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价值下的城建档案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中共中央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支柱型产业的大背景下,档案馆作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拥有者,应当主动纳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洪流中去。本文从四个方面浅析了档案馆产业化的步骤,即丰富馆藏资源;依托主流媒体;依托核心产业;发展周边产业。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历史文化价值下的城建档案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历史文化价值下的城建档案论文 篇1:

新时代档案馆建设大家谈

整理者按:新时代档案馆建设发展是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背景下的一个重要议题。面对信息技术、机构改革和社会需求等环境的变化,学者们从转变观念、文化传承、制度规范、开放观念、问题导向、守正创新等方面,对促进新时代档案馆转型发展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本文根据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建馆60周年座谈会相关报道,[1][2][3]并在约请专家加入讨论的基础上梳理而成,以供参考。

1 关于转变观念促进发展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张斌教授认为,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檔案馆建设发展重在转变观念。新时代的特殊意义在于预示着从里到外、从形式到内容的全方位重大转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化。从我国档案馆机构改革发展历程上看,我国第一个档案馆,即故宫博物院档案馆于1951年5月成立,1955年12月更名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我国省区市建立档案馆最早一批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建于北京、河北、辽宁、陕西、上海、湖北以及四川等省市[4],距现在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档案建设工作变化很大,许多档案馆建设都很有工作思路,在积极改革、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在新时代,信息技术进步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改革创新的步伐也逐步加快,更需要档案工作者转变观念,促进档案工作转型发展。对此,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付华在2018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提到的几个重要转变,一是接收保管上从纸质到电子的转变;二是管理上从实体到数据的转变,或者从实体保管到虚拟保管的转变,如数据保全;三是操作上从手工到信息化智能化的转变;四是在利用上从资源分散到联网共享的转变,或者从以“收管用”为代表的档案基础工作向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转变,以解决主要变化的矛盾,以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开放的转变等。[5]以上这些转变不仅仅是客观上的发展趋势,还需要在主观上适应这些转变所提出的新要求,更新我们的思想观念,因势利导,通过档案馆建设的科学转型,推动这些转变沿着正确的方向良性发展。

可以说,新时代技术发展变革速度很快,已经发展到智能的革命性变化。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文件的生存环境在变化、记录方式在变革,而应对这种变化的观念在历史上是有迹可循的。公元105-404年,当时古人的心态与面临的选择与现在相似,公元404年东晋桓玄称帝后下令实施“宜以黄纸代之”的举措。目前,各类数据均在程序上跑是客观存在,实体与虚拟的存档问题就摆在面前,我们面临的选择是观念转变问题,而不是档案部门愿不愿意的问题。从古人的举措中可以借鉴的是,程序生成的数据就不一定非要打印出来存档。在新时代,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收管用”的传统认识已经成为过去。许多档案馆长认为,各部门对档案部门要求更高了,甚至被逼到前台上来了。同时,学术界对档案馆的要求也在增加,档案工作已在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中运行。这就需要我们守正创新。新时代的档案工作更强调政治性前提下,在坚持政治性、文化性、客观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上下功夫。[6]

上海大学金波教授认为,适应新时代变革需求,关键在于从档案管理走向档案治理。适应社会发展的步调与趋势,需要明确建设的方向与根基。就新时代的档案馆建设来讲,首先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步调与趋势,在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的框架下,档案工作者需明确自己努力建设的方向与根基;其次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应社会、政府的职能转变趋势,转变观念,从档案管理走向档案治理,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转型发展。

南京大学吴建华教授认为,应研究档案的社会关联度和贡献度,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档案的贡献度分析,有目的开展丰富馆藏建设;有效破解管理服务难题;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促进档案馆建设转型发展。在新时代,档案工作者应主动应对新的挑战。传统模式效果表现不好、投入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还是存在的,这就需要丰富内容,破解难题,顶层设计和谋划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融入社会,客观分析档案的社会贡献度,比如能否研究档案增长与GDP增长的关系?是否可以从管理、法规、技术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初步调查发现法律属于正相关、技术高度正相关,说明档案管理与服务对社会具有很好支撑作用。内容丰富方面,档案的收集存在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需要运用超前管理、知识管理或数据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构建新的档案管理模式,实现对各类档案数据资源的汇聚,丰富档案数据资源。破解难题方面,新时期面临全过程管理问题、数字化技术应用问题,需要明晰改革“深水区”诸多难题的破解之道。目前,面临的难题不全是技术问题,也有管理问题,需要从制度规范和机制体制上入手,加以分析和探索。顶层设计方面,应在平台建设、绩效评估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档案馆建设过程中,评估是一种重要的抓手,通过顶层规划、平台共享、绩效评估,形成有机体系,互动发展,档案馆建设会进入良性循环。

沈飞公司韩春霞研究员认为,档案工作要始终跟进时代发展的脉搏,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首先,开展参与式管理。其次,进行顶层设计。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智慧社会的不断发展,智能信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应用,档案管理者要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要求,找准定位并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优化制度设计、升级系统平台、创新工作流程,保障新时代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张斌教授针对新时代档案馆建设,提出了三个定位问题,即工作性质定位、文化传承定位和守正创新定位。在档案工作性质方面,坚持政治性与文化性相协调。档案工作处于国家机器的最核心层或最高层,同时,档案工作又有公共文化属性,是机器运转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强化政治性的同时,提升文化力,使政治性与文化性相协调。在档案文化传承方面,坚持普通性和特色化结合。各级各类档案馆都有自己最重要的特色,有地方民族特色、地方文化特色和经济技术特色等。新时代档案馆建设,应注重文化品牌挖掘,弘扬特色文化。建议加大各地档案文献资源开发力度,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维护社会的繁荣稳定,同时发挥智库作用,辅助决策的正确执行。目前,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也关注文化类研究课题,希望合力做好项目申请,在重大重点项目资助项目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使新时期档案馆建设成效更具显示度。

在档案守正创新方面,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一是拓展档案管理与服务的视野,在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方面迈进一步。二是在数字化建设上,树立差别化发展观念,形成后发优势。就目前信息化建设的情况看,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别仍然比较大,具有地区不平衡性。[7]一些地方数字化建设发展很好,如深圳、上海、北京、天津、青岛等地区,而西部和西北可能没有东部早,但也有后发优势。这就需要更新观念,克服基础不好就不做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常规认识。信息化过程中也会发现很多基础工作的问题,也能改进基础工作。

2 关于文化建设促进发展问题

南开大学柯平教授认为,档案是大文化,档案中要做上位文化。对新时期的档案馆建设相关问题,还需要提升认识站位,第一是战略意识,服务国家战略。近年,国家战略在文化建设方面极为重视。档案是大文化,档案中要做上位文化。大文化背景下,档案文化战略做得如何,是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第二是加强业务能力建设。通过调研发现,档案业务能力建设方面还有很大欠缺,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新时期,档案部门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人才提升战略,形成新的能力和取得新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提升文化智库服务能力,努力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四川大学乔健教授认为,新时代应重点加强档案馆文化建设,注重体现档案馆的学术交流和服务功能。新时期的档案馆建设,在机构改革形势下,文化建设是重点。1993年我国档案机构改革,逐步形成了局馆合一的档案管理体制。2018年底,从以“局馆合一”的管理体制为主导转换为以“局馆分立”的管理体制为方向。[8]2001年的机构改革,仍然保留了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履行两种职能的档案工作体制。[9]依据档案法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15号),对档案局要求提高,业务归口到局。档案局的“指导”职能也包括业务指导职能。目前的机构改革形成“局馆分立”格局,行政指导和业务指导的平行关系转变为隶属关系,是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对此,新时期的档案馆建设,重点是加强档案馆文化建设,注重体现档案馆的学术交流和服务功能,并且在机构改革背景下的档案馆依然要重视档案业务指导工作,推动地区档案工作发展。

安徽大学李财富教授认为,应以档案为主体资源,开展历史文化研究。档案馆的基本定位是文化事业单位,虽然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共建共享、档案编研、价值增值等,但是收效不是很显著,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没发挥开放平台的作用,产出的成果因传播渠道不畅而没有得到有效的输出;二是成果质量不高或者研究成果偏离了档案馆的基本定位得不到认同。作为文化事业单位,档案界申报文化领域的国家基金项目却不多,这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因此,需要转变观念,立足档案工作的基本定位、立足档案主体资源,开展历史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守正创新,以高质量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促使档案价值增值,让档案价值发挥出来,提升档案工作的文化影响力;最后需要通过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建设,推动事业发展。

3 关于资源建构和强基固本促进发展问题

湖北大学覃兆刿教授认为,新时代档案馆建设,理念革新是先导。适应新时代变革,需要有创新的档案概念和成熟的档案馆事业发展理念,为更加清晰的功能定位和更加优化的结构设计提供支持。成熟的和引导性的理念可以解决现实中的软硬件资源问题、档案馆建设的资源与价值实现问题。档案工作者应善于在理论研究和业务建设方面博采众长,提出引导性的建设理念。档案馆事业的发展要思考档案馆的理想与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档案馆之间的关系。一个好的档案馆首先应该是一个真的档案馆,而“真”的档案馆在存用结合中就应该表现为与社会实践的对应和同构。目前,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化,大多数档案馆实行了“局馆分设”,档案馆建设中会存在各类资源配置中的投入决策问题。只有系统而成熟的理念,才能在许多方面将问题和疑惑解释清楚,如档案馆新馆建设投入量很大,决策者需要一个合理又充分的理由解释若干个为什么,譬如领导提出已经数字化了,为什么还要建这么大的馆舍等,这个可以用档案双元价值观来解释。档案首先是作为一种人类行为方式,然后才是一种实体对象。所以,新时代的档案馆不应只定位于消极接收的资源保管和利用,而是要基于档案概念的拓新,重视档案管理作为一种行为和文化的“建构性”并在记忆建构、资源建构和文化建构的意义上理解和发展档案馆事业。基于这种理念,当前档案机构改革背景下,档案馆更要明确存用并举的业务重心,认识档案馆事业发展中的“椭圆现象”,即工具价值与信息价值的并重,明确档案资源的建构和档案信息的深度开发是档案馆事业发展的“双中心”。

中山大学陈永生教授认为,需要以开放的观念,做好新时代的档案制度化建设。就时间节点讲,机构改革,局馆合一和局馆分设需要客观看待。新时期档案馆建设,开放最关键。一是接收和搜集档案,要完全达到齐全、完整、准确、系统的要求,确实是个大难题。对此,档案馆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接收档案,保证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二是制度化建设推进信息公开和内容开放,如尝试推行部分信息内容公开制度,逐步示范推广应用。三是加大特色档案的开发力度,增强开放性,使档案真正活起来。

浙江大学傅荣校教授认为,面向新时代,应坚持问题导向,务虚与务实齐头并进。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同时,还应坚持问题导向,如着力开展掌上查档等业务研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服务能力的提升,应在馆际联盟、档案治理、数字处理以及数据管理等方面加大力度,如以历史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研究对象的数字人文领域,其突出特点是以数字文献形式探索人文学术问题。档案数字文献成果的高层次是产品型,其次是匯集型,另外还有目录型、摘要型、著作型等。应当强化的是产品型数字文献的知识本体加工能力和知识网络服务能力。[10]执行层面上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仍存在脱节现象。另外,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还有:面对大数据浪潮,开展了多少卓有成效的工作;提出并改进了哪些现存的问题和短板;做出了哪些较为显著的贡献;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相比较,档案界探索的差距有哪些等。

4 关于守正创新促进发展问题

国防大学薛匡勇教授认为,档案工作者也要回望一下初心,立足“守正”,创新发展。作为档案事业的主体,新时代档案馆建设最核心任务是“保存历史”。发展问题很重要,但应分清主次,不偏离档案馆建设核心职能。档案工作者也要回望一下初心,在解决保管和利用这对矛盾方面,也就是档案寿命的有限性和利用的长远性的矛盾方面,存在投入成本和产出绩效的矛盾。就新时代档案馆建设来讲,尽管投入充盈,也应从实际出发,控制运维成本,强调绿色环保,论证方面有时步子不用太大,应当稳步推进。另外,“档案工作”是具有使命感的职业,“不忘初心”是天职,应立足“守正”,创新发展。当前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是强化使命感,促进档案工作者适应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努力进取,获得档案事业和个人职业的共同发展。

中国航空工业雷达所信息档案部高允东研究员认为,谈到档案人的初心和使命,作为档案工作者最主要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存真求实、对历史负责,鉴往知来、为现实服务。

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档案数据化之原生数据源全链式管理与服务研究(项目编号:2019-X-20)”调研成果之一。

注:本文部分内容转自内蒙古新闻网和中国档案网,网址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赵娜.专家学者齐聚青城为“新时代档案馆建设”建言献策.[EB/OL].(2019-08-10)[2019-11-09]. http://inews.nmgnews.com.cn/system/2019/08/10/012758076.shtml.

[2]杨静.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建馆60周年座谈会召开.[EB/OL].(2019-09-06)[2019-11-09]. http://www.chinaArchives.cn/news/china/2019/0906/124726.shtml.

[3]杨静.广泛交流求良策 一心一意谋发展 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建馆60周年暨“新时代档案馆建设”座谈会召开.[EB/OL].(2019-09-02)[2019-11-09]. http://www.saac.gov.cn/daj/dfdt/201909/5db4c911b4d240e6a2e5b10dee885e4c.shtml.

[4]来长治.新中国的档案馆事业[J].档案学通讯,1984(05):4-8.

[5]程红.2018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在合肥召开[EB/OL].(2018-10-19)[2019-11-09].http://m.xinhuanet.com/ah/2018-10/19/c_1123579347.html.

[6]郑明杰,孙广辉,王琳.试论档案工作客观性、政治性、社会性的辩证统一[J].兰台世界,1998(01):2-3.

[7]肖秋惠.我国数字档案馆与电子文件中心建设述评[J].档案学通讯,2008(06):11-15.

[8]徐拥军.省级档案机构改革的特点、影响与展望[J].求索,2019(02):74-80.

[9].王刚同志在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要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工作体制全面履行两种职能[J].城建档案,2001(01):4.

[10]文汇.数字人文研究的发展趋势[EB/OL].(2017-08-25)[2019-11-09].http://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599fc6081bc8e0fd29000009.

(來稿日期:2019-11-22)

作者:庞宇飞 刘永

历史文化价值下的城建档案论文 篇2:

让档案馆成为文化产业的内容提供商

摘要:在中共中央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支柱型产业的大背景下,档案馆作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拥有者,应当主动纳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洪流中去。本文从四个方面浅析了档案馆产业化的步骤,即丰富馆藏资源;依托主流媒体;依托核心产业;发展周边产业。

关键词:档案 文化 产业 内容

十七届六中全会期间,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与讨论。档案部门作为文化事业单位,是文化资源的化身,肩负着为文化产业提供资源储备的任务,应该主动融入文化产业体系分工,成为文化产业的巨大内容提供商。

尽管有各种炫目的高科技,但是内容才是关乎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技术的发展都是为了内容更快捷的传输到消费者那里,当渠道搭建好后,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就变成了内容。档案信息资源,是人类生活、生产、思维方式和创造性活动及其产物的直接记录和结晶,是特殊的文化资源。各级档案馆则是汇集、储存、加工、整理这些特殊文化资源的基地。①一般情况下,当城市想要进行某种转型或建设时,才会用到档案,才会重新审视某段历史,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财富和精神砥柱而默默存在。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新形势下,档案馆应该从幕后走到幕前,突出主体意识,加快产业化开发,努力成为主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

一、完善自身,丰富馆藏

“产业化”是指要形成社会普遍承认的规模程度,通行法则和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变通,以彻头彻尾地从质的规定性上达到提倡的目标。要使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以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档案要产业化首先要在馆藏文献的量的规定性上做文章,丰富馆藏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产业化规模程度的要求。

我国档案馆的馆藏尚不丰富,多为政治经济性档案,有待征集反映文化和百姓生活的档案进馆,增加档案馆的文化气息和人性关怀,档案馆应该在常规接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的同时,大力调查,收集保存在社会上乃至民间个人手中的文化档案;征集本地地理风貌,重大事件及城市发展历史上的人物与事件等资料,构建反映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调查、收回散失在国外的我国历史文书档案;聚焦时事热点,主动融入城市政治文化生活,保证重大文化活动和重要会议形成的档案具有文化完整性;将档案征集工作和档案展览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展览之名促进征集工作,一边征集一边展览。

二、主动出击,依托主流媒介

汤黎华在《档案文化产业化的可行性新论》中认为当前我国“档案产业化”的主要障碍是档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信息资源,社会档案意识较低。短时间之内让档案成为主流信息资源还不现实,但是有捷径可走,可以先靠近和依托社会主流信息资源,进行档案馆产业化的试探性尝试,达到质的升华。档案产业化可利用的主流媒介包括书籍、报纸、电视等。

(一)出版发行和版权产业

找到档案与当下社会生活的的结合点才能再现历史的光芒。档案作为人类社会记忆的工具和知识的结晶,档案记录了历史活动的事实经过,也记录了人们的思想发展,它能给人互有联系的、系列性的、广泛的信息,是一切知识的积累和源泉。档案学家也认为“所有公民都能够为了世界进步,平等地查阅档案信息和利用回溯性信息”,使档案理论的思想“从一个国家的理论发展到一种全社会的理论”。

基于已掌握的档案材料,选择合适的主题,充分发挥档案中的文化教育资源,形成系列书籍材料。可与某企业或者教育科研机构签订有偿服务协议,开展代译、代查、代编专题汇编等有偿信息服务项目,然后对有价值的档案进行翻译、校勘、标点、断句等整理工作,更新出版,形成二、三次文献信息加工产品,使之发挥作用。还可以出版基于原始档案的地方历史文化教材和历史教辅书籍,与中学合作,保证销售渠道,使学生从更加真实、感性、直接的视角阅读历史,促进他们的学习,同时增强对历史的深层认识,增加历史责任感。档案学者史密斯就指出:“如果档案材料成为学校历史教学中必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它能激发一种鉴别和了解历史的需要,那么文化遗产的意识将得到极大的增强。”

(二)电视与电影

1.电视

以档案为依托生产的文化产品尤其是影视作品,往往给读者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新鲜的文化体验,具有社会性、人文性、权威性和典型性。以历史档案为依据开发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自然以及官方、民间等重大事件的解密类电视节目,以艺术档案为依据开发大型歌舞类演出或民族实景演出,以城建档案为依据开发城市系列纪录片等。北京卫视2009年2月开播的档案揭秘栏目《档案》,就是和国内外主要的档案馆合作,以独特的节目样式、第一手的珍贵档案资料成为了北京卫视的王牌节目。

2.电影

档案馆可以和影视基地合作为其历史布景提供资料和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影视公司以及知名导演合作,将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开发成为引人入胜的影视题材。

三、依托核心产业,联动发展

我国“档案产业化”还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档案文化产品的需求还没有形成社会规模效应,这就需要档案馆放下身段,主动联合近些年兴起的热门产业,如旅游业、文化休闲业、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等,使这些产业在进行项目规划时将档案馆纳入规划范围,利用核心产业的原有受众增加对档案文化产品的需求。

(一)旅游业

文化旅游者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视觉冲击,而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审美方式对目的地文化的直接经验和感悟来获得深层的情感享受和精神满足。旅游目的地的档案馆正是这样的一个怡情怡志的场所。游客因为时间关系,短时间内很难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内涵,档案馆凭借自身拥有丰富历史资料的优势,将会为人们提供理解城市历史文化的有关读物。许多外国的档案馆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如华盛顿市档案馆。所以合理科学地将档案馆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站点来开发,有利于改善整座城市的文化生态,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品位。

(二)文化休闲业

建立良好的文化形象,一个体现档案馆理念、精神和情感的档案馆建筑是基础。档案馆应从选址、设计、布局等基础建设入手,在建筑装饰和文化品位上充分体现开放风格。档案馆应该以一种多功能、开放便利的形象成为城市中抢眼的文化景观和显现档案魅力的文化设施,一扫人们心目中“神秘封闭”的印象,吸引人们前去参观、利用,真正成为人类历史的记忆库和知识库。

随着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地已经建立了很具文化特色的专业档案馆,如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照片档案馆、国家气象档案馆、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地名档案资料馆、黄河水利委员会所属的治理黄河档案馆等。特色档案馆可以为普通市民提供文化休闲服务,如为普通家庭提供家庭档案服务,根据其提供的家庭成员的照片、日记制作家庭档案,并根据其提供的视频制成光盘,放在一起,留作回忆。

(三)会展业

档案展览是一种特有的文化产品,以其特有的原始性、真实性往往给观众以特殊的心理启示。要突出文化休闲,而不是清一色的历史沉重,从历史回顾向展望发展,从政治的号角转向经济文化的媒体。③(1)档案展览要在选题上动脑筋,可以以重大事件纪念日、名人诞辰、传统节日、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等为线索。(2)档案展览要在内容上下功夫,正如叔本华所说“大量的知识如未经自己的思考加工,其价值赶不上数量甚小但却经反复思考的知识,只有把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多方面的综合,把每种真理相比较,人才能完全占有自己的知识”,所以,要注意内容的提炼整合和排列组合。(3)档案展览要在设计上找感觉,档案资料展示的方式很重要,可以入驻地方知名的文化博览会,单独开辟展区;参与地方的商业博览会,从历史文献中找到行业足迹,为知名企业印制宣传册或者布置展览区。

如佛山市档案馆不仅展出城市现代模型,还注重历史、城建方面的实物保存,如街额、家居、风俗展品等,把佛山从一个古镇到现代大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示出来,让后人可以通过这些建筑物件了解城市发展过程和前人的生活环境。同时还展出了各种珍贵的石刻、建筑构件、砖雕、木雕、书法,突出了佛山灿烂的人文之光。由于佛山城市规划建设展馆彰显的巨大魅力,这里已经成为展示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窗口和佛山旅游景点之一。④

(四)信息服务业

档案馆也可以借鉴图书馆的经验,利用自己强大的馆藏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跻身为主流信息资源,突破利用主体局限。在辖区内广泛发布广告,留下电子邮箱,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用户来件中的主题和时间范围整理好档案资料,在用户付费后,将电子版邮至用户邮箱,同时将档案影印版邮至用户的通信地址。因为工作量大,需要单独成立资料服务部。在上海,人们不仅可以在公共图书馆读书看报,就连家里装修的各种问题也可以到图书馆进行咨询,商业活动的广告刊载情况调查也可以到图书馆查询,图书馆以其独有的方式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股推动力。⑤

大型国际展会、国际赛事、纪念日庆典等在地方举办之际,相关的组织、机构和个人会产生数量惊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档案。建立“××专题档案全文数据库”,确保专题档案的完整收集、长期保存与充分开发,又客观地记载了筹办过程中的思路、智慧,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和社会记忆,最后可以将其作为一个模型销售给有需要的企业。利用各种国际性展会频繁在上海举办的有利条件,上海图书馆看准其中包含着许多可开发的商业信息和价值,专门收集整理历届参展企业的商业信息,这不仅推进图书馆的功能向科技情报(企业参考咨询)方向发展,而且为政府发展会展经济提供基本信息资源。⑥

四、周边产品,创意开发

通过依托主流媒介和核心产业,创造档案馆品牌,之后还可以开发周边产业,制作周边产品。文化产品的制作销售涉及文化创意和市场营销,档案馆要丰富人才结构,除了招收档案专业人员外,要增加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构成比例。在平时,基于地方特色浓郁的档案资料,设计、制作体现文化品位和地方意蕴的文化产品,对当地人体现一种乡情,对游客来说是独一无二的旅游纪念品。如配上优美文字的系列风光明信片、照片集、反映历史变迁的画册、画框、日历、电视专题片纪念光盘、档案记载仿真品等等。在特殊时期,积极参与本地重大的节庆活动、政治会议、国际赛事、文化展会等,利用天时地利的优势,借助围绕大型活动的浓重的社会氛围和激昂的民众情绪,推销切合主题的档案文化产品。

注释:

①李天真,杨宗新.论档案工作与文化产业.学理论,2010年8月.

②汤黎华.档案文化产业化的可行性新论.兰台世界,2009年4月下.

③任汉中.中国档案文化概论.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

④陈刚.城建档案文化功能开发初探.城建档案,2008年(7).

⑤苏海军,邹晓东.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浅析.上海大学学报,2000.

⑥洪建场.从文化产业的视角谈图书馆改革与发展.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作者:尹立娜

历史文化价值下的城建档案论文 篇3:

全媒体背景下的城建档案文化传播

摘 要:城建档案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对于城市的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城建档案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分析了全媒体背景下对于城建档案文化传播的影响,并结合实例探讨了城建档案文化传播的几种具体实践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城建档案;文化传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已经到来,建设全媒体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16日《求是》杂志上发表题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重要文章,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要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城建档案蕴含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数字化时代的当下,档案机构如何充分利用全媒体,打造一个多维度的传播平台来宣传城建档案文化值得引发思考。

一、全媒体及其给城建档案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

1.全媒体概述

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和传统媒体的更新,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了全媒体信息传播的时代要求。所谓“全媒体”(Omnimedia),就是综合运用文字、图像、声音、光线等各种表现形式,来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多种传播手段进行传输的一种新型传播形态。全媒体的“全”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传播媒介形式的丰富,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电信等各类传播工具,集合了视觉、听觉、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讯息的全部感官,因此它带来的是立体化的信息传播。二是受众覆盖面的全面,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类型,挑选出最合适的媒体形式和渠道,来提供细致化的信息服务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2.城建档案文化传播

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城建生产活动中最真实的记录,是人们长久在城市建设中产生的城建技术和思想经验的历史积淀,同时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纽带。因此,城建档案所体现的丰富文化内涵对城市今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档案文化的传播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以档案信息资源为依托,将其整理、开发、编辑形成研究成果,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发布、传播档案所承载的信息,从而进一步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以满足大众对档案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档案文化传播是提升档案系统的文化传播能力,增强社会公众对档案文化的关注度,发挥档案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3.全媒体环境对城建档案文化传播的影响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认知方式,同时也给档案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相较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为主的新兴媒体则拥有及时性、高交互性及个性化等明显的优势。城建档案因其所涉及范围的专业性,多年来在社会大众的眼中十分神秘,因而常常令人敬而远之。在全媒体时代,城建档案工作者应当利用好全媒体技术的多方位、多渠道特点,对城建档案进行极致细分的灵活化、综合化宣传,以实现对受众群体的全面、个性化覆盖及最佳的宣传效果。

二、全媒体背景下城建档案文化传播的几种路径

1.纸质媒体传播

城建档案,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由于档案的特殊性,檔案原件无法被经常调阅使用,但档案中蕴含的信息内容,却可以按照社会利用档案信息的客观规律,从档案实体中抽出来经过科学的再加工,以档案文献出版物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为人们所广泛利用,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是多数档案部门目前采取的编研形式。在数字化媒体时代,纸质媒介仍然占据着信息传播市场的重要地位。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紧密结合社会关注热点,及时将相关专题的有关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查选,挑选出有价值的内容研究加工,才能显著提升出版物的公众关注度,令档案文化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2008年是闻名上海的国际饭店设计者、斯裔匈籍建筑师邬达克诞辰115周年和逝世50周年,沪上广泛掀起了一股“邬达克热”,众多的建筑爱好者纷纷走上街头,寻访这位建筑大师在上海留下的作品。上海市城建档案馆便借助这一时机,编辑出版了以馆藏的邬达克设计图纸和文件为基础的《上海邬达克建筑》画册,为希望能对邬达克有深入了解的人士提供了最具权威性的研究素材,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人们关注到城建档案馆这一储存了珍贵历史资料的机构。

2.电视广播媒体的传播

电视诞生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但其发展迅猛。它的普及程度之高,及传播覆盖面之广,是其他媒介所难以比拟的。因此,运用高新技术,拍摄短小精炼、适应面较广的电视专题片,并利用传媒平台向社会大众进行档案信息的传播逐渐成为许多档案馆探索的新形式。

上海市城建档案馆结合珍贵的馆藏历史城建档案资料,推出了系列专题片《留住城市的记忆——上海建筑百年》,聚焦沪上优秀历史建筑。较之刻板的印刷文化,电视艺术集合了各种表现手法,使得传播内容更加丰富、直观,对观众产生的冲击力强,接受程度也更高。上海近年来十分重视本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上海建筑百年》这一具有科普性且不失趣味性的电视专题片,令社会各年龄段人群都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接受到档案文化知识、了解优秀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提高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从而令城建档案文化的传播真正落到实处。

3.互联网媒体的传播

伴随着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启动和各级各类档案馆网站的建立,利用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媒介进行档案信息的传播这一形式自21世纪初开始逐渐得到发展。互联网的兴起,对档案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的档案部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递便捷的特点,将自己的档案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在门户网站上进行呈现。

上海市城建档案馆为例,通过门户网站发布了馆藏介绍、普及了建设工程档案编制验收指南与现行法律法规知识、公开了一部分声像档案资料,同时也展示了一些档案编研成果。互联网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文化作品,令普通百姓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障碍,足不出户就能轻松掌握丰富的知识,为城建档案文化的有效传播提高了效率,扩大了影响。

4.移动智能终端的传播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8.6%,足以可见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正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在传统的档案文化传播手段与形式的基础上,考虑到手机已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通信工具和休闲娱乐的主要载体这一现象,一系列新型档案文化传播渠道不断涌现。基于社交媒体所具有的传播高效性、开放性、分享性等特点,各级各类档案管理机构开始大量运用微信公众号和手机APP等模式向大众提供档案服务、传播档案文化。

由上海市浦东新区档案局开发的“浦东档案”APP集合了档案利用、业务督导、档案资讯传播等功能,实现了档案工作从“线上”到“掌上”的延伸,为大众服务利用提供便捷。由上海市城建档案馆管理的“上海城建档案”微信公众号,则从受众的视角出发,结合当下社会关注热点,推送大众较为感兴趣的沪上历史建筑解读类图文的比例,而此类应用提供的“分享转发”和“点赞关注”等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传播效果,扩大了传播范围。

三、结语

当前,在全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渠道不断发展。以图书画册、电视短片以及期刊文章研究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传播途径因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受众群体的稳定性而收到了一定程度的宣传效果。而与互联网相伴而生的新媒体则能够在依据多渠道传播文化的同时,凭借其高效性、便捷性和内容的宽泛性获得了更广泛的推崇。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任何文化的传播若是仅僅依靠单一的媒介进行传播,其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会大打折扣。只有综合使用,建立起全媒体的传播路径,才能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在今后的城建档案文化传播中,档案工作者要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以满足他们的档案文化需求为目标,充分运用全媒体,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全方位、多渠道、多维度的宣传和弘扬城建档案文化。从而增强城建档案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有效促进公众对城建档案资源和档案机构的了解和利用,进而推动城建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城建档案在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 慧,王发龙.全媒体视阈下沂蒙精神传播的路径优化[J].临沂大学学报,2018,40(05):97-106.

[2]苏君华.面向不同社会主体的档案文化传播策略[J].兰台世界,2017(04):14-17.

[3]张小兰.新媒体环境下档案文化传播策略及途径探析[J].山东档案,2015(01):19-21+38.

[4]张 文,全军桦.全媒体传播“红色文化”的路径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4(04):257-260.

[5]张东华,黄晓勤.文化生态系统下档案文化传播策略思考[J].兰台世界,2014(02):24-25.

[6]宋 琦.档案文化传播渠道比较研究[J].四川档案,2007(03):14-15.

作者:唐俊谊

上一篇:全县农民培训方案下一篇:应征入伍新兵代表发言稿