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出版企业营销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出版融合新型业态的出现,使传统图书编辑不得不在思想上进行转变:从产品制作转向提供知识服务;从传统图书编辑转为项目经理;从项目经理转为出版运营者;从聚合思维转向发散思维。无论出版业态如何改变,出版融合只是现代出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业态,并没有改变出版本身的属性和规律,出版对内容质量的把关、审核必不可少。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微时代出版企业营销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微时代出版企业营销论文 篇1:

数字化时代出版行业的营销路径拓展

[摘要]文章从数字化时代中出版行业状态出发,指出数字化时代营销特点,目的是探讨出版行业营销路径,在选题策划、编辑出版、宣传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四个环节中善于利用网络领袖作用,利用优质内容打造自己品牌,并通过互动、借助粉丝推动等扩大产品知名度,提升品牌影响力。

[关键词]数字时代;出版行业;营销;品牌

[作者简介] 黄露,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0911MS175。

一、数字化时代对出版行业的冲击和影响

近几年,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传统出版业的变局很大。如2009年《读者文摘》在美国正式申请破产保护,2012年德国老牌报纸《法兰克福评论报》因长期处于经营困境,向法兰克福地方法院正式提交破产保护申请。众多迹象表明,传统出版业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侵占,发展前景极不乐观。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年度研究报告,2012年数字出版总收入达1935亿元人民币,比2011增长近40%。在数字内容平台方面,初步形成了运营商型、文学创新型、技术服务型、电子商务型等类别,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一批出版传媒集团建立了以读书为资源的平台,中文在线、盛大文学等建立了以原创性内容为主的平台[1]。

1. 进入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的概念始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 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技术发展让出版行业必须在生产、运营与消费层面不断推进,不能固守传统的生产模式和僵化的内容。就像普拉内塔集团出版发展项目总监哈维尔·玛亚弗雷·格鲁阿尼亚所说:“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纸媒出版商在未来必须逐渐成为一个360度全方位服务的文化创意产业代理商,才能在全媒体时代更好地生存下去。”

2. 发布主体和沟通方式发生改变

在数字化时代,发布主体发生了变化,信息碎片化、去中心化是典型特征。大众手中的微信、微博都是消息源,也是发布主体,互联网是一个原创平台,大家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新闻、交流信息。随着发布主体的变化,传播方式也由单向传播转为双向传播,传者与受众的互动性强,可以开展对产品、品牌的信息传播。由于互联网是一个持续的交互过程,出版行业可以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了解消费者对企业及产品的看法,更深层次了解他们的需求,进而改进产品的性能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网络的互动形式打破地域、人数限制,更重要的是来自不同地区的志趣相投者能实时沟通。

3. 影响出版行业选题策划、编辑出版、宣传销售以及售后服务

传统出版营销存在受众面窄、传播滞后、成本高等局限,数字化可以有效地提升其效力,必将带来传统出版运作理念的改变和提升。在选题策划阶段,由于能及时看到读者反馈信息,对读者可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掌握各类读者需求的比例,抓住热点话题或者重大事件策划选题,赢得读者关注。到了编辑出版阶段,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调研,根据读者对选题反映完善产品。在数字化时代,宣传销售阶段的营销最为有效。出版社可开通官方微博或微信,发布新书资讯,提供在线订购,组织社区主题活动,加强网友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二、数字化时代出版行业的营销特点

1. 数字化营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数字化时代的核心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网络实现企业营销活动的信息化、自动化与全球化。出版行业营销活动从信息收集、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推广直至售后服务与售后评价等一系列过程,可以更实时、准确、小成本地分析现有市场的潜在需求和趋势。这样不仅省去了传统出版社的市场调研环节,避免了传统市场调研得出的滞后市场数据,而且能相对准确地策划生产出符合用户潜在需求的文化产品。

2. 数字化营销面对的是完全开放的市场环境

在传统出版行业,营销的环境比较单一。在营销策略上,多采用业内名人推荐方式或者广告宣传以求达到一定的营销目的,但是效果往往很难预测。如亚马逊就是典型的例子。最初,亚马逊作为在线书商,专门成立了一个由20多名书评家和编辑组成的团队。这个团队通过撰写书评、推荐新书的形式,承担起传统评论人的角色,对书籍销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当亚马逊意识到数据的作用后,通过对用户的大数据分析,建立起亚马逊的购书推荐系统。这个系统能够自动向用户推荐经数据分析后其最有可能购买的书籍,最终推荐系统起到了比书评团队更好的效果,书评团队也走向解散。

数字化时代,网络的广泛应用已将企业营销引至一个全新的信息经济环境。传统市场营销活动所必需的物理距离,将在很大程度上被网络的电子空间距离所取代,目前各方相隔的“时差”届时将不复存在。

3. 数字化营销渠道实现了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式的转变

传统出版行业市场营销从出版、复制(印刷)、发行、物资供应再到最终用户,经过了层层严密的渠道,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广告,增加了企业成本却未达到预期效果。数字化营销与传统市场营销的一个很大差别就是渠道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转变。因为数字化特征中得天独厚的便利性、互动性、即时性会合理进行整合营销。现在网络流行的病毒式营销、口碑传播的裂变效应是企业与消费者互动的强有力手段。企业竞争面临的将是一种以客户为焦点的竞争形态,争取客户,留住客户群,建立亲密客户关系,分析客户需求,创造客户需求等,都是数字化营销企业最关心的营销议题。

三、数字化时代出版行业的营销路径

由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撰写的《引爆点——如何制造流行》以社会上突如其来的流行风潮研究为切入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了控制科学和营销模式。他认为,思想、行为、信息以及产品常常会像传染病爆发一样,迅速传播蔓延。书中将产品爆发流行的现象归因为三种模式: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及环境威力法则。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寻找目标客户中的传播员、内行与推销员——那些有着非凡人际能力的人就是个别人物。附着力因素解决的是项目怎样传递信息的问题。附着力因素告诉我们要在诸多卖点中提炼出高质量的信息,并寻找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使信息变得不可抗拒。环境威力法则说明人在某个环境中深受其影响,并会跟随大部分人的形态。

1.利用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

网络意见领袖其实可以作为个别人物法则,即所谓的内行。由于网络意见领袖与网民身份接近,容易交流意见,他们具有独特的优势。他们针对社会热点公共事件发表言论,与网民、媒体之间形成互动,其观点往往影响大批粉丝和舆论走向。因此,在出版社的图书营销中,图书的知名作者或出版社内部有名成员都可以成为借力微博的资源,成为意见领袖。在新书上市前,图书作者可以通过发表写书的感受、内心独白的方式吸引受众。意见领袖要与广大读者进行互动,比如举行微访谈,询问读者需求和意见,以了解读者的兴趣走向。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可以带动粉丝数上升,粉丝的多少就表明该出版社的影响力大小。

2. 结合热门话题,利用优质内容打造企业品牌

出版社可利用网络,如官方微博转发热门话题,扩大传播。最近发生的反响最大的社会事件、公益活动、知名人士的慈善活动等,都可以成为出版社微博、微信中借力的来源。吸引粉丝最有效的途径是发表话题。在企业微博平台上,可以发布与企业品牌相关的原创性内容,设计新颖的事件营销方案。出版社运用微博进行营销推广,除了能达到基本的传播目标,更能倾听消费者对品牌的真实感受。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感人故事、经典照片等,产品的改进、品牌活动的设计、广告宣传、品牌形象的塑造等,都能成为微博营销有效创意的原点。

3. 与消费者互动,了解最新动向,借助粉丝推动力

数字化时代营销成功的关键是注重消费者与企业的互动。微博和微信可以为企业提供用户追踪服务。在追踪模式中,可以开展对产品、品牌的信息传播,并与消费者进行对话,缩短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响应时间。微博营销侧重与消费者的互动,了解消费者对企业及产品的看法,更深层次了解他们的需求,进而改进产品的性能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编辑在图书出版前后发布相关信息,这就可能被大量地转发和评论,转发或评论越多,信息的传播面就越广。

数字化营销有着传统营销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低成本投入、参与度高、互动性强、实时监测等,出版行业可以充分利用社交网络的优越性开拓营销的新兴模式。从图书选题策划到最终的售后服务,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宣传。宣传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通过与名人互动、参与热点话题等,增加图书知名度,促进曝光率;通过官方微博或微信转发赠书、有奖参与互动话题等,定位目标读者群体,精准传达信息;通过与粉丝互动,提供售后服务,树立品牌形象,从而扩大产品知名度。

作者:黄露

微时代出版企业营销论文 篇2:

关于出版融合与编辑转型的思考

【摘 要】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出版融合新型业态的出现,使传统图书编辑不得不在思想上进行转变:从产品制作转向提供知识服务;从传统图书编辑转为项目经理;从项目经理转为出版运营者;从聚合思维转向发散思维。无论出版业态如何改变,出版融合只是现代出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业态,并没有改变出版本身的属性和规律,出版对内容质量的把关、审核必不可少。

【关 键 词】出版融合;知识服务;版权运营;内容产业

【作者单位】王竞芬,安徽教育出版社。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等技术纷纷涌现,新的数字传播技术使得传媒媒介和传播方式急剧改变。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及其影响越来越大,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出版领域必然会受到影响,于是一种融合传统出版资源、互联网思维和数字化技术的新型业态——出版融合出现。

一、“出版融合”的概念

2015年3月3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是出版业巩固壮大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迫切需要,是履行文化职责的迫切需要,是自身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文件强调“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由此延伸出“出版融合”概念。

202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对推动出版融合向纵深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出版融合是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在平台、内容、技术和运营等方面共享融通、深度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全方位立体性的全媒体出版业态,其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平台上。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一体化实现了内容上的资源共享和技术上的合作开发,以及运营上的互联互通,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全媒体授权。“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同步出版”,出版融合满足了各类用户的不同需求,全媒体是出版融合的显著特征,前提是必须获得创作者全媒体授权。因此,出版方在和创作者签订出版合同时要注意数字传播权和纸书传播权以及衍生产品的开发权同步获取。

二是多元化出版。取得内容资源的全媒体授权后,以融合新技术的有形产品体系、大数据库付费下载的知识服务产品体系、微课程产品体系,在线服务等平台化产品体系等多样产品形态同步发布,多元化出版,实现对内容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有效利用与开发,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

三是一体化传播。出版融合整合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的传播渠道,进行互联互通,线上线下同步,实现一体化传播。

四是共享式接收。出版融合可多點发布,同时接收,随时转发,即兴评论,分享体验。此时,创作者既是用户,也是传播者。

五是沉浸式体验。传统出版的产品形态是纸质图书,读者由文字产生联想或者思考而获得一种单一的阅读体验,而出版融合将知识与高科技融合形成多形态产品,营造丰富多变的内容场景,让读者获得一种沉浸式体验。

二、出版融合背景下传统图书编辑的思想转变

出版融合背景下,传统图书编辑应做好思想上的哪些准备,才能跟得上现代出版前进的步伐?笔者认为应该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从产品制作转向提供知识服务

传统出版服务对象是读者,读者拿到手的是物态化的产品,属于被动接受。读者对产品的要求往往聚焦于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实用性等价值判断,对形式的要求也往往只是看封面和版式是否美观。而编辑脑子里思考的是怎么把图书做得既好看又实用,既叫好又卖座,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出版融合服务的对象是用户,提供的产品不仅包括纸质图书,还包括电子书、电子杂志、网络文学、在线教育、数据库、有声书等非物态化的产品,其实就是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用户不仅是阅读者还是文化消费者,不仅是单纯的接受者还是传播者与创造者,他们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欲望。这就迫使编辑从“以书稿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密切关注用户的诉求和新技术的发展,把新技术与知识尽快融合,更新产品,吸引用户的注意,激发用户使用的兴趣,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从而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如安徽教育出版社于2016年开发的《中小学廉洁教育读本》教材,除纸质图书外,编辑还根据教学需要以多媒体呈现方式设计了配套数字化教材,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于2017年开发了“萌伢听书”APP,2019年又采用先进的全息投影技术,让平面的动画形象变成可以说话唱歌甚至可以跟小朋友互动的立体形象。读者扫描二维码下载“萌伢听书”APP后,在翻阅纸质书的同时,还可以听书中的萌伢讲故事。

2.从传统编辑转为项目经理

传统图书编辑参与策划选题,进行编辑加工,与装帧编辑沟通,对版式和封面进行把关,了解印装工艺,参与营销宣传和发行等,整个出版流程都是以书稿为中心运转。而出版融合后的产品,既包括有形的纸质图书、光盘,又含有无形的知识服务,编辑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以项目为单元进行运作,相当于项目经理。编辑从项目策划时就必须全方位深入细致地思考,如何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获取目标用户数据,了解其诉求,搜寻优质内容资源并评估其潜在价值;如何创造性地进行立体化开发,融合现代新技术和内容资源创造多形态的产品,等等。

如安徽时代漫游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豚宝宝”电子交互教材,采用游戏化教学与动画课件相结合的形式,同时嵌入大量益智玩具,将绘本、动画与玩具融入课程,形成了包含“豚宝宝”妙趣盒、“豚宝宝”幼儿电子课件、“豚宝宝”成长中心在内的全媒体幼教核心创意品牌。又如,安徽时代漫游2017年在淘宝上用众筹的方式献给孩子的新年礼物《灶王爷过年》,在制作过程中,编辑创造性地将绘本内页分为左右两边——左边讲故事,右边绘形象,塑造了“灶王爷”的IP形象,并以此展开了以“灶王爷”为中心的一系列品牌运营——从绘本到配套玩具,让书中神仙“灶王爷”下凡融入现代生活与孩子们互动,以此开发的APP电子书,结合声画特效、点触互动,让孩子们如临其境[1]。“豚宝宝”的创始人阮凌强调,“豚宝宝”编辑团队对品牌的形成起到核心作用,每个策划编辑都是项目经理,不仅熟悉文字、声音、绘画、编程、材质、创意、营销的每一个环节,从项目立项到产品销售全程参与,还下沉到市场一线做导购,打通生产流程,从而使“豚宝宝”产品横跨出版、教育、玩具、动漫、互联网5大行业[2]。

3.从项目经理转为版权运营者

当创作者提供的创作稿从传统的手写文字稿变成电子稿,再变成音频视频,甚至是具备成熟出版形态的富媒体作品时,编辑流程就变为发现优质内容资源,获得全媒体授权,以及对版权内容资源进行集约性开发和实施版权保护。编辑的工作重心变为如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对获取的全媒体内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全方位开发,构建新的商业模式,形成多条产业价值链,实现产品价值增值。此时,编辑的角色定位又从项目经理变成版权运营者。

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新兴出版都绕不开版权问题,二者融合后,版权问题更为突出。新业态中的编辑必须具有极强的版权意识,在和作者签约的时候拿下全媒体版权代理,然后开展版权运营工作,对获取的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媒体创意开发。“版权运营 , 即对版权进行系统的设计、 计划和控制 ,有效提供版权产品和服务 , 为著作权人带来利益,为运营方带来效益。 出版单位的版权运营离不开版权的不断获取、 创意开发以及有效保护” [3]。 2009年,盛大文学(后来与腾讯文学合并成立阅文集团)曾提出过“全版权运营”概念,认为全版权运营将是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全版权运营模式分为两部分,线上运营含网络付费阅读、 无线阅读和在线广告, 线下运营主要包括热门网络文学作品的实体图书出版及版权的再次开发利用[4]。这种运营模式在当时还只是一种探索,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尚未实现深度融合,线上和线下还是分开的,在时间上也有先后之分,或是由线下影响线上,或是由线上带动线下。而在出版融合新型业态出现后,线上线下可以同时进行,多途径传播,全方位多媒体开发,成效更明显。

全版权运营成功案例有:国际上, “哈利·波特”全版权的开发,既“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畅销之后又陆续被翻拍成电影并迅速走红,继而在游戏、主题公园、文具等领域的开发也取得了成功,形成了巨型产业链;国内,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喜羊羊与灰太狼” 版权的创意开发涵盖图书、动画片、動漫、文具乃至食品等领域,成功构建了完整的版权产业价值链;以及上文提到的安徽出版集团的“豚宝宝”品牌的全版权开发,都是版权运营的成功案例。

对获得的版权内容资源进行有效保护,也是出版融合过程中要考虑的环节。编辑必须熟悉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法,能够利用新技术如数字加密技术对传统形态产品进行维权,利用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有效管理平台;能够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对侵权线索进行追踪与处理,通过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对网络侵权行为进行全流程监控与智能判断,从而有效地维护创作者、出版单位和自身的权益[5]。

4.从聚合思维转向发散思维

出版融合其实就是围绕版权内容资源形成立体的、交互的网状运营流程,创作者、编辑和用户都是这个网状流程中的节点,互联互通,交互影响,人人都是用户,也都是创作者和传播者。因此,编辑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聚焦于书稿。

《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变革和融合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生产经营模式,建立健全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一次销售多条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的生产经营运行方式,激发出版融合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意见数次提到“一”和“多”的关系,强调出版融合对内容资源的创意开发和增值运营,要求出版工作者包括编辑必须具备发散性思维。

笔者以为,这种思维方式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求异。求异是打破思维定式,根据形势的变化改变思维的角度,寻求多元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一种多向度的延展性思维。如安徽教育出版社的高考模拟试卷以前仅仅是一套试卷,试卷后附有答案。进入出版融合时代,编辑约请名校名师对试卷进行讲解,录制视频,在线授课,然后对授课内容加上验证,再出一套试卷。如此,从线下到线上再回到线下,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单向度思维模式,通过书网合一形成了作者和用户、老师和学生通过解题与答题进行有效互动的知识服务体系,非常受用户欢迎。

(2)变通。变通即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应对措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传统出版业很多环节纷纷转到线上,线上线下结合成为常态。短视频营销、直播带货成为出版企业营销的常态,编辑甚至总编、社长纷纷化身主播为本单位的图书做宣传。有些出版企业“借助云书展平台实现版贸合作,构建3D虚拟展厅打通信息和销售渠道,用‘云版权’筛选国内优质版权”[6]。

(3)裂变。互联网时代,原来的读者变成了用户,通过互联网,每个用户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自媒体创作平台和社交群,从而发展新的用户。如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研发的RAYS软件,就是利用互联网环时代产品与用户的裂变现象,在纸质图书上添加二维码,从而形成具有线上线下、生产者和消费者交互功能的“现代纸书”。编辑可通过RAYS系统输入产品信息对内容进行增删,还可加载图片、音视频和知识服务形成线上衍生产品。读者可通过“现代纸书”上的二维码进入系统,获取线上衍生产品并留下活动轨迹。出版社可通过该套系统获取产品的发行数据和用户数据以及用户的真实诉求,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从出版形态上看,这是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是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但就内容资源和用户而言,却是一种裂变,由一种资源裂变成不同的产品形态,同一个读者通过线下线上两种活动,裂变成两种渠道上的用户,而催生这种裂变的正是编辑的创造性思维。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图书编辑在面对出版融合新业态时,思想上必须经历从为读者做书到为用户服务,从传统图书编辑转变为项目经理进而成为版权运营者,从聚合思维转向发散思维的过程,方能顺应形势变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编辑。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出版还会出现新的业态,编辑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更新认知,改变思想,适应形势的发展。

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出版业态怎么转变,出版始终是一个以文化消费为终端的内容产业,只要把握这一点就可以不变应万变。出版融合只是现代出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业态,并没有改变出版本身的属性和规律。因此,出版对内容质量的把关、审核必不可少,编辑更需要提高政治觉悟,树立科学精神,提升专业水平,加强版权保护,工作较之以前应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周倩.“出版+X”创意新模式,儿童文学还能混搭出什么味儿?[EB/OL]. (2020-12-24)[2021-07-06]. https://

www. 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506208.

[2]刘蓓蓓.2016图博会释放三大书业信号[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8-29.

[3]干燕飞. 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出版单位版权运营探析[J].科技传播,2015(24):16-17.

[4]李文怡. 全版权运营模式初探[J]. 出版广角, 2018(4):50-52.

[5]杨建军. 出版企业如何开启版权运营新模式[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17-07-27.

[6]章红雨. 中国出版协会发布《2020年度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出版业融合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 [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1-20.

作者:王竞芬

微时代出版企业营销论文 篇3:

“微”现象对出版行业的启示

近两年,很多被冠以“微”名号的事物频频出现,从微博、微小说,到微刊、微电影,再到从2012年至今皆颇为流行的微信,仿佛“微”已经成为时下的一种潮流。懵然未知时,“微时代”已悄然来临。这一系列“微现象”,改变了人们的习惯,影响着人们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且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出版业自然也不例外,然而这种现象对于出版业而言是喜是忧,出版界又应以何种态度与方式来应对,出版界从这种文化现象中能得到什么启示,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微事物”频生。“微时代”来临

微博引领“微革命”

若说起“微事物”的起源,非微博莫属。微博的出现与兴起,推动了“微”概念的普及。微博自2010年兴起,2011年风头正劲,2012年依然热度不减。短短140个字以内的一段文字,却具有惊人的传播力,其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超乎人们想象。如今,微博已然成为友人沟通、信息发布与获取、企业营销的重要渠道。让不看新闻、不读报纸便可知晓天下事,以及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成为现实。

微信刮起“微旋风”

继微博之后,在过去的一年里,又有一个“微事物”的代表成为流行,那就是微信。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基于手机的通讯软件。如果说微博改变的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那么微信则是改变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其集合了短信、电话及以QQ为代表的交互软件的多项功能,不仅可以进行文字、图片的传送与接收,还可以进行语音通话,打破了传受双方因距离而产生的隔阂,即使没有面对面,依然能有情感的传递,用户体验更加丰富而具亲和力。此外,微信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应用,但流量耗费比其他手机连网软件要小很多,而微信作为软件,其下载是免费的。与传统短信相比,在单条信息传播价格上,也颇具优势。因此,微信凭借其便捷、智能、沟通成本低的特点,受到手机用户们的广泛欢迎。据了解,截至2012年9月17日,微信注册用户已超过2亿,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有人这样评价,微信是微博之后又一影响人们生活习惯的发明。

微小说、微电影。正式步入“微时代”

伴随着微博的兴起,其价值延伸出多种形式,目前已形成一定模式的有微小说、微电影等,尚在探索中的还有微刊等。微小说是以微博形式发表的微型小说,是一种新兴网络文学形式,具有短小精悍、语言简洁、可随时与读者互动影响情节发展的特点。

而所谓微电影,是指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微电影的“微”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其凭借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近两年在互联网广泛流行。参与低门槛,令过去高不可攀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人人都可参与其中的一种自我表达和展现,这是对当今时代人们内心世界的表达需求的一种满足,实现了大众“只要愿意,人人皆可成为故事的主角”这一美好诉求。

论微生活的是与非

手机阅读已渐成主流

从微事物的风靡不难看出,碎片化已成为当前传播内容的主要特点之一。而随着碎片化内容的普及,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阅读方式已渐渐成为主流。手机本身满足碎片化阅读的特点。时间、地点的限制较小。微博、微信适用于各个手机系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获取与发布;而在工作、学习间隙,或是公车、地铁等候时,可以通过手机,阅读几篇有意思的微小说,观看一部精彩的微电影。可以说,一方面,由于以手机为主的移动阅读的普及,催生了微事物的涌现;另一方面,微事物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手机阅读的发展。

微事物成为有效的营销手段

可以看到,微博、微信不仅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抒发心情、交流感情的渠道,也为很多企业所利用,成为一种新型营销手段。以出版企业为例,很多新书的书讯、宣传活动,都会通过微博来传播,微博营销已经渐渐趋于成熟,也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而自微信兴起,企业又多了一个宣传渠道,当然,这有一个前提,需要受众添加关注,企业才能通过微信向其传递相关讯息。因此,企业和受众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距离进一步拉近。

微视频这一形式,也日益受到各领域企业的关注,作为品牌宣传的有力手段。企业拍摄微视频不同于广告片,更多的是品牌文化的传播,把品牌、产品以故事和影响的方式传达给受众,与受众形成心灵上的共鸣。值得一提的是,相比电视广告等传统媒体,传播范围广泛,亲和力强,更能为广大受众所接受,此外传播成本低廉,可谓是高性价比的营销模式。

微现象催生泡沫文化?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好坏两个方面,需要我们辩证的去看待。“微事物”虽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从微博、微信到微电影,“微”字大行其道,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时间被不断开发,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信息的传播方式悄然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微事物”满足了人们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中以最短时间获取最多信息的需要,但在带来便利和放松表达的同时,也表现出让人心绪浮躁、难以深入思考的弊端。人们日渐习惯了用这些“微事物”填满碎片时间,或许也更加印证了我们的文化传播已进入了快餐时代。

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18周岁至70周岁公民人均阅读图书4.35本。这个数字,的确不能令人满意。

在一天的工作后,拾起一本厚重书籍、细细品味其中细节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每天的闲暇时间,都是通过刷微博而消磨的,也习惯了浏览寥寥数语但内容丰富的“微小说”,以及情节紧凑,抓人眼球的“微电影”。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微事物本身存在的价值,它们为大众生活上的便利和精神上的愉悦提供了方便,然而其迅速蔓延的现象,是否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或许是值得广大出版从业者商榷和深思的问题。

面对“微现象”,出版界是拒是迎?

当前,“微事物”出现在人们周遭,随处可见,影响着我们,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变革。面对这种变革,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行业该以何种态度去应对,是坚决抵制还是欣然接受?

内容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虽然“微内容”的特征是碎片化、浅阅读,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精彩内容。因为微小说、微刊的内容都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更贴合实际,读者看起来更有亲切感,更容易产生共鸣。如果在文字方面做些细致的推敲,也可以具有出版价值。例如,一些由作者在线创作的连载漫画,就受到了广大受众的欢迎,还得到了出版社的青睐,实现了实体漫画图书的出版。因此,对于微内容,出版行业要持“一分为二”的态度,选取那些优秀的、有挖掘价值的内容,摒弃那些浮躁的、浅薄的、缺乏内涵的内容。

营销渠道:充分利用,树立品牌

互联网时代,信息无处不在,同时也为出版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无论是内容的传播,还是营销推广,都更加便捷高效,树立品牌也因此更加重要。

除了可以在“微事物”中深入挖掘有价值的内容,还可以将微事物作为新型的营销渠道加以充分的运用。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且广,微事物形式简单,成本低廉。微博的营销模式已为大众所熟知,并已渐渐趋于成熟,而微信作为营销渠道,才刚刚起步,相信随着其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也将成为企业营销的有效模式。此外,出版企业还可以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宣传企业文化,打造企业品牌,对于加深大众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本就生活在快节奏的网络时代,而“微事物”作为互联网的产物,它们的兴起或许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和客观选择,或许未来还会有更多“微事物”的出现,而现有的“微事物”也一定会随着时代进步或发展,或消失,而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既不能盲目的肯定,也不能一味的否定。出版行业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承者,既要做到与时俱进,勇于接受和适应新生事物,同时也要对这些新事物有清醒的认识,做到摒弃浮躁、远离浅薄。合理的运用,它们会成为企业发展的锦上添花之笔,反之也会成为绊脚之石。

作者:毛文思

上一篇:班组演讲稿三篇下一篇:个人工作学习计划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