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编辑工作总结(共8篇)
(编辑工作者必修,各单位可参考之)
一、策划组稿
图书策划组稿,主要包括市场调查、形成选题、论证选题、预约书稿、订立合同等环节。
1.市场调查
(1)了解读者需求情况
确定拟策划选题的大致内容和读者对象,以及拟策划选题的实用功能(备学、备查、备考等),估计读者能接受的拟策划图书的价位。
(2)了解同类图书情况
市场上如有与所拟策划选题同类或近似的图书,了解其编写编辑思路,主要内容及其特色,封面、版式、开本、印制特点,规模(总字数、印张数)、定价(含内文和封面用纸、印张定价),读者群定位和销售情况等。
(3)征求发行中心的意见
在选题策划过程中,随时与出版社发行中心保持沟通、联系,并认真听取其意见,修正所策划选题的内容和形式。
2.形成选题
(1)通过调查比较、充分地了解市场情况后,确定拟策划选题的内容、形式特点(卖点),同时物色合适的作者。
(2)撰写选题策划报告,详细填写选题申报单,包括书名、作者、读者对象、规模(总字数、开本、印张数)、定价(含印张定价)、出版时间、主要内容及特色(区别于同类图书),成本核算(含稿酬和直接印制成本)以及市场预测(含预计总销售数、销售折扣和盈亏情况)。
3.选题论证
(1)将所策划选题首先提交编辑室论证,充分吸收编辑室内部的合理意见,修改、完善选题策划。
(2)编辑室内部论证通过后,将所策划选题提交分管总编审查,按照分管总编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
(3)所策划选题获分管总编同意后,交出版社编辑委员会论证,回答编辑委员会的质询。
4.预约书稿
所策划选题获出版社编辑委员会论证通过后,策划编辑根据编辑委员会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选题,并组织落实。同时,将有关信息报总编室,以便向教育部报选题计划,向新闻出版总署实名申请书号。
(1)联系作者并向其说明选题策划的详细构想,尤其要说清楚选题的内容特色,并要求其提供编写计划、编写凡例和书稿样稿。
(2)审查作者提供的编写计划、编写凡例和书稿样稿等材料,并向作者提出明确而详细的修改意见。
5.订立约稿合同
(1)作者提交的编写计划、编写凡例和书稿样稿等获通过后,即可与作者订立约稿合同。约稿合同必须包括:作者保证拥有著作权、作者不得将书稿交与第三方使用、交稿时间、总字数(若为字词典还包括条目数)、稿酬标准和支付方式及时间、书稿编写要求等内容。
(2)订立约稿合同程序:策划编辑根据出版社标准约稿合同,拟定约稿合同,待室主任审查通过后交(寄)作者两份;作者签字(盖章)交(寄)回后,待室主任签字后交总编室加盖合同章。合同原件一份交存总编室,一份交(寄)作者。室主任及策划编辑留存复印件。
6.督促作者按时交稿
(1)订立约稿合同后,在作者撰稿过程中,策划编辑注意与其保持经常联系,了解书稿编写进度,督促作者按时交稿。
(2)作者撰稿过程中如遇困难或问题,应力所能及地帮助其解决,以确保作者按时交稿。
二、稿件收取
收到作者提交的稿件后,要对书稿进行仔细检查。
1.检查书稿是否“齐、清、定”
“齐”指书稿项目完整,一般包括:内外封(包括书名、作者名单、作者署名、著作方式、出版者等)、目录、序(前言)或编写说明、凡例、检字表(音序或形序)或条目索引、正文、附录(含参考文献、参考答案)。其中,内外封、目录、正文必不可少。如个别项目作者因故暂时无法交稿,应与其约定最后的交稿时间。
“清”指书稿字迹清楚,排版录入员能够辨识。现在一般要求作者提供电子文稿及打印样。书稿中如有国际音标、古文字、少数民族文字、插图、表格等内容,要特别检查其是否正确、清晰。
“定”指作者交付的书稿是最后定稿,作者不能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随意改动文稿,尤其不能大幅度改动。
2.检查书稿是否达到约定要求
如果书稿在规模、体例、内容和质量等方面,未达到约定的编写要求,可以退作者修改。如果作者拒绝修改,或经反复修改仍达不到要求,可作退稿处理并终止约稿合同,并可按10~15元/千字给付作者资料费。作者自行投稿的,一般不付退稿资料费。
如果作者交付的书稿达到约定的要求,即可开始对书稿进行编辑加工。
3.关于自然来稿的处理
收到自然来稿,须交总编室登记,记录书稿名称、作者、篇幅(页数;书稿是否齐、清、定)、收稿时间,并尽快做出处理(根据《著作权法》,收稿后六个月内必须将处理意见通知作者,否则视为同意出版)。如认为没有出版价值,即行退稿(挂号寄出或请投稿者自行取走),并作退稿登记(注明退稿时间和退稿方式)。如认为有出版价值,填写选题申报单,并按程序进行选题论证。论证通过且正式发稿后,与作者订立图书出版合同;论证未获通过,则作退稿处理。
三、编辑加工
经过检查,确认作者所交书稿达到齐、清、定,且达到约稿要求,即可开始编辑加工工作。与此同时,责任编辑要制订生产进度倒计时表,确保按时出书上市。图书的编辑加工,一般须经过“三审”,即初审、复审、终审。
1.初审
初审编辑(一般为责任编辑)一般应先翻阅书稿的目录、凡例、前言以及三分之一左右的正文,了解全书的基本内容、编写特点、结构和体例等,然后再通读书稿,进行编辑加工。初审工作主要包括:
(1)改正书稿中出现的字词错误、读音错误、知识性错误、语法错误、逻辑错误、欧化错误、观点错误等。
(2)统一全书体例,包括统一各级标题、格式、数字用法等。
(3)在书稿上标注需特殊制作的内容,如国际音标、古文字、少数民族文字、外文、插图(要求美编设计的,须填写通知单)、表格等。
(4)核查引文、出处和索引;核查参见、互见项目,核查配套内容或项目;核查有关专业知识;核对或核算参考答案。
(5)检查书稿项目,按顺序排次(外封,内封,目录,前言或编写说明、凡例、音节表、检字表或笔画索引等,正文,附录、参考文献、参考答案等),并自内封开始,按顺序戳记或填写页码。
(6)填写加工记录,并撰写审读报告(对书稿的内容、特色、学术及文字水平、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文字质量、学术地位、是否达到正式出版要求等进行评价)。
2.复审
初审完成后,由编辑室主任安排有资格的编辑人员(一般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复审书稿。复审要通读书稿。复审工作主要包括:
(1)检查初审修改是否正确,改正初审改错了的地方,改正初审未看出来的各种错误或不妥之处。
(2)在书稿上标明要求初审进一步核实、解决的问题。
(3)填写复审记录,并撰写复审报告(对书稿和初审进行评价,说明是否建议发稿)。
3.终审
责任编辑认真核实、解决复审提出的相关问题后,将书稿连同初审复审意见、发稿单交总编室。总编室检查(书稿是否齐、清、定,复审意见是否落实,发稿单填写是否完整、具体,等等;如发现问题较多,可退责任编辑编返工)后,将书稿连同初复审意见、发稿单交分管总编。分管总编本人或委托有资格的人对书稿进行终审。终审工作主要包括:
(1)通读初、复审意见和记录,检查初、复审修改是否正确;如果初、复审问题较多或初、复审后书稿遗留问题仍较多,可以退初审编辑或复审编辑返工。
(2)抽读部分(四分之一左右)书稿,判断书稿质量;如认为书稿质量未达到正式出版要求或存在方向性错误,退责任编辑商作者修改或退稿。
(3)撰写终审意见,对书稿以及初、复审进行评价,说明是否同意发稿;若同意发稿在发稿单上签字。
四、发稿
复审签字建议发稿后,责任编辑即可开始发稿。
1.填写发稿单和美术设计通知单
复审签字建议发稿后,责任编辑填写发稿单(一式五份)和美术设计通知单(一式三份)。
发稿单应填写的项目包括:书名(如属丛书,还包括丛书名)、作者(须出现在封面上的作者名单)、著作方式(著、编/主编、编著)、书稿规模(含总字数、开本、预计印张数)、读者对象、内容提要、待发稿(如果书稿不“齐”)、建议定价(含印张定价)、出书时间等。其中,“读者对象(包括机构对象)”项表述必须具体,如“(六年级)小学生”“(八年级)初中生”“高考文科考生”“语言文字专业研究生”“昆曲爱好者和研究者”“唐诗(杜诗)研究者”“大学图书馆和中文系资料室”“中学图书馆/资料室”,不宜出现“中等文化以上读者”之类的表述。“内容提要”项应扼要介绍本书主要内容,突出其区别于同类图书的特点(卖点)。对于学术著作,要指出其学术特色和学术地位。对于工具书,要重点介绍其内容范围、编排体例、编写特点等,强调其实用价值。对于教辅图书,要强调其内容上的亮点,编写体例上的特点。对于教科书,各册、各单元和各篇课文都要撰写内容提要。内容提要的形式有:
一般图书内容提要:1.叙述型提要。扼要介绍图书的主题思想、内容范围、类型特点及编写体例等。这类提要偏重于对图书本身主题内容的概括,指出图书所研究的对象、所阐述的问题。目的是使读者在阅读图书之前,先对其内容有个概括的了解。2.推荐型提要。在扼要介绍图书基本内容的同时,对图书的主要成就、思想意义、学术价值,以及与其他同类图书相比其所具有的特色等,予以简略、适当的评价,或对其写作宗旨、读者对象进行说明。一是点明图书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积极向读者推荐,引起其阅读兴趣;二是指出图书的阅读对象,便于读者利用提要选择图书。学术著作等适合这种类型的提要3.罗列型提要。主要汇录图书的章节名称,有时为了揭示潜在而有价值的内容,还可对重要的附录加以说明。这类提要可直接反映图书的内容结构,使读者对图书的组成部分一目了然,但对内容的揭示不够深入。文集、论文集、文献汇编等适合用这种类型的提要。
教材内容提要:1.册:本册教材的编排意图、主要内容、体例等。2.单元:单元设置意图、主要内容、单元教学建议等。3.课:选文意图,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包括文章时代背景、作者创作动机及有关评论等。
2.交总编室检查
编辑室主任检查书稿、初复审意见并在发稿单上签字后,责任编辑将书稿、初复审意见连同发稿单、美术设计通知单交总编室。
3.交分管总编终审
总编室检查、确认发稿所需项目齐全后,将书稿、初复审意见连同发稿单、美术设计通知单交分管总编终审。
4.正式发稿
分管总编本人或委托人在发稿单上签字同意发稿后,总编室作发稿登记,并在发稿单上写明实名书号。总
编室留存初复审意见和一份发稿单、一份美术设计通知单,并将剩余发稿单一并交责任编辑,同时上网申请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责任编辑将书稿和一份发稿单、一份美术设计通知单交出版部,并分送财务室、发行中心各一份发稿单,本人留存一份发稿单、一份美术设计通知单。
5.订立出版合同
正式发稿后,要与书稿著作权人订立图书出版合同(程序和要求与订立约稿合同大体相同)。出版合同中必须包括:作者保证拥有著作权、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并授权出版社出版,出版社拥有专有出版权(作者不得将书稿交予第三方使用),总字数(若为字词典,则包括条目数),出版时间,稿酬标准和支付方式及时间,合同有效期(表述为“图书正式出版后若干年”,一般不得低于五年)等内容。
6.填写变更通知单
发稿后原则上不能变更书名(因书号实名申请的原因,变更书名意味着重新申报选题计划和重新申请书号)、署名、开本、设计形式等。如确需变更,须经分管总编同意,并由责任编辑填写变更通知单,交总编室、出版部、发行中心、财务室各一份,责任编辑留存一份。
五、美术设计
美术设计分外观形象(封面、内封、封底、书脊)设计和内文版式设计。外观形象设计实行“三审”制。进行美术设计前,美术编辑须通读发稿单、美术设计通知单,翻阅书稿,并与责任编辑沟通,明确书稿的读者对象,了解书稿的大致内容及编写体例,了解责任编辑对书稿美术设计的具体要求。
1.安排美术编辑
出版部收到书稿和发稿单、美术设计通知单后,应按责任编辑要求(如无明确要求,则由出版部自行指派)安排美术编辑,负责该书的美术设计。
2.内文版式设计
内文版式设计要做到眉目清晰、美观大方。书稿正式发排前,美术编辑应设计出若干内文版式样张,商责任编辑签字同意后方可正式排版。
3.外观形象设计
美术编辑设计出封面、内封、封底、书脊样稿后,应填写封面设计审批单(说明设计意图),并将设计样稿(小样)、设计单连同发稿单、美术设计通知单设计管理初审。
(1)初审:设计管理了解责任编辑对美术设计的要求、美术编辑的设计意图等后,审阅设计样稿(小样),检查设计是否存在明显不妥,并在封面设计单上填写初审意见(评价设计质量)。
美术编辑参考设计管理的意见进行修改,将修改后的设计样稿(小样)、设计单交责任编辑复审。
(2)复审:责任编辑了解设计意图、初审意见,审阅设计样稿(小样),检查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填写复审意见(表明是否建议发稿)。
美术编辑参考责任编辑复审意见修改设计,并将修改后的设计样稿(小样)交分管领导终审(思想文化类图书的封面须经社长同意)。
(3)终审:分管领导审阅设计样稿,检查是否符合我社图书的整体风格,填写终审意见(表明是否同意发稿)。
六、校对
书稿的校对,一般包括三个校次(辞书和教材可至四个校次)、通读清样、核红等环节。确需增加校次,应经分管总编同意。责任编辑一般只看一个校次(三校样),辞书和教材责任编辑可看两个校次,但一般不得看两个连续的校次。校对过程中如发现需录排人员特别注意的地方,应在内封上具体说明。
1.一、二校
一般由出版部安排人员承担,责任编辑可推荐人选。
一、二校应采取折校等方法,确保校样和原稿一致。校对中发现原稿问题,应以铅笔标出。
一、二校提出的问题,由责任编辑负责解决。
2.三校(四校)
一般由责任编辑完成。其工作内容包括:将校样与原稿逐字逐行核对;统一全书体例;梳理全书版式;补齐所缺内容,如造字、插图、表格等;完成专项核查。教材应专项核查拼音注音、生字表、注释等内容;辞书中应专项核查:检字表和索引等的页码、参见项、另见项、配套条目等内容;教辅应专项核查参考答案(是否与题目对应、是否正确)等内容。
三校(四校)尚允许动版,可以对内容进行局部改动。
3.通读清样
一般由责任编辑完成。其工作内容包括:通读全部书样,改正错别字;相互核对目录、索引和正文,填写页码(包括目录页码、索引或检字表页码、正文参见及另见页码等);补版(避免出现单字行等,辞书尤应注意)。
清样一般不允许改动版面。
4.核红
一般由责任编辑完成。其工作内容包括:核对清样上要求改正的地方是否改正,核对所填写的页码是否正确。
5.图书的版权页
一般由出版部负责。责任编辑可要求检查版权页文字是否正确,主要包括:书名、作者姓名、著作方式、在版编目(CIP)数据、定价等。
七、签字出片
责任编辑确定书稿无须改动后,在清样上签字同意出片(写明“可以出片”或“改正无误后出片”,签署姓名和日期),并交总编室抽查编校质量。总编室签字认可后,责任编辑将签字清样交出版部送厂出胶片。
八、毛书检查
在图书正式装订之前,责任编辑应检查出版部的送检毛书,检查印制、装订是否合乎要求,内容的印装是否存在次序颠倒、页码错乱等情况。如发现重大错误,要及时与出版部沟通,通知厂家停止装订,并采取措施补救。
九、成书审读
图书正式出版后两个月内,责任编辑须通读全书,检查图书编校质量,填写审读报告,并将审读报告复印件(原件自己保留)连同通读修改后的样书交总编室。
图书首次重印前,总编室可视情况,委托社内外具有高级职称的编辑人员(含具有高级职称的离退休者)对图书进行审读,检查图书质量,提出修改意见。
十、重印修改
近年来,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内心的欲望, 很多人开始寻找精神层次的满足感, 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工作者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编辑在工作时必须体现出来创新意识, 必须承担起提高人们文化水平的责任。从概念的角度上说创新包括知识、设计和理念三个方面, 编辑创新工作是推动出版行业不断发展不竭动力, 对出版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编辑创新对编辑出版工作价值进行简单探究。
二、编辑创新的内涵
编辑出版工作的灵魂石编辑创新, 其能够推动编辑出版行业不断发展。编辑工作者肩负着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历史使命。从本质上讲编辑创新其实就是在参与编辑出版活动中, 编辑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 这些主要体现在对设计的创新、知识的创新和观念的创新。
(1) 观念创新。说到编辑的观念创新, 编辑要使用不断变化的编辑客体存在的环境, 准确、科学地把握编辑活动的发展变化趋势, 并且要勇敢对不合时宜的观念进行坚决否定, 从而建立起一个适合时代特征的新观念。编辑在进行观念创新工作时, 要有科学合理的思维构建方式、新的思维模式和理念, 准确认识新的编辑环境和时代特征。从事观念创新工作不能满足现状, 要敢于挑战新的事物和打破常规思维, 要具有自省性的思维。只有既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品格, 还具备能够打破原有习惯的做法,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编辑出版工作的守正出新, 这是保持出版工作旺盛生命力的根本。编辑观念创新不能局限于目前的出版框架中, 其是一个长远的视角。因此, 要求编辑要有创新品格和创新意识, 能够建立一个新的思维格局。在文化体制改革中, 要求文化工作者能够不断更新观念, 合理的舍弃旧的不合理的机制和制度, 引导大众建立起适合时代进步的新体制、新制度和新格局。为了实现长远的利益, 必须勇敢地去改变现状, 有时还需要做出一些牺牲。这就需要编辑的创新勇气去实现, 当观念更新了, 新的格局才有形成的基础。创造性的思维也是观念创新的重要体现, 对现有思想观念的超越, 不仅缩短了同先进事物的距离, 还能够同原有思想观念拉开距离。作为一个编辑是编辑工作的主体。因此, 就应该具备创造性的脑袋, 对选题和稿件的选择必须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判断。而且能够时刻把握住最佳的市场机遇, 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以创新推动出版业的长远发展。
(2) 编辑的知识创新。伴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 社会的变革速度也越来越快, 知识的更新期越来越短, 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新观念不断涌现。知识对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识的创新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改革创新文化体制, 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双重驱动作用下, 以及日益扩大的国际文化交流, 使得我国文化的发展有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编辑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利用原有知识来创造新知识, 充分发挥编辑人员主观能动性, 从而能够进行高效的选题创新和内容改革。编辑在进行编辑工作时, 要按照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价值进行选择, 将优秀的、有利于时代进步的纳入其中, 抛弃无用的、落后的、平庸的, 去糟取精。同时要吸收来自国际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达到知识科技的更新换代, 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和舆论保障。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 要更加的努力学习, 否则会对编辑创新甚至是整个编辑出版业长生危害, 旧的知识会使编辑的辨别力和判断力下降, 失去对事物感知的悟性和灵性, 导致选题策划不够新颖, 不能为大众提供好的作品, 一批好的作者也会流失。好的作品只有那些有眼光、勤思考、善读书、具有文化理性和勤于实践的编辑才能发现。因此, 编辑必须紧紧跟随时代前进的脚步, 及时地给自己充电, 更新自身的文化知识, 了解最新的科技信息、新思想、新观点、新成果。并且能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辨别事物, 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 编辑的设计创新。编辑工作者根据出版物的特点和内容进行设计创新称之为编辑设计创新, 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利用点线面以及图表、文字等方式地结合起来用于信息的传递, 然后经过美术编辑的创造性构思做出刊物的板式、封面和插图。近几年,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 电脑绘图使得装帧设计和编辑个性独创性都能得到发挥, 使编辑的想象力、个人情感和才思得以展现。但出版物内容的创新活动的结果, 必然使编辑设计创新, 因为设计创新工作和自身的个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 良好的个性是设计创造的源泉, 其在设计创新中与创新能力的作用相辅相成。编辑在进行创新实践活动中, 应该根据不同出版物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 来设计所涉及的编辑内容。同时, 装帧设计与宣传计划的相对重要性也不尽相同。例如, 从事美术编辑的人员不仅要参照责任编辑的构思和意图, 同时, 还必须考虑到书稿的视觉感、文字内容、美学价值等因素, 再对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分析。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与美术编辑个性创意相结合。加上美学和平面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创作, 是将很多技巧结合在出版物中, 这样不但能够显示刊物的形式美, 同时还可以给读者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效果和美的享受, 同时在内容设计上要紧密结合刊物要求, 要做到内容形式的相映衬和统一, 将形式美和内容美巧妙结合。美术编辑要配合责任编辑的工作, 相互支持, 多多交流, 这样达到很好的设计效果, 拿出引人注目的好作品。
三、编辑创新的地位
(1) 独特风格的实践者。当今社会, 文化体制改革的速度不断加。导致出版物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 要是所出版的刊物缺乏个性、不能引起读者共鸣, 就会令消费者失去阅读兴趣, 失去大量的读者。因此, 就很难在立足于国内外出版市场, 成功就更不用说了。一个没有特色的刊物其生存都是很大的问题, 何谈发展呢?只有造就出版物的个性和特色, 才能谈及发展壮大。所以, 必须为出版物的特色进行定位, 突出其个性, 创造出本刊物的独特风格, 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编辑在进行编辑出版工作的时候, 要求必须树立追求创新的品格。第一, 要勇于进行自我否定, 敢于改变人民大众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法, 开拓别人未曾涉及的领域和风格, 缔造自身出版物的优势。第二, 要勇于打破常规思维, 不能迷信编辑前辈们的教条式经验, 在前人的基础上打造属于自己的编辑模式, 从别人感觉不可能发生、怪癖的、甚至是荒诞的方式和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树立独特的风格。这是新时代的要求, 同时也是出版业不断发展前进的需要, 又是一种难得的对知识的探求精神。要敢于尝试, 能够采用多种思路解决编辑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形成与其他人不同的做事风格, 这也正是编辑创新真正的体现。
(2) 引领文化发展方向。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文化, 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文化的发展灵魂是创新, 文化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创新。文化创新是很重要的在编辑创新工作中, 作为一个编辑肩负的是传承和发扬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担, 对文化积累、文化的缔构和创新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责任编辑制度是我国现行的编辑制度, 其主要职责就是从专业角度出发对稿件进行相应的文化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评价, 并对稿件提出修改建议, 编辑肩上担负的是传承文化责任和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 要求编辑对稿件必须严格把关。大力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同时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精神, 能够引领道德风尚。编辑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工作, 坚持为国家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人民服务的宗旨, 自觉肩负起引领文化前进的社会任务。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力量源泉。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 必须要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一个编辑应该大力弘扬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吸收国际各民族先进的文化的精髓, 抛弃那些伪文化和一些在因为商业操作而出现的低俗的、肤浅的东西。向世界展现一个正统的、现代化的中国文化, 作为一名编辑要有文化人的眼光和良知以及责任感, 从民族的国家的文化积累角度出发, 高瞻远瞩的对选题进行策划, 使出版物成为面向全人类、面向现代化的精品之作。
四、编辑创新的作用
(1) 推动经济发展。在编辑创新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仅是编辑出版工作的文化价值。还表现在文化的自身经济性, 其能够代表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表现整个新闻出版行业的价值。当今社会, 文化和经济已经不能分割开来考虑了, 二者相互渗透, 相互作用, 其中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2) 明确价值取向。超越精神、批判精神和创造意义是文化的核心价值, 现代社会一个编辑的思想价值取向同出版物的文化品位有着很大的关系, 所以, 编辑思想的主导就是编辑创新, 编辑创新引导者编辑在工作时的方法和手段, 决定着编辑出版工作的特点。编辑的创新意识是某种价值意识取向, 能够代表出版工作的学术思想和先进文化。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积极, 自觉的进取意图, 这对编辑观念的形成十分重要, 创新意识是在具体活动实践中形成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还应该具有主动性, 能够从包含社会和文化价值意义的刊物中表现出来, 其能主动的和有价值的意识形态结合到一起。进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例如, 在工业上, 人类向自然环境大肆地开采矿产资源, 排放废气污染物, 导致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严重降低。生态问题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因而, 从“生态文化”、“绿色文化”的方向出发提出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能够引导人们关注保护生态环境, 这样就将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不但能够树立刊物正确的价值取向, 还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3) 创建品牌特色。对一个企业来说创建一个出版物品牌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最高目标, 编辑创新在建立品牌特色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要想建立一个特色的品牌, 是自己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就必须依托自身地域文化特色, 形成个性鲜明的刊物, 编辑必须坚持专业特色, 长久以后就会形成自己的品牌。
五、结语
编辑创新能够推动编辑出版行业不断地发展, 对出版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编辑应当自觉承担起创新的历史使命, 体现文化的核心价值, 推动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编辑行业的快速发展, 编辑的出版工作受到了更大的挑战, 编辑在进行编辑出版工作时, 要体现编辑工作时的创新性, 主要表现在知识、设计和理念这三个方面。只有通过编辑创新才能不断地推动出版行业的发展, 因此编辑创新在出版工作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简析编辑创新的作用和地位, 来阐述编辑创新工作的参考价值, 以期促进编辑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编辑出版,创新性,作用,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有文.编辑创新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J].编辑之友, 2011 (11) .
[2]辛督强.完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三点建议[J].编辑之友, 2012 (3) .
[3]陈芳烈.编辑出版论文的写作[J].科技与出版, 2011 (3) .
[4]李奕.浅谈编辑出版工作中如何落实创新意识[J].华人时刊 (中旬刊) , 2012 (6) .
[关键词]数字出版技术;图书出版;编辑技术;编辑流程;数字化;
[作者简介]陆晟,陕西省行政学院图书馆。
自20世纪70年代起,计算机技术开始被应用于图书编辑出版领域,其所引发的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编辑出版理念的变革。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数字编辑出版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于传统编辑出版企业而言,应当积极面对数字化所带来的挑战,从理论和实践上理解数字化出版,并且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字化编辑出版道路。
一、数字化智能编辑系统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将计算机引入编辑出版领域,从而引发了这一行业的技术性变革。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大型报社开始尝试自动化编辑系统,从而开启了编辑出版数字化时代。早期的自动化编辑系统主要功能是文件管理,以及文件的内部传发。由于前期投入较大,未能广泛普及。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编辑出版系统开始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最新一代的编辑出版系统,已经能够实现在线式自主服务。以豆瓣开发的在线编辑出版系统为例,作者只需上传自己的文字作品,网站编辑只需负责审核内容,其余的工作都将由智能化的编辑系统自动完成。在智能编辑出版系统的帮助下,一个网站编辑能完成过去几十个专业编辑才够完成的工作。由此可见,智能编辑系统无论是在工作效率上,还是在工作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传统编辑出版模式。
对于传统编辑出版而言,智能编辑出版系统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从企业层面来看,智能编辑出版系统的问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存在一个巨大的出版市场,正是因为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所以才会需要一个高效率的出版系统来提供满足。未来的出版业将进入一个空前的繁荣阶段,出版企业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就编辑出版工作层面而言,智能编辑系统将会产生一种倒逼效应。智能编辑系统的出现将淘汰一部分低端的图书编辑出版工作,并且对编辑的学术性、专业性提出更高要求。
二、数字化编辑出版系统的优势
数字化智能编辑系统从根本上变革了传统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在智能编辑出版时代,传统编辑出版景观将逐渐消失,所有的工作都将在网络中得以完成。同时编辑工作也将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作者可以随着随地投稿,智能编辑出版系统可以随时随地提供编辑服务。此外,网络化的编辑工作具有高度的协同性,这种协同性还具有高度跨地域的特征。智能编辑系统所具有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提高审稿效率。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作者选择利用计算机撰写文章,投稿则直接利用网络,或是邮寄U盘。这种方式对于作者或是出版社而言,都具有很大的便利性。一方面,作者可以节省大量的投稿成本,也可以避免因为稿件丢失而造成的损失。对于出版社而言,则可以有效地节省对稿件的管理成本,并且大幅度地提高审稿效率。例如,避免因作者字迹、书法水平等方面的干扰,造成审稿效率低的情况。此外,编辑也可更为便捷地利用各类数据库,及时对作者稿件的信息性、价值性进行科学评估,从而避免因为自身专业局限性而导致的主观误判。
第二,减少编辑环节。在传统编辑工作中,编辑往往是在作者的手稿上进行加工。对于手稿的完整性,无疑是具有破坏作用的。同时,排版工作是由编辑和排版人员共同协作完成的,很可能出现由于排版人员不懂编辑专业,或是不熟悉排版规范而造成错排版。此外,文字录入过程中,也可能因为工作人员的失误造成重新审稿的问题,这些都会对审稿周期、稿件质量等造成消极影响。而在数字编辑出版模式下,则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在确保审稿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提升审稿效率。
第三,提升编辑工作的价值。随着网络出版模式的出现,传统纸质图书的出版组织结构以及工作流程将被彻底取代,随之而来的是网络化组稿、改稿、校队。这种新的编辑工作模式,将编辑从过往繁重的事务性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从而有利于编辑集中精力和时间从事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此外,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将有利于编辑更好地判断稿件的学术价值,提升编辑对于稿件的管理效率,以及图书的后续出版和发行。
由此可见,对于传统编辑出版而言,智能编辑出版系统无疑是具有革命性的。这种革命性并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更多的在于整个行业的运作模式。智能编辑出版系统将从根本上改变图书出版行业的生态,从而推动其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
三、数字化智能编辑系统的影响
数字化编辑系统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革新。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已从根本上影响到整个编辑出版的工作模式。数字化智能编辑系统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编辑媒介的变化。传统编辑工作是建立在纸媒介基础之上,编辑对象主要是文字和平面图形。因此,编辑的工作主要是针对内容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对于文字和图形编排的要求并不高。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数字出版物在网络媒介基础上飞速发展。除文字、图形、图像符号外,音频、视频、动画符号等被广泛用于数字图书中,这不仅丰富和拓展了编辑工作的内容,而且对于编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第二,编辑技术的变化。传统图书编辑,从本质上而言,就是把文字或是图像根据一定的科学规律以及审美要求进行统一编排。传统图书编辑是一种二维编辑,所有的编辑工作都是在一个平面上展开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让编辑对象落实到指定的平面上。数字图书编辑则截然不同,由于数字图书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文字和图像,还包括声音、视频等,因此,利用传统编辑技术是无法将这些异构的符号统一在一个平面之中。实现数字图书的编辑,首先要将这些异构的符号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语言将其转换成统一的符号,然后再将它们集成在一个平面之中。由此可见,数字出版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编辑工作的建模方式。这种变化对于编辑工作者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其意味着编辑工作不再是一种机械性劳动,而是一种创适性劳动。
nlc202309040348
第三,编辑流程的网络化。传统编辑工作可以归结为三审制,编辑的一切活动是在出版社体制下进行的。因此,从本质上而言,编辑流程基于的是制度性,而不是功能性。这也就意味着,编辑只要走完这个流程就可以了。由于不是直接面对市场,或是直接面对作者,因此,编辑质量以及编辑效率都很难得到提升。而在数字出版环境下,编辑所要面对的就不是出版社、出版体制,而是作者和图书市场。编辑更多要考量的是如何利用各种编辑技术去提升作品的市场价值。因此,编辑工作将具有更大的创新性。此外,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协作关系将更为密切,编辑工作的好和坏,作者将有直接的发言权。
第四,编辑主体的模糊化。在传统出版业中,编辑是出版流程中的一个环节。编辑的主要职责是对选题进行策划和执行,对书稿进行编辑和加工。由于书号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因此编辑就必须考虑出版成本和销售等问题,从而确定作品是否值得出版。因此,在传统编辑出版系统中,编辑是具有独占性的。这种独占性存在一定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劣势。从优势方面来看,出版工作的计划性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版资源的浪费。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编辑可能会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从劣势方面来看,传统编辑系统的封闭性和垄断性,对于繁荣出版市场是具有消极性的。而基于网络的智能化编辑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并且在技术上降低了个人进入出版业的门槛。随着自媒体的出现,自编辑已经成为当前网络出版的基本特征。自媒体人以网站为出版平台,将自己的作品公之于众,这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出版行为和编辑行为。由此,编辑的主体性变得越来越模糊。可以说,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当编辑。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智能编辑系统对于促进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尽管不少人认为,传统图书出版业可能因此而走向没落,但是一个全新的数字出版业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对于传统出版企业而言,应当积极调整心态应对数字化浪潮。对于编辑工作者而言,应当从提升自身学术修养、专业能力出发,积极学习数字化的出版编辑技术,从而使自身的编辑工作经验得到充分的发挥,为编辑出版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1] 乔瑞雪. 数字时代编辑的传播理念与媒介素养探析[J]. 中国报业, 2012(2).
[2] 吴惠娟.浅谈数字出版环境下的编辑角色转换[J].出版广角,2011(10).
[3] 石雄.数字出版对编辑的技术要求[J]. 科技与出版, 2011(5).
[4] 吴燕. 数字出版时代编辑职能的变与不变[J]. 中国出版, 2011(9) .
我已接受一家出版社的聘用,担任执行编辑一职,因此我将辞去在xxx公司担任的项目经理职位。我喜欢我的新工作,希望它可以给我新的挑战。我在本公司工作任职的最后一天是20xx年8月10日,离职前我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一些未完的项目并做好工作交接。如果您发现以往的工作有什么问题,请在方便的时候与我联系,我希望调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为xxx公司服务的这段经历让我受益非浅,我很庆幸能够有机会为贵公司工作。
经过近段时间的考虑并向领导汇报情况之后,我决定辞去现在的工作到法律相关的职位上工作,边上班边复习准备司法资格考试,争取在今年能通过司法考试。第二,作为曾被外界一致看好,能够继承南方报系新闻理念衣钵的传媒,中国周刊目前却在目前强大的政治环境压力下,没有找到应该有的智慧。目前管理团队有太多的焦虑和妥协,唯独缺少南方报系在大难临头时的隐忍和躲闪技巧。在零七年底在公司领导的抬爱下,委任以视频小组组长一职,但由于我能力有限,至今没能将工作做好,有愧于领导一片苦心。所以,我在此向公司领导提出辞职,望领导能够凉解!并祝贵公司前程似锦!
至此
敬礼!
xxx
您好!我在报纸上看到了贵公司的招聘信息,我对网页兼职编辑的职位感兴趣。我是出版社的在职编辑。自从19获得硕士学位以来,我一直在出版社做编辑。这两年来,我对出版社的编辑工作有了相当的了解和熟悉。经过正式培训,并在出版商工作协会有两年的工作经验,我相信我有能力承担贵公司要求的网页编辑任务。
在我看来,网页编辑是我比较熟悉的,因为我以前做过这个工作,没有技术问题,主要是时间方面。我想说的是,只要我有时间,我可以为你们公司设计最好的网页。
我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我能熟练使用frontpage、dreamweaver、photeshop等网页制作工具。我自己做了个人主页,日访问量已经达到100人左右。通过互联网,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
而且,坐在电脑前点一下鼠标就能体会到世界的快乐,这是任何其他活动都无法达到的。
由于编辑业务的性质,本人工作时间灵活,办公条件便利,客观上为兼职编辑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基于我对互联网和编辑事务的掌握和偏好,以及我自身的客观条件和贵公司的要求,我相信贵公司能为我提供另一片施展才华的天空,我也相信我的努力能让贵公司的事业再上一层楼。
我的工作能力没有问题,我可以保证,因为我之前的工作做的很好,这一点你们公司可以放心。至于技术,我想我没有什么顾虑。我能做好。请相信我。
随信附上我的简历。如果有机会和你面谈,我将不胜感激。即使贵公司认为我不符合您的要求,我也会继续关注贵公司的发展,在此表示诚挚的祝福。
我在此交流
欢迎
像编辑这一职位,对于一个文科出身的学生而言,是很诱人的。编辑的工作也总是透露了那么一丝神秘。既然不再读书,当然要面临工作。对工作,处出茅庐的我还真是不知怎样选择。只是觉得,自己毕竟是学文的,在自己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文学知识语言知识。所以,将来的工作最好还是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关,能进一步发展自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掌握。所以自然而然,编辑工作就成了我的首选工作。
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实习职责是人生励志的助理编辑。这样的实习工作虽然让我的日语专业无从用起,虽然,之前的我对励志类的书籍几乎“闻所不闻,看所不看”,但是,我依然珍惜我的实习机会。因为我相信,任何一件工作,都可以让我们在校园不曾接触的东西;任何一位在公司的前辈身上,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亮点。
我不知道我其他朋友们实习情况是不是顺利,但是,我的实习生活在最初的阶段,可以用“迷茫”两个字来概括。实习的第二天,单位就给我配备了一台电脑,起初是欣喜,而后便是迷茫了。初来乍到的我,完全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前辈们,似乎各有各的事情。报社的工作似乎不同于其它,灵活性和独立性更强。因此,这个时候得我更无助。我就这么无所事事的上上网,聊聊天,把所有网站的新闻看一个遍……这样清闲的日子,让我心慌。我反复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甚至对于所有坐办公室的工作开始排斥,这样的清闲,我会崩溃。
经历了最初的迷茫,我告诉自己,我不能就这样碌碌无为下去。如果仅仅是为了实习鉴定,如果仅仅是为了几句评语,如果仅仅是想要一个那出去好看的公章,我不需要只身来到北京。我想要的,是真正的收获。于是,我开始主动翻阅各类畅销类的励志书籍,总结这类书的共同规律,然后尝试策划一个选题,并向老师寻求指导和意见。经过三个星期,我策划了一本叫《一句话点燃你的智慧》,并列出整本书的提纲。最后在暑期即将结束时成功地完成这项在开始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种成就感不是言语能表达出来的,我想,这就是实践的经历所独具的吸引力吧。
编辑工作,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要在选题、组稿、审稿、加工整理、整体设计等编辑实践中总结探索它的规律性,并以此指导实践活动。如此循环往复,逐步建立和完善编辑学理论,才能使编辑工作不致成为盲目的实践,而成为自觉的创造性劳动。
编辑工作犹如一项系统工程。各环节相互联系、制约和促进,具有严密的整体性,而每一环节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环节中有许多工序,相互之间同样具有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一个环节、工序的工作影响着另一个或几个环节、工序乃至全部编辑工作。这就既要从宏观上把握编辑工作的整体性,又要在微观上抓好每一个环节、工序的工作,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要用严密的制度规范各自的职责和相互关系,使整个编辑工作协调一致,高效率运转。
这项工作,不再像前期策划那样繁琐,但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相应高许多。一件稿件在手,先要筛选,看它合不合适运用。如合适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工作。
处理即编辑,它的主要内容是:将篇幅长度编辑成所需的长度;词语的应用、文章的趣味性等方面也要附和刊物的特色。之后,细细校正文章格式、错字标点等。如有需要,添加“教师评语”。
这是我在公司的最后一项实习内容,也是较难的一项实习内容。这些具体工作说起来容易,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太简单。在编辑过程中,我也曾出现过一些错误,但在肖老师的帮助下,都已一一改正,并顺利完成编辑任务,在此过程中也学习许多知识。
编辑工作是一项高尚、光荣的职业,又是艰苦、细致的劳动。所以从业人员应当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包括无私奉献的品德,开拓进取的精神,敬业乐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廉正奉公的精神,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编辑人员还要具有广博的学识和专业修养,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不间断地学习和汲取新的知识,以适应现代编辑工作的需要。编辑工作不单纯是个体作业,它是个体和集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结合,每项成果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因此,做好编辑工作,不仅要有一批人才,有一支优秀的编辑队伍,同时要有集合人才的凝聚力,组成团结和谐的编辑工作的集体。这也是出版优质高效图书的基础。
通过在出版社的暑期实习,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增强,能够把学到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关于选题,策划,编辑,校对,排版,彩编等方面的知识,逐渐熟悉了文化传媒方面的一些知识,并进一步了解图书出版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我学会了怎样同公司的其他同事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收到良好的经济效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也强烈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素质,不仅要有广博得知识,高超的技能,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而且要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
1. 数字时代传统出版编辑的工作状况
目前各种新兴科技不断涌现并得到飞速发展,数据成为行动的主要依据,并对生产率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数字出版涉及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艺术设计、经济学、心理学、传播学、出版等方面的内容,需要的是掌握多种知识的复合型编辑人才。目前很多传统编辑对产业关注程度不够,对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了解甚少,对数字多媒体产品内容的表达形态、阅读方式、传播形式和销售方式都不熟悉。同时,当前的数字出版多数是依赖与技术商、平台商和运营商合作,许多编辑在产品加工、发布推广、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
2. 传统出版编辑工作在数字时代面临的挑战
(1)读者多元化需求带来的挑战。传统出版模式中,读者主要根据需求选择图书品种,而出版单位也是根据市场调研和图书选题预测开发图书产品。但是,随着网络时代信息呈爆炸式的迅速发展,读者的个人生活品味逐步提高,对图书等产品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模式。因此,在数字时代能够根据读者要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和产品,使得定制出版成为可能。由于移动终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对图书的需求和信息的摄入呈现出微信息、碎片化的发展趋势,采取省时快捷的阅读方式,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和知识。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成年人中,有53.1%的读者能够接受付费下载的阅读方式,这说明出版单位定制出版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在价值。
(2)编辑流程立体化带来的挑战。传统的编辑流程包括选择出版的内容与题材,进行有效的组稿和选择分析,进行初稿之后的审稿。从整体角度和出版发行角度出发,编辑加工属于一种线性编辑工作模式。目前,单一、静止、平面化的数据资料无法科学、准确地预测市场动态,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出版物的生命力。数字出版时代,要求编辑除了具备基础的编辑出版素养和技能之外,还需具备敏锐的数据分析和资源挖掘能力,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操作整个出版流程,使整个出版流程的针对性和互动性更强,信息共享程度更高,市场信息反馈速度更快,立体化程度更加明显。
(3)产品多媒体化开发带来的挑战。人们欣赏数字产品工具的多元化,使得出版社需要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出版产业链,以方便读者对不同内容进行选择。多媒体出版已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为产品开发带来更加可观的价值,而且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友好的交互界面,便于用户检索。
(4)内容来源多样化带来的挑战。传统的出版内容往往是从大致的市场读者需求出发,缺乏时代性和新颖性,常常会出现出版发行后市场消费额较差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写的内容缺乏新颖与创意,无法满足读者的个性化要求。而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则完全不同,出版编辑通过搜集、分析读者的网络行为数据和资料,能够明确目标读者的图书需求倾向,定位出读者的目标消费群体、购买能力及爱好等,进而使出版内容的针对性更强,编辑获得内容资源的方法更加多元化。
3. 数字时代传统出版编辑工作的转型
(1)打造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模式。数字时代出版单位的竞争是用户体验效果的竞争,各出版单位通过搜集、分析相关数据获得目标读者的信息资料,进而定制产品,打造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模式。数字时代的定制化服务和科学化营销模式有利于传统出版编辑提升出版效率、精准掌握读者需求动向以及开发针对性的产品,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或社交媒体建立数字化平台,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内容,也便于编辑通过读者反馈的数据改进服务和产品。
(2)以数据分析结果为出版决策的依据。科学的市场数据分析结果是出版决策的依据。编辑实施选题策划时,首先应充分利用论坛、微博话题和微信朋友圈等手段获取对购买者需求状况、目标市场容量以及购买者倾向等数据资料,并进行科学分析,然后作出是否出版的决定。其次,对收集到的资料要系统分析,深度挖掘潜在的数据,并作出科学的市场发展趋势判断。这样,编辑自身就需要不断提升数据收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此外,编辑对市场相关信息的获取,还可通过外包的形式,如与互联网数据公司合作获取信息。
(3)掌握优质的出版内容和作者资源。掌握优质的出版内容和作者资源是确保出版行业长远发展的有效方法。传统出版行业因其较长的发展历史,拥有自己的创作团队、出版资源、目标市场、品牌优势及广大读者,编辑应有效利用和整合上述资源,并严格遵守内容为主的原则。数字时代,出版行业在强化自身专业优势的基础上,要及时使用最新的数据技术,严格把关文化产品,为读者提供满足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在目前的文化产品市场中,只有整合资源能力更强的出版单位,才能有效控制市场,获得利润。
总之,数字时代的到来,传统出版编辑应根据我国出版编辑工作的实际,在进一步强化自身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掌握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探索符合我国出版编辑行业发展的新模式,从而促进我国出版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兰兰,王莹.浅谈传统编辑生存在数字出版时代[J].辽宁经济,2012,(6):88-89.
[关键词] 数字出版时代 编辑工作 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2-0005-05
Philosophizing on Editing Work in Digital Publishing Era
Wu Ping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430070)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of editing work in digital publishing era as follows: the unity of the subjective world and the objective world; contradiction movements as driving for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iting work; the essence of to select, process and create the contents of publications. It also expounds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of editing work in digital publishing era as follows: reification of intellectual creations which demonstrating progressiveness; optimization of information knowledge which manifesting expertise; translation of effectiveness which revealing cultur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Digital publishing era Editing work Philosophizing
诞生于20世纪末的数字出版[1] 浪潮势头迅猛,荡涤了绵延数千年的社会习俗,影响了数以亿计地球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图书生产传播本身,超越了刀刻锥画、写本拓片、雕版印刷的“慢文字”时代,进入信息知识高速运转、飞速利用、快捷创新的数字出版时代。但一部分编辑对传统出版的“慢文字”较为习惯,思维角度多从纸本图书的生产过程出发,对数字出版评判价值趋向不稳定,依靠“慢图书”时代编辑工作内容的惯性思维开展信息知识生产传播活动,编辑过程重中间环节,对前期调研、选题策划以及后期宣传、营销推广缺乏重视,对网络技术、数字出版技术、手机阅读的功能开发、利用各类媒体整合出版等技术与内容的结合较为盲目,对内容提供商不熟悉不重视,自身编辑角色定位模糊,工作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不清晰不明确。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编辑对数字技术的兴趣高于出版,认为数字出版中的编辑并非是永久的职业,对编辑工作与内容提供商之间的关系分不清楚,思考问题多从经济效益出发,能赚钱即是好选题,图书内容浅表化、低俗化,重技术轻品牌,重网络平台轻原创生产,思维方式直接单一,思想内容质量的文化追求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变得若有若无,可要可不要,价值取向扭曲。两种编辑工作观点虽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却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哲学观不相符。本文拟从哲学的角度浅析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工作,希冀厘清思路、明确方向,以利于其长期、顺利地发展。
1 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哲学内涵
1.1 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工作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编辑出版工作是一项十分有意思的事情。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积累文化的使命与文化表达、文化创新、文化引领同聚一体。从主体来说,编辑主体是文化人,编辑工作是文化工作,编辑人及编辑工作反映社会文化是义务、是职责、是使命,反之,是编辑人及编辑工作的失职。从客体来说,春江水暖鸭先知,任何文化动态,无论意识形态领域还是物质、技术、生产领域都会在编辑出版物中反映出来,任何社会文化创新的形式都以编辑工作的实践活动反映出来。因此,编辑出版是社会文化的集中反映,社会文化借助于编辑出版工作突破时空传播开来。二者的关系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命题类似。
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工作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反映。知识经济创造的价值在出版中反映十分突出。一是以知识经济为选题的图书引领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使知识经济概念及知识经济社会得到认同并在读者中产生极大影响,引领知识经济的潮头。二是知识经济带来很大的编辑出版价值,直接价值是知识经济选题的图书出版后创造的经济效益,间接价值是在社会上引导了重视知识、热爱知识、学习知识的文化氛围,而热爱知识、学习知识的最便利方法就是学习,就是读书。
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工作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客观世界一是指社会,二是指编辑出版的对象。主观世界主要指编辑人,即数字出版时代从事编辑工作的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即通过编辑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改造社会,并在社会变化的同时自我精神境界也得到强化与升华。数字出版时代的社会,承载信息知识的载体材料并非仅为纸张(且纸质的优势正在被弱化),白纸黑字的内容表达方式正在被声、光、电、磁、色彩、动画、影视等取代,表现出“闻其声、见其形”的功能;数字出版的生产、复制技术见证了“即时印刷即刻获取”的网络速度,“互联网+”让信息知识传播的空间和时间不再成为影响内容时效性的难题。
如果说传统出版时代人们还能够区分清楚编辑、作者、读者的话,数字出版时代则淡化了他们的角色界限,模糊了图书文献、影视传媒、微博微信、网络出版、数字阅读等多种信息知识生产与传播之间的界限。现代人在享受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知识生产便利、获取便捷的春风雨露时,也增添了对海量信息取舍、真伪判断、价值利弊的烦恼,惟有培养自身对信息知识的搜集能力、辨别能力,方能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海洋里明确方向,为我所用。而编辑出版界自身,生产传播知识、集成优选知识、策划掌控知识并决定其是否进入、如何进入社会传播渠道,靠的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靠的是正确的编辑价值观。因而,辨析数字出版时代编辑观、寻求编辑工作的价值与规律、揭示编辑工作本质等必将有助于改变编辑精神状态,更新思维方法,提高编辑创造性劳动的质量,达成目标,并在实践中实现编辑最大的人生价值。
1.2 各种矛盾运动是推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发展的动力
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面临各种矛盾,如无用的、海量的信息与有价值的、有效信息之间的取舍矛盾;无论何人何时充当编辑产生的质量低劣出版物与打造精品、培养品牌对编辑人员的高素质要求之间的时间效益矛盾;图书品种不断增加、数量越来越多但读者却对诸多书籍、网络出版物并不满意或满意度降低之间的供需矛盾;提倡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政治标准第一、严守出版底线、不能出的选题坚决阻止二者之间标准把握的矛盾;一边提倡“文责自负”,一边要求作品必须经过编辑加工、且没有加工过的书不得传播之间责任把控的矛盾等。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或过程都存在多种矛盾。数字出版时代亦然。但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在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必有而且只有一种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着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作用,这种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是次要矛盾。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工作需要明确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因为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就容易解决。同时,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利于解决矛盾,主要矛盾是牛鼻子,牵着牛鼻子方能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在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遇到的所有矛盾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承担着多方面的压力,当出版社为生存即注重经济效益占主要地位时,编发稿件和网络载文都会降低质量,对低质次品或关系稿放松出版要求,或者缺乏科学性,或者忽视网络读者的需求,最恶劣的是无原则、无底线,非但不能引领文化,反而制造文化垃圾,污染人们的思想。有些网络写手为了提高点击率,往往主动迎合读者的口味,呈现粗俗、低俗的文字。如果读者良莠不辨,于社会发展不是促进力量反为阻碍力量,得失倒置是极不合算的。因此,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并努力使二者达到平衡,促进出版良性发展,是上策。强调并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所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迎刃而解。保证社会效益前提下,还要对编辑工作提要求,注意与读者的互动,尽量满足读者的现实需求,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也是正确的编辑态度。那种不注意扩大再生产,不注重积累发展资金的编辑观也是不正确的。编辑哲学非功利特质及其思辨功能可以引导编辑辩证地处理来稿的品位质量与市场效应之间的关系,以文稿的文化品位吸引读者,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
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各种矛盾交织的数字出版中,解决了网络平台的技术问题会遇到内容提供商的文本、图像、语音表达问题,解决了表达问题会遇到用户培养、提高、创新的问题等等,正是在一个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推动编辑工作的发展,提高编辑水平。
1.3 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本质属性是数字出版物的选择、加工与创造
事物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标志。编辑工作的本质属性是信息知识的选择、加工与创造。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工作有许多内容与它事物重叠或区别不大,如利用数字平台、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从事出版物的生产加工,它与电子公司、网络公司、科技开发公司中的部分内容几乎完全相同,但区别于它们的根本是出版物内容的要求,即信息知识的选择、加工与创造工作。这是任何电子公司、数字平台、网络公司、科技开发公司都难以做到,且不会对出版物内容有相当的敏感度、高要求,不会有专业性的工作。
对出版物内容的选择、加工与创造无论在“慢文字”的传统出版时代还在“即时出版”的数字出版时代都是编辑工作的本质属性,后者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色。
出版内容的选择具有社会性,即必须选择与社会标准相一致、相适应的内容,表现为选题应满足社会需求,社会需要什么方面的内容即策划什么选题。选题可以引领社会,走在社会前头。但如果有与社会文化不相容的选题或稿件则必须履行“把关人”“守门人”职责,即使其可能产生非常好的经济效益。编辑加工也是编辑特有的工作环节,是编辑对出版物内容和形式所做的修改完善,并使其符合出版“齐、清、定”完备的要求。数字出版时代借用互联网、数字平台人人都可发表作品,但达到出版要求的只有经编辑加工后的文稿——主题更突出、结构更合理、层次更清晰。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是选择的主动性与艺术的编辑加工方法二者的结合。创造性能充分凸显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特性。如能否通过网状的、互联的、结构化的知识架构,将各知识点关联起来,通过知识链开发新的知识领域,为知识更新服务。能否将图文、声音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将虚拟的网络与现实信息服务结合起来;能否通过互联网、移动设备、终端阅读器、广播电视网等多种渠道将信息知识传播开来并产生更大的效益;能否将内容上的数字化创新与数字出版产业经营管理结合起来,处理好与网络平台、广告商的关系等等。
综上,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本质特征既有与传统出版相同的属性,又有着数字出版鲜明的时代特色,明白于此,有助于寻找数字出版规律,了解数字出版发展中的必然联系,掌握数字出版编辑工作的本质属性以更好地满足社会、满足读者对信息知识服务的要求。
2 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工作的哲学意义
数字出版时代,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紧密结合,编辑工作将信息知识作为出版的内容、数字化及非数字化的作品均作为产品、将融入集团、集资众筹、上市升级作为出版产业的形态、将商业规则作为品牌维护、发展壮大的资本,经营着记载、选择、传播、更新人类已有知识,优化、组合、促进、创造新的信息知识的职能,充分显示文化积累传播的功能。虽然在数字出版时代,给各行各业各种人员都提供了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著“书”立说的便利条件,但只有职业编辑,才会在策划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设计及至营销等方面,以专业化的手段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发挥着其他行业无法保证的社会效益和职业化要求的经济效益的作用。编辑工作者生产科学知识的过程呈现出非同寻常的哲学意义。
2.1 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工作是一项凸显先进性的精神产品物化工作
发展的、动态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是数字时代编辑工作先进性的最好诠释。数字出版时代的社会信息具有量大庞杂、碎片零乱、瞬息万变的特点,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即是处理信息,过滤筛选信息。比如选题策划工作,是辨析、认识若干个知识点,比较它们之间的关联度,最终确定某一个或集合某几个概念、知识点作为选题决策的参考。那么,确定选题的依据是什么?一定是追踪今天科技前沿的多于明日黄花,一定是展现当今时代精神的多于陈旧观念,一定是阐述现时大政方针的多于故国春秋业,一定是高尚的、新颖的、大气的、正能量的选题多于陈旧的、酸腐的、颓废的策划。先进性决定编辑工作在选题、选作者、选出版方式上的标准。总之,数字时代的编辑工作先进与落后的博弈就像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而不可倒退一样。有了这个标准,无论信息多少、规模大小、真伪如何都可以得到处理。
将先进性的精神产品物化为出版物的过程也就是编辑哲学的实践过程。数字出版时代一切理念都要接地气,适合阅读、方便阅读,并被读者乐于接近、喜欢接受的物质形式一定是时代高新技术与出版物特征的最佳结合体。如纸质图书,除了保持与内容性质、风格相统一的综合要求之外,还应该考虑油墨适性、纸张质地、开本大小、造型构图等多方面的精细化的要求;再如网络阅读,界面是否友好?用户是否不需要指导就能自行操作?如何满足下载需求?不同年龄用户对字体字号、光线明暗、色彩饱和度的不同需求如何处理?使电子书从1.0版本升级到3.0基本达到纸本图书时代难以跳跃的高度——读者直接在物化的精神产品上与内容提供商互动。
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工作在具有先进性的精神产品物化过程中也得到升华,达到最完美的结合。
2.2 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工作是一项凸显专业性的信息知识优化工作
数字出版时代利用网络、计算机、手机提供了人人发布信息、编辑信息、复制信息的环境与条件,人人都有成为编辑的可能。事实也正是如此,输入、修改、复制、粘贴便可以完成“作者”向“编辑”的过渡。饶有趣味的是,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被认可的“编辑学”、都不太了解的“编辑”职业居然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不知不觉地让众人都变成了非职业的“网络编辑”。如此,还需要专业性的、职业化的编辑吗?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还能干些什么呢?
数字出版时代应当更加凸显编辑工作的专业性。360行中没有比编辑更懂编辑出版的职业,也没有比编辑更知晓选题策划、编辑法规、编辑技术、编辑流程的人。网络编辑伴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而诞生,是编辑职业中的一种类型,也应履行完整的编辑职能。开放的网络空间带来鱼龙混杂、虚实不分的现状,影响了信息有效性,这些信息被读者无法辨识使用后,要么是鲜花毒草全盘接受,要么是费时费力多次探究,重复低效,更无质量可谈。
专业性的编辑明白,正式出版的图书或者即使是非正式出版、仅随手粘贴于网络上的文章也是要讲规矩的,这种“码字”的规矩只有专业性的编辑才熟悉。专业性的编辑工作不会将编辑个体喜好替代公众标准,不会不作选择地盲目推荐,不会将不规范的语言、不统一的图示、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标准的代码轻易出手。
形式尚且有规矩,何况内容。曾经书籍就是读书人的标准,“看,书上说的”成为孩子们手中的权威。又曾几何时,盗版书猖獗,“无错不成书”让纸质图书失去了做楷模的信心。读书人尽管有许多无奈,但还是将希望寄存于专业性的编辑。数字出版产业中的专业编辑对出版内容有强烈的选择意识、精品意识。这种选择即是信息优化的过程,优化了的信息方可产生精品。故将有效的信息以及从信息中提炼出来的知识再公之于众、进入社会化流通之前经过专业编辑之手是十分必要的,编辑工作的专业性可以使信息知识得以优化,优化的结果将从无序变为有序、从庞杂理出精细、从零乱走向规范。
优化有提炼、综合、分解等不同方式,主要在延展广度、挖掘深度两方面。延展广度依靠知识交叉、信息综合、跨学科联合,挖掘深度意在纵向发展,探索新的未知领域。优化信息知识的方法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具体优化的人——即编辑必须具备优化知识的科学精神、思维能力及人文素养,即相应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掌握科学发展的趋势,了解历史与当代的科学技术,关注现代科学研究的焦点,思考全球面临的环境污染、核技术、能源资源、自然灾害防御等共性问题。
因此,数字出版时代,传统的编辑职能不仅不能消失,反而应该更加强化,正是专业化编辑的加入,更加强调编辑工作的先进性,更加注重知识的合理构架,方才构成这个时代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篇章。只有重视并加强编辑的专业性,信息知识的优化工作才有保证,正是在专业性的编辑工作与数字出版技术完美融合的过程中,数字出版物的内容质量才有保障,二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数字出版环境的良性发展得益于优化了的信息知识,信息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又离不开数字出版技术。总之,没有专业性的编辑队伍,没有编辑职业岗位上的“把关”与“守望”,不可能有信息知识点与点之间衔接出来的概念体系,不可能有纸质本、影视剧、电子书、网络版、手机阅读的畅销书。
3 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工作是一项凸显文化性的两个效益转化工作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体,是人类生存的方式。数字出版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上网冲浪、手机阅读、游戏娱乐、在线写作等生活方式极为普遍。它既是读者休闲享受生活的一种状态,也是文化生产、文化交流、文化积累的自然现象,是社会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工作应该更加凸显文化性。进入21世纪,读者已经不满足产品的纯商业性,带有文化烙印的产品更受读者青睐。而理应是文化属性的编辑出版工作如果丧失了本性便将失去安身立命之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高尚的灵魂塑造人,需要具备高尚灵魂的编辑组织出版大量有文化的书籍、传媒、影视、动漫作品等去教育影响人,使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里少一些见利忘义之人、之事。有少数编辑忽视了自身的文化性,出书时选择什么赚钱就出什么,定书名时觉得怎么吸引读者就叫什么,明是“少儿不宜”的内容却无视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品格低下,庸俗粗俗,伦理道德缺失,社会底线无控。如果不去强化编辑工作的文化性,只单纯逐利的商业性便会乘机而入。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工作亦然。
社会是由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构成的。编辑工作的文化性要求书籍出版既满足市场又满足读者。满足市场需要并非等同于满足读者需要。市场需要是眼前的、短期的利益,读者需要才是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有文化含量的编辑工作最大的价值不是满足读者,而是引导读者,提高读者,最终的境界是创造读者。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工作同样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作品也是编辑自身文化素养的体现。编辑工作的文化性决定了编辑人的文化性,编辑人的文化含量高才能编辑出高质量的文化作品,编辑自身文化含量低,不仅没有编辑好的作品的水平,甚至都不具有欣赏优秀作品的能力。
出版需要追求经济效益,不可能永远地让穷棒子精神走出一条富裕之路,但社会效益应是第一位的。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辩证地看,社会效益好的出版物会带来相当好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高也并非社会效益不好。二者转化的前提是出版物必须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策划的作品是符合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选题。如数字出版时代的编辑工作节奏感强,社会信息知识更新频率加快,不加选择地来稿即发,“饥不择食”的窘态一定不会产生优秀的出版物。优秀之作是双效益结合的精品。传统出版时代,好编辑的形象是认认真真地在办公室看稿,数字出版时代则是勤跑市场,瞄准市场,在杂乱的信息中学会取舍、优化、组合,掌握作者资源、渠道资源,满足读者在新信息新知识方面的要求,当选题策划与读者需求一致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双丰收。当出版物仅有经济效益却难以向社会效益转化时,内容提供商——编辑方面负主要责任。因而,必须以提高编辑自身的文化修养为主,高水平的文化素质才是出高质量的、双效益的选题的保障。
【出版社编辑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出版社文员简历10-29
出版社图书购书合同09-09
出版社求职信12-15
关于出版社管理的论文06-30
泰山出版社 五年级上 安全教育教案07-02
河北美术出版社12册_美术教案09-30
四川出版社中国的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11-12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江西美术出版社)12-08
贵州教育出版社-二年级下册健康教育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