以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

教师应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逐渐感兴趣、逐渐重视起来。那么如何来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呢?笔者认为应该把思想政治课上得“活”而“实”。

让思想政治课“活”起来。让思想政治课“活”起来,关键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要信任学生,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在课堂上教师要放下架子,让学生有一种平等感、亲切感,以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思想政治课“实”起来。一节思想政治课,如果只追求形式,不注重内容,学生在听课时感觉不错,但课后并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课对学生是没有吸引力的,即使有一时的吸引力,也是不会长久的。因此,我们既要让思想政治课“活”起来,也要把思想政治课上得“实”起来。

3.注重学法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指导和督促学生进行预习。新教材信息量大,呈现方式多样,有文字、图片、表格,还配有知识链接和资料卡片,这些在预习时都要关注。只有经过预习,学生才会了解本课的知识点,才有可能发现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以便听课时予以特别关注。

第二,指导学生听课,使其做到眼、脑、手、口并用。在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听课,注意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又是以怎样的思路、方法、步骤来解决问题的,积极思考、积极发言。

思品教学反思 篇9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情况下,明白了自己角色的变化及自己应尽的责任,但这是否能够持续下去呢?为了延伸这一德育知识点,我设计了总结升华的环节,让学生在“小卫士,小标兵,小伙伴,小帮手”的身份中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积极感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在一节课中仅仅明白书中提到的不同角色的变换及责任是不够的,所以课上我要求自己不断地根据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现在的角色及现在的责任,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角色是会发生变化的,自己的责任也是会随着角色的变换有新的要求。这种抓住课上随机生成的做法,使课本中的内容更生动,也更深刻了。

思品教学反思 篇10

在教学中,应扣好线,串好珠,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集体观的因素,要做到结合实际,自然得体,体现出学科的渗透魅力,适时地扩补内容,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例如:我在教学《感受集体的温暖》这一课时,我大胆地进行实践,为了达到教学要求,我补充了很多课外的材料,从报纸上的真情故事《大火无情,人有情》,到同学们身边的小品演示,到我班的实际事例,每一个环节的补充,都让大家在听,说,演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社会的进步,人间的真情。从而让他们知道,付出爱心,定会得到快乐。帮助同学,是少先队员应该做的,是我们的责任。通过一系列补充事例的教学,讨论,让学生明白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处处体现了人间的真情,以此感染学生,我们也应该伸出关爱之手,帮助班上有困难的`伙伴。

人的道德认识是与道德情感相伴随的,学生对一定的道德行为产生了强烈的爱憎之后,就能从心底中明辨是非。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理清自己的思路,才能发挥思品课的教育作用。道德情感的培养,是道理认识的催化剂,是从知到行的桥梁,促使学生将做人道理转化为做人准则的信条,进而转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在此,在教学中应该选择行为有效的育情方法,以“情”为线索,采取以理育情、以境诱情、等多种方法,借助心理换位,设身处地,移情想象等体验方式,达到强化感情之目的。

我在教学《感受集体的温暖》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让他们听真情故事,说自己的体会,即而进行角色转换,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说说你会怎么做?然后进行故事演示,说说如果你们小队中也有像小A这样的同学,你们会怎么做?通过实际的事例,让大家进行辨析,指导学生的行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但上课的效果,没有想象中的好,也许是,我的提问方法有待改进。我个人的感觉,好像没有把学生的情感完全地激发出来。

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课的几点做法 篇11

初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既要注重德育,也要注重如采取一些好的方法来上好这在许多人看来带有说教色彩浓厚的课。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来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一、以差异化的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这种过于对思想品德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法。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思维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影响到了思想品德课堂结构的改革,成为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改革和优化的制约瓶颈。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思想品德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个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的理念。比如,我讲到“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先让学生知道,公民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的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变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

二、让思想品德理论贴近生活,并及时实践和迁移

思想品德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思想品德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思想品德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

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着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发散性思维。思想品德知识是学生的思想支柱,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思想品德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是以思想品德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从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例如,在讲“多彩情绪”一课时,提出这样的提问:“情绪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当人产生情绪时,人的身体各部分将发生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通过思想品德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对生物知识也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三、以生动的内容来鼓舞学生

在教学中,我通常注重充实与课本有关的高尚事例和文学性强的德育内容,并以学生们激昂的朗诵鼓舞人。例如在讲授“热爱人民的传统美德陶冶着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时提到岳飞这个名字,我就把岳飞在抗金前线写成的《满江红》一词抄给学生们,并让他们齐声朗诵。激昂的情绪、高尚的内容、优美的诗句,加上铿锵有力的朗诵节奏,使同学们深深体会到了岳飞在为国为民作出奉献乃至牺牲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也使他们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劝诫下,更加珍惜光阴,更加增添努力学习的紧迫意识。在讲授“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时,我将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一文,撷其片段抄给学生们。照样是学生们充满激情和豪迈的朗诵,尤其是那句“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使祖国的未来与青少年休戚相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为祖国勤奋学习”的思想,在初一学生们纯净的心田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渗透”。

四、以生动的教法吸引学生

坚持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教法吸引人,教师运用学生喜闻乐见、可知可感的教学方法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爱护公物要落实在行动上,就要从爱护桌椅这样的小事做起”时,我举反例:“前几天,在初二(1)班教室举行1996年度国家会计资格考试。我是监考老师。考试前,一名考生告诉我:‘老师,我的桌面上有个大洞,不好在上面答题。我一看(伸长脖子,向某张桌子张望,同时,用手围成一个圆圈状),情况属实,不得已,只好给她调换了一张桌子。当时我就想(作眉头紧锁、满脸愤慨样):那位凿洞之人,为了便于偷看而留下的‘杰作,真是后患无穷啊!”同学们听了看了,就能心领神会:看来,爱护桌椅事情虽小,意义却重大!讲到勤劳、俭朴与幸福的关系时,我非常形象地举起左手:“勤劳是幸福的左手”;又举起右手:“俭朴是幸福的右手”。这样一来,直观感增强了,同学们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懂得了幸福来自于“双手”——勤劳和俭朴的深刻内涵。

五、以图解等方式感染学生

人们常见的报刊、杂志和企事业单位宣传专栏上的图片及其说明,是进行基本德育思想教育的好教材。例如在讲授“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时,我出示了一张从《半月谈》上裁剪的图片。先将它在学生间互相传阅,然后我讲解:图片上,一个巴掌大的岛礁孤零零且顽强地耸立于汪洋大海之上。有两名年轻的背上挂着救生衣的解放军战士,手握钢枪,神色庄重地分别站在半米来高的中国主权碑两侧。看着学生们惊奇、似懂非懂的样子,我加以说明:“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两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做到了……”;又加以引导:“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齐声响亮地回答:“向他们学习!”

[思品论文]搞好思品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12

初中生思品小论文写作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不愿写;老虎啃天, 无处下口, 不会选题;不会理论联系实际。

对以上问题, 在小论文写作过程中, 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收效很大。

一、利用新闻播报,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构建思想品德理论与社会现实的连结点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实际、社会热点问题及重大的国际时事。开展新闻播报, 是思想品德课程与社会生活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思想品德课的“新闻播报”在每堂课的前5—7分钟进行。由学生自主选择素材并加以评论。课堂上讨论发言, 课下整理成文, 字数在300字左右。由于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技巧, 我们备课组要求学生评论时结合所学的知识, 进行多角度分析。如新闻中涉及的事件, 既可从道德、法律角度分析, 也可以从其对自己、他人、社会、国家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来分析, 既可以倡导个人应怎么应对, 也可以为国家与社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例如, 周永康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的新闻在课堂中播报以后, 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们的发言可谓一针见血, 分别从周永康违法犯罪的主客观原因、我国法律的本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法律监督、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提高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等角度进行了分析。这样的分析, 既活化了课本知识, 锻炼了思维, 促进了表达, 又教育了学生, 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选择新闻素材时, 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 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特别注意和课本知识有联系的新闻线索。比如对八年级而言, 应重点选择环境污染与整治、食品安全, 新交通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等新闻题材。对于九年级而言, 新闻选择要侧重于国家大事, 选择关于国家安全、国家重大政策、外交合作、经济发展、精神文明等方面的新闻。

总而言之, 新闻播报的开展, 不仅能做到情感态度、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在播报中思考, 在思考中感悟, 在感悟中交流, 在交流中前进。

二、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沟通课内外联系, 为学生写作小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能够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 在提升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的同时, 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

所谓教师有效的指导, 是说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活动主题, 指导学生把社会热点与自身爱好结合起来, 确定自己参加的活动主题。要让学生明确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要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提升资料搜集、整理和运用的能力, 发展利用原有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形成科学的态度和适应社会的意识, 培养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精神, 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常言道, 功夫在诗外。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思品小论文的写作水平还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化学生的体验。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 要发挥学生在课题选择、制定计划、拟定方案、调查访问、撰写报告、组织答辩、总结展示等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从而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道德学习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体验。有体验才能有收获, 有收获才能有成长, 有成长才能有表达。

例如, 在指导学生鲁人版八年级下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单元之后, 我们思品备课组布置了课外作业——调查与实践活动, 完成调查报告《洋河水的污染与思考》。

活动之前,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组织学生详细讨论了这次活动的目的、具体要求、注意事项。由于准备充分,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此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学生此次活动的调查报告参加小论文评选, 获得地区级二等奖。在活动中,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教会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 而且要用眼睛去观察, 用双手去操作, 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学生触及大量的社会问题,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的责任感,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写作水平。

近几年来, 我们思品备课组还组织学生参加了模拟法庭、家庭调查、爱护环境、帮父母做家务、走进社区、为采摘节做贡献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之后, 让学生把观察与感悟写成小论文。目前, 这一做法已经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我们组织学生撰写的小论文也多次获奖。

三、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引导学生走出政治小论文写作的误区

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选题。假如论题太大, 结果必然是泛泛而谈, 说理空洞缺乏说服力。所以选题必须要“小”, 这意味着选题的角度要“小”, 或从“小”现象切入来讲“大”道理。例如, 指导学生撰写有关雾霾方面的小论文, 从表面上看, 这是讲一个小的问题——雾霾, 但要引导学生以小见大, 从雾霾中挖掘出大的问题——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深化课本理论。有的人认为政治这个科目很枯燥, 解决这个问题, 最佳的方法就是把政治理论生活化, 写作政治小论文也是如此。例如, 有的学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对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消费者权益、社会公平等社会热点很关注。对于这些问题该如何写呢?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 从理论上讲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结果只会出现文章的理论不够严密, 说理又脱离实际的情况。但是, 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如从农村保险制度不断优化、农村道路硬化、学校建起新校舍等身边的现象入手, 展开讨论民生问题、公平问题, 就能使小论文既做到以小见大, 又能使小论文立刻注入生活的活力。

思品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记住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

2.通过扮演交警,设计交通安全标语,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家人、他人和公众带来伤害,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注意安全,平安回家。

3.通过学习交通标志,知道一些交通安全常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最基本的交通安全标志和交通,确立自立、自卫的安全保护意识。2.知道交警手势的含义,并自觉服从交警指挥。3.为他人的安全负责。教学准备: 设施

搜集交通安全用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平安回家对每个人来说很重要。小朋友要平平安安回到家更是重要!那么,你们今天是怎样回到家的呢?(点名提问学生)

生:我今天自己走路回家。

师:同学们有的走路到家,有的坐汽车,有的坐摩托车,还有的同学自己骑自行车到家,这真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王国呀!每天我们都要穿越马路上学、放学,我们该怎么做才可以平平安安回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交流这样一个话题:平安回家。(板书:平安回家)

(设计意图:针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我设计的导入尽量要求简单明了,一语中的。)

二、认识交通标志

(一)导入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交通王国里看一看!(电脑展示:用图片展示人们的各种活动情况,如:人行横道标志下,人们在过马路;红绿灯下的汽车和行人的活动情况;等等。)

(设计意图:用图片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明白这个交通王国就在我们身边。)

(二)了解交通标志

1.了解常用交通标志的意思 课件演示:出现8个交通标志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通标志就像不会说话的好朋友,给予我们爱的提醒。课前我们请同学们留心观察了我们生活中的交通标志,在这些交通标志中,哪一些是你已经知道了它的意思了呢?知道哪个就说哪个。(点名提问)生:回答。

师:✘同学的回答很棒!掌声送给他们!(说明:掌声与鼓励的话结合:✘✘✘你真棒!)

师:现在,让老师带着大家,再次认识一下这些交通标志。(设计意图:老师逐个介绍交通标志,以便加强学生对交通标志含义的认识。)2.拓展

师:交通王国还有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课件演示:常见的几种交通标志。

学生知道的请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加以解释。

【设计意图】课本上出现的八个交通标志,我认为,其中有几个是孩子们不常见到的,而我拓展里出示的几个交通标志就是在农村道路上也会经常出现,能更激发孩子们认识交通标志的兴趣,也为后面的画一画提供更多的素材。

4.画一画

交通王国就存在我们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只要我们平时认真观察就会获得这些知识了。继续考考你们,在回家的路上你们都会见到哪些交通标志呢?想一想,把它们画出来。(限时2分钟,用简单的线条画一画,比一比谁画的多。)

5.师小结:小朋友们,你们画的都很不错!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啊!我想,只有我们平时处处注意,时时观察,就能了解更多的交通标志,你们说是不是呀?

生:一起回答“是”。

三、我是小交警

(一)会看交警手势 1.师:交警叔叔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三九严寒,他们总是坚守自己的岗位,用自己的付出换来他人的平安!那你知道交警叔叔这些手势的意思吗?(课件出示:交警的三种常用手势图)生:一起交流探讨。

2.师:让我们一起来跟交警叔叔学学手势。生:学生模仿。

师:同学们真聪明!不放弃每一个学习的机会,这么短的时间就学会了三种手势,不简单啊!(让学生给自己鼓掌)

(二)演一演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交通标志,还跟交警叔叔学会了三个常用的交警手势,收获真不少。我真想看看你们的学习收获呀!让几个同学演给大家看,好不好?

师:每组选一代表上台,请台下的小朋友出题,台上的人一起表演。2.师总结:你们表演得真不错!大家掌声送给他们。(台下的学生鼓掌)。不过,交通安全靠的不仅仅是交警,还需要每一个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能畅通安全呀。【设计意图】学交警手势这一环节我选择了集体模仿这一方式,让所有的孩子观察图片并作出动作,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老师加以了指导,孩子们学得很认真,同时在后面的表演中汇报了成果。

四、平安回家

(一)呈现小资料和录像

1.师:有人曾说过,动荡年代最可怕的是战争,而和平年代最可怕的是车祸。据统计,近年来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均超过十万人,居世界第一。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丧身车轮下,每分钟就有一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残,每年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达数百亿元。更让人不容忽视和痛心的是,少年儿童的死伤率在交通事故中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车祸猛于虎呀!多少鲜活的生命在车轮下夭折。

2.观看录像。3.师: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提问三个学生)生:生命太脆弱了。

师小结:只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刚开始的小资料给了孩子们抽象的数据感受,后面我又播放了一段小视屏,给了孩子更生动更形象的认识,让他们真正理解了“车祸猛于虎”这句话的意思,激发了他们内心更多的感受。

(二)怎样过马路

1.师:同学们,生命是宝贵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一个人遭受交通事故,全家人悲痛。那么多人遭受交通事故,整个社会都受到影响。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剧呢?不注意安全,受害的只是自己一个人吗?

2.生:学生一起议一议。

3.师:看来,遵守交通交通规则非常重要,只要遵守交通规则,绝大多数的事故都可以避免。同学们,你们回家时是怎样过马路的呢?

课件出示:没有红绿灯的叉路口、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 生:小组学生一起说一说。

师: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告诉我,没有红绿灯的岔路口怎么过马路?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又怎么过马路呢?(两个学生回答即可)

生:回答。

师:说的很好!

(三)感受遵守规则的重要

1.师:俗话说,“知易行难”,这些交通规则并不难遵守,关键是每个人都要去做呀!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严守规则,珍爱生命,把平安留给自己,把欢乐带给他人!师:平时你们从生活中看到过哪些交通安全用语?(提问两个学生)

师:大家的准备工作做得真棒!老师也收集了几条,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件出示)

2.师:你们能自己设计安全用语吗?分组设计。师:全班交流。

(四)说儿歌:

走路要走人行道

小朋友,听我讲,马路不是游戏场; 走路要走人行道,马路当中别乱闯; 前后左右注意看,人来车往不慌张; 小朋友,要知道,走路不能看书报; 不追不玩不打闹,车前车后莫乱跑; 交通规则记在心,安全第一要做到。

五、小结

上一篇:优美的夕阳句子下一篇:温泉场所消防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