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我国的内部审计环境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改善我国的内部审计环境(通用10篇)

如何改善我国的内部审计环境 篇1

备考cia时,听说内部审计师是最有前途的金领职业,以后也在各专业网站看到内部审计师是现代企业的钦差大臣等等说法,说归说,内部审计的同行们都知道,在企业中内部审计真正受到重视的不是很多,很多内部审计部门都被边缘化,究其原因,大伙都会说“我国的内部审计环境太差”。审计环境差是客观事实,但不知大家想没想过,我们作为内部审计的主力军,该如何改善我国的内部审计环境?本人拟就此问题发表个人看法,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就此问题的探讨,以期达到改善我国内部审计环境之功效。

造成我国内审环境差的原因很多,最主要是企业内部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我国传统的内部审计与现代内部审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关注与财务相关的经济业务,很少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更是闻所未闻。我国引入现代内部审计的时间相对较短,很多人对现代内部审计的认识,大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内部审计阴影之下,更有甚者,把内部审计简单的看成是查账。记得我刚从事内部审计时,有个周末总经理有事找我,听说我在听人力资源课,惊讶的问“做审计的听这干什么?” 我在做税收筹划、材料改革、建议成立公司等工作时,“不务正业”、“手伸得太长”、“总给领导出难题”的留言搞得满城风雨,好像他们都是经验十足的审计专家,而我却是涉世之初的娃娃! “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这些留言不用说很快就能传到老板的耳朵里,“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老板即使当初向你承诺过“按你的思路运作”,也忍不住会想这个家伙是怎么搞的,整个公司被他搞得乌烟瘴气。老板的态度不坚决,显然与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有关,对内部审计缺乏了解,没有了解何谈理解,只有理解才能支持。

那么怎样才能让企业各界了解内部审计,理解并支持我们的工作,以此改善我们的审计环境呢?通过研究,可通过以下途径加以改善。

一、让管理人员参与内部审计工作。人们没有真正参与某项工作时,往往会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会有一些比较理想的想法,一旦参与进去,可能会改变原有的看法。据一位朋友介绍,他们公司有一位领导,业绩卓著,公司业务上遇见棘手的问题,只要这位领导一出马必能解决,因为单位内部对内部审计有不同看法和意见,公司安排这位领导亲自参与内部审计工作,刚开始这位领导信心十足,对大家说“大家按照我的思路做,审计形象很快能树立起来”一年过后,这位领导也遇到了不少阻力,对内部审计深有感触,主动向老板解说内部审计工作的困难,经他的努力,在组建集团公司时,审计部成为集团第一个部门,内部审计也成为集团公司管理的有效手段。通过例子可以看出,让一些领导参与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提高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水平,也能使领导发现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重视审计发现。

二、将内部审计的相关知识纳入高管人员培训课程。纵观各高校和培训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课程,如mba、emba的课程中,运营管理、财务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战略管理等, 唯独没有内部审计,纵然内部审计有增加企业价值、改善组织运营之功效,任凭你口若悬河,人家还以为你在信口雌黄,内审那么重要,我们的培训课中怎么没有提到?当务之急,说服培训机构将内审的知识纳入高管人员的培训课程,哪怕是功能性介绍也好,才能逐步提高对内审认识水平,有利于我们的工作。

三、与mba战略联姻。近几年mba在不断的扩招,社会各界对mba毕业生的能力也提出质疑,目前mba毕业生与内部审计人员有相同的惨状,内部审计与mba可谓同病相怜。大家不难看出,mba与cia二者有着重要依存关系,如果内部审计与mba联姻。定能使二者珠联璧合,对各自的发展都不无裨益。首先,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调查显示,目前管理审计已是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进行管理审计工作需要管理方面的人才,mba毕业生受过系统工商管理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逻辑思维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和决策能力,具备内部管理审计工作的条件。其次,内部审计工作环境能够培养出优秀的管理人员。内部审计工作涉及到企业经营的各个领域,通过审计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能够使mba毕业生熟悉企业各领域的业务,能够使以后的管理工作有的放矢。最后,mba从事内部审计工作能够促进内部审计的职业发展。经过内部审计工作锻炼的mba毕业生将来走上管理岗位后,不管是部门经理还是总经理、副总经理,由于对内部审计有亲身经历,能够理解内部审计,进而支持内部审计的工作,营造内审的工作环境,促进内部审计职业发展。

四、媒体宣传。近几年李金华审计长的“审计风暴”使国家审计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内部审计虽然与老百姓不直接相关,但是如果能把内部审计在企业改革、规避企业风险方面的作用构思成小说,或者拍成电视剧,也能深入企业各界的人心,扩大内审的影响力,以此来改善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形象。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媒体来宣传内部审计。

如何改善我国的内部审计环境 篇2

审计是一种监督机制, 其实践活动历史悠久, 长期存在于经济活动中, 人们对审计的理解各不相同。而独立审计是注册会计师根据会计报表等进行独立审计并发表意见, 且意见应该是公正的客观的, 不受任何利益的驱使和对任何势力屈服。其性质就决定了独立审计是一个高风险与高责任并重的行业。但高的风险是无法完全阻止人们对利益的追逐, 某些个人和单位会为了个人利益破坏独立审计的规则, 将自己的责任弃之于不顾。这些现状的出现应该严格要求注册会计师提高其个人素质等。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在我国完善独立审计市场机制迫在眉睫。

1 我国独立审计的现状分析

我国独立审计出现的问题涉及各个方面, 首先, 先对我国独立审计的现状进行分析。

1.1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管理不完善

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 作为对会计师们的管理和工作的地方, 还有部分不足。首先, 事务所的治理存在漏洞, 各个部门之间不能有效的进行高质量的合作, 工作过程中会存在较大的脱节, 工作效率降低和浪费公共资源, 并且不能及时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及时的了解市场现状与时俱进, 这使得会计师们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奖罚机制, 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阻碍, 难以确保工作的有效进行;其次, 事务所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难以积极的承担责任, 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很可能出现一些不特定的错误漏洞, 比如, 漏报或者错报, 除此之外其他各个方面原本不应由会计师所承担的部分风险, 使得工作压力加大, 工作积极性降低, 导致恶性循环。

1.2 独立审计行业竞争大, 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 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接受业务的同时应注重自身所付出的成本以及收获的收益比的问题, 这就促使了审计业务的竞争加强。在高压的竞争环境下, 想要有所收益和积极发展, 就得有一套相应的措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又或者降低收费标准。不少事务所选择了后者, 为了利益愿意牺牲审计质量, 长此以往, 越来越多的事务所把目标放在了数量而不是质量上, 降低收费, 收取回扣, 快速完成任务, 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产生了恶性的竞争, 不但没有真正的降低收费而且还对质量大打折扣。但由于审计的专业性强, 一般普通老百姓无法对其结果做出有效的评价, 再加上行政监管体制的不足, 更间接促使了这个行业的恶性竞争。

1.3 参与独立审计的双方关系存在问题

注册会计师作为一个服务行业, 一个好的态度是最基础的, 为了增加工作效益, 必须对顾客笑脸相迎并尽量地满足其各种需要, 怕因自己的一时疏忽而被客户投诉。但作为客户, 希望的是审计可以尽早的结束, 因此双方的最初意愿是有些相悖的, 这时会计师提出的一些问题和要求, 会被客户当作无事或者敷衍了事, 会计师无法与当事人有效的当面进行沟通, 这使得会计师的参考数据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和审计过程实施难以进行, 从而影响到了工作的质量。

2 对策

2.1 创新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高质的工作结果与好的工作环境息息相关。首先, 加强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 提高工作的效率, 充分利用事务所所提供的各项资源, 积极并且定时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不但可以提高个人素质, 还可以及时了解最新讯息。同时, 完善事务所内部的奖罚机制, 这是动力的源泉, 对工作质量和效率高的会计师进行奖励, 刺激大家的竞争心理, 更积极主动高效的完成工作;其次, 加强工作中的审核机制, 对审计的结果进行多层的检查和复核, 尽可能的降低错误率和承担的风险, 从而从事务所方面进行积极的创新和改造不断的完善内部管理。

2.2 创建整体的独立审计的稳定的大环境, 加强对其监督

面对恶性竞争的局面, 作为进行审计工作的一方和监督的一方都应该有相应的措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有一个较为完善的保证审计质量体系, 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 不能只为了眼前的短暂的利益而放弃了长远的事务所的名誉。盈利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好的信誉和品牌是能经受时间的沉淀的。好的质量才能得到顾客的肯定进而迎来好的口碑。

2.3 改善独立审计双方的关系, 提高双方的素质

参与双方都是为了完成工作, 独立审计与我国的经济息息相关。我国现在处于经济转型的阶段, 如果审计质量不能得以保证, 或者形式化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则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提高参与双方的思想道德水平, 端正对独立审计的态度。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挑战中不断的完善, 独立审计市场机制作为经济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应该符合中国的国情与发展现状。把握审计市场的脉搏和不足, 加强内部与外部的双重管理, 把握审计市场的规律, 创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营造一个稳定的独立审计的大环境, 提高服务质量, 全方位的完善我国独立审计市场机制, 从而促进独立审计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元艺, 邵景奎.独立审计“四位一体”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 2014, 19.

如何改善我国的内部审计环境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环境;原因分析;解决对策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企业内部控制就会形同虚设。特别是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唯有高度重视内部控制,不断加强和改善企业内部环境,才能有效防范和抵御经营风险,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向前发展。

一、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管理机构设计不科学,运行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由于实际工作中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有效地执行力,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监督部门作用弱化,导致企业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大大挫伤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尤其是在国有股或法人股控股的情况下,一些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股东大会做出的决策通过行政命令横加干涉,很多中小股东的知情权和表决权得不到切实保障,职能作用得不到凸显。二是董事会日常运作不规范。在多数企业中,代表大股东利益的董事长往往处于强权地位,经常代替董事会做出决定,直接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董事会实际上操纵在少数人手中。三是监事会的监督作用非常有限。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是监督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职和监督企业事务的法定机构。但从目前运作情况看,多数企业中的监事会仅仅享有部分监督权,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实际控制和战略决策却相对有限,权责不匹配,对一些企业高层损害企业集体利益的行为无能为力,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有序进行。

(二)发展战略定位不准确,缺乏长久动力

发展战略是在综合分析企业内部环境的基础上,对企业长远发展目标作出的科学规划。它是企业行动的指南,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很多企业对社会经济环境和行业竞争分析不到位,目光短浅,盲目扩张,从而导致资源严重浪费,专业管理人才流失。个别企业高层盲目追求经营业绩,有的甚至出现违规违法行为,失信于政府,失信于银行,结果造成资金链条出现断层,企业经营失控,员工怨声载道,最后危及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三)人力资源规划不到位,没有发展合力

现代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竞争。但目前一些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并不完善,在员工招聘、人才培养和激励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平时不重视人才储备,关键时候才临时招聘,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职工培训体系不完善,只重形式不重质量,培训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不明显;绩效管理与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和高素质人才流失;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完善,企业因辞退员工、解除劳动合同而引发的劳动纠纷相对普遍。

(四)社会责任严重缺失,企业公信力较差

企业单纯为了追求利润或财富,只算经济账,不讲社会责任,势必会产生偷税漏税、行业造假、破坏生态环境、损害职工利益等不良行为。诸如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职业健康问题突出,导致职工中毒、死亡事件等不安全事故频频发生;部分企业唯利是图,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责任承担不够,忽视甚至牺牲公众和社会利益。如三鹿奶粉、双汇火腿事件,表面上看是产品质量低劣,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但实质上却反映出了部分企业商业道德丧失,最终导致巨额赔偿,企业形象受损,社会公信力大大降低,有的甚至直接引发企业破产。

二、对加强和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思考及建议

(一)深度调研内外环境,长远制定发展规划

居安思危,做任何事情,未雨绸缪很重要。也就是说,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既要看清楚现在,更要精准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对国企来讲,既要承担社会责任,更要更大限度的为企业员工谋福利,稍有不慎,上对不起国家,下对不起职工。所以,确保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不影响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结合企业员工共同发展愿景,始终坚持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原则,立足企业实际和周边环境影响,对企业发展目标进行长远规划和设计。既不能盲目激进,也不能过于保守,更多时候还要综合考虑盈利能力、生产效果、市场竞争、行业地位、生产规模、人力资源等内容。此外,要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根据发展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战略方向,分阶段明确各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实施路径,有效通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全面编制成本预算,将年度发展目标有序分解,分层次、有步骤的抓好各个环节的落实,最终确保长远发展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二)科学设置管理机构,合理分配职责权限

权责匹配是确保执行力和落实力的关键。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前提下,企业务必尽快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依法治企的管理理念,科学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合理分配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逐级负责,专业管理,尽快建立起“用制度管人、管钱、管物”的良好机制。首先,在企业管理中大力推行集体决策制度,依照相关法律和制度,对重大问题决策、执行部门落实和监督单位职能作用发挥进行明确界定,着力构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其次,要进一步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等,努力形成相互独立、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工作格局。第三,要通过制定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作业指导书等规范性文件和制度,让各级管理者明白自己管什么、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同时也让一线员工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不好了会有啥后果,在企业内部形成“事事讲规矩,处处有标准”的良好氛围,从而督促企业上下忠诚履职,最大限度地维护股东和员工权益。

(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打造企业良好形象

首先要注重节能环保,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从大处看,环保问题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项大事业,它涉及到人类的健康与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和政府从宏观上调控经济发展节奏,就是要从源头上扭转一些企业只为眼前利益、不管儿孙幸福的错误观念。贯彻落实好党的大政方针是每一个企业应尽的义务,也是光荣职责。从小处看,节能减排更加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讲,节约也是一份收入,与国与民都有利。其次,要坚持惠民利民,构建和谐企业。只有把每一位员工的冷暖放在心上,全力实施惠民工程,最大限度的解决职工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为企业员工打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们才会真正的融入企业、服务企业。第三,要热心公益事业,彰显社会责任。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完善企业社会信用体系,关心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支持慈善事业,彰显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所做的工作和成就,全面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企业价值。

(四)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凝聚企业发展合力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确保企业良性发展的精神动力。相对于规章制度的刚性约束,更多的员工更乐意于由内而外的自觉行为。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通过文化熏陶,潜移默化的对员工进行思想引领,从而形成共同的企业愿景,推动企业和谐健康发展。一方面,要结合行业特点,认真提炼和总结能被员工共同接受的企业精神,积极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另一方面,要主动应对行业经营和安全风险,有针对性的制定行业操作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凡事讲标准,严格考评追责和奖励激励机制,在员工规范员工行为上立好规矩。第三,要大力选树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文化建设搞花架子,喊大口号,只做表面文章,实际效果难以凸显。优秀的企业文化实质上就是管理者的文化。决策层的思想和意识要为大众所接受,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管理者既要靠自己的打标立样,带动和影响整个团队,更重要的是要树好典型,让员工从身边看齐,确保企业发展理念在内部各阶层融会贯通,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最终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维护的共同愿景和发展目标,从而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企业发展凝聚坚强合力。

参考文献:

[1]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2010)[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3—16.

[2] 吴玉娟.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相关问题探析[M].当代经济,2011(8):18—19

如何改善环境英语作文 篇4

I the deepest impression is the Norwegian people come up with a way, they are at the gate of the supermarket set up a high-tech plastic bottle recycling machine, as long as you put the bottles into the machine inside the mouth, the machine will automatically plastic bottle sorting, recycling, and will return to the supermarket shopping coupon, cheap and convenient, people are willing t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ccumulate and recycling plastic bottles, such not only reduce the plastic pollution, also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 This is the recycling economy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re is a British girl, she used abandoned car tyre inner tubes, make all kinds of bags to sell, won the recognition of people, she is not only to protect the nature, also created his own business, acquired wealth. It is also a circular economy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ve similar examples in our country, such as working mother school of central heating, the factory emissions is used for the gas heating, it not only reduces the pollution of the atmosphere, also save resources, it 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I feel old batteries can be recycled, we can study a device of old batteries into durable new battery, also can let the cleaning staff to citizen recycling in the home, put some can recycle the waste reuse, so also implements the circular economy.

如何改善我国的内部审计环境 篇5

近年来,虽然中国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持续改善,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2月9日表示,物流业发展还需要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贺登才说,中国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物流国九条,促进了物流业发展。各地清理和规范交通运输环境,城市配送获得政策支持,各部门对物流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农产品物流受到重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物流领域,取消了不合理收费。

贺登才认为,物流业是新产业,新的经营业态和模式不断涌现,需要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从影响行业中长期发展的角度看,目前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营改增”试点中交通运输业税负增加较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关于减轻物流企业负担的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90.6%的试点企业实际缴纳增值税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与营业税体制对比计算,“货物运输服务”平均增加119.7%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税率偏高和抵扣不足。

如何改善我国的内部审计环境 篇6

2009-7-21 12:18 戚闽粤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 要:构建和谐内部审计环境是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一项迫切任务,要从统一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完善法人治理架构、维护审计独立性、加大增值性审计力度、设置合理的组织和人员结构等方面着手构建和谐内部审计环境。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和谐构建和谐内部审计环境的迫切性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前主席安东尼.瑞德里曾指出:“我们(内部审计)是改善公司管理水平的力量。我们的业务与其他管理组织相比正逐日增加。如果能继续保持这种势头,我们将成为下一世纪的职业”,否则“下世纪将没有我们的位置”。这不但说明内部审计的前景是美好的,但同时也指出,内部审计要立足于21世纪,就必须更新观念,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分子的国有企业已经面临着残酷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来自国内的民营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国企业,国有企业必须适应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和优胜劣汰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有立足和发展之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有企业面临着变幻莫测的市场风险,也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监控体系,以保证资金安全、资产高效运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自然成为国有企业关键的职能部门,营造和谐的内部审计环境也凸显其重要性。

然而,前几年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走进了一些误区,不协调的审计环境导致内部审计部门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许多审计人员提出“不知何去何从”的疑虑,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机制不协调。内部审计没有与公司治理相结合,未能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机部分。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将主要精力用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和生产经营的监督,而管理审计、效益审计尚未得到广泛的开展。

(2)内部审计与领导不协调。有的审计人员未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认为审计监督是“监督领导”,处处与领导唱对台戏。结果导致领导层更加不重视审计,为了应对上级检查而设置的审计部门形同虚设。

(3)内部审计与财务不协调。旧的观念认为审计就是对财务工作进行审查,再加上审计与财务沟通的方式存在问题——往往沟通的方式是审计报告,“审计就是给财务找麻烦”的误解导致了审计与财务产生对立的局面。

(4)审计人员与现代化发展形式不协调。有的审计人员墨守成规,对法律、管理、计算机等知识没有及时更新。在手工帐的年代,审计的主要工作是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对帐,帐帐核对,帐表核对。然而在电算化的条件下,财务电算化对审计提出新的要求,审计的重点不是对帐对表,而是对电算化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核,然而不懂或不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审计

人员无从下手对电子帐进行审核,更别说审核电算化控制制度或操作审计软件开展工作。统一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夯实和谐内部审计环境的基础

思想认识是关键的环境要素,要营造和谐内部审计环境,首先要打牢思想基础。统一思想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相反,不一致的认识必然引起行为的冲突,结果是环境的分裂。所以统一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观念是营造和谐内部审计环境的基础,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

(1)植入法制观念。国家《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一系列法规的出台,不但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持,也为内部审计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抓住这有利的契机,做好法律的宣传工作,让法律深入民心,为审计工作铺展打牢基础。

(2)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的新定位。国际内部审计协会2004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以下简称《实务标准》)指出内部审计是 “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李金华审计长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是 “管理+效益”,这与国际的声音是一致的。

(3)内部审计人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①提高服务的意识,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为管理层排忧解难,为群众贴心服务。②对审计监督的重新认识,不是“监督领导”,而是帮助领导有效履行其职责,协助领导进行监督,监督的着眼点放在促进部门和单位加强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和提高经济效益上。③妥善处理与财务的关系,与财务成为互相支持、互相协助的兄弟部门。现代企业制度也给予财务人员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者和监督者的身份,而审计作为制度监督的再监督,应该支持会计把好第一道关,协助财务更好完成监督工作。完善法人治理架构,构建和谐内部审计环境的框架

法人治理架构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企业按现代管理的要求而建立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的有机组合,所以法人治理架构是内部审计环境的框架。如果一个企业中法人治理架构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必是一纸空文,内部审计也流于形式,所以,完善法人治理架构是建设和谐审计环境的重要内容。

(1)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是法人治理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是企业经营目标达成的根本保障,正如COSO报告 中所指出 “内部控制制度为了基础的经营目标而存在,它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融为一体”。内部审计应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全过程,不但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者,作为制度执行的监督者,还要成为制度的修补者。因为内部控制不是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和制度的简单组合,实际上它贯穿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内部审计也应贯穿整个生产经营全过程,通过审核和评价,检查内部控制的效率与效果,分析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并及时向领导层反馈,指出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管理的漏洞,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更改建议,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起到控制消耗、减少浪费、降低成本的作用。

(2)完善内部审计机制。1992年英国著名的卡德伯利报告(Cadbury Report,1992)认为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补充,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对关键控制和程序进行监督是良好公司实务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代表管理层对任何有舞弊可疑性的行为执行调查,这种日常监督也是公司内部控制整体中的一部分,它有利于保持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所以,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法人治理机制的监督环节,是企业加强管理、抵御风险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砝码,应从制度上确立和保证其实施。

(3)建立信息与沟通平台。和谐环境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沟通渠道通畅。审计情况报告会是审计与领导层沟通的直接通道;审计业务研讨班是审计同行间相互联系相互学习的机会;每项任务开展前的审计公告,是接收群众意见的平台。这些方式,都是内部审计缩短与周围人员距离、创造和谐氛围的有效工具。

(4)合理利用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具。自我评估是企业人人都参与内部控制的方式,改变以前仅仅由内部审计对控制进行独立验证的方式,通过设计、规划和运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程序,将运行和维持内部控制的主要责任赋予公司管理层,同时使员工和内部审计与管理层一道承担对内部控制评估的责任。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时,考虑的因素包括重要风险、企业对这些商业风险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持续监督的范围和质量、内部审计功能、监督结果与管理层交流的程度和频率、重大控制失败或弱点、公司公开报告程序的有效性等。维护审计独立性,巩固和谐内部审计环境的核心

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否需要独立性,不少人产生这样的疑问。答案是肯定的,正如英国学者埃米尔·沃尔夫所说的:“审计的概念和独立性的概念,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因为独立性是审计的基本特征,是审计的灵魂,失去独立性,审计也失去了生命力。《实务标准》指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在我国,《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也明确指出内部审计行使独立监督和评价的职能。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具备应有的独立性,才能正确地实施审计,才能作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鉴定和评价,才能树立起内审部门客观、公正的形象。

但是,因为内审机构作为国有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其工作范围是由企业领导决定的。如何做到既保持其独立性又维持和谐的审计环境呢?笔者认为,这需要管理层和内部审计人员双方的共同努力,对前者而言是给予重视和支持,对后者而言是保持客观公正。

4.1 保持组织上的独立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强调的是在组织结构中要给内部审计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①领导层给予足够的支持,给内部审计配置良好的组织条件,保证他们独立地开展工作;②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对国有企业的最高领导层或最高监督层负责,不受其他职能部门的干扰。

4.2 保持精神上的独立

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在公认审计准则(GAAS)第2条规定;“在与委派任务有关的一切事项上,审计人员必须保持精神态度上的独立性”,这才能保证审计活动独立完成,不受其他影响。此要求不但适用于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同样适用。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必须在精神上保持独立,在道德上保持正直,对有关审计事项的判断和决定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不受他人的干扰,对审计结果不作重要的质量妥协,保持客观性和职业操守。加大增值型审计力度,丰富和谐内部审计环境的内涵

要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主要还得靠内部审计自身的努力,通过吸收国际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不断丰富内部审计的内涵,为企业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1999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组成的以尼格尔·特恩布尔(Nigel Turnbull)为主席的十人工作小组公布了《内部控制:综合准则董事指南》提出内部审计师要发挥“确证和建议”作用,这赋予内部审计更多的内涵,也推动了英国内部审计职业角色的转变。同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也将内部审计定位成增值性审计。

以前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主要是以财务账本为基础的审计,主要依靠事后的查错纠弊,审计评价的视线也仅停留在财务事项,无法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所以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对传统的以查错纠弊为目标、以财务帐本为基础的事后监督审计模式进行提升和转型,使审计工作方式转向以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为目标、以控制制度为基础的事前、事中全过程参与的监督与服务,实现由被动防御向积极控制转变,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主的转变。

在新的历史使命下,增值型审计必须把握以下工作要点:

(1)以化解企业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为重点。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重心在经营,经营重心在决策。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新的挑战,自主创新能力低、市场经验不丰富、产品没有适应社会需求等都是他们所面对的风险点,内部审计要及时指出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积极向管理层提供化解风险的建议和决策依据,充分发挥前哨作用和警示作用。

(2)以整合企业资产为重点。资产质量低下,陈旧资产、不良资产有相当的比例;资产结构不合理,生产性资产所占比例太少,这些都是国有企业的通病。作为国有资产监督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在加强资产管理、优化资产结构、促进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发挥整合、促进作用。

(3)强化成本管理为重点。成本意识不强、成本管理较为薄弱、损失浪费严重也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内部审计应该对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运营成本比较分析,关注成本居高不下的环节,以财务控制为切入点,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帮助相关部门提高运营效率、控制消耗、减少浪费。

(4)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为重点。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审查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和效果,并向企业管理层提供完善内部控制和纠正错弊的建议,协助各部门有效履行管理职责,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有为才有位。内部审计不但在查错纠弊、维护财经纪律、维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发挥“警察”的作用,更在完善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上发挥“谋士”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增值型的服务,才能体现内部审计的价值,才能得到领导的认可和群众的尊重,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条件。设置合理的组织和人员结构,创造和谐内部审计环境的条件

组织位置和人员配置是基本的环境因素之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位置和人员配置反映其独立程度,也反映其在企业的社会地位,直接影响审计职能的发挥。前已述,独立性是审计的生命力所在,但单纯强调独立性而不考虑成本因素是不现实的,企业经营的目标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不可能花费巨额的人力物力来开展内审工作。要达到其中的和谐,必须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合理调配和利用企业的资源,在审计成本与审计效益最大化中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

6.1 组织位置

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置主要有四种模式,①独立设置审计处,直接对企业的最高层负责,此模式审计的独立性最强,但成本较高;②审计部门与党委办公室结合,直接对党委负责,此模式审计的独立性较强,但审计与党办分工不同,职能不同,合作共事的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③财务部下设审计科,此模式审计独立性最低,不利于审计职能的发挥。④审计与纪检监察结合,隶属于纪律检查委员会领导。此模式既维护审计独立性,又节约成本。

第四种模式——审计与纪检监察,更加切合中国文化,是个值得探讨的方式。追溯我国几千年审计史,审计常常是与纪检监察结合在一起的,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审计也在监察院里面。实践也证明,许多国有企业的内审机构与纪检监察结合在一起效果也很好。首先,作为国有资产法定监督位置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国有企业机构中代表国家行使监督的职能,在保障国有机构的廉洁和国有资产的完整安全方面与审计有着共同的目标,且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处于核心的位置。把纪律检查委员会作为审计坚实的后盾,不但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审计意见的执行;其次,审计与纪检监察工作性质相近,均具有监督职能,纪检监察信息灵通,审计有专门的技术,为纪检监察提供可靠的证据,工作互补。

6.2 人员配置

审计的新定位、新的历史使命要求内部审计涉及到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为了完成任务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如财务人员、资产评估师、工程造价师、计算机专业人才等、但企业不可能给内审机构配置较多人员,这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何达成这其中的协调呢?

(1)为审计机构配置复合型专业人才,要求审计人员不但熟练掌握财务与审计、计算机、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而且要具备企业管理、社会科学、调查科学、公共关系等复合型知识。也具有敏锐洞察力、清晰逻辑思维能力及熟练的沟通能力,能够担当审计任务的重担。

(2)充分调配企业的人力资源。取得领导的支持,调配利益不相关的人员来支援审计队伍;取得相关专家的帮助来共同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尤其是超出审计能力范围的任务,这也是化解审计风险的需要;取得相关人员,尤其是财务人员的配合,因为他们熟悉业务流程,这是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的捷径。

(3)做好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工作。每项任务开展前先明确具体的审计目标;针对具体目标制订审计方案,合理调配人员,科学安排时间,甚至对每一项工作都做详细的布置;运用运筹学的知识,合理安排每一项审计工作,在相同资料尽可能一次提取所需要信息,不重复工作。

参考文献

如何改善我国的内部审计环境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对策

一、对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多、发展快、行业面广。我国非国有中小企业的数量目前已经超过了1200万家, 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 几乎涵盖了生产、服务领域的各个行业, 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到了70%和45%。其次, 中小企业成为了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 还吸收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 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第三, 中小企业正成为我国创新的主力军。目前, 中小企业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第四, 中小企业对外开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据统计, 中小企业在服装、纺织品、玩具等家居用品及轻工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相当大比重;在电子通信设备产品、生物技术等高技术领域, 中小企业出口比重也逐步提高。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很多, 尤为突出的是融资困难, 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的出现, 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和先天缺陷, 我国的融资服务体系不健全, 以及政府在相关政策和服务不到位等综合原因造成的。

1. 中小企业自身“先天不足”是融资难的根本

(1) 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素质、经历等原因, 大部分中小企业都专注于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些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低, 成本相对较高, 盈利水平低, 创新能力不强, 抗风险能力弱。这就造成了银行贷款在行业选择上将中小企业列入不支持或限制之列。

(2) 企业管理跟不上, 财务不规范。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 许多中小企业内部管理跟不上企业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股权结构单一、实行独裁管理;企业经营战略不稳定或者没有;工作不规范, 随意性强;各类规章制度缺失严重, 或有章不循;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 会计核算常违规操作, 有些小企业根本不设账, 以票代账, 或者虽然设账, 但账目混乱, 给企业的融资带来困难。

(3) 企业信用不佳。中小企业群体信用观念淡薄, 机会主义盛行, 缺乏长期发展目标, 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具有普遍性。在财务方面人为操纵利润现象较多, 财务信息严重失真, 企业经营信息透明度差, 甚至出于自身短期利益的考虑, 造假账、出假报表、偷税漏税, 使企业信誉受损, 整体形象不佳。这是金融机构不予贷款的根本原因。

(4) 抵押难, 担保难。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 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非常有限, 再加上抵押物价值评估、登记的费用较高, 抵押之路难行。同时, 担保机构尚未普遍成立, 其他企业又不愿意提供担保, 因此, 担保难亦是中小企业的普通问题。

2. 我国金融结构改革的不完善成为融资难的关键

(1) 中小企业贷款服务出现空挡。在我国金融结构改革的过程中, 由于改革不完善, 使得中小企业贷款服务出现空挡。如本应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农村信用社和地方商业银行, 片面求大、求强, 竞相支持大型企业, 而对本该是自己支持重点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置之不理;另外, 针对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性银行和各类基金组织不健全, 使中小企业的贷款服务在金融市场上出现缺失。

(2) 银行在贷款投放上趋大避小。一方面, 银行获得中小企业的信息成本较高, 因为中小企业大多都有信息不透明的问题, 其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不透明的, 使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很难像对于大企业, 通过公开渠道收集。同时也难以获得其偿债能力的信息。

另一方面, 小企业贷款平均成本高、工作量大、贷款收益小。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金额小, 时效性强, 比较频繁, 但每笔贷款手续并不比大企业简化。由于中小企业效益低, 稳定性差, 风险较大, 出于利润最大化和降低风险的双重追求, 银行在贷款投放上趋大避小是必然的。

(3) 贷款权限过度向上集中。近年来, 各商业银行在改制和加强管理方面, 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贷款审批权上收和集中。市、县级的银行机构不是对中小企业没有贷款权, 就是贷款条件非常苛刻, 在当地鲜有符合贷款条件的。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 客观上削弱了基层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能力。

3. 非国民待遇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1) 中小企业长期受亚国民待遇。改革开放以来, 国营及外企主导观念长期不变, 在国企改革过程中, 国营大中型企业多次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外资企业长期实行减免税收、设立保税区等“超国民待遇”。中小企业难以享受到国企实施的市场准入条件和不同的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银行贷款融资条件等“国民待遇”, 只能享受“亚国民待遇”, 严重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

(2) 国家政策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虽然近年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赋予中小企业平等的生存空间、融资待遇和发展环境。且这些政策偏重于指导, 可操作性不强, 仍然没有解决或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可行的措施。

三、积极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有效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 还需中小企业、银行和政府三方共同努力。

1. 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的内部环境

中小企业自身条件的不足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的内部环境应从多方面着手:一是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二是要找准产品的市场定位, 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要约束盲目的投资扩张行为。四是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制度, 加强财务管理。五是要加强中小企业经营人才培养, 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 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完善金融服务市场

(1) 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小型银行的组建。一方面, 加快地方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造。通过金融法规明确其职能定位, 使其成为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业性或合作性金融机构。同时加强对其的监管和指导, 防范风险, 让其发挥自身优势使其成为国有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 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

另一方面, 成立、组建小型银行。要依靠民间资本的参股, 尤其要吸纳游离于金融体系外的民间资本, 促使民间资本从“体外循环”转入“体内循环”。这样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小型商业银行, 可以弥补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足, 向不能从一般金融机构取得足额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

(2) 建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通道。一是在国有银行开设中小企业信贷部, 拓展中小企业的存贷款业务, 集中资金支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同时, 制定鼓励、适应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发展的绩效考核办法, 充分调动金融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二是在商业银行改制和业务流程再造中, 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方法, 用简便的程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和较低的业务成本, 实现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同时结合中小企业业务特点, 大力发展保理、融资租赁等新兴金融产品业务, 丰富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

3. 完善征信体系以及法律制度环境

(1) 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度低下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 建立起一个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体系可以有效应对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从而为中小企业扩展各方面融资渠道提供强有力的信用支持。

(2)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完善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保证, 是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生存依据和操作指南。尽快制定《中小企业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产业投资基金法》等法律, 使中小企业的各种融资渠道都有法可依并积极引导中小企业的投资方向, 保障私人投资权益, 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4. 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1) 发展并完善二板市场。目前, 我国证券市场的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 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二板市场还不完善。二板市场除了具有连续筹资、推荐、优化、分散融资风险等一般性功能外, 还具有独特的创业投资基金退出机制。因此, 一个完善的二板市场不但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可以灵活融资的场所, 还将极大地促进创业资本的发展, 而创业资本的发展又将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后续资金,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 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要利用我国民间资本较为充裕的优势, 放开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限制, 建立真正的专门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民营银行。同时, 出台“放债人条例”, 发展和规范个人放贷业务, 为中小企业开辟更广泛的资金来源渠道。

(3) 发展名副其实的民间互助合作金融组织 (包括真正的合作基金会、信用合作社等) , 为入会或入社成员提供资金互助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召: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解析和对策.中国网:2004-12-30

[2]陈辉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和对策探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0.2.21

[3]任瑞洪: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再思考.会计之友:2007.19

[4]宋勇: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思考.科技信息:2010.09

如何改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 篇8

金融风险;监管;转变

1.我国金融监管目前存在的问题

剖析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可以发现,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专业化优势较为突出,便于分散风险,而这一点亦导致了监管协调中深层次的问题,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来自混业经营、金融创新、网络金融的挑战,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1.1监管目标不够明确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1986)、《金融机构管理规定》(1994)和《商业银行法》(1995)的内容看,我国的金融监管目标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金融监管既要保障国家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又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保障平等竞争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这实际上是将金融监管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等同看待,强化了货币政策目标,弱化了金融监管目标,从而制约了金融监管的功效。

1.2金融监管机构协调性差

从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来看,我国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模式。但是,这些部门的职责缺乏严格的界定,相互间缺乏协调。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导致监管过程脱节,多头、分散,使监管环节出现诸多漏洞。

1.3金融监管措施不力

从金融监管手段看,我国金融监管长期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金融监管以计划、行政命令和适当的经济处罚方式进行。基本金融法律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监管难以做到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从金融监管方式来看,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外部监管。由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不健全,自我监管能力极低,金融同业工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在我国也极为少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检查非常少。从金融监管内容来看,我国金融监管中的风险监管几乎是空白,监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机构审批和业务审批上,对金融机构日常营运监管较少,金融监管和稽核也忙于完成上级任务,作用有限。从金融监管标准来看,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检查和评级以及风险管理没有一套统一的具体量化标准,监管行为随意性强。

1.4现行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

在现行分业监管制度下,银行参与证券业务被限制,一些具有转移风险及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无法在市场立足,影响到证券机构的运作及策略,证券市场表现出很强的短期投机性和不稳定性。

1.5现行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业的规模集中

现行分业监管制度,不利于银行业向“全能银行”发展,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于证券、保险的严格限制、融资及投资渠道的缺乏、传统单调的业务品种,加剧了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使证券、保险行业竞争力下降。

2.国际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史来看,金融监管法制呈现出趋同化、国际化趋势。历史上,英国对金融业的监管主要采取行业自律形式,英格兰银行在履行监管职责时形成了非正式监管的风格,不以严格的法律、规章为依据,而往往借助道义劝说、君子协定等来达到目的。而美国以规范化闻名于世,监管法规众多,为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两种模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英国不断走向法制化,注重法制建设;而美国则向英国模式靠拢,在不断放松管制的同时增强监管的灵活性。

同时,金融监管越来越重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同业自律机制。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是实施有效金融监管的前提和基础。外部金融监管如果没有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相配合往往事倍功半。国外银行经营管理层的内控意识很强,国外商业银行一般专门成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仅仅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建立了健全的内控制度。

随着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增强,各种风险在国家之间转移、扩散不可避免。金融国际化要求金融监管的国际化。因此,西方各国致力于国际银行联合监管,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的《巴塞尔协议》统一了国际银行的资本定义与资本率标准。各种国际性监管组织也纷纷成立并进行合作与交流。各国对跨国银行的监管趋于统一和规范。

3.如何改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

3.1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这些法律法规应能够涵盖所有的金融业务,具有严密性、配套性和协调性。尽快制定已经出台金融法规的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针对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问题,以法律形式明确接管的具体程序及具体措施,明确金融机构的解散原因和程序,金融机构合并、分立、破产清算的形式、条件、程序及法律后果,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3.2我国的金融监管方式应由过去粗放式监管向风险目标监管转变

由单纯的业务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并重、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向发展;由单一的现场检查,向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相结合、以非现场监督为主的方向发展;由传统的手工检查,向手工检查和现代化的计算机检查互补、以计算机检查控制为主的方向发展;由对金融违法的事后管制,向事前防范、正确引导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将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在我国的金融监管中,非现场检测和现场检查都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由于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机构自身行为的影响,非现场检测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必须尽快建立规范化的非现场检测体系、法律体系和风险监控指标,建立规范化的会计报告制度;利用计算机等先进工具,发挥网络监控作用;尽快实现对风险的事前预警,使非现场监测成为现场检查的目标导向,现场检查成为非现场检测的基本依据。

3.3完善金融监管主体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

我国目前金融业法定监管主体有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为适应后WTO时期的监管需要,应加强监管主体自身建设。弥补法定监管主体的局限性,应补充监管主体,建立金融同业工会,借助同业自律补救现有法定监管的不力,以同业公会充实法定监管主体和完善监管,制约和防范法定监管主体权力的滥用。只有充分利用各种社会中介力量进行监管,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形成法定监管机构——中介机构——商业银行自律组织的有效监管体系。

3如何当下对待我国环境问题 篇9

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大气环境、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乡镇工业污染排放严重、土地草原短缺、森林破换严重,全球变暖等问题。

就大气问题、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噪声污染分析一下。1.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全国大城市汽车尾气污染趋势加重。氮氧化物已成为一些大城市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2.我国水资源紧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因缺水而减少的产值达1200亿元。有些河流中铜、氰化物、汞有超标现象。城市中80%以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体,使流经主要城市的70%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来自化工、石化、造纸等企业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生活污水 加上化肥和农药中氮、磷的流失,促使了我国的湖泊富营养化;大约有50%的城市饮用水源受到污染。3.我国噪声污染较严重,2/3的城市人口暴露在较高的噪声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一半、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70分贝,全国每年因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合人民币216亿元,社会生活噪声呈明显上升趋势。

我国目前环境保护措施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改善审计机关管理的六个“度” 篇10

王蓓(审计署长沙办)

【时间:2012年01月05日】 【来源: 】 【字号:大 中 小】

改善机关管理,打造政通人和、运转有序的审计机关,是加强审计机关自身建设的根本途径,是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审计机关要改善和加强基础管理,现阶段必须紧紧围绕六个“度”,从以下六个方面做足文章。

一、改善机关管理机制和方式

——关键词:精细度

精细化管理是国家机关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服务保障水平的必由之路,其基本方法就是细化、量化、流程化、标准化。审计机关要改革完善机关管理机制和方式,必须全面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着力构建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机关管理机制,做到公开、有序、规范、明晰、高效。

一是以制度建设与执行为抓手,将规章制度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与规章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两者紧密结合,实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第一,注重宣传和培训,让干部职工了解、熟悉、掌握制度,并增强遵章守规的责任意识。第二,注重遵守和执行,把遵守制度、执行制度、按章办事、依法行政内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第三,注重反馈和调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根据情况变化和反馈意见及时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

二是明确部门职责、理清岗位责任。科学界定处室工作职责,理顺工作关系,防止互相扯皮;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因事设岗,因岗设人,职责明晰,环环相扣;进一步细化各项工作的目标、标准、规则、要求、办事程序以及人员素质等。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分工不明、责任不清、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机关痼疾,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权利义务机制。

三是优化机关工作流程。建立科学的办事流程,明确流程中各节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覆盖全办各项工作的流程图网,将所有办事程序简易化、直观化、透明化,方便干部职工了解掌握并遵照执行。

四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考评激励机制的建立,是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可以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杜绝遇事推三阻四的情况,营造“凡事愿意干”的氛围。考核的关键在于细化和量化,将机关所有的大小事务用考核这根绳串起来,将分散的责任在考核中集中起来;激励的核心任务则是建立一种积极向上、优胜劣汰、奖勤罚懒的竞争环境。

五是建立机关工作动态监管机制,及时反映全办干部职工的工作状况。在一个透明的及时的监控环境里,每个人在干什么事,该干什么事,该什么时候干,一目了然。

六是继续推进督办制度和通报制度,形成“决策、执行、督办、反馈、调整”的有效工作机制,维护决策部署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推动决策落实、改进工作作风、确保政令畅通。

七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行政管理数字平台,通过网络办公提高效率、规范流程、加强沟通、共享信息、辅助决策、降低成本。

二、加强财务管理

——关键词:透明度

财务管理是机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本身就是从事财务监督的,更要力求自身财务管理的严格规范。刘家义审计长曾指出,“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机关财务管理要积极推行“阳光财务”,坚持公开透明理财、节俭廉洁从政,以有限的经费保障机关的正常运转。

一是民主理财,透明理财,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运行。第一,严格民主集中制原则,重要财务事项坚持集体决策。第二,实行公开透明的财务执行程序,坚持阳光操作,做到事前申请、事中控制、事后审核。第三,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坚决按财务制度办事,将财务管理工作责任分解,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第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严格采购管理,并重点解决资产管理中的“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做到账实相符。第五,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在办内公开预算及财务收支情况,坚持每年进行内部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不断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是精打细算,严控支出,确保预算收支的严格执行。第一,坚持“收支平衡、精打细算”的原则,全口径细化预算,保障预算执行均衡。第二,加强标准化管理,做到预算编制有标准、费用有定额、审批有依据。第三,严格厉行节约规定,确定约束性节约指标,严控各项费用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机关运行成本。第四,强化审计项目成本控制,建立审计工作绩效评估制度,努力做到申请计划有概算、正式进点有预算、审计过程有核算、项目结束有决算、成果绩效有评估,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绩效。第五,严格预算调整,严格执行预算调整程序,将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作为综合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保证各项预算得到严格执行。六是认真做好财务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出症结所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财务管理,也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加强审计宣传

——关键词:开放度

审计宣传是审计工作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把审计监督与人民群众监督结合起来的桥梁和纽带。要进一步提高审计宣传的开放度,调动多方积极性,提升宣传的层次、拓展宣传的领域、扩大审计的影响,全方位、多视角对审计工作进行宣传,提升审计工作的开放性。

一是着力培养审计宣传人才。第一,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审计宣传人员的培训,通过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和实战演练等形式,更新宣传思想观念,强化宣传工作能力,培养扎实的基本功。第二,重视选拔审计宣传人才,拓宽引进人才的视野,从审计基层、新闻单位和大学生中遴选人才。第三,坚持在实践中锻炼宣传人员,鼓励与组织宣传人员到审计一线采访报道,开展有规模的跟踪报道与宣传。

二是积极拓展审计宣传渠道。在对外宣传上,要充分利用中国审计报、中国审计杂志和审计署门户网站等媒体扩大对外宣传。在对内宣传上,除了发挥审计现代传媒手段的作用外,还应采用壁报、专栏、讲演会等形式,办好信息简报等宣传物,营造浓厚的内部宣传氛围,增强对内宣传的效果。在宣传形式上也要追求丰富多彩,不仅要大力抓好新闻宣传,还应积极鼓励审计文学创作。

三是建立审计宣传工作机制。第一,要建立审计宣传的社会协调机制。整合社会宣传资源,加强与党委及宣传部门的协调,建立与新闻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优化审计宣传工作的大环境;在机关内部,要实行责任到位、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宣传运行机制。第二,要建立审计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分析与宣传,将审计情况转化为前瞻性和预警性的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促进问题整改和制度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审计成果利用的多元化,从而达到审计宣传的目的。第三,要建立审计宣传考核与激励机制。必须建立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责任到人的考核机制,建立考核与奖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加大对宣传工作的考核奖励力度,做到激励有力、约束有效。

四、加强审计理论研究

——关键词:深入度

审计理论研究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能力不足是影响审计干部宏观分析能力和审计机关审计成果提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理论研究的深入度方面,一是理论研究组织工作不深入,二是理论研究成果深度不够,需从以下途径加以解决: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理论研究工作机制。第一,要将理论研究纳入审计工作的长远发展规划和计划,统筹安排,力争理论研究与审计业务工作一起研究部署、一起检查指导、一起考核奖惩,实现两者有机融合、相互协调,以有效发挥理论研究对审计业务的指导、促进和保障作用。第二,要建立健全理论研究工作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将理论研究成果纳入部门和个人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审计人员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并建立优秀审计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和宣传推广应用制度,从机制上调动干部职工参与理论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投入力度,在时间、人员、经费等各方面为理论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第四,要充分发挥审计科研机构对理论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带头作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活动,积极探索适合审计工作特点的理论研究工作途径和方法,活跃理论研究氛围。第五,要加强对外沟通和协调,搭建各种平台,畅通各种渠道,扩大研究成果的利用率和影响力。

二是大力培育理论研究骨干,整合研究力量。第一,要加强理论研究骨干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分析研究的高手,造就一批理论研究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构建全员参与、骨干带动的理论研究工作格局。第二,要加强科研协作,借助外部科研力量,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在课题研究、成果评审、论文点评、理论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交流与协作,重点课题联合攻关,以提升研究成果的层次与技术含量。

三是结合实践挖掘课题,提升理论研究层次。第一,要加强重点课题研究,集中突破。积极参与当前重点、热点和难点课题研究,集中突破,扩大影响。同时规范各类课题的立项申报、过程控制和结题评审工作,确保研究成果的质量。第二,要结合审计项目积极开展研究型审计。将课题研究任务纳入具体审计项目,边审计边研究,对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行业性的问题,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并深入研究。实行研究人员与业务人员、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科研与调研相结合,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五、加大后勤服务

——关键词:满意度

后勤服务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后勤工作不是中心,但要服务中心;后勤工作不是大局,但又牵动大局;后勤工作不是小事,但又必须从小事做起。后勤服务工作要围绕“满意度”做文章,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始终以干部职工的满意度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搞花拳绣腿,不做表面文章,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主动服务,拓宽思路、创新服务,超前思考、靠前服务。

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后勤服务工作制度,进一步理清和完善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明确职责、合理分工、理顺流程,使今后的后勤保障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二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后勤服务工作者必须强化从事后勤服务保障的角色意识,准确定位,摆正位置,始终牢记着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变被动为主动,将科学的服务理念内化为自觉行动,真正落实到各项服务工作当中,积极主动服务,热情周到服务,深入细致服务。同时,坚持科学的改革发展方向,完成后勤部门由服务的生产者向服务的组织者的转变,把精力集中在对服务的组织、管理和监督上。

三是要提升服务质量。后勤服务工作者要经常听取广大干部职工的意见建议,敢于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模式,在丰富后勤服务的内涵上多下工夫,不断地总结、创新和提升。要认真解决干部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为干部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提供更具针对性、更快捷的服务,弥补过去的欠账、解决当前的问题、规划未来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六、健全“四个”机制

——关键词:参与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指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审计机关管理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干部职工的主体地位,保障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发挥干部职工的主人翁作用,调动干部职工的参与热情。

一是加强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干部职工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合法权益。

二是推进民主管理,鼓励干部职工参政议政,重大决策广泛征求干部职工意见,提高干部职工对机关事务的参与度。

三是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职工参与、诉求表达机制,保证干部职工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体现。

四是健全完善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和调解工作,引导干部职工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

五是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走群众路线,领导干部要深入群众、深入一线、与群众谈心交心,掌握思想动向,加强沟通了解,了解职工实际困难,通过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六是建立审计干部心理预测、预警机制和情绪疏导机制,建立干部队伍思想动态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工作心态。

上一篇:四年级语文《九色鹿》下一篇:观察植物的日记五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