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商科专业经济法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是管理类和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指引下,其改革应体现实用性特质。因此,经济法课程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应与专业相契合,教学模式上应融合理论与实践案例两大因素,考核机制上应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应用性技能考核指标。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职商科专业经济法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商科专业经济法论文 篇1:

高职商科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 经济法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提高商科专业学生的总体素质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从课程本身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等方面阐述了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论述了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 高职商科专业 经济法 教学改革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有一些实体作为实训的依托,对某些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但问题是由于规模所限,真正能参与到实际运营的学生并不多。因此,经济法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仍然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进行模拟教学。

一、高职商科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课程本身的特点

经济法的教材体系一般包括经济法基础理论、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社会保障法和仲裁与诉讼等内容,教师授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同时考虑到学生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选择最实用的教学内容。基于以上原则,主要选取经济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公司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仲裁与诉讼法等内容,即使如此也可以看出教学内容仍然是比较繁多的,对学生而言短时间内掌握这么多内容压力很大。

2.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从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来看,他们主要面对的是一些企业,客观上需要学习公司法、合同法等内容。部分高职学生欠缺学习主动性,对经济法内容更是知之甚少,而且,一些同学认为学习法律只是对法律条文的机械记忆,枯燥乏味。教师在授课时必须采取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单纯的案例教学不能满足需要

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案例分析一直是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仅仅将案例作为一个个小故事来听,并不能真正进入案例所创设的情境中,无法用法律思维分析案例,导致老师辛苦准备的案例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中。

二、关于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基于以上原因,经济法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那么如何进行情境创设,把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并让学生真正参与,就是最关键的问题。概括而言,总的思路就是设计一条线,将分散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具体操作来讲,就是让学生分组模拟设立企业,并让其模拟运营,对运营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对各专业而言,这个环节都是在介绍完经济法的基础理论之后开始进行的。下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在设立环节,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市场主体法,知道如何规范地组建公司,可以要求学生分组模拟设立一家物流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公司的设立条件和程序、公司的组织机构、股东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公司法的明确规定,单纯由老师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已经验证过的。比如,一个规范的公司名称应包括4个部分,但真正在给自己设立的公司起名称的时候,很多小组都会出现问题。通过教师指导、小组之间互相纠错,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此问题的掌握。另外,不同的物流公司有不同的经营范围,经营范围不同会导致公司设立的条件有所差异,比如要从事危险品的运输和仓储,则须取得相应资质,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融入相应的教学内容。

其次,在运营环节,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市场行为法及市场规制法,可以融入合同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部分的内容。比如某小组设立的物流公司主要业务是运输服务,教师可以将相关的货物资料、运输的要求等内容事先告知学生,然后要求小组成员以此信息为基础拟定一份运输合同,引导学生学习合同如何订立,合同应该包含的主要条款,违约的处理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规范地签订合同,最大限度地预防风险发生,从而维护自身权益。当前,知识产权保护日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请小组成员思考作为公司要不要创自己的品牌,应该如何设计、注册自己的商标,引导学生学习商标的种类,商标注册的条件和程序,商标权人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商标权的保护等内容。另外,在公司运营中必然有竞争对手,如何正当竞争,避免触犯法律的底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树立维护社会公平竞争秩序的良好意识。

再次,纠纷的处理。市场经济中,即使双方都没有恶意,纠纷的发生也在所难免。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纠纷,就是我们在这个环节想让学生了解的知识。假如客户没有按约定支付运费怎么办,大部分学生首先想到的办法就是去告,但是打官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纠纷解决的主要方式;介绍仲裁与诉讼的区别,让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纠纷解决途径。

不同的专业在创设情境时,会有专业差异,比如市场营销专业,市场主体部分和纠纷解决与物流管理专业一致,但运营环节除了合同法之外,还需添加消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的相关内容。而会计专业则相应地添加税法、票据法的相关内容。在每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参与度,每个小组都要有至少一次的展示机会。

三、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目前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学计划事先制订好了,课时也是固定的,任课教师只能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课,这就给分专业制订教学方案增加了难度。另外,目前实行的是不同专业的同一门课程采用同样的考试试卷,无法体现出不同专业的特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考核方式都要随之改变,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突破。

作者:郑红玲

高职商科专业经济法论文 篇2:

高职经济法课程改革新思考

[摘 要]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是管理类和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指引下,其改革应体现实用性特质。因此,经济法课程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应与专业相契合,教学模式上应融合理论与实践案例两大因素,考核机制上应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应用性技能考核指标。

[关键词]经济法;高职;教学模式;考核机制

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是管理类和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应用性人才的目标指引下,为了改变传统不符合培养目的的教学方式,各校及专业教师们都采取了各种不同的应对措施,但从现实看,能真正实现其改革目的的案例较少。原因很多,除了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本身特点与其所追求的目标有相当的差距外,改革的方法缺乏操作性是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此,面对新的形势,结合具体实际环境,笔者尝试有针对性地对经济法课程改革提出富于实用性的新思考,以期对今后整个经济法课程的改革起到积极性的影响。

一、当前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相关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际的情况是当前经济法课程教学与这个目标的实现存在一定的冲突,这体现在教材选取,内容安排,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机制等各个环节上,这严重制约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实现。具体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教材泛化,内容繁杂

市场上针对高职高专所编的经济法教材很多,但具体到各个教材的内容,多数还是按照传统本科教材的体例去编排,章节较多,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内容繁杂,而高职院校学生急需的实训案例却在教材中严重欠缺。即使是所谓的“权威”版本在内容和体例编排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同时,目前市场上的教材都是泛泛地针对高职学生所编,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的差异性,[1]因此这些经济法教材无法真正适应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需要。

(二)教学模式僵化,缺乏活力

首先教师的思维模式与高职经济法所追求的目标之间存在差异。高职院校的经济法教师多数接受的是正统的经济法的教育,他们的思维与所能接触到的教育方式都是传统法科教育模式,而传统的法科教育强调的是理论的阐释,知识体系的完整,论证的严密等,这些经济法教师给高职学生传授的知识,不管是模式上还是具体知识上都会与传统法科教育相同或类似,这就与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特点与目的存在相悖之处。

其次是教学方式的僵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还是一人台上讲,席下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与学生互动少,难以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课程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但事实上一些院校并没有将多媒体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同时,在实践中存在着理论与案例教学的平衡问题,要不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而忽视案例教学,要不就忽略理论的重要性而过多强调案例教学,这两种极端都会导致教学的失败。

(三)考核机制与课程目标相悖

目前经济法的考核方式基本上以传统的闭卷形式为主,高职院校的教师出题时也是按照本科法学教育的考核模式来规定出题的题型和分配比例。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授课老师在考核方面的能动性、创造性,同时也严重忽视了高职院校开设经济法追求应用能力的目标。这样的考核机制将引导学生们去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和法规来应付考试,完全不关注与专业有关的实际法律问题,这也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相悖。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

教学内容是整个课程教学的基石,内容的广度、深度,以及内容的编排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而内容的选取应与培养目标相一致,因此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应与专业相契合。

(一)教材的选取应采用高职高专系列教材

目前市场上的经济法教材可谓浩如烟海,但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不同层次:一种是针对法学本科教学的教材,这种教材主要以理论的阐释为主,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2]另一种则是针对高职高专的教材,这种教材强调的是实用性,内容的理论深度不高,相对通俗易懂,但其不关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内容选取上采取的是“大经济法”的概念,即包括了民法、商法、经济法等内容,因此其内容相对繁杂。针对高职院校的特定情景,笔者认为应采取高职高专的系列教材,因为该种类型的教材相对契合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但在具体选定教材上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慎重选择,切莫盲目钟情所谓的“权威”版本。因为“权威”版本并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教学,教材选取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还有学生自身的特点。另外,市场上的高职高专经济法教材也是汗牛充栋,质量也参差不齐。据笔者的了解,很多教材,甚至所谓的“权威”版教材在内容的准确性,以及编排的合理性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教材的选取上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尽量选择一些内容准确,编排相对合理的高职高专系列教材。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

选取一本相对合适的教材是教学内容选取的前提,但目前很难找到一本经济法教材可以适应所有专业的需求,所有的经济法教材在内容上都大同小异,教材的编写过于追求全面,而相对忽视专业的不同带来的差异。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就必须从中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讲解,也就需要对所选取的内容按照专业的技能需求进行重新整合与设计。[3]

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上应遵循“理论+案例”的教学理念。在经济法改革的探索中,很多的学者都主张应采取案例教学,淡化甚至忽略理论的教学理念。但须知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体系中是几乎没有基础法律知识的,尽管学生们接受过所谓的“两课”中的法律基础教育,但对学生的法律知识的填充效果有限。若仅在案例教学中对理论知识进行穿插讲解,而理论知识的本身特性也必然会阻碍案例的顺利讲解。因此,单纯的强调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而忽略理论部分的讲解势必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是故,经济法基础知识这部分理论内容不管是哪个专业都需要讲授,该部分知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经济法概念及其特征;经济法律关系;民事行为相关知识;诉讼时效;经济法律责任及纠纷解决等。接着就应根据专业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部门法进行整合,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懂经济和管理的商界人才,而这样的商界人才若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其在经商活动中就必然碰壁,因此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就必须掌握与其以后工作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的整合可以以主体为主线进行,如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首先要找一个企业就业,这过程就会碰到就业的相关问题,相应的劳动合同法内容应当入选。接着,作为一个企业的员工,特别是未来的企业管理人员,其要发展必须对企业本身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认识,这就涉及到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相关市场主体的法律知识。而在日常的工作中,企业必然会与其他市场主体发生交易,为了能顺利开展交易,这就会涉及到合同法、物权法、知识产权法等知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也会与政府管理,竞争对手,消费者等主体发生关系,这就涉及市场管理法内容,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应开设的内容包括:经济法基础知识;劳动合同法;市场主体法(公司法、个人独资法和合伙企业法);市场运行法(合同法、物权法和知识产权法);市场管理法。在内容的具体编排上还要考虑学时数,尽量选择核心内容进行讲解,可以适当忽略枝节内容。除了基础知识这部分外,在具体讲解部门法知识时也要以适当的理论引导案例的讲解,并辅以相关的习题练习,以便理解与巩固知识。总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要与专业相契合,并考虑知识的难度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否相符,学时数与内容讲解是否匹配。

三、教学模式的变革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高职院校开设经济法的目标,旨在培养应用型、动手型人才,经济法的教学模式应作如下变革:

(一)教师要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方法

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的任务越来越少的是传输知识, 而越来越多的是激励学生思考,多让学生们参与进来。经济法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多是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可采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经济法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经济法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经济法律法规处理事务,而不是为了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理论性的知识应该适当的删减,应采用“必要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法”,多启发学生动脑思考,以启发—引导—归纳—讲解的方式来将书本与实践巧妙的结合起来,改变以往教师“一人台上讲”的模式,通过案例法和学生参与法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新型教学手段

经济法教学的取材很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不能只是将教材的大纲照搬到课件上来,如果课件上全是文字性表述,无疑会让经济法教学陷入枯燥、乏味的深渊。多媒体对于经济法教学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师应该将有关经济法的典型案例以及经济法的新知识、新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尤其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一些生活中最新的经济法大案要案拿到课堂上作为讲课素材,而且最好通过直接连接网页、视频的方式让同学们直观的接触到这些案子。[4]首先由生活中的实际事件作为引入、提问,给同学们直接的感官刺激的同时激发学生思考。这样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三)教学语言应通俗易懂

法律语言本身是严肃与严谨的,法律由不同的法律术语构成,因此法律给人的感觉是严肃与枯燥的。尤其对接受过正统法科教育的经济法教师们来说,运用法言法语进行解释与推理是基本的技能,也是基本的学科素质。而面对非法科的高职生,法言法语则是阻碍教学顺利进行的“拦路虎”。因此,经济法教师们应注意避免一味用法言法语进行知识的传授,应将专业术语用生活化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同时,在用通俗语言对概念进行解释时,最好能引用生活中的例子,这样不仅让学生们对生活中的法律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理解了这些晦涩的法律概念。

四、考核机制的创新

教学效果和质量最终需要通过考核机制来检验,不同的考核机制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会产生不同的结论,也会对课程教学的目标产生不同的指向性评价。因此,考核机制的有效性与合目的性就显得特别重要。

纵观各大高职院校的经济法考核机制,大多是传统的考试方式。基本的形式是期末考试闭卷或开卷考试,试卷的题型比较刻板,如概念等名词解释、选择题(单选和多选)、判断题、简答论述题、案例分析题。[5]另外加上平时的表现,如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这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共同构成了学生们最终的成绩。这种考核机制属于传统文科的模式,其优点在于能检验学生们对知识点的记忆与判断能力,因而能促使学生对课本知识的阅读,而缺点则在于难以检验学生利用知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生所掌握的基本上还是书本的内容。这点就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用性能力相悖,因此,应改变传统考核机制,以培养学生应用性技能为指引,创新考核机制。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多种考核方式并存的模式。由于学生受到传统考核模式的深远影响,因此考核方式的改变不能跳跃太大,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点基础上,可以尝试开卷考试方式,但同时在题型上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如主要以判断和案例分析为主,尽量摒弃机械式知识的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认真理解所学知识,并善于用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不是靠期末考试前夕对知识进行单纯的识记就能过关。同时,这也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案例分析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另外,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活跃、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增加法律知识辩论这一考核环节。考虑到时间和学生人数问题,这部分可以在平时的授课中进行,也可以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辩题由老师指定,主要选取现实中的真实例子进行,让学生分组进行,并给予较充分的时间准备,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表现打分,最后按一定的比例折算成期末成绩。当然,平时的课堂表现也应占一定的比例。这样一种综合考核模式,不仅可以督促学生们平时注意知识应用性能力的培养,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谓一举多得。

高职经济法课程的改革关乎培养综合型应用性人才使命的成败,经济法课程的改革必须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指引。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与专业相契合,教学环节上应采取“必要理论+案例教学”模式,并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视觉和听觉上相结合的双重冲击,而在教学质量的考核机制上也应改变传统的方式,尝试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的开卷考试代替原来僵化的闭卷考试,并可以增加法律知识辩论这一考核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法律,同时也锻炼动手能力和激发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冰.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考[J].科教文汇,2008,12.

[2]黄颖丽.高职经济法精品课程教材改革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

[3]彭金冶.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9期.

[4]龙泉.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6(增刊).

[5]蔡斌.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微[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原秋华,汉族,广西桂平市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公司法、劳动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等;刘轩溢,汉族,辽宁铁岭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国际贸易法。

本论文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GXM2010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原秋华 刘轩溢

高职商科专业经济法论文 篇3:

论经济法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存在对《经济法》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与重视不够的问题。文章从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分析了《经济法》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经济法课程 作用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经济法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应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服务。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必须进行改革,实现课程体系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提高大学生运用法律规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大学生今后依法从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经济法》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经济法》课程在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要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具备法律素质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需要,也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必备技能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开设《经济法》等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法律素质是现代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有些高职院校对《经济法》课程重视不够,在制定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将《经济法》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之中,有的专业减小《经济法》课时较多,增加了学生学好《经济法》课程的难度,降低了《经济法》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高职院校在加强大学生普法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注重大学生法律信仰和守法精神培养的同时,还应当将经济法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经济法》课程,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在大多数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经济法都是被作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安排的,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和守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坚持依法办事,依法经营与管理,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目标,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防范法律风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化的客观要求。

二、《经济法》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中的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征是职业能力的培养,《经济法》课程服务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坚持法律素质培养为主线,以理论知识的运用为途径,以关键能力培养为核心,把课程教学与职业能力培养和执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竞争力。《经济法》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特征是内容涵盖面广,主要包括了经济法基础理论知识、市场主体法、市场行为法、市场规制法、工业产权法、宏观调控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法律制度,且理论性强,法律条文多,动态变化大,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也较强的课程。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法律知识匮乏,学习《经济法》课程普遍存在入门难、理解难、分析难等诸多问题。传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是以理论传授为主,轻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强、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快对《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法》课程在讲授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课程的性质、特点以及作用,以及在整个专业教育中的地位。针于不同的专业对法律知识的需求程度各不相同,《经济法》课程讲授的内容要有不同的侧重点。经济工作的重要性、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经济联系的全球性等使得法律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对法律的依赖日益突出,或者也可以说法律对经济的引导、规范、保障作用得到人们的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自觉的运用。首先,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和公司法等企业法律规范,对各种企业形式和管理作了明确规范,大学生要掌握各类企业形式设立、变更和终止的法律规定和程序。如果创业,首要的决策就是要选择采取什么样的企业形式,明确各类企业形式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各有利弊。大学生创业者能运用所学的企业法律制度,根据创业环境和自身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创业的企业形式,来保障创业的成功。其次,学习合同法,使学生掌握合同基本规则,提高合同意识,能运用合同法进行谈判并签订合同,做好合同管理工作,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保证市场交易安全,防范法律风险。第三,学习企业破产法,使学生理解企业破产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企业破产法是调整企业破产过程中债权人、债务人及相关利益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了解企业破产原因、破产程序、和解与重整程序和破产清算等制度。第四,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产品质量法》等法律规范,使大学生理解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和基本法则,国家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大学生在就业或创业中,要依法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五,学习专利法、商标法等工业产权法,使大学生了解工业产权法的法律规范,在创业中不仅会依法保护自己的工业产权,而且还会尊重和保护他人的工业产权。第六,学习金融、财政、税收、产业政策、对外贸易等法律规范,使大学生深刻领会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国家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第七,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劳动权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大学生要掌握劳动合同的内容并能依法订立,明确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能运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去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国家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帮助、保护社会的弱势群体,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对大学生毕业生法律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内外企业和许多国际组织在招聘员工和职员时,除了要求懂经济、管理、财税会计、金融投资等专业素养,还要求具备的经济法水平和解决经济纠纷的能力。高职院校通过《经济法》课程的开设,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懂法律知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的职业技能对法律基本理论的系统性要求不高,但对法律教育的岗位针对性要求较强,对现实法律问题关注较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就业上岗、职称晋升都需要资格证书,不论是取得基本的从业资格(如会计证),还是取得经济师、会计师、企业法律顾问等职称资格证书,《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始终是上述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只是在不同层级的资格考试中,《经济法》考试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同罢了。{1}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中既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又要体现高职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和态度的要求,与各种职业资格考试所需知识、技能、职业素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职业目标和教育目标的融合,实现学以致用。大学生学好《经济法》课程,不仅能按期完成学业,而且还能顺利通过相关从业职业资格考试和毕业后取得专业职称资格,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全面落实教育部在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学历毕业证、职业技能资格证),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满足社会或职业的需求的基础上满足教育或个性需求,进而实现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法》课程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的进程不断推进和发展,毕业生逐年增多,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660万人,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680万人,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699万人,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727万人,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重要民生问题,而且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国家推动完善落实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较低,创业能力不高。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只有20%,而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成功率也不过才4%。{2}我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效果总体上不理想,存在较多问题,其中大学生创业与法律有关的主要问题有:大学生在创业前没有或很少学习与创业有关的法律规定,在创业中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素质不高,法律风险的识别和规避能力低下,维权意识差等问题。这些都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它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业的成败。{3}

《经济法》课程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吸收了当前经济法律研究和经济立法的最新成果,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高职院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简化创业手续、降低创业门槛的具体办法,加大创业基地建设和创业资金扶持力度,强化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真正让大学生勇于创新、成功创业。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大学生要自觉地转变就业观念,勇走自主创业之路,为实现个人梦、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有效途径。创业不仅能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实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和职业理想,创造美好幸福生活。高职院校学生成功创业应具备综合素质,其中法律素质不可缺少,因此大学生要重视《经济法》课程的学习,特别是民法、商法和经济法律知识的学习,为创业作好法律知识上的准备,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促进人才培养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坚持依法经营和管理,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对创业活动中出现纠纷,要充分运用协商、调解、行政复议、仲裁和诉讼等途径及时依法解决纠纷。总之,法律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保障,它能有效规避和防范法律风险,从而实现创业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2B403)成果之一】

注释:

{1}喻靖文.浅论《经济法》课程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19)

{2}姜泓冰.大学生创业调查结果出炉[N].中国改革报,2009.08.13

{3}左剑君.论如何提高大学生依法创业能力[J].鄂州大学学报,2011(4)

(作者单位:左剑君,鄂州职业大学、黄冈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鄂州436000;王海焦,黄冈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黄冈 438000)

(责编:芝荣)

作者:左剑君 王海焦

上一篇:环保局工作总结汇总下一篇:电信策划宣传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