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时代发展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终身教育时代发展(精选8篇)

终身教育时代发展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穷国办大教育起步,中国政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由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跨越。在这一历史跨越中,我国农村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农村义务教育走向全面普及。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在党和国家政策引导下逐渐走向普及。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各地根据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努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到XX年年底,完成“两基”验收的县占全国总县数的比例达到98.5%,“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

——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人口接受高层次教育需求的增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拉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开始以较快的速度稳步发展。据统计,XX年年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33.3%,同时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非普通高中学校的也占一定比例。农村人口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有了较大提高,而且提高速度较快。

——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面临的一个重要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是扫除文盲,中国政府致力于扫除文盲工作。经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扫除文盲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就。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20世纪90年代的扫盲目标: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中的文盲率降到5%以下。XX年《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显示,XX年至XX年,中国青壮年文盲已经控制在4%左右。

——农村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中小学危房面积占校舍总面积的16%,且危房多数集中在农村。经过30年的建设,到XX年年底,全国农村初中和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81507万平方米,危房面积所占比例下降到3.6%。农村中小学体音美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老三室”改造工作不断深化,“新三室”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

——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在我国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据统计,XX年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达到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上的学历、农村初中专任教师达到专科毕业及以上的学历和农村普通高中专任教师达到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分别占99.0%、96.0%和81.2%。

——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政策不断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采取了许多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及东西部教育对口支援、城乡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等,有针对性地支持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

挑战

在新的发展观视野下,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教育要以其取得的伟大成就为起点,不断梳理和研究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积极地迎接时代挑战,以期在更高层次上服从和服务于农村乃至国家发展的大局。

——农村教育体系迫切需要调整。农村教育体系,按阶段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和高中教育,按类型可以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从阶段上看,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是农村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工作重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保证质量基础上稳步扩大规模的问题。从类型上看,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许多地方出现了普通高中“一头热”的倾向。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成人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农村教育资源分布现状有碍教育公平。从宏观上看,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从县域看,农村教育资源在县城、乡镇和村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县城和乡镇,村级教育资源较为缺乏。县城、乡镇和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使得农村教育发展不仅面临城乡间教育公平问题,而且面临县域内县城、乡镇和村不同层次间教育公平问题。农村教育资源的分布现状使城乡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内部教育公平的实现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农村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凸现。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在城镇化背景下进行的。农村大量劳动力以农民工的形式到城镇谋求生活和发展,这种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教育产生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农村儿童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身份,在农村和在父母所流入的城镇接受教育。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容易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由于缺乏稳定的生活,并且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与城镇儿童差距悬殊,加之外界相应的支持措施不健全,流动儿童也面临很多心理和教育问题。

——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空间有限。由于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经费不足,加之农村教师工作时间紧,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空间有限。在许多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还有一些一师一校的小学,这些学校的教师要教一个或多个年级的所有课程。教师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即使有时间参加培训,也往往只能参加一个科目的培训,其他科目的培训限于教师本人的时间、精力、经费等而无法进行。这种情况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的空间,给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农村课程相关性不强问题突出。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学生接受教育,是为建设农村,还是为流入城市,即“留农”和“离农”的问题,是农村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一个争议已久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农村课程发展取向陷入在城市相关性和农村相关性之间难以抉择的两难困境。在当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阶段,农村毕业生无论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都可以直接为农村发展服务,“离农”和“留农”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我们不能过早地对农村学生进行城市或农村定向教育,农村课程仍然要考虑城市相关性和农村相关性问题。相比较而言,在农村教育体系中,普通教育课程的相关性较强,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课程的相关性较弱。总体来讲,农村课程相关性不强是农村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对策

当农村教育的数量增长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后,中国农村教育必须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将成为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恒久主题和战略重点。为适应农村教育发展主题和战略重点的转变,农村教育需要从不同维度作出战略应答。

——在去二元结构思维框架下重新思考农村教育发展。完善农村教育体系要从城乡二元结构中走出来,在去二元结构思维的框架下形成新的思路,也就是在教育(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社会(农村经济社会与城市经济社会)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关系定位基础上,谋划未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教育发展进行政策干预,重建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框架,并在这一新的框架下重新思考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更新、更系统、更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有利于中国国家综合国力加速提高的具体的农村教育发展战略。

——在合理布局农村学校基础上促进义务教育高质公平发展。义务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奠基工程,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农村人口的基本保障。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要以学校布局调整为契机,优化农村师资队伍,整合教育资源,激发内在活力,不断促进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深层次推进教育公平即推进教育质量公平。在此必须指出的是,教育公平水平的提高不但不会影响优秀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而且有助于国家经济社会均衡、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早已证明,贫困人口人力资源开发的的重要性要高于富裕人口。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会有效加速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在了解劳动力流向基础上提高农村职成教育的相关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职业定向的教育,必须考虑这些受教育对象未来流向的职业和工作地点(如城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战略上,可以变输出地教育为主导为输入地教育为主导,并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教育。这样一来,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对象不仅获得了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而且获得了输入地的生活经验与生活能力,可以有效缩短他们的生活适应和工作适应时间,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具体而言,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要打破“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由用人单位、输入地政府、输入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机构共同管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由国家、输入地政府、用人单位、职业学校学生共同分担教育费用。

——在做好教育需求分析基础上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有序发展。从农村高中阶段入学率和高等教育的生源需求看,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理论上的发展空间不等于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现实空间。实际上,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农村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就是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需求的两个条件是需要并买得起。据调查,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无法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应该是,在充分估计和形成农村对高中阶段教育有效需求的基础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稳定扩大规模,从而实现有序发展。

终身教育时代发展 篇2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1.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

目前, 世界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由于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 使大量信息得以迅速而广泛地传播。信息革命的大潮冲击着教育领域。在传统教育中, 人们总是认为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决定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忽略了技术手段的能动作用。现在信息技术不仅大量应用于教育领域, 而且对理论的牵动作用越来越突出, 甚至对一些传统理论和观念提出了挑战。信息时代由计算机技术, 特别是网络带来的信息交流, 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在大量信息之中分析、挑选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 这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学习的问题。用单一教学模式培养人才的应试教育显然无法承担这种重任, 因而, 时代对教育者提出新要求的结果必然会引发传统教育观念的改革, 即向素质教育转轨。

2.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革新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领域, 对“读、写、算”的传统教育“三大基石”产生了巨大冲击, 使阅读方式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多媒体和高效检索式阅读, 使写作从单纯的文本和手工写作转变为多媒体写作和各种自动化输入方式, 使计算从纯数字计算扩展为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导致了传统教学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

(1) 教育内容多样化。

以往的教育内容主要源于文字教材, 其主要内容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例、图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料可以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存在。此外, 现代教育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灵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新颖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 教育资源共享化。

现代教学中, 教学内容和资源不仅以多媒体形式存在, 而且大量内容和资源经数字化后存贮。这样使教学资源能够方便大量存贮, 而且方便广大教师和学生通过数字图书馆、信息网络共享。数字化资源的共享不再局限于小范围、小集团内部, 而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共享, 甚至实现全球资源共享。

(3) 教育形式开放化。

传统教育采取学生在学校封闭、集中的学习形式, 受时间、空间限制, 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限的空间范围中受到教育。而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不仅大大扩展了教育资源的使用范围和利用率, 而且可以打破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 打破传统单一的面对面的教学形式, 使远程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4) 教育过程个性化。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决定学习的内容和顺序, 决定学习的次数,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和个性。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也呈个性化,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个人的习惯和技能等, 选择有个性的教学方法。

(5) 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 形式单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自学、投影教学、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学等, 从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多个角度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学、求知兴趣, 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信息时代的教育改革新趋势——走向信息化教育

信息技术以教育信息化的形式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所谓信息化教育, 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发教育资源, 优化教育过程,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1.信息化教育的特征

在宏观的教育层次上, 信息化教育的特点包括四个方面。

(1) 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现代教育观念是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教育观念从终身教育的广义角度来考虑整个教育问题, 改变了教育的狭隘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念倡导人的主体性, 相信学生人人都能学习, 承认、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强调个别化教学与学习。强调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既重视教师教的作用, 也重视学生学的作用。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向, 强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 以新型教学模式为核心。信息化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在信息化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中, 学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 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资源的选择和组合, 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担任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 是学生构建意义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者与灌输者。

(3)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信息技术在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以学习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信息;以最便捷的方式传递信息;以最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的方式处理信息。

(4) 以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为基础。信息化教育中, 教学资源是关键, 特别是利用超文本、超媒体技术建立起的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的教育资源尤为重要。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 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

在微观的教学层次上, 作为教育信息化之结果的信息化教育具有七个特点:

(1) 教材多媒体化。教材多媒体化就是利用多媒体, 特别是超媒体技术, 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多媒体化, 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 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

(2) 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 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 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网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种类型, 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3) 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 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 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为了做到这一点, 学生个性的测定, 特别是认知方式的检测, 将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4) 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 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事实上, 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5) 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 (网上合作学习) 、在计算机面前合作 (如小组合作) 、与计算机合作 (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合作角色) 。

(6) 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 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最近的发展趋势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 其中包含学生身份信息、活动记录、评价信息、电子作品等。

(7) 环境虚拟化。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 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在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 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 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是利用局域网开展网上教育, 校外教育是利用广域网进行远程教育。

2.信息化教育的目的

信息化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最高目标, 因而信息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面向21世纪、能够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劳动者, 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1) 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

信息教育中的信息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与信息法规、信息能力等几个方面。其中, 信息意识主要指学习者对信息的敏感度, 或捕捉、分析、判断与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 包括信息需求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实效意识、信息超前意识、信息创新意识等。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主要指不制作、不传播、不使用不良信息, 不借助网络进行人身攻击, 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商业秘密、隐私权, 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信息能力则是信息素养的重点与核心, 它主要包括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等。总之, 信息化教育应培养学习者利用信息系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运用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

(2) 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 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 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互动、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 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3) 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协作学习能力。

在信息化教育中,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能产生由学生控制的非线性的发现式学习环境, 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信息化教育的目标之一, 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 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因而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信息化教育中, 现代信息技术, 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 为实现协作学习、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 大大扩充了协作的范围, 有效地促进了学习者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4) 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的能力。

科学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 篇3

记者:你认为科学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路甬祥:我认为科学教育包含两方面。一方面,传授科学技术及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传授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包括科学的教育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教育,最早都是人文教育,如语言、文学、宗教、哲学等,近代才有科学教育,中国的科学教育才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另一方面,不能把科学教育仅仅理解为学科知识的传授,教育的方法也要科学,如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受教育、自学、实践等形式完整、系统地掌握现代科技的本质,掌握现代科学的基本方法,全面理解科学技术可能对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带来的巨大作用及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

记者:我们现在的教育似乎更多地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对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思维以及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忽略。

路甬祥:现在我们的教育从中小学,甚至从学前教育就开始灌输知识,而不是诱导和启迪儿童去观察、推理、思考、探索与自身生活有关的周围世界,人原本存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这种知识灌输扼杀了。学前教育也很重要,它是智慧发育的初阶段,可塑性很大,对一个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不能总是叫他听话、乖,那样容易挫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高校因为扩大招生而条件有限,实验室不够,学生的实践环节也受到约束,更偏重课堂的理论教学。我们的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值得思考、重视和研究。

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曾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中学生对科学的理解能力进行测试,结论是中国学生数学能力很好,得分较高;但对科学的整体认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得分较低。这说明我们国家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方法存在问题。我们的课程内容比国外多而深,但教育方法不恰当,往往照本宣科、要学生死记硬背、演算大量习题。比如物理,一个劲地让学生推导题目,而不注意让学生真正把握物理学的本质,像力的作用與反作用,自由落体。无疑,知识的传授很重要,但形式可以多样,通过书本、通过课堂、通过许多有趣的实验,来引导学生习得知识,单纯的课堂灌输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不能培养孩子形成对事物的独立看法,进行有根据、有条理的思考。我们有的同学考试成绩不错,但实验不会做,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实验指导书太细,一步一步写得很清楚。实际上,发现和探索的过程更重要,不应该只是照着实验指导书重做一遍,而是要独立思考,自主动手去发现未知,创造未有。

记者:这样一个现状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路甬祥:还是应试教育引起的。特别过去大学升学率那么低,干军万马争过独木桥,造成中小学教育阶段过分强调背诵、练习、考试,实验看起来不那么重要,考试无法体现,所以被忽略了。现在虽然升学率有所上升,但大家又争着上重点大学,考试制度没有根本改变。所以科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变化也不大。

记者:人们对科学教育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学校教育上?

路甬祥:科学教育应该涵盖学校教育和社会科普。两者完全是相通的,目标是—致的。科学教育中学校教育是主渠道,但社会科普也起重要作用,科技馆、博物馆、媒体、职业组织、网络教学等,提供给人们新的科技知识、新的科技创新方法、新的科技理念。

记者:中国的《科普法》是世界上唯一的一部,为什么中国政府把科普提到这么高的地位?

路甬祥:《科普法》的出台是中国政府和全国人大重视科普的体现。当今科技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新的科学、技术被更多的人掌握,才能成为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法律保障来推动科普是一件好事。其实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法规,有的在《教育法》、《科技法》里面包含了科技传播的内容。

欧洲中世纪由宗教专制统治,不允许科学真理传播,有哥白尼等人的努力斗争,才使得科学进入学校、进入课堂、进入报纸,允许在社会上宣传新的科学发现和主张。工业发达的国家大多在科普方面做得比较好,全民科学素养比较高:当然,每个国家有各自的文化差别和科学传统。但只有提高了全民科学素养,才能把我们的人口负担真正转化为人力资源。

记者: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国家学习哪些经验?

路甬祥: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欧洲国家有一个强调科学教育的高潮。他们认为当时的教育制度不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仅以学科教育为主,不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于是提出改革科学教育。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推出《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规定了科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原则,要求学校的科学课程“把学科学作为一种过程”,并强调“学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我们国家还没有这种国家标准,但也有很多人关注科学教育,实事求是地研究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美国科学促进会联合美国国家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推出“2061计划”,是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2061计划”认为美国青少年的科技知识非常薄弱,应该在全国范围内科技扫盲;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上制定一个示范性、指导性的基本标准,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希望全国的中小学、幼儿园据此来普及科技教育,从而使下几代人具备科学技术的基础素质。

我认为科学教育还应该多做一些国内外的交流,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与发展阶段,进行积极的、脚踏实地的改革。

记者:下一阶段我国的科学教育思路应该怎么调整?

路甬祥:我认为,下一阶段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强调开发人的智力,培养和提升人的创造力、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如果没有自学能力,没有实践的能力,将来到社会上仍然很难适应。课程设置上,不能否定学科教育,但应加上科学史和技术史的教育,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从而让人们对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此外,不能把大学教育当作学习的终点,应作为新的基础与起点,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

记者: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花很多时间在计算机上,计算机可以代替一切吗?

路甬祥:计算机是功能十分强大的工具,但绝对不能代替一切。现在很多学生用计算机模拟仿真,但毕竟它只是仿真而

已,不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实验数据,有些复杂现象还不可能从理论上推导模型。科学教育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充分的实践环节,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有在实验和实践中判断是非的体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记者:在这方面中科院和大学各有什么优势,如何形成优势互补?

路甬祥:首先,中科院有大量高水平的在研项目,常年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具有指导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一般而言,中利,院在研究生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好;其次,中科院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面向世界科学前沿”为宗旨,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有比较严谨的学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大学也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丰富,有自然科学也有人文社会科学;历史悠久的大学也有自己优良的校园文化。大学教师以“教书育人”为第一任务,他们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好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现在中科院正在努力创造多学科氛围,在一些园区开设高水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课程,组织高层次的“人文论坛”,举办学科交叉的“学术论坛”,对研究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理念、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会很有帮助。

记者:去年年底胡锦涛主席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强调要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科学教育对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什么帮助?

路甬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現行的科技政策、方针要进一步调整,同时也要关注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创新人才的培养很重要。我认为教育方针应在“德智体美”四个字上加上“能”,亦即学习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实验的能力、创新的能力。有的人有亲和力,有创新活力;有的人问一句答一句,这势必影响创造和交流。应培养学生准确、清晰、简洁地表达自己的科学思想,正确运用科学术语,具有一定的说理能力;通过与别人交换看法,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改进自己的思维与行动方式,并学会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

记者:在科学教育方面,除了教育界,社会其他力量应承担什么责任?

路甬祥:整个社会都应该承担起责任。政府应进一步增大对教育的投入,媒体应担负更多的科技传播,工厂企业应接纳学生实习,教师的培养培训也要改革。德国法律规定,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承担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还发点零用钱,我们有的企业觉得学生来实习会影响生产,不愿接受学生实习。

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篇4

一、挖掘和传承学校的文化底蕴,努力提升教育质量

学校文化体现着一个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和追求,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特色、风格和氛围,是学校发展的灵魂。长期以来,我校始终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教育理念,学校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线,以德育为根基,确立了“五会一长”的人才培养目标:“五会”即“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健体、会创造”。

二、重视教师文化建设,实现教书育人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源,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人本因素。重视教师和教学文化建设,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专业化发展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走内涵发展的基本保证。

三、重视教师的发展和培养。

调动教师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坚持“看主流,重实绩,不求全责备”的原则,为教师的成功创造条件。对名优教师、骨干教师,加强梯队建设,促其发挥作用,提高层次。对青年教师,关注他们的成长,为他们创设各种平台,结合学科特点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比赛。

四、重视管理文化建设,实现管理育人

终身教育时代发展 篇5

教务处

印小娟

我们要实施现代化教育,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现代化?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就是加强硬件建设,就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许多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仅仅局限在现代化手段的使用上,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教育过程的现代化考虑得则比较少。例如:一位教师在设计一节课时,想到了运用先进的电教设备──多媒体让学生感知学习内容。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却忽略了“让学生主动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本没有发挥出来。手段是先进了,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育现代化不仅要有现代化的手段,更要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所谓教育现代化,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实现教育现代化,观念现代化是关键。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观念。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只是教育的两大类别,不存在等级差异。加强职业基础性课程,要使文化课程教育、职业基础教育与职业专业教育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学科课程的添加和拼接。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不断深入地了解自己,广泛地了解社会,正视现实,使职

业教育的毕业生既具有工作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又有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文化知识,形成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2.职业教育的高移。具体体现在由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到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即不仅要有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求懂得相应的理论知识,以便更好的指导实践活动。一方面,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等职业教育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还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同时大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此外,要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歧视——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不能只靠舆论宣传凭空进行,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技术为基础,而这一物质基础便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体能型的工作大量减少,智能型的工作大幅度增加,这就要求作为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的层次也要相应的高移。

3.职业教育终身化。数百年来,把人生分成两半,前半年用于教育,后半年用于劳动,这样的观念早已与时代不符。如今“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终身就业”已成为现代劳动力市场的一条基本规律。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工作领域的迅速变化,就业的不稳定性,决定了一次性职业教育已无法满足一个终身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仍是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我国已经建立了各种与成人教

育互相渗透、联系、合作的职业继续教育机构,使职业教育与人的整个职业发展过程相伴随,并被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之中。职业教育终身化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师资队伍的现代化是核心。所以我们在进行硬件建设时更不能忽略了教师现代化素质水平的提高,必须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结构合理的“业务精良型”基础课教师、“双师型”专业教师和业务过硬的技术指导教师队伍。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⑴具有现代教育观。从世界发展的潮流看,在21世界里科学的人道主义教育观将备受推崇,这种新型的教育观是科学与人道的有机的结合。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的完善为方向的目的,它代表了未来的教育发展的方向。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谁抓住了教育,谁就抓住了新世纪的战略制高点。因此,各国都把成功的希望之光聚集在教育的改革上。要建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以培养健全人格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新型教育理念,以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

⑵具有现代的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学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学校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正进行着一场革命性的改造。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独一无二的知识占有者和传授者了,现代教育理论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必须摒弃落后、陈旧、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有

驾驭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能力,积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运用声、光、影等立体的直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⑶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与过硬的技术水平。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把文化基础教学和专业理论与技能教学提高到新的高度,这意味着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要求更高了。在横向,教师应具备作为现代社会知识阶层和经济、技术阶层所需要的广博的知识面;在纵向,更需要有与教育科学和所教学科相应的精深的知识以及与技能指导相应的过硬的技术水准。现代的职业教育,一方面要为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适应21世纪需要的经济意识,创新意识和必要的技术技能。因此从事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师既是教育的行家里手,同时又是经济领域的行家和技术界的高手。是一支集教育家、企业家和技术权威于一体的队伍。

⑷具有教育科研能力。一位好的教师必须在以教学为主的前提下,积极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教学规律,勇于进行教学改革。教育科研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表达能力的主要方面,也是不断进行教学实验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它反映出教师的综合水平和学校师资的综合实力。可以这样说,没有“科研”就没有教育的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没有教育的发展,就不会有教育的现代化。

⑸具有终身学习和创造的良好意识。未来社会,对人的标准和要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劳动技能不只是靠人的自然体力,而是以劳动者的智力和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生产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因此谁想使社会生产力走在前列,谁要在竞

争中获胜,谁就得拥有一大批运用新知识和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今天,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新经济已强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具有新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进行不断的学习和充实,要具有新的智能结构和创造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和改革;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终身学习意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这样才能永远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终身教育时代发展 篇6

记忆里苍翠的山林四面环绕,砖瓦房四处落座,羊肠小道数不胜数。这便是我的家乡,它有着古老而厚重的痕迹,这里的人们拥有最朴实的生活和最平凡的幸福,在寂寒的深秋里作物总是一拨又一拨的生长着,缓慢前进在泥泞小路上的人们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有的辛劳也只是为了饱腹也就更谈不上21世纪的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幸福指数了。

小小的村落里总少不了说一些体己话,湛蓝的天空下人们在互相攀谈着,谈生活也谈家庭,很少提及大事。那时村里的人们早上起来都习惯吃白面馒头,喝白开水,便晨起做工了,午饭也是家里人烧柴生火做好送到工地上,生怕误了时辰,当人们踏着夕阳劳累而归,便都坐在自家门前的小板凳上,抽几口旱烟,旱烟的呛味仿佛可以带着他们的烦恼一起飘远,而后大家就用扁担在水井前循环往复地挑水供家用,那些没有水的日子里我只记得屋顶的烟囱和永远也洗不尽的油污,在那些日子里却又不乏纯朴之乐,人们的劳作也是在欢声笑语中结束。

父亲出生于70年代的一个贫困农家里,因为家里负担重,他早早便辍学回家了。正当青春的他,选择了走南闯北拜师学艺,随后成了一个做泥水的临时工。那时候,我总觉得父亲身上有一种古老的历史感和一个谜一样的故事,他是我心中的一座巍峨的山,屹立心中从来不曾倒塌。

父亲有个小手账本,上面记录了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偶尔我也会在上面划拉几笔。后来偶然翻开,不禁感慨,原来那时候的账目如此细致,而这些稚嫩的字迹将我拉回到许多年前有着蝉鸣蛙叫的夏夜里,即使是爸爸和妈妈的闲谈也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爸爸和妈妈是典型的相亲式婚姻,没见面几次,却也和睦相处了大半辈子。小时候和弟弟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坐在门前等着爸爸回来,因为他总是携带一些小小惊喜归来,我的爸爸一生的轨迹在我上学以后也就固定了下来——一个泥工师傅。

“突突”,“突突突”拖拉机的声音在平坦的道路上缓慢前进着,爸爸的梦想也终于实现了,时代在前进着,也伴随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而我们也享受着时代变迁所带来的馈赠,村里的人们也都赶“潮流”了不再骑着晃悠悠的自行车而是崭新的摩托车在路上飞驰,脚下的路不再是泥泞的羊肠小道,而是宽阔干洁的林荫大道。

家里的电视机也不再是模糊不清的黑白电视机而是色彩鲜明的液晶显示屏人们乐呵呵的梦想着,节日里“通——通”一支支烟花喷向夜空,那流光溢彩的颜色照亮了每个人喜悦的脸庞和微微起伏的胸膛。下雨的天是满载而归的农人。

傍晚时分,新装的太阳能路灯一盏盏亮起仿佛是夜空中最明亮的光,划破了天际,冲向了时代的 怀抱。高楼林立的城市在它坚硬的表面下是一颗柔软的心。它奋力的大步向前,走在时代的发展的光明大道上......

我的爸爸是个有个点守旧的人,现在也常看看天气预报和新闻联播,饭后散散步,不在抽旱烟,而是抽过滤的电子烟,不再在手账本上划拉,而是在手机上计算,有时像村里的许多中年人一样,感叹着这些变化,觉得时代走得太快和自己太慢。

我的家乡——一个古老而封闭落后的小山村在改革的时势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虽然变化中总有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会存留下来,但我坚信,我的家乡会变得更富有,更美丽,更让我向往。

终身教育时代发展 篇7

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影响着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 如果学生没有一个好的品德和道德观, 未来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为人品格等等。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社会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 学生的思维也在发生着转变,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并不理想, 教学内容照本宣科, 过于乏味, 很多学生不感兴趣, 一些学生甚至表现出厌学, 所以教学有效性普遍低下, 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一、新时期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在我国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1]。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 良性人格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2]。思政政治教育是塑造学生人格和灵魂的重要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科目。全球很多国家都针对培养学生品格, 制定了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如:美国很多洲都在通过法律强制要求各级学校将“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等内容作为思政政治教育的重点[3]。除了美国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了相关措施外。日本也同样如此, 日本将教育目标从“智、德、体”改为了“德、智、体”, 日本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了第一位, 日本之所以有较为团结的民族精神和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4]。另外, 英国政府也拨专款资助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及调查工作, 并建立了相关思思想政治研究机构专业负责思想政治相关工作。通过以上分析, 不难看出世界各国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着学生的一生, 影响着学生在学习中、工作中的行为态度, 关系着学生未来发展,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二、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实效性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环境日益复杂, 我国学生道德素质整体出现了下滑现象[5]。不难看出时代发展趋势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思维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 这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有效性很难得到保障。目前很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老模式、老观念中, 并没有实时的迎合时代发展针对当下社会环境更新内容, 改革教育方, 导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严重与当下社会环境脱节, 更缺乏对现代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职能无法有效发挥。

(二) 缺乏相应重视

通过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很多学校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正确认识, 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对学生不会产生影响, 并无实际意义[6]。这种观念使得很多学校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教学中几乎都是重点关注学生的成绩, 却很少去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校方的不重视, 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有效性。在学校的影响下, 很多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抱着完成完成教学任务的心态, 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性。甚至一些学校因其他安排时常取消思想政治教育课时, 使得很多学生无法接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 教育内容空洞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差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着直接关系,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都是照本宣科, 讲理论, 缺少实践, 缺乏与现实社会及生活的联系。教育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教育过程几乎以教师为中心, 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状态, 教育过程忽视对学生的关注。并且很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参杂过多个人感情色彩, 主观意志过强, 忽视了对学生的培养, 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在我国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建设的核心力量, 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都离不开人才,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学校有着健全学生人格的义务。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思想受到了网络、社会的影响。加强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着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新时代背景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是现代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想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首先必须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有利条件, 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道德,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道德、法律、政治等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当前社会的联系,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真实性, 从而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时更新, 另一方面, 在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本, 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二) 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以教材为中心, 教育内容单一, 死板枯燥的教学内容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现代学生往往思维方式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存在差异, 陈旧的思想政治内容无法适用于现代学生。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之贴合实际势在必行, 构建与时代发展以社会环境相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教学内容应针对现代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制定, 有效引导大学生道德观、价值观。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实, 丰富的教育内容更容易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兴趣, 并且以现实为出发点的教学内容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想要提高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必须先从教育方法抓起。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应改变传统的知识教学模式, 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老思路, 应加强课堂上教育中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 教师应负起引导的职责, 积极开发学生自觉主动精神。另一方面, 应多开展实践教学, 如进行:扶贫帮教、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 更能够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并且丰富的实践内容, 更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对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四)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离开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无从谈起, 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核心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是最为关键的要素, 但目前我国很多教师自身存在问题, 不仅思想素质和知识理论水平偏低, 并且社会上也经常报道教师的相关负面新闻, 这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想要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先从教师做起,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强化教师专业技能, 提升教师思想觉悟。优秀的教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如教师不过关, 自然无法保障教育有效性,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响着学生未来发展, 影响着国家经济建设。新时代背景下, 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如:暴力、色情、赌博、游戏都严重影响着我国当代学生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健全学生人格和品德的主要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迫在眉睫。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日益明显, 我国与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加之网络技术的高度普及, 大量信息、文化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到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环境越发复杂。网络中、社会上都存在着大量不良及有害信息, 侵蚀着学生的思想, 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新时代背景下, 为了避免我国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俗话说育人先育德,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的认知, 对大学生日后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巨大影响。本文将针对如何做好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讨论分析。

关键词: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新时代,学生思想

参考文献

[1]周墨菁.论我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J].湖北师范学院, 2012, 13 (11) :119-124.

[2]李志搏.分析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J].浙江师范学院, 2011, 11 (14) :132-136.

[3]赵培荣.浅谈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武汉师范大学, 2012, 12 (13) :102-1202.

[4]王励勤.浅谈新时代背景下, 网络时代对现代学生思想的影响[J].陕西教育学院, 2012, 12 (10) :112-122.

[5]王先谦.浅谈网络时代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职业技术学院, 2014, 13 (15) :132-136.

时代发展视域下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篇8

[关键词]时代发展;教育心理学;应用

教育心理学知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得出一定的教育双方的心理活动、教学开展的规律,还能关注到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者在尤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进中的效用,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时代发展下的教育心理学要紧跟环境变化的潮流,掌握和巩固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能够提供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求,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疑问和障碍,进一步提高教学活动效率,这也给新时代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时代发展视域下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1.心理学知识便于学生管理

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是教师最重要的两大块工作内容,他们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要想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就要保证有条不紊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针对学生的心理动态的变化和发展,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的开展教育活动,缓解学生对于学习的抵触和反感情绪,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规范化、系统化、条理化,并为教师的工作营造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

2.保证心理教育的针对性

随着时代发展,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中宝。但在学校中人人平等,一些适应性较差的学生不免会感到心里的不平衡,而导致各种不良情绪的爆发,严重时更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若能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就能够从学生的心理动机与需求的角度出发,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心理动态的走向,并向正确的方向加以引导,保证学生的不良情绪不恶化,并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3.完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在学校,学生遇到的困难大多来源于新环境的适应以及升学考试带的压力,临近毕业的时候还会面临残酷的就业竞争,所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保证心理辅导工作的高效性,辅导方式可以使用一对多或者一对一,将教育心理学中的心理健康方面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其中,摆正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观念和认识,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和平衡,能够使心理辅导在学生管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时代发展视域下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措施

1.及时更新知识和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的理念已经不适用当代的时代发展。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以及权威性的代表,学生有更多的权利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学习知识。继续保留陈旧的教学理念只会限制教学质量的提升,无法满足是到发展的需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带来,学生知识的来源五花八门,更多的来源于网络世界,作为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他会受到各种挑战和质疑。因此,教师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理念,以新课标准出发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地位,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师德品格,使自己能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2.采用科学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心理学逐渐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做如何在教育活动中科学有效的融入教育心理学,避免走上歪路适得其反,也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在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手段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结构基础,采用适当的延伸和提高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例如:教师在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之后,投其所好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游戏,为学生打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能够缓解学生的抵触心理,更加主动和完全的掌握和理解知识,并将理论和实践做到了进一步的融合。

3.积极树立教师期待

罗森塔尔效应中表示,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明确的目的表象,学生就会潜移默化的随着教室给定的方向努力。教师给与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就会使学生有更强烈的自我存在感,教师不断地给予学生支持和赞美,就会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动力,为了完成老师的期待以及自我的期望,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各个方面都得到更好发展。如果教师不能够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就会使得学生感到被遗忘和被抛弃,自暴自弃甚至破罐破摔,自然就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和能力,给予适当的正面的期待,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室给予的鼓励,感受到关爱从而增进师生情感。

4.提高心理暗示的手段

在教育心理学中,心理暗示是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性格内向、敏感、细腻的学生而言,心理暗示往往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在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指导下,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语言、眼神、体态等表达给与学生正面的心理暗示,能够及时制止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更加全神贯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又能够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如,在教学时课堂的纪律较差的时候,教师可以停止说话,以这种方式来告诉学生应该保持课堂的安静,课堂迅速恢复安静有序的状态,这种暗示往往要比大声斥喝的效果要好。

时代发展视域下,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够便于学生管理,保证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完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因此,我们要采取及时更新知识和教学理念,采用科学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方法,提高心理暗示的手段,积极树立教师期待等措施保障教育心理学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1]王优. 独辟蹊径的心理航海者-乔治·凯利[J]. 大众心理学,2015(8): 34~35.

[2]张晓冰,李东斌. 维尔伯超个人心理学理论的海德格尔哲学特征[J].心理学探新,2014(3):67~68.

[3]颜桂. 从一个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看教学案例设计[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7):78~79.

[4]江绍附,邵瑞珍等.教与育的心理学[J].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5(1): 134~135.

上一篇:道路运输行政处罚规定下一篇:西小王小学女职工维权活动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