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审计发展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前中国企业在审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受企业自身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等。因为我国正在经济发展黄金期,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问题比较关注,这些问题中审计是政府主抓的问题,政府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了相应的政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我国金融审计发展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金融审计发展论文 篇1:

金融审计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摘要】我国金融审计制度经历了40余年的演变历程,其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创建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完善阶段、全面深化阶段。我国金融审计制度演变体现了以确保金融安全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审计对象具有广泛性和宏观性,审计内容注重揭示金融风险特征及风险源,审计方式一体化,审计手段科技化等特点;这也是我国金融审计制度演化的基本经验。为应对经济新常态下系统性金融风险出现的新变化,我国金融审计制度应当做出适应性调整和创新,加强对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关键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审计监督,加强对微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跟踪性审计,同时强化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的协调。

【关键词】金融审计;制度变迁;制度创新;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引言

在现代金融治理体系中,金融审计是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治理水平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从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制度变迁来看,金融审计在适应持续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对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实施审计监督,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呈现出的金融风险特点做出适应性创新,为我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发挥了特有的制度功能。

理论界对金融审计制度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应对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审计对策研究。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刘家义[1] 对金融审计取得的成效和不足、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和深化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释。顾建光[2] 则结合财政风险金融化和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传导探讨金融审计的重新定位。围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金融审计的影响,张宣波[3] 和李健等[4] 提出了金融审计制度的转型方向。二是国际比较研究。刘海文等[5] 和王永海等[6] 对美国金融审计制度的特点以及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新变化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金融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三是审计机关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审计署金融审计司课题组在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及演化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金融风险的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提出了宏观政府治理、中观市场治理、微观公司治理的金融审计体系[7] 。整体而言,金融审计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风险事件触发的理论反思和对策建议方面,而对我国金融审计制度演化的关注不足。

二、金融审计制度演变的四个阶段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坚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思想,但同时也注意到经济金融改革产生的金融风险。审计制度在建设之初就被赋予监督金融体系的功能。作为国家金融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审计体现了显著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点,是国家要求审计部门对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国有金融机构采取的公权力监督以及公权力制衡,并根据审计结果可能采取制裁性措施。从防控金融风险的角度来看,我国金融审计制度因应金融体系建设和改革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其制度变迁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从金融审计制度的创建开始,在经过快速发展和完善阶段后,进入全面深化阶段。

1. 创建阶段:1978 ~ 1988年。为落实1982年我国《宪法》对设立审计机关的要求,国务院积极推动国家审计机关的建立,于1983年6月23日获得全国人大六届一次会议批准成立审计署,并于9月1日正式开始办公。审计机关在工作初期就非常重视金融审计工作,审计署内设金融审计司,而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审计局则内设金融审计处。随着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恢复,以及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格局基本形成。国有金融机构的恢复和重建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任务。为理清和规范其财政收支和财务关系,审计署于1984年5月10日发布《关于对金融保险机构进行审计监督的通知》,对金融保险机构实施分级审计。金融审计的内容主要是国营金融保险机构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

为加强审计监督,审计署于198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主要审计对象进行全面的调查统计,其中划定的统计范围就包括县级及以上的金融保险机构。此举不仅对调查统计口径和表式的统一进行了积极探索,也对金融机构行为的规范性进行了及时揭示。审计署在1987年对中国农业银行进行审计时发现其违规建办公楼,于1988年1月20日向国务院报送要情,反映《中国农业银行投资一亿元超规模营建办公楼》问题[8] 。

2. 快速发展阶段:1989 ~ 2000年。改革开放初期恢復和重建的国有银行实际上是融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于一身的,在一定程度上为金融机构贷款业务问题的滋生提供了空间。为解决该问题,不仅要对国有银行体系进行重大改革,而且要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重大调整。金融审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体系的健全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

审计署从1989年开始实施经常性审计监督,审计对象就包括金融机构。为规范企业存款问题,审计署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合作。为配合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和整顿金融组织,国务院组织审计署对金融机构进行全面性审计,对1989年以来金融机构信贷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合规性审查,重点审计贷款的发放是否突破计划规模、是否符合国家信贷政策以及有无以贷谋私问题。在这次审计中,审计机关通过对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及其成因、违规贷款流向的核查,延伸至对国有银行自办的信托投资公司、信托部和房地产公司发放贷款的审计。

《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3]91号)对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基本内容作出了全面规定。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八届九次会议于1994年8月31日表决通过《审计法》,对金融审计制度予以明确,不仅要求对中央银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而且要求对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首次在国家立法中将金融调控监管机构列入审计监督的范围。

审计署按照国务院要求,于1994 ~ 1998年审计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财务收支、6家国有商业银行、110家信托投资公司、88家证券总公司及所属79家分公司、2家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发现存在资产账目不实、账外经营、违规贷款投资、挤占挪用客户保证金等违法违规问题。通过此次金融审计,审计机关不仅明确揭示了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金融风险源,而且为金融监管体制的完善提供了政策建议。

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一方面审计署除了对中国人民银行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例行审计之外,还统一组织对中国工商银行全系统、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和部分分支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进行审计,共查处违法违规金额554亿元[9] 。另一方面,审计署还通过对贷款的抽查和贷款企业使用贷款情况的延伸调查,发现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银行贷款审查上,特别是银行向自办实体发放大量贷款和通过自办实体转借出去贷款出现了部分损失。在此基础上,审计署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对国有商业银行加强监管建议的报告》。

3. 完善阶段:2001 ~ 2008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在加入WTO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金融审计制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履行加入WTO的承诺,我国按照WTO国际准则的要求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调整,金融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但这也同时要求金融审计在保障金融安全的目标下准确定位、转变观念、抓住主线、改进方式。为此,审计署一方面对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常规性审计监督,另一方面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审计,强化了金融风险的揭示力度。审计署在2002年首次对中国人民银行与财务收支有关的再贷款、再贴现等金融业务活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进行审计,并于2004年首次对华融、长城、东方、信达等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审计,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和处置效果进行审计,共查处金融资产管理违规、管理不规范问题和案件线索金额715.49亿元。在审计署上报国务院后,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也加大了监管力度,及时查处案情[10] 。金融审计在促进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审计署与银监会之间的部门工作协调机制也于2008年1月正式建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审计署于2008年下半年组织了国际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影响的审计调查,重点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等,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得到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要求金融监管部门认真研究[11] 。

4. 全面深化阶段:2009年至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体制和金融审计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成为共同的工作目标。《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金融审计要以维护安全、防范风险、促进发展为目标。为此,审计署在加强对金融机构审计监督的同时,也加强了对金融监管部门的审计监督。审计署于2010年首次开展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五大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流向、资产质量的跟踪审计调查,并以中国人民银行审计为工作平台,发现并揭示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和重大金融风险。另外,审计署按照《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要求,于2011年首次实施金融机构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金融业混合经营和分业监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审计署于2011~2013年连续三年加大对金融综合经营中跨行业、跨领域方面的审计力度,及时揭示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对于民间借贷问题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信用评级问题,审计署也通过专题审计调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发展阶段后,影响金融稳定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资管产品层层嵌套,跨市场、跨部门的金融风险传染加大。由此,审计署在2014年开始以金融安全为中心,从政府治理、金融市场治理、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三个层面切入,揭露“一行三会”在财务收支和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同时开始关注金融监管政策在制定、绩效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积极探索金融审计进入关注绩效、注重落实的政策跟踪审计新常态,着重反映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不足之处[12] 。

审计署于2015年9月18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审计力度促进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落实的意见》,把“关注金融风险,跟踪反映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变化、资本市场发展、金融创新、民间金融发展、跨境资本流动等情况,防范系统性风险”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在稳增长等政策跟踪审计中,审计署积极探索揭示证券期货市场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审计技术方法,从资本市场监管体制、交易规则、交易工具、交易手段等方面揭示跨市场监管、金融产品创新、证券交易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風险隐患[13] 。

三、我国金融审计制度演变的经验总结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动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的同时,也应注重发挥金融审计的免疫功能。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来看,我国金融审计制度演变在指导思想、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方式、审计手段等方面体现出以下特点:

1. 在指导思想上,以确保金融安全为中心,服务经济发展。《宪法》规定,设置审计机关的目的是通过审计监督权制衡公权力的行使,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因此,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审计以国有银行和专业银行为重点审计对象,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加强对其财务收支及经济绩效的审计,重点揭示其不良贷款的成因及流向,这实际上体现了金融机构的稳健性要求。与此同时,审计署通过对中国人民银行的经常性审计以及对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财政收支的审计,强化了金融监管部门的问责机制,确保金融安全的监管能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审计署在强化对国有金融机构经常性审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贯彻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关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之间、金融机构与房地产行业之间的风险传染。这意味着,金融审计更为关注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性,通过监督宏观政策的实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4] 。

2. 在审计对象上,体现了广泛性和宏观性特征。审计机关自创建之初就实施了对金融调控监管部门和国有金融机构的监督,并延伸至对金融市场的审计,审计对象的范围较为广泛。正是由于金融审计对象的广泛性,为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审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多维度特征,既有可能发生在金融机构之间和金融市场内部,也有可能发生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尤其是金融混业经营可能引发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之间的风险传染,为金融监管提出新的挑战。

正是基于此,美国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逐步扩大了金融审计对象的范围。根据2010年《多德—弗兰克法案》的规定,金融审计的对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监管机构和接受政府资金救助的金融机构外,全国性证券协会等行业组织、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私人机构、重要机构和个人、市政证券市场和非许可保险市场等均被纳入金融审计范围。比较而言,我国在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启动的审计监督方面领先于美国。

3. 在审计内容上,注重揭示金融风险特征及风险源。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金融机构的类型和所有权结构比较单一,金融风险集中体现在信贷资产质量方面。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及不良资产处置的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经营行为的失当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金融秩序。由此,金融审计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发生转变,在单纯审计金融机构财务收支的基础上,以资产质量为主线,查处其违法违规行为,揭示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中国人民银行,审计机关不仅审计其预算执行情况,而且关注货币政策执行及货币政策工具存在的问题,以揭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是否适当。

2008年我国出现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失衡问题,进入了金融风险易发、多发期,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既表现在宏观层面,也体现在微观层面,并且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宏观层面的金融高杠杆和流动性风险,微观层面的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的影子银行风险以及金融市场违法违规风险。对此,金融审计一方面通过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调控监管机构的审计监督,及时识别风险、揭示重要的风险领域,另一方面从宏观和全局来分析问题,通过向国务院提出建议,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1)金融审计通过对国有金融机构及其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发现和揭示国有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薄弱环节,为促进金融体系结构优化提供决策参考。特别是,金融审计通过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额和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补贴的审计揭示的被骗取套取问题,极大地推动了普惠金融的规范化发展。

(2)审计机关通过对国有金融机构贷款资金流向的审计及相关企业的延伸审计,发现僵尸企业,这为僵尸企业市场化处置提供了参考。另外,审计机关在财政审计时发现的地方政府与其融资平台公司的功能关系,揭示了融资平台公司代行财政资金分配功能的问题,这为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和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规范化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审计机关对国有僵尸企业和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监督,实际上推动了降低企业杠杆率和政府部门杠杆率,为国务院推动经济去杠杆、处置金融风险源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3)金融审计注重反映和揭示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在科学决策、细化落实措施、监管绩效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审计署向国务院报送审计报告和意见,在得到国务院批示后,责成金融监管部门推进工作的流程。这实际上有力地推动了加强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4. 审计方式的一体化。为了适应金融风险特征的变化,金融审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体化的审计方式。

(1)对国有金融机构的审计形成了以审计总部为龙头、将审计分支机构結合起来的工作方式。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具有全国一级法人、总分支行分级管理的特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已转型为金融控股公司。对此,在审计署的统一部署和地方审计机关的参与下,对金融机构总部及其分支机构进行统一审计,推动各级审计机关形成合力,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审计方式。尤其是审计机关利用互联网和金融科技手段,以审计总部为主线,协调分支机构的审计,在常规性审计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审计和延伸审计。

(2)金融审计加强了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形成了“左右联动”的审计特点。具体而言,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金融审计重点关注个体金融机构财务收支的规范性,揭示金融机构的稳健性,这是与当时金融微观审慎监管政策相一致的。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单一金融机构的稳健并不能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存在着“合成谬误”问题。另外,我国影子银行的资金流向主要是地方政府性债务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房地产企业。地方政府债务平台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商业银行,但影子银行中的理财产品将大部分债券类产品资金投放到中低评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券,而信托产品则主要投向地方政府主导的基础产业及房地产领域。影子银行资金过度集中化加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聚集。对此,审计机关加强了金融机构审计和金融市场审计的结合,推动金融审计和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的协调,揭示金融资金的流向及其绩效,以与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相一致。

5. 审计手段的科技化。审计机关在审计手段方面已经从传统的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转变,现代化的手段得到了广泛运用。审计署于1999年开始编制审计信息化发展规划即金审工程,并于2002年7月获得国家计划委员会的批复,正式开始实施金审工程一期项目,成为列入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的第一个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目前正在推进建设三期项目。自2000年对中国农业银行的审计开始大规模运用计算机技术以来,金融审计手段逐步以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计算机审计也从审计署驻各地特派办推广运用,发展到地方审计机关的普遍运用。审计手段的计算机化和科技化大大改进了金融审计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静态数据分析和动态信息交流的结合,对金融机构出现的重大财务问题,贷款资金的集中度和风险暴露,以及跨地区、跨行业、跨市场异常资金流动进行揭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的影响下,审计署也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大数据审计中的运用。

四、对金融审计制度的发展展望

考虑到我国金融风险的生成机制、传染渠道、风险扩散等特征,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审计制度还存在制度能力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为:①金融审计制度侧重于合规性监管,对金融管理部门监管能力的评估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其他商品市场不同的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部门在法律范围内做出的合法行为也可能形成金融风险,这是单纯的合规性审计所不能全覆盖的。②在我国中央和地方双层金融监管体系中,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的职能得到了优化,而地方政府在获得对“7+4”监管对象的权限之后,组建地方金融监管局具体行使权限。现行审计制度如何回应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组建,尚未形成一致做法,滞后于实践的发展。③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不仅包括单体金融机构的风险,而且包括整体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金融审计制度在审计监督单体金融机构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但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督还处于探索阶段。

为适应我国金融体系的新特点,发挥审计制度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的独特功能,金融审计制度的发展方向应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加强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审计监督,提升其监管绩效。相较于美国金融审计,我国金融审计对象除了金融监管机构和国有金融机构之外,还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但实际上,在中国人民银行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剥离之初,审计机关就开始对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金融审计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审计监督,揭示其监管绩效情况,反映其监管质量和能力。我国金融审计的审计对象与美国存在很大的不同。我国已建立中央和地方双层金融监管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审计机关应当在审计署的统一部署下加强对省、市、县级金融办和其他主管部门的审计监督。

在进行金融审计时,应当突出绩效审计。从国际金融监管经验来看,金融监管部门问责制度是确保金融监管质量的核心机制。而金融监管部门问责制度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接受国家审计部门的问责,对其进行审计监督和绩效评价。我国审计机关应当按照金融监管部门的法定目标,包括金融消费者保护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关注监管职责的履职情况,督促其更好地开展监管工作。正如《“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所指出的,金融审计要重点关注金融监管部门在“落实宏观政策、细化监管措施、健全监管规则、提高监管绩效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2. 加强对关键性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审计监督。随着金融体系的复杂性程度增加,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金融稳定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等五家金融机构被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列为2017年全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F-SIFI)。我国银监会于2014年发布《商业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评估指标披露指引》,基本认可了巴塞尔委员会倡导的认定方法。审计机关应当把全球和国内重要金融机构作为重点审计对象,根据国家货币政策和审慎政策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及时、全面地揭示风险特征。

金融基础设施改革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金融改革议程的基石之一。作为多边系统,金融基础设施能够为证券和衍生品交易提供交易、清算、结算、报告服务,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交易透明度,为金融市场提供稳定缓冲器。我国的大额支付系统为系统重要性支付系统,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债登)、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证登)、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清算所)是我国三家中央证券存管系统,同时也是证券结算机构。另外,六家中央對手方机构为上海清算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证登。对金融基础设施实施的统筹监管成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重要任务,而金融审计则应当加强对统筹监管政策实施效果的监督。

3. 加强对微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跟踪审计。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市场之间的关联性日益加强,这就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加强政策的协调,尤其是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和货币政策。金融审计在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部门进行审计监督时,应当注重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反映不同政策之间的衔接关系,揭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跨行业维度和跨时间维度的特征,并可根据风险集聚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及时发现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国际实践来看,美国、欧陆等国家普遍加强了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但由于金融体系的差异,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调控框架没有其他国家的政策经验可以直接借鉴,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还处于丰富和完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审计应通过其独立性地位,监督宏观审慎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开展绩效审计,间接维护金融稳定[15] 。

4. 加强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的协调。在传统的审计模式下,审计部门对金融机构实施独立性审计,主要通过揭示问题推动金融监管部门采取相应的监管行动。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复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动因之一变为规避监管。一些跨市场、跨部门金融产品的出现,往往涉及多个金融监管部门。在这种条件下,审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现有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进行有效合作。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职责之一是协调金融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委员会办公室也建立了地方协调机制。在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及地方协调机制下,审计部门对金融机构问题的揭示能够直接推动相关的金融监管部门及时采取监管措施或与多个金融监管部门采取联合监管行动。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 1 ] 刘家义.关于我国金融审计的思考[ J].审计研究,2002(5):3 ~ 8.

[ 2 ] 顾建光.当前金融风险防范与审计策略研究[ J].审计研究,2004(5):37 ~ 42.

[ 3 ] 张宣波.国家审计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分析及建议[ J].审计研究,2010(4):11 ~ 13.

[ 4 ] 李健,侯兴国,曹广明.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作用路径与实现机制[ J].审计研究,2010(4):7 ~ 10.

[ 5 ] 刘海文,李帅等.美国政府金融审计主要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 J].审计研究,2013(4):69 ~ 73.

[ 6 ] 王永海,徐纯.《多德·弗兰克法案》与美国联邦政府金融审计制度创新[ J].审计研究,2014(2):27 ~ 32.

[ 7 ] 审计署金融审计司课题组,吕劲.审计机关在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 J].审计研究,2015(4):22 ~ 27.

[ 8 ] 中国审计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审计年鉴1983 ~ 1988[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326.

[ 9 ] 中国审计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审计年鉴1999[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84.

[10] 中国审计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审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110.

[11] 中国审计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审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62 ~ 63.

[12] 中国审计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审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6:87.

[13] 中国审计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审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7:75 ~ 76.

[14] 刘志红.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审计视角[ J].审计研究,2011(6):16 ~ 20.

[15] 杨书怀.宏观审慎监管模式下政府金融审计与金融穩定[ J].审计研究,2016(3):56 ~ 62.

作者:孟飞 段云先

我国金融审计发展论文 篇2:

探究中小型企业审计风险与控制问题

摘 要:当前中国企业在审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受企业自身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等。因为我国正在经济发展黄金期,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问题比较关注,这些问题中审计是政府主抓的问题,政府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了相应的政策。本文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因此将研究方向集中于影响小企业这方面发展的主要原因等。针对相应的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等,进一步地促进企业在这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审计风险;风险控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也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从经济的长远战略而言,我国这些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然而因为这些企业的自身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这些企业在审计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为了更好的营造发展的社会环境等,企业必须要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完善,进而更好的促进企业审计方面的发展。

一、形成中小型企业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基本因素

1.我国中小型企业审计风险的基本因素

审计主体在相关内容和范围狭窄主要表现在:首先不够重视对非银行业的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的审计,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完善,非银行方面的金融机构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快速的发展。以本文即将研究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所在的保险行业为例,我国保险业资产总额占全国GDP的比重逐年增加,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保险业的发展还是比较慢,相关的资金配置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展,其在金融方面的风险不容忽视。面对非金融机构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宽,政府金融审计如何在这些领域发挥功能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外资金融机构进驻我国必将会带入大量新兴金融业务与工具,这势必会带动中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业务与工具,我国金融行业的创新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这些都是促进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形势的影响下,我国金融管理必须要与市场发展相同步,不断加强市场的作用,这样就会促使企业在国际市场更好的发展和完善自己。国家审计机关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应该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引进先进的审计技术和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投入到新型的金融创新业务审计当中去。

2.中小型企业审计风险成因

(1)内控机制失效重大错报风险

就我国政府相关审计部门的作用而言,我国政府审计部门主要发挥两个作用,首先是利用相关的审计去发现我国金融中的相关风险,其次是利用审计去发现危险,进而利用相关的工具和方法来向政府和企业分析这些风险。政府审计部门的作用发挥的越完善,利用审计分析的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进而政府审计部门的能力也就越强。我国政府审计部门的相关特征促使了我国相关审计部门之间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因此,相关的政府审计部门在发挥作用时能保证其公平性和深入的揭示相关风险,这些作用的充分发挥促进了审计部门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还提高了相关企业预防金融风险的能力。

(2)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主要是指相关人员在相应的工作中没能充分发现相应的问题,企业利用相关的方法进行再次的检查和研究。企业为了发展就会完善相应的制度,从而来减少相关的风险,进而避免更多的风险,企业在这方面的专业性不足,于是就会邀请相关专家的帮助,并要求在相关的研究中明确指出对这种风险的正确评价和其价值信息。做到符合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记录下来的都是最真实最公允的,但是也要对企业是否存在自创商誉进行评估,不能贸然决定。作为个人也应当积极投身到完善会计核算的建设队伍中去,认真地学习好理论知识,把它实际运用到实物运用中去,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深入了解和掌握好自创商誉的知识,为建设会计之路奉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客户的数量越多则收入利润就越高,但是客户的筛选却是重中之重。每一个客户的社会背景和财务状况都是各不相同的,它们之中不排除有些公司出于某些目的进行造假。如果事务所不去排查而一味地接受客户,就无法正确了解委托单位的真实经营状况和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在制定审计程序时就不能正确评估风险,从而使审计时风险变高。特别是公司在上市前所提交的财务报表往往都是经过保荐单位包装后才提交的,审计人员很难在检查时发现其中的错误。所以如果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委托前不能对客户做出详细的调查,很可能会被客户蒙骗,对会计师和事务所造成不好的影响。

在审计过程中,除了客户的筛选外,审计人员的能力水平也会影响到审计的质量。如果没有派遣恰当的项目审计人员,很可能会造成重大错报风险,最终导致审计的失败。在审计过程中,项目的负责人不可能所有的工作都自己完成,很多工作都需要由专门的人员去做,这就需要很多审计助理一起参与,而负责人只对所有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负责。但是在所有的新闻事件中,审计出现问题时,往往受处罚的都是项目负责人,审计助理人员一般不承担审计失败的风险。所以,合理的委派审计人员可以减少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在克服审计风险时,首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背景和行业资料,然后派遣经验丰富的项目负责人和一些有责任心、认真仔细的其他审计人员辅助,不然,因为一些审计人员的不认真而出现的错误,很可能影响审计的失败。

除了筛选客户和派遣审计人员之外,制订合理的审计方案也是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一个合理的审计方案能在审计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被审单位进行了解则是制定合理方案的前提。

二、中小型企业的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1.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具体了解被审计的单位

在具体了解被审计单位时,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查看往年的审计工作底稿来了解。往年的审计工作底稿可以让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连续的审计业务时多了解一些行业相关信息。审计人员可以凭借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和外部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相关人员在进行工作时必须提前进行考察充分理解其审计的对象,进而来更好的开展工作,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相关的信息来对其进行一定的理解。

升级人员还可以利用相关技术来向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理解,从而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从而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研究,并以此为根据,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程度,制定出恰当的审计程序。

2.加强审计重点、合理规划审计程序

在审计时,加强审计的重点内容,可以有效地降低重大错报风险。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企业资产与收入等关键性账户等都是应该加强审计的重点内容。在近一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审计部门颁布了相关审计方面的规定,这些规定中表明我国审计部门必须要加强相关的监督作用,增强和相关企业的联系进而来一起预防相应的金融风险,尤其是要加强对相关贸易行业的管理和监管,做好相关的票据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相关方面的审计和管控,就是跟踪审计在金融领域应用的例子,之后及时将审计结果反馈给决策系统,并向社会公布,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及时察觉和监测系统性风险,提高审计监督透明度,实现降低金融风险的目标。企业的审计情况受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的影响。企业只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才可以减少企业出现重大错报的几率。如果企业的内部建设比较混乱的话,那么相应的政策就无法实施,企业在相关审计方面的建设也就不会落实,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大相关内部制度的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审计对我国审计体系的建设+分重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并逐步完善中小型企业审计风险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手段。,注册会计师应该从自身出发,严格要求自己,合理利用审计程序,保持审计独立性;而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建立严明的奖罚体制,从而全面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郁琳.浅议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完善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20).

[2]金友良.中小企业审计风险成因及风险防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24).

[3]李肯登.浅析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3(16).

作者简介:杨瑞华(1972.09- ),女,汉族,籍贯:云南省昆明市,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审计,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昆明分局

作者:杨瑞华

我国金融审计发展论文 篇3:

金融机构区块链审计框架研究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并以此来推动其技术产业的发展。其核心理念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无疑为我国金融审计领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文章旨在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区块链及金融审计方面文献的梳理,结合区块链的基本运作模式,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审计,进而构建出金融机构区块链审计的研究框架,其中包括金融机构以及审计机关两者在此新模式下的运作流程及效果,以期对我国金融审计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区块链; 金融机构; 金融审计

一、引言

区块链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和概念,近年来,正在逐步融入金融、医疗、教育、安全等领域,并以其特有的优势和创新性,预期将会掀起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浪潮。基于这一发展背景,国家对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越发重视,2016年,工信部发布《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同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信息规划》,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列入国家信息发展规划之中,并明确提出要让区块链技术实现落地,广泛地运用到实体经济的各个领域之中,从而有效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金融审计作为国家金融体系防控监管的有力手段,其主要审计目标为防范金融风险,增强金融体系监管,稳定金融发展秩序;保障金融审计对象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健全性。但传统的金融审计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范围小、方法旧、效率低、时间长、成本高等,且越来越不适应新的金融体系和结构,无法有效实现金融审计的相关目标。区块链技术所特有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可追溯性等特点,可以有效地改善现有金融审计环境中的种种弊端,并且能够建立新的金融审计体系,更好地实现金融审计的各项职能。通过合理地运用区块链技术,不仅能够优化审计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还能及时地获取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从而增强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降低风险,实现实时审计。同时在问题把控方面,也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精准而便捷。通过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审计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构建出区块链技术下的新型金融审计机制。

二、文献综述

随着现代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对于金融监管各项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金融审计作为金融监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改革进程,充分发挥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实现“维护金融安全、推动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发展”的总体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从其方法上和技术上实现新的创新[1]。我国的金融审计系统依照信息化发展规划的要求,从最初的软硬件系统开发到之后的联网审计建设,再到现今的联网审计应用,一直都在不断寻求新的技术与方法。如通过对联网审计的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在云计算环境下实现联网审计的相关方法[2];通过对内部控制测试的一系列完善措施,进而健全互联网金融审计的相关标准,从而有效地提升审计技术方法[3];通过对金融审计工作过程中的数据展开相关分析,可以为实现审计数据、业务、模式一体化创造良好的条件[4]。

自区块链技术问世之后,使得打破金融审计系统的传统审计模式有了新的可能。许多学者转而将目光投向这一新兴领域,致力于研究这一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金融审计系统中,实现金融审计的新变革。但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将区块链技术直接应用于金融审计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所以国内大多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块链金融或者区块链审计的理论框架、运作机制、创新效果和应用研究等方面。如区块链技术将对底层的金融框架产生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地解决交易双方不信任的问题,同时降低了金融服务方面的相关门槛,促进了价值互联网这一新概念的兴起[5]。区块链技术是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将会颠覆原有的商业模式,并创造出新的金融技术与理念[6]。区块链技术将会逐步扩大应用范围,例如教育、医疗、安全、社交等各个领域,而不仅限于金融领域,从而实现新的突破[7]。通过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审计数据存储方面,可以达到实时审计的效果[8];将区块链技术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完成审计的智能升级,可以有效促进审计全覆盖[9];区块链技术因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审计效率、优化审计流程、降低审计风险,从而实现审计行业的新发展[10]。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审计的工作中能够有效提升金融审计效率,改善金融审计质量[11]。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审计领域起到很好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国外学者对于区块链的研究主要围绕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区块链的各项特征、适用分析以及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等方面。如通过依托比特币的区块链相关数据结构来建立一个新型的审计体制[12];区块链技术中的数字货币转移这一特性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金融审计方式[13]。

通过对上述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正在逐渐影响着金融审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于金融审计的研究也从传统模式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但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审计领域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对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审计的可行性与优势性进行分析,并构建区块链技术下金融审计的运作框架和工作流程,以期为我国金融审计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区块链的基本運作模式

区块链的基本运作模式:在用户发起交易后,将交易信息通过网络广播到区块链上的各个节点,相关节点在接收交易信息后将验证该交易信息是否真实有效,在通过所有节点的验证后,便会将交易纳入到各节点的交易池中,之后各节点会通过竞争计算的方式争夺该交易的记账权,最先正确记账的节点将获得该交易的记账权,拥有记账权的节点将交易记账完成之后要再次向其他节点进行广播,其他相关节点需要再次对其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后将该交易信息更新至本地的区块链中,从而完成交易。区块链基本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四、目前金融机构审计的困境

(一)金融业务信息分散,缺乏统一标准,审计覆盖率低

基于對我国目前金融审计的基本形势和审计报告进行统计,发现金融审计所涉及的范围不够全面,特别对于部分国有金融机构及其下属单位的审计工作涉及较少,造成了审计覆盖率低的问题,进而会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金融机构在系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各自的内部审计部门所运用的审计软件及方法也不一致,缺乏统一的审计标准,同时各个金融机构因其自身的不同性质也很容易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相关的问题和纰漏,给审计机关的人员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另外金融机构业务往来复杂交错,金融业务信息分散难以收集汇总,在进行审计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收集整理,大大提高了审计成本,降低了审计的效率。

(二)金融数据存在被篡改风险,金融机构管控存在漏洞

金融机构当下对交易信息的存储及加密管理依旧是通过传统的方式来进行,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自身系统的防护能力是否达标以及内部管理是否到位等因素。同时各金融机构在应对审计时,可能存在人为恶意篡改数据的行为,舞弊的可能性加大,这将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并且会降低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增加审计工作人员的负担。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繁多且交易数量庞大,只通过监管机构进行管控,工作量大且无法覆盖整体,会出现很多漏洞,造成相应的问题,并且部分问题难以被发现并整改,这在金融管控领域是一大难题。

(三)信任壁垒限制征信改善,降低金融审计效率

金融机构的运作与征信系统紧密相连,这其中最具代表的贷款业务对交易者的征信历史有着很高的要求,但运用传统方式对用户进行征信调查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效率的降低,且需要工作人员跟进以及提供相应的担保,手续繁杂,形成了信用壁垒。在进行审计工作时,由于信用壁垒的存在,相关交易的材料繁多且复杂,从而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大大降低了审计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成本,浪费了许多不必要的审计资源。

(四)时间久远的重大问题难以进行详细的审计追踪

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对各审计事项的审查不仅重视其真实性与完整性,时效性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当在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时,就要对其原始数据进行核查,但对于原始数据的收集与核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无疑影响了审计的效率与效果,并且对于某些特殊事项,由于时间久远,难以核查当时的情景,相关的资料与信息也存在缺失,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阻碍。一些问题也由于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从而引发了大的经济事故,如何有效规避此类事情的发生,如何及时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是当前审计工作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

五、金融机构审计框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解决

(一)总体思路

通过对我国金融机构审计中现存问题的分析,同时结合区块链技术的特有属性,本文所构建的区块链技术下的金融机构审计框架主要分为两大块内容(如图2所示)。第一块主要由金融机构自身及其内部审计部门,还有与其相关联的企业等构成,形成一套内部审计的基本流程;第二块则是以审计机关为主体,利用一系列技术对被审计金融机构自审计的结果进行再审计,形成一套外部审计的基本流程。这两块流程均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执行,将区块链技术的优势运用到实际的审计操作流程中,不仅打破了传统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同时还解决了传统审计方式下的诸多弊端与不足,为金融机构审计引入了新的理念及运作模式。

(二)区块链技术下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

1.金融机构内部区块链的构建

将区块链技术引入到审计工作中来一是为了能够更加精确、更加快速且高度自动化地进行审计工作,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金融审计目标,所以构建区块链金融审计的第一步需要将被审计金融机构及其愿意配合且能够承担验证责任的所有交易相关方。例如:银行、税务以及所进行交易的关联方企业等纳入到同一区块链中,作为之后验证交易真伪的节点。当所有交易关联方进入该链之后,便形成了一个联盟链,每一个链上的节点都必须遵循区块链的运作模式及规则,并各自做好自身对应的工作,任何节点不得蓄意破坏区块链或泄露该链的相关保密数据。处于该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有着相同的操作权限,并且享有平等的记账权和否定权,为更好地配合审计工作,该链上的各个节点需相互信任且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至此一个新的区块链便基本完成构建。新的区块链之下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大环境,各节点间相互保持独立,能够有效降低机构内部的舞弊风险,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金融机构内部秩序的稳定。

2.区块链内部审计的运作流程

当区块链构建完成并正式运行之后,在该区块链之内所发生的所有交易事项便会无时无刻都被记录并汇入到交易池中进行存储。为了保证区块链的运作效率,对该交易池给予了一定的设定:当交易池所存储的交易量达到一个额定的数量之后,便会从交易池中提取该部分交易进行验证记账工作。验证工作开始之后,联盟链上的所有节点会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分布式记账,而选出具有记账权的节点这一过程则需运用区块链的核心技术之一——共识机制来完成,其详细介绍会在下面的技术支撑中给出。当拥有记账权的节点记账完成之后,便将记账结果向联盟链的其他所有节点进行公布,其他相关节点对此记账结果进行相应的验证工作,如果记账结果正确,则所有节点通过验证,并触发智能合约,运用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部门所提供的审计软件进行自动实时审计,通过审计后最终将交易信息打包上链,并盖上相应的时间戳,且各其他节点对应的交易数据都将实时更新。如果记账结果错误或者任一节点或多个节点未通过该交易,则验证失败,交易信息就需要进行重新复核,查找问题所在。反复执行该项工作后,成功上链的交易信息便不可篡改,且在链上被安全地存储。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有效的情况下更加保证了上链交易信息的真实性,且每笔交易信息都有对应的时间戳,之后如果在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工作中发现问题时,可以依据交易信息的时间戳进行精确查找,大大提升了精准率和效率,从这里也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区块链的可追溯性。从上述区块链内部审计流程来看,金融机构所发生的相关交易经过其内部的审计工作,不仅提高了交易数据的可靠性,同时为之后的审计工作减轻了部分负担,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加强了审计效率。对于金融审计目标的实现,此过程区块链技术不仅大大保障了金融机构数据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同时也优化了内部审计的流程,加强了内部控制,降低了审计成本,实现了效益性与健全性的审计目标。

3.区块链内部审计的技术支撑

在金融机构进行记账上链的过程中,其核心技术便是共识机制,通过共识机制能够确保上链的所有节点依照统一的管理协议进行自我管理,从而实现区块链中的相关数据被分布式记账与存储。目前主流的区块链共识机制主要有权益证明(POS)、工作量证明(POW)、股份授权证明(DPOS)、重要性证明(POI)以及拜占庭容错共识机制(PBFT)五种。在金融机构区块链内部审计模型的构建中,相较之下,拜占庭共识机制最能够适应这种运行模式,通过该共识机制可以设置一个主记账节点来主要进行记账工作,当此节点发生错误或者无法记账时,更换其他主节点继续工作,在这一模式下的好处主要为可实现快速记账且节点间无利益竞争,更加适合金融机构节点间的相互关系,但此机制同样也存在缺点,主要为节点与节点间相互需要高度的信任,才能正常运行。

(三)区块链技术下审计机关的外部审计

各金融机构在完成自身内部联盟链建立后,其所有交易信息都被存储在对应的区块链上,当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时,其主要审计对象便是被审计金融机构的区块链数据信息,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审计数据的采集汇总流程

当审计机关决定对某一金融机构实施审计时,便通过区块链技术选定被审计金融机构的存储交易信息的区块链,并从中调取存储的所有交易信息进行相关审计工作。通过区块链及计算机技术等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信息进行接收和处理,使其汇总于审计机关的审计信息库中。这一过程由于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信息被打包汇总且存储于区块链上的数据不可篡改,所以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其效率相比于传统审计大大提升,不仅避免了被审计金融机构对数据进行临时恶意篡改的可能,提高了数据的安全系数,保证了数据的质量,降低了数据造假的风险,同时还为审计人员减少了许多工作量,提升了审计效率,更好地实现了真实性和效益性的审计目标。

将收集来的被审计单位数据进行汇总入库时,需运用到一系列相关的技术手段,这其中具体包括计算机技术、共识机制、密码学技术以及数据对接原理等。被审计单位的交易数据通过计算机的网络服务、数据传输等功能进入到审计机关的数据库中,这些数据经过上链时共识机制和密码学技术的处理处于加密打包状态,需要通过对应的密钥来对数据进行解析,才能将数据呈现出来,最终由审计人员整理并存放到审计机关的审计系统中。

在这一过程中,为了确保区块链的稳定运作且能够成功接收被审计单位的相关数据,密码学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密码学技术是区块链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主要有非对称加密、哈希加密、数字签名技术和时间戳技术等。这些加密技术中,哈希加密技术的特性与金融审计的目标十分契合,哈希加密技术正向快、逆向难且能够避免冲突,保证了区块链上的相关数据无法被篡改,大大加强了安全性和可靠性。而非对称加密在执行数据传输时有着很大的优势,被审计单位将验证通过的数据执行上链后,会使用密钥对上链数据进行加密处理,而审计机关在接受数据执行解密时同样需要密钥。非对称加密即加密和解密的密钥不同,加密数据时可使用公钥,而解密时会根据使用者的权限匹配不同的私钥,通过这种加密方式,能够更好地保证链上数据的安全性,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提高金融审计的质量,两种加密方式各有所长,具體如何运用还需实务工作来检验。

2.审计数据的分析流程

完成对被审计金融机构的交易信息采集汇总后,将这些信息整合为金融审计的证据,下一步工作便是对这些审计证据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也是审计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其流程主要有疑点事项分析、审计智能预警、内控系统测试和证据采集管理四个方面。

首先疑点事项分析和审计智能预警系统,当审计人员将相关审计信息输入到这两种分析程序中后,可以针对相关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进行有效甄别,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依照审计人员所设定的交易数据材料标准,将不完整的交易数据筛选出来进行进一步查验,并与金融机构对接将相关数据补齐再进行下一步核查。第二步将完整的交易数据依照其对应的时间戳调取相关交易信息的原始财务账簿,将区块链上所记录的数据信息与账簿的信息进行比对,如果区块链上的信息真实准确无误,则通过验证。如果发现异常数据或者与账簿不一致的信息,则将不一致或有疑点的信息进行汇总,统一将这些疑点事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第三步基于可疑的数据信息进一步收集相关的审计信息,如果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去除可疑点,证实其真实性则同样通过,如果无法获取更多数据,则判定此项交易信息无效并进行记录,最终将所有无效的信息进行汇总,反映到风险评估程序中,由专门的审计人员针对其交易金额以及重要性对其进行定性并在审计报告中发表意见并进行披露。

其次通过内控系统测试和证据采集管理两个环节的处理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相应的测试,同时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验证流程进行审查,检验各节点对信息验证的工作过程是否存在相应的缺陷和风险。此过程中的测试需要依托人工智能的辅助,例如对于固定资产可以通过智能化的使用寿命分析来进行全面的评估;对于与被审计单位人员的询问与交谈环节,可以通过公司内部监控系统,智能化的语音语调识别技术,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异常行为或心理进行自动分析,对于信息验证流程的环节,可以依托无人机监控进行实时观察,从而实现“模拟现场”的审计。依据测试结果来辅助判别被审计单位所记录信息的真实性。如果测试结果证实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有效,则提供的交易信息真实合法性高,从而可以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提升审计效率;反之则真实合法性低,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计。区块链审计不仅需要依靠区块链自身的特有属性,还要配合相应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相应的辅助,才能更好地服务审计,实现金融审计目标。

通过这四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审计中的问题进行排查,同时可以使得审计工作效率更高且漏洞更少。当审计人员在完成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分析和问题披露工作后,便依照审计结果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

3.审计数据的实时访问

区块链技术不仅为审计工作带来诸多便利,在预防审计问题的发生上同样有着自身的优势。金融审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实时地通过手机、PC端等途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实时监控和审查,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实时审计。这里的审计工作同样通过区块链中的密码学技术来完成,不同的审计人员所持有的密钥和权限不同,系统根据登录人员的身份信息的差异,供审计人员检查的权限也不一样,从一定程度提升了安全系数。这项技术的问世使得实时审计更加方便快捷,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缘由,跟踪并解决问题,降低了金融风险,加强了金融管控力度,为金融审计的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为实现金融审计目标开辟了新的路径。

六、结语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金融审计行业的创新发展与变革刻不容缓,作为我国当前的重点战略之一,区块链技术的加持可以使金融审计数据的真实与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本文通过区块链技术的相关特性,构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机构审计框架,实现了对金融审计数据的统一标准化审计,同时从很大程度上加快了金融审计的效率,提高了金融审计的质量,有效地解决了目前金融审计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魏明,乔泷楠.金融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路径研究[J].财会月刊,2016(4):62-65.

[2] 陈伟,WALLY S.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实现方法探析[J].审计研究,2012(3):37-44.

[3] 王春译.互联网金融企业审计风险探讨[J].财会通讯,2016(28):120-121.

[4] 吕劲松,王忠.金融审计中的数据分析[J].审计研究,2014(5):26-31.

[5] 乔海曙,谢姗珊.区块链金融理论研究最新进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7(3):75-79.

[6] 陈向阳,汤麗凤.区块链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影响与对策[J].征信,2018(1):76-82.

[7] 李政道,任晓聪.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探析及未来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0):75-78.

[8] 黄冠华.区块链改进联网审计途径研究[J].财政科学,2016(10):84-91.

[9] 毕秀玲,陈帅.科技新时代下的“审计智能+”建设[J].审计研究,2019(6):13-21.

[10] 张凤元,吴淑琦,叶陈云.区块链技术下审计的机遇与挑战[J].会计之友,2018(3):153-155.

[11] 魏明,丁瑞.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我国金融审计应用平台[J].商业会计,2019(2):15-18.

[12] GHOSHAL S,PAUL G.Exploiting Block-Chain Data structure for auditorless auditing on cloud data[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2016:359-371.

[13] BROBY D,PAUL G.The financial auditing of distributed ledgers,Block-hain and cryptocurrencies[J].Journal of Financial Transformation,2017,46:76-88.

作者:李兆东 王嘉成

上一篇:中学挂职锻炼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公司个人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